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12cb12c20171110epaper.sxycrb.com/hhcb/misc/2/2017-11/10/12/2017111012_pdf.pdf ·...

1
2017 年 11 月 10 日/星期五 河东映像 责任编辑 王 捷 / 校对 刘 亚 E-mail: [email protected] 12 □姚俊虎 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阎逢春先生离 开我们四十余载了,这位蒲坛精英坎坷 而传奇的一生,是梨园园丁辛勤耕耘、矢 志不移的写照,也给蒲剧发展的历史画 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74 年秋天,全国劳动模范、山西省 “革委会”副主任、平顺县西沟大队党总 支书记李顺达来运城视察,当时的地委 宣传部在二招礼堂举行文艺晚会。舞台 大幕刚一拉开,有一位老人走到前台,开 口就唱起了蒲剧《蛟河浪》片段。邻座的 文化局干事杨生记告诉我:“这位清唱的 就是阎逢春,好些年不上台啦!”“阎逢春 不是有问题吗?”“这几年台上拉幕、送 水,台下烧茶炉、扫地!”过了一会儿,阎 先生来到我们侧前方,说是文化局崔浩 同志让他过来观看节目。晚会进行中, 阎先生似乎有些心不在焉。面对台上紧 锣密鼓,台下欢声雷动,阎先生为何呆若 木鸡、无动于衷?时隔不久,我与同乡、 《山西日报》记者杨玉印拜访阎先生时, 才解开其中的些许疑团…… 幼承庭训,结下不解戏缘 1917年农历重阳节,阎逢春出生于 运城盐湖区西姚村一个贫苦蒲剧艺人家 庭,原名岱蓉。十岁时母亲送他入学,没 想到儿子竟迷恋被当时称为“下三流”的 戏剧行当。每逢学校放假,岱蓉总要到 戏班帮忙,明学偷练一些蒲剧基本功。 有一次戏班到夏县演出,在《反西凉》中 扮演马超的演员突然犯病,他趁机要求 替代上场。岱蓉亮相后一个踢脚和撇 势,引来了一片掌声,从此便与戏剧结下 不解之缘。 岱蓉未拜过师父,也不愿照猫画 虎。他十分注意将名家的表演技巧去粗 取精,为己所用。他对“髯口功”的钻 研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以致出现上台 时忘记带胡须、拿马鞭的大笑话!有一 回,岱蓉在《八件衣》中饰杨知县,演 到神情激愤时,只见他右手蹲髯左手捋 须,一缕青丝冉冉而起,弹向帽翅,经 帽翅回力的弹拨飘然而下,台下观众顿 时掌声雷动。 抗日战争时期,晋南被日军占领,岱 蓉辗转来到西安“晋风社”。一次在演 《杀驿》时,他的嗓音因“倒仓”而绝音,这 对于崭露头角的年轻艺人来说,无疑是 晴天霹雳。幸亏遇上了曾任西安督军的 李逸僧老先生,此人在陕西戏剧界颇有 人缘。李先生闻知后主动上门安慰岱 蓉,金石可镂,枯木逢春,只要不灰心,就 不会失败,还意味深长地给他起了“逢 春”这个名字,并替他请来一位有经验的 教练。他用科学办法练唱,以超人毅力 拔音。半年后,阎逢春出人意料地吼出 一股独特喉音,人称“假嗓子”,不仅好 听,而且省力。 新中国成立后,阎逢春曾担任多个 剧团正、副团长、山西省政协委员等职 务。他合理发挥优势,更好地扬长避短, 苦练与巧练相结合,形成了刚劲沉稳、扣 人心弦、悦耳动听、色味俱佳、深受人民 群众欢迎的阎派唱腔艺术。归纳起来就 是:复合嗓音帽翅功,喷口有力靓表情, 缓疾有度阵脚稳,举步撩衣抖威风,弹剑 上马甩头盔,吹胡瞪眼巧传承…… 创新蒲剧,为“帽翅功”正名 1955年年初,有报纸刊登了一篇文 章,声言阎逢春的“帽翅功”是形式主 义。这对于“春风得意”的阎逢春来说, 似乎感到一丝寒意。经过激烈思想斗 争,他还是“委曲求全”,公开表示今后不 再“甩帽翅”了。“帽翅功”即纱帽翅和相 帽翅的甩法,到底是不是形式主义的东 西,是艺术精华还是糟粕,在今天似乎是 一个不需争论的问题。然而,禁锢人们 思想灵魂的精神桎梏,却是艺术家们当 时最感畏惧的,阎逢春自然也不例外了。 阎逢春“帽翅功”的问世,无疑是蒲 剧艺术的一个创新,无论从剧情发展和 思想感情方面衡量,都是具有划时代意 义的跨越。