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476
N a t i o n a l C h e n g c h i U n i v e r s i t y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 博士論文 Department of Ethnology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排灣族 Mamazangiljan 制度及其部落變遷發展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stitution of Mamazangiljan In Paiwan Society 張金生 Chin-sheng Chang 指導教授:張駿逸 博士 童春發 博士 AdvisorJiunn-yih CHANG, Ph.D. Chun-fa Tung, Ph.D. 中華民國 102 年 7 月 July, 2013

Upload: others

Post on 10-Oct-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

博士論文

Department of Ethnology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排灣族 Mamazangiljan 制度及其部落變遷發展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stitution

of Mamazangiljan In Paiwan Society

張金生

Chin-sheng Chang

指導教授:張駿逸 博士

童春發 博士

Advisor:Jiunn-yih CHANG, Ph.D.

Chun-fa Tung, Ph.D.

中華民國 102年 7月

July, 2013

Page 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Page 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謝 誌

我竟不知研究的路途走得遙遠而艱辛,只能怪我難捨繁瑣俗事,無法推託情

況下,造成一覺驚醒,原來已經過了十個寒暑的壓力,到如今,怎麼過了最後緊

要關頭的過程,我都還不敢再回顧想像。在此想要說的話是感謝的話。總之,我

心中充滿感恩與感謝,那種感動,對不擅於用筆墨表達的我而言,難以形容,希

望所有關心我能否順利畢業的弟兄姐妹,接受我絕對是用心的,誠摯的感謝。

考取政大博班,對我的人生規劃來說是純屬意外,考前連請公假的進修申請

表都沒有提報,使在錄取後不能請公假上課,而被迫辦理退休。後來到校進修正

進入學習狀況之際,又一時的衝動,在沒有家族人脈與財力的情況下,居然又意

外的當選了鄉長。任職鄉長期間,全心投入為鄉民服務的事業中,難免擱置了學

業。雖然在連任之路失利,不過家人都喜歡我再回到學術的路途上來。然在此刻,

又有愛之團隊的紀先生,希望能帶領原住民子弟推動地方產業,讓部落的生活環

境改善,增加就業機會,提高人民收益。為此難於拒絕他良善的下,從學第八年

的下半年起,開始在我的土地上規劃執行產業發展計畫,目前已有宮寮民宿、原

味餐、原住民工藝、Cimo(箕模)部族服飾、南田石藝館、小型會議室、導覽解說、

以及種養有機土雞、台灣鯛、蔬菜等產業,以上全為我任鄉長時之施政重點,能

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督耶穌的子女,我真的經歷體認神是愛我的。我的阿爸父神,祢垂聽到了我內心

哭泣的哀求與渴慕,主謝謝祢。

原本為以上林林總總的事務忙迫,能否得到博士學位已經是無指望的事,尤

其在撰寫論文史的研究中,我已經變成常敗將軍,心中鬱悶苦惱,真幾度想要放

棄。但是又想到這是神的恩賜時,又不敢輕言放棄,唯恐得罪神的美意,這是我

最擔心害怕的事,所以就決志爭取到最後一天。主阿!感謝祢。我清楚的記得,

最後期限的前一天早上 7 月 29 日,神差派林修澈教授打電話通知,要我趕緊準

備口考,這天上掉下來的消息,讓年紀已老大不小的我,居然掉下了喜泣的老淚,

感謝主, 祢一直在陪伴我。

準備口考的時間雖然倉促,幸好平日就有點滴的累積,再加上指導教授張駿

逸、童春發的積極輔導,多所指引與斧正,才得以順利通過口試。回想踏進學術

領域,關懷自己民族的文化歷史的步履,最初是由林志興、譚昌國等教授的啟蒙,

使我學習研究之路都能順利。更感謝修業期限將滿,有可能退學除籍之際,指導

老師張駿逸教授、所長張中復教授及所內師長們,全力協助賜予機會,准予延長

年限,我才如願以償得到學位。

由於勇於闖盪,我的一生跌跌撞撞,一直沒有給家人安定的家。但是,緊要

之際,全家人還是緊緊的共同連結在一起,記得口考的那一天,全家一同北上來

關心爸爸的事。看到家人對我的期待,我第一次發現,過去的日子,我太在乎自

己和別人的需求,從未認真感受家人的感覺,使他們受苦受累了。在此、我願藉

著神的感動與恩賜所結的果實,在這麼多的老師、長者、弟兄姐妹關懷與支持下,

深深的向永不放棄我的愛妻春英與三個兒子黃龍、漢青、漢忠及媳婦孫子們表達

內心無限的感謝,更願意與家人全體一同,向愛我們、支持我們家人的長官、親

朋好友,致上最大的謝忱。

張金生謹識

2013.11.28

Page 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摘 要

「mamazangiljan」家族是排灣族傳統生活的中心,更是歷史共同記憶的來

源,在日常言談中,在互相介紹之餘,總會聊起彼此是屬於哪一家

mamazangiljan,因為 mamazangiljan 的家氏,是代表他自身以及他所屬人民生活

的中心,舉凡宗教祭儀、婚喪喜慶、政治與生計活動均與密不可分,mamazangiljan

更是集體的象徵,對外代表家族或聚落至上榮耀。

本研究係以重建排灣族歷史為目的,試圖依靠部落口傳與文獻資料來耙疏整

理排灣族 mamazangiljan 的宗支系譜關係,雖然遭遇到文獻支離,耆老記憶有限

及版本多元的困難,筆者仍努力尋找與釐清其內部關係。在研究的過程中,筆者

發現排灣族 mamazangiljan 的制度與宗支關系,深受兩個主要因素的影響而產生

變異和變遷。其一是排灣族在歷史發展中與周邊族群的互動關係,與周邊族群長

期涵化(acculturation)的結果,形成排灣族的五大部族。研究中,筆者特以地理居

中的 Cimo(箕模)部族為基幹,追尋宗支關係的發展與變遷。其二是近代國家力

量的介入。在此,筆者描述了排灣族納入國家體制後,種種國家力量的介入與取

代現象,以及該力量如何造成 mamazangiljan 制度的崩潰,在理解此一歷史過程

後,進一步探索文化復振,重現排灣族傳統制度的可能性。

關鍵字:mamazangiljan 排灣 頭目 部族 宗譜

Page 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Abstract

“Mazazangiljan” family is not only the center of the traditional Paiwanese life, but

also the source of the common memory of the history of the clan. When Paiwanese

people introduce themselves, they will usually indicate which Mazazangiljan they af-

filiate with. The Mazazangiljan is the center of its affiliated people’s life activities,

such as religious rituals, wedding ceremonies, politics, as well as livelihood. Further-

more, Mazazangiljan is the symbol of the group. It represents the honor of the clan, or

the hamle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rebuild the Paiwanese history. It attempted to make

use of oral data and printed documents, and then to systemize the lineages of the Pai-

wanese Mazazangiljans. There were a number of obstacles to the study, such as in-

complete documents, loss of memories by the elders, and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memories. Nevertheless, the writer sought to investigate and examine relationships

among various Mazazangiljan’s lineages.

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 the writer found out that the Paiwanese Mazazangiljan

system and relationship of the Mazazangiljans’ lineages had been influenced and al-

tered by two major factors. First, dur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fter a long time

of interaction and acculturation with its neighboring tribes, the Paiwanese tribe

branched into five groups. The writer used the Cimo group, which is geographically at

the center of the five groups, as a central base to find out the development of and

change in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groups. Second, it is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tate.

The writer describes how the Mazazangiljan system collapsed after the Paiwanese

groups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national system and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tate.

The writer further explored the possibility of resurrecting the culture and rebuilding

the traditional Paiwanese system after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its history.

key words: mamazangiljan, Paiwan, Paiwanese, chieftain, tribe, genealogy

Page 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13

第二節 研究主題╱15

第三節 研究方法╱20

第四節 章節安排╱61

第二章 識別、神話源起與體系 63

第一節 人類學者的識別╱67

第二節 什麼 mamamzangiljan╱72

第三節 神話起源╱81

第四節 排灣族體系╱111

第三章 地理範圍及其部落分佈……………………………… 173

第一節 Cimo 支系的地理位置與部落分佈╱183

第二節 Laval 支系的地理位置與部落分佈╱238

第三節 Vutsul 支系的地理位置與部落分佈╱245

第四節 Panapnayang 支系的地理位置與部落分佈╱315

第五節 Muqami 支系的地理位置與部落分佈╱319

第四章 從社會生活中看 mamamzangiljan…………………… 321

第一節 權利與義務╱321

第二節 物質文化與 mamamzangiljan╱331

第三節 歲時祭儀與 mamamzangiljan╱335

第四節 生命禮儀與 mamamzangiljan╱355

第五章 mamamzangiljan 的變遷……………………………… 375

第一節 國家以前╱380

第二節 國家間接統治(荷治時期到滿清時期)╱386

第三節 日治時期╱388

第四節 民國以後╱396

第五節 原運之後╱424

第六章 結論…………………………………………………… 449

參考書目………………………………………………………… 459

Page 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附表次

表 1-1 排灣族內宗家 mamazangiljang形成及其分家一覽表╱4

表 1-2 2013年排灣族各村落 mamazangiljang與頭目家族名冊╱41

表 2-1 排灣族內各部族的生活習俗比較╱65

表 2-2 大洪水來襲之後各部族形成的關係╱86

表 2-3 Kapadain之地 Vutsul(布曹爾) 部族始祖一覽表╱107

表 2-4 排灣族內部族分布現址概況表╱112

表 2-5 排灣族恆春地區族群關係的演變與發展╱117

表 2-6 Cimo(箕模)部族創基地及其體系發展之關係╱139

表 2-7 Cimo(箕模) 部族與 Seqalu人的淵源發展一覽表╱165

表 3-1 Cimo(箕模)部族及其他部族關係與發展╱183

表 3-2 排灣族 Cimo(箕模)部族的部落分布╱190

表 3-3 排灣族 Laval(拉瓦爾部族的部落分布╱239

表 3-4 Laval部族與上 Calisian部族之關係與發展一覽表╱240

表 3-5 Vutsul(布曹爾) 部族 mamazangiljan與其他部族的關係與

發展╱256

表 3-6 排灣族 Vutsul (布曹爾) 部族的部落關係分布╱258

表 3-7 Arangiyan mamazangiljan家族的部落關係分布表╱283

表 3-7 Teboloajai mamazangiljan家族的部落關係分布表╱283

Page 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附圖次

圖 1-01 排灣族內各部族分布圖╱3

圖 1-02 排灣族的形成與及其族內部族的關係圖╱8

圖 1-03 排灣族現行村落分布圖(2013年) ╱12

圖 2-01 童春發教授詮釋排灣族「mamazangiljan」示意圖╱75

圖 2-02 排灣族 Cimo(箕模)部族遷徙路線圖╱95

圖 2-03 排灣族 Laval(拉瓦爾) 部族遷徙路線圖╱101

圖 2-04 排灣族 Vutsul(布曹爾) 部族遷徙路線圖╱106

圖 2-05 Cimo(箕模) 部族形成的新部族的關係圖╱115

圖 2-06 排灣族的形成與其族內部族的關係圖╱116

圖 2-07 排灣族各宗族部落發展形成圖╱119

圖 2-08 從 Kalalovauqan之地發展形成 Laval部族的關係圖╱126

圖 2-09 Laval(拉瓦爾) 部族 mamazangiljan的形成圖╱127

圖 2-10 Laval(拉瓦爾) 部族 Darimarau宗族譜╱128

圖 2-11 Laval(拉瓦爾) 部族與魯凱族建立之關係圖╱129

圖 2-12 從 Kalalovauqan之地發展形成 Vutsul部族的關係圖╱132

圖 2-13 排灣族 Vutsul(布曹爾) 部族 Mavalyo宗族譜╱133

圖 2-14 排灣族 Cimo(箕模) 部族 Lovaniyau宗族譜╱143

圖 2-15 Chianaumaq之地小 Lovaniyau家族的分布圖╱147

圖 2-16 Cimo(箕模) 部族與魯凱族的系統關係圖╱152

圖 2-17 Tjuauuuvulje(大龜文)之地 Lovaniyau家族的系譜╱155

圖 2-18 Tjuauuuvulje(大龜文)之地 Tjuleng家族的系譜╱157

圖 2-19 Tjuauuuvulje(大龜文)之地 Lovaniyau與 Tjuleng家族

mamazangiljan之關係源由圖╱158

圖 2-20 Tjuljevekan家 mamazangiljan地位的形成始末圖╱161

圖 2-21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 Djinglol家族遷變圖╱163

圖 2-22 Panapanayan(巴納巴納央)部族 karangiyan宗族譜╱168

圖 3-01 排灣族 mamazangiljan與部落形成發展圖╱176

圖 3-02 排灣族 Cimo(箕模) 部族部落發展變遷圖╱229

圖 3-03 排灣族 Laval(拉瓦爾) 部族部落發展變遷圖╱241

圖 3-04 排灣族 Vutsul(布曹爾) 部族部落發展變遷圖╱164

圖 3-05 排灣族 Panapanayan(巴納巴納央)部族部落發展變遷圖╱320

圖 5-01 排灣族民族社會機體形成的理論架構╱448

Page 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1

第一章 緒論

根據筆者訪談羅義雄耆老曾說過,排灣族最早並無階級制度,但是領導族人

的責任落在長嗣的身上,而長嗣的主要任務均與祭儀有關。若依歷史發展的軌跡

來看,形成階級劃分的時代,很可能是發生在恒春地區與小矮人共居時的時代裡。

貴族家系很可能因農耕生活而得到發展,形成最初的 mamazangiljan 領導階層,

之後成為排灣族社會制度構成主要的核心制度。

生活在傳統社會的排灣人,因無文字,無法留下記錄,雖然在時間上相距甚

遠而且模糊,我們不能放棄認識祖先們所經過的坎坷路和辛酸血淚的奮鬥史,排

灣人應當認真面對這個事實存在的問題。因為,排灣族的後代子孫,原本就有義

務還原自己祖宗的真面目,來重新檢討定位在現實社會的符號,讓原初社會的民

族社會機體有系統的回歸到現實的社會環境裡,使被遺忘的傳統 mamazangiljan

的文化倫理與秩序得以重建,並從不同地角度創寫排灣族歷史,讓所追溯的宗家

體系帶來活化民族生命的契機。

排灣族不是單一族群延續而成的民族,而是多元部族形成的一個民族。排灣

族族內有如(圖 1-1/頁 3)有 Cimo(箕模)、Laval(拉瓦爾)、Vutsul(布曹爾)、

Panapanayang(巴納巴納央)、Muqami(姆阿美)等五種部族。早期傳統的生活方式,

各部族都有其空間霸權的族群意識,在有限的生活空間裡,各部族為了生活常發

生衝突或造成殺戮戰場而有相互毀滅的危機。所以,在這樣的現實環境生存,常

見弱勢家氏或部落不知不覺的消聲匿跡。但也有些家氏或部落面對不同族群的適

應過程,可以順勢重新重組部族的結構,而構成另一種新的文化共同體,這如(表

1-1/頁 3)可以對照如(圖 1-2/頁 8)之內容,從排灣族內族群歷史的形成與演變是可

以得到見證的。所以,在這裡,筆者要循序追溯相關系統的緣由,來剖析排灣族

社會權力結構及其對後來變遷發展的結果。

排灣族的宗家如(表 1-1/頁 4)可分為 Arangiljang、Lovaniyau、Mavalyo、Darimarau

Page 1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2

等四大宗族。其中以兄之 Lovaniyau 家為 Cimo(箕模)部族的宗家,稱之大 Lovaniyau

家,而以弟為其分家稱之為小 Lovaniyau 家;Mavalyo 家是 Vutsl(布曹爾)部族的宗

家,是從南大武山地區 Saliyaliyan 之地的小 Lovaniyau 家分立而來的,在 Kapadain

之地建立的;而 Darimara 家是 Laval(拉瓦爾)部族的宗家了,從 Tavalan 之地遷到

Parilayan 之地建立。各部族皆有異同的祖源說,所謂「異」,是指發展過程中渗

入了其他異族的成份之意,如 Laval(拉瓦爾) 部族有魯凱族的血緣因素。所謂「同」,

就是指共享排灣族共同祖先與文化之意。然其所衍生出之宗支系關係,可以從上

而下或從下而上之系譜找出宗譜彼此間之系統關係,使族內各家宗譜完成連結後,

就容易找到自己系統座標上正確的位置。

Page 1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3

圖 1-1 排灣族內各部族分布圖

張金生 制 2013.06.09

Page 1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4

表 1-1 排灣族內宗家 mamazangiljan 形成及其分家一覽表

宗家 主要分家 部族名 部 族

之形成

創基地 發源地到創基地

1、Darimarau 宗

1-1、

Tagiradan

Laval 部族 Kaluvoaqan

族+魯凱族 Kongada

avan(多

納)

由始祖 Satoko 與 Ljavuwan 之地來

Kazangiljang家在Davalan之地建業

後,移入 Parirayan(大社)之地建立

宗家地位。而本家是老大先離開移

住高雄縣多納部落。

1-2、

Demalalat

Tovasav

asai(青

山)

始祖 Satail 是次子,他從 Davalan

之地分離到 Tovasavasai(青山)之地

創 Darimarau 宗家的分家。

2、Lovaniyau 宗

家系統 註:此系是

兄的系統,其以恆春地

區為發展的基地。

2、恆春系的

Lovaniyau

本家 註:以下是宗家系

統主要的後代系

統。

Cimo(箕模)

部族

Lalikim 族+

Valis 族+

Sizor 族`=

Kaluvoa

qan 族。移居

恆春地區。

龍鑾潭

(Lingdu

wan)

鵝鑾鼻的 Ngeluljang(尼路讓)等

地登路→舊來義→洪水氾濫,兄妹

逃亡,倖存在 Avulungan(大武山)

(約 2000 前左右間)地區之 Pucpuc

之地,生聚繁衍經過數百年後,南

下經過Kulali到台東縣太麻里鄉三

和村之 Lovuuaqan 遺址(約 1000 前

左右間),後經過 Cavalji 等地到恆

春地區之 Pakalacimocimo 之地,在

此兄(大Lovaniyau)弟(小Lovaniyau)

分離,兄往 Lingduwan(龍鑾)之地

建基業,後拓展到里德、永靖、貓

仔等支系 mamazangiljang 家,建立

恆春地區四大 mamazangiljang 的勢

力。而其弟往 Saliyaliyan 之地建立

Mavalyo、Arangiyan 等家族後,

Arangiyan 家往 Adavayan 之地拓

展。小 Lovaniyau 與 Mavalyo 家到

Chiagalaus 地區分別到 Chianauep、

Chianaumaq、Tjusepiyoma 等地建

業。

2-1、Giling

分家

Valis 系的

箕模部族

Lalikim 人與

Valis 人 北里 本家是從 Panapanayan 之地到

Lupaqac 之地建立 Giling 家。而其

地分離建立 Valiyus 家。而其子孫

到 Kalachialan 之地建立同家名的

Giling 分家。

2-2、

Mavalyo 分

恆春系的

Cimo(箕模)

部族

Kaluvoa

qan 族移居

恆春地區的

Pacimocimo

之地,然後

到龍鑾潭一

帶建基業。

永靖(射 從 Lovaniyau 宗家在 Lingduwan(龍

鑾)之地分出的支系家族。建基永

靖之地。

麻里)

2-3、

Tjalingilj 分

貓仔 從 Lovaniyau 宗家在 Lingduwan(龍

鑾)之地分出的支系家族。建基貓

仔之地。

2-4、

Galurigul 分

里德 從 Lovaniyau 宗家在 Lingduwan(龍

鑾)之地分出的支系家族。建基里

德之地。

2-5、Tarialep

分家

卑南系的

Cimo(箕模)

部族

Lalikim 人+

Piyoma 人=

Seqalu 人

佳興 從 Lovoaqan 之地到 Piyoma 之地形

成 Paqaluqalu 新族群後,循線經過

Tjuavalji、Pacavan、Aljungaic、

Atsedas、Seveng 等地到 Padain 之地

拓展。

Page 1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5

2-6、

Kazangiljang

分家

魯凱系的

Cimo(箕模)

部族

Lalikim 人+

魯凱族 Qutsapu

ngan(舊

大武)

本家是從 Panapanayan 之地到

Qucapungan 之地建立 Kazangiyan

家。其後,隨著魯凱族系的 Mavalyo

家經過 Adel、Maledep 等地舊

Talumak 之地建業。

2-7、Dinglo

分家

恆春系的

Cimo(箕模)

部族

Kaluvoa

qan 族移居

恆春地區的

Pacimocimo

之地,然後

到龍鑾潭一

帶建基業。

佳平 從恆春地區 Lingduwan(龍鑾)之地

到文樂、赤山建部落並與馬卡道族

先融合後到 Kaviyangan 創基業。

3、Lovaniyau 宗

家之弟的系統

3、

Saliyaliyan

系的

Lovaniyau

分家

Cimo(箕模)

部族

原族名

Lalikim 族的

Cimo 部族

Janauma

q

此是宗家之弟系統的 Lovaniyau

家,從 Chianaumaq 之地南遷

Kaviyangan 之地的 Chiyaziyayate 之

地定居。後經 Chialjaavus、Paljus、

Rarekerek 等地到 Tjuauvuuvulje(大

龜文)之地,為內文系 Lovaniyau 家

體系的主流。

3-1、東

Lovaniyau

分家

Cimo(箕模)

部族

Cimo(箕模)

部族

Kaviyangan

3-2、西

Lovaniyau

分家

Cimo(箕模)

部族

Cimo(箕模)

部族

Djadjuladan

平埔化的箕

模人

箕模部族+

馬卡道人 Cgljaavus 之地的 Lovaniyau 家的長

賜子率領部眾到餉潭之地與

MakatauP 族融合在此地區一帶各

部落,後來,有部眾族人移往

Paliljaliljau 地區再與 Lovaniyau 宗

家後代共居生活。

3-3、Giling

分家

Cimo(箕模)

部族

原族名

Lalikim 族的

Cimo 人。

Kuljaljau

(舊古

樓)

從 Panapanayan 之地隨著 Lovaniyau

家恆春地區後,又隨著 Lovaniyau

宗家之弟挺進到 Kulasan 之地,留

在本地建立 Giling 家,後到

Kuljaljau 之地建業。

3-4、Tsuluvu

分家

Cimo(箕模)

部族

原族名

Lalikim 族的

Cimo 人。

Pungti(

舊佳興)

從 Panapanayan 之地隨著 Lovaniyau

家恆春地區後,又隨著 Lovaniyau

宗家之弟經過 Kulasan 到

Saliyaliyan 之地時,分離到 Punti

之地建立兩家為其分家。其後兩家

併為 Tarialep 家。

3-5、Layang

分家

3-6、

Lovaniyau

分家

卑南化箕模

Lalikim 人+

Paqaluqalu=

Seqalu 人

Katipul(

知本)

從 Janaumaq 之地到分別到

Djadjuludan、Dangti 之地後經過到

Vavikal 到 Katipul 之地。

3-7、

Lovaniyau

分家

魯凱化箕模

Paqaluqalu

人+魯凱人

+箕模人

Darumak

(東興)

從舊高燕之地到 Chiagalaus 地區之

Djalumak 後再移住台東境內之

Djalumak(舊東興)之地。

3-8、

Mavalyo 分

Cimo(箕模)

部族

原族名

Lalikim 族的

Cimo 人

Tjusepay

oma

從 Saliyaliyan之地遷到Tjusepiyoma

之地建立的 Mavalyo 家族。該家是

Lovaniyau 宗家之弟的分家,後與

到 Chianaulep 之地的 Lovaniyau 家

族人共居,該地人口才增加。

Page 1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6

4、東 Lovaniyau

家的Mavalyo家

4-1、

Mavalyo 分

Vutsu(布曹

爾) 部族

Cimo 部族 Tjusepay

oma

從 Tjusepiyoma 經 Kaviyangan、

I-timo、Kasepaiwanan 到 Kapadain

之地建立 Mavalyo 家,成為 Vutsu

部族的創始家族。

4-2、

Mavalyo 分

Cimo(箕模)

部族

Cimo族+卑

南族 Katipul(

知本)

本家是宗家之弟系統的 Lovaniyau

家,是在 Saliyaliayan 之地建立的

家族,後來先到 Tjusepiyoma 經過

Kaviyangan、加祿堂等地遷到知本

部落建基業。這家系統,後於從

Tjuavalji 之地長子到 Baleveleve 之

地與卑南族融合形成 Seqalu 的

人。但他們同有相同的家名。

4-3、Taligu

分家

Cimo(箕模)

部族

Cimo 族

貓仔

本家是宗家之弟系統的 Lovaniyau

家,是在 Saliyaliayan 之地建立的

家族,後來先到 Tjusepiyoma 經過

Kaviyangan 到加祿堂之地,由此兄

地分離,兄遷到知本之地,而弟遷

到貓仔部落建基業。

4-4、

Luluwan 家

Vutsul(布曹

爾) 部族

Cimo部族+

Laval 部族 Kasepai

wan

係屬Mavalyo分家在Kasepaiwan之

地的主要支系之一。

4-5、

Paketavai 家

Vutsul(布曹

爾) 部族

Talavats

an

先到 Makazayzzay 之地建立

Kazangiljan 家業後其子送回

Kaspadainan 之家後帶到 Talavatsan

之地建立 Paketavai 家族,之後成

為拓展到 Laval 支糸、魯凱族的地

區部落勢力。係屬 Mavalyo 分家在

Kapadainan 之地的主要支系之一。

Piyoma 從 Padain 之地遷入,使現在平和村

的語音受其影響甚大。

4-6、

Cimurulan

Vutsul(布曹

爾) 部族

Kalachia

lan

係屬 Mavalyo分家在 Kapadainan之

地的主要支系之一。

4-7、

Kazangiljang

分家

Vutsul(布曹

爾) 部族

Makazay

zzaya

係屬 Mavalyo分家在 Kapadainan之

地的主要支系之一。

4-8、

Kazangiljang

分家

Vutsul(布曹

爾) 部族

Kuvalen

g(姑仔

崙)

夫妻從 Lovoaqan 之地,到 Kuvaleng

之地建立 Kazangiljang 家後,因夫

妻是兄妹而分離,二者分別由妻下

平地 Larekerek 之地,建立同家號,

而其兄則往山上移住 Qotsapungan

之地建同名家號。他們後來的子孫

分別同往到 Padainan 之地共創

Kazangiljang 家。

Galuligil 家 註:日治時代被稱

之總頭目。

平埔化

Paliljaliljau

箕模人+馬

卡道人+

Seqalu 人

恆春地

馬卡道人從屏東平原遷入(清朝約

300 前左右間)恆春地區。

Muqami(阿美)人稱居住在恆春地

區的平埔族為 Paliljaliljau 人

Page 1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7

5、小 Lovaniyau

分家 註:此系是弟

的系統,其以 Chiagaaus

地區為發展的基地。

德文系的

Lovaniyau

Cimo(箕模)

部族

原族名

Lalikim 族的

Cimo部族+

魯凱族

Jalumak註:位於南

大武山。

此是宗家之弟系統的 Lovaniyau

家,從 Chianaumaq 之地南遷時,

經過 Darumak 之地留下七戶部眾

照顧 Tjusepiyoma 之地幼小的

Mavalyo 家 mamazangiljang,而後又

隨同 mavaliyo 家輾轉到 Kapadainan

之地經過魯凱族部落後再到德文

(Tjukuvulje)之地,成為德文系小

Lovaniyau 家。Chianaulep 之地的人

後到 Jalumak 之地共居。

不明 Muqami 人 Cimo 族+

Amis 人南下

恆春地區而

形成。

從恆春到 Rovoaqan 之地移住

Valangau(馬蘭)之地Amis人再回到

恆春地區時的族外稱,所謂恆春阿

美。

不明 Bongkutsung

a 人

Lalikim 人+

小矮人 生活在恆春地區後移往大竹篙溪

以南間之領域如 Kuvaleng、

Tjuaovoovolje 等地。

附註:

一、本表是從 Lovaniyau 宗家的系統來論述排灣族部族的分遷與形成的過程,以核心部落分為四階段說明如下:洪水時

代後第一次大遷徙從 Avulongan 區域到 Lovoaqan 之地為列第一階段;經往 Lingduwan 之地創基業為列第二階段;又回溯

北往 Chiagalaus 地區之 Chianaumaq、Chianaulep、Tjusepaiyama 等地之拓展為列第三階段;後分別南下到 Kaviyangan、

Chialjaavus、Kasepaiwan、Kaepadainan 等地為列第四階段的部落發展情形。

二、Lovaniyau 與 Mavalyo 兩家族之名常在同一部落如恆春地區部落、南大武山部落、Kaviyangan、Tjukuvulje、Tjuauvuuvulje、

知本、東興、平和、Maedep 等地都重複出現的現象,由此可見,彼此間之關係,非比平常。

Page 1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8

圖 1-2 排灣族的形成與其族內部族之關係圖

魯凱族

註:居霧頭山的 Parasidan 之地 Laval 支系

Lalikim 族 註:來自 Kadumuan 的 Tavaran、Deran、Tubung 等三 註:大洪水逃到 家族遷到 Tavaran 之地與來自大姆姆山之魯凱族相

霧頭山的 Kadum 融生活,後經過 Enalan 之地到 Parilayan 之地定居,

Uan 之地。 形成 Laval(拉瓦爾)支系。

Cimo 主系

Kayumuan 註:來自恆春地區。 Vutsl 支系

註:來自玉山族群。 Lalikim 族 註:在 Kapadain 之地

註:在 Kasepaiwa 之地 相融合成。

Lalikim 族 相融合成。 註:大洪水逃到 註:Laval(拉瓦爾)支系之後,來自 Kadumuan 山的 Manigai、 Kapaiwanan 族 Lalikim 族 Taivuvu(北大武山)。 Tuuliid 等兩家到 Taivuvu(北大武山)之 Kasepaiwan 與 註:Paiwan 族的前身。 來自恆春地區的 Cimo(箕模)主系居住,形成 Vutsul(布

曹爾)支系。

Lalikim 族 註:大洪水逃 Avulungan(南大武山) 的 Pucpuc 之地。

Cimo 主系 註:南下到恆春地區的 Kaluvoaqan 族稱之

為 Cimo 主系,此乃排灣族五大支系之一。

Kaluvoaqan 族 Kaluvoaqan 族 Lami 族 註:南下移入恆春地區。 註:大洪水後,Pucpuc 註:從恆春地區到小琉球(Sakibao) 之後代東移到台東縣境 Lovoaqan 之地的兄妹後代到恆春 移居者稱之。本地人與恆春同種。

之地居住。在此與原居於恆春地 地區建立 Lovaniyau 家 Cimo 主系 區之 Valis(阿美族前身)、Sizul(卑 的四大 mamazangiljang 家族。註:本系統為恆春地區大 Lovaniyau 宗家之 南族前身)等族融合成 Kalu voaq 拓疆。 弟分離的系統。該系統北往 Chiagalaus 之地 an 族。 Paqaluqalu 族 註:Kaluvoaqan 族與卑南族合成的新族群。自稱之族名。

小矮人

註:原居恆春地區。 Bongkutsunga 族

Kaluvoaqan 族 註:居於金崙溪以南到恆

恆春地區。

Kaluvoaqan 族

Pantsal 族

註:阿美族

Amis 支系 Muqami 支系

註:居馬蘭平原一帶。註:從馬蘭平原一帶移住恆春地區者稱之,此乃排灣族五大支系之一。

Seqalu 族 註:現講卑南語,但不承認是卑南族的人。 Seqalu 族

註:講排灣語。 Panapanayang 支系

魯凱族 註:以太麻里溪以南至南興溪以北之沿海地區。

係排灣化的卑南族人,此乃排灣族五大支系之一。

Page 1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9

本文對「民族」的詮釋,純視有廣義同祖親屬的超地域團體社會單位。然對

組織成員的辨認條件分有名稱、同一語言、領域、共同文化、統一祖先的傳說等

元素,進而再看從內部各部分間的互動例如通婚、遷徙、戰爭、媾和等以及族內

族群主義或族群精神發展的情況、程度有無建立成員的共識。

還有另從部落權力核心變遷的影響,協助排灣人追溯認同自家 mamazangiljan

的社會問題是件十分重要的問題,也就是在探討家氏與宗家間的歸屬問題,家氏

與其部族定位認同之問題,嘗試以排灣族 mamazangiljag 家氏系統作為族群認同

與意識邊界的標準,運用此一具體的家氏脈絡,來辨認各 mamazangiljan 所屬部

族之關係,俾能解決排灣族從傳統 mamazangiljang 地位被瓦解後,到部落權力變

遷所造成社會制度與倫理的混淆問題。

國家體制力量介入排灣族社會,mamazangiljan 部落權力核心的形式、結構以

及內涵都改變。就其改變的動力與原因,屬於傳統體制方面的,將澄清傳統

mamazangiljan 地位的淵源關係,與當今部落「頭目」所形成的不同背景因素,而

在生態環境方面將檢視政權、宗教、遷徙、權力分配等與環境互動時所發生的變

化,對傳統 mamazangiljan 體制及其部落領導者所產生之影響。然到排灣族傳統

mamazangiljan 體制遭受到外來政權壓迫而面臨瓦解之時,這個現實環境的因素受

制而不能逃避,但要檢討的是,排灣族人當面臨各國政治體制下所加諸於

mamazangiljan 家族的壓力時,其對自己反思的能力何在?部落權力形式與結構的

改變固然無法避免,但在傳統社會的體系,mamazangiljan 家族存在現代排灣族社

會的意涵是值得深入探討,例如傳統 mamazangiljan 家族的體系,在當今排灣族

社會永續發展存在的啟示與意義更顯重要。

本論文研究的範圍遍及排灣族的神話到現代的現實生活做一次的檢視與反

省。有關 mamazangiljan 的誕生、演變與發展,從中擬先瞭解排灣族是如何形成?

有幾種部族形成一個排灣族?本文是從 Cimo 部族在排灣族的關發展與從文獻探

討的方向反思兩個層面進行研究。第一層面研究方式是以排灣族有 Cimo、Laval、

Page 1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10

Vutsul、Panapanayang、Muqami 等五種部族所形成,本研究是從 Cimo 部族的角度

來探討排灣族整體性的社會歷史文化發展現象,尤其是從 mamazangiljan 的建構

來看部落整體的遷徙演變過程的結果以及 mamazangiljan 家氏在各部族裡所發展

出的宗譜構圖,讓人能從排灣族另一個面向得到歷史的真相。第二層面研究的現

象是從文獻探討尋找可以聯結排灣體系的依據源由,期待能從中整理出較完整地

族內 mamazangiljan 家氏系統所屬,來幫助排灣人建構自家歷史發展的網路。

在這研究裡,筆者以為最難拿捏的是標定發生的年代或時間,排灣人原本苦

無自己文字的紀錄,是故無法來撰寫以前發生的歷史。而今在文獻所記載的紀錄

是族外學者們所留下的部落耆老口述歷史,他們在時間上的論述,在事實發生的

過程,無法與其相互對應把它聯結起來,所以造成研究上很大的困擾。因此,筆

者選擇偏重事件發生的闡述與詮釋,來建構本研究的方法與內容。至於時間上的

確立,因證據不夠明確,筆者不敢隨意來自我認定,避免犯下不能諒解的過失。

本文是建構排灣族歷史的初級研究,由於研究相關資料搜集十分困難,所以

日本學者所記錄留下的文獻更顯出它的重要性。如果當下不靠他們的文獻內容來

補實聯結,本文必會陷入乏善可陳的研究結果,因此,在這研究過程中,以日本

文獻為重的理由,是筆者只能接受而不能選擇的路,這一點一定要先聲明交待清

楚。

至於研究的地理對象,以排灣族現在的生活領域如(圖 1-3/頁 12)之屏東縣三

地門、瑪家、泰武、來義、春日、獅子、牡丹、滿州1,恆春鎮等九鄉鎮及台東

縣達仁、大武、金峰、太麻里、台東市新園里、台東市知本里2與卑南鄉東興村3等

共有82個村落地之mamazangiljan家氏關係為研究對象。但為溯源更豐富的史料,

願把所研究的領域放得更顯寬廣,田野的場域將擴及到卑南族、阿美族、魯凱族、

1 滿州鄉位於恆春地區,古社會是排灣族箕模人居住之地,但到清朝時代漢人進入混居,後來

漸成為平埔族。 2 知本里古社會的居民是排灣族與卑南族通婚共居的族群,原本使用排灣與卑南等族雙語系的

族群,後來完全被卑南族同化。 3 東興村古社會的居民是排灣族與魯凱族通婚共居的族群,原本使用排灣與魯凱等族雙語系的

族群,後來完全被魯凱族同化。

Page 1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11

雅美族等族群以及屏東縣萬巒、新埤、枋寮、枋山、小琉球、恆春鎮等地的平埔

族耆老之歷史口述。

Page 2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12

圖 1-3 排灣族現行村落分布圖

張金生 制 2013.06.09

Page 2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13

第一節 研究緣起

mamazangiljan 是傳統排灣族社會制度的核心人物。排灣族各 mamazangiljan

地位來源都有不同的神話傳說、創始祖發祥地、或結合前述「發祥地」與「誕生

故事」兩種要素者,這些說法均構成 mamazangiljan 地位及其權力合理化的重要

基礎。mamazangiljan 家族居於社會中之優勢而演變與發展,往往由核心部落內的

核心宗家漸向衛星部落成立分家展開,最終連結成傘狀複雜的系譜關係。

研究排灣族 mamazangiljan 制度的基礎,是始於日本殖民時代之人類學者,

並延續迄今,經許多人類學者接力所共築而成。不過,進入 21 世紀之後,隨著

原住民社會文化法政體系的建置需求,例如民主自決與自治的規劃,傳統智慧財

產法的立法等,吸引了其他學科的研究者,特別是法政學科,陸續加入對

mamazangiljan 制度相關的研究,使研究旨趣與方法不再限於人類學領域。不過,

人類學研究奠下的豐厚研究基礎與累積的知識,仍是此類應用研究憑藉的基礎。

根據筆者多年來對此一議題的關注與研究發現,有關排灣 mamazangiljan 制

度的研究中,似乎較少以下面之面相之研究:(1)以全族宏觀此一制度內在變異

的研究視野、(2)統觀 mamazangiljan 制度在捲入國家體制之後,各種促變力量

造成的演變現象的綜述,以及(3)觀察進入 21 世紀後因應原住民法制建設需求

而引進法政學者研究的成果及其意涵。另外,(4)原住民研究法制之人才雖然不

多,但是本族研究者的研究表現,亦頗值得關注與觀察。是故,均納入本文之中

觀察討論。

為此,筆者擬先回顧人類學研究的主要領域,說明其成就與貢獻。其次,筆

者特別希望由回顧 mamazangiljang 各種相關名稱的指稱意義,省思 mamazangiljang

的內在意涵,在這方面由排灣語的詞彙解析入手,或許可以提供我們新的理解與

發現。最後,筆者仍希望能由全族宏觀的角度來,看此一制度的內在變異與經歷

的變遷,了解進入國家社會之前即已存在的傳統變異,以及進入國家社會之後所

經歷之各種促變之力,包含來自社會之外的壓力,以及社會之內的盼望與願望。

Page 2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14

排灣族人經歷異族之統治,從專刊、田野的報告書、以及國內外學者所撰寫

的相關書籍等之論述,我們很容易尋找得到。但至今,我們確定對排灣族社會最

高權力的 mamazangiljan 與其家族系統化的比較與分析之研究,國內外尚無一本

可資參考的文獻,這是族內耆老最隱憂的未來趨向,也是比較擔心在意的事。他

們惟恐辭世後,無人能正確的口傳排灣族的歷史文化,因為此將面臨社會解構的

危機或民族體被徹底改變的疑慮,尤其民族的生命將成為時下永遠無法挽回的祭

品。由此,筆者被激發出積極的使命感,立志要完成地方耆老的付託,這是最主

要的研究動機。

然而,一個接受過民族學、人類學訓練的原住民孩子,看過很多學者專家的

論文報導後,自當會激勵一股強烈的使命,希望傳統文化在快速消逝前,能從耆

老們的口述與記憶中,蒐集或搶救過去殘存的社會文化特質。然而特別的是排灣

族的社會是貴族社會,部落社會有 mamazangiljan 制度,民族的命運歷經荷蘭、

滿清、日本及民國政府的治理,透過不同的政體統治、所遭受的遷徙移入移出、

征服同化、欺壓與籠絡等政策,排灣族的本質確有很大的改變與影響,排灣人為

重建傳統 mamazangiljan 的系統,確立各 mamazangiljan 家氏的社會地位,讓各

mamazangiljan 的家氏有脈絡可以連結到自己的宗家,這對排灣族社會秩序與家族

意識的再造會有很大的助益,而深知這份研究是極大的挑戰,但只能選擇盡全力

而為之。

吳燕和說:「基本上,撰寫民族誌的方法,並非測試特別的假設與理論,而

是很有系統的搜集人類學材料,以便把各族群或民族的文化拿來比較,而瞭解他

們的文化意義。」4所以,民族誌研究的重要性除了闡述文化與社會的外貌及基

本的行為規範之外,無疑的細節是後人能據以進一步分析研究的寶庫。可是,無

法掌握的事實,在早期的研究者,如何找到適當的報導人,來轉述其所知的內容,

4 吳燕和,〈台東太麻里溪流域的東排灣人〉,《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 7 期(1993 年 4 月),

頁 9。

Page 2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15

這是一個主要的問題所在。而族內人不同的撰寫情境是把自己的文化當做對天地

自然、生活關係以及行為規範的藍圖,自然會有多一份民族意識的融入,而這份

情感是時空背景在環境中所薰陶蘊育出來的,他人是感受不到的。筆者從事民族

誌之研究的過程中,最富趣味的是,當發現自己的認知不足而陷於文化系統或理

論無法連結的時候,耆老的一語道破,澄清疑慮的剎那,那是最讓人吸引享受的

地方。

第二節 研究的主題

在這裡論及排灣族 mamazangiljan 制度研究之前,筆者以為先談排灣族的族

群關係,對以下研究的方向與目標會有幫助。

排灣族是經歷文化合成發展過程的民族體,然筆者以為研究排灣族的歷史文

化,最先要先釐清的問題,在恆春地區的歷史變遷與發展。恆春地區是排灣人最

早移住生活的地方,也是最先被開發同化的地域。在此,筆者依據恆春地區考古

學研究的成果,來分辨排灣族內部族的分類與遷徙。例如鵝鑾鼻第四史前文化相

出現,以陶器為主流不具紋飾的素面陶,在恆春國家公園內至今仍有排灣族與阿

美族居住分佈,文獻資料也有 Silaya(西拉雅)族的活動記錄,從此除了可瞭解恆

春地區與史前時期文化之間的關係外,更要緊的是,李光周與尹建中說:「鵝鑾

鼻第四文化層次居於重要的族群銜接發展地位」。5然到第五文化層次的時候是以

阿美文化為代表,6「阿美族是從南方的蘭嶼、綠島移來的」,7其存在的時間或可

早至 1500 年前。阿美族有南勢阿美、秀姑巒阿美、海岸阿美、卑南阿美、恆春

阿美等五種支系,在此只有恆春阿美與排灣族在這時期建立族群關係。當時,恆

春阿美的古稱族名,羅義雄說是「Valis 族」。8而到第六文化層次是以排灣文化為

5 李光周;尹建中編,《墾丁史前住民史文化》(台北:稻香,1996),頁 144-145。

6 阿美族內有南勢阿美、秀姑巒阿美、海岸阿美、卑南阿美、恆春阿美等五群,其中有 Amis(卑

南阿美)、Muqami(恆春阿美)等與排灣族群在 1500 年間建立族群關係。 7 李光周;尹建中編,《墾丁史前住民死文化》,頁 147。

8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台北市:國家文化基金會計畫成果報告書,2002),頁

Page 2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16

代表,其存在的時間可早至 1500 年前或稍晚。所以羅義雄耆老說:「恆春地區原

古時代有小矮人,Lalikim(排灣古名)、Valis(阿美古名)、Sizul(卑南古名)、

Silaya(西拉亞族)等五大族群相融」之論說。9然對排灣族的來源,有些學者如

葉神保、蔡光慧主張排灣族是「自北南遷」者。其實,此一論述,要看在哪一個

文化時間的定點,如果指的是 Butsul(布曹爾) 部族的起源,筆者是完全可以接受

的。但若指的是排灣全族的起源,這個問題可以再探討。因為鳥居龍藏曾說:「台

東太麻里溪以南沿海(Paqaluqalu)至恆春上(Tjuaovoovolj)、下蕃(Paliljaijau)

地區之地者,是排灣族的種族。」10第七文化層次是以 Silaya(西拉亞)族文化為代

表,其存在的時間可早至 1200 年前。西拉亞族內有 Shilaya(西拉亞)、Tauvaran(大

滿)、Makatau(馬卡道)等三族群,長期以來,考古學者已經注意到分布於台南、

高雄一帶之所謂「茑松文化」與西拉雅族之間的先後文化。也發現茑松文化在台

南、高雄一帶史前文化的層次地位與墾丁國家公園內的鵝鑾鼻第四史前文化相隸

屬同等而視之。第八文化層次是以漢人為文化相,最早到瑯嶠地區者,可溯源到

南宋末年帝昺(1278)崖山之役失敗以後渡海逃竄而來者。11而有規模的拓植,則於

明鄭永曆 15 年以後才見到,當時是以現在車城地區為開屯招佃的地方,到明末

漢人移入,帶進了文字,結束了台灣原住民族的史前時期,開始進入歷史時期。

由上而論,來到恆春地區族群的先後順序,分別由小矮人、Valis(阿美族前身)、

Lalikim(排灣族前身),,Silaya (西拉亞)、Zizul(卑南族前身),Makatau(馬卡道)、

漢人等。

根據李坤修的研究報告指出舊香蘭遺址文化的出土文物包括「石刀、骨腳器、

陶器等,其上出現蛇形紋飾。除此之外,還發現隨地散落的琉璃珠和溶解玻璃材

料的證據,證明這遺址可能曾經是一個琉璃珠的製造場所。更驚人的是,還發現

11。口述者:羅義雄,男,2.12.6 生,居於台東縣太麻里鄉大王村 1 鄰 1 號,田調日期:86.9.11。

9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頁 11。口述者:羅義雄,男,2.12.6 生,居於台東縣

太麻里鄉大王村 1 鄰 1 號,田調日期:86.9.11。 10 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註,《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台北市:遠流,1996),

頁 277。 11 李光周;尹建中編,《墾丁史前住民史文化》,頁 150。

Page 2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17

鑄造青銅刀的模具範,而從模具特徵推論,所鑄造的器物包括青銅刀和青銅鈴。」

12而在排灣族內之部族中,只有 Cimo(箕模) 部族擁有青銅刀和青銅鈴的珍藏,然

此在民族的發展過程中,它所代表的象徵意義是甚麼?國內人類學家蔣斌說的很

有道理,他認為「不妨把排灣族視為一個多元群體排灣化的過程下的產物。」13

然而,我們也知道,各族群的文化在同一個地區環境是很容易移借,使有些是相

同的文化特質,未必就可證明是係同一民族。民族的遷移,實際上是一種擴散,

不是遺棄整個民族的祖居地,在排灣族群的遷徙也是如此。

筆者分析歸納過往有關排灣族 mamazangiljan 的人類學研究,發現以下幾種

不同的研究方向。其一,努力尋找建立排灣族社會制度的通則,希望能找到一種

公式,足以解釋所有現象。其二,假定排灣族是一個相關聯的大體系,試圖經由

mamazangiljan 家系的系譜串聯,建立一個宏觀的排灣社會網絡。其三,是針對第

一和第二類研究的反省與補充,試圖更貼進排灣人的日常實際生活,去檢視過去

所建立的典範與通則,如何在生活中實踐與運作,並且觀察其「常」與「變」。

而自從原住民社會倡議自治之聲崛起,以及要求保護傳統集體智慧財產權後,相

關的應用研究成為筆者認為值得關注的第四類研究取向。

以下僅就前文所提四個領域,進一步分別回顧過往相關重要的研究。

一 建立社會結構典範的研究

由於排灣族呈現了清楚的階級社會特性,人群構成由最高貴族到最低平民間,

顯現依次而降的階級秩序,而此一秩序的構成方式與動能,成為研究者關注的焦

點,排灣族階序社會結構關係的構成有兩大支撐面相,即親屬構成與地域構成原

則。一般而言,衛惠林(1956;1960)、李亦園(1982)、松澤員子(1986)、林衡立(1955)、

石磊(1971;1997)、蔡光慧(1998)、葉神保(2002;2011)等人的研究中都曾著墨於

12 譚昌國,《排灣族》(台北市:三民,2007),頁 153。

13 潘英海,〈區域研究在平埔族群研究上的意義〉,潘英海、劉益昌收於編者,《平埔族群的區域

研究論文集》(南投:台灣文獻會 1998),頁 108。

Page 2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18

Paiwan 族主要社會結構形成的兩個面相。但由李亦園於來義的研究中,卻特別呈

現出 Cimo(箕模)主系的社會構成傾向血親家系的親族構成原則,更甚於其他排灣

社會。而林衡立,石磊等學者的研究則較著力於呈現地域關係的面相。所以,由

前述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當中,讓我們可以瞭解排灣族社會是如何透過親屬、婚

姻與地域關係交錯的原則,構成排灣族社會的面貌。

其實,在建構排灣族社會規範的研究類型中,其他研究,如藝術、建築等物

質文化的研究,也協助構築了排灣族社會結構的風貌。佐藤文一(1944)、千千

岩助太郎(1960)、陳奇祿(1978)以及高業榮(1997)等人之研究均屬之,他們雖非

直接關注 mamazangiljan 制度議題,但物質文化研究中呈現的階級專屬性,確實

發揮了呈現排灣族階級性社會結構特性的重要性。

二 建立族域宗支系譜關係之研究

就筆者的研究,綜合文獻與口傳的資料整理與分析,排灣族大致可以分成五

個部族,但其中有神話傳說源起的有三大宗家。其中 Laval(拉瓦爾) 部族以

Durimarau 家族為宗家,Vutsul(布曹爾) 部族以 Mavlyo 家族為宗家,Cimo(箕模) 部

族以 Rovaniyau 家族為宗家。然而進一步從《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神話傳說中

來看,三部族的排灣族始祖都指向由太陽卵生的說法。提供了歷史同源認同的深

厚基礎。

有鑑於排灣族社會顯現的階層擴散性及其口述歷史呈現的跨聚落特性,具有

網絡性關聯,促使日治時期台灣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教室的人類學家們(移川子

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興起此類的研究,他們試圖透過普遍性口傳資料的

蒐集與整理分析 mamazangiljan 間廣泛系譜關聯中,去聯結排灣族各部落歷史發

展的網絡關係。《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無疑是此類研究中的典範,但是

相關研究其實在更早的《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高砂族調查書:蕃社概況》、

《蕃族調查報告書》等中即已開始積累相關研究成果。雖然在《臺灣高砂族系統

Page 2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19

所屬の研究》乙書之後,此類研究似乎中斷而無人持續,但是,有趣的是到了

20 世紀末期,此類研究又漸興起,如蔡光慧(1998)、童春發(2000)、王貴(2002)及

張金生(2006)等陸續投入排灣族 mamazangiljag 口傳歷史的調查與整理研究,而上

述研究有一共同的特性,即,他們均為排灣族籍的研究者。何以 20 世紀末及 21

世紀初交替的年代,湧現不少的族裔研究者,且多關注族域宗支系譜的研究。筆

者以為,與原住民文化意識的高漲,排灣族認同的作用,以及重建歷史的盼望有

密切的關係。

三 當代日常生活觀察之研究

第一類與第二類型的研究是早期人類學的旨趣,然而此類研究過度關注全域

的視野與抽象社會結構原則的建立,使得該等研究呈現的排灣族社會構成原則未

能清楚呈現排灣族人實際生活中的樣貌。由於缺乏部落實際生活中的互動與政治

操作的描述。約於 1980 年代以後開始出現對前述研究類型的反思,新興的研究

試圖經由實際生活的觀察,去檢視建立社會規範的典範是如何在生活中實踐,並

且觀察其變遷。國內學者如吳燕和(1993)、胡台麗(1998;2003)、譚昌國(2003;

2007)等人均可屬之。雖然他們的研究主題不一定以 mamazangiljan 制度為標的,

可是在他們的研究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所呈現的民族誌和觀察當下的社會生活

實況。他們用生活型態、物質文化、影像紀錄特別關注 mamazangiljan 在生活上

的地位及其對社會秩序、風俗、生活等功能表現,在研究的成果上突顯排灣族

mamazangiljan 的特色。

不過,當研究的焦點與目光投射到當下排灣族社會實況之時,其實,就會浮

現經歷外力影響與形塑的社會文化變遷實況。mamazangiljan 制度的演變雖然未成

為研究者的焦點,但是相關人類學,甚至社會科學的排灣族研究當中,或多或少

都涉獵到 mamazangiljan 制度在社會生活實況中的變遷。例如蔡明璋(1984)、蔡

瑞明(1984)及黃文一(2004)從他們的研究呈現中,我們可以發現,經歷了日

治與戰後國府國家體制的衝擊,mamazangiljan 制度已遭遇相當大的變遷。對此,

Page 2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20

高德義(2008)對 mamazangiljan 制度有如下的描述:

國府推動山胞「平地化」及「現代化」的政策是促變原住民社會的主力,

在排灣族社會出現身份「逾矩」、名字使用權「氾濫」、貴族傳統權力遭

「侵害」的現象。14

四 法政應用的研究

觀察進入 21 世紀後因應原住民法制建設需求而引進法政學者研究的成果及

其意涵。特別是原住民社會倡議自治之聲崛起以來,以及要求保護傳統集體智慧

財產權之後,相關的應用研究成為筆者認為值得關注的第四類研究取向。而此類

研究正由東華大學的高德義之原住民自治,以及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黃居正

刻正進行之「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計畫等研究團隊推動中。由於建置新的自治

體制,以及維護傳統智慧等研究,勢必涉及傳統排灣族 mamazangiljan 制度及價

值的重現,如何重現傳統,成為此類研究的關注焦點,所以此類研究就不得不重

新檢視過往人類學研究的成果,並由過去的基礎,用之於對未來發展的想像與規

劃,顯現了應用研究的取向。例如,高德義在《原住民族傳統習慣之調查、整理

及評估納入現行法制研究:排灣族及雅美族個案》的研究計畫中提出「貴族院」

制度的概念,做為排灣族自治政府架構下安置 mamazangiljan 的構想,然而,這

是否為最妥適的安排,能否重現傳統的價值與適應新時代的需求,筆者認為需要

更深入與嚴謹的研究。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探討本文的內容,要先瞭解排灣族是如何形成的一個民族,從羅義雄口傳的

歷史與《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蕃族調查報告書》等之記載可知,古社

會恆春地區先有 Lalikim(古排灣人)、Valis(古阿美人)、Sizul(古卑南人)、Silaya(西

14 高德義,〈邁向多元一體的族群關係:原住民基本政策的回顧與展望〉,《民族政策與社會發展》,

(台北市:永望,1994),頁 60-61。

Page 2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21

拉亞)、小矮人等族群初次的文化融合,而先後形成 Bongkutsunga、Kalalovoaqan、

Makatau(馬卡道)等新部族;15後有 Katumuan(玉山)、16 Rekai (魯凱)、 Piyoma (卑

南)、Pangtsal (阿美)、Kalalovoaqan、Makatau(馬卡道)、Bongkutsunga 等族群二次

的文化再融合,才形成排灣族內現在的 Cimo、17Laval、18Vutsul、19Paqaluqalu、Amis

等不同地部族。20其後,才有Amis與Cimo等部族合成而造就到恆春地區的Muqami

新部族,也就是恆春阿美;而 Cimo 與 Paqaluqalu 等部族的合成文化,凡繼續講

卑南與者為卑南人,而改說排灣語者成為 Panapanayang 新支系發展演變結果。而

到近百年來與 Makatau(馬卡道)人通婚,才有平埔族建立合成族群講閩南語的問

題。

然以上群體漸漸擴散而融合在一個大環境成為地區性「同一語言」的民族時,

其中形成 Cimo 部族者,以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家族為其宗家;Laval 部族者,

則以 Darimarau mamazangiljan 家族為其宗家;Vutsul 部族者,則以 Mavalyo

mamazangiljan 家族為其宗家,而其他如 Muqami、Panaoanayan 等部族因很早就融

入 Cimo 部族的生活範圍,他們視其居住地而歸屬該部落 mamazangiljan 家之民。

探討本論文,所面臨的瓶頸萬重山,尤其現實生活已到文化模糊的這個地步,

族內學者應該提出是文化的解釋性,而非現象的代表性。日本的人類學家與國內

的專家學者對排灣族所研究出來的結果是現象的一般性,要到深入之處,研究者

若不懂當地的語言,就很難去瞭解領悟文化內涵的本質或在不同時代變遷發展的

內在意義與影響。所以不同的學者常在同一地點進行田野調查研究之結果,所研

究的兩份報告常發生出現先後不盡相同的結果。例如現在北排灣地域的部落耆老

們,還有人知道自己是 Vutsul(布曹爾)群或 Raval(拉瓦爾)群,但居住在

15 「部族」的族稱,筆者以為民族尚未形成前,以部族之稱取代形成民族的支系的稱呼。

16 潘立夫,《排灣族採訪錄》(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1995),頁 6-10。

17 鳥居龍藏,《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頁 277。原排灣族的主系北遷到

Paumaumauq 地區之族外稱。 18 以大母母山地區之 Parilayan(大社)部落為生活核心的新族群。

19 以 Kavulongan(北大武山)地區之 Padain(高燕)部落為生活核心的新族群。

20 Panapanayan 群係指排灣化的卑南族人,以 Tsalavi(太麻里)為其生活核心的空間。

Page 3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22

Paumaumauq(包貓貓克)地區之 Cimo(箕模)人,居然沒有人知道 Cimo(箕模)

人是甚麼來路?更可笑的是箕模(Cimo)人就是知道自己是 Cimo(箕模)人,

也不敢承認自己是 Cimo(箕模)人的事實,這是多麼荒謬的事。但這種現象存

在的原因,無怪乎猶如失散多年的父子關係,一時很難相見如故,雙方需要時間

互相適應,更何況現在的 mamazangiljan 也不知道自己的地位是從何而來,而今

其地位又逐在國家體制的掌握中被「現代頭目」取代。所以文獻中所見傳統文化

的研究,並不一定是一個完整的排灣族傳統文化,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從研究 mamazangiljan 體制來論,一般所見,國內外人類學者好像皆在解構

排灣族社會文化的特質,助長同化政策早日實現,然此作為,在排灣族社會從來

沒有中止間斷過,所以增加了現在研究的阻力。但是,筆者並未感到困難而畏縮

退卻。重要的問題是,如果沒有人來認真正視此一問題,現在同在的 Vutsul(布

曹爾)、Raval(拉瓦爾)、Cimo(箕模)、Panapanayang(巴納巴納央)、Muqami(姆

阿美)等之部族,就要步入原初社會 Ngerel(小矮人)、Valis、Lalikim、Sizul 等族

群的後塵,自然消失在大社會的民族熔爐裡,排灣族內的民族社會機體,爾後就

難於完整地考究。因此,排灣族若再失去 mamazangiljan 家氏的系統,自古所依

存的傳統文化制度,容易失根而無法延續,排灣族名下的各部族,將盡失其民族

的特質而走入歷史的灰燼。然而,筆者為達到研究的目的,在此列舉研究的途敬

徑與方法,來說明如之:

一 歷史研究法:文獻探討。

我曾在課堂上親耳聽到「原住民沒有歷史」的說法?當時,我只欲往「歷史」

的定義找理由,後來才發現,原來過去非原住民書寫的原住民史實都不是原住民

自己的歷史,所以「原住民沒有歷史」的說法是正確的。但是非原住民者所書寫

的思維充滿統治者的色彩,主觀的種族偏見與文化差異的隔閡,時常扭曲被研究

民族的社會文化的特質。因此,以「殖民史或開發史的立場,將排灣族視為被征

Page 3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23

服或同化的對象」所研究的成果,21基於歷史的主體意識不是來自原住民自己的

意識,單靠殖民者的偏見和想法,來主導原住民歷史的詮釋權,這也不是族內能

完全認同的。

排灣族在部落的最高領導者族內稱「mamazangiljan」,用排灣人的生活語言

來詮釋,其地位可比喻為「坐鎮在領域的磐石,深受人民擁戴,而族人尊重之程

度,凡他所決定的事務都成為族人共同遵守的法律。畢身之權威,始從祖源,他

們有異於常人的誕生說,所以權力的始源是神所賦予的」。所以排灣族

mamazangiljan 的地位十分崇高,凡其管轄之民,所發至內心自然流露的真情,誠

如古代漢人帝制社會對待君王或皇帝一般,神賦予之天子命格,擁有至高的權力,

管理眾人之事。

mamazangiljan 與部落的關係是相互依存,mamazangiljan 家族的演變與發展,

從部落的分合可以找出端倪。核心部落內的宗族 mamazangiljan,到衛星部落的分

家 mamazangiljan,可以連結成一個傘形系統,讓 mamazangiljan 家分遷到各部落

後,仍能找到回歸宗家的脈絡。由此,不論 mamazangiljan 家族的系統是從上而

下如何展開到最底層的分家 mamazangiljan,或由下而上的追溯唯一的宗家,總是

能從生子家庭、生長家庭找到根幹家庭的根源,藉以分辨釐清傳統與非傳統

mamazangiljan 家族的由來。

針對研究主體的方法,首要克服的問題是要先了解排灣族形成與發展,在國

家體制進入到排灣族的生活環境前,在族內存留的族群,部族、部落、家氏還有

哪些?雖然呈現灰色的族群邊界,過去他們的祖先如何在同一個生活的空間裡相

互適應,進而經過族群關係的結果互相認同,現在我們又要如何來分辨出他們彼

此間原有不同的文化,這是研究主體之前,就必先做好的準備?而有關此一問題

的解決,若能從 mamazangiljan 系統所屬與部落的變遷與發展來切入,不失為可

依循的途徑。因為各族群宗家 mamazangiljan 的來源有神話傳說確認其地位,而

21 譚昌國,《排灣族》,頁 152。

Page 3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24

其分家 mamazangiljan 擴展的勢力範圍或在形成中所建立的地域共同體,在確定

有哪些群體元素後,試著探討各族群異同的文化內涵,可從不同的元素來分辨排

灣族內不同的部族。

本文還有一個重要的議題是在傳統 mamazangiljan 系統重建排灣族社會的倫

理道德與秩序,也就是說,研究去分辨「mamazangiljan」與「頭目」的異同,期

能在有眾多頭目家中找到一條族人建立傳統家族意識的憑藉,讓族人有自己真實

的定位與選擇,來回歸到自己宗家的一條路上,這就是松澤員子所謂的「一條路

理論」,22並能在同路上活化家族生命發展之途,開創自家歷史共業。本文為達到

此一目的,至少參照《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排灣族 78 家以上之

mamazangiljan 家族之系譜,也要調查記錄分析各家在各世代的部落遷徙與變遷,

讓 mamazangiljan 家族的地位突顯的更具正當性,使部落分離隨著 mamazangiljan

家勢移動的理論得到合理的詮釋。其次,論及部落權力核心的變遷,在傳統社會

的發展較為緩和遲延,一般偏重於經濟因素,而在國家體制的力量介入排灣族社

會時,政治性的考量高於原住民的需求,社會發展幾乎陷入政策性的操作手段,

用壓迫欺詐的方式滿足侵略者殖民的需要,也因此造就了非傳統 mamazangiljan

破壞排灣族傳統體制的事實與遺憾,這是難於挽回的民族災難。然而,現今當我

們承認台灣多元文化的事實之際,政府不要再重蹈覆轍,再犯同樣的錯誤。

筆者為了達到研究主體的目的,單靠民族史、誌的資料是不足的,在研究的

過程中,不能侷限在其資料之保存,筆者必須結合其它學科以及田野調查所做之

記錄來相互應用,發揮彼此截長補短、相得益彰的需求。因而先前把國內外學者

所有研究之相關文獻資料,就議題的論述分類為政治與政策、社會變遷、

mamazangiljan 與部落、民族史、民族誌、傳說與神話、共同體、生活文化、地方

史料、其它等參考資料,以為如此分類會有助於全盤掌握本文的主體意識,對前

22 松澤員子原著;張燕秋譯,〈東部排灣族之家與親族:ta-djaran〈一條路〉之觀念為中心〉,收

於黃應貴,《台灣土著社會論文集》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6) ,頁 445-478。

Page 3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25

後論述之議題容易緊密連結達到集中焦點之功效,並解決問題核心的癥結,來回

歸完成研究的目的。以下是探討文獻的回顧,其中所作的評析在這研究中可以作

為撰文的依據,在此臚列以下並說明之。

(一) 國外學者之研究

日本人類學家坪井正五郎博士居於台灣新領土的地形與民俗尚未發生遽變

之前,建議日本政府趕快決議撥經費協助台灣學術調查。終於 1896 年由人類學

助手鳥居龍藏有機會最先到台灣調查研究。鳥居龍藏於 1896 年 12 月從東海岸向

南迴繞台灣南端至東港,進入大武山周邊巡訪排灣族各部落。後由森丑之助 1898

年 8-12 月偕同鳥居龍藏到台灣台東及恆春半島,調查卑南族、排灣族、斯卡羅

族及恆春平埔族,就在此時,他們結識 Ji-julasuwan(豬嘮束) 或 Lonkyaow 社總頭

目潘文杰與平埔族 Maktao(馬卡道)人頭目潘萬金。231900 年 1-2 月則同往西北從南

部枋寮往中、北排灣群調查。到 1901 年森丑之助單身前往蘭嶼調查,停留 24 天,

是年 12 月又從回潮州再度到望嘉部落調查,就在此時,在望嘉部落入口處拍攝

頭骨架。1904 年 4 月前,森丑之助第二次前往蘭嶼調查時,後到 9-10 月從浸水

營古道翻越中央山脈尾稜下至水底寮,轉往牡丹調查。1905 年 3-10 月他以殖產

局囑託參加植物調查與植物標本採集的身分,私下再前往台灣南部及恆春半島排

灣族與小部分之魯凱族時,繼續從事原住民部落調查的工作。同時,拍照來義、

古樓、佳平、文樂、佳興、望嘉、三地門、北葉、丹林、瑪家、口社、德文、筏

灣、內文等部落 mamazangiljan 貴族住宅及男女服飾等。1906 年 3 月又前往恆春

半島調查,拍攝內文部落男女、頭骨架及從清兵擄獲的大砲。1909 年 4 月由蕃務

本署發行森丑之助小冊的《排灣蕃語集》。1912 年 8 月日本三省堂《日本百科大

辭典》出版,其中第六卷有「台灣蕃族」,係由森丑之助撰寫的。同年 12 月參與

23 在此之所謂「頭目」不是「mamazangiljang」,而是恆春地區平埔族的領導者,其家勢有無擴及

上蕃之部落,那是日本文獻所載。事實上,根據牡丹鄉耆老林金德(1920、1、11 生,田調日期:

1997、10、8)並不為然,認為那是潘文杰誇大其詞,根本沒有那回事。

Page 3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26

編纂台灣總督府蕃務本署《理蕃概要》一書,其中〈蕃族總說〉出自他的手稿。

1915 年 8-9 月由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發行森丑之助所著之《台灣蕃族圖譜》第一

卷及第二卷;從森丑之助來台研究的經歷,讓我們刮目相看的是,他以陸軍自願

役通譯的身分來到台灣,在沒有人類學的背景,卻能創造台灣原住民族調查研究

的基石,當時被譽為台灣原住民族研究調查的權威,真是當之無愧。

森丑之助對台灣原住民在人類學的貢獻有三:一 石器時代考古學的遺址的

踏查。二 民族誌的台灣巨石文化、神話傳說等資料的採集與研究。三 社會學

的原住民社會組織、律法、經濟的研究、體質測定、拍攝與原住民的生活寫照。

所以從此才知道台灣排灣族的部落有組織、有律法的文明社會。所以 1896 年森

丑之助開始調查後發現不同的見解,提出異於一般平地人對原住民社會是一個弱

肉強食的野蠻社會的錯誤觀念。認為原住民族都有獨立自主精神、尚武精神及純

情,他有深入不同的看見說:

台灣原住民族從來沒有臣服於任何外界的政權,他們內心深處自己是

完全獨立自主的人,所謂「順從」、「歸順」、「歸順的義務」,在原住民

心目中根本沒有意義。至於異國佔據蕃地,是祖先傳下來的自主土地,

對政權的移轉,滿清政府割台給日本,所割讓的土地是漢人的土地,

不是他們的傳統領域。史上所見「蕃人已歸順」,那是塘塞上級的報告,

不論是以物示好、帶到異國出遊、展現軍備與力量等,他們都認為是

示好的態度,彼此立場站在對等的地位。只要有異族侵略、橫奪土地 的

意圖,他們以為不抵抗而喪失土地是最大的恥辱,土地保存下來是為

傳給子孫,所以奮戰至死絕不終止。24

鳥居龍藏有四次來台調查的記錄,而森丑之助比鳥居龍藏早一年接觸台灣原

住民,他們在調查的過程中,曾於 1896 年在東海岸第一次見面,第二次見面是

在恆春地區,第三次見面時,森丑之助是擔任鳥居龍藏的通譯,然後繼續在原住

24 森丑之助原著;楊南郡譯,《生蕃行腳:森丑之助台灣探險》(台北市:源流,2000),頁 75。

Page 3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27

民地區探險研究。25

1900 年第四次到台灣調查,森丑之助仍做鳥居龍藏的地理嚮導與原住民語

譯員,森丑之助會說漢語、泰雅語、布農語及排灣語等原住民語言。在 8-9 月他

們完成橫越台灣中央山脈的壯舉。到 1910 年 12月 25 日-1911 年 2 月第五次來台,

他接受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要請,以蕃務本署「囑託」的身分調查原住民族。

同年 1911 年 6 月從屏東縣潮州前往來義鄉古樓部落,由此橫越中央山脈到台東

縣大武鄉大鳥萬部落,拍到太麻里部落 mamazangiljan 夫人及其服飾。此路線清

代所謂之「南路」。26

鳥居龍藏的《台灣探險》與森丑之助的《生蕃行腳》所調查的紀錄,足為後

人提供比較並考證時代變遷的文獻資料,對台灣原住民歷史文化重建之貢獻卓著。

也從他們實際的與原住民族接觸的經驗,發現原住民的文化文明。對已被平定的

平地庄子,在他們研究台灣的時期,實際上仍是殺戮戰場,白天喬裝善良百姓,

晚上卻是殺人不眨眼的魔王。他們破除野蠻可怕的原住民地區,卻是和平的園地,

兩地事實構成明顯的對比,在視野上,形成認知不同的感受。

日本學者的調查老埤庄內頭人潘乾坤時,曾說:

我們這一族叫 Makattao人,原來和台南方面的平埔仔(Siraiya)是同

一個祖先傳下的,我們居住在以鳳山方面為中心的平原。舊城原是放

索(即今屏東縣林邊之地)的故地。

25 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頁 293-294。1896 年鳥

居龍藏第一次以理科大學雇員身分被東京大學派遣到台灣做人類學調查,他是單獨一個人來

的。1897 年 10 月第二次以同樣的身份派遣到台灣蘭嶼調查,由同鄉人類學研究者中島藤太

郎陪伴,但不幸因事故死亡。1898 年 6 月以東京帝國大學理科大學助理身份第三次到台灣調

查,由姓鹽田的青年雕刻家陪同,他以為「排灣族分布於東海岸知本溪以南,有清兵駐守一

帶族群,一直到恆春板半島的山地,分為 Parijarijao、Chakubokubun、Pakarukaru、Subon 四個

群。」這種說法是有緣故的,因為鳥居龍藏曾甘冒天然災害與人為的危險進入蕃地作精密的

體質測定,也作語言、習俗比較等研究結果,「排灣這一種族,實際上是恆春上蕃社

(Tjuauvuuvulje)、恆春下蕃社(Pariljariljau)及東海岸(Paqaluqalu)群所形成」。又說:「恆春上、下

蕃的排灣蕃、卑南蕃及阿眉蕃的體質大概是一致的,沒有差異,但是太麻里番 (Paqaluqalu)

在體質上個人間差異很大。」 26 廖秋娥,〈台東縣大武地區的區域形成與轉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論,

2001),頁 27。所稱「南路」為清政府所開,分別由赤山、楓港、射寮、恆春、三條崙為起點

都卑南道為終點。也是現在所稱的崑崙坳古道、南迴(台九線)公路、大鳥萬古道、卑南覓至

恆春古道、浸水營古道等。

Page 3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28

由此可證,所謂 Makattao(馬卡道)人,係源從放索之地的故地而來,然其指

稱之故地即是 Sakipao(小琉球)庄,由此遷到放索之地與 Siraiya(西拉雅)族通婚而

形成一個新族群,所以會有同祖先的問題。還有伊能嘉矩談到 Tsarisien (澤利先)

族的淵源時,他把 mamazangiljan 的名字 Takanao 與 Ravuras 當作一個部族名來援

用,27雖不為過,但需說明清楚。而鳥居龍藏對排灣族的祭祀行為批判說:「製作

人頭形狀的刺球,拋空用竹竿接球的技巧,從這種風俗可以看出上蕃社的落後」,

28此言差矣!他沒有看出祭祀活動的意涵就算了,無為的亂下定論,去曲解排灣

人的文明,這容易遭人質疑,族內貽笑大方。

1901 年成立「台灣總督府臨時舊慣調查會」,專責調查研究台灣原住民的 一

個新組織,台灣總督府對首度見到未開化的台灣原住民十分重視。剛開始,台灣

舊慣調查會從事調查的工作者,並未受過特殊之訓練,他們是根據一定的制式規

格目錄填實所需內容,雖然有很多重要部分遺漏了,但仔細的研讀這些資料,你

會發現未曾注意的生活細節,反而可提供寶貴的資料。從其調查的結果,共有二

十六冊報告書,綜合最重要的部分,對整體台灣原住民族來說,便是對族群的分

類記載;對排灣族來說是資料篇的貴族系譜,它已成為後人研究台灣原住民族的

辭典,也使當代在政治統治上更加有效率。

(二)國內學者之研究

國內著名的人類學家石磊教授的名著《筏灣: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

調查報告》詳實的民族誌調查報告,已成為排灣族研究的經典範例,可做為與其

他排灣族部族與不同地區社會文化現象比較的基礎。因為族內本有不同的部族所

組成,如其神話傳說、祖源誕生、社會組織、繼嗣制度、祭祀行為、風俗習慣等

不同之論述,事實上還有很多空間可以深入探討。所以研究一個民族的問題,一

定要從整體的觀念著手,以族內的部族做研究的基礎,回溯不同的形成原因與淵

27 伊能嘉矩原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台北市:遠流,1996),頁 398。

28 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頁 290。

Page 3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29

源關係,超越既有理論或先驗意識的侷限,或用擴大解釋的方式來影響正確的探

討方向,如此容易產生與事實脫離現象,而難於捉摸各部族形成的來源。

許功明教授探討排灣族祭祀活動,1998 年出版《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

化》一書,談到〈排灣族古樓村頭目系統來源與承繼的口傳〉的內容時,研究者

會比較擔心是,以一個主要報導人的口傳,就決定部落 mamazangiljan 的系統及

其地位的高低有待商榷。在這方面,許功明如果不是處理的很周密,難免會落入

報導人主觀意識的形態,使整個探索的方向,描述的內容和詮釋的意義失去原味。

因此,筆者以為若有其它口述者所記述之內容有明顯的差異,讓人感受內外結構

互相糾結而有矛盾,這種研究結果,自然形成孤芳自賞結果而無法達成共同可以

接受事實現象,這對後輩研究者將造成無法釐清的困擾與障礙。所以處理排灣族

mamazangiljang 地位之間的爭執問題時,應採多角化的探討,或對應日本學者留

下的相關文獻資料,就會發現一條比較客觀的事實,其中所理出的脈絡,才有理

由讓人接受。

楊南郡譯註日本文獻不餘遺力,不論是森愁丑之助的《生蕃行腳》或是鳥居

龍藏的《探險台灣》等大作,他好比是時空下的主角,為了使翻譯的內容萬無一

失,他真的採在前輩歷史的腳蹤,重新踏查實錄。所以所譯成的書冊幾近原著之

意,尤其在人名、地名、家名及所用的專有名詞都能清楚交待實在不易,這種從

事學術的精神與治學的方法,令人感動與佩服。有幸曾見過面,也談過一些有關

排灣族歷史文化的問題,相見甚歡。

我在 1995 年期間,曾隨同潘立夫到各村落從事田野調查,訪談方式與我現

在認同的作法相差很多。在每一次找到報導人時,總覺得沒有聊上幾句話,就不

再問下去,究竟他想要採錄之目的是甚麼?對他神秘的心態報以懷疑的態度,最

後無法認同與接受他的研究方式,在沒有說出理由的情況,就決定離開不再參與

共同研究的行列。後來,看到潘立夫於 1995、1996 年分別出版《排灣族採訪冊》、

《排灣族文明初探》等專書,意味到他有為排灣族正名為「Avulungan 族」的偉

Page 3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30

大志向,主張排灣族人源從 Avulungan 之地擴展而來,並強調排灣文明是在

Avulungan 地區所創見等,這些論述顯然有再慎思的必要,排灣族如何去定位?

到此時,絕不是一個人說就算了,應該先從學界前輩為何稱之「排灣族」來認識

其精神?然其以自己想像的藍圖,然後再設法去證明它的正當性,這種研究方法

很難說服族外人,更何況還有族內人的主張。之後,有一個機會,屏東縣文化中

心邀請我審查他所撰述的《Kavulungan 排灣族歷史研究》一部專書,這本書稿內

容豐富有創見,在審查會中看到他對排灣族歷史文化的使命感,用心道出排灣族

正名的議題,認為排灣族的族名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切入,最正確的族名應該稱之

「Kavulungan 族」最適當,所以他為達成此一目標,曾在 1997 年 5 月召開「台

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來公認此議題的正當性。當然,這是他的看法,

也是研究結果自認的創見。但是,在筆者認知,正名不是一件容易事,像在近幾

年所做的族群分裂正名運動,那都太政治化,我不曉得那能代表甚麼意義?尤其

排灣族內部族如 Cimo、Panapanayang、Muqami 等之祖先,從未到 Kavulongan 地

區,如何稱他們是 Kavulongan 族呢?如此為之,誠難讓人信服他的理念。而潘立

夫雖不在正名,而是在推動更換族名運動,這一點,在審查會時,筆者曾提出建

言,希望作者除有深厚的田野調查經驗外,是不是先深入探討早期的人類學為何

把該族稱之為「排灣族」?其因在排灣族,這個民族是源於 Paqaluqalu 地區太麻

里溪以南沿海至恆春地區上下蕃稱之。該地區是 Cimo(箕模)部族的生活領域,

他們都說:「Sepaiwan na men」,其意是「我們是排灣人」。所以到日本學者研究

時,就稱之為「排灣族」。排灣族的族名,不是因屏東縣瑪家鄉排灣部落之地名

衍生而取用的,因為該部落的建立在晚期,該地只是族外人強調是排灣人居住的

地方所衍生出之地名。

蔣斌是排灣族的文化益友,他從人類學的理論探討 Laval(拉瓦爾) 部族貴族

制度之文化面向。據筆者所知,該家在祖源地 Tavalan 時期,由 Tagiradan-Sapagtel

為當家為 mamazangiljan,那時代 Darimarau 家還沒有誕生,直到該家三女 Tjuku

Page 3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31

率部眾遷到 Parirayan(大社)之地與 Ljavuwan 之地的 Kazangiljang 家的 Tsmelesai 結

婚後才建立 Darimarau 家的 mamazangiljan 地位。因此,Darimarau 家之權源也有部

分源從 Qutsapungan 之地的 Kazangiljan 家族遷移至 Ljavuwan 之地後而來的,使後

有其子 Tsemelesai 遷到 Parirayan(大社)之地創基業的原由。而 Darimarau 家在家系

地位不是嫡長子後代,該家的本家現居高雄縣茂林鄉多納村之 Tagiradan 家族,

原與 Tjuku-Darimarau 家共居 Davalan 之地後分遷移住的。因此,從排灣族的遷徙

法則來論,Parirayan(大社)部落原有 Ljavuwan 之地來定居之 Kazangiljang 家族,後

來因與 Tagiradan 家族之女聯婚關係,使 Tjuku 從 Davalan 之地遷入本地,共同建

立會說排灣語的 Darimarau 家族之 mamazangiljan 事業。所以筆者要說的部落與家

族的淵源關係會影響研究發展的結果,更何況時代背景的意義會超越我們所能想

像的空間。

在談到譚昌國在一篇〈歷史書寫、主體性與權力:「排灣族人寫排灣族歷史」

的觀察與反思〉論說中,29發現排灣族的歷史文化研究者,在「自我書寫模式」

有一「重建傳統」的共同趨勢,但他指出歷史主體性的概念,指出研究族內文化

要注意過去歷史事實之面向,也就是歷史的主人是誰?在詮釋歷史的面向,也就

是詮釋或記錄史料者是誰?以及歷史的能動性,也就是誰在歷史中有主動選擇和

自我決定的能力,而提出不必敘述歷史中盲目的追隨者或無助的受害者。研究之

方法論在時間性與歷史性的質疑,不同殖民者對排灣族的文化形塑有不同的影響,

書寫者要如何去詮釋歷史文化,只要不失有歷史主體性的概念,必能得到正面的

回應。譚昌國對排灣族的階層制度與繼嗣法則有二者不同的見地,他以北排灣

Vutsul(布曹爾) 部族之筏灣部落為例,「原則只有老大繼承家屋與家名,同時保

有其出身家族的階層地位,而其他於婚後的餘嗣,其階層地位會自動下降一級成

為貴族」。30相對的以南排灣 Cimo(箕模) 部族之 Tjuaovoovolje(大龜文)之地為例,

29 譚昌國,〈歷史書寫、主體性與權力:「排灣族人寫排灣族歷史」的觀察與反思對〉,(台北市:

台大文史哲學報編輯委員,2003),頁:67-95。 30 譚昌國,《排灣族》,頁:49。

Page 4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32

並沒有一套表示與 mamazangiljan 關係遠近的固定名稱,「凡 mamazangiljan 之兄弟

姐妹及其子嗣,因與其是親戚,多少受到一般平民之尊敬」。31有上述譚昌國的論

述,可見排灣族的繼嗣法則,因族群之組成不同就有不同的繼承方式,以北排灣

Laval(拉瓦爾)支系 Parirayang(大社)部落來講,他們重男輕女,強調男長子優先繼

承 mamazangiljan 之地位。所以排灣族家業或 mamazangiljan 地位的繼承法則不全

然由嫡長嗣繼承。

(三)族內論述

昔時在無文字的時代,語言的世界就是口語的世界,其他任何書寫文字對我

們都無關緊要,直到國家體制來到,不會講國家語言或看不懂書寫文字,可能直

接影響到他們的生計前途,這時才會開始關心文字使用能力。所以,族內對自己

歷史之研究源由,或多或少都有此種感覺激發使命而起。

然針對文本需求,要找到一本各家 mamazangiljan 系統表完整的參考資料,

實在不容易。所知在《排灣》一書所記載的「達瓦蘭部落貴族與族民的遷徙史」

中,除有系譜記錄外,提到塔力馬勞、都旺以及都瑪拉拉德家系的遷徙,32這些

家族都是 Laval(拉瓦爾)人背景的自屬家庭。對他所做的研究,曾有一段對話,他

肯定的說:「日本文獻記錄不實。」對如此了斷的說法,他沒有給我回應的空間,

只好笑著離開。然對一個從事族內文化的工作者,遇見如此的場景,對我來說是

司空見慣,我曾為「Cimo(箕模)人」三個字,在一個喜宴中被人嘲諷辱罵」,還

好這一次,我沒有機會提出對 Laval(拉瓦爾)人的研究心得,不然我也一起被罵進

去。

所知有許多非族內學者對族內觀並不樂見其研究的結果,但是,我認為沒有

族內學者認真的面對自己的文化,所研究的結果是一個冷冰冰的身體,好像失去

魂的呆視在那裡,缺少靈命的感動與生活的情感,那是讓人感到不自在。因此,

31 同上註,頁:50。

32 瑪拉拉德‧貴,《排灣》(台北縣:稻香,2002),頁 49-92。

Page 4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33

筆者十分鼓舞族內知青投入自己民族歷史文化之研究,不斷的鼓舞如高加馨、朱

連惠、張希文、潘志華、邱新雲、陳文秀、周選妹等新生代之族內研究者,關懷

民族生命的永續發展,並致力於發揚民族的知能與優良的傳統精神。認清了此一

現實,惟有靠共同的力量努力,才有一線生機拯救到自己的民族社會。

蔡光慧所著〈排灣原住民部落社會的建立與族群關係〉之碩論,33我們才看

見排灣族的歷史學者,他企圖架構一個創造轉化部落傳統社會文化的主體歷史意

識,在排灣族社會之變遷,不是由族內自我主導世局之變化,站在歷史形成的結

果,原住民只能從自己民族的立場來詮釋文化意涵,在族內之生活環境無力控管

或支配。然而蔡光慧在他文本敘述中能把排灣族當代的遷徙、分佈、及部落系統

做全面性的調查、整理及分析,實在是不容易做到的事。論及荷治、滿清等時代

之理蕃政策,他誠懇的表達自我的想法:

目的在闡釋排灣族藉以理解,並詮釋其生命經驗之思維模式,以及部

落社會得以存續發展之積極性力量的精神憑證。簡單的說,排灣族部

落營生空間之歷史文化設置,實積澱著排灣族營生經驗之詮釋與表達

,包括對異己意象之構作,藉由其意蘊與結構特質之解析,得以明瞭

排灣族部落社會得以存在與運作之基礎,進一步藉以理解排灣族原住

民在台灣族群關係史中之實踐作為。34

在談到 Pariljariljau(恆春) 地區時,他提出該地「居民由 Tjuaovoovolje(大龜紋)

與 Paqaluqalu(東海沿岸)二部族移民所構成」的理論,這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因為沒有「Cimo 部族」的概念是很難去判斷這個事實。基本上,Paliljaliljau(恆

春) 地區的人群就是居住在東部南方之沿海地區與恆春上下蕃的之地的先祖。開

始到此地區生活時,就逐漸與鄰近的其他民族相婚而組成一個新群體。因此,居

住在本地區的人都是混合族群,所以用「部族移民所構成」是正確的認知。

33 蔡光慧,〈排灣原住民部落社會的建立與族群關係(1630-1894)〉(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

史研究所碩論,1998),全頁。 34 蔡光慧,〈排灣原住民部落社會的建立與族群關係(1630-1894)〉,頁 2-3。

Page 4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34

葉神保在〈排灣族 Tjuaovoovolje(內文)社群遷徙與族群關係的探討〉的碩論

研究中,它算是區域性的研究,在重建清朝以來文獻中所說的瑯峤(上)十八社的

區域性社群的歷史,主張喚起「社群共同歷史的記憶,強調社群是一個人的生活

有意義的背景。」35這是滿感傷的民族意識,我們可以想像排灣族有血性的知識

份子,在心靈的底層流的是一淌血淚,為拯救自己的民族不知所措,滿腹的無奈。

葉神保研究的內容與與蔡光慧碩論性質雷同,只是蔡光慧研究的範圍擴及到

排灣族的整體,由此看出蔡光慧在本土學者所創下之影響力,日後掀起更多的本

土研究者投入部落史、家族史及鄉誌之研究,這對排灣族文化的復振是有正面的

意義。惟蔡光慧在排灣族宗主 mamazangiljan 的認定尚有空間再深入探討,諸如

「凡此部落對 Kuljaljau 宗主頭目 Tjuljeekan 家皆行從屬之禮」等之問題,36因為

Tjuljeekan家並不是宗主mamazangiljan,它只是藉由Giljing家勢易名而來的地位,

這在排灣族傳統 mamazangiljan 系統變成一個大問題,不可輕忽。

研究排灣族 mamazangiljang 家族的歷史文化,一定要先建構系統所屬的脈絡,

因為 mamazangiljang 家族承傳較多的部落及族群關係的歷史知識。相對的,從另

一個面向來論,筆者若清楚古老平民家族的本家,便容易找到這個家在族群系統

所屬裡各家的 mamazangiljang。談及王貴在《排灣》所著的論述,對其家族的土

地管轄範圍,敘述有過之而無所不及,他不能把起源不同的宗族 mamazangiljang

全含蓋在自家的管轄範圍,也不能把姻緣關係擴大解釋成為自屬的系統家族,膨

漲自我的書寫方式,常為族人所詬病,可信度低,易遭人質疑,族內必定無法接

受與認同。所以,族內研究者或自家報導人要謹守本份,勿逾越事實,貽笑大方。

族內觀的研究者都有一種使命感,所以在文字表達時,難免有情感的抒發。

對此以為不為過,因為在研究自己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時,我們很難釋懷有多少個

為甚麼?歷史的悲劇與文化的摧殘,祖先們的血淚已經流成江河,也得不到一點

35 葉神保,〈排灣族 caqovoqovolj(內文)社群遷徙與族群關係的探討〉(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研所

碩論,2002),頁Ⅱ。 36 蔡光慧,〈排灣原住民部落社會的建立與族群關係(1630-1894)〉,頁 12。

Page 4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35

公平正義的主張,這是現在我們想要問的話。試問傳統有甚麼不好?無憂無愁的

山林生活,為何要假借「改善」或「民主」來欺騙破壞我們的生活方式。難道原

住民就一定要過著像他們一樣的生活,才算是「生活」,生活裡才有文明。凡殖

民下的弱勢民族,不能留下一點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嗎?這是我們不能接受的問

題。國家體制下,強權把我們視為野人、蠻蕃等,視猶如人形,但與獸類無異的

說法,令人不齒。但日本學者森丑之助在 1977 年的台灣探險,早期卻發現不同

於非原住民的觀感,所謂山林奧地的蕃人「君臣之禮,恭恭敬敬接待的情誼,使

我們感動得差一點滴下眼淚。」37到後面他更說了一句真心話,認為日本官員度

量不夠大,不改治理他人的習性,他說:

果然,我們內地人開始忽視排灣族的傳統習俗,完全不顧人家的社會

組織與生活內涵,以獨斷方式治理他們。大概是為了打破所謂陋習罷,

日本官員把他們的社會秩序連根拔起,結果,昔日的部落權力者(即頭

目與貴族)對社蕃的影響力大大地減低了,雖然部分社蕃習慣上仍然尊

敬頭目,但是頭目的威嚴幾乎空洞化了,一般社蕃不再踴躍地向頭目

繳納年貢,最後像今日已陷入一片混沌狀態,社會上似乎喪失了安定

的基礎。38

從森丑之助的一席話可以證明排灣族的社會文化之變遷以外來的力量影響最

大,毫無人性的罔顧原住民的傳統習俗,把傳統的社會組織與生活內涵完全破壞

無遺,竟連維繫部落安定的 mamazangiljan 體制都瓦解,這不是阻絕民族生命延

續的手段與方法嗎?然像這種危及民族生命安全的改革政策,排灣人雖無力抵

抗拒絕,但族內耆老卻永懷在 mamazangiljan 自治的社會文化裡,不忍目賭部落

的 mamazangiljan 遭受無情的傷害與打擊。

研究排灣族 mamazangiljang 與其部落變遷的問題,從相關文獻所能參考的資

37 森丑之助;楊南郡,《生蕃行腳:森丑之助台灣探險》,頁 212。

38 森丑之助;楊南郡,《生蕃行腳:森丑之助台灣探險》,頁 212。

Page 4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36

料都不完整,其中以馬淵東一等所著之《台灣原住民族族系統所屬研究》、39台灣

總督府警務局彙編之《高砂族調查書》第二、五篇、40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編譯之《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41、李亦園所研究之論文〈來義鄉排灣

