2010 日本賞報告 - about pts ·...

17
2010 日本賞報告 報告人 徐青雲、邱香蘭、林曉蓓、黃鴻儒、陳佩伶、龔心怡、楊鈺崑

Upload: others

Post on 20-May-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2010 日本賞報告

    報告人

    徐青雲、邱香蘭、林曉蓓、黃鴻儒、陳佩伶、龔心怡、楊鈺崑

  • 一、背景說明 日本賞是 NHK 於 1965 年設立的國際性教育電視節目競賽,其宗旨是提高教育節目的質量和促進國際合作與世界各地發展。在 2008 年,日本賞將對象擴大至其他線性內容(視頻、電影等)和非線性內容(網站、教育遊戲和其他互動

    視聽產品、內容),以因應在傳播信息通信技術與數位傳播的發展趨勢。 日本賞依節目類型不同,共分為學齡前(Pre-school)、學齡(Primary)、青少年(Youth)、繼續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福利教育(Welfare Education)等五大類,除選出各類節目得獎者外,並從這五個得獎節目中再評選出最大獎

    Grand Prix Japan Prize 得主。另外並設立創新媒體獎、前田獎、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主席獎、兒童基金會獎等四個特別獎。同時為鼓勵經濟能力有限的國家/地區製作教育節目,另設獎項鼓勵上述地區之優秀電視節目企劃案。 2010 年第 37 屆日本賞共有來自 64 個國家、226 個單位、409 個節目報名參賽,為報名節目最多的一次。客家電視台為第三年報名參加,並首度以「奧林 P客—我的夏夜冒險」入圍學齡兒童節目獎。

    (奧林 P 客—我的夏夜冒險) 本次參與日本賞之主要任務如下: 1.出席論壇,觀摩入圍節目及網站。 2.觀摩大會行政事項及頒獎典禮,以作為日後舉辦大型活動參考。 3.參觀 NHK スタジオパーク,作為未來參訪規劃及客家電視館布展之借鏡。 4.參觀 NHK 放送技術研究所,了解電視傳播科技發展現況。 5.拜會東京地區客家社團。 二、入圍影片作品觀摩 此次參加日本賞觀摩各國眾多不同類型的節目,獲益良多,並從其中發現當

    1

  • 前國際上教育節目的趨勢似乎在於帶領觀眾(不論設定的目標族群是兒童、青少

    年或社會人士)去探討周遭發生的問題,提供不同的面向,引導觀眾自行思考,

    進而尋求解答,而不是直接給予一個制式的解答。再者目前各國節目都不再謹守

    單一類型取向,例如本屆有許多入圍節目採用紀錄片與戲劇結合、行腳采風與歷

    史資料片結合,或在專題報導中與觀眾互動等方式呈現,節目的類型界限不再明

    顯,盡其所能使內容豐富已是趨勢和必要手段。這點格外值得注意,因為如何結

    合相關的有限資源,創作出效益(無論是內容、品質或觀眾的接受度)最佳的節

    目,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我們借鏡。

    (日本賞映後座談)

    本屆日本賞的學齡前兒童節目共有 16 個入圍作品,包括 13 部影片與 3 個網站(Websites)。有關此類作品的觀摩心得是:(1)強調主題的想像與轉化,以比喻的故事來傳達教育內容,例如由德國 ZDF 製作的「The Little Boy and the Beast」;(2)內容的節奏舒緩、重視語句的重覆,例如由 NHK 製作的「にほんごであそぼ」(Fun with Japanese)

    (The Little Boy and the Beast,影片截圖) 在學齡兒童節目方面,包括「奧林 P 客—我的夏夜冒險」在內有 20 個入圍

    2

  • 作品,是競爭最激烈的一組,其中有影片 16 部、2 個網站、1 個學習遊戲與 1個教學電腦軟體。有關此類作品的觀摩心得主要在於題材的選取,包括:(1)提供生活困境的選項,讓孩子了解事情解決的各種可能,例如由挪威 NRK 製作的「Megafon」;(2)展現孩子的能力,例如由美國 TPT 製作的「SciGirls」。 在青少年節目方面,共有 15 個入圍作品,包括 12 部影片及 3 個網站。有關

