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36
I

Upload: others

Post on 13-Jul-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I

議 程 手 冊

Page 2: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I

目錄

壹、華梵大學簡介 ............................................................ 1

貳、華梵大學校覺室簡介 ...................................................... 2

叁、2016天台思想學術研討會 .................................................. 3

肆、2016天台思想學術研討會議程表 ............................................ 5

伍、2016天台思想學術研討會議事規則 .......................................... 7

陸、與會學者名單 ............................................................ 8

柒、論文摘要 ................................................................ 9

一、曉雲導師的慧命觀 主講人:釋悟觀 .................................. 9

二、不唯智圓,更以悲勝——論曉雲法師天台思想之特色 主講人:高柏園 ... 11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主講人:周春塘 ......................................................... 12

四、《法華經》持驗傳記所載法華三昧之實踐情形 主講人:林志欽 .......... 13

五、天台中道觀與根機之關係 主講人:陳英善 ........................... 14

六、天台智者大師《摩訶止觀》「一念三千」說探研—兼述其對儒、道二家的態度

主講人:趙東明 ......................................................... 15

七、南北朝《法华经》注疏体例之演变 主講人:李四龍 ................... 16

八、天臺宗釋經研究:以天臺對《觀音菩薩普門品》的詮釋為例 主講人:龔雋 17

九、天台智者與華嚴宗密於教觀圓頓思想之論觀 主講人:施凱華 ........... 18

十、禪教合一的可能進路─以天台教與惠能禪為主的論析 主講人:尤惠貞 ... 20

Page 3: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II

十一、「判教與對話」 主講人:游祥洲 .................................. 21

十二、「曉雲法師文化園區」文化行旅與教育體驗芻議 主講人:釋大參 ...... 22

十三、从普遍“礼法”到特殊“行法” —天台“圓教”的職能履行及其演化

主講人:吳忠偉 ......................................................... 23

十四、宋代四明知禮時天台宗山家內部的思想轉變-以淨覺仁岳為主要探討對象

主講人:釋宏育 ......................................................... 24

十五、“冥伏”与“现起” -傳燈大師《性善惡論》對天台宗“性具善惡”的解讀

主講人:陳堅 ........................................................... 25

十六、智者大師對《大智度論》出世間禪法之詮釋 主講人:王晴薇 ......... 26

十七、天臺止觀與覺知魔事 主講人:李勇 ............................... 27

十八、唐代石窟造像與天台判教思想關係之考察 主講人:賴文英 ........... 28

十九、華梵校園中的境教圖像探討 主講人:陳清香 ....................... 29

二十、弘一書法的生命意象 主講人:曾議漢 ............................. 30

臺灣天臺宗法脈的傳承 主講人:陳清香 ................................. 31

捌、會議專車時間表 ......................................................... 32

玖、華梵大學校區地圖 ....................................................... 33

Page 4: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1

壹、華梵大學簡介

簡史

本校創辦於民國 79 年,原名華梵工學院,82 年更名為華梵人文科技學院,86 年復經

教育部核准改名為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為佛教界大德比丘尼,集教育家、宗教家、

藝術家於一身,提倡重視德育的覺性教育。以「華梵」為校名,意在彰顯五千年中華文化及

兩千年中國佛教思想,用專業技術服務人群,以高尚品德導正社會。

創校理念─覺之教育

覺之教育乃儒佛共同之教育理想,肯定人類本具仁心與覺性,故而教育之目的即在引

發人性固有之良知本心,進而充分實現善良本性,成就美好世間。

佛家所言覺者,自覺、覺他;儒家所言仁者,忠以對己、恕以待人。自覺者真誠面對

自己,即能深自省察,證善改過,力求精進。覺他者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即能關懷社會,護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辦學宗旨─人文與科技融匯,慈悲與智慧相生

華梵大學辦學宗旨,在於融和東方文化精華的儒佛傳統,進而結合西方文化精華的現

代知識,終而以成就美好世間為職志。以「德智能仁」為校訓,即在說明,有德還要有智,

有能亦要有仁,良好品德與專業知能兼備,方足以淑世益人。世間一切的意義與滿足固然不

能脫離自我之成就,但終必以成就他人為真正的幸福與圓滿,此乃人生最簡單卻又最深刻的

道理。佛家恆言利益眾生,儒家必言兼善天下,凡此亦華梵辦學宗旨所在。

Page 5: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2

貳、華梵大學校覺室簡介

董事會為秉承創辦人 曉雲導師設置院覺室之理念,強化弘揚儒佛教化與推展宗教輔導

之宗旨,特設立校覺室。校覺室為董事會及本校校務發展之諮詢單位。其主要任務為貫徹創

辦人「覺之教育」辦學理念之學術研究、佛教輔導及深耕推廣等,其下設置三大中心:

1.創辦人 曉雲導師思想暨天台學研究中心

規劃與從事創辦人 曉雲導師思想之研究分析,著作文獻整理及經典詮釋,並將研究成

果編輯出版。

2.佛教輔導中心

規劃與執行各種佛教禮儀文化、教育、社團活動,並提供本校教職員生身心安頓的宗

教輔導工作,同時也配合佛教學系之教育課程設計,提供實習輔導的機制。

3.覺之教育推廣中心

規劃與從事覺之教育深耕推廣,拓展創辦人 曉雲導師思想對社會教育與文化之影響能

量,開展佛法度世服務精神。

Page 6: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3

叁、2016 天台思想學術研討會

會議宗旨

本次會議之召開,除藉此機會表達對天台宗長老慧嶽老和尚一生推動天台學

教育貢獻之敬意外,本校曉雲導師暨天台學研究中心更希望促進天台學者彼此

之學術交流,形成密切互動之天台學研究社群,特別邀請國內外天台學者、四

眾弟子、學界先進及各界人士,踴躍出席,共增慧命,並弘法義,為天台學添

注新力。

會議子題

1.華梵大學創辦人 曉雲導師思想研究

2.天台教觀思想解析

3.漢傳佛教經論與天台思想之形成

4.天台思想與佛教各宗派思想的比較研究

5.天台宗教史研究

6.當代天台學之詮釋與開展

7.天台宗與佛教文化

Page 7: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4

任務編組

大會主席:釋悟觀法師(華梵大學董事長)

大會副主席:高柏園教授(華梵大學校長)

大會執行長:郭朝順教授(華梵大學文學院前院長)