族箕模人的探討〉、42余萬吉所譯之《番族調查報告書》等較多可資參考的內容。

43然而從以上著作裡,雖然是零散的談到有關排灣族的形成,但在昔時的社會民

族機體裡,如何解構而演變成現在的情況?我們要根據宗譜所形成的部族去研究

發展。排灣族社會共同體的基本類型係由家氏、44部落、45部族、46的進程慢慢擴

大成為國家體制的一個民族,47使其生活領域內導致族群關係趨於複雜化。因此,

以各 mamazangiljan 系譜為研究發展的切入點,再連結 mamazangiljan 所居住或遷

徙的部落路線藉以探討部落形成的 mamazangiljan 關係,在此就可以再分析家氏

在部落與部落間所衍生的部族社會。然在族群遷徙與同化的歷史過程,文化空間

遭受不平衡破壞,民族發展的趨勢,又在文化的空間轉移民族界限逐級擴大,對

於那些長期存在的部族相關族群來說,特別是人數少的部族,通常容易趨於被同

39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北市:

原民會,南天,2011),頁 325-406 40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原著;中研院民族所編譯,《高砂族調查書》(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2001),頁 361-416。 41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習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第五卷第五冊,全頁。 42 李亦園,《來義鄉排灣族中箕模人的探究》(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56)。

43 佐山融吉原著 余萬吉譯,《番族調查報告書》(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13-1921

∕1983)。 44 尤利安‧弗拉季米羅維奇原著 莫西科科學出版社譯,《民族與民族學》(北京市:莫西科科學,

1973),頁 157。詮釋「代表家氏的特點是外婚。外婚正是構成家氏基本結構形成的因素,相應

地,家氏的基本功能是混雜的,同時不僅是生物方面的,而且是文化方面的。而在這個意義上,

家氏實際上是民族共同體的對立體,可以稱之為反民族。」 45 同上註,頁 154。對部落的論述如下:「恩格斯看待部落以為部落的特徵是具有一定的方言共

同性、共同的宗教觀念(神話)、儀式和自己的民稱。」顯然擇在我們面前的本是部落民族特

性,但從民族共同體來論:「部落是社會權力共同體,同時也是一個民族社會構成體。」 46 尤利安‧弗拉季米羅維奇原著 莫西科科學出版社譯,《民族與民族學》,頁 1167-178。對部族

的論述如下:「部族這個術語,在學術著作中,一般用來表示這些社會的民族社會機體。這一

情況的外部表現是,比如在民族共同體的最重要的歷史更替類型中,部族總是出現在部落和民

族這兩個民族社會機體之間。」 47 同上註,頁 1167-178。對民族的論述如下:「民族即是那些由語言、信仰、禮儀、風俗的共同

性和其它不受體質遺傳性傳播,而是靠培養和周圍傳統而發展起來的一些特性聯結起來的人

類共同體稱之。」其內部的一體化主要不是政治聯繫,而是靠由經濟聯繫來保證的。

Page 4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37

化或分裂,族群將會愈來愈少的民族發展的結果。

二 田野調查:深度訪談、焦點座談。

回顧國內外相關之文獻資料,諸如國內外之各種調查報告、專書、學術刊物、

與對族人所留下之耆老口述記錄等,總是有斷或續的內容無法聯結,所以在此時

刻,進行田野調查補實不足之資料十分重要。多年實地採錄的經歷,排灣族部落

每一個角落都曾留下深入訪談的足跡,因此,對於重回舊址部落踏查研究的工作

也特別重視。惟因筆者扮演族內研究的色彩鮮明,對研究的過程與結果難免會遭

人質疑的詬病,但從另一種正面的角度來論,除能趁語言之便外,個人的生活體

驗,剛好置身於傳統與現代青黃不接的現實環境裡,對自己民族的關懷與執著,

必然對族內文化會有不同的思考邏輯與詮釋的方法,在這種不同立場的研究方法,

自然形成有許多如情緒性的反應或偏袒式的敘述等要克服的困難與問題。不過,

筆者以為要有突破「原住民無史」的的困境,就要有信心朝著公平、正義、誠實、

謙卑等目標去努力,一定可以找到瞭解自己民族發展的脈絡所在。

排灣人有一種習俗,對一些忌諱的事不願重複敘述,例如祖先所做過不名譽

的事或發生不幸事件,在對談中幾乎都絕口不談,反而是歌功頌德的事會不停的

重複在嘴邊自我陶醉。因此,這種民族性格常會影響田野調查內容的真實性,他

們為避開事實,就會說一些杜撰的話來掩蓋所不喜歡回憶的事務。但在每一個村

落裡,只要有耆老在的地方,相信一定會有等待被挖掘的私有寶物,只要你肯用

心地尋覓,耐心的去追溯,或多找幾個口述者來交叉比對其中之内容,採錄者必

會得到更豐富的資訊來分辨內容的真實性。而一般學術研究要利用到深度訪談的

時刻,應該是在文獻探討的結果模糊無解或田野資料薄弱不足到尚不能作成問題

的結論時,才會進一步再作更深度訪談,讓遁形於外的事實找出而得到便於連結

問題的始末結果。而對本論因關係原初民族的問題,這麼久遠的時間變化,對這

樣的問題擔心還會有人可以講述嗎?自忖,一定會報以懷疑的態度來看待。但是,

Page 4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38

你若能真正下決心花些時間去探究時,所追溯的答案常在談笑中自然得到結果。

例如為了探討蘭嶼先住民、小琉球人、Lalikim 人與 Cimo(箕模)人的淵源關係,

Cimo(箕模)人為何與魯凱人的血緣相近,還有 Bonggutsuwan(碰固初灣族)與

Valis 古人的祖源關係以及 Tjuaovoovolje(大龜文)群如何對稱 Longkiyau(瑯峤)

群,以及排灣族到底是有幾種部族的統稱等疑問,這一些比較難於連結的脈絡系

統,如果不是靠著鍥而不捨的探討與追溯,不可能找出有力結果的依據。因此,

對一個無文字文化的民族,深度訪談常是研究者從事民族研究最重要的工具與方

法,因為所探究的問題未必能在一個文獻或在一次訪談中得到圓滿解決。所以在

探討研究的過程,當耆老們無法傳說祖先們的源由時,筆者常利用文獻的資料提

示喚起耆老們零星的記憶,設法去鋪成連結不明的灰色地帶,這樣的作法,除在

深植受訪者的內涵外,確實可以補實文獻之不足,以解難以克服的問題,藉由建

構排灣族傳統社會更有系統的民族發展。

三 直接參與觀察法

當我發現自己是排灣族 Cimo(箕模)人的後裔時,就決志要把排灣族的面

紗揭開,讓國家力量介入所隱匿的族群關係浮在議題上。因此,不斷的下田野,

不停的做文獻探討,這是筆者平日最矚目專注的工作。筆者深知自己沒有醫學方

面的常識與技術,去從事 DNA、綠腺體的比對分析,來辨認種群異同;也沒有

考古學研究的基礎與能力,去瞭解祖先們地下文化發展的情況。從 1991 年開始

進行部落田野調查,先後曾到過如(表 1-2╱頁 41)共有 263 家排灣族部落的

mamazangiljan 家採錄,後於 2003 年在一個偶發省思的靈感,為達到研究排灣族

mamazangiljan 制度與社會變遷的問題,發現「尋根」倒是一種可以嘗試的管道方

法,而為了更精確的達到目的,就開始走進排灣族部落從事田野調查,除把田野

的資料專訂成一本「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外,在期間為鑽研日本文獻,成立「日

本文獻翻譯中心」來專責探討相關的議題,分享所想要的內容。另外曾於 2003

Page 4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39

年 11 月至 2004 年 2 月期間,實地走過 48 處排灣族的舊地部落遺址,諸如金崙

溪、大竹高溪、大武溪、安朔溪、枋山溪、來義溪、隘寮溪等流域地區之舊址部

落,由此於 2006 年出版《台東縣達仁鄉傳統領域踏查實錄》一本有關傳統領域

的專書,其後再到 Jaljaavus、Tjuauvuuvulje、Tjuvetsekadan、Tavalan、Qinaljang 等

舊址部落斷續的走訪。2005 年為更深入瞭解排灣族的族群關係,特以「排灣族

箕模人之溯源之研究」為研究的主題,專論發表有關排灣族其中之一的部族形成,

藉由此文完成之後,繼又為深度瞭解排灣族內部族的源由與發展,開始撰研「排

灣族形成與發展之研究」來鋪成對排灣族社會文化更深層認識的基礎。所以撰寫

本文前的試探與研究,一面用主要的史實來做例解,另一面做理論性的追究,其

目的不外乎在為研究論文作充實的準備。然每當再溫習相關文獻時,發現有不同

的感受自然會回到從前的時光隧道裡,在思考領域上,彷彿跟隨著祖先們共同一

起走過歷史,對民初社會發生的況景,歷歷在心頭,彷彿是自己昨天親身的經歷,

自覺比較踏實。

還有筆者慣用田野調查的個人研究,但在這其中樂於運用歷史學家、民族學

家、考古學家、語言學家以及體質人類的 DNA 等研究的成果,對照自己在研究

領域上所面對的共同主體。因為民族誌研究只記載當代的生活文化,並不重視昔

時民初社會文化與習俗分析後之連結,好像脫離大環境在政治、經濟、社會整體

性的變遷與影響。所以拘泥在一個部落或一個部族的研究要去擴大解釋一個民族

社會體系的流變,其代表性的意義與價值是令人疑慮的。

回顧研究的論述與疑義,排灣族在沒有和文明社會接觸以前,族內自稱是講

排灣語的排灣人,各部落都是一個獨立自主的社會單位,然在部落間有攻守聯盟

的關係,但有時會有仇殺與襲擊的情事發生。每一個地區群體的形成,不外乎是

人口壓力、地方資源、天然災害、婚姻、適應、與認同等變遷的結果。因此,從

歷史觀要建立一個世界,排灣史要包括那些所謂「高文明」歷史,也要包括被稱

為「缺乏歷史的民族」的民族,因為在人類思想發生的程度,原住民也懂得如何

Page 4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40

思維自己與別族的關係,所經過的歷程與智慧的累積,足為後人追溯與探討。所

以曹永和有一段話是如此說:

台灣非原住民的歷史並不就是全部的台灣史,因為漢人以及其它荷蘭人、

西班牙人、日本人來台灣以前,台灣島上的主人是南島語系的原住民族,

我們不應以漢人為中心來研究台灣史。48

48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市:聯經,2000),頁:186-187。

Page 4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41

表 1-2 2013 年排灣族內各村落 mamazangiljang 家族名冊一覽表

姓名 家名 本家、

宗家名

現址及電話 說明

屏東縣三地門鄉 1 王正宇

Dumararats Darimarau 屏東縣三地門鄉青山

村 4 鄰民族巷 46 號

08-7964626

Laval 族群的始祖先後有

Sa-Pagtel-Tagiradan、

Sa-Tail-Dumarats、

Sa-Toko-Tarimarau 等三家,本

家是排行次子系統的家族。

2 王蘭妹

Tagiradan Darimarau 屏東縣三地門鄉口社

村 2 鄰信義巷 21 號

08-7957083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192。註:第

三位先祖 Sa-Coko 在 Tavalan

之地建 Durimarau 家,遷到

Parirayan 之地成為排灣族拉瓦

爾群的鼻祖。第三代子孫長子

Jipoe 遷到口社建 Tagiradan 家。

3 白千女

(Qadau)

Tarimoran Darimarau 屏東縣三地門鄉口社

村鄰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193。註:居

口社部落的平民

mamazangiljang。

4 賴正雄 Tarimarau Darimarau 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

村 5 鄰 84 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192。P:192、

193。註:先祖 Sacoko 在 Tavalan

之地建 Durimarau 家,第三代

子孫三子 Urun 在大社續用

Durimarau 家名。

5 盧弘志 Dumararats Darimarau 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

村 5 鄰 54-1 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192。註:昭

和 6 年移川田調。

6 Maljevelj Kazangiljang Darimarau 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

村鄰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192。註:昭

和 6 年移川田調。

7 胡道志 Obarats Darimarau 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

村鄰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192。註:昭

和 6 年移川田調。女兒居好茶。

8 不明 Tarivatan Darimarau 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

村鄰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192。註:昭

和 6 年移川田調。

9 邱清吉

Lovaniyau Lovaniyau 屏東縣三地門鄉德文

北巴巷村 53 號

08-7996065

根據張金生於 1998.7.15 到部

落田野調查紀錄。

田金福 Pacekel Mavalyo 屏東縣三地門鄉賽嘉

根據 2013.7.19 三地門鄉公所

提供資料。

田金福

之妹

Pacekel Mavalyo 屏東縣三地門鄉德文

德文巷

根據 2013.7.19 三地門鄉公所

提供資料。

10 藍玉珍 三地門鄉德文北巴巷

村 54-1 號 0916127453

根據 2013.7.19 三地門鄉公所

提供資料。

11 陳順歸 Galan

Darimarau 三地門鄉德文北巴巷

村 54-1 號 08-7996065

0928294837

根據 2013.7.19 三地門鄉公所

提供資料。

註:居下北巴(Tusepaiwan)部

落。

12 戴月娥 Temalalat

註:居下北巴

(Kaumaqan)部落。

Darimarau 三地門鄉德文北巴巷

村 63 號 08-7996024

根據張金生於 1998.7.15 到部

落田野調查紀錄。

13 包金蓮

Pakedavai Lovaniyau

Mavalyo

屏東縣內埔鄉水門村

成功路 63 號

08-7991159

根據張金生於 1998.7.15 到部

落田野調查紀錄。

Page 5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42

14 曾文安

Mavalyo Dumararats 屏東縣三地門鄉青山

村鄰號 08-7960800

O938609238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192。

註:三位祖先原居 Tavalan 之

地分別有 Tagiradan、

Dumararats、Taramarau 等三家

,本家係由次子家名分出。

15 陳花粉 Chialuzaljum

Mavalyo 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

村鄰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00。註:從

Sepaiwan 遷入者

16 歸鴻吉 Pulidan Lovaniyau

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

村中正路 3 鄰 91 巷 8

08-7992105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00 註:以

前居 Pailus 之地,及

Makazayzzayz 部落之一。。

17 包水生 Patikul Mavalyo

Patikul

屏東縣三地門中正路

11 鄰 63 巷 5 號

根據 2013.7.19 三地門鄉公所

提供資料。

註:從 Sepaiwan 遷入者。P:

200。

18 施阿女

Djumol Mavalyo 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

村中正路二段 87 巷 5

根據張金生於 1998.7.15 到部

落田野調查紀錄。

19 謝貴妹 Ruruwan Mavalyo 潮州鎮三星里 7 鄰壽

福路 168 巷 25 號

08-7992735

0932883769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00。

20 包智偉 Pakedavai Mavalyo 三地門鄉三地村中正

路 37 巷 13 號

08-7991340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03。

21 劉俊良 Vavelengan Mavalyo 三地門鄉安坡村 2 鄰

16 號

根據 2013.7.19 三地門鄉公所

提供資料。

22 藍美花 Karangiljang Mavalyo 三地門鄉達來村 5 鄰

50 號

根據 2013.7.19 三地門鄉公所

提供資料。

23 陳清木

Darinadan Mavalyo 屏東縣三地門鄉達來

村 4 鄰 33 號

根據 2013.7.19 三地門鄉公所

提供資料。

24 李金蘭

Galuligul Mavalyo 三地門鄉達來村 5 鄰

89 號

根據 2013.7.19 三地門鄉公所

提供資料。

08-7993765 0921298847

25 陳柏源 Mavalyo Mavalyo 三地門鄉馬兒村 3 鄰

26 號

根據 2013.7.19 三地門鄉公所

提供資料。

26 徐阿秋 Ruljadjeng Mavalyo 三地門鄉馬兒村 6 鄰

47 號

根據 2013.7.19 三地門鄉公所

提供資料。8-7958527

27 陳金英 Mavalyo Mavalyo

Galuligul

居瑪家鄉三和村。 陳英雄推舉之頭目家。

28 杜砂珍 Chialuzaljum 居大愛村。 陳英雄推舉之頭目家。

29 陳英雄 Taviyaljan 三地門鄉達來村鄰號 陳英雄自撰達來村部落史証

明自家是頭目家族。

屏東縣瑪家鄉 1 不明 Parorayan Mavalyo Ka-Padain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195,但現在

該家族已消失無蹤。註:昭和

六年移川田調 Ka-Pada

in 之地的 mamazangi。

ljang 家族之一。

2 蔣來義

Kazangiljang 大

Lovaniyau

Kazangiljang

屏東縣瑪家鄉瑪家村

2 鄰福山 6 號

08-7991522

0988134785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195。註:昭

和六年移川田調 Ka-Pada

in 之地的 mamazangi

ljang 家族之一。源從

Kasepaiwan 之地而來。

Page 5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43

3 不明 Tarurayan Mavalyo Ka-Padain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195,但現在

該家族已消失無蹤。。註:昭

和六年移川田調 Ka-Pada

in 之地的 mamazangi

ljang 家族之一。

4 莊梅花 Ruruwan Mavalyo 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

鄰福山號 Ka-Padain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195。註:昭

和六年移川田調 Ka-Pada

in 之地的 mamazangi

ljang 家族之一。

5 李阿保 Kusaza Mavalyo 屏東縣瑪家鄉排灣村

3 鄰 35 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195。註:昭

和六年移川田調 Ka-Pada

in 之地的 mamazangi

ljang 家族之一。

6 宋賢一 Paramuran Mavalyo Ka-Padain(現居台東

縣金峰鄉正興村)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195。註:昭

和六年移川田調 Ka-Pada

in 之地的 mamazangi

ljang 家族之一。

7 徐春美

Vavelengan Darimarau 屏東縣瑪家鄉瑪家村

鄰 5 號 08-7991315

0912198031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192、193。

註:先祖 Sacoko 在 Tavalan 之

地建 Tarimarau 家,遷到

Parilayan 之地後,先祖 Laotsu

到 Sepaiwan 之地建 Vavelengan

家業。其後第六代子孫次子

Laotsu 到瑪家村壯大

Vavelengan 家業。

又有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

研究第二冊資料篇 P:196。

註:昭和六年移川田調 Se-Pa

iwan 之地之記錄。

8 曾隆盛 08-7850472

Demalayat Mavalyo 屏東縣來義鄉來義村

4 鄰 30 號

根據張金生於 1998.7.15 到部

落田野調查紀錄。

9 蕭成德 08-7790030

Palengetse Mavalyo 屏東縣瑪家鄉排灣村

4 鄰 43 號(Se-Paiwan)

根據張金生於 1998.7.15 到部

落田野調查紀錄。

10 蕭惠美 08-7990003

Qapulu Mavalyo 屏東縣瑪家鄉排

灣村 4 鄰 43 號

0911191662

根據張金生於 1998.7.15 到部

落田野調查紀錄。

11 高冠芬

Taugado Mavalyo

Chialuzaljum

屏東縣瑪家鄉排

灣村 1 鄰 14 號08-7990182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196。

12

李正 08-7990181

Dalulayats Mavalyo

屏東縣瑪家鄉排

灣村 36 號

(Se-Paiwan)

根據張金生於 1998 年到部落

田野調查紀錄。

13 陳志龍 Mavalyo Mavalyo

屏東縣瑪家鄉排

灣村 5 鄰 57 號

08-7990206

根據張金生於 1998 年到部落

田野調查紀錄。

14 劉得二 Mavalyo 08-7990027

08-7990236

Mavalyo

Taugado

屏東縣瑪家鄉佳

義村 8 鄰泰平巷

82 號 08-7990236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196、201。

註:本部落是來自 Padin 與

Sepaiwan 等兩地者多。

15 賴建國 Kazangiljang Mavalyo

(現址屏東縣瑪

家鄉佳義村鄰

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01。註:本

部落是來自 Padin 與 Sepaiwan

等兩地者多。

Page 5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44

16 不明 Todarimau Mavalyo

佳義村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01,但現在

該家族已消失無蹤。。註:本

部落是來自 Padin 與 Sepaiwan

等兩地者多。

17 不明 Ruruwan Mavalyo

(現址屏東縣瑪

家鄉佳義村鄰

號) 佳義村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01,但現在

該家族已消失無蹤。。註:本

部落是來自 Padin 與 Sepaiwan

等兩地者多。

18 不明 Rivangrau Mavalyo

(現址屏東縣瑪

家鄉佳義村鄰

號) 佳義村

P:201,但現在該家族已消失

無蹤。。註:本部落是來自 Padin

與 Sepaiwan 等兩地者多。

19 不明 Taugadu Mavalyo

(現址屏東縣瑪

家鄉佳義村鄰

號)

佳義村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01,但現在

該家族已消失無蹤。。註:本

部落是來自 Padin 與 Sepaiwan

等兩地者多。

20 李金蘭

Tovachingan Mavalyo

原居 Taravatsan

之地,現居達來

村。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197,移川昭

和七年田調。。註:祖先源從

Padain之地遷到Tavatavan之地

到 Taravatsan 之地,再移住

Tavasan 部落。

21 包金蓮 Pakedavai Lovaniyau

Mavalyo

Kazangiyan

原居 Taravatsan

之地,現居三地

村。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197,註:移

川昭和七年田調。

22 高英愛 Mavalyo Darimarau 屏東縣瑪家鄉北

葉村 1 鄰風景 12

號 0917925564

根據 2013.7.19 由瑪家鄉公所

提供名單。

23 柳香蘭

Todiarimau Mavalyo

屏東縣瑪家鄉北

葉村 2 鄰風景 19

號(Mashirits)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198,註:移

川昭和六年田調。08-799003

24 不明 Rivagrao Mavalyo

現居北葉村,但

未列 mamazangilj

ang 家族。註:原

居 Mashirits(北

葉)之地。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198,但現在

該家族已消失無蹤。註:移川

昭和六年田調。

25 不明 Garuligul Mavalyo

Garuligul

現居北葉村,但

未列 mamazangilj

ang 家族。註:原

居Komaqan 之地。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199,但現在

該家族已消失無蹤。註:移川

昭和五年田調。註:祖源分別

從 Padain與 Kasepaiwan 等二地

匯集遷入 Kavaruruan 之地後在

遷入 Komaqan 之地。

26 不明 Ruraden Mavalyo

Garuligul

現居北葉村,但

未列 mamazangilj

ang 家族。註:原

居上 Manul 之地。

P:199,但現在該家族已消失

無蹤。。註:從 Kamaqan 之地

分遷之上部落。

27 不明 Pakedavai Lovaniyau

Mavalyo

現居北葉村,但

未列 mamazangilj

ang 家族。註:原

居中 Manul 之地。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199,但現在

該家族已消失無蹤。。註:從

Kamaqan 之地分遷之中部落。

28 不明 Maljirin Mavalyo

Garuligul

現居北葉村,但

未列 mamazangilj

ang 家族。註:原

居下 Manul 之地。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199,但現在

該家族已消失無蹤。。註:從

Kamaqan 之地分遷之下部落。

Page 5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45

29 不明 小

Lovaniyau

Lovaniyau 註:原居 Kamauqan

之地。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05,但現在

該家族已消失無蹤。。註:東

Lovaniyau 南下遷往 Jadjuladan

時所留下照應 Mavalyo 家族

者。

30 不明

Pakedavai Lovaniyau

Mavalyo

註:原居 Kamauqan

之地。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05,但現在

該家族已消失無蹤。。註:小

Lovaniyau 家族之老二 Jajaran

所創建。

31 池金發 Vavulengan Mavalyo 屏東縣瑪家鄉佳

義村 5 鄰 50 號

根據 2013.7.19 瑪家鄉公所提

供名單。

32 蔡振武 Vavulengan Mavalyo 屏東縣瑪家鄉涼

村 140 號

根據 2013.7.19 瑪家鄉公所提

供名單。0932750986

33 曾龍通 Livilivuwan Mavalyo 屏東屏東縣瑪家

鄉涼村鄰號 57號

根據 2013.7.19 瑪家鄉公所提

供名單。08-7991789

34 李月花 Kalulayan

Kazangiljang

Mavalyo 屏東縣瑪家鄉排

灣村 3 鄰 36 號

根據 2013.7.19 瑪家鄉公所提

供名單。08-7990181

0987033625

35 李其美 Kusaza

Kazangiljang

Mavalyo 屏東縣瑪家鄉排

灣村 3 鄰 35 號

根據 2013.7.19 瑪家鄉公所提

供名單。08-7990091

36 兆文梅 Palamlam Mavalyo 屏東縣瑪家鄉排

灣村 4 鄰 44 號

根據 2013.7.19 瑪家鄉公所提

供名單。08-7990128

37 李清貴 Valiyos Mavalyo 屏東縣瑪家鄉涼

村 57 號

根據 2013.7.19 瑪家鄉公所提

供名單。

38 高玉香 Chialuzaljum Mavalyo 屏東縣瑪家鄉涼

村 2 鄰 9 號

根據 2013.7.19 瑪家鄉公所提

供名單。08-7993380

屏東縣泰武鄉

1 周春櫻

Mavalyo Mavalyo 屏東縣泰武鄉平

和村 7 鄰 40 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04。註:女

先祖源從 Padain 之地嫁入

Tarumak 之地創 Mavalyo 家,

後遷到鄰近之 Piyoma 之地建

業。08-7850488

2 劉碧煌

Djinglo Lovaniyau 屏東縣泰武鄉佳

平村 5 鄰 151 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未見其系譜建

立。08-7833079

3 阿拉依

樣-達卡

Karangiyan Mavalyo

Daugadu

屏東縣泰武鄉泰

武村 9 鄰良武路

93 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未見其系譜建

立。08-7920152

4 塗偉華

Tariyalep Lovaniyau 屏東縣泰武鄉佳

興村 5 鄰 59 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07。註:源

從台東來。08-7920209

5 蔣美花 Galuligul Mavalyo 屏東縣泰武鄉平

和村 3 鄰 20 號

根據 2013.7.19 由泰武鄉公所

提供名單。

6 瑾坤山 Vavelengan Mavalyo 屏東縣泰武鄉佳

平村 6 鄰獅子 3

根據 2013.7.19 由泰武鄉公所

提供名單。

7 林玉妹 Lupavatjes Mavalyo 屏東縣泰武鄉佳

平村 2 鄰 20 號

根據 2013.7.19 由泰武鄉公所

提供名單。

8 雷春生 Culuvu Lovaniyau 屏東縣泰武鄉萬

安村 5 鄰 59 號

根據 2013.7.19 由泰武鄉公所

提供名單。

Page 5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46

9 高健明 Djinglol

Lovaniyau 屏東縣泰武鄉佳

平村 9 鄰 47 號

根據 2013.7.19 由泰武鄉公所

提供名單。

10 張淑梅 Saliljan Lovaniyau 屏東縣泰武鄉佳

平村鄰號

根據 2013.7.19 由泰武鄉公所

提供名單。

11 沈萬年 Djajudajkuts Lovaniyau 屏東縣泰武鄉佳

平村鄰號

根據 2013.7.19 由泰武鄉公所

提供名單。

屏東縣來義鄉

1 高武安

Lovaniyau Lovaniyau 屏東縣來義鄉來

義村 4 鄰 30 號08-7850472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08。註:源

從 Jadjuladan 之地遷移到

Quvulje之地後在 Jaljaavus之地

定居。

2 高福春

Jaluygi Lovaniyau 屏東縣來義鄉來

義村 14 鄰 110 之

1 號 08-7851653

根據張金生於 1998 年到部落

田野調查紀錄。

3 洪寶珠

Padadalje Lovaniyau 屏東縣來義鄉丹

林村 1 鄰 35 號08-7850415

根據 2013.7.19 由來義鄉公所

提供名單。

4 陳玉娥

Lidau Lovaniyau 屏東縣來義鄉丹

林村 6 鄰古義路

35 之 1 號08-7850111

根據張金生於 1998 年到部落

田野調查紀錄。

5 高偉仁

Lusiguwan Lovaniyau 屏東縣來義鄉古

樓村 10 鄰 58 巷 1

號 08-7850415

根據李亦園<來義箕模人研

究>文獻。

6 羅木蘭 Jaljuljevekan Lovaniyau

Djakudjakuts

Kazangiljang

Lingdjal

屏東縣來義鄉來

義村鄰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09。註:傳

說在 I-Cimo 之地太陽生三

卵,其中本家是青卵的後裔,

先祖是 I-vi。

7 呂旭馨 Ruvilivil Lovaniyau 屏東縣來義鄉望

嘉村鄰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09。註:傳

說在 I-Cimo 之地太陽生三

卵,其中本家是第一個赤卵的

後裔,先祖是 Coko。

8 潘千金 Gadu Lovaniyau

本家已被

Tjuljevekan

家所取代。

屏東縣來義鄉望

嘉村鄰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09。註:傳

說在 I-Cimo 之地太陽生三

卵,其中本家是第二個赤卵的

後裔,先祖是 Civaivai。其後

該家因聯姻被離婚逼出為

Tjuljevekan 家所取代。

9 羅俊傑

Jaluljivae Mavalyo

屏東縣來義鄉望

嘉村 1 鄰 3 之 1

號 08-7982007

根據 2013.7.19 由來義鄉公所

提供名單。

10 黃平山

Kalacimo Lovaniyau 屏東縣來義鄉望

嘉村 1 鄰新樂路

2 之 2 號

08-7981982

根據 2013.7.19 由來義鄉公所

提供名單。

11 羅安吉 Caododo Lovaniyau 屏東縣來義鄉文

樂村鄰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10。註:源

從潮周南岸庄的 Lamugan之地

Page 5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47

經過 Varogan、Caulangao 等地

的居住,在往 Putsunoqe 之地建

立本家。

12 沈清池

Coqalju Lovaniyau 屏東縣來義鄉文

樂村鄰號

08-7981929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10。註:原

居 Calasiu(丹林)之地,在地家

名稱 Ajangilan 家,遷入

Putsunoq 之地石改家名為

Coqalju 家。

13 曾華德 Karud Lovaniyau

Caputirin

Jamaja-an

屏東縣來義鄉南

和村鄰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11。註:源

從 Vengalide 之地,在地家名是

Caputirin 家,遷入 Paulus 之地

時,另建 Jamajaan 家名。此乃

Jamajaan家嫡長子Kaona系統。

14 不明 Carovoan Lovaniyau

Caputirin

屏東縣來義鄉南

和村鄰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211,但現在該

家族已消失無蹤。。註:源從

Vengalide 之地,在地家名是

Caputirin 家,遷入 Paulus 之地

時,其次子 Salivon 建本家。

15 羅木蘭 Tjuljevekan Mavalyo

Pajaljinuk

Lingcal

屏東縣來義鄉古

樓村鄰號

註:從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

研究第二冊資料篇 P:212 之

系譜論,無法連結 Tjuljevekan

家與 Lingcal 家的關係,所指

其祖源 Rumuc 即是 Giling 家族

的始祖,也是 Lingcal 家的始

祖,因為 Lingcal 家是 Giling 家

老五所建者。

16 鍾文源 Giling(註:本家

名由先祖名 Giling

衍生而來。)

Lovaniyau 屏東縣來義鄉古

樓村鄰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11。註:先

祖 Luluan 與 Giling 源從 Palilja

liljau(恆春)海岸經過力里溪到

Kulasan 之地生 Rumuc、

Rumuj、Lavai 等三兄弟,老大

與老二遷到 Kuljaljau 之地創

Giling 家,老三留在 Kulasa 之

地建 nI-radan 家。

17 I-radan Lovaniyau

屏東縣來義鄉古

樓村鄰號

同上。

18 方富娘 Caljas-inaval

je

Lovaniyau

來義村 根據 12013.7.19 由來義鄉公所

提供名單。

19 林玉秋 Caljas-ivili Caljas-Tjana

valj

來義村 根據 12013.7.19 由來義鄉公所

提供名單。

20 趙雅雲 Masaisai Lovaniyau 望嘉村 根據 12013.7.19 由來義鄉公所

提供名單。

21 陳愛花 Galjatimo Lovaniyau 望嘉村 根據 12013.7.19 由來義鄉公所

提供名單。

22 葉麗珠 Patjeqan Lovaniyau 文樂村 根據 12013.7.19 由來義鄉公所

提供名單。

23 莊智惠 Paculjilje Lovaniyau 文樂村 根據 12013.7.19 由來義鄉公所

提供名單。

24 戴小萍 Paculjilje Lovaniyau 文樂村 根據 12013.7.19 由來義鄉公所

提供名單。

25 余婉真 Malikilikilje Lovaniyau 南和村 根據 12013.7.19 由來義鄉公所

提供名單。

26 莊景星 Tapaljaljui Lovaniyau 南和村 根據 12013.7.19 由來義鄉公所

提供名單。

27 胡美金 Giling Lovaniyau 南和村 根據 12013.7.19 由來義鄉公所

提供名單。

28 許香珠 Aulivang Lovaniyau 南和村 根據 12013.7.19 由來義鄉公所

提供名單。

Page 5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48

29 陳盆花 Lupiliyan Lovaniyau 南和村 根據 12013.7.19 由來義鄉公所

提供名單。

30 羅安初 Lingetjalje Lovaniyau 南和村 根據 12013.7.19 由來義鄉公所

提供名單。

31 王文華 Lupiliyan Lovaniyau 南和村 根據 12013.7.19 由來義鄉公所

提供名單。

32 潘美花 Racevungan Lovaniyau 義林村 根據 12013.7.19 由來義鄉公所

提供名單。

33 朱武雄 Tjacengelav Lovaniyau 義林村 根據 12013.7.19 由來義鄉公所

提供名單。

34 廖莉華 Kazangiljang Mavalyo 大後部落 根據 12013.7.19 由來義鄉公所

提供名單。

35 杜敏成 Rairai Lovaniyau 丹林村 根據 12013.7.19 由來義鄉公所

提供名單。

36 劉美英 Tjaljuljivae Lovaniyau 丹林村 根據 12013.7.19 由來義鄉公所

提供名單。

37 朴桂蓮 Tjalinau Mavalyo 丹林村 根據 12013.7.19 由來義鄉公所

提供名單。

38 徐女里 Paljangui Lovaniyau 丹林村 根據 12013.7.19 由來義鄉公所

提供名單。

39 洪愛娘 Tjarasakiv Mavalyo 丹林村 根據 12013.7.19 由來義鄉公所

提供名單。

屏東縣春日鄉 1 不明 Lumug Lovaniyau

Takilivan

屏東縣春日鄉力

里村鄰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15。註:源

自台東縣大武鄉大鳥村之

Saljayasai 部落,越山遷到力里

部落建本家。

2 翁鳳麗

Kadodoran Lovaniyau

屏東縣春日鄉七

佳村 9 鄰自強 1

路 28 號

08-8791227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16。註:源

有 Lovaniyau 家的 Puljaljuyan

留在力里創建 Kadodoran 家,

其後代長子Rangaran入贅到舊

內文,其留下之家業,由其妹

Coko 與來自來義部落的

Coljala 繼承家業。\

張金生 1997.7.20 田調記錄。

3

杜明雄

Lalasupul 或

Lovaniyau

Kadodoran

屏東縣春日鄉力

里村鄰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17。註:源

從 Kaviyangan 之地來的先組

Kakiso 與舊力里部落之 Coko

結婚,由 Lovaniyau 家之

Puljaljuyan 的人來到 Kadodoran

家創建 Lalasupul 家。

Lalagavan Lovaniyau

Sulunak

屏東縣春日鄉力

里村鄰號

4 謝家定 Jakojakots Lovaniyau

Pasasoan

屏東縣春日鄉力

里村鄰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18。註:本

家源自 Kaviyangan 之地的

Pasasoan 家經過 Dagao 之地到

舊力里之部落 Wagel 之地創

Jakojakots 家,後往內

Tjauqaciljai 遷移。

5 高崑雄

Kazangiljang

或稱 Kauvu

Lovaniyau

Kazangiljang

屏東縣來義鄉七

佳村 5 鄰自強 1

路 98 號

08-8791722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18。註:源

從來義部落經過舊古樓到舊

力里建立本家。

張金生 1997.7.20 田調記錄。

6 郭秀玲 Jalogan

Djalungan

Lovaniyau

Sulunak

Qaveleng

屏東縣春日鄉力

里村鄰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19。註:源

從 Kaviyangan 之地到舊

Rarekerek 之地的小部落

Karuyoan 之地建立本家。

7 不明 Oveljin Lovaniyau 屏東縣春日鄉力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20 稱:源

Page 5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49

里村鄰號 從 Kaviyangan 之地到舊

Rarekrek 之地建業,與來自浸

水營北方之 Chobtsubutsukan 部

落的 Jajaspl 家共居。

8 戴照吉 Kakateyan Lovaniyau

Sulunak

屏東縣春日鄉力

里村鄰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20。註:源

從 Karuvoan 之地到舊 Rarekrek

之地建業。

9 不明 Tarimarau Lovaniyau 屏東縣春日鄉力

里村鄰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20。註:源

從 Karuvoan到舊 Rarekrek 之地

建業。

10 李志豪

Chagalan Lovaniyau

Giling

I-radan

屏東縣春日鄉七

佳村 4 鄰自強 1

路 127 號

08-8791515

張金生 1998.9.24 田野。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21。註:源

從 I-radan家第二代的次子 Jujui

離開Kuljal ja之地到 Tjuvetseka

dan 之地創本家。

1 趙秀英

Tsorimodjoq Lovaniyau 屏東縣春日鄉七

佳村 5 鄰自強 1

路 117 號

08-8791309

張金生 1997.9.30 田野。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22。註:本

家源從 Kaviyangan 之地經過

Karuroan 之地到 Tjuvetsekadan

之地居住。

12 不明 Kolpd Lovaniyau 屏東縣春日鄉七

佳村鄰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23,但現在

該家族已消失無蹤。註:源從

Kaviyangan 之地到

Tjuvetsekadan 之地居住成

mamazangiljang 的家。

13 不明 Pchuk Lovaniyau

Chazazoko

屏東縣春日鄉七

佳村鄰號

P:224,但現在該家族已消失

無蹤。註:Chazazoko 家經過

Karuvoan 之地到 Tjuvetsekadan

之地定居建 Pchuk 家。

14 黃萬來

Chapaljai Lovaniyau

Chazazoko

屏東縣春日鄉七

佳村 3 鄰自強 1

路 127 號

張金生 1997.9.30 田野。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24。註:源

從台東縣境 Kuvaleng 之地到

Tjuvetsekadan 之地與 Pchuk 家

人另建本家。

15 胡素美 Solinak Lovaniyau Koabal(屏東縣來

義鄉古華村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25。註:本

家經過 Karuvoan 之到 Zacuva

cuvakan、Chonabanab 等地到

Koabal 之地建立本家。

16 不明 Chamalja Lovaniyau

Tjuleng

Kulalangau(屏東

縣春日鄉古華村

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26,但現在

該家族已消失無蹤。註:本地

是屬 K0abal 部落系統。

17 何綱好 Qalvu Lovaniyau Civavao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27。註:先

祖 Qalolon 與來自台東之

Ramereman 原居

Kalachongan(加祿堂)之地,後

遷到 Civavao 之地建立本家。

18 柯秀華

Qaludu Lovaniyau 屏東春鄉七佳村

8 鄰自強 1 路 15

號 08-8791118

根據張金生 1997.9.30 田野記

錄。

Page 5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50

19 陳文祥

Maljingaljin

Lovaniyau 屏東縣春日鄉七

佳村 6 鄰玉山路

75 號(Savikiyan)

08-8791287

08-8791783

張金生 1998.7.6 田野。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28。註:先

祖 Kaljanvao 源從 Rare krek 之

地經 Qavol、Ca otsekes 等地到

Savi lian 部落定居。

20 李春木 Chiamachiaa

n

Lovaniyau 屏東縣春日鄉歸

崇村 13 鄰 26 號

根據張金生 1998.9.15 田野。

21 路己紅 Tjaljuljivaq Mavalyo 屏東縣春日鄉士

文村鄰號

根據 2013.7.19 由春日鄉公所

提供資料名單。

22 藍中德 Paljarek Lovaniyau 屏東縣春日鄉士

文村鄰號

根據 2013.7.19 由春日鄉公所

提供資料名單。

23 石志誠 Palarek Lovaniyau 屏東縣春日鄉士

文村鄰號

根據 2013.7.19 由春日鄉公所

提供資料名單。

24 張美英 Tarimarau Lovaniyau 屏東縣春日鄉歸

崇村鄰號

根據 2013.7.19 由春日鄉公所

提供資料名單。

25 吳桂梧 Ljupq Lovaniyau 屏東縣春日鄉歸

崇村鄰號

根據 2013.7.19 由春日鄉公所

提供資料名單。

26 李明美 Tagau Lovaniyau 屏東縣春日鄉歸

崇村鄰號

根據 2013.7.19 由春日鄉公所

提供資料名單。

27 張新德 Tjuangatsuq Lovaniyau 屏東縣春日鄉七

佳村鄰號

根據 2013.7.19 由春日鄉公所

提供資料名單。

28 陳一川 Tjuangatsuq Lovaniyau 屏東縣春日鄉力

里村鄰號

根據 2013.7.19 由春日鄉公所

提供資料名單。

屏東縣牡丹鄉 01 陳美蓮 Lovaniyau Lovaniyau 屏東縣牡丹鄉東

源村 5 鄰 93 號

08-8830132

0925959590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36 大龜文

王國後裔。

溫利伶 不明 註:本會精兵居湖口。

02 張順枝

Qidipe Lovaniyau 屏東縣牡丹鄉高

士村 4 鄰 50 號

O8-8810179

根據張金生 2010.7.8 田野記

錄。註:該村巫師

,設有祖靈廟。

03 周富財

Majaujaqas Lovaniyau 屏東縣牡丹鄉高

士村 4 鄰 55 號

08-8810435

根據張金生 2010.7.8 田野記

錄。註:其父為周清吉,本人

不在家鄉。

04 許富基 Lumajaqe Lovaniyau 02-28489972 根據張金生 2010.7.8 田野記

錄。

05 不明 Putsabiji Lovaniyau Sukuskus(高士佛)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42,但現在

該家族已消失無蹤。

06 曹明輝 Pakeleva Lovaniyau 屏東縣牡丹鄉士

林村 3 鄰 56 號

0933308989

根據張金生 2010.7.8 田野記

錄。註:外來 mamazangiljang。

07 賴安生 Tjukure Lovaniyau 屏東縣牡丹鄉士

林村 2 鄰 22 號

根據張金生 2010.7.8 田野記

錄。註:源從舊佳平經草埔到

四林現址。

08 不明 Patukoji Lovaniyau Surakes(四林格)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43

09 董鄭玉 Patungatung Lovaniyau 屏東縣牡丹鄉牡

丹村 10 鄰 217 號

根據張金生 1998.11.2 田野記

錄。

Page 5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51

雲 08-8830461

10 陳來發 Patsavulji Lovaniyau 屏東縣牡丹鄉高

士村 1 鄰 13 號

根據張金生 1998.11.27 田野記

錄。

11 葉新一

Pa-aljangude Lovaniyau 屏東市中正路

401 巷 63 弄 7 號

08-7390071

根據張金生 1998.11.27 田野記

錄。

12 林秀蘭 Kavaluwan Lovaniyau 牡丹鄉牡丹村 5

鄰 111 號

08-8830005

根據張金生 1997.10.6 田野記

錄。

13 樂仁山 Laluligul Lovaniyau 屏東縣牡丹鄉牡

丹村路 6 鄰 133

號 08-8830537

根據張金生 1997.10.6 田野記

錄。

14 林順吉 Djumulje Lovaniyau 屏東縣牡丹鄉牡

丹村路鄰號

(Valalji 部落)

根據 2013.7.16 由高光良校長

提供資料名單。

15 徐萬福 Pu-iku Lovaniyau 牡丹鄉牡丹村路

號(Tjaljunai) 根據 2013.7.16 由高光良校長

提供資料名單。

16 陳芳名 Patungatung Lovaniyau 屏東縣牡丹鄉

石門村路鄰號 根據 2013.7.16 由高光良校長

提供資料名單。

17 高勝雄 Paligul Mavalyo 屏東縣牡丹鄉牡

丹村路鄰號 根據 2013.7.16 由高光良校長

提供資料名單。

18 陳新成 Ialian Mavalyo 屏東縣牡丹鄉石

門村路鄰號 根據 2013.7.16 由高光良校長

提供資料名單。

19 潘進正 Ljakavavulin 大

Lovaniyau

屏東縣牡丹鄉石

門村大梅路 根據 2013.7.16 由高光良校長

提供資料名單。

屏東縣滿州鄉

1 張清輝 Ralaqus Lovaniyau 屏東縣滿州鄉長

樂村八瑤路 79號

08-8811191

根據張金生 1998.7.11 田野記

錄。

2 黃玉燕 Kuliru Lovaniyau 屏東縣滿州鄉長

樂村 14 鄰 62 號

根據張金生 1998.7.11 田野記

錄。

3 不明 La-lalari Lovaniyau 屏東縣滿州鄉

Vangtsur(蚊蟀)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44 稱:源

自台東縣知本部落。,但現在

該家族已消失無蹤。

屏東縣獅子鄉

1 阮美枝

Tjuleng Lovaniyau

Lovaniyau

屏東縣獅子鄉獅

子村 4 鄰 3 巷 7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35 稱:該

家 1935 年在內文之地已有七

代,其始祖是 Azizo,與 Giling

家不同。張金生 1998.12.1 田野

記錄。08-8761601

2 林玉花 Tjuleng Lovaniyau 屏東縣獅子鄉獅

子村 4 鄰 3 巷 4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35 稱:該

家 1935 年在內文之地已有七

代,其始祖是 Azizo,與 Giling

家不同。張金生 1999.2.8 田野

記錄。08-8761475

3 湯紅玉 Ongvulje Lovaniyau 屏東縣獅子鄉南

世村 4 鄰 1 巷 23

張金生 1998.1.12 田野記錄。

Page 6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52

4 謝張良 Qaveleng Lovaniyau 內獅頭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33 註:源

從 Kaviyangan分遷到加祿堂與

內獅頭。

5 孔德成 Patungatuong Lovaniyau 內獅頭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排灣族

第一冊頁 89。

6 簡春郎 Lovaniyau 內獅頭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排灣族

第一冊頁 89。

7 不明 Bonblan Lovaniyau 內文 註:Tjuleng 家之支系。P:236,

但現在該家族已消失無蹤。

8 不明 Toaliyan

Lovaniyau 外麻里巴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37,但現在

該家族已消失無蹤。註:該家

是 Sulunu 家的分支,Sulunu 家

源自 Tsalavi 之地。

9 不明 Volovol Lovaniyau 屏東縣獅子鄉丹

路村 7 鄰八士巷

8 之 1 號

Cholobababat(牡

丹路社)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39,但現在

該家族已消失無蹤。註:

Cholobababat(牡丹路社)之地副

mamazangiljang。

10 戴梅 Tjuangatsuq Lovaniyau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39 註:

Cholobababat(牡丹路社)之地

mamazangiljang。

張金生 1998.11.30 田野記錄。

台東縣金峰鄉 1 鄭炳祥 Valiyos Lovaniyau 台東縣金峰鄉嘉

蘭村 9 鄰 147 號。

089-751476

0926114057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47 註:源

在 Caravatsal 之地時家名為

Parikol 家,後遷到 Tjulu-uwai

之地時創 Valiyos 家名。

根據張金生 1999.1.ˋ田調鄭

玉花耆老紀錄。

2 劉國元 Vavelengan Darimarau

Pakaluku

台東縣金峰鄉嘉

蘭村 4 鄰 46 號。

0986361232

0935776746

註:該家與 Pakalu ku 家之祖先

是姐地關係。

根據張金生 1999.1.6 田調宋石

溪耆老紀錄。根據金峰鄉公所

2013.7.19 提供資料名單。

3 吳善德 Giling Lovaniyau 台東縣金峰鄉嘉

蘭村 7 鄰 108 號。

089-75127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45 註:源

從 Dangderu 經過 Maralinai

(Kalaja lan 社西南對岸)、Tsa

livong (Masilij 下方)到 Malivul

建本家。後來本家嫡長子

Malaic 與 Kalajalan 之地 Giling

家之子Kulan在Malivul之地聯

姻。張金生 1999.1.6 田調吳善

德耆老紀錄。

4 李德福089-751235

Pajaljinuk Lovaniyau 台東縣金峰鄉嘉

蘭村 1 鄰 15 號。

根據張金生 1999.1.6 田調宋石

溪耆老紀錄。根據金峰鄉公所

2013.7.19 提供資料名單。

5 張德照 Ljivaivalj 台東縣金峰鄉嘉

蘭村 10 鄰 167

號。089-751018

根據張金生 1999.1.6 田調宋石

溪耆老紀錄。根據金峰鄉公所

2013.7.19 提供資料名單。

6 黃健忠 Mavalyo Mavalyo 台東縣金峰鄉嘉

蘭村 8 鄰 126 號

089-751070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45 註:源

於魯凱族 Dadel 之地 Mavalyo

家出身,先祖 Kalimarau 遷至

Maledep 之地創立同名分支。

張金生 1999.1.19 田調鐘金榮

耆老紀錄。

Page 6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53

7 曾國城 Pakaluku Mavalyo 台東縣金峰鄉嘉

蘭村 6 鄰 74 號。

089-751033

根據張金生 1999.1.19 田調鐘

金榮耆老紀錄。根據金峰鄉公

所 2013.7.19 提供資料名單。

8 彭泰光 Ljaljeqel Mavalyo 台東縣金峰鄉嘉

蘭村 6 鄰 84 號。

089-751148

根據張金生 1999.1.4 田調鄭玉

花耆老紀錄。根據金峰鄉公所

2013.7.19 提供資料名單。

9 不明 Cacalan Mavalyo 註:源從 Jagalaus 之地經過

Coricorik、Masilij 等地之遷徙,

又回到 Coricorik 之地創本家。

Cacalan 家是 Raol-al 家後到

Kalajalan 之地改家名為 Giling

的分家。,但現在該家族已消

失無蹤。

10 高春美 Lovaniyau Lovaniyau 台東縣金峰鄉新

興村 4 鄰 69 號。

089-782625

0918597041

註:二者之父與母是親姐弟。

根據張金生 1997.6.25 田調胡

順利耆老紀錄。根據金峰鄉公

所 2013.7.19 提供資料名單。

波鴻明 0920757191

11 胡昭一 Tsaljas Lovaniyau 台東縣金峰鄉新

興村 1 鄰 14 號。

089-782628

089-870782

根據張金生 1997.6.25 田調胡

順利耆老紀錄。根據金峰鄉公

所 2013.7.19 提供資料名單。

12 利來朝 Kavulungan Lovaniyau 台東縣金峰鄉新

興村 4 鄰 63 之 1

號。

根據張金生 1997.6.25 田調胡

順利耆老紀錄。根據金峰鄉公

所 2013.7.19 提供資料名單。

13 劉金鋼 Javaljik Mavalyo 台東縣金峰鄉新

興村 5 鄰 71 號。

089-782619

根據張金生 1999.1.3 田調劉金

蘭耆老紀錄。

14 溫金龍 Mavalyo 台東縣金峰鄉新

興村 5 鄰 79 號。

根據張金生 1997.6.25 田調胡

順利耆老紀錄。根據金峰鄉公

所 2013.7.19 提供資料名單。

15 王政明 Sadilapan Lovaniyau

Parauran 家

台東縣金峰鄉新

興村 4 鄰 65 號。

原居 Cudjaqas 之

地。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50 註:源

自 Paiwan 部落來,先祖越過大

武山到 Paqemori 之地後,與從

Dangde 之地來的先祖在

Vavikal 之地聯姻,先建立

Daugadu 家,成為 Parauran 家

的分支,後又改家名為

Sadilapan 家。

16 李肇峰 Pavavalun Lovaniyau

Parauran 家

台東縣金峰鄉新

興村 3 鄰 38 號。

原居 Cudjaqas 之

地。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49 註:源

為 Vavikal 之地的 Parauran 家,

後遷到 Cudjaqas 時改家名為

Pavavalun 家。

17 利來財

Kavulungan

Lovaniyau

Parauran 家

台東縣金峰鄉新

興村 4 鄰 62 號。

原居 Cudjaqas 之

地。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49、251 註:

源自 Vavikal 之地的 Parauran

家,後遷到 Cudjaqas 時改家名

為 Pavavalun 家。後在此地老二

Sauljajui 改家名稱 Kavulungan

家。後來先祖再遷到 Tjuaviraul

之地時,仍用 Kavulungan 家

名。而老大 Tsemere sai 遷到

Jomol 之地改稱 Giling 家。

Page 6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54

18 不明 Covuljurum Lovaniyau

Giling 家

台東縣金峰鄉賓

茂村 4 鄰 62 號。

原居 Jomol 之地。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49,但現在

該家族已消失無蹤。註:源自

Padain 之地稱 Laluruman 家,

該家是 Giling 家的支系,遷到

Jomol 之地時,改名 Covuljurum

家,成為其分支。

19 陳正輝 Pakaluku Mavalyo 台東縣金峰鄉新

興村 4 鄰 62 號。

原居 Jomol 之地。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49 註:居

於 Padain 之地稱之 Giling 家,

後在此地分出 Laluruman 家為

其支系。到 Jomol 之地時改稱

Covuljurum 家,後移住到

Kineralan 之地時其家名改回

Laluru man 家,再遷到 Cudjaqas

之地時稱其家名為 Kavurongan

家,而再移到 Paqemori 之地

時,又改其家名為 Laluruma n

家。

20 章正輝

Kusaza Mavalyo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排灣族

地一冊頁 55。

21 謝東華

Lovaniyau Lovaniyau 台東縣金峰鄉壢

坵村 4 鄰 50 號

089-772190

0937608581

本家是之知本村 Lovaniyau

mamazangiljang 家的分家

mamazangiljang。

22 杜健雄 Tsaljas Lovaniyau 台東縣金峰鄉賓

茂村 3 鄰 42 號

089-771925

0926286061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45 註:源

從 Tsarisirisi 之地經過 Kalajalan

之地到 Djumulje 之地創本家。

張金生 1999.11.28 田調李明高

耆老紀錄。

23 馬榮通 Laliyavan Lovaniyau 台東縣金峰鄉賓

茂村 2 鄰 29 號

089-771300

0932466972

張金生 1999.11.28 田調李明高

耆老紀錄。

24 李淑華 Giling Lovaniyau 台東縣金峰鄉賓

茂村 4 鄰 51 號

089-771881

042-3389176

張金生 1999.11.28 田調李明高

耆老紀錄。

25 李瑞和 Tjuleng Lovaniyau 台東縣金峰鄉賓

茂村 1 鄰 1 號

089-771412

張金生 1997.7.1 田調李玉蘭耆

老紀錄。

26 賴秋妹 Tulivuwan Lovaniyau 金峰鄉賓茂村

3 鄰 37 號

27 杜森花

Lemaljiz

e

Ljaleleman

Mavalyo 台東縣金峰鄉正

興村 6 鄰 74 號

089-781691

註:其父從 Paqemeli 而來。註:

據高香明(33.5.3 生,居正興村

8 鄰 93 號之 1)稱該家原稱

Tjuljevekan 家。

張金生 1998.9.13 田調杜森花

耆老紀錄。

28 林明輝 Pachialjanuk Mavalyo 台東縣金峰鄉正

興村 5 鄰 61 號

089-782981

0988692352

註:原居 Tjulitjulik 之地而來。

Page 6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55

29 宋賢一 Palamlam Mavalyo 台東縣金峰鄉正

興村 2 鄰 28 號

089-781746

註:源從 Padain 之地,因洪水

逃到 Jagalaus,洪水止後回

Padain 建 Loloan 家,之後遷到

Gilin 之地,創 Ciramolan 家,

又遷到 Vilaulau 之地時建家名

為 Palamlam 家

張金生 1997.6.27 田調林美妹

耆老紀錄。

30 高正治 Giling

Mavalyo

Lovaniyau

金峰鄉正興村 1

鄰 12 號

089-782317

源於 Padain 之地,遷到

Tsarisirisi 之地後在 Kalajalan建

Roal-al 家,後改家名為 Giling

家。張金生 1997.9.11 田調高玉

蘭耆老紀錄。根據 2011 年中研

院民族所譯篇《台灣原住民族

系統所屬之研究》頁 454 稱:

「另有太古始祖 Coko 從

Panapanayan 出發來到 Rupaqac

之地創立 Giling 家。後子孫一

對兄弟 Gilauis 與 Vasakaran,

兄承家,弟到 Mulukal 創立

Varius 家。相傳 Giling 家還在

Rupaqac 之地時期,Varius 家已

到 Kalachialan 之地的 Giling

家。」

31 許正揮 Palakedju Mavalyo 金峰鄉正興村鄰

號 096320268

筆者田野調查訪談部落耆老

高玉蘭認定。

32 許振國 Tjualjumai Mavalyo 金峰鄉正興村鄰

號 0958768167

筆者田野調查訪談部落耆老

高玉蘭認定。

台東縣太麻里鄉

1 林秀玉 Galuligul Lovaniyau 台東縣太麻里鄉

香蘭村 12 鄰 70

號 0932523905(戴

明雄)

張金生 1997.12.31 田調林明和

耆老紀錄。根據 2013.7.19 太麻

里鄉公所提供資料名單。

2 李金德 Lovaniyau Lovaniyau 台東縣太麻里鄉

多良村 2 鄰 30 號

089-771908

0937975041

註:李尚成為其弟居北部八

德。

張金生 1998.11.19 田調林生恩

耆老紀錄。

3 呂基良 Tsaljas Lovaniyau 台東縣太麻里鄉

多良村 4 鄰 47 號

之一(Jaluzaljum)

089-771313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52 稱:

Jaluzaljum 與 Vavikal 兩地同時

建立之部落,而 Lova niyau 家

從 Jaljaavus 之地先到 Vavikal

之地再遷到Calavi之地。Tsaljas

家直往

Jaluzaljum 之地居住。

張金生 1998.11.19 田調林生恩

耆老紀錄。

4 尤金山 Parauran Lovaniyau

Kazangiljang

台東縣太麻里鄉

多良村鄰號

註:服務於賓茂國中幹事。

張金生 1998.11.19 田調林生恩

耆老紀錄。

5 林生恩 Kavulungan Lovaniyau 台東縣太麻里鄉

多良村鄰號

Calavi(多良)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52 註:該

家源於 Vangtalje 之地。

張金生 1998.11.19 田調林生恩

耆老紀錄。

6 林金德 Palangui Lovaniyau 台東縣太麻里鄉

多良村鄰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53 註: Lova

Page 6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56

Calavi(多良)

niyau家是先祖從 Jaljaavus之地

到 Vavikal 之地所建之家名,

後有先祖 Puljaljuyan 與小琉球

之女 Sauljaljui 結婚,遷到

Calavi 之地時建 Palangui 家。

7 張尤素

Saljilan Lovaniyau 台東縣太麻里鄉

多良村鄰號

Tjuachikel(上大

溪)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53 註:

Saljilan 家是 Calavi 之地

Puljaljuyanmamazangiljang 之弟

Qatsunguljan 所建立。

張金生 1998.12.25 田調張尤素

月耆老紀錄。

8 李成正 Karangiyan Mavalyo 台東縣太麻里鄉

大王村鄰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70 稱:先

祖源於 Lovuwaqan 之地的石

生,其後有祖先 Alangrayan 遷

到 Qadavayan 之地,後其嫡長

子 Canavas 遷到 Sinapayan 之地

再遷到 Cavoalji 之地時與魯凱

族 Varius 家結婚創 Karangiyan

家。張金生 1997.7.4 田調李正

成、陳勇義耆老紀錄。

9 陳明仁 Mavalyo Mavalyo 台東縣台東市知

本里鄰號

Suqaro(知本)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70 稱:先

祖源於 Lovuwaqan 之地的石

生,其後有祖先 Alangrayan 遷

到 Qadavayan 之地,其次子

Valaivai再遷到Cavoalji之地時

與卑南族的 Pacokar 結婚到知

本創 Mavalyo 家。

張金生 1997.7.4 田調李正成、

陳勇義耆老紀錄。

10 陳正勇 Mavalyo Mavalyo 台東縣太麻里鄉

大王村 6 鄰 155

之 3 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70 稱:

Arangiyan 家第十代當家者

Canu bak 入贅到 Mavalyo 家而

變更原家名為其名 Mavalyo

家。張金生 1997.7.4 田調李正

成、陳勇義耆老紀錄。

11 高村花 Digidigan Lovaniyau 太麻里鄉大王村

9 鄰 231 號

張金生 1997.7.4 田調高春花、

高克村耆老紀錄。根據

2013.7.19太麻里鄉公所提供資

料名單。

12 呂東生 Lovaniyau Lovaniyau 台東縣太麻里鄉

金崙村鄰號

張金生 2010.7.4 田調李金德、

呂基良、杜金善耆老紀錄稱:

從溫泉搬到賓茂橋二號上方。

13 蔡東照 0910556883

Tsaljas Lovaniyau 台東縣太麻里鄉

金崙村 8 鄰 341

張金生 1998.10.11 田調蔡金蘭

耆老紀錄。根據 2013.7.19 太麻

里鄉公所提供資料名單。

14 陳英傑 Tulivuwan Lovaniyau 台東縣太麻里鄉

金崙村 14 鄰 5 號

0989973452

張金生 1998.8.6 田調陳玉美耆

老紀錄。根據 2013.7.19 太麻里

鄉公所提供資料名單。

台東縣大武鄉 1 吳文良 Tulalan Lovaniyau

Patjaljinuk

Kajarepan

台東縣大武鄉

大竹村 16 鄰

加津林 29 號089-761281

0937559175

張金生 1998.2.12 田調吳成金

次耆老紀錄。根據 2013.7.18 大

武鄉公所提供資料名單。

Page 6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57

2 王福榮 Kajaljavan Lovaniyau

Kajarepan

台東縣大武鄉

大竹村鄰富山

張金生 1997.12.16 田調周美枝

耆老紀錄。根據 2013.7.1988 大

武鄉公所提供資料名單。

3 鄭振雄 Djalongan Lovaniyau 台東縣大武鄉

大竹村 5 鄰愛

國蒲 81 號089-760199

0937671439

張金生 1998.2.22 田調陳金花

耆老紀錄。根據 2013.7.18 大武

鄉公所提供資料名單。

4 王子君 Takilivan Lovaniyau 台東縣大武鄉

大鳥村鄰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61。註:逢

洪水漂至 Kavulongan 地區避

難,水退下至 Pungti 之地遷到

大鳥村舊部落。張金生

1997.10.9 田調王高平耆老紀

錄。

5 朱培琪 Patjaljinuk Lovaniyau

Gumulj

台東縣大武鄉

大鳥村鄰號

根據 2013.7.18 大武鄉公所提

供資料名單。

6 林正明 Tepedje Lovaniyau

台東縣大武鄉

大鳥村鄰號

根據 2013.7.18 大武鄉公所提

供資料名單。

7

周龍榮 Paljepalje Lovaniyau

Patjaljinuk

Kajarepan

台東縣大武鄉

尚武村太湖部

根據 2013.7.18 大武鄉公所提

供資料名單。

8

林瓊娥 Tjaluqavai Lovaniyau

Patjaljinuk

Kajarepan

台東縣大武鄉

大武村鄰號

根據 2013.7.18 大武鄉公所提

供資料名單。

9

林英美 Jakujakuts Lovaniyau Calangatoan(大武

鄉大武村加羅板(Qaljapan))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29 源從

Kaviya ngan 之地到 Larekrek 之

地建立。本家在春日鄉力里村

有同名家族。

張金生 1997.12.31 田調黃英柳

耆老紀錄。1997.7.14 田調高光

輝耆老紀錄。

10 不明 Pakaleva Lovaniyau

La-rangal

P0lidan

Ljiao(出水坡) 註:現居金峰鄉壢坵

村。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30 本家是

從舊佳平 La-rangal 家分出,在

Talilik 之地建 Pakaleva 家名,

後遷往 Salayasai 之地。

台東縣台東市

1 古松山 Kazangiljang Mavalyo 台東市新園里

413 巷 24 弄 3

號 089-380141

0921458718

註:原居 Vilaulau 之地。根據

馬正光資料提供。

2 廖傳金 Valiyos

Mavalyo 台東市新園里 註:原居 Vilaulau 之地。根據

林正光資料提供。

林正光 0925897673 註:部落主席,在東大之學

生。

3 劉寶國 Leleman Mavalyo 台東市新園里 註:註:原居 Paqemeli 之地。

根據林正光資料提供。

4 馬秀麗 Mavalyo 台東市新園里 註:註:原居屏東縣瑪家鄉移

住本地。根據林正光資料提

供。。

Page 6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58

台東縣達仁鄉

1 周振輝 Jakisuvong Lovaniyau

Vuto

台東縣達仁鄉南

田村鄰號

註:源從 Jaljavus 之地移到

Talilik 之地始建 Jakisuvong

家。明治四十二年發生

Caljengis 事件,當家受害嚴

重。P:256。根據張金生 1999.2.1

田調許洪金玉耆老紀錄。

2 尤進春089-761152

Kaingau Lovaniyau

Vuto

台東縣達仁鄉台

坂村 3 鄰 30 號

根據張金生 1999.2.1 田調許洪

金玉耆老紀錄。

3 溫海妹 Pavavaljun Lovaniyau

Qailopan

台東縣達仁鄉台

坂村 8 鄰 37 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58。註:源

從 Punti 之地遷到 Tjuvecekadan

之地經過 Paqelusai5 之地在到

Kalalupaqan 之地建 Qailopan

家。後往 Caovanaq 之地居住改

名為 Pavavalun 家。

根據張金生 1998.5.3 田調黃董

進守耆老紀錄。

4 陳萍 Mamaljaves Lovaniyau

Caljas

台東縣達仁鄉台

坂村鄰號

P:258。註:源從 Punti 之地遷

到 Talilik 之地後到 Caoqa-u 之

地定居,建本家。後由

Maljaljaves 二子與 Caljas 次女

Lomasan 結婚建立本家。根據

張金生 1998.2.2 田調呂文生耆

老紀錄。

5 陳金珠 Lovaniyau 台東縣達仁鄉台

坂村 4 鄰 33 號

089-761341

註:陳萍 mamazangiljang 的阿

姨。根據張金生 1998.2.2 田調

呂文生耆老紀錄。

6 蔣秋月 Palutsunuq Lovaniyau 台東縣達仁鄉台

坂村 559 鄰 33 號

0963350934

根據張金生 1998.5.3 田調黃董

進守耆老紀錄。

7 包秀美 Calutadal Lovaniyau 台東縣達仁鄉土

坂村鄰號

根據張金生 1998.1.26 田調包

春琴耆老紀錄。

8 包秀美 Pajaljinuk Lovaniyau

Pataovilj

Palutsunuq

台東縣達仁鄉土

坂村鄰號

Palevengai

Caouabal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55。註:從

Covecekadan 到本地定居。根據

張金生 1998.1.26 田調朱董豐

山、包春琴耆老紀錄。

9 包秀美 Pajaljinuk Lovaniyau

Giling

台東縣達仁鄉土

坂村鄰號鄰號

089-671055

註:包春琴之父 Kuljelje 源從

Talilik 之地入贅到 Palevengai

之地與 Coko-Caljutadal 結婚建

本家。Pajaljinuk 家從前有六

代,其祖先 Coko-Pajaljinuk 招

Kajarepan 老大 Kuljelje 入贅到

Palevengai 之地使該家無人當

家。根據張金生 1998.1.26 田調

包春琴耆老紀錄。

10 陳枝仔

新 Ladan Lovaniyau

Giling

台東縣達仁鄉土

坂村 4 鄰 57 號

089-761078

註:該家有九代其中有

Rumuc、Rumuj、Lavai 等三兄

弟,他們是源從 Paljljaliljau 經

力里溪到 Kulasan 之地後在往

上方 Kuljaljau 定居,老大與老

二建 Giljng 家,老三建 I-ladan

家。根據張金生 1998.1.26 田調

包春琴耆老紀錄。

11 古秀蘭 Saljingusan Lovaniyau 台東縣達仁鄉土

坂村鄰號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54。註:從

Covecekadan 到本地定居。根據

張金生 1998.1.26 田調朱

Kachiaarepan Lovaniyau 台東縣達仁鄉森永村鄰

註:其祖 Buka 源在 Talilik 之

地排行老二,因老大 Kuljelje

入贅離家由其掌主家。根據張

金生 1998.1.26 田調包春琴耆

老紀錄。

Page 6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59

12 不明 Pataovilj Mavalyo

taovilj

註:原居 Valulju

之地。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59 稱:從

Covecekadan 到本地定居。

根據張金生 1998.2.20 田調朱

董豐山耆老紀錄。

13 不明 Palutsunuq Mavalyo

Pataovilj

註:原居 Valulju

之地。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59 稱:從

Covecekadan 到本地定居。

根據張金生 1998.2.20 田調朱

董豐山耆老紀錄。

14 劉永生 Jainavalje Mavalyo

Pataovilj

台東縣達仁鄉土

坂村鄰號註:原

居 Baljaka 之地,

現居土坂村。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59。註:從

Covecekadan 到本地定居。

根據張金生 1997.10.17 田調許

清秀耆老紀錄。

15 李金安 Kazangiljang Mavalyo 註:原居Kuvaleng

之地。無嗣。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60。

根據張金生 1997.11.22 田調邱

進財耆老紀錄。

16 黃春英 Padjulu Mavalyo 註:原居Kuvaleng

之地,後移住

Tjuakakuljai 之

地,現居安朔

村。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60。

根據張金生 1997.11.22 田調邱

進財耆老紀錄。

17 張新一 Palutsunuq Lovaniyau 註:原居Kuvaleng

之地,後移住

Tjuakakuljai 之

地,現居南田

村。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60。

根據張金生 1997.11.22 田調邱

進財耆老紀錄。

18 王美妹 Vaviluwan Lovaniyau

Orel

台東縣達仁鄉新

化村 4 鄰 9 號

089-791330

0919872704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二冊資料篇 P:260。

根據張金生 1997.11.22 田調邱

進財耆老紀錄。

19 陳復興 Vulovul Lovaniyau

Takilivan

Lovaniyau

台東縣達仁鄉新

化村 1 鄰 15 號

089-791184

根據張金生 1997.11.22 田調邱

進財耆老紀錄。

20 廖金珠 Tuivu Lovaniyau 台東縣達仁鄉安

朔村 8 鄰 114 號

根據張金生 1997.8.5 田調黃文

龍、高二妹耆老紀錄。

21 洪美玲 Tsulelje Lovaniyau 台東縣達仁鄉安

朔村鄰號

張金生 1998.4.16 田調洪玉祺

耆老紀錄。

22 黃英 Piyovel Lovaniyau 台東縣達仁鄉安

朔村 10鄰復興路

46 號 089-702021

0937396603

根據張金生 1997.8.5 田調黃文

龍、阮美桂耆老紀錄。

23 溫進財 Qaqu-uangan Lovaniyau 台東縣達仁鄉安

朔村 4 鄰 48 號

089-702535

0912490681

根據張金生 1997.8.5 田調黃文

龍、阮美桂耆老紀錄。

24 包玉蘭 Kajarepan Lovaniyau

Patjaljinuk

台東縣達仁鄉森

永村鄰號

註:其祖 Buka 源在 Talilik 之

地排行老二,因老大 Kuljelje

入贅離家由其掌主家。根據張

金生 1998.1.26 田調包春琴、伍

國風、陳松友、葛武雄耆老紀

錄。

25 葛隆盛 Paparengan Mavalyo

Kazangiljang

台東縣達仁鄉森

永村鄰號註:原

張金生 1998.6.13 田調包春

琴、伍國風、陳松友、葛武雄

耆老紀錄。

Page 6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60

居 Gudangas 之

地。

26 呂劉金

Kajaljavan Lovaniyau

Kachiarepan

Tulalan

台東縣達仁鄉南

田村 1 鄰 7 號

註:源從宗家 Giling 家族分出

成 Kajarepan 家再分出成

Tulalan 家,最後本家才誕生。

根據張金生 1998.4.26 田調包

春琴、金秀蓮耆老紀錄。

27 林雁醇 Tjuleng Lovaniyau

Tjuleng

台東縣達仁鄉南

田村 4 鄰 48-12

號 0928349431

根據張金生 1999.1.20 田調林

朱月香、楊天福耆老紀錄。

註:有部份 mamazangiljang 未列入本表中,係因該家族對家族史發展的過程敘述並不一致之故,筆者予以保留。

Page 6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61

第四節 章節安排

除第一章「緒論」與第六章「結論」以外,其中之章節,其特點是運用文獻

以及田野調查資料,來說明甚麼是排灣族。,對排灣族作概略性的說明。其中,

最主要的說明內容,係從人類學者的族群識別與認定,再進入排灣族居住的地方,

來瞭解不同部族所居住部落的分布。接者要瞭解排灣族內有沒有不同祖先誕生的

神話故事,希望能把故事內容連結到族內各部族的文化裡,以其成為共同祖源認

同的依據後,再回到現實面,來說明排灣族部落的變遷與發展帶給 mamazangiljan

制度的影響。最想要瞭解的是 mamazangiljan 制度的發展,然後由此才進入文本

的主體意識,先以排灣族的語意詮釋 mamazangiljan 的定義,然後從中探討出取

得身份的條件與途徑,以及觀察在不同的支系如何發展彼此的宗支關係。

mamazangiljan 是生活的領航者,人民的部落生活與 mamazangiljan 制度是休戚與

共的關係,人民在傳統生活中,無論是歲時祭儀、生命禮儀、物質文化的表彰等

都有 mamazangiljan 的權利與特權融入在其中,要求人民共同遵守。因此,排灣

族的社會生活不能沒有 mamazangiljan 來守護。而其後,論及 mamazangiljan 地位

中落的因素,族內原因為何?外來勢力的影響力又是如何?由此分析國家體制介

入所造成之影響,凸顯 mamazangiljan 地位的中落是來自外來的因素所致。以下

是本文章節的安排,玆依序說明如下:

第二章、「識別、神話源起與體系」。在本章中筆者先回顧排灣族是如何經由

人類學者的識別,也就是說明人類學家如何確認排灣族,為何從國內外學都接受

他成為排灣族。還有在日本學者稱呼前,有沒有其他的稱呼。然後再由排灣語意

來詮釋 mamazangiljang 的定義,並由訪談及文獻回顧的內容中呈現排灣族各部族

的神話源起及其體系,建立各部族的宗族譜。。

第三章談地理範圍與部族,說明排灣族內有哪些部族,他們分別分布在哪幾

個部落?並由此建立各部族部落發展變遷的形成圖,讓部落的人除能溯源自己部

落的遷徙過程外,亦能瞭解各部族居住的部落。從此,可以聯結第二章所建立的

Page 7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一章

頁 62

各部族的宗族譜,使部落與 mamazangiljan 的關係清晰可見。

第四章、「從社會生活中看 mamazangiljan」,本章共分成四節。此在起發

mamazangiljan 地位對排灣族民族生存永續的重要性,不分從社會、政治、文化、

經濟的因素都與 mamazangiljan 制度環環相連,所以不分從古至今, mamazangiljan

的存在對排灣族是有助益的。分別由權利與義務、物質文化、歲時祭儀、生命禮

儀來探討社會生活中的實況,,具體表現 mamazangiljan 不同凡響的地位。

第五章、「mamazangiljan 的變遷」,本章共分成四節。在此要說明的重點,在

國家體制介入 mamazangiljan 地位的變遷,以及到現在原基法通過後,在地方掀

起原住民自治的時代來臨時,就排灣族傳統的 mamazangiljan 組織的復振有何衝

擊,在討論的議題當中,排灣人有無列入提案來正式討論。而 mamazangiljan 地

位的中落其因很多,在此選擇比較有影響的因素來分析探討,期能成為推動原住

民政策重要的參考意見。

最後在結論中,筆者在總結 mamazangiljan 在排灣族傳統社會發展的影響,

可歸納為如下五點標題:一是回答排灣族是甚麼?二是 mamazangiljan 真正的意

含是甚麼?三是 mamazangiljan 何去何從?四是原住民自治是一個新希望嗎?五

是本研究可能的成果貢獻。期待本文之完成,能帶給排灣人更多的聯想與啟示,

並能為自己民族社會歷史盡上一份棉綿薄之力。

然對以上文本的撰寫的方式,筆者傾向採用製圖說明的技術與方法,儘量減

少文字上的贅述,而能快速的瞭解,所想要表達之內容。所以,在內容上顯出很

多具體的圖表引線,讓讀者容易尋覓自己所想要的系統座標與宗支關係的位置,

這是主要的研究目的之一。

Page 7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63

第二章 識別、神話源起與體系

排灣族是台灣原住民十三族中的第二大族,根據 100 年 4 月的人口統計,排

灣人約有 80811 萬人,居住分布在中央山脈南端,即恆春半島的西南側與東部海

岸山脈南端,即台東縣之東南側。在大洪水未發生前,祖先們最早先居住在恆春

地區到台南沿海一帶,然在大洪水淹沒台灣地區時代,祖先逃往大武山而成為如

今所說的發祥地。民國政府來台後,1946 年劃定行政區域位於東南側者有台東

市部分與太麻里、金峰、大武、達仁等四鄉,而在西南側有獅子、牡丹、滿州、

春日、來義、泰武、瑪家、三地門等八鄉。排灣族是貴族社會,傳統的社會部落

形態,以 mamazangiljan 為各部落的政治、軍事、宗教、文化等之領袖中心,行

使土地管轄內的最高領主權,使自成一個獨立的自治組織。

排灣族社會有嚴謹的社會制度、道德與倫理來維續社會秩序,mamazangiljan

地位的大小要依據宗家系統體系的遠近來判定,親者地位較高、遠者較低,這在

mamazangiljan 聯姻關係最講究的問題。但對 mamazangiljan 地位大小的認定,不

同體系的 mamazangiljan 家族是不能比較,也就是沒有所謂地位大小的問題。

排灣族的物質文化以琉璃珠、陶甕、配刀等視為貴重物品,每一家視為珍品

保藏。排灣族貴族家屋的樑柱皆有木雕或穿著之服飾,皆有編織或貼布繡圖案,

其中以百步蛇、人頭紋、太陽等為圖騰,頭飾配帶珍品並插上老鷹之羽毛,象徵

自身極有崇高的地位。

排灣族在人類學的識別,不分國內外學者的分類與認定,都以「Paiwan」族

為主要的對稱,而族內自稱「Sepaiwan」者是從 Sepaiwan 之地來的人的意思。筆

者從小一直追問部落耆老,包括自己的父母在內,我們為什麼是排灣族?到 1991

年開始,筆者從事部落調查研究排灣族歷史文化之際,也從未遺忘到各部落問及

相關之問題,然到現在仍無法得到滿意的答覆。但是,我們可以從如(表 2-1╱頁

70)排灣族的組成的社會體系來分辨它的存異性,並用語言、生活習慣、社會風

Page 7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64

俗等的脈絡區隔不同的變因,這一條線索的形成,就可顯出同質的族群樣貌,而

能辨識部族間的關係。至於要如何為它取族名,選擇族內共同的語言來承受,就

能避免不必要的爭議。

上面談到的族群識別,不分何種民族,總有它祖源的神話傳說,例如在排灣

族內的 Raval(拉瓦爾)、Vutsul(布曹爾)、Cimo(箕模)、Panapanayan(巴納巴納央)、

Muqami(姆阿美)等五大部族,他們都有不同的神話傳說,但也有共同的發祥地與

祖源說,來聯結彼此之關係,如此才有成為同一個民族的元素。而為何排灣族內

會有這五大部族存在,這其中主要因素,是在其後部落發展的過程中,在異族邊

界建立文化合成後,在多元相融的社會關係基礎,漸漸擴展而形成不同的部落社

會群體。排灣族生活領域所接觸的異族有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馬卡道族等

分別在族內建立 Raval(拉瓦爾)、Vutsul(布曹爾)、Cimo(箕模)、Panapanayan(巴納

巴納央)、Muqami(姆阿美) 等之部族及平埔族。所以,在「第三節排灣族的體系」

所論述的內容,就是要以 Cimo(箕模)部族為族內之原始部族,由其做為擴展族內

其他部族的基礎,來論述 Vutsul(布曹爾)、Cimo(箕模)、Panapanayan(巴納巴納央)、

Muqami(姆阿美)等如(表 2-1╱ 頁 65)不同的生活現象,我們就可以證明各部族不

同的發展歷史。

Page 7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65

表 2-1 排灣族內各部族的生活習俗比較

項目 Cimo 部族 Laval 部族 Vuysul 部族 Panapanayan

部族

Muqami 部族

mamazangi

ljang 去世

變為百步

變為龜殻

變為龜殻花 無 無

重要祭式 六年祭或

三年祭

無 五年祭 無 無

持有陶甕 djirong rurutan rurutan

石板浮雕 有 無 無 無 無

說話語音 有「q」音 有「k」音 有「k」音

繼嗣原則 長嗣分離 長嗣繼承 長嗣繼承,

但以男優

先。

長嗣繼承 母系繼承

排灣族三

青銅刀、

甕(陶

壺)、琉璃

甕(陶

壺)、

琉璃珠

甕(陶壺)、

琉璃珠

穿著服飾 貼布繡 刺繡編織 刺繡編織 卑南族服飾 阿美族服飾

原味食物 芋頭乾、

醃漬肉、

血腸、搗

花生拌料

芋頭乾 無 無 無

結婚儀式 搶婚、藏

匿、男方

贖罪等

搶婚、藏

、盪鞦韆

搶婚、藏

匿、盪鞦韆

使用語言 排灣語 排灣語

魯凱語

排灣語

魯凱語

排灣語

卑南語

排灣語

阿美語

閩南語 資料來源: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第一冊,2011:347。

Page 7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66

排灣族的部族別日本學者研究分為 Piyoma、Calisian、Paiwan 等三大部族,

然而 Calisian、Paiwan 兩大部族因其居住地域及習慣而分為數個小部落。如 Calisian

大部族可分 Taizaya、Calisian、Drekai、Raval、Vutsul 等四小部族,Paiwan 大部族

則分為北 Paiwan、Tjuauvuuvulje、Paliljaliljau、Paqaluqalu 等四小部族。1然對以上

因其居住地域及習慣而分之部族,筆者以為並不能徹底來表露其身分,尤其日本

學者把排灣族的範圍擴及到魯凱族與卑南族是當代的族別標準,雖然現在已經各

自獨立成為一個民族,但從排灣族語彙來翻譯,有關 Raval、Vutsul 等部族的稱

呼是族群性質的名稱,而如北 Paiwan、Tjuauvuuvulje、Paliljaliljau、Paqaluqalu 等

的名稱的性質是區域性範圍的稱呼,若把不同屬性的族群化歸同類,容易淪為混

淆部族名之嫌,排灣人會有質疑而加以討論。然為此一論述的看法,筆者曾就教

耆老楊新樹、2賴春花、3李柯金藤等之意見,4他們皆認為以族群的元素來分別部

族種類,會比採用區域範圍來得更有系統。例如日治時期,在台東廳下歸巴朗塱

衛支廳管轄之Paqaluqalu地區稱其為部族之名,而其內有Vutsul、Cimo、Panapanayan

等不同的族群,怎能一語概之,大家都是 Paqaluqalu 的人,更何況「Paqaluqalu」

之意,在排灣族是泛指台東縣地方之意,若稱 Paqaluqalu 人是指台東縣人。因此,

這種認定缺乏系族群統體系的概念,容易誤導讀者把 Paqaluqalu 地區的人,視為

同一系統的人。所以,筆者對排灣族的部族之認定方式,會比較主張以耆老之見,

採系統所屬之方式為依據,把排灣族內劃分成 Raval、Vutsul、Cimo、Panapanayan、

Muqami 等四大部族,比較清晰可見族群分布的情形,而不致混亂了族內體系的

族群關係。而國內學者如潘英以為排灣族內通常可分為 Raval(拉瓦爾)、Vutsul(布

曹爾)、Paumaumauq(巴武馬)、Paliljaliljau(巴利澤利敖)、Tjuauvuuvulje(查熬保爾)、

Paqaluqalu(巴加羅加羅)等四群,5也同樣引用地域性的代稱,因為地區內存在不同

1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

排灣族》,(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2003),頁 7-8。 2 楊新樹,男,Cimo(基模)人, 1922.5.11 出生,居於台東縣金峰鄉壢坵村 3 鄰 37 號。

3 賴春花,女,Vutsul(布曹爾)人,1917.10.10 出生,居於屏東縣瑪家鄉佳義村 5 鄰泰平巷 52 號。

4 ]\李柯金藤,女,Raval(拉瓦爾)人,1915.7.7 出生,居於屏東縣三地門鄉達來村 4 鄰 31 號。

5 潘英,《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台北市:台原,1998),頁:227。

Page 7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67

的族群之系統,這一方面在分類時,不能不列入重要的考量。

還有在這一章要特別說明 mamazangiljan 本質意涵,之前雖然有國內外的人

類學家賦予對稱或作社會形態的概說,但是筆者為負起民族傳承的精神,從族內

觀點,來詮釋自己民族的文化本質與特色是有其必要的。

第一節 人類學者的識別

人類學者認定「排灣族」的族名是從日本人類學家開始研究的結果,此名之

來源是因為排灣人自己說,「他們的祖先是從排灣之地而來」,講的話是排灣

語而類別成一族。至於,識別研究的經過,分別如以下說明:

一、日治時代以前的稱呼

排灣族在未得其名之前,曾有來自國內外各地區的人,到台灣各地做台灣高

山族的調查,他們喜歡用自己的認知來稱呼對待,排灣人對他們來自善意或歧視

的族稱,不會在意或有甚麼特殊異樣的反應,因為自認為有自己族名、家名、人

名,在生活上彼此都尊重互對。

(一)族內稱

「排灣族」之名誕生前,排灣人只知道他們的祖先是從Sepaiwanan之地而來,

卻不知道他們的族群名如何稱呼。而排灣族最古老的家氏之名是 Lovaniyau、

Mavalyo 等家,當代嫡長嗣因負責神職之工,被稱之為「Karangiyan」的職銜。所

以,Lovaniyau 家族有長子與次子兩條系統,才分別建立大、小 Lovaniyau 家族。

大 Lovaniyau 家族因其有「Karangiyan」的職銜而族人稱之「Karangiyan」,生活稱

呼上很少叫他們的家氏之名。在 Laval(拉瓦爾)支系的始組 Ljavulas、Chiakanau 等

二人的起源說裡,在日本文獻上居然取用成為部族之名來相稱。6所以,在古時

6 伊能嘉矩原著;楊南郡譯註,《台灣踏查日記(下)》(台北市:遠流,1996),頁 398。

Page 7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68

代領導人之名,人名與部族之名是不是同一種稱呼使用呢?由此而來Lovaniyau、

Mavalyo 等兩家是否由人名變成家氏或是否由家氏變成人名,就不得而知的。但

總之,排灣族此名,並非排灣人自己所決定之名稱,排灣族的耆老最多只說:「我

們是 Sepaiwan 之地的人」,意指這是我們祖先最早開闢地方的地名。。

鳥居龍藏從事排灣族部落查訪研究時,他發現「排灣這一個種族,實際上是

恆春上蕃社(Tjuaovoovolje)、恆春下蕃社(Pariljariljau)及東海岸群 Paqaluqalu 所形成

的」。7而事實上居住在此地區者,就是 Cimo(箕模)部族。然今若要說 Cimo(箕模)

部族就是排灣族內部族的主系,此一論點仍有再探討的空間。但該族畢竟是從

Kalalovoaqan之地來到恆春地區最早建業的族群,而又是直接自稱排灣人的部族。

8而見其後,在所有排灣族之部族中,只有 Cimo(箕模) 部族是單一語系講排灣話

的部族。所以,如果要說 Cimo(箕模) 部族是排灣族之前的名字,這也是依據文

獻上的論說,加上從語言使用的情形衍生而來的論證。

還有筆者想藉著排灣族耆老羅義雄所說的話,來說明古代排灣族史前的演變

與發展,他說:

排灣族昔古稱之Lalikim族,在大洪水以前曾與、Sizul、Valis、Silaya、

小矮人等族群共居相融在恆春地區。後來,大洪水氾濫,祖先逃亡霧頭、

北大武山、南大武山等最高的山頂,在此地區與 Rekai(魯凱)、

Kayumuan(玉山)等族群第二次族群融合,使其後代在南下遷徙時,到東

部的 Lovoaqan 之地又與 Piyoma、Pantsal相融共生。爾後才演變成現

在會講排灣語的族群,現在有 Raval(拉瓦爾)、Vutsu l(布曹爾)、Cimo

(箕模)、Panapanayang(巴納巴那央)、Muqami(姆阿美)等部族。」9

排灣族五大部族在共同領域使用相同的語言,使用「排灣語」為其共同生活

交通之工具。到國家體制族群認定時,官方界定與自我認同之間,雖然均存在著

7 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註,《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頁 277。

8 潘英,《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台北:台原,1998),頁 75-76。

9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頁 11-13。田調受訪者羅義雄,男,2.12.6 生,居於台東

縣太麻里鄉大王村 1 鄰 1 號,採錄日期:86.9.11。

Page 7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69

相異的多重族名身分,然在台灣原住民族辨識分類時,仍被非族內人類學家認定

為「排灣族。」而在《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一冊》文中提及到排灣族

內恆春地區有 Qamiqami 的阿美族人,10也就是恆春阿美,現稱之 Muqami 部族。

又另外提及「從太麻里溪至虷仔崙屬於海岸地區各社,是卑南族系統的人所創設

的」。11此言翻譯的楊南郡並未寫清楚,所謂「卑南族系統的人」就是排灣化的卑

南族人,稱之為 Panapanayang 地區的人,現稱 Panapanayang 部族。

(二)族外稱

國家體制前的傳統社會,在元順帝時,汪大衛遠遊諸國,就其見聞寫成島嶼

誌略一書,其中關於琉球〈台灣〉的描述,曹永和引述所云:「知番主酋長之尊,

有父子骨肉之意。它國之人,倘有所犯,則生割其肉以啖之,取其頭懸木竿。」

12由此可知,非我族類也都知道,台灣原住民族在遠古的日子是有傳統的社會制

度,最高的領導者以「酋長」之名來尊稱。

明、清兩代、漢人對於台灣蕃人完全沒有真正的認知,史冊是荒謬不切實際

的記載,而撰述蕃俗的清吏,只依賴半調子的生蕃通事的虛構捏造,和下山輕佻

蕃人的平地人的謊言。編纂史冊者從來沒有,也不敢深入部落調查,所以,現有

的史冊完全未經實際的考證,只能視為傳聞而已。13

在 1684 年以前的清朝時期,未把排灣族與魯凱族分離,二族統稱為「傀儡

番」,而日本宮本延人也是如此對稱,1694 年屏東民間稱排灣人為「傀儡仔」。

直到 1724 年黃叔璥的〈番俗六考〉中,14他把排灣族列在傀儡番與瑯嶠十八社當

中。當時,以他不是人類學家的身分的立場,大致依地緣分類台灣原住民的族群,

在經數百年後,換有日本學者建立學術性的分類時,居然族群之類別相合,十分

不易。

10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北

市:原民會、南天,2011),頁 36-368。 11

同上註,頁 405。 12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頁 7。

13 森丑之助原著;楊南郡譯,《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頁 37。

14 潘英,《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頁 73-75。

Page 7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70

其間,經過荷、清、日的統治殖民,到國府政府以為日本習用「生蕃」一詞

來概稱原住民,是不雅的對稱,也不夠尊重,所以改稱「高山族」,以表示與其

生活環境相符的地方。

二、日本人類學家之研究

在日本著作中被寫稱「卑南蕃」、「Payowan」、「Paiwan」、「排灣」、「バイウ

ン」;在大陸著作中都寫作「派宛」、「派旺」、「派溫」、「拔灣」、「拔彎」「派伊渾」、

「培旺」。15 然在學術研究認定中,伊能嘉矩 1903 年《台灣志》中,曾把原住民

分成泰雅、布農、曹族、阿美、魯凱、排灣、雅美、夏賽、卑南等九族,在此以

「排灣」一詞相稱。到 1915 年森丑之助在《台灣蕃族志》把台灣原住民族的族

群減少分為泰雅、布農、曹族、阿美、排灣、雅美等六族,但其中仍見「排灣」

一族。到 1935 年移川子之藏等人根據語言、習俗及社會組織差異,把排灣族仍

列在九族之一。1939 年鹿野忠雄又廣泛涉獵族群、語言、文化等各項基礎,分

類時,同樣地把排灣族列為其中之一族。後來,移川子之藏等人以為台灣總督府

自行將台灣原住民六分法的分類,並用於官方文件的稱呼,有若干不合理的地方,

故提出修正案,將台灣原住民分成「泰雅、布農、曹族、阿美、魯凱、排灣、雅

美、夏賽、卑南」等九個民族。16 這是日本人類學家對台灣原住民族研究族稱其

中的經過。

而在《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稱:「北 Paiwan的族群無固有的部族名,僅與

南方的 Kuvulj即 Tjuaovoovolje、Paliljaljau(恆春)等兩蕃,或東方的 Qalu

番同為 Paiwan(排灣)」。17其所同為「排灣」之意,在詮釋「Kuvulj 與 Paliljaljau」

等地是原恆春之上下蕃,而「東方的 Qalu 番」是指太麻里溪以南沿海之 Paqaluqalu

地區,這與鳥居龍藏所說是「排灣族的種族」的原居地意思相同。18但是,北排

15

陳國強,《百越族與台灣原住民》(台北市:幼獅,1999),頁 106-107。 16 宮本延人原著;魏桂邦譯,《台灣的原住民族》(台中市:晨星,1992),頁 90-91。