阎逢春虽然屈服了,却是不 自愿、不甘心的,自己勤学苦练练出的拿 手绝活,一时间竟成了压得他喘不过气 来的思想包袱。面对这莫名其妙的变 化,广大观众耐不住寂寞了,有一次阎逢 春演出《周仁献嫂》,当演到周仁从严府 被逼答应献出嫂嫂时,回来路上的思想 斗争要靠身体动作和复杂的面部表情来 完成,但一下子没了甩帽翅,剧情就显得 格外平淡,节目达不到高潮,再响亮的鼓 乐也压不住观众的呼声。不管剧团领导 怎样解释,人们硬是不买账,第二天票房 收入就急剧下降。 1956年春夏之交,毛泽东主席提出 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指导方 针,之所以被艺术界称为“最美好的季 节”,是因为戏路拓宽了,剧目开放了。 在如何改的问题上,刘少奇同志指出“有 些老戏很有教育意义,不要乱去改”。在 现实面前,阎逢春和有关领导终于认识 到让“帽翅功”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是荒唐 可笑的,明白了只要符合特定背景下的 心理活动,就是蒲剧艺术的组成部分。 赴京献演,受到总理接见 1958年初夏,一个突如其来的厄运 降临到阎逢春头上,就是“批判阎逢春的 反动思想”,起因是他说过一些对现实不 满的话,大多因为一向心直口快,并非大 错。无奈之下,他只好把平日里对社会、 对生活一些不太成熟或者有点批评意味 的话写成书面材料,郑重地“向组织交 心”,一场箭在弦上的批判才算躲过去 了。 1959年,阎逢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 共产党。他在日记中写道:“党是我的母 亲、我的生命,我愿为党的事业献出一 切。”为实现自己的诺言,他创造出一丝 不苟、承上启下、一蹴而就的舞台艺术套 路,将阎派表演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 段。在我国首部蒲剧电影《窦娥冤》中, 他与王秀兰、杨虎山、筱月来等密切合 作,很好地塑造了窦天章的人物形象。 一位在上海当兵的青年没想到千里之外 竟能看到家乡的蒲剧,特意写信告诉父 母亲:“我们连队里有几个省的战友,这 几天都在议论《窦娥冤》这部电影,大家 说你们山西能演这么好的戏,真让人羡 慕啊!” 拍完《窦娥冤》影片后,阎逢春随团 来到东北和北京等地献演。著名京剧演 员尚长荣看了阎逢春在《出棠邑》中的表 演,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没想到,真没 想到,你们的蒲剧艺术太美、太精彩了, 我要向你学习啊!” 1963年中,晋南蒲剧院青年团赴京 演出,阎逢春担任艺术顾问,为培育青年 一代付出了极大努力。人们所熟悉的宋 东元、王水玲等优秀青年演员,无不浸透 着阎逢春的心血。一次,在中南海怀仁 堂为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后,周恩来总理 等中央领导接见全体演职人员,他高兴 地问旁边的王天明:“你的戏演得很好 嘛,师父是哪一位呀?”王天明答道:“就 是阎逢春先生!”总理又问:“阎逢春同志 来了吗?”当得知因为没有演出任务,阎 逢春站在后排时,总理立即把他叫到前 面,站在比自己还靠中的位置,高兴地一 起合影留念。 人生低谷,眷恋蒲剧事业 1966年冬,先是古装历史剧被禁演, 接着又掀起一股打倒“三名三高”和“反 革命文艺黑线”的火焰,阎逢春自然“首 当其冲”。那份八年前帮他过关的“交心 书”,又成了他的罪证。阎逢春被关进了 牛棚,大会批、小会斗、戴高帽,名字上打 红叉叉,游街示众,回来后还在特定地点 “低头请罪”。这一切,令阎逢春精神几 乎崩溃,他曾用腰带企图自尽,幸被发现 才免于难。 1970 年夏,阎逢春被分回运城,不幸 中风。第二年稍有好转,又被下放到河 津县上市村,这个知识分子接受贫下中 农监督改造的地方。一次批斗过程中, 阎逢春因为顶了一个年轻人,竟遭当胸 一拳的打击!老艺术家平生第一次受此 侮辱,禁不住以泪洗面。在阎逢春看来, 人在身不由己时,自然没了面子。