    此類作品的觀摩心得亦在題材的選取,主題顯得多元繽紛,但主要圍繞兩大主

    題:(1)討論生命的議題—快樂是什麼?尼采的哲學觀、摰友的死亡等;(2)面對社會的議題—與種族主義者對話、了解戰亂地區的教育問題等。

    繼續教育類共有 13 部入圍作品,包括 10 部影片及 3 個網站。因為是以 18歲以上的觀眾為對象,節目長度多較前三類節目來得長(約在一小時左右或以

    上),內容主題十分多元,沒有特定的面向。多以近似紀實節目或紀錄片的型態

    呈現,節奏、調性較慢,可以本屆日本賞最大獎得主,日本 NHK 製作的「素数の魔力に囚われた人々~リーマン予想・天才たちの150年の闘い~」

    (Cosmic Code Breakers: The Secrets of Prime Numbers)為代表。 由大會公布的得獎評語來看,「素数の魔力に囚われた人々~リーマン予想

    ・天才たちの150年の闘い~」主要贏在取材與呈現。一般人多對數學抱持某

    種程度的敬畏(恐懼),這樣的抽象主題不是容易表現的題材,也不易有趣。但

    相對地,只要能運用圖形視覺和音效,一定程度地提昇有趣性與戲劇性,這類主

    題就容易在競賽中脫穎而出。

    (素数の魔力に囚われた人々,影片截圖)

    除了上述得獎作品,本類入圍作品中由韓國 EBS 所製作的「바퀴 - 제 1부 인간의 동굴, 바퀴의 도시」(COCKROACH),也十分有趣。以往介紹蟑螂多偏重在自然紀實,雖然很有知識性,但卻常讓觀眾有不舒服的感受,也較為枯燥;

    「바퀴 - 제 1부 인간의 동굴, 바퀴의 도시」巧妙地以一對夫妻的生活故事串接,在幽默的劇情中適時融入專業知識,讓觀眾對蟑螂有更多了解。雖然拍攝的

    3

  • 是長相並不討人喜歡、甚至令人反感作噁的蟑螂,但透過精緻的攝影(極端特寫

    和高速錄像)、燈光、配樂,反而呈現相當的美感,吸引觀眾忍不住再往下看。

    (바퀴,影片截圖) 福利教育類共有 14 部作品,包括 11 部影片與 3 個網站。入圍影片多以關懷殘障及疾病為主,各國的作品即使取材及表現方式不同,卻都反映了該國社會問

    題之所在;已開發國家取材多以討論生命尊嚴、關懷生命為主,開發中國家則以

    基本的生存議題為重。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殘障人士?這是本次日本賞福利教育類作品的重點,透過

    不同的表現手法,希望讓觀眾能夠以平常心對待那些與我們有點不同的朋友們。

    像韓國就有 2 部風格完全不同的影片入圍,包括以靜默風格為主的「DUST KID」,是探討人如何面對另一個自己的心靈小品;另一部則是由 SBS 製作的「Seung-il Story: What It Means to Live」,則是一位如日中天的籃球員 Park Seung-il,在得知自己罹患漸凍症後授權電視台所做的全程紀錄,同時他也透過眼球的移動,在女友協助下將自己發病後數年的心情轉折記錄成書,實為難得,

    且感動人心。 NHK 製作的「きらっといきる『バリバラ~バリアフリー・バラエティー~』」(Shine On! : Barrier-free Variety Show)以很日本的製作方式,試圖解除觀眾對於腦性麻痺者的恐懼及不友善。節目由腦性麻痺者擔任主持人之一,並且邀

    請腦性麻痺者來賓上街進行活動,破除了以往殘障者與人群隔離的悲情訴求。

    4

  • (きらっといきる,影片截圖與映後座談照片)

    這種讓殘障者表現自己的作法,有助於化解他人對他們的害怕及誤解,也是

    在製作相關節目時的另一種思考;另外,韓國 SBS 由漸凍症患者親自參與的紀錄片更是難得的作品。 最後在 TV Proposal Division 獎項方面,本屆日本賞共有 5 件入圍,分別是喀麥隆的「Breast torturing」、斯里蘭卡的「LETS GET TOGETHER NOW」、菲律賓的「Teka Minute」、孟加拉共和國的「Education:The Light of Life」以及尼泊爾的「A Step」,5 部作品都以紀錄片的型式規劃拍攝。 喀麥隆的提案探討該國為了讓早婚的少女在結婚前就提早發育完成,透過螞

    蟻噬咬等不人道的作法,希望可以透過拍攝紀錄片改善該國婦女處境,與其他提

    案皆以政策可解決的教育及垃圾等議題對比,此一具文化衝突的議題很容易得到

    關注,也是本屆日本賞 TV Proposal Division 的大獎得主。而菲律賓希望以三分鐘短片,喚起大家對於其國民至今仍隨手丟垃圾的問題的重視,雖然提案人的報

    告相當精彩,仍無法得到評審的一致認同。

    5

  • (喀麥隆代表報告入圍提案)