17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習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頁 23。 18 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註,《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頁 277。

Page 7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71

灣因與魯凱族有融合共居的關係,就不會有固定的族名,或自稱他們是排灣人。

另外本土學者蔡光慧在其碩論的論述中,有一段記載可以強化鳥居龍藏、森丑之

助的說法,他說:

從體現部族歷史主體性自稱來看,Laval及 Vutsul一般自稱,他稱皆

謂 Katsalisiyang 意旨「正宗」的山地人,居太麻里溪「上游」之排

灣族,亦如是稱之。其它地域者,則自稱 Sepaiwan,意屬排灣部落系

統者。19

所以,從以上論證可以得到一個結果,Laval(拉瓦爾)、Vutsul(布曹爾)以及太

麻里溪上游之排灣族自稱是「Katsalisiyang 人」,他們自認為是 Katsalisiyang 的人,

不以排灣人自居。而從恆春 Tjuaovoovolje (上蕃)、恆春 Paliljaliljau (下蕃社)及

Paqaluqalu (東海岸)所形成的族群皆以為自己是排灣族人,因此,可以溯源排灣族

的原始民族,是自稱「Sepaiwan」人的人。以上這個論述,足以破除排灣族名是

因有二位西洋人居住在 Kasepaiwan(舊排灣)之地下方布教,「Apmun(紅毛人)始終

把社眾稱作 Paiwan(排灣),因此,社名 Paiwan(排灣)自然成為族稱」的論述。20

三、民國時代族群識別

台灣原住民族現代劃分為九族,是根據日本學者的劃分法援例下來,迄今尚

未經嚴格科學的民族調查、識別。21如李敏津碩論稱「Cimo 部族與魯凱族的遺傳

距離最接近」,22意指還比現在排灣族內的其他部族還接近。台灣光復後,凌純聲

在據鹿野忠雄分類為泰雅、布農、曹族、邵族、阿美、魯凱、排灣、雅美、夏賽、

卑南等十族,1949 年台灣大學與台灣文獻會則寫作「排彎」。台灣光復初期的國

內人類學家如衛惠林(1956、1958)所發表之論文如〈台灣土著社會二部組織〉、〈台

19 蔡光慧,〈排灣原住民部落社會的建立與族群關係〉,頁 6。

20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頁 325。 21 陳國強,《百越族與台灣原住民》,頁 73。

22 李敏津,《從粒線體 DNA 的分析看排灣族箕模群的來源》(花蓮:慈濟大學人類發展所人類學

祖碩論,2010),頁 44。

Page 8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72

灣土著社會的世系制度〉等標題,慣稱原住民為「土著」,稱「山地同胞」為「土

著民族」,但在內文中討論議題時,則稱「排灣族」,由此可知,他的主觀意識以

為以土著族來稱排灣族的身分較為適宜。

台灣光復初起,國府仍把日本所稱之高砂族改為高山族,後到 1948 年山胞

身分認定標準訂定時,排灣族改稱為山地同胞中的山地山胞之一族。231994 年國

民大會通過以「原住民」一詞取代被歧視的「山胞」,政策又把原住民的社會地

位提升很多,原住民成為台灣土地的主人,也是最早到台灣來的民族。然其族稱,

迄今仍在使用。

第二節 什麼是 mamamzangiljan

本文一開始即提及 mamazangiljan 是傳統排灣族社會制度的核心。許多研究

亦是集中在 mamazangiljan 社會地位的形成與取得,但是說到 mamazangiljan 在實

際社會生活中的角色,各相關文獻中卻顯得不夠清楚,特別是由各文獻所呈現的

mamazangiljan 名稱之不一致,即可看出各研究者對其社會角色之解讀,存有歧異。

是故,筆者在本節中,擬由外來稱謂的比較研究, mamazangiljan 的排灣語義解

析,身份取得要件與途徑等面相,重新分析 mamazangiljan 的社會角色。

一 、外來稱謂的比較研究

「mamazangiljan」一詞在不同的時代文獻有不同的譯文稱謂,就筆者瞭解漢

文譯詞中至少出現下列的稱呼。

(一)長老:荷蘭時代在生蕃任命長老(含排灣族 mamazangiljan 在內)地位,並御賜

「長老杖」,參加南部會議。24

(二)土目:目為眼之意,「土目」就是指「番人的眼睛」,或番人注意的人。此乃

清朝時代,「對官府柔順有捐糧服公役者,予以認定為熟番,置土官,以後改為

23 國民政府到 1948 年,把台灣原住民改稱為「山地山胞」。山地山胞分為平地山胞與山地山胞。

24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台南市:南市府 2003),頁 1654。

Page 8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73

土目,光緒 12 年(1886 年)將土目改稱頭目」。25所以,此稱是清政府用在熟番的

土官,不單是對排灣族 mamazangiljan 而來的稱呼。

(三)頭人:出現在《日據時代原住民行政志第二冊》提到內文社「頭人」畏罪歸

順。26

(四)頭目:前文已提及光緒 12 年(1886 年)將土目改稱頭目,此一用語至日治時期

繼續沿用,由 1900 年就有日本台灣總督府頒發「頭目任命書」 乙事可以看到,

27日本政府很早就使用了此語來對稱排灣族的 mamazangiljan。吳燕和以為「部落

至高領袖,通稱為頭目」。28

(五)宗主頭目:在《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中論述「宗主頭目」的地位「對內統

轄其聯合團體,對外則代表該聯合團體。」29此一名稱特別顯現位居 mamazangiljan

宗家地位者,在其旗下有很多從屬的支系 mamazangiljan 的組合。

(六)團主:此詞係石磊所用,在描述「團主」是「擁有宅地及居民的地主」。30根

據筆者訪談經驗所得,排灣族耆老對此名稱頗為陌生,且未能產生認同。

(七)酋長:在荷治時代,在《熱蘭遮城日誌》譯註裡,對原住民部落的領導者,

出現「從 Tissononasar 之地的女酋長沒來…。」等用詞。31

(八)君王:《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對排灣族的社會組織喻如「專制君主國」。32李

亦園形容 mamazangiljang 地位如「封建社會中的君主」。

從多歧的名稱用法,以及角色描述,筆者認為要瞭解排灣族 mamazangiljan

25 台灣慣習研究會原著、台灣省文獻會譯編,《台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七卷(南投市:台灣省

政府印刷廠,1993),頁 3。 26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陳金田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原名理蕃志稿第二卷》(南投市:

台灣省文獻會,1999),頁 547。 27 藤井志津枝,《理蕃:日治時代台灣總督府理蕃政策》(台北市:文英堂,1997),頁 202。

28 吳燕和,〈臺東太麻里溪流域的東排灣人〉,《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七期(1993 年 4

月) ,頁 77。 29 臺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研院民族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四卷‧

排灣族》(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3[1921]),頁:86。 30 石磊,《筏灣: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頁:28。

31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頁 1654。

32 李亦園,〈來義鄉排灣族中箕模人的探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第一期》,頁 56-83。

Page 8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74

的意涵,回歸排灣族人對自己語言的詮釋來看,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排灣族人對

mamazangiljan 的社會文化期待。

二、排灣語的語意解析

排灣族語言翻譯成漢語不是每一個名詞都有相對的生活語言,猶如

「mamazangiljan」的字意就很難找到適當的語詞來對應。但可從字音分解找出其

中之語根,從語意學來詮釋解讀其內涵。猶如「mamazangiljan」中的「zangi」就

是它的語根,經筆者訪談耆老們後,詮釋 zangi 之意是涵蓋依靠與照顧兩層意涵

才算完整。所以「mamazangiljang」是照顧人的人,另外,他是值得依賴信靠的

人。因此,所謂 mamazangiljang 就是「被大家依靠且能照顧所有的人的人」。僅

就此重要概念再具體說明 mamazangiljan 的兩層意涵如下:

(一)依靠:是出自人民的角度對 mamazangiljan 期待其角色。從排灣族人的文化語

脈來看,首先 mamazangiljan 是人民最重的依靠,生活需求與安頓的泉源,他要

為人民提供土地使用,並保障他們的生命。其次,在精神上,他要為人民建立信

賴與依託的聲譽,讓人民在社會生活享有得自於他的而生的信心、尊嚴與榮耀,

這是領導本質與人民向心力建立的基礎。所以,排灣族的 mamazangiljan 在人民

的心目中,他是物質生活的保護者,是精神心靈的依靠,是族群關係的身分證,

他必須有能力捍衛家園,保護人民。

(二)照顧:是由 mamazangiljan 的角度來看其角色。行使照顧角色的內涵包含妥善

做好經濟分配、主持生命禮儀、撫育寡婦孤兒、仲裁糾紛、抵禦外侮等事務。

mamazangiljan 必須秉持關愛與分享的精神謹慎做好自己的任務,讓所屬人民能夠

安定生活。對部落重要的生命禮儀與節慶更要親臨參加,以展現對人民的親切與

關懷。

以上的觀察是由排灣族語的文化脈絡當中呈現排灣族人對此一角色的期待,

此一期待雖然只是排灣族人理念型(ideal type)的期待,實際生活時會因人而異而

Page 8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75

有落差,然而,此一社會角色的界定期待,卻為排灣族的 mamazangiljang 們提供

了社會規範的道德約束力,穩定社會的維繫。譚昌國在《排灣族》乙書中有如下

的描述:「頭目是一個部落的領導者,要負擔起照顧和保護其領土內平民的責任,

使部落成為一個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單位,並有政治上的自主權,也有足夠的防衛

能力抵擋入侵的敵人」。33由前引文字可以呼應筆者針對排灣族語的詮釋解析。

另從童春發教授簡而易懂的論說法,他詮釋「mamazangiljan」的綴詞,如(圖

2-1╱頁 75)以為是家族的權利核心,如從字根詮釋「zangi」是蜂王、核仁的意涵,

而在「zangi」前加「ma」而成為「mazangi」,其內在之意,即是「王」或「中心

人物」,也就是強調眾人之中心之意。而在前「mama」有重複的綴詞,其在表示

全部或所有的。所以,「mamazangiljan」的用詞,從以上的詮釋可以視為部落或

家系最高的領導者,其權力如蜂王除擁有傳宗接代的義務外負責健全組織運作、

維護安定社會秩序、道德倫理等規範,因此,mamazangiljan 制度對排灣族的生活

影響很大。

圖 2-1 童春發教授詮釋「mamazangilan」示意圖

綴詞表示權利核心 家人

mamazangilan

核心、核仁

王(中心人物),強調眾人的中心。

33 譚昌國,《排灣族》,頁 59。

Page 8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76

三、身份取得的要件與途徑

mamazangiljan 地位的取得,根據筆者訪談,至少有下列條件之一或二以

上才算取得合法地位,茲謹列舉說明如下:

(一)神話故事

排灣族有 Lovaniyau、Mavalyo、Durimarau 等宗家,各家有其不同的傳說

類型,其中如 Lovaniyau 宗家有太陽卵生、蛇生說; Duramarau 宗家有太陽

卵生、石生、甕生說; Mavalyo 等宗家有太陽卵生、蛇生說。然而這些從古

留傳下來異於凡人的身世故事,就是排灣族 mamazangiljan 地位法制化的起

源。其後,部落分遷或領域擴張到新部落時,分支從屬的 mamazangiljan 建

立時,亦須依賴上述神話關係做為法源,才容易被人民接納承認。所以,神

話提供了 mamazangiljan 地位無可置疑的真理性。

(二)出生家

新居地要封立 mamazangiljan 時,要成為 mamazangiljan 者「就必須要能

夠說明自己有關 mamazangiljag 血緣關係證明」34。換句話說,他必須追溯自己的

出身到更上宗家 mamazangiljag 的關係上,如果確定他有 mamazangiljan 的血緣關

係,才有資格列為 mamazangiljan 儲備的名單裡,至於能否成為新部落之

mamazangiljan,則要看相關連宗家 mamazangiljan 的決定。

(三)絕嗣的安排列(收養)

當mamazangiljan 沒有後代的時候,他們會經由收養的途徑來安排繼承。

但是,收養的子嗣,通常會由近親優先收養。如 Chialjaavus(來義)之地的 Lovaniyau

家的 mamazangiljan 發展到第四代 Ramereman 時絕嗣了,所以 Ramereman 就由

Kaviljangan(佳平)之地時任 mamazangiljan 的 Jingro 家收養其長嗣 Camak 為養子,

34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頁 331-332。受訪者:高武安,男,1927.10.22 生,居於屏

東縣來義鄉來義村 4 鄰 30 號。田調日期:1997.9.20。

Page 8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77

並繼承 Chialjaavus(來義 )之地的 Lovaniyau 家業 35。同樣的例子,也可以在

Makazayazaya(瑪家)系的 Vavelengau 家族系譜中看到36,Vavelengau 家族第十代等

出現 mamazangiljan 絕嗣亦同尋求此一原則來解決繼承祖業的事實。37

(四)婚姻關係與合併

婚姻關係是排灣族人取得社會身份重要的途徑,也是產生階級間社會流

動的重要管道,不同階級間的婚姻,稱之為越級婚(或降級婚)。如以 Kuljaljau(舊

古樓)之地 mamazangiljan Giling 家的事為例,可以清楚此一身份取得之途徑與策

略。在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最大的 mamazangiljan 是 Giling 家,因避難而逃往

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依附,後來,Giling 家與 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的

Tjuleng 家聯婚(該家為 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 Lovaniyau 宗家的分家)。Giling

家雖曾為 Kuljaljau( 舊古樓 ) 之地的最大 mamazangiljan 家族,但流落在

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後,已失去自己的族人,所以進行聯婚協議談條件時,

同意合併 Giling 家成為 Tjuleng 家的旗下 mamazangiljan,使 Giling 家在 Kuljaljau(舊

古樓)之地的財產、人民形式上全歸屬於 Tjuleng 家所有,使 Tjuleng 家在排灣族

社會的身份地位,無形中得到了提昇。所以,排灣族雙方都是 mamazangiljan 家

族聯婚時,對決定使用誰家的名號,是一件非常重要而嚴謹的事。

(五)篡奪

篡奪係指非以合乎社會規範的方式取得身份地位之行為。說明此種情形,可

以以實例來觀察。約在 250 年前統領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的 mamazangiljan 是

Giling 家,但不幸被老么 Parco-Giling 之妻 Lulung-Lingcal 家誣蔑慘遭殺害。Lulung

35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研究室調查原著、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

究第二冊資料篇》,頁 181。 36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研究室調查原著、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

究第二冊資料篇》,頁 181。編號 202 之 Makazayazaya 之地 Baborogan 家系譜。 37 同上註,頁 178。

Page 8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78

甚至引來卑南族人縱火攻擊 Giling 家屋,使其長嗣 Choko,次子 Chokar、三子

Paramul 逃亡到 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避難。而留下第四、五個子女繼承在

Kuljaljau 之地的家業,但家勢已式微。後來到了 Parco-Giling 與 Lulung-Lingcal 之

女 Jupelan 掌家時,在未經 Giling 家同意的情況下把家號改為 Tjuljevekan 家(就

是妻子 Lulung-Lingcal 方面家的祭屋名),使 mamazangiljang 之地位與權力產生移

轉。38筆者訪談時,耆老提到 Lulung-Lingcal 是 Giling 家的媳婦,不可以做出對夫

家不忠的事,尤其篡位改家號更是天地所不容。由此一事例來看,篡奪與合併的

不同,在於前者係未經雙方同意情況下硬奪,而後者則是有經由雙方協商同意的

程序。

由前文所列五種身份取得的條件與途徑當中,顯示 mamazangiljan 身份地位

雖然得自世襲的途徑,但是身為 mamazangiljan 者,亦應修身養德以符合

mamazangiljan 被人們信賴依靠,以及發揮擔負照顧人民與維護部落安全與福址的

能力,否則仍有被合併、取代和替換的可能情事發生。不過,傳統生活中,神話、

出身、婚姻關係仍然是做為 mamazangiljan 取得身份的極重要形式要件。

四、mamamzangiljan 的差異變遷

前節中由外來賦予的名稱、排灣族語意詮譯,以及身份取得的條件途徑

呈現 mamazangiljan 社會地位與角色的形成。不過,這樣的統合陳述,似乎又使

我們容易落入,第二節回顧四種研究類型時,第一類以建構社會規範的研究類型

窠臼裡,仍然像是追尋統一的模式而忽視傳統時即已存在的內部差異,以及因時

而異的變遷。下文,筆者擬由區域差異及歷史發展的演變兩個面相切入,來看

mamazangiljan 制度在傳統中的差異與時光之流中的變遷。

(一) Vusam 觀的有無

在 mamazangiljan 制度變異當中,vusam 概念的存在與否最令筆者感到迷

38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研究室調查原著;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

究第二冊資料篇》,頁 350-352。

Page 8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79

惘與有趣。石磊調查紀錄 Vutsul 部族時,以為部落人稱最大的領導者為

kamamazangiljanan,此詞之意包括了地主 mamazangiljan 及其 vusam (長嗣)在內的

統稱。而其所謂「vusam」,則是在長嗣沒有繼承以前,可以說是準地主,其社會

地位與我國歷史上的太子、世子相似。所以,在石磊的論述中 mamazangiljan 不

等於 vusam,而是儲金地主的觀念。39而蔣斌在 Raval 部族稱宗家為「Vumusam」,

原意為「播撒種子」;餘嗣分出成立為「Vusam」,意為「一連貫的」。40由上可知,

石磊與蔣斌見到了不同排灣族間對「vusam」的不同理解與應用。根據筆者訪談,

「宗家之下有很多同代或不同代的本家與分家,宗家是「kavusan」,本家與分家

的長嗣是「vusam」。所以,本家與分家都是從宗家分出而來,而宗家在第一代是

唯一的本家」。41而對此一論述,其實際運用在生活上,排灣人慣以宗氏來辨識身

分,彰顯自家的社會地位。

依筆者之見,在排灣族社會中對 mamazangilja 另有稱呼的現象,僅限於 Laval、

Vutsul 等部族的「Vusam」。石磊研究 Sepaiwan(筏灣)是 Vutsul 部族的核心部落,

而蔣斌研究的 Parirayan(大社)正好是 Laval 部族的核心部落。所以筆者認為 Vusam

觀念與 mamazangiljan 制度的連結現象,只是一個區域特有現象。

筆者田野腳蹤曾遍及排灣族所有部落,當走進 Vutsul 部族系統部落時,大約

只能領略七成語意,再走進 Laval 部族系統部落時,大約只餘一半程度,所以必

須借助翻譯人員才能完全溝通。當時,最納悶的事是,筆者問 mamazangiljan 是

誰家?他們答覆筆者時總說「Vusam」是誰。當筆者以為「Vusam」是 Mamazangiljan

時,他緊接著又告訴筆者,他是準 mamazangiljan,讓筆者困惑了一段時間。

筆者的祖先原居於 Kaviyangan(佳平)、Chaljaavus(來義)、Tjuauvuuvulje(內文)

39 石磊《筏灣: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頁 84。石磊在文中使用「儲金地主」

之名,筆者以為,或為「儲君地主」、「儲備地主」之誤。 40 蔣斌《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兼論人類學方法的特色》,(台北市:國立台灣

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論,1980),頁 24。 41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頁 12。受訪者:羅義雄,男,1913.12.6 生,居於台東縣太

麻里鄉大王村 1 鄰 1 號。田調日期:1997.9.11。

Page 8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80

等地,全地係屬 Cimo(箕模) 部族的系統。在生活語言上,我們對部落的領導者

皆以 mamazangiljan 來尊稱,未曾聽聞「Vusam」之詞用於 mamazangiljan。Vusam

一詞在日常用語中,僅指農作的撒種或播種。至於對本家 mamazangiljan 習稱為

Kamamazangiljan 家。稱呼時,若有幾代距離,可以在語根前綴加幾個「Ka」的

方式來強化第幾代之意,但一般簡化的說法,是用 Chialjasangasan a

mamazangiljan(最早家的領導者)來表示。

排灣族中另有兩支部族 Panapanayan、Muqami,鄰近的卑南族、阿美族等,

因與 Cimo(箕模)人相互比鄰,所以互動較多,也沒有使用「Vusam」概念的現象。

所以,此一差異令筆者興起是不是與魯凱族的文化概念及用語有關的臆測,此一

問題似可再進一步探討。而值得一提的是,分佈在恒春汐海一帶的 Muqami 部族,

雖然也擁有 Mamazangiljan 語詞,但是 mamazangiljan 的產生方式並非世襲,反而

是推舉。依筆者之見,其差異之產生,與該部族與鄰近卑南族、阿美族犬牙交居,

互動很深而受到他族文化影響之故。

(二) 宗支擴散的類型

排灣族最小的政治實體是「部落」。透過部落的起源與遷徙,我們可以更清

楚看到 mamazangiljan 制度的演變軌跡。

排灣族 mamazangiljan 宗家及其從屬部落關係之動態,可分別說明如下:

Cimo(箕模)部族的 Luvaniyau 宗家,其地位始由小矮人視其祖先為神人而在龍鑾

潭之地創建。42繼承原則在每當原部落穩定時,長嗣分離,原部落則交由其弟或

妹治理。所以其親類枝族眾多,建立的部落多,征服的領域面積廣大,此類可視

為「拓展型」的部落發展。其二:Laval(拉瓦爾) 部族的始祖 Janubak 因受外患帶

部眾從 Tainan(臺南)逃亡到 Kadumuan(霧頭山)地區,在此與原居本地的魯凱人共

居生活,形成自稱為 Laval(拉瓦爾)的部族。他們的繼承原則是重男輕女的制度,

42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

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99。

Page 8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81

他們因嚴守宗家 mamamzangiljan 鎮守原部落的傳統觀念,使在部落拓展的關係上

居處保守,所以形成發展的疆域面積小,部落也少的情況,此類可歸之為「固守

型」的部落發展。其三:Vutsul(布曹爾) 部族之 Mavalyo 宗族,因晚於 Laval(拉

瓦爾) 部族遷徙到 Kavulongan 地區,Laval(拉瓦爾)人稱他們為 Vutsul(布曹爾)人。

他們 mamamzangiljan 的繼嗣制度採行不分男女皆由「長嗣繼承,餘嗣分出」的原

則。43所以,在其社會中部落新建與發展是由其餘嗣負責拓展,但因其餘嗣地位

不及異族高,常因實力不足而在新環境被矮化或被合併,此類可歸之為「分散型」

的部落發展。至於 Panapanauan、Muqami 等部族皆散居在 Cimo 部族的生活領域,

並沒有顯著的領導階層與制度,故在此不予贅述。

第三節 神話源起

昔古大洪水之前,在恆春地區有 Lalikim、Valis、Silor、Ngerel(小矮人)、44Silaya

等五種不同民族混居,根據訪談羅義雄稱:「原古時代,恆春地區有 Lalikim 族

尌是現在 Cimo人的古名、Valis族是阿美人的古名、Silor族是卑南族的古名、

小矮人成為 Bongkutsunga 人、以及 Silaya族是馬卡道人的主系等共同生活。」

45他們共居在恆春地區的時代,彼此都建立良好的族群關係,使在文化融合的過

程中,他們也變成多元語言的民族。然其後 Lalikim 族有部眾遷往 Jaljaavus(舊來

義)之地,但逢大洪水氾濫,族人全被頂滅,倖存兄妹往 Avulungan(大武山)避難,

在 Pucpuc 之地落腳,才有 Cimo 人兄妹成婚子孫繁衍的傳說故事。而其後代就是

到台東縣境 Lovoaqan 之地的 Lovaniyau、Mavalyo 等排灣族的宗家。同在這時代,

居住在恆春地區者,當大水退潮時,他們也先後在 Kalovoaqan 之地登路,所以該

地現在變成是排灣、阿美、卑南等族的共同發源地。之後,其後代子孫的的變遷

43 同上註,頁 46。

44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頁 403

稱:「小矮人是從恆春地方來的」。 45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頁 12-13。受訪者:羅義雄,男,2.12.6 生,居於台東縣

太麻里鄉大王村 1 鄰 1 號,田調日期:1997.9.11。

Page 9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82

有如(圖 2-2/頁 95;2-3/頁 101;2-4/頁 106)之路線發展。然在此要補充的是

Bongkutsunga 人最早到虷仔崙與大武溪間之山區如 Talilik、Kuvaleng、

Coljokavayavayan 等地生活,他們是小矮人與 Cimo(箕模)人相融合成的新部族,

現在已散居在 Panapanayan(巴納巴納央)、 Cimo(箕模)等部族的生活空間。而在

Qanapitje(甘那壁)與 Qetseling(鴿仔籠)等地,相傳「阿美族從南方來」,46與小矮人

曾在 Coljokavayavayan 之地混居。而 Valis 族到 Lovoaqan 之地時,其「祖 Coko 直

到 Lupaqc 之地建立 Giling 宗家,而其兄弟子孫,哥哥繼承 Giling 家,弟弟遷到

Mulukal 之地創立 Varius 家。」47所以在太麻里溪以南沿海的族群,過去是排灣族

的主系,由因與其他如阿美族、卑南族、小矮人文化合成而產生 Paqaluqalu、

Panapanayan、Amis、Muqami、Cimo、Bongkutsunga、Seqalu、Lonkiyau 等區域性的

相關族群。對這自然形成的族群,他們的文化不斷的假借或移轉,直到日本學者

移川等出版《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研究中,才提出「排灣族內有

Panapanayan(巴納巴納央)、Cimo(箕模)、Muqami(姆阿美)、Raval(拉瓦爾)、Vutsul(布

曹爾)等五大部族」,但國內學者慣以 Raval(拉瓦爾)、Vutsul(布曹爾)等部族來概全

排灣族的組成,筆者以為在這部分的研究,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彼此探討。

根據筆者訪談,耆老羅義雄稱:「族群決定個人的民族歸屬,排灣族只有一

個宗家,其名為 Lovaniyau 家族的 Arangiyan,所謂『Arangiyan』尌是嫡長嗣。」

排灣族內要問有幾個宗家?從分支系統來論,Cimo(箕模)部族源於台東縣沿海南

部到恆春地區一帶,居住於此者,即是排灣族的主系。然 Cimo(箕模) 部族,與

其他四大部族在大洪水的前後都有建立祖源關係。因此,Cimo(箕模) 部族可成

為排灣族唯一的宗家,這個論點與羅義雄的說法相同。而後從 Kalalovoaqan 之地

到 Qutsapungan 之地的 Kazangiljang 家族,其後代分別到 Tavalan 之地與魯凱族相

融共居合成為 Raval(拉瓦爾) 部族,並由 Darimarau 家族成為該族的創世祖。其後

46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頁:405「Valis」族是阿美族的古名。而大竹高社所傳

之「阿美族從北方來」,是大洪水之後,Valis 族與 Bangtsl 族在馬蘭地區融合形成 Amis 支系。 47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頁

454-455。

Page 9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83

到 Kasepaiwan 之地與 Kayumuan(玉山)族群相融共居合成便成為 Vutsul (布曹爾)

部族的起源,後由 Cimo(箕模) 部族的 Mavalyo 家成為該族的創世祖,該宗家後

來移往 Kapadain 之地建業。至於 Panapanayan(巴納巴納央)、Muqam(姆阿美)等部

族係經過數次之族群融合後形成的新部族,二者之生活領域,自始皆在 Cimo(箕

模) 部族的生活領域範圍內,所以皆以 Lovaniyau 宗家為其創世祖。

大洪水時代,倖存的祖先們如(表 2-2/頁 86)分別逃亡 Kadumuan、Tjaivuvu、

Avulungan 等山頭避難,退潮後分別往 Pute、Pucpuc、Jamalaluwan、Kamavalewan、

Iderao、Kulali 等地建立家園。當代因嫡長子崇尚神工,掌管神權,各地尚未建構

mamazangiljan 制度,這在神權時代,部落事務全由嫡長子全攬掌權。直到祖先們

南下東移到 Lovoaqan 之地後,居住在 Saliyaliyan 之地時,始祖才建立大王系的

Karangiyan、Lovaniyau、Mavalyo 等三大宗家 mamazangiljan,始有 Arangiyan 與

mamazangiljan 開始共治部落事物的濫觴。

據「Kulaluts 社警官駐在所」的《須知簿》記載如此說:

Kulals的祖先,最早從東部大武支廳轄地,向西越過分水嶺,沿著大

武山至霧頭山山稜的西側朝北移動,最後從霧頭山西下平原,輾轉移動

後占據「琉球庄」。距今 900年,福州任渡海來台,占居平原,祖先被

迫退回高山地方。48

對此一說,日警抱以懷疑的態度,並強調不值得全部採信。但筆者根據文獻

紀錄與訪談的結果,以為以上所說的「東部大武支廳轄地」,係指位於太麻里鄉

三和村省公路旁之「台灣原住民發祥地」現址稱之為 Lovoaqan 之地。日治時代

調查時間的當時,該地適時隸屬大武支廳管轄區範圍。對以上之內容日本學者以

為不可思議,但根據筆者的訪談,這段話足以證明 Lovoaqan 之地是排灣族

mamazaniljan 家系主要發展路線的起點,在此筆者再具體的說明其中內容:「現

在泰武鄉泰武村舊址 Kulaluts 之地其祖先,最早先從台東縣境太麻里地區的

48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頁:345。

Page 9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84

Lovoaqan 之地遷往分水嶺 Saliyaliyan 之地,然後到 Chiagalaus(大武山)地區的

Tjusepiyoma之地建業,建立Mavalyo宗家的基業。後經Kasepaiwan之地到Kapadain

之地創造 Vutsu1(布曹爾)部族的領域。由此有 Salavan、Samuuakai、Salengec、

Savulungan、Sademailje 等五位祖先輾到 Kadumuran(霧頭山)地區後下往 Tavalan 之

地,之後再往海邊遷徙到 Sakibao(小琉球)小島占據各地部落。然在 900 年前,大

陸漢人渡海捕漁占居平原,祖先們迫使離開到 Kualuts 之地謀生。」所以,這是

Mavalyo 支 系交代比較清楚地部分遷徙路線。其後,其後代 Saljaljui 由 Kualuts

之地分離到現太麻里鄉大王村之鄰地 Sinapayan 之地與 Paqaluqalu 人結婚,要求

當地講排灣語的歷史。

根據安原氏在 Singvaudjan (牡丹)之地耆老的說:

太古時,qadau-naqemati (日神)切開 Kavulungan (大武山)之山頂,

從中出現男女二神。男神稱 Saljimgle,女神稱為 Saumai。此兩神結

婚後生出今日的人類。二神共生 Sapulalengan、 Saqumang、

Saljaljasuap、Salekuan、Saver及 Satjuku等六子。49

其中在詮釋「qadau-naqemati」用「日神」來比喻並不能表達全意,根據筆

者訪談,所謂「qadau」的字意,不是單純地指著「太陽」,而是指太陽可以照射

到的「天地」所有,意指「創造萬物的天地」,而以「神」來解讀「天地」更能

表達語意上的意境。而對日神所創造的祖先 Saljemedje、Saumai 等二人,即是

Cimo(箕模)、Vutsul(布曹爾)等主支系所崇拜的祖靈。

洪水退潮後,祖先們南下重返故居,對此時期,羅義雄說:

約在1300年間,有自稱「Silor」」群的祖先 Sasugausugau與Sachiachia

等兩位帶族人到 Lovuuaqan之地登路,該群原居在 Paliljaliljau 地

區自稱為「Valis」族。

而根據恆春地區的考古文獻資料:「Amis(阿美)族是最早到恆春地區的原住

49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118 。

Page 9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85

民。」50而 Valis 族正是 Amis(阿美)族的古稱,正是最早起源於 Paliljaliljau 地區的

部族。其後與排灣族的前身 Lalikim 族在本地區融合生活。而後因大洪水退潮時

一同登路 Kalalovoaqan 之地,使在此形成 Valis、Lalikim、Sirol 等三族融合而成的

新族群。從此先祖往北移到馬蘭平原與 Bagtsal 族通婚者形成 Amis 部族;到卑南

族生活領域與之融合者成為 Paqaluqalu 部族,而同時又南下重返到恆春地區移住

者稱之為 Cimo(箕模) 部族。後有 Amis 部族的部眾回到 Paliljaliljau 祖源地時被稱

之為 Muqami 部族。先祖後因拓疆開始往台南、大武山等西北地區發展,甚至往

台東移爭取民族生存的空間。

50

李光周著;尹建中編,《墾丁史前住民與文化》(台北縣:稻香,1996),頁 147-148。

Page 9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86

表 2-2 大洪水來襲之後各部族形成之關係

山名 部族 主要關係部落 相關傳說的資料來源

Parasidan

(霧頭山之北

方)

Rukai(魯凱)

Adel(阿里)、

Qucapungan(好茶)、

Ljavuan(大武)等部落

所傳 Vutsul(布曹爾)支糸攀登

北大武山;Rukai(魯凱)族攀登

Parasidan(霧頭山)。

Kadumuan(霧

頭山之東方)

Laval(拉瓦

爾) 部族

Parirayan(大社)

Tjuvasavasai(青山)

所傳攀登 Kadumuan(霧頭

山)。雖同是霧頭山的地方,但

Lalikim 族續往 Kadumuan(霧

頭山)之東方與 Rukai(魯凱)族

共居而形成Laval(拉瓦爾)支糸

之始。

Taivuvu(北大

武山)

Laval(拉瓦

爾) 部族

Tjusepiyoma

Chianaaulep

Kasepaiwan(下排灣)

Kasepadain(舊高燕)

Talavatsan(舊三地)

Makazayazaya(舊瑪

家)

所傳攀登Taivuvu(北大武山)形

成 Calisiyan(查力西安)族。在

此發明鑽木取火。後來在下

Paiwan(下排灣)與玉山族相容

而形成新族群,後來上移到

Kapadain 之地時,才形成

Vutsul 支糸。而其後如

Tjukuvulj(德文)部落是

Laval(拉瓦爾)與 Vutsul(布曹

爾)混居的部落,才有如此的支

糸關係。

Vutsu 部族

Avulungan(大

武山)

Cimo(箕模)

部族

Lovoaqan

Lingduwan(龍鑾潭)

Kuvaleng(姑仔崙)

Kuljaljau(舊古樓)

Rarekerek(舊力里)

Chianaumaq

Kaviyangan(佳平)、

Chialjaavus(舊來義)

Tjuauvuuvulj(舊內文)、

所傳兩個兄妹登上

Avulungan(大武山)之 Pucpuc

之地,抱住草根,保住生命。

其後結婚,所生子女殘缺,後

來正常,才繁衍子孫。

Tiemaljapaljai

Vutsul(布曹

爾) 部族

下 Paiwan(下排灣) 所傳源於大武山而避登上

Piyoma 後方之 Tiemaljapaljai。

Qiljatjupiya 山 Vutsul(布曹

爾) 部族

Kazangiyang(舊佳義) 所傳位於 Amawa 駐在所背後

的山,祖先登到此山因低而死

亡。

Paketjumalj 山 Cimo(箕模)

部族

Pungti(舊佳興) 所傳登上此山與獸類共居。

Guruljan(鯉龍

山)

Cimo(箕模)

部族

Tjuaqaciljia(加芝來) 所傳幸存在 Tjagalaus 南(大武

山)的兄妹的後裔,曾漂到山

頂,後來下山到 Tjuaqaciljai(加

芝來)之地結婚生子。

資料來源: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 1992

年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頁:120-123。

Page 9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87

一、Cimo(箕模) 部族的起源說

從李亦園(1956:61)的調查,Cimo(箕模)部族如(圖 2-2/頁 99)的各部落,對祖

先的起源說,可分太陽卵生與大石所生兩類,以下摘錄如下:

在大洪水時期,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的祖先們對此經歷,相傳

祖先如何保命傳承後代的故事,敘述如下:

昔時,我們的祖先在 Paumaumauq時發生大洪水,人畜皆死亡。當

時只有兄妹二人,掛在一大樹上而得以保命。水減退後,兩人結婚,

然其所生子女,或盲或獨腳等都是殘廢。接著其子女又相互結婚,

所生的子女亦皆殘廢。如此逐漸下去到了第四代,即再從兄弟姊妹

互相結婚,才得到完整的兒女。51

據說,今天我們禁止近親之間結婚,大概就是根據此傳說吧!然在內

獅也有一段有關 Cimo (箕模) 部族起源傳說,此說是從台東縣境排灣族發詳

地 Lovoaqan 之地而來,其內容如下:

往昔,在 Panavavuqacan 之地有一根竹子,其節間的水凝固成為

兩個卵,竹破裂掉落於下,一為紅,一為青,受到太陽的照射而逐漸

變大,此卵若遇風寒則靠到樹旁,遇暑熱則避於樹蔭下。後來逐漸長

如柑橘大,一日兩卵破裂各從裏面生出人的子,兩子皆為男,先生出

的名叫 Qaljunguan,其次生出的名叫 Saljemdji。那時又有小而脆之

石破裂生出黑卵,此卵亦為太陽所照射,逐漸長大,後來破裂生出一

女子,三子逐漸長大成家,知道自己最初是由石生及竹生,乃取該竹

及石稱之為父母,並放進屋內珍重地保護之。後來竹之子 Qaljunguan

與石之子結婚,生下眾多子女。Saljemdji未婚而死。可是據說他非

常通暁農耕及狩獵之法,並將其傳授給 Qaljunguan之子孫。

Qaljunguan之長子為女,後成為巫,稱為 Sangilu-Qilingling。如此

51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122。

Page 9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88

Qaljunguan的子女們,兄弟姊妹互相結婚,其所子女皆為殘廢。又其

子女捫即從兄弟姊妹互相結婚,其所生子女亦皆殘廢。又在其子女與

子女之間,即在從兄弟姊妹互相結婚,始生得四肢五官俱全的子女。52

由以上的論述可知,Cimo(箕模) 部族曾與卑南族、阿美族的祖先相

融共生,如此才有竹生與石生的傳說融在其中。而在 Chialjaavus(舊來義)

之地的 Cimo(箕模) 部族,對起源傳說是如此說的,列舉如下:

往昔,太陽降來到本地生下兩個卵。在現在 mamazangiljang

Lovaniyau家住屋的屋簷下。這兩個卵孵化為男女二人,男子名叫

Vauvuljan,女子名 Ljaljemden。此兩人長大後結婚,並遷到

Djadjilutan之地,生下七男,此即為本地 Cimo族的祖先。53

另有傳說是從 Tjuaovoovolje(舊內文)之地所傳,其內容如下:

太古在 Chialjaavus 之地的山上有兩個小石,一為紅,一為青,說是

太陽所生下的。神人對小石唱歌,石頭破裂而生出眾多的人,都是身

長不過二、三寸的矮人,但是四肢五官皆具備。神人對他們唱說:「成

為這樣大」………….「這樣大這樣大」,終於成為和今日我們同樣身

長。而紅石稱出者為 mamazangiljang的祖先,青石生出者為平民的祖

先。54

然在 Vungalit(舊望家)之地,也是 Cimo(箕模)主系主要的居住地,另有

mamazangiljan 的起源傳說如下:

昔時在 Itimol 之地,太陽在水坑中生下了三個卵,狗來吠,水減少了,

貓來搔破這種卵,卻破裂生出三子,由紅卵生出者為 mamazangiljang

之祖,由青卵生出者,則成為世襲輔佐役者。55

52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118 。 53 同上註,頁 117 。

54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117 。 55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Page 9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89

根據 1915 年森丑之助原著;黃耀榮譯《人類學雜誌》〈排灣族信仰體系〉

頁 182 稱:這是從 Vengalit (舊望家)之地的傳說:

太古本地有一池,某日 Qadao(太陽)由天降下,生三枚蛋於池內,

狗見而吠,池水逐漸減少,貓來抓這三枚蛋,蛋破生一女二男,

此三人與別處男女結婚,成為箕模(本族內之一異族)部族的祖先。

數年後,Qadao(太陽)第二次降臨於 Kadziaka(本地東面某地)生下

一青色蛋,蛋自然破開生出男兒,男兒名 Rumudje,為本地排灣之

祖先。56

Vengalit (舊望家)之地原居 Cimo(箕模)部族,其後才有 Vutsul (布曹爾)部族移

入,其後段為何說「Rumudje,為本地排灣之祖先」,因為 Rumudje 是 Cimo(箕模)

部族與 Vutsul (布曹爾) 部族共同的文化嚮導,共同祭拜的祖靈。傳說中,他創

造排灣人萬物的需求如動、植物、農耕技術、歲時祭儀、重要祭祀等生活文化。

在此要注意的部份,所謂「本地排灣之祖先」?意指後來遷入本地之 Vutsul (布

曹爾)部族,該族是 Cimo(箕模)部族與 Laval(拉瓦爾)部族相融合成的新部族。形

成較晚,但其始祖同是與 Rumudje 祖先有密切關係。而位在北屏東的排灣族,係

屬 Laval 部族,他們不認識 Rumudje 祖先,但與 Vutsul (布曹爾)部族也有共同的

祖先 Savan。Vutsul (布曹爾)部族自稱「Kazalisiyan 人」,但對 Cimo(箕模)部族的

祖靈 Rumudje 同是一樣的祖先。

根據 1923 年佐山融吉、太西吉壽原著;余萬吉譯《生蕃傳說集》,頁 181-182

稱:

Rarekerek之地,mamazangiljan的祖先,是在太古時,太陽由天降下

成兩個誕至地面,其一個成為男人,另一個成為女人。女人的頭上長

有角,男人則無,此男女乃為山地人的原祖,亦是 mamazangiljan 的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73、117 。 56 同上註,頁 117 。

Page 9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90

太祖。在遷居 Rarekerek 之地之前,住在 Momomaku(Paumaumauq)蕃的

Kaviyangan之地附近 Chiyaziyayate之地,該祖先一群中有人遷居

Namau、 Vengalit、Tjuvetsekadan、Kazangilan 等地。內文社 Tjuleng

的祖先,亦居於 Chiyaziyayate之地,但後來遷徙至 Rarekerek、Kunanau、

Tjuvetsekadan、Rarekerek等各地,最終又離開這些地方,移居內文。

故據說,在這些蕃地現在仍領有土地。

由以上遷徙過程可知,前半段是講 Lovaniyau 家族在 Rarekerek 之地的歷史傳

說,這是 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 Lovaniyau 家的始祖 Salaats 遷徙的過程,其

內容與《台灣高砂系統所屬之研究》的內容是相同的。至於 Tjuleng 的始祖 Saljisu

是跟隨其兄 Salaats 後來才到 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因此,此段傳說是在說

明小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家族從 Chiagalaus( 南大武山)地區,南下遷徙的經

過。

根據《民族學集刊》,由許世珍引自〈排灣族信仰體系〉頁 182 稱:這

是從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的傳說:

太古,天降 Qadau 本地生下兩枚蛋,蛋孵化生出一男一女,二人互婚

移住 Djadjulatan 之地,生下男孩,而 Djadjulatan之地大概尌是該

地箕模部族之祖先,移住後舉行五年祭之地。

然這一則傳說,就是 Djadjulatan 之地 Caljas 家族的傳說,該家早期遷往台東

地區,Chialjaavus(來義)村仍有其留駐的家人。然當今,來義鄉大 mamazangiljan

家族是 Caljas 家族 Lovaniyau 家的次子移居的,現任 mamazangiljan 是高武安。

根據《民族學集刊》,由許世珍引自〈排灣族信仰體系〉頁 185 稱:這是從

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的傳說:

排灣族的祖先為一對住在大武山的兄妹,當時尚無其他人類的出

現,為了繁殖人類,他們兄妹二人結成夫婦。但天神為處罰其亂

倫的婚姻,他們第一代至第三代的孩子,都是畸型兒,直到第四

Page 9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91

代時,方為完整的人。故現在排灣族有四親之內禁婚的倫理觀念。

此一傳說是發生在大洪水氾濫,全台灣淹沒的時代。Lovaniyau 家

mamazangiljan 高武安也說:「有一對兄妹逃避到 Avulungan地區抓住樹枝草叢倖

存保命」,而後之故事情節如以上所敘之內容大同小異。這一則故事留傳的範圍

甚廣,除在 Cimo(箕模)部族的各部落可以聽到外,遠離在海外的蘭嶼人也有相同

的傳說。所以擁有此一傳說的蘭嶼人是現今蘭嶼人的先住民先,他們約在 1200

年間陸續離開蘭嶼本地,而現今的蘭嶼人移到蘭嶼之地的時間,距今尚不及 900

年。所以,蘭嶼先住民與排灣族之間的關係是有很多值得探討的空間。

接著根據《民族學集刊》,由許世珍引自〈排灣族信仰體系〉頁 184 稱:這

是從 Atsedas (舊內獅)之地的傳說 如下:

太古 Kinavenqacan 處有大石,一日裂開生出男女二人。二人相婚生下

眾多子女,第一胎是蛇,其次是瞎眼兒,再其次亦是有缺陷

者••••••••,最後才生下了完整的男女小孩,這對男女小孩成長

後相婚,子孫人口驟增,因地方狹小,故一部份北上赴知本社,為卑

南族之祖,其餘者南下成為排灣族之祖先。

對以上的論述,同樣到第四代以後,才有健全相同的結果。至於石生的起源

是台東縣境的 Lovoaqan 之地 Paqaluqalu 部族的說法,Paqaluqalu 部族是由

Lalikim(排灣族的古名)、Silor(卑南族的古名、Valis(阿美族的古名)等族群相融合

成的新部族,從 Lovoaqan 之地北上移居,到知本之地講卑南語者,自稱為 Seqalu

人;而到馬蘭之地講 Amis 語者,自稱 Amis(阿美)人;而往太麻里溪以南沿海到

恆春上下蕃者,則自稱為 Cimo(箕模)部族。所以,在此所稱的卑南族之祖是指

Seqalu 人之祖,不全然現在卑南族之祖;而所稱之排灣族之祖先,即是 Cimo(箕

模)部族。因為這般歷史是台灣大洪水之後的前期發生的演變與發展,因此,稱

Cimo(箕模)部族為排灣族之原始部族,並不是沒有因素。

根據《民族學集刊》,由許世珍引自〈排灣族信仰體系〉頁 183 稱:這

Page 10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92

是從 Pungti(舊佳興)之地的傳說:「昔日有 Chiagalaus者從大武山降下,與

平地來的 Sachijokagjijoka 相婚,開設部落於該地,為 Iraboru家之祖。」

這則傳說所說的「該地」即是 Pungti(舊佳興)之地的 Vinqacan 之地,在此先

建 Iraboru 家,其後有從平地來的祖先 Talaitalai 移入 Vinqacan(舊佳興)之地合併

Iraboru 家建立 Pachialjinuk 家。此是繼 Lovaniyau 家在 Saliyaliyan 之地建 Tjuluv、

Layan 等家之後發生的事。然另由 Saqam(台南)經過石頭營到 Vinqacan(舊佳興)之

地建立 Djakudjakuts 家之事,此家後來與 Pachialjinuk 家聯姻,建立 Lingdjan 家。

而所謂 Iraboru 家之祖先,根據《邊政學報》;《台灣文獻》由龍寶麒引自《排灣

族信仰體系》頁 187 稱,可以聯結 Pachialjinuk 家的傳說如下:

Talilik(大里力)與 Qetseling(林子林)祖先得起源在大武山

Porucchi的地方,從天降下來黃色與青色的蛋,黃蛋出生男子名

Rumulji,青蛋出生女子 Gilin,兄妹長大成為夫妻生出兒女,長男是

盲目的,長女沒有鼻子,從次男開始才是正常人出生。次男名叫

Paljaljuyan,次女叫 Kivi,三男叫 Palan,三女叫 Sakugo,正常的弟

兄姊妹長大了,父母派遣了他們去探險領土。

從以上所敘,正是在 Vinqacan(舊佳興)之地的時期,他們弟兄姊妹分離拓疆

到各地。因此,當家耆老包春琴常說:「我的祖先是 Pungti之地的 Pachialjinuk

家。」其後留駐在Pungti之地的Pachialjinuk家與Tjuluv家爭地失利移住Tjuaqa-w(大

後)之地改其家名 Kazangiljang 家。之後,Tjuku-Kazangiljang 與 Djakudjakuts 家的

嗣子結婚,併以 Djakudjakuts 家為其家名。然所生的長嗣及長,留下其弟妹在

Djakudjakuts 家,私自移住 Tjumaq(舊古樓)之地,建立 Lingdjan 新家名,使 Pungti(舊

佳興)之地形成 Tjuluv、Layan、Djakudjakuts 等三家 mamazangiljan 的家族,但後來

Tjuluv、Layan 被從 Piyoma(台東)來的 I-matalagu 家留下的 Tayalep 家合併。是故現

今佳興村之 mamazangiljan 家是 Tayalep、Djakudjakuts 等二家。

然在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發現 Cimo(箕模)部族的起源傳說,是從大洪水氾

Page 10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93

濫,倖存之兄妹往 Avulungan(北大武山)逃難之後,如(圖 2-2╱ 頁 95)之遷徙一目

瞭然。然到 Kalovoaqan 之地出現石生與竹生的,後到大武山的 Chianaumaq 之地,

Cimo(箕模) 部族的宗家 Lovaniyau 屋簷下有太陽卵生祖先的傳說,而其後,

Vungalit(舊望家)之地有也同樣有太陽卵生祖先的傳說。因此,從 Cimo(箕模) 部

族的起源說,我們可以分辨 Cimo(箕模) 部族的始祖源於大洪水災難倖存的兄妹

二人,及長,結婚生後,他們子孫興旺,大舉東移遷往台東縣境 Kalovoaqan 之

地,在此與 Valis、Silor 以及同源的 Lalikim 部族匯聚共生而形成新部族。57後與

其他民族如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等合成相融共居生活時,就擴散到各部落而

演變成不同的部族,如Cimo(箕模)、Laval(拉瓦爾)、Vutsul(布曹爾)、Panapanayang(巴

那巴納央)、Muqami(姆阿美)等五大部族的由來。

排灣族內的五大部族,除 Cimo(箕模)部族外,其他部族都曾與其他族群相融

而合成的新部族,所以他們都能使用雙語以上的生活語言與其他部族交往,而產

生民族邊界的灰色地帶。唯獨Cimo(箕模)部族是單純的使用單一的排灣語,因此,

筆者同意鳥居龍藏的看見,認定 Cimo(箕模) 部族是排灣族内的「最主要的部族

系統」。

Cimo(箕模) 部族是唯一講排灣語的排灣族人,猶如同源地 Paqaluqalu 與

Qutsapungan的部族,因 Paqaluqalu部族其受卑南族的涵化而講卑南語;Qutsapungan

部族因受魯凱族涵化而講魯凱族語。但有部眾從其中分離發展,如 Paqaluqalu 者

再與魯凱族相融合成為 Panapanayan 部族時,他們因居在排灣語言地帶而重回講

排灣語的習慣。Qutsapungan(舊好茶)之地的人在部落遷徙過程中,從 Ljavuwan(舊

大武)之地到大母母山與逃難到 Kadumuan(霧頭)山的 Lalikim 人共居在 Tavalan 之

地合成 Laval 部族,始有講排灣語的現象重現。因此,這以上民族發展的軌跡,

我們要先瞭解祖先如何建立部落與其變遷後,才能追溯各家 mamazangiljan 家族

的系統的由來,並能掌握宗支關係的脈絡。

57 Valis、Sirol 以及同源的 Lalikim 族匯聚共生而形成 Lovoaqan 族是根據筆者訪問羅義雄口述摘

錄的。對其所說的族名,其他文獻中未曾見過。

Page 10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94

談到 Lovaniyau 家族建立 mamazangiljan 地位的始末,在日本學者安原氏在龍

鑾社所做的調查云:

昔時,在龍泉水附近住著十數名的 ngerel(矮人)。有一天,看到牡丹灣

的東方山上起煙,前往一看,忽然從煙中出現男女兩人,ngerel以為他

們是神人,乃迎接為頭目。其後,兩人結婚生下二男二女,因此將土地

分給此四人各成為頭目。58

在這裡要說明的事,這是 Lovaniyau 家族建立 Cimo(箕模) 部族 mamazangiljan

的起源。Lovaniyau 家族在未到 Pakalacimocimo 之地前,59其部落社會是沒有

mamazangiljan 制度,前面已提,他們的嫡長子負責處理神權的事工,所以嫡長子

稱之為「Arangiyan」,指其為「老大」的意思,在平常的生活語言,族人皆以是

Lovaniyau 家族的大 mamazangiljan 稱之。

根據筆者訪談耆老羅義雄稱:

Cimo(箕模) 部族是由 Lalikim族與 Valis、Sirol等二族群在恆春相融

合成為新部族,他們最初使用 Lalikim族的語言講排灣族。

故此,Kalalovoaqan 之地所建立之新部族,以 Valis(阿美族前身) 部族的語言

做族群分類時,他們的語言稱北方者為「Amis」,南方者稱「Katimol」。由此居

於北方的新部族稱之為 Amis 人,而居南方的新部族稱之 Katimol 人,簡稱 Cimo

部族。後來,在語言的使用上二者自然分類,Amis 人因講 Bongtsal 族的語言而

成為現在的「阿美族」,而 Cimo 部族仍以排灣語為唯一的生活語言,使 Cimo 部

族成為現在排灣族主系的另一種主要因素。

58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99。 59 Pakalacimocimo 地區是恆春地區的古稱,現稱 Palijaliljau 地區。

Page 10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95

圖 2-2 排灣族 Cimo(箕模)部族遷徙路線圖

張金生 2013.6.9 製作

Page 10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96

二 、 Laval 支系的起源說

Laval(拉瓦爾)部族是 Rekai(魯凱)族與排灣族古名 Lalikim 族相融合成之新族

群,居住的範圍在排灣族中占最北端,以 Parilayan(大社)為中心如(圖 2-3/頁 100)

遷徙到分派出的各地部落,三面被魯凱族所包圍,在其婚姻關係任其風俗習慣都

受地理環境的支配而與魯凱族混淆,只有語言仍通用一般的排灣語,但亦可通魯

凱語,是雙語係的族群關係,因而可視為排灣族的灰色地帶。

Laval(拉瓦爾) 部族的起源說相傳有很多種不同地說法,其中部落裡最常聽

到誕生說如下:

(一)平民的誕生說

古昔在 Tavalan 的 Iderao之地,從大石的裂縫生出男女四人,其名稱為

Sakai(男)、Savulungan(男)、Sakaljalju(女)、Sataij(女)。互相結

婚並繁衍子孫,後來涉過小溪,開創 Tavalan之地。60

與此同時在

Tuvung之地,也有從岩石裂縫生出男女三人,其名為 Pinepingan(男)、

Kalakalan(女)、Pipilj(男),後來互相結婚並繁衍子,數代後,在此

地形成約 30戶左右。此 Tuvung之地的人,後來遷移來到 Tavalan 之地

共居住,共同成為 Laval(拉瓦爾)部族的祖先。61

根據《民族學集刊》,由許世珍引自〈排灣族信仰體系〉頁 185 稱:這

是從 Pungti(舊佳興)之地的傳說:

很古以前,在 Katomoan 山上,一處 Inaran地方,有人於打柴時,發現一陶

壺,甚奇,遂用番布包起來帶回家,一路上,陶壺屢掉下,於是那人便將之

60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46 61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113。

Page 10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97

置於路旁,回家邀其兄弟前來,一同將陶壺帶回家。一天,太陽從牆頭照過

來,陶壺遂裂,裡面出現男女二小孩。他們長大後,女的到 Pavaguran 地方

去了,男的則仍留在原處,成為該地的祖先之一。

對以上說傳說是 Laval 部族部分的祖源說,所謂 Katomoan山尌是霧頭山,

此山是 Laval 部族的發源地。

(二)mamazangiljang 的誕生說:

起初 Laval(拉瓦爾)部族如(一)傳說中的內容沒有 mamazangiljan。而後面這段

傳說是平民家在 Iderao 之地傳來的說:「有一天,太陽的卵生出一男子,社民立

之為頭目,始創立 Tavalan 社」,62這是對 mamazangiljan 家族在 Tavalan 之地的傳

說。而在 Tavalan 之地的人對以上 Iderao 之地的傳說是如此說的:

昔時,在 Kadumuan(霧頭山),太陽生一卵在 djilung(小甕)內,Tavalan

部落的壯丁入山發現它而將其帶回。該卵與日漸長,十個月後破裂,

從中生出一男嬰,取名為 Tatulan,並養育之。同時從地中生出了一

女子,將其命名為 Satjuku,兩人長成後結婚成為夫妻,此即為

Raval(拉瓦爾)部族頭目家的祖先。63

從上述可以得知,Satjuku 是外來的族群,是大洪水時代逃往 Kadumuan

(霧頭山)之地的 Lalikim 人,而太陽卵甕生的 Tatulan 始祖是在地從 Tavuvu

(大母母安)山的魯凱族人,二者結婚創造 Raval(拉瓦爾) 部族的部落社

會。

之後,所謂「太陽的苗裔的 Sa-Toko留在 Tavalan之地,而如(圖 2-7/頁)

仰接魯凱族 Lavuwan(舊大武)之 mamazangiljang Tsamelesai-Kazangiljang」建

62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46。 63 同上註,頁 113。

Page 10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98

立大 Darimarau 宗家。64此話之意在說明 Darimarau 宗家形成 Laval 部族的來源是

由 Tavalan 之地的始祖 Tavaran、Deran、Tubung 等三家的後裔 Satoko 與來自魯凱

族 Lavuwan(舊大武)之地的 Tsamelesai-Kazangiljang 在 Tavalan 之地結婚,從此建立

Laval(拉瓦爾)部族的 Darimarau 宗家,這其中之關係是不能混淆的。

而在潘立夫田野資料記錄說:「來自 Kadumuan的 Tavalan、Deran、Tuvung

等三地之家團遷到 Tavalan之地,又遷到 Enalan之地,最後到 Parilayan 之地

定居。」65這群系統體系,與 Laval(拉瓦爾) 部族發展的過程是相同地。另有一說

如下:

在 Iderao之地,從岩石中生出男女二人出生一男 Takcrarit、一女

Madararap,66此二人子孫繁殖為各蕃丁。Iderao之地距離現在的大社

北方約 6里之地點,比現在之標地高 3500公尺。再則北方有一個地方

叫做 Tavalan之地,有一個甕承受太陽光而有妊,生出三個兄妹,他

們分別為 Sa-Toko、Sa-tail、Sa-Pagtel等三人,這尌是所謂頭目家

的誕生。67

這在說明 Laval(拉瓦爾) 部族 mamazangiljan 與平民的出生不同,也就是說

Laval(拉瓦爾) 部族原本就有平民家族,其來源與mamazangiljan家族史並不相干,

彼此之系統完全沒有血緣關係,然此與「長繼承,餘嗣分出」的原則不同,其平

民的理論來源不是餘嗣分出經過幾代後形成的。

(三)始祖出海與昇天的傳說

昔古 Padain(高燕)之地有出海與昇天的傳說,然在 Raval(拉瓦爾) 部族亦有如

64 Tsamelesai-Kazangiljang 並非魯凱族人,他是 Kalaloviaqan 族之人,從 Lovuaqan 之地到

Qutsapungan(好茶)建立 Kazangiljang mamazangiljang 家族。 65 潘立夫,《排灣族歷史之研究》(屏東市:書稿未出版,2004),頁 19。

66 此段石生傳說之祖,在《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第一冊》稱有 Sakai、Savulungan、Sakaljalju、

Satailj 等四人,與本傳說之內容有二人不同。 67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頁 5。

Page 10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99

此之說:「我們的祖先大概是從天下降有 Salavan、Samuuakai、Salengec、

Savulungan、Sademailje 等五人出現在 Kadumuan(霧頭山),然後降到 Tavalan

之地。而 Samuuakai 乘小船出海;Savulungan則登上 Kadumuan(霧頭山),然後

昇天。」所謂出海是到 Sakipao(小琉球);所謂昇天是到更高的山叫大武山,該乃

Avulungan(大武)山的山頂 Chiagalaus 之地。由此也應對「Kulaluts 社警官駐在所」

《須知簿》所記載的祖先曾到海外 Sakibao(小琉球)之地遷徙的說法,其後因閩

漢移入而離開到 Kulaluts(舊泰武)之地遷居。

Page 10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00

圖 2-3 排灣族 Laval(拉瓦爾)部族遷徙路線圖

張金生 2013.6.9 製作

Page 10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01

三 、Vutsul 部族的起源說

Vutsl(布曹爾)部族是台南地區逃亡至玉山的族群南下來到 Kadumuan(霧頭)山

居東側與 Lalikim 部族在 Tomapalapalai 山的 Taivuvu 之地先相融合成新部族,之

後,該群到 Kasepaiwan 之地與 Cimo(箕模) 部族先合成為 Vutsul 部族的肇基,而

後北往 Kapadainan 之地時,才建立 Vutsul 部族領域。

Vutsul 部族居住的範圍在北自 Laval(拉瓦爾) 部族為界的 Sagaran(口社)溪以

南,東至東港溪的山地之族群,自古就稱謂「Vutsl(布曹爾)」部族,至今猶自稱

「Vutsl(布曹爾)人」。Vutsl 布曹爾)部族以此領域為中心,逐漸擴大到如南部的山

腳地帶或東部之山地。從平地移來者亦混合在一起。猶見 Vutsl(布曹爾)」部族,

係從北而南又向東而移動。所以,散在Kapadainan之地為中心領域地帶的各部落,

視為固有的 Vutsl(布曹爾) 部族。又在此圈內依據 Padin(高燕)、Sepaiwa(上排灣)

兩大系統者,視為其全部,這由如(圖2-4/頁106)之部落遷徙的形成可以得到證實。

而在馬淵東一等合著之《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一書中提到「北自與 Laval

蕃為界的口社溪以南,東至東港溪的山地之諸蕃,自古稱謂 Vutsul。」68又見該

族群「不分男女皆帶有青蜓玉頸首飾物,因頸首飾族語稱『Vutsul』而被同語稱

之」。69但在 Parilayan(大社)之地的人則稱「Vutsul 是新來、卑者之意。」70

本地區 Padin(高燕)系統者以 Mavalyo mamazangiljan 家族為其宗家,

Sepaiwa(上排灣)系統者,仍以 Mavalyo 宗家的分家 Mavalyo、Daugadu 等為其

mamazangiljan 家族。然有關 Vutsl(布曹爾)支系古代的起源,在神話傳說中相傳

「Kapadain(舊高燕)社之創設者是由太陽之卵所生;又說由蛇卵所生;又有一說

從甕生出來」。71由此傳說分明指出 Kapadain 之地是由三種部族融合而成的部落,

譬如說太陽卵生的 Cimo(箕模) 部族,甕生的 Laval(拉瓦爾) 部族,蛇生的魯凱族

68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頁 330。

69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

五卷,排灣族,第一冊 》,頁 332。 70 同上註,頁 332。此在表示 Vutsul 群的祖源出身低微。

71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

五卷,排灣族,第一冊 》,頁 332。

Page 11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02

都與 Vutsl(布曹爾) 部族的祖源有相關性,從此說法,我們可解讀本地有不同來

源的族群進駐融合,由此深論是有 Cimo(箕模)、Co(鄒)、Laval(拉瓦爾)以及魯凱

族等部族先後到此共同形成各部落,才會有此一說。

根據《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記載,「Vutsul 部族的創世祖是

Saljimgle 與 Saumai 兩位神人」,72但 Kasepaiwan 之地在《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 》記載,「Vutsul 部族的創世祖是 Saljimgle

與 Savatjuljayan 二人」,而日人安原氏在 Singvaudjan (牡丹)之地留下耆老的口

述說:

太古時,qadau-naqemati (日神)切開 Kavulungan (大武山)之山頂中出

現 男女二神。男神稱 Saljimgle,女神稱為 Saumai。此兩神結婚後生出

今日的人類。二神共生 Sapulalengan、 Saqumang、 Saljaljasuap、

Salekuan、Saver 及 Satjuku等六子。73

由上述可知 Saljimgle 與 Saumai,在 Kavulungan (大武山)之山頂中結婚所生之

子,Vutsul(布曹爾) 部族的祖先,最後到 Kasepadain 之地建立基業。因此,由上

述可以分辨族內異同的關係,傳說故事內容相同者視為同宗後代,也就是同一個

系統的。但若沒有相同的神話傳說故事,其後代就無法斷定是否是同宗家族。

然在 Sekusekus (高士佛)之地田野調查,採錄對 Kalovoaqan 之地形成

Seqalu、Cimo(箕模)、Vutsul(布曹爾)等部族的傳說,有如下的紀錄:

古昔在稱為 Kinavoaqan 的地方,現時在巴塱衛支廳管轄區內稱之

Kinavauqan (松仔腳)之地。是距離海岸僅二十公尺左右。今大石座

落尚有 竹株,因 palisi (迷信),故不可隨便靠近。有一大石裂開生

出男女二人,男子名叫 Saljimgle,女子名叫 Saumai。此兩人結婚生

下許多孩子,最初生蛇,其次生盲目之子,再次生獨臂之子,再次又

72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

五卷,排灣族,第一冊 》,頁 334。 73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

五卷,排灣族,第一冊 》,頁 118。

Page 11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03

生單腳之子,接著生無頭者,最後才生完整的男女。男子名叫 Cudjui,

女子名叫 Muakai,此兩人結婚子孫繁衍。後因土地狹小,故一部分往

北到 Tipul (知本)之地,成為 Puyoma (卑南)族之祖;其它則往南到

Tjauvalji (太麻里)之地,成為 Paiwan (排灣)族的祖先。74

由此對照原氏在 Singvaudjan (牡丹)之地的紀錄,這是 Mavalyo 宗家到知本創

業的歷史,創造 Paqaluqalu 地區的 Paqaluqalu 部族。但要分清楚,後來到 Kapadain

之地創造 Vutsul(布曹爾) 部族的 Mavalyo 家族,並不是以上所說相同地 Mavalyo

家族系統,該家系統是 Lovaniyau 宗家的小 Lovaniyau 家族的分家。從宗家系統

來論,以上所說兩則文獻紀錄上得知,Cimo(箕模)、Vutsl(布曹爾)等部族的祖源

都是 Saljimgle 與 Saumai 夫妻,而他們在文獻中也說是兄妹夫妻,他們是 Lovaniyau

家族創世祖,因此也是建立 Lovaniyau 宗家的始祖。所以從系統來溯源,Vutsl(布

曹爾) 部族的 Mavalyo 家係從後來到 Chiagalaus 地區拓疆創業的小 Lovaniyau 家族

的 mamazangiljang 分出的體系。由此可見,小 Lovaniyau 家是他們的本家,若回

溯到家族的源頭,原居在恆春地區 Lingduwan(龍鑾潭)的 Lovaniyau 家族就是他們

共同的宗家。而在 Paqaluqalu 地區建立 Mavalyo 分家之祖,是到 Paliljaliljau(恆春)

地區 Lovaniyau 宗家之弟的系統。

談到 Mavalyo 家族本身的宗家發展,如文獻所說「Tipul (知本)之地,成

為 Puyoma (卑南)族之祖」,75這就是與卑南族合成的 Paqaluqalu 新部族。其

後有部眾與魯凱族相融合成 Panapanayang 部族。對照此說,聯結 Kinalovoaqan

之地的石塊生出太麻里、卑南族、阿美族的祖先的傳說,76其中先祖 Qalu 之

子先遷往 Tjuavalji 之地建立 Mavalyo 家之後,他移到 Qadavayan 之地被卑南

人封立 mamazangiljan,77歷經數代後,其長嗣後裔 Canavas 又回到太麻里之

74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

五卷,排灣族,第一冊 》,頁 119。 75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頁 336-337。

76 同上註,頁 447。

77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頁 447。

Page 11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04

地續建立 Mavalyo 家。而其妹 Valavai 則往 Tipul (知本)亦稱 Qalu 之地,建立

Mavalyo 家,78這是現在 Tipul (知本)里 Mavalyo 家的由來。使居住在知本、

建和、利家、太麻里、金崙、大武窟等地成為 Mavalyo 家生活的領域。由因

居住在此地區者皆為 Qalu 的子孫,族內以其名來命名成為 Paqaluqalu 人。

但因與鄰近的卑南族為敵,後來,有一名叫 Parogrog 的人入贅卑南之地,從

此以後兩地不再相爭了,79爾後,在此地區生活的人們融合相處,使其產生

文化合成的現象。但因使用主要語言的地方不同,該族群之人就分成凡繼

續講排灣語者如太麻里、金崙、大武窟等地劃分稱為 Panapanayang 部族,而

知本、建和、利家等地因講卑南語而續稱 Paqaluqalu 部族。

若要追溯小 Lovaniyau 系統的 Mavalyo 分家 mamazangiljan 的遷徙路線,可從

Chiagalaus 地區 Tjusepiyoma 的之地南下經過 Chialjaavus、Kaviyangan、Itimo 到

Kaspaiwan 創基地後,再到 Kapadain 之地,建立 Vutsul 部族之領域來探討。由上

述對照 Kasepaiwan(下排灣)社民之傳說:「開始尌發生在此地,最出由日、月之卵

出生的兩人戶相結婚,而生下 Saljimedje、Savatjuljayan。Savatjuljayan 之

子孫繁衍而成為 Padain(高燕)社民。」80所以此論與 Padain(高燕)之地的始祖是

從 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遷徙而來的是不謀而合。

昔時Kazangiyan家的mamazangiljan家族皆居住於Makazayazaya(舊瑪家)之地。

後來,Vutsul 部族的創始祖居於 Kapadain 之地期間,有一則如(表 2-3╱頁 107) 之

祖源說如此云稱:

昔時 Vutsul群有七個兄弟姊妹的神出現在本地,他們從何處來不清楚,

在 Padain社不說太陽之子,81長女 Samukai居比現社更高的山峰,形

78 同上註,頁 453。

79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頁 447。

80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

五卷,排灣族,第一冊 》,頁 56。 81 在 Padain 之地不說太陽之子,其因該家不是宗家 mamazangiljang,但可以說:我是太陽之子

的後代。

Page 11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05

成深林,稱為 Kapadainan 之地。82長男 Sakinukinu居現社西南下方稱

Tjinkulan之地。老三Sapuljaluyan與老四Sapuljaljuyan皆是男子。

此兩相議,一昇天,一下海,Sapuljaluyan登上大武山,由此上天成

雷神,Sapuljaljuyan 則沿著隘寮南溪,成為平埔族。老五

Salalemungan居於 Ljiyaljiyangan之地,位於本社與 Calisi之地中

間的山脊上。老六名叫 Sakaljaljuljalju,居於 Lalakayan之地。老

七稱為 Salavan,居於 Kapadainan之地。最後留下 Samukai與 Salavan

兩女,兩人相議,如何繁衍人類大費苦心。後來 Salavan生下一子後

連續生下眾多子女,其子女互相結婚,形成今日之 Calisian族,又稱

Vutsul族群。83

Vutsul(布曹爾) 部族的起源說是脫離不了 Cumo(箕模)部族誕生說的關係,因

為 Vutsul(布曹爾)部族的宗家 Mavlyo 是 Cumo(箕模)部族小 Lovaniyau 家的分家。

其家是小Lovaniyau 家族北往Chiagalaus地區時,往Tjusepiyoma之地建立的分家,

這就是 Vutsul(布曹爾)部族的起源,爾後,Mavalyo 家族到 Kapadain 之地創基業,

並建立 Vutsul(布曹爾)部族。所以,到 Kapadain 之地的 Mavalyo 家族成為 Vutsul(布

曹爾)部族的宗家,這是從部落遷移溯源得到的結果。

82 長女 Samukai 居 Kapadainan 之地,在此建立 Pakedavai 家族成為當地 mamazangiljang。

83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 》,頁 114-115。

Page 11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06

圖 2-4 排灣族 Vutsul(布曹爾)部族遷徙路線圖

張金生 2013.6.9 製作

Page 11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07

表 2-3 Kapadain 之地 Vutsul(布曹爾)部族始祖一覽表

姓名 家氏 遷徙地 變遷與發展

1 長

Samuakai

Pakedavai Kapadainan(

舊高燕)

Padain(高燕)部落的舊址

之一,約有百餘戶人家。

2 長

Sakinukinu

Parorayan Tjinkulan Calisa 部落的上方,形成

Sakinu 深林。

3 次

Sapulalungan

Chiagalaus(大

武山)

昇天即登上大武山成為

雷神。成為五年祭祭祖的

二個對象之一。

4 三

Sapuljaljuyan

Kazangiljang 屏東平原加

吶埔

(Vengalit)

下海即沿著隘簝南溪下

到平地,成為平埔族的祖

先。也是 Vutsl 支糸五年

祭祭祖的二個對象之一。

5 次

Salalemungan

不明

Ljiyaljiyangan 位於 Padain(高燕)與

Calisa 部落的中間山脊。

6 三

Sakaljaljuljalj 不明 Lalakayan 位於 Calisi 部落內。

7 四

Salavan

不明 Itjapau Padain(高燕)下方,是

Kapadainan(舊高燕)之一

的部落。

Page 11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08

四、Panapnayang 部族的起源說

太古時候,在 Panapanayang 有個叫做 Nunur 的神人,從地裡生出來,祂把一

根竹子插進土中,而從其上節生出 Pagumalay(男)、次節生出 Pagumsir(女),兩人

結為夫妻,生下 Padungav(長男)、Rayrauy(次男)、Pakuskus(長女)、Suwalagaw(次

女)四個兒女,此四人長大後,長男 Padungav 與長女 Pakuskus 結婚,次男 Rayrauy

與次女 Suwalagaw 結婚。後來,這兩對夫妻為覓求居住地,長男長女夫妻往北之

地遷徙,而次男次女則居住在太麻里地區一帶,他們的後裔子孫,就是現在

Panapanayang 部族的人。84

至於本地區為何稱之「Panapanayang」地區。跟據知本耆老陳新福說:「昔

日有一位 Tarumak 之地 Padain 系排灣族的 mamazangiljan,來到知本做客,其後引

酒做樂時,他提出要求,「我從這裡射箭出去,箭射到那裡?這段距離的土地範

圍就是我的領域。」當時,我們 Seqalu 的人,並不中意他的能力,就答應了他的

玩笑。結果,他這一射,射到了金崙一帶的地方。部落人看到他的神力都震住了,

無話以對的,只好讓地。後來,由於此地是用射箭之力取得的榮譽,而排灣語稱

「箭」為「Panaq」,大家商議這個來歷,就以「箭」之名來紀念,稱之為「Panapanayang」

之地區,而後居於此地區者,稱之 Panapanayang 部族之人,這是傳說的由來。

五、Muqami 支系的起源說

恆春地方居住的原住民族有 Seqalu 部族、排灣族、阿美族、馬卡道平埔族,

蔡此所謂「阿美族」?就是其族內分類為恆春阿美的系統,在恆春地區因他們融

入排灣族社會生活圈,講排灣語,崇尚排灣風俗,因而被排灣人稱之「Muqami」

部族。

根據筆者訪談羅義雄耆老說:

阿美族古名是「Valis」族,他們是由六族中的不同民族所融合而來,

84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頁 217。口述者:陳新福,男,23.8.12 生,居於台東

縣台東市知本里西昌街 55 巷 6 號,田調日期:1997.9.7。頁 3。

Page 11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09

始祖是從 Paliljalilau 現址恆春登路上岸,該族是台灣最早的原住民

族,現在台灣土地上,凡種植刺竹之地,該地則曾有阿美族人的祖先

居住過,這是我們研究阿美族文化重要的方向」。85後來筆者又再次造

訪,他另外告訴我說:「約在 1200年前,恆春半島的阿美族人、卑南

族人是漂流而至 Kalalovaoqan之地,阿美族是是靠海產物生存的民族,

其日常生活本尌備有木或木筏,對洪水氾濫最能適應及解危。86

然其後強調民族的遷徙路線,他是如此說:

阿美族、卑南族的始祖遷台路線應從恆春登路而來,而排灣族是從南大

武山南下立足於 Kalovoaqan之地,排灣族人稱該地區為 Paqaluqalu 地

區,在此區阿美人、卑南族、排灣族第一次共同相處,建立關係。87

對其所言,筆者按照文獻記錄的神話傳說故事與其他耆老所作的口述歷

史,有關排灣族到台東的時空背景及其源流相似的地方很大,認為同可作為

參考的資料。

國家體制介入恆春地區的事務始,該地區的居民中,除墾殖外,還需要人力

調度應付不同地族群關係,所以有很多的阿美族人來到海產豐富的地方支援或改

善自己環境生活。在此,排灣族人把阿美族稱之 Qami-Qami。1931 年移川等進入

恆春地區調查時稱:

他們是從台東馬蘭之地原址、或遠從花蓮附近的Sakiraya族居地遷來,

也尌是來自東部北方的移民。阿美族在恆春地方Seqaro部族的威權下,

屈尌下屬的身分。88

但是,筆者在此要澄清的問題,我們必須要注意排灣人從大武山南下到台東

地區建立 Paqaluqalu 部族。之後,此種人先後與卑南族相融而合成 Seqalu 新部族;

85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頁 11。口述者:羅義雄,男,2.12.6 生,居於台東縣

太麻里鄉大王村 1 鄰 2 號,田調日期:1997.9.11。 86 同上註,頁 13。

87 同上註,頁 13。

88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研究;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頁

367。

Page 11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10

又與來自東海岸一帶之 Bangtsal 族相融合成 Amis 新族群。所以,在他們的族群

中,有的講排灣語,有的講兩種以上的生活語言。因此,在當代的族群關係,彼

此能互相包容共同生活。然其主要因素,在他們都會講排灣語共同生活。

至於說,恆春阿美稱 Muqami 部族有沒有神話起源的傳說,筆者確實難於尋

覓,但從林金泡未出版的遺著稱:「祖先是在 Votol(蘭嶼)大地震後,從石頭生

出阿美族、卑南族的祖先。」89但這同樣的地點 Votol(蘭嶼),在 Muqami 部族卻

指稱是大 Sanasai,稱綠島是小 Sanasai。但不分如何稱呼,Sanasai 是綠島,比綠

島大的島當然是大 Sanasai,就是 Votol(蘭嶼),這就不必質疑。阿美族人公認此

話是他們神話的誕生說,對此筆者曾訪問都蘭村的林正春耆老,他的說法也是相

同的。

根據《邊政學報》;《台灣文獻》由龍寶麒引自《排灣族信仰體系》頁 186-187,

有一則排灣族與蘭嶼關係的傳說稱:

很久以前,在東南方的海上有一個叫Masaisai(馬賽賽)的小島。在那裡,

人民過著快樂舒適的生活。某一年,該島突然出現很多鬼,居民大受其

擾。這時,有一位青年人起來領導大家生火,圍成一個圓圈,老幼婦孺

在中央睡覺,由年青人環繞他們唱歌跳舞,通霄達旦來藉此驅鬼,這很

可能尌是排灣族有火和酷愛歌舞的起源。但是,如此仍無法抵抗鬼的侵

擾,只好搭木筏四處漂流,後來居民在今高雄的下淡水溪附近登路,建

立第二家園。

後來,排灣人漸向山中撤退,在此次民族大遷移中,有一年青人率族人

披荊斬棘,克服困難以抵達新聚點,他是 Alapilin,成了排灣族第一位

英雄。他與妻 Kivi 教族人耕種、造屋、並制定社會制度,創立祭祀天

地的儀式,Alapilin 為日後男巫的始祖,而 Kiv則為女巫的第一人。

89

林金砲,《恆春阿美遷徙史暨重點家族生命史》(台北市:原民會原住民自助文化研究高級班 應

`

研習成果論文報告,2001),頁:3。

Page 11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11

由此可推測,從平地來的排灣人,如 Giling、Kachiarepan、Pachialjinuk 家等

有如是 Masaisai(馬賽賽)小島移居的人,其後子孫移到高雄下淡水溪一帶,之後

再南下到 Paumaumauq 地區,與 Cimo(箕模)部族相融合成生活。

第四節 排灣族的體系

排灣族內是由 Laval(拉瓦爾)、Vutsul(布曹爾)、Cimo(箕模)、Panapanayan(巴

納巴納央)、Muqami(姆阿美)等部族所組成的,每一部族除有其神話起源之外,

他們皆有主要的宗家系統來分辨彼此的異同性。例如 Laval 部族,有魯凱族的色

彩元素在他們的生活上表現。Vutsul 部族最晚形成,所以,他們的發展是居於

Raval 與 Cimo 兩部族多元文化相融論的結果。而 Cimo 部族,原本就是排灣族的

主體,他們祖先遷徙發展的結果,才形成其他四種不同的部族。有如與卑南族文

化合成為 Panapanayan(巴納巴央)部族;與阿美族文化合成為 Muqami(姆阿美)部族。

因此,以上之論述,是認識排灣族社會很重要的基礎。

筆者為使排灣族內分類的清楚,根據各部族昔古核心部落發展的結果,如

Laval(拉瓦爾)部族是以 Tavalan 之地、Vutsul(布曹爾)部族是以 Tjusepiyoma、

Kasepaiwan、Kasepadain 等地、Cimo(箕模)部族是以 Kalacimocimo、Saliyaliyan、

Chianamaq 等地、Panapanayan(巴納巴納央)部族是以 Tjuavalji、Katipul 等地、

Muqami(姆阿美)部族是以 Valangau(馬蘭)、墾丁等地為其發展的發祥地,來分別

列出如(表 2-4╱頁 112)的內容,讓排灣族經過部落歷代演變後,仍可追溯掌握其

後代子孫的發展的動向。

Page 12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12

表 2-4 排灣族內部族分布現址概況表

排灣族內部

族分類

原住民時代後

期核心部落

台灣原住民時代

排灣族分佈區域

2012 年主要村落部落分佈

現況

Laval

(拉瓦爾)

Parirayan

(大社)

Sagaran(口社)

Tjukuvulje

(德文)

位居武洛溪上

游,即口社溪南大

山西麓,海拔約

800 公尺處。(註:

本部族以

Qutsapungan 之地

為與魯凱族文化

合成之發源地,之

後,有部眾講排灣

語所形成。)

三地門鄉:大社、口社、安

坡、青山、達來等村及賽嘉

德文、三地等部分;馬兒等;

瑪家鄉:排灣、瑪家、佳義、

北葉、三和等部分;泰武鄉:

佳平、泰武等村部分;金峰

鄉:嘉蘭、振興等村部分。

Vutsul

(布曹爾)

Padain

(高燕)

Sepaiwan

(排灣)

Kalachialan

(舊振興)

位居北大武山之

隘寮溪、金崙溪、

太麻里溪、大竹高

溪等上游一帶。

(註:本部族是最

晚期形成的部

族,所以所居之處

較為深山。)

來義鄉:古樓、南和、來義、

望家、文樂等村部分;春日

鄉:力里、七佳等村部分;

金峰鄉:賓茂、新興、振興、

嘉蘭等村;瑪家鄉:排灣、

瑪家、北葉、佳義、涼山、

三和(北、中)等村部分;;

泰武鄉:武潭村及泰武、萬

安、佳平、平和、佳興等村

之部分;牡丹鄉:牡丹村部

分;大武鄉:大竹村及南興、

古庄、太湖等部落。以及達

仁鄉:土坂、台坂森永及南

田、新化等村部分。

Cimo(箕模) Kaviyangan

(佳平)

Chialjaavus

(來義)

Kuljaljau

(古樓)

Vengalit(望嘉)

Pailjus(南和)

Tjuauvuuvulje

(大龜文)

Singvaudjan

(士文)

龍鑾潭

位居分布於

Paumaumau、

Tjuauvuuvulje、

Papiljaliljau以及大

武溪以南沿至恆

春地區。(註:

Papiljaliljau在四百

年前仍是原住民

時代時,是

Cimo(箕模)部族的

居住地,現已平埔

化。)

三地門鄉:三地村及德文村

部分;來義鄉:來義、義林、

望嘉、文樂、丹林等村及南

和、古樓村部分;春日鄉:

春日、士文、古華等村及力

里、七佳等村部分;獅子鄉:

竹坑、楓林、丹路、南世、

內文、獅子、內獅、草埔等

村;牡丹鄉:東源村及石門、

牡丹、旭海、士林、高士等

村部分;泰武鄉:佳明平、

泰武、嘉興、萬安、平和等

村部分;大武鄉:大鳥村及

加樓板部落、金峰鄉:壢坵

村;金峰鄉:嘉蘭、賓茂等

村部分;太麻里鄉:多良本

Page 12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13

部落與北里、大王、香蘭、

金崙等村及大溪部落部分;

達仁鄉:安朔村及南田、新

化村部分。

Panapanayan

(巴納巴納央)

Tjuavalji(大王)

Kanadung

(金崙)

Parauran(香蘭)

位居太麻里溪以

南沿海至大武溪

以北之地區。

(註:本部族除講

排灣語外,其生活

表現完全卑南

化。)

太王、金崙、北里、香蘭、

大鳥等村落部分。

Muqami

(姆阿美)

Tjuavalji(永靖) 泗林溪以東,桃花

溪觀音鼻以南之

部分地區。(註:

本部族除仍會說

阿美語外,但以排

灣語為主要語

言。其生活慣習完

全排灣化。)

牡丹鄉:旭海;滿州鄉:響

林、九棚、永靖等村及港口、

八瑤、泗林等村落部分。

Page 12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14

根據以上所論的基本概念,筆者進行田野調查與文獻探討的研究結果,發現

每一個部族都有主要的體系帶領遷徙與發展,使其部族內有再次的合成文化而改

變原有的社會狀況,例如北排灣的 Sepaiwan(下排灣)之地後來又成為 Vutsul(布曹

爾) 與 Raval(拉瓦爾)等部族會集的地方,同樣地,Kaviyangan(舊佳平)與

Jaljaavus(舊來義)等地分別成為 Raval(拉瓦爾)與 Cimo(箕模)部族與 Vutsul 與 Cimo

等部族發展的轉捩點。

在排灣族的部落社會,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其發展與變化,所能提出且具代表

性的地方是如(表 2-5╱頁 116)恆春地區的發展歷程,如其先由 Likim(排灣族的古

名)、Valis(阿美族的古名)、Sizol(卑南族的古名)、Ngerel(小矮人)等民族的共居合

成,使到洪水時期,當台灣佈滿水患之際,他們祖先們分別逃亡到各處避難,使

各族自得求生,繁衍後代子孫。後來,經歷了數百年,他們的後代子孫在

Panapanayan 之地匯集融合,使此地成為原住民族的發祥地。後到 900 年前,他

們的祖先在 Saliyaliyan 之地建立 Lovaniyau、Arangiyan、Mavalyo 等三大宗家,其

中 Likim 族的 Lovaniyau 宗家,則往恆春地區遷徙,使太麻里溪以南沿海到恆春

上下部落者,形成排灣族的原始民族,稱之為「Cimo(箕模)部族」。後來,該族

如(圖 2-6╱頁 118)與魯凱族相融共居形成 Laval(拉瓦爾)部族;繼之,Laval(拉瓦

爾)部族與 Cimo(箕模)部族相融共居形成 Vutsul(布曹爾)部族。然此族群關係的現

象發生,筆者以如表:恆春地區族群演變的模式來觀察,就更容易明白其中發展

的因素與結果。

Page 12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15

圖 2-5 Cimo(箕模)部族形成新部族的關係圖

Panapnayan 支系 Paqaluqalu 支系 Bangkucunga 支系

Laval 支系 Cimo(箕模)主系 Vutsul 支系

Muqami 支系 馬卡道族 Makadau 支系

註:族群關係的對稱,筆者以排灣族名未形成前之對稱,排灣族內的族群,以太麻里溪以南沿海至恆春地區,Cimo(箕模)

部族為主要的部族,其他如 Laval、Vutsul、Muqami、Panapanayan、Bongkucunga、馬卡到等皆與建立族群關係後而形

成地區性的部族。

Page 12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16

表 2-5 排灣族恆春地區族群關係的演變與發展

族別

2000

1000-

2000

以前

500-

1000

以前

300-

500

之間

250-

300

之間

150

遷徙地點 資料來源

Lalikim

(排灣 Cimo

人之古稱)

◎ 恆春地區龜山、墾丁、

鵝鑾鼻、龍坑、南仁山

等。

李光周著一尹建中

編《墾丁史前住民

與文化》,(台北縣:

稻香,1996):頁

147-148 與臧振華,

《台灣考古》,(台

北:文建會,

1999),頁 36。

羅義雄耆老口述歷

史。

Valis(阿美

族的古稱) ◎ 恆春地區墾丁、鵝鑾鼻

第一、第二等三處遺址

是墾丁史前文化相約

在 4000 年前

李光周著一尹建中

編《墾丁史前住民

與文化》,(台北縣:

稻香,1996):頁

140-142。

羅義雄耆老口述歷

史。

◎ 阿美文化相約在 1500

年於恆春半島牡丹鄉

旭海村;滿州鄉響林、

九棚、永靖等居阿美族

人。頁:146。

I-liolj(卑南

族的古稱) ◎ 恆春地區或 Silor 之地。 羅義雄耆老口述歷

史與台北帝國大學

土俗•人種學研究室

調查;楊南俊譯註

《台灣原住民族系

統所屬之研究》(台

北:原民會,2011),

頁:447- 448。

漢族 ◎ 1278 年南宋末年帝昺

崖山之役失敗後渡海

逃遁而來到恆春地區。

李光周著一尹建中

編《墾丁史前住民

與文化》,(台北縣:

稻香,1996):頁

150。

恆春地區

Seqalu(斯

阿路)族

◎ Lagaruligul 家是從龍鑾

社 Lovaniyau 家分出,

Mavalyo 家是從貓仔坑

的 Lacalingul 家分出。

潘文杰祖先,在 1935

年調查時的 250 前移

入。

同上,頁:465 與

1905《台灣慣習記事

原住民篇》台灣慣

習研究會原著;台

灣省文獻會編譯

廣東、泉

州、漳州 ◎ 19661 年明鄭永曆 15

年鄭成功軍隊登陸車

城。1935 年調查時的

260 前移入。

李光周著一尹建中

編《墾丁史前住民

與文化》,(台北縣:

稻香,1996):頁 150

與同上。

Muqami(阿

美)族 ◎ 四林格的阿美族在

1935 年調查時的 200

前移入。

同上。

廣東 ◎ 鳳山廳的原住民。1935

年調查時的 180 前移

入。

同上。

阿猴廳人

民 ◎ 枋山。1935 年調查時的

150 前移入。

同上。

泉州(不久

阿猴廳人

民又遷來)

◎ 莿桐腳。1935 年調查時

的 200 前移入。

同上。

泉州、漳 ◎ 楓港。1935 年調查時的 同上。

Page 12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17

州、阿猴廳

人民

200 前移入。

註:最先到恆春地區的排列順序如下:阿美族、排灣族、西拉亞族的馬卡道部族、漢族、卑南族(潘文杰祖先)、恆春阿

美(四林格)、客家人等。

Page 12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18

圖 2-6 排灣族的形成與其族內部族的關係圖

魯凱族

註:居霧頭山的 Parasidan 之地 Laval 亞族

Lalikim 族 註:來自 Kadumuan 的 Tavaran、Deran、Tubung 等三 註:大洪水逃到 家族遷到 Tavaran 之地與來自大姆姆山之魯凱族相

霧頭山的 Kadum 融生活,後經過 Enalan 之地到 Parilayan 之地定居,

Uan 之地。 形成 Laval(拉瓦爾)亞族。

Cimo 亞族

Kayumuan 註:來自恆春地區。 Vutsl 亞族

註:來自玉山族群。 Lalikim 族 註:在 Kapadain 之地

註:在 Kasepaiwa 之地 相融合成。

Lalikim 族 相融合成。 註:大洪水逃到 註:Laval(拉瓦爾)亞族之後,來自 Kadumuan 山的

Manigai、 Kapaiwanan 族 Lalikim 族 Taivuvu(北大武山)。 Tuuliid 等兩家到 Taivuvu(北大武山)之 Kasepaiwan 與 註:Paiwan 族的前身。 來自恆春地區的 Cimo(箕模)族居住,形成 Vutsul(布

