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 ... -...

1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电话:(0836 2835756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康巴文学 责任编辑 南泽仁 组版 陈相 2017 9 15 日 星期五 7 7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康巴周末 人类主流文学精神 康巴当代文学阵地 康巴当代文学旗帜 康巴未来文学摇篮 杨丹叔 不求壮丽,但求活得真实, 活得正直,活得坦荡,活得清 白,活得平平淡淡、从从容容, 于己于天地人鬼于这个世界问 心无愧。 商品世界,经济社会,讲的 是一个买字和卖字。买卖买 卖,有什么东西是不能买卖的 呢?既然色相可以当物卖,既 然信义可以当物卖,既然良知 可以当物卖,既然地狱天堂可 以当物卖,普天之下,还有什么 东西不能卖,卖呢?卖身求荣, 卖友求荣,卖祖求荣,卖国求 荣,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然天下之大,逃不出一个 法字。当你在商海人生,在贱 卖贱买的生命中沉浮的时候, 是否听到了在你黑沉沉的心 中、在冥冥之中有某种类似命 定的脚步声,踏着血与火、踏着 灾灭和死亡正朝你走来? 卖友求荣,卖身求荣,卖祖求 荣,卖国求荣等等一切背信弃义 的行径,在中国文化中是被彻底 否定的,甚至已成为一种生命的 诅咒。信和义作为人存在的底 线,越过它,无论你是谁,你都将 逃不脱天诛地灭、死无葬身之地 的文化命运和悲剧。 为知遇之恩、朋友信义而赴 汤蹈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 一支阳刚之美的烈焰。太过阴 柔、平和的中国儒家文化,为此 得到了精神和时空上的平衡。 一种文化之所以搏大精深,之所 以千秋不绝,须有水的属性、月 光的质地外,还须有剑和烈火的 属性。文化如此,人性如此,生 命如此。与此相背,则难逃冥冥 中的诅咒和厄运。背信弃义,卖 友求荣,不管你飞得再高再远, 最终也会被命运射落。 [典源] 《汉书·郦商传》: “其子寄,字况,与吕禄善。及 高后崩,大臣欲诛诸吕,吕禄为 将军,军于北军。太尉勃不得 入北军,于是乃使人劫商,令其 子寄绐吕禄。吕禄信之,与出 游,而太尉勃乃得入据北军,遂 以诛诸吕……天下称郦况卖 友。”《史记》作“卖交”。 卖友求荣 此称 在我们村里,露天电影似乎是兴起于 80 年代末期的玩意,在 90 年代末,露天电 影在我出生的小村里还是个奢侈玩意。 我是87年出生的,没赶上露天电影的 黄金时期,在 1997 年后的三年里,我总共 看过四场露天电影,之后因为黑白电视的 进入,露天电影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因 此,我的露天电影记忆没有多大普遍性, 非常小众。 从2009年之后直到现在,除了外出时 在酒店里偶尔看会电视,我几乎从没看过电 视。我拒绝电视的理由是:除了意淫一下那 些出现在广告里的唯美女孩外,几乎无法从 电视里获取任何有益生活或生命的东西(我 是一名学习型屌丝)。宁愿和邻居的哑巴打 着手语聊人生,也不愿意看电视。但是,我 也曾经近乎疯狂地迷恋过电视,严重时曾在 邻居家里连续4个通宵看电视,看得昏天暗 地。而在我的观影记忆里,最想念的是露天 电影和电视机刚进来的那段时间,那是我一 辈子都无法忘记的。 我们村叫萨荣,在滇西以西的一个山沟 里,直到我 11 岁,我们村里除了人和畜生, 没有任何可供消遣的玩意,更别说电影和电 视了。那是神话和传说的年代,那是阿古顿 巴和英雄格萨尔的年代,我们的童年和慵懒 的小猫一道,蜷缩在炉火边,拖着腮帮在爷 爷的讲述里缓慢入睡,然后在梦里四处征 战、坐拥江山、睡了美人…… 我13岁时,一个邻村的叔叔当上电影 放映员,在我们那一带的几个村庄里轮流放 映,隔一个多月才会来我们村里放映一次。 他离开的这段时间,对我们来说是特别煎熬 的,这不是夸张不是比喻,是真的。 当放映员赶着 6、7 匹骡马,驮着装在 铁盒里的胶带和放映机浩浩荡荡进入村里 时,人们欢呼雀跃,不用放映员自己去通 知,不过一会,人们奔走相告,基本已经知 道今晚几点在哪里放映、门票多少、放映员 在村里呆几天等关键信息。 他每次来放映,地点都会选在村里的小 学校里—一座破落的土撑房,进入大门后 有个院子,进入院子,除了一面是两层高的 教学楼,其余都是墙壁。墙面剥落,那些在 文革时期写在上面的主席语录残缺不全。 放映员就把幕布挂在墙上,没放映前的一下 午,我们注视着空无所有的白色幕布也能感 到非常满足。有时候村里仅有的一名教师 跟他协调,会让我们学生免费入场观看,这 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个很大的福利,电影票 通常是一块钱,但我们拿不出来,那时我们 穷得除了穷再没别的,那些懂点事的兄弟姊 妹和家人经常要忍受极大的诱惑,就因为拿 不出一块钱的电影票熬在家里,在别人的转 述里享受电影情节。