“面子” 到底是什么?就是脸面、体面和情面,其 中固然有虚荣,但更多的则是做人的尊 严。 1974年秋,在永济虹光蒲剧团作艺 术指导的阎逢春被叫回来,然而,压在头 上的“反革命分子”定性,却是老阎心中 挥之不去的阴霾。在将近十年的日子 里,用老阎的话来说,啥都干了就是没演 戏。艺人演戏不老,不演戏难熬。生命 一旦沉浮于一潭死水,卑微而委屈,人也 显得没了生气。 1975 年 1 月 13 日,阎逢春参加了为 原地区蒲剧团外交王世荣的平反大会。 当听到昔日一样被打为“反革命分子”的 难友得到了平反昭雪时,他明白我们党 拨乱反正、有错必改的政策就要落实,预 感自己的问题终将得到解决,一时间抑 制不住激动心情,突然发病倒在了会场 上。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带着对蒲剧 事业深深的眷恋和即将获得政治上解放 的一丝期盼走了! 如今,在党的精神指引下,河东戏剧 舞台已成为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 要阵地。武俊英、景雪变、王艺华等一大 批优秀中青年艺术家的强势崛起,展示 出蒲剧发展的美好前景。阎逢春先生如 果知道,也会倍感欣慰的! 蒲坛几人称泰斗“复嗓”“帽翅”唯逢春 写在蒲剧大师阎逢春百年诞辰之际 □一苇 早就知道河东先贤薛仁贵的大 名,知道他三箭定天山,随唐太宗征 东立下不世之功。还因为有戏剧薛 平贵与王宝钏的影响,对薛仁贵一 直有着比较好的印象。 薛仁贵原是名门之后,是南北 朝时期刘宋、北魏名将薛安都的六 世孙,其曾祖父、祖父、父亲都相继 在朝廷为官。因为他的父亲薛轨早 逝,所以家道中落,薛仁贵成长的时 期家境贫寒,已经是落魄的名门子 弟了。但是薛仁贵有个好妻子柳 氏,在戏剧中被转化为丞相之女王 宝钏。柳氏深明大义,对于逆境中 的丈夫非常支持。当太宗在全国征 兵要去征辽东时,柳氏鼓励丈夫参 了军。薛仁贵在战场上表现非常出 色,当然他的好运气还因为遇上了 一代明君唐太宗。 唐太宗亲率大军征东时,年龄 已经不小,路上还生了病,但是他为 了天下太平依然与广大将士在一 起,密切关注战场的情况。一次与 敌军战斗中,他看到唐军陷入了包 围圈,情势十分危急。说时迟,那时 快,只见一员白袍小将,左冲右突, 勇猛无比,硬生生为唐军把包围圈 撕开了一道口子,唐军就势冲出了 包围,战局反败为胜。 战后,太宗亲自召见这员白袍 小将,当时他还只是一名普通战 士。这员小将就是薛仁贵,太宗重 赏了薛仁贵,任命他为果毅将军。 后来唐军取得了征东的胜利,太宗 笑着对薛仁贵说,朕征东胜利是喜 悦的,但是最让朕高兴的还是从军 中发现了薛将军你呀! 此后,薛仁贵在太宗朝与高宗 朝均先后立下了不少战功,为大唐 盛世的开创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太宗的知人善任告诉我们,他 能成为一代英主,首先是有大的追 求,能为有才能者提供建功立业的 广阔平台。再者他常率先垂范,与 广大将士打成一片,能近距离从他 们中间发现真正的人才。最后,也 是最主要的一点,是太宗作为光耀 史册的一代明君,他有着宽阔的胸 襟,能招四海贤士为国建功,其中还 有不少贤能之士是他的哥哥李建成 的旧臣,比如被太宗视为自己的一 面镜子的魏征等。正是太宗的这种 宽广胸怀与气度才创造了大唐光耀 古今的盛世辉煌。 薛仁贵与唐太宗 ▲阎逢春 (资料图) 文化茶座 人物志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Aug-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cb12CB12C20171110epaper.sxycrb.com/hhcb/misc/2/2017-11/10/12/2017111012_pdf.pdf · E-mail:1243772728@qq.com 12 姚俊虎 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阎逢春先生离 开我们四十余载了,这位蒲坛精英坎坷