曹爾)亞族。

Lalikim 族 註:大洪水逃 Avulungan(南大武山) 的 Pucpuc 之地。

Cimo 亞族 註:南下到恆春地區的 Kaluvoaqan 族稱之

為 Cimo 亞族,此乃排灣族五大亞族之一。

Kaluvoaqan 族 Kaluvoaqan 族 Lami 族 註:南下移入恆春地區。 註:大洪水後,Pucpuc 註:從恆春地區到小琉球(Sakibao) 之後代東移到台東縣境 Lovoaqan 之地的兄妹後代到恆春 移居者稱之。本地人與恆春同種。

之地居住。在此與原居於恆春地 地區建立 Lovaniyau 家 Cimo 亞族 區之 Valis(阿美族前身)、Sizul(卑 的四大 mamazangiljang 家族。註:本系統為恆春地區大 Lovaniyau 宗家之 南族前身)等族融合成 Kalu voaq 拓疆。 弟分離的系統。該系統北往 Chiagalaus 之地 an 族。 Paqaluqalu 族 註:Kaluvoaqan 族與卑南族合成的新族群。自稱之族

名。

小矮人

註:原居恆春地區。 Bongkutsunga 族

Kaluvoaqan 族 註:居於金崙溪以南到恆

恆春地區。

Kaluvoaqan 族

Pantsal 族

註:阿美族的種族

Amis 亞族 Muqami 亞族

註:居馬蘭平原一帶。註:從馬蘭平原一帶移住恆春地區者稱之,此乃排灣族五大亞族之一。

Seqalu 族 註:現講卑南語,但不承認是卑南族的人。 Seqalu 族

註:講排灣語。 Panapanayang 亞族

魯凱族 註:以太麻里溪以南至南興溪以北之沿海地區。

係排灣化的卑南族人,此乃排灣族五大亞族之一。

Page 12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19

然而,要談到體系的問題,一定要論及宗家部落如(圖 2-7╱頁 119)的變遷與

發展,各部族有其宗家 mamazangiljan 的系統,以下的討論以此範圍來加以說明。

至於「恆春半島的排灣族群皆屬自北南遷者」90,對此一理論,筆者以為尚

有空間可以探討,因為排灣族創始祖的起源與居住在蘭嶼 1000 年以上的神話傳

說是相同的。況且,恆春地區鵝鑾鼻史前的文化相,考古學家證明已有 5000 年

以上;91而羅義雄的傳說,強調恆春太古時期有五大族群混居共生,只是約在 2000

年間大洪水淹沒全島,境內只見 Kulaluts 之地到 Avulungan 地區的山脈,使把祖

先們逼上大武山逃難,92才有如李光周等排灣族「自北南遷」的說法。

90

宋文薰譯,《台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55),頁 144-147。 91

同上註,頁 140。 92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台北:國家文教基金會管藏,2001),頁:12。

Page 12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20

圖 2-7 排灣族各宗家部落發展形成圖

Pute Kulali Lovuwaqan 註:Avulingan 洪水氾濫,兄 註:羅義雄耆老說遷到 Kulali 之地 註:位台東縣太麻里鄉三和與泰和之間的 Saljemedje 妹 Ajuguwan 幸免死 後,子孫興旺,部落人口眾多。 現竹林間。古稱松仔腳。Lovaniyau 兄弟二 亡後,在本地結婚,所生子女 人率領十多人南行。 第四代後才正常。

Tipul Tjavalji 註:長男到此,爾後成為卑南族 Mavalyo 家頭目。

註:在此地建一部落。 Pacavan Ljupetj Budanwan Tjuvudas

羅義雄說留下 Mavalyo 註:次子到此,即今 註:即今南 註:牡丹灣即今 註:即今九棚舊址。

家兩兄弟駐守,後其父隨 大鳥舊址。生下二子 田村舊址。 旭海舊址。

Lovaniyau 兄弟南行。 自己移居。

Tjurelji Linukuc Tjiljasuaq

註:即今港仔舊址。 註:即今豬臘束 註:即今豬臘束。與 Galuli

後方之山。 Gul 頭目家結婚。後稱卑南系

後來的 GalulGul 頭目系統。

Linduwan 註:即今龍鑾社,由長子宗家建業,建立 Cimo(箕模)系宗家 mamazangiljang Lovaniyau

家族。

Siyabary 註:即今舊里德。Mavalyo 頭目家居此。

貓仔

註:Tjalinulj 頭目家居。本家與 Garuligul 頭

目家是兄弟關係(中研院民族所編譯 2003:98)。

Ji-julasuwan

註:即今豬臘束。Garuligul 頭目家居此與 Lovuniyau

宗家是兄弟關係(中研院民族所編譯 2003:99)。後來 Garuligul 頭目本家與來自台東排灣化的卑南人結婚。

\

Linduwan

Pacimocimo 註:即今龍鑾潭現址。

Paravaraval Kulja;ljau Saliyaliayn 註:位於恆春地區。 註:據余萬吉譯《蕃族調查報告書》 註:小 Lovanutau 家建 註:位於佳興村現址右

大小 Lovanutau 家 頁:69 說:其弟 Saljemedje 北往 Tj Giling 家分家續北上。 下方之地。

族在此分離。小的 uvulongan 地區。再挺進 Chaljaavus

Lovanutau 家往大武 之地的遷徙路線。之前與 Kazangiljang

山遷徙。 家先進住 Kuljaljau 之地的 Salavi 之地,

所以七佳村顏明發耆老說,Kuljaljau 之

地是 Lova niyau 頭目家最早建立的。

註:位於 Kuljaljau 之地, Tjuchalavi Pakatimo 三家宗家頭目等同來 註:力里村的舊部落。 註:位於現舊望嘉之地,

此地共居 原 Larekerek 駐在所之 建立弟系 Lovaniyau 宗家 Saliyaliyang 所在地。 頭目支系 Kalacimo 家地位。 註:羅義雄說在此宗家興望創 始 Tsalavi(大王)系 Lovaniyau、 。 Mava yo、Karangiyang 等宗家頭

目家。此乃昔古恆春地區 Lovaniy Kuljaljau Saljavi

au 頭目家之弟 Saljemedje 往南大武註:Kazangiljang 家 註:力里村的舊部

山拓疆之路線。 遷此地。 落。原 Larekerek

駐在所之所在地。

Chanaumaq Tsalisi 往台東縣境

Larekerk 註:五兄其中一位遷此。而四位四散。

Page 12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21

註:Kazangiljang Kuvaleng Pungti 大鳥 頭目家五兄弟遷此。 註:原家名 Kazangiljang 家,後因被 Vaviluwan 家爭服,

更名 Tepedje 家,後代楊仁宗現居台東縣大武鄉大鳥村。

Larekerk 註: Kazangiljang 家與 Kausan 家,後因嗣男女婚姻合併,故

援用 Kausan 家名,其後代現居屏東縣春日鄉七佳村。

Pungti 註:在此建 Pacaljinuk 頭目家。與台東縣境 Tjuavalji 之地

Kazangiljang 頭目家是祖源關係。

Kulalangan 註:Kazangiljang 頭目家族屬地係其屬下所建立。

Qucapungan

註:Kazangiljang 頭目家由創建本地。該家族其後與魯凱族往來甚密。

Tjaljaratje Tjavungalac Tjavulengan 註:Pungti 之地也有此名(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2003:87)。

Vavikal

Chianaulep 註:建立 Parauran 頭目家族。

註:Lovaniya 分家遷此地 Dangti Kalevuan Seven

此地。 註:位於來義溪與佳興 註:建立 Kadjaljavan 家。

溪會合處。現今稱 Cakar。

Kulivu Kuliveng Pas-umaq 註:位於北大 註:位於台東 註:昔稱巴士墨。

武山的東方。 地區。

另註:此線是 Pas-umaq 之地 Mavalyo 頭目家的

支系 Tjuangacuq、Valaivai 兩家頭目遷移路線(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2003:101)。

Piyoma 平和村

Chosepiyuma 註:本地 Mavalyo 頭目是恆春地區里德的支系。

註:Mavalyo 家遷此地。 Chosepiyuma

註:此遷徙路線是Mavalyo家跟隨其兄Salaats南下。

Tjusepaiwan Kapadain Chanaumaq 註:本路線是形成Vutsul群主線。

Kamavalewan Chalumak 東興

註:孫高福生說,此地是 Lovaniyau Chanaumaq 註:Mavalyo 頭目幼小,要求 Saljemedje-Laliyavan 與 Mavalyo 等頭目家分離之處。 註:Lovaniya 家遷此地。頭目家留下七戶守護 Chosepiyuma 之地的人。

位於南大武山。 Pinarutavatavan 註:Salaats 在此建立 Lovaniyau 頭目家。

位於 Kaviyangan 之地東方小山與 Pungti

之地相對。即舊佳平之地。

不明 Pungti 註:Saaljisu 到此建 註:居三個月到兄

Tisakavayung 頭目家。 Salaats 會居。

Djadjulitan

註:Saljemedje 嫁入 Caljas 家到此建業,與其

家夫生七子。後隨兄 Salaats 離社,從舊

內文再回舊來義時建 Laliyavan 家。

Tjukuvukuvulje Jaljaavus 註:與 Jaljaavus 之地相鄰,後 Saljemwdje 註:Salaats 與 Saljemwdje-

祖先的 Lovaniyau 頭目家二子到 Jaljaavus 建業。 Laljiyavan 兄妹從此同 Kaviyangan 而 Saljemwdje 本人隨其兄 Salaats 東行拓疆。 行離開。 註:Salaats(長子)、Saaljisu

Pinarutavatavaan Kaviyangan (次子) 會居三年。此乃東 Lovaniyau 頭目家

Page 13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22

註:Saaljisu-Tisakavayung(即 Tjuleng 註:Saaljisu-Tisakavayung 族遷徙拓疆的發展線 Saaljisu 跟隨其兄南下

頭目家的始遷入此地祖。)仍居於此 遷徙移居。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2003:81)。

註:Saljemwdje 同二兄南下。 餉潭

Tjuluvauvaulj

註:位於響潭與新置間的 加匏郎 山腳帶。西 Lovaniyau 頭目 Saljemwdje 長子遷入此地。

Quvulj Jaljaavus 註:西 Lovaniyau 頭目 Saljemwdje 次子遷

入此地。

Lanasiu 註:西 Lovaniyau 頭目 Saljemwdje 三子遷

入此地。

Piyuma 註:西 Lovaniyau 頭目 Saljemwdje 四子遷

入此地。位於南大武山。

Tjesavatia Pailjus 註:Pailjus 之地北方,即上部落。與 Lovaniyau 頭目家同宗,建立 Tjamatjaan 頭目家。

Tjinungasan

Tjinungasan 註:西 Lovaniyau 頭目家族建立。

註:東 Caljas 家開創之地。 Lactja 註:嗣子不和分離,後因病又回到 Tjinungasan 之地,稱 Vudu 家。

Cikalayavan

註:由 Ruvulavan 家移入。

快仔社

Tjuqaciljai 註:本地頭目是 Tjaljiravar

家,其後絕嗣。

註:昔稱加芝來。 Tjuqaciljai Tjukulavau

Selikuz Tjukulavau 註:昔稱牡丹社群。

Puljamljam 註:Tjavidalj 家開基。 本地頭目 Avulongan

Pungudan Kivuric Tjaljunai 家。在此從龍鑾社請 註:昔稱頂加芝來之地。註:始祖從 Kaza 註:昔稱女奶 Kavaluwan 家當祭祀

ngiljan 之地的 Rulj 社。Ruljigalji 長。由此可知該家與

igalji 家遷此。 家開基。 Lovaniyau 宗`家之關

Qacipau Ljaljivuljivuan 係。

註:Saljemegdje 之七子 Avulongan 家之子率部眾到此地建立 頭目地位(中研院民族所 2003:105)。並合並 Tjavidalj 與

Ruljigalji 等家,使 Ljaljivuljivuan 之地成為大部落。

Tjaruvangvangas Tjuljinaq Sasekezan Qinaljann 註:1874 年在此發生 註:族人回舊

Tjaljunai 牡丹事件,日將西鄉 部落。

都督討伐,Avulo nga

n 頭目家父子被殺,親

族逃難。

Sinvaudjang Seqalu Jacikel Lonkiyau Tsalavi

註:即今牡丹村舊址。 註:即今豬勞束。 註:即今上 註:建立 Avu 註:建立 Lo

Salj medje 之子 Avulon 1874 年牡丹事件 大溪之地。 longan 頭目的 vaniyau 頭

gan 頭目家率部眾到此 Avulongan 頭目家 弟建立 Sali 地位。 目地位。

建業。 與 Lovaniyau 頭目 yan 家族。

家部眾到此逃難。

Qinaljan 在此地與日軍發生牡丹事件後匿名逃難。

註:本地始祖 Salj medje-Laliya Pangrui Ji-julasuan(豬勞束) van 攜其子 Avulongan 家到此 註:再回此地時便形成有 Lovan 註:台東系 Mavalyo 宗家的後代支系,較晚

Page 13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23

地創 Pvulau 家,並留部眾在此 iyau、Avulongan、Galuligul 等三家 到此地,後與在地 Garuligul 頭目家結婚

地區發展,建立 Tjaljiravar 頭目 的形勢局面。 被合併,其後代是卓杞篤頭目。

家。Avulunga 家族南下到恆春

地區(中研院民族所 2003: 81。)

Paqalu 註:Paljaljim-Tjaljiravar1901 年間離社遷此地。

Tjuauvuuvulje

Qinaljan Lingduwan 註:經過台東縣境建業後回原地。

註:Saljaats 攜其 註:Salaats 回溯 Arochongan Seven

子 Paljaljim、Tsud 到今龍鑾社。 註:即今加錄堂。 註:本地是 Salje

jui 等二人與其妹 以下路線據中研 1874 年牡丹事件 medje- L ovaniyau

Saljmedje 攜其子 院民族所 2003: Salje medje 逃亡 所建的部落。

Avulongan 家經過 77-78 此乃瑯嶠王 此地

此地建社。立 Sa 國的始源。在此與 Taligul 家共居,

Laats 之弟 Paljalj i 到 Salaats 離社後 Taligul 家 被

m 為頭目,建立 Mavalyo 頭目家邀往里德之地共居

Tjaljiravar 家。 Cinakaran 註:位於 Sabdiq 地區的草浦後部落之一。

Civavau Pucunuq Tanasiu Chaljaavus

註:本地頭目 Saljemedj-Laliyavan 註:Saljemedje –Lovaniyau 在回此地時建立西 所建立的。 Laliyavan 家。並立 Zinglo 的嫡長子為 Lovaniyau 宗家頭目。

Putung

Vukid Linivuan 註:從古係屬 Garuligrl 頭目家管轄。 Kusekus (高士)

Tjuqaculju 註:從古係屬 Garuligrl 頭目家管轄。

Ginalaljan Padriyur(八瑤)

註:由 Kulidru 與 Dralaqus 等兩家頭目,前者是 Mavalyo 家的支系,後者是 Tjalingilj 家的支系,而

Mavalyo 與 Tjalingil 等兩家的宗家是 Lovaniyau 頭目家。原頭目 Kavic 家頻把噴嚏不吉,換 Kulidru 家

當家。Kavic 家與高士之地的 Ljavuriyad 家是姊弟。

Aumaqan

Cinakaran 註:高士舊社。由 註:昔稱水坑。位於 Ljavuriyad 家建基。

後因潔癖由其弟 Ma

djaqas 當家(中研院民

族學研究所編譯 2003:107)

Seven Sabdiq 地區的草埔後 Cinakaran

註:由 Saqapudrung- Seven

Paljalik 頭目開創。 註:之後才由 Saaljisu 之妹

Savais 建 Taviuljan 家。

Drungulai Arochongan Tjualjavareya

註:Mavalyo、Tjigul 等頭 註:即今加錄堂。 註:即今南勢胡。

目家遷此,本地位於 Sev

en 之地。此線是 Mavalyo、

Taligu 兩家頭目同行之路線。

Kusekus Raki Litjukutjuku Sayabary

註:即今高士部落。註:即今四林格 註:即今龍鑾社域內。註:即今里德。

部落。 受 Mavalyo 家

邀請而來。

Tjuauvuuvukje

註:昔稱內文部落。 Sabduq Singvaudjang

註:即今草山社域 註:即今牡丹村舊址。

Kaljavingau 內。此線是 Taligu 頭目家非分出之路線。

Page 13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24

註:即今內獅頭之 Bulabulac Tjevua Siyabary 地下方。 註:即今刺桐腳。註:即今兄遷入射麻里(又稱里德)。

另註:Mavalyo 家之弟 Taligu 家遷往龍鑾社域內與其宗家 Salaats-Lovanuyau 共居。

Kuljaljau Tjuvetsekadan Larekrek 註:Salaats 建 Giling 頭目 註:Salaat 經過未居,註:Salaats 在此建立 Ljalja

家。Saaljisu 建 Tjuleng 家。 Saaljisu 建 Pu-ula 家。 supul 頭目家。後改稱 Lja

二兄一妹共居一年。 自居一年。 luan 家。Saaljisu 到此 Sal

Aat 已離。自建 Ljaljasupul 家。

Qinaljan Aljungic(安朔)

註:約 300 年間從內文之地分出,由 Lovaniyau 宗家交 Qaquuangan、Culelje 等家代管。

Ljavljav(中文)) 註:約 200 年間從內文分出,由 Lovaniyau 宗家交 Ljaliljali 家代管。 Tjurualjuvuljuvung

Tjurualjuvuljuvung 註:由 Lovaniyau 宗家交 Paljaljai 家代管。

(阿乳芒) Tjuquluan

Pungdruljan 註:由 Tjuleng 家交 Palakculj 家代管。 註:本地頭目是 Sulingau 家,因合婚併於 Tjuleng 頭目家。

Pitjupitjuq Qaljpan(加羅板)

Singbudan Seljupetj

Pitjupitjuq 註:即今旭海村。 註:即今南田村。

註:即今中心崙舊址。 Singbudan

Qinaljan 註:即今旭海村。 註:即今大梅舊址。

Tjuaqaciljai-ivili(內加芝來)

Tjuaqaciljai-inavalj 註:本地頭目由內文之地派駐之 Parigur 家。

註:本地內加芝來頭目是 Qapulu Aljungic(阿塱衛)

家,後臣服頭 Tjuleng 目家。 註:由 Lavaniyau 頭目家支系 Tuivu 家代管。

Tjuaqaciljai-inavalj(外加芝來)

Kulayiu 註:Tjuleng 頭目家部下 Garuljigulj 家代管。

Aljavis 註:Tjuleng 頭目家部下 Tjabaljic 家代管。

Tjavangas Caperapera Tjugadu(竹坑) 註:Tjuleng 頭目家部下 Taljevuq 家代管。

Iljavljav(塔加寮) 註:Lavaniyau 頭目家部下 Tjaquljive 家代管。

Tjurivuvung

Gadu 註:Tjuleng 家部下 Aus 家代管。是 Seven 之地 Taviuljan 家部下。

註:由內文與士 Tjuavavau 文等之部份者建 註:Lavaniyau 頭目家部下 Paljavljav 家代管。

立。即今中心崙。 Tjudraqadraqa 註:本地是草山社 Quveling 家的屬地,由 Paula 家代管。

中 Malipa

外 Malipa 註:由 Qucequce 家建立。

Malipa 註:由 Tjuleng 頭目家 Tjaljasuaq(外 Malipa)

Tjuauvuuvulje 交 Sulunug 家代管。 註:東 Lovaniyau 頭目家族 內 Malipa 建立。此乃大龜文王國的由 註:由 Tjuleng 頭目家交 Paljur 家代管。 來。後又到原居地 Linduwan Tjuvecekadan (龍鑾社)再建瑯嶠王國。 註:由內、外 Malipa 的部眾合建。

Tjuljaljalu

Page 13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25

Tjaljaviya 註:爾後成為 Tjuleng 家的領地,由 Quveling 家代管。

(草山) Tjaltjuvulan 註:爾後成為 Tjuleng 家的領地,由 Qunvulj 家代管。

註:祖先從 Jaljaavus Tjupic 之地與 Lovaniyau 家 註:爾後成為 Tjuleng 家的領地,由 Valjac 家代管。 祖先而來。 Maljuqau

Maljuqau 註:本地原為 Culudj 家之領地,後隸屬 Lovaniyau 頭目家。 註:本地從草山社分出,

為 Culudj 家所有。 Padain 註:Lovaniyau 頭目之地到此建 Acalak 家。

Tjuqemadris 註:本地從草山社分出,為 Talakaz 家所有。

Iqulowan Aoljulju(外獅頭) 註:五弟 Cudjui 娶妻後 註:Salaats-Lovaniyau 之五弟

先轉到恆春一帶。 Cudjui-Lovaniyau 遷此地。

Lonkiyau Tsalavi 註:1874 年牡丹事件由 Puljalju yan-Lovaniyau、Sakinu-Avulongan

率眾逃難此地。

射麻里 Vuri-il

註:Paljaljim-Lova Tjakuvukuvulje Acedas 註:Patungatung niyau 分遷與本地 註:本地位於台東縣境舊土坂 註:Paljaljim- 頭目家建此。

Avulongan 家之姊 村西南方,1874 年 Paljaljim Lovaniyau 先回 Acedas

結婚生子。 牡丹事件率眾逃亡此地。 Tjuakuvukuvulj (內獅頭) (內文)後遷此建立 Aveljung 家。

Ljaljivuljivuan

註:Avulongan 家在此地建立頭目地位(中研院民族所 2003:105)。

位於雙溪口的上游即在八瑤部落西北約十五町之處,昔稱 Au

maqan。昔是高士部落的舊社,尚有許多石造的家址。

Lingduwan

註:Salaats-Lovaniyau 與 Taligu 家族 共居於此。Salaats 離開時,該家被 Qinaljan Lingduwan Mavalyo 頭目家邀往里德之地共居。

註:Saljaats 攜其 註:Salaats 回溯 Arochongan Seven

子 Paljaljim、Tsud 到今龍鑾社。 註:即今加錄堂。 註:本地是 Salje

jui 等二人與其妹 以下路線據中研 1874 年牡丹事件 medje- L ovaniyau

Saljmedje 攜其子 院民族所 2003: Salje medje 逃亡 所建的部落。

Avulongan 家經過 77-78 此乃瑯嶠王 此地

此地建社。立 Sa 國的始源。

Laats 之弟 Paljalj i

m 為頭目,建立

Tjaljiravar 家。 Paqalu 註:Paljaljim-Tjaljiravar1901 年間離社遷此地。

Cinakaran 註:位於 Sabdiq 地區的草浦後部落之一。

Civavau Pucunuq Tanasiu Chaljaavus

註:本地頭目 Saljemedj-Laliyavan 註:Saljemedje –Lovaniyau 在回此地時建立西 所建立的。 Laliyavan 家。並立 Zinglo 的嫡長子為 Lovaniyau 宗家頭目。

資料來源:

一、依據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

冊》頁:65-66、71-72 與余萬吉《蕃族調查報告書:排灣族、獅設族》譯文草稿頁:69-71 等記載說明 Alangiyan、Lovaniyau、

Mavalyo、等 mamazangiljang 家族的發展史

二、依據太麻里鄉大王村羅義雄、屏東縣泰武鄉平和村孫高福生、佳興村孫江萬花等耆老之口述歷史記錄。

Page 13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26

一、Laval 部族

本部族的形成(圖 2-8╱頁 127)先由始祖從 Panapanayan 之地到 Qutsapungan 之

地建立部落,後來魯凱族遷入融合而成後,擴展形成魯凱族與 Laval (拉瓦爾)部

族的部落。其中魯凱化的 Cimo 部族從 Qitsapungan(舊好茶)之地遷到 Tavalan 之地

的 Kazangiljang 家族,與該地之 Tagiradan 家聯姻建立 Durimarau 家族,其後到

Parilayan(大社)之地建立 Durimarau 家族的家業,由此形成該部族之宗家

mamazangilian 地位。

Laval(拉瓦爾)部族的體系如(圖2-9╱頁128)之所示,其中在Tavalan之地期間,

祖先共創 Tagiradan、Demamalat、Tarimarau 等三大家族,其中 Dariradan 家移住到

高雄縣魯凱族部落 Kinduvan(多納)村,而 Demamalat 家族之 mamazangilian 帶部眾

移住 Tovasavasai 之地成為該地區的開創者,最後,才有如(圖 2-10╱頁

129)Darimarau 家族如移到 Parilayan(大社)之地建立 Laval(拉瓦爾)部族的領域。由

內可知,其發展偏向如(圖 2-11╱頁 130)魯凱族部落的地區,而有部分魯凱化的

結果。而往排灣族地區發展的情形,因其下方有 Vutsul(布曹爾)部族的部落形成,

顯見易受到擠壓而無法繼續拓展。其後,在 Vutsul(布曹爾)部族的部落或有聯姻

的情形發生,但該部族限於 mamazangilian 家族要駐守原部落的思維,所以聯姻

的結果,仍以在地的 Vutsul(布曹爾)部族之 mamazangilian 家族為依歸,而無使用

自家的 mamazangilian 家族家氏擴展勢力,這從等三地、達來、排灣等村落的發

展情形,可以看出其中的原因。

Page 13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27

圖 2-8 從 Kalalovauqan 之地發展形成 Laval(拉瓦爾)部族關係圖

Piyoma Paqaluqalu (卑南族) (巴阿路阿路群)

Pawan Paiwan Paiwan

(排灣種族) (排灣種族) (排灣種族) Qutsapungan Katumuan Katumuan (好茶群) (楊南郡譯 1996:403)。

(玉山部族) (玉山部族) 註:魯凱化之拉瓦爾群 新排灣

Vutsul 新 Laval 人

(布曹爾群) (拉瓦爾群) 註:北排灣

Rukai 註:居南大武山舊 註:居高大社之地,排灣化之 人。

(魯凱族) 高燕建之地。 魯凱族(楊南郡譯 1996:403)。

Rukai (魯凱族) Laval 新 Vutsul

註:源於大姆姆山。 (拉瓦爾群) (布曹爾群) 註:建業於 Padain 之地

為高燕系統的排灣族。 註:建業於 Parilayan 之地。係屬大社系統的排灣族。

該系宗族 Mamazangiljang 是 Darimarak 家,係由

Sa-tjuku 與 Ljavuwan 之地 Gazangiljang 家族之子

Tjemeresai 結婚所創建,正是 Laval(拉瓦爾) 系 統的核心頭目家族。Durimarau 宗家系統及其支

系部落分佈情形如下:

名字 開基地 家氏 說明

女 Sa-tjuk Davaran

(舊大社)

Darimarau Sa-tjuku 與

Ljavuwan 之地

Gazangiljang 家族

之子 Tjemeresai

結婚所創建,正是

Laval(拉瓦爾)系

統的核心頭目家

族。

Tuvasavas

ai(三磨

溪)

Dumararat

s

Kindavan

(多納)

Tagiradan

資料來源:排灣族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 1996:277 之論述為基本理論,再應用其它相觀資料

有系統的完成。

資料分析:一 從(圖:三)關係圖得知,排灣種族與 Laval(拉瓦爾)群關係較疏遠。

二 從(圖:三)關係圖方知,排灣族內的 Vutsul(布曹爾)、Laval(拉瓦爾)等族群不是

種族,他們是不同種族共同產生的新部族,生活文化有合成的現象。

三 研究者對玉山族群在文獻上未見證實,這種論述是潘立夫田野所得到之記錄,

給予尊重,但語帶保留。

Page 13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28

圖 2-9 Laval(拉瓦爾)部族 mamazangiljan 的形成圖

Sivaratj

Tjevasavasai 註:Demalalat 頭目家 註:Tarimarau 頭目家的同 的支系 Mavalyo 家入

宗 Demalalat 家移入此地。 此地移住。

Tjevasavasai

Idjerau Tavalan Parilayan 註:青山村現址。 註:Raval 群石生說,生出 註:太陽卵生頭目 註:由頭目 Ta-ili 移入,距現任 Demalalat 頭目家居此。

男女即是始祖平民的來源。 創部落。有五 頭目 L javakau 五代之祖前。先 後來因無頭目由太陽卵生一 十戶家址。 到此者有 Tarimarau 與 Tjalivatan

男子成為部落之頭目。(中 等兩家。後來分出 Tarimarau 頭目 Parilayan

研院民族所編譯 2003:46。) 家分出 Vavulengan、Kazangiljang、 註:建立宗家

Djamalalat 等三家,Tjalivatan 家再 Darimarau 家

分出 Madjadjalak 家。其中 Tarimar

Au 家為頭目。

Tuvung 註:石生男女為其始祖,

現猶存三十戶家址。受 Tarimarau 頭目家的邀請 移住 Parilayan 之地。

Ljinglipan 註:Lingac-Valac 分遷創社。

後來其弟 Sulja 率部眾來此建

立 Vavulungan 家。 Parilayan 註:大社村現址。

Page 13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29

圖 2-10 排灣族 Laval(拉瓦爾)部族 Darimarau 宗族譜

Tarimarau 宗家 註:現住大社村。 Tarimarau 宗家 Ribazarao 分家 註:移居 Parirayan 之地。 註:現住佳義村。 Vavulungan 分家 註:先由平民 Lingac-Valac 到 註:移居到佳義村之地。 Ljinglipan 之地建部落,後由該

。 家之弟創 mamazangiljang 之家。 Tarimarau 宗家 Valac 分家 Demalalat 分家

註:Satoko 續居於 Tavalan 之地 註:Tarimarau 宗家在 Parirayan 之地的分家。其由 Parirayan

創 Tarimarau 宗家。 之地頭目 Valac 家之子與 Talamakau 之社女結婚建立本家。 Kazangljan 分家 Pacikel 分家

註:Tarimarau 宗家在 Pari 註:由 Kazangijang 分家與霧台

rayan 之地的分家。 頭目之女 Remereman-Demalalat

Durimarau 宗家 Tjarivatan 分家 Tjarivatan 分家 結婚建立。

註:在 Tavalan 之地太陽卵 註:在 Tavalan 之地,其後建 註:移居 Parirayan 之地。 Kazangljan 本家 生開創宗家基業。 立 Tarimarau 之家。 。 Demamalat 本家

Demamalat 分家 註:續居 Tovasavasai 之地。

註:Satail 從 Tavalan 之地到 Mavalyo 分家 Tovasavasai 之地建業。 註:到 Sivaratj(三磨溪口)之地建立本家。

Tagiradan 分家

Tagiradan 分家 註:此家是 Djupelan 與魯凱人 Masugsug 聯婚創立之家續居

註:Sapagtel 從 Tavalan 之地到 Kinduvan(多納)之地。其後代魯凱化。 Kinduvan(多納)之地建業。 Tagiradan 分家

註:其上後 Djupelan 與 Tsemelesai 結婚在 Sagaran(口社)之地

另創同名本家。

資料來源:

一、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一冊》(台北市:原民

會、南天,2011),頁 325-406。

二、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二冊》(台北市:原民

會、南天,2011),頁 170-220。

三、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習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台北市:中

研院民族所),頁 46-138。

四、張金生,《台灣族部落踏查實錄》(台東縣:國家文教基金會計畫經費成果報告書,2002),全頁書稿。

Page 13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30

圖 2-11 Laval(拉瓦爾)部族與魯凱族族 mamazangiljan 建立之關係圖

Adil(阿里) 註:魯凱族 Ljavuwan 之地 Rulading 家支系 Valis、Valius 等家進駐。Lalikim 族

從 Qutsapungan 之地 Kazangiljang 家支系 Temalalat 之從屬 Mavalyo 家移住。 Kinalan(吉露) 註:魯凱族 Ljavuwan 之地 Rulading 家支系 Kalapayan 家與 Lalikim 族從 Qutsa

pungan 之地 Kazangiljang 家的同名支系 Kazangiljang 家移住。從 Padain 之地

Kazangiljang 家到 Tjalavatsan 之地的支系 Mavalyp 家移住到本地。 Vedai(霧台) 註:魯凱族 Ljavuwan 之地 Rulading 家支系 Lalapayan、Vavelengan 等家移住。

從 Qutsapungan 之地 Kazangiljang 家的支系 Temalalat 家與其 Temalalat 家

的從屬支系 Lalean 家分地移住到霧台群。 Parirayan(大社) 註:由從 Qutsapungan 之地經過 Ljavuwan 之地之 Kazangiljang 家及其支系 Temalalat

家到本地移住。其它如 Tjaljivatan、Madjaraljap、Tjuvaljac、Valjac 等家是隨從

Talimarau 家從 Tavalan 之地移入的,使 Temalalat 家與 Kazangiljang 家聯姻發展。

Lovuwaqan Ljavuwan(好茶) 註:此地又稱 Sini-ipalits, 註:Kazangiljang 家進駐魯凱族

位於台東縣太麻里鄉境,是 部落融居,奠定該家在魯凱族各

Lalikim、Valis、Siaul 等族共 Qutsapungan 部落的關係,而後成為 Raval 族

同的發源地。Lalikim 族的 Ka 註:Puljaljuyang-Kazangiljang 家創 群祖成的重要元素之一。本地是 Rulading 魯

zangiljang 家在此開基。移入 基,其支系有 Pacukel、Temalalat、 Valjulu 凱系家的祖源地。

Kavulongan、Culjigiling 等家。隨後 註:Kazangiljang 家 Valjulu Ljavuwan 之地 Rulading 家也進駐 派支系 Galuljigul 註:Rulading 家 Ljavuwan 本地,形成兩族不同族群的融合之地。 家進駐管理。 隨後又派駐支系

註:本地是魯凱族系 Lalapayang 家融

Mamazangiljang 之 R 合居住。

ulading 家的駐地。

Talavatsan

註:從 Qutsapungan 之地 Kazangiljang 家派其支系 Galuljigul、Rarigoa Talavatsan n、Virao 等家進駐本地。 註:本地是 Tjaluzaljum、Tocachinga 兩

Tainan Katumuan Tavatavan 兄弟之家及 Galuljigul、Rarigoan、Virao

註:從恆春移到台南 註:漢人把台南之地的 註:以 Tjaluzaljum 等共五家所建立。後來 Sauralui-Pakeda 之地的 Lalikim 族。 Lalikim 族趕到玉山逃難。 家為首,與其支系 vai 從 Padain 之地攜其子創立 Pakedav

Daugadu、Taugats 等 ai 家成為 Mamazangiljang,使本地由

家同時進駐。 Pakedavai 及開基祖 Tjaluzaljum 家及其支

系 Daugadu、Taugats 等四家 Mamaza

ngiljang。但在此地 Galuljigul 家勢大,

恐遭不測,更名為 Tjaluzaljum 家,而其

弟亦同名分出。`由因 Tjaluzaljum 家與

Galuljigul 家聯姻的關係,Galuljigul 家的

Kazangiljang 宗家也變成該家的宗家,

所以 Daugadu 家的本家是 Kazangiljang

宗家。

Timol(三地) 註:由 Tjaluzaljum、Pakedavai、Tjaluzaljum(姐)等家

Mamazangiljang 移住。

Talavan(達來) 註:Rulading、Tjaluzaljum(弟)等家移住。

Kasepaiwan(下排灣) 排灣 註:Tjaluzaljum 家從屬支系 註:以 Daugadu 家 Mamazangiljang 為首的部落。

Daugadu 家開創建業。 附註:如以上發展出之族群關係,到國家體制劃分行政區後,講魯凱族語之部落被族群分類劃定成「魯凱族」的族群,

而以排灣語為主要的交通工具者,則稱之排灣族的「Laval(拉瓦爾)」支系。

Page 13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31

二、Vutsul(布曹爾)部族

本部族的形成比 Laval(拉瓦爾) 部族稍晚,然二者在北大武山形成相鄰融合

又排擠部落現實發展。本部族的體系是以Mavalyo家族為宗家,其下形成Padain(高

燕)、Sepaiwan(排灣)、Piyoma(平和)、Paliljaliljau(恆春)等系統的發展脈絡。此系統

如從(圖 2-12╱頁 133)的圖示,可以瞭解本部族體系的發展結果。

本部族的宗家是 Lovaniyau 家族,其祖先是小 Lovaniyau 家,如(圖 2-12╱頁

132)從Kalovoaqam之地隨同繞往恆春地區北上到 Saliyaliyang之地,建立 Lovaniyau、

Karangiyan、Mavalyo 等三大家族。其中 Arangiyan 家族則建立 Panapanayang 地區

的領域,現在也成為排灣族內的部族之一。而 Lovaniyau 家族到恆春地區

Lingduwan(龍鑾)之地建業後,兄弟分離,從此弟往南大武山創業。然在遷徙的過

程中,祖先們當到 Kulasan 之地時,留下 Giling 家族駐守本地後,他們繼續往

Chiagalaus(南大武山)地區拓展。而在 Saliyaliyang 之地分離時,遷到 Chiagalaus(南

大武山)地區的小 Lovaniyau 家族到 Chianaumaq 之地建業,而其分家 Kazangiljang

家族部族到 Chianaulep 之地建業,Mavalyo 家族則往 Tjusepiyoma 之地建業,這就

是 Vutsul(布曹爾)部族的起源。後來,Lovaniyau 家族南下遷到 Kaviyangan(舊佳平)

之地附近 Chiyaziyzyzte 之地;其部族 Caljas 家族遷到 Djadjuladan 之地時,Lovaniyau

家族留下七戶家人到 Tjusepiyoma 之地下方的 Chialumak 之地守護年幼之

mamazangiljan。之後,Chianaulep 之地的族人遷到 Tjusepiyoma 之地,Tjusepiyoma

之地的人口增加很多,不知幾時?他們也南下到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在此

他們分成兩個路線遷徙,第一條路線是往恆春地區移住,第二條路線是往

Katimol(舊三地)之地經過 Kasepaiwan(舊排灣)到 Kasepaiwan(舊高燕)之地建立

Vutsul(布曹爾)部族的基地。所以,由此可知,Vutsul(布曹爾)部族從其系統來追

溯,他們的祖先與箕模(Cimo)部族的祖先如(圖 2-13╱頁 134)是同體系的,祭拜的

祖靈也是相同的。

Vutsul(布曹爾)部族以東者為 Laval (拉瓦爾)部族的勢力範圍,以西者則為

Page 14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32

Cimo(箕模) 部族的勢力範圍,該部族。後來有族群邊際競合發展的現象發生,

使其部族的發展有往東到太麻里溪上遊各部落,也有部眾往 Laval (拉瓦爾)部族

與 Cimo(箕模) 部族的各部落遷徙發展。所以,現在排灣族各村落族群的形成,

大部分是混居的現象。

筆者從事田野調查,從耆老高系數的口述,在 Kasepaiwan 之地最大的

mamazangiljan 是 Mavalyo 家族,而到 Padain 之地時,耆老高系數又稱:「Padain

之地最大的 mamazangiljan 也是 Mavalyo家族,但他們曾離開族人,並交權給

Galuligul家族。後來,因無法適應異地生活,則又重回 Padain之地,造成其

後代強權的現象。」從遷徙的過程,該家是先到 Kasepaiwan 之地再北往 Kapadain

之地的,最後在此地建立 Vutsul(布曹爾) 部族的勢力基礎。

Page 14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33

圖 2-12 從 Kalalovauqan 之地發展形成 Vutsul(布曹爾)部族關係圖

Seqalu 部族。

Piyoma Paqaluqalu 部族

(卑南族) (巴阿路阿路) Paqaluqalu 部族

Cimo 部族 Cimo 部族

( 箕模) (箕模) 新 Vutsul 部族

Cimo 部族 Cimo 部族 Laval 部族 (楊南郡譯 1996:403)。

(箕模) (箕模) 註:居大武。 註:居太麻里溪上游。 新排灣人

Vutsul 部族 新 Laval 部族 註:北排灣人。

(布曹爾) (拉瓦爾)

Rukai 註:居南大武 註:居高大社之地,排灣化之

(魯凱族) 山高燕建之地。 魯凱族(楊南郡譯 1996:403)。

Rukai Cimo 部族

(魯凱族) Laval 部族 (箕模) 新 Vutsul 部族

註:源於大姆姆山。 (拉瓦爾) (布曹爾) 註:居 Qutsapungan 之地。

註:建業於 Padain 之地為高燕系統的排灣族。其宗家 mamazangiljan

之宗支系關係及其部落分佈情形如下表:

開基地 家氏 說明 Davada

vgan

Pakuda

vai 家

原家名

Vaviyul

an 家

從 Kasepadain 移居到 Palilayan 之地的 Tsalavi

之地。該家與 Kazangiljang 、Vavulengan 等頭

目家同住。(蔡光慧,1998:10)

Tsalisilisi

Roalai

家 該家頭目 Roalai 家先越過 Jagalaus 經過

Tjuvuluvulin 之地到 Putung 之地定居,因土質

不良,狩獵者電擊受神明指引遷入本地,並易

家名為 Giling 頭目家。後在太麻里溪上游創

業,統治該地區各部落。後因苛稅遭致族人不

滿,族人重返 Padain 之地,自家感到顏面無光,

易名 Paramram 家。

Giling

Kunana

u

I-lavor

e 家

登大武山而未歸,天上雷鳴為其靈所作。

Sakiba

o

Kazang

iljang

從 Kasepadain 移居到 Palilayan 之地的 Tsalavi

之地。該家與 Vavulengan 、Pakudavai 等頭目

家同住。(蔡光慧,1998:10)後來 Puljaljuyang

離到海洋去,臨別囑咐,若未歸每五年宰豬弔

慰其靈。

Vavikal Palaura

n 家 與其三哥 Ruzem 同登大武山。Ruzem 往

Kulalau(舊古樓)創 I-lavore 家。

Padain Barora

yan 家

該家長嗣入贅到 Kalachialan (加那打難)之地的

Giling 家族。其後折返 Padain 之地時易名為

Palamlam 家。

Sepaiwan

Vavele

ngan 家 從 Kasepadain 移居到 Palilayan 之地的 Tsalavi

之地。該家與 Kazangiljang 、Pakudavai 等頭目

家原同住 Tslavi 之地。(蔡光慧,1998:10)

Page 14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34

圖 2-13 排灣族 Vutsul(布曹爾)部族 Mavalyo 宗族譜

Lovaniyau 宗家

Lovaniyau 宗家 註:Cimo(箕模)主系系統。 Giling 分家

註:居於 Pakalacimoci Lovaniyau 分家 註:長嗣 Giling 家與三子 Ladan 家在舊古樓建立家業駐守。

mo 之地,居於現恆春 註:北往 Saliyaliyang 之地, Lovaniyau 本家 Lovaniyau 本家

地區 Lingduwan 之地。 位於大後往佳興往左五公里。註:居住在舊古樓之地。 註:移居 Saliyaliyang 之地。

Lovaniyau 本家 註:移住到 Chianaumaq 之地。

註:移住到 Chianaulep 之地。 Pakedavai 分家

Lavul 分家 註:移居三地村。

註:移住到 Chianaulep 之地。 Pakedavai 本家 Ruraden 分家

Mavalyo 分家 註:始祖 Moakai 到 註:居於 Manul(馬兒)村。

註:移住到 Tjusepiyoma 之地。 Taravatsan 之地建立。 Maljilin 分家

Kazangiljang 分家 註:居於 Manul(馬兒)村。

註:隨同 Mavalyo 分家遷移到 Kasepadain Pakedavai 本家 之地。 註:遷居 Manul(馬兒)村。 Parikol 分家 Varius 分家 註:Taravatsan 之地建立。註:移至 Tjurooeai 現居嘉蘭村。

Mavalyo 宗家 Mavalyo 宗家 Mavalyo 宗家

註:居於 Kapadain 之地時 註:長賜 Moakai 離 Mavalyo 分家 註:現平和村。

代,始祖 Moakai ,移居 開 Kapadain 之地,留 註:移居 Puyoma 之地 Mavalyo 宗家

Taravatsan 之地改家名 部眾續居。 註:移居舊大南。

Pakedavai 家 。 Mavalyo 分家 Mavalyo 宗家 註:移居 Sepaiwan 之地。 註:移居佳義村。

Parorayan 本家

Parorayan 分家 註:居 Padain 地。 Sadiljapan 分

註:始祖老大 Kumabakab,其後代 Kusatza 分家 家註:原居近

Ruljum-Parorayan 400 年前下令遷居 註:現居排灣村。 Paraulan 分家 黃,現居新興村。

Padain 之地。 Tarurayan 分家註:原居 Vavukai。移到 Pavavalun 家 註:現居排灣村。 Tjudjaqas(近黃)之地。 註:原居近黃之地,

Kazangiyan 本家 現居賓茂村。 註:續居 Padain 之地。

Kazangiyan 分家 Kazangiyan 分家 Obljun 分家 註:從台東 Singkipalic 之 註:移居 Padain 之地。 註:移居 Karuvoan 之地,再移到力里村。

地遷到 Qatsapungan 之地 Kakateyan 分家 的始祖 Puljaljuyan。 註:移居 Karuvoan 之地,再移到力里村。

北居到 Kapadain 之地 Tarimarau 分家 註:移居 Karuvoan 之地,再移到力里村。 Kazangiyan 分家 註:移居 Kuvaleng 之地,再由部分移到力里村。

Chialulayac 分家

Chialulayac 本家 註:移居佳義村。

Chialulayac 分家 註:居 Tsalisi 之地。 Luluwan 分家 註:始祖老二 Sakinu。360 年其遷居 Tsalisi 改家名 Giling 家。 註:移居三地村。

之地。其後代 Puruson 於 350 年前頭目招 Palakcor 分家 Giling 本家 贅台東 Kalachialan 之地的 Giling 頭目家。 註:先到 Potong 再遷到 註:現居正興村高正治。

約 310 年前有 Sepai wan 之地的人遷入。 Kalachialan 之地。 Calas 分家

Page 14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35

不明 Cacalan 分家 註:現居賓茂村,為 註:始祖老三 Purarugan 登大武山未歸。 註:先到 Curucorik 經過 Laroaroal-Giling 之弟

Masilij 後再回 Curucorik Rangos 所建立於 Djumol。

之地。 Coviljurum 分家

Vaviluan 分家 註:Giling 之地 Orangos 到

註:原稱 Vavilian 家後 Djumolje 之地建立。

本家名。先到 Ciramolan 輾轉 Cokovol、Qaris 等 Giling 分家 地到 Kalachialan 之地。 註:在同地名改本家名,現

居賓茂村。

Kavorongan 分家 註:原居近黃部落,現居新興村。

Luruman 分家

Giling 分家 註:Giling 之地 Orangos 到

Kazangiyan 分家 註:居台東 Kalachialan Kineralan 之地建立。居正興村。

註:始祖老四下山到。 之地(高正治)。 Lalaulan 分家

不明 原家名 Roal-al 家。 註:Vasakaran 到 Valoro

註:始祖老五 Ramulgan。 之地分遷建立。

Kazangiljang 分家 Vavelengan 分家 註:祖老六 Kalui 到加吶埔 註:Giling 家第 4 代之外 創立。 甥到 Coricorik 之地建立。

Pakaroko 分家

Kazangiyan 本家 Kazangiyan 本家 註:Giling 家第四代

註:移住小琉球之地。 註:避閩南來犯遷入離開小琉球。 Lugai 與 Kai 在 Kaaro

wan 之地`建立。居嘉蘭村。

Korongan 分家 註:Vavelengan 分家之母到

Cinparan 之地建立。

Roalal 分家 註:Karongan 家遷入 Cong

Ojor 之地建立 Roalal 家。

Kazangiyan 本家 Mavalyo 分家 Mavalyo 分家

註:留下妹, 長嗣率 註:在大王村從其夫家氏。 註:源從霧台到

眾遷到 Sinapayan(大王) Male dep 之地建立。

之地。 Kazangiyan 本家

Kazangiyan 分家 註:舊瑪家之地後到 Vangas(舊佳義)之地。

註:250 年前從 Padain 之 Vavelengan 分家

地到舊瑪家。 註:留在舊瑪家之地取代本家之地位。

Mavalyo 本家 註:居 Kasepaiwan 之地。

Patikui 分家 Patikui 分家

Mavalyo 分家 註:居 Kasepaiwan 之地。 註:移居三地村。

註:祖老七 Saravan 創 Parugus 分家 Parugus 本家 Parugus 本家 Kasepaiwan 之地。 註:合併下兩家、 註:併 Kaporo 家改家 註:Kasepaiwan 之地。

Chokanibun 分家 名。居 Kasepaiwan 之

註:無嗣被併入。 地。

Pakkuri 分家 註:無嗣被併入。

Kapor 分家

註:長嗣家氏。 Rivanrao 家 Torimarau 家

註:從 Kasepaiwan 之地 註:因其頭目 Jipol

Page 14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36

打獵到 Masirits 之地。 成為 Tsugagan-Tqrim Torimarau 家

arau 之妾改名。 註:現居北葉村。 Torimarau 家

註:源從台南到 Muri 之地建業,屬箕模主系。

Mavalyo 本家 註:居 Kasepaiwan 之地。

Mavalyo 分家

註:居 Kazangiljan g

(佳義)之地。

Saljingusan 本家

Saljingusan 分家 註:現居土坂村。

Giling 本家 註:移居 Palevengai 之地。 Lologan 分家 註:長嗣 Rumuc 居古樓村。因 註:現居大竹村愛國埔部落。

故逃亡內文社改家名 Tjuleng 。 Lingcal 分家 Tjuljevekan 分家

Pachialjinuk 分家 註:回居古樓村。 註:現居古樓村

註:次男 Rumuc 移住 Pungleti Pachialjinuk 分家

(佳興)村。 註:經過舊古樓之地到大鳥定居

Ladan 分家 Maljaljaves 分家 註:現居土坂村。 註:經過 Talilik 之地輾轉 Tjuaqaw 之地建立本家,現居台坂村。

Chagalan 分家 註:移居 Tjuvetsekadan(七佳)之地。

Pchuk(Chazazoko)分家 註:移居 Tjuvetsekadan(七佳)之地。 Kachiarepan

Pachialjinuk 本家 Kachiarepan 分家 本家 註:移住 Talilik 之地。 註:改此家氏居 Talilik 之地。註:現居土坂村。

Kaumaqan 之地。 後與恆春來先祖 Kalaviling 遷入本 Tuljalan 家

地之 Tsapiyalan 之地因婚改其家名。 註:現居加津林。

Qailopan 分家 Qailopan 本家 Kajaljavan

註:移住 Tjuvetsekadan 註:居住七佳村。 分家 之地。 註:現居南田村。

Kavulungan 家 Lologan 分家 註:長嗣到移住 註:強勢大竹頭目

Kavulungan 本家 大竹。 因結婚併入其家名。

Kavulungan 分家 註:現居多良村。 Pavavalun 家 Paljaljumai 分家

註:移住多良村改家名。 Palutsung 分家 註:次子移到 註:Pavavalun 家名被

註:多良村 Kavulongan 家 Lalipaq 之地建 被大竹頭目佔用,在

次子到Tjuavanaq之地建立。 立。 Kakilavutsan之地更名。

現居台坂村。

Giling 本家

註:遷居太麻里 Luluwan 本家 Lupaqats 之地。 註:遷居 Kazangljang

Giling 分家 Luluwan 本家 (佳義)村。

Giling 分家 註:北遷時留部眾駐 註:移居 Kapadain 之地。 Luluwan 本家 註:始祖 Lingas 洪 舊古樓之地。 註:分遷到現三地村。

水氾,濫避往大武 Luluwan 本家 Ciramolan 本家 山頂,退潮後回遷 註:移居 Kapadain 之 註:居於 Kilin 之地時,族

入台東 Lovoaqan 之 之地改家名。 Ciramolan 分家 人不滿苛稅,族人離他而

地,其後代先移居到 註:650 年遷居台東 Kilin 之地 回 Padain 之地。

Kapadain 之地,在到。 即 Kalachialan 之地。 Paramram 分家 Pungleti 之地 註:回到 Padain 之地後把

Page 14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37

Ciramolan 本家改為本名。

Paramram 分家 註:居於 Padain 之地。

Paramram 分家 註:從 Padain 之地再移住台東的 Vilaulau 之地

Chaluljibak 分家 Chaluljibak 分家

註:被 Kaporo 之次子併入改 註:移住 Vengalit(望嘉)之地。

家氏。居 Sepaiwan 之地。 Vavelengan 分家

Kaporo 分家 註:蛇生說。居 Sepaiwan 之

註:次子家氏。居 Sepaiwan 地。Kaporo 之次子所建立之家。

之地。 Taruzarum 本家 註:遷到三地村。

Taruzarum 分家

註:居 Daradarai(舊達、 Taugado 本家 來)、Saraau 等地。 註:遷入排灣村。

Taruzarum 分家 Taugado 本家 Taugado 分家 Dumalalat 分家 註:居 Taravatsal 之地。 註:長嗣居 Sepaiwan 註:續居 Sepaiwan 註:遷到三地村。

之地。蛇生說 之地。 Taugado 分家 Kataraban 分家 註:遷到三地村。 註:Taugado 家次子移居 Kaviyangan(佳平)

之地。 Raliyavan 分家

Tovachinga 分家 註:Taugado 家三子居 Kaviyangan(佳平)之地。

註:本家是 Taruzarum 之弟 Arangiyan 分家 所建之家,移居三地村。 註:從 Sepaiwan 之地遷到 Kulaluts 之地。 Taugats 分家。 Tarimarau 分家 註:遷到三地村。 註:移到 Kavuyangan 之地,再到力里村。 Kalbich 分家 註:移到 Kavuyangan 之地,再到望嘉村。 Garuligul 分家

Garuligul 分家 註:移居 Daradarai(舊達來)之地。

註:居 Taravatsal 之地時期, Garuligul 分家

為保護 Taruzarum 家之生命改 註:移居 Manul(馬兒)之地。

其家名為 Garuligul 家。

Rivanglao 分家 Rivanglao 分家 註:到 Sepawan 之地建立。 註:移到佳義村。 資料來源:

一、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一冊》(台北市:原民

會、南天,2011),頁 325-406。

二、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二冊》(台北市:原民

會、南天,2011),頁 170-220。

三、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習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台北市:中

研院民族所),頁 46-138。

四、張金生,《台灣族部落踏查實錄》(台東縣:國家文教基金會計畫經費成果報告書,2002),全頁書稿。

Page 14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38

三、Cimo 部族

從佳興村的耆老孫信用傳說:

我們的部落有三處 Chianaumaq、Djadjuladan、Chianaulep等三個地方,

這是我們在南大武山所謂的原始部落。後來,Djadjuladan之地的人往

台東的Tsalisi之地遷徙,而Chianaulep之地的人是來自Padain(高燕)

之`地Vutsul( 布曹爾)部族的人。當Chianaumaq之地的人南下離開時,

留下七戶移住到下方一公里處的 Tjusepiyoma之地。後來,Chianaulep

之地的人移入 Tjusepiyoma 之地,本地的人口才增加。而 Chianaumaq

之地其他的人,則往 Chialjaavus(舊來義)與 Tjuauvuuvulje(舊內文)

等二地居住。93

而在遷徙的過程,耆老孫信用對 Chianaumaq 之地的人有一則傳說:

當我們的族人移往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時,是由靈犬引嶺的,當

祖先們走到石璧處,靈犬尌握著不走,族人勸誘不聽而拼命發出吼聲,

於是尌留下部分的族人,在此建立 Chialjaavus(舊來義)部落,剩餘的

族人,背著桑柱從Chianaumaq之地到Tjuauvuuvulje(舊內文) 之地時,

則將之插立在開基地而留下祖先們的組足跡。94

對孫信用以上所論,可以很清楚明白,Chianaumaq、Chianaulep、Tjusepiyoma

等三地間之關係,因為她說:「Chianaumaq之地的mamazangiljan是Lovaniyau

家族;Chianaulep之地的 mamazangiljan是 Pakedavai家族;Tjusepiyom

之地的 mamazangiljan 是 Mavalyo家族。」95所以,現在從 Tjusepiyoma 之地

移居到泰武鄉平和村的後代子孫,所講的語音與 Vutsul(布曹爾)部族相似而脫

離「q」音的緣故。而在此所謂的 Lovaniyau 家族,則是日本文獻所記載的「東、

93

口述者孫信用,女,24.11.8 生,居於屏東縣泰武鄉平和村 22 號,田調日期:87.11.9。 94口述者孫信用,女,24.11.8 生,居於屏東縣泰武鄉平和村 22 號,田調日期:87.11.9。 95口述者孫信用,女,24.11.8 生,居於屏東縣泰武鄉平和村 22 號,田調日期:87.11.9。

Page 14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39

西 Lovaniyau 家族」。他們是從 Chianaumaq 之地同時如(表 2-6╱頁 140)移到

Djadjuladan 與 Dangti

等兩地。然移到 Djadjuladan 之地者,以 Caljas 之名起家,後由長嗣率眾往台

東縣境拓展,留下其餘嗣 Lovaniyau 家族往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移住,後

因當家之 Lovaniyau 家族絕嗣,由 Sadiljapan 家族引領 Djinlol 家族的嫡長子為

Lovaniyau 家族的養子,並封立為 mamazangiljan ,而成為 Chialjaavus(舊來義)

之地的「西 Lovaniyau 家族」的由來。而到 Dangti 之地的 Gumedje 家,有部

眾往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移住,有部眾往 Bongti(舊佳興)之地移住融合在

各部落中。另有 Lovaniyau 家族的系統是從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移住到

Kaviyangan(舊佳平)後,轉往 Bongti(舊佳興)、Papjus(舊南和)、Rarekerek(舊力

里)等地,在 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建立 Lovaniyau 家族,此系乃為文獻上

所稱 之「東 Lovaniyau 家」。

所以,Lovaniyau 家族的發展體系,可從如(圖 2-14╱144 頁)進一步的瞭解

,該家從Chialjaaus 地區南下時,如(圖 2-15╱頁 148)另外形成 Loaniyau、Mavalyo、

Caljas、Gumelje、Layan 等分家到異地建新部落,而這些家族共同地發祥地,

也就是太古時期,從 Panapanayan 之地分遷到恆春地區 Pakalacimocimo 之地與

往 Qutsapungan 之地的 Lovaniyau 家族系統。而現在,前者已經平埔化了,而

後者已經魯凱化了。只有留往南大武山的小 Lovaniyau 家族的系統,到今日

仍表現 Cimo 部族的傳統生活。

Page 14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40

表 2-6 Cimo(箕模) 部族創基地與其體系發展之關係

開基地 本家 分家 說明

Lovanuyau 家到 Dangti 之地後家族部落遷徙的情形

(註:依據《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楊南郡譯,頁 354。)

Dangti 小

Lovaniyau

家之支系

Gumulj 分

Tjuleng 家族

(註:居 Tjuaovoovolje

之地。)

Lovaniyau 宗家嫡長子 Salaats 之弟 Saqaris-Sakapaen 從

Kavayangan(舊佳平)之地遷徙 Tjuawvuwvulje(大龜文)時,曾經過本

地暫留三個月後趕到 Larekerek(力里)與其兄會合。(張金生,《排

灣族部落踏查實錄》。頁:153)此乃 Giling、Tjuleng 家的本家

Pachialjinuk 家的淵源。

Gileng 家族

(註:居 Tjuvilaulau

之地。)

本地為 Cimo 人開基地之一。本地人從來義鄉 Dangd(董底)之地移

入太麻里流域上游之 Marivul(麻里烏) 之地,後到建立建

Gilingmamazangiljang 家,以 Kajaljavan 家為本家 mamazangiljang。

(蔡光慧,1998:12、22)本系統與 Sakipao(小琉球)祖先遷徙有關。

Kajaljavan 家

族(註:居 Seven 之

地。、Qetseling 之地。)

從 Dangdi 移住 Seven(率芒)部落的 Tsakahe 之地的 mamazangiljang

是 Kajaljavan 家,從此分出 Dangdingdi、Jijudan、Jitsakale、

Julinuhugut、Juazangao 等五個聚落,這些部落的人是 Cimo 人。(蔡

光慧,1998:14)

Parangui(註:居

Tsalavi 之地。)、

Salilan(註:居

Tjuatsekes 之地。)、

Lovaniyau 等

家族(註:居

Tsalavi)、Tjuarakes、

Katipul 之地。)

另有 Cimo 人的先祖 Puljaljuyan 與 Saljaljui 從 Jaljaavus(內社)之地

前來首居 Vavikal 創 Lovaniyaumamazangiljang 家,後來

Lovaniyaumamazangiljang 家部眾與 Jaluzaljum 家的人同時自本地

分出建立 Barakiraki、Tjurakes 兩聚落。Barakiraki 之地者從屬

Jaluzaljummamazangiljang 家管轄,Tjurakes 之地者是先到 Tjudjaqas

之地而後分出,(蔡光慧,1998:23)屬 Lovaniyau 家管轄。其後有

Lovaniyaumamazangiljang 家人的兄弟遷住到 Tsalavi 之地,其兄創

立 Parangui 家,其弟 Katsengulan 則在 Tjatsikel 之地創立

Salilanmamazangiljang 家。從屬 Lovaniyau 家管轄。

Laqaludu(註:居

土坂)家族

相傳 Tjuabal(舊土坂)之地的祖先源自 Pungti(舊佳興)之地。先祖

Luduwan 與 Muwakai一對夫妻沿著大溪到 Luduwan 之地時生下一

個孩子。他們為孩子正名,返回宗家 Bongti 之地的老家,老大就

命名其子為「Qedis」,稱居住地為「Tjuwabal」,該家名為

「Laqaludu」。(口述者朱董豐山,1950、10、6 生,居台東縣達仁

鄉土坂村 4 鄰 40 號,田調日期:1998、2、20。)

祖源地

始祖

稱謂

家氏名

開基地 名字 說明

Djadjula

dan

Lovaniyau

家之支系

Caljas 分

家(Papulan

Jalumutu)

長子

Tsaljas-Tjuavil

i

(西查拉斯家)

Tjuazung

ul

Arailog 以 Djadjuladan 為其開基地,該

地始祖有七個兒子本家為長

嗣子遷到位於新置與餉潭之

間之部落。該家主掌家族祭祀

行為。

次子

Tsaljas-Tjuana

valje

(東查拉斯家)

Quvulje Likilikao 從 Djadjuladan 遷到本地,後來

又遷到 Chialjaavus (舊來義),

從此有部眾分出 Lini-ngasan

部落,後又移到 Djadjukelu 部

落,因水患移到

Djuluvauvaulje(餉潭)、

Kabolong(加匏郎)。從餉潭分出

Tjuatsav(糞箕湖)、Vanan(萬

龍)。

三子

Tsalaqatea 家

(嘉拉阿黛)

I-yumaq Paqatjilao 其後代現居屏東縣來義鄉來

義村。

Page 14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41

四子

Lovaniyau-Dja

ivili(東羅發尼

耀家)

Djalakas

hiu(陳阿

修)

Tjiatjiru 本家族之宗族

mamazangiljang。本族群即是大

龜文系 Lovaniyau 系統。

五子

Lovaniyau-Dja

inavalje(西邏

發尼耀家)家

Jaljaavus Alaiupu 本家有部眾分遷到 Padain 地區

之 Kamaqan 之地。本族群即是

來義系 Lovaniyau 系統。

六子

Sadjiljapan 家

Kaviyan

gan

Liqusavan 祖先 Remereman 出自

Kaviyangan 之地後往 Jaljaavus

定居。之後,有部眾前加祿

堂,再到 Seven 建業。後來姐

Remereman 往 jivavau 之地東方

建業,並招贅大力里

mamazangiljang。留其妹在

jivavau 之地為本地

Vaviyulanmamazangiljang 家。本

家在 Jaljaavus 之地分離而合併

成為 Lovaniyaumamazangiljang

家的宗祠。其遺址仍完整保留

在 Jaljaavus 之地。

七子

Avurongan(阿

福龍安) 家

Jaljaavus Kaliskus 隨從 Chialjaavus(內社)之地東

Lovaniyau 家族)遷到

Tjuwvuwvulje(大龜紋)之地

後,南下到 Singvaudjan(牡丹)

之地建基業。舉世轟動的牡丹

事件是本家 Mamazang iljang 後

裔所領導的。因而致使其家業

崩盤流離。因此先移住到

Tjulujavak 之地,然後同與

Patsekel 家在 Tjuluqalju 之地共

居,後有部眾到 Pusavikiyan 與

Maalingali 家同住。而有部眾往

Tjuavilivili 之地經過 Chivavau

亦稱 Tjingpalan 之地後到新化

村。

Djalakas

hiu(陳

阿修)

Tariarp 家

Lovaniyau-Djaivili(西羅發尼耀

家)mamazangiljang 家的分家

mamazangiljang。後再遷往

Punti(佳興)部落。三子 Tjiatjiru

建基業。

Djadjuladan 之地遇蝦害 Lovaniyau 家子女分遷的部落

(註:依據《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69。

Djadjula

dan

Chiachilu 長子(名字不

詳)

Ljaljeqel

(舊餉

潭)

名字不詳 位於山腳地帶,在新置庄與餉

潭庄之間。其後代現分布在屏

東平原山腳下的馬卡道族以

及恆春之平埔族。

次子(名字不

詳)

Quvvulj

(舊下丹

林)

名字不詳 在此地建立 Lovaniyau 分家,

其後代現居來義鄉來義村。

三子(名字不

詳)

Tanasiu

(舊丹

林)

名字不詳 在此建立 Padadalje 分家,其後

代現居來義鄉丹林村。

四子(名字不

詳)

Piyoma

(舊平

名字不詳 在此地建立 Lovaniyau 分家,

其後代現居泰武鄉平和村。

Page 15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42

和)

Lovanuyau 家族先祖 Saljemedja 之子 Salaatse 內文系系統表

Tjuaw

vuwvul

je(大

龜文

或內

文)

長子

Salaatse 又稱

Remereman

Jaljaavus Lovaniyau 後來其嫡長子後代 Sagemesil

在內文以自己的婚姻先建立

以 Tjuleng 之名的

mamazangiljang 家,後又離婚改

嫁到大鳥建立 Dakilivan 家之

mamazangiljang。

次子

Saqaris 註:長

Puljaljuyang 往舊內文,

老二 Lumeze 往舊古

樓,三子 Kausan 往舊力

里,老四 Tjuku 往舊七

佳,老五 Palarek 往舊士

文。(張金生,2003:

300。口述者林秀珠,

1918、5、24 生,居獅

子鄉和平村,田調日

期:1997、10、4。)

dangti Sakapaleng

在 dangti 之地所建之家名。

Punti Lasa-kavay

an 家

在 Punti 之地時期的家名。

Pukula 家 Jajasabulu 家是本家的分家。

Seven Tulalan 在 Seven 之地時期的家名。

Larekerek

Jaja-sabulu

在 Larekerek 之地所建之家名。

Siniljizau Laluwaluw

ats 家

在 Siniljizau 之地所建之家名。

Jukazuku

到 Tjuaw

vuwvulje

Tjuleng 家 從 Kuljaljau 之地先移 Lumahei

之地,然後其後代之祖 Sa-aljisu

與鄰近的 Larekerek(舊古樓)之

地的Gileng家族之支系Tjuleng

家,在 Jukazuku 之地結婚,始

用本家名。後來 Sa-aljizo 到內

文之地與邏發尼耀的嫡長嗣

Gemesil 相婚,增強其家勢。但

Gemesil 生子後離婚再下嫁到

大鳥萬 Takilivanmamazangiljang

家。 三子

Saqalu

Tjuawvuw

vulje

Atsudas(內

獅頭)

Pasaravu

曾到卑南與人成婚,生三子而

亡。(蔡光慧,1998:13)即知本

之祖。有往台東覓妻暫住,生

子後返回 Tjuawvuwvulje(內文)

之地。

四子

Paljaljim

Avulungan

五子

Lujai

Bulilje(外獅

頭) Pataotai 家 曾居 I-gurorao(里龍山)折返。

Kalacim

ol

Palaipa

lai

長子

Tjuku

Vengalit(舊望嘉)

Kalacimol 嫡長子 Tjuku 與其二弟 Ebong

到 Vengalit(舊望嘉)留守家業。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

踏查實錄》,頁:

349-354。)

次子

Puljaljuyang

Tjuvetseka

tan(舊七佳)

Luvilivei 大弟 Puljaljuyang 遷到 Tjuve

tsekatan(舊七佳)之地拓基,雖

曾返回 Vengalit(舊望嘉),但

Tjuve tsekatan(舊七佳)之地深

受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威

脅,恐族人滅亡又折回。(張金

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

頁:349-354。)

三子 Vengalit(舊望嘉)

Salilavu 與嫡長子 Tjuku 到 Vengalit(舊

望嘉)之地留守家業。(張金

Page 15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43

Ebong 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

頁:349-354。)

支系 Kaviyanga

n(舊佳平)

Ku-uanasa

n

Salilavu 家族分立的支系

mamazangiljang 家。(張金生,

《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

頁:349-354。)

支系 Kaviyanga

n(舊佳平)

Palagulul Kalacimol 宗家分立的支系

mamazangiljang 家。 Katel

awan

支系 Tjualjaavu

s(舊來義)

Tsaljas 與 Salilavu 家族結拜為兄弟家

族後被分立為其支系

mamazangiljang 家。

支系

Tjualjaavu

s(舊來義)

Qaludu Kalacimol 宗家後裔之兄弟分

立的支系 mamazangiljang 家。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

錄》,頁:349-354。)

Page 15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44

圖 2-14 Cimo(箕模)部族 Lovaniyau 宗族譜

Pucepuce Kulali Lalovoaqan Tjuatsalavi Pacimocimo 註:位於 Avulungan 地區 註:太麻里三和村竹園。 註:即今舊多良。 註:恆春地區古稱, 大洪水倖存兄妹落腳處。 與 Valis、Sisor 等族匯聚。 現稱 Paliyaliyau 地區。

有兄弟二人率十多人南下。

Lumug 分家 註:從台東跟隨到舊舊力里。 Djnglo 分家

Lovaniyau 宗家 註:從恆春遷到萬金

註:建立恆春地區頭目 到舊佳平之地。 制度。長嗣留駐本地。 Tarialep 分家

Lovaniyau 宗家 Mavalyo 分家 註:從台東跟隨到舊

Pacimocim 註:Lovaniyau 家族長嗣到 註:Lovaniyau 家之女到 佳興之地。

註:一同南下兄弟在此地分 Lingduwan(龍鑾潭)建業。 永靖之地建分業。 Lovaniyau 宗家

離。兄往龍鑾潭與小矮人共 在此小矮人封立為頭目, Tjalingilj 分家 註:續居恆春地區。

居,弟北往大武山遷徙。 註:Lovaniyau 家次子到 Caododo 分家 貓仔之地建分業。 註:先鉛到潮州的 Lamuqan

Garuligulj 分家 之地後移居 Caulanaao(舊文樂)

註:Lovaniyau 家三子到 之地。 Siyabary(里德)之地建分業。

Giling 本家

Giling 分家 註:駐守舊古樓家業。

小 Lovaniyau 分家 註:小 Lovaniyau 家 Ladan 分家 註:率族人北往大武山遷徙。 在舊古樓建分家。 註:Giling 本家的二地同居 舊古樓。 小 Lovaniyau 本家 註:移住 Saliyaliyan 之地。在此建立 Arangiyan、Lovaniyau、Mavalyo 等

三家大王系的頭目家族。Mavalyo 家即是布曹爾支系的宗家。建立

Cimo(箕模)主系。

Ilavure 分家 註:原古大武山下來 Sadjagalau

平地來 Satjukutjyku 結婚在 Vinqa Tjaljalep 分家

can(ru.(舊佳興)之建立家號。 註:從舊來義之地西 Lovaniyau 家族分離時合併前兩家建本家於 Tjuruvu 分家 舊佳興之地。現佳興村頭目。 註:居舊佳興之地建號。 Aarangiyan 分家 Mavalyo 分家 Mavalyo 本家 Mavalyo 宗家 註:移居舊泰武之地。 註:跟隨本家 Lovaniyau 家族 註:居 Kasepawan 之地 註:建立 Vutsul(布曹 小 Lovaniyau 本家 分離移住 Tjusepiyam 之地。 與霧頭山族群合成新部族。 爾)支系。

註:移住 Chiagalaus 地區建業。 Kazangiljaang 分家 Kazangiljaang 分家

註:跟隨本家 Lovaniyau 家族 註:移住 Tjusepiyoma 之地與 Mavalyo 家

分離移住 Chianaulep 之地。 共居後跟隨遷到 Kasepawan 之地。

成為 Vutsul(支系系統。

小 Lovaniyau 分家 小 Lovaniyau 分家

註:跟隨 Mavalyo 本家到 註:分離經過阿禮、霧台到德文建基。 Kapadain 之地。 小 Lovaniyau 分家 註:移住 Tjusepiyoma 之地協

小 Lovaniyau 本家 助 Mavalyo 家治族務。

註:本家移住 Chianaumaq 之地。 Caljas 分家 註:移住到 Djadjulutan 之地, 有七兄弟共居。

Page 15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45

Gumuj 分家 註:移住到 Dangti 之地 小 Lovaniyau 本家

註:移到 Pinarutavatavaqan 之地

位於 Kavayangan 之地東方小山。

Camacaan 分家

Caputiran 分家 註:Koana 祖先

Kalatimpl 本家 註:從望家到白鷺 在白鷺建立。

Kalatimol 分家 註:移住舊望家之地。 之地。 Carovoan

註:移住 Karuvoan 之地。 Qadaqadai 分家 Kalatimpl 本家 分家 小 Lovaniyau 本家 註:在舊望家之地藍色太陽卵誕生。 註:Koana 祖先之弟

註:移住 Karuvoan 之地。 Ruvilvil 分家 在白鷺建立。 註:在舊望家之地紅色太陽卵誕生。

Gado 分家

註:在舊望家之地紅色太陽卵誕生。

Taveyuljabg 分家 Tuljalan 分家 註:移住舊士文之地。 註:續住舊士文之地,原 Taveyuljabg 家名改成 Tuljalan 家。

Avulungan 分家

Kaigilj 分家 Kaigilj 分家 註:移住舊牡丹之地。

註:移住舊士文之地。 註:移住內獅之地。 Kaigilj 分家

Mavalyo 分家 Mavalyo 分家 註:從 Kaviyangan 之地的 Tide 之地南下。 註:經過 Kasumungaqan(楓港)、Pungudan(外加芝來)等地到豬嘮

束之地至今。

Taligu 分家 註:從 Kaviyangan 之地經過士文、內獅頭、Sapediq,牡丹、高士、四林格到 Litjukutjuku(龍鑾潭)區域內。

因受 Mavalyo 邀請同住豬嘮束之地。(台灣總督府臨時慣習調查會原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譯,頁 98。 Toalian 分家 註:續居內獅之地。

註:從舊內文抱養子到

Tjuleng 分家 Chuljasoak 之地建立。

註:Aljisu 始祖移住舊士 Sulunuan 分家

文之地。 在舊內文所建。 註:在 Malip 之地 Chuljasoa 部落建。 Pasaravu 分家 註:Tjuaqalu 始祖在舊內文所建。 Qaveleng 分家 Payungayung 分家 註:Paljaljim 始祖在內獅之地所建。註:其祖 Ljakai 合併 Qaveleng 家

Lutsunguzan 分家 與舊內獅之地。 註:Tuljai 始祖在外獅頭之地所建。

Lalasupul 分家 註:從 Kaviyangan 之地經過註:移到 Rarekerek(舊力里)之地。現居力里村。

Djakudjakuts 分家

Djakudjakuts 分家 註:移居到 Chialjangatuwan 之地的 Qaljapan 部落。現居加樓板部落。

註:從 Kaviyangan 之地經過 Djakudjakuts 本家

Rarekerek(舊力里)之地。 註:現居力里村。 Chialogan 分家 註:從 Kaviyangan 之地經過 Rarekerek(舊力里)之地。現居力里村 Objun 分家 註:從 Kaviyangan 之地經過 Rarekerek(舊力里)之地。現居力里村 Kakateyan 分家 註:從 Kaviyangan 之地經過 Rarekerek(舊力里)之地。現居力里村

Page 15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46

Tarimarao 分家 註:從 Kaviyangan 之地經過 Rarekerek(舊力里)之地。現居歸崇村。

Olelj 分家 Vaviluwan 家 註:經 Rarekerek(舊力里)之地到 註:Salatse 招 Samunu-Kachiarepan 結婚到 Kuvaleng(舊新化)建業。

Kuvaleng、Pungti 等地到 Talilik 之地建業。 Chiagalan 分家 註:從 Kaviyangan 之地經過 Tjuvetsekadank(舊七佳)之地。現居七佳村。 Tsurimodjuq 分家 註:從 Kaviyangan 之地經過 juvetsekadank(舊七佳)之地。現居七佳村。

Kolod 分家 註:從 Kaviyangan 之地經過 juvetsekadank(舊七佳)之地。現居七佳村。 Chiazazoko 分家 註:從 Kaviyangan 之地經過 juvetsekadank(舊七佳)之地。現居七佳村。

Solinak 分家

Solinak 分家 註:從 Kaviyangan 之地經過註:移到 Rarekerek(舊力里、Koabal 之地

註:從 Kaviyangan 之地經 ,再遷到 Kulalangau 之地。現居古華村。 過註:移到 Rarekerek(舊力, Solinak1 本家

里)之地再遷到 Koabal 之地。 註:現居古華村。 Maljingaljin 分家 註:從 Kaviyangan 之地經過註:移到 Rarekerek(舊力里)之地,在到 Savikiyan 之地,現居七佳村。

Laraungal 本家

Laraungal 分家 Laraungal 分家 Laraungal 分家 註:住 Ljilao(出水波)之地。

註:到 Talilik 之地創基。 註:移住 Salayasai 之地 註:移住 Kuvaleng 之地 Poljidan 分家

(舊大鳥) 。 Coaljongol 之地。 註:分住舊力里之地。

Tjuangatsuq 分家

註:之後經過 Karib、Taribun 等地到 Iomaq(舊草埔)定居。 Pakaljuvaq 分家

Chiarik 分家 註:移住 Ljilao(出水波)之地改本家名。

Valaivai 分家 註:移住 Tjualjunai 之地,現居姨伊屯部落。

註:之後經過 Karib、Taribun Valaivai 分家

等地到 Iomaq(舊草埔)定居, 註:現居丹路村。

後到丹路村落。

Takilivan 分家 小 Lovaniyau 本家 註:移居 Pacavan(舊大鳥)之地。

註:本家移到本地建立大龜文王國。 Tsalelje 分家。 註:移居舊安朔之地。

Volovol 分家 註:移居舊安朔之地。

Qongvulje 分家 註:移居舊南勢之地。

Mavalyo 分家 註:移居內文村。

小 Lovaniyau 本家

註:移居東源村。

Vavuljungan 分家

小 Lovaniyau 分家 Palangui 分家 註:變更 Palangui 家名。居舊多良之地。

註:移居到 Vavikal 之地。 註:變更 Lovaniyau 家名。 Saliyang 分家 居舊多良之地。 註:居舊大溪。

Gumuj 本家 Lingdjal 分家 Tjuljevekan 分家 註:往舊來義之地遷徙,現居來義村。 註: 長嗣移到舊古樓之地。 註:原祭屋名改成家名。

Pachialjinuk 本家

Page 15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47

Pachialjinuk 分家 Pachialjinuk 本家 註:移到 Pacavan(舊大鳥)之地 註:往 Pungti 之地建立。 註:移到 Talilk 之地建業。 建業。 Kadjaljavan 分家 Kachiarepan 分家 註:移住 Seven 之地的 Dangti 部落。 註:在 Talilk 之地駐守續業。

Saljinusan 分家

註:移住 Palevenga(舊土坂)之地。

Giling 分家

Pauran 分家 註:在舊賓茂之地與 Coviljurum 家

註:移到 Vavikal 之地 合併改稱家名。

建基業。 Sadilapan 分家 註:移居 Tjudjaqas(近黃)之地。

Pavavalun 分家 註:移居 Tjudjaqas(近黃)之地。

Palas 分家 註:移居舊多良村建立。

Chiakisuvong 分家 註:到 Talilik 之地建業,現居南田村。

東 Caljas 本家 Maljaljaves 分家 註:始組 Ligiligau 。 註:到 Kaumaqan 建業,現居台坂村。

西 Caljas 分家 東 Caljas 本家 註:始組 Qalaljiang。 註:到 Tjavuqel 之地建業,現居金崙村。

Chialatipan 分家 大 Lovaniyau 本家 平埔族 註:始組 Pasilau。 註:蝦害移居到 Ljaljeqel 之地, 註:以餉潭為部落核心發展到加匏郎、赤山、

大 Lovaniyau 分家 位於新置與餉潭之間。 萬金等馬卡道族部落。 Djinglo 分家

註:始組 Chiachilu。 大 Lovaniyau 分家 西 Lovaniyau 分家 註:居佳平村。

小 Lovaniyau 分家 註: Quvulje 之地位於丹林上方。 註:現居來義村。 Tarialep 分家

註:始組 Achiyap。 Coqaljo 分家 註:居佳興村。

Kaljangilan 分家 註:分遷文樂村。 西 Lovaniyau 家

Satiljapan 分家 註:Tanasiu 之地為現舊丹林之地。 Kaljangilan 本家 註:現居來義村而

註:始組 Chiasapan。 大 Lovaniyau 分家 大 Lovaniyau 分家 成本家。

Avulungan 分家 註:移往舊 Piyona 之地。 註:現居平和村。 Kadodolan

註:始組 Kalitjigul 。 分家 註:從舊來義之地遷

舊力里之地。

資料來源:

一、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一冊》(台北市:原民

會、南天,2011),頁 325-406。

二、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二冊》(台北市:原民

會、南天,2011),頁 170-220。

三、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習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台北市:中

研院民族所),頁 46-138。

四、張金生,《台灣族部落踏查實錄》(台東縣:國家文教基金會計畫經費成果報告書,2002),全頁書稿。

Page 15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48

圖 2-15 Chianaumaq 之地小 Lovaniyau 家族的分布圖

Lovaniyau 家 平埔化 註:原居 Kalachianaumaq 註:長嗣居 Juazungl 之地,位在餉潭附近。

之地。 Lovaniyau 家 註:次子居 Quvulje 之地。

Lovaniyau 家 Taliyalep 家 。

註:居 Quvulje 之地。 註:三子居 Jalakashim 之地。

係屬東 Lovaniyau 家。 Lovaniyau 家 註:四子居 I-yomaq 之地。

Maljaljaves 家

註:現居台板村。

Caljas 家

註:現居金崙。

La-ulile 家

Caljas 家 註:居 Talilik 之地。 Jakisuvong 家

註:遷居 Tsaljas 家 Vuto 家 Jakisuvong 家 註:續居 Talilik 之地。

Djajdjuladan 之 註:居 Djajdjulad 註:在 Talilik 之地更名。 Kaingau 家

地。 an 之地。 Lugur 家 註:遷入 Tjuavanaq 之地。

註:同行與 Vuto 家,從 Jaljaavus 之地到 Talilik 之地定居。

Lovaniyau 家

Sadiljapan 家 註:居 Jaljaavus 之地時期 Sadiljapan 家合併成一家。

註:祖先 Remerema 移居 Vaviyolan 家

Kaviyangan 之地後往 Jalj La-ulile 家 註:Salaats 留其妹在 Pavilivili 建立。

aavus 定居。 註:有部眾到加祿堂。 Vaviyolan 家

再到 Seven 之地 註:在 Pavilivili 之地招 Talilik 之地

Bajalogu 家 Kajarepan 頭目家第二代次男 Samunu 到

註:留其弟在 Seven 之地建業。 Kuvaleng 之地建本家。

Vaviyolan 家

註:續居 Kuvaleng 之地。

Giling 家

註:遷居 Tjuakakuljai 之地更名。(蔡光慧 1998:26)

Avulungan 家註:移居餉潭轉往恆春地區。

Lovaniyau 家 Lovaniyau 家 Lovaniyau 家 註:居 Jalakashiu 之地。 註:居 Kaviyangan 之地。註:居 Tjuauvuuvulje 之地。

係屬西 Lovaniyau 家。 始祖 Salaats。

Lovaniyau 家 Lovaniyau 家 Lovaniyau 家

註:居 Vavikal 之地。 註:居 Tjudjaqas 之地。 註:居 Tsalavi 之地。

Lovaniyau 家

註:續居 Tjuauvuuvulje 之地。

Pasaravu 家

註:居 Vavikal 之地,即知本之祖,內文系統排行第三。

。 Lasa-kavayan 家 Tjuleng 家

註:在 Punti 之地時期的家名。

內文系統排行第二。

Kavulungan 家

註:有往台東覓妻暫住,生子後返回。亦曾往居恆春地區 Sinvaudjan 之地又折返 Atsudas(內獅頭)。其後代就是牡

丹事件的主角,頭目父子罹難,家人四散。內文系統排行第四。

Pataotai 家註:曾居 I-gurorao(里龍山)折返 Bulilje(外獅頭)。內文系統排行第五。

Page 15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49

(一)恆春地區 Lovaniyau 家族

在恆春地區 Lovaniyau 家族的淵源十分難尋,但從安原氏在《番族慣習調查

報告書地五冊•排灣族》頁 99 指出 Lovaniyau 家族在龍鑾社民說:「本家的祖先與

Garuligulj 家的祖先是兄弟,Garuligulj 家所傳亦同。」而對其起源有一傳說:「往

昔在龍泉水附近住著十數名的小矮人,有一天,看到牡丹灣的東方上起煙,前往

一看,忽然從煙中出現男女兩人,小矮人以為他們是神人,乃迎接為頭目。其後

兩人結婚生下二男二女,因此將土地分給此四人,各成為頭目,此即為 Seqalu

四大頭目家的祖先云云。」96然以上所敘,有關 Lovaniyau 家族在恆春地區的淵

源關係,可以再對照鳳山法院出張所川上和一所紀錄的內容說,現在的下番二十

二社中除以上十四社(牡丹、中社、乃奶、高士佛、八瑤、四林角、竹、頂加芝

來、外加芝來、家新路、牡丹路、巴士墨、草埔後、快仔等以外其祖先是從台東

縣知本社移居到恆春廳管轄的貓仔社,生下男女四人,長子塔子塔子當豬勞束社

頭目,次子當射麻理社頭目,三子當龍卵鑾社頭目,長女阿娜烏當貓仔頭目,定

立各自一方的地位。而這局勢的形成由「從前大頭目潘萬金的前四代新堯崛起奠

定了第一代頭目的地位」。97由此可知,潘萬金的祖先能形成頭目的地位自今不及

200 年,該家是在清朝時代在恆春地區開始興起的,也就是說,該家在恆春的歷

史是國家體制進入後才有的演變與發展。所以從兩造歷史的紀錄對照下,我們可

以從川上和一的田調記錄瞭解 Lovaniyau 家族,在龍鑾社歷史的發展經過,文中

記載:「Lovaniyau 家族在龍鑾社六、七十年前,戶數只有三十戶,但不知是幾百

年前開始,他們的子孫曾建立構成 150 餘個部落,家家富有壯丁者,專業狩獵,

對外炫耀猛勇。雖有過一個時期的威風,但到了 1875(光緒元年)年清兵為防務在

附近的馬鞍山海岸,設置 500 名士兵的軍營,使該社番民心中害怕,土著人乘機

濫伐茂密的森林的結果,山獸自然遠離,社民獵獲不如從前,如今依靠少量的粟、

96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慣習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地五冊•排灣族》,(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2003),頁 99。 97

台灣慣習研究會(川上和一);台灣省文獻會編譯(吳文星),《台灣慣習記事•原住民篇》〈台東恆

春二廳轄區內調查書(續前)〉,(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06╱不明),頁 99。

Page 15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50

地瓜、落花生農耕收成維生,家宅房屋也疏落分散變成貧寒的部落。而今保存往

昔的餘影,該社最頂盛時期是道光年間,距今約在 192 年前的時期,他們的地

權範圍從恆春附近南到大板轆莊附近為界,併有其間一帶的山地及平原,然而與

平埔番交換土地或漸漸遭受漢人的侵略,終於僅留下餘韻而已。」由上可知,從

「台東縣知本社移到貓仔社,生下的男女四人」是在「小矮人以為他們是神人,

乃迎接為頭目,其後兩人結婚生下二男二女」以後的事,二者之時空背景相距甚

遠,更何況小矮人的存在只聞其傳說,而不見其人,至今仍是一團迷霧。

Lovaniyau 家族龍鑾社民說:「本家的祖先與 Garuligulj 家的祖先是兄弟,

Garuligulj 家所傳亦同。」98至於始祖如何從台東地區遷往恆春地區,潘文杰有兩

種說法,其中前面所說的遷徙史是 Lovaniyau 家族最早到恆春地區再往大武山後

南下到 Paumaumauq 地區後再往 Tjuauvuuvulje 之地定居的小 Lovaniyau 家遷徙路

線,此與其後所說的「長男與長女結婚移居到知本社,次男次女結婚並移居大鳥

村」的祖先是後來先到達仁鄉舊南田(Ljupedje)之地後,才進入恆春地區,其祖先

與大 Lovaniyau 家的後裔在本地區通婚,才有所謂恆春地區的 mamazangijan 是從

台東知本社來的說法。所以,知本社的人來到恆春地區時,恆春地區四大

mamazangilja 家族早已建立存在,他們的祖先只是藉清朝之勢入贅到

mamazangiljan 家後,順勢坐大自稱為 mamazangiljan,其實,他們從排灣族的傳統

繼嗣制度來論,只是女婿或媳婦的身份起源,然其後子孫遺忘了從排灣族系統貴

族地位的來源,把自己在恆春地區的 mamazangiljan 來源混淆不清,致使今天知

本村耆老陳明仁誤植歷史的結果。所知,台東的 seqalu 人的祖先來到恆春地區,

原本就沒有 mamazangiljan 的身份存在,只是後來藉由升級婚逐漸形成,然在這

一方面要特別注意的是,日本文獻也沒有說清楚。

筆者為証明所論的真實性,在《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書中之牡丹

灣社潘阿別所傳,恆春地區的「Lagaruligul 家是從龍鑾社 Lovaniyau 家分出,

98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慣習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地五冊•排灣族》,(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2003),頁 99。

Page 15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51

Mavalyo 家是從貓仔坑的 Lacalingul 家分出」,99所以高士佛所傳的「Seqalu 之中,

長男、次男、三男、四男,分別是豬勞束社、射麻里社、龍鑾社及貓仔坑社的始

祖。」的論述,若此對照「Lagaruligul 家是從龍鑾社 Lovaniyau 家分出,Mavalyo

家是從貓仔坑的 Lacalingul 家分出」的事實,加上 Lovaniyau 家在小矮人時代就居

住在 Lingduwan(龍鑾)的歷史,高士佛所傳的真實性不免遭人質疑,這是無可避

免的。

從《蕃族調查報告書》中指稱:「太古時,在 Panavavengqatsan 之地(今 Avulungan

地區內)有 Saljemedje 與 Aliguwan 兄妹結婚,生下之子女無一不殘缺,到第四代

子女才健全,此是 Lovaniyau 家族的祖源說。其後子孫興旺分離到四方,其中

Lovaniyau 家族的祖先兄弟率領十多人南行到 Tjualjaravi (即今太麻里地區內)之

地,然後轉往到 Patsimotsimo(恆春地區)去了。」在此地區兄弟分開,兄被小矮人

留駐恆春地區龍鑾潭一帶,並封為 mamazangiljan,此系統後來被稱為大 Lovaniyau

家族系統。而其弟的系統則被稱為小 Lovaniyau 家族,對此系統的遷徙過程,羅

義雄口傳說:「先往 Saiyaliyan(位於佳興村隔河左下方潭水邊。)之地居住,此地

在《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文獻記載又稱 Paravaraval 之地,在此建立 Lovaniyau、

Mavalyo、Karangiyan 等三大家族。」而後孫高福生說:「此系統再遷到 Kamavalewan

之地時,Lovaniyau、Mavalyo 等家族從此分離,Lovaniyau 家族遷到 Janaumaq 之

地,Mavalyo 家族遷到 Tjusepiyoma 之地,在此分別建立 Chiagallaus(南大武山)地

區的事業。」後來本地生養聚眾,資源分配無法滿足生活所需,兄妹協議遷徙地

點,決議先遷到 Pinarutavatavan 之地後再遷到 Tjuavolongan 之地,此地又稱

Djadjulatan 之地再向前到 Tjualjaavus 之地定居,始定五年祭。所以,根據筆者前

面的論述,Adung-Lavavarius 與 Kapi-Laputsuung 兩人口述傳說:「否定恆春地區四

家的大頭目都是 Seqalu 人的說法。」是可以理解接受的。在《台灣原住民族系統

所屬之研究》中,仍對但對「Lovaniyau 和 Lagaruligul 兩家,是否真的屬於 Seqalu

99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俊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北:

原民會,2011),頁:465-466。

Page 16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52

系統嗎?或者本身就是有勢力的排灣族頭目家?所有的口碑傳說沒有一致的看

法。」100但對「龍鑾社 Lovaniyau 頭目家是來自北方的 Kasevengan(士文)社,而貓

仔坑社 Lacaligul 頭目家是來自北方的 Tatalivan(竹社),都是排灣系統的說法。」101

筆者前面已經論述過彼此的歷史演變與發展,在此就不再贅言。

(二)魯凱族系統的 Lovaniyau 家族

「Mavalyo 家源於高雄州屏東郡霧台鄉之大武村的 Dadel 之地,東遷後建立

Marudup之地,現居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所以他們是屬於魯凱族系統的排灣人。

102而 Lovaniyau 家的 Karomahan 者同是從 Marudup 之地的 Surayaraya 系統分出到

Kazavakan(下建和)」後,103再往知本與建和等部落定居。另有一系從 Lovaniyau

家是往松仔澗之地後,到 Javuqel(大武窟)之地居住,建立 Tulivuwan 家業,該家

族之後代現居太麻里鄉金崙村,現任 mamazangiljan 是杜英傑。

對以上 Lovaniyau 家族的源由,耆老賴告瑙說:「Lovaniyau家與 Pakedavai

等家族,曾到 Ljavuwan(舊大武)之地與當地人結婚,但在當地並沒有

mamazangiljang來源的傳說。」104所以,從以上之論述,根據《台灣原住民族系

統所屬之研究》稱:「Qutsapungan之創始祖 Puljaljuyan-Kazangiljan 是從台

東縣境 Kinisipalic之地,即是 Louaqan之地而來。」之後,才有魯凱族Djaljapayan

家遷入共居,形成其後的部落發展如(圖 2-16╱頁 153)的結果,105而今魯凱族與箕

模部族的 DNA 最為相近的原因。106

100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俊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北:

原民會,2011),頁 472。 101同上註,頁 467。 102同上註,頁 418。 103同上註,頁 412。 104

賴告瑙,男,民前2.9.10生,居於屏東縣三地門鄉青山村6鄰84號5之二,田調日期:1998.11.14,

採錄人:張金生。 105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調查原著;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

北市:原民會,南天,2011),頁 169 。 106

李敏津,〈從粒線體 DNA 的分析看排灣族箕模群的來源〉,(花蓮:慈濟大學人類發展所人類

組碩士論文,2001),頁 51。

Page 16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53

圖 2-16 Cimo(箕模)部族與魯凱族的系統關係圖

Ruradjing 本家

Lalapayan 家 註:該家在 Qotsapungan 之地時,兼承 Valjelu 之地之代理 Mamazangiljang。

Kalavayan 家 註:居於 Kinulan(吉露)之地支系。

Ruradjing 家 註:Adir 部落原為 Djaljapayan 家之領地,後因婚姻被合併而另立與本家 Ruradjing 同家名者

為其分支 Mamazangiljang。

Ruradjing 家

Ruradjing 本家 註:本家形成為宗家。

註:居於 Ljavuwan 註:Djaljapayan 家男嗣 Valjius 家

之地,係魯凱族人。 mamazangiljang 入贅到本家 註:居於 Vililj 之地。

,使 Djaljapayan 家勢合併 Mavalyo 家 成 Ruradjing 家。 註:本家移住 Maledep 之地,現任 mamazangiljang 是黃

建中。

Djaljapayan 本家 Kalavayan 家 註:本家之嫡長嗣與平民女結婚生 註:居 Valjelu 之地。 Ciqar 後離開到台東的 Valulju 之地入贅 Ruradjing 家。而 Vedai 之地的本家,由前妻之

Djaljapayan 家 子 Ciqar 繼任,此是高正治 Mamazangiljang 在魯凱族由來。 註:Djaljapayan 家之弟到屬地 Tatek

Djaljapayan 本家 utekulj 用同本家名代管。

註:同與 Kazangiljang 家 Djaljapayan 家 發源 Qucapunga i 之地 註:居於 Tavalvalan 之地的同本家名分支。

,祖源為台東 Cimo 人。 Djaljapayan 家 後定居 Vedai 之地與魯 註:居於 Vililj 之地的同本家名分支。

凱族人聯姻共生。 Djaljapayan 家

Kazangiljang 家是箕模人。 註:居於 Valulju 之地的同本家名分支。

Giling 家 註:男嗣 Mamazangiljang 管 Tavalvalan 與 Vililj 等

Vavulengan 家 兩地,後其入贅到台東縣境之 Kalachialan 之地。其 註:原居 Vedai 之地。 姐嫁入同部落的 Djaljapayan 家而被合併。

Laivan 家 註:Vavulengan 家之弟在 Vililj 之地是代管

mamazangiljang。

附註:

1、Djaljapayan 家之 mamazangiljang 是男長嗣入贅到 Ruradjing 家,使因結婚所生之長嗣兼承合併成一家,而 Valjius 家、

Mavalyo 家與 Djemalalat 家從 Ruradjing 家分治,Vavulengan 家之 Mamazangiljang 從 Valjius 家分出,而 Laivan 家是

Vavulengan mamazangiljang 家在 Vililj 之地的代管 mamazangiljang。後因 Tavalvalan 與 Vililj 等兩地的 mamazangiljang 入

贅 Kalachialan 之地 Giling 家,其姊在代管 mamazangiljang 期間嫁到同村 Djaljapaya mamazangiljang 家而被歸併。在此同

時 Djaljapayan mamazangiljang 家喪失管治權。另有 Tatekutekulj 為其屬地,由其弟代管。

2、Djaljapayan mamazangiljang 家源於 Qucapungan 之地,其領域擴及至 Vedai 部落的 Tavalvalan 與 Vililj 等兩聚落與 Adir

部落。惟其中 Tavalvalan 與 Vililj 等兩地延用同家名 Djaljapayan 家在本地擔任分支 mamazangiljang,而 Adir 部落原為

Djaljapayan mamazangiljang 家的領地,後由 Valjelu 之地的 Ruradjing mamazangiljang 家委由其支系 mamazangiljang Valjius

家代管,使其管治權喪失。

3、Lovuwaqan 之地的 Lalikim 人由 Kazangiljang 與 Ruruan 等兩家移住 Qutsapungan(好茶)之地。之後,其中 Kazangiljang 家

之支系由 Pacekel、Djemalalat、Kavulungan、Culigiling 等五家,而 Ruruan 家則由支系 Lalapayan、Ruradjing 家家。其後

之發展,Culigiling 家往 Lupaqats(北里)之地;Kazangiljan 家到分別到 Ljavuan(大武)、Janaulep(北大武山附近)等地;

Djemalalat 家領到 Vedai(霧台)的 Kavedayan、Tatengaran 等兩部落及 Valulju 之地下 Kabalazan、Kalamudjisan、Kavadanan

等三聚落與 Parilayan(大社)之地。另則 Ruradjing 家分往 Valulju(位於台東縣金峰鄉) 之地建業,後遷往 Janaulep(北大武

山附近)之地再到 Kasepadain 之地拓展。而其留駐在 Qutsapungan(好茶)之地的 Lalapayan 家到 Vedai 建業。此一穿越北

Page 16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54

大武山與魯凱族融合的壯舉,後來建立以 Parilayan(大社)之地為中心的 Raval(拉瓦爾)新族群。107

4、Kazangiljang 是 Ljavuan(大武)之地的開創 mamazangiljang。在 Pailjus 之地有同名之分支家系代理行使 Mamazangiljang 事

務。

5、Vedai(10 個部落 173 戶)群 mamazangiljang 與部落的關係如下:

Djemalalat 本家與 Djaljapayan 本家共治 Kavedayan 之地,其中 Kalamudjisan 之地是前兩家之屬地交由 Ruluan、Putjuan

等兩家代管,而 Putjuan 家是從伊拉之地 Ruluan 家的分支;Djemalalat、Vavulengan等家共治 Tatengaran 之地;Djaljapayan、

Vavulengan 等兩家家共治 Kavaluvaluan、Tavalvalan 等兩地;Djemalalat 獨自管轄 Kavedayan、Tatengaran、Kabalazan 等

三地;Djaljapayan 獨自管轄 Tatekutekulj 之地;

6、Dadir (阿里)之地的 mamazangiljang 是 Mavalyo 家,該家與 Djemalalat、Kazangiljang 等家有商議部落事物關係。

7、Vedai 之地有 Djemalalat、Djaljapayan、Vavulengan、Salevlev 等四家 mamazangiljan,其中 Djemalalat mamazangiljan 家是

從 Ruradjing 家分出成為代理 mamazangiljang(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53)。Vedai 之地 Vavulengan 家之

mamazangiljang 入贅到台東縣境 Kalachialan 之地 Giling 家,而後來其姐嫁到同部落 Djaljapaya 家 mamazangiljang,把家

勢併入而終止 Vavulengan 家在本地得 mamazangiljang 地位,使 Vavulengan 與 Djaljapayan 等兩 mamazangiljang 家也是分

治共管的歷史,由 Djaljapaya 家之 Mamazangiljang 承兼獨攬‧這是因婚姻關係造成喪失地位的結果(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2004:53)。

8、Kazangiljang 家是 Ljavuan(大武)之地的開創 mamazangiljang。在 Pailjus 之地有同名之分支家系代理行使 mamazangiljang

事務。所以該家的同家名支系從 Qutsapungn 之地先遷到 Ljavuan(大武)之地,再遷到 Makazayazaya(瑪家)之地下方

Paljus(山里留)之地,在此與其 Kasepaiwan 之地 Kazangiljang 本家會聚。

107

Valulju(山里留)之地位於屏東縣瑪家鄉瑪家村現址之下方稱之 Pailjus(白鷺)聚落。

Page 16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55

(三)大龜文系統的 Cimo(箕模)部族

Lovaniyau 與現今之 Tjueng 等家族從《台灣原住民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二冊

頁:196、197 分析可知,開創時期,兩家族之譜系中,如(圖 2-17╱頁 156﹔圖

2-18╱頁 158)顯見有宗支關係,但兩家是兄弟關係,而到後代聯姻後,兩家以

Lovaniyau 家為共同的家氏。只是到(圖 2-19╱頁 159)時,Semegiyol-Lavaniyau 與

Jajalan 家 Rangaran-Jajalan 之妹 Tjuko 結婚,才賦予 Tjueng 家之名。所以該家之

mamazangiljan 之地位,源來自 Lovaniyau 家的次子 Semegiyol-Lavaniyau。然在此要

特別說明的問題是,Tjueng 家之 Semegiyol 是 Lovaniyau 家系之人,在系譜說明上

也自稱是 Lovaniyau 家族的人,怎麼能在 Jajalan 家系譜上取代該家的主系地位,

而把 Jajalan 家的系譜變成 Tjueng 家的系譜呢?