有时候实在忍耐不住, 会偷偷来到学校附近,爬上学校外面的核桃 树上,隔墙观看荧幕,其实什么都看不见。 或许只要恳求一下放映员,他可能会动情, 免费放我们进去,但那时就不知道怎么回 事,似乎没票的话就没任何别的办法似的。 放映时是用发电机的,要加汽油的那 种,村人幽默地称之为“电阿妈”,意思是电 为它所生,它是电的妈妈,形象到无话可 说。刚开始,人们挺惧怕电阿妈的声音,那 声音咄咄逼人,似乎带有一股杀气,使人恐 惧。电阿妈的声音是工业文明到访我们村 里的第一个声音,它让人听见未来,听见铿 锵、尖锐的未来。 电阿妈在学校大门外一响起,所有人 都知道电影要开始了,开始分配当晚的有 限名额,通常,很多人家没有钱让所有孩子 都去观看的,作为父母,其实他们应该比我 们更痛心,那些稚嫩而简单的愿望不得不 一次又一次地被摁灭。 来到学校大门,会有两个人分别站在大 门左右,犀利地收着门票,听说这两小伙是 放映员的儿子。一般碍于面子,没钱的人不 会来看,因为大门很窄,加之售票员犀利,也 没有逃票的情况。进入大门后席地而坐,急 巴巴地看着墙上的幕布,画面一出现,那心 情那感觉,除了很棒,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形 容了。在放映过程中,有时候会断了胶带, 引得众人一片哗然,放映员在众人的唉声叹 气里小心翼翼地粘接胶片,又开始放映。在 看过的四次露天电影中,我至今记得的只有 一个成龙的电影,名字忘了。 电影结束时,大伙依依不舍,坚持看完 最后出现的字幕,直到幕布上除了月光再 没别的。离场时电阿妈还在嗡嗡响着,胆 大的乡亲会靠过去细细端详一番,我们小 孩一般不敢靠近,我们凭直觉认为那东西 并不友好,还是敬而远之为好。我们凭直 觉感到,拿东西不通人情。 那时候,露天电影滋养着我们生活的 方方面面,在次日结伴上山砍柴或是下地 做活时,人们便像栓在房前的老牛,津津有 味地反刍昨晚的电影情节,人们对看过的 电影情节会有不同版本的解说,又耳红面 赤地相互纠正着。 露天电影在我们村里放映了三年左右 之后,人们开始听说外面有卖电视机,电视 机在小学课本的插画里见过,但根本没 概念。于是,全村人开了个紧急会议,商 议购置电视机的事情,几个月之后,全村 40 多户一家筹款 1500 元,(其实我现在一 想老觉得老村长贪污了一大笔,按那时 的人民币价值来算的话),从县里卖回来 一台 40 英寸的彩色电视机放在集体活动 房里,不得了了,自那之后,除了个别看 尽人间繁华的老人和长辈,几乎所有人 每天晚上都会聚到集体活动房里看电 视,人们在白天时努力干活,希望能在太 阳落山之前干完所有家务,为的不是要 发家致富、大奔小康,只是为了能够及时 赶上一个电视剧的播出时间。 聚在集体活动房里一起看电视,问题 又出来了,没有藏语节目,多数人听不懂电 视里究竟在讲个啥,看得实在稀里糊涂,于 是,那些二年级毕业的话唠们开始充当讲 解员了,他们开始给大伙讲剧情内容,又一 些二年级毕业生听了后觉得有人翻译得实 在风马牛不相及,站出来及时纠正,就这样 陷入争论里,最后都一笑了之,大伙还是不 大明白电视剧情里究竟在讲些什么。 之后,电视机的购置成本越来越低, 几乎每家有一台,集体活动房里的电视机 被闲置了,人们都坐在自己家里看电视, 村庄安静了,听不见大伙散场归家时的吵 闹、听不见邻居阿姨离谱的解说。他暗恋 的女孩,也再也没有更多理由相见了,村 庄安静了,人人都呆在自己的家里,孤独 地呆在自己的家里。 直到现在,村里的人都会说非常怀念集 体看电视的年代,而我也不例外。或许我们 怀念的不是电视本身,而是大伙聚在一处的 欢乐场面,怀念的是承蒙电视的到来,小村 难得一有的凝聚和狂欢,那时人们从不孤 单,那时花好月圆,爱情甜美…… 如今,村民因为长期与电视机相处,除 了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专家言论,基本能 听懂电视内容了,人们陪着剧情人物吃喝玩 乐、受苦受难,随着迂回曲折的剧情心绪跌 宕,跟着心仪的主角爱其所爱,恨其所恨。 但生活中似乎少了一些什么,孤独与 隔阂像那些疯长在田地里的杂草,越发难 于刈除。 那些关于村庄的底片 嘎子 那个时候康定真的很冷, 北门的寒风刮过,都能听见空 气里冰冻的卡卡声。一场大雪 下来,厚厚的半人高的雪压在 瓦背上,白天阳光烤晒,雪水顺 瓦背沟槽里滴下,夜里酷寒的 风一刮又冻成长长的冰条子凝 在瓦檐上。短的晶莹剔透,像 生了一排排水晶牙齿。长的冰 柱子可以从瓦背吊到地上。 最早进入康定的父母却说, 这些算不了什么,他们刚来时, 一场大雪,就把高山上的野兽赶 下山来到处寻食。河边上时时 会见到晃动的狼群,一到夜里就 假装婴儿哭叫,很伤心声音勾引 心软的人上当。他们一讲,我就 看着雪风打在窗玻璃上的雪沫 子,心里冒着一股股寒颤。有一 年,一场大雪真的把一头獐子赶 下山来了,就在州委靠街边的那 幢办公楼的瓦背上。