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湘西老头·黄永玉 - hnrb.voc.com.cnhnrb.voc.com.cn/hnrb_epaper/images/2011-09/26/08/... · 国画、 油画、 雕塑和漫画创 作 , 还 兼 写 散 文 、 杂 文 、诗

本版责编 陈惠芳 版式编辑 李贞 责任校对 胡永龙文化专刊部主办 邮箱: [email protected]湘江·艺林8 2011年9月26日 星期一

� 这是一个深藏大智慧的老头 , 他对家乡湘西凤凰一往情深 。 用他的话说 , 在外面 呆 久 了 , 要 回 家 充 充 电 ,寻找儿时的感觉 。

黄老每年都要回家乡凤凰玉氏山房住上一段 , 在这里会友 、写书 、作画 。 他老人家 对 家 乡 感 情 深沉 、 执 着 。凤凰旅游起势前后 , 他一直为古建筑的修复维护 、 古城的环境整治 、 凤凰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家乡建学校 、修桥 、铺路奔走帮忙 。他作画落款 , 许多是落 “湘西·黄永玉 ” 。

黄 老 1924 年 生 于 湘 西凤凰县 , 土家族人 。 他自学美术 、文学 ,长期从事版画 、国画 、 油画 、 雕塑和漫画创作 , 还 兼 写 散 文 、 杂 文 、诗歌 、剧本 。 他的散文和绘画 ,蕴含着机灵和幽默 。 他是湘西大山里走出来的一位大师级智者 。

在键盘上敲击, 我眼前浮现的是湖南诗人郑玲的形象:她躺在沙发上,眼睛微微闭着;一丝不乱的银发梳成一个小髻,压着一方白色的头帕;她的手臂有几处淤血块儿,形状似虬干上一朵朵红梅。

客厅两面是书架, 密密麻麻、 整整齐齐排列着书籍,或新或旧,郑玲与丈夫陈善壎的作品集,中文版的、英文版的、法文版的,夹杂其间。郑玲的轮椅,暂时收起来夹在书架和电视机柜间。西边的阳台上,各色衣裳飘动。 风,吹过那盆缠绕的藤蔓,绿色的叶片飒飒作响。

这是我来到郑玲家陪护的第二天下午。 我陪郑玲随意聊着。 她的耳力不济,说话时要大声,并要附在她耳边。

“你的经历特坎坷。现在想起,还觉得苦吗?”我问。“苦? ”她摇摇头,微微笑了笑。病痛,折磨着郑玲的身体。 坐着聊天,她坚持不到

20分钟;躺久了,她又受不了,全身疼痛。她拉着我的手说:“我感觉你好天真! 适合写诗。

诗,需要感觉。 ”她看了看我,又说:“你这件衣服真好看。是我喜欢的蓝色。我喜欢各种层次的蓝……像里尔克的诗。 里尔克,知道吗? 我最喜欢的诗人呢。 ”

片刻,郑玲叫我把床头放的影集拿来。她戴上老花镜,一张一张端详,半晌不说话。 陈善壎解释说:“照片上的这些诗人朋友,大多不在了,比如曾卓、彭燕郊。平时一般不拿出来看,怕她看着伤心。”照片上的她,穿红着绿,披洁白披肩,气质高雅。郑玲幽幽地说:“那时,我们经常参加海内外的笔会。 现在不行了。 身体越来越差。 ”

“注意休息,会好起来的。”我不知怎么安慰她。“这还不算休息?呵呵,好不了啦。今年我都80岁了,快要与那些先去的老朋友会面咯。 ”她的话语带着伤感。 我赶紧把影集拿走,扶她躺下。

当郑玲躺在沙发上时,我久久地凝视着她,像凝视散发着乳香的婴儿,像凝视慈祥温和的母亲。

一辈子写诗,写一辈子诗。 这就是诗人郑玲。郑玲特别喜欢鲜花。定居芳村后,陈善壎每天都要

去花店买一束花,送到郑玲的手中。 此时此刻,郑玲的脸上露出少女般的笑容。 鲜花,诗意着郑玲的生活。 郑玲的诗歌,像山间静静流淌的清泉。 它是一种讲述,也是一种探究;它是时间中的回忆,也是空间的流连……

轮椅上的郑玲在梳妆镜前,梳头 、抹粉 、描眉 、涂唇。一瞬间,我感动莫名!就算是再老再病,也不能磨损她对美的孜孜追求! 在我眼中,郑玲不再是常依病榻、风烛残年的老人,而是光彩照人、顾盼生姿的女子! 杜拉斯曾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 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 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的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 我更爱你备受摧残的面容。 ”

感谢杜拉斯,他说出了我最想说的话。

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一切艺术之母。书法作为艺术之中的一个门类,亦离不开文学。

没有文学底蕴的书法,显得苍白无力。书法作品渗入深厚的文化文学积淀,注入诸子百家的思想、哲学、美学基因,把这些基因贯穿于书法的线条、内核中,它便会在“知白守黑”里凸显它的厚重、流畅、明快。

