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44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Upload: others

Post on 06-Jul-2020

1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2: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龙城夜色》(汾河新十二景之六)纸本设色 68cm×136cm 2019年

版面负责人:李荣 17710057703

李夜冰,1931年生,河北省井陉县石门村

人(石门村原属山西省平定县,1956年 1月划

归河北省井陉县)。抗日战争离休干部、山西省

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央书画艺术

研究院名誉院长、五台山佛教书画艺术研究院

名誉院长、山西大学客座教授、入选 2018年度

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高端领军人才。

20世纪 40年代参加抗日战争时期解放

区的美术工作,曾任过民教馆员、政府干部、教

师、战地宣传队队员等,从事美术创作 70余

年。青年时代调中国革命博物馆工作,有幸在

罗工柳、董希文、石鲁、程十发、关山月等大师

教诲下学习和创作。对油画、版画、年画、工艺

美术、舞台美术等各艺术领域,都进行过深入

的研究和实践。几十年来足迹遍及祖国各地,

深入生活搜集素材,创作了数以万计的写生作

品。有计划地出访世界五大洲 40多个国家的

120多座重点城市进行艺术考察,创作异国风

光作品 200多幅,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

收外来艺术优长,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绘画语言。

1986年出访英国举办展览;1989年率领太

原市艺术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并举办展览;自

1992年以来先后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加

坡、日本、美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并进行艺术交

流及讲学活动;2009年首次在太原举办“李夜

冰从艺 60年画展”;2010年在山西大学美术馆

举办“李夜冰写生画展”;2013年在中国美术馆

举办“彩墨情韵———李夜冰画展”;2015年 11月

在安徽博物院举办“彩墨情韵———李夜冰画展”

安徽展;2016年 9月参加第七届中国高密红高

粱文化节“彩墨情韵———李夜冰荷花系列展”;

2018年 9月在太原美术馆举办“情与觉———李

夜冰关玉良美术作品展”。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展览并多次获

奖,《胜景银装》《美在和谐》等多幅作品被国务院

紫光阁等国家重点单位收藏,《天涯咫尺》陈列在

英国纽卡斯尔议会厅,《愿和平之花遍全球》曾在

纽约联合国总部展出并收藏。

出版有《李夜冰素描集》《李夜冰国画集》《彩

墨五洲———李夜冰世界五大洲中国画作品集》

《李夜冰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李夜

冰》《李夜冰文集》等。中央数字书画频道五集连

播“李夜冰和他的中国画新六法”专题片,十五集

连播教学专题片“一日一画”。

多年的创作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绘画语

言,并在绘画理论上进行探讨、研究、升华,发表

多篇理论文章并总结出“李夜冰中国画新六法”:

以色代墨见其笔;色墨混用求其韵;线面结合含

其骨;疏密得当观其势;有法无法取其度;有笔无

笔重其神。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

李夜冰《夜》纸本设色 68cm×68cm 2018年

《沧海桑田》纸本设色 68cm×68cm 2018年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3: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本期目录

P01编辑董 岩美编车丽军

主管:北京广播电视台

主办:北京广播电视报社

社长:李浩

总编辑:张彪

总编助理:张毅

编委:

吴键夏茂平张琳车丽军

编辑部主任:张琳

采编:

张宁邢大军董岩

彭立昭朱亚芹戴武

陈文刘颖李雄峰

程戈常江李雪源白鸽

首席美编:车丽军

美编:毕明刘彦 阮亚琳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10-1419/K

邮发代号:

82-661

出版日期:

每周四

零售价:

2 . 00元

地址:

北京市安乐林路 18号

电话:

67135874

广告热线:

67134368

发行热线:

67135845

版权声明:本刊所有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广告发布登记证京东市监广登字20170216号

封面编辑董 岩美术编辑车丽军

BEIGUANGRENWU

F2李夜冰 F3银海硬汉张勇手军人风采依旧

【连载】《北京话》(100) P36

【非遗传承】

【视觉 】

【北广沙龙】

扫码关注本刊公众微信号

扫码订阅《北广人物》周刊

【百味真情】

【文化探源】

朴素时代———宁静 P02

【影视戏剧】【热剧】

【电影】杨宇(下) P12

【历史钩沉】

【新闻】

冬奥我也来参加

马季马东的父子合影P03P04

实拍 1949年的解放军:战士们身经百战、眼神里有一股杀气!P38英国摄影家,塞西尔·比顿 他镜头里的好莱坞 3大经典女星 P39摄影家 14年行走 72座城堡记录长城文化 P40

【燕京】

黄庭坚: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下) P35

法国“钢铁侠”首飞英吉利海峡

22分钟创造人类里程碑时刻

当国产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引爆暑期档的时候,在亚欧大陆另一端的法国,一位法国大叔像哪吒一样脚踩风火轮,飞越了英吉利海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道,8月 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一次通过单人喷射器飞行穿越英吉利海峡的纪录。 P05

阿兰德龙:我不会不辞而别 P11

电影服装大师皮耶罗·托西去世

他曾五获奥斯卡提名

他曾于上世纪 60年代至 80年代,因《豹》《魂断威尼斯》《茶花女》等经典之作,5次提名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并于2014年被授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是首位获此荣誉的戏服设计师。 P13

抱怨不抱怨,各生欢喜 P14-P16

八旬倪光南 仍为中国芯奔走倪光南 1939年生于浙江宁波,中国工程

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曾主持开发联想式汉字系统和联想系列微型机。近年来致力于推广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从上世纪 90年代起,为了突破“缺芯少魂”的困局,他屡屡尝试、探索、受挫,折戟沉沙、壮志未酬。

P17

郎静山:中国 20世纪最负盛名的摄影大师

郎静山是中国第一个摄影记者、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摄影团体“中华摄影学社”的发起人、中国摄影教育的开拓者、“集锦摄影”的创始人、作品入选国际摄影沙龙数量最多、得奖最多的中国人。 P18、P19

【身边】父亲的生日 P20

【意趣】看《特赦 1959》,聊功德林里的那些事儿(上) P21

中国蒙绣:针为笔线为墨勾勒一幅文化传承长卷 P22

非遗毛猴手艺人孙怀忠

半寸猢狲道百事,方寸之间尽人生 P23

他见证了英雄最后一刻 齐润庭与黄继光的故事 P24

董学书:和蚊子 68年的“爱恨情仇” P25

“稀土之父”徐光宪 P26

乒坛名将曹燕华:

我的人生,没有遗憾

在 23岁时候便早早挂拍退役,但曹燕华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荣获 56项冠军,其中世界冠军 7项,她说:“到了这个年纪看,也不遗憾。我的人生中,我想要的,我都拿到了。” P27

“心灵补手”袁梅芳:18年热线服务成就“解忧奶奶” P30

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86岁了,他仍“泡”在试验田里 P31

绘本艺术家蔡皋:种棵白菜当花看 P32

“笨爸爸”为爱奔跑愿你的世界不再孤独 P33

【百味真情】

二战中的奥黛丽·赫本她自己曾多次暗示与第

二次世界大战有联系,这位天使般的电影明星曾经帮助过反法西斯力量,而且有些内容一直是完全保密的,甚

至直到现在。十几岁的奥黛丽混入人群中,递送抵抗组织的报纸。“我把它们塞进我的羊毛袜子里,穿在我的木鞋里,然后骑上自行车送出去。”

P34李七七:技惊好莱坞的中国“枪神” P28

罗杰·费德勒:不老的天王(下) P29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4: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02 编辑孙贺田美编车丽军

【视觉 】

北广映画空间

朴素时代:无滤镜无美颜无 P图

那些年,我们抓拍的明星

NINGJING本期主角:宁静时光●

谁的眉眼如此明亮?宁静

宁静,尤物。

看那时的宁静,坐拥胶原蛋白,饱满无敌。

那是青春与夏天最阳光灿烂的样子吧。

她曾撩动了多少青春荷尔蒙?

她曾开启了多少美的启蒙?

《阳光灿烂的日子》,

她美得像一颗已然成熟却傲然枝头的水蜜桃,

因脸庞的炙热纯真,水蜜桃偏不坠地,

扮作烈阳,灼伤着无数少年的青春;

《红河谷》,那个全裸的背影,原始、质朴,却性感无敌;《孝庄秘史》,

那个眉眼如画、冰雪通透的大玉儿,多情又传奇;《三岔口》,那颗光头配宽大迷彩服,野性美喷薄……

20多个年轮飞去,

宁静被岁月雕琢得更加精致。

然而,明亮的眉眼依旧,性情依旧:又纯又辣。

少女式的纯真,熟女式的风情,

宁静,兼容。

□朱子 /文 贺田 /摄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5: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03编辑 孙贺田美编 车丽军

【视觉 】

北广映画空间

冬奥我也来参加50岁的你在干吗?有人说:退休回家带孙子,

有人说:旅游看海看美景,

我家二姐说:滑冰滑雪去冬奥。

我家二姐叫杨桂清,50岁退休后在照顾老母亲之余,又给自己提出挑战———学习滑冰,朋友及家人都说:

50岁了还现学滑冰?大家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我二姐愣是凭着她的一股子愣劲学会了,不仅学会了滑冰,而

且还学会了滑雪,我们都说:去参加冬奥的群众比赛项目

吧,二姐自豪地说:冬奥有我更精彩!

如今已经 60岁的二姐,正在加紧滑冰、滑雪训练,我想:在 2022年的冬奥赛场上,是否也能看见她那并不年轻但依然矫健的身影呢。 杨桂环 /文、图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6: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04 编辑 常 江美编 车丽军

【视觉 】

图片故事

独家拍摄采访 □记者常江文 /摄

马季,是家喻户晓的相声表演大

师,当年在央视春晚上的一段《宇宙牌

香烟》,至今听来仍令人捧腹。但是马季

却不支持儿子马东说相声,作为马季独

子的马东,因为他的智慧和口才,倒是

在主持人的行当里干得风生水起,曾在

央视的两档名牌栏目《文化访谈录》和

《挑战主持人》中担任主持人。因为工作

太忙,马东和父亲平时也是因为聚少离

多,父子俩也是很少能见到面。本刊记

者曾一直想采访马季父子俩的故事,约

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在 2003年的 12月

29日这天,终于得到了马东的回复:

“明天我父亲在家,可以接受采访。”

第二天,马东带着记者来到家里,

马季先生带着他那熟悉的笑容接待了

我们,他幽默地说:“我都等了你们半年

了。”一句话让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马

东和父亲平时很少见面,所以,本刊记

者为马季和马东拍的这张合影也成了

这个时期唯一的一张具有纪念意义的

合影,在马季先生过世后,这张合影就

更显得尤为珍贵。

马季先生说起和儿子聚少离多的

事情还是有些伤感:“马东是独生子,儿

子出生让我喜不自禁,但是由于是特殊

的历史年代,马东出生不久,我就把他

寄养在别人家了。一转眼,儿子都几岁

了,我才回到了北京,第一件事我就是

马季马东 父子合影的

要去看儿子,当我到了寄养马东的

家,一进门就看到他在桌子下面淘

气,那家阿姨喊他:‘马东你快看谁来

了?’马东从桌子下面爬出来,特别规

矩地给我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大声

说:‘叔叔好!’听到这话,我当时的眼

泪就流出来了。”

马东说:“父亲是名人,同学们

都知道,我上小学时被人叫‘小马

季’,这在外人看来可能有很多优越

的东西,但是在我身上却给我带来了

很多‘烦恼’,有人会莫明其妙地喜欢

你,高年级的同学也会‘欺负’你。我

记得有一次,几个学校里爱欺负人的

高年级的孩子,把我劫持到一个没人

的地方说:‘别害怕,给我们说段相声

就放你走’。”

如今人们在介绍马东时仍然会

说“这是马季的儿子”。压力是无形

的,尽管不是同一个职业,但父亲的

名声仍然会围绕在马东的耳畔。马东

说:“任何父母都会对孩子有影响,我

受到的影响不比别人少,也不比别人

多。经常有记者请我讲述与父亲之间

有趣的故事,可我讲不出来,因为,我

们父子除了经常见不到面以外,几乎

跟普通家庭没有区别,不可能像说相

声那样,里面的‘包袱’那么多。”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7: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05编辑 张 琳美编 车丽军

【新闻】

当国产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引爆暑期

档的时候,在亚欧大陆另一端的法国,一位法

国大叔像哪吒一样脚踩风火轮,飞越了英吉

利海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道,8月 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

造了人类第一次通过单人喷射器飞行穿越英

吉利海峡的纪录,这是人类里程碑式的时刻。

高技术背后支撑

这位 40岁的法国人,从法国北部海岸城市桑加特出发,驾乘单人飞行悬浮滑板前往

英国多佛地区的圣玛格丽特湾,在 22 分钟里,成功飞越 35.4公里的英吉利海峡,最高时速达 177公里/小时。这次行程并不是一气呵成,因为萨帕塔的飞行背包里只有 10分钟的燃料供应,所以在英吉利海峡上设置了一个

中途加油点,其在中途停下来加油,然后完成

整个飞行路程。这是萨帕塔第二次尝试越过

海峡,第一次失败的经历,给了萨帕塔更多的

成功经验。就在 10天前的 7月 25日,萨帕塔首次尝试飞越英吉利海峡。尽管当时一切准

备就绪,也进行了大量飞行练习,将路线规划

完美,设计了途中加油站,但是在尝试之前,

他仍表示只有 30豫的成功几率。事实的确如此,由于当时英吉利海峡的

海浪和风速波动较大,因而导致萨帕塔的单

人飞行悬浮滑板在海峡中间距离加油站几厘

米处坠落,第一次飞越海峡折戟。失败之后,

萨帕塔表示会再次尝试。第二次飞越英吉利

海峡时,萨帕塔和他的团队提前调整了飞行

线路,并采用更大的船只和加油平台,以应对

上一次出现的失误情况。而这次,他成功了。

在英国多佛的目的地,萨帕塔好似天降神兵

一般落地,无需降落伞和任何缓冲物。其后,

他向 BBC的记者表示:“三年前我们制造了这个机器(设备),现在我们已经越过海峡,这太

疯狂了。这是否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我不是

那个决定的人,时间会帮我证明的。”

单人飞行悬浮滑板整体重量约为 20公斤,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飞行器本体、燃料背

包和遥控器。飞行器上有 6个涡轮引擎,其中 4个 250马力的引擎在下方负责推进和转向,边上的 2个引擎负责控制姿态稳定;燃料背包内装载的是 Jet A1航空燃油,航空燃油经过管子,在涡轮引擎处点燃产生向下急冲的气体,

将飞行者推上天空,提供最高 10分钟的持续飞行;遥控器则攥在飞行者手里,可以操控飞

行器上引擎的动力大小,这就是“油门”。

单人飞行悬浮滑板系统的研发中,飞行器

的平衡算法是最难的部分,萨帕塔团队开发的

专门算法,让每个引擎都能单独微调喷嘴角度

和推进力,配合飞行者身体动作,实现前进后

退和旋转等功能。甚至可以在仅有 3个引擎工作时安全飞行。理论上来说,一个燃油背包能

让单人飞行悬浮滑板以正常的时速飞行 10分钟,官方曾表示,单人飞行悬浮滑板可以达到

3000米的高度,最高时速可达 150公里/小时,超过了高速公路的限速,但这只是在理想情况

下的飞行估算值,若有包括海浪、风速、气温等

外部因素下,其实只支持大约 3公里的航程。2016年 5月 3日,萨帕塔操控单人飞行悬

浮滑板,在法国南海岸低空飞行了 2252米后,创造了一项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悬浮滑板飞

行最远距离。当被问及驾乘单人飞行悬浮滑板

的感觉时,萨帕塔表示,“我张开双臂,因为它可

以帮助我控制自己的动作,当张开双手,

感觉风吹过你的手,而你脚下什么都没

有,真的很难描述这一过程,你必须要经

历这一刻才懂得。”而根据 2016年萨帕塔的一次专访得知,在一次测试中,萨帕

塔就因为没考虑到风速对单人飞行悬浮

滑板的续航影响,在 275米的高空中降落 5秒后,迅速在海中坠毁,燃料被消耗殆尽,萨帕塔也与死神擦肩而过。对于如

果遇到意外,飞行滑板上是否有降落伞

等保护措施时,萨帕塔表示,其实是有的,

在高空飞行前会有降落伞等设备,而在

水中,有一定的缓冲时间,这个时间是足

够人做出行动的,整个设备虽然会经历

失败,但是安全性上是可以保障一些的。

实现普通人的飞行梦

此次飞行所使用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已经算是萨帕塔的第二代产品了。

2011年,萨帕塔发明了水上飞行器 Fly原board,它借助安装在腿部的喷水装置产生的反冲动力,让骑手可以在水面上腾空而起,形成

一定的飞行角度,可以飞到约 10米的高度。当时还有手动的遥控器,可以稳定运行

各种飞行姿态和控制飞行角度,做出很多酷

炫的动作。此后,该装置风靡全球,成为各种

极限运动以及电视电影中的桥段。随着量产,

Flyboard 被更多人所使用。萨帕塔创立的Zapata公司,先后推出了水上飞板 Flyboard和 Hoverboard,借助水的力量实现了飞行的梦想。这是整个梦想开始的源头。不过,Fly原board是用水压驱动的,甩不掉那根长长的大水管,基本只能小范围秀秀,不能飞远。到了

第二代产品单人飞行悬浮滑板,在动力原理

上另起炉灶,推进力量从水变成了空气动力,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飞行。虽然单人飞行悬浮

滑板很酷,但其操控需要大量的训练,普通人

很难掌握。为了降低操控难度,让其产品能够

有更广阔的市场,Zapata公司推出了单人飞行悬浮滑板的升级版———Flyboard EZfly。EZfly就是 Easy Fly的缩写,中文意思是:轻松飞。萨帕塔没有吹牛,EZfly比单人飞行悬浮滑板多了两个长握柄,就像平衡车一样,双脚加上双

手,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而且飞起来更加稳

当。在安全性以及易学性方面都有了不小的提

升。采用三重冗余系统进行飞行控制,还设置

了自动悬停模式,大大提高了安全性。不过也

要经过一定的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萨帕塔所设计的飞行悬浮

滑板曾引起过法国军方的兴趣……不过萨帕

塔曾对媒体表示,最让他兴奋的事情,就是“完

成初始目标,直到有一天把它呈现给全世界。”

据DeepTech深科技整理

法国“钢铁侠”首飞英吉利海峡22分钟创造人类里程碑时刻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8: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06 编辑彭立昭美编车丽军

【封面】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1985年央视春晚舞台上,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用带有地

方特色口音唱着《小草》的一瞬间,他那穿着军装、戴着墨镜的英雄形象,迅

速传遍千家万户。

史光柱是一位英雄,一位作家,一位音乐家,一位朗诵家,他驰骋于战

场,在艰难的收复老山战役中以非凡的毅力,指挥带领全排攻占了两座高

地,立下赫赫战功。命运关闭他的双眼,他却用心寻找光明。他用音符与文

字,谱写了战场硝烟中闪烁的中华军人魂和身虽残而志未泯的战后生涯。

他是战场上的勇士,他是生活的强者!

2019年 6月 16日下午,史光柱来到由北京广播电视报社主办的《最爱读书的人》栏目,随主持人席立娜上台,与北京广播电视报社党员以及来

广营乡绣菊园社区、双井街道广和里社区的党员一起,面对面地回忆起了

20岁时他经历的那场刻骨铭心的战役,大家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那场战争

文独家专访 □本刊记者彭立昭 封面摄影徐

的激烈,感受那炮火的残酷。他带领在场的全体党员激情宣读“入党誓

言”。在现场,他还激情地和小朋友们朗读起了自己创作的一首诗《眼

睛》。6月 16日那天正好是父亲节,他也衷心地祝福天下所有的父亲幸福安康。

浓黑的墨镜遮住了史光柱那被炮弹炸出眼球的眼睛,台上的他,时刻

保持着庄重的军姿,那种英雄主义的情怀,时时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大屏幕上,不停地播放着上世纪 80年代一张以史光柱为原型的宣传油画:一位从硝烟里镇定走来的军人,他头戴钢盔,眼扎绷带,手提步枪,

胸裹子弹袋,军装破烂,浑身伤痕。战斗英雄的形象再次为人所倾服。此

后,出现了大量以他为原型的文学、绘画、乐曲、剧目,比如歌曲《血染的风

采》就直接吸收了史光柱的经历。

虽然眼睛失明了,在黑暗深处,史光柱却走向了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

界。正如史光柱新版的散文集《阳光一点》一书扉页上所写:一路走来,我

始终认为,一个人,生命阳光,才会给人阳光:心明亮,才会给人光明。桥之

所以为桥,就是在别人认为难走,无法走的地段,穿越了,撑起来了;就是

俯下身来,把脊梁交给别人,把心胸交给天地,把沟坎揽于身下,把道路纳

入心中……

史光柱,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人。

1981年应征入伍,1984年 1月入党,

2005年 10月从某部副政治委员职位

退休。先后荣立一等功 1次,二等功 2

次,三等功 2次,1984年被中央军委授

予“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90年

被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国家人事

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残联联合授

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2006年被中

国文联,中华基金会联合评选为“全国

十佳卓越人物”。唯一一位获得“鲁迅文

学奖”的盲人作家,出版了多本诗集,作

品曾 14次获奖。

【人物小传】

史光柱参加北京广播电视报社主办的《最爱读书的人》栏目并合影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9: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07编辑 彭立昭美编 车丽军

【封面】

请战书上:“死也要死在顶峰”每个人都有做太阳的机会。时光回溯至史光柱“兵之初”的生活。

“1981年 10月,我应征入伍。从马龙武装部乘车来到火车站,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城里入伍的新兵见多识广,他们说这车叫闷罐车,拉货物用的。到了火车站后,我们换乘有篷布的

卡车。篷布顶上有破洞,正巧天下着大雨,雨水打着我的脸,但心情舒畅。到了部队,我分到了

步兵班。我在老兵班一班,一、四、七班是全连的尖子,平时工作学习、完成上级交给的各种任

务,处处走在连队前面,这是各排的灵魂。记得自己曾有两次被点名批评。一次军容纪律检查,

我因鞋带系错,就被叫出队伍当众批评了。时隔不久,遇到全军大比武,我们班代表连队参加比

赛,由于训练强度大,磨破的脚需要宽松待遇,我再一次善待自己,鞋带系得很松,谁知道比武

当天,400米障碍比赛翻高墙板时,一只鞋竟然鬼使神差地飞了出去……一次小小的失误,让全班的努力前功尽弃。我懊悔不已,那是我入伍第一年留下的印象。又一次被点名是为我的副

连长打抱不平。原来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副连长请了一个月的探亲假。回家不到 10天,接连收到部队让他赶回的加急电报,可是他迟回了三天,他受到了记大过处分。而我知道副连长回

来迟的真正原因是他家住在山区,妻子病重,她一人还带着两个孩子,副连长越发觉得自己对

不起这个家,便将电报揣在兜里,死赶活赶把家里承包的责任田全部翻了个遍。我看到副连长

手上全是血泡,便冲动地想为他叫屈。结果,副连长将我叫了点名批评,还认真地对大家说,‘人

情有多大,难道有法纪大吗?’这两次点名,至今让我受益匪浅。前者,让我明白小错误如果迁就

姑息,就会酿成大错。后者,让我更明白,当国家利益、公众利益需要的时候,个人的事不论有

天大的原因都得服从,而且是不讲条件的……”史光柱兴奋地说起了自己“兵之初”的生活。

“由于步兵团的炮兵只是配属单位,在训练和作战中不占主导地位,许多学员重步兵、

轻炮兵,不愿意学炮兵知识,以致炮兵中队员学员不足,不得不临时将学步兵专业的人员调

整一部分到火炮中队,我属于被调整人员,上级已经做出决定,就必须服从。我来到火炮中

队第一区队报到,班里的学员全是炮兵出身,有的虽然不是来自炮兵连队,但也是来自步兵

连炮排,只有我对炮一窍不通,因为从当兵到教导队,连炮弹皮都没有摸过。

“干一行爱一行。我虚心求教,埋头钻研,从 60炮原理到保养维修,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从单兵动作到炮手协作配合,再到有障碍、没障碍射击,夜间移动靶、固定靶射击、炮阵

地选择,以及班排协同指挥,一个内容一个内容地仔细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六个月下来,我

不仅掌握了 60炮专业知识,而且成为‘示范标兵’、‘优秀骨干’,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等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回到连队,我又临时接受命令到昆明北校场训练民兵,接着又到连队当新兵班班

长。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任命为九连四班副班长。三个月后,因班长眼病到医院住院,我

代理班长。我在教导队学到的东西这次在实践中得到了融会贯通,并充分调动每个战士

的积极性,使工作得心应手。等班长回来,年终考核已经结束,四班在各项考核和评比中

成绩优异,被团评为优秀班,班里的战士全受嘉奖,我个人也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三

等功,被全团评为‘优秀标兵’。”

“1984年的 1月,我和几个班长同时入党。4月,老山战斗的红峡谷,飞出一声黑色的巨响,弹片击落了属于我的日月星辰。”在那个残酷的 4月,史光柱第一次感受到了战前的肃杀气氛。

史光柱和战友们一起,齐刷刷脱掉军帽,全是光头,誓师上战场。“4月初,我代表全班写了一份请战书。”“请战书”上,“宁可死在山顶,也不死在山脚”,令人激奋。

“至于家信,我是在训练间歇分两次写完的。头一次写了几句,天下起雨来,不得不收起

信纸。第二次是我看完沙盘推演,跟着指导员到边防前哨,近距离观察作战地形,回来后越

来越觉得战争迫在眉睫,尽管出征酒没少喝,但从部队远程拉练来看,离收复老山的日子不

远了,越在这个时候越想念亲人,如果在出征前和亲人见一面就好了。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作为一个肩负使命的革命战士,此时此刻我知道怎么做。我利用模拟演练的间歇掏出信纸,

向家里讲述了侵略者在我边境武装挑衅、占我领土、杀我边民、毁我田园的种种罪行,告诉

父母,我正准备执行任务,不能请假。我的父母都是老党员,相信他们会理解我的心情。在信

的最后,我这样写道:亲爱的爹娘,当你们收到这封信时,也许我已经上了战场,你们不要悲

伤,请你们等候我杀敌立功的消息……”

由于战前训练表现出色,史光柱被指定为战中排长的第一代理人。

向前冲锋:“伤痕只当琴弦弹”多年后,史光柱这么描述那场战争:“伤痕只当琴弦弹……”

“4月 28日凌晨,收复老山的战斗打响。我军炮兵一轮猛烈的射击过

后,我和排里的战友们在夜色的掩护

下发起攻击。我们的任务是配合三排

先攻占 57号高地,等三排拿下阵地,再配合一排,左右两把尖刀,夺取敌军

连部所在的 50号高地。四班是二排的尖刀班,担任主攻任务。六点半,攻击

敌阵的我方炮火刚停,三排便发起了

攻击。二排迅速跟上,遭到敌人猛烈炮

火的拦截。当我排刚冲击到 58号高地与 57号高地之间时,代理排长刘朝顺负伤了,被炸成了重伤……当时敌人

从轰炸机上投下的‘地震弹’重达 7吨,爆炸后,方圆 8平方公里内的地面都会剧烈震动,半径 300米以内的一切皆化为焦土,可想而知,当时的战争

是多么残酷,战场上的伤亡又有多

大。”

史光柱受了伤,但他仍以坚强的

毅力站了起来,扑了过去,并熟练地把

自己身上带的三个急救包全给了受重

伤的代理排长刘朝顺包扎上。

“刘朝顺断断续续地对我说,‘四

班长,现在全排由你指挥,一定要打

好,不要给我们排抹黑。’”

史光柱说,排长这句在战场上交

代给自己的话,一辈子都忘不了。

“由于排长伤势过重,一个急救包

不够用,我用我和另一个战士的急救

包,给排长包扎好伤口后就立即接过

步话机,向连长报告情况。连长当即命

令,二排迅速向 57号高地左侧进攻。我判断了一下方位,带领全排向 57号高地冲击。”

当史光柱接过指挥权时,他用全

身的力量,带着身边的战友们继续冲

击,接连拔掉了敌人的好几个火力点。

“此时,敌人的火力越来越猛烈,

我身边又有一个战友倒下了。他是一

个从成都入伍的战友,他的下巴和牙

齿全部被敌人打掉了。我立刻命令一

位新战士把这位受伤的战友抬下去,

没想到我的这位战友挣脱了战友,在

我的胸口重重地打了一拳。他已经不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10: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08 编辑 彭立昭美编 车丽军

【封面】

能讲话,只能用这一拳来表示他重伤也不下

阵地的决心。继续用火箭筒摧毁敌碉堡,战

友秦安金是轻机枪手,左脚被敌人地雷炸

断,用爬行,逐段掩护我们战斗。毙敌两名

后,胸部又中弹,鲜血染红战场,直至壮烈牺

牲。后来,我们在这位战友的身上发现了一

本鲜血染红的笔记本,上面记着这样一段

话:‘战友们,如果我牺牲了,我还欠四班刘

有宏十五元,请我的父母还了。’他的副射手

也在这次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这位副射手

牺牲前对我说:‘排长,你回去时,一定要去

看看我的母亲,她有病……’男儿有泪不轻

弹,但此刻我的热泪滚滚而出。”

夜色越来越暗,占领 57号高地后,史光柱迅速调整了战斗部署,带领战士们攻打

50号高地,迅速突击到敌前沿阵地。“忽然,几声巨响,我被强大的气浪掀出

两三米远,头上的钢盔也飞了出去,飞散的

弹片击中了我的头部,我已经看不清楚了,

感觉左肩被打得血肉模糊,当场昏死过去。

后来的事情我就不想再说下去了……”

那时,战友们立马冲过来,一边为他包

扎,一边大声呼喊他的名字,“醒醒,醒醒啊!

