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lity life 品质生活 “世人哪,不要弄污我的书” 木心的流言与传奇 ·...

1
简介: 木心,1927年生于浙 江桐乡乌镇东栅。本名孙 璞,字仰中,号牧心,笔 名木心。毕业于上海美术 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 约。2011年12月21日3时 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 岁。 中国当代文学大师、 画家,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 精英和传奇人物。出版多部著作。 去吧去吧 / 我的书 / 你们从今入世 / 凶多吉少 / 没 有人会像我这样爱你们 / 我还是为你们祈祷 / 世人哪, 不要弄污我的书 ——木心遗稿 2015年11月15日,木心美术馆开馆,岁序八十八龄的 木心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个展。他逃席了。 19岁那年,木心,一个西湖边习画的“惨绿少 年”,参加了人生第一次画展。57岁那年,哈佛大学为 木心举办了他平生第一次个展。74岁那年,耶鲁大学美 术馆举办了木心作品收藏展。79岁那年,中国大陆出版 了第一本木心文集,一时风波迭起。其时,距离台湾出 版他的文集已过了二十多年。 过世一年后,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成为两岸畅销 书。 过世四年后,乌镇木心美术馆开馆。除了开馆特展 《尼采与木心》、《林风眠与木心》,固定展区,呈现 了绘画的木心、写作的木心、音乐的木心。 “我是一个人身上存在了三个人,一个是音乐家, 一个是作家,还有一个是画家,后来画家和作家合谋把 这个音乐家杀了。”——木心 音乐篇:心乱如麻听什么音乐 民国年间,乌镇有24份大户人家。站在桥头看去, 那些高屋就是大户人家,1949年后悉数出走遗散了。木 心的母亲为了免除“地主”成分,交出“孙家花园”, 去上海投奔时在浦东高桥育民中学教书的儿子。母子相 见,木心眼前母亲还戴着黑丝网手套,心里苦笑。 1956年,木心第一次被拘留,在上海第二看守所。 罪名是策划偷渡。上海美专的同学偷渡未遂,检举了没 有参与策划的木心。调查许久,查无实据。陈丹青说: “那个时候还没有平反这一说,也没有道歉这一说。就 握着他的手说,你要正确对待,就这样。” 出狱前,木心听到了母亲过世的消息。在纽约人拍 的纪录片中,暮年木心说:我哭得醒不过来。为什么不 等到我出去以后才告诉呢,非要跑进来对我说“你妈妈 死了”。 出狱后,木心在浦东寓所时常聆听贝多芬晚年四重 奏,发现贝多芬已经把他心里要说的,都说了出来。日 后陈丹青问作品编号,木心只说是晚年四重奏。陈丹青 买到唱碟,认为就是那一曲。木心立即来听。“他好高 兴,进门时居然像旋转舞这样来两下子,但是放了一 听,他就说不对。” 1990年代,阿城买到了他认为最好的捷克塔里赫四 重奏乐团的全本贝多芬四重奏,他介绍陈丹青去买这个 版本。“后来我也买到了,听到第135,我觉得就是这个 了,我就又把他叫来,我就放上听,他就不讲话了。他 也没有说对还是不对,他就一直不讲话。” 第三乐章照木心的说法就是慈悲,这是历经沧桑以 后的一种慈悲。 木心美术馆开馆特展,一场是林风眠与木心,一场 是尼采与木心。 尼采特展展出了尼采的死亡面模、肖像、手稿,和 一份很体面的尼采的乐谱本。晚间的乌镇大剧院小剧 场,上演了尼采作品情景朗诵会,演奏了尼采创作的音 乐——音乐的尼采也是在身后才得到演奏。 音乐木心存 留于世的,仅仅是一叠纸张脆弱的简谱。刘胡轶用手机 把那些乐谱偷偷拍了下来,预备回去编一编。 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刘胡轶,为木心诗歌 《从前慢》配了旋律,结尾加上了蒙古的长调。这首歌 使他赢得《中国好歌曲》的几轮前卫战。导师刘欢现场 听后,头一句就问:谁“是词作者? “ 写作篇:人人都在受苦无例外 1994年冬天,木心悄然返乡,回上海,抵乌镇。回 到纽约,依次写出诗体《乌镇》,散文《乌镇》,散文 《上海在哪儿》。《乌镇》刊发在《中国时报》,1999 年被乌镇乡党委书记陈向宏看到,木心被家乡发现。 “向宏弟:去年欢晤以来,月白风清,时切驰思, 我经一年加速料理在美国的事务,已基本就绪。终于可 以归国还乡了。”木心在2006年6月28日的信上写道, “我垂垂老矣,最怕受生活事务上的折腾,如‘小筑’ 能及时弄好,眠食盥浴,就可以草创生活了。如果实在 来不及,暂住旅舍我也有思想准备的。” 陈丹青事后省觉,老人迟迟不回,是在惦念大陆的 出版事,惦念他是否有读者。“他永远在犹豫。很真实 的原因,后来我才明白过来,很简单:他在等大陆出版 他的书,出来后,回响会怎样。2006年我记得是1月6日 还是7日,他的第一本书出来了。这是我第一次公开告诉 媒体:有这么一个作者。” 台湾出版木心的20年后,大陆出版了木心《哥伦比 亚的倒影》。这本集子是木心自己一手编订的篇目。 《乌镇》《塔下读书处》等等身世之作都没有入列。木 心再次像一个“不明飞行物”突降大陆。 于是风波陡起,误会丛生。 第一桩文字官司,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的 博文引发:“他的大半辈子吃了太多的苦,苦大仇深的 人大约一辈子超脱不得。” 然而在1986年那次纽约木心散文座谈会上,台湾作 家与朱伟的道断,完全相反:“总的印象,木心是个苦 中作乐的作家,再苦再惨的事情,他根本不执著。一执 著,就过分哀伤,过分去强求它的意义,甚至过分去强 求生命了。”发言的人是联合国高级翻译、台湾保钓运 动的精英郭松棻,曾经在《中央日报》上被称为“郭匪 松棻”。 木心在遗稿中写道,“我的文章跟我的读者同 龄”。被朱伟认为只是“一个文化标本”的木心,近年 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热情读者,多是八零后、九零后。 “他渴望知道谁是他的读者,又不肯见;他希望有 人来聊天,来过后,他又失望。偶然来人有趣,但不得 体,有的人得体,却又无趣,这些,他都会挑剔。寂寞 时,园子里太静了,静到像要有谋杀案,可是有人来 了,他又烦。” “他从不端坐在书桌前写,任何地方他都猫着腰 写,什么纸都无所谓,一直写到快死的那年。”陈丹青 特别展出了木心的最后一本笔记本。从笔迹看,握笔的 手已经无力。 “人人都在受苦。”这是木心的口头禅。在遗稿 中,他再次写道:“人人都在受苦。无例外。” “世人哪,不要弄污我的书” 木心的流言与传奇 Quality Life 品质生活 Quality Life 品质生活 P32 P33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Oct-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Quality Life 品质生活 “世人哪,不要弄污我的书” 木心的流言与传奇 · 出狱后,木心在浦东寓所时常聆听贝多芬晚年四重 奏,发现贝多芬已经把他心里要说的,都说了出来。日

