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副刊

联系电话:010 - 86423392

传真:010 -86423390

电子信箱:lhfk 5

@vip. 163 .com

55版

LüHAIFUKAN

我们在耕耘一块精神的栖息地

2017年 12月 22日第735期

本刊策划 刘 梅编 辑 李红笛校 对 杨金辉

●●●●●●●●

■ZHUANLAN本月专栏 梅桑榆■

专栏·名家

本专栏获全国报纸副刊专栏评选一等奖

人生于世,难免有与他人相比的时候。于信息不发达的时代,人与人之比,多限与亲戚朋友、同事邻居。而今,励志读物和心灵鸡汤充斥书店、网络、微信,人们可以与他人比较的范围空前扩大,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来形容,也毫不过分。

一些励志读物或心灵鸡汤,谈致富的榜样,不是比尔·盖茨、巴菲特,就是李嘉诚、王健林、马云;谈有权势的人物,不是古代帝王,诸如从社会底层登上权力顶峰的刘邦、朱元璋之流,就是当今活跃于政坛的中外元首。谈他们的坎坷曲折百折不挠的奋斗史,说他们的惊人财富如何积累,至高无上的权力如何得来,并 且 要 引 用 他 们 的 经 验 之 谈 。 总之,无不生动真实,真切可感,让你觉得这些人在未成功之前,普通得就如你的街坊邻居。给你的印象是,只要你也如此这般干下去,成功就会向你招手。

这些成功的榜样,对于年轻人来说,也许可以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使他们树雄心立壮志,为实现远大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若干年后,即使成不了富豪高官,也会和那些胸无大志庸碌无为的人拉开距离,甚至跨入

“成功人士”的行列。一些年已不轻的人,尽管从无高远之志和奋发图强之心,对于这样那样的“成功”,也无争取的能力,羡富崇贵之心却未泯灭。于是每当谈起那些高大上的成功人士,便两眼放光,精神亢奋。

无论是闲聚时聊天,还是酒桌上胡侃,羡富的人爱谈发财,这个说,张小毛白手起家,不到十年就赚了几千万,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发起来的。那个说,李二蛋辞职经商,多年不见居然成了富豪……吹来侃去,都要叹息一声,说:“唉,比比人家,咱这一辈子,算是白活了!”崇贵的爱谈升官,既羡且叹,羡他们爬得快,叹自己工作多年,还是个听头儿吆喝的办事员,其中不乏妒恨之意溢于言表者。更有人爱谈古论今,述说古今大人物的奋斗历程,丰功伟绩。这人说,朱元璋当上皇帝,才用了十几年啊!那人说,刘邦更牛,从扯旗造反,到坐上龙椅,才用了七年,咱们参加工作十

几年,连个小科长也没混上。说完了古的,又说今的,比来比去,有人叹息:唉,我参加工作 30 多年,才混了个科级干部,眼看就要光荣退休,这辈子算是到顶了,想想我们这一生,实在没什么意思。

我 每 听 到 此 类 言 谈 ,就 不 禁 发笑。那些自叹白活的人,智力上也许并不比那些得志者差在哪里,若是早有往这个目标奋斗的意识,再加上好的机遇,也有可能跻身富贵之列。而与皇帝相比,就未免过于离谱。中国自有皇帝始,坐上龙椅者不过五百余人,其中大多数是世袭的。与皇帝老爷比,以致把自己比得狗屁不如,岂非拿自己不当人乎?

我以为,老之将至或已步入老年的人,不要跟别人比富比贵,因为别人的富贵,与自己无关。富贵者乃至皇帝,自有他们的烦忧,平民自有平民的快乐,而平民则是人类的大多数。《吕氏春秋·重己》曰:“今吾生之

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意思是:“如今我的生命属我所有,而给我带来的利益是极大的。就贵贱而言,即使是贵为天子,也不足以同我的生命相比;就重要与不重要而言,即使富有天下,也不能交换我的生命。无论我们的身世地位如何卑微,对自我而言,生命是最为宝贵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自己。”

我们在宝贵的、有限的生命中有自己的追求,不断奋进,已很可贵,若能有所成就,就更值得欣慰。即使是平平淡淡,没什么可供称道的成就,也自有生活的乐趣在焉。能工作称心,收入稳定,丰衣足食,且得以享天伦之乐,甚至可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足以自慰。洪应明《菜根谭》有言“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怨尤自消”,因为如此一来,就会心平气和,不再为羡慕嫉妒恨而侵扰,甚至要庆幸自己命运不坏,感谢上苍赐福哩!既如此,我们就应珍惜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生活,乐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动辄以自己的平淡去比他人的富贵,只能把自己比得生趣全无。

