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point 簡報tw.tzuchi.org/doc/20150630support_diary.pdf地 震 後,為 了 緊 急 立 即...

Post on 25-Jun-2020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二零一五年六月三十日

慈濟尼泊爾

賑災醫療團

帳篷發放

曼索里帳篷區

(MA

HE

SW

OR

I)

地震後,為了緊急立

即安置曼索里帳篷區

的受災鄉親,提供大

型帳篷,五戶人家住

一頂。兩個月過去,

正值雨季到來,為了

讓鄉親有更好的環境,

大型帳篷將回收,今

天發放一百八十八頂

家庭式帳篷,讓各家

庭能各自安身。

由於每次發放,部分

鄉親因農務工作而錯

失領取發放單。本土

志工S

RIJANA

和弟弟

SANJAY

決定在前一天

的傍晚五點開始,逐

帳篷發放發放單。

攝影者:李文傑

務農的鄉親前往耕地

往往需徒步兩三個小

時,每日清晨外出,

歸來已是八、九點。

帳篷供電有限,還好

慈濟太陽能L

ED

燈帽發

揮功效。

攝影者:李文傑

發放當天突然接獲訊

息,二百頂帳篷因卡

車壞了,無法送到,

倉儲志工們立即將在

海鳥學院倉庫的一百

五十頂先搬運到曼索

里帳篷區。

攝影者:李文傑

兩輛卡車、三十多位

志工,不到一小時將

帳篷搬運完成,且順

利運送到位。

攝影者:李文傑

本土志工抵達發放現

場,第一件事,就是

整理環境。

攝影者:周幸弘

經過多次發放經驗,

大家很有默契地快速

組合三頂活動使用的

帳棚。

攝影者:周幸弘

本地志工學習到慈濟

理念,那就是不分年

齡,讓每個人都有付

出的機會。

攝影者:周幸弘

除25位慈濟志工外,

來自倉庫的以工代賑

鄉親,加上曼索里、

立巴利與猴廟帳篷區,

的志工,共有57位參

與帳篷發放。

攝影者:周幸弘

為了讓鄉親能認識新

帳篷,現場搭起一個

作為示範。

攝影者:周幸弘

本地志工主動分工,

合心完成一頂帳篷。

攝影者:周幸弘

不需言語叮嚀細節,

透過身行,慈濟志工

做的紮實,本土志工

也就做的同樣完善。

攝影者:周幸弘

張益城師兄檢視帳篷

的材質、空間,將細

節整理的更好。

攝影者:周幸弘

「哈囉哈囉…

」正

式展開活動。阿嬤級

的劉玉壺師姊充滿熱

情,把活力和祝福帶

到災區。

攝影者:周幸弘

劉玉壺師姊很心疼孩

子沒有制服、課本,

此行賑災她特別帶著

孫子的貼紙來到災區,

回去要跟孫子分享,

一張小貼紙就讓本地

孩子很滿足。此次發

放的課本一年級用完

要給二年級用,二年

級用完給三年級用,

不能自己擁有那本書。

發放即將開始,場內

場外,大家各就各位。

本地志工引導動線。

攝影者:周幸弘

張素禎師姊有媽媽般

的慈愛心,看到年輕

志工都會多些關心。

攝影者:周幸弘

二十幾年前,張素禎

師姊加入第一屆讀經

班的班媽媽;第九梯

的鄭凱文師兄是第一

屆孩子,很開心與班

媽媽同在尼泊爾賑災。

張素禎師姊很欣慰此

次賑災有許多很茁壯

的新芽承擔,她會更

努力傳法、說法,讓

慈濟大家庭生生不息。

志工熱誠迎接鄉親,

會場井然有序。

攝影者:周幸弘

即便帳篷區鄉親已熟

知慈濟,主持人林宜

琳師姊、尼爾醫師仍

向鄉親說明,九個星

期以來,就是希望看

到大家幸福的笑容,

也介紹了中期規劃。

攝影者:周幸弘

一、教育對尼泊爾很

重要,慈濟在多所

學校搭建簡易教室,

讓下一代有更好的

讀書環境。

二、已進行培訓志工

課程,讓本地志工

能幫助自己的鄉親。

就如現場穿著背心

的志工,未來他們

還會繼續幫助鄉親。

三、慈濟也有做家訪,

了解大家的困難,

盡力幫助度過難關。

四、本地人醫會成立,

會持續進行醫療義

診。

對於未來,這四項努

力都是希望鄉親永遠

都有慈濟的愛。

本土志工S

ONY