我刚好经 过那里,也看见了站在瓦背上的 獐子,晃着头瞧着下面观看的一 群人类,有些胆怯却不知所措。 州委的那些基干民兵把枪拿出 来,就架在院子里的双杠架子 上,瞄着那只倒霉的獐子一枪一 枪地崩着,很怪的是,打了好多 枪,只见那只獐子身上在冒火 花,没见它倒下。还是有个军人 模样的过来,借过另一人的枪, 平平端起,只一枪那只獐子就栽 倒了,从瓦房背上滚下来,摔在 雪地上弹起一片浓浓的雪粉。 那时,康定再寒冷,只要太 阳从东关山口跳出来,躲在屋 子里的人都会走出来,坐在渐 渐暖和起来的阳光下,眯着眼 睛晒会儿新新鲜鲜的阳光。康 定有好些让人群堆集着晒太阳 的地方,像大礼堂石梯坎前,中 桥百货大楼旁,将军桥路口子 摆摊的地方……那个时候,迷 恋阳光成了康定人的习惯,就 是一条小街小巷,只要阳光烤 晒着,人群便活跃起来了。 回忆我们那条巷子时,常 跳出这样的画面。巷口那个 烤晒在阳光下的温馨人家,小 脚老奶奶坐在大门坎上,膝上 端着正在做的针线活。她有 时纳鞋底,有时缝补衣物。旁 边安静地坐在她的孙女,那个 整个巷子都挺有名的乖乖女, 我们叫她乔娃儿。她总是安 静地靠着老奶奶写作业,街上 里再怎么吵闹好像都与她无 关。有时,她的安静,也惹得 我们不敢在她面前淘气,走过 她们时也尽量放轻脚步,捂住 嘴巴不说话。当然,我常找她 们住的那个小院子里的水跃 敏玩,跃敏有个叫跃勇的弟弟 像尾巴似的爱跟着他。 我找跃敏,是我们一起去商 业局后山上去爬树摘毛桃子。 那时,商业局后山有两幢 很古老的旧房子,翘檐雕梁,像 是没拆掉了古寺庙,我们在破 烂的窗户前瞅了瞅,里面装满 了破旧的帐本子。在古楼旁的 山坡上,就歪斜地生长着好几 棵毛桃子树。我们就爬上树, 找个树叶子浓密的地方躺下 来,风把树枝拂得晃悠悠的,很 舒服。更舒服的是,一伸手就 能摘到大串大串的毛桃子。毛 桃子又酸又涩口,我们却啃吃 得舒服。有时,我们也一起去 州委后山上去打雀儿,提着弹 弓满山追惊慌失措的雀儿们。 水跃敏很小的时候,就是个很 倔强的人,受别人的欺负或到 委屈时,他都咬着牙,用自已的 身体护着跟着他的弟弟,我从 来没有见过跃敏哭,就是眼泪 在眼眶边打滚,他都忍着不让 泪水滴下来,是个很有男子汉 气慨的小少年。 跃敏有个最小的弟弟,生 得很漂亮,细细嫩嫩的脸颊涌 着苹果一般的红色,好像叫水 银。这个弟弟很受家里人的宠 爱,不喜欢跟着我们这群淘气 的娃娃玩。我只记得他爱和巴 德家一样很幼小的妹妹琼措 玩,他俩常坐在街沿边,用一根 小棍子伸进泥土上的小洞里, 嘴里一口接一口不停地说:蚂 蚁子蚂蚁子快出来,有人偷你 的青杠柴……当真的有蚂蚁子 爬出来时,他们都快乐极了,大 声叫:出来啦,出来啦,蚂蚁子 出来啦!有时,他们又很亲密 地头顶头,坐在一起说着只有 他们两个才能听懂的话。那个 两小无猜的样子,走过他们身 旁的大人们都不忍心惊动。 有一天,也是在阳光下,他 俩坐在街沿上,小琼措把一个烤 出甜香味的洋芋分了一半给小 水银,小水银两口三口就吃光了, 还眼馋地看着小琼措的手里没 动一口的洋芋,小琼措笑了,把手 里的洋芋放在小水银的嘴边,看 着他一口一口地吃光。 可是有一年酷寒的冬天, 流行感冒正在这座高原小城流 传,好些人都染上这个疾病。 有些身体差的老人小孩子没抗 过去,差不多每天都能听见家 人去世后的悲哭声。就在那个 夜里,小水银也没抗过去,第二 天小巷子里就在传说他去世的 消息。记得,我问一脸阴沉的 跃敏,水银去世是不是真的。 他一脸凶狠地手指我,大声说: 谁也别说,再说我掐死他! 我知道,他内心肯很痛苦, 再也不提此事了。 小琼措也痛了,躺了好多 天才好起来。那一天,阳光很 灿烂,小琼措坐在曾经与水银 常坐的街沿边,手里捏着一个 烤得酥脆的洋芋,她不说话,也 不朝手里的洋芋啃食,只是静 静地坐着,阳光把她弱小的身 影拉得很长,好几只黑蚂蚁子 在她脚边爬来爬去…… 寒冷的太阳 潘敏 慌乱、短暂的夏天过去的时候,孩子 们又纷纷回到了学校。阿卓返校前在微 信里告知我说,给牛同学寄了一个包裹, 随机还“嗖”地发了一张画像过来,说画像 背面是给牛的一封信。我一眼就认出,那 上面画的是牛同学的脸。哈,维妙维肖 地,连她脸上那隐隐约约的缺陷—地包 天,都给画了下来。 本来,这是阿卓给牛的意外礼物,但我 一下没忍住,拿着手机就给牛看了,她也跟 着赞叹,赞叹之余,又抱怨我把阿卓姐姐给 她惊喜弄没了。虽然没了惊喜,但接下来 的日子却有了期待。 刚刚开学,日子比较难熬,大家的心都 还在外面野着。夜幕下的康定,天色越黑越 早,吃过晚饭,写完作业,就准备洗洗睡觉。 挤牙膏的时候,牛同学拿着卷曲的牙膏皮, 愣了半天,对我说: “张卓(阿卓的原名)姐姐 教我这样,才能把牙膏皮里的牙膏挤得干 净。”阿卓跟她认识不到半个月,就如此无孔 不入了。甚至在她上语文课时,书上出现了 一个人名儿—张卓然, “张卓”两字尤为赫 然,硬是让牛同学在课堂上就激动得热泪盈 眶,据她说是源于对阿卓无比的思念。 阿卓是从内地来的藏族,祖籍丹巴,从 小就在成都读书,说话时一口成都腔调。 我初次领着她在馆里转来转去,讲这讲那 的时候,她的眼睛透过圆圆的没有镜片的 眼镜盯着我,不住地点头。