    (菲律賓代表的提案) NHK 在日本賞中放置此一獎項,除有助於讓參與日本賞的電視從業人員認識更多不同面向的文化,及其他社會面臨的問題,也可爭取開發中國家對日本電

    視產業的認同。而從本次 TV Proposal Division 獎項的競逐結果來看,可以說選材成功,節目就成功了一半。 三、入圍網站作品觀摩 當代的網站建置,除了資料的提供,互動已經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畢竟身在

    網路時代的閱聽大眾,任何資訊的來源十分輕易且迅速,網站設計的獨特性及黏

    著性(造訪的頻率)絕對是呈正比的。在本屆日本賞入圍作品中,一些外國優秀

    網站,不僅與節目本身的內容緊密結合,也與互動式遊戲帶來的趣味相輔相成,

    設計的用心和製作團隊(無論電視節目本身或網站設計團隊)的熱情都呈現在其

    中,令人印象深刻。反觀我們自己的節目網站,問題即出在製作節目者和網站設

    計者之間的認知差距,作節目的不了解程式,作網站的不懂節目內容,這兩者之

    間如何有效溝通,是我們希望做出讓人想一再造訪的節目網站之前,必須克服的

    障礙。 統整有關本屆日本賞入圍網站作品的觀摩心得如下: 1.從電視走向網路的理由:孩子的媒體習慣改變、網站擁有互動性、可提供豐富資訊。 2.新思考:傳統的節目網站架構態度,是將網站視為節目資料的流水帳;但新的思考方式,應該是將教育目標切割,同時思考哪些內容透過節目呈現,哪些

    透過網站,讓網站的架設具有實質功效。 3.線性與非線的結合:電視是線性媒材的提供者,我們應思考如何將線性媒材與非線性的網路平台結合,讓使用者悠遊在兩者之間:透過線性媒材得到情感

    上的認同,透過非線性平台取得更廣泛的資訊和遊戲互動樂趣。

    6

  • 4.難題:資源與人力、網路架設的企劃和執行能力。 四、大會論壇之專家講座 除入圍影片放映外,日本賞亦安排專家講座,其中波蘭兒童電影大師 Andrzej Maleszka 在講座中,分享了兒童電影的創作心得: 1.孩子眼中有兩個世界:想像與現實。創作者必須找到兩者的平衡。 2.創造出跨文化的、放諸四海皆準的題材,而非過度地域性、文化性的題材。孩子會無法了解。 3.給孩子吃冰淇淋,而不是告訴他冰淇淋多好吃。 4.孩子試鏡的四個活動:(1)走獨木橋:看孩子面對困境的反應。(2)找手機:觀察孩子的笑與哭。(3)看鏡子:訓練孩子的臉部表情。(4)片場模擬:考驗孩子的意志力,清楚演戲的難度。

    (波蘭兒童電影大師 Andrzej Maleszka) 五、日本賞大會行政觀摩 每個大型影視活動都有其不同的風格,而自 1965 年以來已辦理近 50年的日本賞,展現的是一種「微溫的細心」。首先,對於來自世界各國的眾

    多外賓,日本賞並非安排專人接待不同單位代表團,而是事前提供充足的資

    訊,從如何辦理簽證、機場到飯店的交通、飯店到會場的交通、NHK 門禁規範到天氣狀況、服裝要求、需不需給小費、飲水如何取得等均有說明,讓

    與會者能相當程度地自行打點處理。這樣的方式既可避免大量的人力需求,

    又可讓外賓感到體貼、自在。

    7

  • 而因應論壇活動需放映大量入圍作品及座談,日本賞在活動過程中除預

    留中午用餐時間外,並未另行安排休息、茶敘,而是在大會辦公室設置常態

    性飲水機與簡單茶點供與會者自行取用,節省了大量的餐飲支出與浪費,也

    較為環保。每日出版的英、日兩種語言快報與其他書面資訊,也一併放置於

    長桌自行索取,幫助與會者快速掌握大會資訊。

    其中大會所設置的飲水機,可一次供應包含冷熱水在內的十種飲品,再

    搭配紙杯的重覆使用,不僅容易準備,也可避免大量使用包裝水所造成的不

    環保,並可作為平日辦公室使用,如國內有同類型之機種似可考慮購置。

    延續這種「微溫的細心」,顧及很多人並非從第一天即參加活動,也不

    是每個人都想要參加每一場放映,所以除了主要會場,大會也設置了 VIDEO BAR,供與會者自行安排時間隨選觀賞入圍影片。在主會場活動結束時,工作人員也會細心地用黑筆將已完成的部份塗掉,讓在 VIDEO BAR 看影片的人也能掌握會場進度。另外也設置 INTERNET CORNER,備置三台筆電及多條網路端子,讓與會者也能抽空上網、收信、處理公務。 從日本賞的經驗可以知道,真正的服務不在如影隨形,而是設想周到。

