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79

Upload: others

Post on 03-Sep-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Page 2: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Page 3: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编 辑 说 明

数学研究以深刻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

原理、新方法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等为基本使命,是高新技术发展

的重要源泉,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是未

来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数学被公认为自然学科的基础,并经

常产生无法预见的重大应用,是一门“厚积薄发”的学科。

《媒体数学》从报刊、网络等媒体上收集了有关数学的报道,有

著名数学家的专访或回忆文章,有介绍国内外数学界的最新动态。我

希望通过《媒体数学》的编辑与发放,能使领导们、老师们、同学们

方便地获得媒体中有关数学的报道,提供一个进一步了解数学、走近

数学、认识数学的平台。

自第一期发放以来,《媒体数学》受到了数学界内外的欢迎与鼓

励。在此也感谢大家的厚爱、支持与帮助。

《媒体数学》第二期从 2009 年 9 月到 2010 年 9 月按时间顺序编

排。由于我的阅读范围和时间精力有限,肯定有一些很好的材料未能

包括在内,请予以谅解。同时也希望广大师生能推荐相关的文章,协

助做好这项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保继光

2010 年 9 月

Page 4: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Page 5: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目 录

摘取数学王冠 130 年无人企及的明珠 ...................................1

为破解“庞加莱”作决定性贡献,性格孤僻拒领“数学诺贝尔”

佩雷尔曼:大隐隐于“数”........................................2

王凤雨:概率论与相关领域学科综述....................................6

著名教育家霍懋征逝世................................................8

把一生献给教育事业..................................................9

华罗庚百年:答“钱学森之问”最好契机...............................11

严加安院士纵论科学与艺术“大道至简、大美天成”.....................16

十大数学天才.......................................................22

林家翘:大师之忧...................................................23

二十世纪最伟大数学家之一阿诺德逝世.................................28

数学界共商中国数学发展战略

数学天元基金设立 20 周年研讨会在京召开..........................29

2010 年邵逸夫数学科学奖

授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 Jean Bourgain 教授 .......................31

缅怀一代数学宗师华罗庚.............................................32

王元:在内地工作的数学家里华罗庚最伟大.............................35

佩雷尔曼拒绝百万巨奖的背后.........................................38

Page 6: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夏尔·埃尔米特:数学不及格的天才数学家.............................42

五位华人科学家当选国际数理统计学会新科会士.........................44

为中国数学在二十一世纪率先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数学天元基金的理念、使命与责任.................................45

丘成桐: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突破期待理论数学新进展.....................50

沈文庆院士:我国拔尖的数学家还太少.................................52

数学家破解计算机科学最大难题:有望获百万奖金........................55

科学家 15 年证明还原任意魔方最多需 20 步.............................56

美斥巨资打造国立数学研究所

布朗大学获 NSF1550 万美元资助兴建计算与实验数学研究所...........58

2010 年菲尔茨奖揭晓——法以俄三国四位科学家分享该奖 ................60

彭实戈院士专访:选拔人才比研究数学还难.............................61

李源潮会见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63

英国 15 岁数学天才进剑桥............................................64

当数学大国逐步走向数学强国

——像华罗庚一样为科学进步和国家发展奋斗.......................65

彭实戈:眷恋数学追求美.............................................68

华罗庚对中国数学科学事业的贡献.....................................69

Page 7: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1 -

作者:易蓉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0-21

摘取数学王冠 130 年无人企及的明珠

1983 年,中国数学家陆家羲在国际上发表了关于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的系列论文,

解决了国际上组合设计理论研究中多年未解决的难题。国际组合数学界权威人士评价:陆家

羲的研究成果是 20 多年来世界组合设计中的重大成就之一。这项研究成果获得 1987 年中国

自然科学界的 高荣誉——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提起中国近现代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潘承洞、杨乐、陈省身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

的名字,但对于陆家羲,却知之者甚少。他是包头九中一位平凡的物理教师,但当世界著名

组合数学家门德尔松教授和班迪教授来华讲学时,却点名要见他。就是这位普通教师,摘取

了数学王冠上 130 年无人企及的那颗明珠——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从而奠定了中国组

合学在世界数学界中的地位。

“斯坦纳系列”是瑞士数学家斯坦纳在研究四次曲线的二重切线时遇到的一种区组设

计(y,3,1),由于区组设计在有限几何、数字通信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斯坦纳所研

究的区组设计在整个区组理论设计中具有 基本的意义,所以这一区组设计就被命名为“斯

坦纳三元系”。

但如何证明斯坦纳三元系的存在及其充要条件,是困扰数学界的百年谜题。虽经诸多努

力,但“斯坦纳系列”的堡垒还是没被攻克。以至于 1981 年的《组合论杂志》悲观地预测:

“这个问题离完全解决还很遥远。”

1979 年 10 月,陆家羲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在寄给《组合论杂志》的信中,预告了自己

已经基本解决了“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该杂志回信称:“如果属实,将是一个重要

的结果。”从 1981 年 9 月 18 日起,《组合论杂志》陆续收到陆家羲题为《论不相交斯坦纳

三元系大集》的系列文章。加拿大著名数学家、多伦多大学教授门德尔松说:“这是 20 多

年来组合设计中的重大成就之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校长斯特兰格威在致包头九中校长的

信中说:“门德尔松教授认为陆家羲是闻名西方的从事组合理论的数学家,有必要把他调到

大学岗位,这样的调动对发展中国的数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并称陆家羲为中国“处于领先

地位的组合数学家”。美国《数学评沦》主管编辑阿门达立斯给陆家羲来信,请他担任《数

学评论》的评论员。1983 年 10 月,陆家羲作为唯一被特邀的中学教师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

第四届中国数学会年会,会上除了报告自己的工作外,还告诉大家对“斯坦纳系列”中 6

个例外值已找到解决途径,正在抓紧时间整理。

年会结束后,陆家羲回到包头,10 月 31 日凌晨心脏病突然发作,与世长辞,年仅 48

岁。

Page 8: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2 -

作者:金煜 来源:新京报《新知周刊》 发布时间:2010-01-27 13:14:58

为破解“庞加莱”作决定性贡献,性格孤僻拒领“数学诺贝尔”

佩雷尔曼:大隐隐于“数”

佩雷尔曼深居简出,这是他少数几张工作照之一。资料图片 新京报《新知周刊 》

历史上,很多科学家都有着古怪的性格,科学家中的数学家,更是有多个人以古怪著称,

而“古怪数学家”的典型代表就是来自俄罗斯的佩雷尔曼了。一谈到佩雷尔曼,除了提到他破

解了大名鼎鼎的庞加莱猜想,拒绝领取数学界 高荣誉“菲尔兹”奖之外,话题的核心就是他

与众不同的性格。 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怪性格的伟大数学家的隐秘生活摆到人们面前。

1 抛弃名利

拒“菲尔兹”和百万大奖

1904 年,法国数学家庞加莱做出了一个猜想,用三体空间来帮助理解宇宙的形状。这

个猜想是拓扑学发展的关键。2000 年,美国一家私人研究机构克莱数学研究所(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宣布,为世界七大数学难题悬赏 700 万大奖。任何人只要解开其中任

何一个难题,将获得 100 万美元的奖金。“庞加莱猜想”就是这七大难题之一,其他一些难题

Page 9: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3 -

包括计算机理论界的第一号难题“P Vs. NP”、以杨振宁命名的“杨-米尔斯理论”以及数学领域

中 重要的猜想“黎曼假设”等。为了这七大难题,无数科学家费尽一生周折或几十年的光阴,

终选择放弃。人们甚至怀疑,这家研究所送不出哪怕是一分钱。

终,“七大难题攻不破”的咒语被打破了。2002 年,一个名叫格利高里·佩雷尔曼(Grigori

Perelman)的俄罗斯数学家破解了“庞加莱猜想”。

在发表在预印本文献库 arXiv.org 上的一系列文章中,佩雷尔曼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扫除

了证明“庞加莱猜想”的 终障碍。他的证明完全行得通,全球数学界震惊了。与此同时,小

道消息也在不大的数学圈中传开:这个数学家似乎天生对名声就没有兴趣,只是简单地在网

络上发表自己的研究,并不打算正式发表自己的论文。他继续隐居在他圣彼得堡的公寓中,

偶尔接受媒体的采访,但几乎不和外界接触。

2006 年,中国数学家宣布另行解开了庞加莱猜想。不过,一些学者认为他们的结论事

实上引用了佩雷尔曼的成果。此事一度引发巨大争议。不过,佩雷尔曼本人并没有对此发言,

他显得更封闭了。

当年,《科学》杂志以“本年度科学 大突破”之名承认,佩雷尔曼破解了庞加莱猜想,

这算是数学界首次承认了他的成就。紧接着,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被授予佩雷尔曼,

这是国际数学联盟对他的正式肯定。然而,他的举动再次惊动世人———他竟然拒绝领取了

这个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理由很简单,“这个奖和我没有关系。如果证据是正确的,每个人

都能理解它,那么也不需要什么肯定。”

佩雷尔曼同样也拒绝了克莱数学研究所的百万美元奖赏,如果要领取这个奖,他必须将

论文发表在相关权威数学期刊上。他始终没有这么做。更令人惊讶的是,不久之后,佩雷尔

曼就辞去了他在司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的职位,他在辞职信中这么写着:“我对数学厌倦了,

我想做不同的事情。”

2 成长过程

“孤僻的数学天才”

有人认为,佩雷尔曼个性孤僻,向来不善与人打交道,“隐居”生活并不奇怪;有人认为,

佩雷尔曼和研究所发生了矛盾,当他破解了庞加莱猜想后,他的同事们却有意忽视了这个事

实;还有人认为,尽管佩雷尔曼破解了世界难题,但他并没有领取“菲尔兹”奖,是因为他极

度贫困到拿不出旅费来。而关于佩雷尔曼 新传记中,专注于后苏联时期知识分子的俄罗斯

记者格森(Masha Gessen)认为,佩雷尔曼的确从小就是一个安静、孤僻但超级聪明的数学

天才,但真正让他与世界自我隔离起来的,还是因为他对完美的极度追求。

1966 年,佩雷尔曼出生在列宁格勒市(现圣彼得堡)一个普通的犹太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是电机工程师,也是佩雷尔曼成长过程中重要的角色。他很喜欢用各种逻辑和数学的难

题来挑战儿子的智慧。他给了儿子很多书,教会他下象棋,佩雷尔曼的母亲是名数学老师,

他的姐姐后来也成为数学家。不过,只有佩雷尔曼从小就展示了惊人的数学才华。14 岁时,

佩雷尔曼已经成为圣彼得堡数学俱乐部的重要成员。圣彼得堡天才少年数学中心的主任瑞斯

金(Serygey Rukshin)开始亲自指导佩雷尔曼的学习。两年后,佩雷尔曼以一个完美的满分

获得了当年国际数学奥林比克竞赛的金奖。

Page 10: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4 -

佩雷尔曼虽然孤僻,但很友善,无论对朋友还是同学,他都很友好。他自己在数学以外

也有兴趣,比如他会听歌剧,会算计着生活的开支。

16 岁时,佩雷尔曼就进入了列宁格勒州立大学学习,很快就被安排到高级几何班中上

学。他的表现完全折服了他的老师布莱格(Yuri Burago):“佩雷尔曼的回答总是正确的,

他总是很仔细,很仔细地检查。他并不快,对他来说,速度根本没有关系。数学并非关于速

度,是关于深度。”他在接受《纽约客》的采访时说。在休息的时候,佩雷尔曼会玩乒乓球,

玩他妈妈教他的小提琴。一旦碰到了一个难题,小佩雷尔曼就会在自己的桌上反复地打一个

乒乓球,使劲地搔自己的下巴,低声呻吟直到解开这个问题。

3 美国访学

采蘑菇的数学家

佩雷尔曼上大学的时候就不修边幅,指甲长到了弯曲的程度。他只想在一个知名的国家

数学所中无拘无束地研究数学,他的梦想实现了。上世纪 80 年代末,佩雷尔曼以一篇“欧式

几何”的论文结束了列宁格勒州立大学的博士项目研究。后来,他进入司捷克洛夫数学研究

所,上升为一名闪耀的数学明星。

1992 年,他受邀到美国的

纽约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进行

为期一年的访问。在美国,佩雷

尔曼依然以古怪的性格和生活

习惯出名。他每天都穿同样的一

件灯芯绒棕色夹克衫,只吃俄罗

斯黑面包、奶酪和发酵奶,指甲

长到了几英寸长。“他就像怪僧

拉斯普丁,长发飘飘,指甲巨

长。”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数

学家格林(Robert Greene)形容

道。尽管佩雷尔曼很少与人打交

道,美国同事们依然喜欢他。佩

雷尔曼还将一个俄罗斯的爱好

带到了美国:他会骑车到森林中

去采蘑菇。

佩雷尔曼是一个不修边幅的数学家。资料图片

佩雷尔曼在美国很重要的一个阶段是后来到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中心,进行每周一次

的讲座。

同时,佩雷尔曼也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重要数学家,比如瑟斯敦(William Thurston)

和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他们对佩雷尔曼的研究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Page 11: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5 -

随后,佩雷尔曼得到了一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奖学金,在一次演讲中,他第一次透

露了准备攻破庞加莱猜想的想法。佩雷尔曼在伯克利发表了几篇重要的论文,并参加了 1994

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很多美国和以色列的大学都看中了这位年轻的当红数学家。然而,一

些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佩雷尔曼拒绝给斯坦福大学的一个职位递交简历,说如果大学熟悉他

的工作的话,就不会需要简历。同样的,他也拒绝了欧洲的一些科研机构。

1995 年,佩雷尔曼离开了美国,回到圣彼得堡。他告诉朋友,自己在美国赚的钱足够

他下半生的生活了。他迁回到母亲的公寓中和母亲同住,并一直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此后

的几年中,他就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封闭在这个公寓中,他几乎很少和同事联系,也没有和

世界上其他数学家沟通。尽管他还能从互联网中获取一些数学界的 新消息,但是他已经完

完全全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直到 2002 年突然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才 终

完成了他这一生 大的成就。

在俄罗斯,佩雷尔曼的名声已经超越了他的数学成就,他成为很多流言、笑话和漫画中

的角色,但是在数学界,他依然是 令人尊敬的数学家之一。如同《纽约时报》评价的,他

破解了庞加莱,“是数学发展,也是人类思想发展的里程碑”。

【新知补丁】

●庞加莱猜想

法国数学家庞加莱 1904 年提出一个猜想,即在一个三维空间中,假如每条封闭的曲线

都能收缩成一点,这个空间一定是一个圆球。简单来说就是:每一个没有破洞的封闭三维物

体,都拓扑等价于三维的球面。

●菲尔兹奖

这是一个在国际数学联盟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的奖项。每四年颁奖一次,每次 多

四人得奖。得奖者在该年元旦前需不满四十岁。它是据加拿大数学家约翰·查尔斯·菲尔兹的

要求设立的。菲尔兹奖被视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arXiv

由物理学家保罗·金斯巴格在 1991 年建立的网站,本意在收集物理学的论文预印本,随

后括及天文、数学等其他领域。现今的数学家及科学家习惯将其论文先上传至 arXiv.org ,

再提交予专业的学术期刊。

●怪僧拉斯普丁

俄国尼古拉二世时的神秘主义者,擅长催眠术。因为对皇储阿列克谢的治疗工作而获得

信任,可以自由出入宫廷。拉斯普丁掌握着对皇后的巨大影响力,甚至官员的任命都要先获

得他的同意。1916 年,他被政敌暗杀。

Page 12: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6 -

作者:王凤雨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2-5 9:34:40

王凤雨:概率论与相关领域学科综述

2009 年,中国学者在概率论与相关领域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包括马氏过程

与 Dirichlet 型理论、随机分析与几何、随机(偏)微分方程、随机网络与复杂系统、倒向

随机方程与非线性期望理论、粒子系统与超过程理论、极限理论与大偏差、随机控制,以及

概率论在遗传学、经济与金融、物理化学等其他领域与学科的应用。

下面着重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团队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山东大学彭实戈院士所领导的团队在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和非线性期望理论的研究方面

取得一系列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于 2009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

学基金”资助。随机微分方程已成为研究金融市场的重要理论工具,而由彭实戈和法国概率

论学家 Pardoux 一起发展起来的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在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证券定价中

有重要应用。通过研究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引发了非线性期望的概念的产生和相关理论的建

立。非线性期望是以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为基础而对传统的数学期望所进行的必要推广。它

在继承数学期望的重要性质的同时,排除了对于线性的限制,从而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由此产生以非线性期望为基础的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包括非线性期望下的极限理论、非线性

鞅论、随机 优控制系统的 大值原理等,推动了随机控制理论、金融数学、随机分析等相

关学科的发展,已形成国际概率论的重要前沿研究领域,引发国际上一批学者的跟踪研究。

在应用研究方面第一次给出了划分风险和模糊的标准,该团队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Lucas 的理性期望资产定价模型推广到非线性,解释了经济界著名的 Ellsberg 悖论。彭实

戈院士由于其原创性的贡献,被邀请在 2010 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 1 小时的特邀报告,

这体现了国际数学界对他所取得成就的充分肯定。国内从事该领域研究的还包括来自复旦大

学、中科院应用数学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的中青年学者。关于概率论在金融中的应用,还

包括以中科院应用数学所严加安院士为代表的学者使用鞅论研究金融市场的数学模型,还有

其他一批学者使用极限理论、带时滞和马氏切换的随机微分方程研究金融产品的渐近行为

等。

中科院应用数学所马志明院士所领导的团队, 近在随机图理论与随机网络、遗传学

与量子力学中的概率方法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该团队包括巩馥洲主持的一个“创新研

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的骨干成员。马志明因和德国同行一起发展马氏过程的拟正则

Dirichlet 型理论而成为国际著名概率论专家,该理论是构造马氏过程的主要工具之一。他

目前所领导的“973”计划“数学与其他领域交叉的若干专题”项目组包括来自全国多所大

学和研究所的一批研究骨干和青年学者,在数学的理论与应用的诸多领域的研究中获得一批

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这里仅提及一些与概率论有关的成果。“生命科学与网络技术中的随

机方法”子课题组提出了预测 microRNA 的新方法,找到了与 microRNA 相关的 1300 个左右

的有效特征;对 microRNA 和编码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 microRNA

靶基因预测的新方法,为双色网络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 RNA 扭结结构的计数方面,给出了

K 不相交的 RNA 结构的—子结构的数量分布和其分布函数的性质,并结合其他参数(如不相

Page 13: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7 -

交数和 小堆数等)对分布函数进行分析;构建了描述 RNA 与 RNA 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数学模

型,实现了对两个已知的 RNA 序列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预测;研究 K 不相交 RNA 扭结结构的随

机生成问题,给出了全新的算法来解决以均 的概率随机生成任意一个 K 不相交 RNA 结构,

并且其主算法的复杂度是线性的,为解决随机生成任意组合结构的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在随

机图研究方面,从理论上证明了一个关于第二极大分支的公开问题,从数学角度上给出了经

过足够长的时间后,其极大分支和第二极大分支的分布及其变化情况。

北京师范大学陈木法院士所领导的概率论研究群体从 2002 年起已 3 次获得“创新研究

群体科学基金”的资助。他们围绕带交互作用的无穷维随机系统,在新型 Harnack 不等式与

应用、测度值过程的遍历性、排队论网络与反应扩散过程、马氏过程的稳定性、泛函不等式

与应用等方向的研究中取得了系统深刻的成果,有些成果具有很强的原创性,受到国际同行

的大量引用。在“马氏过程稳定性”的研究方面,该团队使用马氏过程的对偶方法,将他们

在遍历情形获得的收敛速度的精细估计推广到非遍历情形,为马氏过程稳定性的研究开辟了

新的有效途径。在“随机分析与几何”的研究方面,发展了耦合方法对较复杂的马氏半群建

立与维数无关的 Harnack 不等式,并进一步应用到强 Feller 性、概率密度估计、各种超压

缩性以及泛函不等式、传输不等式的研究,该方法与已有的分析与概率方法相比,具有极广

的适用范围,包括以前无法处理的多种带可乘噪音和奇异系数的随机偏微分方程、一般

Riemann 流形上的椭圆形扩散等;对于曲率无下界的流形上的扩散过程获得对数 Sobolev 不

等式的精确判别法则,澄清了 Bakry-Emery 曲率中 Ricci 曲率与 Hess 张量项的本质区别;