我看到她的神 情,忽然觉得自己的每句话都像呈堂证供 那样庄严,令她无比信服、赞赏,整个人都 没由来地充满了自信。 她学的是人类学,一整个假期,别人都 在问她人类学到底学什么,我也问了。在 她身上,人类学学生的优点在闪闪发光,她 可能是太了解我们人类了吧,总能与任何 人找到合适的相处之道,并与之相处坦然, 无论是谁,甚至是我们的领导—那个年 龄接近五十岁的领导。我甚至幻想了一 下,在自己二十出头的时候,是绝对不可能 与自己的领导相谈甚欢的。并不是说他 老,或者是代沟之类的问题,而是在这个年 龄,自己还没有足够的底气。 正是这样,阿卓身上那股亲近自然的 气息打动了我,我和牛同学热情地邀请她 去我家做客。一个晚上,她都和牛在桌边 玩乐高积木,并且不亦乐乎。 第二次邀请她去家里,是因为感情上 的困扰,关于感情这个方面,她来找我算是问倒我了。我竭尽全力地站在一个已 婚妇女的立场上,用尽毕生能想到的浪漫 去支持她:当她冲锋陷阵的时候,我在旁边 摇旗呐喊;当她败下阵来的时候,我下了一 碗面条给她。 我知道她是认真的,她甚至做好了为 此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决定。安慰的话, 却不知道怎样说出口。她像一只奔突的小 牛,勇往直前,我看到她奋不顾身的样子 时,我觉得自己是羡慕她的,她的身上有一 个不曾有过的自己。 第三次,她跟牛同学过来取了钥匙,便 自己去了家里。我在一个机关应付一些繁 琐冗长的杂事,一直到七八点才拖着疲惫 的身体回家。一听到我开门,两姑娘就忙 着张罗起来,她们一直在饿着肚子等我。 我看到满锅的蛋炒饭,还有昨天的剩菜,已 经热好,放在饭桌昏暗的灯光下面,我的心 里为之一动,顷刻间眼中涨满了泪水。这 一场熟悉的等待像是永远刻进了心里。 所以,其实连我也是在想念阿卓的。 在收到包裹后,我并没有立刻地告诉 牛同学。直到她写完了作业,我才小心翼 翼地拿出包裹,让她好好高兴了一场。首 先,是一本历史书,然后是一本地理书,最 后是那封有她画像的信。 她很有仪式感地将信从口袋里掏出 来,表情肃穆。我伸长了脖子,想看看阿卓 到底在信上写了什么。可牛同学很警惕, 跑到角落里静静地坐下,那是她与阿卓精 神世界的交流,世界仿佛因此静下来。她 用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一字一字地 念起来。我赶紧挨过去,又伸过脖子去看, 牛一直提防着,还是没能看到。最后,她终 于郑重地将她的宝物盒—一个心形的玻 璃磨砂盒拿出来,然后将信折了又折再放 进去。其实阿卓能给她写什么嘛,都是一 些口水话,况且还有一些英文(这是后来我 偷看到的),相信牛同学也没有看懂。 只是那两本书,我们还在漫长的学习当 中。当我们从公元前 20 亿年学到公元前 4000年的时候,我跟牛同学讲起了世袭制, 出现了不平等。牛同学云淡风清地提了一 个问题: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不是有一 个“平等”?这个问题,我要怎么回答。 阿卓的包裹 第 2252 期 陈晓波,藏族, 1974 年出生于四川 省甘孜县。1995 年 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 美术系。四川省美术 家协会会员,现任职 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 治州文化馆。多次参 加省级以上美术展览 并获奖。 很长时间 没办法写下一句话 并不清楚 是该把你写进诗 还是为了一首诗 一句话 把你塞进稿纸 或者一条短信 一直担心 你不能长发飘飘 你不能来去潇洒 每天 都在吹风 每天 都站在一阵风 和一首诗之间 远行 一列火车正把 秘密带走 脑海中 突然闪现的情景 让人手足无措 可还是镇定下来 尽管并不明白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可牦牛也在走啊 那么缓慢 仿佛时间的流水 即将滚到嘴边 唐闯 作者 简介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Oct-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 ... - paper.kbcmw.compaper.kbcmw.com/page/1/2017-09/15/07/2017091507_pdf.pdf · 着手语聊人生,也不愿意看电视。但是,我 也曾经近乎疯狂地迷恋过电视,严重时曾在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电话:(0836)2835756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康巴文学 责任编辑 南泽仁组版 陈相 2017年9月15日 星期五 77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康巴周末

