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4 2 3 p.14 4 5 6 7 8 9 13 14 15 · aesthetic plastic...

Post on 25-Aug-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美容整形,改造自己?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以facebook塑造形象,你在乎嗎?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直升機下的港孩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 今日香港

平權無期,為同志爭氣?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 今日香港

網絡判官─你做得起?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 今日香港

中港矛盾增,寸步難行?今日香港 ╳ 現代中國

香港抗爭文化愈演愈烈今日香港

透視人大釋法今日香港

香港人要有標準工時?今日香港 ╳ 全球化

如何打造單車城?今日香港 ╳ 全球化

「綠色建築」在香港今日香港 ╳ 能源科技與環境

中國「空巢老人」問題現代中國

實現中國夢之外交政策現代中國

論國力,中國是大國嗎?現代中國

國企愈強,民企愈弱?現代中國

123456 789

101112 131415

P.4

P.8

P.14

P.18

P.23

P.27

P.32

P.38

P.41

P.46

P.52

P.58

P.62

P.66

P.71

目錄

目錄

「一孩政策」之禍,「失獨老人」哀歌現代中國

醫患矛盾削弱防疫能力?現代中國 ╳ 公共衞生

地溝油氾濫,中央政府能杜絕嗎?現代中國 ╳ 公共衞生

歐債面前,全球遭殃全球化

都市化下的圍城全球化

傳統出版招架不住?全球化

申世遺 = 保文物?全球化 ╳ 現代中國

「剩女」成全球趨勢?全球化 ╳ 今日香港 ╳ 現代中國 ╳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煙公共衞生 ╳ 今日香港

醫保計劃,如何抉擇?公共衞生 ╳ 今日香港

解構基因改造食物公共衞生 ╳ 今日香港

藥品專利權:富了藥廠,死了窮人公共衞生 ╳ 全球化

也許減廢很難……能源科技與環境 ╳ 今日香港

城市在強光之下能源科技與環境 ╳ 今日香港

中國水利與水源問題能源科技與環境 ╳ 現代中國

相關概念

16 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30

P.75

P.80

P.86

P.91

P.96

P.101

P.106

P.111

P.115

P.119

P.125

P.130

P.133

P.137

P.140

P.144

專題

1. 美容整形,改造自己?  相信大家對這議題不陌生,透過整形(Plastic surgery),身體殘障者有望循外科手術改變或回復身體外觀。而美容整形(Cosmetic plastic surgery或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雖屬整形的一種,但多出於當事人的個人喜好,對其正常的身體上進行「潤飾」。較普遍的美容整形包括: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植髮 眼皮整形

豐頰

正顎手術

前額拉皮

鼻部整形

豐唇

下巴整形

豐臀

隆胸縮胸

磨皮

抽脂

激光脫毛

化學換膚

1

除皺

專題

美容整形風氣最盛的國家是……

國家 宗數佔全球的百分比美國 18.5

中國 13.8

巴西 12.4

印度 6.5

墨西哥 4.9

日本 4.7南韓 4.1

德國 2.8

土耳其 2.3

西班牙 1.8

2009年十大美容整形國家

資料來源: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協會(ISAPS)

  先看看美國的相關數據。美國整形外科醫師學會(ASPS)於2010年進行的調查發現,美國美容整形個案數字高達1,310萬宗,較2009年急升近9%。

年齡組別 人數

13至19歲 76,841

20至29歲 252,977

30至39歲 361,106

40至54歲 515,453

55歲或以上 349,237

資料來源:美國整形外科醫師學會(ASPS)

究竟眾多美容整形項目中,哪些較受歡迎?