    8

  • 六、日本賞頒獎典禮暨祝賀酒會觀摩 與國內的大型影視頒獎典禮相較,日本賞的頒獎典禮可說是簡潔、精緻

    但不失隆重,包括以下特點: 1.得獎者才是主角:包括主持人、宣獎人、頒獎人的話語都減到最少,只做必要的介紹與說明,連表演節目都只安排一項,把多數時間留給得獎作品介紹與

    得獎人感言。 2.突顯專業價值:雖安排日本皇太子德仁出席典禮並發表賀詞,但致詞後僅全程坐在台下觀禮,並未再擔任頒獎人,而由大會事務局長(秘書長)坂上浩子

    擔任最大獎 Grand Prix Japan Prize 頒獎人,每一獎項也都由評審代表宣布得獎名單及得獎評語。 3.強調文化特色:包括影像視覺、遞獎人員服裝、表演節目等展現十足的和風,但並不失流行,例如擔綱唯一表演的「ウラナス」,雖然演奏的是日本傳統

    樂器二十五弦筝、尺八,但曲風及表演型式都巧妙融和了傳統美與現代感。 4.行政掌控嚴謹:所有媒體採訪(含所攜器材)均需事先申請,採訪人員均需配戴臂章並依指定時間、地點進行採訪。但大會也充分考量媒體需求,於會場

    (攝影棚)後方架設兩座高台供攝影記者取鏡。 比較可惜的是,頒獎典禮只限得獎人參加,其他未得獎的參賽團體只能

    出席典禮後的出席酒會,略感美中不足。

    9

  • 祝賀酒會延續頒獎典禮的風格,但較為輕鬆,除簡單致詞及爵士樂團現

    場演奏外,另外安排了日本慶典上傳統的「敲酒樽」儀式,並邀主要得獎者

    上台同歡,另外會場外也有 NHK 茶道同好會的茶道示範。值得一提的是,不論頒獎典禮或祝賀酒會,日本賞都不斷突顯 TV Proposal Division 參賽的代表,以示他們對開發中國家的重視。

    由日本賞的經驗可知,得獎者才是頒獎典禮的主角,好的頒獎典禮簡單隆

    重,不必搞得又臭又長。而各種活動的媒體接待,重點並不在如何送小禮物吃大

    餐吸引記者,而是幫記者設想需求,以有條不紊的事前準備協助他們完成採訪。

    另外,客家有什麼樣的文化元素,可以放在頒獎典禮與酒會中?藍染服飾、八音、

    打粢粑、擂茶…,似可在未來舉辦類似活動時仔細思量與設計。 七、NHK スタジオパーク (Studio Park) 觀摩 位於 NHK 東京總部的 NHK スタジオパーク,是一個互動式的主題公園,自 1995 年 3 月開業以來已成為東京知名景點之一,2007 年 6 月參觀人次即已超過一千萬人,並將於 2011 年 4 月閉館整修半年,大幅更新展場設

    10

  • 施與展出內容。 分析 NHK スタジオパーク的功能,主要包含三大部份: 1.由於 NHK 的收入來源是向民眾繳納的收視費,有義務向民眾說明NHK 做了什麼,及如何收費。 2.擔負社教義務,讓民眾了解電視作業流程,甚至透過互動裝置親身體驗。 3.宣傳 NHK 重點節目,介紹 NHK 發展歷程。 至於 NHK スタジオパーク的展示型態上則十分多元,其中當然還是以大圖輸出海報為主,但也有實體道具、場景、服裝的擺設,互動實作的主播體驗、配

    音體驗、KEY 板體驗,一般影音及 3D 影像的播放,棚內作業參觀(透過大型玻璃窗)等。而 NHK 知名的卡通人物どーもくん(多摩君)及ななみ(Nanami)也化身為導覽人員,經常出現在各種說明海報及指示牌上。

    11

  •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NHK 所舉辦的「キミが主役だ!NHK 放送体験クラブ」(你是主角!NHK 廣播體驗俱樂部),東京地區的活動正是在 NHK スタジオパーク出口處紀念品專賣店旁的影棚錄影。這是一個開放給小學五、六年級學生以