人类主流文学精神 康巴当代文学阵地 康巴当代文学旗帜 康巴未来文学摇篮

■杨丹叔

不求壮丽,但求活得真实,活得正直,活得坦荡,活得清白,活得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于己于天地人鬼于这个世界问心无愧。

商品世界,经济社会,讲的是一个买字和卖字。买卖买卖,有什么东西是不能买卖的呢?既然色相可以当物卖,既然信义可以当物卖,既然良知可以当物卖,既然地狱天堂可以当物卖,普天之下,还有什么东西不能卖,卖呢?卖身求荣,卖友求荣,卖祖求荣,卖国求荣,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然天下之大,逃不出一个法字。当你在商海人生,在贱卖贱买的生命中沉浮的时候,是否听到了在你黑沉沉的心中、在冥冥之中有某种类似命定的脚步声,踏着血与火、踏着灾灭和死亡正朝你走来?

卖友求荣,卖身求荣,卖祖求荣,卖国求荣等等一切背信弃义的行径,在中国文化中是被彻底

否定的,甚至已成为一种生命的诅咒。信和义作为人存在的底线,越过它,无论你是谁,你都将逃不脱天诛地灭、死无葬身之地的文化命运和悲剧。

为知遇之恩、朋友信义而赴汤蹈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支阳刚之美的烈焰。太过阴柔、平和的中国儒家文化,为此得到了精神和时空上的平衡。一种文化之所以搏大精深,之所以千秋不绝,须有水的属性、月光的质地外,还须有剑和烈火的属性。文化如此,人性如此,生命如此。与此相背,则难逃冥冥中的诅咒和厄运。背信弃义,卖友求荣,不管你飞得再高再远,最终也会被命运射落。

[典源]《汉书·郦商传》:“其子寄,字况,与吕禄善。及高后崩,大臣欲诛诸吕,吕禄为将军,军于北军。太尉勃不得入北军,于是乃使人劫商,令其子寄绐吕禄。吕禄信之,与出游,而太尉勃乃得入据北军,遂以诛诸吕……天下称郦况卖友。”《史记》作“卖交”。

卖友求荣■此称

在我们村里,露天电影似乎是兴起于80年代末期的玩意,在90年代末,露天电影在我出生的小村里还是个奢侈玩意。

我是87年出生的,没赶上露天电影的黄金时期,在 1997 年后的三年里,我总共看过四场露天电影,之后因为黑白电视的进入,露天电影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因此,我的露天电影记忆没有多大普遍性,非常小众。

从2009年之后直到现在,除了外出时在酒店里偶尔看会电视,我几乎从没看过电视。我拒绝电视的理由是:除了意淫一下那些出现在广告里的唯美女孩外,几乎无法从电视里获取任何有益生活或生命的东西(我是一名学习型屌丝)。宁愿和邻居的哑巴打着手语聊人生,也不愿意看电视。但是,我也曾经近乎疯狂地迷恋过电视,严重时曾在邻居家里连续4个通宵看电视,看得昏天暗地。而在我的观影记忆里,最想念的是露天电影和电视机刚进来的那段时间,那是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

我们村叫萨荣,在滇西以西的一个山沟里,直到我11岁,我们村里除了人和畜生,没有任何可供消遣的玩意,更别说电影和电视了。那是神话和传说的年代,那是阿古顿巴和英雄格萨尔的年代,我们的童年和慵懒的小猫一道,蜷缩在炉火边,拖着腮帮在爷爷的讲述里缓慢入睡,然后在梦里四处征战、坐拥江山、睡了美人……

我13岁时,一个邻村的叔叔当上电影放映员,在我们那一带的几个村庄里轮流放映,隔一个多月才会来我们村里放映一次。他离开的这段时间,对我们来说是特别煎熬的,这不是夸张不是比喻,是真的。

当放映员赶着 6、7 匹骡马,驮着装在

铁盒里的胶带和放映机浩浩荡荡进入村里时,人们欢呼雀跃,不用放映员自己去通知,不过一会,人们奔走相告,基本已经知道今晚几点在哪里放映、门票多少、放映员在村里呆几天等关键信息。

