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我亲历的新中国服饰 - jwb.com.cnepaper.jwb.com.cn/jwb/resfile/2019-09-13/08/jwb2019091308.pdf · 的衣服和宋代张择端《清 明上河图》上的劳动者服 装差不多,主要是草帽、毡

责任编辑:马 成 副刊专刊部电话:23602873

2019年9月13日 星期五8 副刊·讲述我 1951 年出生,比新中国小两岁,

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我的家在天津市和平区黄家花园的潼关道集贤里,胡同里的一头儿出去是墙子河,与耀华中学隔河相望;另一头儿对面是复兴公园,胡同口外是一条很幽静的街道。

我家住在集贤里主体胡同(两边各有一条小胡同)的中间,从三楼窗户望去,来来往往的邻居和走街串巷的小贩不断,这个视觉距离看到的恰恰是整体服饰形象,因为看不大清容貌和五官。尽管我当时没有想到日后会研究服饰,但是从小爱画画加上女孩的天性,使我对当年的着装形象印象颇深。就从这个地方开始,我观察服饰,并在后来亲历且理清一条新中国所走过的服饰文化之路。

以我研究人类服饰三十余年的体会,自然是亲历的这部分内容最可靠,而古代绝不可与其相比。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接触的知识也越来越多,总感到我们分析古人穿着,只是借助出土物和古籍,最多不过是保留至当代的“活化石”和传世衣服。至于当年人为什么这么穿?其实今人理解得未必准确。亲历的就不同了,毕竟是亲眼所见,自身穿着,而且处于一种特定的总体氛围之中,这是找多少资料也无法替代的。

旗袍形象与女红我家胡同的左右是德聚里和义庆

里,连同黄家花园这一带,居民以知识分子为主。有几家大资本家都在独门独院的楼房中,相当于今天的独栋别墅或连体别墅。这里住的最多的是律师、教师和医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搬来一些工人和贫下中农,这就构成了一个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服饰全景。

我小时,周围的中青年女性,春、夏、秋多为改良旗袍,有花布的,也有黑绸的。我记得看一些成年女性穿改良旗袍,身材修长,无袖旗袍又显得白皙的胳膊也很长,头上烫着发,手上戴个戒指,特别好看。女性平日里首饰不多,外祖母双耳上长年戴着金耳环。妈妈平日不戴,只是有年节聚会时才现戴耳环和手镯,平时只戴着领花和戒指。

隔壁有位成年女性,或许是始终也未参加工作的缘故吧,一直到 20 世纪60年代初每天都优雅地穿着旗袍,还在右大襟上方掖一条手帕。我们都经过大跃进和节粮度荒了,再看她依然很讲究地穿着旗袍,好像是件古董,感到她的形象还在旧社会。

爸爸是医生,他 1954 年受聘为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口腔科医生时,自己在渤海大楼一层的牙科诊所还在营业,因而我记事以来的爸爸始终穿着西装,扎着领带,夏天戴顶浅色纱质礼帽以配那身牙黄色西服。那时爸爸年龄不大,不知为什么家里还有一根文明棍?来找爸爸的朋友大多是这样打扮,偶尔有穿对襟中式褂配西裤的。

外祖母则是脑后盘头,大襟上衣,无论皮棉单夹,下面是扎着腿带的黑裤。或许由于是城里人的缘故吧,生于1895年的外祖母已是一双半缠足。

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妈妈和外祖母在灯下补袜子。当年除棉衣棉鞋外,妈妈已经是用缝纫机做衣服,可是家里大小木质袜楦,专留着给袜子打补丁。尤其是两个哥哥活动量大,我记着他们的袜子总破。妈妈绣花我也绣,外祖母盘扣袢我也学着盘,那是一个以手工做衣为主的时代,因而传统女工给了我启蒙教育。