获得带边流形上第二基本型的渐进公式,清晰地刻画了该几何量所确定的反射扩散过程的分

析性质,引发了关于 Neumann 半群的一系列新成果,特别是证明了 Bakry-Ememry 准则在非

凸情形完全失效,并就该情形给出对数 Sobolev 不等式合理的显式判别条件;对一类亚椭圆

微分算子获得泛函不等式成立的显示判别条件,在流形的路径空间上构造了一大类带一般扩

散系数的扩散过程,首次在跳过程的路径空间上建立了 Poincaré不等式。在“粒子系统与

测度值分支过程”的研究方面,证明了离散状态催化分枝过程的极限定理,在此模型和仿射

金融模型之间建立了联系,给出了随机流产生的超过程的表示;证明了一般分枝机制的

Dawson-Watanabe 超过程某些分布的绝对连续性和超 Levy 过程的瞬时传播性质;在带跳的

随机方程的 Yamada-Watanabe 判据、解的比较定理等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建立

了几类测度值过程的极限定理(包括中心极限定理和大、中篇差原理)。

(作者系北师大数学科学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Page 14: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8 -

作者:王思海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0 年 02 月 17 日 23:39

著名教育家霍懋征逝世

这是 1996 年,霍懋征在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第 16 次会议上。新华社发

新华网北京2月17日电(记者 王思海)11日零时35分,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

首批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原副校长霍懋征同志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8岁。

霍懋征老师于1921年9月18日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

学数理系。是年,自愿赴北师大第二附属小学(即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曾借调中央教

育部、丁家胡同小学工作。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数学教师、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校长等

职务。

1956年,霍懋征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被评为中

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她多次荣获北京市模范教师,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

红旗手等荣誉称号。霍懋征曾当选为民进中央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

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霍懋征老师是我国教育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是教师的楷模,是一代师表。她从教60年,

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卓越人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Page 15: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9 -

作者:刘华蓉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0 年 03 月 18 日

把一生献给教育事业

教育部召开深入学习宣传霍懋征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

2 月 19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我

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首批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原副校长霍懋征,向其亲属表示慰问。

新华社记者刘卫兵摄

本报北京 3 月 17 日讯(记者刘华蓉)在当代著名教育家霍懋征逝世一个月之际,教育

部今天在京召开“把一生献给教育事业——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宣传霍懋征同志先进事迹座

谈会”,学习霍懋征老师的先进事迹,弘扬霍懋征老师的崇高精神,号召全国教育系统广大

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霍懋征老师为榜样,把一生献给教育事业,更好地肩负起教书育人的崇

高使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出席座谈会并讲话,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主持座谈会。

袁贵仁深情回顾了霍懋征老师半个多世纪的教育生涯。他指出,霍懋征老师高尚的师德

精神、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成功的教改经验永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学习霍懋征老师,就是要

学习她终身从教、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就是要学习她以爱执教、文道统一的教育思想;就

是要学习她孜孜不倦、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通过报告会、

学习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学习宣传霍懋征老师的先进事迹和教育思想,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献身教育事业。

Page 16: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10 -

袁贵仁强调,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十分关心广大教

师和教育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牢记教书育人神圣职责,进一步增

强新时期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更加重视教

师工作,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袁贵仁要求,当前,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启动

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宣传霍懋征老师先进事迹,重点要抓好

四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师德素养和水平;二是大力加强教师和校长

培训,提高教师和校长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

终身从教;四是鼓励改革创新,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教育家。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霍懋征的女儿赵萱,全国模范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

师冯勉,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张菁,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

范大学校长史宁中,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先后发言,回顾了霍懋征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

交流了学习体会,并对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霍懋征老师家属代表,北京市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教育专

家代表,教育界“两会”代表,北京市教委、天津市教委、河北省教育厅以及北京市西城区

教委有关负责人和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

档案:霍懋征的岁月

1921 年 9 月 18 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一个普通的教师之家。

1943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放弃在大学任教的机会,主动要求到北师大第二

附属小学(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

1956 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

几十年来,多次荣获北京市模范教师、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

荣誉称号。

几十年来,曾先后当选为民进中央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全

国政协常务委员。

曾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被评为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

曾先后担任北京市妇联副主任、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小学

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曾受到周恩来、江泽民、李鹏、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周总理称她为“国宝”,

薄一波副总理为其题词“一代师表”,温总理称她是“把爱心献给教育的人”,国务委员刘

延东称她为“教育大家”。

2010 年 2 月 11 日零时 35 分,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 88 岁。

2010 年 2 月 19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前

往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霍老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

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等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向其亲属表示深

切慰问。

2010 年 2 月 20 日,教育部向全国教育系统发出通知,要求向霍懋征同志学习。

Page 17: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11 -

作者:朱广菁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3-18 9:16:03

华罗庚百年:答“钱学森之问”最好契机

今年 1 月 26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听取我国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界代表对

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时,提出“大学功利化是要命问题”;2009 年 11 月 11 日,安徽高校

11 位教授向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

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

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今年为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百年冥诞,不久前,中国科技大学首

届学生会聚北京,缅怀导师并回应“钱学森之问”这一“世纪之问”。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报告厅。“忆颂华罗庚先生高尚情怀”横幅高悬,

屏幕上一张不同寻常的历史照片:56 位青春年少者像叠“罗汉”一样依“假山”而立。如

今他们大多已过古稀之年,他们是被称为“5811”的中国科技大学首届学生,亦是华罗庚先

生创导的“华龙”弟子,毕业后被分配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防工业、政府机关等领域。

甘以脊梁当人梯

建造“巴别通天塔”

“51 年前,我们从祖国各地来到北京,有幸成为新中国自主创办的新型理工大学中国

科技大学的首届学生,更有幸成为一代宗师华罗庚的亲传弟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于 1958 年 9 月,当时全校一共有 13 个系,我们所在的应用

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系排在第 11 位……”

就在这次对华罗庚先生高尚情怀的忆颂中,当年的“5811”们追述 多的是导师甘以

脊梁当人梯,建造中国的“通天塔”。他们说,直到晚年,华先生仍念念不忘:“为建造我

们的‘通天塔’而献身,这是我们每个科学工作者的崇高职责!”

“‘一条龙’教学法,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 具原创性的教学体系:龙头,即由

大师担纲;龙身,是在知识体系规划中注重教学育人、言传身教;龙尾,即形成教材体系……”

中科院研究生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颜基义,1963 年毕业后留校担任华罗庚先生的业

务(学术)秘书。他说,在那个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受苏联影响非常大。从苏联翻译过来的

教科书和参考书不无优点,然而体系庞杂,容易让人迷失路径,难以捕捉要领,这是不容忽

视的缺憾;华罗庚先生在教学实践基础上撰写出具有鲜明特点和优势的一套教材——《高等

数学引论》。后来,这种“一条龙”教学法被称为“华龙”。

颜基义说,华先生在“一条龙”教学过程中凝练了这位大师种种生动有效的教学理念。

例如“先把一维搞透,然后再推广到 N 维”;“高的内容要会放低,难的内容要会改易,繁

的内容要会化简”;“深入浅出是真功夫”等。更重要的是,这种理念以一种长时期师生互

动方式实现,其连续时间长达 3 年半,这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极为罕见。

华罗庚的学生们对导师教诲其如何做学问记忆犹新。譬如,读书要“由薄到厚,再由

厚到薄”;苦练基本功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勇与强者较量,“下棋找高手,弄斧到

班门”等。

Page 18: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12 -

中科院研究生院信息学院教授孙淑玲说,她一直将华先生的教诲铭记在心,并在近 40

年的教学中将其传承给她的学生们。她说她理解读书“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要义是:

弄懂细节并补上教材的省略之处;而在这个过程完成之后,要认真思考“问题是怎样提出来

的并解决到什么程度”、“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出哪些概念及方法”等。她说,正是这种学习

方法引导她在日后工作中从计算数学转到计算理论、密码学等领域,较快地适应工作需要。

“举办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班,这是华罗庚先生的又一创举——他要求每个学生平均

每两周与他谈一次学问。”颜基义说,每当遇到关键的方法与转机的节点,华先生总是强调

要好好想想:“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如果是你该怎么办?”而后给予具体演示。

孙淑玲特别提到讨论课上的“挂黑板”:学生在黑板前讲解、推导和演算时,华先生

不断提问并穷追不舍,以至于一些学生 终哑口无言,这种情况称之为“挂黑板”。她说一

位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讨论班上,北大的老师对拉夫伦捷夫方程给出一个证明。

这位老师受到启发,突然想出另一个证明,便信心满满地马上跑到黑板前讲述,可讲到一半

推演不下去了,十分尴尬。华先生丝毫没有训斥,继续平静地点评这个题目。当天,这位老

师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极力修补, 终获得成功。晚上他将新的证明从门缝塞进华先生办公室。

第二天华先生看到他的证明后立即回信——提出一个更简洁的证明,并鼓励说:“可见开始

的想法是迂回曲折的,你能不怕曲折搞出来,再求直道,研究之道在焉。”

应用数学“一门两柱”

重在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早在上个世纪 40 年代,华罗庚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对发展中国数学事业即有构

想蓝图,后来这份蓝图的亲笔原件在南京档案馆中被发现。‘蓝图’包括 3 个部分:纯粹数

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技术(含计算数学和计算机)。”毕业后留校任教的中国科技大学教授

杨德庄说,华先生因其不朽的学术思想成为世界数学大师,而其探索应用数学人才培养之道

始自“5811”。

杨德庄说,华先生曾多次向他谈及应用数学问题,将此领域划分为两个层面——普及

推广与创新,并称其为“一门两柱”;而将应用数学研究分为 3 种类型——基础理论、与其

他学科交叉、面向社会实际问题。他解释说,应用数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纯粹数学研究,在

思想与方法上没有本质差别,差别只是问题来源不同:纯粹数学问题大多来自数学内部,应

用数学问题大多来自数学外部;应用数学与其他科学交叉、渗透并相互促进,旨在揭示重要

的数学结构和解决相关问题;而面向国民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是以解决这三大系统中提

出的实际问题为目标,需创造一套算法、创造一种模型。他提出当时中国 薄弱的是第三类,

我国发展急需第三类研究。

杨德庄说,华先生曾嘱:适时可公布他关于应用数学中数学现象、数学技术与数学工

程的见解。

其一,数学现象。华先生认为洞察力、直觉判断力、灵活性,都需通过观察数学现象

方能达到很高境界。由此他赞成“一切问题都是数学问题”这一观点,因为一切实际问题都

蕴涵数学现象。杨德庄说,这是对数学本源的一种认知。世界上一些数学天才,洞察数学深

Page 19: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13 -

奥内涵,可谓看到了数学的“崇山密林”、“高山险峰”,而这些是人们一般看不到的数学

现象。

其二,数学技术。1980 年 8 月,第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华先生

应邀作报告,题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普及数学方法的若干个人体会》。其中谈到普及数学

方法的 3 个原则:1.“为谁”或“目的是什么”?2.“什么技术”?3.“如何推广”?杨德

庄说,当他问及第二条原则为何不是“什么方法”而是“什么技术”时,华先生笑称这是“伏

笔”—— “草绳伏线,意在千里”;并解释说:“应用数学是一种技术,现在人们没有认

识到,将来会认识到。”杨德庄说,后来国外果然出现“数学技术”的提法,有人提出对数

学的新认识。譬如“当今被如此称颂的高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E.E.David),

“数学是关键技术之关键技术”(H.Neunzert),Atiyah 还把纯粹数学中一些技巧称为数

学技术。

其三,数学工程。华先生提出应用数学面对的是宇宙,特别是地球上客观存在或人类

建造的各种系统,大到现代航天工程、曼哈顿工程,小到一个工业生产的装备与产品,这些

复杂系统具有多种现象,其中就有数学现象;实现这样的系统要用许多技术,其中就有数学

技术。透过系统的数学现象,运用数学技术,建立数学模型与算法,并研制在计算机上可实

现的软件,这个过程即构成一个复杂工程,称之为数学工程。

杨德庄说,用数学工程研究复杂系统,目前 引人注目的是数学仿真技术,因为它必

须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人们称其为计算机仿真,它涉及的关键技术是数学技术。俄罗斯数

学家 A.A.Samarskii 称之为“数值实验”技术,声称这是一种新的科学方法并表述为:Model

(模型)+Algorithm(算法)+Programme(程序),简称 MAP。MAP 是一个真实世界到虚拟

数学世界的映射。这实质上是华先生所说的数学工程。

杨德庄说,华先生仙逝 10 年之后,他于 1995 年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先生关于发

展应用数学的学术思想。

华罗庚诞辰百年

回应“世纪之问”

华罗庚诞辰百年,当年的“5811”们何以告慰导师,他们又如何看待“钱学森之问”

这一“世纪之问”?

一份精心收藏的集邮藏品,包括邮票、纪念封和极限片,通过 PPT 投影到银幕上,那

里展示着具有师承关系的 3 代数学家:“这是我们的导师、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1988

年 1 月 28 日,我国发行的第一套现代科学家邮票(第一组);这是华罗庚的老师熊庆来,

正是由于他的慧眼,成就了一代数学家华罗庚——1992 年 11 月 20 日,我国发行的第三套

现代科学家邮票(第三组);这是华罗庚的学生陈景润,正是由于华先生的慧眼,才使得陈

景润踏上‘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之路,至今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仍保持世界

纪录和领先地位——1996 年,为纪念中国科学院成立 50 周年而发行的‘科技成果’邮票

(4-3),其图案背景是陈景润。”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经士仁,一边放映

PPT 一边深情地讲述。

“5811”们用他们对祖国的种种贡献,告慰他们的导师华罗庚先生:

Page 20: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14 -

“200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阅兵大典,151 架国产飞机在空中编成 12 个

梯队,于上午 11 时 11 分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井然有序,米秒不差。气势磅礴的战鹰方阵

将国庆盛典推向高潮,振我军威,扬我国威!这些受阅飞机的 15 个机型,全部由中国航空

工业集团公司研制生产。”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张淑端,在航空科研上多

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她有感于华先生当年要求应用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数

学和力学基础课。她说:“唯有如此,日后我们才能将飞机的力学问题化为数值计算问题;

将数值计算问题化为逻辑问题,进而在飞机设计上创新。”

“我的第一个民用项目是‘电力变压器的优化设计’,这个项目的完成具有两个方面

的意义:第一,对应用数学在中国的发展具有突破性进展;第二,对变压器行业的发展是革

命性的。当时,整个中国的电力变压器设计处在手工设计阶段,设计一个方案要花几个月时

间,集中几十个设计人员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单位合肥变压器厂提出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设

计。我们不但实现了计算机设计,而且实现了电力变压器系列的优化设计。”杨德庄说,当

年他主持的这个科研项目,曾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 1978 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奖。

“我为祖国服务了 30 多年。前 10 年搞国防科研,先做与风洞项目相关的等截面、变

截面激波管计算;随后与同事合作做当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未能解决的核弹爆炸波计算;继

之以卫星运行姿态控制计算,均圆满完成了任务,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尽了绵薄之力。

中间 10 余年,我为我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事业做过开创性工作,与美国人分头同步解决了

电路 CAD 中的许多难题,成为我国电路 CAD 奠基人。 后 10 余年,我走上国民经济主战场,

为工业电子化、办公自动化出力,带领两名本科毕业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掌上电脑,成为

首席发明人。”当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811”学生杨绍祺这样介绍他的科技人生。

……

正是在这次聚首期间,当年的“5811”们这样看待“钱学森之问”这一“世纪之问”:

“在抗日战争那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西南联大照样出大师,华先生即其中之一。新

中国成立后,西南联大师生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者共 171 人;杨振宁、李

政道 2 人获诺贝尔奖;赵九章、邓稼先等 8 人获‘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叶笃

正 3 人获国家 高科学技术奖……”颜基义提出,而今我们有很新的知识系统、较充足的经

费、很好的大楼……在这样的态势面前,我们更应逆向思考,看看缺失了什么。他认为 主

要的缺失之一,是怎样将学生放在创新教育的主体地位。他说这有待深刻反思。

颜基义说,建造中国的“通天塔”,华先生早已做出榜样,而且他那“通天塔”建造

的努力始于中国科技大学;特别是他与“华龙班”学生长时间、面对面的互动,那是一种“双

行道”,远非韩愈《师说》中“授业解惑”的“单行道”。他回忆说:“华先生每周为我们

授课 4 个小时,讲解他讲义中的主要部分,他的助手王元先生亦授课 4 个小时,讲解教材中

技巧性部分与例题或习题;即使有事不能按时授课,华先生要向‘课代表’请假并请王元先

生代课,而后由他补上这一课。”

“现在有很多学生越来越不会自主学习、越来越不会独立思考,而一些教师未把学生

的科研创新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放在教书育人首位,而是做起‘老板’;加之应

试教育弊端,这样学生就被毁到‘极端’。”孙淑玲说,目前高校科研探索空间太小,学术

Page 21: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15 -

自由已成“老大难”,科研课题不允许失败而科技创新应宽容失败,由此,探索培育创新人

才之路确系我国教育一道艰深命题。

“没有远大理想和高远志向,教师浮躁而学生谋取‘名牌’为赚钱享乐,已成我国德

育教育不能忽视的问题。”作上述表述的张淑端,在对华罗庚先生高尚情怀的忆颂中朗读了

苏联英雄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名言——那是那

个时代中国青年人的座右铭:“人 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

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他在临

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将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 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

解放而斗争。’”

“华罗庚百年,是回答‘钱学森之问’这一‘世纪之问’的 好契机。我们不仅要向

前看,而且要让我们曾拥有的珠玑继续发光,这是我们肩上的一份责任。”颜基义如是说。

记者手记

那些既是科学家同时又是教育家的大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诸多相通之处,这背

后实际上是一种深邃睿智、博大胸怀和神圣大爱。

被誉为“人民科学家”的钱学森,曾回忆当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航空航天奇

才”冯·卡门时,怎样“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我记得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我的老师

冯·卡门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美国人叫‘good idea’,这在科学工作中是很重要

的。有没有创新,首先就取决于你有没有一个‘good idea’。”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曾这样回忆他的导师——193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物理学理论和物理学实验两方面都作出第一流贡献的物理学大

师恩里科·费米:“1946 年,我离开昆明西南联大,是年 9 月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

系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费米教授。当时,每周至少一个下午(或上午),费米教授用整个

半天时间和我二人(李政道与杨振宁,编者注)‘一对一’讨论物理,从天体、粒子、核子、

分子、原子,到固体、流体、气体,凡基础性的重要问题,无一不深入分析讨论,使我终身

受益。”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与人文委员会主任张开逊,曾讲述他与我国“863”计划倡导者之一、

两院院士王大珩的一次交谈:很多年以前,王大珩先生任我国长春光机所所长、长春光机学

院院长,接受中科院委托培养全国高等物理教师。王先生说他以一种独特方式考学生:专考

学生自认为学得 得意之处。考试中,王先生请学生陈述,学生一边讲,他一边问,一直追

问到学生知识的边界,考试结束。王先生创造性地把考试这种烦琐、乏味的过程,变成一个

知识升华与深化的过程;非但不是教学进程的停滞而是一个飞跃。

……

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深谙教书育人之道,同样具有这样的睿智、胸怀与大爱。

Page 22: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16 -

作者:郑培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4-8 20:49:29

严加安院士纵论科学与艺术“大道至简、大美天成”

3 月 26 日上午 11 时,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思源楼报告厅里,座无虚

席,连过道上也站了许多人,气氛活泼热烈。200 多位青年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聆听了中国科

学院院士严加安的题为《数学如诗:大道至简,大美天成》的精彩报告。报告中,理性的睿

Page 23: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17 -

智和感性的浪漫碰撞出的火花,感染着每一位听众,现场时而鸦雀无声,时而笑声迭起。报

告会上,严加安院士还与年轻人进行了互动问答。

严加安院士的报告首先通过展示古典诗词名句和精美的书法、绘画和雕塑艺术图片,

对老子的“大道至简”和庄子的“大美天成”等哲学和美学思想进行了解读,接着说明了科

学和艺术是如何相通的,特别阐明数学和诗歌在创作理念和美学准则上的共性。然后通过许

多科学家的名言和科学发现的故事,并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就“厚积薄发”、“创新”、

“想象力”、“灵感”、“机遇”和“真与美”等治学理念和相关问题作了讲述。

“大道至简、大美天成”

严院士在报告的引言部分列举了四部“大道至简”的名著:孔子的《论语》、老子的

《道德经》、孙武的《孙子兵法》和洪应明的《菜根谭》,他用老子的“大直若屈、大巧若

拙、大辩若讷”、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等名人

名言说明“大道至简”的哲学真谛。然后他展示了一幅精美的“神奇的七彩丹霞地貌”的图

片,用以解读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美学思想,引来了台下听众的一片赞叹声。这

时严院士还不忘调侃“漂亮”和“美”来阐明他的美学观。他风趣地说:赞美一个女孩“漂

亮”只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赞美她“美”除了感到她外表不俗外,重要的是她的内在的风