2017年11月10日星期五河东映像 责任编辑 王捷 校对刘亚

E-mail1243772728qqcom 12

姚俊虎

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阎逢春先生离开我们四十余载了这位蒲坛精英坎坷而传奇的一生是梨园园丁辛勤耕耘矢志不移的写照也给蒲剧发展的历史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74年秋天全国劳动模范山西省ldquo革委会rdquo副主任平顺县西沟大队党总支书记李顺达来运城视察当时的地委宣传部在二招礼堂举行文艺晚会舞台大幕刚一拉开有一位老人走到前台开口就唱起了蒲剧《蛟河浪》片段邻座的文化局干事杨生记告诉我ldquo这位清唱的就是阎逢春好些年不上台啦rdquoldquo阎逢春不是有问题吗rdquoldquo这几年台上拉幕送水台下烧茶炉扫地rdquo过了一会儿阎先生来到我们侧前方说是文化局崔浩同志让他过来观看节目晚会进行中阎先生似乎有些心不在焉面对台上紧锣密鼓台下欢声雷动阎先生为何呆若木鸡无动于衷时隔不久我与同乡

《山西日报》记者杨玉印拜访阎先生时才解开其中的些许疑团helliphellip

幼承庭训结下不解戏缘

1917 年农历重阳节阎逢春出生于运城盐湖区西姚村一个贫苦蒲剧艺人家庭原名岱蓉十岁时母亲送他入学没想到儿子竟迷恋被当时称为ldquo下三流rdquo的戏剧行当每逢学校放假岱蓉总要到戏班帮忙明学偷练一些蒲剧基本功有一次戏班到夏县演出在《反西凉》中扮演马超的演员突然犯病他趁机要求替代上场岱蓉亮相后一个踢脚和撇势引来了一片掌声从此便与戏剧结下不解之缘

岱蓉未拜过师父也不愿照猫画虎他十分注意将名家的表演技巧去粗取精为己所用他对ldquo髯口功rdquo的钻研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以致出现上台时忘记带胡须拿马鞭的大笑话有一回岱蓉在《八件衣》中饰杨知县演到神情激愤时只见他右手蹲髯左手捋须一缕青丝冉冉而起弹向帽翅经帽翅回力的弹拨飘然而下台下观众顿时掌声雷动

抗日战争时期晋南被日军占领岱蓉辗转来到西安ldquo晋风社rdquo一次在演

《杀驿》时他的嗓音因ldquo倒仓rdquo而绝音这对于崭露头角的年轻艺人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幸亏遇上了曾任西安督军的李逸僧老先生此人在陕西戏剧界颇有人缘李先生闻知后主动上门安慰岱蓉金石可镂枯木逢春只要不灰心就不会失败还意味深长地给他起了ldquo逢春rdquo这个名字并替他请来一位有经验的教练他用科学办法练唱以超人毅力拔音半年后阎逢春出人意料地吼出一股独特喉音人称ldquo假嗓子rdquo不仅好听而且省力

新中国成立后阎逢春曾担任多个剧团正副团长山西省政协委员等职务他合理发挥优势更好地扬长避短苦练与巧练相结合形成了刚劲沉稳扣人心弦悦耳动听色味俱佳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阎派唱腔艺术归纳起来就是复合嗓音帽翅功喷口有力靓表情缓疾有度阵脚稳举步撩衣抖威风弹剑上马甩头盔吹胡瞪眼巧传承helliphellip