美國首五項最普遍的美容整形手術

隆胸

鼻部整形

眼皮整形

抽脂

腹部抽脂

296,000人

252,000人

209,000人

203,000人

116,000人

資料來源:美國整形外科醫師學會(ASPS)

A型肉毒桿菌素

軟組織填充物

化學換膚

激光脫毛

微晶換膚

美國首五項最普遍的美容微創手術

5,400,000人

1,800,000人

1,100,000人

938,000人

825,000人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1

2009年美國美容整形人士的年齡分布

專題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為甚麼要進行美容整形?    一 項 對 6 0 位 人 士 進 行 的 深 入 訪 問 ,75%受訪者認為美容整形能為其生理狀況帶來益處,如改善外形後,他們變得好動和健康;約70%人士認為在情緒及心理上亦有好處,如提升自尊及自信;約45%受訪者認為美容整形令他們更有吸引力。

  事實上,人們進行美容整形的原因,或因性別而異,或因年齡而異。例如,在性別方面,女性企圖藉此提升吸引力,男性 則 較 著 重 職 場 上 的 競 爭 力 。 在 年 齡 方面,青少年的動機主要是融入朋輩而獲得認同,成年人則希望突出自己。

  誠然,青少年進行美容整形的比例在整體數字上佔少數,但美容整形對他們的長遠影響不容忽視,因而廣受學者關注。心理學家Diana Zuckerman的調查顯示,父母的認同或批評、關懷或忽略均影響青少 年 對 其 外 形 的 要 求 以 至 自 我 形 象 的 高低。此外,青少年在發育期對朋輩的目光尤為敏感,因而希望外形能獲朋輩接受,從而提升自尊及自我形象。而由於大眾媒體如電視劇、電影、書籍等對纖瘦及婀娜身形的渲染,隆胸及抽脂手術遂成為美國青少年最受歡迎的美容整形手術。

美容整形後得償所願?  心理學家David Castle的一項研究發現,大部分人在進行美容整形後對效果滿意,並表示其人際關係及心理質素得到改善。然而,在不少個案中,手術後的滿足感只屬暫時性;有些人甚至出現長時間的心理困擾如焦慮、抑鬱等。

  此外,Zuckerman的研究也發現,在青少年進行美容整形的個案中,有不少在自尊、自我形象和生活素質評分上有短暫 提 升 , 但 部 分 青 少 年 在 接 受 手 術 兩 年後,上述評分並無進一步提升,甚或不升

反跌;唯一有提升的評分是其胸部的吸引力。Zuckerman更認為,若果青少年抱著 「 改 善 自 我 形 象 」 的 心 態 進 行 美 容 整形,倒不如尋找心理輔導提升自我形象或治療抑鬱更實際。

  根據Castle的研究,以下因素較易導致美容整形後出現的負面心理狀況:

1. 進行美容整形者為男性或青少年;2. 對手術有不切實際的期望;3. 有整形失敗的經驗;4. 為改善人際關係而進行美容整形;5. 有精神病紀錄如抑鬱、焦慮、人格障 礙等。

  難怪Castle得出以下結論:「沒錯,美容整形令你重獲新生,但你還是你——手術並沒有為內裏的你進行『整形』。」

  另一方面,除了心理狀況外,決定進行美容整形前,亦須考慮手術過程有機會導致的醫療事故。在美國,較普遍的事故包括毀容、內出血、神經損害、感染,甚至死亡。

1

專題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青少年的「強迫整形症」?—— 從一個看似36歲的24歲少女說起  美國藝人Lindsay Lohan有一張令人聯想起發水麵包的嘴唇、一雙被極端高壓擠扁的臉頰,以及一塊幾乎一望無際的前額。整形專家Philip Miller在一瞥之間就點出癥結所在:令這位24歲少女變成36歲少婦的「神奇魔法」,首先是肉毒桿菌素,其次為軟組織填充物,接下來是嘴唇、臉頰、眼皮和鼻部整形。最後,當然少不了放在下巴和下顎的軟膠。

時間錯了  Miller的夥伴Douglas Steinbrech說:「Lohan絕不孤獨;在美國街頭,這模樣的少女多不勝數。」說穿了,就是大量的肉毒桿菌素、填充物和矽膠,就是這些使人回復青春的整形物,就是在不對的時間、在對的地方使用了不對的劑量,令不少青春少艾變得愈來愈——老。

  然而,這些在年齡上青春得很的青年渴求的不單是「回復青春」。且看電視藝員Heidi Montag一張全新的臉,以及一對全新的F-cup胸部。上帝花了一整天只創造出太陽、星星和月亮,但23歲的Montag卻在一天內進行了11項美容整形手術。

