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王彩娜 电话:(010)81785188 6008 e-mail wangcaina...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主办 CHINA ECONOMIC TIMES 地方探索 责编:王彩娜 电话: (010)817851886008 E-mail[email protected] 2019 5 10 星期五 美编:中一 组版:梅雪荣 8 本报记者 何玲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近 8000 万贫困 人口摆脱了绝对贫困,对全球的减贫贡献 率超过 70%。闽宁镇 22 年的发展,经历了 中国扶贫历程的不同阶段,逐步完善为制 度建构、社会动员、产业带动、群众参与的 综合性扶贫治理战略。 减的是贫,扶的是志,暖的是心 贫困,是人类面临的世界性、历史性 难题。 曾经的宁夏西海固,干旱少雨,灾害 频发。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 苦瘠甲天下,生态恶化与深度贫困互为因 果。上世纪 80 年代初,一些农民为了吃饱 肚子走出大山,自发移民来到银川市永宁 县境内的贺兰山东麓, 1990 年开始易地搬 迁了吊庄移民。 1996 年,国务院部署经济发达的 13 个省市对口帮扶经济欠发达的 10 个省 区。这一跨区域帮扶、东西部平衡发展 的决策,就是后来成效显著的东西协作 机制。 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对口帮扶 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提议,两省区 共同建设生态移民点,以福建、宁夏简称 命名, 1997 年,这片贺兰山脚下的村庄,被 赋予了新的名字、新的生命力。 22 年里,闽宁镇的干部群众开挖引黄 沟渠,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整治良田;人 拉肩扛,建房修路;植树造林,防沙治沙。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从产业、资金、技 术、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帮扶力度。 2016 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 察期间来到这里:“看到你们开始过上好 日子,脸上洋溢着幸福,我感到很欣慰。” 现在的闽宁镇,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人口从 8000 人增长到 6.6 万人,产生 了巨大的人口吸附效应:村村通宽带、通 硬化路、通自来水,外连省道高速的交通 网,在福建省的援助下,村村有小学、有卫 生室、有文化活动中心、有民生服务大厅。 人均年收入从 500 元增长到 2018 13174 元,较建镇初期人均年纯收入增 长了 26 倍。政府引资、企业主导、社会参 与的产业发展新机制,“造血扶贫”的道 路,富了移民的口袋。 从最初的传统种植发展到一二三产 业融合。依托闽宁扶贫产业园、闽宁产业 城两大园区,培育出特色种养殖、高效节 水现代农业、劳务物流、文化旅游四大产 业优势,菌草、黄牛、葡萄优势突出。 国家力量的投入,突破了生存环境的 掣肘,加速了终结贫困的历史进程。人 口、收入、产业结构勾勒出闽宁镇从无到 有、从小到大的轮廓,在这中间流动的,是 贫困群众实现美好生活所激发出的自信, 是“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庄 严承诺。 有为政府、有效产业、有情社会 按照 2014 年国家扶贫标准线和“两不 愁三保障”标准, 2017 年底,闽宁镇建档立 卡户实现脱贫退出 1531 6553 人,贫困 发生率降至 0.9%6 个贫困村全部符合贫 困村脱贫出列条件, 6 个村村集体收入达 233 万元。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 认为,精准扶贫是人类史上的一场伟大试 验,自上而下由一根指挥棒统领,效力无 与伦比,只有中国做得到,只有中国共产 党做得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和坚守, 激发着精准扶贫攻城拔寨的伟力。 与之前扶贫资源下沉到村不同,精准 扶贫在制度层面注重个体识别、产业帮 扶、考核机制,提高兜底强度,强调贫困户 自身能力建设。 固原市隆德县关庄乡的何丽霞, 2016 年搬迁到了闽宁镇原隆村,是建档立卡贫 困户。2017 年享受到“4+1+1”精准扶贫政 策,托管 4 头肉牛,年分红 8000 元;每户分 1 栋光伏大棚用于种植经营,年收入 1 万元;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户均年收入 1 万元,领取分红 2.8 万元。在立兰酒庄,稳 定就业的她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能人, 月工资能拿到 4000 多元。和其他建档立 卡贫困户一样,何丽霞在《脱贫申请书》上 签了字,甩掉了伴随他们家几代人的贫穷 标签。 产业的作用贯穿着闽宁镇减贫的全 过程,种葡萄、兴商贸的武河村户户有新 招;流转地、引企业,原隆村多业并举成规 模;种枸杞、树品牌,木兰村办起合作社; 种饲草、养牛羊,玉海村养殖有成效;办车 间、促商贸,福宁村依托区位求发展;引特 色、兴设施,园艺村种出新希望。