一、秘書組:負責籌備期間文書作業、紀錄及彙整整個會議資料等相關事宜。

二、議程組:負責學者聯繫、稿件收集、排定議程、編印會議資料等相關事宜。

三、公關組:負責學者接待、海報文宣、司儀、攝影、錄音等相關事宜。

四、總務組:負責場地布置復原、場地音響器材、交通安排及接送、食宿餐飲安排等相關事

宜。

五、財務組:負責統整各組預算、支用及核銷等相關事宜。

六、機動組:招募同學,隨機支援各組相關事宜。

組織架構圖

Page 8: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Page 9: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6

2016/09/11(星期日) 地點:圖資大樓五樓-多媒體教室

時間 活動主題 主持人 發表人

08:00-08:30 報到(圖資大樓五樓-多媒體教室)

08:30-10:00 第五場論文發表

黃英傑

(華梵大學

人文中心

助理教授)

1. 吳忠偉 (蘇州大學哲學系教授)

題目:從“普遍禮法”到“特殊行法”-天台

“圓教”的職能履行及其演化

2. 釋宏育 (華梵佛學系助理教授)

題目:宋代四明知禮時天台宗山家內部的思想

轉變-以淨覺仁岳為主要探討對象

3. 陳堅 (山東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教授)

題目:“冥伏”與“現起”-傳燈大師《性善

惡論》對天台宗“性具善惡”的解讀

10:00-10:20 茶敘(圖資大樓五樓-多媒體教室)

10:20-11:50 第六場論文發表 王惠雯

(華梵大學

哲學系副

教授)

1. 王晴薇 (中華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題目: 智者大師對《大智度論》出世間禪法之

詮釋-智顗《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與《大智

度論》的互文性解讀

2. 李勇 (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題目:天台止觀與覺知魔事

3. 賴文英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題目:唐代石窟造像與天台判教思想關係之考

察-以敦煌石窟為主

12:00-13:00 午餐(圖資大樓五樓-多媒體教室)

13:10-14:20 第七場論文發表

陳秀慧

(華梵大學

中文系副

教授)

1. 陳清香 (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

題目:華梵校園中的境教圖像探討

2. 曾議漢(樹德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題目:弘一書法的生命意象

14:20-14:40 茶敘(圖資大樓五樓-多媒體教室)

14:40-16:00 綜合討論 高柏園

(華梵大學

校長)

引言人

1.林志欽院長 (真理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2.陳堅教授(山東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教授)

3.康特所長(華梵大學東研所所長)

16:00-16:20 茶敘(圖資大樓五樓-多媒體教室)

16:20-16:40 閉幕演講:臺灣

天臺宗法脈的傳

釋悟觀法師

(華梵大學

董事長)