雅和气质打动了你。艺术也一样,能够打动人内心的作品才是美的。

接下来,严院士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这两首千古流芳的

诗和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著名诗句来说明诗歌中的“大美天成”

的意境。接着他用精美的“书法、绘画、雕塑”作品的图片来解读“大道至简”和“大美天

成”。严院士说:他 钟爱古代诗词、草书、写意画以及西方的印象派绘画,他认为这些艺

术是“大道至简”和“大美天成”的范例。他在评介怀素的草书和八大山人的山水画的图片

时说:怀素的狂草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八大山人的山水画与自

然浑然一体,似真似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 高境界,

使人能够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象外之意”。他还用当代雕塑家吴为山的“写意雕塑”《睡

童》讲述他对艺术的欣赏品位。该作品获得了 2003 年英国皇家雕塑大奖——“攀格林奖”,

吴为山成为亚洲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谈到“大道至简”的数学时,他列举了伽罗华群论、庞加萊猜想、Atiya-Singer 指标

定理、费尔马大定理、四色定理、哥得巴赫猜想等著名数学理论。作为引言部分的结束,他

向数学专业的研究生推荐《Proofs from the book》这本书(有中译本)。该书介绍了对于

35 个著名数学问题的极富创造性和独具匠心的证明,这些证明堪称“天成之证”。他认为

用“天成之证”作为中译本的书名比较准确。

Page 24: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18 -

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

严加安院士 20 多分钟的“开场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了听众对报告的兴

趣和进一步的期待。他开始切入报告的主题,讲述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艺术和科学具有共

性。他说: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早期是统一和不分的。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科

学与艺术才逐步分化。但是科学与艺术在历史上始终是共济和互动的,共同谱写了人类灿烂

的文明。他认为屈原的长诗《天问》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通篇用诘问语气提出了 170

多个问题,凸显了诗人“众人皆醉我独醒”,敢于向神挑战,向世俗和权威挑战的理性的觉

醒。法国著名文学家福楼拜说过:“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汇合。”随着人类社

会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

特征之一。

严加安院士认为,科学和艺术有共同的美学准则。“独创性”是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美

学准则之一,只不过在艺术那里把“独创性”叫做“艺术风格”。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艺

术修养、审美取向以及个性特征的不同,在作品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方面,在作品的整体风貌

及艺术境界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李白的诗“豪迈奔放,飘逸若仙”;杜甫的

诗则“深沉蕴蓄,抑扬曲折”;肖邦的钢琴曲“平易优美,饱含诗意”;李斯特的钢琴曲则

“气势恢弘,直率粗犷”。这些都是大师级的风格。他还认为“对称与和谐”是科学和艺术

的另一共同美学准则。此外,“境界为先,技术为次”也是评价艺术作品和科学成果水平高

低的重要准则。

数学如诗

在谈到数学与诗歌的关系时,严院士说:“作为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问,

数学被看做是一门科学,但数学本质上不属于自然科学,数学更接近于艺术和哲学。数学家

维纳认为:数学是一门精美的艺术。事实上,数学从创作理念和美学准则上更像诗歌。宋代

诗人陆游告诫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个诗外就是诗人对日常生活和大自

然细致的观察、体验、感知,这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做数学研究也与诗歌创作类似,如果没

有对数学从宏观和整体上有所领悟,对数学缺乏美感,是不可能作出真正有学术价值的文章

的。数学与诗歌 大的共同点是追求简洁。诗歌力图通过 简洁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情怀,

表达深邃的哲理;数学则追求在 少的条件下推出尽可能广泛和深刻的结论。诗歌中讲究文

字的‘对偶’或‘对仗’,使意境更加优美,抒情更加感人,哲理更加深邃。在数学那里,

‘对偶’则是在数学各个领域无处不在的数学结构和框架,也是进行科研和数学创新的重要

方法和技巧。对诗歌中的‘对偶’有悟性的人,就能自觉和有意识地去挖掘数学理论中的对

偶关系,理解和应用对偶理论。还有一个共同点,数学跟诗歌的创作都需要有想象力和直觉。

像李贺《梦天》中的诗句‘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极富想象力;李白《望庐

山瀑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极富直觉。这种想象力和直觉是

Page 25: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19 -

源于诗人的形象思维。数学成果的创造也有赖于非逻辑的形象思维。数学家维尔说:‘一个

数学家必须要具有诗人的气质。’”

厚积薄发、创新、想象力

在谈到如何做学问时,严加安院士说,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要作好科学研究,首先要对研究的问题有一种探知的欲望,即有好奇心,这就是孔

子说的“知之”;其次,要对研究的问题产生兴趣,即孔子说的“好之”;第三,要把钻研

问题变成为一种乐趣,就是孔子说的“乐之”。除此之外,要有好的科研方法和理念。宋朝

大文学家苏轼有句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里的“博观而约取”是指“在博

览群书时要汲取书中的要领和精髓”,这与华罗庚先生一贯主张的“读书要先从薄到厚,再

从厚到薄”的思想是相通的。这里“薄发”的原意是“不要随便发表意见”。后人把“厚积

薄发”引伸为“从大量的知识或材料积累中提炼出精华部分再著书立说”。严院士用一些著

名科学家发表短小的文章或数量不多的学术论文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例子,诠释苏轼的“厚积

薄发”名言。他还以自己为研究生们编写的《测度论讲义》为例,讲述对“厚积薄发”的理

解和体会。他的这本书已被许多大学用作概率统计学的研究生教材,已连续刊印过七次,发

行量超过一万六千册。

关于“创新”,严加安院士说:“科研工作者从事一项研究时都要力求创新。什么叫

创新?不是说别人没做过而你做了就是创新。创新工作首先必须是重要的工作。科研工作如

何创新?首先,是要有长期的知识积累,这是创新的基础。第二,要选择好研究课题。 便

捷的方法是阅读你所在研究领域由领军人物写的综述文章,从中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已

有的重要工作和尚未解决的问题,然后再进一步研读那些具有原创性成果的重要文献。第三,

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直觉。”

在讲到如何开拓“想象力”时,严加安院士说:“所谓‘想象力’,就是头脑中创造

一个念头或画面的能力,即形象思维的能力。创新理念不是来自逻辑思维,而是源于形象思

维,形象思维的能力大小取决于一个人的文化素质高低。因为一个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思路

就比较开阔,能高瞻远瞩,富于联想,触类旁通。”如何培养一个人的想象力?严院士援引

了英国思想家培根的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慧。”和德国诗人歌德的话:“只有

通过艺术,尤其是通过诗,想象力才能得到激活。”严加安院士根据他个人的体会认为:“通

过加强文学和艺术的修养可以开拓形象思维的能力,经常在闲暇时阅读一些古代诗词名篇可

以开拓自己的想象力。”他援引了朱熹的《观书有感》这首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诗。诗文

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朱熹看

来,读书正是使人们保持头脑清新和思维敏捷的“源头活水”。

Page 26: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20 -

灵感、机遇、真与美

关于灵感,严加安院士认为:“什么是灵感?灵感也叫顿悟,它是一种近乎无意识或

潜意识的非逻辑式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对某一问题长期思考以后突然产生的思想火花。灵

感有时产生于全神贯注思考问题之际,有时却是在不经意间或意识朦胧之中。灵感来自何

处?首先,它来源于对问题的潜心研究和知识的积累;其次,灵感也来源对生活的细微的观

察,来源于对不同现象的类比和联想。我对创新的感言是:‘科技创新犹如化学反应,知识

是载体,直觉、想象和灵感是催化剂’”。

谈到机遇问题,严加安院士说:“能够做出创新成果也需要有一定的机遇,但我不认

可‘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说法。我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人为地去创造产生机遇的环境。

我的做法是:为了保持研究活力和对研究问题有新鲜感,我每隔一段时期(8 年至 10 年)

就改变一下自己的研究领域。在新的研究领域里机遇自然会多一些。在改变研究领域的过渡

期内,我往往也同时研究几个相关领域。从 1973 年到 1984 年我主要从事鞅论和随机过程一

般理论的研究,从 1985 年到 1995 年我主要从事白噪声分析研究,同时也研究鞅论和随机分

析,从 1995 年到现在我主要从事金融数学研究。上世纪 80 年代初,正是白噪声分析理论初

创时期,我于 1985 年在斯特拉斯堡大学高等数学研究所访问时,Meyer 教授建议我关注这

一新领域。由于我有较好的泛函分析基础,我抓住了这一机遇,很快进入了白噪声分析领域,

并做出了一些基础性贡献”。

关于真与美,严加安院士谈到,“真”与“美”是评价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准则。一个

杰出的科学家凭审美直觉提出的理论常常能够被证明是真的。因为正如希腊箴言所揭示的:

美是真理的光辉。一个对数学缺乏美感和审美能力的人是很难做出有很高学术水平的数学成

果来的。因此,要做好数学研究,就要努力培养对数学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对一项数学成果

的评价,一是看它的学术价值,二是看它的美。一个成熟的数学家可以从审美角度来判断一

项成果的学术价值。如何培养自己的数学的审美观和鉴赏力?经常阅读数学大师们的经典论

著是一个有效途径,这与经常欣赏书画大师们的作品可以提高对书画作品的鉴赏力是一个道

理。

批评浮躁和急功近利之风

报告的结尾,严加安院士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一些诗和书法作品,其中一首是他 3 年

前创作的《悟道诗》:“随机非随意,概率破玄机。无序隐有序,统计解迷离。”这首诗表

达了他对概率统计学科本质的彻悟。他将理性严谨的思考融入了感性浪漫的诗歌,令人从中

感受到科学与艺术交融后所焕发出的独特魅力。另一首是他新近创作的《七绝:寄语青年学

子》:“花可重开旧日枝,人无再还少年时;劝君岁月休虚度,莫待白头醒悟迟。”他展示

的诗和书法作品赢得了阵阵掌声。他对当前文化和学术界的浮躁和急功近利之风和教育部门

存在的重视英语轻视中文的倾向提出批评。严加安院士认为:再这样继续下去会造成中国文

Page 27: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21 -

化的断层和衰落,是非常危险的。他告诫青年学子,不要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还

要加强思想修养和提高文化素质,力戒浮躁和急功近利之心。严加安院士说:“一个学者可

以不作诗,但应该读些诗。” 后,他将为苏轼名句配上联而成的楹联献给青年学子。该楹

联是:“胸无奢望心常惬,腹有诗书气自华。”

报告结束后,严加安院士和听众进行了互动问答,他睿智地回答了 5 个听众的提问。

他还用“没有”和“无”分别造了意思相反的两句话来说明汉字的博大精深。这两句话是:

“我们学校没有条件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我们学校无条件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就

此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和欢快的笑声中结束。

人物介绍

严加安院士是我国著名概率学家。1941 年出生于扬州邗江,1964 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

学应用数学系,1985 年任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至今已培养出 22 名博士。1999 年他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鞅论、随机分析、白噪声分析和金融数学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1992 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1993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2002

年 8 月他应邀在北京召开的第 24 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 45 分钟的报告,2006 年他获得了

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07 年获华罗庚数学奖。上世纪 80 年代他发表的一系列关于鞅

论和随机分析的论文,至今仍被许多文献引用,有超过 30 多部国外专著引用过他早期的论

文及著作。作为一名数学家,除在数学领域作出突出成就外,他还擅长诗歌和书法创作。他

的书法作品《龙》、《福》、《喜》分别被中国书法家协会为迎接北京奥运而出版的《千龙

宝典》、《千福宝典》和《千喜宝典》三部宝典收录,另有一幅书法作品获得了 2008 年中

国庆奥运诗书画印作品大赛书法作品优秀奖。他的一幅作品被《中央电视台二零零七年书画

展作品集》收录,一幅书法作品被制作成 100cm×162cm 的铜牌,陈列在两院院士翰墨长廊

(2009 年 9 月在四川彭州一所学校落成)。他的一些诗歌和书法作品还发表在《科学时报》

国酒茅台杯书画专栏上。

Page 28: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22 -

作者:张文 来源:羊城晚报 发布时间:2010-04-15

十大数学天才

□ 张文

英国近日评选出十位数学天才,认为他们的革命性发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这十位数学

天才分别是:

毕达哥拉斯,古希腊数学家和哲学家。他 早悟出万事万物背后都有数的法则在起作用;

认为无论是解说外在物质世界,还是描写内在精神世界,都不能没有数学。他在数论和几何

方面都有杰出贡献,尤其以 早发现“勾股定理”(西方称“毕达哥拉斯定理”)著称于世。

希帕提娅,希腊数学家﹑哲学家和天文学家。由于她从事当时 艰深的数学和天文学的

讲学和著述以及她在哲学方面的成就,史上称她是世界上第一位杰出的女数学家和天文学

家,并且是古今 出色的女哲学家。

卡尔达诺,意大利数学家﹑力学家和医学家。他在代数和概率论方面有突出贡献;对流

体力学也有贡献。他是首先使用复数概念的人,也是 早对斑疹伤寒做出临床描述的人。

欧拉,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力学家。他在数学的多个领域,都做出过重大发现;另

外在力学﹑光学和天文学也有突出的贡献。数学中有十几个术语是以他名字命名的;他有“数

学英雄”的美誉。

高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他的成就遍及数学的各个领域,在数论﹑非

欧几何﹑微分几何﹑超几何级数﹑复变函数论以及椭圆函数论等方面均有开创性贡献;他有

“数学王子”的美誉。另外他成功地计算出谷神星的运行轨迹。

康托尔,德国数学家。他对数学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全新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集合论和

超穷数理论;这从根本上改造了数学的结构,促进了数学的其他许多新的分支的建立和发展,

还给逻辑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埃尔德什,匈牙利数学家。他一生发表了 1475 篇高水平的论文(包括与他人合写的),

为现时发表论文数 多的数学家。他经常沉思数学问题,对其他的事物毫无兴趣;数字是他

的至爱,所以他有“数字情种”之称。

康威,英国数学家。他在群论﹑纽结理论﹑组合博弈论和编码学方面有杰出的贡献。他

发明的“生命游戏”曾经轰动一时,不单是一些普通人在玩,连一些有名的数学家和计算机专

家也乐此不疲;所以他有“数学玩家”之称。

佩雷尔曼,俄罗斯数学家。他 16 岁时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而且是满分;

这一成绩至今都没被别人超越。他破解多个著名数学难题,其中包括“庞加莱猜想”和“灵魂

猜想”。由于他近年过着隐居的生活,有“数学隐士”之称。

陶哲轩,华裔澳大利亚数学家。他在数论﹑组合论﹑调和分析和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方面

有杰出的贡献。他未到 13 岁就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这项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所以他有“数学神童”之称。

Page 29: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23 -

作者:刘文嘉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0-05-07 03:33:39

林家翘:大师之忧

■人物简介

林家翘,1916 年 7 月 7 日生于北京。193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随即留校担任助

教。1940 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深造,1941 年获多伦多大学硕士学位,1944 年获美国加州

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从 1947 年起,历任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数学教授、学 院教授、荣誉

退休教授。自 1951 年起成为美国国家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62 年起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

士。1994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林家翘教授是国际公认的力学和应用数学权威。从上世纪 40 年代开始,他在流体力学

的流动稳定性和湍流理论方面的工作带动了一代人的研究和探索。他发展了平行流动稳定性

理论,所得结果为实验所证实。他和冯·卡门一起提出了各向同性湍流的湍谱理论,发展了

冯·卡门的相似性理论,成为早期湍流统计理论的主要学派。从 60 年代起,他进入天体物

理的研究领域,创立了星系螺旋结构的密度波理论,克服了困扰天文界数十年的“缠卷疑

难”,并进而发展了星系旋臂长期维持的动力学理论。在应用数学方面,他发展了解析特征

线法和 WKBJ 方法,是当代应用数学学派的领路人。

林家翘自 1972 年以来曾多次回国作学术访问,邀请众多美国知名专家来华讲学,接受

多位学者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为国内培养了一批有造诣的学者,推动了应用数学与流

体力学的许多新领域在中国的发展。2002 年 8 月回国定居清华大学。

■人物影集

Page 30: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24 -

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1947 年 2 月 3 日,以美国航空事业奠基人冯·卡门(一排左七)

为核心的美国国家航空顾问委员会委员群英汇聚。其中共有 3 位中国学者:钱学森(一排左

三),林家翘(二排左一),郭永怀(三排左二)。

倡导成立“周培源应用数学中心”后,林家翘招贤纳才,特意邀来美国布朗大学荣休教

授、著名应用数学家谢定裕(右)担任首任中心主任。

“我要提高应用数学的水平,”林家翘

说。在他身后,他的导师冯·卡门在镜框中

凝视着他。侯晓军摄

“自然界的事物基本上都很简单,所有

的基础原理及主要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方式表

达,这是应用数学家的一个信仰。”这句话

出自应用数学大师林家翘的一次演讲。

他归国八年以来绝少面对媒体,但几乎

每一次出现在镜头前他都会强调这一点——

应用数学的意义在于揭示自然界和社会实际

问题的规律,在中国,它应该成为一门与纯

数学有重大区别的独立学科,有自己研究问

题的态度和模式,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但国内的应用数学现状堪忧。

Page 31: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25 -

林家翘 2002 年回到清华,成为继杨振宁之后第二位受邀回国的世界级学者。他主持建

立了清华周培源应用数学中心,并致力于以应用数学方法进行生物学研究。目前,他已经大

致完成了对蛋白质结构问题,细胞凋亡问题的研究论文,正在酝酿发表。在国内,这些领域

很少有人涉及。

这位 94 岁的学者正用行动表明:他归国的实际意义大于象征意义。

冯·卡门把他带到应用数学研究前沿

林家翘先生称自己为“老清华人”。以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西南联大”成立为分界线,

1933 年考入清华物理系的林家翘确实算是“老清华”的学生。

1939 年,林家翘考取“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资格,赴英国留学。当时抗日战争已经

爆发,一行人途经日本时受阻,不得不折返回昆明。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恩师周培源的

帮助和联系下,林家翘 1940 年改派加拿大,在多伦多拿到硕士学位之后,转赴美国。加州

理工大学成了他 后的落脚点。

当时,欧战已经爆发,英国也成为主要战场。回忆这段曲折的出国经历,林先生说,“1940

年去加拿大后去美国,反而避开了欧战,这可以说是不幸中的大幸。”对于一个一心要进行

科学研究的年轻人而言,有一个能摆得下书桌的环境大概是 大的欣慰。在加州理工,林家

翘遇到了他的博士生导师、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这位大师级学者把年轻的林家翘带到了

应用数学研究的前沿。“他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论文题目,就是完成海森伯格论文中存疑的部

分。”

海森伯格,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和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林家翘要挑战的对象,就是

海森伯格的著名论文《关于流体流动的稳定性和湍流》。这篇论文研究了两维层流的不稳定

性,试图找出湍流发生的本质。其时学术界普遍认为,海森伯格的计算结果并不完全清楚,

也没有给出湍流出现的令人信服的物理解释。面对这一争论焦点,林家翘在博士论文中巧妙

地运用了适当的数学变换,澄清并严谨化了海森伯格的计算,给出了被学界认可的湍流现象

的解释。某次演讲中,海森伯格高兴地评价了林家翘的结果:一个中国人运用深刻的数学方

法,得到了更好的结果。

多年后,民间语言概括了这段数学史——“海森伯格猜出而林家翘算出了二维湍流

解。”“二维湍流解”这个说法在学界看来并不准确,但“猜”和“算”两个动词活泼地描

摹了两篇论文的意义——前者是创新性的,后者是集大成的。

周培源应用数学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教授雍稳安这样评价林家翘在湍流理论上的贡献,

“第一个系统地建立了流体(比如水、空气、血液)流动稳定性理论的是林家翘先生。这个

理论是迄今为止的湍流理论的基础和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55 年,林先生在剑桥大学出

版社出版了《流动稳定性》一书,是国际上第一本系统地讲述流动稳定性的权威教科书和专

著。流体力学教科书中经典的“中性曲线”就是 先在林先生的博士论文中得到确立的。

中性曲线,看着很像人的拇指。在采访中,当记者问林先生他对海森伯格理论进行了怎

样的深化时,数学家饶有兴致地说,“我来给你画张图。”他快速地在一张白纸上建立一个

坐标系,然后尽量定位准确地勾勒这条数学史上著名的“拇指线”——实线表示海森伯格已

证明的部分,虚线表示待证明的部分。

Page 32: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26 -

老人身边放着轮椅,嘴里喃喃着一些概念,在画图的一刻钟里,他再没听见记者的任何

问话。

他的秘书刘俊丽对记者解释,“林先生一进入工作状态就注意不到别人说什么了。”

其实林家翘初到美国时,曾和钱学森先生共事过。“当时有一个中美合作的研究中心,

是关于导弹研究的。钱学森先生当时已经是冯·卡门手下的助理教授,我曾在他的指导之下

做一项研究,他是我的老师。不过很短的时间我就离开这项研究了。”

这是学界佳话,记者觉得很可惜,“为什么那么快就离开了?”