排长!”

“我醒过来时,感到伤口一阵阵剧痛,脑

袋嗡嗡直响。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我就是

这么想的。我们第一次冲击受挫了,必须再

次冲击。于是,我咬着牙站了起来,立即组织

全排进行第二次冲击。穿雷场,攀绝壁……

在各班交替掩护下,我们很快地攻下了第一

道堑壕。胜利就在前方。我鼓励战友。

“在离第二道堑壕 20来米的地方,敌人突然扔了一排手榴弹,密集的弹片击中了我

的喉部、胸部和左膝,我再次负伤。自己也不

知道是第几次负伤了。离敌人越来越近,战

斗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我命令机枪掩护,继

续冲击。10米、8米、6米……再冲两三米,就是敌人的前沿堑壕。就在这时,代理副连长

李金平踩中了一颗地雷,小腿当场被炸断,

我也被炸成重伤,什么都看不到了。我感觉

两只眼睛像被刀猛戳了一下,嘴里全是血肉

和泥巴,闷得透不过气来。”回想当时情形,

史光柱脸上的肌肉不经意间抽动了一下。

他顿了顿,接着说:“我在左脸摸着一个

肉团子,拉了一下,钻心的疼,就估计是眼球

被打出来了……”

战斗还没结束,史光柱告诉自己,只要

还有一口气,就必须挺住。他一咬牙,用手一

把就把眼球塞回了眼眶。“疼,真疼,牙都快

咬碎了。”他说。然后他摸索着找到枪,开始

爬着向前冲锋,直到摔进堑壕昏死过去。他,

再也撑不住了……

从容面对:“冷不丁,给厄运一拐杖”当史光柱醒来时,战斗已经结束,人已经躺在文山野战医院。

再次醒来时,史光柱听到战友们说,

“光柱,高地咱们早拿下来了,你的任务完

成得非常出色。”后来,他才知道,攻击 50号高地时,一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一天,史光柱静静地躺在文山野战

医院的病床上。他睁开眼,可眼前的世界

一片模糊,才 20岁的他,从此便离开了五光十色的世界。

“昆明总医院是我人生转折的地方,

既是终点又是我的起点。之所以说它是终

点,那是它彻底打消了我的幻想。当时我

还想,别的伤不要紧,能给我保住眼睛就

行,能留下一只右眼也可以。有了眼睛,还

能看到战友,看到连队,重返前线。”

史光柱不止一次憧憬着自己以后还

能继续战斗。可满怀希望的他并不知道,

他的左眼已摘除,右眼打进两块弹片,也

保不住了,更不敢想象,未来的生活如何

继续……

“速来部队医院……”一封发往老家

的电报到了他父母的手里。远在家乡的父

亲,在接到儿子负伤的电报后,立即马不

停蹄地赶到了医院。他的父亲从交通不便

的乡村,几经辗转坐上火车,终于来到了

医院,来到了负伤儿子的身边。

“当时,我最担心的是父母会为我失

去双目而绝望。”他说,“我双目失明的事

实,确实将两位老人的精神击倒。他们本

来身体就不好,根本受不了刺激。当父亲

来到病房,见我失明的不是一只眼睛,而

是两只,很是伤心。不幸的是,父亲伤心难

过诱发了心脏病,并引起肾衰综合征反

应。住院两月,父亲回家后 24天便去世了。我母亲经不住双重打击,精神分裂

……那时,家中还

有一个 6 岁的弟弟需要照顾。顿

时,我脑子里一片

空白。不幸一个接

着一个,我确实想

到了死。想起母

亲,我有太多的亏

欠,她老人家含辛

茹苦把我养大,丝毫都没有得到报答,反

而被我卷进了灾难。强烈的责任感,让我

忘记了失去双眼的痛苦,我马上变得冷

静,我是军人,我不能死!死了我母亲咋

办?我 6岁的弟弟咋办?”史光柱下定决心活下去。

“我总不能躺在往事里吧。那段日子,

医院的一位护士余清拿着一本书走进病

房。她说给我读海伦的故事。1880年,海伦出生在美国一个偏僻的小镇,因为患了猩

红热,眼盲口哑,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了

说话和写字,长大后,上了神学院,成了众

人仰慕的作家。她逐字读起,我靠在床头,

侧耳倾听,海伦的人生经历和我多么的相

似啊。当然,跟我所知的保尔·柯察金相

比,我对保尔更加亲近……”

有一次,史光柱有意撇开寸步不离的

护士,自己咬牙从病床上爬了起来,学走

路。第一次虽然没有成功,但他还是尝试

再来。就这样,一步一步,从床沿慢慢地靠

近窗户,又从窗户摸到床头,就这样一遍

遍地反复练习。慢慢地,他自己会上厕所,

会出门散步,甚至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情。在护士的帮助下,他开始学习盲文。此

时,希望的曙光在他的心头荡漾。

后来他这样在文里表达他当时的心

情:“不幸各有不同,关键在于态度,如果

眼里只有伤口,生活只会充满悲哀。冷不

丁,给厄运一拐杖,烧火棍也能劈出一条

生路,人生就是这样,只要积极进取,从容

面对,光着脚丫也能踩出一条路来。”

是的,军人,永远是向前的。就这样,

史光柱挺过了最艰难、最痛苦的日子,终

于再次走到了阳光中。

峰回路转:他跨入文学艺术的门槛没人相信,史光柱会成为一个作家!当时,读书给他听的护士不信,史光柱自己也不信。

史光柱开始自学写作是在昆明总医

院,发表的第一首小诗却是在上海。

1985年 5月,史光柱随几个战友到上海长征医院做眼底修复手术。因为眼球摘

除,做了义眼,需要把眼眶底修复平整,才

能正常安放。手术后那晚,他做了一个梦,

梦见重又见到光明,醒来后久久不能平

静。

史光柱在护士帮助下学习盲文 史光柱作报告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11: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09编辑彭立昭美编车丽军

史光柱告诉记者,在上海长征医

院,让他记忆最深刻的是学唱歌曲《小

草》。

这首歌,是南京军区创作的话剧

《芳草心》的主题歌。“1984年年底,一位上海战友看过《芳草心》话剧,打电话同

我说起了剧情,说里面的主人公跟我的

经历很相似,也是战场受伤,也是双目

失明,不同的是他获得了爱情,我光棍

一条。朋友来长征医院,特意将《小草》

的录音放给我听,我熟悉了两遍,第二

天便在演讲报告结束时演唱了出来,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

道的小草……’此时,全场掌声雷动。”

后来,这首史光柱自唱的《小草》在

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周

一歌”播出后,反响强烈,后来多次重

播。

“从此,《小草》跟着我,不管讲不讲

演,只要有舞台,我都会动情地歌唱。一

时间‘小草’风靡城市、乡村,并成了我

的‘代名词’,走到哪儿,都有人叫我‘小

草’……

“在医院治疗的那些日子里,我想

学一门养家的技能,那个时候还从来没

有想过当作家。”谈起写作缘起,他说很

感激自己的一位战友。

“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我为什么

选了诗歌创作呢?记得有一天,我的一

位战友带我出去散步来到了一家书店。

战友买了一本《郭小川诗集》后,给我读

了一段描写战争场面的文字。团泊洼

的秋天啊,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团

泊洼,团泊洼,你真是这样静静的吗?全

世界都在喧腾,哪里没有雷霆怒吼,风

云变化!是的,团泊洼的呼喊之声,也和

别处一样洪大;听听人们的胸口吧,其

中也和闹市一样嘈杂。这里没有第三

次世界大战,但人人都在枪炮齐发;谁

的心灵深处———没有奔腾咆哮的千军

万马!这里没有刀光剑影的火阵,但日

夜都在攻打厮杀;谁的大小动脉

里———没有炽热的鲜血流响哗哗!”

听着听着,史光柱感到自己与诗中

的感受多么相似,尤其是“谁的心灵深

处没有奔腾咆哮的千军万马”,让他热

泪直流,心已经被融化。

几秒钟后,他的灵魂出窍,脑海里

那些自己经历过的战火烟云,似乎就出

现在眼前。他安静地坐着,忽然诗兴大

发,随口而出,竟然一口气念了 20多句诗,令他的战友感动。

“我的战友说,我的军人情怀很浓

烈,以后可以发挥在文学方面的特长,

成为一名用精神鼓舞人们的作家。从那

以后,我下决心开始写作,写我自己的

青春美好,写我和战友们硝烟中战斗的

故事,写我的父老乡亲……那时,我没

有钱,买不起录音机,就先买了一个收

音机,从听文学讲座开始。眼睛看不见,

把握不好字间行距,我就用信笺纸卷出

棱角后摸着写,请战友看,但还是上下

串行,模糊不清。我身边的一位护士见

我如此执着,便借给了我一个录音机。

这样,每次我收听时,便先将讲座录下

来,一遍一遍反复听。”

1985年 6月,史光柱在医院做眼底时,他心中酝酿已久的情感诗句竟然

脱口而出,护士听后也觉得写得不错,

于是帮他写了下来。自那以后,他的诗

就在医院里传开了。大家读了之后都被

深深打动,还帮助他把诗作寄到了报

社。

“我的老排长在医院做假肢,见此

情形表示祝贺,伸出断了四根手指的

手,跟我握手,我握上去,一把握了个

空,受此感动写了另一首诗《手》。”

半个月后他的第一首诗《我恋》,真

的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不久,第二

首诗《手》在《上海青年报》发表了,这两

首诗歌的发表,激励了史光柱的创作激

情。诗,宛如一部“特殊的生命交响乐”。

从此,他踏上了漫漫的文学之路。

“我拄着拐杖,敲打着未知的路面,

能敲打未知,来来去去的是春天。春景

斩断、殆尽,深埋在心里的根却在时时

发芽……”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史光

柱开始了潜心创作。在新的生命制高点

上,他用自己的笔,讴歌血染的风采。从

诗歌到散文到小说,他的创作视野越来

越广阔。

“1985年 10月,我随英模报告团在全国巡讲。12月,我来到深圳大学,报告结尾,我朗诵了一首《爱情的砝码》,场

下响起了阵阵掌声。这倒不是我的诗如

何经典,而是同学们对我的写作,给予

了肯定和鼓励……听完我的演讲,学校

领导感觉到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当场决

定破格录取我为中文系本科学生……”

他直面人生,练习独立生活和自学

写作,并通过自学进入深圳大学中文系

学习,4年时间他克服重重困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学

士学位的盲人。

美好姻缘:“我愿意做你的眼睛”1986年春节前夕,史光柱作为英模应邀来到北京作先进事迹报告,缘分从天而降。那天他收到了一个叫张晓君的女青年写来

的热情洋溢的信。至今,史光柱仍能将这封信的

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背诵出来。

“尊敬的史同志:你好!我不仅听过你的报

告,而且你用带有地方特色口音演唱的《小草》

早已深深打动了我,如果我说敬佩你的话,不

是你在战场上的行为,而是你对待伤残的态度

……也许你不知道我是谁,我叫张晓君,今年

23岁,大学刚毕业。其实我想要说的话,许多人写信都跟你说过了,我只是想说人生的道路很

长,现在全国人民都在用真诚的感情欢迎你

们,但这种真诚是春天的真诚,如果春天走了,

剩下的是秋天或是冬天,你怎么度过……当鲜

花和掌声不再出现在你身边时,我想你需要人

帮助……我愿意做你的眼睛!”

为史光柱宣读信件的那位战友都感动了。

一封信,定下美好的姻缘。

至今,史光柱欣慰地说:“在众多战友的竭

力帮助下,最终,一位北京的女孩晓君成了我

的妻子,成了我的一双明亮的眼睛。她朴实的

性格使我惊讶,真不可想象,城里边还有这样

的女子,我是有些大惊小怪的,但的确是我真

实的感受。我们书信往来,彼此尽力创造见面

的机会,从房里走到公园,从马路走进商店,从

阳光下走进绿荫里。作为盲人,我不希望没有

明眼人的过程,直到结婚,我们才结束了南北

距离的往来……”终于,命运让这对有缘之人

幸福地走到了一起。

深圳大学是他们夫妇共同生活了四年的

地方。在那里,妻子陪读,帮他查资料,阅读作

品,整理笔记。他说,“碰到我最头痛的古代汉

语,她用手指在我的掌心上将古体和现代字反

复对照,反复讲解。为了帮助我整理文稿,她常

忙到深夜……”

“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有一次,我妻子陪

我来到西藏采风,我十分兴奋地听她跟我讲着

史光柱探望战友

史光柱夫妇参加综艺节目

【封面】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12: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10 编辑 彭立昭美编 车丽军

【封面】

扫码订阅《北广人物》周刊

黑暗深处:他走向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从战斗英雄,到诗人、作家、音乐家的史光柱,用稿费成立了“北京助残爱心公益促进会”,黑暗深处,他走向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北京助残爱心公益促进会的王守新和李海霞介绍,扶持英烈、关爱弱势群体,

仅英雄史光柱的个人救助的人员就多达两千余人。

“北京有位 16岁的小姑娘,不幸患了骨癌。得知自己得绝症之后,小姑娘经常哭闹,怎么也不肯接受治疗。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家人写信向我求援。我当即给

小姑娘写了一封如何看待生命的信,并随信给她寄去了一本我的诗集。不久,我叫

上爱人乘车去到她的家,走进她的天地。当听完我对悲欢离合的看法,小姑娘感动

地流下了眼泪。次日,她勇敢地走进了治疗室。半年后,小姑娘一条腿、一只手被截

肢,跟我通电话时,她已经能够正确看待不幸,不再哭闹,反而用乐观的态度安慰

家人,直到离开人世前,她都很坚强,留给别人的是她的歌声和笑语。临去世前,小

姑娘还用一分钱的纸币,精心制作了一个菠萝和一只虾送给我……”他说。

为何热衷帮助弱势群体?史光柱说:“那是因为我自己经历过贫穷与苦难,有

过挫折感、被遗弃感,在我孤立无助的童年,我多想有双温暖的手,擦干我的眼泪,

告诉我如何面对。然而我的泪是我自己擦干的。经历过生死后,我认为活着本身就

是幸运、幸福和美好,我要抒发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不能浪费每一天。”

史光柱不止一次地在他的作品里说到自己的“生命是一棵草”。比如,他这样

书写自己的诞生:“我妈(从农田)回到家,放下挑子,转到石磨后,自己给自己接

生,自己将剪断的脐带、胎盘扔进粪筐。拿过破毛巾,简单擦去我身上的血污,用尿

布捆好,将我递给从菜园掐菜回来的外婆。”就是这个乡野之草的婴儿,三十多年

后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

如今,岁月的时光里,他身上所具有的品质是一个成熟男人的温存、睿智、自

信和包容,这一切根源于他特殊的命运、思考、抗争、担当,根源于他农人一般朴质

的仁爱心肠。

身为过往英雄、当代作家诗人的史光柱,度过了死亡擦肩、世界漆黑、荣光披

身的生命两级,更经受了生存煎熬、家庭艰难、社会遗忘、默默写作、投身公益、再

度闪亮的生活过程,他早已变得波澜不惊,尽显凡人本色。

当记者问他,怎么 42岁大校军衔时竟从部队退休了,这正是升向将军的年龄段。他却说,“我不能带兵打仗,退休属于正常。我大校军衔十年了,做个少将也不

稀奇。不过按我的情况,退休做个作家最适合。”

问起日常,他说,“现在每天我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没有应酬的日子,我一

般 6点多起床,服药后就出去健身,散步,回来就处理各种邮件、杂事,晚上看看新闻联播,九点开始学习和写作,晚上零点是我最好的写作时间。”他说,“我偶尔写

散文,也写小说和我的作词作曲,其实我的音乐创作都快 30多年了。我现在还是创作的黄金时期,几乎每隔一天就会有新的作品出来,国防类的杂文也在写,从不

间断……童真美,破碎美,悲剧美,这是我的作品特色。《春天我的春天》等都是我

创作的歌曲,我很喜欢音乐,创作了好几首改革开放 40年的作品,还有给留守儿童写的歌曲,如《血染的青春》《妈妈要回家》等,还有写大自然内容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他是第一位演讲超过 2800场次的新中国英雄、第一位军界盲人诗人、一级战斗英雄、感动中国人物、全国十佳卓越人物、全国十大新闻人物、全国十大功勋人

物、全国十大最有创新力人物、全国十大艺术成就奖获得者

……这一切身份、头衔、成就和荣誉,都源于战争,源于残酷的

生死体验和生活磨砺,源于热爱生命与渴望未来的信心、付出

和毅力,源于他善待人生、不断扶弱助残的行为。可拥有无数荣

誉的他,人淡如菊。他说,“其实我只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人,爱

国,爱党,爱生活,爱家,爱写作……”

美丽的风景,可没过多久,晓君说头疼、胸闷,全身冒

虚汗,我明白这是高山反应,就说好好躺几天再陪我

出去吧,可她却一定要陪伴我完成这次极为难得的采

访任务。你想,当时我们在海拔 4500米气候异常恶劣的那曲,她虚弱的身体只能靠打吊针、输氧来扛着。为

了照顾我,不耽误采访,她在卫生所竟然只躺了半

天,便拔掉针头,一手拎着氧气袋,一手拿着采访机

开始协助我工作。这次高原之行,给了我巨大的创作

动力。回来后,我创作了一部 20万字的纪实散文集《藏地魂天》。当这部作品出版后,我百感交集地为妻

子写下了这首诗:你是我生存的银行 攒我天天向你借贷 攒大概这一辈子也还不清 攒我常想 攒我为大地献出了光明 攒为何让你也承受黑暗 攒爱人啊有你 攒我远离沙漠……”

诗歌需要意境的培养,为了使史光柱的诗作更具

有灵性,妻子张晓君专门带着他去感悟、去触摸、去寻

找灵感。一次妻子扶着他去抚摸橄榄树,边抚摸边写

作———“小片小片叶子 攒散发小片小片忧伤 攒小颗小颗果儿 攒摆动小颗小颗惆怅 攒小个小个鸟儿 攒轻唤小朵小朵阳光。”

这首名为《心上的橄榄树》的小诗出炉,与其说是

史光柱创作的,倒不如说是他和妻子共同完成。这首

诗后来获得了“大鹏文学奖”,并成为史光柱代表诗作

之一。

首部诗集《我恋》于 1987年出版,接着,又有两本诗集《眼睛》《背对你投下黑色的河流》问世。

1990年 7月,史光柱大学毕业,回到部队,组织上根据他的情况,同意不在部队盯班,而是在家里边

疗伤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从此他把写作当成了人生

的第一生活。

近三十年来,史光柱笔耕不断,陆续发表了数百

篇诗歌散文,出版了《寸爱》《藏地魂天》等五部诗集、

两本散文随笔集,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等众多奖

项。

《抖一抖枯枝》《童年时节》《灰孩子的符号》《外婆

的话》《青春圆舞》《等你,不止冬望》《剧场》《舞厅角落

的酸枣枝》《给我》《寻声》《如果匆匆》《醉汉纪事》《太

阳在月亮背后》《阳光一点》等诗歌自选集,成了诗歌

界另类“阳光”。而此时他的心境,也如同他的诗《战

争》:“闪电将一个殷红的烟头/按在大海碧绿的胸脯/疼痛使它遍体久久颤动/在急骤的惊恐中/扩散的烟雾/夹杂着一种异常的腥气”;也如同他的另一首诗《穿越》:“我已陷进终身的黑夜/命运关闭了我的双眼/我却用心去寻找光明/从蚂蟥的嘴里/争抢着灵肉/投入生命的重建/从那时起/我拖着残缺的身躯/用倾斜的人生/求证生命的不等式。”如今,史光柱与妻子张晓君相濡以沫已走过 32

年,儿子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公务员,家庭幸福温暖。

当妻子每次看着青春阳光的儿子和身姿挺拔的丈夫

手牵手走在竹影疏淡、落英铺织的公园小径,看到父

子俩有说有笑的祥和模样,她常常有一种抑制不住、

从心底涌上来的幸福,她对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

史光柱和战友们在一起 史光柱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13: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11编辑张 琳美编车丽军

【影视戏剧·热剧】

8月 9日,日本广播公司(NHK)报道,综合多家法国媒体消息,阿兰德龙的家人表示:83岁的阿兰德龙几周前因为中风在巴黎接受手术,目前

已转移到瑞士的一家医院接受后续治疗。手术后,阿

兰女儿阿奴什卡在社交网站上发文,感谢大家的问候

和支持,表示:父亲身体状况良好,请各位放心。

一个人沉浸在回忆里 除了心脏和面部神

经问题,阿兰还要经常忍受头痛的折磨,他不止一

次说过,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感到悲观。他的情绪也

不稳定。2005年《巴黎竞赛画报》爆料他容易激动,一点小事就心神不定,常常感到疲累。虽有儿女相

伴,但他的孤独挥之不去。和他同时代的明星纷纷

离开人世,留下他一个人沉浸在回忆里,他曾表示

自己早就不属于这个时代。

还要面对和一生挚爱的离别。2017年 9月,他参加了法国女演员,导演Mireille Darc的葬礼,他和她曾从 1968年到 1983年同居生活了 15年,法媒称为“永恒的爱”,他也说过 Darc是“最爱我的女人”。据说阿兰之所以和 Darc忍痛分开,是因为她

