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ms...行車環境感應系統 建築能源管理系統 bems 家庭能源管理 hems 實際手法...

1
基地現況 基地分析與課題 三角舟 A021 三角舟為大航海時期集結時代技術所打造的一流遠 洋帆船,為人們探索更美好的未來。本基地如同三 角舟,肩負領航的角色,集結尖端科技規劃出的產 業園區,同時維護既有生態與文化價值,帶領地區 朝向智慧、舒適、便利的未來。 物聯網 門禁管制 太陽能板 停車管理 空間使用管理 智慧電錶 (能源可視化) 數據處理中心 環境監測 道路交通監測 影像監控 電動運具充電站/換電站 優先號誌 行車環境感應系統 建築能源管理系統 BEMS 家庭能源管理 HEMS 實際手法 智慧系統以物聯網為核心技術,將各式儀器諮詢藉由物聯網交互串聯。其尺度小至家庭能源管理,大到基地全區影像監控系統;機能 涉及交通運輸、環境監測等。亦可藉由物聯網串聯彼此資訊,如利用各智慧監測系統網絡建構基礎參數數據資料庫,藉物聯網支援智 慧電網、智慧運輸、智慧菜園等社區智慧系統。由以上資源建構全區智慧網路,落實智慧社區之目標。 親水人行堤防 交通旅遊 x 環境生態 x 安全防災 x 健康生活 綠能產業 x 環境生態 照明系統 自駕車系統 交通旅遊 x 綠能產業 x環境生態 綠能產業 x 環境生態 x 健康生活 綠屋頂整體規劃 綠色開放空間與人行陸橋 交通旅遊 x 環境生態 x 安全防災 x 健康生活 行動方案 短期 交通用地的整備 照明系統 綠屋頂 都市菜園 綠色開放空間 都市設計準則 屈原宮再造 綠屋頂 天橋 中控中心 屈原宮 自駕車專用道 堤防 歷史記憶路線 自駕車路線 X 智慧 X 生態 X 社區 長期 內部完全自駕系統 輕軌系統 智慧城市 生態旅遊 歷史記憶路線塑造 文化旅遊 友善城市 捷運芝山站 輕軌 洲美快速道路 交流道 最終以內部完全自駕系統建構、重要節慶舉辦、文化與 生態旅遊落實等措施,藉物聯網系統使資訊相互交流達 到服務機能互補,實現智慧城市的目標。 架設環境監測儀器 架設人行天橋 中期 內部部分自駕系統 互聯網系統 生態屋頂 智慧菜園 生態跳島 堤防再造 慶典路線再現 擴大硬體設備建置與應用,如小範圍自駕車行駛、生態 綠屋頂、新舊堤防合併再造、慶典路線再現等。提供便 利生活與舒適生態環境,同時亦吸引遊客。訓練並舉辦 社區生態導覽培訓、社區各系統管理APP建構。 系統可視化介面 為架構更完整的硬體設施與軟體,以落實智慧環境、生 態旅遊與社區意象。硬體措施以配置住宅及產業示範專 區為基礎,建構全區監測及物聯網系統設施、重塑社區 意象之信仰中心、及人行動線串聯為主。 X 智慧運輸系統 25m 2 於福國路話劃設專用道路,站點須 設置候車空間寬5米,面積25平 方米。 20m 2 十字路口前後10米,應留設自駕車 停車空間,寬4米,面積20平方米。 X 社區 4m 4m 配合屈原宮繞境與龍舟下水空間, 沿街退縮4公尺並設置石板鋪面。 行道樹配合整體意象之楝樹為主。 建築面積達一千平方公尺,應於屋 頂設置建築面積百分之十以上太陽 光電發電設施。 考量夜間生態生態避免光線干擾, 與社區夜間安全的需求,燈光以低 亮度設計不干擾生態為原則。 建築面積達九百平方公尺,屋頂平 臺綠化和菜面積應達百分之五十, 並集中留設菜園。 X 生態系統 設計構想 設計準則 X 智慧 X 社區 X 生態 規劃目標 開放空間 在地核心 交通動線 人行動線 消彌基地內社區與產業之異質性,縫合基地東西側活動 。同時以綠帶系統串連生態系統,並藉由信仰中心活動 動線規劃,延續地區傳統文化。使基地作為地區未來發 展之重要結點與示範地區時,保有基地內部整體性。 智慧科技城 智慧社區 自駕車站點 自駕車路線 藉由互聯網網絡建立,串連基地內部多重智慧系統,使 各服務機能達到互補效果,提升服務效率。創造舒適、 便利、宜居之智慧社區。 非夜間照明地區 夜間照明地區 生物遷徙路線 生態廊道 透過生態廊道形塑綠網系統,同時於基地夜間活動較少 之區域設計特殊低光害、低亮度照明,將產業留設之地 面與屋頂綠色空間規劃為夜間生物棲息、生活區域。 人行天橋 人行休憩動線 開放空間 歷史記憶路線 以都市設計的手法塑造不同類型的公共開放空間,包括 在地廟宇活動空間與綠色休閒空間,藉此重新凝聚地方 意識,並且提升生活品質。 舊有紋理 X 新建紋理 舊建物 區段徵收後,新紋理之街廓過大不親民,同 時破壞地區舊紋理,影響傳統廟宇慶典與繞 境路線。 住宅社區 X 產業園區 基地內部包含住宅社區與產業園區,同時被 承德路切割為東西部分,使整體異質性高、 連結性薄弱。 住宅社區 產業社區 承德路 自然生態 X 都市建成 基地內公園面積大卻分散,缺乏綠帶連接形 成系統,不足以對生態議題做出回應。 公園 基地選址 選址基地為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區段徵收範圍,為台北科技走 廊西側端點。同時被選定為台北市示範性智慧社區實證場域 之一,為台北智慧社區與產業發展重點基地。 基地三側臨水,西側隔基隆河與社子島相望、南側面雙溪、 東側靠磺溪,具特殊水岸生態系與傳統文化。周邊另有社子 島開發、北投再生、士林再生等2050台北願景計畫。 本基地西臨洲美快速道路、東北面文林北路。中央有南北向 台2乙(承德路)分割,東西向福國路連接兩側基地。大眾 運輸以基地東邊捷運信義淡水線及文林北路、承德路沿線公 車為主。 基地為台北科技走廊重點發展地區,同時具備特殊生態系與 傳統特色文化。為台北市智慧城市發展與北區未來發展之重 要結點與示範地區。 周邊關係 交通 基地定位 2050願景計畫再生地區 科技園區 產業發展軸帶發展地區 基地位置

