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turbance fliplet chi edit - gallery exit ·...

8
白噪聲 9 - 28. 3. 2013

Upload: others

Post on 07-Oct-2020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disturbance fliplet chi edit - Gallery EXIT · 群體的互相信任和情感、與大自然的關係和自我評價都受 現代社會裡的保護機制影響。從洞穴到混凝土建築物,我們逐漸剔除生活裡

TANG Kwok-Hin 鄧國騫, The Spine Passerby 棘園過客, 2011-12, video, colour, stereo 54 min

鄧國騫的錄像作品《棘園過客》幽默地呈現社會上自我建構的過程。 假猿人在沙田公園那種人工建造的自然環境出沒。在三個月期間牠在園內工作,由野獸進化成社會所接納的人。 他的衣著打扮、工具和行為隨時間變遷,示範人類進化至現代生活的過程。 作品證明社會構造(即:知識、社交的常模、文化、甚至身份認知)是一個逐漸累積的工序。群體的互相信任和情感、與大自然的關係和自我評價都受現代社會裡的保護機制影響。從洞穴到混凝土建築物,我們逐漸剔除生活裡所有的自然元素,寧願居住在盒子裡邊。在我們再沒有需要防備野獸的環境裡,與自己相異的陌生人於是成為了生活中的唯一威脅。 我們是否變得過份疏離?

Gallery EXIT 安全口

3/F, 25 Hing Wo Street, Tin Wan, Aberdeen, Hong Kong 香港 香港仔 田灣 興和街 25 號 大生工業大廈 3 樓

白噪聲9 - 28. 3. 2013

Page 2: disturbance fliplet chi edit - Gallery EXIT · 群體的互相信任和情感、與大自然的關係和自我評價都受 現代社會裡的保護機制影響。從洞穴到混凝土建築物,我們逐漸剔除生活裡

策劃人的話Gallery EXIT 安全口畫廊呈獻《白噪聲》。參展的藝術家包括:陳曉筠、張施烈、賴明珠、黎清妍、凌佩詩、倪鷺露和鄧國騫。

展覽將會帶領觀眾進入一個打破規範、秩序和結構的離奇世界。在那裏,我們無奈地接受世上剩下來的一切混亂,並且變成為一「無器官的身體」(德勒茲與瓜達里,《千高原》)。

社會的傳统價值和其專制的二元結構(例如:性別、種族、性傾向、年齡等等),有效地約束及管治我們。從出生的一刻人類就把這些道德標準加諸身上,從而構造出人工造作的性格。就如德勒茲說:社會是一個階級組織,各人均屬經濟體系的一部分;自由意志、差異或個人身分並不曾存在。

展覽的作品展示了「失敗」的可能性;矛盾地與無可抵抗的現況對抗。作品探討當先天人格和社會所鑄造的性格相衝時所產生的摩擦。透過多種媒體的作品,《白噪聲》揭示因社會或個人的憂慮和不安而導致的精神錯亂、疏離及心理變態等狀態。

Casper Hiu Kwan CHAN 陳曉筠 , Out there 在那方, 2013, pencil and acrylic on canvas, 90 x 121.5 cm

陳曉筠的作品利用「無」作為主題去闡譯「騷亂」。去討論「無」換句話說是在談論某種東西的不存在,陳氏的新作就是建立於這種視覺上的「在」和「不在」之間。

在醞釀質感、物料和顏色中,畫家描繪那不明確東西的周圍環境來形容其缺席之物。無人能確定「它」是甚麼,它可能是被遺失或被遺留在某地方,而剩下來的則伴隨著時間漫漫地等待。「它」的不在不會帶來甚麼強烈的感覺。若你不刻意去尋找它,你或許不會察覺。你甚至不會記得它是甚麼,可是你仍然知道某物曾經在此。

Szelit CHEUNG 張施烈Blurred Myself (1 of 7 panels)2012pencil on paper46 x 35 cm each