心脏畸形,如果怀孕会有生命危险,而阿兰希望再

次当爸爸。不过分手后两人一直保持着好友关系,

阿兰曾感叹:我很想念她,她的一切一切让我怀念。

身体的折磨,好友和挚爱的离去,都让阿兰备受打

击,不过让他晚年深感安慰的是,和小儿子法比安

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

2019年,法比安在接受 GALA杂志专访时袒露心声:我爸亲近姐姐阿奴什卡,比亲近哥哥安东尼和

我多得多。我理解,我接受,我度过了千头万绪的两

三年。简而言之,爸爸老了,累了,他有他的心事。我

想,生活中,他受够了,我不愿再给他添麻烦。法比安

今年还推出了自传体小说《老爷们的家族》,说对父

亲理解自己的作品感到很开心:真让我开心,爸爸没

有敌对我,他理解我的创作,这让我如释重负。

今年 2月 9日,法比安上电视节目时,表达了对父亲的爱:节目录制前,我和爸爸联系,向他表示

我爱他。他回复我,祝愿我的节目录制顺利,我的短

信让他开心,他也一样,他爱我。

毫不避讳谈论自己的死 晚年的阿兰德龙,

独自一人住在巨大的瑞士山区木屋里(他 1999年加入瑞士籍,拥有瑞士法国双重国籍),卧室足足有三

个房间大,他每天在里面和3条狗一起午睡。2018年 1月,《巴黎竞赛画报》推出对他的专

访,当时记者去他住的大宅院采访,他准时带着心

爱的牧羊犬等候记者,那天天气湿冷,他发着烧。他

毫不避讳谈论自己的死,说在礼拜堂设计好了墓

地:我这里有六个位置,我的墓地在祭台后面。指着

灵堂里这张黑皮床说,自己的遗体要放在这里:这

是我用当演员的第一份报酬买的,我的遗体将放在

这里,能接待 15个人来悼念。15个左右,不能再多了,一切准备就绪。

幸福 高兴 满足 阿兰最近一次公开亮相

并引发全球关注,是今年 5月 19日来到戛纳电影节,领取组委会颁发的影坛至高殊荣:“荣誉金棕

榈”终身成就奖。阿兰激动地表示:我唯一感到骄傲

的东西,是我的演员生涯。这个奖是颁给我的演员

事业,不是为别的,因此我感到幸福,高兴,满足。

说到这一段时眼含热泪:现在我明白了,这一

行困难的是告别,因为我即将离开。我不会不辞而

别,不会不向大家道谢。今晚有点像我的追思会,但

是在我的有生之年举办。

他向观众深表谢意:如果说我是明星,是因为

我受惠于观众,而不是其他人。观众很多,明星很

少,我成为其中的一员,多亏了观众,我由衷感谢,

无限感激。

阿兰在戛纳电影节上登场时精神很好,依然气

场强大,然而 6月他就紧急住院,有媒体称是脑中风。7月,他出现脑出血的并发症,再次住院进行手术。“佐罗”保重! 据吐真剂研究所整理

近日,由

新丽电视文

化投资,浙江

贤君影视文

化出品,陈彤

编剧,刘进执

导的都市律

政题材电视剧《精英律师》曝光

了该剧首轮人物剧照。领衔主

演靳东,主演蓝盈莹、孙淳、田

雨、刘敏涛、朱珠、代旭,友情出

演王鸥,特别出演邬君梅、海一

天、王阳、吴越等悉数亮相。该

剧围绕权 律所的职场江湖,

讲述了以罗槟、戴曦为首的一

群法律从业者,为守护公平正

义、为职业理想奋斗的故事。此

外,该剧还邀请到袁泉、雷佳

音、王晓晨、李乃文、罗海琼、张

龄心、孙强、凌潇肃、辛柏青、梁

天、沈晓海等演员加盟,实力演

绎围绕律政行业而展开的的职

场故事与百态生活。

《精英律师》是一部聚焦律

师行业与现实生活的都市剧。

故事从权 律所的一场知识产

权侵权案展开,合伙人律师罗

槟(靳东饰)与同样满怀职业理

想的戴曦(蓝盈莹饰)不打不相

识,从而将其聘为助理并肩作

战。罗槟目光如炬直面对手,过

硬的专业能力让他在工作时始

终保持从容不迫;蓝盈莹饰演

的戴曦干练造型令人眼前一

亮,师徒二人大步流星并肩奔

赴“战场”,边走边用手机处理

业务,这一幕相信上班族都不

陌生……还出现了靳东的两位

老搭档,一位是《伪装者》中与

靳东组成高人气“楼春 CP”的王鸥,这次饰演一位陷入遗产纠

纷案的富商遗孀;一位是《我的

前半生》中曾合作过的吴越,她

与王阳分别饰演为亲子抚养权

案争执不休的罗槟姐姐罗琦、

姐夫冀遇。□本刊记者张琳

阿兰德龙:我不会不辞而别

靳东领衔群星演绎当下职场

“佐罗”病重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14: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影视戏剧·电影】

P12 编辑 张 琳美编 车丽军

哪吒和我挺像

《打,打个大西瓜》走红后,杨宇成立

了个人工作室“饺克力工作室”,但情况

没有太多好转。当时国内的动漫市场环

境艰难,大部分投资方看到项目后,会问

他“能否收回成本”。最惨的是,本来就没

什么收入的他还被人骗过一次,只能靠

着接广告外包来维持工作室的运营。可

即便如此,杨宇还是没有放弃内心对动

漫的热爱。

是金子总会发光。2015年,杨宇接到了一通来自北京的电话,对方正是彩条屋总裁,

也是后来成为《哪吒》电影监制的易巧。彩条

屋全称是霍尔果斯彩条屋影业有限公司,是

光线影业在 2015年成立的动画电影厂牌。在此之前,易巧带领团队走遍了全国,希望发掘

出有潜力的动画长片导演。除了杨宇,《大圣

归来》的导演田晓鹏和《大鱼海棠》的制作方

彼岸天等都在易巧的名单上。

在看过《打,打个大西瓜》后,易巧被震撼

了,尤其在得知这部短片是由一个人用一台

电脑做出来的时候,更是难以置信。他第一时

间赶往成都,找到了杨宇。不久后,杨宇拿到

彩条屋的投资,成立了新公司“可可豆”,投入

到新的剧本创作中。那一年也是《打,打个大

西瓜》成名后的第六年。

获得了新电影的制作机会,要做什么题

材呢?杨宇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叛逆的、敢做敢

当的少年英雄哪吒作为故事的主角。“哪吒其

实和我挺像的,都有不认命的一面,以前我看

《哪吒闹海》就很感动,他为国为民,自刎这些

情节都历历在目,所以是有这种情结的。”

杨宇对《哪吒》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从剧

本到制作,从美工到特效,甚至配音和表情示

范,都由他亲自掌舵,力求为观众展现最完美

的全“新”哪吒。他亲自为角色录制配音小样,

一句一句地陪着配音演员录制;影片一开始设

计了超过 5000多个镜头,但最终“精选”呈现

在大银幕上的成片却不到 2000个;其中特效镜头占比高达 80%,用了全国 20多个特效团队来协助完成,仅“江山社稷图中四个人抢笔”

这个景的草图就做了 2个月时间,总耗时 4个月。最终,历时 3年多,《哪吒》大功告成。别看如今票房已破 7亿,可当初它的预

算在众多大片中并不算多,许多制作公司甚

至是在亏本接单。他们不计成本不计回报地

做这件事,只是想用一个好的作品来证明自

己,证明中国动漫还有未来。

打破偏见

片中许多看似颠覆性的设定,导演杨宇

都暗藏深意。哪吒虽是“魔童”,受尽世人偏见,

但在李靖夫妇、师父太乙真人的帮助下,坚持

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命运;敖丙虽是“灵珠”,

却在承受整个龙族翻身期望等多重重压下,走

上了邪路;哪吒母亲殷夫人一改原版动画中相

夫教子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成了暴脾气上来

可以踢破房顶的刚烈女子;甚至包括请来与主

流风格背道而驰的GAI演唱片尾曲,也是因为他那种反叛的气质特别符合哪吒……

杨宇承认,所有的形象都在反其道而行

之,他就是要给观众安排一个又一个“陷阱”,

让大家刚建立起的刻板印象紧接着就被摧

毁,以此来打破所谓的“偏见”。偏见不仅来自

于电影中,还有大众对于国产动漫发挥不稳

定的偏见。在 2015年那个身着飘逸红袍、放肆桀骜又心存柔软的齐天大圣见证了国产动

漫的春天之后,虽有《大鱼海棠》《大护法》等

动画持续接力,但前者剧情羸弱、后者票房不

佳,都未能再复制《大圣归来》口碑票房齐飞

的盛况。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杨宇不得不面对不

专业的宣发、不自信的投资人,加上他医学出

身的背景,都给他的作品下了“死咒”。“我们

宣发方拿到片子之后,告诉我不知道怎么宣

传,因为国产动画在很多观众的定位当中就

是低幼、难看,怎么宣传都不想看。”一切都不

给力的情况下,让杨宇意想不到的是,中国动

画电影人自发抱团,最终成就了《哪吒》。“这

次动画圈挺抱团的,我们外包公司很多都亏

本在做,大家都是憋着一股劲,想做出好作

品,证明给观众看,国产动画是能做好的。希

望国产动画能出更多精品,让更多人愿意投

入到这个行业,不仅能够养活自己,更能够活

得有尊严。”最终,“野路子”出身的杨宇赌赢

了,国产动漫开始走出偏见。

不过谈到“国漫崛起”这个说法,杨宇又有

些惧怕,怕陷入另一种偏见,“等到什么时候大

家不再提‘国漫崛起’这四个字了,出现了一部

优秀的动画以后,自然而然地去看,而不需要

观众打着国漫的旗号安利的时候,国漫才是真

的崛起了。”弃医从事动画行业 17年后,杨宇终于度过了至暗时刻。摆脱偏见的路太过漫

长,好在他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同行人,比如,本

来要成为护士的歌手毛不易,本来要成为英语

老师的马云……据今日头条咖喱二水文整理

杨宇(下)

《哪吒》背后逆天改命的 80后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15: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13编辑邢大军美编车丽军

【影视戏剧·电影】

意大利传奇电影服装设计师皮耶罗·托

西 8月 10日在罗马去世,享年 92岁。他曾于上世纪 60年代至 80年代,因《豹》《魂断威尼斯》《茶花女》等经典之作,5次提名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并于 2014年被授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是首位获此荣誉的戏服设计师。奥

斯卡奖主办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如是

悼念:“皮耶罗·托西是一位堪称模范的‘讲故

事的人’。他作为色彩、质地、流行的大师,让戏

装既适配了演员,也塑造了他们。”

为传奇女星置装

1927年 4月 10日,皮耶罗·托西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塞斯托。1947年,20岁的他入行担任戏剧服装设计助理,次年便被在佛

罗伦萨执导舞台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的意大利著名导演卢奇诺·维斯康蒂起用,并

很快移居罗马。两人随后合作的电影《小美人》

《战国妖姬》等,为皮耶罗·托西在行业内逐渐

积累了知名度。

上世纪 50年代,他还曾受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的委任,为贝里尼的歌剧《梦游女》设计

戏服,该剧主演是享有 20世纪“歌剧女王”之誉的玛丽亚·卡拉斯。十余年后,卡拉斯出演意

大利导演帕索里尼的电影《美狄亚》,皮耶罗·

托西再次为其置装。华丽冶艳的古希腊服饰,

极大地烘托了影片的悲剧氛围。

而在世界影史上,与皮耶罗·托西有过最

多次合作的演员,则是意大利女星克劳迪娅。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由维斯康蒂执导、

1963年上映的《豹》。影片的背景设定于 1860年代,托西为克劳迪娅出席舞会制作的纯白色

紧身礼服,不仅在设计上贴合历史真实,在制

作时也使用了当时出产的古装面料,完美还原

了百年前的衣装时尚和奢靡颓败的氛围。该

片荣获第 1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托西也因这部电影,首度被提名奥斯卡最佳服装

设计奖。

1971年,又一部维斯康蒂

的力作《魂断威

尼斯》上映,皮

耶罗·托西为此

设计了近 700件时装。该片讲

述了一位中年

艺术家因为沉

溺于青春之美

而不幸殒命的

故事。身着水手服和条纹泳衣的伯恩·安德森

很长时间都因这个银幕形象,被定格为“世界

第一美少年”。包括香奈儿在内的多个顶级时

装品牌,都曾推出过与其风格或元素相似的服

装系列。

在托西从事电影服装设计的几十年间,

特别值得一提的作品还包括,他为欧洲古装电

影《路德维希》设计的拖尾加冕礼服,以及在

1982版电影《茶花女》中,为女主角伊莎贝尔·于佩尔制作的精细衣饰等。这两部影片中的服

装设计同样为他赢得了奥斯卡提名。

他执教大学多年

在为多部电影担任服装或布景设计师、

美术指导等角色的同时,一位意大利国家电影

学院导演系毕业生告诉南都记者,皮耶罗·托

西生前在该校服装系任教多年,指导年轻电影

人。“先生对于细节的要求,对于电影的热爱,

感染的不光是服装系的同学们,而是在校的所

有人。”曾为皮耶罗·托西担任助手的意大利时

装设计师加布里埃尔,1985年凭借电影《美国往事》获得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1994年更因《纯真年代》获得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

2018年度欧洲电影奖最佳服装设计奖得主马西莫也公开承认,曾在托西早年间为歌剧

《麦克白》设计的服装中寻找灵感。

5次入围奥斯卡却无缘奖项,托西一直被

业界视为“遗珠”,直到 2014年,他荣膺奥斯卡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上,四届奥斯卡得主、美

国著名服装设计师安·罗司说,皮耶罗·托西是

“世界上最伟大的服装设计师”;因《布达佩斯大

酒店》获得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的资深设计

师米兰拉·坎农诺则说:“如果你不懂什么叫大

师,看了皮耶罗的作品,你就知道了这个词的含

义。”

1982版《茶花女》导演泽菲雷里,今年 6月 15日去世,享年 96岁。生前评价这位终生挚友及合作伙伴时称:“他在各种意义上将历

史唤回,(除了制作戏装)还教给演员正确的仪

态、手部的动作……各种不同的要素被综合起

来,最终成就了一个角色。”

皮耶罗·托西的许多设计作品已经成为

“传奇”;时隔多年,甚至会被误认为历史原物。

然而,他生前并没有过多解释这些戏服的制作

过程,只是在 2013年接受英国某杂志的采访时说:“演员的服装必须反映其角色,以及生

活。因此,了解电影的时空设定、研究(服装)传

统极为重要。”

人们仅能在他生前留下的影像资料中找

到一些设计上的警语,比如 2007年的纪录片《服饰与面孔》中,托西对一群学生说:“剪裁是

最重要的。剪裁是结构,是建筑。一件服饰必须

被当成一个建筑物来构思。”

邢大军据《家庭》婧婧 /文整理

电影服装大师皮耶罗·托西

他曾五获奥斯卡提名

去世

他曾于上世纪 60年代至 80年代,因《豹》《魂断威

尼斯》《茶花女》等经典之作,5次提名奥斯卡最佳服装设

计奖,并于 2014年被授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是首位获

此荣誉的戏服设计师。

《豹》(1963) 《路德维希》(1972) 《虚凰假凤》(1978)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16: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以前很流行工友这词。工友就

是一起做工的朋友,现在不太用这

个词了。我做过工,所以有一些工

友,每次聚会常说起当年比较艰苦

的工作,却没有人抱怨,都是讲如何

神勇地克服困难,创造最高产量的

历史。颇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的感觉。

而遗留下腰疼腿疼

的毛病,便是历史的

见证。

我在汽车制造

厂造汽车时工作环

境相当差,厂房比一

个足球场还大。冬天

一到,四处透风,和在屋外没多大区

别。那个时候提倡艰苦奋斗,不怕脏

不怕累并以此为荣。我们的工作就

是每天把数吨钢板送进模具,冲压

成形。有的钢板生了锈,冲压上去锈

粉扬天,连个口罩都没有。活儿干完

了,人如泥猴儿一般。

造出一辆汽车得需要上千种冲

压件,每种冲压件配有一至两套模

具。仅我所在的中型冲库就有几百

套模具。每套模具都有一个编号,至

少有八位数。那时候年轻,每天与这

些模具打交道,百十种号码居然能

记得住。

我们使用的冲压模具轻的有一

百多斤,最重的得有上吨重。以我的

体力与这些钢铁较劲,如果硬来,怕

玩儿不转。找谁抱怨呢?大家都有自

己的任务,只好自己想辙。

首先学上模具就是靠巧劲儿,

百十公斤的大铁块被吊车吊在冲床

机口,一个人像推秋千一样往机口里

悠,悠到位了便大吼一声“落”,吊车

手一放吊绳,模具就随着惯性冲入机

口。整个过程要与吊车手配合默契,

一气呵成。

我至今也不知道这套操作是怎

么形成的,反正大家都是这么干,只

能跟着学。现在看这番操

作肯定属于野蛮危险的

行为,但这么干效率高,

要是抱怨就甭干活儿了。

安装好一套模具后

就开始加工冲压件,批量

大的零件得冲出几万件。

这一个工作日就守在冲床前,手不停

地往模具里送钢板,耳朵里听到上万

响钢铁的撞击声。

坐椅有靠背儿的叫椅子,没有靠

背儿的叫凳子。有背儿的椅子坐着当

然会舒服些,却不知为什么车间里配

备的都是凳子。那些凳子不是购买的

成品,而是车间工人就地取材,找各

种汽车零配件的次品拼接成的。可每

天一屁股坐在没背儿的铁凳子上耍

钢板,真是腰疼、胳膊疼再加上屁股

疼。

本来想抱怨既然坐椅是自己制

作的,为什么不就事给安个背儿做成

椅子呢?可找谁倾诉呢?腰等不起。于

是照方抓药,满车间找到合适做靠背

儿的残品零件,自己设计、自己动手

给自己的凳子焊上一个背儿,从此腰

有了依靠。

我在工厂四年,老腰没落下毛

病。

题图/

毕明

P14 编辑朱亚芹美编毕 明

【北广沙龙】

期沙龙主题:抱怨。

知乎上 36个神问答、被沙龙兄弟姐妹们戏称为“36计”的第 19计。

第 19个神问答:问:怎样做到“不抱怨”?

答: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这期问答特别具有戏剧性,哈哈,以至于同事

老哥在沙龙工作群和我“斗智斗勇”多个回合。其实,我

理解他的观点:人不可能不抱怨。

好,虽然题目并未涉及讨论抱怨存不存在的问题。

但既然同事老哥提到了,我们不妨回溯探讨一下。

不说心理学有积极(乐观)分支,不说医学上有抱

怨对应身体疼痛的知识点,咱们就假设一个人就是习

惯抱怨。

那如果人家独自一人、在无人空间,哪怕是咆哮式

抱怨,有问题吗?

再进一步,如果人家身边的人就喜欢听他抱怨,不

听就不舒坦,好像日常生活缺失,有问题吗?

完全没有。问题往往出现在,有人抱怨,周遭并不

舒服,最可气的是自己也未尝舒服。生活中这种情况比

较多见,否则,怎么会有“树洞”(供倾诉与抱怨的场

地)?怎么会有人请求支招:如何才能做到不抱怨?

其实,抱怨是人的自然情绪,即便是负面,谁也不

能否认它的存在。

还有一种观点:重视身体的每一种情绪并训练自

己的觉察能力。

在这方面感兴趣的,如果不愿意看相关书籍,可以

搜一搜陈坤的谈话类节目。他在自修、自处方面的付出

与领悟,在任何对谈中都很醒目。

总之,不管是抱怨还是不抱怨,只要用心对待,当

个课题去研究一下,获取相关其他门类的知识,都是一

种自我成长的方式,方能各生欢喜。怕就怕,不求甚解,

任情绪在原地打转儿,平白误了时光,还挺生气。

而无论何种自我教育、修习,无不是把抱怨转换了

一种存在。比如,学着接受了,开始修习某一学科了,努

力去想解决办法了,干脆干一架好了,自己憋出病了,

知道自己性格弱点了,医生给出明确诊断了……

总之,是往前走了一步,而所有这些,都可以归到

这 19计网友票选出的答案中去了:“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这里面藏着一个无比关键的字:知。

“自知者”?谁都知道,世间最难即自我的认知;

“知命者”?命是什么?我们又了解多少古往今来的

相关知识与坐标人物?

所以,当我们有负面情绪时,其实就和饿了一样,

要自己有意识把食物换成“知”,然后,精神循环得以正

向启动,任何事情才可能有进展。至于吃什么?每个人

饿了不一样吧。

《长安十二时辰》里司丞李必曾询问发明“大案牍

术”(唐朝大数据)的徐宾:“这世上,有没有解决一切问

题的万全策?”徐宾答:“活着。”

活着,就有万般可能。如此,仅囿于抱怨一个层面

而忘了如何更好前行,先不说别人,是不是辜负了活着

的自己? (朱子)

自行解决

李 岩

抱怨不抱怨

各生欢喜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17: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同是 40年,懵懂的爱情,假扮的亲情。若想抱怨,槽点多到可以填满 40载岁月。但他们都是认真生活的人:用心想念,不忘努力成长;真心以待,超越骨肉血脉。然后呢?岁月报之以歌。

天仙配

彭立昭

一条小船停靠在芦苇边,小船的轮廓也是湘绣工

艺表现。灯光一打,金丝闪闪亮亮,仿佛落日余晖照在

船舷上。打开大美从湘西给我寄来的绣品,油画般的

美丽意境扑入眼帘。芦苇边,一行绣字:夕阳西下。美。

40年前那个夏天,大美穿着一件斜襟上衣来上

学,布纽扣,蓝底白花,紧紧裹扎着她那纤细的身子,

乡土气息淳厚。那时,谁还穿这种

蓝印花布。但我觉得那是清纯的、

最洁净的打扮,还痴想去收藏她那

件斜襟上衣。40年后才知道,班上

还有一位跟我一样想法的人,便是

默默地爱了大美 40年的椿芽子。

同学聚会,这是在网络上发起

的一次活动。很多同学都在寻找大

美———在同学们的视野中,自从她

去了缅甸后已消失了 40年!这次,

大美终于联系上了。听说大美要回

来,椿芽子十分高兴。那几天,他站

在赧水河边,又想起了初中时代那些与她相处的日

子。那时,进入暑天,学校组织大家游泳,女孩子们大

都穿上了泳衣,而她仍穿着褐色的长衣长裤,当她从

河里爬上来去河滩临时的换衣棚时,衣裤与肉身贴在

一起,她那美妙的曲线展现在同学面前,他的眼睛瞪

直了———他好像到了仙境,好容易才回到人间。从此,

他经常做梦,他做的梦与《天仙配》相似,梦中的她就

是那七仙女!然而,无情的岁月造成了他与她永久的

离别。大美去了缅甸,而他去了部队。当他从部队转业

之后,他接了奶奶的绣厂,成了苗绣非遗传承人。从

此,他四处打听她的下落,只想看看她那红彤彤粉嘟

嘟的笑脸。

很多同学都来聚会了,大美没来,他的情绪顿时有

点低落。第二天晚上,正准备开联欢晚会时,她突然来

电话说快赶到聚会地点了,记错了一天。她马上与同学

们融合在一起,笑闹在一起。她很平静地告诉大家这

40年来是如何和儿女们创业的。说着,拿出了两件罕

见的苗绣围裙。她说,这围裙里面有若干“图腾”,苗族

的文化都涵盖在里面,龙、鱼以及花鸟一类全都是祖先

的文化,上面绣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因为这两

件绣品,让她没有放弃儿时的梦———当织女,也从没抱

怨过命运对她的种种不公。如今,梦已圆的她,深深感

激当年,一个美少年追她到火车站,亲手将他奶奶的苗

绣珍品送给了她……说着,她走向椿芽子,与他握手。

此刻的椿芽子兴奋异常。要知道这双手,40年以前他

就想握了呀。她还是那红嘟嘟的脸庞,只不过显得分外

端庄。他静静地望着她,聆听她那平淡的词语,40年积

累的抱怨与波澜,在慢慢地消退……

P15编辑 朱亚芹美编 毕 明

邻居旧事

毕 明

脑海中有些旧事往往会莫名地再现,比如今天就想

起了一两桩陈年往事。

想想也是快四十年的光景了,那时我生活在陕南老

家。我们家住平房一栋,后坡上斜对着发小东子的家,他

其实比我低一年级,但打小就在一起和泥上树玩大的。

东子的爸爸当过子弟学校的校长,姓黄,人称黄校长。东

子妈妈也是子弟学校的老师,姓刘,化学教得特

别好。

也不知是在哪一天,从另外一个嘴欠的小

伙伴那里得知,东子不是他爸妈亲生的,是管人

要的。感觉那时候的小孩都比较单纯,现在叫

傻,大家都认为孩子哪有不是爹妈亲生的,谁都

应该是爹妈养的。于是就有嘴更欠的小伙伴直

接问东子是不是他爸妈亲生的,结果可想而知,

东子去问了他爸妈,他爸妈怎么回答他的,咱不

得而知。反正是东子爸爸黄校长分别找了我们

这几个孩子的爸妈告知这样说不好,我们的爸

妈自然再警告我们以后绝不能再说此事。

可是后来还是有不知深浅的小伙伴问东子他想不想找

亲爸亲妈,东子却说黄校长和刘老师就是他的亲爸亲妈。

我家一栋平房隔着几门住着王叔和王姨两口子,他

们比我爸妈大几岁,由于不能生养,之前一直养猫数只,

而且养得膘肥体壮,毛色油光。后来有人劝他们为何不领

养一个小孩,这样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家。也是,那时哪家

不是好几个孩子,没孩子的家庭堪称稀缺。于是王家夫妇

听从了邻人的劝说,真的就领养了一个小闺女,那时王叔

王姨已经岁数不小。夫妇二人自然将抱养的小女孩视如

己出,奉若掌上明珠,小女孩长得也是人见人爱,十分可

人。

若干年后,我考学离开了家乡,直至定居在外省,自

然也就少了老家这房左屋后邻居的信息,只言片语不能

准确获悉这两家非亲生子女的准确情况。

又若干年后,我从母亲那里得知,前些年那位爱喝大

酒的黄校长已经不在人世,其夫人刘老师本就是一个不

爱出门的人,家里家外、买菜做饭都是儿子东子的事儿,

如今自己成了家有了孩子的东子一直跟爸妈住在一处,

还说东子从来话不多,把刘老师伺候得很好,妈妈说,刘

老师真是得了东子这孩子的济了。

跟我家一栋平房的那个王家闺女也成了家立了业,

她先后送走了王叔王姨,妈妈还是说,王家两口子也是得

了这个女孩子的济了,那闺女真孝顺,从没听她说过王叔

王姨的半句不好的话,更别说那王姨还几乎是个盲人。

妈妈跟我说,他们都是好孩子,我深以为然。面对天

生的与人不同,他们无法选择,但他们可以选择如何正确

地幸福生活,很简单,不自弃,不抱怨已有的生活,用真心

面对真心,一路走下去,就会一路洒满阳光。

【北广沙龙】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18: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不抱怨世界,善待他人

董 岩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

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

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但现实是,遇到事情少有人反思自己,习惯于抱

怨。这个世界上,偏偏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抱怨,怨社会

不公,怨人心不古,怨金钱至上,怨善人被人欺,抱怨

是发泄不满的出口,它的好处是,可以换来一些人的

同情,顺应自己负面思考的天性,不折磨

自己。坏处是爱抱怨的人,折磨的是别人,

还有,抱怨过后,一切照旧,问题抛得出去

吗?问题一直存在,思想和行为上不改变,

只能停留在不快乐的原点打转。欢脱的人

说,人这辈子就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再

遇到问题,再解决。

有个漂亮的芭蕾舞姑娘蒋馨柔,她在

八个月大的时候就被发现生病且丧失了

听力,母亲王芸并未因此抱怨,放弃,只把

她当个残疾孩子来养,相反她始终支持女

儿的想法,培养女儿的兴趣爱好,甚至辞

去工作到北京支持女儿上舞蹈学校。当蒋

馨柔小时候上学,面对困惑问她:“为什么

只有自己戴了助听器”时,母亲说:“每个

人都是被咬了一口的苹果,都是不完美

的,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你的芬芳,所以这

一口只是咬的大了一些而已。”在母亲的助力下,蒋馨

柔从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的试读生,到凭借努力和天赋

成为正式学生,再到北京舞蹈学院建院 60年来招收

的唯一听障生,虽然一路备受质疑,但仍旧无悔。当她

面对可以移植电子耳蜗但是代价是不能跳舞的难题

时,她决定放弃重获“新声”的选择。小姑娘和母亲有

很多值得抱怨的事情吧,但那会让她们失去“长久地

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的机会。

不仅不抱怨,还要感激那些帮助过你的人,以德

报德。对于伤害过你的人怎么办?以直报怨。把丑话

说透,把爱心给够。

说到善与爱,最近听人说了个观点,当你发生事

故时,遇到困境时,内心彷徨时……很多时候都不是

和父母家人在一起,而往往可能提供以支撑的是那些

陌生人,所以只有身边的人都过好了,你才能够真正

的好———因为你不仅自己过得好,你还有一个过得很

好的一群人组成的“亲人后援团”。这样的好才不累,

才平安,才能持久。

人生是一棵向上的树,尽管树会有弧度,会倾斜,

有时甚至会面对狂风暴雨的摧残,但它始终是努力向

上的。所以,善待他人,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一切,并尽

自己最大努力去完成。很多事情只有做了,才会知道

结果,从不抱怨开始做起。

P16 编辑朱亚芹美编毕 明

抱怨不可怕,不抱怨才可怕

木 匠

抱怨是一种负面情绪,不为人所喜,于是,就有了很多觉

得自己很看得透,又好为人师的人,总想教人不要抱怨的方

法。这其中,最常见的是有“人生苦短,高兴是一天,不高兴也

是一天”,还有什么“人家骑马你骑驴,仔细思量你不好,回头

看时还有挑脚夫,比上不足比下自有余”。

都有道理,但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人生不如意事十之

八九,没有人能躲得过。躲不过就肯定开心不起来。那不开心

了怎么办?就要尽快将那些使你不开心的

玩意儿从心里排出去,这时抱怨绝不失为

一种既简单可行,又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而且我觉得吧,抱怨就是人的一种本

能,跟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是一样

的。从古至今,但凡是一个心智正常的人,

就没有不抱怨的。甚至我都觉得,小到一个

人的成长,大到一个社会的改良,全都是从

“抱怨”开始的。

所以抱怨不可怕,不抱怨才可怕。因为

你总有事情是不满意的,不满意而不抱怨,

意味着心死,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是以

当有人劝你不要抱怨时,你一定要看清他

的出发点是善意的,还是别有用心的。“还

是不要抱怨了吧,抱怨也没用”,这话听着

像是劝人的话吧?可问题的关键是他的落点,是希望你奋起

抗争,还是希望你逆来顺受?如果是后者,那你就要小心了,

这个人不是那个让你不开心了的人,也是那个人的帮凶。

朋友老金做调解员,专门为要离婚的人做调解。他说他

最喜欢接待的就是那些大吵着来离婚的夫妻,因为只要他

们双方还有的可吵,就说明对对方还没有死心,还希望对方

能变成他们所希望的那种人。这种夫妻通常有百分之七八

十的可能,是可以劝不离的。在送他们出门时,他总是说:

“我说二位,想明白了吧,想不明白也没关系,我一次给你们

说太多,你们也记不住。不如先这样,你们这次回去,就照我

今天给你们说的,试试看,要还是不行的话,就再回来找我,

我这儿的招儿还多着呢。”

老金最不喜欢接待的就是那些不吵不闹来离婚的夫

妻。“像这种夫妻,根本没法劝!遇到他们,您最好的选择就

是,赶紧为他们办好手续,然后叫他们走人,一句废话你都

甭多说。因为像这种夫妻不开口则

已,一开口都是哲学家,永远是你

有一句去语,他们早有十句来言在

那儿等着你呢,顶得你怀疑人生都

是小事,要是你有一句话说不对

付,他们两人能合起伙儿来投诉

你,叫你吃不了兜着走。”老金说。

【北广沙龙】

同是红尘中人,

先天的不足,后天的不睦。

如何面对生活的薄待?

