哗哗的流水声 望之树 -...

1
副刊 副刊 2020 10 10 日 星期六 8 8 本社社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 2 号 电子信箱: rmrbpeople.cn 邮政编码: 100733 电话查号台:(010 65368114 印刷质量监督电话:(010 65368832 广告部电话:(010 65368792 定价每月 24.00 零售每份 0.60 元广告许可证:京工商广字第 003 清雅醇和的诗意,穿越旷世时空,在 偌大呼伦贝尔草原得到共鸣。 此时,内蒙古阿尔山林场,清澈蜿蜒 的哈拉哈河畔,微风吹过夏末的晌午,笔 直的省道犹如一条分割线,将两旁林带间 肥绿的草地,划成畦畦田园。晨雨过后, 草木葳蕤,东北黑土地越发油亮如洗,踩 上去,脚头黏实黝黑。 田畴阡陌,植被丰茂,万物葱茏。 眼前,偌大草坪上各类植物随风起 伏,有野生藤状花茎、有自然疯长的燕麦, 最惹眼的是新栽的树苗。从机耕道下到 一畦较大胡苗圃,花草沾衣,枝叶拂人。 林业技术员小孟抚摸一株齐肩高的小树, 仔细查看,如同对待久违的孩子,他喃喃 道,长得好快呀!同行的林业局领导说, 是啊,比想象的好。原来,这块种玉米、小 麦的农田,去年春天退耕还林,栽上引进 的小树,一年内长势喜人。 这些不太起眼的小树,经冬历夏,扎下 根,长势良好,叶片绿中染上霜白,枝条略 有尖刺,在阳光下,摇曳摆动,似乎在向人 们致意。初识者好奇:这就是传说中的“大 果沙棘”吗,就是林区着力推广的沙棘吗? 是的,田圃中的沙棘小树,亭亭玉立, 昭示着林区人退耕还林的成果。一眼望 去,沙棘排成一线,前后约一米五,左右三 五米的间距,伸向远方,脚下是套种的蒲 公英、甜菜、赤芍的簇拥,其势如仪,妆成 林带草地一道独特风景。 种植沙棘是阿尔山林业局退耕还林的 一项重要举措。大果沙棘适宜在高寒山地 林中生存,既可造林绿化,防止水土流失, 其果又富含维生素 C,色泽鲜亮,经济价值 和观赏性都高,近年来,成为林区退耕还林 绿化的首选树种。小小沙棘在高纬度的阿 尔山林区落户,一年多来已种植五万多 亩。起初,人们担心这“沙漠的精灵”在林 区草地上水土不服,经过一年多的培植养 护,如今,成活率已近九成。眼下当年生的 大片沙棘小苗,出落得像模像样,令同行的 几位林业人无不喜形于色。 你可不知道,起初工作多难啊!真正 的“水土不服”是人们的意识跟不上…… 林区领导介绍说。 退耕还林的国家战略,在阿尔山林区 进入攻坚战。 2019 年春,林业局为了推 广沙棘,干部下沉到农户家,到田间办公, 反复做工作。也难怪,多年来都是承包林 地的栽种习惯,让农户们接受变化,要有 一个过程。 去年早春,林业局书记办公室,不请 自来十多人,是来向领导提意见的:退耕 还林不是说要“退耕得生态,百姓得实惠” 吗,还林可以,可是老百姓的收入咋办? 群众有疑问,领导不能回避,局里广开思 路,多想办法,引进易存活、高效益树种。 但是,改掉多年种地的老习惯,改种没有 听说过的树种,这个预支的远景,想让百 姓心里接受,很不容易。干部们苦口婆 心,大道理与现实可能,调查数据与愿景 目标,“他山之石”的图片视频……来回地 谈心交流,“虽然心有所动,但还是有大大 的问号”。那好吧,让他们走出去,到现场 参观学习。于是,局里先后组织到一些省 市的沙棘种植地观摩。在辽宁义县,内蒙 古通辽、赤峰,黑龙江林口等地,沙棘产业 规模化的发展前景,让一些观望的人触动 很大。局里随后又拿出可行措施,比如, 让种植户参与培训,参与种苗的挑选,技 术人员指导套种,在资金上优惠倾斜,管 理上跟班督促,最后签订收购计划和承诺 书等“全方位跟进”。 2019 年,终于完成 了一万多亩退还的指标,今年上半年,又 完成了四万七千多亩。这五万多亩退还 林地上,都是大果沙棘树苗当主角。 春天,万物勃发,林区开始栽种沙棘 的“春季行动”。伊尔施镇一林场的韩振 春,是最早的行动者。他家有两台拖拉 机,招来二十五名工人,加班赶时间,三天 就完成了七百多亩的栽种任务。天一亮, 机声在静寂的林带响起,欢快的节奏,表 达了对未来的期待。植树机前面开出垄 沟,人工跟上挖树坑,再是一株株沙棘苗 放入,扶正,踩实,浇水,一气呵成。“我们 种下树苗,也种下希望。”