莫以平淡比富贵

2017 年 12 月 4 日,第四个国家宪法日。从这天开始到 12 月 13 日,上海电视台纪实卫视频道在每晚黄金时段播放十集系列纪录片《国家公诉——上海检察官掠影》(下简称

“国家公诉”)。这部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授权摄制,上海允界文化传媒公司投资,上海纪实频道与上海市检察院政治部联合制作的系列纪录片,作为国家宪法日特别节目,以纪实手法,讲述了九位检察官和一个公诉团队的真实故事,真实 呈 现 办 理 各 种 案 件 背 后 的 主 人公,基于匡扶正义的理想和大爱无疆的人文情怀,真实展示新时代人民检察官社会公平正义守护人的形象。该片受到业内外观众的关注,十天来收视率屡创该频道新高。

12 月 21 日,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专门在思南纪实空间举办线下放映活动,100 多名通过网上报名的现场观众,在观看纪录片后,与主创团队及片中主人公现场交流,现场近距离感受片中主人公敬畏法律、守护法治、维护公平正义的正能量。

记者作为《国家公诉》的总策划人之一,在策划、拍摄、播出的一年多时间里,近距离体验交流采访,一起感受纪录片的魅力。

上海味道

长期以来,社会上对于检察官知之不多,特别对于检察官的司法地位、作用及检察官的价值追求,更是不甚了了。在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有更加强烈追求的新时代,司法公信力的树立和维护,需要人们更加真切地了解司法队伍,而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正是社会公众了解检察机关的一个窗口。

上海检察机关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公诉人队伍的培养,在历届全国比赛中均有获得全国优秀公诉人的荣耀,是一支有实力、有担当的优秀公诉人队伍。用纪录片的形式展示这一群体 ,更能为社会公众接受 。策划团队便把目光聚焦在公诉人身上。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上海市检察院相关领导的全力支持,同时也得到最高检影视中心的认可,于是有了最高检影视中心授权拍摄、市检察院政治部、上海纪实频道和允界文化传媒的通力合作。

谈到团队最初的策划,允界文化传媒公司艺术总监、本片总导演刘庆云说:写人,一直是我们一致的

共识。以往的法制类节目,大多以案件为主,破案情节看似扑朔迷离;人的魅力淹没在犯罪情节里。我们要写人的故事 ,人的情感 ,人的思考,人的性格,人的魅力。特别是上海地域特点是国际化大都市,承担着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的职责,上海检察官面对的是飞速发展的时代变化,犯罪活动也与国际接轨,而现行法律法规滞后,这些对于检察官来说都是挑战。面对着堆积如山的卷宗,他们每一页都不能忽略大意 ,提审、取证等诉讼程序是否合法,证据链是否完整,这关乎到每一位包括被告人在内的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能不能得到保证,拍摄制作这样的纪录片本身就很有魅力。

真实的力量

纪录片策划团队以一个故事,一宗案例,一段法理,一位公诉人为每集的基本框架,确定了在这些重大案件的深入剖析中,呈现检察官鲜为人知的办案细节,从未公开披露的精彩庭审辩论,从而真实表现他们忠于法律、恪尽职守,以维护公平正义为天职的理想和情怀,以及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

在上海市检察院政治部的大力支持下,纪录片策划团队明确以全市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公诉人及

公诉团队为主体,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办理的最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作为选题,在全市检察机关承担公诉职能的公诉、金融检察、未成年人检察部门中进行了数轮推选,确立了首选和备选的案例故事和人物故事。

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拍摄制作过程中,编导团队紧紧抓住这个灵魂,选取的是最能体现人物精气神、最接近办理案件本真的细节,以及离观众最近的场景来展现主题。如反映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他们都叫我姐姐》一集中,编导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以公诉人顾琤琮的视角来解构全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叙述方式上很好地控制自述解说词、现场同期声和人物采访的比例 ,掌控好节奏 ,凸显人物性格,让纪录片中的未检公诉人更具现实感和亲切感。

在拍摄 《击碎骗汇迷局》 一集时,编导从罗造祉检察官办理的上海自贸区首例骗购外汇案中,面对多名具有 20 多年外贸、金融从业经验的被告人,破解极其复杂且看似天衣无缝的骗汇迷局,来着力展现 公 诉 人 背 后 所 付 出 的 心 血 和 努力。但编导并没有用常见的加班加点、埋头法律书籍的镜头,而是选取了她向闺蜜请教的片段:罗造祉是上海人,编导选择了她在上海一个精致优雅的场地喝下午茶,请教闺蜜相关海事提货单证行业操作规