产业培 育为移民增加了自食其力的机会,产业市 场的兴盛又使得这种可能性变得可持续。 追求可测量的社会价值并兼顾经济 回报的投资形式,闽宁镇构建村企共富联 合体的成功运行,使更多的企业家受到启 发和鼓舞,参与到产业扶贫的队伍中来。 闽商陈德启在闽宁镇用 10 年时间建 成了 5 万亩葡萄园,吸纳就业 3000 人。宁 夏壹泰牧业公司为建档立卡户肉牛托管 项目 20152017 年共分红 1400 万元。光 伏企业中科嘉业与原隆村签订屋顶租赁 协议,村集体占 49%的股份, 20 年里每年 分红 3400 多万元。闽宁产业园引进比亚 迪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银川新能源产 业园项目,项目投资总额达到 20 亿元。 省区层面的闽宁协作,在不断向基 层、纵深延伸。闽宁镇 2018 年争取到闽宁 协作资金 3100 万元,福建省建设厅支持福 州设计院、泉州古建筑设计院为闽宁镇修 编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镇区建设规 划。福建漳州角美镇与闽宁镇、角美镇 6 个村与闽宁镇 6 个村、闽宁中学与角美中 学、闽宁二小与角美小学结成了共建对 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闽宁协作在教育 上的成果格外突出。 来自福建的郑志源、余香兰、徐强华、 陈丽琰等 11 位老师将在闽宁中学支教两 年。老师们在闽宁小学推进课堂变革,随 着他们的到来,学生们每周举办一个小活 动、三周参加一个大活动:改革开放 40 歌咏赛、英语听写大赛、小小朗读者、武术 操、科学实验室,丰富着孩子们的课外世 界。福建来的老师用多媒体给孩子们进 行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教育,是孩 子们最喜欢的课。 来自福建三明市的郑志源老师,远在 福建的两岁孩子意外去世,他仍然选择留 在闽宁镇继续支教。福建援建的闽宁中 学、闽宁小学,培养着一批又一批优秀人 才,必将在闽宁镇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脱贫与富民的接力 在闽宁镇的历史上,两封特殊意义的 信,人们都不会忘记: 1997 7 15 日,闽宁村建设开工仪 式上,由时任福建省扶贫办主任宣读了习 近平同志的贺信:“闽宁村的正式兴建,是 闽宁两省区开展对口扶贫协作的一项重 要成果。” 2016 2 月,李克强总理给闽宁镇回 族老人马西亮回信:“一别四年,得知你和 同村的乡亲们搬到了川区,住上了新房, 吃上了自来水,收入也有了稳定保障,我 由衷地为你们高兴。”总理还说,新的水土 滋养新的生活,整体搬迁既增添了新活 力,又留存了老亲情。希望乡亲们在新环 境中日子越过越红火。 闽宁镇的样板意义在于:生态移民一 方面缓解了山区人口超载的压力,同时将 迁入地荒漠地垦植为新的绿洲,将原有的 荒漠改造为稳定、高效的生态系统,为两 地的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从宏观层面 看,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何时 退”的问题;政策设计上,政府主导、多元参 与的扶贫体系,提供了减贫的制度保障。 刚刚结束的闽宁联席第 23 次会议上, 宁夏党委书记石泰峰表示:闽宁协作承载 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要以更加坚 定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推动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脱贫是基础,富民是目标,减贫成效 为闽宁镇拓展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发展 潜力。整理乡村资源、尊重乡土规律,开 展基于乡村振兴的“柔性扶贫”探索,是闽 宁镇新的使命。 2020 年,中华大地上将第一次彻底 消除绝对贫困。闽宁镇的实践,为全球减 贫贡献了中国智慧,宁夏方案。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马涛 作为1997年福建和宁夏启动对口扶 贫协作的起点,闽宁镇从无到有、由弱到 强,见证了闽、宁携手从单向扶贫到互利 共赢的 22载。这个贺兰山下当年由习近 平总书记亲自命名的扶贫移民区,已从一 个“天上无飞雀,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 跑”的荒芜之地,发展成为常住居民 6 万余 人的特色小镇。 一部闽宁镇生态移民示范区 22年成 长史就是一部中国对适合自身发展与平衡 道路的探索史。从宁南山区“最不适宜人 类生存”的西海固通过“移民吊庄”迁到贺 兰山下戈壁滩上,再到引水、修路、建房等 提出实施一揽子基本公共服务方案,实现6 万余人宜居梦想,是逐步发挥举国治理优 势解决移民易地搬迁问题的生动体现。 从 1996 年开始“跨区域帮扶”先富地 区福建省向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输入人 才、导入技术、投入资金,寻找到适合宁夏 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禽畜养 殖、葡萄种植等新产业,解决了生态移民 新就业,在脱贫重建生活方式中形成了 “闽宁示范村”,典型体现出共同富裕中国 式治理特点。 通过精准帮扶,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 和主导作用、建立与攻坚要求相适应的投 入体系,也蕴含着中国对区域与阶段发展 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长期探索的全局智慧 与本土经验。 