韩振春说,他家 七百多亩沙棘,还套种蒲公英、蓝靛果。 三年后,沙棘进入盛果期,林下的药材也 有收入,就能实现林场说的“绿富双收” 啊!老韩的喜悦,带动了不少观望的农 户,大果沙棘成了阿尔山林区退耕还林追 捧的树种。 历经七十多年的奋斗,阿尔山林业局 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人工造林保存 面积达百万亩的林业局。如今,构筑生态 优美的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守护大东北 绿色宝库,林业人退耕还林的信念坚守, 矢志不渝。在无边无际的绿色世界里,一 株小小的沙棘,也许微不足道,然而“林 保”工程,生态建设,构筑美好的家园,每 一个微小的举措,都是一份可贵的收获。 在一个“老成都”的眼里,银丝面总让人忘不 了。肥美鲫鱼熬出的牛乳鲜汤做底,搭上一小把烫 熟的豌豆尖—嫩得仿佛能在齿舌间立时消融。挑 起细如发丝的面线入口之前,必要先喝一口汤,感受 那种恰到好处的熨帖。 要寻老成都心头那碗熨帖的银丝面,必得穿进小 巷子走过老院子。成都真正的老院子,现存已不多, 常围着一个小小天井,四周分列几户人家。经过老院 子走出旧巷子,能端出一碗熨帖银丝面的小吃店还在 前面。 “往前端端走哈!”巷口的老婆婆指引着。 寻着银丝面走一路,顺道见识一路。瞧,“成都 小吃”可是真“小”,反正不让人吃饱。莫说一碗面条 细得能透过大针眼、看上去就没什么分量的银丝面, 就说一份蒸饺 —蓝花的小碟盛上玲珑的四块,夹 起一块,一口就能下去。脂香充沛,汁水满满。好吃 归好吃,这小小几块只够塞牙缝。但再好好观察仔 细想想,这种小吃呀,图的不就是蓝花小碟这样的精 致可心吗?再好吃的蒸饺,多吃几口未免油腻;再熨 帖的银丝面,几夹结束又来一碗,会想着今天是不是 太淡口了。不多,才有想头。就像旧日“闷罐房子” 老邻居最爱炸的“羊尾酥”,就是纯肥肉切的拇指宽 条子,下功夫腌制,再上浆浸在土菜油里猛火炸,金 黄的模样捞起来,狠狠撒一把白糖芝麻粉,好吃但不 可多吃。对嘛,每样少少吃,吃的品种才能更多,还 有龙抄手、赖汤圆、钟水饺、夫妻肺片、蛋烘糕……哪 样小吃都值得一尝。 好吃的点心铺,则窝在成日香火熏染的文殊坊 里。铺子前排队,里三层外三层—为的是咸桃酥、 葱油酥、金丝饼、花生糖、砂仁丝……葱油酥,透着几 层酥皮隐隐可以得见碧绿的葱花,搁一块在纸上,一 小会儿工夫便是扩散开来的一片油花。两头红的砂 仁丝究竟有没有砂仁不知道,可那甜味真的入了心。 说回那碗银丝面吧。要吃银丝面,端端走,却要 先上一趟老茶馆。那个会做熨帖人心的银丝面的女 子,就在老茶馆旁边开店。小湖边,木桌竹椅盖碗 茶,无论上午或是下午,皆好。宽敞坝子喝茶,旁边 常常吊着长长低垂、刚生出毛绒叶片的无名藤蔓。 老人手边那杯清茶,不拘品级,就是一杯茉莉,亦散 发香气。“老成都”的故事,全凝结在岁月塑出的深深 笑纹里。茶馆的老人无甚心事,可以独坐,可以群 聊;也有人玩着纸牌,与同伴谈笑风生…… 时间到,喝罢盖碗茶就可以去吃那碗银丝面 了。面来了,端面的是个女子,做面的也是她,传手 艺的是她的中江外婆。面上看不出年纪,却有一番 手中银丝面的感觉,配上地道的成都话,真是羡慕茶 馆经营者好福气。 寻味银丝面 李燕燕 湖垛,顾名思义,一湖水艳千垛田。它就像荷花 的花瓣,散落在万顷碧波的水面上。远远望去,水天 相接,曲水弯弯,一处一景,一垛一奇。这是苏北里下 河地区特有的风情,也是我儿时的记忆,难忘的乡愁。 家乡江苏建湖,以大垛、小垛、张家垛、李家垛等 垛子命名的村庄比比皆是。儿时,我就是生活在充 满水乡风情的垛子上。因为这个垛子大,所以很早 以前就被人们直接以湖垛命名,后来这里成了建湖 县城的所在地。小的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说起湖垛 形成的故事。千年以前,这里曾有一片漾漾的湖水, 湖水流向东临的黄海,慢慢回落,淤泥形成了一个一 个的土垛子。垛子在水中若隐若现,长满芦苇等水 生植物。再后来,慢慢就成了一块一块的垛田。 离建湖县城西侧十几公里,有个叫九龙口的乡 镇,可以领略湖和垛自然天成的水乡原生态风光。 