一位选择善待,舒展生活;

一位期待抱怨,扭转生活。

无关对错,却有深浅:

是生活深处,还是片段?

生活琐碎,幸运的才有漫长。

即便抱怨,也是误入藕花深处吧: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扫码订阅《北广人物》周刊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19: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17编辑 邢大军美编 阮亚琳

【文化探源】

八旬倪光南仍为中国芯奔走倪光南 1939年生于浙江宁波,中国工

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

员。曾主持开发联想式汉字系统和联想系列

微型机。近年来致力于推广国产芯片和操作

系统。从上世纪 90年代起,为了突破“缺芯少魂”的困局,他屡屡尝试、探索、受挫,折戟

沉沙、壮志未酬。

奋斗多半生研究为计算机

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 60多年,从国防、科研到民用,倪光南都留下了成果和足迹。

1961年,刚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专业毕业的倪光南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

究所(简称中科院计算所)。当时计算所与数

学所共用一栋楼,22岁的倪光南偶尔会在楼道里遇见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

上世纪 60年代,为了解决“两弹一星”的一些重大计算问题,中国必须要突破国内物

资短缺、国外技术封锁的困境,研制出自己的

计算机。当时吴几康领导研制的“119型计算机”由几千个真空管组成,占地有一个篮球场

那么大。倪光南负责的是外部设备调机工作。

“119型计算机”的计算速度虽然达到要求,但是性能很不稳定,倪光南和同事们必须日夜

三班倒,随时准备抢救这台庞然大物。直到现

在,他还清楚地记得 48个显示灯每一个意味着什么。

1968年,倪光南参与计算所显示组万永熙主持的“717机”显示器研制,它是中国最早的汉字显示器。此后让计算机显示汉字、输入

汉字并能用汉字思考成为他研究的新方向。

70年代中期,倪光南在中科院的阶梯教室作过一次学术报告,介绍了联想式输入法。

“把常用的汉字组合在一起,敲一个字母,相

关的汉字就可以显示出来。”许多技术人员一

听,就跑到倪光南的组里,想参与进来。

为了研制汉字微机,倪光南不惜自掏腰

包购买国外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1984年,倪光南带领课题组研制出“LX—80联想式汉字图形微型机系统”。这一年的中关村初显繁荣

景象。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号角吹响,中科院

积极响应,提出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构想,鼓

励研究所办企业,转化所内科技成果。一批科

技人员跃进了市场浪潮。计算所新技术发展

公司也应运而生。

当柳传志下海的时候,个人计算机市场

已经日渐苏醒,IBM计算机如潮水般涌了进来,汉卡成为必需品。柳传志找到倪光南,请

他出任总工程师。倪光南进入公司一年后,成

功研发联想式汉卡。两字词组的重复率降低

50%,三字词组降低 98%,四字以上的词组几乎没有重复,这对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来说

是划时代的进步。此后,微型计算机迅速走进

千家万户。但倪光南知道,汉卡只是计算机的

扩展功能,不是计算机主体。“那时候我就觉

得中国做计算机,一定要做芯片。”

为未来设计一条发展路线

21世纪的开端对中国人来说,充满美好的回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芯”也迎来新篇章。“方舟 1号”的问世拉开了中国对计算机 CPU芯片自主研发的序幕。不过这条路的曲折程度远超出先行者们

的预想。

倪光南一心想在国产芯片上有所作为。

当时大多数人意识到,计算机发展依赖芯片,

芯片则依赖集成电路。集成电路产业革命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席卷全球,但中国因为特

殊历史原因未参与其中,这段空白带来的差

距急需追赶。方舟科技此时找上门来。这家

公司培养了一支能做计算机芯片的技术队

伍,让倪光南眼前一亮。他将“中国芯”的希

望寄托在方舟科技身上,并设计了一条发展

路线,跳出西方巨头限定的框架。助手梁宁

一边听,一边兴奋地紧紧攥住拳头,指甲掐

进肉里。她在 2000年加入方舟,负责撰写提交给政府部门的报告,筹备技术鉴定会和新

闻发布会。她意识到,他们正在做的事有可

能“改变游戏规则”。

2001年 4月,加工封装好的第一批流片回来了。实验室里站满了人。经过紧张的调

试,CPU启动工作了。“哗一下子就跑通了。”

梁宁记得主管研发的刘强看着大家说:“芯跳

了。”形势看似大好,危机却暗流涌动。方舟还

面临着浏览器、播放器等十三大类 50多个问题。这些为最后的失败埋下伏笔。

一种紧迫感始终裹挟着他

研讨会、演讲、媒体采访塞满了倪光南的

行程表。有一种紧迫感始终裹挟着倪光南。倪

光南关注国产操作系统,是因为这与国家信

息安全密切相关。他把操作系统比作地基,应

用程序是地基上的房子。“只要电脑联网,谁

掌控了操作系统,谁就掌握了这台电脑上所

有操作信息。被监控、被劫持、被攻击、被停服

或禁售,证书、密钥失控,无法加固、无法打补

丁、无法支持国产 CPU等问题都是隐患。”2013年,中国工程院提交了一份文件,倪

光南参与撰写并建议“基于共享软件架构,发

展中国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同年,倪光南

成为中国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产业联盟(以下

简称联盟)的推动人。按照倪光南的设想,联

盟通过推出统一的应用商店,引导国产操作

系统的众多开发方修改各自的系统,适应应

用商店的标准,从而实现不同版本的统一。

实现国产操作系统替代将是一个长期的

过程。不久前,国内某大型航天集团几万台电

脑实现了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替代,这耗费

了倪光南四五年的时间去推进。

让国产操作系统首先走上国有企业和政

府机关的办公桌,这只是个开始。作为改革开

放后第一批下海的科学家,倪光南知晓市场

的力量。他希望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国产操作

系统能慢慢进入一般市场,最终立足。

这两年,倪光南瘦削的身体里似乎有用

不完的精神头。他常年晚睡晚起,作息像个年

轻人。倪光南不允许自己落伍。他爱骑共享单

车,对智能穿戴设备感兴趣,在地铁闸机前晃

晃手腕就能顺利通行。他熟知各家操作系统

的特点,还和朋友讨论过通讯录的流畅度。新

一轮信息革命扑面而来,他每天要浏览大量

互联网前沿信息。

邢大军据《报刊文萃》崔隽/文整理

他常年晚睡晚起,作息像个年轻人。倪光南不

允许自己落伍。他爱骑共享单车,对智能穿戴设备

感兴趣,在地铁闸机前晃晃手腕就能顺利通行。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20: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18 编辑 张 宁美编 毕 明

【文化探源】

郎静山,1892年出生在江苏淮安。他的

父亲是一名武官,但却喜爱戏曲、绘画、摄影和

收藏。在家庭的影响下,他自幼就对绘画产生

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正经学过。

1904年,他进入上海南洋中学,从国画

老师李靖兰处,学会了摄影和冲印。1910年,

他进入上海《申报》广告部,后来,他还自己成

立了一个广告社,经营达 30年之久。

20世纪10年代,上海的报纸都还不怎么

重视摄影报道,偶尔刊登一两张照片,也都是几

家大照相馆技师拍摄的。1912年,朗静山在《时

报》发表了一张他拍摄的风景照,这也是他第一

次公开发表作品。从此,他没事儿就爱带着相

机,到处转,竟给他拍到了不少很有新闻价值的

照片。这些照片在《申报》和《时报》发表出来后,

都很受读者的欢迎,1921年的时候,他就被《时

报》正式聘为了摄影记者。在此之前,还没听说

过有哪家报纸聘过专门的摄影记者。

1925年,他和几个也十分爱好摄影的友

人一起,创办了“中华摄影学社”,随即在《时

报》大楼,举行了“中华摄影学社”的第一届影

展(后来,又举办过两次),来看的人很多,其中

不乏政界、商界和文化界颇有名望的大人物。

受此影响,当时上海很多大学都成立了摄影社

团,他不仅担任了很多这种社团的顾问,还在

松江女子中学开了个摄影班,并亲任讲师。

同年,他还做了一件足以载入中国摄影

史的事———拍摄了中国第一张女性裸体照

片。这在当时,绝对是件惊世骇俗的事,据悉,

给他做模特的那位女子,四天后就因此而被

她的父亲打得遍体鳞伤,为自己的勇敢行为,

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争议、谩骂,如潮水般涌

过来,但郎静山并不后悔。他把非议隔绝在门

外,一心扑在对摄影技术的研究上……

1931年,郎静山在上海虹口区开了家照

相馆,据说工作室装修得很豪华,背景都是请

名画家画的。但不知什么原因,只经营了一

年,就关张了。

郎静山:中国 20世纪最负盛名的

摄影大师木 匠

郎静山是谁?

郎静山是中国第一个摄影记

者、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摄影

团体“中华摄影学社”的发起人、

中国摄影教育的开拓者、独树一

帜的“集锦摄影”的创始人、世界

20多个摄影学会的名誉会员、作

品入选国际摄影沙龙数量最多、

得奖最多的中国人,1980年美国

纽约摄影学会评出的“世界十大

摄影家”之一。

说到郎氏,就不能不提到他

的“集锦摄影”。所谓“集锦摄影”,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

PS,不过今天的 PS是用电脑完

成的,那个时代的 PS,是在暗房

里完成的。“集锦摄影”其实不是

一种拍照技术,而是一种冲印技

术,即用多张底片在暗房里做一

张照片出来,原则是,不能让人看

出有拼接的痕迹。郎氏制作的集

锦照片,都是景中有画,画中有

景,就如同是一幅意境深远的中

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原理与现

代照相技术的完美结合,是以也

有人把它称为“画意摄影”。

他尝说:“拿照相机就是我的

生活”、“相机于我来说,比太太还

要重要”。

张大千

华亭入翠微 斜风细雨不须归

古阁重峦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21: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19编辑 张 宁美编 毕 明

【文化探源】

作为摄影界的领头人,郎静山还一直在积

极争取全国美展要包括艺术摄影在内。为向民

众宣传摄影艺术,1933年,他向《新闻夜报》要

了一个版面,创办了《摄影艺术》周刊,一共出

了 230多期。在此期间,他还出了两本个人影

集———《静山摄影集》和《静山美术摄影》。据美

国《摄影年鉴》的统计,至 1937年底,郎氏入选

国际沙龙的作品,已达 700余幅,列世界第十

二。到 1949年,他入选国际沙龙的作品,已经

超过了 1000幅,可惜没有找到后来统计,但据

有人估测,应已进入世界前三。

上海沦陷后,郎静山一度携眷去了西南,

曾在重庆和成都两地举办影展。1939年,他返

回上海参加了纪念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一百周

年的纪念活动,并在复旦大学举办了他的个人

影展。不久,又在上海大新画厅展出了他在四

川和云南拍摄的 142幅作品,还捐出了全部门

票收入,用以救济难民。

上世纪 30年代,他的“集锦摄影”横空出

世。不就是“PS”吗?你也许会说,是,就是

“PS”!但在当时,他这种借鉴中国传统绘画艺

术,运用暗房技术,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拍摄

的影像结合在一起的方法,是创举!

他说:“我主张在技巧上,应吸收西方科学

文明,使照相不再是件难事;但要谈到艺术视界,

无论是取景或色调,我都认为应多研究国画中

蕴含的旨趣。”又一再强调,“我的每一帧成功的

集锦照片,都是我长时间地待在窒闷黑暗的冲

映室里,以善的理念,创造出的‘美的作品’。”

上世纪 60年代,郎氏转而创作带人物的

风景,以张大千、于右任为模特,拍摄了以《松

萌高士》为代表的一系列“集锦照片”。

1960年,郎静山到访欧洲,在巴黎会见了

著名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曼·雷,

还见到了刚在巴黎崭露头角的赵无极,在郎氏

留下的底片中,还有毕加索、杜尚、史蒂格雷兹

等人的底片,这说明他跟他们也都有来往,甚

至还为他们拍过照。

1966年,郎氏出版了他的《中国摄影史》,

并发起了亚洲影艺联合会。1968年,曾赴美国

访问柯达公司。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郎静山已届耄耋之

年,仍不辞劳苦地进行着摄影创作。1971年,

他的《六十年摄影选辑》出版。1981年和 1983

年,两次在法国举办个人影展。1984年,再度

访美,获公刊竞赛编辑奖第一名和艾顿新闻摄

影奖。

1991年,“郎静山百龄百幅作品展”在北

京故宫博物院展出。

1994年,已经 103岁的郎静山,还为拍摄

一张照片,爬过一次黄山。

1995年,郎静山病逝于台北,享年 103

岁。

齐白石

寒林

枫桥叶泊

花好月圆松萌高士(图中人物为张大千)云深不知处

芦岸归舟 晓汲清江 松鹤长春

挑女临流独坐春树奇峰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22: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父亲的生日

P20 编辑 邢大军美编 毕 明

【文化探源·身边】

蓝镜头欢迎来稿,来稿请寄至邮箱:[email protected]姻图片故事

难忘当年执教十六载1965 年 7 月,19 岁的

我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有

幸被选中到马兰基地担任

教师,当我坐上西去的列

车,经过三天三夜的长途跋

涉后,终于来到“马兰”这个

神秘的地方。马兰是我国曾经的核试验基

地,我任教的第一所学校是马兰小学,16

年里,我先后在马兰基地的 4所学校任教,

是教师中到过学校最多的一个。 韩文林

父亲生前有

个日记本,里面

记载着每一个子

女、子孙及家庭

成员的生日。不

管谁的生日,特

别是孙子孙女们

的生日父亲总是

张罗着给办。这时也是家人们最快乐的美好

时光。摆上一大桌丰盛的美食,一大家子人

聚在一起,平日威严的父亲此时开心地笑得

像个孩子,任由孙子孙女们在他身上胡搅蛮

缠嬉戏打闹。看着父亲这么高兴,我们心里

也感到很愉快。

父亲总想着给我们过生日,可他自己的

生日却从不愿提起。每次我们提出给父亲过

生日时,父亲总是难过地说,一个没有妈的

孩子,哪有什么生日。我自己都不知道哪天

生日,只听人说是夏天。听父亲这么一讲也

就没人提起他的生日了。父亲的生日从此成

了一个不解之迷。

父亲出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刚出生不

久他母亲就去世了。抚养他的重任就落到他

父亲和姐姐身上了。由于家里穷只念到高小

父亲就辍学务农

了。没过几年父

亲就参加县委组

织的抗日游击队

了,经常在山沟

里打游击,抵抗

日本鬼子的侵

略。抗日战争结

束后不久,父亲又参加了解放军。

每次立功受奖或填写表格写生日时父

亲都颇犯难,为应付这些事父亲只得胡编了

个日子作为自己的生日,具体是哪一天我们

谁也不知道。问母亲她也说不好,就这样父

亲的生日成了一个谜。父亲的生日还真就没

人知道,我爷爷知道可也没用心记,当时奶

奶生下我父亲后没多久就去世了,一家子的

生活全都乱了套,都在忙活奶奶的后事,而

且家里非常贫穷,又处在日本鬼子的铁蹄

下,性命都难保谁记着一个婴儿的生日呢。

我爷爷去世得也早,他一走就没人知道父亲

的生日了,直到父亲去世我们在整理父亲的

遗物时在他的身份证上才见到父亲的生日,

7月 1日。

王耀奇何智玲

乐观的舅舅舅舅是个非常乐观的人,即便

是生活困苦艰难,我也没有看到过

舅舅脸上的苦痛。他的一双眼睛总

是眯缝起来笑着的。

他是这样看待自己的,他说:

我经历的这些不算什么。

他是这样认识苦难的,他说:

当年,村里命我每天早起义务扫大

街,正好是对我这文弱书生的强身

健体的一件锻炼。“文革”后舅舅得

到平反,恢复了他的中学教师职务,他更是

精神百信老当益壮。他这样满怀激情地鼓励

我:当年作家刘绍棠写出的一本

书就能够在北京买一座四合院,

你也要向他学习,你也要成功。

舅舅虽然比我整整大三十岁,但

我们之间从来就没有过年龄的

隔膜,仿佛同龄同代的两位忘年

的老朋友。

如今,这位忘年交“老朋友”

的话,常常回响在我的耳旁:我

们要学会一种本领,把生活的苦

难和平凡酿出美酒一样的神奇甘甜。

胡春水

与七五届毕业班合影

与同事合影,右一为作者

与部分毕业生合影

业余生活(右为作者)

参加亚非乒乓球赛执裁留影

多年后师生重逢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23: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看《特赦 1959》,聊功德林里的那些事儿(上)

P21编辑 张 宁美编 毕 明

【文化探源·意趣】

正在央视一

套播出的电视剧

《特赦 1959》说的是:新中国成立

后,党中央指示将

原先关押在各地

的国军高级将领

全部转入北京功

德林战犯管理所集中关押,对他们进行改造,使

之脱胎换骨,成为社会主义新人的艰难历程。

沈醉是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过改造的

原在国民党军统局担任过总务处少将处长,保密

局云南站站长,国防部云南专员公署主任、中将

游击司令。他在被特赦后,曾出版过一本《沈醉回

忆录:战犯改造所见闻》,其中记录了很多发生在

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中的有趣故事。以下的这些故

事均出自他的这本回忆录———

当时,所里成立了一些劳动小组,要大家自愿

报名。最初理发组,只有代理过山东省主席的牟中

珩一人报名。而沈醉报名的则是缝纫组,因两组的

工作时间并不冲突,于是,牟就动员沈也参加理发

组。沈开始觉得给人理发太脏,站着工作也累,并

不愿意,但架不住牟一通劝,最后还是答应了。

在学理发的过程中,沈一开始因为手生,在

用推子给人推头时,总是会夹到人家的头发,所

以每次给人推头,都是“哎哟”之声不断。不过,一

段时间以后,他总算总结出了一套经验,就很少

再夹到人家的头发了,也消除了黑白分明、被称

为“马桶盖”的情况。

就在沈以为自己可以“出师”了的时候,一

天,曾扩情(黄埔一期生,被俘时是国民党四川省

党部中将主任委员),突然提出要他给自己剃光

头。沈以前没给人剃过光头,怕剃不好,本欲拒

绝,可是曾却鼓励他道:“一回生,二回熟。”沈也

就同意了。曾还指导沈说:“你用肥皂给我洗完头

后,不要把肥皂泡沫冲了去,这样就可以使头发

柔软一些了。”于是,沈便按照他的意见,给他头

上抹满了肥皂泡沫,然后便把袖子一卷,拿起剃

刀子就朝他的头顶上剃了过去。谁知刀一落下,

只听“哎哟”一声,曾的头上已见了红。“师傅”牟

中珩闻声跑了过来,赶紧用手把出血的地方用力

按住,并立刻将曾送去医务室。过后,牟又耐心地

告诉沈,用剃刀给人剃头时,特别是老年人,一定

要用一只手把他的头皮抻紧按住,不使移动,才

能下刀,否则非把头皮割破不可。

缝纫组成立后,所里搬来了几部旧缝纫机,

可是,没有人会使用。正在为难时,因为身体不

好、按规定可以免除劳动的杜聿明(被俘时是国

民党徐州“剿总”中将副总司令),竟自告奋勇地

报名参加了缝纫组,并说他会使用缝纫机。开始,

大家还以为他在吹

牛,可他一坐到机器

旁,果然能运用自如。

原来,他曾在军队办

过一个缝纫工厂,他

老婆曹秀清就是这个

厂的厂长。

又,在所里,黄维

(被俘时是国民党第十二兵团中将司令)是比较抗

拒改造的一分子,但他对机械一直都很感兴趣,总

说他要发明一个“永动机”。他不仅把学习等都视

为多余的、没有必要的事,还在学习发言和写交代

材料时,总是不厌其详地说他的“永动机”。所的负

责人拿他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他设计出来的图

纸,拿到中科院去审查研究。几个月后,得到的答

复是:“经过反复实验,这种机器根本不可能达到

不需要任何能源而能自己永远转动的设计要求。”

大家都劝他别搞了,但他还是认为负责鉴定的人

不懂科学,他的设计是可以实现的。

有一段时间,康泽(蒋介石的“十三太保”之

一,被俘时是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中将司令)每

次在放风时,都要捉蜜蜂,然后把捉到的蜜蜂放

在自己的手臂上,看着它们螫自己,经常被螫得

龇牙咧嘴的,一看就知道是被螫得很疼。沈醉看

到了,就好奇地问他:“你这是干吗呢?”他竟很得

意地告诉沈,他在一本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说

用蜜蜂螫可以治风湿病,他便想用自己来做个实

验,如真有奇效,便可以在所中推广。最后的结果

是这个办法根本不管用。

汤尧(被俘时是国民党国防部陆军副总司

令)人很幽默,懂的花样也多。每年所里搞春节联

欢晚会,他都会上台表演京韵大鼓、八角鼓和相

声,可谓多才多艺。一年春节前,他忽然对沈醉

说:“老沈,今年春节我请你喝酒。”沈当然不信,

因为所里每逢年节,虽同意让战犯们自费购买一

些糖果之类的食品,但却从来不准买酒。于是,沈

就和他打了一个赌。没想到他打从那天以后,就

每天往医务室跑。出来时,身上总是左一块、右一

块地贴满了伤湿止痛膏和一大张狗皮膏药。到了

春节的前一天晚上,临睡前,医生竟给他送来一

小杯酒,然后就站在那里,看着他一口一口地喝

完,才走。医生走后,他得意地对沈说:“你输了没

有?”沈则说:“我们两人都没输,因为你酒吃了,

却没有请我!但我就奇怪了,医生怎么会给你送

酒?”“哈,这有何难,我就装腰痛、关节痛,医生给

了我许多外用药,我还是一个劲地叫痛,说这些

外用药都不顶事。过去我犯病时,只有饮虎骨酒

才能止痛。医生为了让我能过一个愉快的春节,

这不就给我弄了一瓶虎骨酒来,让我这些天,每

晚临睡前,都喝上一杯……” (未完待续)

冯友兰:到天地境界了冯友兰在

西南联大教书

时,留有长髯,

身穿长袍,颇

有道家气象,

他尝说人生哲

学有多重境

界,要一级一

级地去修练。一次,他去授课,路遇金

岳霖,金问:“芝生(冯友兰的字),到

什么境界了?”冯答:“到天地境界

了。”两人大笑,擦身而过,然后便各

自去上课了。

钱穆批评疑古学派钱穆在

课堂上批评

疑古学派,

说:“事有可

疑,不专在

古,上古也

有很多不可

疑之处。比

如有人姓钱,此钱姓便属古,没有可

疑。近来有人却不姓钱,改姓‘疑古’,

这是什么道理!”他发这一大段议论,

原是为讽刺钱玄同“疑古玄同”的别

号。有人提醒钱穆:“钱玄同的儿子就

在听你的课!”不久,钱穆和钱玄同在

一个宴会上碰面,钱玄同说:“我儿子

很相信你的话,却不听我的!”