美容整形癮君子  她們就像癮君子——美容整形的癮君子。所謂「強迫整形症」(Plast ic surgery obsession),就是「難以自控地認為身體某部分不夠完美,而不斷渴望透過美容整形來把『缺陷』矯正」的病症。據調查,全美國有2%人患上此症;患者會不斷花錢進行美容整形,但總是對手術結果感到不滿。事實上,美容整形只會令患者的病況愈趨惡化。

  專家分析,導致強迫整形症的主因有三:1. 由上流社會及娛樂圈掀起的整形狂瀾席捲全國。2. 心理學家Robert Millman稱作「後天情境式自戀」(Acquired situational narcissism)

正從富豪、明星和政客的圈子逐步蔓延至全國的大街小巷,令人們無法控制自己的非理性慾望。

3. 美容整形已普遍得像每季轉款的潮流服飾。很久以前,少女們為了炫耀自己,頂多向母親借個LV手袋;現在,她們借的是母親的美容整形師。這是一場過分早熟的化妝遊戲。

1. 試指出少女熱衷美容整形的原因。

2. 有指父母應為子女沉迷美容整形負上一定責任,你同意嗎?試解釋之。

思考問題 相關概念

青少年期(Adolescence)身體(Body)成長與發展(Growth and development)生活風格(Lifestyle)需要(Needs)

1

專題

2. 以facebook塑造形象, 你在乎嗎?   「今天你登入過facebook嗎?」聽聞透過手機使用facebook的人數有增無減。有廣告公司調查後指,除了因為有很多好玩的遊戲和心理測驗,最重要是因為「大家都在用,不用就落伍!」可見facebook勢力之大,不但影響社交,還在不知不覺間打造個人形象。今期特別請來幾位見解獨到的同學跟大家暢談。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1

肥仔 大方、單純、搞笑、易相處

Felix開朗、坦誠、熱心、好運動

Timo專注、執著、內向、斯文

Joel重外表、前衛、友善、多才多藝

Gatsby搞笑、健談、聰明、「串」

你們予人不同的形象,到底對自我形象有何看法?

Timo自我形象是給人看的,因人而異。

Joel自我形象確立於第一印象,是表面的,真正的形象只有相熟的朋友才見到。對個人而言,最好能表現自己開心的形象。

Gatsby自我形象分為外表形象和性格形象。外表形象是個人修飾來的,很容易變;性格形象則較難改變。個人形象會因不同情況及對象而變,如在父母和朋友面前會有不同形象。

  其實,自我形象(Self-image)有兩個層面: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及看法,以及我們認為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及看法。它是一種主觀感受,讓我們認識自己是獨立且獨特的個體。心理學家認為自我形象在個人的生命中有重要的地位,影響著一言一行。

專題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2 自我形象對我們有貼身的影響,對你們又有多重要?

肥仔自我形象代表自己,給自己一 個 定 位 和 動 力 做 事 。 否則,就不知自己是誰,感到迷惘。

Felix自我形象影響自己作出相應的行動,譬如別人覺得我很喜歡讀書,自己便覺得不讀不行。

Joel清晰的自我形象有助了解別人 怎 樣 看 我 和 記 得 我 。 此外,也能規範個人行為,讓我知道甚麼該做或不該做。

Timo自我形象讓我知道自己的角色,活出自己。

Gatsby自我形象令人記得你,從中確立自己的存在價值。

  同意Timo所說;心理學家Erikson談及自我形象時,指出建立自我形象是青少年階段的一個重要任務。如果個人深入了解自己,知悉自己應扮演的角色,並知道人生的意義與方向,將有助活出積極和美好的人生。

3 日常生活中,你們會如何塑造自我形象?