则的场景,非常符合罗造祉比较小资 的 特 性 。 罗 造 祉 是 一 个 家 教 很严、很有孝心的女生,经常陪父母去上海近郊的古镇散心,纪录片呈现这段场景,不仅能很好地展示上海的历史风貌,而且拓展了纪录片的宽度,增强了可看性。

“我们感觉检察官的工作可谓高大上,但我们还刻意把镜头追伸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展现他们普通人的一面。他们有着与普通老百姓同样的喜怒哀乐,同样的困惑烦恼,下班买点菜带回去以示为家庭作点贡献;拍不到上海车牌照,高峰时段上不了快速高架路,只能天不亮开车出门;加班接不了孩子使用叫车软件……接地气的生活本真,才会使人物丰满,性格立体。”总导演刘庆云说。

镜头的态度

制作团队在数十次的头脑风暴会上反复强调,纪录片中不能出现编导自己的观点,但这不代表编导没有态度,纪录片的魂不能丢掉,希望这次的纪录片《国家公诉》能接地气,更重要的是拍出新时代的检察官使命感与情怀。

在拍摄施净岚检察官和吴菊萍检察官两集时,两人都是刚刚上任的检察官,更巧的是两人的办公室在同一个区院的相邻两间。同样的办公

室格局,同样的电梯间,同样的提审室和会议室。这对摄像的要求以及对叙事本身具有很强的约束。编导选取不同的角度:施净岚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是从检 20 多年曾经办理无数起法定刑期都在无期徒刑以上的重案要案的公诉人,但在作出背景铺垫后,最终呈现的是一起涉案金额刚刚到达 3 万元的“小案”。以案件无大小来展现公诉人的事无巨细和兢兢业业,突出的是检察官身负重责,不忘初心。根据吴菊萍“学霸”的特点,把一名检察官不断学习和面对新类型案件勇于担当的一面展示于众,同时记录了一起假冒猕猴桃商标的案件,更是展示了检察官们为我国成为知识产权保护强国的国家战略保驾护航的司法决心。最终出来的两条片子,用镜头事实呈现,却没有一个重复的环境镜头,风格也是截然不同的。

向法律致敬

纪录片在影视作品中受众面比较窄,属于小众产品,但对拍摄制作团队来说需要真情投入,拍摄过程中主人公的这种使命感与情怀也深深打动了制作团队。

拍摄《“名牌”终结者》一集的编导在手记中写道,拍摄的短短几日,公诉人毛文静时而深入社区,用“洋泾浜”上海话给阿姨妈妈们上金融防范讲座;时而到商务楼宇给外企制发检察建议,用英语和高管们侃侃而谈;在看守所,她一语道破嫌疑人的谎言;在公诉席上,她神情坚定,话语铿锵有力;而在家中,又让我们看到了她温柔细腻的母亲形象。在采访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对我说:“我们代表国家在履行职权,如果我能用自己的专业素养把案件剖析得淋漓尽致,那我对这个案件作出的努力的一小步,汇集起来,可能就是我们法治进步的一大步。”我渐渐明白,正是这些拥有高学历、高颜值、高素养、高智商的检察官和公诉人,用他们的坚守、奋斗和辛勤付出,才换来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拍摄《教授检察官》一集的编导在拍摄完成后感慨道,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通过这次《国家公诉》的制作,对于检察官和公诉人的工作,我是个旁观者和学习者,我想我以后会变成一个传播者,通过微小的努力希望能减轻这个可亲可敬群体的工作强度与压力。

捕捉最美的瞬间——十集系列纪录片《国家公诉——上海检察官掠影》拍摄随记

□本报记者 林中明

《国家公诉》总导演刘庆云:我 们 之 所 以 采 用 纪 实 手 法 ,

是 因 为 真 实 最 有 生 命 力 。 我 们 力求 真 实 地 记 录 下 检 察 官 在 审 理 案件时的思考,梳理指控逻辑时对法理法条的诠释思辨,法庭上控辩双方依法力争,面对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这些最能彰显司法精神,也都 是 普 通 观 众 平 日 鲜 见 而 最 想 看到的。

说实话,对检察官,刚开始时我们知之甚少。检察官标志性动作是什么?我们在与检方讨论大纲时,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老检察官告

诉我,公诉席上,面对法庭,代表国家宣读公诉词的瞬间,他们感觉是检察官的标志性动作。在节目中,检察官在公诉席上的表现,成为我们着意刻画的重点,因为我觉得,人最有魅力的瞬间是工作时,公诉席上的检察官最为性感。

纪录片《国家公诉》记录下的就是这样一群优秀的公诉人的故事。分集导演孙尧:

接到要拍摄《国家公诉》纪录片的任务,我马上给在江苏老家的叔叔打了一个电话,他是一位民事行政检察官,现已退休多年。电话那

头却是一阵沉默,许久,才传来叔叔的声音:“你终于找到了一个很好选题,好好拍。”我只是觉得那是他对我的鼓励。

走近检察官会发现,他们同样拥有炽热的情感,拥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是鲜活的,浓烈的,有温度和有情怀的法律工作者。我这才领会到叔叔那身检察制服上,那枚检章对他的意义。

也谨以此片,献给我的叔叔,一名普通的检察官。分集导演周卓昊:

《舌尖上的安全》那一集取材的

是轰动一时的福喜案件。我们从专案 组 成 员 中 最 年 轻 的 李 鉴 振 的 视角,回到当时的专案组办公室,从卷宗、视频资料等物件的线索,层层剥开案件的办理过程。以专案组组长许靖的采访,慢慢深入到案件的难点和法理。许检察官对案件的分析精准到位,对他的采访令人印象深刻,案件背后的思考更是发人深省,而 许 靖 在 法 庭 上 与 著 名 辩 护 律 师

“舌战”也颇具看点。分集导演種柏喻:

纪录片的拍摄要求我们通过镜头真实表达受访者的想法和态度,

在拍摄《击破集资陷阱》中,我们不只是单纯地记录案件本身,无论是本片中受害投资人的被骗经历,还是涉案公司在押的高管如何设局的细节,在我们的摄像机面前完整表现出来,这对于观众了解、剖析案情有很大帮助。

作为一部展现国家公诉人风采的纪录片,我们希望从多视角聚焦本片的主人公魏彬,办理的案件只是其中一部分,她的教育背景,她的家庭,她的爱好,通过不同社会角色的呈现,立体地展现了新时代的基层检察官形象。

编导手记

话说2017

12 月 21 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人民网、腾讯网联合主办的

“汉语盘点 2017”揭晓仪式在北京举行,活动发布结果:

2017 年度十大流行语:十九大;新时代;共享;雄安新区;金砖国家;人工智能;人类命运共同体;天舟一号;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017 年度十大新词语:雄安新区;共有产权房;共享充电宝;通俄门;租购同权;留置;灰犀牛;金砖+;勒索病毒;地条钢。

2017 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打 call;尬聊;你的良心不会痛吗;惊不惊喜,意不意外;皮皮虾,我们走;扎心了,老铁;还有这种操作;怼;你有 freestyle吗;油腻。

每年公布的年度汉语盘点,随着时间变迁,新词总会变成旧事,流行语或者慢慢消失或者发展出新意,网络用语则多半从时髦变成尴尬。

但最让人开心的就是,我们古老的汉语朝气蓬勃地又长了一岁,它还在成长,还在更新,还是那么有生命力。往年汉语盘点常见的一种观点就是:网络用语不规范,不优雅,破坏了汉语的美感。现在这种说法已经站不住了,且不说网络用语流行不了几个月就会过时,现在觉得很美的汉语千年前也不过是社交中约定俗成的叫法,或许当年也有一个老顽固吹着胡子:“什么豆蔻年华,真是不雅。”

文字留声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已于今年 11 月 4 日经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将于 2018 年 1月 1 日正式施行。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表示,

《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实施明确了今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基本目标和重点任务,强化了政府保障和政府责任,在设施建设、服务运行、数字化、社会化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有助于公共图书馆的稳步向前发展。

如果说书店代表一个城市文化产业的侧面,那么图书馆才能说明一个城市的精神世界是否强大。如今实体书店寄希望于咖啡和文具来吸引顾客,书只能成为商品,偶有兼顾图书馆功能的书店,也没有图书馆的环境。如果有一天书店和咖啡馆一样多,图书馆和书店一样多,真正看书的人或许也会多起来吧。

未来亲启

12 月 15 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标志性成果《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由商务印书馆在北京首发出版。

2015 年,中国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正式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计划在 2015—2019 年期间,在中国开展 1500 个地点的语言方言调查 (其中汉语方言 1080点,少数民族语言 420点),除了田野调查以外,工程还将利用网上在线采录、已有资源汇聚等方式持续收集、整合语言资源数据。

汉语作为表意为主的语言,最大的优点是今人能够不太费力地把几千年前的文字读懂个大概,缺点则是地理上村村不同音,时间上历朝历代的语音情况都无法考证,很多古诗词用现代汉语普通话读也完全不押韵。如今趁着那些古老的方言还有记录者,我们终于可以为后来人留下声音的资料了,把文化的收藏留给未来人亲启。

(本期主笔 李红笛)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