褚遂良:皇上做错了事,也照记不误

一次,唐

太宗问谏议大

夫褚遂良:“卿

犹知 《起居

注》,所书可得

观乎?”对曰:

“史官书人君

言动,备记善

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

观之也!”太宗曰:“朕有不善,卿亦

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

不记。”

黄门侍郎刘洎曰:“即使遂良不

记,天下亦皆记之。”

太宗曰:“诚然。”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24: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22 编辑 董 岩美编 阮亚琳

【非遗传承】

“中国手工刺绣是‘一带一路’人文相

交、民心相通的独特纽带,又是一张独特的

‘文化自信’名片。”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

部部长白玉刚在首届中国手工刺绣传承创

新大会上如是说道。

8月 1日—2日,“奋斗逐梦·绣美山河”中国手工刺绣传承创新大会在内蒙古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举办,中国“四大名绣”

(湘绣、蜀绣、粤绣、苏绣)及京绣、鲁绣等 17个绣种争奇斗艳。其中,作为“东道主”的蒙

绣(蒙古族刺绣)颇受关注。

祖孙三代刺绣

蒙绣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

中形成的一种手工技艺,不但在软面料上

绣花,还要用驼绒线、牛筋等在羊毛毡、皮

靴等硬面料上刺绣。在蒙古族悠久的历史

中,蒙绣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勾勒出一幅

文化传承长卷。2008年,蒙绣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自少年起,敖特根其其格在民间艺人

母亲民吉格玛老人的悉心调教下掌握了蒙

古服饰手工制作技能。青年时期敖特根其

其格放弃了人民教师的职业,无怨无悔地

选择了继承和发展蒙古服饰制作行业。65岁的敖特根其其格是蒙绣技艺的内蒙古自

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虽然汉语

说得不太流利,但聊到蒙绣却滔滔不绝:

“蒙绣针法粗犷匀称、色彩对比鲜明,主要

展示草原、马背、游牧交相辉映的风格,每

一针都体现着草原人民勤劳质朴、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境界。”

在兴安盟科尔沁草原深处有很多巧手

绣娘,敖特根其其格每年都会走进牧区开

展蒙绣技艺培训。“一年开展两三次,每次

能有五六十人参加。”敖特根其其格说,“从

2016年我成为非遗传承人,到现在已经带出近 500名蒙绣学生。”“蒙绣是蒙古族文化最美的灵魂,我就想把它一代一代传承

下去。”敖特根其其格说。

包正月是敖特根其其格的侄女,她不

仅自己有一手好绣功,她 7岁的小孙女白阿苏茹也已经有 2年的“绣龄”。“内蒙古手工刺绣历史悠久,却一度被

世人遗忘,历经百年沧桑的蒙古族刺绣从

宫廷走向民间。如今,分散各地的草原绣娘

走到一起,重拾技艺,从十几岁的少女到耄

耋之年的阿妈,个个成为守护者,人人堪当

传承人。”白玉刚说。

走出草原

敖特根其其格经过三十余春秋的不懈

努力和艰苦探索,现已制作了科尔沁部落

及札萨克图传统特色的穿、戴、挂等一系列

比较完整的蒙古民族服饰,给世人充分展

示出蒙古服饰的华丽、美观、高贵、别具一

格的特点。她还要把科尔沁老一辈民间艺

人的优秀手工艺广范传承,并把各地区、各

民族的手艺和新时代的服装设计元素构思

相互交流与学习,在多年的努力下,敖特根

其其格得到了很多盟、旗、区级的奖项。

敖特根其其格的徒弟们手艺各有特

点,有的善做皮袍,有的善做长袍,有的善

做马甲,有的善于设计,精于制作腰带、首

饰……徒弟们的手艺日臻成熟。

近几年,随着中国手工刺绣艺术融入

国际时尚潮流,蒙绣也从草原走来,绽放在

国际舞台上。

资料显示,2018年,兴安盟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品陆续亮相巴黎服装服饰采

购展、意大利米兰时装周、中国国际时装周

等国际时尚圈。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

介绍道,截至目前,在中国已公布的四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各种绣艺

达 30余项。从开放发展角度看,作为中华文明物化载体和象征的刺绣等传统手工

艺品,当前对“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格局

的合作共赢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

值和经济价值。

据中新网张玮/文整理

中国蒙绣针为笔 线为墨 勾勒一幅文化传承长卷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25: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23编辑彭立昭美编阮亚琳

【非遗传承·燕京】

“毛猴”是一门老北京艺术,取蝉蜕的头

做“毛猴”的头,玉兰花越冬的花骨朵儿即辛

荑做“猴”身,用蝉蜕的爪子做毛猴的手和四

肢,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猴子就诞生了。

早在清朝同治年间,北京宣武门外骡马

市大街的“南庆仁堂”药铺,掌柜尖酸刻薄,经

常打骂伙计,大家敢怒不敢言。某天,店中配

药伙计无故被掌柜打骂,心情烦闷,到了晚上

摆弄药材时,发现辛夷的形态很像掌柜的大

肚子,又找来蝉蜕,取鼻子做脑袋,前腿做下

肢,后腿做上肢,用白芨一粘,像极了尖嘴猴

腮的药铺掌柜。他拿给其他伙计一看,大家哈

哈大笑,总算出了一口恶气。就这样,在无意

间世上第一个北京毛猴诞生了。如今,孙怀忠

的毛猴独树一帜。

绝处逢生

十几年前的孙怀忠偶然在新华书店翻到

了一本书,书上用一个豆腐块大小的篇幅介

绍了毛猴的制作过程,这个他从没见过的玩

意儿顿时激发了他强烈的好奇心。因为材料

简单,回家之后他就自己动手做起来。有一天

晚上,孙怀忠做毛猴时心生困意,将毛猴的腿

粘歪了。第二天早上,毛猴腿却“长了魂儿”似

的立了起来。好像是老天指引他的信号,从

此,他做毛猴一发不可收。

此时的孙怀忠却遭受重创,他所在的工

厂破产,他被迫下岗。失业的他尝试了无数的

职业,进过汽车俱乐部、旅行社,也卖过保险,

最终他帮着老伴一起看大门,包吃住,平时做

一些零工。生活的清贫并没有令他放弃自己

做毛猴的兴趣。2003年的“非典”时期,孙怀忠所在的区域被隔离,他终日闭门不出,开始

潜心做毛猴。为了毛猴,他放弃了一切挣钱的

工作。没有钱买粘胶,他就捡易拉罐换钱;没

有做道具的材料,他就去大街上捡雪糕棍。

时间一久,原本一直支持他的老伴也开

始抱怨。当时,孙怀忠的女儿正在上大学,潜

心于毛猴的他甚至无力资助女儿的学费。“我

姑娘当时都恨死毛猴了,她想我怎么摊上这

么个爸爸,不挣钱还整天花钱。”

家人的反感未能使孙怀忠停下脚步。“我

就是个倔脾气,认准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好。”

闭门造车了一段时日,孙怀忠在河南拜

了著名泥塑专家倪宝成为师,倪宝成又将他

介绍给“叶家毛猴”的传承人。在师傅的指导

下,他反反复复地练习,手艺有所精进。2006年,他的师傅推荐他上北京参加民艺博览会。

在那一届博览会上,他的毛猴反响强烈,获得

了银奖。媒体的介入令他小有名气,当时有故

宫的工作人员邀请他去故宫发展。至此,孙怀

忠算是一只脚踏上了北漂之旅。

万幸的是,萍水相逢的同行将他从深渊

前拉了回来。前一个月四处奔波的他偶遇一

位北京当地的老艺人,得到一张名片,他照着

名片拨了电话,老艺人二话不说骑着电动车

载着他满北京城跑,一天之内,孙怀忠的毛猴

就卖得了 400元钱,算是解了燃眉之急。后来,老艺人又将他领到了和平里的黄龙饭店,

请求老板将他留下。老板对传统文化颇感兴

趣,就安排孙怀忠在店里卖毛猴,不管卖了多

少孙怀忠每天只拿 50块钱,由老板提供食宿。宿舍是在地下室的一间几平方米的小屋,

墙上长满绿色的霉菌,气味不堪忍受,被子用

手一抓能挤出水来。“这就是个连打工的都不

住的地方。”

但对于彼时的孙怀忠而言,这好歹是个

容身之所。白天,孙怀忠除了在餐吧里做毛

猴,剩下的时间还得兼职服务员和清洁工;晚

上在店里说段子。以这样一种“廉价劳动力”

身份,他干了两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他转战后海的一家全聚德。同样是包吃住,住

的条件改善了不少,虽然依旧是地下室,但室

内宽敞通风。而且店老板只要求和他卖毛猴

的钱对半分。在全聚德的两年,孙怀忠四处拜

师学艺,自己的毛猴做得愈加精致。

奥运会结束之后,全聚德的客源大幅下

降,老板撤离了店面,孙怀忠再次流离失所。

恰在此时,圆明园举办了第一届皇家庙会,一

个手艺人邀请他去庙会摆摊。他去了之后,短

短几周就挣了 2万元钱。“那时候真是有一夜暴富之感。”尝到了甜头,他赶上圆明园的节

日就去摆摊,一年之内陆续挣了十几万。第二

年,圆明园庙会的承包人给孙怀忠提供了一

个固定摊位。他也终于有了稳定丰厚的收入

来源。一年下来,他有了 20多万的收益。

我就是个手艺人

但在圆明园的摊位经营了一年之后,孙

怀忠又要离开,这回却是他自愿的。

虽然收益颇丰,但孙怀忠似乎从来没有

这么累过。他租住在潘家园附近的一间平房

内,距离圆明园有近两个小时的车程。摊位承

包人要求孙怀忠每天起早贪黑固定摆摊 12个小时,不论刮风下雨都不能缺位。

在孙怀忠看来,手艺人群体特别需要一

个经纪人将他们笼络在一起,提供一个展示

的平台。但现今的社会很少有人能扮演好这

一角色。某种层面上,他道出了当代手艺人的

生存窘态,既迫切需要得到推广,又惮于被商

家算计和玩弄。除了少数能够出名的艺人,绝

大多数仍在社会的夹缝中挣扎。

“后海是什么?后海就是文化之海。”孙怀

忠用手指沿后海画了一个圈。“政府将胡同这

些表面工程搞得漂亮,再多挖掘一些老北京

文化有什么不好?”夜幕渐临,孙怀忠和他身

后的湖水消失在沿岸璀璨的灯火中。

据《北京纪事》孙习涵文/图

半寸猢狲献京都,惟妙惟肖绘习俗。白描

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

———老舍夫人胡 青恝糸

非遗毛猴手艺人孙怀忠半寸猢狲道百事,方寸之间尽人生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26: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24 编辑 张 琳美编 毕 明

【百味真情】

2019年 8月 2日上午 10时,老英雄齐润

庭在武汉人民医院安详离世,享年 95岁。齐

润庭是谁?讲起特级英雄黄继光,说起举世闻

名的上甘岭战役,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而在黄继光生前所在的部队中,还有一位从

巍巍太行深处走出的井陉人,他就是当年志

愿军 45师一三五团二营副教导员齐润庭。

齐润庭 1925年 5月生,井陉县大尖山村

人。1938年参加抗日儿童团,后加入抗日青救

会。1944年参加八路军,在太行一军分区特务连

通讯排。1946年入党,1948年任二野九纵二十

七旅特务连排长。他参加淮海战役立大功一次,

被授予“淮海战役胜利功臣”勋章。解放广州、江

门时,任工兵连指导员,后参加广西战役。1950

年参加贵州纳雍六县剿匪大获全胜,他被评为

师直优秀指导员。1951年抗美援朝参加了著名

的五次战役,他所在的连战绩显著,荣立三等功。

1952年 7月初,他调任二营副教导员。在

到伙房了解情况时,发现了浓眉大眼的“小机

灵”黄继光。7月 25日,在齐润庭介绍下,黄继

光、肖登良和吴山羊同时加入了共青团。同

时,在战友们的赞誉中,对黄继光这位能打仗

的战斗员、能做饭的炊事员、能治伤的卫生

员、能抬伤员的担架员、能送弹药的运输员、

能修电话的话务员及战时宣传员和通讯员的

“八大员”加深了印象。

8月 6日,齐润庭正在黄继光所在的六连

讨论作战方案时,连部通往二排的电话线被敌

炮火炸断。黄继光找了一根电话线冲出坑道,10

分钟后,电话接通了。8月 14日上午,上甘岭战

役打响了,美军集中优势兵力,在大量飞机、坦

克、大炮的掩护下,向我军阵地发起轮番攻击。

10月 18日晚 8时许,齐润庭奉命由黄继光带

路,接连穿过了 3道封锁线赶到团部接受战斗

任务。师团首长在此时命令张参谋长前去 4号

阵地指挥战斗。为保护张参谋长的安全,齐润

庭派有战斗经验的黄继光陪同前往。六连长万

福来主动请缨要去炸碉堡。

黄继光见状,马上走到万连长身边恳切

地说:“你是指挥员不能去,要去就让我去!”

张参谋长经慎重考虑,答应了他的请求,还派

吴山羊、肖登良配合,并火线任命黄继光为六

班班长。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带着两名战

友,在我军火力掩护下,向 0号高地冲去。在

战斗过程中吴山羊牺牲、肖登良身负重伤。为

了胜利,黄继光一跃而起,扑上去用自己的身

体堵住了敌人碉堡的枪眼,为突击部队赢得

了打开前进道路的宝贵作战时机!

战后,齐润庭荣立三等功,他所在营涌现

出特级英雄黄继光以及二级英雄 1名、特等

功 3名,一等功 7名和二、三等功数十名。惊

世之役上甘岭防御战以我军惊天地、泣鬼神

之史无前例的业绩,当之无愧地载入世界战

争史册!钢铁般的上甘岭防线受到毛主席的

赞誉:“历史上没有攻不破的防线,上甘岭防

线没有被攻破,这就是奇迹。”而创造上甘岭

防御战“奇迹”的英雄们之中,有四位是井陉

人(另外三人是一三五团团长张信元、副团长

王凤书、团后勤处处长高全银)。

1954年,齐润庭转业后被选送中央政治

干校学习。为宣传英雄,光大传统,齐老在耄

耋之年仍心系祖国,关爱桑梓。多次将精心搜

集到的许多珍贵史料和照片及光碟寄回故

乡,为高根堂等自费创办《上甘岭战役中的井

陉人》爱国主义教育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县政

协王新民主席在收到齐老征集到的在井陉战

斗过的 129师 769团营长、后任武汉军区副

司令员的百岁寿星孔庆德赠送的《一代将星

孔庆德》一书后,高兴地与齐老之子齐彦亮等

合影留念,并挥毫分别为开国中将孙庆德和

黄继光的老战友齐润庭敬题了“将军寿翁”、

“太行骄子”的贺幛,以志永久纪念。齐润庭老

英雄,一路走好!

据中国青年网、央广军事整理

他见证了英雄最后一刻

齐润庭与黄继光的故事

广告

齐润庭(右一)与黄继光母亲(左一)合影

齐润庭与夫人左起分别是:齐润庭、万福来、肖登良、王俊臣、牟杰

英雄黄继光

齐润庭保存的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慰问团赠的慰问品

见证黄继光的老英雄齐润庭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27: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25编辑 邢大军美编 阮亚琳

【百味真情】

“蚊子很毒,靠叮人传播疾病;蚊子又很可

爱,画出来后美得很!”对于这个打了 60多年交道的“老伙计”,董学书如此评价。

世界上有 3000多种蚊子,中国占了 400余种。云南因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成了它

们“理想”的滋生地,种类达到 300多种。在这数百种蚊子中,有 8种是云南疟疾传播的主要媒介。从蚊种调查、标本采集,到养蚊子、画蚊

子……上世纪 60年代以来,董学书就一直在从事蚊虫分类研究事业;83岁高龄的他,在退休后的 23年时间里,依然坚守工作岗位,与蚊子“不离不弃”。

画蚊子惊到国外同行

1996年,董老光荣退休。可办理完退休手续的第二天,办公室又出现了他瘦小而忙碌的

身影,查找文献资料、制作蚊虫标本、讲解蚊虫

分类鉴别……“跟蚊子打了一辈子交道,停下

来反而不习惯。”董老说。

因检索图的需要,画蚊子成了他的主要工

作之一。“做蚊虫分类鉴别研究,还得靠那一幅

幅图。”董老说,雄蚊尾器作为蚊种的主要鉴别

特征,必须一点一点描摹出来,容不得半点马

虎。对于没学过画画的董老来说,画蚊子的过程

极其艰辛。蚊子尾器有很多细微的部分,毛发长

短、粗细、斑点大小都得在检索图上清楚呈现。

这就要求他必须不断调节焦距,反复比对标本。

“一横就是一横,一点就是一点,错了就会误导

别人。”有时,因为一个小差错,董老要画上很多

次。摸索到经验之后,他先作草图,画出大致轮

廓之后再慢慢补充细节。错了的部分若不影响

鉴别,就拿刀片轻轻刮掉;偏差较大的地方只

能作废重新下笔。遇到复杂的一幅图,董老要

花上 3到 5天时间。当天画不完的部分,他还会一个人来到办公室加班,图画好了回家才能

睡得踏实。日复一日,董老的蚊子越画越顺,也

越画越好。不过,因为长期埋头工作,他的颈椎

出了问题。一回到家,脖子总是会有些难受。可

第二天,他又会准时出现在显微镜前。

2010年,耗费近 6年时间的《云南蚊类志(上卷)》正式出版。2400余幅有关蚊虫尾器的“工笔画”如同镌刻一般,过来交流学习的外国

专家对此惊讶不已,争着抢着要把书带回去。

斗罢毒蛇又遇猛兽

画图之前需要有成套的蚊虫标本,包括幼

虫和成蚊。没有标本,蚊媒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也就无从谈起。但是大多数蚊子都是分布在野

外,踪迹难寻。云南地理气候特殊,生物多样性

丰富,是我国蚊类区系和物种分布的核心地

带,也是蚊媒传染病较多的省份。每年 3到 11月,到了蚊虫出没的季节,董老会深入到偏远

荒僻的村寨,开展蚊种调查,足迹遍布云南 12个州市,近 60个县。云南低到 70多米的河谷地带,高到 2000多米的高寒山区,蚊虫都有可能滋生。这对研究传染病昆虫出身的董老来

说,无疑就是一个最大的“矿藏”。每年刚开春,他就和同事们去野外采集标本,一去便是大半

年,到蚊子越冬了才回来。

一个铁瓢,配上长短不一的木柄、一个可

折叠的扫网、一个普通的吸蚊管、一些废弃不

用的塑料瓶———这是他们传承多年用来采集

蚊虫标本的“特殊装备”。有时候,蚊子没抓着

多少,倒遇着了毒蛇猛兽。上世纪 70年代,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一个村子,董老

正在一片草丛附近采集标本。突然,地上冒出

一条眼镜王蛇,和他的个头一般高。董老吓得

一动不动,本想挪动步子往后跑,没想到又被

一条母蛇堵住了退路,当时前后夹击的距离仅

有几米远。所幸,没过几分钟,母蛇就往草丛下

钻了过去。看准了机会,董老一个箭步往回跑,

才算躲过了毒蛇的攻击。“当时直冒冷汗,想想

还是有些后怕。”他说。

采集标本时,蛇是来回途中的“常客”。竹

叶青喜欢攀爬在竹子上,最不容易发现,可每

天都要碰上好几次。为了和毒蛇作斗争,董老

还专门去买了一本书。边境线上丛林高密,人

烟稀少,一到晚上常有野兽出没。为了采集标

本,他们又不得不冒这个险。伸手不见五指的

黑夜里,董老和同事还会撞见一双双“发亮”的

眼睛,不是下山的黑熊就是围猎的豺狼。

他花尽心思养蚊子

1951年,15岁的董学书进入贵阳医学院(今贵州医科大学)学习,师从我国著名医学昆

虫学家孟庆华教授。读书时,因为学的是传染

病昆虫专业,跳蚤、虱子、蚊子成了他的研究对

象。三年后,董学书分配到原云南省卫生防疫

站工作。因为疟疾防治的需要,工作刚满两年,

他就来到了当时疟疾发病较为严重的县区之

一———西双版纳州勐海县。

也就是在这个地方,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

所(2001年改为“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开始筹建。当时条件艰苦,一间废弃的土坯房,用

几块木头搭起的办公桌,就成了他们的工作场

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用董老的话来

说,传染疾病的蚊子就是他们要对付的敌人,

想打一场漂亮的战役,就得先把对方的底细摸

清楚。年纪轻轻就投身到疟疾防治前线,那一

年,他刚好 20岁。对于搞蚊虫研究的人来说,为了获得更多

的实验蚊种,有一项工作必须做好———养蚊

子。“要让它们成为可以生产的商品,我想要多

少就有多少。”董老解释。一开始得少吃多餐,

早中晚各一次;随后逐渐加大食量,并减少次

数……每天,只要一有时间,董老就会跑去他

的养蚊室,给幼虫喂上一点碾碎的鱼饲料。“不

能放太多,要不然会形成一层油膜,导致幼虫

窒息。”他边说边喂食。用不了几天,精心呵护

下的幼虫就会长成成蚊,可光养大了还不行,

得让它们自然繁殖并传宗接代。

雌蚊繁衍之前必须吸血,但嗜血习性“因

蚊而异”,得花时间慢慢驯化。长期吸人血的蚊

子刚开始不会去吸动物血,为此,董老干脆伸

胳膊进去给它们叮咬,只为让它们饱餐一顿。过不了一会,他的胳膊上就留下了大大小小的

包。生命不息,斗蚊不止。董老和蚊子整整纠缠

了 68年。邢大军据《新华每日电讯》严勇/文整理

一个铁瓢,配上长短不一的木柄、一个可

折叠的扫网、一个普通的吸蚊管、一些废弃不

用的塑料瓶———这是他们传承多年用来采集

蚊虫标本的“特殊装备”。董学书:和蚊子 68年的“爱恨情仇”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28: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26 编辑 董 岩美编 阮亚琳

【百味真情】

稀土之父徐光宪

提起中国稀土,就不得不提

起一个人,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

士、我国著名化学家———徐光

宪。徐光宪是我国化学界德高望

重的泰斗级人物,他和他的团队

一路披荆斩棘,带领中国稀土工

业昂然跨进世界前列,创造了举

世瞩目的“中国传奇”,成为我国

串级萃取理论的建立者,并获得

200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中国“稀土之父”。

毅然归国

从小,父亲教徐光宪计算

“鸡兔同笼”,母亲告诫他“家有

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在这

样的家庭熏陶之下,小学时的徐

光宪,就以勤奋刻苦著称乡里。

“小时候,我好奇成癖,爱提

问题。”徐光宪笑着回忆道,“我常问大人:天

上有多少颗星星?头上有多少根头发?大人不

回答我,说我提傻问题。为了找到答案,除了

查书,我还在哥哥的帮助下,用两块透镜和纸

筒做了一个望远镜。”

16岁时,为了早日工作养家,徐光宪考入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后因战乱,转学至宁

波高工,在乡下一所破庙里继续学业。靠着白

天听课、晚上借路灯“秉烛夜读”的劲头,徐光

宪啃完了几厚本大学英文教材; 高工毕业后,他在上海一户人家做家庭教师,利用闲暇时

间去附近大学“蹭课”,终于考取上海交通大

学,进入化学系学习。整整 4年,徐光宪成绩始终是班级第一名。在这里,徐光宪还遇到了

自己的终身伴侣,大学时期班级中唯一坚持

到毕业并获得学位的女孩———高小霞。

1944年 7月,徐光宪从交通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46年 1月起,他被交通大学化学系聘为助教。

不久,徐光宪获得了公派自费留学美国

的资格,考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一学期后

转至哥伦比亚大学,并获得哥大的助教奖学

金。很快,同样攻读化学的妻子高小霞,也来

到美国半工半读。

不到三年,徐光宪不但取得了硕士、博士

学位,毕业后,导师竭力留他在哥大任讲师,

并推荐他去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

就在这时,消息传来:大洋彼岸,抗美援

朝开始了,美国即将通过法案,禁止中国留学

生回国。徐光宪苦恼了,他想到了令他牵念不

已的父老乡亲,想到了新中国成立时他在异

国的欣喜,想到了自己立下的宏愿:学成归

国,有所奉献。不过,妻子高小霞还有一年,就

可拿到博士学位了,放弃,她会同意吗?