肥仔朋友對我的感覺有助塑造自我形象,就像照鏡襯衫一樣。

Felix模仿。我會吸納不同人的形象收歸己有,再塑造獨特的自我形象,情況就如襯衫一樣。另外,我認為與人溝通也是個有效的方法,因為能更認識自己,幫助確立形象。

Joel塑 造 自 我 形 象 不 可 單 靠 外 表 , 言 行舉 止 也 是 關 鍵 , 如 我 經 常 做 有 興 趣的 事 , 又 或 迎 合 某 些 人 , 共 同 興趣 , 便 會 有 很 多 人 跟 我 打 開 話 題 。然 而 , 形 象 不 一 定 是 自 己 確 立 , 反而 是 別 人 確 立 , 如 朋 友 覺 得 我 喜 歡比 卡 超 , 實 則 不 然 , 但 久 而 久 之 我真的喜歡了比卡超。

Timo我同意Joel所說,當我不同意某些朋友對我的觀感,我就會更刻意打造形象,如朋友覺得我常穿藍色衫,其實我不喜歡,也會多穿白色衫。

  不說不知,心理學家Gof fman指 出 每 個 人 都 希 望 別 人 重 視 自 己 ,或 讓 別 人 知 道 自 己 很 重 視 他 。 日 常生 活 中 , 我 們 往 往 會 透 過 自 己 的 語言 、 行 為 ( 如 眼 神 、 手 勢 、 面 部 表情 ) 和 行 動 ( 具 體 的 行 為 ) 來 呈 現自 己 的 樣 子 , 或 我 們 希 望 別 人 認 知自己的樣子。

10

專題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4 那麼,說到facebook能塑造自我形象又是怎樣一回事?

肥仔透過相片和「Status」上寫或轉貼東西塑造自我形象,建立一個關係。

Felix別人也從我在「Wall」和「Status」發表過的東西和相片推測我是個怎樣的人。自我形象絕對可以刻意打造,隱惡揚善,避重就輕。

Joel我主要上傳相片到facebook,身邊的朋友都認為我是攝影發燒友,但這未必是真。

Timo「Like」這個功能也很有用。若果我「Like」一些有內涵的東西,別人會覺得我很有內涵,如果我「Like」憂鬱的歌,給人的印象也是憂鬱。當然,上載歌曲很易塑造形象。另外,也可以「Check-in」身處的地點來顯示個性,如我「Check-in」在六四晚會,就能間接地向朋友展現我熱衷政治。

功能 解說

Wall(牆)/Status(狀態)

列出使用者的最新狀況,可留言、轉貼新聞、上載影像和相片等。

Like(讚好)用於「Status」或「Wall」的留言等,對喜愛的留言及事物表態。

Check-in(打卡)

「Check-in」後,可看到同時在附近「Check-in」的朋友,並查看他們對身處地點的評語。

Tag(標籤)標示所屬相片或視頻中出現的用戶。

Group(群組)

把志同道合的網友湊集成一個小「社區」,內有很多互動功能,包括圖片及影片上載、留言板及討論區等。

一覽facebook塑造自我形象的功能

5 相比綫下(offline),facebook於塑造自我形象上有何好處?

肥仔facebook較簡單,不需與人面對面接觸,喜歡某事物按一下「Share」、「Like」等即可。

Felixfacebook上的個人資訊經篩選,塑造形象的主動性較強;其次是可在同一時間讓更多人知道。

Joel平日甚少在人前分享心事,在facebook透過「Like」或轉貼某些事物較易做到這點。所以,facebook無疑能讓社交能力較差的人更易表達自己,建立自我形象。

  中大心理學系一級導師顧伊麗博士指出,青少年於facebook透過「公告」自己所屬的群組,以及個人檔案裏的群組列來塑造自己的形象。參與群組的用戶不一定知道群組內成員的真實身分,但他們透過「News Feed」讓朋友知道他的行為,建立自我形象。

11

專題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6 在facebook內,你的自我形象跟綫下的有何分別?

肥仔facebook上的我更多面;透過「Wall」和「Status」的信息,愛說笑的形象變得鮮明,亦較多表達內心感受。

Felixfacebook中的我以文字展現較為「斯文」的個人形象。

Joelf a c e b o o k 的 自 我 形 象 經 過 修飾,以流鼻血一事為例,若生活中有人問我:「你怎麼了?」我只 會 答 「 我 流 鼻 血 」 。 但 當 我將這件事放上facebook,我便會 花 時 間 編 排 , 放 大 自 己 的 感受 , 且 用 不 同 方 法 , 如 相 片 、「Status」呈現。

  心理研究者Mehdizadeh調查了100位大學生的facebook帳戶,發現facebook讓他們輕易表 現 其 理 想 形 象 , 即 使 那 些 形象 往 往 跟 其 真 實 的 個 性 不 符 。而 且 , 她 從 研 究 他 們 的 使 用 狀況,如照片分享、於「Wall」及「Status」張貼信息等,發現使用 者 多 傾 向 張 貼 提 升 形 象 的 照片,或轉貼一些有利自己的連結來展現自我。

7 對於不用facebook或在facebook不活躍的人予人負面形象如「落伍」、「脫節」、「封閉」……可反映甚麼?