系列中第二和三幅作品《擴張》和《浮》由仔細挑選的人體和動物細胞圖組成。細胞是生物最基本的單位、生命最初的起點。通過藝術家對世上現存的細胞的篩選和觀感過濾,這兩幅拼貼帶來對根本形式的探究。這些細胞來自不同的來源,它們大小、形狀、顏色和本質各有相異。凌佩詩將它們撕裂成無數的碎片,使其脫離原來的身份,再重新組合成新的生命體。這些形體沒有起源也沒有終結,它們只是純粹的存在著。 凌佩詩像執行創世者的工作,某層次上提出相異的東西也可共融於均衡完整及充滿美感的組織體內。

Page 3: disturbance fliplet chi edit - Gallery EXIT · 群體的互相信任和情感、與大自然的關係和自我評價都受 現代社會裡的保護機制影響。從洞穴到混凝土建築物,我們逐漸剔除生活裡

張施烈的新作揭露在別人偏見眼眸下的自己。他以七種獨特的方式去擦除自畫像,比喻以七種掙扎形式去面對自身的個性。 張氏的鉛筆畫比展內其他作品探視身份認知的方法不同,與其展示與體制的鬥爭,它純粹地呈現體制的現狀;直接的展現歧視之舉。作品透過刪除的方式去隱藏作者性格。它表露了不同的方法來隱藏及孤立自己,並且拒於別人前展示自己以去避開外界的歧視。 作品延續多樣性和自我身份等議題的討論,也揭示缺乏支配他人的能力也無法控制別人什樣看待自己的命題。在任何情況之下,我們都難以避免被社會塑造和仲裁,而刪除自身可能是唯一在社會裡保護自己的可行方法。

賴明珠的一對油畫互相契合地探索一個失控的世界。透過她的畫作,我們感受到一種嚴厲地向社會作出的精神抗爭。《房間一》描繪一座白色巨大又陌生的場地,一排排細小卑微的人物在球上行走。忙着保持平衡,他們精疲力盡。藝術家透過狂暴粗糙的筆法呈現長期被規範的焦慮。這裡充斥著失常,精神虛弱以及被輕易毀滅的憂慮。LING Pui Sze 凌佩詩

Expanding 擴張 2012mixed media on woodboard 213 x 213 cm, in 4 panels

Elva LAI 賴明珠, The Fear of Perfect Order 房間一, 2012, oil on canvas, 64 x 122 cm

LING Pui Sze 凌佩詩, Metamorphosis 變態, 2012, mixed media on woodboard, 56 x 172 cm

凌佩詩作品擁有詭異的美態,有如一首放肆狂妄的詩。 《變態》為首的一系列作品,是由春蟬、貝殼、木屑、石頭、固蠟等組成,作品化身成為狂熱的煉金術士的祭壇。在瞭解有秩序的體制和它實際上是虛擬的之間產生的斷裂感,作品探索由變化引伸出來的影響。蟬為了得到自由靜靜地脫下蟬衣離開。二者雖曾同為一體,後者仍最終被遺下。 此幅作品重新演繹卡夫卡《變形記》中,那種精神和身軀經歷巨大變異,以及自我失控下的不安。《變態》中的蟬似是我們身處的社會,而我們就如蟬衣般空洞而脆弱。蟬衣的形態只能跟著蟬的軀體而改變,正如社會形成的同時像倒模般塑造了我們。一旦春蟬離開,我們就變得空空如也。

Page 4: disturbance fliplet chi edit - Gallery EXIT · 群體的互相信任和情感、與大自然的關係和自我評價都受 現代社會裡的保護機制影響。從洞穴到混凝土建築物,我們逐漸剔除生活裡

「房間二」用相反的著色給予較為樂觀的解讀。一群飄搖的身軀看似隨詠唱曲擺動的影子,佔領龐大而昏暗的房間。每人頭上都有一束微弱卻令人感到平安舒服的小光,這光給予了希望,也是每個人的信念和渴望。就算最後希望會消失,在這瞬間,這些光組成了美麗恬靜的風光。串起來就是力量。