陳清香(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

16:40-16:50 閉幕式 華梵大學董事長釋悟觀法師

華梵大學校長高柏園教授

17:00 賦歸

Page 10: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7

伍、2016天台思想學術研討會議事規則

一、 本次大會共有七場研討會及一場綜合討論。

二、 除第七場研討會外(二篇),每場研討會各有三篇論文發表。

三、 每篇論文發表 20分鐘,三篇發表完畢在開放討論 30分鐘,每場預計 90

分鐘。

四、 綜合討論,邀請 3位學者擔任引言人,每人發表 15分鐘,之後開放討論,

本場預計 80分鐘。

五、 每篇論文發表結束前三分鐘,按一聲短鈴,時間到,按一聲長鈴。逾時

三分鐘,由同學舉牌告知。

六、 大會僅編印議程手冊,不編印會後論文集。

Page 11: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8

陸、與會學者名單

*除主辦單位負責人外,其餘依姓名筆畫排序

# 姓名 服務單位 職稱

主持人/發表人 釋悟觀 華梵大學董事會 董事長

主持人/發表人 高柏園 華梵大學校長室 校長

發表人 尤惠貞 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系 副教授兼學務長

主持人 王惠雯 華梵大學哲學系 副教授

發表人 王晴薇 中華佛學研究所

佛教圖像學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發表人 吳忠偉 蘇州大學哲學系 教授

發表人 李 勇 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教授

發表人 李四龍 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 副院長

發表人 周春塘 華梵大學前文學院院長 教授

發表人/引言人 林志欽 真理大學人文學院 院長

主持人 林煌洲 華梵大學佛學系 主任

發表人 施凱華 輔仁大學哲學系 助理教授

主持人 胡健財 華梵大學中文系 副教授

引言人 康特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教授

主持人 張鴻彬 華梵大學文學院 院長

主持人 郭朝順 華梵大學前文學院院長 教授

發表人 陳 堅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教授

主持人 陳秀慧 華梵大學中文系 副教授

發表人 陳英善 中華佛學研究所 研究員

發表人 陳清香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 教授

發表人 曾議漢 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 助理教授

發表人 游祥洲 佛光大學 教授

主持人 黃英傑 華梵大學人文中心 助理教授

發表人 趙東明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 講師

發表人 賴文英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助理教授

發表人 釋大參 華梵大學佛學系 助理教授

發表人 釋宏育 華梵大學佛學系 助理教授

發表人 龔 雋 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 教授

Page 12: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9

柒、論文摘要

一、曉雲導師的慧命觀

主講人:釋悟觀

如 果 說 《 妙 法 蓮 華 經 》 是 曉 雲 導 師 思 想 精 神 的 主 軸 , 那 麼 導 師 諸 多

著 作 中 之 「 般 若 淨 化 思 想 , 菩 薩 悲 智 精 神 。 」 其 所 示 之 思 想 精 神 與 「 覺

之 教 育 」 慧 命 觀 的 關 連 性 , 當 如 何 解 讀 。 首 先 《 妙 法 蓮 華 經 》 的 〈 序 品

方 便 品 〉「 為 教 菩 薩 法 ,佛 所 護 念 。 佛 說 此 經 已 ,結 跏 趺 坐 ,入 於 無 量 義

處 三 昧 , 身 心 不 動 。 … … 爾 時 , 世 尊 從 三 昧 安 詳 而 起 , 告 舍 利 弗 」 文 所

示 之 , 佛 與 菩 薩 與 眾 生 之 契 機 為 何 , 若 由 「 覺 之 教 育 」 的 觀 點 來 探 究 ,

那 是 菩 薩 契 機 於 佛 所 開 示 之 語 言 , 而 悟 入 佛 之 知 見 ( 秘 要 之 藏 ) 的 機 宜

問 題 , 將 存 在 於 《 妙 法 蓮 華 經 》 之 菩 薩 道 , 這 個 橋 樑 的 止 觀 、 禪 的 行 法

上 , 而 此 行 門 之 樞 紐 , 乃 本 文 所 欲 探 討 之 曉 雲 導 師 慧 命 觀 在 導 師 的 般 若

禪 覺 性 教 育 之 實 行 道 上 , 它 充 實 般 若 淨 化 思 想 的 佛 學 和 菩 薩 悲 智 精 神 的

佛 法 , 然 後 開 展 出 「 覺 之 教 育 」 的 社 會 弘 法 教 化 的 如 來 家 事 業 。

慧 命 二 字 本 身 是 探 討 生 命 根 本 問 題 的 核 心 靈 魂 物 , 所 以 它 是 佛 陀 所

謂 的 一 大 事 因 緣 故 出 現 於 世 的 樞 紐( 平 等 大 慧 ),因 為 慧 命 教 育 乃 獨 自 承

擔 方 為 大 事 ,覺 之 教 育 於 己 亦 然 。《 妙 法 蓮 華 經 》是 一 部「 因 禪 說 教 」教

菩 薩 法 佛 所 護 念 之 經 , 智 者 大 師 以 觀 心 法 將 之 化 通 為 絕 待 止 觀 、 不 思 議

止 觀 、 無 生 止 觀 、 生 死 事 大 、 一 大 事 止 觀 之 經 。 因 之 、 佛 為 一 大 事 因 緣

故 出 現 於 世 之 本 懷 , 欲 令 行 者 化 通 開 示 悟 入 佛 之 知 見 道 之 鑰 , 開 啟 關 鍵

之 法 。 以 是 「 禪 , 止 觀 」 乃 生 命 教 育 之 樞 機 ; 乃 「 覺 之 教 育 」 之 本 懷 ,

亦 是 創 辦 人 曉 雲 導 師 慧 命 觀 的 菩 薩 精 神。( 覺 之 教 育 的 般 若 淨 化 思 想,菩

薩 悲 智 精 神 。 )