党领导的举国扶贫脱贫治理体制是 全球减贫“中国方案”最终成功的关键。 “闽宁镇”集中体现了扶贫工作的复杂性 和艰巨性,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生态 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西北荒漠化农村地 区乡村振兴以及新时期欠发达省份创新 驱动发展,国家战略体系交汇融合、新老 问题叠加涌现,“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 县抓落实”的体制机制是贯穿战略与全局 多层级跨区域工作体系的核心与关键。 扶贫工作协调衔接各方面政策、各类 型工作与多样性群体的长期稳定与连续 积累,实现扶贫脱贫人口走得出、稳得住, 最终能形成新的生活方式与生产习惯,这 也是党领导下的扶贫工作稳步推进卓有 成效的组织关键。 本报记者 何玲 为了生存,人们来到这里;为了更好 地生活,人们留在这里。 从望向大山之外的那一刻起,从脚步 踏出大山的那一个瞬间,闽宁镇,成为西 海固贫困群众安放乡愁、滋养梦想的 地方。 在闽宁镇—这个习近平总书记亲 自命名的地方,这个被贺兰山环抱、被黄 河水浇灌的地方,他们和共和国领袖一 起,创造出改变历史的减贫奇迹。 六年级小学生李文强的故乡,和他的 父辈不同,出生地闽宁镇,就是他的故 乡。他说他只回过一次在大山深处“太穷 了”的老家。 20 年时间过去,由 100 多万移民建设 的几十座新村镇在宁夏大地上生长着,发 展着。而迁出地西海固地区,已修复成为 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 闽宁镇的发展脉络,可以搜索出中国 减贫进程很多关键词:东西协作、生态移 民、产业扶贫…… 外媒观察闽宁镇的角度,认为这里是 中国减贫政策模拟的微缩版,是中国故事 中最温暖最动人的部分。 “闽宁镇探索出一条康庄大道,要把 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 —习近平总 书记在 2016 7 月实地考察时,肯定闽宁 镇是中国扶贫增长信心、验证道路的成功 案例。 减贫没有捷径,消灭贫困的雄心壮 志、顶层设计、科学态度、实干精神,一个 都不能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有为 政府、有效市场、有情社会,汇聚出摆脱贫 困的巨大合力。 减的是贫,扶的是志,暖的是心。“苦 上一代人,为子孙换来好光景”,具有变革 意识、吃苦精神的移民,坚韧昂扬地走出 大山,改写命运,释放出从未有过的创造 力。城镇的核心是人,衣食住行、生老病 死、安居乐业 —事事关情。历史和现 实,衔接在个体摆脱贫困的生命节点上, 心安是归处,沧桑且从容。 当脱贫攻坚遇见乡村振兴,是新时期 脱贫与富民的接力,是对现阶段的闽宁镇 新的考验:向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拓展; 更好融入银川都市圈;“打好脱贫攻坚战” 之“好”,如何更多体现在稳定机制和群众 更多的获得感上…… 早在 2008 11 月,中国经济时报就 以整版《闽宁协作,中国式扶贫新典范》 报道过福建与宁夏携手合力减贫攻坚 的做法。作为记者,用 10 年的时间,见 证中国减贫进程的成就,目睹宁夏干部 群众的不懈创造,发现闽宁镇这样一个 观察中国减贫路径的窗口,是我们的 荣幸。 一位扶贫干部讲起当初动员乡亲们 离开大山搬迁到闽宁镇的前一天:夕阳 下,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对着大山默默 流泪,问及原因,小姑娘说,我舍不得这 里,但我想离开。 闽宁镇周日的街头,人们匆匆走过, 他们已经习惯了这个有 4G 网络、婚纱摄 影、邮政快递的城镇,偶尔也会看到以遥 远的西海固地名命名的餐厅,慰藉着这里 第一代移民的乡愁。公交站旁,一位母亲 送周末回来探家的女儿返回城里上班,车 还没有来,她们说笑着。 太阳底下,闽宁镇的每一天,都是 新的。 闽宁镇原隆村的海国宝老人一家 5 人,去年收入达到了 10 万多元。原来上学 要走四五个小时山路的孙子,如今是家门 口中学的前几名。他的好日子,有两个重 要的见证人—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 理都曾到访过他所在的村庄。 武河村的王文武、杨金莲夫妇, 1998 年从西吉县搬迁过来,靠着在老家世代积 累的养黄牛的好技术,盖起了二层小楼, 开上了面包车。 回族妇女王月英带领着近百人的姐妹劳务队,农忙的时候,都是闽宁镇周 边葡萄酒庄争着抢着雇用的劳动能手。 他们所在的,是中国减贫史上一个地标式的地方—闽宁镇。从400 多公里外 的西海固,搬迁到贺兰山脚下的戈壁滩,用22 年的时间,发展成了充满活力的新城镇。 闽宁镇,蕴藏着怎样的可推广、可提炼的答案? 宁夏的一个村镇,与千里之外的福建,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 沿着被葡萄长廊和林带环绕的乌玛高速,记者来到距银川市50 公里的闽宁镇, 寻找这份国家战略、宁夏方案、跨省(区)协作综合扶贫治理共同完成的减贫答卷。 贺兰山下全球减贫事业的“中国方案” 记者手记 心安是归处 闽宁镇: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 闽宁镇儿童的笑脸 本报记者何玲摄 闽宁镇移民新居 本报记者何玲摄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Upload: others