高小霞果断地背上了行囊:“留学为什

么?为了学成后报效祖国!”就这样,两人以

“回国探亲”为借口取得签证,克服重重阻力,

毅然归国。

3次改变研究方向回到祖国,徐光宪很快找到了舞台,夫

妻俩双双到北大任教。当时的科研条件,跟

国外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徐光宪却工作得

充满激情。

1951年,徐光宪为学生们开设了物理化学课,培养了第一批放射化学人才。“那时,人

心很团结,能在工作中体会到共同的乐趣。”

最让徐光宪记忆犹新的是,学校新开‘物质结

构’课,没教材,教育部指定了四个人编写。四

个好朋友暑假“隐居”青岛,从山东大学图书

馆借来了一大堆书,夜以继日,每人每天写一

万余字。结果最后一碰头,总字数超过了 100万,才写完原计划的一半!“教育部说,你们人

多智慧多,教材装不下,这本只能作为参考书

了。那时我讲物质结构已经有 5年了,有讲义,所以后来就把我的讲义整理修订,作为教

材出版了。”这本“讲义”,就是至今在学界仍

享有盛誉的《物质结构》,它于 1988年获“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是半个世纪以来,在化

学一级学科领域获此殊荣的唯一教材,发行

20余万册,影响十分深远。1955年 1月,中央决定要研制原子弹,由

于回国科学家中,研究原子核物理和放射化

学的只有钱三强、何泽惠等人数不多的专家,

于是国家提出“全民办原子能”的号召,要求

北大、清华等许多高校,建立原子能系,动员

邻近领域的学者,转行搞原子能。时任核工业

部副部长的钱三强到北大来查

阅档案,建议徐光宪担任北大

原子能系副主任,于是徐光宪

根据国家需要,从事原子核物

理的教学和核燃料萃取化学的

研究,并成立了核燃料化学教

研室。一次,徐光宪参加了二机

部在青岛召开的绝密会议。在

会上,徐光宪和清华大学的教

授等提出,摈弃由苏联专家提

供的落后的沉淀法,以我国仿

照美国先进的 Purex流程,自行研究的萃取法筹建核燃料后

处理厂,制造原子弹原料一钚。

徐光宪等人的这一提议,在决

策上起了作用,使我国在苏联

专家撤走后,在没有图纸的情

况下,用较低的成本,快速改建

了还没有完成的厂房,使我国

的核工业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走上了快速

发展的轨道。

1972年,北大化学系接受了一项紧急的军工任务———分离镨钕,纯度要求很高。徐光

宪成了这一研究的领军人物。从量子化学到

配位化学,再到核燃料化学,直到最后的稀土

化学,这已是徐光宪第 3次改变研究方向了。

稀土之父

众所周知,徐光宪事业的巅峰,是跟稀土

工业联系在一起的。虽然几次改变研究方向,

但对他来说,“国家需要”始终是第一位的理

由。徐光宪和他的团队查阅了大量资料,最终

决定放弃国际通用的离子交换法,采用萃取

法完成分离。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尝试。徐

光宪建立自主创新的串级萃取理论,推导出

100多个公式,并成功设计出了整套工艺流程,实现了稀土的回流串级萃取;他率先办起“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使新的理论和方法

广泛用于实际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稀土工

业的竞争力;他还和同行们创建了“稀土萃取分离工艺的一步放大”技术,使原本繁难的稀

土生产工艺“傻瓜化”,可以免除费时费力的

“摇漏斗”小试、中试等步骤,直接放大到实际

生产……

那些曾经无视中国“稀土大国”的人们,

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由于中国

高纯度稀土大量出口,使国际单一稀土价格

下降了 30%左右!此后,中国生产的单一高纯度稀土,已占世界产量的 80%以上。

串级萃取理论的成功,为徐光宪赢得了

许多荣誉,直到今天,他的这项成果,依然是

我国稀土工业的理论基础,在世界上保持着

领先地位。 据《恋爱婚姻家庭》整理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29: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27编辑 邢大军美编 阮亚琳

【百味真情】

乒坛名将曹燕华我的人生,没有遗憾

一身白色套裙,搭配高跟皮鞋,以及窈窕

的身材,57岁的曹燕华是风风火火的,也是温婉笃定的。晒着太阳,喝着茶,聊着天,她好几

次说,“我的人生,真没有什么遗憾”。

是的,在她打球的年代里,她揽获了一个

职业运动员可以想象的所有荣誉,先后获得世

乒赛女团、女双、女单、混双冠军。哪怕是自己

没能赶上的奥运会,弟子许昕在 2016年也加冕了男团冠军。在她的人生道路上,作为一名

优秀运动员,她难得地享受恋爱、结婚、留学、

出国、生子、经商,几乎一样没落。与前夫施之

皓因了解而分开,现在又有了新的丈夫和生

活,“他是一个超级大暖男,很帅,而且很高。

嗯,比我要高出一头多。”说这话时,曹燕华是

骄傲的,也是娇羞的。

从五岁起开始练习乒乓球

“不到两岁,我就跟着两个姐姐,开始捡

球。”一般的公开资料里,曹燕华五岁起练习乒

乓球,但她纠正说自己从会走路起,便跟在爸

爸、堂哥和姐姐们后面,“像个地老鼠,钻来钻

去,活络得不行,帮他们捡球。”不过,真正开始

学习乒乓球要在五年以后,小学一年级,曹燕

华在虹口区幸福村小学开始了有规律的训练。

曹燕华回忆说,也喜欢打球的父亲为自己在乒

乓球的奋进道路上树立过很多目标,几乎都被

她提前一一完成了。不过关于她后来几乎拿到

手软的“世界冠军”,当年曹爸爸从未曾敢想。

“我在虹口区少体校的师父叫王莲芳,就

是朱广沪的太太。王莲芳真的水平高,她当年

挑的 12个队员,10个进了国家队、省市队和部队。”曹燕华对恩师充满感激。她在王莲芳手下

四年,从正胶改打反胶弧圈球,从区少体校到

上海队试训,再到代表上海二队参加全国比

赛,一路平顺。“1977年,在卢湾体育馆,徐寅生、李富荣来了,我被领到主席台,这可都是只

在电影里看到过的人,我手足无措,头也不敢

抬,吓得眼睛只敢看着脚尖。”从小天不怕地不

怕的曹燕华,原来也有胆怯的时候,“我记得李

富荣当时问我,‘你想拿世界冠军吗?’其实是

真的从来没想过,我一个区少体校的,都还没

进市队,哪里敢想

世界冠军。但我犹

豫了下,说‘想

的’。”说完,曹燕

华哈哈地笑了,她

打趣自己说,“这

辈子真还没胡乱

吹过什么牛皮,这

算一个,最大的一

个。”没承想,一个

多月后国家队调

派她参加访欧比赛,15岁的曹燕华也没辜负伯乐们的慧眼:“跟外国人打,一场也没输。回国

后都没回上海,就留在国家队了。等于我从区

少体校,直接跳进了国家队,跳了四级,这个纪

录估计现在也还没人能破。”喜悦和骄傲,哪怕

42年过去,依旧新鲜动人。

年少风头无二却差点被退回

虽然很感激徐寅生、李富荣的厚爱和赏

识,也自信自己的天赋,但曹燕华回忆说自己

刚进国家队的日子,过得“很懊丧”。野路子出

身,没经过真正的系统性训练的她无法适应国

家队高强度的训练,“而且跟人打球,每次都是

我失误,我去捡球”。但很快,球感和聪明又一

次让她脱颖而出,没人敢再看不起她。1978年1月的队内大循环比赛,“那可是全世界最难打的比赛,24个人要打 23场,没一个人我觉得打得过,但做梦也没有想到,我这个游击队打法,

不按常规套路出牌,大循环下来,我只输了一

场,小分比下来居然第一。”不光队内比赛成绩

好,亚锦赛、亚运会,1979年还报上了世乒赛团体赛,17岁的曹燕华在队里风光无二,自然也成为了“众矢之的”。

“那年世乒赛输了,他们说要把我退回上

海队,让我知道自己姓什么。一路报到徐寅生

那里,徐指导说再给年轻人一次机会,就留了

下来,那肯定要卧薪尝胆的。”曹燕华笑说自己

年轻时候个性突出,又爱打扮,是不好管的“刺

头”,不过真正让她感觉到被退回危险的是被

筛查出澳抗阳性,“就是乙型肝炎,当时有一个

得肝炎的已经被送回原籍了,还好我这个

转氨酶并不高,他们就把我安排在厕所旁

边的一个套间里单住。”

后来这个走廊尽头、垃圾桶旁的套间

还住过世界冠军邓亚萍,“他们说这个房间

很旺的呀”。才半分钟,曹燕华已然忘记了自

己差一点被退回上海队,甚至差一点就此

被肝炎终结运动生涯的处境,得意于 1979年周兰荪担当她的主管教练后,自己仅仅

花三个月便彻底升级了打法。1980年,曹燕华获得七次公开赛冠军,迅速确立了自己国家

队“一姐”的位置,“一年内就没输过球,那时觉

得,世界冠军应该不远了。”

没写总结,交了一封“告别信”

不过单打世界冠军没来得那么快。1981年第 36届世乒赛,曹燕华在决赛中遇到队内比赛从没有输过的横板削球手童玲,“领队来找

我谈,友谊第一,我没有任何一点不情愿,一句

还价都没有,我说‘放心吧,没问题’。当时还要

输得好看,我就 2:3输的,真没任何一句怨言。”时过境迁,曹燕华几乎没有停顿地说,“当时非

常有自信,心想下一届总归可以拿回来的。”

的确,两年后第 37届世乒赛,她不仅在 8进 4的时候再遇童玲轻松取胜,还一路闯进决赛,并在最后的决赛中战胜了韩国选手梁英

子,加冕冠军。

尽管运动生涯不长,尽管没能等到乒乓球

项目正式进入奥运会大家庭,在 23岁时候便早早挂拍退役,但曹燕华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

荣获 56项冠军,其中世界冠军 7项,“到了这个年纪看,也不遗憾。我的人生中,我想要的,

我都拿到了。”但当时,对女青年曹燕华来说,

爱情最大。“施之皓是我初恋,上海人,长得又

帅,捉牢不肯放掉的。”于是,1985年拿下世乒赛女单和混双冠军,回国第二天曹燕华没写总

结,直接交了一封“告别信”,便提着行李回到了

上海,投奔爱人的怀抱。后来两人结婚、出国、

生子,直到 1995年一起回国。邢大军据《新民晚报》孙佳音 /文整理

在 23岁时候便早早挂拍退役,但曹燕华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荣获 56项冠军,其中世界冠军 7项,她说:“到了这个年纪看,也不遗憾。我的人生中,我想要的,我都拿到了。”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30: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28 编辑 董 岩美编 车丽军

【百味真情】

技惊好莱坞的中国“枪神”

七七是个 80后重庆女孩,2014年年初来到洛杉矶,就读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

校。李七七的性格有些内向,不上课时,就一个

人窝在房间里找一些英文影片来看。一天,她

翻出一部著名的好莱坞动作片《霹雳娇娃》,里

面的美女个个身怀绝技,尤其擅长格斗和射

击。随着剧情的发展,李七七看得热血沸腾,她

希望自己也能拥有那样的爆发力和勇气。

偶然发现的射击天赋

一个周末,李七七的几个美国同学邀她

一起去射击场玩。这让李七七一下子来了兴

致。虽然从来没有接触过射击,但是在美国同

学的面前,她不想示弱。一个训练员拿起手

枪,给李七七演示如何拉枪栓、如何向弹夹里

装填子弹和推进弹夹。李七七接过枪,令人意

外的是,她只花了一分钟就搞定了。那名训练

员眼睛一亮,竖起了拇指:“不错!你经常来玩

吗?”李七七不好意思地回答:“不,这是我第

一次来。”训练员露出吃惊的表情:“那你很有

天赋啊!”

在射击场玩了几次后,李七七玩腻了短

枪,开始玩“大家伙”了。彪悍的是,她第一次

用的竟是机关枪,当她咬着牙打出 50发子弹,竟发现其中 47发都打在了正中间的一个洞里,打破了那家靶场的新手纪录。当时陪同

她的教官非常激动,叫来所有的教官看她的

靶纸。大家欢呼着:“七七,太神奇了!你就是

个天才!”

李七七也纳闷,她从来不知道自己还能

玩这种似乎是男孩才擅长的东西,这到底是

运气还是天赋?抱着这样的疑问,李七七在洛

杉矶找了最专业的射击训练公司,想让专业

人士对她的射击表现做出客观评判。她找到

ADE公司(户外射击训练公司)的创始人比尔,在众目睽睽之下,李七七打出来的成绩非

常漂亮!比尔激动地对李七七说:“你真的很

有天赋!如果你愿意,请坚持训练,争取通过

考核,有朝一日成为我们公司的教官。”

从此,李七七走上了专业射击之路。

第一次学习专业射击,预备、拔枪、射击,

她总共用了 3秒钟。对于普通人来说,这速度已经够快的了,但要成为教练,还远远不够。

李七七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在她打出 3万多发子弹后,拔枪射击的速度从 1.2秒、1.1秒,最后提升为世界顶尖水平的 0.6秒!为了达到这个超高的水平,李七七付出了艰辛的

努力:她身材娇小、体质柔弱,刚开始训练就

伤到了左手腕,用了几个月才完全恢复;她的太阳穴上也留下一道伤疤,那是射击时飞溅

的弹壳烫伤的。

为了达到教官水平,一年下来,李七七在

加州烈日下的室外靶场暴晒,不断重复着枯

燥的肌肉记忆训练,原本白皙的手也逐渐变

得粗糙,但也正是这厚厚的枪茧使她不再轻

易流血了。

最终,李七七如愿于 2015年顺利通过考核,正式成为美国 ADE公司教官团队的一员,在偶像比尔的手下工作,工资不菲。

给沙特王子当教官

李七七所在的美国射击训练公司 ADE,十几年来一直为一些执法部门培训射击等科

目。工作中,她需要克服很多困难,比如:个子

小、力量弱,要克服枪的后坐力,举重型枪械

比普通人更困难。这是个从业者大多为男性

的专业领域,而且大部分男性是从美国海军

陆战队特种部队退役的射击高手。和五大三

粗的男同事在一起,她就像《疯狂动物城》里

的兔子警官朱迪站在一大群犀牛、狮子警官

中间一样。

2017年 3月 29日,老板比尔告诉李七七:“来了一位贵宾,是沙特王子!”不料当王

子一眼看到李七七身材娇小的模样,立刻皱

起了眉头。但半小时后,他就彻底被李七七折

服了。原因很简单———李七七迅速拔枪,对着

靶心一连串地射击,那种无与伦比的爆发力

和闪电般的速度,一下子就征服了王子!尤其

李七七的远距离精准射击,让王子非常佩服。

他这才开始虚心向她请教。令李七七惊讶的

是,王子的连续多靶速射其实也非常棒,水平

与自己不相上下。训练过程中,李七七矫正了

王子的一些小细节,两个人相处默契,非常和

谐。射击结束后,道别时,李七七幽默地对王

子说:“不知道我应该如何向你行王室礼,如

果你愿意的话,可以教我。但这一次我要像朋

友一样跟你道别。”王子大笑着张开双臂,跟

这位中国女教官拥抱道别。

技惊好莱坞的中国女孩

2018年 11月初,特效团队的工作人员杰克计划去叙利亚做战地记者,李七七对他进

行了“密集训练”。

杰克是战地记者,身份比较特殊,实际上

比起直接参战的士兵,处境更加危险。李七七

告诉他:“你是孤身一人,不像其他战士那样

背后有几十个兄弟作为后盾,所以训练要以

手枪射击为主。”

李七七认为手枪体积小,便于携带、易于

隐藏,适合战地记者。因为记者在拍摄时要举

着相机,不可能挂一把大枪在身上。手枪射击

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速度快,她要求杰克

努力提升速度,遇到危险时要快速出枪。同

时,李七七还教了他遇到子弹卡住等 3种故障时的快速处理方式。训练结束后,杰克非常

满意,连声向李七七道谢。

有趣的是,李七七这个来自中国的美女

“枪神”,屡屡受到好莱坞的青睐。这两年,李

七七陆续参与了多部电影的拍摄。令她最骄

傲的是,她还为自己最爱的美剧《行尸走肉》

的特效团队提供了技术指导。培训结束后,特

效团队的工作人员主动要求与她合影,俨然

成了她的粉丝。

李七七说,虽然自己平时的工作很辛苦,

但也有不少乐趣。例如,她可以与各种身份的

人打交道,了解不同的人生故事。她曾训练过

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创始人、美国小姐等,还为

上千名在美华人上过家庭安全防卫课。

听说李七七是射击大咖,很多人便会露出

无比佩服的神情:“你太厉害了!跟你在一起太

有安全感了!”“七七,我要跟你做朋友,你也教

我吧!”这些赞美,常常令李七七忍俊不禁。

就这样,通过挖掘和发展自己的特长,李

七七成了众人佩服的“神枪手”,她不仅锻炼了

意志和胆量,还凭此顺利地在美国发展,常被邀

请去体育学校授课。人在海外,李七七活出了自

我! 据《恋爱婚姻家庭》王新同 /文整理

李七七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31: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29编辑 张 宁美编 毕 明

【百味真情】

罗杰·费德勒

不老的天王(下)木 匠

费德勒的第一座大满贯冠军奖杯是他在

2003年夺得的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的冠军奖杯,从那以后,他便一发而不可收了。

2004年,他一共获得了 11个冠军头衔,其中包括三项大满贯、三项大师赛和年终总决赛的冠

军,世界排名也上升到了第一位;2005年,他同样获得了 11个冠军头衔,更取得了 81胜 4负的骄人战绩;2006年,他在所参加的 17项赛事中,16次杀进决赛,并获得了 12个冠军,达到了惊人的92胜 5负,远远超过此前由麦肯罗保持的单赛季82胜 3负的成绩。这也是他职业生涯的巅峰;2007年,他成绩为 69胜 9负,一共获得 8个冠军头衔;2008年以后,因受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影响,他的状态开始下滑,战绩变成了 66胜 15负,其世界第一的王座也于是年的 8月 18日在连续保持了 237周之后,易主给了纳达尔,但仍获得 4个单打冠军,并成就了美网五连冠的壮举。另外,还与他的瑞士

同胞瓦林卡合作,夺得了北京奥运会的男子双打

冠军。2009年,他又第一次捧起之前他从未获得过的、象征着红土场地最高荣誉的法网冠军奖

杯———火枪手杯。从而成为史上第 6位获得过全部四大满贯赛事冠军奖杯的球员。之后,他又拿下

了温网冠军,以 15座大满贯奖杯,超越由桑普拉斯保持的大满贯夺冠纪录,成为网坛第一人。

再往后,除 2016年,因为受到严重的伤病困扰,他未能获得一个冠军外,其他每年都有冠军

入账,同时也将自己的大满贯夺冠数量提高了 20个(另外还有亚军 11个),总夺冠次数提高到了101个,排名世界第一的周数提高到了 302周。尤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 2月 17日,刚在

20天前结束的澳网上,捧起了自己的第 20座大满贯奖杯的他,又在荷兰鹿特丹举行的世界

锦标赛上,成功地晋级了四强。随着本场比赛的

获胜,已经 36岁的费德勒的世界排名在时隔1932天之后,又重新回到了世界第一,并取代阿加西成为了网球史上最年长的 No.1。二十年的职业生涯,年龄对他而言,好像仅

仅只是一个数字。在重新夺回世界第一的当天,

这位瑞士天王在社交媒体上写道:“这是一条很

漫长的路,有时候会遭遇不顺,但重回第一,仍

令我感觉十分梦幻。我只是很开心能够保持健

康,并且每天都在打网球。”“当你年纪渐长,你

会感觉到你需要付出双倍的努力去达成你的目

标。所以,这一次重返世界第一,对我的职业生

涯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在 36岁,甚至快 37岁的时候,仍然能够享受这一切,对我来说就是梦

想成真,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另外,他还在 2003年 12月,成立了一个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会,致力于帮助全天

下的残疾儿童,并支持青年体育运动的发展。

2006年 4月,他又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任命为

了亲善大使。2011年 9月,在国际权威咨询机构ReputationInstitute公布的“全球名人声望榜”排行中,力压比尔·盖茨、巴菲特、詹姆斯、乔布斯等

名人,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纳尔逊·曼德拉。

又,从 2005年至 2008年,他连续四年获得了劳伦斯奖男子最佳运动员奖(2018年,他又第五次获得了该奖,成为该奖有史以来,获奖次数

最多的运动员);从 2003年到 2013年,他连续11年当选了ATP(国际职业网球联合会的简称)最受欢迎的球员;从 2004年至 2013年,9次获得斯蒂芬·埃德博格体育道德风尚奖。还有 2006年和 2013年,两次获得阿瑟·阿什人道主义奖。再有,费德勒的家庭生活也很幸福。前文我

们已经提到过了,他的妻子米尔卡以前也是一

名网球运动员。他们是在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一见钟情的。米尔卡虽非国色天香,但她宽宽的

脸庞、高高的个子、一头金发让她看上去和费德

勒很有“夫妻相”。

米尔卡也曾多次参加过大满贯赛事,世界

最高排名 70位,并曾与辛吉斯搭档过双打。但在悉尼奥运会后不久,米尔卡就因为脚

伤而不得不离开了网球场。随后,他们就在一起

了,有一段时间,她跟着费德勒满世界地去打比

赛,订航班、订酒店、预约采访等事,都是由她一手包办的,俨然是罗杰的“经纪人”角色。

他们有着很多共同的爱好,除了打网球,还

都喜欢旅行、音乐和美食。马尔代夫和普吉岛,

是他们最喜欢的度假地。每当他们回到在巴塞

尔的家中,费德勒喜欢自己尝试制作各种瑞士

奶酪。米卡尔虽然嘴上说:“我和罗杰没有什么

爱情故事。”但当说到丈夫生活中的一些细节

时,她又总脱口而出,如数家珍,“罗杰很爱吃法

国炸薯条和干酪。苏打水是他最喜欢的饮料。他

从不碰啤酒,但有时也会喝一点鸡尾酒。他一般

喜欢穿休闲的衣服,比如夹克衫和牛仔裤。但

是,现在他好像又开始对时装感兴趣了……”

他们是在 2009年 4月 11日,步入了婚姻殿堂的。因为网球选手需要常年在世界各地奔

波,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在职业生涯尚未结束时,

就当爹当娘的。但是费德勒却和他们不一样。现

如今,他已有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和一对双胞胎

儿子(女儿是 2009年 7月 23日生的,儿子是2014年 5月 7日生的)。可是,他直到现在,仍没有退役的打算,因为他还要在场上给孩子们

做“好的示范”。

在成为奶爸之前,他看上去也和普通的瑞

士人没什么两样———认真、勤恳,还稍稍有那么

一点严肃。在新闻发布会上,他总是会一板一眼

地回答问题,但在成为奶爸之后,他开始逐渐变

得活泼了起来。2012年的冬歇期,他带着妻子米尔卡和 3岁的双胞胎女儿去马尔代夫度假。之前,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保持低调,即使行踪

暴露,也是被球迷意外发现的。但这一次他采取

了主动。当时,他在社交网站上发了一张照片,

照片中的他被埋在沙子里,只剩脑袋在外面。旁

边配的文字是:“谁来救救我……我可不想今晚

就在这儿过夜。”转过年来,他到布里斯班去打

公开赛,也非常配合地参加了主办方的“游览动

物园”活动,原因无他,就是因为他的两个女儿

都非常喜欢小动物。在和动物亲密接触的环节,

他还主动抱起了一只小考拉,皱着鼻子模仿起

考拉的表情,让摄影师大笑不止……

而这种“卖萌”的生活态度,现在已经融入

了他的生活。比如,你在训练中被鸟粪击中的

话,应该让你的心情郁闷一整天吧,可是费德勒

却认为这是走了“鸟屎运”,前些时候,一只小鸟

毫不客气地将屎拉在他的肩膀上。他马上就发

了一条推特:“我真是幸运啊,竟然被鸟屎袭击

了。这样的概率到底有多少呢?现在我还能看到

那只肇事的小鸟,它正站在我对面的那棵棕榈

树上。”还配了一张表情相当纠结的照片……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他说自从当上奶爸以

后,对人生和比赛都有了很多新的认识。特别是

在有了儿子以后,让他感受到更多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他甚至还很愧疚地说:“其实,在照顾孩

子方面,我做的很少,主要都是米尔卡在照顾他

们,对此我很感激她。”

主要参考资料:《费德勒传》及百度百科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32: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30 编辑 董 岩美编 阮亚琳

【百味真情】

“心灵补手”袁梅芳18年热线服务成就解忧奶奶

“喂,你好!我是袁阿姨。”这是 70岁的袁梅芳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她每次接电话,

都是一边耐心倾听对方的诉说,一边用圆珠

笔在本子上认真做记录。自 2001年开通“袁阿姨热线”以来,她几乎每天 24小时守在电话机前,写了 60多万字的热线日记,无数次打开陌生来电者的心扉,帮助他们走出人生

低谷。

退休女工开通热线电话

袁梅芳 1949年出生在湖北省荆门市。20岁结婚,有一双乖巧、懂事的儿女。然而,1996年,这份支撑着袁梅芳的希望却破灭了。那

时,她 17岁的儿子正在当地一所重点中学念高一。有一天,儿子与同学发生争执,老师批

评了他,并要求他在 70多个同学面前做检讨反省自己。儿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一天天

变得消沉起来,学习成绩也有所下滑。期末考

试完从学校回来后,郁郁寡欢的儿子偷服下

一大把安眠药。幸亏发现及时,儿子送医后被

抢救过来。然而,一心求死的儿子还是走到附

近的一条铁轨上,以卧轨自杀的方式告别了

16岁的花样年华。引以为傲的儿子以这种惨烈方式离开

后,袁梅芳渐渐失去生活的勇气,尽管女儿一

直劝解她,可袁梅芳始终都走不出来,浑浑噩

噩地生活了 5年。200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袁梅芳听到荆门广播电台的“象山夜话”节目,

她久久关闭的心门被节目所传递的人间温情

打开了。在坚持收听一段时间后,她鼓足勇气

拨通栏目电话,倾诉了自己的坎坷经历。当

晚,有 5位听众给她打来电话,纷纷鼓励她勇敢地走出来,去发现生活的意义。收到陌生人

的真诚关怀和热心劝慰后,袁梅芳心里舒服

多了。之后她每天都收听这个节目,并帮忙开

导那些孤苦无助的人,逐渐得到听众的认可。

很多人索要她的电话号码,节目之外给她打

电话或写信咨询、倾诉。

2001年 12月 23日,在客运中心工作的袁梅芳退休后,时间突然变得充裕起来。她想

利用有生之年为社会做点什么,于是通过电

台将自家电话公布出去,在自己家里自费开

通了“袁阿姨热线”,24小时免费为社会服务。

做一个普通的“心灵补手”

温暖的话语、贴心的关怀……“袁阿姨热

线”的受欢迎程度让袁梅芳始料不及。每一个

求助电话,她都尽可能提供帮助。

或许是儿子的原因,袁梅芳格外关注有

自杀倾向的倾诉者。此外,她对那些游走在犯

罪边缘的求助者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怀。为了

能更好地提供服务,袁梅芳还到武汉的一所

大学进修心理学,并通过半年的封闭式学习,

通过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

“袁阿姨,我想一死了之。在我死之前,我

想把单位的 21个人全部炸死!”一天,袁梅芳接到一个女孩的电话。女孩自称小张,说她和

单位领导的关系没有处理好,被领导怀疑是

小偷,被同事孤立,她的精神几近崩溃。于是,

她弄来烈性炸药,等待一个开会的机会……

听清事情原委后,袁梅芳决定向小张伸出援

手。此后两个月里,袁梅芳与小张同吃同住,

陪着小张找律师收集证据,到小张单位去跟

她的同事、领导沟通。最终,袁梅芳帮助小张

打破了流言,也打开了小张的心结。临别时,

小张哭着说:“袁阿姨,您是我一生中最信任

的朋友,更像我的妈妈。我想叫您一声妈妈,

可以吗?”袁梅芳爽快地答应了。

自开通热线以来,令袁梅芳印象最深的

是一个曾打算在春节期间行凶的湖北黄陂小

伙。这个痴情的男孩,苦苦追了自己的心上人

几年,原以为守得云开见月明,哪知两人谈恋

爱不到半年,女友果断提出了分手。男孩心有

不甘,在电话里苦苦挽留女友,女友不为所

动。男孩心灰意冷,想到自己用心付出却遭到

女友的狠心抛弃,他气不打一处来,决定在春

节期间报复女孩一家。电话里,男孩絮絮叨叨

地说着,然后挂断了电话。袁梅芳愣在那儿,

心里有些发慌。

那时,离春节还有三个月,袁梅芳整理了

思绪后,决定先开导男孩,她每两天就给男孩

打一次电话。无论袁梅芳怎么说,男孩都充耳

不闻。无奈,袁梅芳决定换一种方式,她给男

孩写了一封近 5000字的信,而男孩的回信却是嘲笑袁梅芳对牛弹琴,还随信寄来了自己

的复仇计划和制造枪支的资料。袁梅芳继续

保持两天一个电话、一周一封信的频率与男

孩沟通。在腊月二十八的早晨,男孩终于被袁

梅芳劝醒,打来电话说:“袁阿姨,我听您的。

我不报复别人,春节后我去湖南打工,重新寻

找幸福。”这通电话让紧张了三个月的袁梅芳

如释重负,忍不住哭了起来:“太好了!你好好

努力,以后的生活一定会更好。”袁梅芳还给

男孩汇了 200元钱作为路费。

18年坚持赢得诸多荣誉

自从开通热线电话以来,接电话、回电

话、看来信、写回信成为袁梅芳的生活主题。

外人看起来枯燥辛苦的“电话生活”,袁梅芳

却乐在其中。她粗略地计算过,从早晨六七点

起床到晚上十二点睡觉,一天平均要接听十

几个求助电话。短则半小时,长则三四个小

时,最长的一个电话从晚上 9点打到第二天凌晨 2点。退休在家的袁梅芳比上班时还忙,她常常连续吃泡面,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她已年逾七旬,朋友建议她考虑自己的身体,