    班級為單位申請的活動,由 NHK 的工作人員指導,從企劃、製作到演出,整個節目幕前幕後人員完全由學童自己擔任,並將於錄製後在頻道上播出,對孩子而

    言是一次非常具體而深刻的體驗。

    12

  • 另外,NHK 的宣傳非常具有「整體作戰」的觀念,懂得讓不同節目相互支援,像是為了行銷「龍馬傳」,特地讓多摩君 COSPLAY 成劇中主角的造型;Nanami除了原動畫中的造型外,也加上日本各地特有的風土文物做當地打扮,都可更徹

    底發揮整合行銷的效益。

    「體驗行銷」是電視台參訪及展館的精髓所在,電視作業原本就有許多有趣

    的面向可供實作體驗,但成本也較為可觀。未來客家電視如何運用巧思表現展覽

    的教育性與趣味性,又能兼顧成本?似可考量整合更多現有資源(如服裝或佈景

    的設計圖、場景模型、戲服、道具…等)豐富展覽內容。而互動裝置在精不在多,只要一、兩項有趣的遊戲,就足以讓參觀者留下深刻印象,達成行銷目的。 另外,除了單打獨鬥,如何讓各節目在宣傳上聯合作戰,發揮更大效益、加

    深在地連結?也許可幫「ㄤ牯ㄤ牯咕咕咕」的小鵰穿上藍衫,讓小牯播報氣象!

    而實際參與節目,就是最好的體驗行銷,除了當臨演、當來賓,還有沒有更多的

    13

  • 可能? 八、NHK 放送技術研究所觀摩 NHK 放送技術研究所成立於 1930 年,僅比 NHK 晚 4 年,是日本唯一專門從事廣播技術研究的機構,過去在彩色電視機、彩色電視傳播、HDTV、衛星傳播、數位傳播等方面均有相當的成果。本次主要參觀該研究所下列幾項最新的研

    究技術: 1.超高畫質電視(Super Hi-Vision) 2.裸視立體電視(Integral 3D Television) 3.複合訊號傳播(Hybridcast: Fusing Broadcasting and Communications) 4.電腦翻譯手語(Translation Japanese into Computer-animated Japanese Sigh Language) 5.超高敏感度攝影機(Ultrahigh-sensitivity Super-HARP Camera) 6.昆蟲微型麥克風/無響室(Insect Microphone / Sound Anechoic Room)

    (超高畫質電視與裸視立體電視,影片截圖)

    (複合訊號傳播與電腦翻譯手語)

    14

  • (超高敏感度攝影機應用與昆蟲微型麥克風)

    在參訪完 NHK 放送技術研究所後,感想是多元而紛雜的。首先,有些技術的開發確有其實用意義,也已在實務工作上發揮效益,像是超高敏感度攝影機應

    用在低光源的新聞採訪或影片拍攝上。而電視人面對這些突飛猛進的技術,要有

    怎樣的思考與想像?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電視硬體技術的開發是高價的遊戲,

    是否各國廣電集團皆有必要投入鉅資,發展自己獨門卻功能類同的技術?或者應

    該互利合作,節省時間與資源?再者,對視聽享受的追求永無止盡,但如果無法

    普及,意義何在?在台灣,HDTV 至今尚未普及,如何說服觀眾為更高品質的Super Hi-Vision 甘心掏錢?當台灣電視媒體數位化進度已遠遠落後世界各國時,除了關心硬體技術的開發,是否更應著眼於行銷與推廣?凡此種種,都仍需

    要進一步的討論與思考。 九、日本客家社團拜訪 藉參加日本賞之便,行前已先與日本東京地區客家社團聯繫,除希望了解日

    本客家社團近況外,同時也向曾協助「作客他鄉」節目拍攝的客家鄉親致謝,並

    且邀請他們在 11 月初回台參加客家電視所舉辦的的海外客家人士座談會。 此行一共我們拜訪了東京崇正公會長劉茂榮先生、會長代行林鍾貞女士、事

    務局長劉南強先生、黃玉瓊等人,以及即將在日內於東京成立客家婦女社團的世

    界客屬總會日本婦女會召集人黃夀美,及其夫婿楊朝明。 在鄉親聚會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客家鄉親數十年來如何在日本打拚的過程,

    例如,很多早年在日本讀醫的客家前輩們,讀完書欲留在日本開業,卻受限於外

    籍身份而不得不選擇歸化為日籍,但他們還是以身為台灣客家人為榮,也致力於

    在日本客家鄉親的連繫與客家文化的推廣。

    15

  • 客家電視台目前正致力於建構海外客家鄉親的連繫網絡,希望未來透過客家

    電視這個平台,不僅可以讓台灣的客家人了解海外客僑的生活,也能讓客家文化

    行向全世界。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