Elva LAI 賴明珠, Room 房間二, 2013, oil on canvas, 64 x 122 cm

黎清妍在新系列的畫作裡,嘗試再現一種普遍的疏離感。這種疏離感是透過「漠視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而形成的。透過觀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與別人的種種接觸和關係,黎清妍把目光投放在其中的「透明感」。透明感是指一種存在於日常社交中微妙的溝通障礙。我們一直在一種不斷相遇和互動的模式中生活,但是我們最看不見的,往往就是那些每天都會遇見的人。在日常生活這個偌大的容器裡,我們都在無色、無味、恆溫的環境裡與這些人擦肩而過,大家一再重覆著這種疏離的踫撞。這些人對我們來說可能是環境、街道的一部分,相對來說,我們也許只是他們視域邊緣不斷消失的殘像。在這種不見其形,不聞其聲的溝通模式裡,每個人都只是「別人」,都是最輕、最透明的存在。我們不會真正交流,不會太關心對方;彷彿忘記了,其實正正是這一種你和我都熟悉不過的疏離感,讓我們真正連結在一起。

倪鷺露的作品是展題「騷動」的完美演譯,她的水墨和油畫呈現了非常相似卻其實相異的人物。他們像幽靈,如空氣般輕巧,不隨任何故事發展,處於一種無常的狀態。他們活在一個無名地方,在等待、沈思和忘記,也看似在蠕蠕而動的水墨線條裏消失。 透過倪鷺露明亮清晰的筆法,觀者感受到一種強大的疏離感。她的人物呈現一份孤獨感,似在學習接受和明白所謂自然無為的內在世界。粗糙而鮮明的筆觸、紋理和顏色突出了一股內心的掙扎,他們力圖在自身與社會的衝突之中尋找精神上的平靜,而唯一的方法就是與一切保持距離,和選擇沈默。這些凋敝的靈魂似在描述靜謐的思緒。

Firenze LAI 黎清妍Untitled2013 oil on canvas80 x 60 cm

Lulu NGIE 倪鷺露Interlude

2012ink on paper

70 x 42 cm

Firenze LAI 黎清妍Do you need a bag?

2013 oil on canvas

80 x 60 cm

Page 5: disturbance fliplet chi edit - Gallery EXIT · 群體的互相信任和情感、與大自然的關係和自我評價都受 現代社會裡的保護機制影響。從洞穴到混凝土建築物,我們逐漸剔除生活裡

「房間二」用相反的著色給予較為樂觀的解讀。一群飄搖的身軀看似隨詠唱曲擺動的影子,佔領龐大而昏暗的房間。每人頭上都有一束微弱卻令人感到平安舒服的小光,這光給予了希望,也是每個人的信念和渴望。就算最後希望會消失,在這瞬間,這些光組成了美麗恬靜的風光。串起來就是力量。

Elva LAI 賴明珠, Room 房間二, 2013, oil on canvas, 64 x 122 cm

黎清妍在新系列的畫作裡,嘗試再現一種普遍的疏離感。這種疏離感是透過「漠視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而形成的。透過觀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與別人的種種接觸和關係,黎清妍把目光投放在其中的「透明感」。透明感是指一種存在於日常社交中微妙的溝通障礙。我們一直在一種不斷相遇和互動的模式中生活,但是我們最看不見的,往往就是那些每天都會遇見的人。在日常生活這個偌大的容器裡,我們都在無色、無味、恆溫的環境裡與這些人擦肩而過,大家一再重覆著這種疏離的踫撞。這些人對我們來說可能是環境、街道的一部分,相對來說,我們也許只是他們視域邊緣不斷消失的殘像。在這種不見其形,不聞其聲的溝通模式裡,每個人都只是「別人」,都是最輕、最透明的存在。我們不會真正交流,不會太關心對方;彷彿忘記了,其實正正是這一種你和我都熟悉不過的疏離感,讓我們真正連結在一起。