“因为那不是湍流研究。1937 年刚好日本人打中国,大家都觉得中国很吃亏,飞机根

本没有,所以物理学家说爱国,就应该学航空。我至少要学和航空有关系的问题,就学湍

流。”“老清华人”林家翘认真地补充了一句,“周先生已经吩咐我,一定要研究‘湍流’,

因为这是一类基础科学研究。”

数学大师不太明白什么是“数学科学”

林家翘 1940 年离开清华,2002 年回到清华。在中间这六十年中,他更像是一个美国学

者,而不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

“有人对我说,国内院校许多数学系都叫做‘数学科学’系,我不太明白什么是‘数学

科学’。”林家翘说。这种笼统的、一般性的说法模糊了各个独立学科之间的区别,令他觉

得相当困惑。在林家翘工作了多年的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下面是两个委员会,纯数学委员

会和应用数学委员会,“一看就清楚明白。”

他是国际公认的应用数学大师,但回国后的第一个任务,居然是向学生和公众厘清“应

用数学”概念。应用数学是不同于纯数学的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林家翘回国以来在各种场

合都要强调。应用数学的核心是用数学方法解决实体科学问题,纯数学核心是逻辑构架,在

西方数学界,这已经是一个常识。而在国内公众眼里,这二者的概念与区别还相当模糊,

根本的,国内大学的理科建制也无法从学科分类上保证这种区分。

国内还有一个误区,是将“应用数学”简单等同于“实用数学”。林家翘向记者详细解

释了这二者的不同:实用数学的主要目的是满足社会上的需要,计算导弹的发射以及登月等,

这是一种服务的性质,注重的是数学的方法;应用数学则注重的是主动提出研究对象中的科

学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或创造出新的知识,它所注重的是用数学

来解决科学问题。

林家翘说,“这可能与新中国建国之初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有关。”当时中国向苏联学习,

将所有的人才集中在一起,解决实际的问题,但不一定是学术的问题,因此有可能逐渐远离

了大学的主要职责。

到底什么是大学?林家翘始终认为,大学的主要职责应该是教育新的人才,推动新的学

术发展。虽然大学也有义务帮助国家、社会完成急需的工作,“可是这不是大学的主要任务,

不能喧宾夺主。”

“‘应用数学’的薄弱对整个科学的发展非常不利”

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的惯例是每周一次例会,探讨课题进度。林家翘先生

目前计划完成的关于生命科学的论文,就要首先拿到中心会议上讨论。

Page 33: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27 -

“论文不能轻易发表,应该在内部先进行报告和讨论。要让自己的同事先看看,以便纠

正里面可能存在的错误。”这是林家翘的一个原则:Quality is above quantity(质量重

于数量)。这个个案大概可以让普通人大致了解应用数学的方法与意义。生命科学本身的研

究方法是归纳大量实验数据以得出结论,而应用数学从另外一个路径入手,建立数学模型,

并在实验的基础上简化相应的数学问题并求解,再把这个结果和生物学实验的结论进行比

照。数学证明是绝对的,但结论在科学上的影响是有局限的,而科学证明则依赖于观察、实

验数据和理解力,难以达到数学定理所具有的绝对程度。这是应用数学的意义所在。“将数

学的严密和精确引入经验学科,将这些学科中的实验问题归结或表示为能用运算手段处理的

数学问题,从而促进经验科学的发展。”林家翘说。

“国内有没有学者在做类似的研究?”“目前很少,我还没有看到。”

还有一个大问题,是后继人才的缺乏。作为清华大学的一个新型研究所,应用数学中心

短期内很难与现有的本科教育之间顺畅沟通,而林家翘对于博士生的要求——必须承担一个

系统而完整的工作、对所在领域有全面了解、能熟练使用英文撰写论文并和国际同行无障碍

探讨,也使得人才的遴选变得非常艰难。在林先生向记者展示的照片中,各年级博士生们和

博士后围坐在林家翘身边庆祝圣诞节,总数大概六七位。老人说,“学生们都很聪明勤奋,

可惜数量还是太少了。”

只有说到这样的话题时他才会兴致勃勃:“将数学应用到生物科学的研究具有长远的前

途,充满了机会。我预期 15 年以后,这类研究的成果会成为生物学及应用数学两科中的主

流,成为本科生教育的一个主要部分。”

说到这些时又会表情黯淡:“我回国后发现,‘应用数学’的薄弱对整个科学的发展非

常不利,非常不利。”

其实,国内应用数学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在这位老人的呼吁和带动下慢慢地发生好转。

2008 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次尝试设立了《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专项

基金,2009 年又设立《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的重点项目。雍稳安教授说,“虽然不

能说设立这些项目是林先生的提议,但这个提法和林先生对应用数学的理解基本吻合,即以

实体科学问题为出发点。”

这种开拓性的工作对林家翘来讲并不陌生。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在西方,应用数学解决

了大量物理学、天文学、经济学难题,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美国人这样评价他:林家翘“使

应用数学从不受重视的学科成为令人尊敬的学科”。现在是他在中国展示这个“魔术”的时

刻了。

Page 34: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28 -

作者:马秀钰 来源:环球网 发布时间:2010-6-8 11:06:19

二十世纪最伟大数学家之一阿诺德逝世

研究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

为其他科学研究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

2008 年 9 月 9 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中)、邵逸夫奖创办人邵逸夫(右)

与 2008 年度邵逸夫奖数学科学奖得主俄罗斯莫斯科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院教授弗拉基米

尔·阿诺德(左)在颁奖礼上。

据法国《世界报》6 月 4日消息,俄罗斯数学家、20 世纪 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弗拉基米

尔·阿诺德(Vladimir Igorevich Arnold)于 6月 3 日在法国因病逝世。

弗拉基米尔·阿诺德主要研究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1982 年获首届 Crafoord 奖,2001

年获 Wolf 奖。

《世界报》援引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的话说,“弗拉基米尔·阿诺德是当代 杰出的数

学家之一,他的工作为其他科学研究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Page 35: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29 -

作者:陈晨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 年 06 月 08 日 14:47

数学界共商中国数学发展战略

数学天元基金设立 20 周年研讨会在京召开

6 月 4 日~5 日,以“回顾历程,总结经验,展示成就,细化定位,推进发展”为主题的

纪念数学天元基金设立 20 周年暨中国数学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出席研讨会并讲话。文兰院士代表数学天元基金学术领导小组作数学

天元基金工作报告。师昌绪院士、吴文俊院士等到会祝贺。

据悉,数学天元基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的为推动中国数学尽早实现数学强

国目标而设立的数学专项基金。1988 年经陈省身先生倡议,老一辈数学家提出“中国数学

要在 21 世纪率先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口号,得到国家领导人和基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

热情支持,李鹏总理批示同意拨款支持数学家“率先赶上”的决心,专款被定名为数学天元

基金,由基金委负责管理。希望通过天元基金这种方式,充分结合数学学科发展特点和数学

学科发展规律,探索、尝试资助数学学科发展的有效模式,提高科学基金制的总体效能。

陈宜瑜指出,作为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一贯重视

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学科差异,在深入认识和准确把握不同学科研究规律的基础上,

按照不同学科的规律和特点推进资助工作。基金委对中国数学的发展一直予以高度重视。不

但在科学基金的总体资助布局中充分考虑数学的特点,还对数学予以倾斜性支持,多次增加

天元基金经费,从设立之初的 100 万元,增加到 2009 年度的 1000 万元。希望凭借数学天元

基金这个平台,通过长期稳定的支持,凝聚数学家的集体智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推动

中国数学均衡、协调、稳定、全面发展,资助中国数学家实现“在 21 世纪率先赶上世界先

进水平”的夙愿。

陈宜瑜强调,20 年来的实践证明,天元基金是数学界联系的纽带,维系了一支统筹数

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天元基金实施 20 年来,解决了一些数学发展中的问题,取得了很好的

效果。依靠数学天元基金,凝集了优秀的数学家,统筹规划中国数学的发展,起到了对数学

学科发展的顶层设计作用。通过科学的方式引导数学家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长

期的自由探索和创新研究,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通过与科学基金

的平衡和协调,促进项目实施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基础研究和教育相结合。通过基金的黏合

与辐射作用,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促进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

文兰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 年来,在历届数学天元基金学术领导小组和全国数学工作

者的共同努力下,数学天元基金在学科发展规划、学科方向调整、学科队伍建设、青年人才

培养、研究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Page 36: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30 -

为了实现“率先赶上”的任务,数学天元基金学术领导小组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提

出优先支持领域,调整好现有的学科分支结构,建立合理的资助格局,使中国数学能与国际

数学接轨。

为了建设好学科队伍,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数学天元基金积极探索建立优秀人才的培

养和支持机制。不仅设立了天元青年基金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支持,而且采取多种形式,如与

国际上一些知名数学中心合作,开展在华讲习班等加强对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

为了加强了国内数学研究的软硬环境的建设,由天元基金资助出版反映研究成果、教学

成就等方面的书籍 100 余本。

会议期间,马志明院士就数学天元基金对中国数学发展的支持,和如何赶超世界先进水

平作了专题报告;陈叔平教授就数学天元基金对数学发展的体制改革和环境建设,对数学人

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的经验和思考作了专题报告。彭实戈院士就概论统计、张平文教授

就计算数学、冯克勤教授就代数数论与代数几何等方向的发展与展望分别作了专题报告。

与会专家还特别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数学天元基金的定位,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大地发挥数

学天元基金的独特作用,更好地履行数学天元基金的使命和责任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

讨论。

本次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和数学天元基金学术领导小组主办,中

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承办。基金委副主任王杰、沈文庆以及教育部、科技部、中

科院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了会议。

(责任编辑:徐飞(实习))

Page 37: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31 -

来源:中国数学会 发布时间:2010 年 6 月 15 日

2010 年邵逸夫数学科学奖

授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 Jean Bourgain 教授

邵逸夫奖基金会于 2010 年 5 月 27 日在香港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 2010 年度邵逸夫

数学科学奖颁予辛康.布尔甘 Jean Bourgain 以表彰他在数学分析方面的工作及其在多项

科学上的应用: 偏微分方程、数学物理、组合学、数论、遍历理论与理论计算机科学。

「邵逸夫奖」设有三个奖项,分別为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每年颁奖一

次,每项奖金一百万美元。今年为第七届颁发,颁奖典礼定于 2010 年 9 月 28 日举行。

得奖人简介

辛康.布尔甘(Jean Bourgain)1954 年出生於比利时布鲁塞尔,1994 年至今在美国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教授。1977 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博士学位。他曾於普鲁塞

尔自由大学(1981-1985)丶美国伊利诺州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1985-2006)和法国

高等科学研究院(1985-1995) 等大学任数学教授,是法国丶波兰及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

院士。

新闻稿

数学分析论述极限过程,例如圆圈可以用内接正多边形近似,随边数增加而任意逼近(阿

基米德使用的方法),又或动力学中瞬时速度的概念等,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便提供了

一个数学分析工具,成功地应用於行星轨道,航空飞行和海啸波浪等问题上。为这些极限过

程确证的多是各种组合数学的不等式。如要精确地立出和证明这些不等式,需要高度的洞察

力和心智创造力。分析学的工具和语言是众多数学领域的基础,从概率论丶统计物理以至偏

微分方程丶动力系统丶组合数学和数论。

辛康.布尔甘(Jean Bourgain)是当代 卓越的分析学家之一。在以上提到的每个领

域他都解决了占中心地位的和长期存在的难题。他为此引入的许多基本技术已成为这些领域

的标准工具。他的工作和思想已极大地促使不同的领域相互吸取精华,开花结果。

一个典型例子是关於他的“和积现象”的工作。这一基本组合性现象定量阐明了加法和乘

法这两种基本运算的关系。他用和积理论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难题,包括对称的分布和计数

丶组合学丶数论和代数方程解等。

更让人惊奇的是,布尔甘所采用的技术与精微几何的 Kakeya 问题,有密切的关连。在

Kakeya 问题中,是以非常大的数 N 让一辆小车(理想化为一个小线段)进行 N-点转向,

使小车在任意小的区域里倒向。

在数学和许多其他科学领域,随机数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实际上很难制造一个随机数。

抛掷硬币并不是办法,何况硬币的重心可能有偏倚。布尔甘应用他的技术提供了精确的随机

性结构,此技术已在理论计算机科学中获得了重要应用。

Page 38: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32 -

作者:潘希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6-17 23:27:16

缅怀一代数学宗师华罗庚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召开纪念华罗庚逝世 25 周年大会

□本报记者 潘希

作为享誉世界的杰出数学家,华罗庚一生奋斗不息,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的怀抱,

投身我国数学研究事业。他的多复变数论等堪称学术界的楷模,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致力于数学为国民经济服务,并为此作出重大贡献。

25 年前的 6月 12 日,华罗庚在日本东京大学作学术报告时,突然晕倒在了讲坛上——

战士倒在战场,科学家倒在讲台,一代数学大师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谢幕,这是一个值得

永远纪念的日子。

为了纪念大师仙逝,华罗庚的亲传弟子、亲朋好友和家人于 6 月 12 日在中科院数学与

系统科学研究院会聚一堂,共同回忆华老生平的点点滴滴。

生命在讲台上停止

“1985 年 6 月 12 日,大概是晚上十一二点钟,党委书记通知我这件非常突然的事情。

那之后的几天里,我一直在一种很愕然的情绪中不能自拔,因为这对中国数学界确实是个晴

天霹雳。”中科院院士、时任中科院数学院院长的杨乐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作为当时华罗庚的助手,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计雷就在华罗庚身

边:“华老在东京大学的报告是当天的 后一个报告,内容是在中国普及应用数学的一些体

会,为了这个演讲,之前一天华老准备到很晚。”

第二天的报告很顺利,讲台上的华罗庚情绪高涨,他从轮椅上站起来,拿起拐杖当教

鞭,语言也十分流畅,原计划 45 分钟的报告拖延了几分钟。出乎意料的是,“日本友人拿

着鲜花准备敬献,但还没走到面前,华老就出意外了”。每回忆起这一段过往,计雷总免不

了难过。

其实,在第二次发生心梗住院时,华罗庚就曾对计雷说:“我宁肯战死在疆场,也不

肯倒在病床。”他像一名征战沙场的战士,在为国家坚持不懈的工作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华罗庚之子华光回忆说,华罗庚生前曾做过一首词,非常好地诠释了他极度热爱祖国

的高尚思想:

只管心力竭尽,那顾水平高低。

人民利益为前提,个人成败羞计。

学龄已过六十,何必重辟新蹊。

贾藏、乘桴、翼天齐,奢望岂我所宜。

沙场暴骨得所,马革裹尸难期。

滴水入洋浩无际,六合满布兄弟。

祖国中兴宏伟,死生甘愿同依。

Page 39: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33 -

明知力拙才不济,扶轮推轂不已。

扛起领导数学界大旗

1950 年,已经成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的华罗庚毅然放弃了优厚的条件,回到

清华园执教,担任领导我国数学的重任。他这一爱国行动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赞扬和清华师

生的热烈欢迎。

华罗庚回到清华园是 3月份,已经开学有一段时间了,但他很快就走进了课堂。

中科院院士万哲先回忆说:“已经教了几年外国学生的华罗庚,感到教本国学生非常

兴奋,他一再称赞学生的程度非常好。”“作为学生,当然更是兴奋,有一位举世闻名的大

数学家来讲课,而且重点突出,引人入胜,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我很幸运,被系里指定

作为广义矩阵论课程的助教,从而有了直接跟华罗庚老师学习,并在他指导下作研究的机

会。”

万哲先说,1950 年上半年,华罗庚除了给学生讲两门课外,还组织了清华算学系的综

合讨论班,请系内和校外的一些数学家来进行演讲。此外,算学系学生自发组织的小型讨论

班,被华罗庚称为“婴儿讨论班”,他亲自参加,与学生一起讨论并进行指导,使清华算学

系的学术活动一下活跃起来。

1950 年下半年,华罗庚被指定筹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但在 1950~1951 年这个学

年,他仍然在清华大学讲授广义矩阵论。他一面讲课,一面带学生作研究;学生既学了知识,

又学会了作研究,收获很大。

华罗庚一贯重视培养和提拔年轻数学家,中国几代数学家都得益于他的教诲。1958 年,

华罗庚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史济怀说,50 年来,中国科大数学系取得的成绩和华罗庚等老

一辈数学家倾注的心血是分不开的。华罗庚的研究领域十分宽泛,他在代数、数论、矩阵集

合、多复变函数论等多个领域都有十分杰出的工作,为这些领域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

史济怀回忆说:“1964 和 1981 年,华罗庚先后在中国科大举办过两次综合讨论班,不

分学科,只要是有意义的数学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讨论、研究。1981 年来参加讨论班的不少

是院士级的,华老不仅要求解决问题,而且在方法上要越简单越好。记得当时有一个问题,

后归结到证明三角不等式,华老仍然非常认真地让大家把问题做到底。”

除了教书育人,华罗庚在上世纪 40 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

得到了 佳误差阶估计;对 G.H.哈代与 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 E.赖特关于塔里问

题的结果作了重大改进,至今仍是 佳纪录。其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

在代数上,他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

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

理。

华罗庚的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

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 40 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

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 20 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

Page 40: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34 -

华罗庚另外一本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

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获国家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全部精力推广“双法”

从 1960 年起,华罗庚开始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足迹遍及 27 个省市

自治区。在华罗庚生命的 后 20 年,他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推广数学应用方法的工作之

中,特别是“双法”——优选法、运筹法的推广和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过去,我国没有应用数学的传统,数学家如何使他们的工作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大

家都是茫茫然地束手无策。中科院院士王元回忆说,作为中国数学的领导人,华罗庚承受的

压力更为沉重。面对这种形势,他不顾年已半百,仍然和年轻人一道探索数学研究的多种途

径。

王元说,华罗庚学习过矿业学家与地理学家估计矿藏储量的方法,到工业部门,特别

是运输部门普及过线性规划,他还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多重积分计算的应用,取得了一些成绩

与经验。由于这些方面的成果难以在中国推广和使用,华罗庚仍不停地思考数学直接而又广

泛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途径。

从 1965 年开始,华罗庚仍然去我国工业部门普及“双法”。他将“双法”加以讲解,

写成了几乎不用数学语言表述的平话小册子,使一般工程技术人员甚至工人都能读懂。华罗

庚不顾自己年老多病,十多年中几乎走遍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为工人讲解,指导他们将“双

法”应用于生产。

王元说:“这充分表现了国家与人民利益在华罗庚心目中高于一切,以及他对劳动人

民的深厚感情。华罗庚期望中国数学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他生前屡

受挫折,但是从未放弃过努力。”

“在深切怀念华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继承华老的科学精神、学术思想和爱国情怀,

学习华老留给我们的宝贵而丰富的精神遗产,深刻感受他对我国科学事业、数学事业发展的

奉献精神和殷切期待。”中科院数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跃飞说。

纪念会由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洪桂林主持,中科院院士王元、杨乐、

万哲先、陆启铿、李国杰和越民义、史济怀、杨德庄、计雷、陈德泉、颜基义、华光等教授

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Page 41: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35 -

作者:黄艾禾 来源:中华读书报 发布时间:2010-6-18 10:19:39

王元:在内地工作的数学家里华罗庚最伟大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科学院院士王元,花费八、九年的时光,写了一本数学家的传记,

这本书就叫《华罗庚》。说到科学家的传记,我们已经见过很多了,但是由一位著名的数学

家来写的另一位著名数学家的传记,还是头一次见到。说到本书的写作,王元先生不无自信

地说:因为只有我,对他尤其是对他的数学工作 为了解。

王元先生是在 1952 年大学毕业后,由国家分配来到中科院数学所师从华先生的。从此,

他与华罗庚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风风雨雨 30 多年,自己也成长为一代著名数学家。可以

说,他是当今这世上 了解华罗庚的人。应该也是写作华罗庚传的 合适人选。

1980 年,王元与华罗庚在一起.