他每次来放映,地点都会选在村里的小学校里——一座破落的土撑房,进入大门后有个院子,进入院子,除了一面是两层高的教学楼,其余都是墙壁。墙面剥落,那些在文革时期写在上面的主席语录残缺不全。放映员就把幕布挂在墙上,没放映前的一下午,我们注视着空无所有的白色幕布也能感到非常满足。有时候村里仅有的一名教师跟他协调,会让我们学生免费入场观看,这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个很大的福利,电影票通常是一块钱,但我们拿不出来,那时我们穷得除了穷再没别的,那些懂点事的兄弟姊妹和家人经常要忍受极大的诱惑,就因为拿不出一块钱的电影票熬在家里,在别人的转述里享受电影情节。有时候实在忍耐不住,会偷偷来到学校附近,爬上学校外面的核桃树上,隔墙观看荧幕,其实什么都看不见。或许只要恳求一下放映员,他可能会动情,免费放我们进去,但那时就不知道怎么回事,似乎没票的话就没任何别的办法似的。

放映时是用发电机的,要加汽油的那种,村人幽默地称之为“电阿妈”,意思是电为它所生,它是电的妈妈,形象到无话可说。刚开始,人们挺惧怕电阿妈的声音,那声音咄咄逼人,似乎带有一股杀气,使人恐惧。电阿妈的声音是工业文明到访我们村里的第一个声音,它让人听见未来,听见铿锵、尖锐的未来。

电阿妈在学校大门外一响起,所有人都知道电影要开始了,开始分配当晚的有限名额,通常,很多人家没有钱让所有孩子都去观看的,作为父母,其实他们应该比我

们更痛心,那些稚嫩而简单的愿望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被摁灭。

来到学校大门,会有两个人分别站在大门左右,犀利地收着门票,听说这两小伙是放映员的儿子。一般碍于面子,没钱的人不会来看,因为大门很窄,加之售票员犀利,也没有逃票的情况。进入大门后席地而坐,急巴巴地看着墙上的幕布,画面一出现,那心情那感觉,除了很棒,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了。在放映过程中,有时候会断了胶带,引得众人一片哗然,放映员在众人的唉声叹气里小心翼翼地粘接胶片,又开始放映。在看过的四次露天电影中,我至今记得的只有一个成龙的电影,名字忘了。

电影结束时,大伙依依不舍,坚持看完最后出现的字幕,直到幕布上除了月光再没别的。离场时电阿妈还在嗡嗡响着,胆大的乡亲会靠过去细细端详一番,我们小孩一般不敢靠近,我们凭直觉认为那东西并不友好,还是敬而远之为好。我们凭直觉感到,拿东西不通人情。

那时候,露天电影滋养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次日结伴上山砍柴或是下地做活时,人们便像栓在房前的老牛,津津有味地反刍昨晚的电影情节,人们对看过的电影情节会有不同版本的解说,又耳红面赤地相互纠正着。

露天电影在我们村里放映了三年左右之后,人们开始听说外面有卖电视机,电视机在小学课本的插画里见过,但根本没概念。于是,全村人开了个紧急会议,商议购置电视机的事情,几个月之后,全村40 多户一家筹款 1500 元,(其实我现在一想老觉得老村长贪污了一大笔,按那时的人民币价值来算的话),从县里卖回来一台 40 英寸的彩色电视机放在集体活动房里,不得了了,自那之后,除了个别看

尽人间繁华的老人和长辈,几乎所有人每天晚上都会聚到集体活动房里看电视,人们在白天时努力干活,希望能在太阳落山之前干完所有家务,为的不是要发家致富、大奔小康,只是为了能够及时赶上一个电视剧的播出时间。

聚在集体活动房里一起看电视,问题又出来了,没有藏语节目,多数人听不懂电视里究竟在讲个啥,看得实在稀里糊涂,于是,那些二年级毕业的话唠们开始充当讲解员了,他们开始给大伙讲剧情内容,又一些二年级毕业生听了后觉得有人翻译得实在风马牛不相及,站出来及时纠正,就这样陷入争论里,最后都一笑了之,大伙还是不大明白电视剧情里究竟在讲些什么。

之后,电视机的购置成本越来越低,几乎每家有一台,集体活动房里的电视机被闲置了,人们都坐在自己家里看电视,村庄安静了,听不见大伙散场归家时的吵闹、听不见邻居阿姨离谱的解说。他暗恋的女孩,也再也没有更多理由相见了,村庄安静了,人人都呆在自己的家里,孤独地呆在自己的家里。

直到现在,村里的人都会说非常怀念集体看电视的年代,而我也不例外。或许我们怀念的不是电视本身,而是大伙聚在一处的欢乐场面,怀念的是承蒙电视的到来,小村难得一有的凝聚和狂欢,那时人们从不孤单,那时花好月圆,爱情甜美……

如今,村民因为长期与电视机相处,除了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专家言论,基本能听懂电视内容了,人们陪着剧情人物吃喝玩乐、受苦受难,随着迂回曲折的剧情心绪跌宕,跟着心仪的主角爱其所爱,恨其所恨。

但生活中似乎少了一些什么,孤独与隔阂像那些疯长在田地里的杂草,越发难于刈除。

那些关于村庄的底片

城炉 事旧

文散 地极 语成 读今

■嘎子

那个时候康定真的很冷,北门的寒风刮过,都能听见空气里冰冻的卡卡声。一场大雪下来,厚厚的半人高的雪压在瓦背上,白天阳光烤晒,雪水顺瓦背沟槽里滴下,夜里酷寒的风一刮又冻成长长的冰条子凝在瓦檐上。短的晶莹剔透,像生了一排排水晶牙齿。长的冰柱子可以从瓦背吊到地上。