学习雷锋的补丁服1963年,毛主席提出“向雷锋同志

学习”。当年正当三年自然灾害过后不久,因而我们同学及其家长,平时衣

裤就常打着补丁。但尽管这样,我们还是特别钦佩雷锋那种精神,努力学习雷锋的艰苦朴素和为人民服务。

一是放学后,我们几个同一小组的同学会站在墙子河张庄大桥桥头,因为这个桥通着营口道和赤峰道,所以车辆很多。桥是拱形,那些脚蹬三轮车的人们,每逢要上桥时都会下车来推着走。我们就赶紧跑上前,帮助叔叔大爷们推,推到最高处才放手,再帮着推另一辆要上桥的车。

我注意到那些干重体力活儿的叔叔大爷们,穿的衣服和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的劳动者服装差不多,主要是草帽、毡帽、中式对襟袄或瓜农衣(前后两片,腋下用带子连接两片),脚上穿着千层底的黑布鞋。在中国历史上,劳动人民的衣服款式变化不大。尤其是20世纪50 年代时,正值民族服装成熟之际,全球服装西化影响还未冲击这些社交相对较少的民族和阶层。

对于天津市的文化构成,有多家说法,我最赞同的是三种文化共同构成了天津文化的观点,即殖民地文化、城里文化和华北农民文化。以我所居住的黄家花园,毗邻劝业场、小白楼的区域来看,这种观点有一定理论依据。从我研究服饰文化的角度看,天津的服饰风格构成就是这样的。

那时节衣服都是自家做。一般裁好衣服片剩下的布头儿都会留起来,留着衣服破了时打补丁,因而每家主妇都有一个笸箩和一个布头儿包裹。可是,如果衣服破了找不到同一块布料呢?那就只能用一块接近的色布。久而久之,舞台上的裤子膝盖处补丁或上衣肩部肘部补丁,都拿同色相又略有色差的补丁补,更能强调一种舞台效果。

我从十几岁就自己学着打补丁了,而且由于妈妈患肺气肿,因此我 16 岁时大哥结婚,给嫂子做的新缎面棉袄,都是我絮的棉花,我一针一针缝,直至盘钉疙瘩袢儿。当年社会节奏较慢,可是慢中也有艰苦也有温馨,更有那传统的女工文化。我记得后来再打补丁已经用缝纫机,缝过边儿后,再在补丁中间沿着边缘走几圈,一则更为结实,二则也可增加机械的痕迹。我在膝前打补丁,直至穿着化纤料裤,而且一直到70年代末……

军便服与一字领同为常服从我们下乡插队之前,父兄们去拉

练就都穿着军便服了。1968 年 6 月 26日,爸爸作为6.26医疗队成员赴内蒙古巴盟,我和妈妈去车站送行时,就看到车上和车下的人几乎一色军便服、蓝布制服、女装一字领。大家的衣服款式基本上一样,颜色主要为蓝、灰或白衬衫。

当年,军便服是大家的憧憬。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最可爱的人,解

放军战士又都是最根红苗正的,因而穿上军便服就能代表自己也是最可靠的革命战士。警察一改过去的夏天白上衣、蓝裤子、白大壳帽和黑皮鞋,冬天的一身蓝棉服,只在裤外侧有两条红道,穿蓝上衣时有齐肩的白套袖的标准形象,而一律改成绿上衣、蓝裤子,头戴草绿圆顶有前檐解放帽,脚登绿布胶鞋。远远看去和解放军战士服装差不多,领章也是两面红旗,只是帽徽不像军队那样——五角星内有“八一”二字,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我于 1969 年 4 月 27 日下乡去内蒙古时,就穿着绿色的敞领军便服,还戴着仿制的军帽,军帽也有前檐,形同男帽,那时不用无檐女帽。我作为当年的赤脚医生,送病人去包头医院时,还抽空去照相馆拍了一张戴着军帽的照片。可惜有一张我穿一身军便服,戴着军帽并脚穿革边鞋的全身照,送给乡下的小姐妹了。在巴盟呼和宝力格公社时,公社负责知青工作的人叫刘华,他到六大队高六宝疙疸(村名)看望我们的时候,总是骑着一匹特别威风的长鬃大马。我们趁此机会抢着骑,心里想:要是有架照相机就好了。