在那一眼望不到边的宽阔水面上,散落着无数个长 满芦苇的垛子。芦苇在风中摇曳婆娑的身姿,发出 沙沙的响声。它们连成一片,好似美丽的青纱帐。 如果从高处望去,湖面上如有一条条巨龙盘旋,好不 壮观。摇着一只小船,悠悠穿行在湖垛中间,仿佛走 进了绿色的迷宫。行进在水面上,呼吸着空气中飘 来的荷香,那一刻,仿佛可以忘记所有的忧愁。 据资料记载,数百年前,勤劳智慧的里下河地区 人民,受到湖中自然形成垛子的启发,在湖荡沼泽地 带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使其一方一方堆积 如垛,成为可以耕作的垛田。人们在垛田上种蔬菜、 水稻和麦子等多类作物,满足温饱。通过不断整合 改良,久而久之,大块大块的田地就出现了,后来这 里发展成为重要的粮仓。与建湖相毗邻的兴化,至 今仍保留着一处知名的垛田奇观。每当阳春三月, 百花齐放的季节,千垛成景,被水包围的垛田上油菜 花盛开,金黄灿灿,前来观赏的人们无不陶醉。诗人 们给这般美景不吝留下了“河有万花多碧水,田无一 垛不黄花”的赞誉。 长年在湖垛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喜欢水,也懂水 性。这已经成为水乡人的一种生存技能。童年时, 我常常看到老艄公们自如地挥动着手中的双桨,用 力划拨,船随着桨声的节奏向前行。此时,人和船、 桨仿佛已经合为一体。他们划桨时常常哼着号子, 那自得其乐、美滋滋的样子,让我一直难忘。那时, 我也曾试图去学划桨,但总是掌握不好发力的点,桨 在手中,船却不听话。为了学会划桨,我甚至跟父亲 要钱买了几包烟,送给那位我最钦佩的老艄公,向他 当面请教。可惜的是最终还是没有学会划桨。现在 回想起来还是感到几分遗憾。 那次,我又回到家乡,回到湖垛上,再见九龙口, 如鲠在喉,心头涌出一段文字:冰河消融又见春,千 层波里寻桨声;芦荡青青已是夏,青纱帐里传桨声; 艄公号子喊出秋,大雁南去听桨声;飞雪飘飘迎来 冬,船靠岸边忆桨声。家住河东十里外,一年四季有 桨声;故乡风情千万种,水韵悠悠最传神…… 如今的家乡,水网纵横,到处都是垛垛相连而成的 田地,田在水中,水围田地。在空中鸟瞰,仿佛是一幅 幅水墨画,美不胜收。近些年来,江苏省将建湖及里下 河地区列为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当地正着力保护生态、 留住乡愁,不让垛田消失。美丽的垛田,承载着人们 不尽的乡愁,更寄托着人们对家乡建设的美好憧憬。 一湖千垛万种情 赵安华 阿尔山林区。 张金河正值盛夏,阳光炙烈,天空蓝得耀 眼,没有一丝云彩。 赵家山广场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篮球场的红绿塑胶颜色鲜亮。尽管我 是在被藤蔓覆盖的甬道里穿行,依然 感到热浪袭人。我来到紧靠广场的水 恩源安置小区,拜访一户开着门的人 家,打算在这里避避太阳再走。女主 人正在拖地,见有客人进来,放下拖把 迎了出来。她给我泡了一杯茶,又拿 出洗脸盆和一条崭新的白毛巾。我接 过洗脸盆和毛巾,走进卫生间,拧开水 龙头,清亮的自来水喷涌而出。 赵家山是鄂西北保康县的一个村, 海拔一千米,属喀斯特地貌。当地老百 姓说,这里是空山,盛不住水, “天上下雨 地下流,雨停三天用水愁”。以前去赵家 山,到处是老百姓挖的水坑。碰上下雨 天,有的人家用粗竹子劈成两半,去掉竹 节做成竹笕挂在屋檐上收集雨水;有的 人家为了“滴水不漏”,干脆用又宽又长 的塑料薄膜把屋檐水全部收集起来。 家里所有的器皿都拿出来装水,桶、盆、 钵、锅……摆满了屋子。还盛不下的, 只能装在山墙边的水坑里…… 赵家山祖祖辈辈缺水。遇上天 旱,要到宜昌市夷陵区的黄马河挑水, 一个来回二十多里地,去时走下坡,回 来爬上坡,天不亮出发,趁着月色能挑 回一担水。水,是赵家山最珍贵的东 西。过去谁家里过喜事,送上一担水, 便是好礼。干部们下乡到赵家山,衣 服挎包自己抱着,吉普车后备箱塞满 了大大小小的装满水的塑料壶。 不愁吃水,是赵家山人梦寐以求 的愿望,也是各级干部日思夜想的课 题。村里老支书带领大家修水窖,政 府给补贴。后来老支书又组织大家在 燕窝池修了一个蓄水两万多方的大水 塘。