当一位书法家熟读了《史记》《汉书》以及韩愈、柳宗元、胡适、林语堂、梁实秋、巴金、沈从文等文学大师的作品后,他的书法作品中的“精、气、神”肯定不一样。当其领悟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意蕴后,他的书法作品就会成为神来之笔。

历代书法大师都有着深重而鲜活的文学元素。 追溯《兰亭序》的渊源就是佐证。 相传,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谢安等42人在山阴兰亭行“祓禊”盛会,随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唱和,抒发平生抱负,并将诗汇编成集, 由王羲之作序。 此序成为书法界的千古绝唱,堪称“天下第一行书”。

时下,书法之风日盛,政府官员、企业家、歌唱家等喜在余暇挥毫泼墨。 这是一种时尚的书法现象, 其间当然鱼龙混杂。 有的与文学与书法艺术的要求相差甚远,有的随意涂鸦,境界不高。有些玩书法的人,游离文学,游离碑帖,一味追求所谓的创新,把字写得越歪越好,把字写得越糊涂越韵味。这曲解了书法艺术,与“得其自然,而兼具众美”相悖。

我和启功、 沈鹏、 崔学路等书法名家有过一些交往。 他们都有很深的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底蕴。 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中,有很多是自己创作的联语,如“名画要如诗句读,古琴兼作水声听”。 沈鹏先生经常创作古体诗词,曾把他创作的“二十年重返武侯祠,堂廟依旧鬓已丝,宁远堂中唯谨慎,啜吟梁辅更无诗”的诗作写到了我的折页上。 崔学路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在90年代初,赠了我一副对联:“独坐堂阶天高月满,忽披书本古到今来”。

在近现代书法的百花园中,作家书法也十分活跃。巴金、老舍、叶圣陶、林风眠、贺敬之等都有经典的书法作品。 作家们用心灵去挥洒线条, 用文学的雨露去滋润书法的绿叶, 成就了文人书法。 书法中注入了自然之美、古典之韵、现代之风,甚至是文学的乡愁。

因之,文学和书法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文学和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学讲究结构,书法同出一辙;文学讲究韵味,书法亦同源;文学讲究厚重,书法提倡浓墨重彩;文学讲究创新,书法亦然;文学讲究唯美,书法皆同;文学讲究从古典中吸取养分,书法倡导从碑帖中得到启示。

文学的根在哪? 根在民族的土壤, 根在熟悉的生活,根在对生活的感受和领悟。 书法亦然。

56岁的 “影后” 林青霞淡出影坛17年后,首部文学作品《窗里窗外:林青霞的戏梦人生》最近在香港与台湾地区热卖。 林青霞兴奋地说:“不要叫我‘大美人’,不要叫我 ‘大明星 ’,我现在是作家 、作家 、作家! ”

17岁那年,林青霞高中毕业,被“星探”发现后推荐给电影公司。 公司送她一本小说———作家琼瑶的《窗外》。 看完书,林青霞觉得,小说中的女主角江雁容简直就是为她而写的。 于是,林青霞毅然走进 《窗

外》剧组,从此步入琼瑶的电影世界。林青霞说:“琼瑶姐和我,都是因为一本书而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

林青霞走上写作之路 ,得益于乐坛才子黄霑 。 2004年黄霑被确诊癌症

后 ,向林青霞邀稿写专栏 ,林青霞以 “不敢献丑 ”婉拒 。 后来参加黄霑的追思会 ,林青霞欠了黄霑一笔 “文债 ” 似的 :“我忽然想到要为他做点什么 。 ” 正赶上马家辉向她约稿写一写黄霑 , 林青霞就写下了 《沧海一声笑 》。 这篇文章见报后 ,友人发现林青霞文中表露出了真性情 ,文笔清丽流畅 , 都鼓励林青霞继续写

作 。林青霞高中毕业 ,学历不高 ,学生时

代很少看课外读物。 17岁步入影坛后,片约不断。 她坦言:“我以前拍戏拍得睡觉都没时间,当然就更没时间看书了。 而且我

有‘阅读障碍症’,连一本菜单都需要看很久。 ”

林青霞回忆道,有一次她去书店闲逛,遇到一个爱读书的女孩, 向她推荐了一本《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林青霞买回家一看,被迷住了,渐渐与书籍结缘。 息影后,林青霞有充足的时间阅读。 她读中外古典名著、当代文学,也读哲学书以及艺术类图书,

还飞到全国各地听文化艺术类讲座。 读书成了林青霞的最大爱好。

这些年来,林青霞与龙应台、蒋勋、施南生 、董桥 、马家辉和张叔平等文艺界朋友走得近。 林青霞说,给她启发最大的是季羡林。 她读了季羡林写的一篇描述人与猫情感的散文《老猫》,茅塞顿开。 林青霞感慨地说:“原来,写文章不一定要用多少华丽的辞藻和高深的语言,只要把作者的真性情生动表达出来就行了。 ”

林青霞笔耕不辍,最终选出51篇散文,结集出版《窗里窗外》。 著名作家琼瑶在序言中评介说:“这个窗里窗外的青霞,正在用成熟的心态,走进另一个境界。 林青霞的 “野心 ”,却显然不仅限于一本两本作品,她的下一步写作计划 ,是挑战倪匡的“千字小说”。