创新蒲剧为ldquo帽翅功rdquo正名

1955 年年初有报纸刊登了一篇文章声言阎逢春的ldquo帽翅功rdquo是形式主

义这对于ldquo春风得意rdquo的阎逢春来说似乎感到一丝寒意经过激烈思想斗争他还是ldquo委曲求全rdquo公开表示今后不再ldquo甩帽翅rdquo了ldquo帽翅功rdquo即纱帽翅和相帽翅的甩法到底是不是形式主义的东西是艺术精华还是糟粕在今天似乎是一个不需争论的问题然而禁锢人们思想灵魂的精神桎梏却是艺术家们当时最感畏惧的阎逢春自然也不例外了

阎逢春ldquo帽翅功rdquo的问世无疑是蒲剧艺术的一个创新无论从剧情发展和思想感情方面衡量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跨越阎逢春虽然屈服了却是不自愿不甘心的自己勤学苦练练出的拿手绝活一时间竟成了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的思想包袱面对这莫名其妙的变化广大观众耐不住寂寞了有一次阎逢春演出《周仁献嫂》当演到周仁从严府被逼答应献出嫂嫂时回来路上的思想斗争要靠身体动作和复杂的面部表情来完成但一下子没了甩帽翅剧情就显得格外平淡节目达不到高潮再响亮的鼓乐也压不住观众的呼声不管剧团领导怎样解释人们硬是不买账第二天票房收入就急剧下降

1956 年春夏之交毛泽东主席提出了ldquo百花齐放百家争鸣rdquo的文艺指导方针之所以被艺术界称为ldquo最美好的季节rdquo是因为戏路拓宽了剧目开放了在如何改的问题上刘少奇同志指出ldquo有些老戏很有教育意义不要乱去改rdquo在现实面前阎逢春和有关领导终于认识到让ldquo帽翅功rdquo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是荒唐可笑的明白了只要符合特定背景下的心理活动就是蒲剧艺术的组成部分

赴京献演受到总理接见

1958 年初夏一个突如其来的厄运降临到阎逢春头上就是ldquo批判阎逢春的反动思想rdquo起因是他说过一些对现实不满的话大多因为一向心直口快并非大错无奈之下他只好把平日里对社会对生活一些不太成熟或者有点批评意味的话写成书面材料郑重地ldquo向组织交心rdquo一场箭在弦上的批判才算躲过去了

1959 年阎逢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日记中写道ldquo党是我的母亲我的生命我愿为党的事业献出一切rdquo为实现自己的诺言他创造出一丝不苟承上启下一蹴而就的舞台艺术套路将阎派表演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我国首部蒲剧电影《窦娥冤》中

他与王秀兰杨虎山筱月来等密切合作很好地塑造了窦天章的人物形象一位在上海当兵的青年没想到千里之外竟能看到家乡的蒲剧特意写信告诉父母亲ldquo我们连队里有几个省的战友这几天都在议论《窦娥冤》这部电影大家说你们山西能演这么好的戏真让人羡慕啊rdquo

拍完《窦娥冤》影片后阎逢春随团来到东北和北京等地献演著名京剧演员尚长荣看了阎逢春在《出棠邑》中的表演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ldquo没想到真没想到你们的蒲剧艺术太美太精彩了我要向你学习啊rdquo

1963 年中晋南蒲剧院青年团赴京演出阎逢春担任艺术顾问为培育青年一代付出了极大努力人们所熟悉的宋东元王水玲等优秀青年演员无不浸透着阎逢春的心血一次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后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接见全体演职人员他高兴地问旁边的王天明ldquo你的戏演得很好嘛师父是哪一位呀rdquo王天明答道ldquo就是阎逢春先生rdquo总理又问ldquo阎逢春同志来了吗rdquo当得知因为没有演出任务阎逢春站在后排时总理立即把他叫到前面站在比自己还靠中的位置高兴地一起合影留念