日本文獻上,經常出現 Lavaniyau 家為「大頭目」,Tjueng 家是「二頭目」的

論述,然在筆者研究過程中,發現 Tjueng 家之家名曾有兩次出現在 Lavaniyau 家

族的系統上,第一次是在第十一代前 Salaats 與 Saaljsu 兄弟先後遷到

Tjuauvuuvulje(大龜文)之地,後其兩家的第四代 Gemesil 與 Rangaran 聯姻合併成為

Lovaniyau 家。第二次出現是 Lovaniyau 家第五代的 Tjuku 時代,距今 125 年間,

其弟 Semegiyol 與 Jajalan 家之女 Tjuku 結婚,另創 Tjueng 家名。由上可知,第一

次的兄弟關係,Tjueng 家之名被 Lovaniyau 家合併,與其後之 Tjueng 家並沒有延

續而斷層。而第二次的姊弟關係,新 Tjueng 家是 Lovaniyau 家之弟 Semegiyol 創

立的新家,如果該家是 mamazangiljan 家族,其權源是必定來自其姊 Lovaniyau 家

族的力量。由此根據排灣族 mamazangiljan 地位的認定,當今之 Tjueng 家是

Lovaniyau 家 mamazangiljan 的分家。對以上有關 Lovaniyau 家與 Tjueng 家的家族

關係的論述,筆者能用系譜分析而來的結果,居住在獅子鄉耆老明金春(7、7..25

生)、沈雪玉(8.11.5 生)、周深仁(13.4.5)等都認為,如此就可以還原歷史的真相。

Page 16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56

圖 2- 17 Tjuauvuuvulje(大龜文)之地 Lovaniyau 家族之系譜

Lulji

註:隨其母到大鳥。 Cudjui Tjuku

Salaats x x Gemesil Samiyan Ulyo(內文)

註:原嫁到 Tjueng 家後改 Limaljin Lulji Mulanan 嫁到大鳥 Takilivan 家。 註:遷往南勢的 Padain 之地。

Paljalim

Giyo 註:絕嗣。

Cudjui Rangaran 註:絕嗣。

註:頭目。 Vais Qalucangel Saljaljui(陳美蓮)

Lulji Luge 註:小 Lovaniyau 本家大mamazangiljan, 註:改家名 Mavalyo。 現居牡丹鄉東源村。

Mulanen Ulyo Ljomege Ulyo(盧正宗)

註:被草山社 Ongvulje 家收養成 Rangaran 註:小 Lovaniyau 駐地 mamazangiljan,

頭目,本地另有頭目家 Uin。現任 Gegusel 現居獅子鄉內文村。

Mamazangiljan 居南勢村湯紅玉。 Paljaljim Sauljaljui 註:現任 Mamazangiljan 居安朔村賴忠勇。

Vatsu-o I-VI

註:被 Azuvong 社的小社 Chokoean Alapiyac

社人收為養子。現任 mamazangiljan 居牡丹 Livas

村黃國雄。

Rapal Paljaljim

註:被 lljavuljav 社人收為養子。現任 Chidjui mamazangiljan 居石門村葉新一。 Umaljin 註:原居 Qinaljang 之地,現任

Mamazangiljan 居安朔村黃英。

I-vi 註:在內文分戶。現任 Mamazangiljan 居內文村張曉玲。 Chinuwai 註:嫁到草山社,絕嗣。

Samunanu 註:嫁到草山社,絕嗣。

(根據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資料篇頁:196)

附註:

(一)以上 Lovaniyau 家族系譜是由宮本延人於 1931.12.27 採錄,報導人是 Sunggiyol-Lovaniyau(入贅到 Jajalan 家)。當時年長

70 歲,通譯者侍田 部長。但筆者從系譜查證,Lovaniyau 家族當時並沒有年長 70 歲的 Semgiyol-Lovaniyau 祖先,而只在

Tjuleng 家族系譜上第六代見有其名,為何他以 Lovaniyau 家族自居,來協助建立 Lovaniyau 家族的系譜,這一點,宮本並

沒有清楚的報導。但現任 Lovaniyau 家族總 mamazangiljan 陳美蓮稱:「Tjuku-Lovaniyau之弟 Semgiyol-Lovaniyau是入

贅到 Jajasop家而後由其次子 Tjuku建立 Tjuleng頭目家族,」這是 Tjuleng 家頭目的權源。所以,Semgiyol-Lovaniyau

變成 Tjuleng 頭目家族的始祖權源。其次還要從七佳耆老顏明發所傳稱:「現在舊內文的 Tjuleng 家初到舊內文之地時,

有七兄弟自稱 Laluwaluwalts家,」系譜中 Azizo 即是他們的祖先。然前與 Salaats(Lovaniyau 家始祖) 第四代

Gemesil-Lovaniyau 與同行之 Saljsu(Tjuleng 家始祖)的後代 Ranaran 結婚合併 Tjuleng 家成為 Lovaniyau 家系,所以此系之後

代如系譜頁 197 以 Lovaniyau 之名自稱來傳承,並未使用 Tjuleng 家名。爾後 Gemesil-Lovaniyau 離婚移居到 Pacavan 之地

與 Lul 第二次結婚建立 Takilivan 家。而其夫 Ranaran-Tjuleng 離婚後又與來自舊古樓的 mamazangiljangTjuku-Giling 結婚才

重新建立成 Tjuleng 家,但此 Tjuleng 家與今獅子鄉的 Tjuleng 家無關,筆者也無法溯源其後代子孫現居何處?在文獻上或

舊內文之地也未聞有其傳說。而今獅子鄉的 Tjuleng 家,從其系譜得知是 Azizo 祖先之後代,該家直到 Semgiyol-Lovaniyau

入贅到 Jajasop 家後才出現。根據《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系譜 235 號,頁 197 所記中,Tjuleng 家係由

Semgiyol-Lovaniyau 之次子 Tjuku 所建立,這就是祖先們流傳 Lovaniyau 與 Tjuleng 家族是姐弟關係的歷史,然這個世代正

值是日據時代,該家頭目地位是否與日本政權有關,這是值得提供再探討的空間。而且獅子鄉當今 Tjuleng 家在

Page 16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57

Semgiyol-Lovaniyau 入贅以前的系譜不是以 Tjuleng 家為名,而是以 Jajasop 家稱之的原因是很明顯的事。

(二)Lovaniyau 家族到內文社的時間,依照系譜到 1931 年只有十代是有出入的,荷蘭史記到台灣統治時,恆春地區已有

Tjuljasuwa(豬嘮束)、Aljungic(阿塱壹)、Tjuauovuovolje (內文)、Atsedas(內獅)等四部落,因此,Tjuauovuovolje (內文)之地地

的起源,應該與 Lovaniyau 家族在 1931 年前十代就已經建立了,可以繼續查證。

(三)根據余萬吉譯文《蕃族調查報告書》頁:68 稱:「Salaats、Aljisu、Ruljai、Tjuaqalu、Paljaljim等離開

Pinavavenqatsan(亦稱 Tjuanaumaq)之地遷至 Kaviyangan之地,又轉至內文社」,這是舊內文 Lovanuyau 家族的遷徙路

線,或在 2003 年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習調查會原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

灣族》頁 82 稱:「在太古時代,我們的組先 Szlaats(男、Lovaniyau家)、Saaljisu(男、Tjuleng家)以及 Saljemedje

等三人」,以上是兄弟姐妹的關係,但今獅子鄉 Tjuleng 家之系譜上不見 Saljisu 先祖之名。又同參考 1935 年小川尚義、淺

井惠倫原著;余萬吉譯《原語による高砂族傳說集》頁 200-201 與葉神保 2001 年《凝聚:安朔(Aljungic)部落宗史家譜》

頁 51 稱:「古時 Salaats(內文社 Lovaniyau家之祖)與其同行者 Qaqoangan家(今在 Qinaljang社)、Paljaljai家(原在

Aljuvon社,現居石門村中間路)、Teqong家(原在 Tjuaooovolje社,現居內獅村。)、Qaveleng家(原在 Acedas社,現

居內獅村)、Valuau家(原在 Tjuaovoovolje社,現居內文村。)、Avulungan家(原在 Tjuaovoovolje社,現居牡丹村)、

Taupili家(原在 Tjuaovoovolje社,現居石門村。)的人一起來到 Siniljizau之地。」由此可知,牡丹事件主角 Avulungan

家與 Lovaniyau 家的關係。所以,牡丹事件之後,日軍繼續打內獅頭戰役的主因,在日軍以為牡丹事件的幕後主使者是

Lovaniyau 家族。

Page 16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58

圖 2-18 Tjuauvuuvulje(大龜文)之地 Tjuleng 家族之系譜

Saaljsu X X Rangaran 註:Tjuleng 家的始祖, 註:與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結婚而被合併。後來 Rangaran與 Gemesil-Lovaniyau 分離,

但非今獅子鄉的系統。 他又與來自舊古樓之地來的 Tjuku-Giling 結婚,但其後代不明,是不是以這個系譜,因

始祖不同,很難判斷。

Azizo Vatsuo Saolo Puljaljuyan Semegiyol 註:Ljaluwaluwats 家 註:Jajasop 家。註:Jajasop 家。註:Jajasop 家。註:Semegiyol 誤植為本系

起初到內文之地 之人,其實他是 Cudjui-

有七兄弟。 Lovaniyau 次子,入贅到 Jajasop 家。

Rangaran Saolo 註:Jajalan 家。 註:Jajalan 家。

Tjuko Puljaljuyan 註:Tjuleng 家的起源。 (1) Rangaran 阮美枝

Cinuwai (2) 註:Tjuleng 家。 註:Tjuleng 家現任 mamazangiljan。

H:Ljateq 家。 Saljebau 林玉花

Saljumeg 註:嫁居春日村。 附註:

(一)以上 Tjueng 家之系譜是由 Semegiyol-Lovaniyau 之子 Rangaran-Jajalan 口述報導,1931.12.27 當年他 50 歲。採錄者是

宮本延人,通譯者是侍田部長。在此質疑的是為何不是長嗣 Rangaran-Jajaian 當頭目,而由其次子 Tjuku 來建 Tjuleng 家

來當頭目,這是不合排灣族取得 mamazangiljan 地位的倫常,除非 Tjuleng 家是日本人所封立的頭目。

(二)筆者曾於 2013.8.1 到現任 Tjuleng 家頭目阮美枝造訪,問及對其頭目地位的問題,她直說:「我的姑媽 Saljepaq在世

時,原本要將頭目地位傳承給我或我兒子謝仁彥,但其女李玉花,雖嫁出春日但不願退讓,為此已與仁彥討論,我們不

願讓人家看笑話,她想當尌讓她自己去當,反正外面的人都知道我才是正統的頭目,尌夠了。」而筆者正要座車離開時,

巧遇李玉花在家,在閒談中,他說:「四人頭的圖騰是他們的專屬圖騰」,還說:「過去的歷史事件,都是 Tjuleng家打

的,Lovaniyau家沒有參加戰役。」此話既出,筆者以為這是可以面對面討論的問題。因此,激發筆者來認清此歷史的

真面目,在此際有其必要,期待近期共同探討並召開大龜文(Tjuauvuuvulje)之地的歷史論壇,筆者以為這是要勇於面對

的研究過程,也希望透過討論來取得歷史真相,這是很有意義的事。(口述者:阮美枝,23.1.24 生,居於屏東縣獅子鄉

獅子村中心崙 7 號。

(四)在 Lovaniyau mamazangijan 的立場,所謂二頭目只認其弟 Lulji-Mavalyo,不會稱其他家族之人為 mamazangiljan,

Lovaniyau 家族之弟就是 Mavalyo 家族,其子孫現居內文村盧正宗。至於 Tjueng 家如何成為二股頭目,是日本政權的問

題,按照其系譜溯源可應證,從傳統 mamazangiljan 合法權源的規範來論,誠難於說服人家。

(五)Tjuleng 家宮本延人所記下的系譜,其重要關係人如 Salaats(Lovaniyau 家始祖)與 Saaljisu(Tjuleng 家始祖)或 Gemesil-

Lovaniyau 與 Tjuleng 家或 Giling 家之關係以及為何由入贅的 Semegiyol-Lovaniyau 自稱是 Tjuleng 家的人來報導 Lovaniya

家的系譜,此類種種的問題,筆者透過田調、文獻探討分析來歸納聯結,這也是要再研究的問題。Tjueng 家在大龜文

(Tjuauvuuvulje)之地有 Lovaniyau 系的 Tjueng 家(Saaljisu 始祖);也有 Giling 系的 Tjueng 家;以及現在 Jajasop 家系的 Tjueng

家,這三種不同的來源,到底哪一家可以證明是正統的 Tjueng 家。筆者以為可以分開從祖源的空間、時間來探討會有不

同的結果。因為當今獅子鄉 Tjueng 家的家名,與在文獻上的記載,無法跟以上所記載之系譜成員聯結成為同一體系之人。

但可証實的部分,若其權源是從 Semegiyol-Lovaniyau 以下的 Tjueng 家系統的話,這是有理由被接受。如此算來,該家歷

史自今約 150 年。

Page 16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59

圖 2-19 Tjuauvuuvulje(大龜文)之地 Lovaniyau 與 Tjuleng 等兩家

mamazangiljan 地位關係圖

Cudjui Vais Qaucangel Saljaljui H:Lovaniyau 家。註:本家為小 Lovaniyau 家系統。 註:現任 mamazangiljan 居於東源村陳美蓮。

Lulji Ulyo Ljumege Ulyo H:Mavalyo 家。註:當代原居舊內文之地主管族務的二頭目。註:現任 mamazangiljan 居於內文村廬正宗。

Salaats X X Gemesil Lulji 註:隨其母到舊大鳥之地。

H:Lovaniyau 家。原居舊內文之地。 (1) (2) Samayan Tjuku

Saaljsu X X Rangaran Limaljin Lulj Cudjui H:Lovaniyau 家。

H:Tjueng 家。 Puljaljuyan Kayama Semegiyol

Lul H:Takilivan 家。H:Lovaniyau 家。

H:Takilivan 家。(2) Paljaljim 註:子孫現居大鳥村。註:入贅 Jajalan 家。

註:原居 Pacavan 之地。

Tjuku 註:Giling 家。原居舊古樓之地,逃難向 Lovaniyau 家

請求保護。

Azuzo Vatsuo Saolo Puljaljuyan X 註:Jajalan 家。

Rangaran Saolo H:Jajalan 家。

Tjuko Puljaljuyan H:Tjuleng 家的起源。 (1) Rangaran 阮美枝

Cinuwai (2) H:Tjuleng 家。註:Tjuleng 家現任 mamazangiljan。

H:Ljateq 家。 Saljebau 林玉花

Saljumeg

附註:

(一)根據余萬吉譯文《蕃族調查報告書》頁: 70 稱:「Salaats(Lovaniyau家系祖)、Aljisu(Tjuleng家系之祖) 」。但

根據《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系譜 235 號,頁 197 所記,Tjuleng 家系之祖並非 Aljisu 而是 Azizo,且在世系代

數不符,從日本學者宮本的記載,Salaats(Lovaniyau 家系祖)下有十代,而 Azizo 下有七代,顯然 Aljisu 與 Azizo 等二

人是無關連。

(二)從以上系譜比較來看,為何日本學者宮本要由入贅到 Tjuleng 家的 Semegiyol-Lovaniyau 來報導 Lovaniyau 的家系,這

與 Lovaniyau 家族不理會日本的政權有關,所以只能從 Tjuleng 家得知一二。

Page 16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60

(四)Seven 地區的 Cimo(箕模)部族

根據筆者 2013 年 8 月 1 日,到居於屏東縣春日鄉七佳村自強一巷 7 號之報

導人翁玉華稱:「有關 Cimo(箕模)主系的源由不十分瞭解,但我知道 Cimo(箕模)

部族的人從 Chiagalaus地區南下遷徙最先到位於 Kavayangan(舊佳平)之地東方

的小山稱 Pinarutavatavangan 之地(臨時舊慣習調查會原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

所譯,2003:頁 80-81 同稱),而各地的 Cimo(箕模)部族祖先們遷徙時,他們都

會經過 Auvuwan之地後才到新居地,所以,他們包括舊內文之地的人都會說從

Auvuwan之地遷來。因此,Aluvuwan之地位於歸化門和崁頭營之中間,是

Paumaumauq地區各部落遷徙的中途站。這裡說的 Aluvuwan 之地不是北大武山,

Paumaumauq地區的人沒有去過北大武山。」但有一點希望筆者能知道的事,

Seven(士文)之地的大 mamazangiljan 是居於 Ljalinuka ts 之地的 Paljare 家族,現任

mamazangiljan 是藍忠德;該家老二是 Tuljalan 家。我們 Rarekerek(力里)之地有

Kadjaljavan 家族,老大遷到台東下落不明,但從台東縣大武鄉加津林部落的大

mamazangiljan Tuljalan 家的口傳來源說,其母系來源自屏東春日鄉境,但不知為

何地?而其老二為 Kausan 家,現任 mamazangiljan 是高崑雄。所以筆者以為現今

居於 Qeseling(加津林)之地的 Tulalan mamazangiljan 的祖源,與春日鄉的 Tulalan 家

族有關聯,尤其在他們的共同名下,都有分家 Kadjaljavan 家族。

翁玉華又稱在未遷到現址前,祖先們原居於大武溪上遊各部落時,浸水營之

地的 mamazangiljan 家 是 Pakeleva 家,Tjuacekes 之地的 mamazangiljan 家是

Palucunuq 家、Kaqovulje 之地的是 mamazangiljan 家、Chialjangatuwan 之地的

mamazangiljan 家是 Djakudjakuc 家、Limolo 之地的 mamazangiljan 家是 Malingaling

家、Tjuavecivecikan 之地的 mamazangiljan 家是 Lovekjeng 家,以上的部落與

mamazangiljan 家之關係,現在已擴及到大武、達仁、獅子、春日等鄉。

Page 16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61

(八)Pungti 地區的 Cimo(箕模)部族

報導人:沈萬年,男,29.11.1生,居於泰武鄉佳興村 1鄰 2號。聯絡電話:08-7920300,

田調日期:102 年 8 月 7 日。

1、最先在 Pungti 之地建立部落的 mamazangiljan 家是 Tsuluvu 家族,該家是

Lovaniyau 家族移住 Chiagalaus 地區之前在 Saliyaliyang(舊佳興)之地建立的,但該

家喜好殺人,或製造互相殺害的情事,後有 Remereman-Lovaniyau 改其家名為

Dalialep 家,現為佳興村的 mamazangiljan 家。

2、舊佳興的開創家族是 Tsuluvu 家族與 Dakudjakuts 家族。但在從文獻上記載:

Dakudjakuts 家是從台南(Saqam)經過石頭營到 Vinqcan ( 舊佳興),是早期從恆春移

住到台南一帶的 Cimo(箕模)人。Tsuluvu 家與 Layan 家是 Lovaniyau 家族在

Saliyaliyang(舊佳興)之地建立留下的箕模人,所以佳興村古代的 mamazangiljan 家

族有 Tsuluvu、Layan、Dakudjakuts 等三家,但 Tsuluvu、Layan 等二家已經被 Dalialep

家所合併。

3、Lailai 家族 mamazangiljan 是由舊泰武之地的 Arangiljan 家的老二 Selep 嫁入

Djakudjakuts 家與 Qalingdu 結婚所建立的。

4、佳興村之創始祖先之一 Djaljadjaljai 建立 Pachialjinuk 家,其後其女 Tjuku 與當

地之 Tsuluvu 家爭地失利而移居 Tjuaqa-u 之地,改其家號為 Kazangiljang 家族,又

後與舊佳興之地的 Djakudjakuts 家族結婚,併入 Djakudjakuts 家族。其後嗣女移住

I-yomaq(舊古樓)之地建立 Lingdjal 家,後其女如(圖 2-20╱頁 162)改家號為

Tjuljevekan 家。而在舊佳興之地的家業,留其弟妹駐守 Djakudjakuts 家族。

5、 在此訪談中,沈萬年提供一份王貴所撰稿的「Djakudjakuc 家族史」與「屏東

縣阿拉依樣宗親文化發展協會」所建立的該家「族譜」,王貴對 Djakudjakuc 家族

史所述之內容十分簡單,沈萬年的口述與文獻記載之內容相近。至於所記錄「阿

拉依樣宗親族譜」的內容顯有逾越不實的報導,他不該把姻親關係納入自家的系

統所屬,別人不會同意他的寫法。

Page 17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62

圖 2-20 Tjuljevekan 家 mamazangiljan 地位形成的始末圖

Puqatjupu

Tjaravacalj 註:本地頭目 Taljimarau 家,隸屬小 Lovaniyau 本家管轄。

註:當家者 Paules-Djakudjakuts 遷此地開社。 Tjaravacalj 後與外加芝來之地 Parigur 頭目家當家者結婚合併。 註:位於新化舊址 Kuvaleng 之地附近。

Kuljaljau 隸屬小 Lovaniyau 本家管轄。

註:Lingdan 家祭屋名 Tjuljevekan 成為頭目家名。由此可知,Lingdan 家的本家是 Djakudjakuts 家。

Tjaljangatuwan 註:本地頭目 Malingaling 家。

Saqam 石頭營 註:即今台南。 註:Djakudjakuts 家族受鄭王討伐逃此。

Vinqcan Kalvian(歸化門) Larekrek(舊力里) 註:即今舊佳興。本 註:Djakudjakuts 頭目家頭目 註:頭目 Sualjalju-Djakudjakuts 到此建

地頭目為 Djakudjakuts Sualjaljui 約 200 年由此而來。 大社之地(力里村舊址)成為開基祖。 家族。 本地位於力里村西方。 Vinqcan(舊佳興)

始祖從平地來 Vinqcan(舊佳興) 註:其後 Tjuryvu 家被 註:始祖 Djaljadjaljai 註:兄 Djaljadjaljai 是 Pungti 之地 Taljialep 家所合併。

與 Saljimlji 兄弟二人。 的開基祖。在此建立 Pajaljinguk Tjaqa-u Tjumaq Larekrek

(中研院民族所 但與 Tjuryvu 家爭地失利離社。註:Tjuku-Pajaljinguk 入社, 註:Tjuku-Kazangiljang 後與 Vinqcan

2003:82)。 自己更用 Kazangiljang (即今佳興)頭目 Djakudj akuts 家男

Kaviyangan 為其家名。並與舊佳興 結婚時,在古樓建立 Lingdan 家名。

註:弟 Saljimlji 開創本地。 頭目 Djakudjakuts 家結婚。 後來在該家旁立祭屋稱 Tjuljevekan

的家號。後來本地頭目 Giling 家因

故逃亡至 Tjungatjuq 之地改 Tjuleng

家名,留下的家業因 Parco-Giling

與 Ljeljeng-Lingdan 結婚,使 Giling

的屬民及領地歸為 Lingdan 家有,

之後更名為 Tjuljevekan 頭目家。本

地 Tjumaq 是古樓村的舊部落。

附註:

依據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65-66 記載說明,從 Pajaljinuk

家 mamazangiljang 的角度看 Djakudjakuts、Kazangiljang、Lingdjan、Giling、Tjuljevekan 等 mamazangiljang 家之關係。

Page 17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63

(九)Kaviyangan 地區的 Cimo(箕模)部族

本地區的 Cimo 部族最早是由 Salaats-Lovaniyau 在 Kaviyangan(佳平)之地的附

近 Chiyazuyayate 之地居住,後來經過 Chialjaavus(舊來義)、Vengalit(舊望嘉)、

Kuljaljaljau(舊古樓)、Pailjus(舊南和)、Rarekerek(舊力里)、Siniljizau(舊內文)等地移

住到 Tjuauvuuvulje(大龜文)之地,在此並與原居 Lingduwan(龍鑾)等地之大

Lovaniyau 家族,建立恆春上下番地區的 Lovaniyau 家勢。

Djinglol 家族是在晚期約 3、4 百年間,從 Lingduwan(龍鑾)等地之大 Lovaniyau

家族分立後,北往 Takalim(萬金)建業。在這期間,適值 Taugadu 家之次子從

Sepqiwan 之地南下到 Kaviyangan 之地附近尋覓移住地,就與 Djinglol 家的女子結

識,在 Kaviyangan 之地結婚傳承後代。至於該家到各地的遷徙與發展,如圖(2-21

╱頁 164) 之說明內容,可做參考的依據。

Page 17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64

圖 2-21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 Djinglol 家族變遷史圖

恆春 Ljamqan 註:即南岸社是原

文樂舊部落

Pucunuq 註:弟遷此建 Tjadudu 頭目家,該家與 Zingrur 頭目家同源。

Tjualangau Seirlja

註:位於現文樂村南方 Takalim 註:Saumai- Zingru 之妹遷此建同名頭目家。

之地。 註:即今萬金社,兄遷此建 Kaviyangan Zingrur 頭目家。 註:下排灣的 Saljuan-Daugadu 與東方來的 Macancan-

Avulongan Laliyavan 結婚從 Laliyavan 家名,而其妻 Tjaruad

Avulongan 註:兄 Saljimlji 留原地繼承 javai 家從家名成祭屋之用。而 Saumai-Djinglo 從萬金

Laliyavan 頭目家業。其後代同名 前來本社 Tjaruljivak 家結婚建立 Djinglo 頭目家。

Saljimlji-Daugadu 率二妹到下排 另有女頭目 Ljaljunuk 與其部屬同來,因嗣男女

灣。 婚姻合一,從此代代援用 Djinglo 頭目 Tsosepaiwan 之家名,而 Tjaruljivak 家名成祭屋之用。

註:Saljimlji—Daugad 駐守本地。

Kaviyangan

註:Saljimlji- Daugadu 之妹 Sau mai、Saljuan 等二人分別建立 Tjaruljivak、Tjaruadjavai 等目頭家。Tjaruljivak 頭目

家的祖源是 Daugadu 家。而 Laliyavan 頭目家是由 Daugadu 頭目的祖源。ZDjinglo 與 Tjaruljivak 兩家頭目嗣子女合一

後生出三姐妹,長女 Asausau 繼承 Djinglo 業,次女嫁 Isakam(台南地帶),三女嫁 Kuljaljau 頭目家。但長女 Asausa

絕嗣,迎次之子 Kulyo 接任頭目,後因嗣子女絕嗣,才有 Punti 之地的之支系 Taljialep 頭目家兼任,而該家業有

Punti 之地頭目 Mudasan 之弟 Tjevuluwan 代管。

Isakam 註:次女嫁到 Isakam 之地台南一帶地方。

Kuljaljau 註:三女嫁到本地 Kuljaljau 頭目家

Page 17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65

四、Panapanayan 部族(排灣化的卑南族)

本部族主要的家族體系是 Karangiyan 家族,該家是從 Panapanayan 之地遷徙

到 Qadavayan 之地建立的。不過經過數代後,該家子孫與來自 Kulaluts(舊泰武)

之地的 Mavalyo 家的女子在 Tjuavalji 之地結婚時,改其家名為 Mavalyo 家。所以,

研究本部族的體系,我們一定先要瞭解如(表 2-7╱166)這一段歷史過程,才不會

與後來的演變發展的 Mavalyo 家混淆在一起。

Page 17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66

表:2-7 Cimo(箕模)部族與 Seqalu 人的淵源關係一覽表

內獅頭社耆老 Uliu-Paljuvaq 與 Tjuqemadris 社的 Qapudrung 家 Paljaljim 的石生起源說

部落名 發源地 遷徙過程 現住地

內獅頭 Pinavav

enqacan

(松仔腳位

於台東縣

境)

Pinalutavaagan (舊佳平,近大武山處。)

Avulungan (大武山地區)

Tjalja

Ratje(在

pulegti

之地內)

Tjuauvuuv

ulje (直到舊內

文) Tjuqema

dris 社(大

甘也密位

於南世村

舊址之一。)

Ikan

gci

Parava

ravac

Patji

mtjim

Tjavun

galac

Tjavu

Lengan

Tjuarakes (先到新化

舊址之一)

Tjuauvuuv

ulje(再到舊

內文)

Tjuarak

es 註:位

於姑仔崙

附近舊址。

知本社註:源從

Tjuarakes 之地

Lovaniyau 家分支

而立。

長男與長女結婚移居到 Tipul (知本)之地建立 Mavalyo 家

成為 Puyuma (普優馬)的祖先。

太麻里社註:源從 Tjuarakes

之地 Lovaniyau 家

分支而立。

次男與次女結婚並移居到 Tjavalji (大王社)之地(即今太麻

里鄉大王村),108建立 Galuligul 家,現居美和村。

資料來源: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

著 1992 年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頁:82、87。

108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97。

Page 17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67

Gumulje 家族從 Jabaumaq 之地 Lovaniyau 家族分支創始於 Dangti 之地。後來

該家離開到 Djadjuladan 之地與 Caljas 家共居,因逢蝦害與 Lovaniyau 家四子迫離

到 Piyoma 之地居住,後經由 Pungti、Kilaluts、Tjingpalan(位於大竹高溪上游)等地

到 Vavikal 之地,在此建立其分支 Paraulan 家族。金崙溪下游之地 Tigtigan 家的

mamazangiljan 地位,是從 Vavikal 之地 Paraulan 家族分出的。後來本地因天花一

半人口死亡,其餘之人分別遷往 Katipul(知本)、Coavuqul(大武窟)、Kanadun(虷仔

崙)、Tjuacuqo(大竹篙)等地。

在 Panapanayan 地區從使用語言上來分析族群關係,就會出現「q」與「k」

不同的語根發音,然從使用的地點來分太麻里溪與虷仔崙溪的下游保存「q」音

的語言,而其上游則以「k」音普遍使用。這個原因,根據筆者從田野調查發現,

最早居住在太麻里溪下游及以南沿海到恆春地區的排灣族 Cimo(箕模)人,在語音

上常出現「q」音,日本學者認為居住在此地區的人是排灣族的種族 Cimo(箕模)

人,意指排灣族最早的發源之地區,根據考古學家提供的地下文化資料,排灣族

在恆春地區約在 1500 年前就已經存在了,在此之前阿美族先來到此地定居。然

他們的祖先最早在恆春地區定居,因逢大洪水來襲,紛紛往大武山逃難,幸存兄

妹在大武山繁衍子孫,人口眾多後,先祖南下東移到 Panapanayan 之地才開始建

立 Paqaluqalu 地區的族群關係,也就是所謂的排灣、阿美、卑南等三族之關係,

這時期羅義雄說:「約在 900年以上的歷史。」而在《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

研究》中「排灣化的卑南族」裡的「綜合說明」內論述有關部落使用「q」與「k」

音的分析時,作者是根據約 500 年間西部的排灣族再回歸 Panapanayan 地區的部

落社會變化,其中先移到 Kalachialan 之地者,語音上留存「k」音,不會出現「q」

音。相對地,移住到 Vavikal 之地的系統者,是從潮州郡 Paumaumauq 地區而來,

他們的語彙帶有「q」音,沒有「k」音出現。然這在本地區部落的演變與發展,

可以在循序追溯更古的時代得知,如從排灣族的整體族群來分類,使用「q」音

者是 Cimo(箕模)部族的社會部落,而使用「k」音者是 Vutsul(布曹爾)、Laval(拉

Page 17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68

瓦爾)等部族的社會部落。因此,在本地區位居於沿海之部落如 Tjuavalji(太麻里)、

Rupaqac(羅打結)、Mukukal(文里格)、Coavuqul(大武窟)、Kanadun(虷仔崙)、Lagalan(鴨

仔蘭)、Qarinavud(猴仔蘭)等地都是昔古時代就有的部落,他們的祖先是大洪水之

後,來自 Avulungan 地區的 Pucpuc 之地,他們的子孫後來南下轉往 Panapanayan

之地如(圖 2-22╱168)拓墾建業,才在不同族群先後的時代因素,產生地方性語言

上的變化。

Page 17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69

圖 2-22 Panapanayan(巴納巴央)部族 Karangiyan 宗族譜

Lovaniyau 家 Lovaniyau 家

Lovaniyau 家 註:往 Qadavayan 之地居住。 註:往恆春一帶遷徙。 Mavalyo 家

註:在 Panapanayan 之地建立。 Arangiyang 家 Mavalyo 家 註:而後成為兩家子孫之

註:在 Qadavayan 之地 註:居 Tjuavalji 之地時, 本家 mamazangiljan。

建立。 Arangiyan 家 mamazangiljan Arangiyang 家

與來自 Kulaluts 之地 Mava 註:由本家 Mavalyo 家分出。

lyo 家之女子結婚後改其 Vavelengan 家 家名。 註:由本家 Mavalyo 家分出。

Mavalyo 家

註:續居 Tjuavalji 之地。

Mavalyo 家

註:始祖 Canavag-Arangiyan 之妹 Valaivai-Arangiyan

從 Qadavayan 之地到知本創立 Mavalyo 家。

Giling 家

註:續居 Rupaqac 之地。

Giling 家 Kalachialan 註:到 Rupaqas 之地建立。 註:註:Rupaqac 之地 mamazangiljan 家系

到本地創立 Giling 家族。1935 年係由

Lavoas-Giling 擔任 mamazangiljan,他是

始祖 Tjuku 的第六代子孫。此系乃居正興村

高正治家 mamazangiyan 的源由。 Valiyos 家 註:始祖 Tjuku 孫之弟 Vasakaran 到此創立 Varius 家。

後本家男子 Qumunai 入贅到 Sinapayan 與 Arangiyan

家 mamazangiyan Canavas 結婚。 Lagaluligul 家

Lagaluligul 家 註:續居 Qarinavud 之地。

註:遷往 Qarinavud(猴仔蘭)之地 Lalogan 家 建立家業。 註:Tjuacuqo(大竹篙)之地

Tulivuwan 家 註:Kanadun(虷仔崙)芝地。

Caljas 家 註:Kanadun(虷仔崙)芝地。 Lovaniyau 家 註:Katipul(知本)之地。

Page 17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70

五、Muqami 部族(排灣化的阿美族)

根據馬蘭社所傳,阿美族的由來如下

古時候發生大洪水,一對兄妹Manatsa與Ripa,跟隨祖父Tarongatong,

從北方的 Tsirangasan 山出發,搭乘長方形的木臼,另說是搭乘木筏,

順著洪水漂流到太麻里社南邊的 Raraulan(舊香蘭)。之後,從那裡向

西方山區出發,走到 Avulungan(大武山)進行土地探險。Tarongatong

死於 Toritorik(斗里斗里),另一說死在大武山,化為石塊。這一對兄

妹結為夫妻,回到海岸來,走到 Arapanai,亦即卑南族所稱 Panapanayan,

開始時生下螃蟹,然後生下石塊。「石塊裂開後生出人類」,109成為卑南

族和阿美族的祖先。」110

阿美族相傳又說:

他們的祖先從紅頭嶼、火燒島、或從不明的島嶼駕舟或承竹筏出海,或

利用當年曾經存在的天然橋樑,來到台灣東南海岸的 Kakawasan(猴仔山)。

又說「恆春阿美多半是遠從花蓮港北方的立霧溪口方面南遷過來。

他們遷到恆春地方時已經有 Seqalu 人的 Lagaruligul 和 Mavalyo 等「頭目」家

住在那裡。即使真的在更早的年代有阿美族從台東方面,隨著 Seqalu 人南遷恆春

地方,「他們在恆春阿美中,只是占一小部分而已。」111恆春這地方除了排灣族、

排灣化的卑南族、馬卡道族外,尚有阿美族。阿美族在恆春地區位居於射馬里(含

港口)之地,有 117 戶 689 人的阿美族混居。在北區的牡丹灣(Matsarun)之地,與

他們混居者,只有四戶豬勞束之地的人。但豬勞束之地 1935 年的耆老口述者潘

曾氏加艘說:「為了開墾南方的土地,Seqalu人的祖先從知本社帶來了 100個

109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俊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北:

原民會,2011),頁:447 稱:古時候,從 Panapanayan 那裡的石塊,生下我們太麻里的祖先和卑

南族、阿美族的祖先,但是只知道他們的祖先原來住在 Silor。 110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俊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北:

原民會,2011),頁:415。 111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俊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北:

原民會,2011),頁:471。

Page 17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71

Suvarangao的人,也是阿美族。」112到恆春地區居住的阿美族人,排灣族人稱

「Muqami」或「Muqamuqamu」人。但對以上所論之恆春阿美的由來,從考古

學家在恆春地方所發掘的地下文化來論,阿美族是最早到恆春地區的民族,他們

的祖先大約在 1500 年前就已經居住在恆春地區。

然雸兒 Muqami 人早期的遷徙過程是從東海岸的大武起程,越嶺到枋寮、枋

山一帶居住,當時受到漢人的壓迫,從此沿西海岸南下到恆春街,因恆春地方土

地狹小,而且遭又受漢族的壓迫,恆春阿美逐漸撤離其地,朝北方移動,大都遷

往台東和關山方面,殘留在恆春地區者,現在只在港口溪流域和牡丹灣等地。

對以上恆春阿美起源的論述,筆者以為雷公火社所傳的歷史是值得探討,以

上記載的內容如下:

阿美族全體都把 Arapanai當作祖先的發祥地、當年分為 Patsilar、

Tsiwilian及 Rarangus 等三族,其他氏族都是從這三族分出的。其中,

Patsilar氏族首先遷往內本鹿地方,之後轉往奇密社北方的

Tsirangasan居住。Tsiwilian氏族遷往卑南社北邊的 Vunu,之後也遷

到 Tsirangasan居住,兩氏合住於其地。後來部分的人離開 Tsirangasan,

遷往薄薄、里漏、荳蘭等各社居住,其他又有一部分的人遷往

Tsirangasan的北方Takilis,之後沿著海岸線南下的Kasasiloran時,

部分人開始分散,和卑南人爭戰。在戰爭中,社內的女眾和小孩們先

避難到於石雨傘,男子留下來作戰,但是 Rarangus 氏族陣亡者極多,

只有十人左右存活。卑南人憐憫敵方的倖存者,不殺他們,安排他們

轉居於都蘭,也派人去尋回 Rarangus氏族婦女與小孩們同住。後來都

蘭一地人口增加,這些居民中,有遷徙於馬蘭社,有的遷往恆春地方,

又有一部分的人遷往花蓮港方面去住。113

112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俊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北:

原民會,2011),頁 471。「Suvaranga」就是台東馬蘭社人之意。 113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俊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北:

原民會,2011),頁 520。

Page 18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二章

頁 172

然從從系譜 302 顯示的記錄如下:

Rarangus氏族移動路線是從 Arapayan出發後,輾轉移動於秀姑巒溪附

近的 Sapat和 Koyo 後,經由 Karotongai(水蓮的西北方),轉於

Tsitovawan(花蓮溪出海口南岸),從此沿著海岸南下,一直到恆春地

方。114

台灣真正有文獻可稽的歷史,大約只有四、五百年,而其中所記載的

內容,主要是以荷蘭人、西班牙人、滿清、日本人和閩漢在台灣的活動歷

程。原住民在之前的文獻史料難於察考,而只能從考古遺址中,找尋新的

史料。然在排灣族的生活領域,曾在北葉、伊拉、龜山、墾丁寮、鵝鑾鼻、

龍坑;南仁山、工作地以及卑南等遺址做過考古的工作研究,同時又在阿

美族的生活領域,曾在加路蘭、漁場南、富山、麻竹嶺、泰源、五線、都

蘭、東河、麒麟、八桑安、富南、公埔、掃叭、奇美、大竹圍等遺址與撒

奇拉雅族的生活領域,曾在白守蓮、靼嫚、宮下、新社、水璉等遺址做過

考古的工作研究。從考古年表可知龜山(500-2000 年)、靜埔(500-2000 年)、卑

南(2000-3500 年)、富山(3500-4500 年)、長濱(5000-50000 年)等文化距今的歷

史時代,根據出土遺址與遺址的分析研究,「長濱文化據放射性碳素十四年

測定和考古的估計,最早可能早到五萬年,一直延續等五千年才消失,這

是台灣所發現最古老的人類文化遺址。以後,在墾丁國家公園內的鵝鑾鼻

Ⅱ和龍坑以及台東縣成功鎮小馬等遺址也都發現了類似長賓文化的遺物。」

115由以上論,來對照雷公火社所傳的歷史,恆春阿美的形成與源由似有疊合

相似的歷程可以聯結起來。

114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頁:521。 115

臧振華《台灣考古》,(台北市:文建會,1999),頁:42。

Page 18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173

第三章 地理範圍與部族

對排灣族的來源人類學家相關研究說法不一,族內之說法也不同,族外有東、

西來說的論點,族內則有源從大武山 Avulungan 地區、恆春地區或台東縣境

Kalovoaqan 之地為排灣族發祥地的傳說。但是,從相關文獻之探討,田野調查紀

錄以及考古學的出土文物來分析研究。日本民族學家鳥居龍藏早期踏查實錄發現

「恆春上、下蕃社的排灣蕃、卑南蕃、阿眉蕃的體質大概是一致的」,1而提出「排

灣這之一個種族,實際上是恆春上蕃社(Tjuauvuuvulje)、恆春下蕃社(Pariljaliljau)

及東海岸群 Paqaluqalu 所形成」的理論。2他們上、下蕃社的「語言幾乎一致,只

有少許發音的不同,風俗也有少許的差異。」3所以,對此一論說,筆者以為本

地區就是排灣部族最早居住地區的說法,是根據族內部族的形成與變遷的研究結

果,基本上是持以相同的看法。然在此地區耆老羅義雄說:「先祖從 Kalovoaqan

之地到 Saliyaliyan 之地建立 Karangiyan、Lovaniyau、Mavalyo等三家大王系

的大頭目家族。」又說:

Tjuavalji(大王)系創始宗家有 Lovaniyau、Mavalyo、Karangiyan 等

三家名,其中 Lovaniyau 宗家是排灣族最大的宗家 mamazangiljan,該

家有二大支系,分別有大 Lovaniyau家移入 Paliljaliljau(恆春)地區

留守基業,而為其宗家;另一系統則是小 Lovaniyau家移入 Chiagalaus

之地等家系拓展。4

從以上的論述,在 800 年前,從 Kalovoaqan 到 Tjuavalji(大王)之地先祖們,

先祖 Qalu 留下長嗣子 Giljagiljau 祖先建立 Mavalyoy 宗家的基業,從此發展出

Paqaluqalu 地區之家族事業。其後,第一支系統則有宗家 Lovaniyau 家族兄弟率領

1 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註,《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頁 293-294。

2 同上,頁:277。

3 同上,頁:289。

4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頁 12-13。受訪者:羅義雄,男,2.12.6 生,居於

台東縣太麻里鄉大王村 1 鄰 1 號,田調日期:1997.9.11。

Page 18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174

部眾經過 Tjuatsalavi 之地到 Pakalacimicimi 之地時,兄弟分離,兄留駐 Paliljaliljau(恆

春)地區龍鑾潭一帶,建立大 Lovaniyau 宗家的基業。其後,其生下四位子女,各

分配土地,奠定恆春地區 Lovaniyau、Mavalyo、Tjalingilj、Galuligul 等四大

mamazangiljan 的基業。而在此之前,Lovaniyau 宗家已有部眾從發祥地 Kalovoaqan

移往到鄰近的 Lupaqats(北里)之地,此地以 Gileng 為家,建立其 mamazangiljan 分

家的基業,這就是 Lovaniyau 宗家與 Lupaqats(北里)之地 mamazangiljan 的原由。然

其弟在兄的指示,繼續率部眾往北之 Chiagalaus 地區發展,這就是小 Lovaniyau

家的系統。此系會在下面的第三系統小 Lovaniyau 分家敘述裡再作分析說明。

第二支系統 Mavalyo 宗家的創始祖 Qalu 所建立,同樣從 Kalovoaqan 發跡,

後來其子孫繁衍眾多,可分宗支系來追溯。其中有一支系是排灣化的卑南族人

Giljagiljau 者,他是 Tjuavalji(大王)的始祖,後往 Paleveleve 之地建立部落,被卑南

族人封立 Mavalyo 家族在地 mamazangiljan 始祖,在此與卑南族建立 Paquluqalu 新

部族。現在此系統已分成為 Seqalu 與 Panapanayang 兩個部族系統。而 Tavilengang

者則往 Katipul(知本)地區的 Kaviyangan 之地建立 Lovaniyau 分家系統,現在此系

統已被卑南族同化。

第三支系統的小 Lavaniyau 家 mamazangiljan,則從 Pakalacimicimi 之地率部眾

經過 Kahajungan(加祿堂)、Kulasan 到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定居,在此建立小

Lovaniyau 家的分家 Gileng 家族,這支系就是現今屏東縣來義鄉 Gileng、I-ladan、

Tjuljevekan、Tjuleng 等家族的始祖。5而從此小 Lavaniyau 家升格為 Gileng 分家的

本家,而續往 Paravaraval 之地到 Saliljaliyan 之地建立 Karangiyan、Mavalyo 等分家,

使本地成為 Lovaniyau、Karangiyan、Mavalyo 等三大 mamazangiljan 家族發展的基

地。之後 Lovaniyau 本家留駐 Tsuluvu 與 Layang 等兩家管理在地家業,而他們分

離到 Chiagalaus (南大武山)地區建立 Kachianaumaq、Kachianaulep、Tjusepiyoma 等

三地移住,而 Karangiyan 家移到 Kulaluts 之地後,又回溯到 Tjuavalji(大王)之地建

5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頁:12-13。受訪者:羅義雄,男,2.12.6 生,居於台

東縣太麻里鄉大王村 1 鄰 1 號,田調日期:1997.9.11。

Page 18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175

業。然到 Kachianaumaq 之地有小 Lovaniyau 之家駐守;Tjusepiyoma 之地有 Mavalyo

之家駐守,而居住在 Kachianaulep 之地者後來合併遷到 Tjusepiyoma 之地,該地人

口才增多。其後,小 Lovaniyau 家要從 Kachianaumaq 之地移到 Kaviyangan、

Djadjulatan、Tangti 等三地之際,Mavalyo 家要求小 Lovaniyau 本家在離開

Kachianaumaq 之地之前,希望能留下七戶給 Tjusepiyoma 之地 Mavalyo 分家的人,

因為該家 mamazangiljan 年幼無法處理族務,希望能協助治理。而後不知幾時?

Mavalyo家隨後經過Chialjaavus到Kaviyangan之地分南北遷移,而往南下遷移者,

則到 Tj-ljilasuwan(豬嘮束、里德)之地來居住;而往北遷徙者,先到 Itimol 之地留

住 Kazangiljang 分家後再經過 Kasepaiwan 之地到 Kasepadain 之地,建立 Vutsul(布

曹爾)部族建業的基礎。而跟 Mavalyo 家留下來的小 Lovaniyau 家人,其後代子孫,

則現居三地門鄉的德文村。

第四支系統即是排灣化的阿美族人,他們隨 Lavaniyau 宗家之後經過位於

Kuvaleng 姑仔崙下方之 Taravatsan 之地;Paliljaliljau(恆春)之 Vantsul(蚊蟀)之地,

在此建立 Pakedavai分家的基業,然後北上往Kavulungan(大武山)地區之Kasepadain

之地創業,其後代則到 Taravatsan、Davadavai(舊達來)等地建基地拓展家勢,這是

Muqami 部族在排灣族體系,從恆春地區的起源與發展。

第五支系統 Kazangiljan 本家,創始祖 Puljaljuyang。其子孫傳承演變成

Kazangiljang、Vavelengan、Darimarau 等主支系的延續發展。Kazangiljang 家族的宗

家是到 Tjuavalji(大王)之地的 Mavalyo 家,始祖 Puljaljuyang 從 Kalovoaqan 之地移

住到 Qutsapungan 之地,建立 Kazangiljang 家族後,Puljaljuyang 輾轉往北與已經在

Kasepadain 之地,小 Lovaniyau 家族的分家 Mavalyo 匯聚共居。至於小 Lovaniyau

家族的 Mavalyo 分家如何遷到 Kasepadain 之地,其經過的路線如下:Mavalyo 分

家從 Tjupiyoma(舊平和)之的遷移到 Kasepaiwan 之地之際,原為小 Lovaniyau 家的

Mavalyo 分家就成為 Mavalyo 獨立的本家。他們遷移路線,第一階段首站先到

Chialjaavus( 舊來義)後到 Kaviyangan 之地,分往南北如第三支系統所敘之遷徙過

Page 18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176

程。其後,另有 Kazangiljang 家部眾從 Kasepadain 之地移往 Tavalan 之地與 Tagiladan

家之女 Satjuku 結婚。婚後,則往 Parilayan 之地,建立 Darimarau 家族 Laval(拉瓦

爾)部族的基業。其後世子孫雖有長子 Saqalu 入贅到另一 Kazangiljan 本家支系

Vavelengan 家,但嫡長子 Lemalize 仍保全宗族的完整性,而其能傳承 Demalalat

與 Karangiyann 等二家系 mamazangiljan 的勢力發展。6還有部眾往 Pazayazaya(上瑪

家)之地同樣建立 Kazangiljang 家業,其後建立其支系 mamazangiljan 家族,其家名

稱之 Vavelengan 家族。

由以上文獻所載與羅義雄口述歷史歷史整理出來的說法,認為排灣族有三大

宗家,分別為 Lovaniyau、Mavalyo、Karangiyan 等三家。基本上,筆者對此一認

知,並無理由反對,但筆者以為 Laval(拉瓦爾)部族不能沒有宗家代表,在幾經過

濾後,以 Darimarau 家族是最具代表性,我們可以從部落與家族的變遷與發展的

到 Laval(拉瓦爾)部族歷史的面貌。至於說到排灣族「東來說」或是「西來說」的

問題時,要注意歷史發生在不同時間的形成點,否則容易混淆論說的空間而得到

相對不同的主張。

本文為深入瞭解以上各系統所經過的遷徙部落, 筆者擬以 Cimo(箕模)部族

為主體如 (圖 3-1╱頁 177)來建立各部族的關係。因為現在排灣族的村落在祖先

分離居住的過程以及歷代體制策略性的遷徙後,排灣族的後代難以分辨。所以,

運用文獻上所能留下的相關資料,加上田野調查的口述歷史,把族內五大部族之

淵源關係再做連結而系統化,如此為之,筆者以為爾後更具參考之價值。

6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頁 13。受訪者:羅義雄,男,2.12.6 生,居於台

東縣太麻里鄉大王村 1 鄰 1 號,田調日期:1997.9.11。

Page 18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177

圖 3-1 排灣族 mamazangiljang 與部落形成發展圖

Pute Kulali Lovuwaqan 註:Avulingan 洪水氾濫,兄 註:羅義雄耆老說遷到 Kulali 之地 註:位台東縣太麻里鄉三和與泰和之間的 Saljemedje 妹 Ajuguwan 幸免死 後,子孫興旺,部落人口眾多。 現竹林間。古稱松仔腳。Lovaniyau 兄弟二 亡後,在本地結婚,所生子女 人率領十多人南行。 第四代後才正常。

Tipul Tjavalji 註:長男到此,爾後成為卑南族 Mavalyo 家頭目。

註:在此地建一部落。 Pacavan Ljupetj Budanwan Tjuvudas

羅義雄說留下 Mavalyo 註:次子到此,即今 註:即今南 註:牡丹灣即今 註:即今九棚舊址。

家兩兄弟駐守,後其父隨 大鳥舊址。生下二子 田村舊址。 旭海舊址。

Lovaniyau 兄弟南行。 自己移居。

Tjurelji Linukuc Tjiljasuaq

註:即今港仔舊址。 註:即今豬臘束 註:即今豬臘束。與 Galuli

後方之山。 gul 頭目家結婚。後稱卑南系

後來的 Galulgul 頭目系統。

Linduwan 註:即今龍鑾社,由長子宗家建業,建立 Cimo(箕模)系宗家 mamazangiljang Lovaniyau

家族。

Siyabary 註:即今舊里德。Mavalyo 頭目家居此。

貓仔

註:Tjalinulj 頭目家居。本家與 Garuligul 頭

目家是兄弟關係(中研院民族所編譯 2003:98)。

Ji-julasuwan

註:即今豬臘束。Garuligul 頭目家居此與 Lovuniyau

宗家是兄弟關係(中研院民族所編譯 2003:99)。後來 Garuligul 頭目本家與來自台東排灣化的卑南人結婚。

\

Linduwan

Pacimocimo 註:即今龍鑾潭現址。

Paravaraval Kulja;ljau Saliyaliayn 註:位於恆春地區。 註:據余萬吉譯《蕃族調查報告書》 註:小 Lovanutau 家建 註:位於佳興村現址右

大小 Lovanutau 家 頁:69 說:其弟 Saljemedje 北往 Tj Giling 家分家續北上。 下方之地。

族在此分離。小的 uvulongan 地區。再挺進 Chaljaavus

Lovanutau 家往大武 之地的遷徙路線。之前與 Kazangiljang

山遷徙。 家先進住 Kuljaljau 之地的 Salavi 之地,

所以七佳村顏明發耆老說,Kuljaljau 之

地是 Lova niyau 頭目家最早建立的。

註:位於 Kuljaljau 之地, Tjuchalavi Pakatimo 三家宗家頭目等同來 註:力里村的舊部落。 註:位於現舊望嘉之地,

此地共居 原 Larekerek 駐在所之 建立弟系 Lovaniyau 宗家 Saliyaliyang 所在地。 頭目支系 Kalacimo 家地位。 註:羅義雄說在此宗家興望創 始 Tsalavi(大王)系 Lovaniyau、 。 Mava yo、Arangiyang 等宗家頭

目家。此乃昔古恆春地區 Lovaniy Kuljaljau Saljavi

au 頭目家之弟 Saljemedje 往南大武註:Kazangiljang 家註:力里村的舊部

山拓疆之路線。 遷此地。 落。原 Larekerek

駐在所之所在地。

Chanaumaq Tsalisi 往台東縣境

Larekerk 註:五兄其中一位遷此。而四位四散。

註:Kazangiljang Kuvaleng Pungti 大鳥

Page 18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178

頭目家五兄弟遷此。 註:原家名 Kazangiljang 家,後因被 Vaviluwan 家爭服,

更名 Tepedje 家,後代楊仁宗現居台東縣大武鄉大鳥村。 Larekerk

註: Kazangiljang 家與 Kausan 家,後因嗣男女婚姻合併,故

援用 Kausan 家名,其後代現居屏東縣春日鄉七佳村。

Pungti 註:在此建 Pacaljinuk 頭目家。與台東縣境 Tjuavalji 之地

Kazangiljang 頭目家是祖源關係。

Kulalangan 註:Kazangiljang 頭目家族屬地係其屬下所建立。

Qucapungan

註:Kazangiljang 頭目家由創建本地。該家族其後與魯凱族往來甚密。

Tjaljaratje Tjavungalac Tjavulengan 註:Pungti 之地也有此名(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2003:87)。

Vavikal

Chianaulep 註:建立 Parauran 頭目家族。

註:Lovaniya 分家遷此地 Dangti Kalevuan Seven

此地。 註:位於來義溪與佳興 註:建立 Kadjaljavan 家。

溪會合處。現今稱 Cakar。

Kulivu Kuliveng Pas-umaq 註:位於北大 註:位於台東 註:昔稱巴士墨。

武山的東方。 地區。

另註:此線是 Pas-umaq 之地 Mavalyo 頭目家的

支系 Tjuangacuq、Valaivai 兩家頭目遷移路線(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2003:101)。

Piyoma 平和村

Chosepiyuma 註:本地 Mavalyo 頭目是恆春地區里德的支系。

註:Mavalyo 家遷此地。 Chosepiyuma

註:此遷徙路線是Mavalyo家跟隨其兄Salaats南下。

Tjusepaiwan Kapadain Chanaumaq 註:本路線是形成Vutsul群主線。

Kamavalewan Chalumak 東興

註:孫高福生說,此地是 Lovaniyau Chanaumaq 註:Mavalyo 頭目幼小,要求 Saljemedje-Laliyavan 與 Mavalyo 等頭目家分離之處。 註:Lovaniya 家遷此地。頭目家留下七戶守護 Chosepiyuma 之地的人。

位於南大武山。 Pinarutavatavan 註:Salaats 在此建立 Lovaniyau 頭目家。

位於 Kaviyangan 之地東方小山與 Pungti

之地相對。即舊佳平之地。

不明 Pungti 註:Saaljisu 到此建 註:居三個月到兄

Tisakavayung 頭目家。 Salaats 會居。

Djadjulitan

註:Saljemedje 嫁入 Caljas 家到此建業,與其

家夫生七子。後隨兄 Salaats 離社,從舊

內文再回舊來義時建 Laliyavan 家。

Tjukuvukuvulje Jaljaavus 註:與 Jaljaavus 之地相鄰,後 Saljemwdje 註:Salaats 與 Saljemwdje-

祖先的 Lovaniyau 頭目家二子到 Jaljaavus 建業。 Laljiyavan 兄妹從此同 Kaviyangan 而 Saljemwdje 本人隨其兄 Salaats 東行拓疆。 行離開。 註:Salaats(長子)、Saaljisu

Pinarutavatavaan Kaviyangan (次子) 會居三年。此乃東 Lovaniyau 家族 註:Saaljisu-Tisakavayung(即 Tjuleng 註:Saaljisu-Tisakavayung 遷徙拓疆的發展線,Saaljisu 跟隨其兄南下。

頭目家的始遷入此地祖。)仍居於此 遷徙移居。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2003:81)。

Page 18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179

註:Saljemwdje 同二兄南下。 餉潭

Tjuluvauvaulj

註:位於響潭與新置間的 加匏郎 山腳帶。西 Lovaniyau 頭目 Saljemwdje 長子遷入此地。

Quvulj Jaljaavus 註:西 Lovaniyau 頭目 Saljemwdje 次子遷

入此地。

Lanasiu 註:西 Lovaniyau 頭目 Saljemwdje 三子遷

入此地。

Piyuma 註:西 Lovaniyau 頭目 Saljemwdje 四子遷

入此地。位於南大武山。

Tjesavatia Pailjus 註:Pailjus 之地北方,即上部落。與 Lovaniyau 頭目家同宗,建立 Tjamatjaan 頭目家。

Tjinungasan

Tjinungasan 註:西 Lovaniyau 頭目家族建立。

註:東 Caljas 家開創之地。 Lactja 註:嗣子不和分離,後因病又回到 Tjinungasan 之地,稱 Vudu 家。

Cikalayavan

註:由 Ruvulavan 家移入。

快仔社

Tjuqaciljai 註:本地頭目是 Tjaljiravar

家,其後絕嗣。

註:昔稱加芝來。 Tjuqaciljai Tjukulavau

Selikuz Tjukulavau 註:昔稱牡丹社群。

Puljamljam 註:Tjavidalj 家開基。 本地頭目 Avulongan

Pungudan Kivuric Tjaljunai 家。在此從龍鑾社請 註:昔稱頂加芝來之地。註:始祖從 Kaza 註:昔稱女奶 Kavaluwan 家當祭祀

ngiljan 之地的 Rulj 社。Ruljigalji 長。由此可知該家與

igalji 家遷此。 家開基。 Lovaniyau 宗`家之關

Qacipau Ljaljivuljivuan 係。

註:Saljemegdje 之七子 Avulongan 家之子率部眾到此地建立 頭目地位(中研院民族所 2003:105)。並合並 Tjavidalj 與

Ruljigalji 等家,使 Ljaljivuljivuan 之地成為大部落。

Tjaruvangvangas Tjuljinaq Sasekezan Qinaljann 註:1874 年在此發生 註:族人回舊

Tjaljunai 牡丹事件,日將西鄉 部落。

都督討伐,Avulo nga

n 頭目家父子被殺,親

族逃難。

Sinvaudjang Seqalu Jacikel Lonkiyau Tsalavi

註:即今牡丹村舊址。 註:即今豬勞束。 註:即今上 註:建立 Avu 註:建立 Lo

Salj medje 之子 Avulon 1874 年牡丹事件 大溪之地。 longan 頭目的 vaniyau 頭

gan 頭目家率部眾到此 Avulongan 頭目家 弟建立 Sali 地位。 目地位。

建業。 與 Lovaniyau 頭目 yan 家族。

家部眾到此逃難。

Qinaljan 在此地與日軍發生牡丹事件後匿名逃難。

註:本地始祖 Salj medje-Laliya Pangrui Ji-julasuan(豬勞束) van 攜其子 Avulongan 家到此 註:再回此地時便形成有 Lovan 註:台東系 Mavalyo 宗家的後代支系,較晚

地創 Pvulau 家,並留部眾在此 iyau、Avulongan、Galuligul 等三家 到此地,後與在地 Garuligul 頭目家結婚

地區發展,建立 Tjaljiravar 頭目 的形勢局面。 被合併,其後代是卓杞篤頭目。

家。Avulunga 家族南下到恆春

Page 18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180

地區(中研院民族所 2003:

81。) Paqalu

註:Paljaljim-Tjaljiravar1901 年間離社遷此地。

Tjuauvuuvulje

Qinaljan Lingduwan 註:經過台東縣境建業後回原地。

註:Saljaats 攜其 註:Salaats 回溯 Arochongan Seven

子 Paljaljim、Tsud 到今龍鑾社。 註:即今加錄堂。 註:本 地是 Salje

jui 等二人與其妹 以下路線據中研 1874 年牡丹事件 medje- L ovaniyau

Saljmedje 攜其子 院民族所 2003: Salje medje 逃亡 所建的部落。

Avulongan 家經過 77-78 此乃瑯嶠王 此地

此地建社。立 Sa 國的始源。在此與 Taligul 家共居,

Laats 之弟 Paljalj i 到 Salaats 離社後 Taligul 家 被

m 為頭目,建立 Mavalyo 頭目家邀往里德之地共居

Tjaljiravar 家。

Cinakaran 註:位於 Sabdiq 地區的草浦後部落之一。

Civavau Pucunuq Tanasiu Chaljaavus

註:本地頭目 Saljemedj-Laliyavan 註:Saljemedje –Lovaniyau 在回此地時建立西 所建立的。 Laliyavan 家。並立 Zinglo 的嫡長子為 Lovaniyau 宗家頭目。

Putung

Vukid Linivuan 註:從古係屬 Garuligrl 頭目家管轄。 Kusekus (高士)

Tjuqaculju 註:從古係屬 Garuligrl 頭目家管轄。

Ginalaljan Padriyur(八瑤)

註:由 Kulidru 與 Dralaqus 等兩家頭目,前者是 Mavalyo 家的支系,後者是 Tjalingilj 家的支系,而

Mavalyo 與 Tjalingil 等兩家的宗家是 Lovaniyau 頭目家。原頭目 Kavic 家頻把噴嚏不吉,換 Kulidru 家

當家。Kavic 家與高士之地的 Ljavuriyad 家是姊弟。

Aumaqan

Cinakaran 註:高士舊社。由 註:昔稱水坑。位於 Ljavuriyad 家建基。

後因潔癖由其弟 Ma

djaqas 當家(中研院民

族學研究所編譯 2003:107)

Seven Sabdiq 地區的草埔後 Cinakaran

註:由 Saqapudrung- Seven

Paljalik 頭目開創。 註:之後才由 Saaljisu 之妹

Savais 建 Taviuljan 家。

Drungulai Arochongan Tjualjavareya

註:Mavalyo、Tjigul 等頭 註:即今加錄堂。 註:即今南勢胡。

目家遷此,本地位於 Sev

en 之地。此線是 Mavalyo、

Taligu 兩家頭目同行之路線。

Kusekus Raki Litjukutjuku Sayabary

註:即今高士部落。註:即今四林格 註:即今龍鑾社域內。註:即今里德。

部落。 受 Mavalyo 家

邀請而來。

Tjuauvuuvukje

註:昔稱內文部落。 Sabduq Singvaudjang

註:即今草山社域 註:即今牡丹村舊址。

Kaljavingau 內。此線是 Taligu 頭目家非分出之路線。

註:即今內獅頭之 Bulabulac Tjevua Siyabary 地下方。 註:即今刺桐腳。註:即今兄遷入射麻里(又稱里德)。

另註:Mavalyo 家之弟 Taligu 家遷往龍鑾社域內與其宗家 Salaats-Lovanuyau 共居。

Kuljaljau Tjuvetsekadan Larekrek

Page 18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181

註:Salaats 建 Giling 頭目 註:Salaat 經過未居,註:Salaats 在此建立 Ljalja

家。Saaljisu 建 Tjuleng 家。 Saaljisu 建 Pu-ula 家。 supul 頭目家。後改稱 Lja

二兄一妹共居一年。 自居一年。 luan 家。Saaljisu 到此 Sal

Aat 已離。自建 Ljaljasupul 家。

Qinaljan Aljungic(安朔)

註:約 300 年間從內文之地分出,由 Lovaniyau 宗家交 Qaquuangan、Culelje 等家代管。

Ljavljav(中文)) 註:約 200 年間從內文分出,由 Lovaniyau 宗家交 Ljaliljali 家代管。 Tjurualjuvuljuvung

Tjurualjuvuljuvung 註:由 Lovaniyau 宗家交 Paljaljai 家代管。

(阿乳芒) Tjuquluan

Pungdruljan 註:由 Tjuleng 家交 Palakculj 家代管。 註:本地頭目是 Sulingau 家,因合婚併於 Tjuleng 頭目家。

Pitjupitjuq Qaljpan(加羅板)

Singbudan Seljupetj

Pitjupitjuq 註:即今旭海村。 註:即今南田村。

註:即今中心崙舊址。 Singbudan

Qinaljan 註:即今旭海村。 註:即今大梅舊址。

Tjuaqaciljai-ivili(內加芝來)

Tjuaqaciljai-inavalj 註:本地頭目由內文之地派駐之 Parigur 家。

註:本地內加芝來頭目是 Qapulu Aljungic(阿塱衛)

家,後臣服頭 Tjuleng 目家。 註:由 Lavaniyau 頭目家支系 Tuivu 家代管。

Tjuaqaciljai-inavalj(外加芝來)

Kulayiu 註:Tjuleng 頭目家部下 Garuljigulj 家代管。

Aljavis 註:Tjuleng 頭目家部下 Tjabaljic 家代管。

Tjavangas Caperapera Tjugadu(竹坑) 註:Tjuleng 頭目家部下 Taljevuq 家代管。

Iljavljav(塔加寮) 註:Lavaniyau 頭目家部下 Tjaquljive 家代管。

Tjurivuvung

Gadu 註:Tjuleng 家部下 Aus 家代管。是 Seven 之地 Taviuljan 家部下。

註:由內文與士 Tjuavavau 文等之部份者建 註:Lavaniyau 頭目家部下 Paljavljav 家代管。

立。即今中心崙。 Tjudraqadraqa 註:本地是草山社 Quveling 家的屬地,由 Paula 家代管。

中 Malipa

外 Malipa 註:由 Qucequce 家建立。

Malipa 註:由 Tjuleng 頭目家 Tjaljasuaq(外 Malipa)

Tjuaovoovolje 交 Sulunug 家代管。 註:東 Lovaniyau 頭目家族 內 Malipa 建立。此乃大龜文王國的由 註:由 Tjuleng 頭目家交 Paljur 家代管。 來。後又到原居地 Linduwan Tjuvecekadan (龍鑾社)再建瑯嶠王國。 註:由內、外 Malipa 的部眾合建。

Tjuljaljalu

Tjaljaviya 註:爾後成為 Tjuleng 家的領地,由 Quveling 家代管。

(草山) Tjaltjuvulan 註:爾後成為 Tjuleng 家的領地,由 Qunvulj 家代管。

註:祖先從 Jaljaavus Tjupic

Page 19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182

之地與 Lovaniyau 家 註:爾後成為 Tjuleng 家的領地,由 Valjac 家代管。 祖先而來。 Maljuqau

Maljuqau 註:本地原為 Culudj 家之領地,後隸屬 Lovaniyau 頭目家。 註:本地從草山社分出,

為 Culudj 家所有。 Padain 註:Lovaniyau 頭目之地到此建 Acalak 家。

Tjuqemadris 註:本地從草山社分出,為 Talakaz 家所有。

Iqulowan Aoljulju(外獅頭)

註:五弟 Cudjui 娶妻後 註:Salaats-Lovaniyau 之五弟

先轉到恆春一帶。 Cudjui-Lovaniyau 遷此地。

Lonkiyau Tsalavi 註:1874 年牡丹事件由 Puljalju yan-Lovaniyau、Sakinu-Avulongan

率眾逃難此地。

射麻里 Vuri-il

註:Paljaljim-Lova Tjakuvukuvulje Acedas 註:Patungatung niyau 分遷與本地 註:本地位於台東縣境舊土坂 註:Paljaljim- 頭目家建此。

Avulongan 家之姊 村西南方,1874 年 Paljaljim Lovaniyau 先回 Acedas

結婚生子。 牡丹事件率眾逃亡此地。 Tjuakuvukuvulj (內獅頭) (內文)後遷此建立 Aveljung 家。

Ljaljivuljivuan

註:Avulongan 家在此地建立頭目地位(中研院民族所 2003:105)。

位於雙溪口的上游即在八瑤部落西北約十五町之處,昔稱 Au

maqan。昔是高士部落的舊社,尚有許多石造的家址。

Lingduwan

註:Salaats-Lovaniyau 與 Taligu 家族 共居於此。Salaats 離開時,該家被 Qinaljan Lingduwan Mavalyo 頭目家邀往里德之地共居。

註:Saljaats 攜其 註:Salaats 回溯 Arochongan Seven

子 Paljaljim、Tsud 到今龍鑾社。 註:即今加錄堂。 註:本地是 Salje

jui 等二人與其妹 以下路線據中研 1874 年牡丹事件 medje- L ovaniyau

Saljmedje 攜其子 院民族所 2003: Salje medje 逃亡 所建的部落。

Avulongan 家經過 77-78 此乃瑯嶠王 此地

此地建社。立 Sa 國的始源。

Laats 之弟 Paljalj i

m 為頭目,建立

Tjaljiravar 家。 Paqalu 註:Paljaljim-Tjaljiravar1901 年間離社遷此地。

Cinakaran 註:位於 Sabdiq 地區的草浦後部落之一。

Civavau Pucunuq Tanasiu Chaljaavus

註:本地頭目 Saljemedj-Laliyavan 註:Saljemedje –Lovaniyau 在回此地時建立西 所建立的。 Laliyavan 家。並立 Zinglo 的嫡長子為 Lovaniyau 宗家頭目。

附註:

一、依據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

冊》頁:65-66、71-72 與余萬吉《蕃族調查報告書:排灣族、獅設族》譯文草稿頁:69-71 等記載說明 Alangiyan、Lovaniyau、

Mavalyo、等 mamazangiljang 家族的發展史

二、依據太麻里鄉大王村羅義雄、屏東縣泰武鄉平和村孫高福生、佳興村孫江萬花等耆老之口述歷史記錄。

Page 19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183

第一節 Cimo(箕模)部族的地理位置與部落分布

Cimo(箕模)部族的始祖源於大洪水災難倖存的兄妹二人,及長,結婚生子後,

子孫興旺,大舉東移遷往台東縣境 Kalovoaqan 之地,在此與 Valis(阿美族的前身

之名)、Sirol(卑南族的前身之名)以及同源的 Lalikim(排灣族的前身之名)族匯聚共

生 Kalovoaqan 之地,因而鳥居龍藏稱之為「排灣」的族群,這是後來形成如排灣

族 Cimo(箕模)、Laval(拉瓦爾)、Vutsul(布曹爾)、Panapanayang(巴納巴納央)、

Muqami(姆阿美)等五大部族的發祥地。

排灣族內的五大部族,除 Cimo(箕模) 部族外,其他部族都曾與其他民族如

(表 3-1╱頁 184)相融合成新部族所致,所以,他們都能使用雙語以上的生活語言

與人交往,而產生民族邊界的灰色地帶。唯獨 Cimo(箕模) 部族是單純的使用單

一的排灣語,因此,筆者同意鳥居龍藏的看見,認定 Cimo(箕模) 部族系統是排

灣族内的主系。

Page 19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184

表:3-1 Cimo(箕模)部族及其他部族之關係與發展

部族

舊址部落

現在

村名

(2013 年)

現任

mamazan

giljang

(2013 年)

備註

創基地 mamazangil

jang 家氏

Kalal

ovauq

an 部

Saliyaliy

ang

Arangiyan 來義村 高武安 註:Kalalovauqan(卡羅拉發安)之地是

Lalikim、Valis、Siluze 等部族的開基

地。 Lovaniyau 東源村 陳美蓮

Mavalyo 平和村 周春櫻

Kazangiljan

g 好茶村 不明 註:本系統遷入 Qutsapungan(舊好茶)

後,本家直往 Kapadain(舊高燕)之地

移住,其後代有部眾到 Ljavuwan(舊

大武)居住。

Muqa

mi 部

Lopaqac Culjigiring

北里村 不明 註:本地是由 Lalikimm 與 Valis 等族

融合的地方,本地人自稱是講

Lalikimm(排灣)語言的 Valis(阿美)

族,後稱之為「Muqami」部族。

Raval

部族

Qucapu

ngan(10

6 戶)

Kazangiljan

Pararayan

(大社)

不明 註:Kalalovauqan(卡羅拉發安)

部族所建立的部落。由 Kazangiljan

與 Lalapayan 等兩家

mamazangiljang。其中 Kazangiljan 家

系統由 Kazangiljan 家、Pacekel 家、

Djemalalat 家、Kavulungan 家、

Culjigiring 家等五家分支,而

Lalapayan 家系統由 Paragulan 一家貴

族參與重要事務,二位長老。各別有

土地,惟部落人共管(番族慣習調查

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譯本,2003:

52)。後來,與魯凱族共居生活在排

灣族組成 Raval(拉瓦爾)支糸的初期。

之後,Kazangiljan 本家有部眾遷移

Pailjus 之地成為該家同家名的分支

並代行 mamazangiljang 事務。而

Lalapayan 家兼承 Valjelu 之地而成為

Ruradjing 家的代理 mamazangiljang。

Valulju註:位於屏東縣

瑪家鄉境內。

蔣來義

Rekai(

魯凱)

Ljavuan

(大武)

不明

Rulading 家 Ljavuan

(大武)

不明

Lalapayan

Vedai

(霧台)

不明

Rulading 家

及其支系Lalapayan

家共治

Qucapung

an

(舊好茶)

不明

Vutsil

部族

Valulju註:位於台東縣

金峰鄉境內。

不明

Kapadai

in

Kazangiljan

Paiwan

(排灣村)

不明

Page 19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185

Cimo(箕模)部族是講排灣語的排灣人,猶如同源地 Paqaluqalu(台東地區)與

Qutsapungan(舊好茶)的部族,因 Paqaluqalu(台東地區) 部族其受卑南族的涵化而

講卑南語;Qutsapungan 部族因受魯凱族涵化而講魯凱族語。但有部眾從其中分

離發展,如 Paqaluqalu 者再與魯凱族相融合居住在 Cimo(箕模)部族地區者成為

Panapanayan 部族,他們因居在排灣語言地帶而重回講排灣語的習慣。Qutsapungan

者在部落遷徙過程中,到 Tavalan 之地與逃難到 Kadumuan(霧頭)山的魯凱族族共

居合成 Laval(拉瓦爾)部族,始有講排灣語的現象重現。這以上民族發展的軌跡,

我們要先瞭解明白,才能追溯各家 mamazangiljan 家族的系統的源由,掌握脈絡

的宗支關係。

排灣族內最早形成的部族是 Cimo(箕模) 部族,因為該部族是排灣族的主要

體系。該部族在大洪水時代前,起源於恆春地區,後在大洪水期間逃到

Avulongan(北大武山)地區避難,直至生養後代人口增多,才南下東移到 Kalovoaqan

之地,在此開拓建立 Lovaniyau 家族的事業。以下如(圖 3-2/頁 230)是該家部落發

展的結果,從發展的路線上可以去瞭解現在排灣族的村落與以往祖先建立舊部落

的過程與關係。

從以上大洪水之後,Cumo(箕模) 部族的部落形成與發展,可知,Cumo(箕模)

部族的始祖遭逢大洪水之際,只有「倖存兩位兄妹逃往 Aulungan 地區的 Pucpuc

或 Pute」之地生養子孫,7從此家族興旺起來,創造 Karangiyan、Lovaniyau、Mavalyo

等三大宗家系統,其中以 Lovaniyau 宗家創始祖 Saljemedj 領導的家系勢力最大,

遍及排灣族如(表 3-2/頁 191) 各地部落。8從此 Lovaniyau 宗族開始介入 Aulungan

地區的族群融合關係,並分居向各處拓展疆域勢力。然到子孫眾多時,為避免

災難再發生受害,大舉南下東移到台東之 Kalovoaqan 之地開源。在此時,適逢

7 佐山融吉原著、余萬居譯註,《蕃族調查報告書:排灣族、獅設族》(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

族學研究所,1983〔1913-1921〕),頁 66。 8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頁 12。受訪者:羅義雄,男,1913.12.6 生,居於台東縣太

麻里鄉大王村 1 鄰 1 號。田調日期:1997.9.11。

Page 19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186

上第二次大洪水氾濫退潮的時期,他們後與「Valis(阿美族前身之名)」、9「Sirol(卑

南族前身之名)」等部族匯聚共居在 Kalovoaqan 之地。10這個時期,羅義雄耆老

說是約在「800 年前」的事。11然在此居住的期間,「祖先們不習慣風浪大的生活

環境,不得不移到有瀑布流水的 Saliyaliyang 之地。後來, Lovaniyau 宗家兄弟

率子女一行十多人往恆春地區的 Pakalacimicim 之地移住」,12在途中,遇見小矮

人,乃迎接為頭目」。13從此封立 Lovaniyau 宗家為其 mamazangiljan,使兄往

Lingduwan(龍鑾潭)之地創建 Lovaniyau 的宗家 mamazangiljan,部落開始進入神權

與人權併制的社會組織發展體系。而其弟則率部眾前往 Chiagalaus(南大武山)地

區拓展家業,在此建立小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的家族系統。然在此生活的期

間,有位老祭師受到祖先的靈命,要求族人回到大洪水之前的故居 Chialjaavus(舊

部落)之地重整舊部落,並指明回復實施 Maljeveq 祭的習俗。而祖先們為遵守祖

靈的遺訓紛紛從 Chiagalaus(南大武山)地區分別南下遷徙,建立 Cimo(箕模)部族

在 Paumaumauq 地區的各部落,其中原居 Chianaumaq 之地者移往 Kaviyangan、

Djadjuludan、Dangti 等地,此乃 Cimo(箕模)部族南遷最先建立的部落;而後

Chianaulep 之地者移住 Tjusepiyoma、Pungti、Kuvaleng 等地。而 Tjusepiyoma 之地

者隨後移住 Kaspaiwan、Kapadain 等地,從此分別建立 Paumaumauq、Aulungan

兩地區的 Cimo 部族與 Vutsul 部族的基業。所以要論述排灣族的起源是從何而來?