吾 人 在 生 命 教 育 的 過 程 , 或 許 會 因 觀 照 一 念 心 , 即 能 用 悲 智 , 明 白

的 告 訴 自 己 , 什 麼 叫 「 生 死 」 ? 在 佛 法 的 精 神 領 域 上 , 生 活 中 沒 有 智 慧

Page 13: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10

的 生 命,就 叫 做「 死 」;人 生 智 慧 日 復 日 增 長,由 淨 智 生 起 無 量 慈 悲 即「 生 」,

所 謂 增 益 慧 命 、 心 進 勇 銳 ; 此 之 生 死 一 念 間 , 一 呼 一 吸 即 一 生 死 , 一 個

念 頭 一 日 夜 亦 是 一 生 滅 。 故 筆 者 試 著 以 「 己 心 中 所 行 門 」 之 法 , 為 導 師

慧 命 觀 做 中 軸 線 貫 穿 全 文,以 三 事 調 和 念 念 止 觀 現 前 之 修 法,試 圖 論 述 ,

覺 之 教 育 慧 命 觀 的 基 調,在 日 常 生 活 中 如 何 善 用「 息 心、四 運 心 」之 法 ,

來 體 解 心 經 之 照 見 五 蘊 皆 空 的 般 若 禪 覺 性 教 育。薰 修 敬 信《 妙 法 蓮 華 經 》

這 一 面「 菩 提 淨 明 鏡 」,來 醒 悟 覺 受 慣 性﹙ 外 行 為 ﹚的 狀 態 ,而 化 解 習 性

無 明 的 伏 結 , 筆 者 認 為 此 乃 生 命 的 自 我 加 持 , 開 拓 那 「 佛 性 種 子 的 根 本

知 覺 」,〈 方 便 品 〉所 謂「 佛 種 從 緣 起 」, 佛 性 是 能 生 性 、 方 名 種 子 , 而 若

善 護 念 種 子 、 它 能 生 生 不 息 地 妙 活 , 所 謂 二 十 五 方 便 棄 五 蓋 之 「 糞 壤 生

華 」 T46p47a, 乃 《 摩 訶 止 觀 》, 為 法 華 經 者 啟 動 生 命 的 根 本 知 覺 , 開 出

一 片 慧 命 之 華 果 同 時( 法 華 禪,因 為 禪 當 體 就 悟 )妙 行 安 樂 p80,乃 生 命

教 育 底 蘊 的 一 大 生 機 , 是 導 師 所 謂 「 覺 性 教 育 」 自 覺 的 人 生 。

如 是 , 本 文 分 為 三 部 分 來 究 明 曉 雲 導 師 的 慧 命 觀 , 第 一 部 分 是 法 華

經 的 教 理 行 法 如 何 讓 智 者 大 師 開 法 眼 , 止 觀 研 心 而 以 止 觀 開 宗 。 第 二 部

分 是 指 向 經 與 行 者 的 如 說 修 行 , 開 展 出 智 者 大 師 解 讀 法 華 經 的 三 重 獨 特

性 , Ⅰ 教 菩 薩 法 佛 所 護 念 之 經 的 一 念 三 千 三 千 一 念 的 行 門 , Ⅱ 如 來 使 之

經 的 菩 薩 三 規 法 、 四 安 樂 行 、 四 要 法 , Ⅲ 暢 佛 本 懷 之 經 。 從 中 以 禪 止 觀

行 門 來 貫 穿 「 於 道 場 知 矣 , 導 師 方 便 說 。 」 之 教 義 。 第 三 部 分 是 以 如 來

使 的 觀 念 , 來 論 菩 薩 道 的 教 育 方 法 , 相 映 交 輝 出 智 者 大 師 止 觀 慧 命 觀 與

曉 雲 導 師 覺 之 教 育 慧 命 觀 的 命 脈 脈 絡 。

Page 14: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11

二、不唯智圓,更以悲勝——論曉雲法師天台思想之特色

主講人:高柏園

曉雲法師為天台宗之傳人,一生奉獻佛教教育,其對天台思想之闡釋不僅只是論述其理

念內容,更有其特殊之角度與用心,而此特殊性與其一生之發展可謂息息相關。首先,法師

年青階段,正值民國初建,其後是抗日戰爭,以至於避居港台。此中,法師的生命始終和此

大時代是相互呼應的。法師早年即以藝術家、教育家的身分參與救國復國的行列,其後更以

宗教家、教育家、藝術家的角色,全力推動教育,尤其不忘以覺之教育為宗旨的生命教育,

華梵大學、華梵學園的建立便是具體成果之一。對大時代的回應,說明法師一生重實踐的精

神,這也是法師對人間佛教再三致意的原因所在。同時,這樣的實踐也非一般性地、普遍性

地,而是依據其特殊之藝術才華為悲藉而展開。法師強調「由藝入道」、「藝與道合」,正式宣

示其以藝術、以美點化世界,美化人生的努力方向。易言之,由青年至忘年,法師始終有其

藝術家特有之超逸脫俗之氣質,人間佛教的實踐性與由藝入道的藝術性,卻也要通過覺之教

育的完成而獲得具體的發展與實現。大乘有別於小乘,即在菩薩道的提出,也正是對娑婆世

界之一切眾生之不離不捨,眾生所在是人間,是以不捨眾生便不捨世間,而人間佛教也應該

是十分自然的結論。尤其中國佛教之發展顯然與中國傳統文化有所交流會通,而儒道的入世

精神也與大乘菩薩道之精神符合相契。法師以「華梵」命名其創辦之學園、大學,其精神正

是以《大學》之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與佛教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相呼應,而且倡

導儒佛會通,以圓融暢達的中華文化,為人類社會做出最大的文化貢獻。就此而言,人間佛

教可說是中國佛教的根本精神,具有共法義與普遍義,法師對人間佛教之提倡也具有一定的

普遍義與共性。至於由藝入道的藝術性,誠然是法師十分特殊的法門,除了般若思想之智與

真、菩薩精神的悲與喜,更以由藝入道之美,美化了、莊嚴了成佛歷程中的一切,也更方便

接引、成就更多的生命,此即其特殊之貢獻與價值。為此以藝入道乃是一根本精神與態度,

如何真正落實,則有賴具體教學加以實踐,此即是覺之教育畫龍點睛之妙義所在。

Page 15: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12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導師「儒佛融合」的古今對話

主講人:周春塘

每一個特殊的人物,總有一個特殊的時代;而每一個特殊的時代,總會創造一些特殊的

人物。

我指的是四百年前明末清初的蕅益大師,和我們二十世紀經過兩度戰火(八年抗戰和國

共分裂)的曉雲導師。他們一古一今,分別經歷了國破家亡的悲痛,也分別承擔了重建文化、

振興教育的艱巨任務。他們的處境,令人同情;他們的智慧,令人崇敬;而他們的成就,流

芳百世,除了令人仰慕,也更讓人有永遠的懷念和感戴!

Page 16: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13

四、《法華經》持驗傳記所載法華三昧之實踐情形

主講人:林志欽

法華三昧為天台宗最重要的三昧根基,也是歷代最普遍實踐的懺法。關於法華三昧在歷

代的實踐證悟情形,筆者已有天台宗史傳與高僧傳方面之二文發表。本文是繼此之後,繼續

就持誦修行與弘揚《法華經》之持驗傳記,探討法華三昧之實際修行實踐情形,以更全面而

完整地了解與掌握。

本文就現存五種 49條《法華經》持驗感應傳記之記述,探討法華三昧之實踐人物、修行

法門、證悟結果、證悟情形與最終階位或臨終往生境界。

本文之研究發現,實踐法華三昧者計 31人,其中 26人為天台宗人,3人宗派不明,非

屬天台宗者僅 2人。法華三昧之相關行法有:頂禮、讀誦、禮懺、寫、講《法華經》,與修法

華三昧(懺儀)、四安樂行、畫普賢菩薩像等。其成就證悟相關情形多達 23種,包括引發慧

解、神通,身有異象,見靈山法會、自身景象、異象,感應多寶佛塔、釋迦牟尼佛、阿彌陀

佛、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天神護持、帝王、感應動物,感得舍利、佛事所需

物,能治病、去業障、防災難、禳災救旱,救人離惡道,以及經典遇雨未濕等。

所證階位只知慧思十信位與智顗五品弟子位。命終大抵均求生西方或彌勒淨土。其善相

有:聖眾或天童來迎、異香不散、頂暖身輕、顏色如常、端坐或右臥安逝、滅後現身、降天

花、響天樂、口出光明、塔上有光、預知時日、生異草、遺身容貌如生、頂門猶暖、無疾而

終等。

Page 17: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14

五、天台中道觀與根機之關係

主講人:陳英善

天台之止觀實踐,與其理論有極密切之關係。本論文之撰寫,來自於林志欽教授對天台

「一心三觀」能否落實之質疑。面對此之質疑,首先,吾人要詢問的:一心三觀於理論上能

否成立?接著,進而再詢問一心三觀於實踐上能否落實?