倪鷺露的作品是展題「騷動」的完美演譯,她的水墨和油畫呈現了非常相似卻其實相異的人物。他們像幽靈,如空氣般輕巧,不隨任何故事發展,處於一種無常的狀態。他們活在一個無名地方,在等待、沈思和忘記,也看似在蠕蠕而動的水墨線條裏消失。 透過倪鷺露明亮清晰的筆法,觀者感受到一種強大的疏離感。她的人物呈現一份孤獨感,似在學習接受和明白所謂自然無為的內在世界。粗糙而鮮明的筆觸、紋理和顏色突出了一股內心的掙扎,他們力圖在自身與社會的衝突之中尋找精神上的平靜,而唯一的方法就是與一切保持距離,和選擇沈默。這些凋敝的靈魂似在描述靜謐的思緒。

Firenze LAI 黎清妍Untitled2013 oil on canvas80 x 60 cm

Lulu NGIE 倪鷺露Interlude

2012ink on paper

70 x 42 cm

Firenze LAI 黎清妍Do you need a bag?

2013 oil on canvas

80 x 60 cm

Page 6: disturbance fliplet chi edit - Gallery EXIT · 群體的互相信任和情感、與大自然的關係和自我評價都受 現代社會裡的保護機制影響。從洞穴到混凝土建築物,我們逐漸剔除生活裡

張施烈的新作揭露在別人偏見眼眸下的自己。他以七種獨特的方式去擦除自畫像,比喻以七種掙扎形式去面對自身的個性。 張氏的鉛筆畫比展內其他作品探視身份認知的方法不同,與其展示與體制的鬥爭,它純粹地呈現體制的現狀;直接的展現歧視之舉。作品透過刪除的方式去隱藏作者性格。它表露了不同的方法來隱藏及孤立自己,並且拒於別人前展示自己以去避開外界的歧視。 作品延續多樣性和自我身份等議題的討論,也揭示缺乏支配他人的能力也無法控制別人什樣看待自己的命題。在任何情況之下,我們都難以避免被社會塑造和仲裁,而刪除自身可能是唯一在社會裡保護自己的可行方法。

賴明珠的一對油畫互相契合地探索一個失控的世界。透過她的畫作,我們感受到一種嚴厲地向社會作出的精神抗爭。《房間一》描繪一座白色巨大又陌生的場地,一排排細小卑微的人物在球上行走。忙着保持平衡,他們精疲力盡。藝術家透過狂暴粗糙的筆法呈現長期被規範的焦慮。這裡充斥著失常,精神虛弱以及被輕易毀滅的憂慮。LING Pui Sze 凌佩詩

Expanding 擴張 2012mixed media on woodboard 213 x 213 cm, in 4 panels

Elva LAI 賴明珠, The Fear of Perfect Order 房間一, 2012, oil on canvas, 64 x 122 cm

LING Pui Sze 凌佩詩, Metamorphosis 變態, 2012, mixed media on woodboard, 56 x 172 cm

凌佩詩作品擁有詭異的美態,有如一首放肆狂妄的詩。 《變態》為首的一系列作品,是由春蟬、貝殼、木屑、石頭、固蠟等組成,作品化身成為狂熱的煉金術士的祭壇。在瞭解有秩序的體制和它實際上是虛擬的之間產生的斷裂感,作品探索由變化引伸出來的影響。蟬為了得到自由靜靜地脫下蟬衣離開。二者雖曾同為一體,後者仍最終被遺下。 此幅作品重新演繹卡夫卡《變形記》中,那種精神和身軀經歷巨大變異,以及自我失控下的不安。《變態》中的蟬似是我們身處的社會,而我們就如蟬衣般空洞而脆弱。蟬衣的形態只能跟著蟬的軀體而改變,正如社會形成的同時像倒模般塑造了我們。一旦春蟬離開,我們就變得空空如也。

Page 7: disturbance fliplet chi edit - Gallery EXIT · 群體的互相信任和情感、與大自然的關係和自我評價都受 現代社會裡的保護機制影響。從洞穴到混凝土建築物,我們逐漸剔除生活裡