最早进入康定的父母却说,这些算不了什么,他们刚来时,一场大雪,就把高山上的野兽赶下山来到处寻食。河边上时时会见到晃动的狼群,一到夜里就假装婴儿哭叫,很伤心声音勾引心软的人上当。他们一讲,我就看着雪风打在窗玻璃上的雪沫子,心里冒着一股股寒颤。有一年,一场大雪真的把一头獐子赶下山来了,就在州委靠街边的那幢办公楼的瓦背上。我刚好经过那里,也看见了站在瓦背上的獐子,晃着头瞧着下面观看的一群人类,有些胆怯却不知所措。州委的那些基干民兵把枪拿出来,就架在院子里的双杠架子上,瞄着那只倒霉的獐子一枪一枪地崩着,很怪的是,打了好多枪,只见那只獐子身上在冒火花,没见它倒下。还是有个军人模样的过来,借过另一人的枪,平平端起,只一枪那只獐子就栽倒了,从瓦房背上滚下来,摔在雪地上弹起一片浓浓的雪粉。

那时,康定再寒冷,只要太阳从东关山口跳出来,躲在屋子里的人都会走出来,坐在渐渐暖和起来的阳光下,眯着眼睛晒会儿新新鲜鲜的阳光。康定有好些让人群堆集着晒太阳的地方,像大礼堂石梯坎前,中桥百货大楼旁,将军桥路口子摆摊的地方……那个时候,迷恋阳光成了康定人的习惯,就是一条小街小巷,只要阳光烤晒着,人群便活跃起来了。

回忆我们那条巷子时,常跳出这样的画面。巷口那个烤晒在阳光下的温馨人家,小脚老奶奶坐在大门坎上,膝上端着正在做的针线活。她有时纳鞋底,有时缝补衣物。旁边安静地坐在她的孙女,那个整个巷子都挺有名的乖乖女,我们叫她乔娃儿。她总是安静地靠着老奶奶写作业,街上里再怎么吵闹好像都与她无关。有时,她的安静,也惹得我们不敢在她面前淘气,走过她们时也尽量放轻脚步,捂住嘴巴不说话。当然,我常找她们住的那个小院子里的水跃敏玩,跃敏有个叫跃勇的弟弟像尾巴似的爱跟着他。

我找跃敏,是我们一起去商业局后山上去爬树摘毛桃子。

那时,商业局后山有两幢很古老的旧房子,翘檐雕梁,像

是没拆掉了古寺庙,我们在破烂的窗户前瞅了瞅,里面装满了破旧的帐本子。在古楼旁的山坡上,就歪斜地生长着好几棵毛桃子树。我们就爬上树,找个树叶子浓密的地方躺下来,风把树枝拂得晃悠悠的,很舒服。更舒服的是,一伸手就能摘到大串大串的毛桃子。毛桃子又酸又涩口,我们却啃吃得舒服。有时,我们也一起去州委后山上去打雀儿,提着弹弓满山追惊慌失措的雀儿们。水跃敏很小的时候,就是个很倔强的人,受别人的欺负或到委屈时,他都咬着牙,用自已的身体护着跟着他的弟弟,我从来没有见过跃敏哭,就是眼泪在眼眶边打滚,他都忍着不让泪水滴下来,是个很有男子汉气慨的小少年。

跃敏有个最小的弟弟,生得很漂亮,细细嫩嫩的脸颊涌着苹果一般的红色,好像叫水银。这个弟弟很受家里人的宠爱,不喜欢跟着我们这群淘气的娃娃玩。我只记得他爱和巴德家一样很幼小的妹妹琼措玩,他俩常坐在街沿边,用一根小棍子伸进泥土上的小洞里,嘴里一口接一口不停地说:蚂蚁子蚂蚁子快出来,有人偷你的青杠柴……当真的有蚂蚁子爬出来时,他们都快乐极了,大声叫:出来啦,出来啦,蚂蚁子出来啦!有时,他们又很亲密地头顶头,坐在一起说着只有他们两个才能听懂的话。那个两小无猜的样子,走过他们身旁的大人们都不忍心惊动。

有一天,也是在阳光下,他俩坐在街沿上,小琼措把一个烤出甜香味的洋芋分了一半给小水银,小水银两口三口就吃光了,还眼馋地看着小琼措的手里没动一口的洋芋,小琼措笑了,把手里的洋芋放在小水银的嘴边,看着他一口一口地吃光。

可是有一年酷寒的冬天,流行感冒正在这座高原小城流传,好些人都染上这个疾病。有些身体差的老人小孩子没抗过去,差不多每天都能听见家人去世后的悲哭声。就在那个夜里,小水银也没抗过去,第二天小巷子里就在传说他去世的消息。记得,我问一脸阴沉的跃敏,水银去世是不是真的。他一脸凶狠地手指我,大声说:谁也别说,再说我掐死他!