可是,天干时仍不够全村人挑水, 时间一长,水还容易变质。燕窝池的 水,还是没有擦掉赵家山人心头的愁 云,大家都在想:水啊,水! 水啊水,有人也念着这句话。村 里刚上任不久的党支部书记赵祥华对 缺水也感同身受。小时候,父亲在外 挖煤,天旱的时候,小小的他跟着别人 去很远的地方挑水。挑水的人排着长 队,到他舀水的时候,暮色已经笼罩了 山林。他慌忙舀了大半担水,还没有 挑到家,已是夜幕低垂。鸟在幽暗的 树上叫,他有几分害怕,步子迈得有些 急,差点摔了一跤。还是一个好心人 帮忙把那大半担水挑回了家…… 帮乡亲们找水,让乡亲们用上好 水,就成了赵祥华内心坚定的使命。 一定要解决赵家山人的吃水困 难!赵家山海拔最低的地方有个老水 井,水很少干, 2016 5 月,赵祥华决 定上设备,把老水井的水抽到全村海 拔最高的燕窝池,再用水管放流到各 家各户。可是,水量有限,还是有很多 户吃不上水。到了冬天,供水量更小, 而且水质的富氧化问题很不好解决。 正在这时,有人在尧治河九路寨探矿 时无意中打出水来。这个消息一下子 照亮了他们的心。九路寨也是喀斯特 地貌,既然探矿能打出水来,为什么不 试一下打井取水呢? 2016 10 月,保康打井第一钻在 赵家山下钻了。10 月的赵家山已有一 些凉意,赵祥华坚持住在施工队的帐 篷里,每天都是在机械的轰鸣声中入 睡。他常常做梦梦见钻出水来了,哗哗 的流水声把他从梦中惊醒,待他醒来, 耳边依旧只有机器的轰鸣,走出帐篷, 凉风飕飕,天穹挂着几颗稀疏的星。 赵祥华在钻头旁守了五天,钻头已 经钻了接近三百米,不仅没看到一滴 水,井口还下陷了三米多。是停还是继 续钻?已经钻了三百多米,打井队的人 不甘心,继续钻。第六天早上,轰鸣声 突然停了,在钻井队的帐篷入睡不久的 赵祥华觉得大事不妙,翻身下床,趿拉 着拖鞋跑出帐篷。技术员哭丧着脸告 诉他:钻头断了。这可是一百多万的钛 合金钻头啊,就这样报废了? 赵祥华夜里在家门口的石板上披 衣而坐,不知道该怎么办。吃不下饭,睡 不着觉,头发大把大把地掉,他望着夜空 下黑魆魆的莽莽群山,不知道该怎么 办。此时,县领导给了他安慰,给了他力 量, “老赵,县委县政府支持你,九路寨能 钻出水来,赵家山也能行,再搞!” 那个春节,赵祥华把自己关在屋 里,网上查资料,找专家,找打过井的 成功地方范例,只要网上公布有电话, 他都要打过去询问。那一个月,他的 电话费花了六百多元。 2017 年过完春节不久,稻场的鞭 炮屑还没有扫净,赵祥华就冒着呼呼 的北风出发了,他去武汉请专家来勘 测把脉。 重新勘测,重新选择打井点。他 陪着专家在赵家山的山山岭岭跑了二 十八天,最后才确定了新的打井点。 赵祥华整整瘦了十五斤。 4 12 日,工程队打到四百八十 三米的时候,出水量达到了一百多立 方米,专家团队宣布:赵家山的机井正 式出水,日出水量可达八十至一百一 十立方米,可解决八百人的饮水问题。 8 17 日,赵家山水厂竣工,村民 奔走相告,涌向水厂,赵家山的鞭炮声 再次响起。八十六岁的村民杨德新瘫 痪在床十几年,让儿子用三轮车把他 送到水厂,在水厂出水口,他要亲手捧 一捧水尝一尝。 继赵家山打井取水成功之后,保 康县相继在其他缺水的地区打井九 口,日供水能力达到五千多立方米。 目前,赵家山水厂每天的出水量达到 了两百立方米,井水通过管道送到每 家每户,水厂还服务到村内的烟站、小 学及周边的苏家寨和云旗山等村子, 受益群众达一千三百多人。 有了水,生命之树才会枝繁叶茂, 才会花红叶绿。 村民王树强,过去一直想养猪,一 想到缺水,立马打了退堂鼓,自从有了 自来水,一下子养了七八十头, 2019 就赚了七十多万。杨培林,过去也种 烟,怕育苗时遇上干旱,所以他每年只 敢种三五亩。自从有了水,每年种一 百亩,流转贫困户的土地,又给他们提 供工作岗位,带动他们脱了贫,个人每 年也能赚二三十万的纯利润。 赵家山有个习俗,有了喜事,要添 一条白毛巾。过去,一条白毛巾过一次 水,就成了黄毛巾。现在有了清亮亮的 水,赵家山小学五年级的周慧琳和班上 的同学都买了白毛巾。他们晚上悄悄 去学校操场排练毛巾舞,要用舞蹈来表 现赵家山人用上自来水的快乐心情。 月上柳梢,万籁俱寂,湛蓝的天穹 下,一条条洁白的白毛巾舞动着,像汩 汩清水在流动…… 哗哗的流水声 温新阶