缩短咨询时间,被她婉拒了。她的理由是:“我

多帮一个人,就少一个痛苦的人。”

袁梅芳有个习惯,每条来电、来访都做记

录,18年来她记录了约 60万字的热线日记。其间,她用坏 8部座机、3台电脑主机,共接听求助电话 13万余次,接待 1.2万多次上门求助,劝阻 98人犯罪,规劝 102人放弃轻生念头,挽救 129个家庭……有形的是数字,无价的是情义。2019年 3月 30日,一则名为《现实版解忧杂货店》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视频

中,袁梅芳在书桌前打着电话,倾听电话那头

来电者的烦恼与苦闷。其实,这间只是由一个

卧室改造而成的办公室,远没有《解忧杂货

店》电影那般唯美、清新。没有看过《解忧杂货

店》的袁梅芳,对于“解忧奶奶”这个称呼显得

陌生,她笑说岁月不饶人,18年的时间,自己从“解忧阿姨”变成了“解忧奶奶”。

据《妇女生活》越女争锋 /文整理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33: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31编辑 邢大军美编 阮亚琳

【百味真情】

六月的陕西长武大地,麦浪滚滚,机械

轰鸣,田间地头到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在

长武县小麦育种试验中心的试验田里,一位

耄耋老人头戴草帽,身穿发黄的白色衬衫,

顶着烈日正在麦田里指导采收种子。要不是

亲眼所见,记者根本不会相信眼前的这位老

人,就是我国小麦育种专家、研究员———梁

增基。

阻绝条锈病南下的功臣

20世纪 60年代,陕西长武当地种植的小麦,抗倒伏、抗条锈病能力差,最好的年份

亩产也超不过 50公斤。1961年,年仅 28岁、来自鱼米之乡广东

高州的青年汉子梁增基,从西北农业大学毕

业后,响应党的号召,义无反顾地来到偏远

贫穷的长武县。“几间土坯瓦房、一张漆皮脱

落的三斗桌、一个三条腿板凳和一张没有席

片的土炕。没有通电,办公要点煤油灯,冬季

睡土炕、穿棉袄……”梁增基说,尽管心有准

备,但面对如此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

还是犹豫过,彷徨过。最终,还是理性战胜了

情感,当他看到老百姓小麦不够吃,常年只

能啃着高粱面窝窝头、吃着玉米芯山野菜,

遇到青黄不接时,甚至连路边的树皮都被人

剥光的情景,他的心瞬间就软了,作为一名

农业大学的毕业生,他有责任有义务让他们

能够吃饱。

梁增基决定留下来了。他把工作的重心

转移到了育种试验。起初的几年,他不断用

书信向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科学院请

求引种试验,并逐年从气候条件、品种特征

等各个因素,分析不同品种的适应性和优势

特征。“小麦条锈病是造成小麦减产的一种

危害性最大的‘癌病’。”梁增基经过反复观

察和研究,历经 7年,采用杂交法,最终培育出了 702、7025两个小麦新品种。特别是 702小麦新品种,具备抗锈病、抗寒、抗旱、高产等

优势,其抗锈病的优势填补了旱作小麦的国

内空白,亩产达到了 200公斤。1979年,在改良 702的基础上,梁增基

又潜心培育出了秦麦四号,亩产达到了 300

公斤。新品种在渭北旱塬、陇东

地区的五个地市推广种植后,形

成了一条阻隔条锈病南下关中

的“隔离带”。时任西北植物研究

所所长、小麦育种组组长李章动

情地说:“梁增基把条锈病挡在

了西北,这是他的最大贡献!”

不断缔造科学奇迹的人

农村俗语说:“麦倒一把糠。”

20世纪 70年代末,随着陕西渭北黄土高原土地产能的提高,小麦在成熟期却出现

了倒伏病状。祸不单行。1980年前后,陕西长武地区年平均降水量竟然只有 350毫米。站在试验田里,望着绝收的种田,梁增基心急如

焚。苦心人,天不负。就在此时,在万株枯萎的

麦田里,一株长势良好、颗粒饱满的麦苗却让

梁增基眼前一亮,他的心里顿时升腾起一丝

希望———长武 131小麦新品种由此“缘定”。之后,历经多年的煎熬和反复试种,直至

1989年秋,梁增基又采用小黑麦代换系再次对长武 131进行了改良,才使其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

然而,对于每一位不懈追求的科学家来

说,探索之路永无止境,永不满足。之后,梁增

基又对长武 131进行了改良,并诞生了同系特性更优的长武 134。这一新品种经过两年的预备试验、3年的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等环节,到 1998年,长武 134在高产、优质、矮秆、抗条锈病、抗叶枯、抗冻、抗旱、抗倒伏等

方面保持了绝对优势,丰雨年亩产达到了

500公斤以上。“老梁培育的小麦新品种,提高了小麦

的亩产,原来种 4亩地打的粮食,现在只需要种 1亩,余出来的地我们发展烤烟、玉米、果树等经济作物,现在我们不仅能吃饱饭,还能

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近日,在长武

县丁家镇十里铺村,记者见到该村村民张万

福时,他高兴地说。

记者了解到,在中国育种史上,半矮秆品

种长武 131在 1976 年杂交,1983 年育成,1989年审定,育成时间比文献记录的 1996年

审定的半矮秆品种中农 9号整体早了 7年。截至目前,两个品种累计推广 8000万亩以上。“长武 131、长武 134的矮秆特性,解决了20世纪 80年代旱塬小麦倒伏问题,推广后,率先突破了亩产 400公斤,真是了不起!”一辈子从事小麦育种的赵洪璋教授如此感叹。

仍在逐梦的耄耋老人

2005年,72岁的梁增基退休后,依旧像以往一样天天“泡”在小麦育种试验田里,因

为他所培育的长航一号还没有最后鉴定完

成。他说:“在有生之年,我还要培育出旱塬强

筋、高产、抗逆、综合性创国内一流的小麦新

品种。”

“这是近年来我们培育的专门做面包的

新品种,在品质、产量、抗病性、抗旱、抗冻等

特性上的表现都很喜人……”在梁增基的试

验田里,而今已 86岁高龄的老人满脸喜悦,他指着 5块试验田告诉记者,“还需要经过 4到 5年的区域试验,得到省审、国审之后才能进行大面积推广。那时候,我们就不用从国外

进口面包麦了。”

面对 58年来,这位耄耋老人创造的一个个奇迹———他改变了当地的种植模式,解

决了旱地小麦的锈、冻、倒、旱、筋五大难题;

他育成的“7125”“702”“秦麦四号”“长武134”“长旱 58”“长武 131”“长航一号”等新品种,有 3个达到了国审、4个达到了省审,累计推广旱地小麦 1.2亿亩,增产 50亿公斤以上,增加经济效益达到 60亿元以上……记者相信,这位曾被陕西省委评为首届三位“三

秦楷模”之一的科学老人,其所有的梦,终究

不是梦。

邢大军据《光明日报》张哲浩 /文整理

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86岁仍“泡”在试验田里

苦心人,天不负。在万株枯萎的麦田里,一株长势良好、颗粒

饱满的麦苗却让梁增基眼前一亮,他的心里顿时升腾起一丝希

望———长武 131小麦新品种由此“缘定”。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34: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32 编辑 董 岩美编 阮亚琳

蔡皋是著名儿童绘本艺术家,从湖南乡村走出来

的她,虽没有经过正规的美术训练,却能用画笔重新

诠释古老的故事。她的作品《荒园狐精》获得国际绘本

大奖“金苹果奖”,她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她与日本画家松居直合作的绘本《桃花源的故事》,还

被收录于日本小学教材。

在梦里追着故事跑

蔡皋小时候生活在外婆身边。每当外婆做针线活

时,她就缠着外婆讲故事,外婆就像一本民间故事集,

总能讲出很多有趣的故事:《花木兰》《桃花源》《聊斋

志异》……外婆对童谣也是信手拈来,每当外婆把童

谣有节奏地念出来,都会引起蔡皋遐想,虽然有些句

子那时她还不太明白。更多时候,她在外婆的故事中

睡去。一弯新月,满天星斗,睡梦里她总是在追着故事

跑。初中毕业后,因家庭原因,很多学校进不去,最后

蔡皋去了一所民办学校。学校里的老师都很优秀,看

似枯燥的教学被他们演绎得生动有趣,甚至有了艺术

气息。在那里,她渐渐爱上了绘画。

高考那年,蔡皋是株洲市七个被录取的应届毕业

生之一。蔡皋开心极了,开始憧憬理想中的大学生活。

然而一堆红色上榜的名字里,她的名字是黑色的,那

颜色忧郁沉闷,遮住了光亮,倾覆在一颗年轻的心上。

在那个特殊年代,因为出身问题,蔡皋没能如愿进入

大学。那些日子,她不愿意出门,不想见人,甚至想一

觉醒来,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个梦。然而现实冷酷地摆

在那里,黑色从此成为她心底的结。

好书背后一定有个好编辑

蔡皋进橡胶厂做了一名工人,每天重复着摆鞋子

的工作。那一年,她活得特别没精神。正巧有一个下乡

当老师的机会,于是蔡皋放弃了城里的工人生活,选

择去农村。19岁的蔡皋要到当时偏远的株洲县,坐完火车还要步行 25公里。独自走在路上,她满腹惆怅,前路漫漫,不知道等待她的将是怎样的生活。当蔡皋

融入孩子们中间时,孤独立刻烟消云散。作为班主任,

她要全天和孩子们待在一起,上课时她是老师,严谨

教学,下课了她是孩子们的朋友,一起玩耍。每个周

末,她都画学生,画校园,还有校园外那条清澈的小

溪。有时候,她把画画应用到教学

中去,几笔简单勾勒,就是一幅生

动的画,学生们被深深吸引。下课

了,学生们不忍心把画擦掉,她笑

着说,擦掉吧,下节课再画。每节课

一幅画,成了她与孩子们的约定。

在农村那些平淡静美的时光里,蔡

皋认识了萧沛苍。萧沛苍也喜欢画

画,两个人在画画过程中越走越

近,最后成为知心爱人。他们在农

村待了 6年,虽然艰苦,但蔡皋觉得只要可以相伴作画,就是世界上

最幸福的事情。

1982年,蔡皋以连环画画家的身份调入湖南少儿出版社任编

辑,出于对孩子们的爱,她决心要

做最好的书送给孩子们。她找来出

版社以往的图画书,结合自己对孩

子的了解,重新定义图画书的未来

发展方向。那时绘本在中国刚刚兴

起,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为了支

持中国少儿出版社,拿出一部分稿

费,设立“小松鼠奖”。蔡皋编辑的图画书,在第一

次和第二次比赛中连续获奖,这让松居直很吃

惊:“一本好书背后一定有一个好编辑。”

沉醉在童谣和民间故事里

不管是当老师还是做编辑,蔡皋始终保持着

旺盛的创作热情,好作品层出不穷。她的画作造

型夸张,用色大胆,浓墨重彩中悠悠地讲述一个

又一个古老的传说。“蔡皋老师没有经过正规的

技能训练,但正因如此,她的创作是自由的。在这

种由心生发、自由绘画来诠释中国文化的过程

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在不知不觉中,

把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对传统、根源的挖掘,用个

人化的方式演绎出来。”美籍华人画家郁蓉如此

评价蔡皋的作品。画家黄永玉看到蔡皋的画作

《晒龙袍的六月六》,非常喜欢这种老练的风格,

赞叹道:“湖南有福了!”

让蔡皋名扬海外的《荒园狐精》,是根据《聊

斋志异》中的一个故事改编而来,讲述了勇敢的

宝儿凭借智慧诛杀狐精的故事。这部作品后来改

名《宝儿》重新出版。在这部作品中,蔡皋大胆运

用黑色与红色,构成强烈对比,“仔细看,画面中

有很多同类色系,但每一个小色块都有不同的色

彩倾向,色彩感觉非常具有吸引力。”关于大量运

用黑色,蔡皋说:“中国人将黑色称为玄色,深不

可测,是与《聊斋志异》故事内涵契合的颜色。”然

而在她的内心深处,黑色代表着一段记忆。1993年,这部作品获得了第 14届布拉迪斯拉发国际儿童图书展“金苹果奖”。

2001年,松居直与蔡皋合作了《桃花源的故事》。在此作品中,蔡皋一改往日用色浓重的画

风,采用了青绿和淡粉的清爽色调,画面有了以

往少见的留白。渔夫、屋舍和桑竹在淡雅中透着

恬淡,落英缤纷里的村落,似乎有鸡鸣犬吠。蔡皋

在精神世界中自由行走,大美即是简单,她仿佛

找到了人生的本源,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途径。

“放弃了黑的那一刻,也就放下了心结”,轻松素

雅的画面,是她疗愈后的轻盈。

多年来,蔡皋有随手记录的习惯,积攒了厚

厚一摞笔记。笔记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植物、童

谣和孩子们的游戏,排版清爽,生动有趣,钢笔画

简单勾勒,再配上恰当的文字,每一页都十分精

美。2018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一蔸雨水一蔸禾》,就是从这些笔记本中摘录了部分内容。

蔡皋喜欢花,还有“种棵白菜当花看,浇花回

来一身香”的感悟流传于亲友间。她把家里的楼

顶变成了一座花园,可以画画,可以发呆,这里是

她思绪自由放飞的空间。金银花如瀑,蜂虫游走,

深坐其中,她常常思考怎么让绘本吸引孩子的同

时,还能让大人感兴趣。她说:“亲子共读更利于

孩子成长。”她决定把绘本按照这个方向做下去。

据《莫愁智慧女人》千年雪/文整理

绘本艺术家蔡皋

种棵白菜当花看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35: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33编辑 张 宁美编 毕 明

【百味真情】

罗书坚是一个“星星的孩子”的父亲(“星

星的孩子”原指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如今人们

把患有脑瘫和唐氏综合征的孩子也归入了其

中),为了让孩子去看不同的风景,他推着儿

子跑了 36次马拉松。对他们来说,痛苦地煎熬,不如快乐地奔跑———

我是你的腿,我要带你去看世界

2009年 12月 8日,对在浙江金华干快递的罗书坚来说,是个终身难忘的日子。那

天,他们夫妻迎来了儿子小柏。但小柏却出生

时,因为缺氧,窒息了 15分钟,经过抢救,虽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还是成了一个脑瘫儿。

从此,罗书坚和妻子就踏上了带儿子四

处寻医问药之路,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大医院。

后来,家里的积蓄花光了,罗书坚只好在家里

自己给儿子做康复。

康复训练的强度很大,小柏每次在做康

复时,都会哭成一个泪人。罗书坚却不得不狠

下心来,让儿子坚持,再坚持。2012年 4月 22日,小柏出生后的第 818天,迈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步。就是那踉踉跄跄的一小步,把罗书坚

夫妻俩心里的积雪全都融化了,他们笑得热

泪盈眶。

一个偶然机会,罗书坚在网上读到了“迪

克父子”的故事。迪克是个美国人,他的儿子

里克也是个脑瘫儿。1977年,迪克用轮椅推着儿子,参加了一个 5英里的长跑比赛。在此后的 40年里,这对父子又参加了 1000多场比赛,其中,包括 30场波士顿马拉松赛。2011年,人们在波士顿建立了一座迪克父子的雕

像,来鼓励那些勇敢面对困难的人。

迪克父子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罗书坚:

我也要像迪克一样,带儿子去跑马拉松。

但对于罗书坚来说,要去跑马拉松可不

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白天

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几乎要用 12个小时的奔忙,来维持家用。晚上回到家,一身疲惫

的他,还要给儿子做康复,全年无休。母亲和

妻子都担心他会吃不消,但他心意已决。

2015年 7月,罗书坚开始了他每天的晨练。每天他都是 4点起床,然后去跑步,从一开始的跑 5公里逐渐加到了 10公里、20公里,然后再去送快递。一次,他的一个脚指甲

跑掉了,走路都得踮着脚。同事们纷纷劝他:

“你这又是何苦?”他也累得不行,但他就是不

愿放弃。

罗书坚在跑步时,都是把儿子放在童车

里推着跑。可跑不了多远,坐不稳当的小柏就

会往下滑,他只好把童车加固,再用尼龙带将

小柏固定得稳稳当当。

罗书坚第一次参加的马拉松赛是一个半

程马拉松,地点在杭州。当领到参赛证时,他

兴奋地拍着儿子的肩膀喊道:“儿子,我们的

马拉松首秀就要来了,一起努力哦!”小柏也

开心地笑了,看到儿子的笑容,他觉得浑身都

充满了力量。

2015年 11月 1日是个阴雨天,小柏好像知道要跑马拉松似的,早早地就起床了。罗

书坚更是无比兴奋。雨越下越大,他给儿子披

上雨衣,准时来到了出发点。但让他没有想到

的是,开跑后不久,坐在童车里的小柏突然哭

闹了起来。他只得一边安抚他,一边继续往前

跑。当时,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决不能半途

而废,一定要坚持到终点!

在跑了大概四五公里后,雨渐渐地停下

来,小柏也不哭了,还时不时地从童车里探出

头来看沿途的风景。一路上,跑友们在经过他

们时,都会伸出大拇指给他们点赞。这些来自

陌生跑友的善意,让罗书坚觉得在这个世界

上,他的小柏并不孤单。

当罗书坚推着儿子气喘吁吁地跑过终点

时,他看见小柏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的

眼泪也一下子就流了下来。他暗暗发誓,一定

要带着儿子跑遍世界,让他去看不同的风景!

为爱奔跑,温暖更多“星星的孩子”

参加完杭州马拉松后,罗书坚带着儿子

跑马拉松的信心更足了。2016年 3月,他又带着儿子,出现在无锡马拉松赛上。这是这对

父子参加的第一个全程马拉松赛。一路上,罗

书坚每前进一公里,都要停下来,给儿子擦一

下流出来的口水,再跟他说上几句鼓励的话。

前 20公里还算顺利,但跑了 20多公里后,小柏开始烦躁起来,身体左拧右拧,一会儿要喝

奶,一会儿又要吃面包。罗书坚只能是随叫随

停,一会儿喂他口奶,一会儿喂他口面包……

这场有 4万人参加的马拉松赛,最终有6500 人跑完了全程,他们父子排在了第3100名,用时为 5小时 3分 48秒,可谓相当不易。当他们冲过终点时,很多人都围了过

来,为这对父子鼓掌欢呼,罗书坚只觉得鼻子

发酸,特别激动。他拉起儿子的小手开心地

说:“小柏,我们又完成了一个马拉松!”小柏

也“呜呜”地叫着,一个劲儿地用手去摸他的

脸……

每跑完一次马拉松,罗书坚都会把奖牌

挂到儿子的脖子上,因为这胜利是属于儿子

的。

在跑马拉松的过程中,他们父子也收获

了很多爱。比如他们在参加无锡马拉松时,就

有一位女士一路陪着他们,跑到了最后;在参

加金东马拉松时,开跑前,一个小姐姐过来握

了握小柏的小手,对他说了声“加油”,又塞给

了他一个红包,转眼就不见了,还有位阿姨,

半路送来了牛奶和水果……

凡此种种,都使罗书坚极为感动。他发现

跑马拉松能够让自己获得力量,他也想带着

这份力量去影响更多的人,特别是那些和他

有着一样遭遇的人。为此,他专门给自己设计

了一件“战袍”———蓝色的 T恤,正面印着“您的微笑很美丽”,背面印着“关注星星的孩

子”。每次跑马拉松前,他都会订购一批这样

的爱心 T恤,在跑友圈里征集志愿者,和他一起来做这件有意义的事。他希望自己能像一

颗小石子,激起社会对这些“星星的孩子”更

多的爱。

如今,罗书坚已推着儿子完成了 36个马拉松。这些年的“马拉松之旅”,让儿子的世界

不再孤独,也更加坚定了罗书坚继续推着儿

子跑下去的决心和勇气。他相信,人生可能有

残缺,有不期而遇的苦难,但只要你能勇敢地

面对它,就永远有机会和别人一样抵达终点。

据《妇女》静女夭夭/文 整理

“笨爸爸”为爱奔跑愿你的世界不再孤独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36: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历史钩沉】

P34 编辑 张 琳美编 毕 明

一提到国际电影巨星奥黛丽·赫本,我们

首先想到的就是她天使般的脸庞和优雅的仪

态。穿着高档的“纪梵希”品牌服装,戴着大大

的太阳镜,摆出完美的造型。这位优雅的电影

明星于 1993年去世。有关她“疯狂”过去的很多内容都完全不为人所知。她自己曾多次暗

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联系,这位天使般的电

影明星曾经帮助过反法西斯力量,而且有些内

容一直是完全保密的,甚至直到现在。

父亲的迷失

1929年,一位英国人和一位荷兰贵妇在比利时生下了奥黛丽·赫本。似乎命中注定她就要

过一种优越的欧洲生活。她的童年一直受到庇

护,无忧无虑并且接受着上层的正统教育。

奥黛丽·赫本的优雅气质并不是在当时

的女子精修学校(专门培养富家女的学校)学

会的。由于她的原生国际家庭具有优越的社

会关系和地位:各种语言课程、四处旅行以及

从来无需为金钱担忧。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到来改变了她的家庭以及她的未来。

由于奥黛丽·赫本的父亲约瑟夫在当时的

社会团体中具有显赫的地位,所以很快就被英

国法西斯联盟看上并且成为了招募的对象。她

的父亲迅速改变了自己的信仰,但是他的这一

决定也导致自己的整个人生都偏离了正确的轨

道。1935年,他抛下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加入了当时的法西斯党。凭借自身的地位和条件,奥黛

丽·赫本的母亲埃拉·范·希姆斯特拉男爵夫人,

在战争开始前也同样支持纳粹。有一次,她遇见

了希特勒,于是在当时的法西斯出版物上写文

章来歌颂他。但是很快,在纳粹德国占领下的生

活让她意识到自己过去政治立场的恐怖。

她和丈夫在战争刚开始时就离婚了,留

下了年幼的奥黛丽·赫本,她深受打击。《纽约

时报》引用了她的说法:

“这对孩子的折磨是无法估量的。”“孩子在

生活中需要自己的双亲来保持感情的平衡。”为

了保护自己的女儿免受战争的影响,奥黛丽·赫

本的母亲埃拉将全家搬回了荷兰的阿纳姆市。

她以为荷兰人会保持中立,不受战争的影响。但

是几个月之后,德国人入侵,战争开始了。

奥黛丽的母亲后悔把自己的女儿带回了

荷兰。奥黛丽后来回忆道:“如果我们知道未来

会被占领 5年,可能当时立刻就会开枪自杀。我想我们认为战争可能会在下周结束……或

者六个月之后……或者明年……就这样我们

熬过来了。”

“最初的几个月,我们都不太清楚到底发生

了什么,”奥黛丽说,“我当时刚去上学。”纳粹入

侵的迹象在她周围突然显现出来:纳粹的标志

贴满了整座城市,甚至在学校里到处张贴着德

国的标志,教授的数学方程式都是有关炸弹的。

奥黛丽用了一个听起来不太像英文的名

字:埃德达·范·希姆斯特拉,这用的是她母亲的

娘家姓。她被禁止在公共场合说英语,这样可以

避免德国人对她的英国国籍产生怀疑。只有在

跳舞的时候,她才能感觉自己摆脱了战争的压

力。奥黛丽在寄宿学校学习了几年芭蕾舞,后来

在阿纳姆音乐学院继续学习。她的天赋显而易

见,她是她的老师温雅·玛洛娃最喜欢的学生。

投入抵抗运动

1942年,奥黛丽的叔叔奥托去世了。她逃避现实的幻想也破灭了。为了不受伤害,他们保

持低调,不参加任何的抵抗活动,但是即使这

样,他们仍然逃脱不了纳粹分子的迫害。她的叔

叔奥托·范·林堡·斯特里姆被诬陷参与了反叛

活动而面临死亡。之所以选中他是因为他崇高

的社会地位以及向他人传递了信息。他被迫用

铲子不停挖自己的坟墓,然后被处死。

这个创伤,加上她同父异母的弟弟伊恩

被绑架进入纳粹集中营,导致她的家人逃到邻

近的维尔普村。奥黛丽的祖父是一位荷兰男

爵,她躲在祖父的房子里,密谋帮助抵抗运动。

奥黛丽·赫本和她的母亲都全身心地投入

到抵抗运动中。奥黛丽运用自己的天赋,在秘密

活动中为亨德里克·维瑟·胡夫特博士的地下抵

抗组织表演舞蹈。虽然他们有头衔,但是奥黛丽

的家庭却非常贫困。她说:“我妈妈连一毛钱都

没有。”全市的人民都在挨饿。奥黛丽

和她的朋友们也因为营养不良而虚弱

不堪。她们经常幻想大快朵颐地吃着

那些萦绕在梦境中的美食,然而回家

吃的却是用郁金香球茎磨成的粉(二

战时期欧洲人吃的一种充饥食物)。

十几岁的奥黛丽混入人群中,递

送“奥朗杰兰特”抵抗组织的报纸。“我

把它们塞进我的羊毛袜子里,穿在我的木鞋

里,然后骑上自行车送出去。”她说。由于纸张

短缺,所以每一版都印在一张只有口袋大小的

餐巾纸上。奥黛丽·赫本用自己弱小的能量来

反对纳粹党。后来,世界教会理事会第一任秘

书长维瑟·霍夫特注意到她在英语方面的才

华,给了她一份特殊的工作。这让她童年所受

到的语言教育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这位 15岁的未来之星溜进了被击落的盟军飞行员的区域,传递信息并携带食物包