简介:

木心,1927年生于浙

江桐乡乌镇东栅。本名孙

璞,字仰中,号牧心,笔

名木心。毕业于上海美术

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

约。2011年12月21日3时

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

岁。

中国当代文学大师、

画家,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

精英和传奇人物。出版多部著作。

去吧去吧 / 我的书 / 你们从今入世 / 凶多吉少 / 没

有人会像我这样爱你们 / 我还是为你们祈祷 / 世人哪,

不要弄污我的书 ——木心遗稿

2015年11月15日,木心美术馆开馆,岁序八十八龄的

木心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个展。他逃席了。

19岁那年,木心,一个西湖边习画的“惨绿少

年”,参加了人生第一次画展。57岁那年,哈佛大学为

木心举办了他平生第一次个展。74岁那年,耶鲁大学美

术馆举办了木心作品收藏展。79岁那年,中国大陆出版

了第一本木心文集,一时风波迭起。其时,距离台湾出

版他的文集已过了二十多年。

过世一年后,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成为两岸畅销

书。

过世四年后,乌镇木心美术馆开馆。除了开馆特展

《尼采与木心》、《林风眠与木心》,固定展区,呈现

了绘画的木心、写作的木心、音乐的木心。

“我是一个人身上存在了三个人,一个是音乐家,

一个是作家,还有一个是画家,后来画家和作家合谋把

这个音乐家杀了。”——木心

音乐篇:心乱如麻听什么音乐民国年间,乌镇有24份大户人家。站在桥头看去,

那些高屋就是大户人家,1949年后悉数出走遗散了。木

心的母亲为了免除“地主”成分,交出“孙家花园”,

去上海投奔时在浦东高桥育民中学教书的儿子。母子相

见,木心眼前母亲还戴着黑丝网手套,心里苦笑。

1956年,木心第一次被拘留,在上海第二看守所。

罪名是策划偷渡。上海美专的同学偷渡未遂,检举了没

有参与策划的木心。调查许久,查无实据。陈丹青说:

“那个时候还没有平反这一说,也没有道歉这一说。就

握着他的手说,你要正确对待,就这样。”