Upload: others

Post on 14-Oct-2020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哗哗的流水声 望之树 - paper.people.com.cnpaper.people.com.cn/rmrb/images/2020-10/10/08/rmrb... · 副刊 8 2020 年10 月10 日 星期六 本社社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2

副刊副刊 2020年 10月 10日 星期六88

本社社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 2号 电子信箱:rmrb@people.cn 邮政编码:100733 电话查号台:(010)65368114 印刷质量监督电话:(010)65368832 广告部电话:(010)65368792 定价每月 24.00元 零售每份 0.60元 广告许可证:京工商广字第 003号

清雅醇和的诗意,穿越旷世时空,在

偌大呼伦贝尔草原得到共鸣。

此时,内蒙古阿尔山林场,清澈蜿蜒

的哈拉哈河畔,微风吹过夏末的晌午,笔

直的省道犹如一条分割线,将两旁林带间

肥绿的草地,划成畦畦田园。晨雨过后,

草木葳蕤,东北黑土地越发油亮如洗,踩

上去,脚头黏实黝黑。

田畴阡陌,植被丰茂,万物葱茏。

眼前,偌大草坪上各类植物随风起

伏,有野生藤状花茎、有自然疯长的燕麦,

最惹眼的是新栽的树苗。从机耕道下到

一畦较大胡苗圃,花草沾衣,枝叶拂人。

林业技术员小孟抚摸一株齐肩高的小树,

仔细查看,如同对待久违的孩子,他喃喃

道,长得好快呀!同行的林业局领导说,

是啊,比想象的好。原来,这块种玉米、小

麦的农田,去年春天退耕还林,栽上引进

的小树,一年内长势喜人。

这些不太起眼的小树,经冬历夏,扎下

根,长势良好,叶片绿中染上霜白,枝条略

有尖刺,在阳光下,摇曳摆动,似乎在向人

们致意。初识者好奇:这就是传说中的“大

果沙棘”吗,就是林区着力推广的沙棘吗?

是的,田圃中的沙棘小树,亭亭玉立,

昭示着林区人退耕还林的成果。一眼望

去,沙棘排成一线,前后约一米五,左右三

五米的间距,伸向远方,脚下是套种的蒲

公英、甜菜、赤芍的簇拥,其势如仪,妆成

林带草地一道独特风景。

种植沙棘是阿尔山林业局退耕还林的

一项重要举措。大果沙棘适宜在高寒山地

林中生存,既可造林绿化,防止水土流失,

其果又富含维生素 C,色泽鲜亮,经济价值

和观赏性都高,近年来,成为林区退耕还林

绿化的首选树种。小小沙棘在高纬度的阿

尔山林区落户,一年多来已种植五万多

亩。起初,人们担心这“沙漠的精灵”在林

区草地上水土不服,经过一年多的培植养

护,如今,成活率已近九成。眼下当年生的

大片沙棘小苗,出落得像模像样,令同行的

几位林业人无不喜形于色。

你可不知道,起初工作多难啊!真正

的“水土不服”是人们的意识跟不上……

林区领导介绍说。

退耕还林的国家战略,在阿尔山林区

进入攻坚战。 2019 年春,林业局为了推

广沙棘,干部下沉到农户家,到田间办公,

反复做工作。也难怪,多年来都是承包林

地的栽种习惯,让农户们接受变化,要有

一个过程。

去年早春,林业局书记办公室,不请

自来十多人,是来向领导提意见的:退耕

还林不是说要“退耕得生态,百姓得实惠”

吗,还林可以,可是老百姓的收入咋办?

群众有疑问,领导不能回避,局里广开思

路,多想办法,引进易存活、高效益树种。

但是,改掉多年种地的老习惯,改种没有

听说过的树种,这个预支的远景,想让百

姓心里接受,很不容易。干部们苦口婆

心,大道理与现实可能,调查数据与愿景

目标,“他山之石”的图片视频……来回地

谈心交流,“虽然心有所动,但还是有大大

的问号”。那好吧,让他们走出去,到现场

参观学习。于是,局里先后组织到一些省

市的沙棘种植地观摩。在辽宁义县,内蒙

古通辽、赤峰,黑龙江林口等地,沙棘产业

规模化的发展前景,让一些观望的人触动

很大。局里随后又拿出可行措施,比如,

让种植户参与培训,参与种苗的挑选,技

术人员指导套种,在资金上优惠倾斜,管

理上跟班督促,最后签订收购计划和承诺

书等“全方位跟进”。 2019 年,终于完成

了一万多亩退还的指标,今年上半年,又

完成了四万七千多亩。这五万多亩退还

林地上,都是大果沙棘树苗当主角。

春天,万物勃发,林区开始栽种沙棘

的“春季行动”。伊尔施镇一林场的韩振

春,是最早的行动者。他家有两台拖拉

机,招来二十五名工人,加班赶时间,三天

就完成了七百多亩的栽种任务。天一亮,

机声在静寂的林带响起,欢快的节奏,表

达了对未来的期待。植树机前面开出垄

沟,人工跟上挖树坑,再是一株株沙棘苗

放入,扶正,踩实,浇水,一气呵成。“我们

种下树苗,也种下希望。”韩振春说,他家

七百多亩沙棘,还套种蒲公英、蓝靛果。

三年后,沙棘进入盛果期,林下的药材也

有收入,就能实现林场说的“绿富双收”