裹。她的年龄和讲英语的能力让她免受怀疑。

自从奥黛丽的哥哥被谋杀后,看到周围的朋

友、邻居和孩子们陆续被送往集中营,奥黛丽

的母亲对自己过去与法西斯党的联系深感自

责。所以,她冒险抵抗,这也使得他们全家都处

于危险之中。

藏匿飞行员

这位母亲跟随着自己女儿勇敢的脚步,

她们藏匿了一名敌方的飞行员。由于时间久

远,具体的细节已经不清楚了,但是奥黛丽的

儿子卢卡还记得:每当提到他们的这位秘密客

人时,自己的母亲就会非常高兴。幸运的是,这

位英国飞行员最后逃走了,没有被发现。

救援终于在 1945年的春天到来了。盟军的部队开进了城市,但是当他们来到奥黛丽的

家门口时,手里仍然举着枪。此时奥黛丽的英语

再次派上了用场,她的呼喊声阻止了家人遭受

伏击。“我们不仅解放了一个城市,我们还解救

了一个英国女孩。”士兵们大叫着,然后放下武

器。战争终于结束了,但是饥饿、暴力和如影随

形的死亡威胁,这样的记忆永远留在了奥黛丽

的心中。

摆脱了德国人的占领后,奥黛丽·赫本后

来成长为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女演员之一。

她以前羞涩的天性,在战时成为一种方便的间

谍工具,这也是她后来最令人难忘的魅力之

一。 据《今日头条》宠宝奇缘文整理

十几岁的奥黛丽混入人群中,递送抵抗组织的报纸。“我把它们塞进

我的羊毛袜子里,穿在我的木鞋里,然后骑上自行车送出去。”

二战中的奥黛丽·赫本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37: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35编辑 张 宁美编 毕 明

【历史钩沉】

宋词人物

黄庭坚: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下)

元 八年(公元 1093年),高太后崩,哲宗

亲政,启用了主张变法的章 为相,他一上台,

就将在司马光拜相时废掉的新法全都捡了回

来,还对保守派官员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已经

去世的司马光、吕公著都被褫夺了谥号,已经

60岁的苏轼被贬到了惠州,苏辙被贬到了雷

州,秦观贬到了横州,陈师道固穷于京师,贫病

交加,但仍坚决不穿诬陷师友的赵挺之(李清

照的公公)送来的皮衣,竟致冻病而亡……

黄庭坚也被赶出了京城,开始是出为宣

州(今安徽当涂)知府。但章的一些党羽,认为

把他放在宣州还是太便宜他了,于是,在他刚

到宣州没多久,又一纸公文将他调去了更加

偏远的鄂州(今湖北鄂州)任知府了。

章 甚至还建议,要把司马光和吕公著

尸首从坟墓里刨出来,让他们曝尸于荒野,还

好哲宗没有答应。

之后,章 又阴使蔡卞(大奸臣蔡京之

弟,也是王安石的女婿,此人在整人方面,绝

对是把好手)等人,对元 以来(即保守派在

台上的时候),大臣们的奏疏进行整理、分类。

其实,就是想从中找出一些保守派官员的罪

证,然后对他们加以迫害。

于是,蔡卞就上了一道奏章,说之前国史

馆编修的《神宗实录》,其中有一千多条诬陷

不实之辞,章又在一旁大敲边鼓,哲宗大怒,

下令将参与过《实录》编修的官员,全部都找

来,一个一个地审,如有问题,该贬官的贬官,

该流放的流放,黄庭坚当然也在其中。

其时,黄才到鄂州没多久,凳子还没有坐

热,就被召回了京城。

后经多方求证,当初,蔡等人找出的一千

多条“诬陷不实之辞”,几乎都被证实了没有

“诬陷不实”,只有 32条未被证实。而这 32

条,又多和黄庭坚有关。比如熙宁时,神宗有

次在朝堂说,可以用铁龙爪(一种很笨拙的工

具)疏通河道,黄在记录时,就自己加进了一

句评语:“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审讯时,

新党官员喝问他:“当时,神宗皇帝和宰相王

安石都认为用铁龙爪疏通河道是可行的,你

一个小小的右史,凭什么认为用铁龙爪疏通

河道‘有同儿戏’?”黄毫不畏惧,侃侃而谈:

“庭坚时官北都(今北京),尝亲见之,真儿戏

耳。”

再问其他条,他也都是“凡有问,皆直辞

以对”,闻者壮之,但也都为他捏了把汗。幸亏

宋朝有不杀文人士大夫的祖训,不然,他就是

有十个脑袋,也掉光了。

最后,他们没有抓到黄庭坚什么把柄,但

还是把他贬为了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

州(今四川省彭水县)安置。

我曾给大家介绍过,“安置”是宋朝对犯

了错,但还够不上判入狱的官员的一种处理

方式,简单地说,就是给你指定个地方,让你

到那里去居住。类似的处罚,按程度来分,还

有“编管”和“三羁管”。“安置”是最轻的。一般

被“安置”的人不会被除名,也就是说,他的身

份仍然是官,当然他这个官只是挂个名,通常

都是州县一级的司马、参军、别驾这些散官,

挂这个名,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够领点官俸,好

养活自己。被安置的人去安置地,也不用官府

派人押送,一般都是由一二使臣护送前往

(“编管”的人和“羁管”的人则都是押送去

的),到了地方,官府会给你安排一个住处,然

后你就爱干什么干什么了,只要定期(通常是

两三个月)到官府报到一次即可,平时行动不

受限制(“编管”属于监视居住,行动会受到一

些限制,被“编管”的人的身份有可能是官,也

有可能不是官;“羁管”则必须每天到官府点

卯,还要服各种劳役,被“羁管”的人的身份就

不是官了,比民还要低一等)。当然,安置地一

般都不是什么好地方,生活条件会比较艰苦。

黄庭坚是个内心十分强大的人,当这一

连串的打击接踵而至时,他尚能保持一份淡

定与从容。圣旨下达时,其家人、朋友都认为

他此去,必定是凶多吉少,皆惨然不安,而他

却笑道:“四海皆昆弟,凡有日月星宿处,无不

可寄此一梦者。”

时在袁州任萍乡令的他的哥哥黄大临

(字元明),在听说了弟弟的事后,竟辞官赶

来,执意要陪他一起入川。于是,他们兄弟便

一起“自陈留出尉氏、许昌,渡汉沔,略江陵,

上夔峡,过一百八盘、四十八渡”,经过一个多

月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了黔州。

哥哥在把弟弟送到黔州后,又在黔州住

了数月,“不忍别,士大夫共慰勉之,乃肯行,

掩泪握手,为万里无相见期之别。”这份兄弟

情深,也足以比肩苏轼和苏辙兄弟了吧。

黄庭坚在黔州四年,寓居在摩围山脚下

的开元寺中,每天读书写字、赋诗填词,毫无

沮丧之态。时,川中有很多士子都很仰慕他

的才华,经常会携自己写的诗文,来开元寺

找他,希望能得到他的指点。他也很愿意教

他们。后来,由于来的人太多了,他便干脆办

了一个讲堂,史载:“山谷与后生讲学,孜孜

不倦,两川人士,争从之游。经公指授,下笔

皆有可观。”

而那些攻击黄庭坚的人,仍不想就此放

过他,就又找了个理由,把他改官到了条件更

差的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黄自己虽能坦

然面对这一切,但一年以后,当他的弟弟将他

的家眷也送到黔州后,巨大的生活压力就压

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了。一家人能在一起虽

然好,但他的那点俸禄实在养活不了这么多

人。于是。他只好带儿子在山上开了块荒地。

在给秦观的信中,他还说:“直是黔中一老农

耳……先达有言‘老去自怜心尚在’者,若余

则枯木寒灰,心亦不在矣。”

元符三年(公元 1100年)正月,哲宗逝,

因哲宗没有子嗣,于是,他的弟弟、时年 19岁

的端王赵佶(神宗皇帝的第十一子)就继承了

皇位,是为徽宗。

因当初在立谁为皇帝的问题上,章 和

蔡卞都是竭力反对拥立端王的,是以徽宗一

即位后,就罢免了章、蔡等人,又起用了大批

保守派官员。黄庭坚亦被任命为了监鄂州税、

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不久,又要把他

召回京城,任吏部员外郎,但他已不愿再回京

任职,请为郡官,终被任命为太平州(今安徽

当涂)知州。不料,上任仅九天即被罢免。原来

是他当初得罪过的赵挺之现在当上了宰相。

赵肯定是看他不顺眼了,于是就公报私仇,罢

了他官,还把他发配到了宜州(今广西宜州)。

当年,新党将黄发配到黔、戎二州,还是“安

置”,这次倒好,成了“羁管”,赵的这种做法,

简直就是要置黄于死地了。

三年后,赵听说黄还未死,于是,又想把

他流放到永州(今湖南永州),而黄此时,早已

油尽灯枯,在接到命令后,还未来得及动身,

就一命呜呼了……

□木匠

视右

怀享

怀享

怀享

视右

怀享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38: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36 编辑 常 江美编 毕 明

【连载 ·《北京话》】

︻第一百辑︼

《北京话》作者刘一达

学说北京话并不难

100

插图 \李滨声

外地人,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人,认为

北京话好听不好说,也不好学,所以,有些南方

人在北京住了几十年,也不会说北京话,乡音

未改。

其实,北京话并不难学,只要您真心想学,

没有学不会的。咱们前边说过,许多欧美人,甚

至非洲人,在北京生活五六年,就能说一口流

利的北京话。现在小学中学都学普通话,有普

通话打底儿,您甭再捋舌头,学说北京话就不

用皱眉头了。

话又说回来,即便您是纯北京人,也并不

是与生俱来一张嘴就能说北京话,虽然有一定

的语言环境,但您不留心学,也照样口儿生。

老北京人为什么都能说一口娴熟的北京

话呢?也是一点点积累而成的,除了有语言交

流的大环境以外,主要有三种途径:

一是老人们的口传,家里如果是老北京,

那么,您不用找人学,自然就会说北京土话。因

为您从小耳濡目染,长辈们每天都说

的土话,还用专门去学吗?当然生活

在胡同大杂院,见天跟街坊四邻的老

北京们生活在一起,听多了,自然也

就会说北京土话了。

二是从评书、相声、大鼓、小品、

琴书等曲艺节目,京剧、评剧等戏曲

以及影视中,也能学到很多北京土

话。这些北方的文艺形式,在道白、念

白以及评书的口语方面,基本上用的

是北京话,或者是经过加工的普通

话。有些流行语也是从电影和电视

剧,以及小品的经典台词这儿来的。

三是从文学作品中,学习北京

话,文学作品主要指小说,他们对传

播北京土话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曹雪芹的《红楼梦》、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

等京味儿作家的文学作品里,有大量的老北京

土话,如《红楼梦》里的“这程子”(这阵子)、“排

插儿”(也叫“排叉儿”,油炸的薄脆)、“刚口”、

“硬朗’、“鼓捣”、“抓(读 chua)子儿”、“隔肢”

(也写成咯吱,挠人腋下使之发痒)、“歪了腿”、

“鲫瓜儿”(鲫鱼)、“胡沁”(胡说)、“颠儿”(走)、

“爬拉”(扒拉)、“展样”等等。

这些方言土语,冷不丁一看或一听,可能

会犯蒙,您得慢慢儿去体会。什么时候咂摸出

味儿了,您自然就会把它放嘴边儿上了。

北京不论是历史,还是现在都是一个移民

城市,又是首都,所以北京话的应用性非常广。

外地人初来北京,也许觉得北京土话听不太

懂,但如果在北京踏踏实实生活几年以后,跟

北京人的语言交流的时间长了,您不但能听懂

北京话,而且自己也跟着说了。当然,还是那句

话:您得真心学。 (连载完)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39: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37广告

9月 14日西北中老年旅游专列从北京一路北上,一路行程一万多公里,游历新疆、宁夏、甘肃、内蒙古,先后游览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通湖草原】(特别赠送价值 170 元景区门票、景区摆渡电瓶车、篝火晚会、风情接待、蒙古族晚餐);宁夏中卫的四大名楼【中华黄河楼】、爸爸去哪儿的大漠风光【沙坡头】、浪漫的旅游休闲度假区【金沙岛】;甘肃敦煌的人类稀有文化宝藏【莫高窟】和沙漠与清泉共鸣的孪生姐妹【鸣沙山】与【月牙泉】;张掖的炫彩魔幻奇山异石【七彩丹霞】和【冰沟丹霞】;新疆吉木乃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龙珠山地道】、奇石奇景随处可见的【草原神石城】;乌鲁木齐的瑶台仙境【天山天池】;吐鲁番的地下运河【坎儿井】、西游故地【火焰山】;阿勒泰的人间仙境【喀纳斯】湖。一线多游不留遗憾,省

钱省心。

老年爸妈旅游专列省心、省钱美观国旅推崇慢旅游!

美观国旅以服务老年朋友为己任,其产品以专列及邮轮为主,设计产品之初便以慢旅游为旋律,放缓节奏,放松身心,让旅游不再千辛万苦,整个团都是中老年人,步调一致,兴趣相投,全程有全陪人员,有地接导游,每个小团有双人服务,大件行礼不用拿下火车,铺位固定,中途不换车,直达目的地。有随团医生,全程保驾护航,赠送 25万元人身意外险,赠送太阳帽。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大西北是您一辈子想去,却不容易去的梦想之地。

美观国旅客服电话

400-997-5115

地址:东城区广渠门外大街名敦道广渠家园 4 号楼 1901室(东二环广渠门桥东南角,地铁 7号线广渠门外站 D口)

地址:海淀区西三环中路 17 号公主坟新兴桥西北角新兴宾馆 1 楼 102 室(地铁 1 号线、10 号线公主坟站 A 口 )

地址:东城区北新桥街道藏经馆 17 号嘉诚印象 A 区 A304a(地铁雍和宫站 B 口出右转直行 100米嘉诚写字楼)

地址:东城区安乐林路 18 号 (北京广播电视报社 )214 室(地铁 14 号线景泰站 D 口;公交车 7 路、25 路安乐林站 )

6715808167213445

报名电话(广渠门)

报名电话(公主坟)

报名电话(雍和宫)

报名电话(北广报)

8751331087750672

6806829068068350

1891166763818911666882

去朝鲜,捡拾匆匆那年在朝鲜的两天里,去朝鲜经济特区

罗津市游览,欣赏孩子们的艺术表演,漫步海岸公园。在友好邻邦淳朴热情的气氛中,体会记忆中已经远去的那个年代!

走进漠河,找到北了漠河位于中国版图最北端,北极村

是中国最北部的村镇,在中国境内只有在此地才可观赏到北极光和极昼现象。景色秀美,原始森林繁茂葱郁,雅克萨古战场等明、清古迹遗址众多!

满洲里,别样的异域风情满洲里位于中俄蒙三国交界,建有

30米高世界超大套娃。这里更适合夜游,

满城灯光璀璨,哥特式建筑与湖水交相辉映!热辣的俄罗斯歌舞秀,俄式西餐,别样的异域风情!

迷人长白山天池,壮观长白飞瀑长白山素有“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人

间第一峰”的美誉。天池位于主峰顶部的火山口,积水成湖,是中国最高最大的高山湖

泊;北侧山峰之间有一缺口,池水由此溢出,形成落差 68米高的长白飞瀑群。

扎龙湿地,丹顶鹤的故乡扎龙湿地以丹顶鹤著称于世。丹顶

鹤又称仙鹤,这里有 700 多只 ,种群数量约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一直被称作丹顶鹤的故乡。

9.1乘专列去东北和秋天约会赏人间醉美阿尔山、漠河、长白山、镜泊湖、扎龙鹤乡、哈尔滨、满洲里、海拉尔、朝鲜中老年旅游专列 13日游

阿尔山四季妖娆,醉美在秋天阿尔山不是一座山,但它是中国人口

最少的一个城市;阿尔山不是一座山,但它是全国人均森林覆盖面积极高的城市。甚至有人说,去过这里,等于环游了欧洲所有经典的景点。 它是《中国旅游年鉴》中推荐的最值得一去的城市之一,它是一个集湖水、火山、冰川、草原、温泉、苍松、白桦于一体的天堂。

阿尔山的美,美在灵动的湖水。要多美有多美的白雪红花两相映的杜鹃湖;似一个杯盏,盛着一湖秀美的大地之眼驼峰岭天池;雾因湖而美丽,湖因雾而朦胧的摄影天堂乌苏浪子湖;如蓝宝石般镶嵌在群山之中,美妙不可方物的仙女浴堂阿尔山天池。

阿尔山的美,美在俊奇的峡谷。这里有座玫瑰色山峰,似当年成吉思汗横扫天下的漠北铁骑,一山一石间,默默诉说着当年的故事;这里有个杂而不乱的“小九寨”石塘林;这里有个“夏日冰川”三潭峡。

阿尔山的美,美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七个如明珠般的湖泊相连在一起的“北国碧玉”七仙湖草原,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阿尔山,是一个来了第一次,还想来第二次的地方,而在秋天,它的美更将无限绽放。不如,我们相约在这个秋天,前往富饶美丽的阿尔山,将绝美的画面收入永恒的记忆。

中老年福音 高品质庐山疗养休闲 8日游纯玩无购物、每天半日游览、入住庐山山顶、火车中下铺 9月 7、21日发团 特惠价 2380元

很多不止一次来过庐山的朋友都说,秋天的庐山是一年当中最美的季节,也是她们最喜欢的季节。因为空气凉爽,阳光温和,路上的行人也远没有夏天那么多,少了些拥挤。

九月金秋,庐山就是一副绚丽多彩的油画。天高云淡、层林尽染,当透明的艳阳洒落在身上时感觉暖暖的,一直暖到心里,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想要闭上眼睛驻足片刻。

风起的时候听树叶沙沙作响,像海浪一样一波接着一波,仿佛就在耳边;风停了,偶尔一片树叶飘下来,旋转落地,仿佛时间就停在了这一刻,世界很安静,心

也跟着静了下来。本次行程特别为中老年朋友安排,每

天上午安排半天游览、下午自由活动,晚上就住在空气新鲜的庐山上。自愿观看纯美爱情电影《庐山恋》。不进耗时间的购物店,只在最后一天安排参观江西连锁品牌土特产超市。深度游玩庐山景区所有的景点,团里大都是中老年朋友,情趣、爱好、步调一致。节奏舒缓、行程轻松不累。

先后游览白居易盛赞的【花径】、因状若小提琴得名的【如琴湖】、朱元璋绝处逢生之地【天桥】、四季花开,灿若锦绣【锦绣谷】、传说吕洞宾修道成仙的【仙人洞】、朱元璋所立【御碑亭】、千年古树【三宝

树】、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黄龙潭】、【乌龙潭】、千年古刹【黄龙寺】、名人居住过的【美庐别墅】、庐山会议旧址【会址】,毛泽东同志庐山旧居“芦林一号别墅”【庐山博物馆】、观云海和留影打卡地【含鄱口】,眺望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远观【五老峰】、中国第一个亚热带高山植物园【庐山植物园】、相传是文殊菩萨双手插地,凿出的两眼泉水【大天池】, 庐山四大美境之首,从侧面看像一个昂起的龙头【龙首崖】、朱元璋饮马池【小天池】、接官亭【望江亭】、庐山最大峡谷【剪刀峡】、【东林寺】。

新疆、宁夏、甘肃、内蒙西北豪华中老年旅游专列 14日游

去您一辈子想去,却不容易去的大西北黄金 7号超五星豪华涉外邮轮畅游长江三峡

宜昌、三峡大瀑布、三峡大坝、巫山小三峡、丰都鬼城、重庆(红岩魂陈列馆、磁器口古镇、洪崖洞)双卧 8日游9月 9、23日发团 3280元 /人保证三层以上观景阳台房

纯玩无购物

咨询报名请拨打下方美观国旅各门店电话

咨询报名请拨打下方美观国旅各门店电话

咨询报名请拨打下方美观国旅各门店电话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40: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38 编辑 张 宁美编 车丽军

【视觉 】

战士们身经百战眼神里有一股杀气!

实拍 1949年的解放军

解放军战士

手持三八式步枪的解放军士兵

正在积极准备渡江作战的解放军在缴获的美式登陆

车上,架着缴获的日本鬼子的歪把子机枪

解放军的防空阵地渡江战役即将开始,长江北岸,解放军

指战员们正在使用潜望镜观察敌人

被表彰的解放军某部装甲部队

领导正在给战斗英雄颁发勋章

设置在一个小山坡上的一处解放军的炮兵阵地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41: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39编辑 邢大军美编 车丽军

【视觉 】

英国摄影家塞西尔·比顿

他镜头里的好莱坞 大经典女星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

大的英国摄影家,塞西

尔·比顿用镜头忠实记

录了一个个光鲜亮丽的

大众明星,其中包括玛

丽莲·梦露、奥黛丽·赫

本、费雯·丽、葛丽泰·嘉

宝……

此外,作为服装设计

师,他还凭借电影《琪琪》

获得第 31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凭借彩色片

《窈窕淑女》(1964)获得第37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将两座奥斯卡小金

人收至麾下。

1956年,塞西尔·比顿花了

3个月的时间来拍摄玛丽莲·梦

露。比顿赞美梦露:“她就像法国

剧作家让·季洛杜笔下的水精

灵,是那个时代的奇迹,一个梦

一般的梦游者。”

塞西尔·比顿与费

雯·丽的第一次合作是

在 1935年,费雯·丽出

演戏剧《道德的面具》首

次崭露头角时,他拍摄

了一组费雯·丽的照片,

之后两人便开始了长达

十年的合作关系。

嘉宝和塞西尔·比顿的爱恨情仇一直被外界津津乐道。1930年初塞西尔·比顿在一个鸡尾酒会与嘉宝相识,但被葛丽泰·嘉宝果断拒绝了拍摄需求。1946年两人再次相遇,比顿对葛丽泰·嘉宝展开了疯狂追求,他是真的想要和嘉宝结婚,可惜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爱情长跑,他们于 1972年分手。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42: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40 编辑 董 岩美编 车丽军

【视觉 】

14年间,中国铁路

摄影家协会会员任彦龙

行走山西长城沿线 72

座城堡、千余座烽火台。

其间,他坚持一座古堡、

一组照片、一个故事,拍摄了 10

万余张照片,只为记录悠久厚重

的长城文化。

“晋北长城脚下还生活着很

多长城戍边人的后代,可以听他们

讲长城的故事。所以‘弱水三千,只

取一瓢饮;万里长城,只拍此一

段’。”任彦龙拍摄的长城从河北怀

安入山西天镇,经新平堡、阳高等

地至偏关县老牛湾与黄河“握手”。

生于 1964年的任彦龙在 16

岁那年,随父母从北京来到山西

大同生活、学习、工作。任彦龙的

叔父是上世纪 70年代北京前门

“新颖照相馆”的摄影师,受叔父

影响开始接触相机、暗房等。工作

后,他经常因拍摄照片受到同事

好评,便爱上摄影。

“当我第一次站在长城上观

望,看到正在逝去的长城古堡,既

敬畏自然规律,又惋惜被损毁的

现状。所以,从 2005年起我就决

定拍摄长城。”任彦龙说,他喜欢

用镜头展现山西长城的历史与沧

桑,捕捉长城脚下民众的生活。

羊倌、儿孙满堂的老两口、

古堡水塘边唠嗑的老头们、热

情待客的中年妇人、90多岁的

小脚老太太、穿着时尚的年轻

小夫妻……这些镜头中的主人

公,每一位都让他印象深刻。

90多岁的小脚老人端坐在

炕头上,身材消瘦,头发花白,脸

上布满岁月的沧桑,脚上穿了一

双尖尖的绣花鞋。一张留在古堡

东门前的照片,令任彦龙深感历

史的凝重。“这是我多年来拍长城

古堡见到最老的古堡人物,也是

我在助马堡拍的最有历史意义的

照片。”任彦龙说。

“每座古堡里的人都有不同

的故事,如何拍出古堡背后的故

事,展现山西长城文化,是我一直

研究的课题。”任彦龙说,他将山

西长城历经几百年所沉淀出的文

化比作其“包浆”,也就是最珍贵

的部分。

谈及以后的计划,任彦龙表

示会一直拍下去,为山西长城的

保护与宣传贡献自己的力量。日

前,任彦龙的 136幅山西长城摄

影作品在山西省太原美术馆展

出。之后,该展将在山西平遥、山

东烟台、贵州都匀、湖南郴州以及

中国台北展出,此外还将在美国

纽约、洛杉矶,加拿大多伦多,法

国布列塔尼等城市陆续展出。

据中新网杨佩佩 /文整理

摄影家 14年行走 72座城堡记录长城文化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43: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编辑彭立昭美编车丽军

【视觉 】

张勇手老师今年 85周岁高龄了。《黑山阻击战》《英雄虎胆》《海鹰》《赤峰号》《林海雪原》《奇袭》《地道

战》……

在朴实、单纯的年代里,年轻英俊、潇洒干练的张

勇手在银幕上塑造了不同兵种、级别和性格的光彩夺

目的军人形象,其独具魅力的风采深深定格于几代人

的心目中。

当年,他带给千千万万的影迷们以心灵的震撼、

陶冶与满足,更有大批的热血青年因崇拜张勇手的银

幕形象而神往军营,并走上从军的

光荣之旅。认识张勇手的人都说,他

的身上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军人气

质。的确,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

朝,已有近 60年军龄的张勇手,艺术人生的底片上最浓重的色彩是军

人,至今让影迷们印象深刻。

八一建军节那天,我们去八一

电影制片厂拜访了这位德艺双馨的

老艺术家。为了庆祝八一建军节,他

特意拍摄了两组军装照,飒爽英姿,

不减当年。张勇手老师还特意带我

们一起来到当年八一厂内拍摄经典

电影《海鹰》的拍摄场地原址,并深

情回忆起了六十年前那些难忘的拍

摄经历,感慨良久……

张勇手老师为自己的人生总结

了三句话:

1. 我自豪当了一辈子兵;2. 我荣幸演了一辈子的兵;3.我庆幸有一个对我好了一辈

子的老伴。

他的话语,言简意赅,精辟独到

又幸福到极点而无人可以代替。

军人风采依旧独家专访 □本刊记者彭立昭文 /摄

银海硬汉 张勇手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Page 44: PDF  · 峡。根据英国《卫报》等国外媒体报 道,8月4日,法国发明家弗兰基·萨 帕塔乘着他制造的单人飞行悬浮滑 板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人类第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