王元先生说,中国的数学在古代曾经很先进,但是到了 13 世纪以后,就开始落后了。

当时西方已经开始有了微积分,而中国人还在搞古典数学。虽然后来有传教士传进来一些近

代数学,但是都很零零碎碎。中国近代数学的真正起步是从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的,当时中

国有一批留学生到美国、欧洲和日本留学,学习了近代数学的知识再回到国内教学生。所以

中国的数学起步晚,水平不高。真正使中国的数学走向世界的,是两位中国数学家,一位是

华罗庚,一位是陈省身。他们是两位奇才,他们当时的工作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王元先生说,从数学领域来说,大致分为两个:一个是分析,一个是代数。绝大多数的

数学家一般只在其中一个领域里做出贡献,比如我自己,就是在分析方面。但华罗庚却在两

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另外一方面,数学又分成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华罗庚也是同时在这

两方面都有很大贡献。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科技馆的数学馆里,用不锈钢镌刻着当代 杰出的

Page 42: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36 -

数学家们的名字,共选了 88 名,其中就有华罗庚的名字。此外,华罗庚先生是美国科学院

和德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国外许多大学的名誉教授。

说到这里,王元先生说,在中国内地工作的数学家里,华罗庚是 伟大的。

王元先生介绍说,算起来,他开始写作《华罗庚》大概是在 1985 年开始的。当时华罗

庚还在世。在此前,胡耀邦同志曾经写过一封信给华罗庚,希望他能写一个回忆录,把他的

经验告诉后人。王元说:“后来我对华罗庚说,将来我要有时间我要帮助他写。在他去世前

的不到一年,有一天我说要到他家去商讨写传记的事,他就在我动身之后没到他家前,写下

了一个简短的自传提纲(在《华罗庚》书中有收录),但里面只是讲到了他的数学工作。等

到我开始写的时候,我觉得不能只写数学。为什么?我觉得华罗庚的一生有两点特别打动我:

一是他自学成才。他只上过初中,即使到了美国伊利诺大学当教授,他的履历上也只有初中

的文凭。这一点对中国的年轻人奋发向上有特别大的鼓励;还有一点就是他的爱国,他第一

次是 1937 年在英国的时候,正值抗日战争爆发,英国人要他留下教书,他却毅然放弃这些

在 1938 年回国,到了西南联大与同胞们共患难;他第二次是在美国,已经是美国,已经是

伊利诺大学的终身教授了,但一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便带领全家急不可待地返回祖国。

他的这种爱国精神可以说是推动我写书的巨大动力。

王元还告诉记者,此外,也没有一个外国数学家能像华罗庚这样对本国的数学事业发生

这么大的作用,他的学生可以说是遍布中华。

王元写这本书可谓困难重重。其中 大的困难,是查证历史资料。

翻开《华罗庚》,可以看到每一章的末尾那长长的参考书目、文件的目录。有人曾惊异

地问他:你怎么能搞到这么多的材料的?王元说是下笨功夫,一点一滴地坐在图书馆里大海

捞针。王元告诉记者,与文学家写传记不同,这本书里不会有一点虚构的、所谓想象的东西,

他所有的描述都有出处,他以数学家的严谨与坚韧不拔来做到这一点。比如,在文革中江青

曾经有过一次“批示”,说“谁反对陈景润谁就是汉奸”,她这是想借陈景润来打击华罗庚。

数学所有好几百人都听到过这个传达,但是他查不到文件的原件,查不到原件,他就不能用。

类似的事情还有好几起。因为国内图书馆的条件有限,他就利用到香港交流讲学的机会

去查香港的图书资料。白天他参加数学的交流讨论,晚上和休息日他泡在图书馆里。“那真

是大海捞针,半天捞个小小的芝麻!有时候查上一整天,一无所获。”王元说。

所以,这本 30 万字的书,王元竟写了八、九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找资料。当时又

没有互联网,可以想见这里的工作量有多大!到了动手写作时,他又没有专门时间来写书,

只能插空安排,自己订出自己的时间表:大约每年写出一至两章。“可能读者读起来会有点

互不连贯的感觉,这实在是因为这些章节都是分别写成的。”

我问王元:“你怎么不找一个助手?”

他说:“这是我的个人习惯。我从来做事情都是自己做。我也不希望我的事情没做完时

被别人知道。那时候我写书时,连家人都不知道我在干什么。事没做出来,就只有我知道。”

Page 43: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37 -

王元的书共写了两稿,第一稿大概有 40 万字,但他全部推倒重来。“这也是我的习惯,我

写书都是这样,第一稿只是理清思路,建立框架,第二稿才可以。”

《华罗庚》第一次面世是 1994 年,由开明书店出版。 近,《华罗庚》的修订版由江

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而且,以出版自然科学著作著称的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华罗

庚》的英文版,该社的《华罗庚》日文版也在翻译出版中。

《华罗庚》出版以后,共印了 27000 本,其中台湾的九章出版社印的繁体字版本在台湾

一地就卖了两千本。台湾的中央图书馆 1994 年就将其收入馆藏。海内外的知名科学家钱学

森、杨振宁、苏步青、陈省身、丘成桐(Fields 奖即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纷纷至函

王元表示祝贺。

Page 44: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38 -

作者:王丹红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7-4 21:59:38

佩雷尔曼拒绝百万巨奖的背后

1904 年,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左上)提出世界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1982 年,美

国数学家威廉·瑟斯顿(右上)因拓展庞加莱猜想获菲尔茨奖;美国数学家理查德·汉密尔

顿(左下)发明了有助于猜想解决的新工具——瑞奇流;俄罗斯数学家格里高利·佩雷尔曼

证明了庞加莱猜想。(图片提供:《纽约时报》)

格里高利·佩雷尔曼(Grisha Perelman)是俄罗斯数学家,因为对世界数学难题庞加莱

猜想的证明,被 2006 年第 25 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授予菲尔茨奖,而他却拒绝出席会议和接受

奖项;

2010 年 3 月 18 日,美国克莱数学研究所宣布,因庞加莱猜想的证明,佩雷尔曼成为“千

禧年大奖难题”获得者,获 100 万美元奖金;

2010 年 7 月 1 日,佩雷尔曼表示拒绝这一奖项。他认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数学家

汉密尔顿博士应该与他分享同等的荣誉。“主要的原因是我不同意组织化的国际数学界的决

定。我不喜欢他们的决定。我认为他们不公正。”

□本报记者 王丹红

格里高利·佩雷尔曼,这位像隐士般消失已久的俄罗斯数学家,终于开口说话了。据《纽

约时报》报道,因声称证明了世界上 困难的数学问题——庞加莱猜想,佩雷尔曼一时名声

Page 45: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39 -

鹊起、享誉全球,但随即又消失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森林中。2010 年 7 月 1 日,他终于表

示:拒绝美国克莱数学研究所因庞加莱猜想证明而颁发给他的 100 万美元奖金。

实际上,这是佩雷尔曼第二次拒绝国际数学界大奖。4 年前的 2006 年 8 月 22 日,第 25

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因庞加莱猜想的证明,大会授予佩雷尔曼菲尔

茨奖,但佩雷尔曼拒绝出席会议和接受奖项。

2010 年 3 月 18 日,克莱数学研究所宣布,因解决庞加莱猜想,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

成为“千禧年大奖难题”获得者。在《纽约时报》的文章中,克莱数学研究所所长詹姆士·卡

尔森表示,自己已经同佩雷尔曼博士通了电话,而“他像平常一样,非常愉快,对自己的抉

择相当坚定”。

百年难题——庞加莱猜想

《纽约时报》援引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消息,佩雷尔曼表示:“我已经拒绝了(这个

奖励)……你知道,我有太多的理由接受或拒绝这一奖项。这也是为什么我用了这么长时间

来坚定我的信心。”

克莱数学研究所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旨在促进和传播数学知识。2005 年 5 月

24 日,克莱研究所公布了包括庞加莱猜想在内的 7 道“千禧年大奖难题”,研究所认为这 7

道难题是“重要的经典问题,许多年仍未解决”。解答任何一个问题的第一人将获得 100

万美元的奖金。

庞加莱猜想以法国伟大的数学家亨利·庞加莱的名字命名,这个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曾

让全世界的数学家前赴后继奋斗了一个世纪。

庞加莱曾经说过:“创思虽然只是漫漫长夜中的灵光一闪,但这便是一切。”1904 年,

他提出有关空间几何结构的猜想:在一个三维空间中,假如每一条封闭的曲线都能收缩成一

点,那么这个空间一定是一个三维的圆球。这就是著名的“庞加莱猜想”。

华裔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在接受《科学时报》专访时说:“三维空间是人类生

存于其中的空间,是 重要也是 难于研究的空间。”

庞加莱猜想表面简单,实则令人迷惑,它的基础是拓扑学。数学家们为这个问题的证明

已经奋斗了 100 年,他们认为,也许还要等上 100 年的时间,才能完全明白这个问题对数学

和物理学的全部意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翰·摩根(John Morgan)是填补佩雷尔曼工

作的数学家之一,2006 年 8 月,当国际数学界宣布庞加莱猜想被证明时,他曾说,庞加莱

猜想的证明需要用拓扑学领域以外的工具,需要用几何或分析的方法来证明这个拓扑学问

题。他认为,激动人心的并不是这个问题 终被证明,因为每个人都感觉它是正确的,激动

人心的是证明所用的方法“发现了数学中两个不相关领域之间深刻的联系”。

瑟斯顿和汉密尔顿的新思路

提 出 这 种 深 刻 联 系 猜 想 的 人 是 美 国 康 奈 尔 大 学 的 数 学 家 威 廉 · 瑟 斯 顿

(William Thurston)。1970 年,他提出几何化猜想的一个特例,这是一个有关三维空间

几何化的更强大、更普遍的猜想,认为任何空间都能还原成少数几个基本图形。《美国数学

Page 46: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40 -

会会志》的文章曾指出,瑟斯顿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深刻认识到如何用几何学的方法来认识三

维图形的拓扑学。

因几何化猜想的提出,瑟斯顿获得了 1983 年的菲尔茨奖。摩根说:“瑟斯顿的猜想列

出了一个清单,如果它是正确的,那么庞加莱猜想的证明则迎刃而解。”拓扑学家们努力发

展一系列精致的工具来研究和分析形状,但一直没有获得突破。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

提出了一种名为“瑞奇流(Ricci flow)”的新工具,这一思想源自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

论和弦理论。在 2006 年 8 月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汉密尔顿应邀作了 1 个小时的大会报告,

他在报告中说,“瑞奇流”是由他本人和哈佛大学的丘成桐发展起来的。

但是,汉密尔顿在“瑞奇流”的研究过程中遇到一个障碍:即在用曲率方法推动空间变

化时遇到了奇异点,如何处理奇异点成为整个庞加莱猜想证明中 重要的一部分。

佩雷尔曼打破了僵局。2002 年 11 月,他将第一篇论文贴在网站上。论文表明,所有的

奇异点都是友好的,它们会变化为球形或管状形,而且,一旦“瑞奇流”开始,这些变化是

有时限的。这意味着拓扑学家可按自己的意愿切割空间,并让“瑞奇流”持续到 终,揭示

了空间的拓扑学球形本质,同时证明了庞加莱猜想和瑟斯顿的几何化猜想。

《纽约时报》当时以晴天霹雳来形容这篇文章对数学界的震撼。然而,佩雷尔曼的论文

技术性很强又过于简略,只有极少数数学家能够阅读,于是,全世界的数学家们一行一行地

解读这些论文,以确定他的观点是否正确。

天才数学家佩雷尔曼

雷尔曼 1966 年 6 月出生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高中时曾赢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

奖,之后在圣彼得堡获博士学位,并加入圣彼得堡的斯捷克洛夫数学所,有数学天才之称。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他在美国做过几个博士后研究;1995 年回到斯捷克洛夫数学所。1996

年,他拒绝欧洲数学学会颁发的年轻数学家奖。

在他关于庞加莱猜想的论文出现之前,有人认为佩雷尔曼已离开了数学界。尽管佩雷尔

曼的论文晦涩难懂,却激起了专家们深深的兴趣。

2003 年春天,佩雷尔曼巡游美国,在石溪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

斯顿大学作了系列演讲,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演讲中,他称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是汉密尔顿

的信徒,尽管两人从未共同工作过。之后他回到圣彼得堡,不再与外界联系。也就是在 2003

年,他在网站上贴了系列论文,声称在哥伦比亚大学数学家汉密尔顿工作的基础上,证明了

庞加莱猜想和瑟斯顿猜想。

《美国数学会会志》的文章曾指出,在佩雷尔曼消失期间,数学家们前赴后继地开始努

力证明他的工作,但这项工作异常困难,许多证明都是错误的。数学家们发现了论文中的一

些差错,但都不严重。

2006 年 8 月,英国《自然》杂志在线新闻列举了 3 组“令人尊重的科学家”的论文,

指出他们的工作填补了佩雷尔曼工作的细节,而中国数学家的贡献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

地。

Page 47: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41 -

第一篇:2006 年 5 月 25 日,作者为克莱纳与密歇根大学的约翰·洛特(John Lott)

和安·阿伯(Ann Arbor),论文张贴在预印论文网站(arXiv preprint server)上。第二

篇:2006 年 7 月 25 日,作者为摩根和麻省理工学院数学家田刚,写出长达 473 页的详细论

文,该论文一步一步证明了庞加莱猜想,但没有详细证明几何化猜想,2006 年 7 月 25 日,

论文贴在同样的预印论文的网站上。摩根说:“所有的工作都是佩雷尔曼做的,我们只是对

它进行解释。”这两项工作都是在克莱研究所的资助下完成的,两篇论文也贴在该研究所的

网站上。第三篇:2006 年 6 月,作者为美国里海大学的曹怀东和中国中山大学的朱熹平,

论文发表在当月出版的《亚洲数学期刊》上,论文声称彻底证明了庞加莱猜想和几何化猜想,

而不仅仅只是充实佩雷尔曼的工作。《亚洲数学期刊》主编丘成桐认为,曹怀东和朱熹平使

用了一些不同于佩雷尔曼的论点。

三篇论文加起来有 1000 多页,数学家们对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进行了审慎、详细的审查。

克莱纳说:“谨慎是应该的,因为庞加莱猜想不仅著名,而且重要。”与此同时,佩雷尔曼

从斯捷克洛夫数学所辞职,与母亲住在一起,停止与外界的交流。

拒绝领奖

2006 年 8 月,因庞加莱猜想的证明,第 25 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授予佩雷尔曼菲尔茨奖,

然而他历史性地拒绝这一奖项,不出席会议。

当时,克莱数学研究所所长卡尔森表示,按照克莱千禧年奖金的规定,证明问题的论文

要经过两年的时间考验,两年后,如果证明经受了时间的考验,那么研究所将任命一个专门

委员会来推荐获奖者名单。但他指出:“没有任何规则可阻止佩雷尔曼获得全部或部分奖

金。”他认为佩雷尔曼和汉密尔顿在庞加莱猜想的证明中作出了主要贡献。他说:“佩雷尔

曼是一位非凡的天才,他按自己的方式行事,我认为 重要的是他写出三篇论文并将它们贴

在 arXiv 网站上,这给了数学家们一个大礼物,有许多观点和事情值得思考。”

2010 年 3 月 18 日,当克莱数学研究所宣布将 100 万美元的奖金授予佩雷尔曼时,许多

人推测他会接受这一奖励。然而,6月在巴黎举行的为期 3天、庆祝庞加莱猜想证明的学术

会议上,佩雷尔曼仍然没有现身。

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的报道,佩雷尔曼说,汉密尔顿博士应该与他分享同等的荣誉。

“简而言之,主要的原因是我不同意组织化的国际数学界的决定。我不喜欢他们的决定。我

认为他们不公正。”

克莱数学研究所表示,将于今年秋天宣布如何使用这笔奖金。

Page 48: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42 -

作者:王波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0-7-7 17:34:00

夏尔·埃尔米特:数学不及格的天才数学家

考试结果再次证明,夏尔·埃尔米特(Charles Hermite)是位数学天才,但不是个优秀

的数学考生。他差点再次栽在巴黎综合工科学校的数学考试上。这已经是埃米尔特第 5 次参

加考试了。这个 20 岁的年轻人数学天分过人,在数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对五次方程代数解

的探讨》,震惊了数学界,也为他赢得了数学家的名声。

在课堂上,埃米尔特却不是好学生。他经常阅读高斯、欧拉和拉格朗日等人的数学著作,

然后找老师辩论,还毫不掩饰自己对考试的痛恨。 “数学课本就是一堆垃圾,数学考得好的,

都是些二流头脑的人,只懂得搬运垃圾。”这位中学生公开宣称。但 终吃亏的仍是他。每

次考不好,老师就用木条打他的脚。直到 1840 年,埃尔米特转学到路易大帝学院。

在那里,他遇上了数学老师里夏尔。里夏尔告诉老埃尔米特,他这个喜欢独立思考的儿

子就是个“年轻的拉格朗日”。但这位数学老师也明白,在那个注重考试的年代,独创性有时

就是一剂毒药。15 年前,他那位颇具数学才华的学生伽罗瓦,就是因为太具独创性而一次

次败给了考试。里夏尔劝说埃米尔特,从创造性的研究转向为考试做准备,这样才能进入综

合工科学校,避免重蹈伽罗瓦的悲剧。埃米尔特接受了老师的劝告,但他确实不适合考试

——“年轻的拉格朗日”先后经过了 5 次考试,才侥幸挤进了工科学校的大门。然而,仅仅过

了一年,他便不得不转系。教育当局突然下令,残障者不得在工科学系学习。由于天生右腿

残疾,埃米尔特只好转入文学系。但他对数学的兴趣依然未变,他把自己对阿贝尔函数的研

究论文寄给了法国大数学家雅可比。对方不仅回信鼓励,还期待着将来有一天能向这个年轻

人学习,因为他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已在数学界崭露头角的数学家埃尔米特,数学考试依旧

不及格。这差点影响了他从大学里毕业。幸运的是,他 终勉强通过了考试。走出校门,埃

尔米特不得不为生计发愁。没有地方愿意接受一个瘸子。埃尔米特想到了当数学老师,但他

依然要先参加考试,才能获得任教的资质。好在两位主考的数学家知道埃米尔特是个数学好

手,刻意网开一面。否则,埃米尔特也许根本就通不过这次考试。

26 岁的年轻人受聘于法兰西学院做一名助教,任务是给学生批改作业。这一改,就是

20 多年。在这 20 多年里,他在函数论、高等代数、微分方程等方面陆续有重要发现,但是

在学校里,这个不会考试也没法获得更高学位的人,只能继续批改作业。

直到 1869 年,47 岁的埃尔米特才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位。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聘请这位

举世闻名的法兰西科学院院士为教授。不过第二年,他便到了巴黎大学担任教授。埃尔米特

在这里整整工作了 27 年。他的数学课堂干脆取消了考试。“学问像大海,考试像鱼钩。老师

怎么能把鱼挂在鱼钩上教它在大海中学会自由、平衡的游泳呢?”他解释说。

这位自称“对数学的开创性研究中毒很深,热爱得无法自拔”的残疾教授, 终赢得了人

Page 49: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43 -

们的尊重。埃尔米特不仅证明了自然对数的底数 e 的超越性,还在现代数学各分支中留下好

几个以他姓氏命名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他在巴黎大学训练出了庞加莱等整整一代卓越的法

国数学家,他的经典著作则在世界各地教育了他的同代人。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对知识本身

的尊重。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获胜的普鲁士人侮辱了法国人。埃尔米特虽然饱含爱国

热情,但仍然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对德意志数学家们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赏。

在他眼里,科学是超越国界的,对方的知识和智慧的价值,不因双方敌对而在另一方不复存

在。

“敌人的数学也是数学。”爱国者埃尔米特这样认为。

Page 50: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44 -

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10-7-14 11:30:42

五位华人科学家当选国际数理统计学会新科会士

他们是:彭实戈,邱培华,严加安,杨宇红,曾冬林

日前,总部设在美国的国际数理统计学会(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IMS)宣布了 2010 年新增选的 13 位会士名单,5 位华人科学家当选。

他们是:

彭实戈 山东大学数学与系统工程学院、中科院院士(山东大学数学系 1971 级)

邱培华 明尼苏达大学统计系教授(复旦大学数学系 1982 级)

严加安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研究员、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大应用数学系 1959

级)

杨宇红 明尼苏达大学统计系教授(中国科大数学系 1983 级)

曾冬林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生物统计系副教授(中国科大数学系 1989 级)

国际数理统计学会创立于1933年,宗旨为促进概率统计学科理论与应用之发展与传播,

该学会是 权威的全球性统计与概率国际学术组织之一。据悉,8 月 10 日,在瑞典哥德堡

进行的国际数理统计学会 2010 年会中,新增选院士将被授予铭牌。

Page 51: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45 -

作者:文兰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8-9 6:24:16

为中国数学在二十一世纪率先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数学天元基金的理念、使命与责任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和指导下,经过历届数学天元基金学术领导小组和