Post on 07-Dec-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责编:王彩娜 电话:(010)81785188 6008 E-mail wangcaina ...jjsb.cet.com.cn/zgjjsb/20190510/A08.pdf生室、有文化活动中心、有民生服务大厅。人均年收入从500元增长到2018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主办

CHINAECONOMICTIMES 地方探索

■责编:王彩娜 电话:(010)81785188—6008 E-mail:[email protected]

2019年5月10日 星期五

■美编:中一 组版:梅雪荣

8

■本报记者 何玲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近 8000万贫困

人口摆脱了绝对贫困,对全球的减贫贡献

率超过 70%。闽宁镇 22年的发展,经历了

中国扶贫历程的不同阶段,逐步完善为制

度建构、社会动员、产业带动、群众参与的

综合性扶贫治理战略。

减的是贫,扶的是志,暖的是心

贫困,是人类面临的世界性、历史性

难题。

曾经的宁夏西海固,干旱少雨,灾害

频发。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

苦瘠甲天下,生态恶化与深度贫困互为因

果。上世纪 80年代初,一些农民为了吃饱

肚子走出大山,自发移民来到银川市永宁

县境内的贺兰山东麓,1990年开始易地搬

迁了吊庄移民。

1996年,国务院部署经济发达的 13个省市对口帮扶经济欠发达的 10 个省

区。这一跨区域帮扶、东西部平衡发展

的决策,就是后来成效显著的东西协作

机制。

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对口帮扶

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提议,两省区

共同建设生态移民点,以福建、宁夏简称

命名,1997年,这片贺兰山脚下的村庄,被

赋予了新的名字、新的生命力。

22年里,闽宁镇的干部群众开挖引黄

沟渠,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整治良田;人

拉肩扛,建房修路;植树造林,防沙治沙。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从产业、资金、技

术、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帮扶力度。

2016年 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

察期间来到这里:“看到你们开始过上好

日子,脸上洋溢着幸福,我感到很欣慰。”

现在的闽宁镇,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人口从 8000人增长到 6.6万人,产生