除從部族有不同的說法外,還要注意時間點的問題在何處何時發生?才能辨識

其系統來源是東來說還是西來說。

「Cimo(箕模)」這個名稱,遠至東海岸亦有所聞知,在大武 Kuvaleng(姑仔崙)

之地之 Cimo(箕模) 部族是分布居住在 Kaviyangan(舊佳平)、Caljaabus(舊來義)、

9 Valis 族原居恆春地區,是阿美族的古名,第二次遭洪水災難時,在 Lovoaqan 之地登路。

10 Sirol 族原居恆春地區,是卑南族的古名,第二次遭洪水災難時,在 Lovoaqan 之地登路。

11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頁 12。受訪者:羅義雄,男,1913.12.6 生,居於台東縣太

麻里鄉大王村 1 鄰 1 號。田調日期:1997.9.11。 12 佐山融吉原著、余萬居譯註,《蕃族調查報告書:排灣族、獅設族書稿》,頁 69。

13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就慣習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

告書.第五冊,排灣族第一冊》,頁 99。

Page 19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187

Bongarid(舊望家)等地。箕模部族的祖先來自 Djadjurutan 與 Tangdi 兩個地方。小

Lovaniyau 家的長嗣往餉潭居住,所以,餉潭熟番的祖先是從 Djadjulatan 過去的,

是 Sadilapan 家之哥哥,即是小 Lovaniyau 家族的長嗣後代。早期在 Djadjulatan

之地遭到蝦害而到餉潭逃難或到餉潭附近,而其鄰近之糞箕湖、萬龍兩庄之人

皆由餉潭分出,所以,餉潭的平埔族與 Cimo (箕模)部族都有深厚淵源關係。

Kaviyangan(舊佳平)、Chaljaavus((舊來義)、Puleti(舊佳興)、Kulaluts(舊泰武)、

Bongarid(舊望家)方面之諸部落是南部排灣族之發詳之地,因此,對其由來

之研究,在排灣族之調查上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一帶的地域,排灣族 Cimo(箕

模)部族稱之 Paumaumaq 地區。Paumaumaq 之意是故地,即是發祥地之家,是家

屋之「umaq(家)」的語源而來。所謂 Paumaumaq 地方的區域是這麼樣的地方,如

在其南之潮州區 Kasuvongan(舊士文)、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及 Palijaliljau(恒

春)方面之各原住民部落,對於 Kaviyangan(舊佳平)、Chialjaavus(舊來義)等地稱為

Paumaumaq 地區。在 Chaljangatowan(舊加樓板)則指 Koabal(舊古華)、Kasevengan(舊

士文)等兩地以北之地為 Paumaumaq 地區而言。以上可見「Paumaumaq 地區這個

地名,並非一定的區域,因各地所稱之祖源地不同有其不同之地區,似乎是一籠

統的泛稱地名。故在一般主要指稱係在 Kaviyangan(舊佳平)、Chialjaavus(舊來義)、

Vongarid(舊望嘉)等地附近一帶之地域,視為 Cimo(箕模)部族之 Paumaumauq 是有

意義。

筆者經由 Kaviyangan(舊佳平)部落及 Puleti 溪,而調查其眼前之 Puleti(舊佳興)

之地,其距離僅是短短的路程,而昔日的 Puleti(舊佳興)之地竟與 Kaviyangan(舊

佳平)與 Kulaluts(舊泰武)等二地處於敵對關係,其因雖有幾分婚姻關係,但其系

統有所區別,Kaviyangan 之地者,有一些是從 Kasepaiwan 之地遷徙而來的因素,

所以由他們的攻守同盟之團結來看,Puleti(舊佳興)之地只與 Kuljaljau(舊古樓)、

Putsunuq(舊文樂)、Tuakau(舊大後)等地之人交通;與 Kulaluts(泰武)、Tjuakuvulje(舊

內文)、Kaviyangan(舊佳平)、Caljaavus(舊來義)、Tsalasiu(舊丹林)等地則處於敵對

Page 19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188

關係,是應加予注意的事情。另有與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並稱的所謂

Panapanayan(太麻里)地區之古社而出的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的祖先,14是具有

稱謂Cimo(箕模)部族系統,這是Cimo(箕模)部族第一個系統所衍生而來的。所以,

在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以南之地的排灣族中,有自稱 Cimo(箕模)者混在是自

然的。而住有最多 Cimo(箕模)部族者,Chialjaavus(舊來義)、Vongarid(舊望嘉)等

二地。然從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分出的 Cimo(箕模) 部族有 Pailus(舊南和)、

Rarekerek(舊力里)、Tjuauvuuvulje(舊內文)、Seveng(舊士文)、Chialjangaduwan(舊加

樓板)及 Rangde 等地同為箕模部族。

Tjuauvuuvulle(舊內文)之地的 mamazangiljan 之祖係出自 Chianaumaq 之地經過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到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的小 Lovaniyau 家族,這一點在

Tjuauvuuvulle (內文)之地與 Chialjaavus(來義)之地均有所傳,據 Chialjaavus(舊來義)

之地所言,彼等是為 Cimo 部族。Cimo(箕模) 部族與 Vutsul(布曹爾) 部族之間究

有何區別?試看如(表 2-1/頁 65)他們自己作的區別,在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

他們認為 Chmo 部族之 mamazangiljan 家人死亡,會變成「vorong(百步蛇)」,

mamazangiljan 之血族家人死亡時會變為「大青蛇」,蕃丁則會變為「其他的蛇」;

而在 Vutsul(布曹爾)部族,則認為族人死亡會變成「qasi(台灣龜瞉花)」,故以禁止

殺蛇。又 Cimo(箕模) 部族有其固有的六年祭(祖靈祭),其他所持土器之中,

Cimo(箕模) 部族並無稱謂 rurutan(甕)者,但有稱謂 jirong(陶甕)者。又有一說,

「rurutan」在 Vutsul l(布曹爾) 部族也沒有,是屬於 Cimo(箕) 部族所有者云。又

在石上雕刻一事,在 Vutsul l(布曹爾) 部族無此製,乃係 Cimo(箕模) 部族的風習

云。諸如此類,在 Chialjaavus(舊來義)部落,可以看出 Cimo(箕模) 部族與 Vutsul(布

曹爾) 部族之間有土俗之差異,但在其它部落,兩族之間看不出有什麼土俗上的

差異。

在這裡還想提到的問題是有關蘭嶼人與排灣族的關係?從蘭嶼的紅頭部落

14 「和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並稱的所謂 Panapanayan 地區之古社而出各的 Chialjaavus 部落之

祖先」,是指從台東 Kalalovoaqan 之地移到恆春地區的 Lovaniyau 宗家系統的祖先們。

Page 19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189

的神話傳說,其氏族的來源有「雅美族」的誕生說。15之後,野銀的祖先來到蘭

嶼尚不及一千年,在地人另有「達悟族」不同的誕生說。16原居蘭嶼的先祖同排

灣族始祖有兄妹所生之子都不建全,直到第四代才有健全者留在本地,而原先殘

缺者被神迫遷到綠島,在此相互配婚後子女得全,才由部眾遷到都蘭山定居。而

原居蘭嶼者,亦有部眾遷往太麻里溪以南沿海至恆春地區。後因該部族位居南方,

族外統稱 Cimo (箕模)部族;居北方之都蘭山者,族外統稱 Amis (阿美)部族。然

在二者間,其所居之地區,族前者外稱為 Paqaluqalu 地區,後者稱為 Paliljaliljau

地區。該族是因晚近才到台灣來,進入本島時,台灣各地已有各族群盤據佔有,

使其不得不與各族共居融和生活,在各地區形成新部族。所以,Kalovoaqan 之地

的排灣、阿美、卑南等之新部族,皆是居住在蘭嶼的先住民。然而,我們也知道,

各部族的文化在同一個地區環境是很容易移借,使有些是相同的文化特質,未必

就可證明是係同一民族。民族的遷移,實際上只有一種擴散,不是遺棄整個民族

的祖居地,在排灣各部族的遷徙也是如此。

相傳說:「Patungatung 家之祖先原出於紅頭嶼,從該島漂流到 Aljungic (阿塱

衛)即今之安朔村海邊。」17當時,他們遭受到鄰近異族攻擊,同行者死亡眾多。

後來,他們逃亡到 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投靠 Lovaniyau 家。因該家惜才,分

送土地,以到開創部落,此乃 Veli-il(舊內獅之一)之地的來源。故 Lovaniyau 家為

何要營救他們,其最主要之原因,乃是紅頭嶼人與 Lovaniyau 家族是同源的後代。

早期日本人類學家之研究,就已經說出「排灣族的 Cimo(箕模)部族、卑南族的

Paqaluqalu 人、Tsalisi 族的 Vutsul(布曹爾)部族、雅美族的紅頭嶼的風俗習慣類似

的。」18在 Paqaluqalu 部族,即今所稱之 Cimo(箕模)部族有一口碑傳承的故事說:

我們的祖先原是一對男女神,古時候趁大風大雨的天氣降臨到我們太

15 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系,《蘭嶼社區研究與實習田野紀錄》(台北:政大邊政系四九年畢業生,

1960),頁:212-213。 16 同上註,頁:212-213。

17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89。 18 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註,《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頁 67。

Page 19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190

麻里地方,他們的容貌醜陋極了,最先到卑南生下了四個小孩,然後

回到我們這裡繁衍子孫。起初,我們沒有小米,看到紅頭嶼的小米繁

茂,就想要種子來移植,竟不肯答應。後把陽具沾點水,讓小米種黏

住帶回繁植後,我們才有小米糊口生活。19

從此可知的事,Paqaluqalu 部族是 Cimo(箕模)部族的其中之一,「原居於太麻

里溪與阿塱壹溪之間的山地」,20與恆春地區的上下蕃是同宗的族群。而這部族與

紅頭嶼的人有農事交流,他們不失有多少關聯,值得再進一步探討。

19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註,《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頁 294。

20 同上註,頁 294。

Page 19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191

表 3-2 排灣族 Cimo(箕模)部族的部落分布

部落名 漢稱 說 明

Kamauqan 1932 年移川子之藏田調時存有的部落,惟記錄不詳。原

Lovaniyaumamazangiljang 家族在 Padain 地區的舊部落,原地名

稱 Djadjuladan 之地。本地與 Piyoma 部落有靈石的傳說故事,

係屬排灣族群。(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二冊資料篇,

1935:90。)

Kaviyangan 加冰 有部眾從 Sepaiwan 之地分出。從其地之宗主 mamazangiljang

是 Daugadu 家族,本地有分家 mamazangiljangTjulivngan 家族,

係屬布曹爾系統。本地有 Tjudadal、Kaqinaljan、Kalingasan、

Daluvungan、Tjatjan 等五個部落組成。依據伊能嘉矩著、楊南

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427 記錄本部落共有 140

戶分別有男 504 人、女有 482 人。

Chlaljaavus 內社 依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427

記錄本部落共有 200 戶分別有男 700 人、女有 650 人。有部眾

從 Sepaiwan 或 Djadjuladan 之地分出組成。

Lovaniyaumamazangiljang 家起源於 Djadjuladan 與 Dangdi 等地,

前者分往 Quvulje 與 Djalakashiu(陳阿修)兩地移住。係屬排灣

族群的 Cimo 系統。1931 年本地 mamazangiljangLovaniyau 家是

排灣族群的宗族 mamazangiljang。(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

究第二冊資料篇,1935:90。)

Tjalatjalakasuiu 陳阿修 Djadjukel 之地與 Chlaljaavus 部落一同分移之部落。

Liningasan 地點不詳 本地從 Chlaljaavus 部落分出後移住 Djadjukel 之地,因水患移

到 Tjuluvauvaulje(餉潭)、Kabolongt(加皰郎)等地,其後又從

Tjuluvauvaulje(餉潭分派 Tjuatjav(糞箕湖)、Vanan(萬龍)居住。

Djadjuladan 地點不詳 Cimo 人的 Lovaniyaumamazangiljang 家的創基地。

Lovaniyaumamazangiljang 家在此地之始祖 Voavolan 與

Salumedje 是太陽苗裔,共生七子,其中四位男孩中,長子到

新置與餉潭間之 Tjuazungu 之地,次男移住 Quvulje 之地三男

移住到 Djalakashiu 之地,四男留住 I-yomaq 之地。

Dangdi 董底 Cimo 人的 Lovaniyaumamazangiljang 家創基地。

Vavikal 貓美葛 原有 Punti 的 Laliguwan 先到此地創 Paranram 家。後有 Dangti

之地的 Cimo 人 Lovaniyaumamazangiljang 家在此地創基地。

Vongarid 望嘉社 依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427

記錄本部落共有 100 戶分別有男 370 人、女有 280 人。Vutsul

系統原居 Karivuan 之地,受平地人壓迫四散部眾遷於此。而

Cimo 人原址 I-cimo 處。1931 年本地 mamazangiljang 是

Chialjuljivak 家,原居 I-cimo 之地,係屬排灣族群 Cimo 系統,

宗主 mamazangiljang 是 Lovaniyau 家,其支系 mamazangiljang

有 Ruvilvil、Gadu 等 mamazangiljang 家。(台灣高砂族系統所

屬之研究第二冊資料篇,1935:91。)

Putsunuq 文樂社 依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427

記錄本部落共有 49 戶分別有男 200 人、女有 180 人。Cimo 人

原址有 Butsunuq、Galango、Tjuazangau 等三處。Vutsul 系統者

原居 Karivuan 之地,受平地人壓迫四散,有有部眾遷於此。

1931年本地mamazangiljang是源由Lamugan(南岸庄)的Caododo

家,與原居 Calasiu(丹林)之地,有當地

mamazangiljangKazangiljang 家分出之 Coqajomamazangiljang

家,係屬排灣族群 Cimo系統,宗主mamazangiljang 是 Lovaniyau

家。(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二冊資料篇,1935:91。)

Pailus 下白鷺社 依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427

記錄本部落共有 46 戶分別有男 180 人、女有 140 人。Vutsul

系統原居 Karivuan 之地,受平地人壓迫四散部眾遷於此。本

地 mamazangiljang 是從望嘉部落得 Capitirin 家移住本本地長

嗣建 Camaca-anmamazangiljang 家,次子建

Raragawanmamazangiljang 家,而 Raragawanmamazangiljang

家先後易名為從 Rurapirapmamazangiljang 家,其後之

Karovuanmamazangiljang 家。

Calasiu 丹林 依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427

記錄本部落共有 45 戶分別有男 160 人、女有 150 人。本地

mamazangiljang 是 Kazangiljang 家,宗主 mamazangiljang 是

Lovaniyau 家。(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二冊資料篇,編

Page 20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192

號 210,1935:91。)

Toadada 地點不詳 依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427

記錄本部落共有 45 戶分別有男 151 人、女有 135 人。

Kunanau 古樓社 依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427

記錄本部落共有 300 戶分別有男 1100 人、女有 1000 人。是由

Punti 之地分出。其中有 Yumaqe、Puqaluan、Lumahe、Tjukazuku、

Dinalazu 等五個部落組成。而最先由 Paliljaliljau(恆春地區)到

Karahongan(加祿堂)之地,再到 Kulasan 之地後移住本地者有

Gilingmamazangiljang 家,其支系 Ladan 家與其同住在本地。至

於 Tjuljevekanmamazangiljang 家在本地變成 mamazangiljang 的

由來,則是係因台東 Puyoma 人的入侵本地造成當家

mamazangiljangTjuku 及老二 Tjukar、老三 Paramul 逃走大龜紋

部落,留下四 Vais、老五 Parco 等分戶到 Cakissuvong 家居住。

其後因老五 Parco 之妻是由 Tjulevekan 家分出之 Lingcal 家,由

此取代 Gilingmamazangiljang 家的地位。(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

之研究第二冊資料篇,1935:94-95。)溯源其主系

mamazangiljang 是由 Punti 之地之 Pacialjinukmamazangiljang 家

之支系到本地建 Lingcal 家,在此之前關係 Lovaniyau、Djinglo

等 Cimo 系統 mamazangiljang 家族的聯姻關係,才能得逞建業。

Tjuvetsekadan 七佳

Chingasan 真雅社 依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427

記錄本部落共有 20 別有男 80 人、女有 7o 人。

Tsyorikau 大社 依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427

記錄本部落共有 45 戶分別有男 150 人、女有 170 人。

Puntei 佳興社 依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427

記錄本部落共有 140 戶分別有男 504 人、女有 482 人。開基宗

主 mamazangiljang 是 I-lavore 家,係由布曹爾群與馬卡道族人

結婚共創。另有平地即馬卡道族在本地建

Pachialjinukmamazangiljang 家,後來成為

Tjulevekanmamazangiljang 家族之祖。1931 年本地

mamazangiljang 是 Tariarp 家,隸屬 Lovaniyau 家的分支,是排

灣族群系統。(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二冊資料篇,

1935:90。)

Tjuaqaw 大後社 原是 Pungti 人在卑南人駐足處所建

Kurayuts 泰武社 依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

427-428 記錄本部落共有 40 戶分別有男 150 人、女有 140 人。

有 Kurayuts、Tjukuvukuvulj 等地形成。而宗主 Mamazanglja ng

是 Kazangiljang 家族的祖先源從東部向大武山之西邊北進

Palusidang 向西而下到 Tjukipao(小琉球)。(台北帝大土俗人類

學研究所,1935:排灣族蕃社系統表。)mamazangiljangSauljaljui

因於 1000 多年前受福州人壓迫而遁逃本地,後留其妹遷到

Tjuavalji(太麻里),十九世紀分出 Tjukuvukuvulj 之地。(蔡光慧,

1998:10)

Kaviyangan 舊佳平 依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428

記錄本部落共有 140 戶分別有男 504 人、女有 482 人。

Toadada 地點不詳 依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428

記錄本部落共有 45 戶分別有男 151 人、女有 135 人。

Tjuvetsekadan 七佳 該地開基祖 Tsurimudjuq 家係由來義部落分出。是經過

Kaviyangan 之地到 Karuvoan 部落建業後到本地擔任

mamazangiljang 家。在此地另有古樓系 Gelun 家的支系

Chagalanmamazangiljang 家;佳平系的 Kolod 家;及 Karuvoan

系之 Pchuk、Paljiran 等 mamazangiljang 家。(台灣高砂族系統

所屬之研究第二冊資料篇,1935:95-96。)該地開基祖

mamazangiljang 是 Tsulimudjoq 家,係由 Chialjaavus(內社)、

Kaviyangan(佳平)等分派。後來亦有 Kuljaljau 之地的

Bukulamamazangiljang 家遷入,此乃是 Tjuleng 家開基祖所創

見。(蔡光慧,1998:13)

Larekerek 力里社

依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427

記錄本部落共有 200 戶分別有男 220 人、女有 220 人。本地的

創始祖 Sauljaljui 是從恆春地區 Salavi(射麻里)因避風而來。

Bukulamamazangiljang 家的分家在此建 Jajasabulu 家,兩家都

是 Tjuleng 家的始祖。後來,從舊古樓移到本地的

Kazangiljangmamazangiljang 家由部眾移到 Kanajui 小部落。

另有 Dalimarau 家從 Kaviyangan 之地到 Karivuan 居住,後逃

Page 20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193

難到本地,其子到 Kuuaba 之地創 lSulinakmamazangiljang 家,

還有 Malingalinmamazangiljang 家在 Jajagaduan 之地建小部

落,從 Kuljaljau 或係 Vungald 之 Obujunmamazangiljang 家,

又來至 Vungalid 之地的 Kadudulanmamazangiljang 家。而在

1931 年馬淵東一所調查之本地 mamazangiljang 家有來自台東

大鳥部落者有 Lumug 家,從來義部落者有 Kadodolan 家,而

來自佳平部落者有 Lalasupul、Jakujakuts、Jalogan、Objnn、

Kakateyan、Tajimarao 等 mamazangiljang 家,其中 Kazangiljang

家是來自大社部落,所以本地是多元混合的部落。

Kuabal 割肉 Salayak 家從 Kaviyangan 之地遷到 Karivuwan 之地,因受平地

人的壓迫先逃亡 Larekrek 之地才到本地。其後來自瑯礄的

Pakaleva 家也到此地。而從 Valalji 部落的 Jumul 家也分派來

此。(蔡光慧,1998:13)

Chivavau 大茅茅 Sajilaban 家本地先祖 Remereman 從 Kaviyangan 之地到

Jaljaavus 之地建立 Sajilaban 家。後來有部眾先遷到加祿堂

(Kalachogan)再定居於本地。(蔡光慧,1998:13) 而在台灣高

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二冊資料篇,1935:96 謂該地

mamazangiljang 是口述者 Kalb 家,另有 Tabujuan 家是從加祿

堂(Kalachogan)移入者,在譜系表內標明的是該家的系譜。

Jajahevu 高山芒 由 Chivavau 之地分出。(蔡光慧,1998:13)

Kararangau 小龍淆 由 Kuabal 之地分出。(蔡光慧,1998:13)

Walajito 媽嘮喇 由 Kuabal 之地分出。(蔡光慧,1998:13)

Seven 率芒 本地有三個部落,其一 Kasevengan 之地 mamazangiljang 是

Bajaloku 家。Kasevengan 部落是由 Vejuladan、Juja-vajujakun、

Shinalayan、Jijudan、Julinu-hukuts、Juaqao 、Ka-sevengan

等小聚落組成。其二 Ji-tsakale 之地,由 Jitsakale、Balarovo、

Jivilits、Kahavisan 等四部落組成。其三 Dandingdi 部落落由

Dangdi、Dangdingdi 等組成。其四 Ju-zangao部落。其中Tsakahe

部落分出的Dangdingdi、Jijudan、Jitsakale、Julinuhugut、Juazangao

等地是 Cimo 人 Kajaljavanmamazangiljang 家所管轄。(蔡光慧,

1998:13-14)

Kantui 地點不詳 依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428

記錄本部落共有 80 戶分別有男 150 人、女有 120 人。

Riparipa 地點不詳 依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428

記錄本部落共有 20 戶分別有男 35 人、女有 35 人。

Takwojyo 歸化門 依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428

記錄本部落共有 20 戶分別有男 45 人、女有 40 人。

Tjualjavariya 草山(南世

湖)

本地由 Tsatsevelan、Juajajalu、I-laluguwan、Dajijaban、Gajiguludo

等五個部落形成。其祖先 Saqaris 是同 Tjuleng 家到 Tjualjaavus

之地再到這裡建立 Tsatsevelan 之地。本地 mamazangiljang 有`

分別有 Kulyo 與 Tsudjui 建立 Qaveleng 與 Qongvulje 等

mamazangiljang 家族。分別係屬 Tjuleng 與

Lovaniyaumamazangiljang 家管轄。

Majungau 地點不詳 本地由 Majungau、Padin 等地組成。原居 Aljungitse(阿郎壹)

之地,為 Tsuleljemamazangiljang 家所有,後投靠

Lovaniyaumamazangiljang 家。

Juqemalis 地點不詳 本地係屬 Tjualjavariya 群之小部落。

Tjuauvuuvulje 大龜紋 本地是 Lovaniyauw.mamazangiljang 家祖始爺 Salaats 所創,後

有其弟 Saljisu 創 Tjulengmamazangiljang 家的基業。

PatsavanTakilivanKavulonganSingvaudjan

Qinaljang 汽那樣 本地是為防 Valalje 之地的人入侵 Tjuauvuuvulje(大龜紋)所建

的衛星部落。

Tjuachiavuvu 地點不詳 Tsulelje 家創建的部落。本地始祖是同

Lovaniyaumamazangiljang 家始祖 Salaatse,從 Kaviyangan(佳

平)之地經過平地先進駐 Tjuauvuuvulje(大龜紋)之後,再來創

建的。後來其子孫越過南大武山到 Rarangan(瓜洞安。位於

Qovulje 附近。)、Vajanges(貓籠逸。位於 Tjuauvuuvu 之外。)、

Tjuatsakal(部落之刺球場)、Laqarongan(位於加羅板上方)、

Tjuadalimungan、Qalavang(位於加羅板附近)、Tjuatsinga(位於加

Page 20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194

羅板溪與大武溪匯流處上方)、Tjuajiyanes(今尚武村)、

Bayaya(位於南興村北方)、Tjualauzung、Tjuatsaladai(位於阿郎

壹下,現天公廟上方)、Barevuchiyan(現南迴鐵路中央隧道口

又對方)、Qenaljang(汽那樣)。1940(民國 29)年遷住安朔村現址。

Juru-aruvuruvung 地點不詳 由 Lovaniyau 與 Tjulengmamazangiljang 家共管。

Atsedas 內獅頭 據本地口碑,傳其祖先是大石所生,是從 Binavavenqatsan 經

由 Vungalid(望仔立)與 Punti(舊佳興)之間的

Binaludavadavangan 之地到 Kavulngan(南大武山)、

Kaliyavan(最多)、Ruvaudjan(藤密)、Bayaya(催狗)、

Janavonavog(發芽)、Julauz(下坡)、Siniljizau(眺望也就是舊內

文之地,在此地與 Lovaniyau(邏發尼耀 mamazangiljang 家共

居)、Lalongolongongan(滾材)、Janu-umaq(他房)、Raqraqa(ㄚ

形)、Biilus(舊南和也是舊內文舊址)到本地。(蔡光慧,1998:

15)本系統就是排灣群與 Katumuan(玉山)群在 Kavulubgan(南

大武山)之地相融形成 Vutsul(布曹爾)群之系統。(潘立夫,

1995:6)

內文系 Lovaniyau(邏發尼耀)mamazangiljang 家的遷徙史:傳聞

始祖兄弟二人攜子女十人從 Binavavenqatsan 首遷到 Jajalabi 之

地,再遷到 Pachimochimo 的地方,從此兄弟分手,弟弟分家

移居到 Balavalavale 之地後,北往 Juavulungan 之地拓展,其後

轉進到 Jajuladan 之地始定五年祭。後來社民遷到 Jalaavus 之地

時,因出獵 Juvetsakadan 之地發現內文之地土地廣大,決議遷

往定居。

Kualudje 外獅頭 由 Atsedas 之地分派。原從屬 Salavi(射麻里)之地的

mamazangiljang,後來從屬 Tjulengmamazangiljang 家。

Qonvulan 旁武雁 由 Tjuauvuuvulje(大龜紋)之地分派,從屬

Tjulengmamazangiljang 家。Tjuqatseljai-Ivili 之地者從此分出。

Veli-ilje 霧理乙 由 Atsedas 之地分派。,從屬 Lovaniyaumamazangiljang 家,

委由 Patungatong 家代管。本地原為 Limelimmamazangiljang

家所屬,因部落曾遭荷蘭人入侵,決戰 Tjuuvuuvulje(內文社),

幸存三人,乃投靠 Lovaniyaumamazangiljang 家。Patungatong

家之祖先為蘭嶼人,漂流到 Aljungits(安朔)被當地人殺害,適

時獲 Lovaniyaumamazangiljang 家相救,安置到本地。

Tjuqatseljai-Inavalje 外加芝來 本地有 Qonvulan(旁武雁)之地分出。從屬

Tjulengmamazangiljang 家。

Tjuqatseljai-Ivili 內加芝來 本地始祖是同 Lovaniyaumamazangiljang 家始祖 Salaatse 從

Kaviyangan(佳平)之地經過平地先進駐 Tjuauvuuvulje(大龜紋)

之地創立 Qatail 家。其後再往 Tjuqatseljai-Ivili 之地。其第七

代長孫子 Paljalinm 到 Aljungits 之地結婚,創建 Tuivu 家,該

家從屬於 Lovaniyaumamazangiljang 家。

Tjuajakaduan 瓜洞安 此乃是 Tsuleljemamazangiljang 家的創基地。位於台東縣達仁

鄉新化村紹雅遺址附近。

Jalavatsal 阿勒馬薩 本地由 Larekrek(力里)與 Tjuaqatsljsi 等二地之部眾組成,歸屬

於 Larekrek(力里)之地 Djakudjakutsmamazangiljang 家,是該

家所創。

Bokakhovo 地點不詳 Lovaniyaumamazangiljang 家所創之地。

Jajirivu 地點不詳 本地是Malipa(麻里巴)地區之開基祖Alaidan與Basuluvu等二

人的出生地。

Malipa 麻里巴 居於 Aljungits(安朔)地域之 Qolizaiza 部落 i 時期,部落壯丁到

Pavutsunga 之地狩獵返家時,看見部落內的婦孺全被殺光,

氣憤滿腹,多人相刺而死。是故姐姐 Muwakai 投靠

Tjuuvuuvulje(大龜紋)之地 mamazangiljangTjuleng 家,在此創

Sulunug 家。其後 Tjuleng 家派 Sulunug 家再開創 Malipa(麻里

巴)地區基業。

Tjulasuwan 外麻里巴 本地為Tjuuvuuvulje(大龜紋)之地mamazangiljangTjuleng家分

派 Sulunug 家創立。

Binusasuwayan 內麻里巴 本地為Tjuuvuuvulje(大龜紋)之地mamazangiljangTjuleng家分

派 Sulunug 家創立。

Tjuavetsekadan 地點不詳 本地是內、外麻里巴之地的部眾所創。

Bindel 中麻里巴 現居達仁鄉南田村。

Kahalayu 軀獵遊 由 Tjuleng 家分出。

Page 20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195

Atsahavis 阿遮美薛 由 Tjuleng 家分出。

Aljungits 阿郎壹 本地是散居的部落有 Tjualjitsaq、Palevutsyang、Vulitu、

Tjuatsaladai、Tjuqutjuquljang 等五個小聚落組成。昔古在

Tjuatsaladai 時期是 Tjuleng 家為 mamazangiljang,但被 Sapedi

人入侵殺害移到 Palevutsyang 之地仍受其害,幸存兩人往

Tjuauvuuvulje(大龜紋)之地投靠,被 Lovaniyaumamazangiljang

家安頓在 Qenaljang 之地。拜 1940 年有遷駐安朔村現址。

Savikian 舊七佳 本地 mamazangiljangMaljingaljin 家是從 Rarekerek 之地先遷入

Qovol 之地,再遷到 Coatsekus 之地。本地係屬 Caljangatuwan

部落的聚落之一。(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二冊資料

篇,1935:96。

Kalapan 舊加樓板 本地係屬 Caljangatuwan 部落的聚落之一。本地 mamazangiljang

是 Lakolakots 家。(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二冊資料

篇,1935:97。

Ljilau 出水坡 本地 mamazangiljangPakaleva 家源於 Kaviyangan 之地的 La-ngal

本家,後遷入 Talilik 之地時易名為 Pulidan 家,再到 Coajongol

之地時改家名為 Pakaleva 家。(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

二冊資料篇,1935:97。

Tjugadu 竹坑 本地是從 Tjuauvuuvulje(大龜紋)之地分出,先居於 Tjuavangas

之地,後居於 Tsevulavula 之地。本地從屬於

Tjulengmamazangiljang 家。

Tjua-vau 中心崙 本地由 Tjuavau 與 Tjipopon 等二地組成。前者係由

Tjuauvuuvulje(大龜紋)之地分出,從屬

Lovaniyaumamazangiljang 家管轄,後者是從 Seven 之地移住,

從屬於 Tjulengmamazangiljang 家。

I-chiavuchiavu 塔加寮 由 Tjuauvuuvulje(大龜紋)之地分出,從屬於

Tjulengmamazangiljang 家。

Sa-pediq 射不益 Sapediq 是地區之名,位於現獅子鄉、達仁鄉等部份部落。

Pasa-umaq 巴士墨 本地是 Sa-pediq 諸部落祖家所在。開基祖是

Tjuangatsuqmamazangiljang 家的 Salivi 與

Valaivaimamazangiljang 家的 Sakavu 等,其宗家是太麻里的

Kazangiljangmamazangiljang 家。原居 Kavulungan(南大武山)

東方的 Karivuan 之地,率部眾至 Paqaluqalu 地區的

Qetseling(確只零)之地,因人口增多,來到本地建業。

Tjumavulu 地點不詳 從 Pasa-umaq 分居。

Benugo 地點不詳 從 Pasa-umaq 分居。

Tjukulakulai 家新路 本地 mamazangiljangTjuangatsuq 家。由 Tjukulakulai、

Kulibabonoq、Biniling、Tjutslu 等四個聚落組成。

Tjulovadavadi 牡丹路 本地 mamazangiljangValaivai 家。由 TjulovadavadiTjuqanebon、

Tjulakalaka、Tjulosales、Litjukutjuku、Tjuhakuhakau、Valilju、

Ssquvulje 等八個聚落組成。

Tjuaquwai 快仔 位於 Kalolan(里龍山)南方山腹。

Tjutsukes 草埔後 本地由 Gjilongan、Tjuatsukes、Chinatsakalan(水坑)、Shikalavan、

Tjuvalulju、Tjukalaling 等六個散居聚落組成,是繼 Sa-pediq (射

不益)之地從 Paqaluqalu 地區南移到 Ljupegje 之地建以上各聚

落。其後有 Tjuauvuuvulje(大龜紋)之地者建 Sikalavan 部落,

Seveng(士文)之地者建 Chinatsakalan 部落。到日治時代,本地

各部落統稱為草埔後。

Shinuvaudjan 新繞牡丹 由 Katsdas、I-vuli、Palipalan 等三聚落散居組成。本地的開基

祖是從 Tjuaqatselai(頂加芝來)來的 Tjavidal 家。但之前,從

Tjuavalji(大王)移到 Pukodan 之地的 Kazangiljangmamazangiljang

家族移到 Kivulits,受到 Tjavidal 家的禮遇,逐同其部眾前往

Tjuakulavau 同住。其後,Tjuauvuuvulje(大龜紋)之地

Tjulengmamazangiljang 之弟 Paljaljim率部眾到 Kachivau 之地創

Kavulonganmamazangiljang 家。21其後,Kavulonganmamazangiljang

21 蔡光慧,《排灣原住民部落社會的建立與族群關係》,頁 18。其中敘述「Singvaudjan 之地的

Kavulongan mamazangiljang 家是 Tjulengmamazangiljang 家之弟所創建」,這種援用日本學者的

說法雖然不能算錯,因為 Tjulengmamazangiljang 家的始祖 Saqaris 是次男,

Kavulonganmamazangiljang 家的始祖 Paljalim 是三男,確為其弟。但他們有長嗣 Salaats,家號是

Page 20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196

家也到 Tjuakulavau 之地自立為王。後因發生牡丹事件,

Kavulonganmamazangiljang 父子被日軍所殺害,家族四散,該

家領地有 Puyku、Luligalik、Poloku、Kavaluwan 等四家分別接

收。Kazangiljangmamazangiljang 家比 Tjavidal 家先到本地區。

Tjuakulakulai 中社 由 Tjuakuvulje、Palipalan 等二聚落散居組成。

Tjualjunai 女乃 由 Tjuakuvulje、Tjualakes、Tjuakayo 等三聚落散居組成。而在

Shinuvaudjan(新繞牡丹) 地區最早開建的 Shinuvaudjan(新繞

牡丹)、Tjuakulakulai(中社)、Tjualjunai(女乃)等三個部落都是

從以上三個聚落分散組成的。本地創始 mamazangiljang 是

Lujikajikau 家。

Tjuaqatseljai 頂加芝來 本地開基祖是 Bibuulau 家在 Kaqenaljang 建基業。其後,有來

自 Tjuavalji(太麻里)及 Tjuauvuuvulje(大龜紋)之

Vutsvutsungan(中心崙)先後移入同住。後來有部眾移往

Shinuvaudjan(新繞牡丹)之地創 Tjavidal 家,在此地留下 Sliguuz

與 Bulamlam 等兩聚落,後有部眾移到 Buguadan 之地,Tjavidal

家絕嗣,由同家族 Tjaljilabalu 家繼承家業,並與從 Tjuavalji(太

麻里)之地 Kazangiljang 宗主 mamazangiljang 之分支 Tjasulin 家

並立為 mamazangiljang 家。

Toadada 〈社〉 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427

記錄本部落共有 45 戶分別有男 151 人、女有 135 人。

Kantui (タソタイ

社)

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427

記錄本部落共有 80 戶分別有男 150 人、女有 120 人。

Riparipa (レイゼソ

社)

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427

記錄本部落共有 20 戶分別有男 35 人、女有 35 人。

Takwojyo 歸化門社 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427

記錄本部落共有 20 戶分別有男 45 人、女有 40 人。

Dadalivan 竹社 本地原居 Ka-umaqan(萬里洞)之地,有 La-uleilan(本家是

Tjalilig 之地 Lauleanmamazangiljang 家的分家。)、Kalitjuai 兩家

mamazangiljang 移住址保力庄)居住,後移到 Tsakale 之地到本

地定居。後因長嗣行雙繼婚,易名為 Laulean 家。

Gulauts 龜仔角 本地又稱姑仔角。

Kuskus 高士 本地開基 mamazangiljang 是 Tjavuliado 家,該家是從

Pinavavenqatsan 之地到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Sapediq(射

不益)之地草埔後的 Chinagalaan(水坑)聚落,與 Sapediq(射不

益)之地的 mamazangiljangTjuangatsu、Valaivai 等家同行。然

後與該地 mamazangiljangTjuangatsuq 家一同到牡丹路同住,

後再經過 Singvadjan(新繞牡丹)到本地 Kaqinqljan 的開基地。

本地的 Tjavuliadomamazangiljang 家是承繼牡丹路之地

Tjuangatsuq 家的分家,該家離開後,Tjuangatsuq 家在牡丹路

之地就消失。本地由 Budung、Tjukashu、Salingkuan 等地組成。

Baliyog 八瑤 Savalulju(貓仔)之地大 mamazangiljang Satiligo 家移住與

Tjavuliadomamazangiljang 家同居在 Ka-umaqan(萬里洞)之

地,其兄離本地到 Valuljululju 之地,而由其弟留守本地,招

Kavitse 家為副 mamazangiljang。並有來自台東縣大武鄉

Qanapidje(甘仔壁)之地 Kalavitje 家聘為 mamazangiljang 的

Kalaingan 一職,22傳授五年祭儀式。本地 mamazangiljang 是

Satiligomamazangiljang 家之弟所建之分家,原同在開基地

Ka-umaqan(萬里洞) 居住有五十年,後移到 Qinaljan 之地被日

軍侵犯才移住本地。所以本地 mamazangiljang 是

Tjavuliadomamazangiljang 家勢力的擴張。

Ka-umaan 萬里洞 本地是 Kuskus(高士佛)、Baliyog(八瑤) 、Dadalivan(竹社)等

地的發源地。

Dadalivan 竹社 本地原居 Ka-umaqan(萬里洞)之地,有 La-uleilan(本家是

Tjalilig 之地 Lauleanmamazangiljang 家的分家。)、Kalitjuai 兩家

mamazangiljang 移住址保力庄)居住,後移到 Tsakale 之地到本

地定居。後因長嗣行雙繼婚,易名為 Laulean 家。

Lovaniyau 家,在倫理上不應有次男之家號代表家族揚威。

22 所謂「Aarangiyan」一職,就是昔時尚未建立 mamazangiljang 制度前部落領導人的職稱,主掌

神職處理族務。

Page 20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197

Chinaqei 四林(四林

格)

本地分由 Gi-limats、Shinugongts 等兩地組成。先祖 Jukule 家

是源至台東縣 Valangau(馬蘭)移到 Tjuavudas(九棚)之地,後再

經 Sekuskus(高士佛)之地到 Pagarotje 之地開基。又據之後

Tjuklemamazangiljang 家曾回到故居 Valangau(馬蘭)之地又轉回

本地。此系是否代表恆春阿美的另一個起源,再深入探討。

Vangtsul 滿州 位於恆春地區的舊排灣族部落,古稱蚊蟀。

Tjulasuwak 里德 位於恆春地區的舊排灣族部落,古稱豬嘮束。

Savalji 或 Salavi 永靖 位於恆春地區的舊排灣族部落,古稱射麻里。

Sevalulju 貓仔 位於恆春地區的舊排灣族部落,古稱麻子。

Lingduan 龍鑾 位於恆春地區的舊排灣族部落,古稱令蘭。

Kulaluts 龜仔角 位於恆春地區的舊排灣族部落,古稱龜勞律。

Tjukoluan 鵝鸞鼻 位於恆春地區的舊排灣族部落。

Patsavan 大鳥萬 一 Depedje 家源於 Tjuakakulja 之地下方的 Jakuvulje 之地,

Pajaljinuk 家為 Depedje 家的副 mamazangiljang。後因 Depedje

家不行卑南人之禮,乃被除名規定封立改由 Malaingan 家為

mamazangiljang,Pajaljinuk 仍為副 mamazangiljang。

二 Pajaljinuk 副 mamazangiljang 家從 Kalal-ujungan(加祿堂)移

入。

三 Malaingan 家是原恆春 Tjulasuwak(豬嘮束)之地大

mamazangiljangGaluligul 家之分支 mamazangiljang,該家名是

Takilivan 家的舊家名。

四 Suliap 家來自 Kalalujungan(加祿堂)與 Pajaljinuk 家混居。

五 Tjuljevekan 家是來自 Kuljaljau(坤崙坳)之地,與 Rangal 家

合併。

六 Rangal 家及其支系 Palunglung 家同從大武山經過 Jalaje 之

地到 Tjualagalga 之地與 Ngerel 共居。後來遷移到浸水營古道

之出水坡下方之 Tjuangere 之地,該地是小矮人居住的地方,

而該家 mamazangiljangVais-Pakaleva 獨留本地,其子率眾至

Beleji 之地游走到 Salayasai 之地下方到 Jinaungan 之地定居後,

由此分兩派遷離:一則是長子到 Tjuaraqaraqa 帶部眾後到

Sekusekus(高士佛)之地,其後代是 Palibulon 家。次子遷到

Salaisai 之地後,Nerel(小矮人)與 Rangal 家分離,Nerel(小矮人)

則到 Tjuavange 與 Jumalusalan 等而似滅亡。Rangal 家則與

Tjuljevekan 家在 Salaisai 之地合併。

七 Basasov 家是從 Jakibua (小琉球)到 Kalal-ujungan(加祿堂)

移至 Patsavan(大鳥萬)之地易名為 Qegel 家。

Puliji 舊大鳥部落

之一

此乃 Patsavan 之地的舊址聚落之一。是 Depedje 家在

Patsavan(大鳥萬)之地最早定居的聚落。後來的 Pajaljinuk 家在

此地為其副 mamazangiljang。Pajaljinuk 家是從 Punti 之地附近

Jalalaje 之地,經過 Kalalujungan(加祿堂)、Rarekerek(力里)、

Kuvaleng(姑阿崙)等地到本地與 Depedje 家會聚,此路線應該

也是 Pajaljinuk 家的遷徙路線。

Kuvaleng 古阿崙 祖先 Remereman(Salaats)-Satiljapan 出自 Kaviyangan 之地到

Jaljaavus 定居建 Sadiljapanmamazangiljang 家。後有部眾下山

到 Kalalujungan(加祿堂)再到 Seven(大茅茅)之地,在此定居又

遷到 Chivavau 之地的東方 Pavilivili 之地招 Kajarepan 家在

Talilik 之地的始祖 Puljaljuyan(Saljemedje)與 Kivi(Kalaviling)

之第二代次男 Samunu-Kajarepan 在 Kuvaleng 之地建立

Vaviyolanmamazangiljang 家。(蔡光慧,1998:26)留其妹留在

Pavilivili 之地建立 Vaviyolan 家。其弟在 Seven 之地建立

Pajalogu 家。(蔡光慧,1998;14)而其則往東部之 Chivavau 之

地建立 La-ulilemamazangiljang 家。之後因此該家不是

Kajarepanmamazangiljang 家的分支,而是 Lovaniya 或

Satiljapanmamazangiljang 家的分支。而 Tjuakakuljai 之地的口

傳有此一說可證:「本地是由 Kaviyangan 系統

La-ulilemamazangiljang 家之 Ra-ats 的人迎招

Kajarepanmamazangiljang 家的次子 Samunu 在 Kuvaleng 之地

Page 20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198

建立 Vaviyolanmamazangiljang 家」,(蔡光慧,1998;26)所以

Vaviyolan 家不是 Kajarepanmamazangiljang 家的分支

mamazangiljang,而是 Lovaniyaumamazangiljang 家的分支

mamazangiljang。另從 Pajaljinuk、Kajarepan 等家的遷徙路縣來

論:該家們是從 Punti 之地附近 Jalalaje 之地,經過

Kalalujungan(加祿堂)、Rarekerek(力里)、Kuvaleng(姑阿崙)等地

到本地與 Depedje 家會聚,(蔡光慧,1998;27)此路線應該也

是 Kajarepan 家的遷徙路線。惟在 Kalalujungan(加祿堂)居住時

期,有 Pajaljinuk 家長嗣兄 Padaladalai 與弟 Sajimli 又返 Punti

之地建立另一條路線的 Pajaljinukmamazangiljang 家。(蔡光慧,

1998;11)

Puleti 此乃 Patsavan 之地的舊址部落之一。從 Puliji 之地遷到本地

時,曾有 Tjuauvuuvulje(大龜紋)之地者入侵襲擊,認為本地不

祥,逃往 Puqalisan 之地。

Puqalisan 此乃 Patsavan 之地的舊址部落之一。從 Puleti 之地移入。

Qenaljan Malainganmamazangiljang 家為與 Pajaljinuk 副 mamazangiljang 家

從 Puqalisan 遷入於此,分離後到遷到 Patsavan 之地。

Pukiyongan Depedje 家分離遷入此地,與 Javaluan 家同住。

Page 20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199

然而,筆者為建立 Cimo(箕模) 部族的宗譜如(圖 2-14╱頁)及其如(圖 3-2╱

頁)之部落發展的變遷史,必先來探討排灣族整體 mamazangiljan 的淵源關係,因

此,以下是 Cimo(箕模)部族各部落的研究,列舉說明如下:

一 Lingduwan(龍鑾)之地的 Lovaniyau 宗族

龍鑾潭位於恆春地區墾丁公園附近,最早有小矮人、Lalikim(排灣族前身之

名)、Valis(阿美族前身之名)、Sizol(卑南族前身之名)、Silaya(西拉亞)等的部族在

恆春地區共存生活。後因逢大洪水災難,幸存之祖先逃往山頂,造就 Laval(拉瓦

爾)、Butsu 布曹爾)等部族的 Avulungan 文化。之後,人聚眾生,生計困難,先祖

們南下東遷到 Kalovoaqan 之地匯聚與原居在恆春地區的 Lalikim(排灣族古名)、

Valis(阿美族古名)、Sizol(卑南族古名)等之部族,形成不同部族融合的新部族。

恆春地區最早在原住民時代,就已建立 Lovaniyau、Mavalyo、Galuligul、Tjalingilj

等四大 mamazangiljan 家族。然從文獻中得知,Lovaniyau 與 Galuligul 等家的祖源

是兄弟關係;23Mavalyo 與 Galuligul 等家的祖源是姊弟關係;24Galuligul 與 Tjalingilj

等家的祖源是兄弟關係。25由此祖源關係可知是三男一女,不同於先前所說的生

下二男二女,各成為 mamazangiljan 的說法。但依照以上關係稱謂排序,Lovaniyau

家是長嗣,Mavalyo 家是長女,Tjalingilj 家是次男,Galuligul 家是三男。因此,

按照排灣族傳統社會體制 mamazangiljan 地位的認定標準來論,Lovaniyau 家是其

他三家的本家,然在排灣族整體系統的發展中,Lovaniyau 家族變成排灣族內共

同的宗家。

然對以上之論述,相較小島由道、小林保祥等於 1921 年從事《番族慣習調

查報告書》五卷調查研究時,他們僅以當時的社會形象觀察,論 mamazangiljan

23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99。 24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頁

368。 25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98。

Page 20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00

地位之大小,是不合於傳統階層的秩序與倫理原則。更何況,當時平埔族的勢力

已經進入恆春地區,他們的實力正蘊釀取代傳統 mamazangiljan 地位,才有潘文

杰捨義助紂為虐地幫了日軍打勝牡丹事件。對此事的發生,居住於牡丹鄉石門村

耆老林金德說:「潘文杰能成為排灣族的總頭目是件不可思議事,也是天大的笑

話。」26而筆者對此事的觀察研究持有相同的看法,因為 mamazangiljan 不會做傷

害族人的事。

根據《台灣慣習紀事原住民篇》的文獻內容,27以為恆春地區的排灣族

mamazangiljan 地位的盛衰,大多不外乎為外來頭目如卑南族娶排灣族

mamazangiljan 之女後自封頭目的問題,及日據時代的社長、或封立自屬聽話的頭

目勢力,來消長部落 mamazangiljan 生存的競爭力。雖然實情如此,但後來的閩

粵兩族對地權的侵略更是要重視注意的問題。例如 Lingduwan(龍鑾)之地,在 200

年前,它雖有 30 戶人家,卻構成 150 餘個部落統治的力量,其因是 Lingduwan(龍

鑾)之地有 Lovaniyau 宗家統轄其支系部落的 mamazangiljan,人眾勢大,對外炫耀

猛勇,無力可擋。但到 1875 年,清朝為防務在附近的馬鞍山設置 500 名士兵的

軍營,民心害怕,家屋疏落分散變成貧寒的部落。所以,由此原有輝煌的家勢也

逐漸變得沒落了。回顧 Lingduwan(龍鑾)之地最鼎盛的時期,是在 1821 (清道光) 年

以前的歷史。

有關恆春地區排灣族的漢化過程,可從漢人熟番移居的歷史可分成三期來論

述,28其中第一期 350 年前,台東來的潘文杰的祖先移到猪嘮束,而四林格社之

阿美族隨其後於 300 年到萬里得,到 250 年前如車城、枋山、楓港、刺桐腳、蚊

蟀等之漢人先後移入,150 年前有鳳山的原住民也到萬德里,在此時期移住民因

屢遭排灣人的殺害而多變化。第二期是在 140 年以前,此期在 1874 年牡丹事件

之後,如恆春城建立,招募泉州漳州 3000 人移居本地區,其後,因應廈門招墾

26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頁 283。受訪者:林金德,男,9.1.11 生,居於

屏東縣牡丹鄉石門村 40-3 號,田調日期:1997.10.8。 27 台灣慣習研究會原著;台灣省文獻會譯編,《台灣慣習記事原住篇》(南投:台灣省政府,1993),

頁 102。 28 同上註,頁 73。

Page 20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01

局而移入者更多,因此番害為之減少。第三期是日本佔據以後,因各地嚐試墾殖,

番害逐漸減少。然從 1899 年潘文杰率數十人移住猪嘮束得知,迄今才 114 年的

時間。之前,清朝時代,排灣人拒絕與清和睦時,潘文杰親近獲頒清國政府五品

軍功。而到日本時代,潘文杰在 1874 年牡丹事件的角色是幫助征討排灣族有功

而敘予同三十年勳六等獎。終其一身,他都在幫助外來族群,從事消滅排灣人的

能事,你說?從排灣族的立場如何去評價看待他的功名成就?

在屏東平原平埔族的發展史,餉潭是馬卡道族重要的據點。起初台南地區被

福建族佔據,Silaya 族之亞系馬卡道族大多數移至中央山脈山腳地帶,與 Cimo(箕

模)部族為鄰。然此時,原居 Ljaljeqel 之地的 Lovaniyau 家族長嗣,因遭水害,其

地之人分遷到餉潭與加匏郎二地,在此與馬卡道族相融共居,新建許多部落。其

後有部眾長驅南避至恆春地區者,「大部分遷到猪嘮束」,29而後分離住在射萬里、

萬里得、滿州、四重溪、五重溪、楠西湖及虎頭山等地,他們都是從屏東一帶來

的。30所以有部分的馬卡道族到恆春地區時,因其身上流有小 Lovaniyau

mamazangiyan 家的血緣,然回歸到恆春地區接受宗家 Lovaniyau mamazangiyan 的

保護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其後代回溯到宗家結婚時,憑其優勢的現實條件如語言、

財力、人際關係等,就出賣不尊重自己的宗家,使其從 Thuauvuuvulje(內文)之地

之分家 Salaats與 Saljemedje兩位mamazangiyan想再回到恆春地區復振宗家之地位

時,見勢不妙,不得不分別回到自己的部落 Chialjaavus(舊來義)與 Thuauvuuvulj (內

文)之地去。

然在 350 年前 Salaats 與 Saljemedje 二人率部眾到恆春地區踏查部落形勢時,

曾帶領其弟 Ruljai 與 Paljaljim 等人欲想拓展其勢,但皆無法適應當地的情勢而折

返。亦在此際,告知 Lovaniyau 宗家在地的分家 Tarialep 與 Djunglol 等家分別移往

Puleti 與 Kaviyangan 兩地,來擔任當地的 mamazangiyan,使 Lovaniyau 宗家在恆春

地區的傳統 mamazangiyan 地位開始走入歷史。筆者於 1996 年曾往恆春地區如射

29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頁:

358。 30 同上註,頁 368。

Page 21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02

頂、龍鑾潭、滿州、八瑤、龜仔角、貓仔、旭海、港口等地做田野調查,原以

Lovaniyau 宗家後代為主要田調的對象,但所見到 80 歲以上之耆老皆已無法辨識

自己與排灣族是否有關係,致無法再進一步探討追溯,這是筆者在研究工作中碰

到最大之挫折。現在恆春地區的人雖以閩南語溝通,但從其體質外形來觀察,其

中仍具有排灣族 Cimo(箕模)部族祖先的本色。

日本文獻中記載:「Tjiljasuaq (猪臘束)、Sauvali (射麻裡)、Savaluq (貓

仔)、Drunglan (龍鑾)等四社,原屬 Puyuma (普優馬)部族,自稱斯阿路

(Seqalu) 。」31這段話要注意其歷史背景,在族群的形成與部落的發展,在同一

個地方有其不同的文化現象。然以上所提之四個部落,原屬於 Piyoma 部族者來

到恆春地區的時間點約不及 150 年的時代,32而排灣族 Lalikim 部族到恆春地區,

羅義雄說:「約在 1300-2000年間的歷史」。從 Kalovoaqan 之地的 Lovaniyau 兄弟

移入恆春地區也有約 1000 年間的時間,所以不要誤以為恆春地區各部落都是台

東縣卑南族所建立而成的。事實上,所謂的 Piyoma 部族是排灣族 Lalikim 部族與

卑南族融合而成的新族群,時稱 Paqaluqalu 部族。昔時,原居台東縣馬蘭平原。

後來,該部族是藉由國家體制力量開始介入排灣族恆春地區的事務,才見有日本

文獻南遷移住的現象發生。

「加六堂」,古時已見於鳯山縣誌,被認為歸化的原住民之部落,又據

Atsedas(內獅頭)之地人口碑說:「其頭目家 Kavulongan家之祖,從今

Chialjaavus(舊來義)出來而居住潮州區新置之北方,又移居 Tsiyutsu(平埔曆),

再移 Atsedas(內獅頭)之地。」而據 Singvaudjan(牡丹)駐在所調查的須知簿所記

31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32。所敘之「原屬 Piyoma 部族,自稱 Seqalu」這段話,研

究者認為應該如此說比較完整,也就是說不原屬 Piyoma 部族,而是 Piyoma 族與 Kalolavoaqan

族所形成的部族稱謂 Paqaluqalu 部族,簡稱為 Seqalu 人。而 Tjiljasuaq(猪臘束)、Sauvali(射麻裡)、

Savaluq(貓仔)、Drunglan(龍鑾)等四社民是從台東地區遷往恆春地區。也間接可知早期居住在

Drunglan(龍鑾)的 Rovaniyau 家族也是從台東而來的。 32 川上和一原著;台灣慣習研究會編譯,〈台東恆春二廳轄區內調查書畫(續前)〉,收於台灣省文

獻會,《台灣慣習紀事•原住民篇》(南投:台灣省政府,1993),頁 95。

Page 21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03

載者稱:

昔時,Kavulongan家之祖 Lululaving、Sadjimok等先祖,住在 Spogodan

(加芝來)之地。因為殺害 Tjuauvuuvulje(內文)之地的人,與

Tjuauvuuvulje(內文)之地者發生衝突,遂逃往 Singvaudjan(牡丹)之

地,而在 Singvaudjan(牡丹)之一部稱謂 Siadjivuwan之地建立家園。

從事開墾,從 Spogodan(加芝來)之地移居來者逐次增加,遂形成一小

部落。

筆者為何要特別提出有關 Kavulongan 家的歷史,其目的主要在牡丹事件發生

時,Kavulongan 家是 Singvadjang(舊牡丹)之地的 mamazangiljan。在此役中,該家

父子不幸遭殺害,使其家族到處逃竄,在異地過著隱姓埋名的逃難生活。而上所

說的 Kavulongan 家離開 Chialjaaus(舊來義)之地的經過,是跟隨 Chialjaaus(舊來義)

之地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的分家長嗣的遷徙路線相同,又因曾餉潭的平埔族

有共同生活的情誼,同時與平埔族南下恆春地區共居生活。根據筆者訪談阮美桂

說:「Kavulongan家家曾先經過 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後,與 Salats 祖先

輾轉南下到恆春建部落。」所以在文獻中說:「Kavulongan家是 Tjuauvuuvulje(舊

內文)之地 Lovaniyau 家 mamazangiljan的分家。」而現在 Singvadjang(牡丹)村落

繼任 Kavulongan 家 mamazangiljan 地位是 Kavaluwan 家,該家原是 Kavulongan 家

從 Lingduwan(龍鑾)之地聘請到 Tjukulavau 之地掌管神職巫術的家族」,33這些部落

與 Lovaniyau 家族都有血緣與共居的關係。

按 Aljungitse(阿塱衛)之地的所傳:「恒春方面的 Choalasoa、Lagaruligul 等

兩家,昔時,他們居住在 Arochongan(加祿堂)。其一部分移到 Katipul(知本)

去,一部分移到 Parilao(恆春)地區去。然 Suqaro者,在其以前,從 Cakipoa

(小琉球)島移來 Arochongan(加祿堂)定居。而 Suqaro的頭目的長子則移往

Piyoma之地。」然所謂 Suqaro 者,係指 Lalikim 族與卑南族文化合成 Kalovoaqan1

33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106。

Page 21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04

部族。Kalovoaqan 部族在卑南族稱 Paqaluqalu 部族,而這些人的後代,晚近南下

遷到恆春地區時,自稱 Seqalu 人。這些人「與古琉球人同種」,34蔣斌說:「Cimo(箕

模)部族是從平地遷入山區的一個族群,可能與西拉雅族有關。」35所以「Suqaro

者,在其以前能從 Cakipoa(小琉球)島移來 Arochongan(加祿堂)定居」者,36

是因為 Suqaro 者與 Kalovoaqan、Cimo(箕模)等族有同宗關係的因素。

二 Kachianaumaq 之地系統的小 Lovaniyau 家族

本地位於 Chiagalaus(南大武山)地區,在此由 Lovaniyau 宗家之弟 Saljemedje

率領族人到此居住,在此建立 Kachianaumaq、Kachianaulep、Tjusepiyoma 等核心

部落,並分別由小 Lovaniyau、Mavalyo,Kazangiljang 等分家來建業。而以上三家

都源於恆春地區大 Lovaniyau 宗家的系統所屬管轄,然對排灣族整體發展的族群

關係,從此系統的發展奠定了排灣族內,從 Cimo(箕模)部族分立 Vutsu(布曹爾)

部族的基礎領域。以下是從 Kachianaumaq 之地南下到 Paumaumauq 地區的核心部

落與其 mamazangiljan 家族的發展關係,茲分別列舉說明如下:

(一) Kaviyangan 之地的 Djinglol 家族

在《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中記載,本地的祖源是 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

的 Taugadu 家來分立的。當時,Taugadu mamazangiljan 有三子,長嗣 Saljimlji 留在

本家 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駐守,其妹 Sa-umai 與弟 Saljian 等二人南下遷到

Kaviyangan 之地。有一天,兄妹想建部落,登上高處往四方看,發現本地地勢平

坦適於居住,返回率眾來此居住,而其姊 Sa-umai 在此創建 Tjaruljivak 家,而分

小部分土地其弟 Saljia,建立 Tjaruadjavai 家。後在 Puugti 之地的地域 Ljinvala 之

地找到精通巫術來自 Piyoma 之地的 Macancan,勸其一同到 Kaviyangan 之地,其

乃自立建立 Laliyavan 家。其後,其弟 Saljian 與 Macancan 結婚,所生的長嗣併承

34 潘英,《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頁 10。

35 同上註,頁 10。

36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頁 226。稱:小琉球原住民似可認為屬於 Silaya 族的 Makatau

支族,在恆春地區先與 Kalalovoaqan 族合成後移居小琉球的。

Page 21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05

兩家,但他們都居住在 Laliyavan 家,而 Tjaruadjavai 家成為祭屋之用。此系是本

地來自 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 Taugadu 本家的分家 Tjaruljivak、Laliyavan 等家。

另有來自山腳地帶登山前來的平埔番加入而成,然此番即是從平地萬金庄,

有稱 Ljaljumek 的女 mamazangiljan 與其部下一同前來本地居住,此家稱之 Djinglol

家。之後,因 Djinglol 家長嗣與其 Sa-umai 的 Tjaruljivak 家的長嗣結婚而何合為一,

嗣子代代居住在 Djinglol 家,而 Tjaruljivak 家成祭屋之用。

筆者為瞭解 Djinglol 家的祖源關係,曾訪談 Djinglol 家的耆老周林義治說:「我

們的祖先是兄妹結婚開始,但很不幸孩子生出來,眼睛皆長在膝蓋上。」37此一

傳說之內容與 Lovaniyau 宗家相同。而 Lovaniyau 宗家是恆春地區開創者,其與《番

族慣習調查報告書》中所論「Djinglol 家遠自遙遠的南方」是同宗關係。Djinglol

家離開恆春地區是近代的事,該家用牛車載滿珠錢、琉璃等寶物至Ljamqan之地,

即今南岸庄定居下來,此乃 Putsunuq(文樂)村的原初部落。數年後,留其弟駐守

Putsunuq(文樂)之地建立 Tjuqalju 分家 mamazangiljan。而她自己則北往來到

Takulim(萬金)庄居住。之後其家生下二女,長嗣 Saumai 到 Kaviyangan(佳平)之地

建立 Djinglol 家,次女則來到 Qirlja(萬安)之地建立同名的家。然從以上建之部落,

Djinglol 家始從 Ljamqan(舊文樂)與 Takulim(萬金)庄等分出許多部落,又有部分登

山到 Chialjaavus、Vengalit 等地居住,使山腳地帶的老埤、浮圳、赤山、加匏郎

等地同祖先。後有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到 1931 年前

的第八代絕嗣時,該家「到 Kaviyangan 之地的 Djinglol 家,把長嗣 Camak 迎到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收為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之養子,並繼承 Lovaniyau

家業」,38在此轉移過程,又使 Chialjaavus(舊來義) 之地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系統回歸到 Lovaniyau 宗家的脈絡上,而成為當今 Lovaniyau 家族最大的

mamazangiljan。而後有「部分族人遷到 Kulaluts 之地附近建立 Tjukuvulje 部落,另

37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口述者:周林義治,男,12.12.25 生,居於屏東縣泰武

鄉佳平村 5 鄰 151 號,田調日期:1998.11.8。頁 366。 38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二

冊,資料篇》,頁 181。

Page 21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06

有同名的 Chialjulivak 家代管族務。Kulaluts 之地原來的駐地 mamazangiljan 是

「Tuljalan 家,並不是 Karangiyang 家。」39

又根據周林義治說:「他們現在 Djinglol家在 Kaviyangan之地的

mamazangiljan地位權源是來自來義部落 Lovaniyau家族 mamazangiljan 的

Sateludje所帶來的」。然從此溯源 Sateludje 的祖先,原本就有本地 Djinglol 家的

血緣關係,加上 Djinglol 家出身之曾祖母 Sauljaui 與其結婚,而正式恢復其後代

mamazangiljan 的地位,由此族人才興旺起來。至於有關 Saumai 先祖到 Kaviyangan

之地建立的 Djinglol mamazangiljan 家發展的結果,她的後代到第十九代約 1920

年間,「長嗣 Remereman 嫁到 Pungleti(舊佳興)之地 Tarialip 家,但不久去世了。

分家時,其弟 Teboroan 是與平民生的孩子,建立 Taroaljavai 家。然到現在 Teboroan

的後代成為實際上的繼承者兼監理人。」40

筆者依據《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在 Kaviyangan(舊佳平)

之地於 1931 年,41從 Djinglol mamazangiljan 家族的角度,來探討與 Daugadu、

Ljaruljivak、Taljialep 等 mamazangiljan 家族間之關係,記載說明如下: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 Djinglol mamazangiljan 家是晚期約在 1874 年後從恆

春向西北遷徙,至於從恆春地區的何處來並沒有留下記錄,但可追溯該家是

Cimo(箕模)部族的系統,是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宗家在恆春地區的支系,如

Mavalyo、Tjaljingul、Laguligul 等支系 mamazangiljan 家一樣,與現居住在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的小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家的始祖同是有兄弟淵源關

係。否則,為何 Lovaniyau、Djinglol、Taljialep 等 mamazangiljan 家面臨絕嗣或無

人繼承 mamazangiljan 家業之際,彼此都有互迎成為養子擔任自家 mamazangiljan

的歷史記錄,這是排灣族 mamazangiljan 繼嗣法中,最能顯出彼此有同宗的近親

39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口述者:周林義治,男,12.12.25 生,居於屏東縣泰武

鄉佳平村 5 鄰 151 號,田調日期:1998.11.8,頁 366-367。 40 台灣總督府內務局原著,薛化元、劉燕儷編譯,《台灣先民的遺跡》(台北:稻香,1997〔1936〕),

頁 90-91。 41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62-65。

Page 21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07

關係。綜觀 Taljialep mamazangiljan 家在佳興村是現任最大的 mamazangiljan,但該

家畢竟是Djinglol mamazangiljan家的分支,42而Kasepaiwan(下排灣) 之地Saljimlji–

Daugadu mamazangiljan 家的支系 Tjaruljivak mamazangiljan 家與 Djinglol

mamazangiljan 家聯婚時,援用 Djinglol 家氏為兩家 mamazangiljan 家名,Tjaruljivak

mamazangiljan 家始成祭屋之用。由此可知,Djinglol 家在宗家體制的位階高過

Tjaruljivak 家所致。

另從此一紀錄可知,古昔 Lovaniyau 宗家 mamazangiljan 兄弟在恆春地區

Kalacimocimo 之地分離時,其弟 Saljemedje 是帶著 Laliyavan 的家氏往 Chiagalaus(南

大武山)拓疆,到 Kalachianaulep 之地建立 Kazangiljang 家業後,其子女往各地建

業。其中 Daugadu mamazangiljan 家就是 Saljemedje–Laliyavan 的一條主要支系;

而 Djinglol mamazangiljan 家則是恆春地區 Lovaniyaua 宗家 mamazangiljan 晚期的一

條主要支系。後來,二者子孫在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聯婚。使晚清時代 Dinglol

mamazangiljan 家與來義系的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家在 Paumaumauq 地區共創

家業。

(二)Chialjaavus(來義)系統的小 Lovaniyau 家族

《排灣族慣習調查報告書》中說一般認為 Cimo(箕模)部族或者是來自平地,

據說在北方的 Piyoma 社的舊址有本社 Cimo(箕模)部族的頭目 Lovaniyau 家。因

此‧令人認為其或者來自 Piyoma 社。但舊來義與舊丹林之民卻都否認之。而說:

「我們的祖先發生於 Djadjuladan之地,由此分出本兩社餉潭庄及 Puyoma社等」。

43而居住在 Djadjuludan 之地期間,「因遭「蝦害後, Lovaniyau 家有四子分居各

處,長子下平地,開創 Ljaljeqel 之地;次子來到 Kuvulj 之地,後來遷到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三子移來 Tanasiu(舊丹林)之地;四子則前往 Puyoma(舊

42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64。 43 同上註,頁 68-69。

Page 21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08

平和)之地。」44

這一段話,就可以瞭解來義系 Lovaniyau 家族的淵源關係。所謂「Piyoma 社」?

在界定北方之 Piyoma 之地,然高武安耆老說:

在 Piyoma之地附近有 Darumak部落,Lovaniyau家族曾經居住過,而

到 Lovaniyau家族預備大舉南下遷徙到 Djadjuladan之地前,居住在

Piyoma之地的 Mavalyo家,因其 mamazangiljan 年幼,請求 Lovaniyau

家族留下族人七家看守年幼的 mamazangiljan地位。

所以,Lovaniyau 家人曾遷往到 Piyoma 社下方的 Darumak 之地居住,其後代

即是現德文村之小 Lovaniyau 家族。使 Piyoma 之地鄰近會有 Lovaniyau 家族殘存

的遺跡。而其後,從 Djadjuladan 之地回溯到「Piyoma 社者,其後代現居泰武鄉

平和村。

移居到 Dangti 之地者,是與 Ljacaljas 家分別從 Chianaumaq 之地而來,其

祖建立 Gumuj 家,其後代分別遷往 Kuljaljau、Vavikal 等各地發展。

舊來義(Tjaljaavus)的傳說:

昔時,太陽在 Chialjaavus (舊來義)部落降來到大頭目 Lovaniyau

家住屋的屋簷下生下兩個卵,這兩個卵孵化為男女二子,男子名叫

Vauvuljan,女子名叫 Ljaljemden。此兩人長大後結婚並遷到

Djatjuladan之地生下七子,此即為 Tjaljaavus (舊來義)之地 Cimo

(箕模)族的祖先。」45

從上述說太陽卵降生在 Tjaljaavus (舊來義)部落,此言會誤會 Lovaniyau 家的

變遷史,因 Tjaljaavus (舊來義)之地是在到 Djatjuladan 之地後建立的部落,太陽卵

生怎麼可能會在那裡降生?但在此傳說中的大陽卵生說中的 Chialjaavus (舊來義)

部落,筆者訪問高武安說:「是大洪水時代前的 Chialjaavus (舊來義)之地」。

44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69。 45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117。

Page 21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09

而從 Djadjuladan 之地到 Tjaljaavus (舊來義)之地是在大洪水時代之後的事,所以

Lovaniyau 家曾在大洪水前後來往到 Chialjaavus (舊來義)之地的。

從 Djadjuladan 之地移來者,是經由 Kuvulje 之地而移到 Chialjaavus (舊來義)

部落來,一部分 Chmo(箕模)部族進入 Calasiu(舊丹林)之地。據 Chialjaavus (舊來

義)部落的 mamazaniljan Qalutsangel-Lovaniyau 所說:

昔時,在 Djaadjuladan 之地的時候,有一稱 Remereman的女人,為

Satiljapan家的一員,而創立 Lovaniyau家。後來,Satiljapan 家與

Lovaniyau家起了磨擦,於是 Cimo(箕模)一族乃移居 Chialjaavus(舊

來義)部落,此系是西 Lovaniyau家,而此系是較慢到 Chialjaavus(舊

來義)者。這時,太陽之卵落在 Lovaniyau-inaval之家前面。從這卵

生出來一女子,又名稱謂 Remereman,後成為 mamazaniljan,這 Remerema

是距今十代以前,即所謂之東 Lovaniyau家,則稱謂太陽卵之子孫,

即稱謂箕模(Chimo)部族之發生地。然而從 Djadjuludan之地移居到

Chialjaavus(舊來義)部落的 Remerema因無子絶後。46

所以,Chialjaavus(舊來義)部落之 Cimo(箕模)部族來自 Djadjuludan 者,有

Sadiljapan 家創建 Lovaniyau 家族。但到 Remerema 時代絕嗣,後又由 Sadiljapan 家

到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收養 Djiglol 家的長嗣子繼位,這是西 Lovaniyan 家族的

系統。相對地,先到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的 Lovaniyan 家,也有在屋簷太陽卵

生的傳說,此系是內文系東 Lovaniyan 家族的系統。由此可知,兩系 Lovaniyan

家族皆有太陽卵生留傳下來的誕生說。

(三)Kavulungan 之地的 Cimo 部族

昔時居住在這裡的 Paiwan(排灣)族,有分派到各地去的痕跡,現在以

Vengalit(舊望家)之地為故鄉者,有 Rarekerek(舊力里)、Tjuvetsekadan(舊七佳)、

46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原著;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頁 346。

Page 21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10

koabal(舊古華)等地之各一部分。據 Koabal(舊古華)之地之 mamazangiljan

Chianubak-Salyak 所說:「他們的祖先昔時住在 Kavulungan之地,300年前之祖

Pajoylog-Ramok與 Rarekerek(舊力里)之 Kakotsan、Tajimarao、(Jalogan 等人

一起移到 Zatsubatsubakan 之地來,又移 Chababanab,後來再移現在之地即

koabal(舊古華)定居下來。」關於 Rarekerek(舊力里)之地,Kakateyan、Talimarao

等家都自認為來自其故地 Kavulungan 之地是 Cimo(箕模)部族與 Vutsul(布曹爾)部

族最先融合之地。按 Zagalan-Talimaro 之言:「昔時, Talimarao家之祖先,從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出發而到 Kavulungan之地移去,而 Chilalok 與

Sauniyau等兩姊妹移來 Rarekerek(舊力里)之地。」而 Kakateyan 家之女 Jujun-

Kakateyan 所說:「距今 250年前之祖 Sauniyau居住在 Kavulungan之地。」Koabal

(舊古華或割肉)之地傳說,在 Kavulungan 之地分為 Vengalit(舊望家)與

Chkatatan(舊歸崇)等兩地方。即到 Vengalit(舊望家)之地者為 Chaloban-Kalbich;前

往 Chkatatan(舊歸崇)之地者,乃為 Klulu-Tsorimodjoq。在 Chkatatan(舊歸崇)之地前

記 Tsorimodjoq 之祖,距今 250 年前有男子稱謂 Simuragan-Tsorimodjoq 者,從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而到 Kavulungan 之地,後移來此地,即移入 Chkatatan(舊

歸崇)之地。除 Chkatatan(舊歸崇)之地有以上的記錄之外,尚有稱謂 Pchuk 家的

mamazangiljan 家距今 250 年前居住在 Kavulungan 之地。

按 Pailus(舊南和部落之一)之地的 Bangaban-Irurapirap 的話說:

Vengalit(舊望家)之地的 Vutsul(布曹爾)部族,起初住在 Kavulungan

之地。從此地移居 Vengalit(舊望家)之地之稍為西方的 Kalaga之地

去。在此地,由太陽卵生出三個人,這三人之子孫乃成為頭目系。後

再返回 Kavulungan 之地,嗣後又到 Kalaga之地,再至 Vengalit(舊

望家)之地。又因與 Cimo(箕模)族族締結婚姻關係而雙方的頭目在一

起,現在 Vengalit(舊望家)之地屬於這個系統的不過 3戶而已。

依據 Vengalit(舊望家)之地日警駐在所調查的須知簿,約在 300 年前,從

Page 21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11

Kavulungan 地區分派出來的 Vutsul(布曹爾)部族,一部分經由 Bongalit(舊望家)

之地東方約 432 公尺之 Kavulungan 之地的新部落而至 Vengalit(舊望家)部落;另

一部分到 Pailjus(舊南和)之地。又有一部分經由 Tjaulangao 之地而分到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但住在 Kaviyangan(舊佳平)之 Civoroan-Coqajo 之說:「部

落內並無來自 Kavulungan 者云。」如前記錄述,Kaluvugan 之地,昔時,似相當

繁盛的原住民部落,成為從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移居而來的一個落腳地點。

Kavulungan 之土地,因以上的理由,現在其所有都分離到 Vengalit(舊望家)、

Pailjus(舊南和)、Rarekerek(舊力里)、Chkatatan(舊歸崇)等部落,而對此地區管轄權,

以 Larekerek(舊力里)、Chkatatan(舊歸崇)等地者在這塊地區享有狩獵、耕作的權

利,但是他們要行使其權利時,務須先通知 Vengalit(舊望家)、Pailjus(舊南和)等

二地之 mamazangiljan 家知悉相應,因為他們有同源的始祖關係,又因 Rarekerek(舊

力里)、Chkatatan(舊歸崇)等二地的始祖是分家地位,每年須送出酒作為代償。

我們還可再從《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記載深入的

認識 Tjuljevekan mamazangiljan 家的源由,以下是文獻記錄的內容:

Tjuljevekan mamazangiljan 家是東 Lovaniyau mamazangiljan居住

在 Kaviyangan 之地時所建立的分支家系。昔時,Vungalit之地的舊

址 Kaljangu之地是 ChIaljaavus之地 Lovaniyau mamazangiljan家的

領地。之後,當 Tjulevekan mamazangiljan家被 Tjaruljivak

mamazangiljan 家合併時,Alalj的嗣子 Tjuku則到 Kuabar之地建立

Sulinaq mamazangiljan 家。47

所以,從排灣族繼嗣制度來論,現居 Vengalit(望嘉)村的 Tjuljevekan

mamazangiljan家是Sulinaq mamazangiljan家分離留註Vengalit(望嘉)之地的分家,

其地位不能高過 Sulinaq mamazangiljan 家。因此 Sulinaq mamazangiljan 家是在

Vengalit(望嘉)之地 Tjuljevekan mamazangiljan 家的本家。而要注意的是在

47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73。

Page 22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12

Vengalit(望嘉)之地被 Chialjuljivak 家合併的 Tjuljevekan 家是其弟弟的系統。所以,

Tjuljevekan 家的長嗣移住到 Kuwabal 之地時,改其家號為 Sulinaq mamazangiljan

家。至於彼此的宗家為何家?從如(圖 3-2/頁 144)可追溯的是 Lovaniyau

mamazangiljan家。但是,後來,國家的體制介入本地區時的變化,留駐在Vungalit(舊

望家)之地的 Tjuljevekan mamazangiljan 家人,善於應用時事的機會,先從 Kuljaljau

之地 Lingdjan 家與 Giling 家的聯姻關係套取合法化之 mamazangiljan 地位,把

Lingdjan 家的祭屋名 Tjuljevekan 家連結成為家氏相同的來源,這對整體排灣族的

mamazangiljan 繼嗣原則相違背,家屋名是已經神格化的家氏名稱,在表示對祖先

們創業維艱的緬懷之意,建立的祭屋,不應該再轉移成為家氏,視為傳統的合法

政權。

(四)Kuljaljau 系統的 Giling 家族

依據 1935 年《台灣高砂族系屬所屬之研究》馬淵東一調查記錄:「舊古樓有

Giling、Ladang、Tjuljevekan 等三家 mamazangiljan」,但從所記錄的系譜中我們發

現 Ladang、Tjuljevekan 等兩家 mamazangiljan 來源與傳承複雜,看不出有誰是真的

當家 mamazangiljan。

Giling 家是當地的 mamazangiljan 家族,祖先係從恆春經過沿海岸到

Rarekerek(舊力里)、Kulasan 之地後定居於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者。但從

Tjuvetsekadan(舊七佳)耆老顏明發說:「最先在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建業者是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家族。」48由此可知,Giling 家是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家族留下的分家,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的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家正是他

們的本家後代。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 Giling mamazangiljan 家曾遭家變,當時,該家

mamazangiljan 逃離到 Tjua Tjuauvuuvulje (舊內文)之地避難,接受 Lovaniyau

48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頁 226。口述者:顏明發,男,6.8.22 生,居於屏東現

春日鄉七佳村 6 鄰 43 號,採訪日期:1998.2.2。

Page 22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13

mamazangiljan 家的保護。從此 Giling 家又回流到到 Tjuauvuuvulje (舊內文)之地同

源的本家系統。49而後,繼任該家在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的 mamazangiljan 家吳開

花,本人不是 Giling mamazangiljan 家家,而是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家的嫡系。

由此可知,顏明發以為「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家族是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的

開基祖」的論說不是沒有理由,而在 Cimo(箕模)部族變遷史上的理論應用是合理

的,因為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家族的發祥地在恆春半島的 Lingduwan(龍鑾潭)

之地,祖先們沿者海岸往西北方遷徙,昔時的 Arochongan(舊加祿堂)、Rarekerek(舊

力里)、Kuljaljau(舊古樓)等地皆是往 Chiagalaus(南大武山)地區的必經之地,而按

照 Cimo(箕模)部族的傳統習慣,部落的分離是由嫡系長子離開,另建新部落的制

度,在原部落所留下的基業,全交由其弟或妹繼續傳承,這是 Cimo(箕模)人部落

傳承的繼嗣原則。

在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 Cimo(箕模)部族與 Vutsul(布曹爾)部族皆重視祭祀活

動,Vutsul(布曹爾) 部族首重五年祭。此在 Padain(高燕)之地有一傳說。而 Cimo(箕

模) 部族是以三年祭為首要,但到 Chialjaavus(舊來義)的遷徙過程中,經過文化

合成改變了 Cimo(箕模) 部族祭儀。而居住在萬巒鄉平埔化的 Cimo(箕模) 部族,

他們在古社會行的是三年一輪的「襖牢祭」,此與 Cimo(箕模) 部族的祭儀相仿。

Kuljaljao(舊古樓)之地如(圖 2-14/頁 144)的 mamazangiljan Tjuljevekan 家地位之

形成,而則「領有台東方面之土地」一說,對此一論述,Giling 家 mamazangiljan

吳開花說:

Giling家始祖是從台東的 Lupaqac之地所建立來的。其後,Lupaqac 之

地的 Giling家跟隨 Lovaniyau家繞過 Paliljaliljau地區來到

Kuljaljao(舊古樓)之地建立 Giling宗家,其嫡長子 mamazangiljan

因被 Lincal家陷害發生家難流落到 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接受

Lovaniyau家的保護,而後聯姻成為 Tjuleng家,而留駐於 Kuljaljao(舊

49 Laluualuualts 家之男子與 Gemesul-Lovaniyau mamazangiljang 結婚,後因離婚,該男子

又因 Giling 家之 mamazangiljang 逃亡此地與其結婚,使其家之名共同改為 Tjuleng 家。而 Tjuleng

家氏在 Tjuaovoovolje 之地,才開始出現使用,之前,該家並不稱之 Tjuleng 家。

Page 22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14

古樓)之地的產業遺由其弟家接掌。

所以,Kuljaljao(舊古樓)之地 mamazangiljang Tjuljevekan 家,則領有台東方面

之地的論述,可以在此澄清,尤其已知 Tjuljevekan 家的 Pachialjinuk 本家是在

Pungleti 之地建立的。其後之本家 Djakudjakuts 雖有到大武溪上遊居住,但在此地

歸屬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家管轄,並未因到台東方面建部落而有所影響。

在此另有一例要特別說明,就是 Tjuku-Pajaljinuk 在 Pungti 之地因爭地失利離

開到 Tjaqa-u(大後)之地,在此建立 Kazangiljang 家來彰顯自己的社會地位是有依

據的。所以,她再婚時,Djakudjakuts mamazangiyan 家的嗣子都願放棄自己的江

山,屈就在 Kazangiljang 家的光芒。但在聯姻之際,因雙方長老無法比較彼此家

族社會地位之大小,同意雙方自棄自己家名,夫妻移居 Pongti 之地另立 Lingdjan

家氏。後來,他們的長嗣獨自移到 Kuljaljau 之地,建立 Lingdjan 家氏,在該家旁

立祭屋稱 Tjuljevekan 家號,此意在放空自我,表達願遠走高飛,自立門戶,不帶

走本家絲毫的家產。

所以,可知 Tjuljevekan 家的 mamazangiljan 地位,是從 Punglt 之地的 Pajaljinuk

mamazangiljan家分離到Tjuaqa-u之地的改家氏稱Kazangiljang mamazangiljan家名。

然後在到 Pungti 之地與 Djakudjakuts mamazangiljang 家嗣子結婚時,建立 Lingdjan

家,而在 Tjuaqa-u 之地的時期,就以 Tjuljevekan 之名為祭屋。後其長嗣 Ljeljeng

到 Kuljaljau 之地時,以 Lingdjan 家之名招贅本地大 mamazangiljan Giling 家五子

Parco 結婚時,仍延用 Lingdjan 家號,而在 Giling 家旗下專責處理納貢事務。古

昔的 Kuljaljau 之地,並沒有 Lingdjan 家的屬民與領地。後來因媳婦 Ljeljeng 出賣

Giling 本家與 Puyoma 人發生嫌隙,Giling mamazangiljan 舉家逃往 Tjuauvuuvulje(內

文)之地時,Lingdjan 家把家號改為 Tjuljevekan mamazangiljan,並藉機篡奪 Giling

mamazangiljan 家的社會地位。

綜此一觀,Tjuljevekan 家的 mamazangiljan 並非按照排灣族 mamazangiljan 繼

嗣的律法得到合法的地位。然此一說,有關許功明在古樓村以為 Tjuljevekan 家是

Page 22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15

現在古樓村大 mamazangiljan 的論述確有很大的區別。古樓村 mamazangiljan 的關

係,在《高砂系所屬之研究》之研究,因祖先之起源交待不清,無法相互聯結而

出現尚待澄清的盲點。

(五)Tjuauvuuvulj(大龜文)之地的東 Lovaniyau 家族

在南部排灣(Paiwan)族中,最有勢力而且最旺盛者,殆係 Tjuauvuuvulje(舊

內文)部落。同 mamazangiljan 的屬下地域之居民稱謂「Tjuauvuuvulje (舊內文)」地

區,作為部族的總名稱。其屬下部落的範圍大體上北自 Seveng(士文)部落,而南

迄 Gen-rogan(草埔後埔)。日本文獻稱:「Tjuauvuuvulje (舊內文)之地有所謂大

mamazangiljan Lovaniyau 家與二 mamazangiljan Tjuleng 兩個 mamazangiljan 家。」兩

者之故地同為 Kaviyangau(舊佳平)之地,只是曾在南下遷徙的過程中有時分開或

先後而至,Lovaniyau 家開始從 Kaviyangau(舊佳平)之地移居 Chialjaavus 之地,而

Tjuleng 家先移至 Pungti 之地,從此其後,Tjuleng 家都隨著 Lovaniyau 家之後遷徙。

Lovaniyau 家的創始祖 Salaatse,Tjuleng 家的創始祖 Saaljisu,兩家是同源兄弟一同

遷徙,後來到 Tjuauvuuvulje (舊內文)之地居住時,他們的第四代 Gemesil-Lovaniyau

和 Rangaran-Tjuleng 聯姻合併成為 Lovaniyau 家族。至於,Salaats-Lovaniyauru 之弟

Saalji-Tjuleng 家的演變,那是到第四代 Rangaran-Tjuleng 與 Gemesil-Lovaniyau 離婚

後,Rangaran-Tjuleng 家另娶來至 Kuljauljau(舊古樓)之地 Giling 家族之女 Tjuku,

但其後代下落不明。日本文獻所稱的 Tjuleng 家,從其祖源是 Azizo 就與

Salaats-Lovaniyauru 之不同代,就不可能是兄弟,而從宮本所採錄的系譜往下看到

第六代,Tjuleng 家的家氏不是 Tjuleng 家,而是 Jajasop 家,這是值得探討的。難

怪從現任 Sauljaui-Lovaniyau(陳美蓮)祖母 Vais 的傳說:

現在獅子鄉 Tjuleng 家的 mamazangiljan來源,是從其祖母 Tjuku 之

弟 Semegiyol入贅到 Jajasop家,與該家長女 Tjuku,建立新 Tjuleng

家。此 Tjuleng 家非此 Tjuleng家。

Tjuauvuuvulje (舊內文)之地名稱,用排灣語的字根來音譯,其意是「源頭」

Page 22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16

稱謂「Obol」。「Tjuauvuuvulje」即最早的源頭的意思。「內文」這個名稱,在《蕃

族調查報告書》有所說明:清朝,Lovaniyau 家所居住的地謂之「內文」,而 Tjuleng

家之居處稱謂「外文」,而內文的文,取自往時稱謂「龜文」的「文」,以稱內文、

外文。龜稱謂「Kobo」是來自漢音簡略者。《鳳山縣志》,「大龜文」的部落置在

卑南覓歸化生番六十五部落之中,其位置在卑南之南方。

「Tjuauvuuvulje (舊內文)社民的祖先出自 Paumaumauq的 Chialjaavus(舊

來義),Lovaniyau家之祖 Salaats先移到 Kaviyangan (舊佳平)東方的小山

Pinarutavatavan的地方。」50由此可知,Lovaniyau 家是先到 Kaviyangan 之地再

經過 Chialjaavus 之地而來。

根據內獅頭社老番 Uliu-Paljuvaq 所說:「在太古時候,我們的祖先都是從

Pinavavenqacan之大石出生,而且一起下山,經過近大武山的 Pinalutavan、

Avulungan等地。」51 此句裡,提示 Lovaniyau 家的祖先,原古時代是從台東縣

的 Kalalovoaqan 之地而移遷到 Avulungan(大武山)地區各地。

「昔時,Tjuauvuuvulje (舊內文)社民,最初移居至 Sabdiq之地時」,52由

此可知,Sabdiq 之地的社群都是從 Tjuauvuuvulje (舊內文)之地遷居而來。Sabdiq

之地者現居於達仁、獅子等鄉之部分部落。

探索被稱為大 mamazangiljan 的 Lovaniyau 家之所屬各部落之由來,從如(表

3-2/頁)的敘述可知 Lovaniyau 家之祖所開創的各部落:

有關 Azubun(舊獅子)之地是 Baljailjai 家來自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其子

Kaivolji-Pajaijai 成為其祖云。在前面 Rarekerek(舊力里)之地,對於 Kalovuwan 之地

mamazangiljan 系統之家事,其所述及 Djakodjakuts 家,昔時,也從 Kaviyangan(舊

50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80。Lovaniyau 家之祖 Salaats 先移到的 Kaviyangan (舊佳

平)東方的小山 Pinarutavatavan 的地方的地名是援用其舊址 Pinalutavan 之地。 51 同上註,頁 82。

52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33。

Page 22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17

佳平)之地出發,而經由 Chokaragan 之地,53而到土名 Djaqas 之地而建設部落為開

始,其徑路經過平地而來,而從 Rarekerek(舊力里)之地分派出來者,有出 liljao(出

水坡)及 Chialjangatowan 部落。該部落的祖先,古時是從台南平地而來。後與

Kalovuwan 之地者,一起經由 Rarekerek(舊力里)之地而到二者地方來。liljao(t 出水

坡)之地的人,曾一時移到台東縣下的 Talilik(大里力)地方而至 Sarayasai 之地,54經

由出 liljao(出水坡)附近 Rarekerek(舊力里)、Seveng(舊士文)、Kaubal(舊古華)等地

而到 liljao(出水坡)來。Chialjangatoan 之地是從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回到

Rarekerek(舊力里)之地,後移Kaubal(舊古華)之地,嗣因受台東方面的 Panapanayang

部族之襲擊而移居當地。

鄰接 Atsedas(舊內獅頭之一)之地的 Vuli-il(舊內獅頭之一)部落,是稱謂

Patungatoan 家係屬於 Lovaniyau 家系統的男子之勢力所屬者。當時,有 Patungatoan

家和 Li-melim 家等二個系統,而 Li-melim 家已絕滅,而僅存 Patungatoan 家而已。

本來以 mamazangiljan 地位而擁有土地者只有 Li-melim 家系,Patungatoan 家僅有

單純的土地監察權而已。Atsedas(舊內獅頭)之地曾經遭到外國人即荷蘭國或稱

Baljau 討伐,整個部落在 Tjuauvuuvulje(內文)之地搭建避難所。結果在 Tjuauvuuvulje

(內文)之地交戰,生還者僅有 3 人云。又從 Seveng(舊士文)之地來到南勢湖地區

之 Klayu 之地而最初來者再分離,1931 年僅有 17 戶。位於南勢湖地區之 Padain

之地是由 Lovaniyau 家之祖 Salaatse,首先看定其土地而建立部落,創建 Gelgel

mamazangiljan 家。後將其子孫 Lulji 之子 Mulanen 送其為養子,而更鞏固了

Lovaniyau 家勢力的基礎。Malyogao 之地是由 Lovaniyan 家之祖 Salaatse 派遣平民

Singyo-Suilen 統治其地為其肇始。Aljungic(阿塱衛)部落第一代的 Sauljaljui 是由

Tjuauvuuvulje (內文)之地所移居來者。如據 Aljungic(阿塱衛)部落所傳:「Lovaniyau

家之祖 Salaatse一同居住在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再移 Kaviyangan(舊佳

平)之地,經由平地而到了 Tjuauvuuvulje (內文)之地。」居住在 Kinadjavu 之地

53 Chokaragan 之地位於 Rarukruk(力里溪左岸之地。

54 Sarayasai 之地即舊大鳥之地之一,現在同部落的 Rangl 家仍存在。

Page 22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18

的 Tsulelje 家,同樣與 Lovaniyan 家一起從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出來而到

Tjuauvuuvulje (內文)之地來,而在 Bongbonglan 之地之北 Coachiavovo 之地建造了

部落。但此一說法與 Tjuauvuuvulje 之地者有出入,Tjuauvuuvulje 之地者稱:

「Lovaniyan家族先到 Kaviyangan之地的 Panarutavan小山丘居住。」

根據耆老洪玉祺口述之路徑與日本文獻所記錄的路線相同,茲摘錄如下:

Rarangan (註:位於 Chialjangatoan、Qovol 一帶。)→Valonges (註:Tjuovoovolje

地區之外。) →Coantsar)(註: Sadip 之地上方。) →Loaqaroan (註: Qaljapan 之

地上方。) →Coadalinungan(註: Qaljapan 之地的近處。) →Coatsinga(註:Qaljapan

溪、大武溪合流點上方。) →Coaeianus (註:Sukuia 溪河口南岸) →Payaya (註:

Rudjaqas 之地北方。) →Jurauzun ((註:Sukuia)山之南。) →(Coatsaratai (註:

今之 Aljungic 部落之下方。) →Parovutsian (註: Tjuazaljum)之地下方。) →Qinaljan

之地,在此求覓土地而居,由此可知其移居痕跡。

Tsulelje 家曾經被東部排灣的 Qetseling(舊加津林)之地之衛星部落,Ljupedje

部落者殺害多數的屬下,少數的殘存者奔到 Tjuauvuuvulje (內文)之地去乞求助力。

於是在 Qinaljan(汽那樣)之地接受 Lovaniyan 家之保護。

在 Tsulelje 家來住以前,Ljupedje 部落人已來到 Aljungic(阿塱衛)之地一帶定

居。現在的 Aljungic(阿塱衛)部落的人,主要是由 Maljipa(麻里巴)、Tjuaqatsiljai

等地移來者所形成。現在 Aljungic(阿塱衛)之地的 mamazangiljan 是 Pa-ljaljim 的後

代廖金珠,即為 Tuaqatsiljai 之地的 Volovol 家所分出來者,原來其祖同源 Lovaniyan

家之祖,後分離到 Aljungic(阿塱衛)之地由 Umaljeng-Lovaniyau 始封立為

mamazangiljan 家。

被稱為 Tjuleng 家之屬下中,有 Maljipa(麻里巴)之地者。現在的所謂外麻里巴

之地,土名稱謂 Tjuljasuwan。55其中一部眾亦居稱謂 Maljipa(麻里巴)之地者,係

由 Tjuauvuuvulje (內文)之地來的 Semegiyol- Sulnun 的男子建立的。當時與 Sulnun

55 Tjuljasuwan 之意是家屋用的之灣曲橡木者稱做「sowayan」,因本地附近的山灣曲如

「Sasowayan」,故有此稱。

Page 22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19

家一同來者有 Paljigun、Patjulo、Pachiu 等家諸姓移到中 Bentel 之地去。Patjulo 家

則移到 Binusasuwayan(內麻里巴)之地;Pachiul 家也移到 Binusasuwayan(內麻里巴)

之地去。其後,移來這附近定居者有 Chalojiba、Lupunchan、Jatajata、Aloozu、Gilgil

等十戶。以上之中,也有從 Tjuatsatsvla n (草山)之地移居者一戶云。當時,也有

同從了 Tjuleng 家的部眾(內文)之地分派者之中的 Lagalan 者是移到台東一帶,但

文獻中未紀錄,當地耆老也無所知。

約在 200年前,從台東地區Kaljaving之地由Chachiraval家的男子 Shilalo者,

來到 Sapediq 地區的 Klayu 之地,最初僅有 2 戶,而到 1930 年時已有 30 戶之多。

Klayu 之地是由稱謂 Bajai-Tjuleng 者,前來定居為其初創,後來,其一部分移居

Jutsuges(草埔後)之地。Azabis 部落是由 Tjuleng 家的平民 Luji-chabalitsu 所開拓者。

約在 200 年前,從 Seveng(舊士文)之地來到 Sapediq 地區 Klayu 之地而最初來者再

分離,現在僅有 17 戶。Gado(竹坑)之地是由 Goji-Tajibok 從 Tjuauvuuvulje(內文)

之地分派出去者。Pinalus 之地是由 Pujajui-Sokajip 亦從 Tjuauvuuvulj (內文)之地分

出去者。他原為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家之屬下,因其土地為 Tjuleng 家所屬之

地,故成為 Tjuleng 家之屬下。

內、外 Tjuaqatsiljai 之地,是因 Seveng(舊士文)之地的 Jajagat-Palegol 者與

Tjuauvuuvulj (內文)之地之女子結婚,為監視土地而到外 Tjuaqatsiljai 之地而成為

其祖,其分部落稱謂 Bentele(中麻里巴)。Bentele(中麻里巴)之舊部落在 Hochib 之

地,而多受與台東方面之所謂 Paqalo 部族之交通的影響,即成 Aljungits(安朔)之

地與 Tjuauvuuvulj (內文)之地來往的中途站。

Bonvulan 是由 Tjuleng 家之平民 Singiyol-Papal 前往,而在其地成為始祖。

Chogalao 之地,古時屬於 Seveng(舊士文)之地 Tuljalan 家之屬地系統者,由 Tuljalan

家之平民 Tekaigeji 到其地開創而成為其祖。其與 Tjuleng 家的關係,是因 Tjuleng

家 Singiyol 之妻是 Chogalao 之地的人結婚之故。由此可知,Seveng(舊士文)之地

非 Tjuleng 家之屬地,而以上另有所見的事實是,Tjuleng 家之弟 Singiyol-Papal 是

Page 22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20

平民,所以顏明發耆老說:

Tjuleng家的始祖到 Tjuauvuuvulj (內文)之地,開始時也是平民,

Tjuleng家能成為Tjuauvuuvulj (內文)之地的二號mamazangiljan地位,

完全是 Sagemesil-Lovaniyau與其平民祖先(註:家號 Laluwaluwats 家)

聯姻所得的升級婚地位。

對以上之論述,獅子鄉耆老周深仁也知道而同意。

Seveng(舊士文)之地從往昔是屬於 Pajalok 及 Tujalan 等二 mamazangiljan 家之

支配。附屬於同部落者有 Tanda、Chisagal(南平)等二地,皆係同一系統。Seveng(舊

士文)之地的戶數在 1930 年有 197 戶,其中屬於 Pajalok 家系統者約有 20 戶,

Tujalan 家系統者占其大部分。所以 Seveng(舊士文)之地 mamazangiljan Pajalok 與

Tujalan 等家,其祖同出自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同住於枋寮之地。其移居現

在的位置是以 Pajalok 家為始,Tujalan 家則往 Chialjavareya(南勢湖)之地,後來,才

移居此地云。有稱為 Pajalok 家之嗣 Kujun 者,來到此地,先將帶來的狗留下,

繼續往他處求覓土地之後返回來看時,發現狗因塞在泉水孔而死亡。而排灣語塞

止這泉水謂之「Sbon」,這就成為本地的名稱而稱謂 Kasevengan。

Pajalok 家者距今 300 年前之祖 Kujun 之妻,為蛇的化身。其女與 Pasalibai 家

人成婚而生蛇。其蛇竟有十條云。又有一說,是 1921 年駐在所之調查如此說:

往時,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有 Smankaja祭,即為馘首祭。當行祭

時,所有部落民都集合前來共同祭祀,只有 Giling mamazangiljan

家的 Kujun遲來祭場。時已祭畢,Kujun大為憤怒,立刻返身回家,

其後懷恨斬首全部落的人,於是,引起共憤而命 Kujun退位。因之,

Kujun移到 Seveng(舊士文)之地去云。後因 Kujun與敵對的部落抗爭

而回歸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去,由於 Pajalok家之勢力狂盛,又

復移往 Seveng(舊士文)之地之地定居。

有稱謂 Sapedeq 地區的一群排灣族,所居住之地理環境的位置,北方隣接

Page 22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21

Tjuauvuuvulje(舊內文)地區,南方隣接 Paliljaliljau(恆春)地區。本地區的範圍

有潮州區 Chalobababat(牡丹路)、Suba(家新路)、Pasemuk 或 lomaq 等四個部落;

在草埔後的管轄內者,有 Sinakalan、Chakoarin、Chikaravan 等三部落,而另外

Gemrogan、Choatsukushi 等部落亦包括在內,然居住在本地區者自稱謂 Sapedeq

地區之人。

按《蕃族習慣調查報告書》第五卷第一冊稱:「Tjuangacuq 家」之祖 Sajip 及

Valaivai 家之祖 Sakabu 者,從 Kavulongan 地區之 Kulivu 部落移居東海岸 Kulivong

之地,即其移居徑路是從台東縣大武而到太麻里方面而到 Pasuuk 者,為了再求

良地而以豹及犬為先導而前往南方而發現在所居之地云。所以真正純粹的

Sapedeq地區之人,是指現在的 lomaq之地之mamazangiljan家Tjuangacuq及Valaivai

等兩家之祖來開創而成為開祖而言。

lomaq 之地是原部落之意,與所謂 Paumanmaq 者同義,Chalobababat(牡

丹路)、Suba(家新路)兩部落是從本地分派出來的衛星部落。而與以上有

異而至後世形成 Genrogan(草埔後)之地的 Gemrogan、Sinakalan、Chakoarin、

Chikaraban、Choatsukushi 等五個聚落。然到 1931 年宮本來到 Chialjaavus(舊內

文)之地調查時,他把 Lovaniyau 家與 Tjuleng 家的統治權,區隔列舉來說明

意義不大。然要確認宮本之調查的意義之前,筆者以為先瞭解兩家的歷史背

景:其一、Lovaniyau 家女子 Gemesil 曾與 Tjuleng 家男子結婚,但在 Tjuleng

家系譜未曾交待。只能看出 Gemesil 與其創始祖 Azizo 是同一代之人,而在

之前,Lovaniyau 家前還有三代祖先。56其二,Lovaniyau 家居住 Tjuauvuuvulje(舊

內文)之地時,Jajasop 家數代後才由 Lovaniyau 家男子 Semegiyol 與

Tjuku-Jajasop 建立新 Tjuleng 家。57其三、從傳說故事稱:

Tjuleng家的 mamazangiljan地位的來源是 Lovaniyau家不吃人民

56

台北市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二

冊》,頁 196。 57

內政部委託單位,尹建中執行,《台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台北市:

台灣大學人類學,1994),頁 200-201。

Page 23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22

贈送的獸租,掛在外面腐敗。後有 Tjuleng家人覺得可惜,請求

Salaats-Lovaniyau讓他們帶回去吃,Salaats-Lovaniyau答應了。

他們就跑到 Taupili家大喊的說,Salaats- Lovaniyau不吃獸租,

那 Malipa與 Tjuaqatsiljai 之地就變成我們的了。58

傳說,他們的慣例是如此形成的。由以上論述可以推測,Tjuleng 家

mamazangiljan 的地位是可以再探討研究的。

按照 Chialjuavus(舊來義)、Kuljaljau(舊古樓)等地之說法:「大 mamazangiljan

Lovaniyan家從其故地移居而被稱為移居之祖者,約在 10代前之事。」59即創始

祖 Salaats 從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經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移居

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者,其所經過之路線,在 Pailjus(舊南和)之地居住三年,

Rarekerek(舊力里)三年,Siniljizau 之地約居住四年,然後到達 Tjuauvuuvulje (內文)

之地又有一說是「從 Pailjus(舊南和)之地轉居 Tjuvetsekadan(舊七佳)之地。」

這種經過從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或從 Tjuvetsekadan(舊七佳)之地方面的傳說是

相通。據 Rarekerek(舊力里)之地所傳,Lovaniyau 家之祖稱謂 Puljaljuyan 者,從

Chialjaavus(舊來義)移來 Tjuvetsekadan(舊七佳)之地到第三代 Rangaran,移居

Tjuauvuuvulje (內文)之地與在地Lovanijan家的長女結婚,從此建立東、西Lovaniyau

家族系統合一的歷史發展。

有關 Tjuleng 家之祖先 Aljisu 的傳說,據所傳,有以下的存留:「二頭目 Tjuleng

家之祖先 Aljisu 居住在 Kaviyangau(舊佳平)之地之前,曾居住在 Pungti(舊佳興)之

地云,即從 Pungti(舊佳興)之地而至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後曾居 Kuljaljau(舊

古樓)之地約有 25 年,暫居 Tjuvetsekadan(舊七佳)之地,而經由 Rarekerek(舊力里)

之地而在 Sajarumljim 之地、60Siniljizao、61Chianaumaq 等地各居住數年後到達

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而居住在 Pungti(舊佳興)之地之前是居住在 Kulasan

58內政部委託單位,尹建中執行,《台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台北市:

台灣大學人類學,1994),頁 244-245。 59 Siniljizau 之地位在現 Ginaljang(汽納樣)部落上方。

60 Sajarumljim 之地即現 Qenaljang(汽納樣)之地西方高地。

61 Siniljizao 即現 Qenaljang(汽納樣)之地的上方。

Page 23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23

之地」。所以,從此條線索而來的遷徙路線,與 Saaljisu 本人是不同的,因此以上

後段所說「居住在 Pungti(舊佳興)之地之前是居住在 Kulasan(古拉尚)之地的話,

即是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 Giling 家族之長女 Rumuj 的路線。然在此要澄清的問

題是Rumuj與Aljizo的關係為何?當時Aljizo有暫時離開Kaviyangan之地到Pungti

之地是不是與Rumuj結婚,婚後隨即再回到其兄 Salaatse於Kaviyangan之地共居,

不然為何其祖源又是從 Kulasan(古拉尚)之地而來呢?