Upload: others

Post on 20-Jul-2021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HEMS...行車環境感應系統 建築能源管理系統 BEMS 家庭能源管理 HEMS 實際手法 智慧系統以物聯網為核心技術,將各式儀器諮詢藉由物聯網交互串聯。其尺度小至家庭能源管理,大到基地全區影像監控系統;機能

基地現況

基地分析與課題

三角舟A021

三角舟為大航海時期集結時代技術所打造的一流遠洋帆船,為人們探索更美好的未來。本基地如同三角舟,肩負領航的角色,集結尖端科技規劃出的產業園區,同時維護既有生態與文化價值,帶領地區朝向智慧、舒適、便利的未來。

物聯網

門禁管制

太陽能板

停車管理

空間使用管理

智慧電錶(能源可視化)

數據處理中心

環境監測

道路交通監測

影像監控

電動運具充電站/換電站

優先號誌

行車環境感應系統建築能源管理系統

BEMS

家庭能源管理

HEMS

實際手法

智慧系統以物聯網為核心技術,將各式儀器諮詢藉由物聯網交互串聯。其尺度小至家庭能源管理,大到基地全區影像監控系統;機能涉及交通運輸、環境監測等。亦可藉由物聯網串聯彼此資訊,如利用各智慧監測系統網絡建構基礎參數數據資料庫,藉物聯網支援智慧電網、智慧運輸、智慧菜園等社區智慧系統。由以上資源建構全區智慧網路,落實智慧社區之目標。