策劃人的話Gallery EXIT 安全口畫廊呈獻《白噪聲》。參展的藝術家包括:陳曉筠、張施烈、賴明珠、黎清妍、凌佩詩、倪鷺露和鄧國騫。

展覽將會帶領觀眾進入一個打破規範、秩序和結構的離奇世界。在那裏,我們無奈地接受世上剩下來的一切混亂,並且變成為一「無器官的身體」(德勒茲與瓜達里,《千高原》)。

社會的傳统價值和其專制的二元結構(例如:性別、種族、性傾向、年齡等等),有效地約束及管治我們。從出生的一刻人類就把這些道德標準加諸身上,從而構造出人工造作的性格。就如德勒茲說:社會是一個階級組織,各人均屬經濟體系的一部分;自由意志、差異或個人身分並不曾存在。

展覽的作品展示了「失敗」的可能性;矛盾地與無可抵抗的現況對抗。作品探討當先天人格和社會所鑄造的性格相衝時所產生的摩擦。透過多種媒體的作品,《白噪聲》揭示因社會或個人的憂慮和不安而導致的精神錯亂、疏離及心理變態等狀態。

Casper Hiu Kwan CHAN 陳曉筠 , Out there 在那方, 2013, pencil and acrylic on canvas, 90 x 121.5 cm

陳曉筠的作品利用「無」作為主題去闡譯「騷亂」。去討論「無」換句話說是在談論某種東西的不存在,陳氏的新作就是建立於這種視覺上的「在」和「不在」之間。

在醞釀質感、物料和顏色中,畫家描繪那不明確東西的周圍環境來形容其缺席之物。無人能確定「它」是甚麼,它可能是被遺失或被遺留在某地方,而剩下來的則伴隨著時間漫漫地等待。「它」的不在不會帶來甚麼強烈的感覺。若你不刻意去尋找它,你或許不會察覺。你甚至不會記得它是甚麼,可是你仍然知道某物曾經在此。

Szelit CHEUNG 張施烈Blurred Myself (1 of 7 panels)2012pencil on paper46 x 35 cm each

系列中第二和三幅作品《擴張》和《浮》由仔細挑選的人體和動物細胞圖組成。細胞是生物最基本的單位、生命最初的起點。通過藝術家對世上現存的細胞的篩選和觀感過濾,這兩幅拼貼帶來對根本形式的探究。這些細胞來自不同的來源,它們大小、形狀、顏色和本質各有相異。凌佩詩將它們撕裂成無數的碎片,使其脫離原來的身份,再重新組合成新的生命體。這些形體沒有起源也沒有終結,它們只是純粹的存在著。 凌佩詩像執行創世者的工作,某層次上提出相異的東西也可共融於均衡完整及充滿美感的組織體內。

Page 8: disturbance fliplet chi edit - Gallery EXIT · 群體的互相信任和情感、與大自然的關係和自我評價都受 現代社會裡的保護機制影響。從洞穴到混凝土建築物,我們逐漸剔除生活裡

TANG Kwok-Hin 鄧國騫, The Spine Passerby 棘園過客, 2011-12, video, colour, stereo 54 min

鄧國騫的錄像作品《棘園過客》幽默地呈現社會上自我建構的過程。 假猿人在沙田公園那種人工建造的自然環境出沒。在三個月期間牠在園內工作,由野獸進化成社會所接納的人。 他的衣著打扮、工具和行為隨時間變遷,示範人類進化至現代生活的過程。 作品證明社會構造(即:知識、社交的常模、文化、甚至身份認知)是一個逐漸累積的工序。群體的互相信任和情感、與大自然的關係和自我評價都受現代社會裡的保護機制影響。從洞穴到混凝土建築物,我們逐漸剔除生活裡所有的自然元素,寧願居住在盒子裡邊。在我們再沒有需要防備野獸的環境裡,與自己相異的陌生人於是成為了生活中的唯一威脅。 我們是否變得過份疏離?

Gallery EXIT 安全口

3/F, 25 Hing Wo Street, Tin Wan, Aberdeen, Hong Kong 香港 香港仔 田灣 興和街 25 號 大生工業大廈 3 樓

白噪聲9 - 28. 3.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