我知道,他内心肯很痛苦,再也不提此事了。

小琼措也痛了,躺了好多天才好起来。那一天,阳光很灿烂,小琼措坐在曾经与水银常坐的街沿边,手里捏着一个烤得酥脆的洋芋,她不说话,也不朝手里的洋芋啃食,只是静静地坐着,阳光把她弱小的身影拉得很长,好几只黑蚂蚁子在她脚边爬来爬去……

寒冷的太阳

灵心 客博

■潘敏

慌乱、短暂的夏天过去的时候,孩子们又纷纷回到了学校。阿卓返校前在微信里告知我说,给牛同学寄了一个包裹,随机还“嗖”地发了一张画像过来,说画像背面是给牛的一封信。我一眼就认出,那上面画的是牛同学的脸。哈,维妙维肖地,连她脸上那隐隐约约的缺陷——地包天,都给画了下来。

本来,这是阿卓给牛的意外礼物,但我一下没忍住,拿着手机就给牛看了,她也跟着赞叹,赞叹之余,又抱怨我把阿卓姐姐给她惊喜弄没了。虽然没了惊喜,但接下来的日子却有了期待。

刚刚开学,日子比较难熬,大家的心都还在外面野着。夜幕下的康定,天色越黑越早,吃过晚饭,写完作业,就准备洗洗睡觉。挤牙膏的时候,牛同学拿着卷曲的牙膏皮,愣了半天,对我说:“张卓(阿卓的原名)姐姐教我这样,才能把牙膏皮里的牙膏挤得干净。”阿卓跟她认识不到半个月,就如此无孔不入了。甚至在她上语文课时,书上出现了一个人名儿——张卓然,“张卓”两字尤为赫

然,硬是让牛同学在课堂上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据她说是源于对阿卓无比的思念。

阿卓是从内地来的藏族,祖籍丹巴,从小就在成都读书,说话时一口成都腔调。我初次领着她在馆里转来转去,讲这讲那的时候,她的眼睛透过圆圆的没有镜片的眼镜盯着我,不住地点头。我看到她的神情,忽然觉得自己的每句话都像呈堂证供那样庄严,令她无比信服、赞赏,整个人都没由来地充满了自信。

她学的是人类学,一整个假期,别人都在问她人类学到底学什么,我也问了。在她身上,人类学学生的优点在闪闪发光,她可能是太了解我们人类了吧,总能与任何人找到合适的相处之道,并与之相处坦然,无论是谁,甚至是我们的领导——那个年龄接近五十岁的领导。我甚至幻想了一下,在自己二十出头的时候,是绝对不可能与自己的领导相谈甚欢的。并不是说他老,或者是代沟之类的问题,而是在这个年龄,自己还没有足够的底气。

正是这样,阿卓身上那股亲近自然的气息打动了我,我和牛同学热情地邀请她去我家做客。一个晚上,她都和牛在桌边

玩乐高积木,并且不亦乐乎。第二次邀请她去家里,是因为感情上

的困扰,关于感情这个方面,她来找我——算是问倒我了。我竭尽全力地站在一个已婚妇女的立场上,用尽毕生能想到的浪漫去支持她:当她冲锋陷阵的时候,我在旁边摇旗呐喊;当她败下阵来的时候,我下了一碗面条给她。

我知道她是认真的,她甚至做好了为此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决定。安慰的话,却不知道怎样说出口。她像一只奔突的小牛,勇往直前,我看到她奋不顾身的样子时,我觉得自己是羡慕她的,她的身上有一个不曾有过的自己。

第三次,她跟牛同学过来取了钥匙,便自己去了家里。我在一个机关应付一些繁琐冗长的杂事,一直到七八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一听到我开门,两姑娘就忙着张罗起来,她们一直在饿着肚子等我。我看到满锅的蛋炒饭,还有昨天的剩菜,已经热好,放在饭桌昏暗的灯光下面,我的心里为之一动,顷刻间眼中涨满了泪水。这一场熟悉的等待像是永远刻进了心里。

所以,其实连我也是在想念阿卓的。

在收到包裹后,我并没有立刻地告诉牛同学。直到她写完了作业,我才小心翼翼地拿出包裹,让她好好高兴了一场。首先,是一本历史书,然后是一本地理书,最后是那封有她画像的信。

她很有仪式感地将信从口袋里掏出来,表情肃穆。我伸长了脖子,想看看阿卓到底在信上写了什么。可牛同学很警惕,跑到角落里静静地坐下,那是她与阿卓精神世界的交流,世界仿佛因此静下来。她用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一字一字地念起来。我赶紧挨过去,又伸过脖子去看,牛一直提防着,还是没能看到。最后,她终于郑重地将她的宝物盒——一个心形的玻璃磨砂盒拿出来,然后将信折了又折再放进去。其实阿卓能给她写什么嘛,都是一些口水话,况且还有一些英文(这是后来我偷看到的),相信牛同学也没有看懂。

只是那两本书,我们还在漫长的学习当中。当我们从公元前 20 亿年学到公元前4000年的时候,我跟牛同学讲起了世袭制,出现了不平等。牛同学云淡风清地提了一个问题: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不是有一个“平等”?这个问题,我要怎么回答。

阿卓的包裹

第2252期

陈晓波,藏族,1974年出生于四川省甘孜县。1995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职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馆。多次参加省级以上美术展览并获奖。

很长时间没办法写下一句话并不清楚是该把你写进诗还是为了一首诗一句话把你塞进稿纸或者一条短信一直担心你不能长发飘飘你不能来去潇洒每天都在吹风每天都站在一阵风

和一首诗之间

远行一列火车正把秘密带走脑海中突然闪现的情景让人手足无措可还是镇定下来尽管并不明白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可牦牛也在走啊那么缓慢仿佛时间的流水即将滚到嘴边

风■唐闯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