天台智者大師對於「空、假、中」之施設,實乃因應當時因緣而來,而空、假、中三者

之關係是彼此不相捨離的,以此空、假、中三諦來詮釋一切法,則法法三諦圓融,所以言「一

心三諦」(或一境三諦)。而將此三諦圓融之道理運用於觀行上,即是「一心三觀」。天台「一

心三觀」之運作,若於空觀時,未有假觀之觀照,則易墮於「空」;若於假觀時,未有空觀之

觀照,則易滯於「有」;由此而呈現空、假不相捨離之狀況(亦即是「非假非空、亦空亦假」),

此即是「中」也。由此可知,中道觀所要傳達的,在於不執空、不執有。所以,天台智者大

師對「中」的定義,以「不偏」釋之,以顯示中道雙遮雙照之特色,如以「非假非空」雙遮

空、假之偏執,以「亦空亦假」顯示空、假之施設。因此,得知空、假、中三者彼此不相捨

離,並非於空、假之外而另有「中」之存在,實乃空、假本身即是「中」,因而形成「空、假、

中」三足鼎立之情形,運用於觀法上,則形成三觀同時,即是所謂的一心三觀。若不如此,

恐易有所偏執也。

本論文主要就中道觀來探討,而在天台的藏、通、別、圓四教中,若嚴格論之,唯別、

圓二教觸及中道觀,雖通教利根者可於七地修中道觀,然此則須由別教來接之,才能成立。

換言之,須具備圓教根機、別教根機(十迴向位)或通教利根(七地)者,才能修中道觀。

由此可得知,中道觀與根機有著密切之關係。所以,本論文試圖從兩方面來切入:首先探討

中道觀與根機,進而探討中道觀之實踐。

關鍵詞:天台、一心三觀、中道觀、根機、漸頓

Page 18: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15

六、天台智者大師《摩訶止觀》「一念三千」說探研

—兼述其對儒、道二家的態度

主講人:趙東明

「一念三千」說,是天台智者大師在其《摩訶止觀》第七章〈正修止觀〉中,解說「觀

不可思議境」,所提出的止觀觀心解脫論。是說明吾人當下之一念陰識之心,即含具由「十法

界」、「十如是」、「三種世間」所構成的「三千世間法」(即「一切法」之意)。

本文以為,「一念三千」說,此「一念心」與「三千法」的關係是非縱非橫、非一非異,

超乎言語思維所能說明的境界,只能說成「一念心即三千法」、「三千法即一念心」,或是說成

「不可思議境」。這樣,智顗的「一念三千」,就不是單純的唯心論,而是一種色、心平等,

諸法互融互即的「性具實相」論。而且「一念三千」是隨順「四悉檀」因緣而有的隨便宜之

說,是通向解脫之路的止觀觀行法在言語說明上的方便,而非定執之言語形式。智顗正是在

這樣的立場上批判當時之地論師、攝論師執著以法性、無明為萬法依持的理論缺陷。

另外,智顗在《摩訶止觀》說明「一念三千」說時,還曾引用道家《莊子》書裡「莊周

夢蝶」的譬喻。筆者以為,類似這樣的引用,並非像陳寅恪先生所言:「天台宗者,佛教宗派

中道教意義最豐富之一宗也。」的表現。而勿寧說是一種「格義」佛教的遺風。所以,本文

還兼述與探討天台智顗對道家、道教學說採取嚴厲批判的立場,但卻有融合與比附儒家學說

的傾向。筆者以為,這是智顗那個時代佛、道二教激烈競爭與衝突所致。而儒家則因握有政

治上的主導權,而使智顗必須融合與比附儒家的學說,以讓佛教能獲得政治上或知識份子的

認同所致。

關鍵詞:智顗、一念三千、性具實相、莊周夢蝶、慧思、道家、道教、儒家

Page 19: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16

七、南北朝《法华经》注疏体例之演变

主講人:李四龙

《法华经》罗什本译出以后,在南北朝备受关注,出现多家注释。本文以智顗在《法华

玄义》里略出的四家注疏为例,讲述当时《法华经》注疏体例的演变,借此说明天台宗“五

章四释”解经体例的由来,认为:从竺道生开始,以“因果关系”理解《法华经》,发展到智

顗以“本迹关系”诠释《法华经》,促成智顗讲经全新的思想内容与体系结构。

关键词:法华经、智顗、本迹、解经

Page 20: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17

八、天臺宗釋經研究:以天臺對《觀音菩薩普門品》的詮釋為例

主講人:龔 雋

《法華經》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為中國觀音信仰與修行法門的重要經典,但中國佛

教思想傳統對“普門品”卻有不同方向的理解與發揮。本文主要討論天臺宗是如何通過對《普

門品》的詮釋,來發展新的觀音理論的方向。本文集中以智者大師的《觀音玄義》、《觀音義

疏》與宋代知禮的《觀音玄義記》、《觀音義疏記》等文本分析為中心,說明天臺宗內部是如

何通過解經學的策略,把“普門品”中觀音的觀念進行新的創造性解釋。如《普門品》中具

體可感,救苦救難的觀音形象,是如何經過天臺學者們進行“玄義”化的解釋,而成為一種

哲學性或觀心論意義方面的思想資源。通過對這些文本的比較分析,不僅可以發現天臺如何

在解經中發揮觀音新意,還可以從智者的解經以及知禮再解的分析中,尋找出天臺宗內部有

關觀音觀念與其他重要觀念的變化與發展。

關鍵字:觀音、智顗、知禮、玄義、解經

Page 21: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18

九、天台智者與華嚴宗密於教觀圓頓思想之論觀

主講人:施凱華

天台智者與華嚴宗密於教觀圓頓思想之開展與建構,體現出不同的真實諦理與特質。天

台智者由「中道實相圓頓一乘」教觀思想出發,而圓妙圓遍圓攝的開展出中道實相即一切法

之真實諦理,以是之故,一切法皆可表詮中道實相之要義,故爾,其所體現的「中道實相」

不思議妙理之心,乃即「實相」以言「一心」,其「一心」即是「實相」全然之體現與彰顯,

以是,「中實理心」所現觀直證,頓證頓顯的當體,即是實相之體,並以相即不二式之不思議

圓妙辯證進路,融鎔會攝一切法。

故爾,此一真義,即整全的體現出「名義異而體同」之義涵,確然的表詮出,所有表達

「實相」義蘊的種種異名,皆是在展現出實相所蘊涵的功能,因之則妙有、真善妙色、畢竟

空、如如、涅槃、虛空、佛性、如來藏、中實理心、中道、第一義諦,皆為實相之當體要義。

對觀於此,則華嚴宗密由「絕對真心圓頓一乘」為其圓詮周遍圓融法界之核心基底,以

此論證直顯心源之絕對真心形上非本體之本體的辯證詮釋義涵,乃是循著華嚴一真法界之重

重無盡緣起,所展現之圓覺真性,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為其辯證之本懷。於是中,呈顯出一