了巨大的人口吸附效应:村村通宽带、通

硬化路、通自来水,外连省道高速的交通

网,在福建省的援助下,村村有小学、有卫

生室、有文化活动中心、有民生服务大厅。

人均年收入从 500 元增长到 2018 年

的 13174元,较建镇初期人均年纯收入增

长了 26倍。政府引资、企业主导、社会参

与的产业发展新机制,“造血扶贫”的道

路,富了移民的口袋。

从最初的传统种植发展到一二三产

业融合。依托闽宁扶贫产业园、闽宁产业

城两大园区,培育出特色种养殖、高效节

水现代农业、劳务物流、文化旅游四大产

业优势,菌草、黄牛、葡萄优势突出。

国家力量的投入,突破了生存环境的

掣肘,加速了终结贫困的历史进程。人

口、收入、产业结构勾勒出闽宁镇从无到

有、从小到大的轮廓,在这中间流动的,是

贫困群众实现美好生活所激发出的自信,

是“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庄

严承诺。

有为政府、有效产业、有情社会

按照 2014年国家扶贫标准线和“两不

愁三保障”标准,2017年底,闽宁镇建档立

卡户实现脱贫退出 1531 户 6553 人,贫困

发生率降至 0.9%,6个贫困村全部符合贫

困村脱贫出列条件,6个村村集体收入达

到233万元。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

认为,精准扶贫是人类史上的一场伟大试

验,自上而下由一根指挥棒统领,效力无

与伦比,只有中国做得到,只有中国共产

党做得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和坚守,

激发着精准扶贫攻城拔寨的伟力。

与之前扶贫资源下沉到村不同,精准

扶贫在制度层面注重个体识别、产业帮

扶、考核机制,提高兜底强度,强调贫困户

自身能力建设。

固原市隆德县关庄乡的何丽霞,2016年搬迁到了闽宁镇原隆村,是建档立卡贫

困户。2017年享受到“4+1+1”精准扶贫政

策,托管 4头肉牛,年分红 8000元;每户分

配 1 栋光伏大棚用于种植经营,年收入 1万元;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户均年收入 1万元,领取分红 2.8万元。在立兰酒庄,稳

定就业的她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能人,

月工资能拿到 4000多元。和其他建档立

卡贫困户一样,何丽霞在《脱贫申请书》上

签了字,甩掉了伴随他们家几代人的贫穷

标签。

产业的作用贯穿着闽宁镇减贫的全

过程,种葡萄、兴商贸的武河村户户有新

招;流转地、引企业,原隆村多业并举成规

模;种枸杞、树品牌,木兰村办起合作社;

种饲草、养牛羊,玉海村养殖有成效;办车

间、促商贸,福宁村依托区位求发展;引特

色、兴设施,园艺村种出新希望。产业培

育为移民增加了自食其力的机会,产业市

场的兴盛又使得这种可能性变得可持续。

追求可测量的社会价值并兼顾经济

回报的投资形式,闽宁镇构建村企共富联

合体的成功运行,使更多的企业家受到启

发和鼓舞,参与到产业扶贫的队伍中来。

闽商陈德启在闽宁镇用 10年时间建

成了 5万亩葡萄园,吸纳就业 3000人。宁

夏壹泰牧业公司为建档立卡户肉牛托管

项目 2015—2017年共分红 1400万元。光

伏企业中科嘉业与原隆村签订屋顶租赁

协议,村集体占 49%的股份,20年里每年

分红 3400多万元。闽宁产业园引进比亚

迪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银川新能源产

业园项目,项目投资总额达到20亿元。

省区层面的闽宁协作,在不断向基

层、纵深延伸。闽宁镇 2018年争取到闽宁

协作资金 3100万元,福建省建设厅支持福

州设计院、泉州古建筑设计院为闽宁镇修

编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镇区建设规

划。福建漳州角美镇与闽宁镇、角美镇 6个村与闽宁镇 6个村、闽宁中学与角美中

学、闽宁二小与角美小学结成了共建对

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闽宁协作在教育

上的成果格外突出。

来自福建的郑志源、余香兰、徐强华、

陈丽琰等 11位老师将在闽宁中学支教两

年。老师们在闽宁小学推进课堂变革,随

着他们的到来,学生们每周举办一个小活

动、三周参加一个大活动:改革开放 40年

歌咏赛、英语听写大赛、小小朗读者、武术

操、科学实验室,丰富着孩子们的课外世

界。福建来的老师用多媒体给孩子们进

行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教育,是孩

子们最喜欢的课。

来自福建三明市的郑志源老师,远在

福建的两岁孩子意外去世,他仍然选择留

在闽宁镇继续支教。福建援建的闽宁中

学、闽宁小学,培养着一批又一批优秀人

才,必将在闽宁镇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脱贫与富民的接力

在闽宁镇的历史上,两封特殊意义的

信,人们都不会忘记:

1997年 7月 15日,闽宁村建设开工仪

式上,由时任福建省扶贫办主任宣读了习

近平同志的贺信:“闽宁村的正式兴建,是

闽宁两省区开展对口扶贫协作的一项重

要成果。”

2016年 2月,李克强总理给闽宁镇回

族老人马西亮回信:“一别四年,得知你和

同村的乡亲们搬到了川区,住上了新房,

吃上了自来水,收入也有了稳定保障,我

由衷地为你们高兴。”总理还说,新的水土

滋养新的生活,整体搬迁既增添了新活

力,又留存了老亲情。希望乡亲们在新环

境中日子越过越红火。

闽宁镇的样板意义在于:生态移民一

方面缓解了山区人口超载的压力,同时将

迁入地荒漠地垦植为新的绿洲,将原有的

荒漠改造为稳定、高效的生态系统,为两

地的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从宏观层面

看,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何时

退”的问题;政策设计上,政府主导、多元参

与的扶贫体系,提供了减贫的制度保障。

刚刚结束的闽宁联席第 23次会议上,

宁夏党委书记石泰峰表示:闽宁协作承载

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要以更加坚

定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推动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脱贫是基础,富民是目标,减贫成效

为闽宁镇拓展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发展

潜力。整理乡村资源、尊重乡土规律,开

展基于乡村振兴的“柔性扶贫”探索,是闽

宁镇新的使命。

到 2020年,中华大地上将第一次彻底

消除绝对贫困。闽宁镇的实践,为全球减

贫贡献了中国智慧,宁夏方案。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马涛

作为 1997 年福建和宁夏启动对口扶

贫协作的起点,闽宁镇从无到有、由弱到

强,见证了闽、宁携手从单向扶贫到互利

共赢的 22 载。这个贺兰山下当年由习近

平总书记亲自命名的扶贫移民区,已从一

个“天上无飞雀,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

跑”的荒芜之地,发展成为常住居民6万余

人的特色小镇。

一部闽宁镇生态移民示范区 22 年成

长史就是一部中国对适合自身发展与平衡

道路的探索史。从宁南山区“最不适宜人

类生存”的西海固通过“移民吊庄”迁到贺

兰山下戈壁滩上,再到引水、修路、建房等

提出实施一揽子基本公共服务方案,实现6

万余人宜居梦想,是逐步发挥举国治理优

势解决移民易地搬迁问题的生动体现。

从 1996 年开始“跨区域帮扶”先富地

区福建省向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输入人

才、导入技术、投入资金,寻找到适合宁夏

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禽畜养

殖、葡萄种植等新产业,解决了生态移民

新就业,在脱贫重建生活方式中形成了

“闽宁示范村”,典型体现出共同富裕中国

式治理特点。

通过精准帮扶,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

和主导作用、建立与攻坚要求相适应的投

入体系,也蕴含着中国对区域与阶段发展

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长期探索的全局智慧

与本土经验。

党领导的举国扶贫脱贫治理体制是

全球减贫“中国方案”最终成功的关键。

“闽宁镇”集中体现了扶贫工作的复杂性

和艰巨性,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生态

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西北荒漠化农村地

区乡村振兴以及新时期欠发达省份创新

驱动发展,国家战略体系交汇融合、新老

问题叠加涌现,“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

县抓落实”的体制机制是贯穿战略与全局

多层级跨区域工作体系的核心与关键。

扶贫工作协调衔接各方面政策、各类

型工作与多样性群体的长期稳定与连续

积累,实现扶贫脱贫人口走得出、稳得住,

最终能形成新的生活方式与生产习惯,这

也是党领导下的扶贫工作稳步推进卓有

成效的组织关键。

■本报记者 何玲