最有意思的是爸爸的 6.26 医疗队在内蒙古临河县过冬的服饰形象。爸爸早就不穿西装了,眼镜也由无框金丝改为秀琅镜。爸爸曾穿着一件皮毛大袍,头戴大皮帽子,脚穿高靿毡靴,那张照片寄回天津,我们一看与当年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简直一模一样。所不同的是,爸爸戴的大皮帽子上以一枚毛主席像章做帽徽,手里还捧着一本红宝书《毛主席语录》。爸爸从内蒙古回来后的好几年,冬天都穿着

我们自家做的黑布对襟棉袄棉裤,头上戴着像解放军冬装那样的帽子。爸爸自己觉得这一身与原来的医生形象相距甚远,但要是时隔 50 年后的今天看来,还是满有传统范儿的。

一字领是那个时代的时装,可谓集大俗大雅于一身。说它样式一般吧?不!它显然突破了原来的立领和敞领。说它时髦吧?一人一件,实在也算不得多新鲜。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时,人们都穿一种一字领的极普通腰身的上衣,美其名曰“迎宾服”,我也不知道这名字从何而来,也许人们从报纸照片上看到首都群众欢迎外国元首时也穿着这样的服装吧。

蛤蟆镜的风采与“幼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拂

神州,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服饰形象一下子活跃起来。最重要的是,人们的着装观念改变了,更加多彩,更加大胆。时装总是由一些人率先穿起来。改革开放后最外显而又最易学的就是服饰,于是街上的衣服奇异起来。与喇叭口裤同时兴起的是太阳镜。

说起来,中国人对眼镜并不陌生,明代时就有从西域传进的,清代皇帝雍正已同时拥有上百副眼镜,从 20 世纪画报、报纸等形象资料看,20年代和 30年代时戴墨镜的人已很多。只不过,材质和样式与当代的太阳镜不太相同。材质早年有玳瑁、茶晶等,样式则多为圆形,清末以后的墨镜一度时兴溜圆溜圆的,但是20世纪80年代再兴起时,镜片相当大,有一种大而不规则的圆形,两外角又向下,被戏称为“蛤蟆镜”或

“熊猫镜”。材质其实不怎么样,当时人

们还认为全塑的很先进,其实进入 21 世纪后,屡屡被贬为会损害视力。毕竟科技在飞跃发展,生态保护与养生保健被提到议事日程了。

我小时就戴过大人的墨镜照相,可是那些照片再加上撑着进口太阳伞,总 有 点 小 资 产 阶 级 味儿。确实,除了电焊工之外,哪见过农民下地还戴着太阳镜的。改革开放后的太阳镜成了时尚的标志。刚一流行时,人们都舍不得撕去镜片上的商标,结果在相声节目中被讽刺为“远远一看啊,整个一个白内障!”

如果 从 服 饰 角 度 来说,那是一个欢快活跃,人们略显亢奋且又明显

“幼稚”的时代。拼命追时髦,结果却千军万马拥向独木桥。

服饰多元成为常态20 世纪 90 年代时,中

国的时装流行速度、流行趋势已经与国际接轨。今天一个内衣外穿,明天一个里长外短,男子戴一个耳环,梳一个马尾辫,年轻姑娘泳装上街……时装已经令人们应接不暇,结果是见怪不怪了。

我家已搬至耀华中学后身儿,左边是小白楼,右边是滨江道。虽然我不常去商业街,但是见到各色人等的机会还是很多。加上出行越来越频繁,国内各省,世界各国,我的观察区域也随着大家生活工作半径的扩大而明显扩大了。家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沙龙,以在高校当老师的学生居多,其他各行业各层次的人都有。