读书多了 ,写作多了 ,林青霞真正感觉到过去的美丽有些肤浅。 读书写作,正滋养着她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图/文 武吉海

硬笔书法这一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门类,是中国文化的国粹 ,是中华民族汉字传承之最常见、最便捷、最实用、最重要的载体和手段。 当代中国硬笔书法艺术水平实现了新的飞跃,把硬笔书法从纯实用性推向了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备的新境界。硬笔书法要继续前行 , 需根据硬笔的特点,在传承中创新,把汉字之美,淋漓地挥洒出来。

对传统的继承, 是我们前行的基础,这是坚定不移的。 但如何继承,则在个人的体会和探索。 如法度森严、刚劲瘦硬的欧体楷书,不从独特的视角去体验 ,就很难做到平中寓险;若取法古朴凝重 、静中寓动的晋唐小楷,把握不当 ,难收线条简净、刚中见柔之效。 只有在继承中用心灵与先贤对话,掌握好用笔力度,字型变异,点画对比和章法变化, 才能写出气脉流畅、意趣盎然的好作品。 然而多数古代范本正是由于其率真质朴 , 规则无严格定位,也造成了我们把握的不确定性 ,增加了继承的难度。 故继承传统,就要深入研究,用心体会,继承其真味与意趣,领会把握其深层艺术内涵,以此得到“真传”。

硬笔书法 ,当然是走硬笔之路 ,有人会认为这是多此一论。 而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许多硬笔书法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从目的到要求,忽视和背离了硬笔工具的表现特征,自轻自贱,一味向毛笔书法靠拢,以毛笔书法的标准为标准 ,以毛笔书法的视觉为视觉,只是借硬笔书法的“羊头”,卖的仍是毛笔书法的狗肉,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真趣全失 ,也就没了硬笔书法的特色。

硬笔书法之所以能从千百年来的毛笔书法中独立出来, 而成为一个体系,是因为其与毛笔书法一样 ,各有特色 ,各有精彩,在书艺殿堂中相得益彰 ,而不可互相替代。 人类进步是伴随着劳动工具的变革而进步的, 从使用的便捷和简单看,硬笔工具是毛笔工具的进步,这使它广泛应

用成为必然。硬笔书法既能独立门户, 自成体系,

就必须有自己的“门风”,既要吸收毛笔书法的营养, 又要有自家的特色与面貌,因为虽在源流和基本理论上是共有与相通的,但毕竟工具不同,表现方式有异,不可全盘抄袭。

书写是实用的表征,在掌握硬笔实用性的书写规则后,进一步探寻艺术性的书写方法,是实践的必然,也是发展的必然,跟人们生活首先要吃饱、然后讲究吃好是一个道理 。 硬笔书法通过近年的书法热潮 , 加上电脑的普及导致其实用性的弱化,艺术的追求加速了 ,各种赛事中参赛作品观赏性、艺术性有了质的飞跃 ,众多的追求者把艺术性放到了首位,希冀硬笔书法能像毛笔书法一样辉煌,这一举动无疑推进了硬笔书法艺术化的进程,使硬笔书法成为高高飘扬的又一面旗帜。

无论是创作者 ,还是鉴赏者 ,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个人不同的体验 ,对作品进行审美评价。 山野之间的摩崖、庙堂之内的碑刻、大殿两旁的楹联 ,屋厅之内的画轴 , 都以其不同的思想内涵和异样的艺术形式,给观赏者以美的享受 ,起到陶冶性情,美化心灵的作用。 硬笔书法给人的分量 , 无疑在于创作的质量 , 如美的线条 、精巧的结构 、匠心独具的章法等等 ,除此而外 , 还要有如上文所述的 , 独特的、自立于艺术之林的风格 :别致 ,新颖 ,大而不觉其单调 ,小而愈觉其精美 ,不忍释手,千金难得 。 只有这样 ,才令人耳目一新 ,振聋发聩 ,唤起民众的激情 ,增加围外的向往 , 以此构筑硬笔书法艺术走得远、走得宽、走得顺的不可或缺的优势种群。

我们期盼硬笔书法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辉煌,也期盼毛笔书法艺术与硬笔书法艺术共生共荣,共同奠定中国传统书法艺术长盛不衰的根基。

(作者系湖南省硬笔书法协会主席)

传承硬笔书法之美

崔国强

林青霞流连《窗里窗外》□苗向东

“我更爱你备受摧残的面容”

———诗人郑玲印象

□曾令娥

文学与书法□曾祥彪

湘西老头·黄永玉

二○

一一年第八十九期

老爸支持女儿黑妮从意大利佛罗伦萨回到湘西做扶贫项目。正在抓紧作画筹钱建桥。

每天上午写自传性回忆录, 累了就清清脑门。

小狗跳到大画家身上。

黄永玉与他的 《山鬼》。

应家乡请求题写 “铜仁凤凰机场”。

作者与沈鹏 (右) 合影。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