全国数学家的努力工作,数学天元基金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数学基金相辅相成,密切配合,

为中国数学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文兰

数学天元基金与“陈省身猜想”

数学天元基金于 1989 年设立,至今已经 20 年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金

会)的支持和指导下,经过历届数学天元基金学术领导小组和全国数学家的努力工作,数学

天元基金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数学基金相辅相成,密切配合,为中国数学发展作出了重要

的贡献。

1988 年初,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谈到中国数学发展前景,明确指出中国将很快会成为

一个数学大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唐敖庆院士亲自主持委务会进行了讨论。委务

会认为数学同其他实验学科不同,不需要昂贵的实验设备和条件,主要靠数学家的聪明和勤

奋,数学的振兴较之其他学科相对要容易些,决定支持和帮助数学学科率先赶上世界先进水

平。

根据陈省身先生的倡议,基金委决定召开“二十一世纪中国数学展望”学术研讨会。

1988 年 8 月,“二十一世纪中国数学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召开。会上第一次明确

提出了“中国数学要在二十一世纪率先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宏伟目标。出席开幕式的李铁

映同志把这一目标风趣地称为“陈省身猜想”,表达了党和国家对数学家的热情支持。

“展望”会议后,会议组织者吴文俊、程民德、谷超豪、王元、杨乐、冯康、胡国定、

齐民友、堵丁柱、李克正等 10 位数学家联名向国务院打报告,申请对数学进行专项经费支

持。

1988 年 12 月 18 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批示同意拨款支持数学家“率先赶上世界先

进水平”的决心,并决定专款 100 万元/年戴帽下达(像帽子直接戴在头上一样,将某部分

经费直接划拨给某些项目)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由基金委负责管理。此专款被定名

为数学天元基金。

Page 52: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46 -

数学天元基金的设立是中国数学的一段佳话。数学天元基金的设立,有赖于数学学科

的特殊性,更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数学家的亲切关怀和信任,凝聚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对数学学科的充分支持和鼓励。

数学天元基金的设立,紧紧联系着“率先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宏伟目标。“率先赶

上”,是我国数学界几代人的心声,也是数学天元基金的理念、使命和责任。

基金委与数学界联系的重要纽带

数学天元基金设立之初,经费是由财政部单独下达到基金委的。1992 年后,财政部把

数学天元基金经费含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总经费中,戴帽下达到基金委。基金委领导对数

学天元基金的任务、使用原则、运作方式多次讨论并作了如下明确规定:

数学天元基金的经费应同基金委内数学经费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目前一部分用于弥

补数学经费的不足,另一部分用于做自然科学基金不能做而对中国数学发展又特别重要的

事。基金委在管理上给予帮助和监督。

组建数学天元基金的学术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数学天元基金经费的使用和安排。

数学天元基金学术领导小组由一些学术造诣深、在数学界有威望的、公正的数学家组

成。它的任务不仅是评审数学天元基金,更重要的是把中国数学界组织起来,抓住一些影响

中国数学发展的重要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在数理科学部设置一个处级机构——数学天元基金办公室,任务是落实数学天元基金

学术领导小组的各项决定,具体负责数学天元基金各类项目的受理、评议和实施。

历届数学天元基金学术领导小组凝集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家,思考筹划中国数学的发展,

起到了对数学学科的均衡发展设计和指导的作用。数学天元基金由数学家自己筹划使用,集

体讨论,解决一些在数学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又保证了基金委对经费使用的有效管

理和监督。数学天元基金成为了基金委与数学界联系的重要纽带。

推动数学学科全面、健康和持续发展

数学天元基金学术领导小组成立后,当时的基金委副主任胡国定教授和学术领导小组

组长程民德院士多次召集会议,商谈如何实现“率先赶上”的目标。经过多次讨论,大家一

致认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首先要解决数学的合理布局的问题。第一是把学科建设好,主要

是调整好现有的学科分支结构,建立合理的资助格局,使中国数学能与国际数学接轨。第二

是把队伍建设好,主要是加快人才年轻化的步伐,努力加强对优秀年轻人才的挖掘和支持,

培养一批下一个世纪数学高峰的攀登者。第三是把国内数学研究的条件和环境建设好,主要

是努力改善数学图书和资料的出版条件、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条件和计算辅助研究的条件。

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数学的发展缺少一个整体的考虑和安排,数学家缺乏相互间的学

术交流,对国内外研究的动态也不大了解。长此下来,使得许多分支学科的布局不大合理。

Page 53: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47 -

一些在国际上发展迅猛的前沿领域,比如金融数学等,当时在我国还比较薄弱。在基金委领

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数学天元基金学术领导小组和基金委学科评审组一起在数学界先后开展

了多次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每次研究后都提出了数学的优先发展和资助的领域,并给出适当

安排,有些优先领域争取在科技部攀登计划或重点基础研究规划中得到支持,有些优先领域

争取在基金委的重大、重点项目中得到支持。在“八五”、“九五”、“十五”计划和“十

一五”的规划中,这些建议优先发展的领域都得到了基金委和科技部的重点支持。

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新兴科学领域、高新技术、国防建设以至现

代化社会生活对应用数学的需求大大提高,原有的格局已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数学天元基

金学术领导小组历届负责人都关注这个问题。该小组第二届组长吴文俊院士指出,“纯粹数

学是基础,应用数学是生命”。第三届组长张恭庆院士提出“中国数学界要在我国的高科技

发展、国防建设、现代化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第四届组长马志明院士主持学术领导小组

多次讨论,提出鼓励学科交叉与相互渗透,鼓励数学家与其他学科的合作研究,吸引其他学

科的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数学基金项目,避免评价应用数学项目过分强调积累及文章发

表杂志。副组长李大潜院士提倡和推动的“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这些主张和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应用数学的发展。

人才是中国数学“率先赶上”的根本,优秀人才是取得高水平成果的基础。数学天元

基金学术领导小组研究和讨论 多的是人才培养问题,把造就一批又一批的跨世纪的优秀人

才当做数学天元基金的根本任务之一,并力求在机制上采取措施,加快队伍年轻化的进程和

加强对年轻人的培养。

数学天元基金设立不久,就开始支持由陈省身先生建议创办,教育部举办的对中国数

学人才培养有重大影响、后来被谑称为“黄埔几期”的数学研究生暑期中心。1995 年起,

又同教育部合办数学研究生暑期学校。从 2002 年起,数学天元基金又创办了应用数学研究

生暑期学校。这些暑期中心、暑期学校请国内外第一流的学者开设第一流的课程,很多是许

多学校一时没有条件开设的课程,对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起了“及时雨”的作用。

2001 年起,数学天元基金资助开办了由田刚、林晓松教授提议创办的“数学之星”中

学生夏令营,目的在于培养中学生对数学的爱好,改变普遍存在的过于重视应试教育的状况,

收到很好的效果。

为响应中央关于支持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的战略部署,从 2003 年起,数学天元基金

相继在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举办了西部和东北部青年教师暑期培训班,效果

很好。

为避免数学人才过早流失,数学天元基金从 2000 年起设立了青年基金,起到了基金委

青年科学基金“预备队”的作用。

数学天元基金还采取了多种形式帮助年轻人走向世界。

Page 54: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48 -

数学家需要的两个主要研究条件是图书资料、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十多年来,在数学

天元基金支持下,这两个方面都有了较明显的改善。

中国数学研究水平实现飞跃

历届基金委领导和数理学部领导都十分重视对数学学科的支持,基金委主任多次在不

同场合介绍数学的重要性和中国数学界取得的突出成绩,数理学部领导也定期主持研讨,总

结和完善数学天元基金的使用原则和运作方式。在基金委领导对数学的关心和支持下,数学

天元基金经费经过几次调整,从 初的 100 万元/年,逐步增加到了目前的 1000 万元/年;

1992 年提高到 200 万元/年,1999 年以后又有三次增长;第一次提高到 350 万元/年,第二

次从 350 万元/年提高到 500 万元/年,2009 年从 500 万元/年提高到 1000 万元/年。

在国家对数学的大力支持下,在数学界的共同努力下,20 年来我国的数学研究工作的

水平和质量有了明显的飞跃,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和影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仅从国际数学

家大会邀请报告这一角度来看,2002 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我国有 1 位数学

家应邀作 1小时大会报告,11 位在国内工作和 9 位在海外访问工作的数学家应邀作 45 分钟

报告。在 2010 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我国又将有 1 位数学家应邀作 1 小时大会报告,5 位

在国内工作的数学家应邀作 45 分钟报告。这些情况与数学天元基金起步时的情况相比,是

了不起的进步。

我国数学的大幅进步,从经费资助的角度看,当然主要不是由于数学天元基金,而是

由于基金委和科技部等主体来源。但我国数学的快速发展说明,20 年前老一辈数学家提出

的“率先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是很有眼光的,他们为数学天元基金确立的理念、使命

和责任既是崇高的,又是现实的。老一辈数学家深远的眼光和以中国数学事业为己任的信守、

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仰感佩。

实践证明,在很多方面数学天元基金如同基金委的试验田,开创了很多创新点和生长

点。它充分尊重数学学科的特点及自身发展的规律,给予数学家更多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同

时又保证了基金委对经费使用的有效管理和监督。数学天元基金维系了一支筹划数学发展的

重要力量,加强了数学界内部的联系,也成为基金委与数学界联系的重要纽带。这样的运行

机制对中国数学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受到全国数学界的一致好评和赞扬。

继续筹划中国数学发展

数学研究的规律决定了其研究的探索性、创造性和结果的不可预知性,这也决定了它

的资助基金来源只能主要是政府拨款。科学基金制的资助形式和运作方式主要依靠科学家共

同体进行民主管理和专业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的颁布与实施,进一步明确了申

请人、评审专家和基金管理者的权力和责任。我们要进一步细化数学天元基金定位,落实《国

Page 55: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49 -

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与数学天元基金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数学家群体在数学天元基金资

助形式和运作方式中的作用,体现数学家在数学天元基金工作中的主动权和灵活性。

作为数学天元基金在新时期的任务,一是要推动我国数学更快发展,早日实现数学强

国的目标;二是要发挥数学家集体思考、谋划布局的功能。筹划中国数学发展一直是数学天

元基金的特点,也是优点。在做好基金评审的各项工作之外,我们还要更加重视听取数学家

的意见和建议,更加重视对一般性问题的讨论和思考,凝聚共识,采取措施,把数学天元基

金的工作做得更好。

数学研究具有典型的厚积薄发特点,进展往往难以预测,需要在宽松环境下长期积累

才能取得突破。我们要尊重科学规律,摒弃急功近利和浮躁情绪,进一步改善数学天元基金

资助机制,营造数学发展的良好环境。

我们每年都有很多优秀的大学生出国攻读博士,我们自己每年也有很多博士生毕业,

也逐步有一些优秀的博士毕业生回国工作。中国数学的发展已从量的增加到了质的提高阶

段。国家对人才问题非常重视,对数学的发展也投入很多。要认真总结我们在人才培养上的

经验、成功与不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也包括认真研究美国、欧洲的数学强国在

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异同,研究它们在人才培养上的经验,把数学天元基金优秀人才资助做得

更好, 终在我国本土培养出众多世界一流的数学人才。

数学天元基金走过了一个不平凡的 20 年。总结经验,展望未来,我们备感责任重大。

我们将继续努力工作,为中国数学和数学天元基金的发展作出贡献。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我国数学同世界上先进的国家相比,在很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今后的任务还很艰巨。我

们相信,只要全国的数学家团结起来群策群力,沿着已确定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中国

数学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率先赶上”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为中科院院士、第五届数学天元基金学术领导小组组长)

Page 56: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50 -

作者:朱广清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 年 8 月 9日

丘成桐: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突破期待理论数学新进展

“据说,英女王维多利亚曾询问科学家电磁学有何用处,她得到的回答是:陛下,以后

帝国的主要税收都会与电磁学有关。”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 8 月 3 日应邀到山

东大学讲授《几何学在理、工、医各科的妙用》,指出数学与物理学、工程学与美学有着直

接关系。

那么,数学是不是科学?报告后,《科学时报》记者请丘成桐回答这一学界长久争论的

问题,并请他归纳报告中讲述的数学对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的作用;还就美国前些年提出“竞

争力计划”,强化教育对学生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 4 方面素质培养的问题,征询丘成

桐有些什么建议。

数学研究大自然的真与美

“数学是科学。”丘成桐微笑着肯定地说。他强调,同其他科学一样,数学也是研究大自

然的真与美。然而,他解释说,科学探索成果称“发现”、技术创新成果称“发明”,而数学非

常奇妙——其研究成果称“发明”。譬如“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提出的求证方法称“发明”。

微积分“计算”流体运动导出现代工程学

“在古代,数学主要用于工程。”丘成桐指出,在埃及和巴比伦,几何学用以丈量高大的

建筑,譬如金字塔;在希腊,几何学用来计算地球直径和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学者们对圆周

的长度、体积的计算都有很大兴趣,一些计算都由实际应用而来。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历法

的计算激发了数学的多个分支,它是农业社会 重要的一环:在中国引起中国剩余定理的创

作,在古印度或古代阿拉伯国家则引起三角函数的计算,甚至这些函数的微分。

“当今,数学对天文学、天体物理学的发展更重要。”丘成桐的论点在其此前的报告中已

有详尽阐述:

数学 伟大的应用,应是牛顿利用微积分从牛顿引力计算出星体运行。他推导了开普勒

的行星运行定律。没有微积分的发明,很难想象牛顿力学能有这样重大的成就。以后欧拉、

拉格朗日、伯努利兄弟等人将微积分运用到流体运动的计算,现代工程学从而产生。第二次

科学突破,在于麦克斯韦利用高斯的数学理论导出麦克斯韦方程,并解释了法拉第的磁电实

验;在此之前,傅立叶已引进波动分解的方法,成为以后物质波动 重要的工具。麦克斯韦

方程直接影响了相对论和杨振宁的场理论,而微分几何也成为广义相对论的基本语言,算子

理论则对量子力学的谱分析有直接影响。

Page 57: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51 -

丘成桐指出,统一场论很明显需要数学家“帮忙”。他本人的几何学著作被弦学家称为卡

拉比—丘空间,成为宇宙的基本模型。他说,至于概率论、随机过程分析、控制理论和计算

数学等的诞生,对现代工程学、金融管理、经济学有其革命性贡献。

在丘成桐为山东大学师生所作的报告中,更多地介绍了几何学通过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

妙用。

中国有能力也应当培养基础理论科研人才

“直接依赖于数学进展的量子力学,曾影响电子学乃至工程技术的方法与走向,而目前

中国尚达不到这种成就。”

丘成桐认为,中国人在工程上有着很大成就,譬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但对结构性、

理论性数学的兴趣不大。他强调,近现代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突破大多依赖理论数学的进展。

人们发现,微观世界的量子效应有可能作为现代通信技术新的科学基础,使通信技术出现全

新格局,引起诸如电视、手机等应用领域发生变革,而这些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据数学、物

理学的基础研究。

“中国有能力也应当培养基础理论科研人才。”丘成桐提出,如果培养一个理论数学教授

需要 20 万元人民币,那么,培养 1000 名仅需 2 亿元。“这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他说,

这种投入并不多,或许校长请客吃饭的费用就够用。他建议建立一个专项基金,“它的利息

或许就可解决投入问题”。

Page 58: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52 -

作者:陈晨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8-9

沈文庆院士:我国拔尖的数学家还太少

数学是一门探索性很强的纯基础学科,这也决定了它的研究经费主要靠国家拨款。而

作为支撑我国基础研究主渠道之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数学天元基金的支持,对于数学

科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天元基金设立 20 周年之际,《科学时报》记者

特别就数学天元基金对于数学学科发展的影响等问题专访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

任沈文庆院士。

数学:基础中的基础

“数学,被称为科学皇后。大部分自然科学学者认为数学是自然科学学科,而有许多

数学学者则认为数学是一门独立于自然科学的学科。但是,不管数学是否属于自然科学,数

学科学的任何进展和成功,都将推动其他科学的发展。可以说数学是基础研究的基础。”沈

文庆说。

数学以抽象的数和形作为研究对象,是一门探索性很强的纯基础学科,这也决定了它

的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作为支撑我国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包括数学天元基金的支持,对于即使在基础研究领域也属难见显性效益的学科的数学科学当

然至关重要。

沈文庆说:“学科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学科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是实现重点突破与跨越、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的重要保障。而保证学科的均衡协调可持

续发展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要职责之一。”

自 1986 年 2 月成立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就成为数学学科申请研究经费的主

要渠道。不过,在 1986 年,财政部下达到基金委的经费仅为 8000 万元人民币,而数学学科

从中只得到 118.1 万元,只占整个经费的 1.48%。而当时在中科院和高校从事数学研究的人

数已经超过 1 万人,这点经费要支持当时全国的数学研究是非常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恢

复和振兴数学的任务实在太艰巨了。

在这种情况下,基金委第一届领导班子准确地把握到了数学的学科特点:作为一门基

础性很强的学科,数学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学科,不需要太多的实验设备和条件,主要是靠数

学家的聪明和勤奋,数学的振兴相对要容易些。

在 1988 年召开的“二十一世纪中国数学展望”学术研讨会上,数学家们第一次明确提

出了“中国数学要在二十一世纪率先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宏伟目标。

“展望”会议之后,会议组织者吴文俊等 10 位数学家联名向国务院提交报告,申请对

数学进行专项经费支持。同年 12 月 18 日,李鹏同志批示同意拨款支持数学家“率先赶上世

界先进水平”的决心,并决定专款 100 万元/年下达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由基金委

负责管理,此专款被定名为数学天元基金。

Page 59: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53 -

独具特色的资助对象

数学天元基金设立后,数学学科是基金委内部各学科中唯一一个设有专项基金的学

科。

沈文庆说:“有了这个专项基金,使得数学学科在基金委内的经费有了很大的增加和

改善。它一方面可以弥补基金委内数学基金的不足,同时还可以做一些基金委内科学基金不

能做但又对中国数学很需要做的事情。”

天元基金主要资助 6 个项目类型:(1)研究生数学暑期学校、大学生数学暑期学校、

中学生数学夏令营、西部青年教师培训;(2)数学天元青年基金;(3)讲习班、研讨班、

学术年会、数学论坛、专题国际合作等学术交流与高级研讨班;(4)图书和杂志的出版、

建立计算机网络;(5)数学教育、数学传播和数学史的研究;(6)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

究。其中有好几个项目都是基金委内科学基金不能做但又对中国数学的发展很重要的事情。

“在许多人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眼中,数学研究都是很苦很枯燥的事情。但数学又被

认为是年轻人的科学,因为世界上绝大部分数学家都是在他们的青年时期就展现出了炫目的

数学才华。”沈文庆说,“因此,我们需要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投身到数学科学行列中来,为

它作出更大贡献,让广大青少年对数学产生兴趣,消除畏惧,使中国在数学科学领域里继续

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使高度抽象的数学文化得以在中国进一步普及和繁荣。数学天元基金在

这方面就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事实上,经过 20 多年来的有效运行,数学天元基金已经成为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

活动组织者和资助来源,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具有品牌效应和号召力的专项基金,

为中国数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沈文庆指出,数学天元基金是科学基金对数学的支持格局

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数学天元基金,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研究环境的改善、

交叉学科的支持、与数学界建立良好的桥梁、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组织和协调中国数学

界的重大活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并使得科学基金对数学的资助格局更加合理。

正是因为如此,经过几次调整,数学天元基金经费从 初的每年 100 万元逐步增加到

了目前的每年 1000 万元。

百尺竿头尚待更进一步

沈文庆强调,数学学科的发展明显地体现着“双力驱动”的规律及特点,即外部推动

力和内部推动力。数学发展的原动力,是来自它的外部、来自客观实际的需要。同时,数学

一旦形成基本的概念和方法,数学内部的需求和数学逻辑的必然也在推动数学向前发展,而

且所得到的结果常常成功地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当今社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昭示着

巨大的外部需求。满足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和推动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两者相互联系又互

为促进。

Page 60: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54 -

今天,我们正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自然科学的各研究领域都进入了更深的层次

和更广的范畴,这就更加需要数学。许多十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理论出人意外地在其他领域