種相即相入式之超越主客真心論證形式,圓融會攝一切法。

故爾,以「一心」表徵絕對圓滿法界之超絕真理,便如實圓遍的體現出「一真法界」的

根本圓滿義蘊,以其圓融周遍故,以是得以統攝主客之對待而超絕之,因之而體現出統合且

泯除了主客對立之分別界限,而體現出周遍含容、廣大圓備之一真法界之微妙之境。此「一

心」名之為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即是法性,亦為如來藏藏識。

綜觀天台智者之以「中道實相圓頓一乘」教觀思想出發,而圓妙圓遍圓攝的開展出中道

實相即一切法之不思議真實諦理,與華嚴宗密由「絕對真心圓頓一乘」教觀義理,為其圓詮

周遍含融無礙法界之核心基底,所展現之圓覺真性圓融無礙義,以此絕對真心融貫華嚴一真

法界,體顯重重無盡法界緣起圓融諦理,觀此二者所開展之教觀圓頓義理,皆乃圓融湛深,

實值得深入探究。

以是之故,本論文將從三重義理向度,進一步的來開展天台智者與華嚴宗密於教觀圓頓

思想之真實義理與論證內涵,以之彰顯出二者所開展之教觀相即,所體現之圓頓要旨與終極

義趣。

首先,探究天台智者中道實相與華嚴宗密絕對真心之論觀:於是中對觀天台智者由「中

道實相圓頓一乘」教觀思想所圓建的中道實相與一切法皆相即不二之圓妙諦理,與華嚴宗密

由「絕對真心圓頓一乘」為其圓詮周遍圓融法界之核心基底,以此論證直顯心源之絕對真心

與一切法皆融通無礙重重無盡之圓融要義。

Page 22: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19

其次,探究天台智者與華嚴宗密於教判融攝圓頓義之論觀:開展天台智者立基於此中道

實相圓融圓遍圓攝圓即圓妙一切法之圓頓辯證要義,體顯於賅攝儒道鎔融會歸於法華一乘不

可思議微妙諦理,與華嚴宗密於教判融攝圓頓義,體顯於賅攝儒道圓融無礙的會歸於華嚴一

乘融通無礙重重無盡圓融義之對觀。

最後,探究天台智者與華嚴宗密於教觀相即圓頓義之論觀:開顯天台智者以中道實相與

一切法相即不二之微妙諦理,以之融貫了教相與觀心二門,圓建「一心具十法界」,「一念三

千」之微妙諦理,融攝統貫化法四教與圓融三觀之不思議微妙境界之究極理趣,與華嚴宗密

以此「萬法一心」之重重無盡,圓明具足,無礙融貫的超絕詮釋,統貫於其所建構與紹隆之

華嚴五教圓融義理向度,與周遍含容之無礙法界觀中之對觀。

關鍵名詞:中道實相,絕對真心,教判,教觀圓頓,會漸歸圓,會權歸實

Page 23: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20

十、禪教合一的可能進路

-以天台教與惠能禪為主的論析

主講人:尤惠貞

關於大乘佛教之教理思想與禪宗之修證法門,究竟是兩個極端不同的體系?抑或是禪教

可以合論的相輔相成乃至禪教合一?本論文試圖從省思的角度,探究佛陀的教化發展至天台

教觀與六祖惠能禪,其各自之特色與彼此可以相提並論,乃至相輔相成的可能性;並希冀由

之能尋繹出可具體依循的身心修證之道。論析之進行,主要是依天台智顗所依之以開創天台

圓教之《法華經》,以及詮釋《法華經》的代表性文獻《法華玄義》、《摩訶止觀》等之重要思

想,以及記載惠能生平言行之《六祖壇經》,同時亦參考傳統文獻與其他現代學者相關之研究

與詮釋,對於天臺教觀與六祖惠能的禪宗思想進行具體的對照比較,以探究惠能禪與天台教

合論之可能及其意義。

關鍵詞:天台智顗、六祖惠能、天台教、惠能禪、禪教合一

Page 24: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21

十一、「判教與對話」

主講人:游祥洲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裡,筆者以為,佛教的核心任務,就是化解南北對立。

傳統上北傳佛教徒習慣把南傳的上座部,稱之為“小乘佛教”,而北傳佛教徒,則習慣

自稱為“大乘佛教”。所謂“小乘”,也就是小車、小船,語意上帶有輕蔑的味道,這是北

傳佛教看不起南傳的慣性表達,在大乘經典中並且直白地宣稱南傳佛教是“焦芽敗種”。相

對地,南傳佛教也幾乎完全否定北傳,說「大乘非佛說」。

如果南北傳的佛教彼此如此相互否定,相互詆毀,那麼,佛教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里,

如何走向全球化?佛教向西方世界呈現的究竟是一種信仰的矛盾?或是讓西方人理解到佛教

可以為全球人類帶來和平與心靈提升的新訊息?無疑地,南北傳佛教不但要拋棄彼此否定的

態度,而且確立一個方法論的判準,從而溯本追源,有效展開內部對話。

筆者以為,這個內部對話的方法論判準,就是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所提出的「四

悉檀」。有了這個方法論的判準,「三乘共貫」就是一個必然的結論。

本文擬從龍樹菩薩「 四悉檀」的詮釋學方法論切入,確立「三乘共貫」為南北對話的基

調,並且重新確立天台判教在全球導航中當代蘊涵。論述重點包括:

一,依「四悉檀」,確立「三乘共貫」的十二項佛法根本義。

二,印順導師的「三乘共貫論」。

三,陳健民上師的「三乘一體論」。

四,「不二法門」與佛教內部對話。

Page 25: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22

十二、「曉雲法師文化園區」文化行旅與教育體驗芻議

主講人:釋大參

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俗名游雲山,字青峰。1912年生於廣東南海, 2004年圓寂

於台灣。她的一生中充滿了傳奇色彩;她被門人稱為「般若禪行者」;被學生尊為「華梵之母」;

被聖嚴法師譽為「第一高尼」;同時也是台灣佛教教育領袖「台灣三雲──北曉雲、中懺雲、

南星雲」中的「女中大丈夫」;在近代佛教藝術史中,她的禪畫與弘一大師的書法,則同時被

視為以「道藝雙融」理念弘揚佛教,最重要的兩位大師級人物。

曉雲法師圓寂至今已十多年,她所創辦的華梵大學,隨著少子化與全球經濟衰退等影響,

似乎不能避免無常的法則,要在眾多生滅緣起中面臨轉型與調整。是故於 2015年起,華梵大

學主管單位便提出「華梵未來大學計畫」以及建立華梵企業,形成大學與自身企業「產學合

作」的新組織經營模式等。而後開設「華梵玩創課程」;醞釀「華梵 Maker工廠」之實現,總

之希望透過「做中學與做中覺」 及「以戰練兵」等實務運作方針,讓全校師生機會進行跨領

域的相互交流、學習,並有可能將設計理念,透過「Maker工廠」製作成產品銷售,使學習

者感受學習效率、成就感及夢想實現,達到協助青年創業及學校企業經濟自足等附加價值。

本文在以上學校主要轉型理念下,提出「曉雲文化園區」人文行旅與教育體驗芻議,希

望借鑒「敦煌石窟」與「志蓮淨苑」將教育、研究與行旅結合的經營模式,在政府與民間經

濟支持下,建設「曉雲文化園區」,並運用現代化科技,期使「第一高尼」--曉雲法師在宗教、

哲學、文學、藝術以及教育等傑出成就,獲得完整保存與完美呈現,成為世人共同參訪、學

習的文化與教育遺產。

Page 26: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23

十三、从普遍“礼法”到特殊“行法”