1�

專題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facebook上形象差,可以令事業毀於一旦!  facebook及其他社交網內,人際網絡千絲萬縷,大家的一舉一動,逾億對眼睛同時看著,當中包括各大企業、獵頭公司的總管及人事部經理,嘗試從中 了 解 、 窺 視 每 個 應 徵者 打 印 象 分 ; 倘 若 不 合格,莫說自毀前途那麼嚴重,一個機會落空也不好。難得翻出兩篇報道,現節錄一起探討。

網上社交可損職業前景

  一間著名的招聘公司警告說,在網上建立社交網絡可能會嚴重損害職業前景,並提醒那些尋找新工的人,小心檢視在網上公開的私生活。

僱主注意應徵者的聲譽

  每年替人招攬數以千計職員的國際人才招聘諮詢公司巴登諾奇與克拉克公司說,招聘者常常查覽社交網。該公司的研究指出,近62%的英國主管是facebook、Myspace或其他社交網的用戶,因此他們的知識和設備齊全,隨時可對應徵者起底,包括查閱他們的資料及了解他們如何展示自己。

  該公司主管安迪.鮑威爾說:「人很容易忘記互聯網是一個公共空間,很多人在網上展示不同東西,但不一定是好的方面,而很多潛在僱主在facebook和Myspace查閱應徵者的資料時,都較注意『聲譽淨值』,因此小心你的聲譽為妙。」

  然而,他又指如果大家因擔心前景而不使用社交網,那同樣令人遺憾。「從好的方面看,出色的個人網頁可展示你的廣泛人脈、興趣、創造力和網絡技能。」

1�

專題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1. 愈來愈多僱主透過社交網站了解應徵者,何解?

2. 你會為學業或工作經營另一個形象嗎?請解釋之。

3. 你是否在乎僱主看你在社交網站分享的資訊?為甚麼?

思考問題

相關概念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自尊(Self-esteem)自我形象(Self-image)社交媒體(Social media)

七成人事經理查應徵者facebook

  人力資源顧問公司Robert Half訪問了1,600名來自本港、澳洲、新西蘭,以及新加坡的人力資源部、金融及會計界專業人士,以了解社交網在職場上的影響,其中本港受訪者約有410人。結果顯示,本港有71%受訪者承認聘請應徵者前會查看對方facebook的個人簡介,比率高於新加坡的50%、澳洲的36%,以及新西蘭的34%;一旦發現求職者在社交網上的相片或言論失禮,均會影響入職機會。

facebook請人 所知有限

  目前不少企業會在facebook刊登招聘廣告,殿堂公共關係顧問集團總經理霍嘉怡同樣以facebook請人。她指,除非與應徵者在facebook上成為好友,否則所瀏覽的資料有限,一般只有相片及個人簡介。所以,最直接的方法是取得對方同意,查閱他的LinkedIn、Twitter及網誌的內容,並留意他過往的工作表現,會否獲前僱主或同事讚揚;若評價正面,求職者可獲加分。

社交網勿忘更新 務必慎言

  另外,很多求職者在面試時誇大工作效率:「尤其請市場推廣公關,求職者吹噓自己是社交網專家,但一問他們取帳戶看看時,大部分卻推說已有半年沒更新,這些人一定不請!」

Robert Half大中華區總裁Andrew Morris表示,上班族要維持良好的網上聲譽,因為他們永遠不知誰在查看自己的facebook。他又提醒求職者不要張貼負面評論,尤其是說僱主、上司和同事的壞話,並應檢視其私隱設定,考慮保留一些可隨意跟上司、同事、客戶,以及未來僱主分享的內容。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