中找到了它们的原型与应用。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密切。

随着现代应用数学的飞速发展,其研究范围已大大扩大。数学内部各个分支的联系在

不断加强,并出现了许多跨学科的新的研究分支或研究领域。数学越来越趋向于各分支学科

的交叉和融合,数学学科间的综合发展倾向充分展现了数学内在的统一性及其发展活力,并

在其他研究领域中显示出重要的应用前景。数学也正在向知识和生产领域全面渗透和融合,

并且已经逐步构成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已经从以往传统领域(如力学、物理、天

文以及传统工业领域)扩展到原先非传统的化学、生物、其他各门自然科学及高新技术领域,

甚至进入到经济、金融、保险及很多社会学领域,深入到各行各业,可以说无所不在,并发

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多门科学的数学化趋势已初见端倪或呼之欲出。

沈文庆表示:“目前我国数学事业还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的数学家在国际公认的重要

数学问题上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工作还不多,特别是那些有重大创新的、能引导学科发展新潮

流的工作更少;我国的数学家在数学同其他学科交叉的领域及应用领域做的工作也很少,发

挥的作用更显不够; 根本的问题是,在我国,拔尖的、特别优秀的数学家还太少,我们自

己培养的优秀人才外流的却很多。”

沈文庆说:“在这种情况下,基金委内数学科学基金以及数学天元基金都必须尽力为

广大数学工作者构建一个创新平台,一是组织开展数学学科发展战略的研究,确定对数学的

优先资助领域,二是全面安排统筹规划,用基金做杠杆对数学各分支的支持进行合理的调整

和布局,使得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各个重要方面都能得到稳定和持续的支持,以便得到协

调和均衡的发展,并 终实现推动整个数学学科在我国全面、健康和持续的进步与发展的目

标。”

Page 61: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55 -

作者:陈丹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0 年 08 月 12 日 10:41

数学家破解计算机科学最大难题:有望获百万奖金

本报讯 (记者陈丹)P≠NP,一个简洁的论文标题,或许预示着七大世界数学难题之一的

P 问题(多项式算法)对 NP 问题(非多项式算法)终于有了答案。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

站 8 月 11 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惠普实验室的数学家维奈·迪奥拉里卡已经于 6 日提交

了关于论证该问题的论文草稿,如果此答案被证实无误,那么他将获得由美国克雷数学研究

所提供的 100 万美元奖金。

P 对 NP 问题是克雷数学研究所高额悬赏的七个千禧年难题之一,同时也是计算机科学

领域的 大难题,关系到计算机完成一项任务的速度到底有多快。有些问题计算起来很容易,

利用多项式算法很快能解决,比如求若干个数的乘积,这类问题被称作 P 问题;另一类问题

计算过程比较繁琐,但验证答案却很容易,比如把整数 44427 进行因数分解,求解过程可能

会很费时,但如果告诉你答案是 177×251,简单计算即可验证答案是对的,这类问题就被

归为 NP 问题。

因此,如果 P=NP,那么每个答案很容易得到验证的问题也同样可以轻松求解。这将对

计算机安全构成巨大威胁,目前加密系统的破解就相当于要将一个整数分解为几个因数的乘

积,正是其求解过程的繁琐,才能杜绝黑客的入侵。

而现在,迪奥拉里卡围绕一个众所周知的 NP 问题进行论证,给出了 P≠NP 的答案。这

就是布尔可满足性问题(Boolean Satisfiability Problem),即询问一组逻辑陈述是否能同

时成立或者互相矛盾。迪奥拉里卡声称,他已经证明,任何程序都无法迅速解答这个问题,

因此,它不是一个 P 问题。

如果迪奥拉里卡的答案成立,说明 P 问题和 NP 问题是不同的两类问题,这也意味着计

算机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限,很多任务的复杂性从根本上来说也许是无法简化的。

对于有些 NP 问题,包括因数分解,P≠NP 的结果并没有明确表示它们是不能被快速解

答的;但对于其子集 NP 完全问题,却注定了其无法很快得到解决。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就

是旅行商问题(Travelling Salesman Problem),即寻找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 短路

线,答案非常容易验证,不过,如果 P≠NP,就没有计算机程序可以迅速给出这个答案。

迪奥拉里卡的论文草稿已经得到了复杂性理论家的认可,但一周后公布的论文终稿还将

接受严格的审查。

总编辑圈点

较之不久前刚被“拿下”的庞加莱猜想等其他六大数学难题,本文所议者 是“贴近生

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证明了 P 与 NP 的关系意味着数学计算在方法论范畴的一次拨

云见日,进而会给整个信息产业带来革命性冲击。每年声称解决了 P 与 NP 问题的中外人士

无以计数,可他们大都缺乏基本专业训练,因而其“成果”几乎不具任何价值。我们毫不怀

疑迪奥拉里卡是位严肃的科学家,但仍应以谨慎的态度耐心等待 终审查结果,毕竟兹事体

大。

Page 62: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56 -

作者:彬彬 来源:新浪科技 发布时间:2010 年 08 月 13 日 07:33

科学家 15 年证明还原任意魔方最多需 20 步

据国外媒体报道,相信许多人都玩过魔方,但是此前没有人知道任意组合的魔方的 小

还原步数究竟是多少。这一问题困扰了数学家长达三十多年,这个 小还原步数也被称为“上

帝之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科学家(Morley Davidson, John Dethridge, Herbert Kociemba

和 Tomas Rokicki),近日利用计算机破解了这一谜团,他们证明任意组合的魔方均可以在

20 步之内还原,“上帝之数”正式定为 20(God's Number is 20)。

这支研究团队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市。科学家们通过计算机计算和证明,

任意组合的魔方都可以在 20 步内还原。这一结果表明,大约有 10 万多种的起始状态恰好

可以在 20 步内还原。

利用谷歌公司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研究人员检验了魔方任何可能的混乱状态(确切

数字为 43,252,003,274,489,856,000 约合 4.3×1019)。美国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数学家莫

雷-戴维德森教授也是研究人员之一,他表示,“我们现在可以肯定,这个‘上帝之数’就是 20。

对于我来说,我也回到了原地。魔方伴随着我成长,这也是我为什么深入研究这个数学问题

的原因。这个谜团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也许是人类历史上 受欢迎的谜语了。”科学

家们的初步研究成果发表于在线网站上,但戴维德森表示,他们准备将研究成果提交给杂志

正式发表。

程序员托马斯-罗基花了 15 年的时间,致力于寻找这个谜团的答案。据罗基介绍,研究

团队所采用的算法可以在 1 秒钟内尝试 10 亿种可能,此前的计算机算法 1 秒钟内只能处理

4000 种可能。

为了让问题简单化,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所谓“群论”的数学技术。他们首先将魔方所有

可能的起始状态集分成 22 亿个集合,每个集合包含了 195 亿个可能的状态。集合的分配原

Page 63: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57 -

则是这些可能的状态是如何应对一组 10 个可能的还原步骤。再通过魔方不同的对称性,这

种分组技术使得研究团队将集合数减少到 5600 万个。

研究人员所采用的算法可以快速将这些还原步骤与恰当的起始点匹配起来,从而实现在

20 秒内处理一个集合中的 195 亿种可能。对于普通的家用电脑来说,以这样的速度完成整

个处理任务需要大约 35 年时间。

2007 年,《每日电讯报》曾经报道称,任意组合的魔方均可在 26 步内还原。当然,还

有其他的报道称已证明出更少的还原步骤。魔方由匈牙利埃尔诺-鲁比克教授于 1974 年所发

明,曾经是世界上 畅 的智力玩具。

Page 64: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58 -

作者:丁佳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8-19 8:42:06

美斥巨资打造国立数学研究所

布朗大学获NSF1550万美元资助兴建计算与实验数学研究所

近日,美国布朗大学获得了一笔由美国国家科学

基金会(NSF)资助的 1550 万美元的经费,用于兴建一座

国立数学研究机构——计算与实验数学研究所(ICEM)。

该所建成后,将成为 NSF 资助的第 8个数学研究所。

ICEM 建成后,将长期开展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准的

科研项目,范围涵盖应用数学与经典数学。该所还将承

办各种学术会议,以吸引世界各国计算与实验数学方面

的顶尖科学家。这将成为罗德岛州知识经济发展规划中

的又一重大举措。

布朗大学数学教授 Jill Pipher 将出任该所所长

一职,她表示:“强大高效的计算工具的出现,已经将

数学研究的各个层面引领到了一个新的局面中。而

ICEM 要做的,就是支持和加强数学和计算科学的互动

关系,以解决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许多新的重大问题。”

Pipher 补充说,数学与计算科学交叉起来,会给

社会带来许多好处。例如开发出更加先进的搜索引擎、安全通讯设备和尖端的路由器等。

布朗大学副校长 Clyde Briant 说:“新的研究所成立后,将不仅仅为布朗大学的数学

研究作出贡献,还将帮助其他机构的同行,甚至与其他领域的研究者进行合作。”

ICEM 已经开始与计算机行业的三大巨头——谷歌、IBM 和微软达成了合作共识。这三

家公司会分别派代表进驻研究所担任科学顾问,这意味着该所的研究成果将更有可能具有实

际的应用价值,包括医疗、通信、金融服务以及国家安全等。

“与这些 IT 公司和数学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 ICEM 成立的一个主要的目标。”

应用数学教授 Jan Hesthaven 说,他将成为该所的副所长。

ICEM 将于 2011 年秋天投入运作, 初五年的运营经费由 NSF 买单。初期,该所计划招

募 5 名全职科研人员,每年提供 2名博士后名额。然后会逐步扩大规模,争取每学期招收 7

名博士后。除了 Hesthaven 外,该所还有两名副所长,分别是数学教授 Jeffrey Brock 和应

用数学教授 Bjorn Sandstede。

该所 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迅猛发展的计算科学资本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研究

者将寻求拓展计算与实验科学应用范围的方法,支持计算科学的理论研究,并解决计算机应

用中产生的数学问题。

Page 65: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59 -

以上的目标需要通过定期举办学术会议,以及开展由顶尖数学和计算科学家主持的长

期科研项目得以实现。该所还计划招募 36 名访问学者,提供博士后职位,并准备招收研究

生,以满足科研和教学的需要。

“换言之,我们并不是简单地想吸引数学家的眼球。”Hesthaven 说,“研究人员来到

这里,需要与同事一道,踏踏实实地做上一学期的研究,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且能在你离

开之后,与我们建立新的合作关系。”

ICEM 还计划培养数学与计算科学方面的下一代接班人。2008 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发表报

告呼吁,科学界需为提高国家竞争力,发展尖端科技作出相应努力。为此,该所将组建一个

教育委员会,对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实施监管,并将寻求联邦资金支持,用以举办一系列的教

育学峰会等活动,旨在提高数学科学的教学质量。

布朗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的研究历史悠久,1929 年就颁发了第一个数学博士学位。“这

次能获得 NSF 的资助,对布朗大学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Pipher 说,“我们坚信,

ICEM 能够打破数学与计算科学之间的坚冰,将科学带向一个新的格局。”

Page 66: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60 -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0-8-20 8:48:59

2010 年菲尔茨奖揭晓

法以俄三国四位科学家分享该奖

四年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 8 月 19 日在印度南部城市海得拉巴开幕,与会印度总统帕

蒂尔向越南出生的吴宝珠等 4 名数学家颁发了“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茨奖。

菲尔茨奖是著名的世界性数学奖,专门用于奖励 40 岁以下年轻数学家的杰出成就,每

4 年颁发一次,每次获奖者不超过 4人。本届获奖者除吴宝珠外,其他 3 人分别是法国的塞

德里克·维拉尼、以色列的埃隆·林登施特劳斯和俄罗斯的斯坦尼斯拉夫·斯米尔诺夫。

吴宝珠 1972 年出生于越南,2010 年加入法国国籍,现在巴黎第十一大学任教。他因成

功证明难度极高的“基本引理”而获奖,这一成果也曾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 2009 年十

大科学发现。

林登施特劳斯 1970 年出生于以色列,现在希伯来大学任教,他因数论方面的研究获奖。

维拉尼和斯米尔诺夫因统计物理学方面的理论研究而获奖。维拉尼今年 36 岁,现在法国亨

利·普安卡雷研究所担任主任一职,并在里昂高等师范学院任教。斯米尔诺夫 1970 年出生

于俄罗斯,现在日内瓦大学任教。

法国总统萨科齐当天致电吴宝珠和维拉尼,祝贺他们为法国摘得数学大奖。他说,这

一非凡成就再次证明法国在数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菲尔茨奖自 1936 年创立以来,全世

界有50多人获奖,其中11人是法国人。法国是继美国之后获得该数学大奖人数 多的国家。

菲尔茨奖奖金只有 1.5 万美元,与诺贝尔奖差距较大。但菲尔茨奖得主赢得的学术声

誉,绝对不逊色于诺贝尔奖得主。1982 年,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教授荣获菲尔茨奖,成为获

此殊荣的第一位华人。

Page 67: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61 -

来源:济南时报 发布时间:2010-09-07 08:18

彭实戈院士专访:选拔人才比研究数学还难

8 月 19 日至 27 日,第 26 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印度举行。受国际数学家大会组委会主

席正式邀请,中科院院士、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彭实戈教授在大会上作了一小时报告。这也是

第一位被邀请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一小时报告的中国内地数学家。9 月 4 日上午,记者专

访了彭实戈教授。

致力研究如何控制金融风险

彭实戈从小就崇拜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在他看来科学成果是“美丽的结果”。在他

初想法中,研究数学更愿意用来解释各种物理现象。

在彭实戈和合作者的“倒向随机微分方程”诞生后,法国一位知名专家告诉彭实戈,“倒

向随机微分方程”在金融上有很高使用价值。研究金融方面资料后,彭实戈发现自己的成果

的确能应用于金融领域,可以用来求解复杂情况下的风险金融资产价格。

目前,“倒向随机微分方程”被公认为是研究金融市场衍生证券定价理论的基础工具,被

专家们称赞为“有力而优美的工具”。看到自己的研究能被广泛运用,彭实戈也感觉很高兴。

在他看来,这也是数学“美感”的一个体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研究本意并非如此,

却在应用中带来惊喜。

金融危机发生后,曾出现声音认为一些建立在数学模型上的投资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对

此,作为“国内金融数学第一人”,彭实戈认为这完全是将责任推给学术界。包括他在内很多

学术界的人都一直在强调金融风险,并致力于研究“开发金融风险度量和控制方面”的成果。

因为研究金融数学,彭实戈常被周围人问“股票将要涨还是跌”,彭实戈说自己不是“算

命先生”,对这个也不知道。他认为数学是基于金融市场的不可预测性做出了一些金融风险

控制理论。为了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中立,尽管有商界的学生不断劝他,但彭实戈从来不炒

股。

中国只能算是“数学大国”

我国数学科学发展有着深厚基础,出现过华罗庚、陈景润、苏步青、潘承洞等知名数学

家。“目前,国际学术界也对中国数学抱有很大期望和肯定。”彭实戈说,中国在世界上的数

学研究成果和地位不断提高,但暂时只能算是“数学大国”,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数学强

国”。

作为国际 高数学奖项,菲尔兹奖的颁奖台上还未出现过内地学者的身影。彭实戈说,

中国数学领域在国际上的顶尖级力量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Page 68: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62 -

尽管目前一些学生和学校都很追捧“奥赛”,有些学校还专门组织学生进行各种集训,但

彭实戈认为急功近利的“奥赛”培训如果目的只是大奖,并不利于人才培养。

他认为数学有神秘感,有美感,不能只坐家里熬夜研究题目的不同解法,更应注重创新

思维和兴趣的培养。彭实戈认为现有的一些考试制度对数学尖端人才的培养有一定副作用。

数学科学一直是山大的强项。在国内高校中,山大的数学研究也一直走在前沿。包括彭

实戈在内,有一批教授和学者在数学及相关领域都取得不错成绩。

选才有时比研究数学还难

“上高中时,我就很讨厌考试。”彭实戈说。和现在年轻人一路“考”过来的情况不同,彭

实戈笑称自己是“土八路”,上大学、读博士都是被推荐,并没参加考试。

彭实戈告诉记者,当年下乡时大学收工农兵学员,不用考试靠推荐,一填表,彭实戈才

知道自己竟然还有那么多先进事迹:比如干活不惜力,捡重担子挑,生产队仓库失火,他第

一个冲了进去……于是,他就“稀里糊涂”地到山东大学物理系上学了。后来,在法国,由于

彭实戈表现优异,在教授推荐下越过硕士阶段,直接攻读博士。

目前,彭实戈在山大也带学生。对于自己选“徒弟”的标准,他认为创新精神 重要。

在他选拔学生的过程中,彭实戈也很重视面试,因为他认为这更看到一个人的思维和反

应,评价一个人时会更全面。

如果遇到中意的学生,彭实戈肯定会不遗余力地进行推荐甚至免试。如何更好地选拔出

有潜力的人才,彭实戈认为除了考试还应开拓更多办法,但 好不要耗费太多精力和时间,

否则很难实施。在综合教育发展情况后,彭实戈认为中国数学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可以多借鉴

法国的模式。“有时候,我感觉选拔人才比研究数学还难。”彭实戈说。

Page 69: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63 -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0 年 09 月 08 日

李源潮会见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 9 月 7 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

会见参加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委员,感谢委员们为中国数学人才

发展作出的贡献,希望把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办成世界一流的数学研究中心、国际交流中

心和人才培养中心。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是创办在北京大学的国际化数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自 2005

年成立以来,已成功举办6个主题学术年活动,20 多个重要国际学术研讨会和研讨班,25

个高水平学术专题或系列讲座,国内外 550 多人到中心正式访问,1800 多人参加中心举办

的学术活动, 在国内外数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参加这次会议的委员多是国际数学

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包括多名菲尔茨奖、沃尔夫奖等国际数学大奖获得者。

李源潮指出,我国发展正在从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向主要依靠科技、

高素质劳动力转变,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国家先后出台科技发展

规划、人才发展规划、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就是要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

略,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促进现代化

建设走科学发展的道路。科技创新需要加强基础研究,而数学研究是所有基础研究的基础。

希望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广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成为集聚数学人才的重要基地;出更

多的优秀科研成果,成为世界知名的数学研究基地;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拘一格发现

有数学天赋的苗子,成为杰出数学人才培养基地,不仅为中国数学事业发展,而且为世界数

学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中组部、教育部和北京大学负责同志参加会见。

Page 70: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64 -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0 年 09 月 08 日

英国 15 岁数学天才进剑桥

英国 15 岁少年 10 月将进入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学院攻读数学,成为这所名校自 1773 年

以来 年轻的学生。而这将是他首次进入学堂学习。这名天才数学少年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

活满怀憧憬。

“进入剑桥,我感到兴奋。我期待着进入课堂听讲座。”据报道,费尔南德斯对媒体表

示,“我已经开始看第一学年的教科书,还可以,并不是太难。”他说:“对我而言, 年

轻的学生这一点并不重要,我更感兴趣的是能够进入剑桥,而非与那里的学生比较。”

费尔南德斯明确知道,自己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数学家,攻克黎曼猜想。德国数学家乔

治·黎曼 1858 年假设,关于素数的方程的所有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这一猜想被公

认为目前数学中 重要的猜想。

Page 71: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65 -

作者:郭雷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9-21 6:23:11

当数学大国逐步走向数学强国——

像华罗庚一样为科学进步和国家发展奋斗

□郭雷(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华罗庚,是一个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一代知识分子献身科学、报效祖国、顽强拼搏、

甘为人梯的精神与品格;华罗庚,是一个传奇,他的非凡经历、他的自强不息、他的科学成

就和治学之道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故事,激励着人们为科学进步和国家发展而奋斗。华罗庚

离开我们虽已 1/4 世纪,但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科学遗产和精神财富,其影响力已远远超出

了数学甚至科学的领域,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显深远与厚重。他被亲切地称为“人民的数学家”,

并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他的历史功绩决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学术成就,更重要的是,

他在推动中国数学事业发展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我国家喻户晓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他仅有初中学历,却无意追求他完全可以取得的剑桥博士学位,

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凭借自身奋斗,刻苦自学,攀上世界数学高峰;他虽身有疾患,却始

终没有动摇乐观的人生态度,反而更坚定了他追求卓越的决心;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极端

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数学经典名著——《堆垒素数论》;他在数学事业如日中天时,冲破封

Page 72: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66 -

,放弃美国终身教授职位,毅然携全家回国。在乘船途经香港时,写下了著名的《致中国

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在这封饱含深情的信中,他号召海外学子为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

展而奋斗:“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多年后,一位国外数学家曾感叹:“很

难想象,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数学会怎么样。”

作为高瞻远瞩的战略科学家,早在上世纪 40 年代,华罗庚就踌躇满志地对发展中国数

学事业作出全局性构想。实践证明,这幅包括纯粹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技术在内的富有创