——天台“圆教”的职能履行及其演化

主講人:吴忠伟

“圆教”不惟是一单一的宗派理论之表说,更是隋唐宗派佛学对佛教新型“样态”的一

种构拟,故具有一“职能”履行性。作为“圆教”形式的最早表述者,天台智者大师之贡献

正在于,面对新的帝国时代之到来,其自觉从理论上将作为“出世间法”的“佛教”表述、

扩展为“圆教”,使之成为超出传统世间法/出世间法之上的普遍“礼法”,以此承担帝国之

广义“意识形态”的职能。而伴随着唐宋社会变革,宋代天台“圆教”有一自我“权限化”

之处理,即由一普遍“礼法”特殊化为“礼忏”之法,从而拓展了佛教对日常社会生活的参

与。

关键词:天台圆教 隋唐帝国 普遍礼法 行法 职能

Page 27: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24

十四、宋代四明知禮時天台宗山家內部的思想轉變

-以淨覺仁岳為主要探討對象

主講人:釋宏育

宋代因為四明知禮的論辯之長,天台義學的發展在歷史上又形成一繽紛的高峰。大部份

學者所關注的是天台山家山外之諍,對於親承於知禮門下而後卻分出「後山外」派的淨覺仁

岳,後代因關注不多而在歷史長河中默默流淌。

仁岳早年親近知禮,學習天台教觀,並以精勤好學、論辯之長而聞名於知禮座下;然因

與師意見不合而背離,而後親近遵式並住持多所道場。以仁岳之才學,不但輔助知禮,亦背

離知禮,成為當時山家內部思想轉變的一股重要力量。仁岳的思想轉變,凸顯以「山家」自

居的知禮天台學思想主張的內部不同看法以及反對意見,亦可看到「山家」內部思想的反省。

天台學以一念三千為其核心思想。本文主要從仁岳對於「一念三千」的看法主張,呈現有別

於其師知禮的特色思想。仁岳的天台主張雖不為後世山家學派所認同或廣而熟知,然仔細探

究,其思想卻深遠地影響後世。

關鍵詞:天台宗、四明知禮、山家、淨覺仁岳、一念三千、後山家

Page 28: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25

十五、“冥伏”与“现起”

—传灯大师《性善恶论》对天台宗“性具善恶”的解读

主講人:陈坚

传灯大师(1554—1628)乃是明末天台宗高僧。中国佛教发展到传灯大师所生活的明末,

已经呈显出两大明显态势,一是儒佛道三教圆融,二是禅净两宗成显学,而其他宗派则潜伏

隐匿其下,或承其庇荫而苟活,或作其支撑而“为他人作嫁衣裳”,天台宗就属于这后一种

类型。它当时主倡“教宗天台,行归净土”(实际上唐末五代以后就这样),也就是以天台宗

教理作为弘扬净土法门的佛理依据,比如传灯大师自己就曾撰著《净土生无生论》、《〈阿弥陀

经〉略解圆中钞》等,以天台宗空、假、中“一心三观”之义理来发挥净土思想,并有一篇

叮咛恳切开示如何念佛往生净土的《净土法语》留世。 另外,“晚明四大高僧”之一、与传

灯大师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蕅益智旭(1599—1655),从法脉谱系上来说,他也算是天台宗

人,而且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他还是天台宗内部“大咖”级的人物,然而他在中国佛教史

上的赫赫名声却并非来自天台宗而是来自净土宗。他因为在弘扬净土法门方面功勋卓著而被

尊为“净土宗九祖”而流芳百世。然而,无论是蕅益智旭还是传灯大师,他们在弘扬净土的

同时,都不忘自己的天台家业。我们都知道,天台宗自陈隋之际创立以来,虽然起起伏伏,

时盛时衰,但都法脉绵延,不绝如缕,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期间时不时总会有人出来拾掇拾

掇天台宗,蕅益智旭之撰写《教观纲宗》和传灯大师之推出《性善恶论》就是其中的著名例

子。

Page 29: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26

十六、智者大師對《大智度論》出世間禪法之詮釋

─智顗《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與《大智度論》的互文性解讀

主講人:王晴薇

智顗早年於瓦官寺講出之《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以其成書時間之早,確定經智顗本人

審訂,可能較無是否有灌頂私加文字之問題,因而被學界視為天台止觀思想的重要典籍。

雖然學界普遍認定智顗《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多依《大智度論》而成,然而對此二典

籍間之關係,亦少有學者進行全面而系統之探討。原因之一為《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在灌

頂《摩訶止觀》序中所分判之智者大師三種止觀中,被判定為「漸次止觀」,後世及學者因而

由天台三種止觀體系之角度將《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稱為《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然而若考察《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全書之架構及內容,可明顯見到其與《大智度論》

卷十七〈釋初品中禪波羅蜜第二十八〉之密切關係。然而由於智顗曾為慧思代講《大般若經》,

而學者通常之意見為《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為《大智度論》全書之註釋,因此此二書之關

係究竟為何,仍待清晰界定。

界定此二部重要禪論典籍之關係,有幾個重要之意義。首先,若智顗《釋禪波羅蜜次第

法門》為對《大智度論》全書之注解,則《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可說是《大智度論》唯一

的注解書。智顗的關注面或切入點較集中於禪觀方面,對吾人解讀《大智度論》義涵有極為

重要之意義。此外,釐清智顗對《大智度論》之理解角度,對於天台禪觀之本質亦有相當重

要性。筆者已於拙作《慧思法華禪觀之研究──法華三昧與大乘四念處的互攝與開展》 一書

中,詳細分析慧思法華三昧與般若禪觀之關係,而智顗從慧思習得的法華三昧中所含攝的般

若禪觀,首先表現在《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中,其對《大智度論》禪法修習之討論,自然

為其般若禪觀之基礎。《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中之各種禪門,亦常為智顗於《法華玄義》及

《法華文句》中引用及討論,因此《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中對《大智度論》禪觀之說明,