“谈笑”也有“鸿儒”,“往来”也有“白丁”。这样的环境使得我在服饰文化的分析和研究上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立体、全面,多视角地研究服饰,主要是文化。

人们在时尚服饰和怪异着装形成面前见怪不怪,首先说明是中国人见多识广了,国家的政策开放了,等于说中国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时间许久了,已经能够客观地评价时装,善待流行了。以致有人穿奇装异服,过往的人最多是多看一眼,然后便从容地接着走自己的路。媒体不再炒:“南京服饰一大怪,短袖套在长袖外。”同事邻居也不再议论:

“某某人怎么穿了一件这样的!”好像着装是个人自己的事,别人也有看得惯也有看不惯的,但都无暇理睬。只要不违反社会治安条例,就不会有人举报。手机拍照并马上传到网上,已经轻而易

举,可是拍什么事的都有,有见义勇为的,也有纯属胡闹的,唯独没有因为某人穿了一件什么衣服被传到网上。但凡有穿一件鲜亮衣服搔首弄姿的,那肯定是某品牌衣服或做别的什么广告。

早先姑娘们流行穿松糕鞋时,男性们总表现为嗤之以鼻,而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到了 21 世纪第二个 10 年时,各种鞋几乎同时流行。特别时尚的人和较为敏感的人知道当时什么鞋是新式样,但人们也不排除老式样,尤其是一句

“混搭”,使什么搭配原则都显得陈旧。服饰混搭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以前所谓的哪应长,哪应短,或是衣和饰、饰与饰的搭配方法都可以被丢在脑后。在这样一个多元的时代,好像着装只要不违法,怎么穿都行。

服饰产销跃入数字化大约从 2015 年以后,电商一下子

被中国人所认可。中国人多,又具有新意识,一说先进起来,那就铺天盖地。实体服装店,高级定制都有,但更便捷的是网上卖,网上买,快速送到家,三天之内包退换。手机银行的出现,使这一切只需手指一点。

服装设计和制作也都智能了,再有一幅手绘的时装效果图,那就是纯艺术创作了。一切都在电脑上运行。打板智能化已经不是新鲜事儿,制作也不都是缝纫机了,许多烫、压、抽、绣,直至染色、折叠、运输……现代化的特点就是充分体现科技化,完全手工的时代已经远去。

我和我家先生,还有我们这些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的人们,时常感慨,我们小时候总听说中国一穷二白,直至20 世纪 50 年代末,墙上的大标语还是十年赶哪国,十五年赶上哪个国。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战胜了各种困难,越来越富强。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刚刚看到外国时装T台时,看到模特后也学着走猫步时,表现出怎样的新奇感与“幼稚”百态。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科技飞速发展,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领先实现5G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伟大国家经历了 70 年的巨变,我们身边的人们的着装,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中国人的实力与自信,表现在服饰文化上,也是走过 70年光辉璀璨之路。虽然各个时期,着装者有各种各样的心理表现,但这条路是我们这个年龄人亲历的,我在其间又有幸研究了服装。抚摸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翻开中华民族五彩斑斓的服饰史,再近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周年,中国人的服饰心路,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1999 年国庆节前,我出版了一本《服饰情怀》。2009年时,我满怀深情地撰写,又搜集到大量亲友的照片和年画、宣传画,出版了一本《新中国 60 年服饰路》。这 10年来,我又做了许多有关人类服饰文化学的科研工作。我积累着,准备在 2029年国庆前,再出版一本《新中国 80 年服饰路》,我是用心灵去写,因为这些毕竟是我所亲历的,也是新中国光辉历程的一个鲜明醒目的组成部分。愿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越来越强大!

我亲历的新中国服饰华 梅

图① 作者父亲在626医疗队图② 作者穿着妈妈机缝的连衣裙图③ 作者(左)穿着妈妈织的红毛衣

图④ 作者20世纪70年代时穿的一字领便装

图⑤ 作者20世纪80年代穿着手工扎染的衣裙

⑤①①

②②

③③

④④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