Atsudas(內獅頭)之地的人,離開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62與 Salaats、Aljiso、

Lujai、Chakaro、Pajaijim 等一起南下,而 mamazangiljan Qaveleng 家之祖 Paljaljim

者的後代,後其移居稱謂「Karo」之土地,而因不適於耕作而移來 Atsedas(內獅

頭)之地。Lujai 是移居 lgolowan (註:恒春方面),63但不能適應水土,遂移到

Buli-ile(霧里乙或外獅頭)之地來。其後從蘭嶼飄流到南田海岸的祖先們,由

Tjuauvuuvulje (內文)之地的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家安排到 Beli-ile(外獅頭或霧

里乙)之地定居,是由稱謂 Ljagai 者前往創建稱謂 Patongaton 家而成為其祖。後由

其後代Ljagai者回流到 Tjuauvuuvulje (內文)之地的 Lovaniyau mamazangiljan家贅婚,

其後代現成為東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本家的 mamazangiljan,其後代陳美蓮現

居牡丹鄉東源村。

據 Tjuauvuuvulje (內文)之地的耆老口碑所傳:Tjuleng 家最初移居到

Tjuauvuuvulje (內文)之地者是男子稱謂 Aljiso 者,其弟有 Singiyo 者,在移居途中

留居 Seven(舊士文)之地。這二人距今約 350 年前的人。但若依據 Kuljaljau()舊

古樓之地的耆老的傳說,又有些不同,「Tjuleng 家是從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

之 Giling系統所分派出來者」,由其祖 Rumuc 之子六人之中的 Paramul 及 Cokar

等二人創設了 Tjuauvuuvulje (內文)之地的 Giling 家。這兩種說法,顏明發耆老以

為 Aljiso 到 Tjuauvuuvulje (內文)之地該家號是 Laluwaluwats 家,而 Paramul 及 Cokar

逃難到 Tjuauvuuvulje (內文)之地時,其家號 Giling 家,所以 Tjuleng 家是不是兩家

62 Chianaumaq 即現 Tjuaovoovolje(內文)之地的下方。

63 Lujai 移居 lgolowan 之地即在恒春地區。

Page 23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24

聯姻建立的新家號,筆者無從查証。或則說,Tjuleng 家在 Tjuauvuuvulje 之地被

創建,是不是因為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的 Giling 家到 Tjuauvuuvulje 之地所創設

的關係?但如此說,試問 Salaatse 之弟 Saljisu 的後代現在哪裡?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 Giling 家是有勢力的 mamazangiljan 家,距現主 Kuljel

十二代前,從 Kalovoaqan 之地先到 Lupaqats(舊北里)之地後轉往 Paliljaliljau(恆春)

地區經由 Karochongan(加祿堂)而上力里溪來到 Kulasan 之地。其長嗣 Rumuc 從

Kurasan 之地到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去狩獵,所帶來的獵狗進入大樹洞裡去而不

見出來。因而逐決定移居此地而創設了 Giling 家。後來,Rumuc 之五子之中,因

該家被卑南族焚燒破壞,有女子 Tjuku、男子 Tjukar、男子 Paramul 等三人逃難到

Tjuauvuuvulje (內文)之地尋求 Lovaniyau 家救援保護,後與 Tjuauvuuvulje (內文)之

地的 Laluwaluwats 家聯姻而創立 Tjuleng 家,對此所稱之 Tjuleng 家與從 Jajasop 家

分立 Tjuleng 家是否是同一系統?尚待繼續查證。

傳到現在有關 Giling、Tjuleng、Tjuljevekan、Lingcal 等家的變遷皆有自己一

套自圓其說的說法,參考當時住在台東方面之 Piyoma 者,雖然移來 Kuljaljao(舊

古樓)之地,但 Giling 家並不出迎。Piyoma 人將此情由請教於同部落的 Lingcal 家,

即後來的 Tjuevekan 家。Lingcal 家人說:「Giling家可能有殺害 Piyoma人之意思,

而且把槍借給他。於是 Piyoma人即向 Giling家放火而攻殺之。因之,Tjuku、

Tjukar、Paramul等三人逃到 Tjuauvuuvulje (內文)之地而創建 Tjuleng 家。」

移居 Tjuaovoovolje(內文)之地初期稱謂 Giling 家,建屋移居後,又新建了 Tjuleng

家,把原來的住家作為祭祀用。至於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的部落,到了後來也

新建造家屋而把舊屋留給「Parisi」,即祭屋,而創立新 Tjuleng 家。以上所述,從

Tjuauvuuvulje (內文)之地的立場來論,阮美枝耆老說:「Giling家沒有資格創建

Tjuleng家,因為 Giling 家是逃難求助者。」根據排灣族 mamazangiljan 地位合

法取得的規定,落難到異地的 mamazangiljan,哪有被尊重的地位?他們的後代之

所以能延續貴族的身分,完全賴於 Tjuauvuuvulje (內文)之地 Lovaniyau 家與

Page 23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25

Laluwaluwast 家聯姻建立 Tjuleng 家後,來自 Tjuleng 家的地位所致,而 Kuljaljau(舊

古樓)之地 Tjuku-Giling 是嫁給 Tjuleng 家,不是來創建的,因其家號不被當地

mamazangiljan家 Lovaniyau所援用,而流入祭屋之名的歷史。現在來看,Kuljaljau(舊

古樓)之地的勢力,Giling 家現已衰微,勢力主要在 Tjuljevekan 家。有關 I-Radan

家,其祖是 Giling 家之弟,兩家 mamazangilja n 係出同源,同為一家所出。

(六) Dangdi 系統的 Gumuj 家族

Dangdi 之地同樣至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的途中,亦即 Chialjaavus(舊來

義)溪與 Pnugti(舊佳興)溪之交流地點之東北方的山腹地。原居 Dangdi 之地者,與

從 Chiagalaus 地區 Chianaumaq 之地移居 Djadjiludan 之地的 Caljas 家是同時分別移

居的。在此地創建 Gumuj 家族。而後,移到 Pungti(舊佳興)之地與來自平地的男

子族聯姻建立 Pachialjinuk 家,其後代同隨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的 Caljas 家移

往台東縣轄區內拓疆時,Pachialjinuk 家之後代 Raliguqan 則移到 Vavikal 之地建立

Palauran 家﹔而 Rumulj 移到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對於以上的家族的關係,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有如此之傳說: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之 Lingcal家之由來,其祖 Rumuj與 Rarigoan

等兩人,從 Pongti(舊佳興)之地出發而登大武山,兩人分別由 Rumuj 來

到 Kuljaljao(舊古樓)之地,由 Rarigoan前往 Vavikal部落,而創立了

Palauran家,這時在 300年前的歷史,他們的本家在 Pungti之地是

Pachialjanuk mamazangiljan 家族。1931年 Rumuj是當代主

Karutsangel-Tjuljevekan 之 12代前的祖先,當時稱 Lincal家,不是

Tjuljevekan家。初來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時有松樹,乃附上印記,

把自己所使用的杖放置而赴 Vengalit而創設 Gado家。後又回來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時,Giling家已被建立而居住在 Kuljaljau(舊

古樓)之地的上方的Yumuq之地。Rumuj亦同樣在其長嗣Giling家之Yumuq

Page 23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26

之地建造家屋。其次,再到 Tjuvetsekadan(舊歸崇或チカタン)之地而立

Ca-kitavon家,而又往 Rarekerek(舊力里)之地而創立了 Karangiyan 家

後,又回復 Kuljaja(舊古樓)之地。然後再從 Rarekerek(舊力里)之地前

往 Coalangarau 之地,即在浸水越道路 Kuvaleng(姑仔崙)之上方之地,

因毒蛇多而避往 Talilik(大里力)之地的 Balaka部落,再登上 Taliik(大

里力)之地,沿峯而到了 Lalipaq(拉里巴)之地。

當時,在 Talilik(大里力)己經有人居住,因為要蓋茅茸之屋頂而種植茅

草云。而且登上 Lalipaq(拉里巴)之地之山到先前在大武山分別到

Vavikal部落建立家園之胞弟 Rarigoan,從此下到海岸地方去。於是到

了 Masirsir之地,64又來 Maledup之地,此地尚無人居住云。次則來到

Vavikal之地與 Rarigoan面會。當時,其弟在 Venavikavikal之地等候

胞兄云,因之,更改部落名為 Vavikal部落。於是 Rumuj又上旅途歸返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途經 Djumol(舊賓茂)山的 Coalasoaq之地而迂

迴大武山而到 Coarikuo 之地時,65遇到 Giling家之一族出獵該地,互相

恐懼而隱藏於樹蔭處。樹蔭用原住民語稱謂「rikuv),此地稱做 Coarikuv

之地,成為 Giling 和 Lingcal等兩家狩獵區之境界。66Lingcal家如此傳

到第二代 Djupelan 之時,變成為 Tjuljevekan家。

另有同地名者,在南世湖的 Dangdi 的部落是由 Seveng(舊士文)之地 Dangdi

的部落 Tujalan 家之部眾 Kaljaljavan 家所開拓者,稱謂 Kapolon 者偕妻共赴其地而

成為其祖。所謂「Dangdi」者,其地形有如在山的上方掩蓋之形狀之意。

(七)大竹高溪上游 Kamaqan 的 Olier 家族

在 Coa-vangas(大莽鴨)之地傳說,:「Vaviluwan家之祖係屬 Pungti(舊佳興)

之地系統」,這與 Palevengai 地口碑所說一致,其源由屬 Pachialjinuk 家的口述傳

說。 但在 Kuvaleng(姑仔崙)之地的 Liljao 浸水營、Chialjangatowan 等兩地的人自

64 Masirsir 之地的「Masirsir」為寛廣之意,河川寛廣之意,大概是指太麻里溪河口而言。

65 Coarikuo 之地位於 Rarukruk(力里)溪上流。

66 Lingcal 家是後來改稱謂 Culivokan 家。其本家原居 Pungti 之地的 Pachialjinuk 家族。

Page 23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27

稱係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系統,又 Patsavan(大鳥)地區也有一部分人有同樣口

碑傳說,這是 Salaatse-Lovaniyau 家的系統所論述的傳說,因而 Kuvaleng(姑仔崙)

之地之口碑不是受他們的影響所致。而在此要特別注意的是 Tjuakakulai(紹家)之

地的口碑,即依其所說:

從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來到 Talilik(大里力)的 Olier家有稱謂

Salaats者,從 Kachiarepan家迎招 Samuno為婿,這個夫婦建設了

Kuvaleng(姑仔崙)部落,而創始 Vaviluwan家。

從此要澄清的事實是,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與 Kuvaleng(姑仔崙)之地的

Salaats 本人都是從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而來,所以要問的是,他們是不是同

一位 Salaats?根據土坂 mamazangiljan 包春琴口述,其祖是從恆春繞過而來,到

Taliik 之地時,最先在 Tailik 部落內的 Tsapiyaran 之地建立 Kachiarepan 家業。而

另有土坂村耆老朱連金說:

昔古 Lovaniyau 家族曾在 Tjuaqalju(土坂村)之地立業後轉經 Atsedas

之地到 Talilik(大谷)之地在 Kaumaqan(註:位於 Tailik之地。)之地

創基地。並建立 Olier家業。

此言與包春琴口述之內容相符,所以,可以確定 Salaats 並未一直定居於

Tjuauvuuvulj (舊內文)之地。其後,他曾率 Olier 家族南下恆春地區後,經過

Patsavan(舊大鳥)之地再轉往大竹高溪溯源到上游Talilik(大谷)之地的Kaumaqan之

地居住,這是 Lovaniyau 家族在 Talilik 之地的系統來源。因此,Salaats 與其夫

Samunu-Kachiarepan 遷入 Kuvaleng 之地時,其後代流傳的傳說故事與 Kaviyangan

之地相同而不足為怪。

(八)虷仔崙溪上游 Kamaqan 之地的 Caljas 家族

本家是從 Chianaumaq 之地移居到 Djadjuludan 之地的長嗣 Caljas 家族,

當本家在 Djadjuludan 之地遭逢蝦害時,本家就率領部分族人東移到大竹高溪上

游 Talilik 之地的 Kaumaqan 之地先建立基業,由此開始到各地設置部落。在本地

Page 23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28

留駐Voto家族後又到金崙溪上游的Kaumaqan之地建設部落,在此建立Malajljaves

家族 mamazangiljan,現任 mamazangiljan 吳慶生。後留下其妹而輾轉移居到 Tjuaqal

之地,即今金崙的現址,由 Caljas mamazangiljan 家族統管族業,現任 mamazangiljan

蔡東照。

在 Rarekerek(舊力里)之地有 Kaosan 家的 mamazangiljan 家。67Rarekerek(舊力里)

之地耆老柯進木說:

他們的祖先太陽卵生在 Chialjaavs(南大武山)有三座山鼎立的

Chiamalaluwan 之地。後在大洪水滅頂時,倖存兄妹二人存活,其後

子孫興盛,分別遷往 Chialjaavs(南大武山)東西方。

而他們的祖先是遷往東方的路線,直接到 Kuvaleng 與 Tjukakuljai 之地分別建

立 Kazangiljang 與 Tepedje 等 mamazangiljan 家。後來,Kuvaleng(姑仔崙)之地人被

來自 Talilik(大谷)之地的 Salaatse 與 Samunu 夫妻侵占,原居 mamazangiljan 家族

Kazangiljang 家不得不率領部眾逃亡到 Rarekerek(舊力里)之地,這是 Kuvaleng 之

地 Vaviluwan 家的由來。而到 Tjukakuljai 之地的 Tepedje 家族,南下遷到 Saliyasai(舊

大鳥)之地擔任 mamazangiljan 家。其後,從 Talilik(大谷)之地到 Kuvaleng(姑仔崙)

之地 Olier 家是 Tepedje 家的分家,同與 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 Lovaniyau 家族

系統。

從 Kuvaleng(姑仔崙)之地到 Rarekerek(舊力里)之地 Kazangiljan 家,傳說中,

其祖也是為太陽卵所生者。紅色卵所生者為「女子」,但有長角。青卵生者稱謂

「Coko」。

(九) Tjukuvulje(德文)之地 Laval 化的小 Lovaniyau 家族

此系在洪水後,有倖存的二位始祖,從 Pute 生聚養息,眾多繁多之際,經

過 Kulali 之地到台東的 Lovoaqan 地建基業。而後輾轉遷徙,小 Lovaniyau 家從恆

春地區與其兄分離到Chiagalaus(南大武)地區創業,建設部落。後來,當小Lovaniyau

67 原在 Kuvaleng 之地的家氏稱謂 Chialjasupul 家,後到 Rarekerek 之地改稱 Kaosan 家。

Page 23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29

家要南下遷移時,Mavalyo家在Tjusepayama之地要求Lovaniyau家留下該家七戶,

為要保護幼小的 Mavalyo 家 mamazangiljan。其後,他們也南下到 Kaviyangan(舊佳

平)之地後經過 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跟隨遷移到 Kasepadaing 之地。同時,

同住的七戶Lovaniyau家也同往移住。但不久,小Lovaniyau家分離遷移經過阿里、

霧台等地到 Tjukuvulje(德文)之地定居。他們因在遷徙過程與魯凱族文化合成,使

他們成為 Laval(拉瓦爾)化的小 Lovaniyau 家族。

Page 23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30

圖 3-2 排灣族 Cimo(箕模)部族部落發展變遷形成圖

Tjuavalji

Kulaluts 註:後遷此與 Timingal 結婚 註:約 1000 年前女傑 Saulj ,建 Karangiljang 家。(番族

ui-Kazangiljang 從小流球遷 慣習調查報告書排灣頁:61。)

入。 Kulaluts

枋山 註:形成平埔庄人。

枋寮

Sakipao 內文 註:即今小琉球。族內自稱 註:建立 Pasusu 家。

Kipua 人。同用排灣語交通。 士文 註:形成箕模人。

根據(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譯 力里 本頁:135。)記錄。 註:建立 Tjuangatjuq 家。 Pailjus 註:即今望嘉村舊址。 註:即今南和村舊部落之一。 Itjimu Kaljangu Vungalid 註:生下三紅卵的 註:在本地 Lovaniyau 註:望嘉村。 孩子,長子 Tjuku 建 家建立 Tjuljevekan 家,每五年該

立 Ruviljivilji 家。 家繳納租穀,但久未辦理五年祭,

Pucunuq 族人怒而移居 Vungalid。

註:即今文樂村舊址。以上三部落在石

頭營與平埔族不合而分別遷入三地。

石頭營

Saqama 註:因受鄭王的討伐而來。在(番族 註:即今台南。羅義雄說: 慣習調查報告書稿頁:75。)記錄。

循海岸到玉井鄉;吳開花 Muri Mashirts 說:從台南地區安平一帶 註:Todiarimau 家遷入此地。即今

而來。 舊北葉。在(高砂族系統所屬第二冊資料篇頁:87。) Katimoran

Talavacan

Takau Katimoran Binaulai

註:即今高雄。 註:即今三地村舊址。 Salala (潘永和口述: 潘永和說:有 Tuvachinga 家開基成為頭目。 鵝鑾鼻 399)。 Linduwan

註:約 2000 年以 Lalikim Linduwan 註:Lovaniyau 家居此。

族入住,與 Valis、Sizul 註:即今恆春地區龍鑾堂。太古 Tjiljasuaq

Paiwan Ngerel 等族混居。 時代小矮人視 Lovaniyau 家祖先 註:即今藸臘束。

註:日月卵孵出男女各一人, 後生為神人,乃迎立為頭目。 建立 Garuljigulj 家。

男名 Saljimlji,女名 Savatjuljay (番族慣習調察報告書 1:排灣族 Sauvali an 後因成為排灣族的創始祖源。、 頁:99。)後生二男二女在此奠定 註:即今射麻里。 排灣族內之 Raval、Vutsul、Ci 恆春地區四家頭目家族的地位。 建立 Mavalyo 家。

mo 等族群的頭目都是卵生而來。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頁:99。) Savaluq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排灣族第 註:即今貓仔。

一冊頁:112、115。) Bonsol Pariljarilja 建立 Tjalingilj 家。

Bonsol 註:約在 1000 年 註:在此與 Valis、Sizul、 Kulasan 註:即今蘭嶼島。 左右移入台灣。 Ngerel 等六大族群融合, 註:即今古樓村遺址。

(以下羅義雄口述) 。 形成位南方的 Cimo 族群。建立 Giling 家。

高戴福口述說:「香 Kanasai 馬蘭平原

村 Lovaniyau 家後裔。註:即今綠島。註:與 Bangcal 族融合形成位於北方的 Amis 族群。

Page 23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31

說,蘭嶼島是他們的 Ljupedje Tkua-uvuuvulje Vuri-il 獵區。」 註:紅頭嶼的男人因海難飄流到今日南田村被內文社 Lovaniyau 家族

營救,安置在 Vuri-il 之地,建立 Patungatung 家。(番族慣習調查

報告書排灣族第一冊頁:89。)

Maljipa Papiljau

Paatsedas 註:枋山溪上遊地區。 註:恆春地區。

註:即今台東縣大武地區。本地 Tjaljagaduwan Tjevavau Kauvar

是小矮人最初居住的地方。他們 註:位於姑仔崙社附近。註:舊新化。舊註:舊古華。

講與唱都用排灣語(番族慣習調查

報告書排灣族第一冊頁:132。) Seveng Rarekrek 往平地 註:即今士文村。 註:即今力里。

恆春地區 註:1897 年不堪卑南王的壓抑而遷此,但 Amis 族對 Seqalu 的頭

目十分順從。(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排灣族第一冊頁:96。)此

排灣族 Muqami 族群的源由。

Linduwan

註: Lovaniyau 家族續留家人執政恆春地區。其後才有從大武山如 Mavalyo、Taligul 等及從台東 Seqalu 人回留到恆

春地區的族人,雖有再通婚的情形,但卻保留傳統的頭目家氏頭銜如 Lovaniyau、Mavalyo、Galuligul、Tjalingili 等四

大頭目。

Ikangci Paravaravac Patjimtjim Tjaljaratje Tjavunagalac 註:此地今已不見。 註:此地今已不見。 註:此地今已不見。 註:舊佳興之地。 註:此地今已不見。 以下是 Lovaniyau 宗家在太古時代從恆春移往 Jaljaavs 之地路經建立過的部落(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稿頁:87。)

係指 Lovaniyau 宗家後裔 Salaats 與其四兄弟從北大武山遷徙到舊來義的路線,此線稱之為西 Lovaniyau 宗家。

其妹 Saljimedji 往台東遷徙,故稱之東 Lovaniyau 家族。後來,東、西 Lovaniyau 家,仍會聚在 Jaljaavus 之地。

Tjavulengan Jaljaavus Pute Pinarutavaqan 註:此地今已不見。 註:在 Cemudas-Lovaniyau 家 註:位於 Avulungan,倖存 註:Salaats、Saqalu、Saljeme

屋簷太陽卵生一個人當頭目 兄妹二人於此生聚繁衍, dje、Savan、Tail、Luluwan

,自此部落和平。在此地太古 後來 Lovan iyau 家生出 等六始祖移住此地。但本地

時代洪水氾濫逃往南大武山 兄弟姐妹 6 人眾北遷。(蕃 海拔高,不宜生活,是故六

地區。(蕃族調查報告書頁:65。) 族調查報告書譯本頁:66。) 兄弟變音分離。本地為於

Avulongan 地區。

Jalumak Jalumak

註:Kazangiljang 家長子 Karimarau 註:遷現今大南村。

隨同 Salaats-Lovaniyau 等移入此地。 建 Lovaniyau 家。

本地位於南大武山。(李正口述頁:377。)

Chiavuvu Chilau

註:江歷愛口述頁:402 註:此地是陶甕生子之處。

之 Tarimarau 家的起源。 Tarimarau 家主張甕生說。

Tovasavasai(舊青山) 註:Satail 在 Tavalan 建立 Dermararat

為頭目家之始,後遷入此地。

Tavalan Parilayang(大社)

Kadumuan 之 Parasidan 註:太陽卵生一女 Sat 註:兄離後 Satoko 招贅 Ljavuwan 之地 註:位今霧頭山東邊。有一天從天上掉下一 oko 二男 Satail、SapagtelKazangiljang 家男子始建 Tarimarau 家 個甕,把甕帶到 Tavalan 放在太陽光射進地方 建立頭目地位。(台灣高 Kindavan(舊多納)

孕出一女二南成為 Raval 群之祖。(番族慣調查砂族系統所屬譯本頁:327) 註:Sapagtel-Tagiladan 遷入此地。

報告書排灣族第一冊頁:46);(蕃族調查報告 Kasepadain Tabasan

書排灣族譯本頁:74。)另有 Idjerau 之地石生之 註:Saljemedjee、Savan 從 註:位於阿里港,長子 Muwakai

男女建立位於霧頭山西邊之 Tuvng 部落,此 Parasidan 之地到此建立 遷入此地。

為魯凱族系受 Tarimarau 家勸誘遷到 Parilay Kazangilang、Luluwan 等 Tsalisi 或稱 Sakinu ang 之地共居。(資料來源同上) 家業。創造類祖靈的 Sav 註:次子 Sakinu 遷入此地。

an 在此降生(高系數口述)。

Kavulongan 之 Tjemaljapaljai Kalejekuan Padain Piyoma

Page 24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32

註:位今北大武山。從南大武山後來的部族,他 註:即所稱 Kasepadain 註:本地最大的頭目是 Mavalyo

們被 Raval(拉瓦爾)群人稱之為 Vutsl(布曹爾) 群。 (舊高燕另稱)之地。Qalu 家,該家從 Tjusepiyoma 而來。

由始祖Qalu-Mavayol到此居 建立Mavalyo家。 後其移住Sepaiwan之地使領導,

權交其弟 Gaguligul 家掌理。而

後 Mavalyo 又折回部落,造成

部落權力的爭奪戰(高系數口

述頁:387) 。後才有舊高燕之

地的頭目家移入。

Jagalaus 註:三子 Purarugan 遷入此地。

變成雷神。

Kadumuan 泰武 註:四子 Puljaljuyang 朝霧頭山

西側北移後西下平原後到琉

球庄,因一去不回,族人每五

殺豬祭拜一次,始為五年祭起

源。距今約 1000 年福州人迫退

泰武村舊址(台灣原住民族系

統所屬之研究譯本頁:345)。

Sepaiwan

註:七子 Saravan 遷入此地。

本地奇機式的人蓄興旺。

Janaulep 註:始祖 Qalu-Mavalyo 路線。 Janaulep 註:位今南大武山。Salaats-Lovaniyau、Saljis-Lovaniyau 等兩兄弟在此居。後來在恆春地區形成

Muqami 族群;在台東南部形成 Panapanayan 族群,在 Paumaumauq、Tjukuvulj、Pariljariljau 等地

區形成 Cimo 族群。

Tjuavali Paleveleve Tjuavali 註:Qalu-Mavalyo 註:Qalu 後裔 Gilagilau 註:羅義雄口述頁:8。第十六代與始祖同名 Qalu 重回此地

後代 Gilagilau 移此 受卑南族人封立頭目。 與來自 Kulaluts 之女 Sauljalui-Kazangiljang 結婚始用排灣語,

地創 Mavalyo 本家, 並建立 Karangiljang 家事業,並成為 Panapanayang 群的系統。

\ 成為本地始祖。

Piyoma 三地門村

Taravakon 註:民國 34-48 年有 15 戶 70 人遷入此地。

Makazayazayz 三和村

Supaiwan 註:Kazangiljang 家建業。

註:日據時代共同遷徙 8 個部落 Pailus 註:民國 34-48 年有 98 戶 435 人遷入此地。

到上方 3 公里處,現稱舊排灣。 Sansan 佳義村。 Livu

高清義說他父親三次結婚,第一 Kasagisan 註:民國 34-48 年有 10 戶 53 人遷入此地。

次與 Ljavaus 生陳正勇建 Mavalyo Ratta 筏灣村

家;第二次生趙宇倫(Elen)建 Lu Payay 註:民國 34-48 年仍在舊地,民國 63 年 12

Luwan 家:第三次生本人建立 Kulalauts 月移入。

Taugadu 家。 註:Sepauwan 之地 Taugatu 頭目

家的支系 Karangiljang 家到此建業。

Tucekes 註:Kazangiljang 家在此起

源。(蔣貴花口述頁:382)

Tjupen

。 Chiavangul

Tutatangan

Bulus

Page 24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33

Tusangadan

Tumalanau

Masilidje 北葉

註:60 戶 310 人遷居。

Tucuneq 涼山 註:76 戶 310 人遷居。

Kaviyangan 註:38 戶 280 人遷居。

Vata 瑪家

註:27 戶 140 人遷居

Tjusepiyom Kapaiwanan 註:在此建立 Mavalyo 註:從 Tjusepiyoma

支系家業。 之地帶部眾來此另 以下高清義口述) Mavalyo 支系家業。。

註:以上部落就是所謂的 Kasepaiwan 之地。

Tjuavalji

Kulaluts Sakipao Kulaluts 註:即今台東

註:即今恆春 註:即今小琉球。 註:即今泰武村。 大王村。

龜仔角。另一支 Kazangiljang 分家遷徙線。 Kulaluts

Qutsapungan 註:即今屏東好茶村。該地 Kazangiljang 分家成為 Vutsul 群的始祖。 (高砂族系統所屬第二冊資料篇頁:81。)但在(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排灣族第一冊譯本頁:113 說:「本地有 Muwa kai、Sakinu 的男女祖

神出現,成為魯凱族的祖先。」又有傳說,本地始祖是從 Tjupadain

之地而來(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排灣族第一冊譯本頁:41)。本地頭

目先有 Kazangiljang 家族後由 Luluwan 家族到來。

Punti

Tsalavi 註:到此建 Temalalat 家。

註:位於萬安舊址。 Makazayazaya 本地人來自台東之 T 註:到此建 Temalalat 家。

emalalat 家建業。 (徐金花口述頁:380)

Rurakes

Tsalavi Katipul 註:建立謝東華在現今壢坵

註:Lovaniyau 家最早往台東開發的另有 Lovaniyau 家族。(謝美花口 一支系,在白狗引領到本地建業,其疆域 述頁:25)

以太麻里溪以南到南興溪以北之沿海地區

Katipul (陳興福、何清彌口述)此乃形成 Pa Napana 註:即今知本村。

yang 鄉新族群的源由。ch

Lumian Katekalan Katipul 註:Katipul 系 Lovaniyau 家之弟的系統建立 Mavalyo 家。

Rarekerek

Rarekerek 註:留下 Kazangiljang 分家,現改稱 Kausan

註:Kazangiljang 家是遷入 家。

本地,成文此地的大頭目。 Kuvaleng

本地有八家頭目。(蕃族調查 註:到此另建一支 Kazangiljang 家。

報告書排灣族譯稿頁:89。 分家。

Janaulep Kapadain 註:建立 Kazangiljang 本家與其宗家 Lovaniyau 同 註:在此建立 Vu

路線。(蕃族調查報告書排灣族譯本頁:66。) Tsul 族群系統。

Kulali Lovuwaqan Saliyaliyan Tjuchiavalji 註:羅義雄在《排 註:位於台東縣境 註:創造始祖有大王系的 註:兄 Lovaniyau 家 Kacimocimo

Page 24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34

灣族部落踏查實錄 美和與三和間靠海 Lovaniyau、Kaz aniljang、 弟由 Karan iljang(祭 註:兄弟在此地分離

稿》口述頁:8。 之竹林間。此地到 Mavalyo 等三大家族。羅 師) 引路。攜領十多 。本地即今恆春 此地位於南大武山。 蘭嶼太股時代是 L 義雄在《排灣族部落踏查 人分離南下。(蕃族調 地區。 此乃 Saljemedje(女)- 0vaniyau 頭目家族的 實錄稿》口述頁:8。在 查報告書余萬吉譯

Lovaniyau 始祖遷。 傳統領域(高戴福口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排灣 本頁:69。) 徙路線,又稱 Paqa 述),因由該家領導,族第一冊譯本頁:62) 說:

Luqalu 系統。 始與卑南族來往。 Kazangiljang 家是從 Piyoma

(羅義雄口述頁:8。) (台東)而來。

Lopaqac 註:即今北里村。始祖 Mulanen-Giling。

Tjuluwaraurauk Kanadun 註:即今賓茂國小附近,頭目是 Tulivuwan 家。(陳玉美口述頁:20)

Lizuk Kanadun 註:即今金崙村現址,是 Caljas 頭目家所在地,該家是姑仔崙之地

Kavavui 家的支系。(蔡金蘭口述頁:16)

Vavukai 註:Parauran 家在此被卑南族人侵犯,

後有 Lovaniyau 家出面平息。 金崙

Chiavavau Chiateku 溫泉

Kaumaqan 註:Lovaniyau 家遷入此地。註:今多良下方。 大王 註:Lovaniyau 家遷往此地時, (張尤素月口述頁:20)

其信勿被隨行的卑南族人劫走 Chialuzaljum Vavukai 新興

而被日本人除掉頭目地位。註:Lovaniyau 家支系 Palas 家遷入此地。

(周金文口述頁:18) Calavi 註:Lovaniyau 家支系 Palangud 家遷入此地。

(張尤素月口述頁:20)

Tjuacekes 註:Lovaniyau 家支系 Saliyang 家遷入此地。

(張尤素月口述頁:20)

Malivale Lakalen Tjulivugong Tadumas Tjuavalji 註:高克村口述,此遷徙線是 Lovaniyau 家支系 Tikitingan 家遷移線。註:今恆春地區內 註:現今大王

港口上方舊址。 村。

Kulasan Kuljaljau

註: Lovaniyau 家之 註:Rumuc 在此建立 Giling 家,三子 Laval 建立 Iradan 家。所以顏

兄 Luluwan 到此留 明發口述說;本地是由 Lovaniyau 家最先創建的(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稿頁:153)。

下長嗣 Rumuc 與其 Kasepadain Ljuwan 註:即今霧台鄉大武村。 三子 Laval 駐守。 註:Luluwan-Lovaniyau 到此與 Pakedavai 家共居同行在魯凱族部落建業(包金蓮賴告瑙

口述)。後來 Luluwan 的人名成為其家名拓展。

Dangti Vavukai

Parabarabal Tjuavulongan Tjuqazavai 註:建 Lovaniyau 註:到此建立 註:弟 Rumuj-Lovaniyau 註:同上部落口傳。 註:弟 Lovaniyau 家由 家分支 Rumoj 家。 Parauran 家族。

遷徙路線。 (蕃族調查報 徙遷路線。 Karaniljang (祭師) 引路。(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譯本頁;346)

告書余萬吉譯稿頁:69) 高武安口述祖先到過 Piyo Djadjuludan

Ma(台東)地區由此而 註:Karaniljang(祭師) 指示舉辦五年祭

來。 之始(高武安口述)。Lova niyau 家是大頭

目,生有四子。

Ljaleqel Tulavavauljan Qapudrung 註:長子遷此,位於 註:即今餉潭。 註:即今加匏郎。Cimo 群平埔化的始源。

新置與餉潭之間(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排灣族第一冊頁:69。)。又說餉潭的平埔族是箕模族((台灣原住民

Tjukuvklj Jaljaavus 族系統所屬之研究譯本頁;347)。

註:次子遷此。在 註:此所謂之東(Piyoma)Lovaniyau 家族系統。 番族慣習調查書報 也就是來義村現任大頭目高武安的祖源。 告排灣族第一冊頁

:69 記載。 Tansiu

Page 24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35

註:三子遷入舊丹林。在番族慣習調查書報告排灣族第一冊頁:69-70 記載。 Piyoma 平和註:即今在該村的 Lovaniyau 家族。

註:三子遷入本地附近稱之 Talumak 之地。在番族慣習調查書報告排灣族第一冊頁:68、70 記載。

Tjaljalatje Tjaurakes Pacavalji Aliavan Ruvaulju 註:以下遷徙路線是依據(番族慣習調查書報告排灣族第一冊頁:82)記載內容敘述。此路線是 Salaats(男,

Lovaniyau 家)、Saaljisu(男,Tjuleng 家)、Saljimtji(女,原先是 Lovaniyau 家後來再回來義時改稱 Laliljavan 家。)

Bongarid 註:即今望嘉村。

Rarukruk 註:即今力里村。

Chovutsukadan 註:即今七佳村。

Koabal 註:即今古華村。

Pailis 註:即今南和村舊址之一。

Payaya Tjanavunavu Ljelauz Suniljuzau Raruqaruqangan 註:在蕃族調查報告書 註:近內文社處

譯本頁:60 稱:Payaya Enivaliang Kazangiljang 之地是從 Kasupaiiwan 之 註:1924 年日本命令 註:1952 年本地有 Qapulu、Mavalyo、Djinlul

地的 Kaumaqan 部落分出 Qapulu 家下遷到此地。 等三家頭目同時遷入此地。(賴春花等口述頁:396)

。即今上瑪家之地。Qapulu

家人成人形後遷入此地 Qa。 Masilit Utavan

pulu 頭目家崇拜太陽與 Jagal 註:200 年前居此地。Mavalyo。

aus。(翁香蘭、賴春花等口述) 家遷移路線(徐花枝口述頁:397)

而翁香蘭說 Qapulu 家的起源在 Chialavavau 之地。

Tjanaumaq Draqaraqa Pailjus Tjuauvuuvulj 註:內文社舊社下方處。 註:舊南和之地註:內文又稱大龜文社。Salaats

之一。 始祖部分族人帶著 Janaulep

的桑柱到此地插立建業。

Paliljaliljau

註: 內文社大頭目 Salaats-Lovaniyau 領其兩個弟弟 Paljaljim、Tuljai 往恆春地區建業。

Ljaljivuljivuan 註:內文社大頭目 Salaats-Lovaniyau 領五弟 Tuljaiy 在此建 Kavulungan 家居住,其後裔是牡丹事件的受害者。

後成為龍鑾潭之地 Lovaniyau 頭目家的支系。(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排灣族 1 頁:103-104) 。

Tjuauvuuvulje

註: 位於土坂村西北方五公 Kaumaqan Kuvaleng

里處,Salaatsm 與老五 Paljaljm 西 Atsedas 註:Salaats 到今 註:Salaats 後代 Salaats-Oralj

到此移住。此地又稱 Iqoluwan。 註:Salaats 到此地 大里力的舊址。 到此創 Vavilju1an 家。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排灣族 1 與其弟 Paljaljim 共居。 Tjuauvuuvulje Atsedas

頁:87)。 註:Paljaljm 重回舊內文。 註:即今獅子鄉內獅

頭。Paljaljim 創 Qav 東 Atsedas Tjuauvuuvulje eleng 家。

註:次男 Saljisu 遷入此地。 註:Salaats 之弟 Saljisu 重回舊內文。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排

灣族 1 頁:87) 。

Kavuyangan Chialjaavus Karuvuan

Chiamauqan 註:始祖 Salaats 遷此入 註:Salaats 遷此。 註:本地是從 Kaviy

註:始祖 Salaats-Lovaniyau 與 地。此為西 Lovaniyau 即今舊來義。 Angan 南下的中繼站。 Saljemedj-Kazangiljang 在此地 家族的系統。與弟弟 以下路線是根據(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排灣族 1 頁:82) 。

分離。 遷此共居。 Jalumak 註:位於台東縣舊大南遺址。有

Lovaniyau、Kalan 等家入此居。

Tjusepiyoma Ljavuwan

註:Mavalyo 家到此建業。 註:即今霧台大武村。Lovaniyau

後其祖 Qalu 東移拓疆。 Padain 與 Pakedavai 家到此居。(賴告瑙口

Page 24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36

Jalumak 註:Samoukai 到此地建 P 述頁:408。) 率 Jalumak

註: Mavalyo 家年幼,要求 Lovaniyau 家七戶 akedavai 家與 Kuljaljau 移 Padain Piyoma

協助駐守。所以在本地有 Lovaniyau 家的舊址。 入的 Lovaniyau 家共居, 註:本地最大頭目 註:Mavalyo

後來 Kazaniljang、Luluwan 等家路經此地往 Ka 後稱魯凱系 Lovaniyau 家 是 Mavalyo 家族。 移住此地。

Timol、Kapaiwanan 等之地遷徙。Tjusepiyoma 與 Jal 族的系統。Mavalyo 家移入此地。

Umak 之地相近同一部落的兩個小社,Tjusepiyoma

有 Mavalyo 家居首;Jalumak 有小 Lovaniyau 家居住。 Tale Chipuchupu 後來本地的 Lovaniyau 家移住 Padin。 註:魯凱系 Kalan 家由 Lovaniyau 家保 本地位於南大武山。 護遷到現德文村下部落。(林玉桂、邱

潤妹口述頁:420。)

Qucapungan Atilu

註:小 Lovaniyau 家遷 註:現阿

入此地。(林玉桂、邱 里村。

潤妹口述頁:420)

Kinulan Butai Kaumaqan 註:霧台村。 註:即今德文村舊址部落。此遷徙路線稱小 Lovaniyau 家系統,

定居建業於今德文村舊址。(林玉桂、邱潤妹口述頁:420)

Tjusepiyoma Piyoma

Tjusepiyoma 註:Mavalyo 家南下遷此地。本地原由 Saruljivak 家當頭 註:Mavalyo 家始祖 Saqalu 東遷之前,其部眾到此建業。 目(番族慣習調查書報告排灣族第一冊頁:56-57)。

Jaljaavus

註:Mavalyo 家支系與 Kazaniljang 家另一支

系同時路經過此地。

Tavatavan

註:Taravatsal 舊址。長女 Muakai 率部眾遷此地。(台灣原住

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譯本頁:334) 註:Mavalyo、Kazaniljang、Tagadu 等家先到此定居,不 Tavasan

受鄰近的 Kasepadain 與 Kasepaiwan 等地之人歡迎。 註:又稱阿里港之地。長女 Muakai 又遷此地。(蕃族調報告

書譯本頁:60-61 )以下弟妹之遷徙資料來源相同。

Tsalisi 註:長男 Sakinu 遷此地。

大武山 註:次男 Purarugan 到此變雷神。

南下出海未歸 註:三男 Pulaluyan 出海未歸,要求每五

年屠豬一條紀念,此乃五年祭的源由。 Padain

註:本地最大的頭目是 Mavalyo 家(高系數口述)。

Vilaulau 註:即比魯社。

Toritorik 註:即斗里斗里社。

Paqemori 註:即包盛社。

Tokuvul 註:即今賓茂村舊址。

Jomol 註:註:即今賓茂村舊址。 Dulinaul 排灣

Padain 註:Kaz angiljanyan 家族

註:次女 Ramurugan 遷此地。 遷入此地。(李阿保口述)

Kapadain 後由 Parorayan、Kusaza、 Sangesangel 三和

Page 24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37

Katonok 註:由創始祖 Muwakai 率領 Kaz angiljanyan、Luluw Tarurayan、註:Kusaza 家族遷入此地。

註:Mavalyo,Kazaniljang 先七兄弟姐妹到此 Vutsul 群 Paramram 等家共同建業。 (石通厘口述)

家續北上。 建業成為本 的始祖。以下是根據(蕃族調 南下平埔番 Piyoma

地傳說主張太陽卵生說。查報告書譯本頁:60-61 )記錄 註:三女 Karui 遷此地。 Tarabakon

(蕃族調查報告書排灣族 本地最大的頭目是 Mavalyo Supaiwan Makazayazaya 譯本頁:64。本地有 Mav 頭家,但因離開交權 Galuligul 註:四女 Savan 遷此地。收 註:此地原頭目為 Kazazangiljang

lyo、Daugadu、Qapulu、B 家,後來無法適應重回 成多人口增多旺盛。以下家,後來 Vavelengan 家之祖先 K

Alengetse 等四家頭目,後 ,形成兩家強權局面。 部落與從本地分出有關。 ui 在大社頭目 Darimaray 家之女

頭目聯姻形成二人後裔的 (高系數口述) 以下分遷的部落是高燕說。Muni 生 Qaras 等五子後,Qaras 來

子孫。陳正勇之父擁有 M 本地是,Kazaniljang 家 南下在此地建立 Mavalyo 家到本社娶下下排灣 Taugadu 家之

avlyo、Daugadu、Talulayac 最先發蹟,後來 Mavalyo 業。 女 Remereman 建立 Vavelengan 家

等三家頭目的頭銜。然本 才進駐。(蔣美花口述) 族,其後 Qaras 之妹 Sakenge 迎入

地開基頭目家是 Mavalyo Taruvacal 之地 Pakedavai 頭目家,

家。 (李正口述頁:395) 使他們之子女到各地當頭目而壯

Mavalyo、Kazaniljang、 其家勢。(徐金花口述;番族慣習

Tagadu 等家先到此定居, 調查書報告排灣族第一冊頁:57)

不受鄰近的 Kasepadain 與 Kazangiljang

Kasepaiwan 等地之人歡 註:即今佳義村。

迎。此地又稱 Itabangots Ratta

之地。(台灣原住民族系 Patyaya

統所屬之研究譯本頁: Kapaiwanan Supauwan Parol 註:今瑪家村之一。

334、336)。 註:到此建 Taugadu、Qapulu、Jaljuljivak、註:在此有 Taugadu、 Talavakon Qapulu、Parugus、 註:今瑪家村舊址之一。

Parugus、Tjuqanivong、 Pinaira Patikul 等家業。 Va 註:今三地村舊址之一。

lveengan(Qapulu 家次子

合併 Jaljuljivak 家建立)

等頭目家。(台灣原住

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Pailjus 譯本頁:337) 註:Pulidan 家支系 Kazangiljang 遷此建業。

Katimolan Makalaulauz Vaniyau Langu Vaniyau Pinaula

註:即今三地村舊址之 註:即今瑪家村白鷺。 註:幸存者飄 註:地勢高缺 註:重回原住 註:

一.Kazaniljang 家另一 之地下方,因 Pulidan 至本地。 水源。 民地。

支系遷入。以下是游木 與 Pacekel 兩家頭目爭

蘭口述頁:406) 刺球長短發生命案,天

怒土石流掩埋人嚴重。

註;始祖的遷徙路線呈現不規則,有的從大武山南下或東遷,有的從恆春地區溯源北上,使其家族或族群關係漸顯見複

雜。

Page 24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38

第二節 Laval 部族的地理位置與部落分佈

Laval(拉瓦爾)部族,在 Paiwan(排灣)族中,占居最北端,以 Parirayan(大社)

之地為中心所分派出去如(表 3-3/頁 240)的一群。居於三面被 Lukai(魯凱)族所包

圍,在其婚姻關係,任其風俗習慣,都受地理境的支配,而與 Lukai(魯凱)族如(表

3-4/頁 241)混淆。他們普遍使用排灣語,但亦較近魯凱語,因而可視其為灰色地

帶。居住在三地門鄉的耆老馮淑霞對其生活環境的族群分類有如此的說法:

排灣族人在北屏東可分為兩部族,其一是 Vutsul(布曹爾)部族,其家族

現居在瑪家鄉各村落、三地門鄉的達來、馬兒、三地及德文部分等村落。

其二有 Laval(拉瓦爾)部族,其家族現居在三地門鄉的大社、青山、賽

嘉、口社及德文部分等村落。68

Mavalyo 家的分家 Kazangiljan 家,創始祖為 Puljaljuyang。其子孫傳承演變或

Talimarau 宗家及其分家 Kazangiljang、Vavelengan 等主支系的延續發展。

Kazangiljang 家族與 Daugadu 家的宗家是 Mavalyo 家,從 Tjupiyoma(舊平和)之地遷

移到 Kasepaiwan 之地之際,Mavalyo 宗家留下分家 Kazangiljang 家族,在此地繼

續拓展 Mavalyo 家族的勢力。而在此另有部眾移往 Parilayan 之地與 Talimarau 宗

家聯姻而成為其旗下之分支 mamazangiljan。而到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與

Lovaniyau 家族匯聚的部分 Kazangiljang 家族則往 Pazayazaya(上瑪家)之地建業,其

後建立其支系 mamazangiljan 家族,其家名稱之 Vavelengan 家族。然在排灣族人

居住最北的宗家是 Talimarau 家,其祖源則是與 Ljavuwan 之地來的魯凱系的

Kazangiljang 家族合成為 Laval(拉瓦爾)部族,此系是以 Qutsapungan(舊好茶)之地與

魯凱族文化合成之發源地,其後,族內後代子孫融合發展匯聚以 Parirayan(大社)

之地為部落核心。其後世子孫雖有長子 Saqalu 入贅到另一 Kazangiljan 分家支系

Vavelengan 家,但嫡長子 Lemalize 仍保全宗族的完整性,而其傳承二大支系

mamazangiljan 的勢力發展,這二大支系「mamazangiljan 家氏分別是 Demalalat 與

68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頁 413。口述者:馮淑霞、1917、4、3 生,居屏東縣

三地門鄉三地村 12 鄰中正路 2 段 31 巷 18 號,田調日期:1999、1、24 所指稱。

Page 24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39

Kazangiyang 家族」。69

而後,隨著人口的增加分居各地如(圖 3-3/頁 242)的發展,形成今日的 Laval(拉

瓦爾)部族的各部落。然有一部分則下到平地居住成平埔族,到高雄縣茂林鄉居

住同化成為之魯凱族。後來到上 Paiwan 及 Saljaljp 等部落的居民,現在雖算在

Laval(拉瓦爾) 部族內,但原來係 Drekai(魯凱)族移居到現地以來,改變其語言和

風俗習慣而同化於 Laval(拉瓦爾) 部族。70

有關 Raval(拉瓦爾)群之語源並不詳。將此聞之 Tjukuvul(德文)部落71,其內涵

有「善解語言」之意,因之而有其名稱。但在 Lukai(魯凱)族多稱 Raval(拉瓦爾)

群為 Vutsul(布曹爾) 部族。

Laval(拉瓦爾) 部族的 mamazangiljan 家源如於 Tavalan 之地,相傳石生三兄妹

分別在 Davaran(舊大社)、Tuvasavasai(三磨溪)、Kindavan(多納)等三地建立如(圖

3-4/頁 241)之 Darimarau、Dumararats、Tagiradan 等三家 mamazangiljan。Darimarau

家族是大姐 Sa-tjuku 與 Ljavuwan 之地 Kazangiljang 家族之子 Tjemeresai 結婚所創

建,正是 Laval(拉瓦爾) 部族如的宗家 mamazangiljan 家族。

Laval(拉瓦爾) 部族族祭祀方式以及有關繼承的慣例,例如這裡不舉行

Maljeveq(五年)祭,繼承制度採用直系尊屬制,但以重男優先為原則。沒有昔古

相傳從 Kavulongan(南大武山)降下來的文化響導神 Saljemedje 之信仰。

69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頁 13。口述者:羅義雄,男,2.12.6 生,居於台東縣

太麻里鄉大王村 1 鄰 1 號,田調日期:1997.9.11。 70 Tjukuvul(德文)部落位於屏東縣三地門鄉德文村。

Page 24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40

表 3-3 排灣族 Laval(拉瓦爾)部族的部落分布

亞族

原住大地 現住地 Mamazangiljang 家與及部落關係

Raval 1 Parirayan 大社 Satoko 在 Tavalan 創立 Tarimarau 家,其支

系有 Tarivatan、Dumararats、Kazangiran、

Ovarats 等四家。其領域有 Tokubul、

Kinjaroan、Sagaran 戥地。1911 年與日軍發

生戰爭事件,1931 調查人口數,100 戶 520

人。

2 Tovasavasai 青山(三磨

溪社)

Satoko-Tarimarau 之弟 Tail-Dumararat250 年

前從 Tavalan 分出創立。後第五代

Rabakaou-Tarimarau 入贅本地當

Mamazangiljan。

1926 年官憲勸兩地遷到尾寮山腳埔鎗溪

駐在所。調查人口數荷蘭 1965 年 12 戶 36

人;日本 1931 年 37 戶 53 人。有部眾遷到

平地 Karapao(加吶埔)。

Samohai

3 Shibarats (三磨溪口

社)

由 Dumararat 家的分支 Mavalyo 從 Samohai

分出。日警調查人口數 1921 年 22 戶 89

人。1926 年兩地官憲勸遷到尾寮山腳埔鎗

溪駐在所。

4 Rinripan (紅目仔

社)

Rigats-Baborongan 從大社分出創基。

1926 年兩地官憲勸遷到山腳地帶得阿得

阿大坑溪。日警調查人口數 1931 年 35 戶

121 人。

Anbaka

5 Sagaran(含 Kau

小部落)

口社 平民 Ratriman、marukon 創基,大社

Tarimarau 家第五世 Ariu-Tagiradan 遷入掌

Mamazangiljang。1928 年官憲勸遷到口社

溪岸,日警調查人口數 1931 年 63 戶 255

人。

Page 24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41

表 3-4 Laval(拉瓦爾)部族與上 Calisian 人之關係與發展一覽表

舊址部落(1915-1920 年間 現在

村名 (2011

年)

現任

mamaza

ngiljang (2011 年)

備註

部落

及其

聚落

mamazangiljan

g 家氏

Rav

al

Talale

kan 即

忙仔

(51 戶)

Djalian 家 茂林 註:本地之 mamazangiljang 是 Djalian 與

Tavela 等兩家,其本家是 Djemalalat 家,其

中尚有 Tutjuvung、Ljiljivan、Vavalit、

Ljivangrau、Laisialang 等五家貴族參與重要

事務,無長老。各別有土地,惟土地共管。

本部落有青年團、公廨、部落集會所。有四

獵團,同日分別行狩獵及獵神祭(番族慣習調

查報告書‧第四卷,排灣族譯本,2003:51)。位於高雄縣茂林鄉境內。

Tavela 家

Kuadr

ava 墩

仔社

(115

戶)

Lalegean 家 多納

註:本地是 Calisian(查力西安)部族池乾出石

頭,破裂生祖先之地。現由 Lalegean 家當

mamazangiljang,支配全部落,有 Saglada、

Ljacaula、Tjayava 等三家貴族參與重要事

務,二位長老。本部落有青年團、公廨、部

落集會所。有六獵團,同日分別行狩獵及獵

神祭(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04:

51)。位於高雄縣茂林鄉境內。

Takiradan 家

Tamaoor 家

Qangiradan 家

Siapun

uq 即

萬斗

籠社

(39 戶)

Ljaljeluan 家 萬山 註:由 Ljaljeluan 與 Ruvecivak 等兩家當

mamazangiljang,共有土地及部下如合成一

個 mamazangiljang 家。有 Ljalucung、

Kavalavan 等二家貴族參與重要事務,無長

老、設有祭師。本部落有青年團、公廨、部

落集會所。有四獵團,同日分別行狩獵及獵

神祭(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04:

51)。位於高雄縣茂林鄉境內。

Ruvecivak 家或

Lavinaia-u 家

註:Raval(拉瓦爾)支糸有 Durimarau、Tagiradan、Dumararatsu 等三大家族,其中 Tagiradan 家族如表:移居高雄縣茂林鄉後,

因通婚等生活條件的關係,他們已經魯凱化,平日不再說排灣語。

Page 25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42

圖 3-3 排灣族 Laval(拉瓦爾)部族部落發展變遷形成圖

Kindjiluwan 註:高雄茂林鄉多納村舊址。 Tjukuvulje

Iderao Tavaran Parirayan 註:又稱德文之地。

註:岩生 Takoravit(男)、 註:Sa-toko 留駐本地與 註:在此地建 Sagaran 埔羌溪駐在所 Madararap(女)平民之祖。 Ljavuwan 之地之 Tsemele Tarivatan、Duma 註:又稱口社之地。 註:由日警憲勸誘移

sai-Kazangiljang 者結婚創 rarats、Kazangil 頭目 Tagiradan 家為 入各部眾者。

Tavaran 合併 Tarimarau 家。 Ang、Ovarats 等 Tarimarau 家所支派。 Sagaran

註:甕生 Sa-toko(女)、Satai 頭目分家。 Karapao (加納埔) 註:留住部眾。

(男)、Sapagtel (男)為頭目之 Tovasavasai Shivarats 祖。 註:Satai 移住創 註:即三磨溪口。本

Dumararats 家。 地頭目 Mavalyo 家,

係 Dumararats 家之分派。

Anvaka 大坑溪口 Tovasavasai

註:Rigats 所創,後由

Ovarats 家之 Sura 移居

創 Baborogan 家。

Talrran Kindavan

註:Sapagtel 移到 註:本家是居

魯凱族下三社創 在魯凱族社的

Tagiradan 家。 Laval 人。

Page 25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43

二 Parilayan 之地系統的 Darimarau 家族

Parirayan(大社)在武洛溪上流即 Kalu 或カラ部落或溪之南,「タイポ」山西麓

標高 800 公尺之地,因係 Raval(拉瓦爾)支系之核心部落,在日治時代以前就

以此地聞名,1931 年(昭和六年)戶數有 100 戶,人口多至 520 人。

在北方有一個地方叫做 Tavaran 處,有一個甕,承受太陽光而有姙,而生出

一女二男的三個兄妹,女名為 Sa-Toko、大弟名為 Sa-Tail、二弟名為 Sa-pagtel,

這是 Parilayan(大社)三大 mamazangiljang 家族的誔生說。

Sa-Toko 留在 Tavalan,Sa-Tail 則到 Tovasavasai 之地去,他娶 Sa-kai 而成為

Dumaararats 家族 mamazangiljang,Sa-pagtel 乃往魯凱族的 Kinadawan、Kongadavan、

Kindawan 等下三部落而後成為多納部落 mamazangiljang,稱謂 Tagiradan 家。

稱之為mamazangiljang家之發祥地的Tavaran之地是為Parilayan(大社)之前身,

其部落遺跡至今日猶可見。Parilayan(大社)部落居民有 34 戶,於 1911(清宣統三

年)年曾受日軍討伐之際,Parilayan(大社)之地的原住民全部避難到此地來云。

其後,太陽苗裔 Sa-Toko 留在 Tavalan 之地,而仰接來自魯凱族 Lavuwan(舊

大武)之地的 mamazangiljang 名叫 Cemeesai-Kazagiran 結婚,建立 Tarimarao 宗家。

其後,從 Tavalan 之地移到現在的部落 Parilayan(大社)部落。Tarimarao 宗家在

Tjukuvulje(德文)、Kindjiluwan、Sagaran(舊口社)等各部落有其領土,這些部落相

與其有從屬關係。但 Tovasavasai、Rinripan 等地是由 Dumarats 家,其祖係從 Tavalan

直接到 Tovasavasai、Rinripan 等地創建自己的領域,並沒有先從 Parirayan 之地分

出而來。由此 Dumarats 家族後裔王貴不承認 Tarimarao 家是他們的宗家。然在

Parilayan(大社)部落內除以 Tarimarao家為宗家中心外,另有 Tarivatan、Dumararats、

Kazagiran、Obarats 等四派 mamazangiljang 家,其中 Tarivatan、Dumararats、Kazagiran

等三家是從 Tarimarao 宗家系統分出,只有 Obarats 家另有起源。但要釐清的是

Parirayan(大社)部落的 Dumararats 家與 Tovasavasai 之地的 Dumararats 家其地位或

歸屬不同,這一點要注意。

Page 25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44

根據《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文中稱 Kazagiran 家是在 Qocapungan(舊

好茶)之地創建的,而 Lavuwan 之地的 Kazagiran 家係從 Qocapungan 之地分出創立

的。該家起源於台東縣境 Lovoaqan 之地的 Cimo(箕模)人,祖源並非魯凱族。72

1931 年有一個 PariLayan(大社)系的部落,稱謂 Sagaran(口社)之地即為口社,

溯 Sagaran(口社)溪而上即為最初的排灣族部落,他們自稱為「Sagaran」。而

「Sangaran」即為 Sagasagasan(血族)有關的語言,含有親戚之意義。於 1928(民

國 17 年或昭和 3 年)年同樣因官命而移居沿 Sagaran(口社)部落溪的山腳地帶。

1931(民國 21 年 1 月)年調查,戶數有 63 戶、人口 255 人。

Sagaran(口社)部落最初由 Parilayan 部落之平民 Ratiriman、Marukon 在 Tarimara

家四代前來開拓的。其後,才有 Parilayan 部落第五代 mamazangljang 的 Arin

-Tarimarao 移來居住,創立 Tagiradan 家成為本地的 mamazangljang,由此可知,排

灣人封立 mamazangljang 的原則,強調擁有先占權的平民,到後來都不能擔任部

落的 mamazangljang。他們只能暫時代管族務,無法排列成為正式 mamazangljang

家族。

三 Tjuluvasavasai 之地系統的 Dumalalat 家族

與大社(Parilayan)部落可謂異身同體者有 Tovasavasai 部落者。Tovasavasai(三

磨溪)原在隔 Sagaran 溪的 Parirayan 之地附近。1926(民國 15 年)年,戶數有 37

戶,人口有 153 人。該部落和 Sagaran 部落一起,由官憲的勸誘而移居到山腳的

埔恙溪駐在所附近之地。

對於 Tovasavasai 部落的開基祖 Tail-Dumararat,已在 Parilayan 部落之處略有

所述:Tail 即為 Parilayan 部落之祖 ToKo 之弟。他是在舊部落 Tavaran 之地的時代

就已分離出去的,距今約 250 年前之事。在 1650 年的荷蘭古書有 So-uvassavassoy,

戶數有 12 戶,人口有 46 人,該部落之自 Tavalan 之地分離出來,至今(1931 年)

也在 400 年前的事。現在的 mamazangiljang 是由 Kui-Dum-ararat 擔任,他是 Parilayan

72

台北市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二

冊資料篇》,頁 162-163。

Page 25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45

部落 Tarimarao 家系的第五代 Rabakao 之子入贅而來者。73所以王貴說:Tarimarao

家的世子入贅到本家,形同本家有權管轄 Tarimarao 家所屬的土地與人民。另有

從 Tovasavasai 之地分派出去者之中也有移取平地 Karapao(加納埔)方面者,此附

近與平地的交涉可能極為頻繁。

Tovasavasai 之地的西方,有一稱謂 Chivarats 的部落。該部落從 Tovasavasai

部落分離,而形成為一小部落者。該地是由四代前 Dum-ararat 家所分出的 Mavalyo

家,在當地奉之為 mamazangiljang。本部落和 Tovasavasai 部落同樣於 1926 年(民

國 15 年 2 月)奉官命而移居山腳地帶的埔恙溪。在埔恙溪之該部落系統者,1931

年(民國 20 年 1 月)之調查,戶數 22 戶,人口 89 人。

從 Parilayan 部落下到約一里半之 Sagaran 溪西方之處,有一稱謂 Anvaka(青山

或稱紅目仔)的部落,於 1926 年(民國 16 年 2 月)與 Tovasavasai、Chivarats 等兩部

落,同樣而奉官命移居山腳地帶的大坑溪。1931 年(民國 20 年 1 月)戶數有 35 戶、

人口有 121 人。Anvaka(稱青山或稱紅目仔)部落是 Parilayan 部落分離的部落。最

初為 Riguts 者所開創,為本地的先占者,後由來自 Parilayan 之地不隸屬 Tarimarao

宗家之 Obarats 家的 Sura 移居此處,分立其 mamazangiljang 家氏稱之為 Bavelengan

家。

第三節 Vutsul 支系的地理位置與部落分佈

Butsul (布曹爾)部族的根基以 Padain(高燕)之地為中心部落,昔古如(圖 3-4/

頁 262)都是從 Padain(高燕)之地分離而來。昔時,Kavulongan(大武山),其最

高峯稱謂 Chiagalaus 山,他們的祖先即從此山下來最先居住 Kapadainan(舊高燕)

之地。往昔大武山之周圍為水所環繞而不得上山來,後來水退,遂有 Kapadainan

(舊高燕))部落之創立,更從此分派出去形成如今日所見,如(表 3-6╱頁 256)

73 在 Raval 支系,mamazangiljang 之子入贅,可以取代其妻 mamazangiljang 的地位。

Page 25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46

分布四方的各部落,「以 Padain (高燕)為部落的發祥地」。74

所以,西部的 Vutsul(布曹爾)部族,大體上是從北方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

方面番社(屬 Calisian 大部族〉分出而漸次南進的一支。又此 Kaviyangan (舊佳平)

方面之諸部落之民的多數是從更北方的部落分出來的,此事根據各部落的口碑亦

頗明白。因此,單看西部的 Vutsul(布曹爾) 部族時,可以斷定,因為「他們出自

Paiwan (排灣)社。」75但移川「以為是否此 Paiwan(排灣)或許是他們的祖先原

先居住的地名,他們從此移居到各地後,為了記念祖先的原居而乃自稱為

Paiwan(排灣)人。」76 對以上所論,從排灣族部落變遷的邏輯上出現不合理的現

象,因為「Ka-Paiwan(下排灣)之地」的祖先源從 Chiagalaus 地區的 Tjusepiyoma 之

地而來,而 Tjusepiyoma 之地的祖先是從恆春地區北上而來,因而由此來說,

Ka-Paiwan(下排灣)本地不是 Vutsul(布曹爾) 部族的發源地,而是先祖部落遷徙經

過的其中一地者。

Vutsul(布曹爾) 部族在 Kapadain 之地有之祖先七位,其中長女 Samuakai 居住

在 Padain(高燕)更高的山峰;形成深林,稱之 Kapadainan 之地,據說約有百餘戶

人家。長男 Sakinukinu,其居址在 Padain(高燕)部落的西南下方,形成深林稱之

Tjinkulan 之地。在 Calisa 部落的上方處,有人稱 Sakinu 樹林,大概也有居住罷;

次男 Sapulalungan 與三男 Sapuljaljuyan 兩人相議,一昇天,一下海。Sapulalungan

登上大武山成為雷神。Sapuljaljuyang沿著隘簝南溪下到平地,成為平埔族的祖先。

次女 Salalemungan 其家址 Ljiyaljiyangan 之地,位於 Padain(高燕)與 Calisa 部落的中

間山脊。三女沙 Sakaljaljuljalju 其家址在 Lalakayan 之地,位於 Calisi 部落內。四

女 Salavan 其家址在 Itjapau 之地,位於 Padain(高燕)下方。77而 Sakinukinu、

74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頁

336。 75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慣習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譯註,《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6。 76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慣習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譯註,《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6。 77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慣習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譯註,《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114。

Page 25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47

Sakaljaljuljalju、Salalemungan 等三人雖居住 Padain(高燕)之地,只留其家址而已,

並無所傳。但有人傳說 Salalemungan、Sakinukinu 等二人比 Sapuljaljuyang 先到平

地。最後留下的僅有 Samuakai、Salavan 等兩女,此兩女相議,為如何繁衍人類

而大費苦心。那時 Salavan 一面歌唱,暗中於腹中造子,而且留話告誡他人勿窺

看她的房間,然其朋友 Matjuku 犯禁忌窺視之,其子流產。於是 Salavan 再度造

子腹中,這次 Matjuku、Lupilupi、Tipid 等友人皆遵守禁忌而且保護 Salavan,因

此足月生下可喜可賀的一子。其後 Salavan 接連生下眾多子女,其子女們互相結

婚,成為今日的 Vutsul(布曹爾) 部族。

伊能嘉矩曾對 Vutsul (布曹爾)部族再細分為北排灣群(Vutsul)、中 Paiwan (中

排灣)群、南排灣群 Tjauuvuuvulje (內文)、Sabediq (舊草埔)、恆春地區(Paliljaliljau))

等三地,78但 Vutsul (布曹爾) 部族的形成是由 Katumuan(玉山)族群與 Cimo(箕模)

系統融合居住形成的新族群,伊能嘉矩要把中、南排灣的 Cimo(箕模) 部族全納

其中,筆者以為其所論並非皆然。因為所謂的中、南排灣的排灣族地區,是以

Cimo(箕模)系統為主的生活領域,他們是排灣族的族群,是以 Paiwan (排灣)語為

其唯一語言的民族。所以包金蓮耆老說:「Laval (拉瓦爾)支系先是由台南南下

逃亡的 Lalikim族與在地的魯凱族在 Kadumuan(霧頭山)先融合生活所形成的新

族群。」其後,我們 Vutsul (布曹爾)系統的祖先從 Kapadain 之地到 Tuvong 之地

再到 Tavalan 之地融合生活,形成 Laval (拉瓦爾) 部族第二次的文化合成,這是

Vutsul (布曹爾) 部族與 Laval (拉瓦爾)支系間民族機體發展中建立的淵源關係。

Katumuan(玉山) 部族先移入位居於「Kavulongan」地區之 Kasepaiwan 之地,

此地是洪水氾濫成災時期的避難所,也就是說 Laval (拉瓦爾) 部族最先在

Kasepaiwan 之地形成後,才向外開始建立族群關係。而在此期間,有一些從平地

來的排灣族主系之人也混合在一起,79使本地成為形成 Vutsul (布曹爾) 部族族群

融合發展的聖地。之後,又因鄰近部落族群利害之因素,族人往上移住到

Kasepadain(舊高燕)之地,在此,不幸部落遭到土石流掩埋嚴重的災害,在洪水暴

78 伊能嘉矩原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頁 398。

79 所謂平地來者,即是排灣族的主系,是以 Paiwan (排灣)語為其語言之 Cimo(箕模)系統。

Page 25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48

雨過後,所剩者無幾,當移住到 Padain(高燕)部落時,移川文獻所記載的家戶幾

乎都是 mamazangiljang 家族,諸如 Parolayan 、Kazangiran 、Tarurayan 、Ruruwan 、

Kusaza 、Paramuran 、Lovaniyau 、Mavalyo 、Chialjuljivak 等九家 mamazangiljan

的家,他們都有相同的祖源,而其發展形成 Vutsul (布曹爾) 部族的 mamazangiljan

關係。

Vutsul (布曹爾) 部族 mamazangiljan 家族的系統與部落的形成,可從如(圖 3-4/

頁 262;圖 2-13/頁 134)追溯。後來其祖先從北向南,又向東移動,開啟 Vutsul (布

曹爾) 部族在排灣族地區的生存空間,從此開拓族內融合的發展空間,使在

「Kavulongan」地區的社會結構出現複雜的族群關係,在族內表現文化採借的合

成現象,或產生部落後代的重組與整合。

一 布曹爾(Vutsul)群的概說

有關 Butsul (布曹爾)支系的名稱,也同樣與排灣的族稱難以解釋,或說係魯

凱族所賦予的名稱,自古就如此稱呼,但並不知其意思所云。但聞之魯凱族,其

意依然不詳,而頸項飾,同族語稱謂“Boachul”。在布曹爾(Butsul) 部族無論男

女幾乎都帶有青蜓玉式的頸角飾物。這個名稱是否由來於頸飾風習,尚進明瞭。

使用與Butsul (布曹爾)支系語同一語的 Parilayan(大社)之地的Vutsul(布曹爾) 部族

認為「Butsul (布曹爾) 部族」是新來者,卑者等之意云。又有一說:

昔時,各部落的人在祭祀日集合 Kase-paiwan(下排灣)部落舉行角力比

賽,因 Pailjus(白鹿)與 Makazayazaya(舊瑪家)兩部落敗下,因而稱

其為 Butsul(布曹爾),即意為「弱者」。相反地稱呼 Kase-paiwan(下

排灣)部落、Kapadain(高燕)、Tsalisi、Piyoma等部落稱之為「Makaran」,

即意為「強者」,與 Butsul (布曹爾)有所區別。80

80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慣習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譯註,《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2。 80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頁 331。

Page 25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49

到底何者為真,難以決定,1650 年即距今 362 年前之荷蘭古紀錄,在 Taromak

(舊大南)部落之西方,有未開化的原住民部落名「Burclu」的記載。這個「Barclu」

果為今日的「Buchol」、「Buchul」、「Butsul」之名與否,或因部族名而起的原部落

與否,雖不明瞭,然而至少這個名稱無論是原住民部落名或部族名,約在 400 年

以前就已存在一事是可明瞭的。而且這名稱若確為當時的部落名,今日 Butsul (布

曹爾) 支系系統之各部落區別為 Laval(拉瓦爾) 部族及魯凱族等二群系統,而自

稱謂 Butsul (布曹爾) 部族,大概那些部落可能被視為由 Butsul (布曹爾) 部族之

地各部落分派出去的部落。然而,該當這種部落,雖係 Kapadain(高燕)部落,而

該部落是否於三百年前即稱謂「Barclu」尚不詳。

從排灣族中,「除其最北端的 Laval (拉瓦爾) 部族之外,其他幾乎都與布曹

爾(Vutsul) 部族有脈絡關係,而北自與拉瓦爾(Laval) 部族為界的 Sagaran (口社)

溪以南,東至東港溪的山地之諸部落,自古就稱謂 Vutsul (布曹爾) 部族」。81對

此一說法,筆者認為先探討 Vutsul(布曹耳) 部族是如何形成的族群,乃是一件重

要問題。然對以上所言,猶如族之 Muqami、Panapanayang 等部族,與其並沒有

發生淵源關係,所以不是 Vutsul (布曹爾) 部族「全部幾乎」都有關係,而全部

幾乎有關係者是 Cimo(箕模) 部族才對。因此,根據 Kulaluts 社警官駐在所保存

的《須知簿》記載,該駐在所人員已查出稱:

屏東縣瑪家鄉的耆老高系數也說了一部分指稱:

我們隘寮溪旁的原住民民可分為 Laval(拉瓦爾)與 Vutsul(布曹爾)等

兩族群,其中 Laval(拉瓦爾)族群係屬 Palilayan(大社)系,源於大母

母山,現在分佈於三地門鄉大部分之部落如青山、大社、口社、馬兒、

安坡與三地等村;而 Vutsul(布曹爾)族群係屬 Makazayazaya(瑪家)

系,亦可擴及為之 Tjupadain(舊高燕)系,現在分佈於瑪家、三地門、

金峰等三鄉。82

81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頁 330。

82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頁 388。口述者:高系數、1906、5、7 生,居屏東縣

Page 25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50

從耆老高系數的說法,我們可以在 Laval(拉瓦爾)與 Vutsul(布曹爾)等部族發

現一種線索,他們的核心部落分別是以 Parilayan(大社)與 Kapadain(舊高燕)等地,

並不是以 Paiwan(排灣)部落為其主要發展的中心,我們可以合理的提出 Laval(拉

瓦爾)與 Vutsul(布曹爾)等部族是不同族群合成的新群體,而另有族群如 Cimo(箕

模) 部族等與其共居生活而組成。又因文化合成的結果,各族群應用「排灣語」

為日常生活的溝通工具而被統稱為「排灣族」,這從民族體發展的過程程序中是

可以理解的。至於她所論述的族群分佈,筆者以為耆老高系數以她當時 92 歲的

高齡來思考,其結果必定來自生活經驗與智慧的累積,才能用簡單的話語道出事

實來。居住在三地門鄉的耆老馮淑霞對其生活環境的族群分類有如此的說法:

排灣族人在北屏東可分為兩族群,其一是 Vutsul(布曹爾)群家族,現居

在瑪家鄉各村落、三地門鄉的達來、馬兒、三地及德文部分等村落。其

二有 Laval(拉瓦爾)群家族,現居在三地門鄉的大社、青山、賽嘉、口

社及德文部分等村落。83

由此可看出耆老馮淑霞的認知裡,Vutsul(布曹爾)與 Laval(拉瓦爾)等部族之

組成不是族群關係,而是家族的問題。再深入的探討,他們有共同的祖源關係,

而這個源由,可以從排灣族內的形成與部落發展的結果,來得到能使兩族群連結

的地方,那就是排灣人從南或從東往北擴展生活圈,使文化合成產生新群體的結

果。然如此的現象,在排灣族群體的發展過程,他是不斷的重演發生,使在各群

體間的文化落差逐漸減少或形成磨合現象,讓其後代子孫不知所云,也無法理

解。

而 Kasepaiwan、Kapadain 等地的頭目 Mavalyo、Karangljang 等家族都是來自

南大武山之 Janaulep、Tjusepiyoma 等地族群,其後他們的祖先與 Laval (拉瓦爾) 部

族混居融合而成,今日他們已脫離自己的主系,自稱為 Vutsul (布曹爾) 部族。

所以 Vutsul(布曹爾) 部族不能以其族名替代其主系之名,如此有違排灣族倫理文

瑪家鄉瑪家村 6 鄰 59-1 號,田調日期:1998、12、20。 83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頁:413。口述者:馮淑霞、1917、4、3 生,居屏東縣

三地門鄉三地村 12 鄰中正路 2 段 31 巷 18 號,田調日期:1999、1、24。

Page 25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51

化原則,更何況排灣族內,還有 Panapanayan、Muqami 等部族與其毫無關係,在

他們的生活文化也不知道排灣族內有 Vutsul(布曹爾) 部族。從蕭阿進、黃順興等

耆老的口述,只知道自己是排灣人,但祖先未曾到過現位於屏東縣瑪家鄉之

Kasepai wan 之地居住。由此亦可證明,不是每一個排灣人都與 Vutsul(布曹爾) 部

族有關聯。

Vutsul(布曹爾)部族分為Kasepaiwan (下排灣)、Kapadain (高苑)兩大社系統者,

該地有 Mavayo、Kazangiljang 等 mamazangiljan 家族以其領域為中心,後有如(表

3-5╱頁 254)率部眾逐漸擴大其領域南下或東移到一帶之山地,與原居的 Cimo 部

族混合在一起。從此才有部眾散在其他部族領域地帶的諸部落。而 Vutsul(布曹爾)

部族把「Karuvongan 之地視為他們融入 Cimo 部族部落如 Bongarid、Rarekerek、

Tjuvetsekadan、Koabal、Pailus 等之中途站」。84

Vutsul(布曹爾) 部族,在洪水氾濫時代,全台北被洪水淹蓋之際,始祖逃難

Kavalongan 地區倖存的兄妹結婚生子。後來,約在「1500年前分離,兄帶部眾在

山地建立 Kapadain之地的家業」85,之後,「Qocapungan (舊好茶)之地的始祖

Paljaljuyang-Kazangiljang 也來到本地。」86而其妹南下東移帶部眾到平地,

建立 Lvovoaqan 之地的家業。之後,約在 320 年前,87因 Kapadain 之地下洪水遭

難,Kamabakab 祖先下令遷入 Padain 現址。而 Vilaulai 之地耆老 1931 年的傳說:

「現任頭目 Rampao-Palamuram的第 25世代以前的祖先 Lingas-Ciramolan 在世

時,從西部 Kapadain出發,來東部創社的。」88由此可知,「Vilaulai 之地的始

祖是在800年前到達台東太麻里上游建業的。另外「開基祖8兄妹之一Sauralui,

84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一冊》,

頁 349-350。 85 同上註,頁 336。

86 同上註,頁 335。

87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一冊》,

頁 335。 88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335-336。

Page 26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52

從離開 Kapadain之地前往平地加吶埔,自創 Kazangiljang家」;89「Sakinu 祖

先也離開 Kapadain之地後另外創立 Tsalisi之地。」90

被視為山地各部落的起源地Padain(高燕)部落與平地的關係,已如前面所述,

祖先之一的 Puljaljuyan 前往海洋。在十二代前八兄弟之一的 Sauralui 則往平地加

蚋埔,以稱 Kazangiljan 家為由,相傳當時僅有五戶移居民云,迄至領台前尚有往

來。而加蚋埔(Vengalit)部落亦逐漸發達如今日之形態。又如 Marubuk 祭例行事,

令人想到西部平地之平埔族的場面,大概 Padain(高燕)部落人起初不在東部而係

從西部平原進入山地者。91但其確實路徑有欠明瞭,因其入山古老、領地廣大且

分派之部落眾多。

「Sepaiwan」是 Paiwan (排灣)人之意。」92這是邱進財耆老說:「Paiwan 是他

們祖先的原居住之地名,他們從此地移到各地後,為了紀念或延續自己是從原住

地而來,而仍自稱為 Paiwan(排灣)人」。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中說:

昔古,在 Kapaiwanan(卡排灣南)之地太陽與月亮各生下一個卵,該卵

孵化後成為男女二人。男名 Saljemedje,女名 Savatjuljayan。

Savatjuljayan 唱歌繁衍人類,創造今日的 Paiwan(排灣)部落的人。

93Kapaiwanan(卡排灣南)之地之居民,強調「Padain的人是從本地分

離而來。94

此圈外,移居南方者,有 Kulaluc(舊泰武)、Kaviyangan(舊佳平)等部落,據舊

Kaviyangan(舊佳平)部落所傳,昔時以 Kazangiljan(舊佳義)部落為中心,Coupi(老

89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一冊》,

頁:336。 90 同上註,頁 337。

91 Kulaluts 社警官駐在所保存的《須知簿》記載之意與高系數耆老口述聯結說明:Padain(高燕)

之地的遷入,係從 Chiagalaus 地區經過平地 Kaviyangan、I-timol 等往西北而來。 92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5。 93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115。 94 同上註,頁 56。

Page 26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53

埤)取 Kaviyangan(舊佳平)部落西方之地,Kazangiljan(舊佳義)則取其北方之地。我

們是占有其南的領域云,係指 Vutsul(布曹爾) 部族 Kazangiljang 等 mamazangiljan

家所占領之地。

Kaviyangan(舊佳平)部落南方一帶的「pau-maumaq」,即「本據地」之意而知

名,該部落以南,成排以至遙遠地方被稱謂「pavoavoa」,即耕作地、農耕地之意,

「vavoa」是烟地之意,幾乎至本島南端恒春附近之排灣族並包括在內,他們死

後之靈魂都要歸回到此地。Kaviyangan(舊佳平)部落方面言,因之他們的埋葬,

把屍的頭位向著北方為例。又往昔Kavolongan(大武山)降誕的下排灣部落之祖神,

同時被其崇信為文化響導福祿神 Saljemedje 之信仰也同樣由下排灣出發而向

Kaviyangan(舊佳平)部落方面,更由本部落延伸至南方 Pariljariljao(恆春地區),即

「國之限界」。又有稱謂五年祭(Marubuk)五年一次的祖靈祭,這也發源於排灣

族之源流地的 Kaseadain(舊高燕)及 Kasepaiwan(下排灣)以 Kaviyangan(舊佳平)部落

為中繼而行於南部一帶祭祀。住在南部的人,開始自 Kaviyangan(舊佳平)部落而

循序如連鎖而漸及南方的諸部落,這種祭祀之例行亦實際表現了排灣族系統之文

化生活。以上所述與事實不符,在此要強調說明的是 Kaseadain(舊高燕)及

Kasepaiwan(下排灣)是 Vutsul(布曹爾)部族的發源地,所行的五年祭只是以

Kaseadain(舊高燕)之地七兄弟家庭式對 Puljaljuyan 祖先一個人的家祭儀式,對其

他部落並沒有造成很大的影響,這一點要認清。所以日本文獻所說的五年祭之起

源是,昔時,Kapadain(舊高燕)部落之祖先有兄弟姊妹七人,其中一人稱謂

Puljaljuyan 的男子,告知家人要去海邊而出門,而囑云:「我若不能回來,每隔五

年宰一條豬來弔喪吾靈。」因之,部落人遵守其言,至今仍行此祭。

所以不能說:「五年祭的祭風,曾經帶到魯凱族之部落,北部則已亡而不行,

而今日主要殘留於 Kaviyangan(舊佳平)以南之地。」因為此祭與 Cimo(箕模) 部

族無關,不可能殘留於 Kaviyangan 之地以南的地方。

Page 26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54

表 3-5 Vutsul(布曹爾)部族 mamazangijan 的族群關係與發展

舊址部落 (1915-1920 年間)

現在村

名(2011年)

現任

mamazan

giljang (2011 年)