為解明智顗法華禪觀之重要關鍵基礎。

本文中筆者擬在 2001年完成之博士論文及前引拙作《慧思法華禪觀之研究──法華三昧

與大乘四念處的互攝與開展》之基礎上,對於《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與《大智度論》之關

係,進行全面之分析與討論。

Page 30: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27

十七、天臺止觀與覺知魔事

主講人:李勇

釋迦降魔而成道,智者大師在創建天臺止觀體系時,非常重視覺知魔事的重要性。尤其

重視禪定中的邪相及魔定的辨認,從佛法的根本立場出發,對鬼神魔事堅決予以抵制,以諸

法實相作為對治魔事的根本方法,同時也重視對治魔事的方便法門。

Page 31: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28

十八、唐代石窟造像與天台判教思想關係之考察

—以敦煌石窟為主

主講人:賴文英

本文整理敦煌唐代石窟可能涉及天台判教思想的相關造像做初步考察。敦煌唐代以前的

石窟造像以涅槃思想為主,雖有法華思想的表現,但主要是禪法相關的《法華經‧見寶塔品》

釋迦、多寶並坐像。南北朝末期至隋代開始有對《法華經》他品內容的表現,透露出法華介

入涅槃思想的端倪,並出現以《法華經》為主體思想的洞窟。同時,法華經變中表現出對涅

槃主題的重視,說明法華在判教思想中已逐漸取得主導的地位,融攝涅槃。

唐代前期石窟的法華造像主題延續隋代的發展,〈普門品〉觀音的普門示現凸顯對天台圓

教之實踐,並且在法華主題的洞窟出現與天台判教思想中相關的題材如勞度差鬥聖變、維摩

經變,強調對小乘人簡別外道的教化,並令迴小向大,反映出智顗所建立判教體系的教學思

想已經進入敦煌石窟。

唐代後期在諸宗競起的大環境下,各宗相互間交流融合產生對話,石窟出現一壁多鋪經

變的現象,部分經變題材的特殊對應關係有相當程度反映了宗派間的判教思想,其中法華與

華嚴的對應反映天台、華嚴二宗的圓教思想。中唐之後的石窟造像出現隋代唐初曾經出現又

消失的題材,如隋代在法華會中強調涅槃主題,以及初唐勞度差鬥聖變,均曇花一現,至中

唐才再開始出現,重新出現的原因也可能跟湛然中興天台之影響有關。

Page 32: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29

十九、華梵校園中的境教圖像探討

主講人:陳清香

要目

一、 前言

二、 蓮華三喻

三、 法華塔中圖像

四、 百丈寮中懷海禪師法相及周遭布局

五、 倓虛大師記念館的布局

六、 小結

Page 33: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30

二十、弘一書法的生命意象

主講人:曾議漢

本論文以「弘一書法的生命意象」為題,主題論述弘一書法之人格生命特質。弘一書法

雖不至於包羅萬象,但其獨特的書法風格,以至於形成所謂的「弘一體」的書法意象,在中

國近現代書法發展史上更具有非常獨特的佛教書法。弘一書法在出家前後轉變最大,從遍臨

習諸碑帖的李叔同,尤其是魏碑、張猛龍碑,入虎跑山斷食期間前後所寫的「靈化」(37歲)、

「放下」、「南無阿彌陀佛」(39歲)、「勇猛精進」(39歲)、「珍重」(41歲)等魏碑書風的作

品,都是精品,筆力雄建,攝人精魂,過目永生不忘。直至最後絕筆「悲欣交集」(63 歲),

氣息將歇,而筆力仍一貫。近代學人為求研究方便,以弘一法師出家前後分期,以出家前主

臨古,出家後則專寫經,漸趨成熟、圓融。綜觀其早期書法,雖多臨習古碑帖作品,仍可窺

見其恬淡、內斂的體格,不事張揚、一絲不苟的個性,這才是弘一書法貫串一生的主軸精神,

以此精嚴不苟的律己精神,出入多元藝術涵養砥礪,進而道家靜坐斷食靈化,轉而出家學律

宗,都是這種一絲不苟精嚴靜律的精神,逐步琢磨、切己砥礪出的人格境界。關於弘一法師

書法藝術,甚至弘一法師所專精的多項才藝,於學術界與藝術界有非常的報導及研究,而專

門針對於弘一法師人格書品生命教育的研究,相對稀少,因此本文即是針對此方面來著墨,

尤其強調弘一法師一生非常重視「士應文藝以人傳,不應人以文藝傳」的生命格言之實踐,

作為身體力行的典型在夙昔,我們對於弘一法師生前留下大量的生命格言,更當作進一步的

研究。

關鍵字:弘一法師、書法、抄經、生命教育

Page 34: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31

臺灣天臺宗法脈的傳承

主講人:陳清香

要目

一、 前言

二、 斌宗法師生平與傳承法脈

三、 斌宗法師的法嗣

四、 倓虛法師的生平事蹟與法嗣

五、 結語

Page 35: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32

捌、會議專車時間表

市府站 深坑站 石碇站 華梵

08:30 08:50 09:05 09:20 1車次

華梵 石碇站 深坑站 市府站

18:40 18:55 19:10 19:30 1車次

市府站 深坑站 石碇站 華梵

07:30 07:50 08:05 08:20 1車次

華梵 石碇站 深坑站 市府站

17:00 17:15 17:30 17:50 1車次

回 程

候車地點

專 車

深坑站:儒昌茶行(北深路2段51號)

石碇站:萊爾富便利商店前(石碇區潭邊里湳窟2號)

9

10

來 程

回 程

9

11

來 程

市府站:捷運市府捷運站3號出口

景美 華梵大學

來程 回程

1 06:48 08: 20

2 07:48 09: 20

3 08:48 10: 20

4 10:48 12: 20

5 12:48 14: 20

6 13:48 15: 20

7 15:48 17: 20

8 17:48 19: 20

9 19:28 21: 00

欣欣客運666公車【景美--華梵大學】

班次

Page 36: 目錄 - hfu.edu.twtb.hfu.edu.tw/files/news/12_61ad9fa5.pdf · 三、《周易禪解》與《覺之教育》: 蕅益大師和曉雲法師「儒佛融合」的對話 ... 念眾生,保育天地。此等理念,儒佛共通,亦教育之本質所在。

33

玖、華梵大學校區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