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绿色产业 实现生态脱贫 -...

Post on 21-Jul-2020

1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编辑部值班副主任:胡长春 编辑:罗光德 校对:罗光德 组版:黄晓萍7月13日雅安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50。空气质量级别:一级。空气质量状况:优。首要污染物:无。

新闻热线:(0835)2222226 13551551313(24小时开通)今日4版 2018年7月15日 星期日 农历戊戌年六月初三 总第7512期 值班编委 周 琨

汉源县片马彝族乡然莫村:

绿色产业点亮山乡脱贫致富梦

壮大绿色产业 实现生态脱贫——探访我市部分县区乡村脱贫攻坚新气象

名山区车岭镇金刚村:

绿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实现精准脱贫与生态文明同频共振

石雨川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确定的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为雅安量身定制了“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的定位,为雅安发展 带 来 了 新 的 历 史 机遇。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何把看似对立的两种选择合而为一、实施大生态战略,走绿色发展之路,就成了必然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今天,我们不仅要食之有肉,还要居之有绿。雅安贫困地区坚持绿色减贫、实现绿色发展是必然趋势。产业发展不能破坏环境,要坚持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并重,不断改 善 区 域 生 态 环 境 质量。只有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与脱贫攻坚双赢之路,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绿水青山”才能在雅安大地上生长出惠及民生的“金山银山”。

近年来,我市多地转变发展思路,创新体制机制,依托当地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挖掘绿色经济,成功实现了

“点绿成金”,群众致富增收。

如何进一步打好护绿色与脱贫这场“双赢之战”?笔者认为,一方面脱贫各类主体应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一方面政府充分发

挥作用,制定出台绿色产业脱贫行动计划、绿色生活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具有指导性、针对性的创新计划和制度安排,形成“谋篇布局远、实施操作细、实践落地实”的工作基调。

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精准脱贫全区域,要深入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紧紧围绕当地绿色生态的最大优势,做大做强特色绿色生态农业,做精做深绿色加工制造业,做实做细绿色现代服务业。将绿色环境变为绿色要素,向绿色要发展红利,推动精准脱贫提档升级,推动精准脱贫与生态文明同频共振。

绿色发展并非一时之需,脱贫致富也非一蹴而就。两项工作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当前,雅安不少贫困村虽在生态脱贫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能否走得远、走得稳,还难下定论。为此,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探索生态扶贫的循环运行机制,增强生态“造血”功能,才能实现“青山绿水人富裕”的美好愿景。

然莫村村民发展高山核桃产业

七月盛夏,绿浪翻涌的雅安各地呈现出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景象。如何尽快让贫困户脱贫?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出一条“既要生产、又要生态,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绿色脱

贫”之路。这样既不破坏生态,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把好生态、好环境转变成为贫困户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连日来,记者穿行于雅安田间地头,探寻了绿色发展与脱贫攻坚的背后故事。

2017 年 2 月,敢想、敢做的詹绍奎又引进了冬草莓,但是还是由于对草莓种植经验不足,种苗损失很大。2017年10月,他开始重新整地,提心吊胆近半年的詹绍奎乐了,试种成功了,不少游客闻讯而来观光采摘,这让他又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詹绍奎说,经过两轮种植,经验也丰富了,现在正整地准备下一季草莓种植,草莓种植不仅大棚基地实现增收,还吸纳贫困户打零工、学技术。

原来,这里打工有几个固定村民,他们随喊随到,每月 2000 元的工钱。有活就干,平时还能照顾自己家,生产生活很方便。

“种了几十年地,当了几十年农民,就羡慕人家能月月领工资,没想到现在我在基地务工也有收入。”村民周天芳高兴地说。

近年来,金刚村不断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

合同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

模经营,给广大农民

更多的权利,让广大农民真正受益。村民陈永芳也是受益者之一,她

把家中部分土地流转给基地,她再到基地打工,这样不仅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

“其实不仅是我们每年产出果蔬多少公斤,每年总产值多少万元。更为重要的是大棚基地建成后,带动周边农民参与种植,缓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使当地村民能早日脱贫致富。”金刚村第一书记张纯告诉记者,名山区结合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特点,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2018年为金刚村脱贫摘帽后巩固提升第一年,结合群众意愿,帮扶单位区林业局大力支持发展了 300 亩脆红李,形成了继茶叶之后,大棚蔬菜基地、雷竹、脆红李综合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如今,金刚村已经培育瓜果蔬菜苗近十个品种,产值近 20 万,带动本村实现蔬菜年产值70余万元,增加农民就业岗位10人以上,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8余万元。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