啊!老韩的喜悦,带动了不少观望的农

户,大果沙棘成了阿尔山林区退耕还林追

捧的树种。

历经七十多年的奋斗,阿尔山林业局

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人工造林保存

面积达百万亩的林业局。如今,构筑生态

优美的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守护大东北

绿色宝库,林业人退耕还林的信念坚守,

矢志不渝。在无边无际的绿色世界里,一

株小小的沙棘,也许微不足道,然而“林

保”工程,生态建设,构筑美好的家园,每

一个微小的举措,都是一份可贵的收获。

希望之树

王必胜

在 一 个“ 老 成 都 ”的 眼 里 ,银 丝 面 总 让 人 忘 不

了。肥美鲫鱼熬出的牛乳鲜汤做底,搭上一小把烫

熟的豌豆尖——嫩得仿佛能在齿舌间立时消融。挑

起细如发丝的面线入口之前,必要先喝一口汤,感受

那种恰到好处的熨帖。

要寻老成都心头那碗熨帖的银丝面,必得穿进小

巷子走过老院子。成都真正的老院子,现存已不多,

常围着一个小小天井,四周分列几户人家。经过老院

子走出旧巷子,能端出一碗熨帖银丝面的小吃店还在

前面。“往前端端走哈!”巷口的老婆婆指引着。

寻着银丝面走一路,顺道见识一路。瞧,“成都

小吃”可是真“小”,反正不让人吃饱。莫说一碗面条

细得能透过大针眼、看上去就没什么分量的银丝面,

就说一份蒸饺——蓝花的小碟盛上玲珑的四块,夹

起一块,一口就能下去。脂香充沛,汁水满满。好吃

归好吃,这小小几块只够塞牙缝。但再好好观察仔

细想想,这种小吃呀,图的不就是蓝花小碟这样的精

致可心吗?再好吃的蒸饺,多吃几口未免油腻;再熨

帖的银丝面,几夹结束又来一碗,会想着今天是不是

太淡口了。不多,才有想头。就像旧日“闷罐房子”