造性的“三部曲”蓝图对促进我国数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50

年,华罗庚回国后参与了我院数学研究所的筹建工作,从 1952 年担任第一任所长到 1982

年卸任,历经 30 年。当年数学研究所的许多成员相继成为后来其他研究所筹建与发展的骨

干力量。1979 年,他又筹备创建了我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并亲自担任所长。实际上,我院现

有的 4 个研究所都是在当初数学研究所相关学科和人才储备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他还是我

国 早主张研制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作为我国计算机科学的开拓者,1956 年,他亲

自领导了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创办与筹建。此外,他还担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 30 余年。

作为享誉世界的杰出数学家,华罗庚一生致力于数学的研究、应用与普及事业。他是

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诸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

与开拓者,在众多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他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学术论著和科普作品,

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数学家的出众智慧与非凡才华。他倡导数学的应用与普及,致力于数学

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在他生命的 后 20 年,他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优选法”与“统筹

法”的普及推广中,他和他的小分队走遍全国 26 个省、市、自治区的山山水水,在广袤的

中国大地上,留下他推广“双法”的行行足迹,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杰出的教育家,华罗庚为培养人才呕心沥血,为普及数学身体力行。他主持创办

了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并任主任,亲自给本科生讲授基础课,为国家培育了大批杰出人才;

他是新中国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的倡导者,曾亲自参加相关具体工作,以引导青少年从

小热爱科学,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他还撰写了一系列数学通俗读物,在青少年中影响极大;

他精心扶持年轻一代成长,亲自指导培养了陈景润、王元、陆启铿、万哲先等多位中科院院

士和著名数学家;他善于用形象化的语言阐述深刻哲理,他的“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

累”等经典名言以及他倡导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和对学术成果“努力在我,

评价在人”的原则等,至今仍影响着数学院的文化,激励着一代代追求真知的青年学子不断

前行。

华罗庚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科学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也是奋斗的一生。斯

人已逝,风范长存。我们在深切缅怀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他的崇高精神,弘扬他的伟大

事业。

我们要学习华罗庚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追求科学的精神。这种精神品格在今天物质

条件极大改善,科学技术受到空前重视之时,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们应坚持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献身科学的精神,坚决抵制各种浮躁和急功近利之风,努力完善创新环境,不断

攀登科学高峰,勇于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我们要学习华罗庚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无私奉献精神。虽然经过 60 年的发展,中国

的综合国力、科研体系和研究水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代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革,我们仍

Page 73: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67 -

需要大力弘扬这种可贵的精神,以奉献科学事业为己任,以服务国家发展为目的,不断作出

新的重要贡献。

我们要学习华罗庚爱才育才、甘为人梯的精神。坚持中国科学院“引进急需人才、用

好现有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方针,继续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在充分用好国家和中科院有

关人才计划的同时,着力培养和造就在中国大地上成长和工作的优秀青年人才。特别地,努

力办好与中国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等联合创办的 3 个“华罗庚班”,努

力探索在新时期、新条件下从本科生起培养未来杰出数学人才的新途径。

我们还要继承华罗庚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并推动应用研究发展的传统。继续加强中科院

七大优势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努力推动数学科学自身建设,不断作出原创性、突破性和关

键性的科学成果。与此同时,我们要大力推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研究,进一步发挥

数学在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即将成立的“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将为

我院数学研究及其交叉应用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机遇,我们一定要建设好、发展好、利用好。

华罗庚等老一辈科学家在艰苦的条件下,在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

为我院建立了光荣的学术传统,奠定了雄厚的学科基础。50 多年来,我院已逐步发展为以

数学科学研究与多学科交叉为特点的基础研究机构,在基础理论和交叉应用两方面都取得了

一批标志性的重大研究成果,同时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才,对中国数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影响。华罗庚的奋斗精神和治学思想同样深刻影响着数学院的科研文化和每一个数

学院人,并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数学院人正用自己的奋斗和智慧,一笔笔书写着她的今天

和未来,不断创造着新的业绩。

展望未来,当中国数学家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时,当中国从数学大国逐步走向数

学强国时,当数学科学在更多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时,让我们永远铭记以华罗庚为首的

老一辈数学家为中国数学发展所作出的开创性与奠基性贡献,坚定继承和大力弘扬他的科学

与爱国精神,为人类数学与科学的进步,为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而不懈奋斗!

(本文为作者在纪念华罗庚先生百年诞辰大会上的讲话,编辑略有删节,标题为编者

所加)

Page 74: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68 -

作者:赵秋丽 孟飞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0-09-28

彭实戈:眷恋数学追求美

8 月 19 日至 27 日,第 26 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印度南部城市海得拉巴城举行。山东大学

数学学院彭实戈教授在大会上作了一小时报告。在该大会历史上, 彭实戈是第一位被邀请作

一小时报告的中国内地数学家。

彭实戈,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数学与系统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数学

研究所所长,经济学院院长,金融研究院院长。比这些头衔更为辉煌的是他的成绩:以其名字命

名的“彭一般原理”、“彭 大值原理”以及他所开创的新领域:倒向随机微分方程, 即“巴赫杜

(Pardoux)—彭方程”,在随机分析、随机控制和金融数学界已经获得了很高的国际知名度。

彭实戈很早就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少年时代的他爱读书、好追问,读高中时,就自学了别

莱利曼的《趣味数学》和华罗庚的《数学归纳法》。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被分到临沂县

汤公社程子河大队小东岭村。在下乡的两年时间里,他除了完成繁重的农活外,还读完了前苏

联斯米尔诺夫编写的大部头《高等数学教程》。甚至,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还曾经通宵徒步、

翻山越岭,就为了和一个同样喜欢数学的知青作“学术交流”。1971 年,他被推荐到山东大学物

理系读书,决定他命运的第一篇论文《双曲复变函数》也就是在这三年中产生了。彭实戈说:“对

数学的眷恋是一种对美的追求。这个过程有苦也有乐,有磨练也有考验。”

1983 年,彭实戈赴法国留学深造。在法国留学三年,他获得两个博士学位,一个是巴黎九

大的数学与自动控制三阶段博士学位,另一个是普鲁旺斯大学的“应用数学”博士学位,他提出

的“含高频振动的 优控制系统均 化理论”更是得到专家们的击节称赞。随后, 在复旦大学

作博士后期间,他和法国著名教授巴赫杜一起联合提出了“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这被数学

界誉为具有奠基性意义的理论。

然而,让彭实戈领军中国金融数学的还是因为他研究的转向。在学界同人的启发下,他研

究发现,自己的成果能够应用于金融领域。他的理论被公认为研究金融市场衍生证券定价理

论的基础工具,直接影响了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并促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金融数学、

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的启动以及我国金融数学学科的诞生。

彭实戈说:“我很喜欢苏东坡的那句诗‘一蓑烟雨任平生’。在学术研究以外,我宁愿让生活

多一点诗意, 充满偶然性,这样更有乐趣。”他确实是这样,没事喜欢爬爬山,还喜欢其他运动,

甚至有一副不错的歌喉。他在工作中有数学家的缜密,在生活中又有一种“孩子气”,不断地追

求未知,不断地尝试创新。他的学生说,彭老师自己觉得“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在解释一些期望

和风险度量上还不够,他要开创一个新的非线性的东西。或许,这一切正是他不断前进的动力。

Page 75: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69 -

作者:陆启铿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9-28 20:37:34

华罗庚对中国数学科学事业的贡献

□陆启铿(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 伟大的数学家

1985 年 6 月 12 日,华罗庚在日本东京大学讲坛上倒下去的第二天,联邦德国在波恩的

马普数学研究所的通告牌上,根据所长 Hirzebruch 的指示,挂上了华罗庚的照片,并把联

邦德国一家主要报纸的有关报道剪贴在其下面,报道的标题为:中国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

去世。

当时我和王启明一起,正在该所访问。我想,海内外有不少很杰出的华裔数学家,为

什么该报把“中国 伟大的数学家”的称号给予华罗庚呢?大概他们认为,这些华裔数学家

取得的学术成就多是在国外,他们赢得的声誉也在国外,且多已定居国外,加入了外国国籍。

唯独华罗庚在新中国成立不久,便没有犹豫,没有观望,毅然携全家从美国绕道回国,把

40 岁以后的后半生,完全贡献于新中国的数学科学事业,正如美国《科学》(Science)期

刊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的一篇文章所说,他“形成了中国的数学”。他与祖国共患难,同甘

苦,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崇敬。

上述《科学》的文章说华罗庚“在中国人民的地位,有如爱因斯坦之在美国”。我想

这不是说华罗庚的科学成就堪与爱因斯坦相比。美国大多数人民并不知道相对论为何物,但

他们为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所感动。中国的广大人民也一样,他们为华罗庚拖着病残之躯,

Page 76: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70 -

走遍中国,到工厂、矿山、油田、农村,深入群众,为的是为祖国建设尽自己的力量,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

我曾经访问过六七个国家,那里的华侨对华罗庚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

关于华罗庚的生平,国内外的报刊已作过不少介绍,并出版过多种传记。他的一生是

极不平凡和带有传奇的。我没有太多补充。至于华罗庚众多的学术成就,比较专门而且涉及

的领域非常之广阔,这里不准备细述,而将另文详述我所知道的他在多复分析方面的学术成

就。本文仅从 1950 年我第一次见到华罗庚,翌年始作为他的学生追随其左右 35 年之久,这

也是华罗庚一生对中国作出 重要贡献的时期,就我的所见所闻,把他对中国数学事业发展

的贡献作一介绍,以纪念他诞辰 100 周年。

招贤纳士,创建数学所,并为几个重要研究领域储备人才

解放之初,经历了 8 年抗战,4 年内战的中国,可说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高水平的

科研人才寥若晨星。1951 年夏,我来到北京文津街 3 号,北京图书馆右邻,国务院南门对

面的一座三层楼房(现已拆除)——中国科学院时,数学研究所(筹备处)只占该楼的两个

房间,其一是所长(筹备主任)的办公室,另一间是其他人员(包括所务秘书田方增,会计

及工友在内)的公用办公室,我们没有图书馆。过去的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曾经有比较齐

全的图书馆,但解放前搬到台湾去了,一切从零开始。

这里只有一个教授(研究员),就是华罗庚。他年纪 大,也不过 41 岁,年龄 小的

就是万哲先和我,24 岁。直到 1951 年秋,数学所又来了比我们稍年轻一些的大学生。公用

办公室容纳不下了,于年底,数学所搬到新建成的清华大学内的一个二层的小楼去。小楼后

面有几座平房,其中有一幢小洋房是华罗庚所长一家所居住。

由于我早几个月,就蒙万哲先的帮助搬到清华大学一处叫“三六所”宿舍与他同住,

一直和华罗庚的住所很近,知道一些华罗庚的工作生活情况。

那时候的会议很多,华罗庚又兼任许多社会工作,特别的忙。但他的工作效率与实干

精神是惊人的。他能利用一切空余的时间进行研究工作,如汽车上,会期中休息期间,甚至

在病榻上。我经常发现他把数学草草写在烟盒包装纸背面的白纸上,会议文件的空白处和文

艺演出节目单的空白处。晚上在家中,他自然是工作到深夜。

他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正如我在获“华罗庚奖”演讲中所说,我在他一本黄土斑斑

的书中知道,抗战时日本飞机在头顶上轰炸时他仍能专注地看书,以至于炸弹把他和书一起

埋在泥土里。这是有如阿基米德一样的精神。

华罗庚的办所方针是兼容并蓄,无门户之别,且眼光远大。在清华园的数学所开始时,

全体研究人员开会时只有 17 人,就是华罗庚、吴新谋、田方增、王寿仁、越民义、孙以丰、

万哲先、曾肯成、陆启铿、丁夏畦、邱佩璋、王光寅、张里千(末 4名就是刚分配来的大学

生),还有林鸿孙、庄逢甘、罗时钧、胡海昌,后来还加入郑哲敏,他们的专业是力学,特

别是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和弹性力学等。这体现了华罗庚在办所之初便眼光远大,他认为

数学科学不是仅限于纯粹数学。

Page 77: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71 -

这个力学小组在 1955 年钱学森归国后,把他们调走了,成为新建的力学研究所的骨干,

有的调到了哈尔滨军工大学。他们对我国航天、航空、两弹一星等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庄

逢甘、郑哲敏、胡海昌于 1980 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1991 年改称“院士”),当然现

在他们都已是 80 岁以上的资深院士。林鸿孙本是数学所力学小组组长,到力学所后,任副

所长。不幸在“文革”中因受不公正对待,愤而自杀。罗时钧在哈尔滨军工也受到不公平待

遇,“文革”之后去了美国定居。

华罗庚对刚进所的大学毕业生,要求首先要掌握广阔的基础知识,规定先学习一段时

间的“三高”,即高等分析、高等代数、高等几何,然后才开始做研究工作。当时我们还没

有研究生制度,但华罗庚的作法与国外先进国家对研究生的要求不谋而合。上面提到的年青

人中,有 3 人(陆启铿、万哲先、丁夏畦)在上世纪 80 至 90 年代先后成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他们继承了数学所的传统,又培养了一批出色的学生。

在清华园的数学研究所,1952 年思想改造运动之后进入正轨,受到所长工作精神的感

染,学术风气很浓,晚上办公室内仍然灯火辉煌,人人用功。

华罗庚一方面从各大学数学系挑选优秀的毕业生,如王元(后为中科院院士,1984 年

为数学所第二届所长),许孔时(后为软件研究所所长),吴方(后为应用数学所所长),

魏道正(后为四川计算所所长),陈平(后为系统所所长)等。

另一方面不拘一格,无门户之见,善于吸收各方面人才。于是有一些卓越的人才要求

调到数学所来。吴文俊、张素诚、冯康、胡世华、关肇直、秦元勳、闵乃大、夏培肃等。闵

乃大是从德国回来在清华大学的电机系工作,但他本人的专长是网络,他认为在数学所工作

更合适。华罗庚看到了他的工作与电子计算机有关,同意了他带两个助手王传英与李开德调

来。与稍后从美国回来的夏培肃、丹麦回来的吴纪康一起,成立一个计算机小组。这使得数

学所在我国计算机科学所起的作用,有如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在美国计算机方面所起的作用

一样。

华罗庚之所以有如此的远见,大概与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奉国民政府资源委员

会之命,与吴大猷、化学专家曾昭伦各带两名助手一起去美国考察原子弹有关。美国拒绝他

们参观任何与原子弹有关的设施,于是各散东西(据吴大猷的助手朱光亚所说)。他还说吴

大猷先去美国,托华罗庚带他的助手朱光亚、李政道,连同华的两个助手徐贤修、孙本旺一

起坐船去美国。船上华经常出数学题考他们。华罗庚受 Weyl 的邀请去了高等研究所。

华罗庚的办所方针是面向全国——用今天的语言说——就是向全国开放。他接收来自

全国各大学的访问学者(那时叫“进修教师”), 初来的是林坚冰、钟同德。复旦大学的

龚昇本来研究单复变函数,要求到数学所研究多复变,华罗庚也接受。他还经常邀请各大学

的专家来作报告。我参加过的有陈建功、杨宗磐、李国平的报告,这些学术交流很有益处。

华罗庚带头在数学所举行学术报告以鼓励别的高级研究员作系列报告。例如吴文俊介

绍微分流形与大范围微分几何,冯康介绍广义函数。这都是当时国际上 前沿的研究。我从

这些报告中得益良多,特别是从吴文俊的系列报告中,学习到现代微分几何的基本知识,这

我在庆祝吴文俊 90 寿辰的撰文中有详述,不再重复。

Page 78: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72 -

数学所是 1952 年宣布正式成立。值得一提的是,华罗庚在成立典礼上,就强调自主创

新的重要性。

数学所出成果,出人才的鼎盛时期

华罗庚领导的数学研究所的事业,在 1956 年达到顶峰时代。那一年,由于数学所人员

不断增多,同时图书馆的藏书因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数学系并入北大,它的丰富期刊拨归数

学所,清华园二层的办公楼已不够用,搬到了西苑大旅社(现在叫西苑大酒店),租用了一

座三层大楼作为所址。中科院还租用了另外的两座大楼,其一是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筹备处,

另一座是电子研究所筹备处,这两个所是根据 1956 年中国十二年远景科学规划而筹建的。

华罗庚同时是数学所与计算所的两所领导人。

那一年,第一届自然科学奖的 3 个一等奖中,有两个由数学所的华罗庚与吴文俊获得,

这使得数学所在全国名声大震。数学所添加不少新人。中科院学部委员张宗燧也从北师大调

到数学所,和张历宁、戴元本、朱重远等成立一个理论物理小组。后面 3 个人 20 多年后成

为新建的理论物理所的骨干力量。戴元本当选学部委员。这再一次体现华罗庚的远见和兼容

并蓄,广揽人才的精神。

张宗燧是一个才气横溢的物理学家,数学也很好,量子力学的始创人波尔对他很欣赏,

甚至邀请张宗燧到他在哥本哈根的研究所访问,并且不是一般访问学者的待遇,而是住在波

尔家中,所以张宗燧和波尔一家人都很熟。不幸在“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对待,愤而自杀。

我曾在多个场合中提到对他的怀念,这里不重复了。

1956 年至 1957 年“反右”之前,数学所是鼎盛时期,这里的讨论班非常之多,学术气

氛很浓。不少年轻人发表的论文,也为国际上同行认可。数学老前辈熊庆来也从法国回国到

数学所工作。在他晚年还培养出杨乐、张广厚这样出色的学生。杨乐后当选中科院院士,并

任第三届数学所所长。陈景润也是这个时期由华老把他调到数学所工作。全国大学有许多教

师要求到数学所做访问学者,我记忆中有谢晖春、陈奕培、严士健、齐民友、董光昌、徐绍

廉等。 多的时候,访问学者人数近百人,比数学所的研究人员还多。这些访问学者回原单

位后,把数学所的影响传播到全国,其中不少人成为原单位的领导层人物。

然而由于“反右”运动,业务停止;接着“大跃进”,数学所研究大都转向应用,直

到 1959 年才有所恢复。由于种种原因,华罗庚要求调到新成立的中国科技大学工作,一直

到“文革”开始,仅保留名义上的数学所所长。

他在科技大学期间对中国数学教育与科研事业的贡献,大家可参阅张志辉等写的《华

罗庚与中国科大——龚昇、杨德庄先生访谈录》(《科学文化评论》7 卷 1 期〈2010〉,55-73)。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科学的冲击是非常严重的。丘成桐在一次报告会中提到过,“文

革”以前中国的数学已经接近世界水平,而“文革”之后大不如前。我举出一个例子,就是

“文革”前,美国数学会组织人员选择《数学学报》的部分论文翻译为英文出版,“文革”

之后不再翻译了。而美国数学会翻译前苏联重要数学刊物的论文,虽苏联解体之后仍继续。

Page 79: 编 辑 说 明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math0.bnu.edu.cn/~jgbao/xinxifabu/meitishuxue(200910-201009).pdf与众不同的性格。最近,一本新出的传记《一个天才和世纪数学突破的故事》将这位有着古

媒体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73 -

华罗庚在改革开放后的贡献

我本想讲一下华罗庚的治学方法与培养学生的特点。但有一篇徐利治所写的《回忆我

的老师华罗庚先生》文章,已有详细介绍,写的非常好。此文为纪念华罗庚 90 寿辰,但我

2005 年才从网上看到。我难以写得比他还全面。所以在这里只想把华老在“文革”之后的

情况谈一下。

“文革”之后,华罗庚正式恢复所长的职权。华罗庚的办所方针本来就是主张开放,

但基于政治原因,他仅能对国内开放。自从邓小平主张对外也开放,华罗庚当然大力支持贯

彻。

华罗庚在国际数学界有很高的声誉,1981 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这是国内第一个

获美国院士称号的。我作为他的学生与助手,每次邀请国外专家访问,必先征求他的意见,

得到批准后,才以他的名义发出邀请,否则以我的无名之辈的名义恐怕就难邀请到了。国外

邀请我去访问,恐怕也多是冲着我是华罗庚的学生的原因。

曾经访问数学所的著名国外数学家有很多,开始时数学所有一本贵宾留言簿,每个来

访贵宾都要在此签名留言。厚厚的一本都写满了,后来又换了一本新的。

国际上很多数学家先后来访问过数学所。如伍鸿熙、丘成桐、肖荫堂、郑绍远、A.Borel、

Granert、法国高等研究所所长 Kuiper、普林斯顿研究所所长 Wolf 及后任 Griffiths、马

普数学所所长 Hirzebruch、比萨高师校长及意大利科学院院长 Vesentini、苏联科学院数学

所所长 Vladimirov 等。

1985 年我在德国正期待着华罗庚在访问日本之后到德国接受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的称

号时,他在讲坛上倒下了。国外的报纸是这样评论的:“正如一个将军在战场上倒下一样的

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