金刚村詹绍奎整理蔬菜

大棚里播种 脱贫好前景

12 日,连续的雨水终于走了,迎来了难得的阳光。太阳一露脸,金刚村大棚蔬菜基地负责人詹绍奎就匆忙出门,顾不得一路泥泞,跑到大棚基地查看蔬菜长势和大棚排水情况。

大棚里有一片刚收获了甜玉米的玉米秆,一株株排得整整齐齐,另一片小草莓苗正在安静生长。

此时,詹绍奎蹲下身来开始迅速打理着园边杂草。“园内就得勤打理,这个棚内的杂草长得快,为了保蔬菜生态性,不能打除草剂,包括基地的草莓都不能施药,客人都是现摘现吃,要的就是生态。”詹绍奎的动作很利落,很快就将一片杂草打理完毕。

詹绍奎说起话来总是面带微笑,在他身上既有山区农民的朴实、又有现代创业者的睿智。

作为大棚基地负责人,每天在此忙碌的他对这里充满感情。

“大棚基地是 2016 年建立起来的。”詹绍奎告诉记者,历年来,金刚村有良田好土,土壤和气候都适宜发展蔬菜。但一直以来,村民们都是按照小季种早菜、大季种粮食的传统耕作模式来发展农业生产,蔬菜产业也一度是全村收入的主要来源。

“这样耕作,一要看天,二要看市场。”詹绍奎说,由于市场价格的时起

时落,村民们的收入很不稳定。价格好时,一亩蔬菜收入2000来元,价格下跌时,每亩收入只有几百元甚至几十元,农户连投入买种子、肥料、地膜的成本都收不回来。久而久之,部分受到影响的农户失去了种植蔬菜的信心,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在家发展农业产业,大量土地没有得到合理充分利用。

在市场摸索中发现,不是村民们种的蔬菜不好,而是村民们种的蔬菜品种没有特色,缺乏竞争力。他想,要想赢得市场,就要做到“别人没有的我们有,别人有了我又有新的”。

于是,依据当地的气侯和土壤条件,詹绍奎利用金刚村大棚蔬菜基地种植时令蔬菜,学习外地发展经验,尝试引进蔬菜新品种。

当初租用村民土地发展大棚,村民们意见不一,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怕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不能复原,又怕经营效果不好,收不到土地租金,还想着传统种植、种植一季荒芜一季的低效模式。朴实的村民们讲究的是“吹糠就见米”的效果,大棚蔬菜因为在当地缺乏新例,没有成熟的技术支撑,万一种不出来,或者种出来了卖不出去,岂不“竹篮打水一场空”?

后来金刚村经过村“两委”及第一书记多次召开群众会后,大家逐渐接受了,也见到了实惠的效益。

“绿色扶贫”敲开致富大门

雅安日报北纬网微信公众号

掌上雅安客户端

雅安看点微信公众号

“没有产业支撑,仅靠资金的扶持难以让贫困村、贫困群众真正实现脱贫。”2014 年,面对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汉源县片马彝族乡然莫村充分结合自身发展高山特色农业、牢固树立绿色生态文明理念,把绿色产业作为脱贫工作的突破口,因地制宜确立以核桃、花椒、苹果作为产业扶贫重点进行大力培植,成效显著。

盛夏,走进汉源县片马彝族乡然莫村,满眼都是“绿色”,处处散发着绿色发展的气息。

远眺然莫村,绿树成荫;近看,果实累累,微风轻扶,绿叶抖动。这里沟壑山岭被一片浓绿覆盖,一片片核桃林起伏连绵,果实累累的核桃林下,不时可听到村民们的谈笑声,给这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象增添了生动的喜乐氛围。

顶着火辣辣的烈日,记者踩着高低不平的山路,迎着呼呼作响的山风,望着眼前一山又一山的核桃树,如同绿波大山中涌波泛潮。树叶间,如同乒乓球大小的核桃果,随着树叶在风中起舞,两三个一簇、四五个一枝,似乎也在向人们大声宣布:“快丰收了!”

记者见到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成刚时,他正在招呼着村里的核桃种植户到镇政府听讲座:“赶紧走,今天晚上的讲座7点就开始了,今天县上的专家,给我们讲核桃落叶落果的防治,迟了小心没有座位咯!”