親水人行堤防交通旅遊 x 環境生態 x 安全防災 x 健康生活

綠能產業 x 環境生態照明系統

自駕車系統交通旅遊 x 綠能產業 x環境生態

綠能產業 x 環境生態 x 健康生活

綠屋頂整體規劃

綠色開放空間與人行陸橋交通旅遊 x 環境生態 x 安全防災 x 健康生活

行動方案

短期

交通用地的整備

照明系統綠屋頂都市菜園 綠色開放空間

都市設計準則 屈原宮再造

綠屋頂

天橋

中控中心

屈原宮

自駕車專用道

堤防

歷史記憶路線

自駕車路線

X 智慧

X 生態

X 社區

長期

內部完全自駕系統 輕軌系統 智慧城市

生態旅遊

歷史記憶路線塑造文化旅遊 友善城市

捷運芝山站輕軌

洲美快速道路交流道

最終以內部完全自駕系統建構、重要節慶舉辦、文化與生態旅遊落實等措施,藉物聯網系統使資訊相互交流達到服務機能互補,實現智慧城市的目標。

架設環境監測儀器

架設人行天橋

中期

內部部分自駕系統 互聯網系統

生態屋頂智慧菜園 生態跳島

堤防再造 慶典路線再現

擴大硬體設備建置與應用,如小範圍自駕車行駛、生態綠屋頂、新舊堤防合併再造、慶典路線再現等。提供便利生活與舒適生態環境,同時亦吸引遊客。訓練並舉辦社區生態導覽培訓、社區各系統管理APP建構。

系統可視化介面

為架構更完整的硬體設施與軟體,以落實智慧環境、生態旅遊與社區意象。硬體措施以配置住宅及產業示範專區為基礎,建構全區監測及物聯網系統設施、重塑社區意象之信仰中心、及人行動線串聯為主。

X 智慧運輸系統

25m2

於福國路話劃設專用道路,站點須設置候車空間寬5米,面積25平方米。

20m2

十字路口前後10米,應留設自駕車停車空間,寬4米,面積20平方米。

X 社區

4m4m

配合屈原宮繞境與龍舟下水空間,沿街退縮4公尺並設置石板鋪面。行道樹配合整體意象之楝樹為主。

建築面積達一千平方公尺,應於屋頂設置建築面積百分之十以上太陽光電發電設施。

考量夜間生態生態避免光線干擾,與社區夜間安全的需求,燈光以低亮度設計不干擾生態為原則。

建築面積達九百平方公尺,屋頂平臺綠化和菜面積應達百分之五十,並集中留設菜園。

X 生態系統

設計構想

設計準則

X 智慧 X 社區X 生態

規劃目標

開放空間

在地核心

交通動線

人行動線

消彌基地內社區與產業之異質性,縫合基地東西側活動。同時以綠帶系統串連生態系統,並藉由信仰中心活動動線規劃,延續地區傳統文化。使基地作為地區未來發展之重要結點與示範地區時,保有基地內部整體性。

智慧科技城

智慧社區

自駕車站點

自駕車路線

藉由互聯網網絡建立,串連基地內部多重智慧系統,使各服務機能達到互補效果,提升服務效率。創造舒適、便利、宜居之智慧社區。

非夜間照明地區

夜間照明地區

生物遷徙路線

生態廊道

透過生態廊道形塑綠網系統,同時於基地夜間活動較少之區域設計特殊低光害、低亮度照明,將產業留設之地面與屋頂綠色空間規劃為夜間生物棲息、生活區域。

人行天橋

人行休憩動線開放空間

歷史記憶路線

以都市設計的手法塑造不同類型的公共開放空間,包括在地廟宇活動空間與綠色休閒空間,藉此重新凝聚地方意識,並且提升生活品質。

舊有紋理 X 新建紋理

舊建物

區段徵收後,新紋理之街廓過大不親民,同時破壞地區舊紋理,影響傳統廟宇慶典與繞境路線。

住宅社區 X 產業園區

基地內部包含住宅社區與產業園區,同時被承德路切割為東西部分,使整體異質性高、連結性薄弱。

住宅社區 產業社區 承德路

自然生態 X 都市建成

基地內公園面積大卻分散,缺乏綠帶連接形成系統,不足以對生態議題做出回應。

公園

基地選址

選址基地為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區段徵收範圍,為台北科技走廊西側端點。同時被選定為台北市示範性智慧社區實證場域之一,為台北智慧社區與產業發展重點基地。

基地三側臨水,西側隔基隆河與社子島相望、南側面雙溪、東側靠磺溪,具特殊水岸生態系與傳統文化。周邊另有社子島開發、北投再生、士林再生等2050台北願景計畫。

本基地西臨洲美快速道路、東北面文林北路。中央有南北向台2乙(承德路)分割,東西向福國路連接兩側基地。大眾運輸以基地東邊捷運信義淡水線及文林北路、承德路沿線公車為主。

基地為台北科技走廊重點發展地區,同時具備特殊生態系與傳統特色文化。為台北市智慧城市發展與北區未來發展之重要結點與示範地區。

周邊關係

交通

基地定位2050願景計畫再生地區

科技園區

產業發展軸帶發展地區

基地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