代表恭

讀上人的祝福信。

攝影者:周幸弘

大團明天即將離開尼

泊爾,相信上人的祝

福話語,能永遠安定

鄉親的心。

攝影者:周幸弘

一袋帳篷、一袋支撐

架,本地志工祝福鄉

親能有一個遮陽避雨

的家。

攝影者:周幸弘

很多人出外務農工作,

來排隊的都是婦女,

志工列一排準備幫忙

搬運。

攝影者:周幸弘

一袋帳篷約23公斤,

支撐架20公斤,阿嬤

很感恩志工的幫忙。

攝影者:周幸弘

呂清潭師兄(

右)

承擔

香積,每天清晨五點

就要出門採買,既是

大廚也是廚工,大小

事一手包辦,為鄉親

搬帳篷也快速補位。

攝影者:周幸弘

千手、牽手,互相傳

遞愛的溫暖。

攝影者:周幸弘

GANGA TWANABASU(

右)

集愛心,自發性地向

鄉親說竹筒歲月,帶

動人人小錢行大善。

攝影者:周幸弘

聽完G

ANGA

介紹竹筒精

神,歡喜投入零錢,

盡一分力量。

攝影者:周幸弘

GANGA

走入帳篷區,提

醒鄉親「每天」發善

心。

攝影者:周幸弘

GANGA

鼓足勇氣向警察

募愛心,沒想到他們

以行動認同,讓G

ANGA

很開心。

攝影者:周幸弘

震出愛的能量,讓愛

延續不間斷。

攝影者:周幸弘

離開尼泊爾臨行前的

發放,大家歡喜中有

著不捨。

攝影者:周幸弘

尼泊爾插秧節

今天是當地的「插秧

節」,本地志工將這節

慶作為與慈濟志工的圓

緣,感恩志工們的付出;

志工們則以插秧的意義,

期待新苗快快長大。

攝影者:周幸弘

本土志工們準備了鮮

花、哈達,還有象徵

祝福的朱紅色T

IKA(

卡)

攝影者:周幸弘

帳篷區的鄉親透過插

秧節,對慈濟志工表

達最高敬意。

攝影者:李文傑

沈國福師兄、張益城

師兄、邱玉芬師姊、

許貞華醫師(

左起)

受鄉親的祝福。

攝影者:周幸弘

帳篷發放結束,倉儲

志工又立即趕去搬運

福慧床,為下午兩點

的醫院發放做準備。

攝影者:李文傑

下午,發放五十張福

慧床於加德滿都武警

醫院,以及加德滿都

婦產科醫院。

攝影者:李文傑

教育助學發放

規劃在一星期內,進

行的二十所受災學生

的制服、課本援助發

放專案,到今天就是

最後一日,發放就將

圓滿。除今日發放的

一所學校外,另有兩

所,因為學校放暑假,

將待開學,再進行發

放。

SHANTI NIKETAN

小學

位於R

AM MANDIR

,是

一所有一到十年級學

生的學校。

攝影者:周幸弘

學校就位於市區街道

旁,樓高二及三層樓

的校舍中,有兩棟被

貼上紅色標籤,政府

已認定為危樓,但由

於全校多達約六百人,

只能繼續使用上課。

而安全的教室,甚至

一間教室有兩個班級

相背使用,同時上課。

攝影者:周幸弘

慈濟志工陪伴帶動本

地志工一個半月今日

發放制服、課本,由

本地志工全程承擔。

從手語「慈、濟」中,

讓學生認識慈濟精神。

攝影者:周幸弘

攝影者:周幸弘

簡單的手語「感恩」

是為最直接的語言、

最快的帶動。

本土志工巴山師兄首

次承擔司儀,緊張加

上快樂的心情,讓他

感受很複雜。

攝影者:周幸弘

巴山第一次做司儀,

心中非常緊張,還好

一旁的丹羅師兄是稱

職的好搭擋,彼此相

互提醒流程。透過活

動帶給孩子快樂,讓

大家快樂起來,一直

是巴山最樂意做的事。

巴山的勇於承擔、歡

喜付出,讓他順利圓

滿主持活動。

因校長在會議中,老

師代表致詞,感謝慈

濟為受災孩子的付出。

攝影者:周幸弘

本地志工S

IRA RAI

讀上人的祝福信,孩

子們專注聆聽。

攝影者:周幸弘

本土志工S

IRA

,心中

時時有上人,看到藍

天白雲的身影,就會

說是上人帶著慈濟人

來到尼泊爾。而今日

恭讀祝福信時,她也

再次被感動,感受到

上人對受災鄉親的關

心與愛。

巴山師兄為孩子介紹

來自全球的愛心,量

身訂做的制服和書本。

攝影者:周幸弘

本地志工致上新制服,

祝福孩子專心讀書。

攝影者:周幸弘

張佑平師兄(

右)