老邻居最爱炸的“羊尾酥”,就是纯肥肉切的拇指宽

条子,下功夫腌制,再上浆浸在土菜油里猛火炸,金

黄的模样捞起来,狠狠撒一把白糖芝麻粉,好吃但不

可多吃。对嘛,每样少少吃,吃的品种才能更多,还

有龙抄手、赖汤圆、钟水饺、夫妻肺片、蛋烘糕……哪

样小吃都值得一尝。

好吃的点心铺,则窝在成日香火熏染的文殊坊

里。铺子前排队,里三层外三层——为的是咸桃酥、

葱油酥、金丝饼、花生糖、砂仁丝……葱油酥,透着几

层酥皮隐隐可以得见碧绿的葱花,搁一块在纸上,一

小会儿工夫便是扩散开来的一片油花。两头红的砂

仁丝究竟有没有砂仁不知道,可那甜味真的入了心。

说回那碗银丝面吧。要吃银丝面,端端走,却要

先上一趟老茶馆。那个会做熨帖人心的银丝面的女

子,就在老茶馆旁边开店。小湖边,木桌竹椅盖碗

茶,无论上午或是下午,皆好。宽敞坝子喝茶,旁边

常常吊着长长低垂、刚生出毛绒叶片的无名藤蔓。

老人手边那杯清茶,不拘品级,就是一杯茉莉,亦散

发香气。“老成都”的故事,全凝结在岁月塑出的深深

笑纹里。茶馆的老人无甚心事,可以独坐,可以群

聊;也有人玩着纸牌,与同伴谈笑风生……

时 间 到 ,喝 罢 盖 碗 茶 就 可 以 去 吃 那 碗 银 丝 面

了。面来了,端面的是个女子,做面的也是她,传手

艺的是她的中江外婆。面上看不出年纪,却有一番

手中银丝面的感觉,配上地道的成都话,真是羡慕茶

馆经营者好福气。

寻味银丝面李燕燕

湖垛,顾名思义,一湖水艳千垛田。它就像荷花

的花瓣,散落在万顷碧波的水面上。远远望去,水天

相接,曲水弯弯,一处一景,一垛一奇。这是苏北里下

河地区特有的风情,也是我儿时的记忆,难忘的乡愁。

家乡江苏建湖,以大垛、小垛、张家垛、李家垛等

垛子命名的村庄比比皆是。儿时,我就是生活在充

满水乡风情的垛子上。因为这个垛子大,所以很早

以前就被人们直接以湖垛命名,后来这里成了建湖

县城的所在地。小的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说起湖垛

形成的故事。千年以前,这里曾有一片漾漾的湖水,

湖水流向东临的黄海,慢慢回落,淤泥形成了一个一

个的土垛子。垛子在水中若隐若现,长满芦苇等水

生植物。再后来,慢慢就成了一块一块的垛田。

离建湖县城西侧十几公里,有个叫九龙口的乡

镇,可以领略湖和垛自然天成的水乡原生态风光。

在那一眼望不到边的宽阔水面上,散落着无数个长

满芦苇的垛子。芦苇在风中摇曳婆娑的身姿,发出

沙沙的响声。它们连成一片,好似美丽的青纱帐。

如果从高处望去,湖面上如有一条条巨龙盘旋,好不

壮观。摇着一只小船,悠悠穿行在湖垛中间,仿佛走

进了绿色的迷宫。行进在水面上,呼吸着空气中飘

来的荷香,那一刻,仿佛可以忘记所有的忧愁。

据资料记载,数百年前,勤劳智慧的里下河地区

人民,受到湖中自然形成垛子的启发,在湖荡沼泽地

带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使其一方一方堆积

如垛,成为可以耕作的垛田。人们在垛田上种蔬菜、

水稻和麦子等多类作物,满足温饱。通过不断整合

改良,久而久之,大块大块的田地就出现了,后来这

里发展成为重要的粮仓。与建湖相毗邻的兴化,至

今仍保留着一处知名的垛田奇观。每当阳春三月,

百花齐放的季节,千垛成景,被水包围的垛田上油菜

花盛开,金黄灿灿,前来观赏的人们无不陶醉。诗人

们给这般美景不吝留下了“河有万花多碧水,田无一

垛不黄花”的赞誉。

长年在湖垛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喜欢水,也懂水

性。这已经成为水乡人的一种生存技能。童年时,

我常常看到老艄公们自如地挥动着手中的双桨,用

力划拨,船随着桨声的节奏向前行。此时,人和船、

桨仿佛已经合为一体。他们划桨时常常哼着号子,

那自得其乐、美滋滋的样子,让我一直难忘。那时,

我也曾试图去学划桨,但总是掌握不好发力的点,桨

在手中,船却不听话。为了学会划桨,我甚至跟父亲

要钱买了几包烟,送给那位我最钦佩的老艄公,向他

当面请教。可惜的是最终还是没有学会划桨。现在

回想起来还是感到几分遗憾。

那次,我又回到家乡,回到湖垛上,再见九龙口,

如鲠在喉,心头涌出一段文字:冰河消融又见春,千

层波里寻桨声;芦荡青青已是夏,青纱帐里传桨声;

艄公号子喊出秋,大雁南去听桨声;飞雪飘飘迎来

冬,船靠岸边忆桨声。家住河东十里外,一年四季有

桨声;故乡风情千万种,水韵悠悠最传神……

如今的家乡,水网纵横,到处都是垛垛相连而成的

田地,田在水中,水围田地。在空中鸟瞰,仿佛是一幅

幅水墨画,美不胜收。近些年来,江苏省将建湖及里下

河地区列为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当地正着力保护生态、

留住乡愁,不让垛田消失。美丽的垛田,承载着人们

不尽的乡愁,更寄托着人们对家乡建设的美好憧憬。

一湖千垛万种情赵安华

阿尔山林区。 张金河摄

正值盛夏,阳光炙烈,天空蓝得耀

眼,没有一丝云彩。

赵家山广场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篮球场的红绿塑胶颜色鲜亮。尽管我

是在被藤蔓覆盖的甬道里穿行,依然

感到热浪袭人。我来到紧靠广场的水

恩源安置小区,拜访一户开着门的人

家,打算在这里避避太阳再走。女主

人正在拖地,见有客人进来,放下拖把

迎了出来。她给我泡了一杯茶,又拿

出洗脸盆和一条崭新的白毛巾。我接

过洗脸盆和毛巾,走进卫生间,拧开水

龙头,清亮的自来水喷涌而出。

赵家山是鄂西北保康县的一个村,

海拔一千米,属喀斯特地貌。当地老百

姓说,这里是空山,盛不住水,“天上下雨

地下流,雨停三天用水愁”。以前去赵家

山,到处是老百姓挖的水坑。碰上下雨

天,有的人家用粗竹子劈成两半,去掉竹

节做成竹笕挂在屋檐上收集雨水;有的

人家为了“滴水不漏”,干脆用又宽又长

的塑料薄膜把屋檐水全部收集起来。

家里所有的器皿都拿出来装水,桶、盆、

钵、锅……摆满了屋子。还盛不下的,

只能装在山墙边的水坑里……

赵 家 山 祖 祖 辈 辈 缺 水 。 遇 上 天

旱,要到宜昌市夷陵区的黄马河挑水,

一个来回二十多里地,去时走下坡,回

来爬上坡,天不亮出发,趁着月色能挑

回一担水。水,是赵家山最珍贵的东

西。过去谁家里过喜事,送上一担水,

便是好礼。干部们下乡到赵家山,衣

服挎包自己抱着,吉普车后备箱塞满

了大大小小的装满水的塑料壶。

不愁吃水,是赵家山人梦寐以求

的愿望,也是各级干部日思夜想的课

题。村里老支书带领大家修水窖,政

府给补贴。后来老支书又组织大家在

燕窝池修了一个蓄水两万多方的大水

塘。可是,天干时仍不够全村人挑水,

时间一长,水还容易变质。燕窝池的

水,还是没有擦掉赵家山人心头的愁

云,大家都在想:水啊,水!