人生低谷眷恋蒲剧事业

1966年冬先是古装历史剧被禁演接着又掀起一股打倒ldquo三名三高rdquo和ldquo反革命文艺黑线rdquo的火焰阎逢春自然ldquo首当其冲rdquo那份八年前帮他过关的ldquo交心书rdquo又成了他的罪证阎逢春被关进了牛棚大会批小会斗戴高帽名字上打红叉叉游街示众回来后还在特定地点

ldquo低头请罪rdquo这一切令阎逢春精神几乎崩溃他曾用腰带企图自尽幸被发现才免于难

1970年夏阎逢春被分回运城不幸中风第二年稍有好转又被下放到河津县上市村这个知识分子接受贫下中农监督改造的地方一次批斗过程中阎逢春因为顶了一个年轻人竟遭当胸一拳的打击老艺术家平生第一次受此侮辱禁不住以泪洗面在阎逢春看来人在身不由己时自然没了面子ldquo面子rdquo到底是什么就是脸面体面和情面其中固然有虚荣但更多的则是做人的尊严

1974 年秋在永济虹光蒲剧团作艺术指导的阎逢春被叫回来然而压在头上的ldquo反革命分子rdquo定性却是老阎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在将近十年的日子里用老阎的话来说啥都干了就是没演戏艺人演戏不老不演戏难熬生命一旦沉浮于一潭死水卑微而委屈人也显得没了生气

1975 年 1 月 13 日阎逢春参加了为原地区蒲剧团外交王世荣的平反大会当听到昔日一样被打为ldquo反革命分子rdquo的难友得到了平反昭雪时他明白我们党拨乱反正有错必改的政策就要落实预感自己的问题终将得到解决一时间抑制不住激动心情突然发病倒在了会场上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带着对蒲剧事业深深的眷恋和即将获得政治上解放的一丝期盼走了

如今在党的精神指引下河东戏剧舞台已成为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武俊英景雪变王艺华等一大批优秀中青年艺术家的强势崛起展示出蒲剧发展的美好前景阎逢春先生如果知道也会倍感欣慰的

蒲坛几人称泰斗 ldquo复嗓rdquoldquo帽翅rdquo唯逢春mdashmdash写在蒲剧大师阎逢春百年诞辰之际

一苇

早就知道河东先贤薛仁贵的大名知道他三箭定天山随唐太宗征东立下不世之功还因为有戏剧薛平贵与王宝钏的影响对薛仁贵一直有着比较好的印象

薛仁贵原是名门之后是南北朝时期刘宋北魏名将薛安都的六世孙其曾祖父祖父父亲都相继在朝廷为官因为他的父亲薛轨早逝所以家道中落薛仁贵成长的时期家境贫寒已经是落魄的名门子弟了但是薛仁贵有个好妻子柳氏在戏剧中被转化为丞相之女王宝钏柳氏深明大义对于逆境中的丈夫非常支持当太宗在全国征兵要去征辽东时柳氏鼓励丈夫参了军薛仁贵在战场上表现非常出色当然他的好运气还因为遇上了一代明君唐太宗

唐太宗亲率大军征东时年龄已经不小路上还生了病但是他为了天下太平依然与广大将士在一起密切关注战场的情况一次与敌军战斗中他看到唐军陷入了包围圈情势十分危急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员白袍小将左冲右突勇猛无比硬生生为唐军把包围圈撕开了一道口子唐军就势冲出了包围战局反败为胜

战后太宗亲自召见这员白袍小将当时他还只是一名普通战士这员小将就是薛仁贵太宗重赏了薛仁贵任命他为果毅将军后来唐军取得了征东的胜利太宗笑着对薛仁贵说朕征东胜利是喜悦的但是最让朕高兴的还是从军中发现了薛将军你呀

此后薛仁贵在太宗朝与高宗朝均先后立下了不少战功为大唐盛世的开创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太宗的知人善任告诉我们他能成为一代英主首先是有大的追求能为有才能者提供建功立业的广阔平台再者他常率先垂范与广大将士打成一片能近距离从他们中间发现真正的人才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是太宗作为光耀史册的一代明君他有着宽阔的胸襟能招四海贤士为国建功其中还有不少贤能之士是他的哥哥李建成的旧臣比如被太宗视为自己的一面镜子的魏征等正是太宗的这种宽广胸怀与气度才创造了大唐光耀古今的盛世辉煌

薛仁贵与唐太宗

阎逢春 (资料图)

1050818文化茶座

1050818人物志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图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