“这样的培训去年也开展过,听说核桃树长得太繁会影响挂果,去年年底村上便请

来了“土专家”帮忙剪枝。”种植户李国松告诉记者,过去他也不懂技术,人家说咋修剪就怎么修剪,由于不断学习加上农技站农技人员的上门服务,自己的核桃挂果情况较往年逐步好转,今年的产量可不能落下。

培训当晚,记者看到李国松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技术要领,重点地方还画了不少圈圈。“重点是防虫害和剪枝,通过学习加上自己的实践,我现在对核桃的田间管理技能不在话下。”听课间隙,李国松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

李国松在然莫村算是最早一批核桃专业户,5年前,他以每亩每年100元的价格承包了本村200亩核桃园的50年经营权,由于当初不懂技术,管理粗放,核桃收益不高。自从掌握了嫁接、改造和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后,一些营养不良的核桃树重新焕发生机。

“预计今年核桃产量突破2000公斤,产值 4 万元左右。”李国松满怀信心地说,他还要扩大规模,不断把核桃产业做大,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走核桃脱贫路子。

2016 年,名山区车岭镇金刚村发展雷竹种植,带领当地农户脱贫。为了加快脱贫摘帽步伐,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结合本村种植销售蔬菜的传统历史,该村通过争取并得到上级支持,投资建造占地50亩的大棚蔬菜基地,一改过去依靠传统农业增收的局面,在该村发展雷竹产业的同时,大力开展大棚蔬菜种植,实现全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目前,然莫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1/3来源于核桃产业,核桃已经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尝到了绿色产业发展带来的甜头,然莫村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林下种植增收、保收,当地群众在致富道路上,又迈出一大步。

由于核桃树矮小,枝叶稀疏,为林下种植创造了良好条件。

“现在我们村已通过在核桃林下种植的方式,种上脆红李和花椒。”李成刚告诉记者,该村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立核桃和畜牧相结合的肥料支撑体系,建立林下产品与核桃共同发展的经营机制,开展

“林粮”“林菜”“林禽”间作模式,做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增加农民收入。

为了把产业与脱贫攻坚结合在一起,然莫村成立了果林专业合作社,增进贫困群众致富内生动力,实现“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目标。

“目前,我们正尝试通过电商、核桃加工等多种形式,促进核桃销售,保障核桃价格。就拿今年来说,虽然核桃的市场价格比起往年并不算高,但我们通过发展电商等方式,也能保障村民增收。”李成刚说。

生态产业 成脱贫“铁杆庄稼”

示范引领 助核桃产业提质增效然莫村位于汉源县最南边,地形及气

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木。长期以来,由于该村核桃品种杂、品质不好,村里大部分十多年树龄的核桃至今不挂果,导致当地群众守着千亩核桃树资源大喊穷,产业致富的梦想一直未能实现。

李成刚介绍,现在然莫村几乎没有本地核桃品种,大多已完成嫁接换代,地里随处可见嫁接不久的核桃树。核桃已经真正成了然莫村村民脱贫致富的“金疙瘩”。

2015年,然莫村驻村干部结合该村山区地形、山区气候和农民种植习惯,一改过去单纯现金帮扶、大包大揽的方式,宣传动员村民主动适应新变化,采用共同受益的帮扶新模式,依托汉源县大渡河右岸扶贫产业环线打造,实施核桃大树移栽项目,发展经果林专项栽植项目。

今天人养树、明天树养人。如今,该村核桃种植面积达2500亩,传统老核桃有两万多株,已全部嫁接;新种植也有 25000

多株,每年卖核桃经济收入达40余万元。李成刚说,在推进核桃产业化发展进

程中,然莫村为贫困农户免费发放苗子、芽孢、蕙条,并对其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多措并举,给予政策支持,鼓励群众种好核桃、改良核桃,发展核桃。通过引进企业、大户带头种植、鼓励个体工商企业、党员干部和其他社会实体承包荒山荒坡等多种形式,充分引进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加快产业建设步伐。

“三分种、七分管”是种植业的基本要求。为了提高种植核桃的成活率,然莫村大力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种植。在实施嫁接和种植的季节,片马乡林业系统技术人员深入核桃种植第一线,以核桃栽植、嫁接、造林技术、修枝整形、病虫害防治等核桃实用技术为培训内容,通过“请上来、送下去”,师傅带徒弟等模式,开展免费培训,积极培养核桃种植的“田秀才”,核桃嫁接的“土专家”。

林下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