出狱前,木心听到了母亲过世的消息。在纽约人拍

的纪录片中,暮年木心说:我哭得醒不过来。为什么不

等到我出去以后才告诉呢,非要跑进来对我说“你妈妈

死了”。

出狱后,木心在浦东寓所时常聆听贝多芬晚年四重

奏,发现贝多芬已经把他心里要说的,都说了出来。日

后陈丹青问作品编号,木心只说是晚年四重奏。陈丹青

买到唱碟,认为就是那一曲。木心立即来听。“他好高

兴,进门时居然像旋转舞这样来两下子,但是放了一

听,他就说不对。”

1990年代,阿城买到了他认为最好的捷克塔里赫四

重奏乐团的全本贝多芬四重奏,他介绍陈丹青去买这个

版本。“后来我也买到了,听到第135,我觉得就是这个

了,我就又把他叫来,我就放上听,他就不讲话了。他

也没有说对还是不对,他就一直不讲话。”

第三乐章照木心的说法就是慈悲,这是历经沧桑以

后的一种慈悲。

木心美术馆开馆特展,一场是林风眠与木心,一场

是尼采与木心。

尼采特展展出了尼采的死亡面模、肖像、手稿,和

一份很体面的尼采的乐谱本。晚间的乌镇大剧院小剧

场,上演了尼采作品情景朗诵会,演奏了尼采创作的音

乐——音乐的尼采也是在身后才得到演奏。 音乐木心存

留于世的,仅仅是一叠纸张脆弱的简谱。刘胡轶用手机

把那些乐谱偷偷拍了下来,预备回去编一编。

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刘胡轶,为木心诗歌

《从前慢》配了旋律,结尾加上了蒙古的长调。这首歌

使他赢得《中国好歌曲》的几轮前卫战。导师刘欢现场

听后,头一句就问:谁“是词作者? “

写作篇:人人都在受苦无例外1994年冬天,木心悄然返乡,回上海,抵乌镇。回

到纽约,依次写出诗体《乌镇》,散文《乌镇》,散文

《上海在哪儿》。《乌镇》刊发在《中国时报》,1999

年被乌镇乡党委书记陈向宏看到,木心被家乡发现。

“向宏弟:去年欢晤以来,月白风清,时切驰思,

我经一年加速料理在美国的事务,已基本就绪。终于可

以归国还乡了。”木心在2006年6月28日的信上写道,

“我垂垂老矣,最怕受生活事务上的折腾,如‘小筑’

能及时弄好,眠食盥浴,就可以草创生活了。如果实在

来不及,暂住旅舍我也有思想准备的。”

陈丹青事后省觉,老人迟迟不回,是在惦念大陆的

出版事,惦念他是否有读者。“他永远在犹豫。很真实

的原因,后来我才明白过来,很简单:他在等大陆出版

他的书,出来后,回响会怎样。2006年我记得是1月6日

还是7日,他的第一本书出来了。这是我第一次公开告诉

媒体:有这么一个作者。”

台湾出版木心的20年后,大陆出版了木心《哥伦比

亚的倒影》。这本集子是木心自己一手编订的篇目。

《乌镇》《塔下读书处》等等身世之作都没有入列。木

心再次像一个“不明飞行物”突降大陆。

于是风波陡起,误会丛生。

第一桩文字官司,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的

博文引发:“他的大半辈子吃了太多的苦,苦大仇深的

人大约一辈子超脱不得。”

然而在1986年那次纽约木心散文座谈会上,台湾作

家与朱伟的道断,完全相反:“总的印象,木心是个苦

中作乐的作家,再苦再惨的事情,他根本不执著。一执

著,就过分哀伤,过分去强求它的意义,甚至过分去强

求生命了。”发言的人是联合国高级翻译、台湾保钓运

动的精英郭松棻,曾经在《中央日报》上被称为“郭匪

松棻”。

木心在遗稿中写道,“我的文章跟我的读者同

龄”。被朱伟认为只是“一个文化标本”的木心,近年

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热情读者,多是八零后、九零后。

“他渴望知道谁是他的读者,又不肯见;他希望有

人来聊天,来过后,他又失望。偶然来人有趣,但不得

体,有的人得体,却又无趣,这些,他都会挑剔。寂寞

时,园子里太静了,静到像要有谋杀案,可是有人来

了,他又烦。”

“他从不端坐在书桌前写,任何地方他都猫着腰

写,什么纸都无所谓,一直写到快死的那年。”陈丹青

特别展出了木心的最后一本笔记本。从笔迹看,握笔的

手已经无力。

“人人都在受苦。”这是木心的口头禅。在遗稿

中,他再次写道:“人人都在受苦。无例外。”

“世人哪,不要弄污我的书”

木心的流言与传奇

Quality Life 品质生活Quality Life 品质生活

P32 P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