水啊水,有人也念着这句话。村

里刚上任不久的党支部书记赵祥华对

缺水也感同身受。小时候,父亲在外

挖煤,天旱的时候,小小的他跟着别人

去很远的地方挑水。挑水的人排着长

队,到他舀水的时候,暮色已经笼罩了

山林。他慌忙舀了大半担水,还没有

挑到家,已是夜幕低垂。鸟在幽暗的

树上叫,他有几分害怕,步子迈得有些

急,差点摔了一跤。还是一个好心人

帮忙把那大半担水挑回了家……

帮乡亲们找水,让乡亲们用上好

水,就成了赵祥华内心坚定的使命。

一 定 要 解 决 赵 家 山 人 的 吃 水 困

难!赵家山海拔最低的地方有个老水

井,水很少干,2016 年 5 月,赵祥华决

定上设备,把老水井的水抽到全村海

拔最高的燕窝池,再用水管放流到各

家各户。可是,水量有限,还是有很多

户吃不上水。到了冬天,供水量更小,

而且水质的富氧化问题很不好解决。

正在这时,有人在尧治河九路寨探矿

时无意中打出水来。这个消息一下子

照亮了他们的心。九路寨也是喀斯特

地貌,既然探矿能打出水来,为什么不

试一下打井取水呢?

2016 年 10 月,保康打井第一钻在

赵家山下钻了。10 月的赵家山已有一

些凉意,赵祥华坚持住在施工队的帐

篷里,每天都是在机械的轰鸣声中入

睡。他常常做梦梦见钻出水来了,哗哗

的流水声把他从梦中惊醒,待他醒来,

耳边依旧只有机器的轰鸣,走出帐篷,

凉风飕飕,天穹挂着几颗稀疏的星。

赵祥华在钻头旁守了五天,钻头已

经钻了接近三百米,不仅没看到一滴

水,井口还下陷了三米多。是停还是继

续钻?已经钻了三百多米,打井队的人

不甘心,继续钻。第六天早上,轰鸣声

突然停了,在钻井队的帐篷入睡不久的

赵祥华觉得大事不妙,翻身下床,趿拉

着拖鞋跑出帐篷。技术员哭丧着脸告

诉他:钻头断了。这可是一百多万的钛

合金钻头啊,就这样报废了?

赵祥华夜里在家门口的石板上披

衣而坐,不知道该怎么办。吃不下饭,睡

不着觉,头发大把大把地掉,他望着夜空

下黑魆魆的莽莽群山,不知道该怎么

办。此时,县领导给了他安慰,给了他力

量,“老赵,县委县政府支持你,九路寨能

钻出水来,赵家山也能行,再搞!”

那个春节,赵祥华把自己关在屋

里,网上查资料,找专家,找打过井的

成功地方范例,只要网上公布有电话,

他都要打过去询问。那一个月,他的

电话费花了六百多元。

2017 年过完春节不久,稻场的鞭

炮屑还没有扫净,赵祥华就冒着呼呼

的北风出发了,他去武汉请专家来勘

测把脉。

重新勘测,重新选择打井点。他

陪着专家在赵家山的山山岭岭跑了二

十 八 天 ,最 后 才 确 定 了 新 的 打 井 点 。

赵祥华整整瘦了十五斤。

4 月 12 日,工程队打到四百八十

三米的时候,出水量达到了一百多立

方米,专家团队宣布:赵家山的机井正

式出水,日出水量可达八十至一百一

十立方米,可解决八百人的饮水问题。

8 月 17 日,赵家山水厂竣工,村民

奔走相告,涌向水厂,赵家山的鞭炮声

再次响起。八十六岁的村民杨德新瘫

痪在床十几年,让儿子用三轮车把他

送到水厂,在水厂出水口,他要亲手捧

一捧水尝一尝。

继赵家山打井取水成功之后,保

康 县 相 继 在 其 他 缺 水 的 地 区 打 井 九

口 ,日 供 水 能 力 达 到 五 千 多 立 方 米 。

目前,赵家山水厂每天的出水量达到

了两百立方米,井水通过管道送到每

家每户,水厂还服务到村内的烟站、小

学及周边的苏家寨和云旗山等村子,

受益群众达一千三百多人。

有了水,生命之树才会枝繁叶茂,

才会花红叶绿。

村民王树强,过去一直想养猪,一

想到缺水,立马打了退堂鼓,自从有了

自来水,一下子养了七八十头,2019 年

就赚了七十多万。杨培林,过去也种

烟,怕育苗时遇上干旱,所以他每年只

敢种三五亩。自从有了水,每年种一

百亩,流转贫困户的土地,又给他们提

供工作岗位,带动他们脱了贫,个人每

年也能赚二三十万的纯利润。

赵家山有个习俗,有了喜事,要添

一条白毛巾。过去,一条白毛巾过一次

水,就成了黄毛巾。现在有了清亮亮的

水,赵家山小学五年级的周慧琳和班上

的同学都买了白毛巾。他们晚上悄悄

去学校操场排练毛巾舞,要用舞蹈来表

现赵家山人用上自来水的快乐心情。

月上柳梢,万籁俱寂,湛蓝的天穹

下,一条条洁白的白毛巾舞动着,像汩

汩清水在流动……

哗哗的流水声温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