代表

基金會致上靜思語摺

頁與校方結緣。

攝影者:周幸弘

志工與老師結緣,致

上靜思語摺頁,祝福

老師日日一句好話,

讓生活充滿智慧。

攝影者: 周幸弘

十年級學生S

OM

代表感

謝慈濟的設想周到,

為受災學生準備制服。

攝影者:周幸弘

丹羅分享來自臺灣不

同年齡層的祝福卡,

字字都是為尼泊爾加

油打氣的鼓勵。

攝影者: 周幸弘

本地志工P

ASANG

DOIMA

分享付出的喜樂,

互助讓大家漸漸度過

難關。

攝影者:周幸弘

傳統舞蹈「嫁出去的

女兒回娘家」,跳出

師姑師伯們的心情,

視這群孩子是慈濟永

遠的孩子。

攝影者:周幸弘

除了舞蹈,孩子也以

歌唱感恩志工,歌聲

引來大家唱和,一同

唱出感恩的心聲。

攝影者:周幸弘

發放圓滿,丹羅(

左)特別向邱玉芬師姊表

達感恩,有了她的帶

領陪伴,讓本地志工

有機會學習。

攝影者:周幸弘

邱玉芬師姊分享,剛

開始時帶動時,她是

讓本地志工隨緣募款,

循循漸進,現在本土

志工已有協力組隊的

雛形。玉芬師姊鼓勵

志工學習三十位家庭

主婦的精神,每人邀

約三十位有心的菩薩

加入志工行列,讓大

愛延續帶動起循環。

看到本土志工的表現,

大家都大大稱讚第一

次承擔的發放圓滿完

成。也期待未來棒棒

接力,讓愛持續下去。

攝影者:周幸弘

比故修道院

比丘尼簡易屋勘查

下山避難的比故修道

院比丘尼們,暫居於

花園餐廳,急著另覓

棲身之處。

攝影者:曾美姬

Mr.Paljor Sherpa

願免費提供在加德滿

都邊陲地帶的廠房,

讓比丘尼居住半年。

攝影者:黃宗保

地震後,部分廠房毀

損,比丘尼不敢入住

,於是慈濟計畫在此

空地興建簡易屋。

攝影者:曾美姬

慈濟援建團隊今日到

工廠場勘,針對建築

結構以及簡易屋相關

事宜評估。

攝影者:黃宗保

房子外觀良好,前方

有片水泥地連接著大

片草地,這二個地方

都適合於簡易屋。

攝影者:黃宗保

歷經二次較大地震,

及無數次餘震,屋內

僅磚牆龜裂,沒有大

規模崩裂。

攝影者:黃宗保

橫豎梁柱皆完好如初

沒有龜裂,穩穩地撐

住樓上四層樓建築。 攝影者:黃宗保

三樓以上也是只有磚

牆龜裂,大理石地板

沒有龜裂,表示地基

沒有滑動。

攝影者:黃宗保

建築物緊臨大片山坡

地,沒有裸露山石,

樹木垂直沒有傾斜,

表示山體沒有滑動。 攝影者:黃宗保、曾美姬

建築物左方,整座山

脈是國家公園,山頭

群鷹翱翔,生態保持

良好。

攝影者:黃宗保、曾美姬

建築物右方是皇族學

校,校前是坑疤的泥

土馬路,鋪設涵管後

會鋪柏油路。

攝影者:黃宗保

屋主K.Paljor Sherp

a

經營地毯生產,地震

後停工,將在近日復

工,於另棟建築辦公

攝影者:黃宗保

K.Paljor Sherpa

將轉經營飯店,九月

在加德滿都開幕,此

地廠房擬出售。

攝影者:黃宗保

陳濟任師兄向屋主

K.Paljor Sherpa

簡介

慈濟,分享震後慈濟

在尼泊爾的足跡。

攝影者:曾美姬

營建處同仁研究地圖

了解目前的方位,是

在群山環繞的美麗村

莊。

攝影者:黃宗保

一個多小時勘查與空

拍。林敏朝主任認為

建築只需修補牆面裂

縫,安全評估使用無

虞。

攝影者:黃宗保

Buhailantha

Campus

校區勘查

Buhailantha

Campus,二十間教室

學生七百二十五位,

有三十五位老師。

攝影者:黃宗保