为了生存,人们来到这里;为了更好

地生活,人们留在这里。

从望向大山之外的那一刻起,从脚步

踏出大山的那一个瞬间,闽宁镇,成为西

海固贫困群众安放乡愁、滋养梦想的

地方。

在闽宁镇——这个习近平总书记亲

自命名的地方,这个被贺兰山环抱、被黄

河水浇灌的地方,他们和共和国领袖一

起,创造出改变历史的减贫奇迹。

六年级小学生李文强的故乡,和他的

父辈不同,出生地闽宁镇,就是他的故

乡。他说他只回过一次在大山深处“太穷

了”的老家。

20年时间过去,由 100多万移民建设

的几十座新村镇在宁夏大地上生长着,发

展着。而迁出地西海固地区,已修复成为

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

闽宁镇的发展脉络,可以搜索出中国

减贫进程很多关键词:东西协作、生态移

民、产业扶贫……

外媒观察闽宁镇的角度,认为这里是

中国减贫政策模拟的微缩版,是中国故事

中最温暖最动人的部分。

“闽宁镇探索出一条康庄大道,要把

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习近平总

书记在 2016年 7月实地考察时,肯定闽宁

镇是中国扶贫增长信心、验证道路的成功

案例。

减贫没有捷径,消灭贫困的雄心壮

志、顶层设计、科学态度、实干精神,一个

都不能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有为

政府、有效市场、有情社会,汇聚出摆脱贫

困的巨大合力。

减的是贫,扶的是志,暖的是心。“苦

上一代人,为子孙换来好光景”,具有变革

意识、吃苦精神的移民,坚韧昂扬地走出

大山,改写命运,释放出从未有过的创造

力。城镇的核心是人,衣食住行、生老病

死、安居乐业——事事关情。历史和现

实,衔接在个体摆脱贫困的生命节点上,

心安是归处,沧桑且从容。

当脱贫攻坚遇见乡村振兴,是新时期

脱贫与富民的接力,是对现阶段的闽宁镇

新的考验:向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拓展;

更好融入银川都市圈;“打好脱贫攻坚战”

之“好”,如何更多体现在稳定机制和群众

更多的获得感上……

早在 2008年 11月,中国经济时报就

以整版《闽宁协作,中国式扶贫新典范》

报道过福建与宁夏携手合力减贫攻坚

的做法。作为记者,用 10 年的时间,见

证中国减贫进程的成就,目睹宁夏干部

群众的不懈创造,发现闽宁镇这样一个

观察中国减贫路径的窗口,是我们的

荣幸。

一位扶贫干部讲起当初动员乡亲们

离开大山搬迁到闽宁镇的前一天:夕阳

下,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对着大山默默

流泪,问及原因,小姑娘说,我舍不得这

里,但我想离开。

闽宁镇周日的街头,人们匆匆走过,

他们已经习惯了这个有 4G网络、婚纱摄

影、邮政快递的城镇,偶尔也会看到以遥

远的西海固地名命名的餐厅,慰藉着这里

第一代移民的乡愁。公交站旁,一位母亲

送周末回来探家的女儿返回城里上班,车

还没有来,她们说笑着。

太阳底下,闽宁镇的每一天,都是

新的。

闽宁镇原隆村的海国宝老人一家 5口

人,去年收入达到了 10万多元。原来上学

要走四五个小时山路的孙子,如今是家门

口中学的前几名。他的好日子,有两个重

要的见证人——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

理都曾到访过他所在的村庄。

武河村的王文武、杨金莲夫妇,1998年从西吉县搬迁过来,靠着在老家世代积

累的养黄牛的好技术,盖起了二层小楼,

开上了面包车。

回族妇女王月英带领着近百人的姐妹劳务队,农忙的时候,都是闽宁镇周

边葡萄酒庄争着抢着雇用的劳动能手。

他们所在的,是中国减贫史上一个地标式的地方——闽宁镇。从400多公里外

的西海固,搬迁到贺兰山脚下的戈壁滩,用22年的时间,发展成了充满活力的新城镇。

闽宁镇,蕴藏着怎样的可推广、可提炼的答案?

宁夏的一个村镇,与千里之外的福建,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

沿着被葡萄长廊和林带环绕的乌玛高速,记者来到距银川市50公里的闽宁镇,

寻找这份国家战略、宁夏方案、跨省(区)协作综合扶贫治理共同完成的减贫答卷。

贺兰山下全球减贫事业的“中国方案”

■记者手记

心安是归处

闽宁镇: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

闽宁镇儿童的笑脸 本报记者何玲摄

闽宁镇移民新居 本报记者何玲摄

资料图片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