L形校舍因經費不足,

建築物分多次興建,

所以顏色不一,結構

也不同。

攝影者:曾美姬

興建三年與 竹搭簡易教室

興建十四年 興建四十年

政府經費不足,幾乎

所有學校的樓梯間,

都沒有設圍欄的防護

設備。

攝影者:黃宗保

一張小課桌擠了三個

孩子,狹隘黑暗的教

室,是尼泊爾校舍極

為普遍的現象。

攝影者:黃宗保

校舍前方有四個班級

在竹編的教室上課。

是以塑膠布包覆竹牆

以防風雨。

攝影者:黃宗保、曾美姬

由副校長Mrs.Smobha

Chhetri

向援建團隊

說明學校概況,並一

同關心慈濟簡易教室

進度。

攝影者:黃宗保

攝影者:曾美姬

四間簡易教室外觀已

完工,目前進行地板

鋪磚,及用沙土鋪滿

磚隙工程。

攝影者:黃宗保、曾美姬

待四間簡易教室完工

後,竹編教室的孩子

即可遷入到較為穩固

的教室。

攝影者:黃宗保

為感謝慈濟的援助,

副校長M

rs.Smobha

Chhetri

,向團隊獻

上祝福。

攝影者:曾美姬

Sahayogi H

igher

Secondary S

chool

勘查

Sahayogi Higher

Secondary School

創校於一九二五年,

學生超過六百位。

攝影者:黃宗保

援建團隊沿著校舍旁

小徑,到後方山坡地

勘查地形。

攝影者:曾美姬

校舍幅地遼闊,建築

物後方山坡地都是校

園範圍。

攝影者:黃宗保

有多間教室毀損,校

方在山坡地興建六間

竹編簡易教室。

攝影者:黃宗保、曾美姬

附近居民房子毀損,

暫住校園外山坡地帳

篷區。樹林陰涼生活

環境較佳。

攝影者:黃宗保

援建團隊以實地勘查

及空拍,了解地形風

貌,作為興建簡易教

室參考。

攝影者:黃宗保

校園對面有座二千多

年歷史的印度神廟

Kokarna Temple

地震

後屹立不搖。

攝影者:黃宗保

Sadud A

darsha

Cam

pus

勘查

Sadud Adarsha

Campus有五十五歷史

,學生人數總計七百

七十五人。

攝影者:黃宗保

第一任校長Kr

ishna

Pd.Pudasaini(

右二起)

現任Bishnu P

rasad

Phuyal

,第二任H

ari

Sharam Dhunga

ni

攝影者:曾美姬

當地有五個學校,只

有這所學校有大學部

。大學有一百二十五

位學生。

攝影者:黃宗保

該校共有二十七間教

室,大學部建築約二

十五年,其餘的都已

逾五十幾年。

攝影者:黃宗保

地震後,除了大學部

校舍完好外,中學部

校舍幾乎都毀損。

攝影者:黃宗保

目前中學部學生都集

中在這棟興建中二層

樓,尚未完工的教室

上課。

攝影者:黃宗保

此校有座寬廣的操場

,也是足球場。援建

團隊查看地圖,了解

地理方位。

攝影者:黃宗保

臨行,三位校長希望

慈濟能夠幫助學校重

建校舍,讓孩子能夠

有安全的學習空間。 攝影者:黃宗保

拜訪企業家

查德里先生

郭濟緣師兄與援建團

隊林敏朝主任等人會

合,於查德理先生的

辦公室,拜訪查德里

攝影者:黃宗保

雙方對慈濟援建簡易

教室的學校及規劃,

相互交流意見。他允

諾會給予協助。

攝影者:黃宗保

郭濟緣師兄將查德理

先生六月來臺的足跡

,彙集輸出為海報,

贈與他留存。

攝影者:黃宗保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