備註

部落

及其

聚落

mamazangilja

ng 家氏

Vut

sul

Kapad

ainan Parorayan 家 排灣村 註:1935 年時,從 Kasepadain 之地移

到 Padain 之地再移到加蚋埔之地已

經有 360 年。Kapadain 之地始祖六子

Sakaljaljuljalju 續居。(台北帝大土俗

人類學研究室,1935:529、524)

Tarata

van Daruzaljum 家 三地村 註:本地約有百餘戶人家。Kapadain

之地始祖長子 Samuakai (沙姆哇蓋)

始祖所創,而在 Makazayazaya 之地

Giljagiljau 之前六代祖改家號為

Vavelengan 家。台北帝大土俗人類學

研究室,1935:531)原舊址在社內之

Varirau 之地。

在Taravatsal之地的開基祖Taruzaljum

家,其分支有 Taugadu、Tangats 等家。

而 Baborongan 家是 Taugadu 家在下排

灣之地的分支。所以 Taugadu、

Baborongan 家的宗家是 Taruzaljum

家。(台北帝大土俗人類學研究室,

1935:529、531)

Tsarisi Temalalat 家 排灣村 註:Calisian (查力西)部落的上方,形

成 Sakinu(沙給努)深林。Kapadain 之

地始祖次子 Sakinukinu(沙給努給努)

始祖所創。(台北帝大土俗人類學研

究室,1935:529、523)

Cjagal

aus(南

大武山)

Kazangilj

ang 家

註:昇天即登上大武山成為雷神。成

為五年祭祭祖的二個對象之一,三子

Sapulalungan(沙布拉路安)始祖所創。

Vanga

s(舊佳

義)

Kazangilj

ang 家

佳義村 註:下海即沿著隘簝南溪下到平地,

成為平埔族的祖先。也是五年祭祭祖

的二個對象之一。Sapuljaljuyan(沙布

拉優央)始祖所創。

Sakiba

o Kazangiljang 家 佳義 賴建國 註:下海即沿著隘簝南溪下到平地,

成為平埔族的祖先。也是五年祭祭祖

的二個對象之一。Sapuljaljuy an(沙布

拉優央)始祖所創。

Ka-sep

aiwan(

下排

灣)

Qapulu 家 排灣 註:Padain(高燕)下方是

Kapadainan(舊高燕)之一的部落。由

Kapadain 之地始祖六子

Sakaljaljuljalju-Parorayan 家之子

Salavan(沙拉凡安)所創。其後

Daruzaljum 家之支系 Taugado 家到此

建業。後由其 Taugado 家之女嫁給

Raotsu-Babulengan 的曾祖父。 (台北

帝大土俗人類學研究室,1935:529、

528)

加蚋

註:由 Kapadain 之地始祖六子

Sakaljaljuljalju-Parorayan 家之子

Kumabakab 移到平地此地成為平埔

族。(台北帝大土俗人類學研究室,

1935:529、526)

Padai Kazangiljang 家 瑪家村 蔣來義 註:本家有十餘戶部下,其它家族只

有一、二戶部下。(中央研究院民族

Page 26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55

n(高

燕)

學研究所,2004:60)

Parorayan 家 排灣村 不明 註:同上。

Tarurayan 家 排灣村 李正 註:同上。

Ruruwan 家 排灣村 陳梅花 註:同上。

Kusatza 家 新興村 章正輝 註:同上。

Paramuran 家 振興村 宋賢一 註:同上。

Calisi Tarurayan 家 註:本家有二十餘戶部下。

Sakiba

o Kazangiljang 家 佳義 賴建國 註:下海即沿著隘簝南溪下到平地,

成為平埔族的祖先。也是五年祭祭祖

的二個對象之一。Sapuljaljuy an(沙布

拉優央)始祖所創。

Ljiyalj

iyanga

n

Tarurayan 家 註:位於 Padain(高燕)與 Calisian(查

力西)部落的中間山脊。

Salalemungan(沙拉樂安)始祖所創。

Lalaka

yan Ruruwan 家

註:位於 Calisian(查力西)部落內。始

祖六子 Sakaljaljuljalju (沙卡拉瑞拉

瑞)始祖所創。

Itjapau Togado 家 高清義 註:Padain(高燕)下方,是

Kapadainan(舊高燕)之一的部落。該

家是 Daluzaljum 家的分支

mamazangiljang 家

Page 26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56

表 3-6 排灣族 Vutsul(布曹爾)部族的部落分布

部落名

漢稱

日稱

說 明

Kazangiyan 加少山 本地是地名,也是宗族名。在 Vutsul 群地域移住之外者,有本地 Kulaluts 與

Kaviyangan(加冰)等地。昔時本地是 Kazangiyanmamazangiljang 家南方的中心

部落,本地是屬 Kasepaiwan 系統的 Vutsul 群。。

Jualakilaki 老埤

大澤機

在 Vutsul 群地域移住之外者,有 Kulaluts 與 Kaviyangan(加冰)等地。昔時本地

是 Kazangiyanmamazangiljang 家西方的中心部落,是屬 Kazangiyan 系統的

Vutsul 群。。

Makazayzzayz 加者惹葉 在 Vutsul 群地域移住之外者,有本地 Kulaluts 與 Kaviyangan(加冰)等地。昔時

本地是 Kazangiyanmamazangiljang 家北方的中心部落,是屬 Kazangiyan 系統

的 Vutsul 群。

Kulalau 崑崙坳 在 Vutsul 群地域移住之外者,有本地 Kulaluts 與 Kaviyangan(加冰)等地。昔時

本地是 Kazangiyanmamazangiljang 家東方的中心部落,是屬 Kazangiyan 系統

的 Vutsul 群。。

Kulaluts 龜嘮律 在 Vutsul 群地域移住之外者,有本地 Kulaluts 與 Kaviyangan(加冰)等地。昔時,

本地是 Kazangiyanmamazangiljang 家南方的中心部落,是屬 Kazangiyan 系統

的 Vutsul 群。

Kinidjaluwan 蘭汝 相傳在 Kavulungan 時代 Raivunmamazangiljang 曾率部眾到 Garabao(加納埔)

之地。本地是 Vutsul(布曹爾)人與魯凱族人混居,係屬 Kasepaiwan 系統的 Vutsul

群。

Sangalan 口社 本地是屬 Kasepaiwan 系統的 Vutsul 群。在本地有部眾是 Laval(拉瓦爾)群,但

都已 Vutsul(布曹爾)群化。

Shizaya 本地是 Sangalan(口社)之地的分出聚落。在本地有部眾是 Laval(拉瓦爾)群,但

都已 Vutsul(布曹爾)群化。

Balivuji 本地是 Sangalan(口社)之地的分出聚落。在本地有部眾是 Laval(拉瓦爾)群,但

都已 Vutsul(布曹爾)群化。

Shilauz 本地是 Sangalan(口社)之地的分出聚落。在本地有部眾是 Laval(拉瓦爾)群,但

都已 Vutsul(布曹爾)群化。

Dalavatsal タヴツソ

社(礁巴覓

會)

由 Davadavan 分出。依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

427-428 記錄本部落共有 47 戶分別有男 97 人、女有 85 人。本地另有部眾移入

位於台東縣金峰鄉太麻里溪上游之 Tjuroquwai 之地,在此有從屬 Dalavatsal

之地 Baliguz 家之 Gurumai 者開基建 Variyusmamazangiljang 家事業。本地係

屬 Padain 系統是屬 Kasepaiwan 系統的 Vutsul 群。1931 年本地 mamazangiljang

家有 Tovachinga 家是由 Tavatavan 之地 mamazangiljangTaruzarum 家之地到本地

建立的分支 mamazangiljang 家;Pakedavaimamazangiljang 家是 Tavatavan 之地五

兄弟招 Padain 系統獨子 Kui 到本地建立的家業。

Davadavan Dalavatsal(礁巴覓會)之地的舊部落,係屬 Padin 系統,有 Taruzarum 家為本家

的 mamazangiljang。其分家移住 Dalavatsal(礁巴覓會)之地之弟所建的

Tovachinga 家。

Salalao 山咾老 由 Dalavatsal 分出,係屬 Padin 系統。

Cimol 山豬毛 舊址 Kacimoluan 之地由 Sepaiwan 分出,分居 Gatsdas 與 Binaula(賓嘮龜臘)

等兩地,本地 mamazangiljang 是 Kuljelje 與 Muwakai 兄妹,因暴橫不法,族

人移到甲仙埔另立家園,兄妹亦遭殺害。後來有 Kazangiljang、Daulbun、

Kailzan、Valuhu 等部眾移居此地。本地是屬 Kasepaiwan 系統的 Vutsul 群。依

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413-414 記錄本部落

共有 48 戶分別有男 84 人、女有 74 人。本地的 mamazangiljang 在 1930 年有

Sepaiwan 之地 Taugadomamazangiljang 家之分支 Dumararatsmamazangiljang 家;

有 Sepaiwan 之地 Patikul 家之分支 Patikul mamazangiljang 家;

Puridanmamazangiljang 家是從 Pailus(位於瑪家村下方)之地的 Makalaulaus 之地

來的。另有 Ruruanmamazangiljang 家,共有四家 mamazangiljang。

Pinaura 賓嘮龜臘 本地 mamazangiljang 同 Cimol(山豬毛)部落。依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

灣踏查日記(下)》,1900:413-414 記錄本部落共有 20 戶分別有男 40 人、女有

30 人。

Kavaluljuan 本地是 Valulju (山里目)的舊部落,係由 Padain 系統與 Se-paiwan 系統共創之

部落。

Valulju 山里目 本地分別有 Tjomalolalongan、Kumaqan、Vuju-vujule 等三部落。本地是屬

Kasepaiwan 系統的 Vutsul 群。

Page 26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57

Daladalai 礁來搭來 本地由 Dalavatsal 分出,係屬 Padin 系統。但有部眾屬 Kasepaiwan 系統的 Vutsul

群。相傳開基祖是巨人 Rupurun,與從海邊日落處嫁的女子 Ruguyau 結婚。但

其妻厭惡其夫巨大身驅而意以予肢體,指頭變為眾人,指根變為

mamazangiljang,且嫌惡夫所食而引進 Ljumai(粺)、Vaqu(小米)、Vulasi(地瓜)、

Qalizan(豆類)、Puke(樹豆)等,又指導飼養 Vavui(山豬)、Da-ets(羌)、Chiqau(魚

類)等,被尊奉為文化嚮導。

Ka-valuljuan Valuhu 之舊址,由 Padain 與 Sepaiwan 等地之人創立。

Padain 八歹因 原居 Kapaiwannan 之地下方低窪處,17 世紀移住 Kapadain 之地,因山崩移入

現址,部分移往 Tsalishi 之地。洪水時期後,本地僅存 mamazangiljangBarorayan

家,本家招贅 Tjuavalji(太麻里溪)中游 Kalacjialan 之 Giling 家。本地是屬

Kasepaiwan 系統的 Vutsul 群。1931 年 mamazangiljang 家有 Parorayan、

Kazangiljan、Tarurayan、Ruruwan、Kusaza、Paramram 等六家,其中只有

Parorayanmamazangiljang 家留在本地,其它往台東移住。

Piyoma 本地原名 Tanomak 之地,原居 Padain 之地,後改地名為 Piyoma 之地。1932 年

該地 mamazangiljang 是 Mavalyo 家。

Kamauqan 1932 年移川子之藏田調時存有的部落,惟記錄不詳。

Pariyayan 1932 年移川子之藏田調時存有的部落,惟記錄不詳。

Tsalishi Padain 之地的衛星部落。

Katsunuq 本地是 Padain 與 Sepaiwan 等之人混居地。

Ka-paiwan 下排灣 古時自稱排灣人。Pavovoa 群人稱北方排灣人。〈伊能嘉矩原著楊南郡譯 1996:

436〉依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427-428 記錄

本部落共有 54 戶分別有男 132 人、女有 128 人。本地是屬 Kasepaiwan 系統的

Vutsul 群。

S-liguz 德文社五部落之一。

Tjuavangas 德文社五部落之一。

Magesa 德文社五部落之一。

Chianumaq 由 Padain 之地分出。

Kazazangiljan 加少山 有 Sepaiwan 之地分出。由 Kazangiljang、Dalala、TsutsulanLada、Bayaya 等地組

成,原從 Padain 分出到 Vangas 建立 Kazangiljangmamazangiljang 家的基地,後

有 Sepaiwan 之地來的 Mavalyomamazangiljang 家移入。Mavalyomamazangiljang

家是 Sepaiwan 之地 Taugadumamazangiljang 家的分支。本地另有 Todarimau、

Ruruwan、Rivangrao、Taugadu 等四家。

Makazayazaya 加者惹葉 有 Sepaiwan 之地分出。係由 Mkazayazaya、Valulju、Sansangalu 等三聚落組成。

領導核心 Vavelengan 家族。本地是屬 Kasepaiwan 系統的 Vutsul 群。

Chialavakun 礁巴覓工 有 Sepaiwan 之地分出。本地是屬 Kasepaiwan 系統的 Vutsul 群。

Masilit 北葉 本地由 Ska-umaqan、Moli 等地組成。其中有 Kasepaiwan 人狩獵到 Ska-umaqan

之地即今之 Masilit 建 Todiarimaumamazangiljang 家族。因此,本地是屬

Kasepaiwan 系統的 Vutsul 群。另有 Rivakraomamazangiljang 家原居 Moli 之地,

在 1931 年前移到台南,後有部眾分別折返 Pakorakeral(老)、Taurakiyan(加納埔)

等地,現僅存九戶。

Manul 本部落分有上、中、下之部落,其中上部落的 mamazangiljang 是 Ruraden 家、

中部落之 mamazangiljangPakedavai 家、下部落 mamazangiljangMachirin 家。本地

是 Padain、Ka-sepaiwan 之系統混居處。

Tsalisi 有 Sepaiwan 之地分出。

Sansangalu 本地是屬 Kasepaiwan 系統的 Vutsul 群。

Daradarai 有 Sepaiwan 之地分出。

Kachiachialan 加走山 本地原址是 Palilayan(大社)部落的 Tsalavi 之地,本部落分別有 Ka-umaqan、

Tjuavangavangas、Palilayan、Chiatjuvutjuvus、Sulutja 等五聚落組成。宗家

mamazangiljang 是 Kazangiljang 家族,其有分家 Vavulengan、Pakedavai 等支系

mamazangiljang。(蔡光慧,1998:10) 本地是屬 Kasepaiwan 系統的 Vutsul 群。

Mashishi 毛絲絲 本地是屬 Kasepaiwan 系統的 Vutsul 群。

Chingasan 真雅社 依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427-428 記錄本部

落共有 20 戶分別有男 80 人、女有 70 人。

Tsyorikau 大社 依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427-428 記錄本部

落共有 45 戶分別有男 150 人、女有 170 人。

Page 26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58

Tjukuvulje 屠古物 德文社五部落之一。依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

427-428 記錄本部落共有 20 戶分別有男 80 人、女有 70 人。本地是屬 Kasepaiwan

系統的 Vutsul 群。

Salalivu 本地與魯凱族之霧台之地的人相婚而 Laval(拉瓦爾)化。

Ka-paiwan

下排灣

古時自稱排灣人。Pavovoa 群人稱北方排灣人。〈伊能嘉矩原著楊南郡譯 1996:

436〉依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427-428 記錄

本部落共有 54 戶分別有男 132 人、女有 128 人。本地是屬 Kasepaiwan 系統的

Vutsul 群。

S-liguz 德文社五部落之一。

Tjuavangas 德文社五部落之一。

Magesa 德文社五部落之一。

Tjuaqaw Pajaljinuk 家在 Punti 之地之祖 Badaladalai 之後代 Tjuku 創建之部落。位於 Punti

之地隔河的下方。

Dalala 本地是屬 Kasepaiwan 系統的 Vutsul 群。

Tsutsulana 本地是屬 Kasepaiwan 系統的 Vutsul 群。

Ladaa 本地是屬 Kasepaiwan 系統的 Vutsul 群。

Takwojyo 歸化門社 依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1900:427-428 記錄本部

落共有 20 戶分別有男 45 人、女有 40 人。

Kalachialan 加那打難 本地 mamazangiljang 是本地 Giling 家,該家 mamazangiljangRoalai 家是從

Katsalisilisian 之地越過 Jagalaus(北大武山)經過 Tjuvuluvulin 之地到 Putung 之

地定居,因土質不良,狩獵者電擊受神明指引遷入本地。後從 Vilaulau 之地 移

到本地者有 Palaketju 家、Tjukure 家、Roalal 家等家 mamazangiljang。17 世紀

Rarorayanmamazangiljang 家長嗣入贅到本地易名為 Gilingmamazangiljang

家。其後在太麻里溪上游創業,統治該地區各部落。後因苛稅遭致族人不滿,

族人重返 Padain 之地,自家感到顏面無光,易名 Paramram 家。

Tjuquvulje-Ivil i 雨沐銀那 本地是 Lalurumanmamazangiljang 家在 Kiniladjan (見那臘懶)之地建立的衛星部

落之一。

Pudunng 本地是 Lalurumanmamazangiljang 家在 Kiniladjan (見那臘懶)之地建立的衛星部

落之一。

Ravangas 盧蟒

本地是 Lalurumanmamazangiljang 家在 Kiniladjan (見那臘懶)之地建立的衛星部

落之一。

Vukid 本地是 Gilingmamazangiljang 家在 Kalachialan(加那打難)之地建立的衛星部落

之一。

Kiniladjan 見那臘懶 Kalachialan(加那打難)之地開基祖Aroair-Gilingmamazangiljang的嗣女在本地建

立 Lalurumanmamazangiljang 家。後有 Tjukuvulje-Ivili、Budung、Ravangas 等地

為其衛星部落。之後 Lalurumanmamazangiljang 家到 Paqemli(礁貓里力)創業。

Paqemli 礁貓里力 Lalurumanmamazangiljang 家第二次的創基地。第一次在 Kiniladjan(見那臘懶)

之地創家名 Lalurumanmamazangiljang 家。本地曾是 Padain 之地 Barorayan 家的

分支部落。

Qutsapungan 加者膀眼 本地開基祖 Pulja;juyan-Kazangiljan 是本地之 mamazangiljang。17 世紀遷入

Kapadain 之地。

Vilaulau 比魯 本地是 Giling 家第三代 mamazangiljang 建立的部落。但另有傳說,開基祖

Jiramolan 家之 Ljingas 者,因避洪水從 Kapadain 之地北上暫置 Kavulungan(南

大武山),待水退後返回 Padain 之地創 Laroruan 家,後遷到 Jalamodan 之地,

其地原名 Liling 之地,在此創建 Jiramolan 家,並率先進入本地創業。(蔡光慧,

1998:21)所以 Jiramolan 家是 Laroruan 家的宗主家 mamazangiljang。其後由本

地移出者有 Palaketju 家到 Kalajalan 之地;由 Lailulan 家到 Varulju 之地;由

Tjukure 家到 Kalajalan 之地;Tjatjalan 家到 Tjulitjulik 之地;由 Roalal 家到

Kalajalan 之地。本地曾是 Padain 之地 Barorayan 家的分支部落。

Tjulitjulik 斗里斗里 本地是 Giling 家第四代 mamazangiljang 建立的部落。但另有文獻記錄稱是由

Kalajalan(加那打難)之地開基祖之一 Palkedju 家的後代從 Vilaulau(比魯)之地

在本地創 Tjatjalanmamazangiljang 家。後來 Tjatjalanmamazangiljang 家又回到

Mashilitje 之地在這時期其弟移住 Kasavagan(射馬干即建和現址)居住,之後又

回本地。其後另有 Paiwan 系統的 Pakedavaimamazangiljang 家經過 Tjiramolan、

Tjukuvul(塔具文)、Qakis、等地到 Kalajalan(加那打難)之地後移住本地,該家

從屬 Vaviyulanmamazangiljang 家之分家本地曾是 Padain 之地 Barorayan 家的

分支部落。

Page 26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59

Chingpalan 情巴蘭 由 Kalajalan(加那打難)之地所屬的分家 Kurunganmamazangiljang 家所創立。

始祖 Savilji 從屬 Gilingmamazangiljang 家。

Tjakutjagole 松武落 Roalalmamazangiljang 家是 Chingpalan(情巴蘭)之地 Kurunganmamazangiljang

家的分家,由其子別立創基。從屬 Gilingmamazangiljang 家管轄。

Varulju 麻有路 由從 Vilaulau (比魯)之地的 Lallulan 家移到 Varulju 之地。

Tjuluquwai 荳囉拐 本地位於台東縣金峰鄉太麻里溪上游,係由 Dalavatsal 之地數 Baliguz 家之

Gurumai 者在此開基建 Variyusmamazangiljang 家事業。

Marivul 麻里烏 從來義鄉 Dangd(董底)之地來此建 Gilingmamazangiljang 家。其後有魯凱族

Qutsapungan 之地移住,另有 Maredep 之地及其分支 Kakaroan 之地移入。

Vavikal 貓美葛 係由 Punti 之地的 Parauranmamazangiljang 家先祖 Rariguwan 所建業。其分支

部落 Jaizaya、Tjuvetsekadan、Tailauz 等三聚落,以 Tjudjaqas(諸也葛)之地為總

稱。又從此分出 Tjuvilaule、Tjuronavunavuk 等兩聚落。另有從此移到 Savikiyan

之地的人,後又移到 Vavikal 下方援用其舊名稱 Vavikal 聚落,因虐疾滅絕。

另有Cimo人的先祖 Puljaljuyan與 Saljaljui從 Jaljaavus(內社)之地前來首居本地

創 Lovaniyaumamazangiljang 家,後來 Lovaniyaumamazangiljang 家部眾與

Jaluzaljum 家的人同時自本地分出建立 Barakiraki、Tjurakes 兩聚落。Barakiraki

之地者從屬 Jaluzaljummamazangiljang 家管轄,Tjurakes 之地者是先到 Tjudjaqas

之地而後分出,(蔡光慧,1998:23)屬 Lovaniyau 家管轄。其後有

Lovaniyaumamazangiljang 家人的兄弟遷住到 Tsalavi 之地,其兄創立 Parangui

家,其弟 Katsengulan 則在 Tjajike 之地創立 Salilanmamazangiljang 家。從屬

Lovaniyau 家管轄。

Tjajikel 大得訖 Tsalavi 之地 mamazangiljangParangui 家之弟 Katsengulan 在本地創立

Salilanmamazangiljang 家,從屬 Lovaniyau 家管轄。。

Tjudjaqas 諸也葛 本地是 Vavikal(諸也葛) 之地的分支部落。從屬 Lovaniyau 家管轄。

Tjaluzalum 搭林搭林 本地是 Vavikal(諸也葛) 之地的分支部落。而 Barakiraki 之地由本地分出,從

屬 Kazaniyan 家管轄。

Barakiraki 本地由 Vavikal(諸也葛) 之地再到 Tjaluzalum(搭林搭林)之地分出。從屬

Jaluzaljum 家管轄。

Tsalavi 謝臘眉 本地由 Vavikal(諸也葛) 之地再到 Tjurakes 之地分出。從屬 Lovaniyau 家管轄。

Tjurakes 本地是有 Vavikal(諸也葛)之地分出。從屬 Lovaniyau 家管轄。

Djumolj 屢捫 Kapadain 之地 Rarorayan 家名之 mamazangiljang 家的屬地但 Rarorayan 家易

名為 Giling 家後從屬其名下。Aroai、Orangoa 姐弟從 Padain 之地越過

Kavulongan(南大武山)先到 karabiyan 之地,遭 Jaljaavus(內社)之人逐擊,其弟

Orangoa 據 Baqemeli 之地後再移到 Putung 之地,最後從 Piyama 人 Vavikal 之地

受讓 Djumul 之地建立 Juvijulanmamazangiljang 家,為本地開基祖。而其姐 Aroair

是 Rarorayanmamazangiljang 家的長嗣 在 Vilaulau 之地時,另有部眾從

Dangti(董底)之地而來相婚後建家名為 Gilingmamazangiljang 家,而 Aroair 逕往

Kalajalan 之地以同家名建業,而留下的部眾往本地建立 Gilingmamazangiljang

家。本地曾是 Padain 之地 Barorayan 家的分支部落。

Tjukuvulje 塔具文 Kapadain 之地 Rarorayan 家名之 mamazangiljang 家的屬地,Rarorayan 家名

後來易名為 Giling 家。本地曾是 Padain 之地 Barorayan 家的分支部落。

Ka-umaqa

n

先祖 Saljumedje 與 Kalaviling(又 Giling)從 Tju-sepaiwan(下淡水溪)溪對岸的岩

石破裂而生,後架起兩岸檳榔樹為橋樑過河到 Pungti 之地建業。其後生出二

男二女命其越過大武山往東部發展,然兄 Puljaljuyan 與妹 Kivi 在本地建

Kachiarepanmamazangiljang 家,及弟 Palan 與妹 Sakenge 在 Kaqetselingan 之地

建 Tulalanmamazangiljang 家事業,而體現兩家之宗支系關係。

Talilik 大里力 生活在 Ka-umaqan 之地因受敵襲擊,逐移居到本地。本地之先祖是

Puljaljuyan(Saljemedje)與 Kivi(Kalaviling)兩兄妹,在此創

Kajarepanmamazangiljang 家的基業。

Kinivaljiyan 或

Chingpalan

簡那撫險 Valulju 部落的分支部落。先祖是從 Tjuvetsekadan(七家陳)之地移住 Valulju 之

地者。

Tjuaqaw 大狗 Talilik 部落的分支部落。

Tsaljengis 柴郎譯 Valulju 部落的分支部落。先祖是從 Tjuvetsekadan(七家陳)之地移住 Valulju 之

地,日治時代曾發生 Tsaljengis(柴郎譯)不幸的事件。

Valulju Talilik 部落的分支部落。先祖是從 Tjuvetsekadan(七家陳)之地移住本地。

Gumasan Valulju 部落的最先到台東的遺址。

Kudangas 烏鴉石 Talilik 部落的分支部落。

Page 26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60

Kuvaleng 古阿崙 祖先 Remereman(Salaats)-Satiljapan 出自 Kaviyangan 之地到 Jaljaavus 定居建

Sadiljapanmamazangiljang 家。後有部眾下山到加祿堂再到 Seven(大茅茅)之

地,在此定居又遷到 Chivavau 之地的東方 Pavilivili 之地招 Kajarepan 家在

Talilik 之地的始祖 Puljaljuyan(Saljemedje)與 Kivi(Kalaviling)之第二代次男

Samunu-Kajarepan 在 Kuvaleng 之地建立 Vaviyolanmamazangiljang 家。留其妹

留在 Pavilivili 之地建立 Vaviyolan 家。其弟在 Seven 之地建立 Pajalogu 家。(蔡

光慧,1998;14)而其則往東部之 Chivavau 之地建立 La-ulilemamazangiljang

家。之後因此該家不是 Kajarepanmamazangiljang 家的分支,而是 Lovaniya 或

Satiljapanmamazangiljang 家的分支。而 Tjuakakuljai 之地的口傳有此一說可

證:「本地是由 Kaviyangan 系統 La-ulilemamazangiljang 家之 Ra-ats 的人迎招

Kajarepanmamazangiljang 家的次子 Samunu 在 Kuvaleng 之地建立

Vaviyolanmamazangiljang 家」,(蔡光慧,1998;26)所以 Vaviyolan 家不是

Kajarepanmamazangiljang 家的分支 mamazangiljang,而是

Lovaniyaumamazangiljang 家的分支 mamazangiljang。

Tjuakakuljai 由 Kuvaleng 之地分出的部落。

Tjuavangas 由 Kuvaleng 之地分出的部落。

Kaquvuljan 由 Kuvaleng 之地分出的部落。

Tjukuvulje 由 Kuvaleng 之地分出的部落。

Civavau 由 Kuvaleng 之地分出的部落。

Buringat 由 Kuvaleng 之地分出的部落。

Kaqetselinga 舊加津林 Talilik(大里力)之地 Kachiarepanmamazangiljang 家先祖 Saljumedje 與

Kalaviling 的弟 Balan 與妹 Sagenge 在本地創 Tulalanmamazangiljang 家。

La-ulilemamazangiljang 家在 Talilik 之地時期代管 Valulju、Kinivaljiyan 等地。

Seljupetje 即今舊南田之地,建立 Laulangalmamazangiljang 家,此乃 Kaqetselinga

之地 Tulalanmamazangiljang 家的屬地。在這個時期,由因

Tjuauvuuvulje(大龜紋)之地的人殺該地人之狗,本地人則仇殺居住在

Aljungits(阿郎壹)之地 Tsileljemamazangiljang 家,後為恐遭到報復,又

則返 Qetseling 之地。

Kaliuma Tulalanmamazangiljang 家建立其分支 Kajaljavanmamazangiljang 家。

Qaljapitje 干仔壁 本地人是從 Kaliuma 之地避難遷來。

Qetseling 確只零 Padadael 家原居 Kaqaljapitje 之地,有部眾移住 Piqako 之地,其後輾轉移入

Tjuangatsuq、Tjurobikatji 等地到 Ginaroquwan 定居,在此被 Seqalu 系統之

Djakudjakuts、Mavalyo 等 mamazangiljang 家襲擊告終,使其民有部眾返 Qaljapitje

之地現址,有部眾則到 Tjukulaling 之地。

Palivengai 八里罔雅 Pungti 系統 Saljingusanmamazangiljang 家所建之地。該家源於 Tjuasepaiwan

之地,由 Saleleng(姊)、Ljakuwan(弟)、Satsudjui(二弟)等三人過檳榔橋到本地

建業。部落創立口述,透過 Cimo(箕模)系統的神話基調,太古時的某處落下

白、青、紫三個太陽卵,待孵化後成為祖先之來源。(蔡光慧,1998:25)

Quvulje 柯末 相傳 Saljingusanmamazangiljang 家大弟 Ljakuwan 因與其姊 Saleleng 之子不

合,來此創業。本地是卑南族尋海岸線的休息站。

Tjuatsuqu 大棗高 Saljingusanmamazangiljang 家二弟 Satsudjui 所創建之地,建立

Laloganmamazangiljang 家基業。

Lalipaq 嘮北 先祖 Kulele 與 Lakuwan 從 Pungti 之地遷到 Tjuvetsekadan(七家陳)之地後再移

入 Pakarusadai 之地,二者在分手,Lakuwan 到本地建立 Darol 家,而 Kulele

一行人繼續留在 Pakarusai 之地。後因蝦害移入 Kalalupaqan 之地。其後先祖

移到 Ka-umaqan 之地。之後 Ka-umaqan 之地的人又移到另一處同地名的

Ka-umaqan 之地定居,再從此移入 Linikavan 後到 Lalipaq,由此有部眾分出

Tekutekuwan、Kakilavutsan 等地。此地的部落,並非以上祖先者之原創,早日

移入者極可能是 Vavikal(貓美葛)之地的祖先。

Ka-umaqan 先祖 Kulele 與 Lakuwan 從 Pungti 之地遷到 Tjuvetsekadan(七家陳)之地後再移

入 Pakarusadai 之地,二者在分手,Lakuwan 到本地建立 Darol 家,而 Kulele

一行人繼續留在 Pakarusai 之地。後因蝦害移入 Kalalupaqan 之地。其後先祖

移到 Ka-umaqan 之地。

Tjuavanaq 大板六 先祖 Kulele 與 Lakuwan 從 Pungti 之地遷到 Tjuvetsekadan(七家陳)之地後再移

入 Pakarusadai 之地,二者在分手,Lakuwan 到本地建立 Darol 家,而 Kulele

一行人繼續留在 Pakarusai 之地。後因蝦害移入 Kalalupaqan 之地。其後先祖

移到 Ka-umaqan 之地,由此部眾分出本地。其後有部眾分出 Tjukuvulje 之地。

Tjukuvulje 本地是從 Tjuavangq 之地分出的。

Page 26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61

Djaqup 遮角 先祖 Kulele 與 Lakuwan 從 Pungti 之地遷到 Tjuvetsekadan(七家陳)之地後再移

入 Pakarusadai 之地,二者在分手,Lakuwan 到本地建立 Darol 家,而 Kulele

一行人繼續留在 Pakarusai 之地。

Kalarupaqan

註:取於伊能嘉矩原著 楊南郡譯註 1900∕1996《台灣踏查日記》頁:427-428 台北市 遠流

Page 27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62

圖 3-4 排灣族 Vutsul(布曹爾)部族部落發展變遷形成圖 Pakacimocimo Kulasan Janaulep Tangdi

Lovuwaqan 註:Rumuj、Rumuj 兄弟建 Lovaniyau 宗族系統。 Tsarisirisi

Qutsapungan Kapadain

註:Puljaljuyang-Giling 建基。 註:Puljaljuyang-Giling Padain 移入建業。

Kalajalan

Potong 註:Palkcor 家移住。 Tjulijulik

註:Palkcor 家 Tjulijulik Mazil Tjulijulik 註:原住地頭目 Cacalan 家

與 Cacalan 家同 註:Cacalan 家移住。該家是三兄弟中 Ciramolan Cokovol 行。Kalajalan 之 之長子 Salulun,其弟 Sacokacok、Coagai 註:Pakdawsi 家移住本地。

地頭目 Geren 家 往射馬干(Kasavakan)移住,下落不明。

曾移住此地。 射馬干 註:Salulun 之弟 Sacokacok、Coaga 二人往射馬干(Kasavakan)移住,下落不明。

Karis Kalajalan

註:Pakdawsi 家到本地創 Vavilulan 家業。

Potong Djumol 註:原住地被來義人馘首 註:弟 Orangos 建立

Padain Covolulan Karapayan 50 人,弟 Orangos 移此。 Coviljuram 家業成為

註:Giling 家的發源地, 註:位於 Paqemeli 附近。由姊弟 Kalachialan Kalachialan 之地 Giling 但 Orangos 說是 Tsalisi 之 Aroai、Orangos 到此建業。Aroai 註:姊 Aroai 則移入本 家的分派。

地,說法不一。 就是 Laro-aroai 本人。 地建 Giling 家業。

Cokovol-Inaval Paqemol

Rovangas 註:Paraulan 家長男 Saunian,

Kinilaliyang Laluruman 家長女 Cinuvungan

註:Orangos 長女 Rokor Potong 合力建設本地,80 年前由 Cam

建立 Laluruman 家業。 註:被 Djugudjulu 人殺害分離。 ar-Laluruman 掌權。

Paqemol

註:140 年前 Cinuvungan- Cokovol-Inaval

Laluruman 開創本地。 Djumol Vokid

Djumol Djumol 註:始用同 Kalachialan 之 Djumol 註:Coviljuram 家業由 Oran 註:Coviljuram 家改 地 Gilin 家名之分支 Giling 註:駐地頭目

gos 次女 Lumug 留居持掌。 Giling 家名。Kinilalig 家。 Gilin 家。

本地是卑南人 Lanao-Ra-era yan 之地殘留者移入。 Tjuaviljau

者所有。 Vilalau 註:建立 Djumol 之地 Giling

註:Orangos 本人合併到此。 家之分派 Kavorongan 家。

為本地之頭目。

Tsaluzalum

Parangirangi Tsaluzsalum Vavikal Tsaluzalum

註:因鯨魚奇聲返回。

Vangtar

註:有 Vavurungan 家居住。 Talavi

現今屏東縣萬丹社。

Talavi 註:Vavurungan 家改家

Talavi 名為 Kavulungan 家,成 註:Paljaljuyan 為取代 Palangui 家地位。

到此創立 Pala Tjuacikel ngui 家。 註:Paljaljuyan 之弟 Qatsunguran 近

親結婚移此創 Sarilan 家。在此成為

Page 27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63

Pala ngui 分家。

Rurakes

Tjudjaqas

Tjualjaavus 註:Paraulan 家之子 Ona Tjudjaqas

註:Paljaljuyan 與 Sauljarui 夫妻離開到 Vavikal 之 na 在此地建立 Sadilapan 家業。本部落有上

地開創,建立 Lovaniyau 家業。 Lo-izaya、中 Covtsukadan、下 Coiraul 等三地

。其中 Lo-izaya 就是 Sitakes 之地。

Tangdi Karapayan Vavikal Djumol 註:遂受卑南人之襲擊 註:Orangos 來到 註:Paraulan 家與本地,

移往 Vavikal 之地。 Djumol 之地時,本 頭目 Gilin 家聯姻部落。

地已有 Lanao-Ra-era 權歸 Gilin 家

卑南人居住。Paraulan Tjudjaqas 部落之一 家來未付租受讓土地。註:Paraulan 家之子 Vacorayan、

Onana 到此建立 Pavavalun 家,後

改稱 Karuvongan 家。

Savikian 註:接受 Djumol 之地 Gilin 家的保護。

Vavikal 註:位於原住地下方,同部落名。本地人因孽

虐疾死滅。

Calucalum 註:駐地頭目 Pakas 家是 Paraulan 家的分派。

Piyoma Jomol 註:Lara-aroa 之弟 註:Rangos 在此建 Calas 家基地。此時

Rangos 來此地。 在 V avikal 之地已有 Parauran 家居住。

同時期與 Cacalan 家之弟 Sacokacok、Coagai 同往射馬干。

Tsalisi-rsi Covoluvolan Potong Kalajalan 下方 Kalajalan 註:與 Roal-alo 家 註:位於太麻里 註:打雷震死人, 註:Roal-alo 家名

隨行屬下 Laqulan 溪下游。Roal-alo 不吉地。 改為 Geren 家。為

、Palkcor 等家。先 、Laqulqn、Pa l 第四代祖 Lara-aroa 從此東遷。 kcor 等三家 同行。 、Rangos Kuljalja 之等兄

弟甥 Cinuvungan 創。

Kalajalan Caravatsal

Kalajalan 註:Geren 家始分派支系擴展家業。 註:在本地家名 Tjuluquwai

註:Geren 家在 Voloro Palikol 家。 註:本地的土地是 Kalajalan 本地家勢興盛。 註:Geren 家第三代 之地 Geren 家的,所以本家

Vasakaran 建 Lulqulan 家、 Tjuluquwai 頭目 Variyos 家納貢給他。

Tjulitjulik 註:先祖 Gurumai 創 Variyos 家。

註:Geren 家第四代甥 Kalajalan

Cinuvungan 建基,到 Vunug 註:恐遭近黃、

者始建 Vavorongan 家。 大谷等社人襲擊

Tjinpalan Longojor 而一時退還原居地。

註:Geren 家之女 Sapipi 從 Kalajalan 註:Sapipi 創建 Roal-alo 家。 Tjinpaian

分家,在本地創 Karongan 家。其後, 後有 Kalajalan1 戶、Kulajuts 註:同上之理由,

Dumudumuan 同從 Geren 家來此地創 4 戶、Qutapungan2 戶等移入。 分離退還原居地。

其位。而 Sapipi 另往 Longojor 之地移住。

Kalajalan

Podor

Masilij

Tsarisirisi

註:Katingairan 家一戶東遷。 Maledep

Maledep Maledep 註:Katingairan 家

Maledep 註:第八代 Mava 成為 Mavalyo 家

註:太陽與壺結婚 Kaloparin Datel lyo 家頭目 Karimalao 的屬下。

Page 27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64

之卵生女名稱 Valon。 註:百步蛇出生地 註:為弟者 恐遭 Kalajalan 之地人

Ljavuan 。與 Valon 生出二 Janovak 到此 遭率屬下移居本地。 Kaaluwan 註:卵在 Pocoan 個兒子,為弟稱 Ja 創 Mavalyo 有五十戶從 Datel 之 註:先祖 Kai 創立 家與從岩石生出之 Vnovak。alon、百步 家。 地移住。 Pakaroko 家。

男子結婚。 蛇及其兄昇天。 Datel Maledep 註:留住三戶。 註:頭目 Mavalyo 家。

Kalajalan 註:Ciramolan、Palakcor

Tsarisirisi Kalajalan 、Cokol、Cacalan 等家共居。

註:Palakcor、Lalqul、Cokol、 註:Ciramolan 家是第一個移住到 Padjulu Cacalan 等家源從此地。 本地。其次是 Palakcor;第三 註:Lalqul 家在 Kalajalan 之地

Lalqul 家,第四 Cokol、第五 分離移住建業。

Cacalan 等家移住本地的先後順序。Ciramolan 家未經 Tsalisilisi 之地,

是從 Kilin 之地到本地者。

Kalaluts Karapayan 註:本地人與 Ciramolan 註:位於 Paqemeli 之地 家同一時期東遷。 附近。在酒宴中突 Padain

Padain 被來義社襲擊全滅。 註:第 11 代頭目 Kova 苛稅

註:始祖 Lingas Kilin 從 Kilin 之地親往 Padain

建 Luluan 家。 Padain 註:始祖 Lingas 另 之地徵收。

註:始祖 Lingas-Ciramolan 創 Ciramolan 家。 Kilin Sinigetseng Caromak

到 Padain 之地建立 Luluan Padain 註:Kova 註:屬下不願在 Kilin 接受 Kova

家業。先祖 Kapadain 時期 註:Ciramolan 家 留其部屬。 苛稅,避經 Siniqetseng 到大南村。

,大地震起洪水避難到大 在本地之土地稅 Padain

武山高峰,水退回建 全有 Luluan 家徵 註:Kova 無奈,第二度再回本地建立

Padain 部落建立 Luluan 收。但到第 11 代的 Palamlam 家。從此 Kilin 部落滅亡。

家業。 Kova 從 Kilin 之地

親往徵收。

Kajavakan Tjulitjulik Vilaulau 註:Lingas 第 22 代後代次女 Kudkud 對 註:恐遭 Kasaza 報復 註:由於祖源 Ciramolan

Camocong-Kasaza 悔婚與 Qutsapungan(好 二人移入。來時 Kalaja 家第一家遷入 Kalajalan 之

茶)之地的 Kuriu-Palimudai 私奔到本地。 Lan 之勢力已成 Geren 地的因素,同意其家給予

Padain 家所支配。 的納租而又接受 Tjulitj

註:此地頭目家,Palamlam ulik 助,在此創有別於

家仍是其中一家。 Padain 之地的 Palamlam

家族。

Tangdi

Malivule

註:Saluvuc 帶屬下二戶創 Geren 家。本家 Malivule Geren 家異於 Kalajalan 之頭目 Geren 家。

Podor 註:本地的土地是 Kalajalan 之地 Geren 家

Kalajalan 的,所以本家頭目 Variyos 家納貢給他。兩

Masilij 家沒有血緣關係。 註:因人數少,擔

心被近黃社馘首。

Potong Tjulitjulik 射馬干 註:頭目 Cacalan 家。 註:現今建和村。Cacalan 家是三兄弟中之長子 Salulun,其 弟 Sacokacok、Coagai 往射馬干(Kasavakan)移住,下落不明

Qutsapungan Kasepadain

Lovuwaqan 註:本地開基祖 Puljaljuyan-Kazangiljang 建立 Kazangiljang 宗族、Ruruwan 家族系統。

與 Lnpil-Lageren 同時移住 Kasepadain 之地。

Tsalavi Kacimocimol

Page 27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65

Janaumaq Jajuladan 註:Lovaniyau 宗家系統

Balavalavale Tjusepiyoma Piyoma Tangdi

註:Mavalyo 宗家系統 註:Mavalyo 宗家 Kaviyangan

Janaulep Tjusepiyoma Tangdi

註:洪水環繞居住地,位於 註:小 lavan iyau 家。 Itabangots

Avulongan 地區。由小 lavan

iyau 家創基。

Kasepaiwan Sepaiwan 註:始祖 Saljem edje 半人半仙 註:霧頭山太古三男祖先 Puljaljuyan 南下在此

Kasepadain 太古祖先四女 Saravan 創設之部落。本地有 Pa

rugus、Chokanibun、Pakkuri、Kaporo、Mavaly o、Choriljivak、Togado 等七頭目家。

之後 Pakkuri、Chokanibun 無後併於 Parugus 家

,待至 Kaporo 家次子稱 Vavolengan 家與之合併。

霧台註:頭目盧正男,Temalayate 家。

Katimol 註:Jaluzaljum 家頭目陳花粉。

Taravatsal Tavasan 註:本地有 Taruzakjum、 註:1914 年移住。

Tovachiga 兩兄弟及 Garur

igul、Rarigian、Virao 等

五人從 Tavatavan 之地來此

開創。而在太古時代 Kapa

dain 之地祖先長嗣子 Moakai

亦來此創設,後由 Sauralui-

Pakdavai 攜其子 Kui 從 Padain

之地前來成為頭目。本地

有 Pakedavai、 Taruzakjum、

Taugadu、Tangats 等四頭目家。

Tavatavan Sararau 註:開基祖 Ruprun-Taruzakjum 註:Tavatavan 之祖先次男來此。小 Lovanuyau 家曾居於此。

是巨人,其妻 Rugurao 來自 Valulju Taradarai Kaumaqan

海方,被奉文化響導神。疑 Ulu-uljun Ece-ecengan 達來 其是平埔族。 註:頭目陳英雄 Taviyolan 家。

Kapadain

Vilaulau

Padain 註:本地 Ranpao-Paramuran 頭目第 25 代之祖

註:第 11 代 Kuma Linngas-Ciramolan 所創。在 1932 年由 Dju

vakav-Parorayan 定居 peran-Paramuran 代管。

此地。本地 1935 年 24 Tjukuvulje

Kasepadain 代頭目 Rujum—Paror

註:Vutsl 人的發源 ayan 經常到太麻里溪 Djumolje 地。此地太古有祖 上流領地巡視。 註:本地有 Tchamal-Ruruwan 代管。

先七個兄弟姊妹,因 Tjulitjulik

山崩遷離。11 代生

有八個兄弟姊妹。 加蚋埔 Paqemeli 註:第 12 代排行第七

、八祖先 Kumabakav、 Sauralui-Kazangiljang 命

族人遷往本地居住。

Sakinu Tsarisi

註:太古祖先長男 Sakinu 創設之部落。 Tsarisi

Tsarisi

註:Karavas 帶數戶入遷。 Kalaluts

Page 27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66

Sakipao Kalaluts 註:龜仔角。

註:琉球庄。 註:龜仔角。 Kalaluts 1000 年前福建人入侵, 註:泰武村定居。

逃亡山區。(540╱33

Sepaiwan

Kaviyangan 註:Ralitavan、Taroaljava

i 等頭目家源自下排灣,

Kataraban 頭目家源自老

埤。崇信 Saljemedje、Sa-

umai 祖靈。

Jaljaavus

Sepaiwan

Ratta Kazangiljang

Vaqas Ichigal Topunul Torovauvand 註:本地有 Mavalyo、Kazangi 註:由 Kasepadain 註:1926 年移住 yan、Todarimau、Ruruwan、 之地太古始祖七子 創本部落。 Ribazarao、Togado 等六家頭

中之次男 Puraruyan Papaya 目。

先到 Vaqas 之地開創。 Tarara

Timol

註:本地有 Taugado 家分派 Dumara

rats 家、Patikul 從本家同名分出皆排 Timol

灣系及高燕系 Ruruwan 等頭目家移住。 Pinaura

Katimol

註:本地由先祖 Kazangiljang、 Variran Timol

Taulpun、Kaulzan 者三人建 註:頭目 Kazangilj Makazayazaya (三地村) 立。頭目 Kazangiljang 家。 ang 家。 註:Toado 家的分派 Vavelengan

本地是 Pakedavai 家之領地。 家,在 1931 年 80 年前,Kaza

Taravakon ngiljang 家頭目 Giriirau 把家屋 註:原 Kazangiljang 改祭屋取代該家頭目地位。本地

頭目家管轄。 Palos 的 Vavelengan 家是從下排灣之地

Makala-ula-uze 註:本地頭目 移住。 註:原居魯凱系 Kazangiljang 魯凱系 Kazaniljang 家。

頭目家,後有 Puridan 家移住。 Timol 註:Puridan 家移住。

註:原 Kazangiljang 頭目家管轄。 Pagoragral

Tailam 註:指即今老埤之地,已平埔化。

Muri 註:指即今台南 Taurakiyan

註:Todiarimou Muri 註:指即今加蚋埔之地,已平埔化。

家頭目。 註:留有 9 戶。 Itokuvl Manul Komaan Machirits 註:由 Katobo-Rinangrao 到此定居。 註:三部落之統稱。 註: 1931 年 71 戶。 註:Muri 之地有九戶併入。

本地頭目 Rivangrao 家。 1931 年前 283 年就 指即今北葉村。有 Ruraden、

Kavaruruan 已存在。 Maljirin(以上排灣系)、

Pakedavai(高燕系)等三頭目家。

Kulaluts Kulaluts

Chawagawagas 註:1931 年 150 年前 Karangiyan

註:有 Elovavangis 家養子迎娶下排灣之地 Taugado 家

。頭目家。該家之子 女子而得勢。拉瓦爾群之重地 Ruljum 送到 Kar angiyan Chawagawagas 家做養子。源自恆春地區

Kulaluts(龜仔角)之地。

Tsarisi

Page 27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67

二 Kasepadain(高燕)之地與 Padain 之地的 Mavalyo 家族

Kasepadain 之地是 Butsul (布曹爾)部族之本原,也可以說是 Butsul (布曹爾)

部族各部落的源泉。始祖 mamazangiljan Kumabakab 在 350 年前來到 Kasepadain(高

燕)之地定居。本地位於 Padain(高燕)部落下方向北約 1080 公尺處,標高約在 2484

公尺之山頂近處,後於 110 年前,因山崩有部眾遷移到 Padain(高燕)之地,也有

一部分是遷移到距離數公尺遠的 Tsarisi 之地及其他等地。

在排灣族的生活用語,所謂「Kase」為接頭,如 Kasepadain 之「Kasi」是所

自出古舊之意。若地名前無「Kasi」的接頭,如 Padain 表示居住的人原是同部落

的人,只是換了新址。

Padain 之地位在南隘寮溪上流及同溪支流 Itapul 溪之間的大武山西北支脈

Italikeyo 之山腹,標高約 3200 尺之處所形成之部落,1931 年移川調查時,戶數僅

有 15 戶,人口有 84 人的小部落。

Kasepadain 之地今已雜草叢生而且陡坡,極難攀登。當時,住有百餘戶,其

跡猶存云,又有茂盛大樹的森林。該地之人「最初是居住在 Ka-sepaiwan(舊排灣)

之地下方遙遠的低地」。95當時,在其附近已經有稱謂 Katonok 的小部落,是為

Kapadainan(舊高燕)和 Kasepaiwan(下排灣)等兩部落人之混合部落。96因諸原住民部

落爭鬥結果,為了防禦必要而選居難攻易守之高地,逐漸移動到上面如

Kasepadainan(舊高燕)、Sepaiwan(上排灣)之地而形成各部落的。所以從此可知,

Kasepadainan(舊高燕)的人是從 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遷徙而來的。然 Katonok

之地的人在膝蓋上有刺文, 居於 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下方遙遠的低地因與

Katonok 兩地人諸事有欠圓滿和諧,爭鬥時起,遂被逐至下流流域,之後的消息

全無。

1931 年移川訪為 Padain(高燕)之地之女 mamazangiljan Ruzem-Parorayan 時 ,

95 所稱「最初是居住在 Ka-sepaiwan(舊排灣)之地下方遙遠的低地」之地是指該地是 Kasepadainan

之地之人的始祖所創建的,其後才北上移住到 Kasepadainan 之地。 96 Katonok 之地的人是從 Chianauep、Tjusepiyoma 等地移入的,是 Cimo 主系的 Arangiyan、Mavalyo

等家族進入 Laval 支系的轉捩點,其後部眾分離與 Laval 支系融合後,形成 Vutsul 支系的先驅。

Page 27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68

因幼失雙親,自言未繼承古事。Kasepadainan(舊高燕)的古傳說於本源地被忘却,

反而在移居他地的部落人有所傳承,僅在 Padain(高燕)部落一地想要得到全部傳

承是有困難。在 Padain(高燕)之地有 Parorayan、Kazagiran,Tarurayan,Ruruwan,

Kusatza,Paramuram 的諸 mamazangiljan 家存在,若已向台東方面移居,所殘留下

來者已無幾,剩其名而失其頭目家之實,而實際上僅存在 Parorayan 一家亦不過

言。此 Parorayan 家的家系是在 Ka-padainan(舊高燕)時代的末期繼承下來以至 1931

年,距今約 430 年前本家有八個兄弟姊妹,其名為 Demarasa、Rumagran、Paitson、

Maratsumats、Tsumudas、Karuskus、Kumabakab、Sauralui。而 Sauralui 移到平地加

蚋埔去;Kumabakab 則移向 2484 公尺上方。相傳,命其部落人須從 Ka-padainan(舊

高燕)移居 Padain(高燕)之地云,因而 Ka-padainan(舊高燕)以 Kumabakab 一代而告

終。

還有在 430 年前來到 Ka-padainan(舊高燕)之地者,ˊ有 Purusan 之婿

Nbil-La-Giling(註:Giling,與此相同的 La 是附從家號的接頭語。)遠從台東太

麻里溪上流 Calacararan 之地部落移來,這家「La-Giling」是從 Panapanayan 之地

直接到 Lupaqac(舊北里)之地,由其子孫移入 Kalachialan 之地時,建立 La-Giling

家族,這也是當今金峰鄉振興村高正治 mamazangiljan 家的權力來源,所以該家

的親屬分布甚廣。後又有被稱為 Qocapongan(舊大武)部落(參照魯凱族章)之開

基祖的 Puljaljuyan,也幾乎同一時代從台東的 Panapanayan 之地先移來

Qocapongan(舊大武)定居。由因魯凱族南下共居,Puljaljuyan 留下部眾,自己帶些

族人移到 Kasepadainan(舊高燕)之地居住,使 Kasepadainan(舊高燕)之地融入來自

台東 Mavalyo 宗家的 La-Giling、Kazangiljang 等分家 mamazangiljan 家的勢力。但

在這裡要說明的部分是有關 Parorayan 家的歷史,該家始祖是 Vutsul(拉瓦爾)宗家

Mavalyo 家族,本家係屬小 Lovaniyau 家族到 Tjusepiyoma 之地的分家,原古在

Panapanayan 時間,他們都是從 Lovaniyau 宗家分立出來的。然今從 Kumabakab 原

為Mavalyo家改立成Parorayan家以至現在的女mamazangiljan Rujum-Parorayan止,

Page 27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69

到今業已經歷了 430 年的歲月。

Parorayan 家在台東太麻里溪上流地方有其領地,在 1931 年間的

mamazangiljang Ruzem亦常常到該地去。諸如Vi-laulan、Tokubul、Djomol,Toritorits、

Pakomori 等諸部落是 Padain(高燕)部落的分派,以前有付蕃租(rikajil),近來

Vi-laulan 之地的女 mamazangiljang Tjuperan-paramoran 及 Pakomori 之地的男

mamazangiljang Tchamal-Ruruman 等代管 Parorayan mamazangiljang 家的家務。近年

來付蕃租方式變更,以搬運方便的 dorunok(蕈)、tabako(香煙)之類為蕃租。

Kasepadain(高燕)之地創建於何時,是屬遠古之事有久明確,相傳 Vi-laulan

之地之 mamazangiljang Rampao-Paqemuri 之祖先 Lingas- Ciramolan 於 750 年前,從

Kasepadain(高燕)之地分派出來移居該地者。又有台東方面的 Panapanayang 或

パナパナヤン族之 Kasavakan(射馬干)部落之祖先 Toko 之後夫 Muras 是

Kasepadain(高燕)之地人,據 Kasavakan(射馬干)之系語則為 1600 年前。然

此 Kasavakan(射馬干)之 Toko 之弟 Sihasihau 是知本社之祖,在該部落系語僅溯

及 600 年而已,在時代換算上雖與 Mavalyo 家創始 Kasepadain(高燕)之地的時

期有相背馳,反正這是屬於古老事情,是可以想像的。

Kasepadain(高燕)之地是 Vutsul(布曹爾)部族的發源地,本部族是信奉「文

化嚮導福祿神 Saljemedjei 之信仰。」97最重要的祭祀五年祭是表現了 Vutsul(布曹

爾)部族系統之文化生活。然對本部族的五年祭的文化,居於瑪家村蔣貴花耆老

以為「與事實相符,不能混談」,98在此強調是 Kaseadain(舊高燕)及 Kasepaiwan(下

排灣)是 Vutsul(布曹爾)部族的發源地,所行的五年祭只是對 Kaseadain(舊高燕)之

地七兄弟家庭式對 Puljaljuyan 祖先一個人的家祭儀式。所以不能說:「五年祭的

祭風,曾經帶到魯凱族之部落,北部則已亡而不行,而今日主要殘留於

Kaviyangan(舊佳平)以南之地。」因為此祭與Cimo(箕模)系統的五年祭關係甚遠,

97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頁

330-331。 98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頁 382。口述者:蔣貴花,女,10、6、19 生,居於屏東縣

瑪家鄉瑪家村 8 鄰福山 17 號。田調日期:86、12、14。

Page 27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70

對其他部族部落也沒有造成甚麼的影響,更何況 Vutsul(布曹爾) 部族的祭祖活動

跟其他部族有何干?這不是不合常理的事嗎?因此,Vutsul(布曹爾) 部族的五年

祭很難殘留於 Kaviyangan 之地以南之地,這一點可以從不同部族系統居住的部落

關係去理解的。

在 Kasepadain 的地方,從隘藔溪流向平地之北岸約 4662 公尺之高處,有俗

稱 Tavalan 的部落,據 1932 之調查戶數有 34 戶,人口有 149 人,此部落原來在

現址之下方,稱謂 Taravatsal。於 1914(民國 3 年)年移居到現在的 Tavalan 之地,

而 Tavalan 之地是 Tara-vatzal 之略稱。Taravatsal 是在 Ta-vatavan 溪之上流低矮台

地的地方,距今 330 年前,從此地部落有如 Sararau,Daradarai 等二部落亦相前後

由此地分離者。對於 Taravatsal 一地,最初是由 Chialuzaljum、Torachinga 兩兄弟

家及 Garuligul、Rarigoan、Virao 等五家從 Tavatavan 移來開創者。當 Taravatsal 之

地創立,女 mamazangiljang Sauralui-Pakdavai 帶其還在吃奶之 Kui,被族人從

Padain(高燕)之地請來成為 mamazangiljang。到 1932 年的 mamazangiljang 有 Pakdavai

家及開基祖 Chialuzaljum 家與其分家的 Taugado、Taugats 等四家。

Tavatavan 之地的開基祖 Ruprun 是一巨人,可能係來自 Kasepadain(舊高燕)之

地 Chialuzaljum 家之祖先。用杵支撐低降天空而使其衝上,張開兩股而一腳可達

到 Tara-vatsal 之地,如此巨大的男子漢。然而他的妻子 Rugurao 是從海之那邊,

太陽西落的遠方嫁來者,嫌惡 Ruprun 之巨大身軀,從關節開始截開其肢體。因

之,Rugurao 被奉為文化響導女神。因一時下到平地的 Ruprun 是否從平埔族迎娶

了妻子,令人起疑。Ta-vatavan 之地創設是在幾代之前,雖然不明瞭,其屬於

Kasepadain(舊高燕)之地的系統,似已顯明。

又有流經隘藔溪山腳右岸標高 982 公尺之高地,有 Timor 之地存在。由 Timor

和 Pinaura 等兩部落所成,戶數七一戶。這部落名常以山豬門之名散見於漢書,

鄭清以前,已見於荷蘭古記錄的「Sotimor」記載,大概就指此事。由此因而可見

其在明朝之永曆 4 年就已經存在,戶數有 23 戶,人口有 110 人。

Page 27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71

據傳,昔時,Timor 之地 mamazangiljang 家裡,曾有 Kurul 及 Moakai 等兩兄

妹,因行為不法橫暴,部落人逃到平地甲仙埔去,另建一部落。後來 Kurul 及

Moakai 等兩兄妹被殺害。其後,猶如看到 Manul 之地之人移居到 Timor 部落,比

Manul 之地的人早十數代即有 Mavalyo,Kazangiljang 等家的人 Taulpun 與 Kaulzan

等二人已來到此地,但他們發現此地原來這附近一帶是 Taravatsal 之地

mamazangiljang Pakdavai 家之領地。究其原因是 Pakedavai 家是從 Kasepadain(舊高

燕)之地分離到 Makazayazaya 之地 Kazangiljang 本家的分系。當時,原居

Kasepadain(舊高燕)之地有Mavalyo家掌權之際,由其分支移住Makazayazaya之地,

後來 Mavalyo 家離開 Kasepadain(舊高燕)之地到 Piyoma 之地時,Kazangiljang 家又

被族人召回 Kasepadain(舊高燕)之地繼承其地位,後又 Taravatsal 之地的家務無法

平息,特派 Samuwakai-Kazangijang 到 Taravatsal 之地建立 Pakedavai 家。所以,當

Pakedavai 家在後期南下遷徙時,就自然取代其本家 Kazangiljang 在 Timor 之地的

地位勢力。

現居於三地村的 Pulidan 家,是來自 Makalaulaus 之地的。Makalaulaus 之地之

人,不能只有 Manul 之地的人,而應視為其係諸多部落人聚合而成者。先前的

Kurul 及 Moakai 等二人哪一個是始祖,猶未能明瞭。此部落之地位在 Ka-limora

的下方。

1932 年時間,Timor (三地)之地的 mamazangiljang 家有 Dumararats、Pulidan、

Patsekel、Ruruawan 等四家, Dumararats 是 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 Taugado 家之

分派,Atikul 家的人,也同樣是 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 Patsekel 家分出同名之

Patsekel 來到此地,而其他如 Pulidan、Ruruawan 等 mamazangiljang 家,他們是從

Kasepadain(舊高燕)之地遷徙而來。

三 Kasepaiwan 之地與 Sepaiwan 之地的 Mavalyo 家族

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位置在 Padain(高燕)部落對面,相隔以 Itapul

一溪,標高 932 公尺之處。依據 1931 年底調查有 332 戶,1604 人口,是一大部

Page 28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72

落,在此過去有 Parugus、Chokanibun、Pakkuri、Kaporo、Mavariu、Charjibak、Taugado

等七 mamazangiljang 家,嗣後 Pakkuri、Chokanibun 等二家無後嗣而合併於 Pakkuri

與 Charjibak 家,待至 Kaporo 之次子又把 Pakkuri 與 Charjibak 兩家合併稱之

Vavelengan 家。所以,到 1931 年已減少到 Taugado、Mavariu、Vavelengan、Kaporo

等 mamazangiljang 家,而 Parugus 家之去向不明。

在 280 年以前,Sepaiwan(排灣)之地的下方 3672 公尺處,是稱之謂

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部落遺跡歷歷可尋。在 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居住

的時代,因時常受到南隘藔溪對岸之魯凱族 Qocapongan(舊好茶)之不斷的攻擊,

不得已而移到上方 Sepaiwan(排灣)之地的位置。而以前 Ka-sepaiwan(下排灣)之

地的人是沿著南隘藔溪,約在 1620 公尺下方有 Itabangots 之地,就是

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最初的住處,後漸次移到上方的情形是與 Padain(高燕)

部落的情況相同。

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的人有一傳說:「太古時代有個稱謂 Saljemedje 的

年老半神半人,係一長壽不死之人」。相傳,Saljemedje 生出於 Ka-sepaiwan(下排

灣)之地的人,在此所謂的 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不是下排灣之地的

Ka-sepaiwan 之地,而是所有排灣族的發祥地,其確定的位置,無人可知。所以,

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的人說:「我們自古就居住在此地,並非從外地移來者,」

的說法是有再探討的空間。因為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者,另有一說:

「Saljemedje是從大武山降下來者」。這個福祿神話,傳播南方一帶。

箕模(Cimo)部族 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的耆老阮美桂說:「Saljemedje

創始祖是從 Chigalaus(南大武山)降生的」。99有關 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之開

基祖,移川以為如此紛岐不一,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的創立年代之古不亞於

Kapadainan(舊高燕)之地,但並他無法明顯的說,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是從

Kapadainan(舊高燕)之地所分派者。然在 Kapadainan(舊高燕)之地的人已說過,「昔

99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頁 161-162。口述者:阮美桂,女,11、7、20,居於台

東縣達仁鄉安朔村 11 鄰 51 號,田調日期:86、1、25。

Page 28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73

時,Kapadainan(舊高燕)之地之祖為女之 Saravan 率領部眾而創立 Sepaiwan(上排灣)

云」,但在此要注意的地方是 Saravan 率領部眾而創立 Sepaiwan(上排灣)之地,他

不是創立 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Sepaiwan(上排灣)之地創立的事較晚發生。又

Saljemedje 也從大武山降下來者,從這種傳統來推斷,Ka-sepaiwan(下排灣)、

Kapadainan(舊高燕)等地都是由創始祖 Saljemedje 分派者,或在當初就分別,一面

在 Kapadainan(舊高燕)之地,而另一面在 Ka-sepaiwan(下排灣)分住建部落也有可

能。然對以上疑義,對兩開基地的先後建立,筆者以為從遷徙路線即知如排灣村

耆老高清義說:

Saljemedje先到 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在往上遷到 Kapadainan(舊

高燕)部落,由此 Saljemedje的子民再往下或東移的方向擴大部落領域

的勢力範圍。100

相傳由 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分派者相當多,如南方的 Kaviyangan(舊佳平)、

Chialjaavus(舊來義)等地,以次 Kazangiljang(舊佳義)、Makazayazaya(舊瑪家)、

Tara-vakon、Mashirits 或 Pakhyo、Tsarisi、Parol 或 pailus 之諸部落皆是。

Makazayazaya(舊瑪家)之地又有三個部落,其中 Paros、Taravakon 等二部落,

皆由 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分派出來的聚落。Makazayazaya 本部落原來在其下

方的 Variran 之地,該地的 mamazangiljan Karangiljang 家,在部落內是最古老家

族。相傳其祖先是由太陽之卵所生,最初有蛇害,屋落的太陽卵被吞食,經由

Muri 或 More 之地之女名叫 Karolai、Kajikichi、Kai 等三人捕此大蛇到山腳方面去,

方見祖先的順利誔生。又說此女與蛇同沈深淵,因而避開了蛇害。

Makazayazaya(舊瑪家) 之地的 Kazangiljan mamazangiljan 家相傳其祖先有與平

埔族同化者,後於 250 年前之祖 Girigirao 將 Kazangiljan 家作為祭屋而另建家號稱

之為 Vavelengan 家。然而這個 Vavelengan 家是分自 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 Qapulu

家,可從在距今 300年前之事,在 1650年荷蘭古錄(前出)有 Smaokodaya-daya-west〉

100

同上註,頁 375-376。口述者:高清義,男,17、1、12,居於屏東縣瑪家鄉排灣村 1 鄰 14 號,

田調日期:86、9、16。

Page 28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74

的記載,即為該部落的事蹟,當時戶數有 23 戶。到 1931 年底,調查時已成為大

部落。

在 Vavelengan 家祖先之誔生,除去蛇害者,是 Muri 之地之女子。Muri 之地

是現在的 Ma-shirts(舊北葉)之所在地。似相當古老的部落。本部落的人是從附近

的岩石所生。本部落的人大部分下山到 Tailan(台南)去,後回 Pagoragral(老埤)

及 Taurakiyan(加蚋埔)而成為平埔族。1931 年留居本部落者不過 9 戶,合併於

新開的 Ma-shirts 部落而告終,Muri 之地已不存在。

Ma-shirts(舊北葉)之地是由 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的 Katobo-Rivagrao 的人,

帶了犬來到 Ma-shirts(舊北葉)之地之上方 Itokubl,犬頻蠕身軀而不肯回轉,因之

決定居住該地。這是 Itokubl 的起源,然後稱為 Ma-shirts1931 年部落。可視為

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系統所屬。該地 1930 年底調查的標高為 518 公尺,戶數

有 81 戶,人口有 454 人。

在 Ma-shirts(舊北葉)之地附近,標高 982 公尺之高處,地名為 Kaumaqan,之

地內有 71 戶人口所形成的,這就是 Mamul 之地,本地係由三小部落所形成。以

前為 Ka-Varuruan 之地,在 Mamul 部落的下方,今日已成竹林。而 Mamul 之地當

時有 Ruraden、Pakdavai、Majirim 等三個 mamazangiljan 家。

Manul 之地在昔日,從 Kapadainan(舊高燕)、Kasepaiwan(下排灣)等兩地來開

創者。其創設距今多少年前雖不可詳知,假如荷蘭古記錄所見之「Sopamor」果

然就是「Manul」,那本部落在 360 年前即已存在。

Manul 之南,而向魯凱族之部落 Qocapungan 之途中有部落跡,是 Cimo(箕模)

系統之部落,稱謂 Karis 往在此地,這亦是見於荷蘭古記錄的「Skariso」之地。

Y91932 年調查約戶數 30 戶,人口 135 人,現在此地部落已不存在。

在原來舊 Piyoma 之地之一的部落是在 Piyoma 之地的下方,原部落名為

Tanomak 之地。本地是 Padain(高燕)之地回溯之舊址 Taromak 之地,也就是說,

在 Padain(高燕)之地也有 Tanomak 這個地名。其後,有部眾遷到台東東興村。

Page 28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75

101Piyoma 部落之 mamazangiljang 家,只有 Mavalyo 一家。而相傳 Mavalyo

mamazangiljang 家的祖先是由蛇所生,平民是由犬所生。所以由此可知,現在的

泰武鄉平和村的 Mavalyo 家,是從 Kasepadain 之地遷到台東的 Taromak(舊東興)

Taromak 之地,在此與魯凱族相鄰而居,後有部眾由 Pakedavai 家帶領遷到 Piypma

之地下方的 Taromak 之地,使 Piypma 之地者受到 Vutsul(布曹爾)部族文化的影響

深遠。

Piyoma 之地係由 Padain(高燕)之地之分立而來,此言不代表全部的 Piyoma 之

地者,Piyoma 之地原居者是小 Lovaniyau 家族的分支 Mavalyo 家族,後因與

Padain(高燕)之地來的Pakedavai家相鄰而居,就造成先後秩序天顛倒不明的現象。

因此,從 Piyoma 之地在以前有舉行 Demuljat(刺球) 祭,而 Padain(高燕)之地不舉

行 Demuljat(刺球) 祭的歷史來看,這就證明 Piyoma 之地係由 Padain(高燕)之地之

分立而來的說法是有出入的,因為 Piyoma 之地的人與 Cimo(箕模)系統是有淵源

關係。但部落名稱謂 Piyoma 部落也好102,或稱謂 Taromak 部落也好,103總是令人

聯想到台東方面,這一點值得注意。但根據筆者訪談,台東的 Taromak (東興村)

人,耆老們都知道,他們的祖先是來自霧台與 Padain(高燕)之地而來。

談到 Kazangiljan 村於 1926 年移居到山腳附近之 Torobaubaud 之地來,原來是

由 Puljaljuyan 者從 Kapadaiann(舊高燕)之地來到 Vangas(舊佳義之一)之地建立的

部落。其後,亦有從 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移來者,漸次增加人口,然此(舊佳

義之一)之地是瑪家鄉 Kazagiljan(佳義)村之附近,其距離 Kazagiljan(舊佳義之一)

之地約二里之處。

Vangas(舊佳義之一)之地而到 Ichigal 之地再到 Topunul 之地,而溯及 Topunul

之地以前之 Kazangiljan 之地,是在 250 年前移動者。其附近有 Ratta、Papaya、Tarara

101

Taromak 之地祖源台東縣太麻里鄉境三和村公路旁的竹林,古社會有 Kazangiljang 家族率部眾

移往Qutsapungan(舊好茶)之地,在此與魯凱族的Luluwan家族共居融合,後有部眾分離到Padain

之地後南下轉往 Tanomak 建業,其後代子孫在日治時期遷入舊大南之地建部落,仍延用本地

之名為部落名。 102

Piyoma 部落居住之人是 Cimo(箕模)系統與 Padain(高燕)之地後來的人融合共居。 103

Taromak 之地居住之人不是魯凱族人,而是 Mavalyo 家南遷時,因其 mamazangiljang 年幼請求

Rovaniyau 家看守照顧,留下 Lovaniyau 家五戶在 Taromak 之地協助。

Page 28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76

等諸小部落存在,原來是分自 Vangas 之地的部落。1931 年匯居於 Kazangiljan(舊

佳義)之地者有 Mavalyo、Kazangiljan、Todarimau、Ruruwan、Ribazarao、Taugado

等諸 mamazangiljang 家,戶數有 108 戶,人口 408 人,其地標高 2830 公尺。

四 Puleti 之地的 Tariyalep 家

在 1931 年宮本延人所田調)之 Punti(舊佳興)部落之 mamazangiljan 是 Tariarp

家,亦屬同為 Cimo(箕模)部族之 Lovaniyau 宗族的恆春地區系統。該家是 Lovaniyau

宗家不知道第幾代之後代子孫,與 Djnglol 家是同源於 Lingduwan(龍鑾)之地開基

地之兄弟,是 Lovaniyau 宗家之分支 mamazangiljan 家族。

至於 Pungti 之地有關 Pachialjinuk、Tjulevekan 等家族的相關源由,乃稱:

來至平地到 Pungti(佳興)部落之兄 Bdaladalai、弟 Sacimli等二人始

祖,其弟移住到 Kaviljangan(佳平),兄則在 Pungti(舊佳興)之地建

立 Pachialjinuk 家,後有部眾封立成為 mamazangiljan。但是與部落

Tsuluvu家土地爭議不勝,當代 mamazangiljang Tjuku乃遷往 Tjuaqaw

之地另立一部落。其子則往 Kuljaljau之地建立 Lendjan家名,到第

二代易名為 Tjulevekan mamazangiljan 家族。104

其實,Pachialjinuk 家之嗣女 Tjuku 在 Tjuaqaw 之地時期,先與 Punti(佳興)部

落 Djakudjakutse mamazangiljan 嗣子結婚後,「才移住 Yumaq 之地建立 Lendjan

家名,在家屋旁另建稱為 Tjuljevekan之祭屋」,105這是兩家原出建立的關係。

相傳「Tjulevekan mamazangiljan 之家每五年要往太麻里之地送貢品」,其實所

謂之太麻里即是現今之 Lovuaqan (北里)村,本地的創始祖就是 Giling 家族,而

Tjulevekan 家族的 mamazangiljan 之權源來自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的 Giling 宗家,

因其支系有部眾隨著 Lovaniyau 宗族繞過恆春地區先到加祿堂定居後,再往

104

蔡光慧,〈排灣原住民部落社會的建立與族群關係(1630-1894〉,頁 12。Tjuaqaw(打狗)是從

Vavikal(貓美葛)部落分出的部落。Dangdi(董底)之地的人也移到太麻里流域。由此可知,無論

是虷仔崙或太麻里流域都有 Cimo(箕模人)或 Rovaniyau(邏發尼耀)頭目家的分支。 105

本地是 Giljng 家族 mamazangiljan 的開基地,Lendjan 家隨其後而來。

Page 28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77

Kulasan 之地移住,後來發現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是好地方時,才遷入該地居住,

如此才有關係東行送禮之因。後來 Giling 家遭遇到災難,該家 mamazangiljan 逃

難到 Tjuaovoovolje (舊內文)之地受 Lovaniyau 家族保護,留下其弟在 Kuljaljau(舊

古樓)之地定居,並把家業交由他負責。而 Lingdjan 家遷到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

時,Giling 家族的五子 Paretju 入贅到 Lendjan 家與 Ljeljeng 結婚,從此,因他是入

贅身份,不得不把 Giling 家的家業轉變到 Lingdjan 家的名下掌理。到其子及長,

就把 Lendjan 家的祭屋之名 Tjulevekan 換成為家名來繼續掌權。所以,Tjulevekan

家的 mamazangiljan 權源不是來自其自家之傳承,而是來自 Giling 家失勢的授予,

這件整個歷史的經過,部落的耆老人人皆知,但現代之 Tjulevekan 家族不願面對

事實,常忽略此一史實。

另外,藉此論述,我們可推論,上述來至平地到 Punti(佳興)之地之兄弟係同

源與來自 Dangti 之地 Parauran 家,也就是說平地來的 Pachialjinuk 家與來自

Chialagaus 地區 Jauamaq 之地先祖 Raliguwan 南下到 Dangti 之地到 Punti(佳興)之地

的 Djakudjakuts 家聯姻後,所結之後代 Parauran 家到台東的 Vavikal 之地定居,而

長嗣 Lendjan 家移到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依附在 Giling 家的勢力。所以彼此之

源由是主支關係,可說是 Cimo(箕模)部族系統之體系。

至於在 Kuljaljau(崑崙坳)之地建立 Giling 家的始末如何?在地另有此說:

Punti(佳興) 之地的 mamazangiljan Pachialjinuk家之弟率同部

屬居 Calutjungan(加祿堂),數年後因狩獵狗吠不離就移到 Yumaq 之

地,為該家之創始地,後在 Kulasan之地建業,稱家號 Giling家。106

但有一說 Giling 家是「從 Paliljaliljau(恆春一帶)到 Rarekerek (力

里)之地後到 Kurasan 之地建基。」107這種不同的祖源說,常會發生在先祖

二者不同 mamazangiljan 家族系統來源不同的傳說。但在這裡要澄清的是:

「Pachialjinuk家mamazangiljangTjuku之子移往Yumaq之地,後在Kuljaljau(舊

106

蔡光慧,〈排灣原住民部落社會的建立與族群關係〉,頁 11-12。 107

同上註,頁 12。

Page 28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78

古樓)之地創 Lendjan 家名,但 Kuljaljau 之地的開創始祖是 Giling 家族,該

家因遭遇不測,mamazangiljan 都移往 Tjuaovoovolje(內文)之地投靠 Lovaniyau

家族後,原居地 Kuljaljau 之地,只留下其弟 Parcu 與 Lendjan 家之女 Lulung

負責接下族務,後其子援用Pungti之地該家祭壇之名Tjulevekan來創建家名」。

108由此可知,Lendjan 家到 Kiljaljau 之地時,並不是 mamazangiljan 家族,所

以,Kuljaljau 之地的 Tjulevekan 家在傳統制度上,並無傳統 mamazangiljan

家族的地位。

五 Kulaluts 之地的 Karangiyan 家族

本地方 Paumaumaq 地區,Kulaluts(舊泰武)部落之 mamazangiljang Karangiyan

家及 Kaviyangan(舊佳平)部落之 Taroajabai 家是本地最具實力的 mamazangiljang

家。現在 Karangiyan 家已與 Taroajabai 家締結婚姻關係。Karangiyan 家已成為其原

有屬下17部落加上Taroajabai家之屬下11部落合併而成之總頭目而大振其威勢,

這是日本學者記載的,並不代表排灣人都可以接受。

Karangiyan 家之祖先是出自 Kasepaiwan(下排灣)部落之 mamazangiljan 家

Taugado 家,109是距今 250 年前由 Kasepaiwan(下排灣)部落派分出來者。當時,

Kasepaiwan(下排灣)部落之 Taugado 家有男 Pariras 和女子 Rujim 者,其子 Kuyui 之

妻 Sanniau 是由 Punlai 或プソテイ之地嫁過來。當時,有一稱謂 Kuyui 者夫婦二

人,居住在 Kulaluts(舊泰武)之地的一個 Chawagawagas 聚落之 Elobabajis

mamazangiljan 家生一男孩名叫 Rujum。Rujum 來到 Kulaluts(舊泰武)之地

Kaarangiyan 家做養子,迎娶 Kasepaiwan(下排灣)部落之女子為妻,其子就是

mamazangiljan Kuyui 本人。故與 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的 Taugado 家有婚姻親戚

108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頁。口述者:耆老顏明發,男,6.8.22 生,居於屏東縣春日

鄉七佳村 6 鄰 43 號,田調日期:2001.6.6。 109

Arangiyan 家之祖先是出自 Kasepaiwan(下排灣)部落之 mamazangiljang 家 Taugado 家,而 Taugado

家是從 Talavatsav 之地 Chialjuzaljum 家分出,而 Chialjuzaljum 家是 Kapadai 之地 Kazangiljang 家

所分出,Kazangiljang 家的本家是 Mavalyo 家,原居 Kapadainan 之地,是 Vutsul 支系的創始宗

家。

Page 28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79

關係。後來,Taugado 家漸次衰退而 Kulaluts(舊泰武)之地之 Kaarangiyan 家反

而擁有勢力。然由之內容分析可知,mamazangiljan Kuyu 之妻,係為 Kaviyangan(舊

佳平)部落之 mamazangiljan Teboloajai 之長女,根據排灣族 mamazangiljan 繼承統治

權的原則來論,其支配權亦應歸於 Kuyu 之下,因為 Kuyu 之妻是嫁過來的,但

Kuyu 因其本身不是 Karangiyan 家的長嗣。因此從如(表 3-7╱頁 281)所見,並不見

都有系統的宗支關係,使 Karangiyan 家成為傳統大 mamazangiljan 家地位的條件,

而從排灣系來溯源,Karangiyan 家族的地位層級不高,從宗家往下排列位在第五

代層下的支系地位。

而在 Teboloajai-mamazangiljan 說,古時屬其支配的支系 mamazangiljan 家族,

且又保持密切關係的部落分別如(表 3-8/頁 281)內所列之部落。然在

Kaviyangan(舊佳平)部落有 Laliyavan、Taroaljavai、Kataravan 之三家 mamazangijan

家族,其中 Taroaljavai 家是滅絕的 Djinglol 家的新分家。110而 Kataravan 家之土地

都在山腳附近的平地,相傳係來自平地老埤。據 Kaviyangan(舊佳平)部落 1936 年

耆老口述,以上三家 mamazangijan「約在 600 年前由三兄弟(長男サヂムヅ、次男

サウマイ、三男サヂマソ)從 Kasepaiwan 之地而來,其中長男サヂムヅ留在下排

灣之地,承繼 Chialulivak 家業,而二弟前往 Kavorongan(大武山)狩獵,建立了ラ

ヂヤパン之地。當時看見在地名為 Tattalman (タツタルマン)的プンテイ之地的下

方有煙火,上前一看,有一位男祭師者,帶著他一同歸來,與三男サウマイ的女

子結婚,建立 Raliyavan mamazangijan 家,次男娶了 Teralunk,變成 Djinglol

mamazangijan 家的祖先。」111但依此所言,Djinglol 家滅絕並非事實,該家嫡長嗣

Camak 被 Sadiljapan 家封立成為 Chialjaavus 之地 Lovaniyau 家的 mamazangijan,而

留下其妹在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成為 Djinglol 家的 mamazangijan。還有從以上

表列的 mamazangijan 與部落關係,Teboloajai 家似與 Chialjaavus 之地的 Lovaniyau

家有更密切的關係。

110

Taroajabai 家是 Djinglol 家弟弟的分家。 111

薛化元、劉燕儷編譯,《台灣先民的遺跡》(台北縣:稻鄉,1997),頁:90-91。

Page 28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80

在過去與 Seven(舊士文),Tjuauvuuvulje(舊內文)等地亦有連絡。則對於

Kulaluts(舊泰武)、Kaviyangan(舊佳平)等二地之故地不詳。Kaviyangan(舊佳

平)之地之祖先出自 Kasepawan(下排灣)部落一事,在 Kasepawan(下排灣)部落已

有傳說,但在今日的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所傳並不明瞭。Kulaluts(舊泰武)

之地之故地亦不明,從諸部落之故地移居現地之前的行踪模糊不明,依據 Kulaluts

(舊泰武)之地的日警駐在所之調查所記載:

其祖從大武支廳下而向大武山之西邊北遁,再由霧頭山向西而下,輾

轉而占居琉球庄,距今一千年前福州人渡台,被其勢力壓倒而入高山

地區。

此乃排灣族東來說的論證之一,排灣族的發展史上曾在第二階段是從大武支

廳下的 Kalovoaqan 之地起源,先祖在約在 900 年前遷入 Sakipao(小琉球)是自然的

事,因為文獻紀錄恆春地區與 Sakipao(小琉球)的人是同種人。

Page 28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81

表 3-7 Karangiyan mamazangiljang 家族的部落關係分布

編號 部落名 mamazangiljang 家氏 備註

01 Kamauan Zolobo mamazangiljang 家 姻親關係。

02 Chawagawagas Elobabadis mamazangiljang

家。

Kulaluts(舊泰武)部落 Arangiyan 家養

子祖父的本家。

03 Midupudus Alobolobo mamazangiljang

家。

Kulaluts(舊泰武)之地的 mamazangiljang

以 Elobabajis mamazangiljang 家主掌實

權。

04 Pariyayan 無 mamazangiljang 家 只有四五戶,無 mamazangiljang。

05 Sululu Ziglb mamazangiljang 家。 kuyu 之長兄。其弟固宇在 Arangiyang

mamazangiljang 家掌權。

06 Kagagizan Bavabui kuyu 之父的從兄。

07 Piyoma Galgigli mamazangiljang 家。 Kariniyan mamazangiljang 家直屬。

08 Tsaris Taugadu 姻親關係。

09 Padain Taugadu 姻親關係。

10 Sepaiwan(下排灣)

Taugadu 姻親關係。

11 Mashirits Elobabadis mamazangiljang

家。

Chawagawagas)部落之屬地。

12 Tmor Taugadu mamazangiljang 家之分家。

13 Makazayzaya Taugadu mamazangiljang 家之分家。

14 Pongti 直屬 Arangiyan mamazangiljang 家。

15 Kulaluts(舊泰武) Arangiyan mamazangiljang 家。

16 Masisi Arangiyan mamazangiljang 家。

表 3-8 Teboloajai mamazangiljang 家族的部落關係分布

編號 部落名 mamazangiljang 家氏 備註

01 Toakau 無

02 Chialjaavus(舊來義) mamazangiljang Robaniyau 家續保持姻

03 チソガサソ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的衛星部落。

04 Tsalasiu Patadalmamazangiljang 家。 Patadal mamazangiljang 家是承受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系統云,現

已斷絕

05 Vongalit(舊望家) Zooliyan家有關係,與該地有部分關係。

06 Putsunuq(舊文樂) Tandodo mamazangiljang

家。

mamazangiljang 家之現主,就是

Kaviyangan(舊佳平)部落mamazangiljang

之從兄。

07 Pailus(舊南和) Tamatakan mamazangiljang

家(註:小矮人的後代)。

Zupiliyan 家與 Tamatakan 家有關係

08 Tjuvecekadan(舊七

佳)

接受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之支配。

09 Rarekerek(舊力里)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之關係

10 Koabal(舊古華) 無

Page 29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82

六 Karachialan 之地的 Giling 家族

對於 Giling 家之由來,Kalacaran (阿臘打蘭)之地的 mamazangiljan

Lavoras-Giling 的口述傳說與居住正興村之高玉蘭所口述之內容相同如下:

本家的第一代 Laroaroai 及其弟 Rangos是從中央山脈之那邊的

Tsarisi-risi之地的石頭所生者。Laroaroai 之妻 Moakai也同樣在一

個地方的石頭所生者云。當時不稱謂 Giling家,其家號稱謂 Roal-alo」

家。Laroaroa- Roal-alo與其屬下的 Lalqulan、Palakcor等二家一

起越過 Chiagalaus (大武山)地區移來此地,山下因有大蛇而不得進,

起初由 Roal-alo 家的人,次由 Lalqulan家的人向前作「呪術

(parisi)」,依然不退,最後由 Palakcor家的人持豬去作呪術

(parisi),把大蛇切為二兩半,遂得通過。

於是高玉蘭又說:

此三家下大武山,首先到太麻里溪下流的 Covolurolan之地,次

到 Potong之地定居下來。然因土地不良而移到現 Kalachialan

(阿臘打蘭)之地下方之平坦地來,在男人們出去狩獵時,打雷,

有人被擊中電死,因而認為其地不吉而移來現在之地來定居。因

這次的狩獵獲得豹,將 Roal-alo家號改稱謂「Giling家」,這是

神靈 (tsumas)藉夢現而所命者,從此以後用此為家號。112

Giling 家者「g-um-cren」即唸「infix-um」,其意如狗發吠之怒吼,因而

係由動詞一語變為名詞而來。

Laroaroai 之弟 Rongos 在 Kalachialan 之地成立之前,先到海岸地區探險土地,

在那個地區已有 Panapanayan 地區的 Piyoma(卑南)之地的人通過之足跡,故以返

回來到 Djomol(舊賓茂)之地看到 Vavikal 部落有煙起。這是 Paraulan 家之祖先們。

因前的大蛇被殺而交通得以安全,因而不知從何處越過大武山前來到此地。但

112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頁 35。口述者:高玉蘭,女,19、4、25 生,居於台東縣金

峰鄉正興村 1 鄰 12 號,田調日期:89、9、11。

Page 29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83

Rongos 不與相爭,在 Djomol(舊賓茂)之地建立自己的部落。

當時居住在海岸的除 Piyoma(卑南)之地的人之外,Muqami(阿美)族遷徙流

居各地。他們不居住在一定的地方,因之為 Sepaqaluqalu (卑南化排灣人) 部族所

輕視云。但對其他如 Rovoaqan 系統之 Tjuavalji(太麻里)、Kanadun(虷仔崙)等部落,

當時是否已成長,並不明瞭。

或為 Giling 家之故地的 Tsarisi-risi 之地的位置,據 Kalachialan (阿臘打蘭)之地的

口述者所說,只說在中央山脈那邊,極為瞹昧不確,或說似在屏東區 Padain(高

燕)之地隣接的 Tsarisi 舊部落。然據 Vilaulau(比魯)之地的口述者說:「Tsarisi-risi

之地與 Tsarisi 等兩地是不同的部落,前者是指屏東縣之 Tjusepiyoma 之地附近而

言。又如屬 Laroaroai 之弟 Rongos 系統的 Paqomori 家,在 Djomol(舊賓茂)之地的

口述者所說:「祖先之發源地並非 Tsarisi-risi之地,或是 Kasepadainan(高燕)

之地或 Kasepaiwan(下排灣)之地,這一點是遽難斷定的。」無論如何,總是如

Kalachialan (阿臘打蘭)之地口述者所說,無疑是 Vutsul(布曹爾)系統之一分派。

又同為 Kalachiaran (阿臘打蘭)之地口述者說:「Lalqulan家其後至 Giling家

第三代 Vasakaran者之時,移到 Valuljo而建設部落」。又傳說:「其第四代

Kuljeulje之甥 Cinuvungan 者,建設了 Tjulitjuik(都立斗立)之地云。」但

當時在的 Tjulitjuik(都立斗立)之地 mamazangiljan 家是始於 Vunung 者,其家號

稱謂「Vavelengan 家」。此外,由 Kalachialan (阿臘打蘭)之地分離者有 Chinpalan

(情巴蘭)、Congoljol等兩地,據Congoljol之地的口述者Cinuvungan-Roal-al之言,

其由來如下:

Cinuvungan-Roal-al之曾祖母 Sa-pili從 Kalachialan (阿臘打蘭)之

地 Giling家分離,帶同一部分屬下到 Chinpalan(情巴蘭)之地去建立

部落,創立 Koro-ngan家。後來,同樣從 Giling家來了 Remereman 者,

成為當地 mamazangiljan。因之,Sa-pili之子 Sa-la-yan未能成為

mamazangiljan,而失去從民眾納稅收貢的權利,乃帶了三戶的屬下移

Page 29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84

到 Congoljol之地而創立 Roal-al家,以別於 Kalachiaran (阿臘打蘭)

之地的 Giling 家。這就是 Congoljol之地的創始。後來,有來自

Kalachiaran (阿臘打蘭)之地者移來一戶,Kineralan(多納)之地者來

一戶,又從屏東縣 Kulaluts之地者來四戶,Qotsapongan(舊好茶)之

地者來二戶,這些逐漸增加至 1941底已有 24戶。一方面留在 Chinpalan

之地者恐南方的 Tjudjaqas(近黃)、Talilik(大里力)等地之襲擊,而一

時退還 Kalachialan (阿臘打蘭)之地,其後,有少數人再移往居住。這

就是現在的 Chinpalan 之地。

按前述的 Giling 家口碑所傳,太麻里溪岸上游之開發,最初是由遷徙之

mamazangiljan 家及與共行動的屬下所開拓的。因之,其後移居前來當地的其他諸

mamazangiljan 家須付予租稅云。然對於這一點亦有異說,尤其是 Tjulitjulik(都立

斗立)之地之口碑是值得注意。Tjulitjulik(都立斗立)之地之成立,據前述 Kalachialan

(阿臘打蘭)之地口碑:「Giling 家第八代 Kuljelje 之甥 Cinuvungan 者為其始創者云,

而 Tjulitjulik(都立斗立)之地之口述者否定此說,其說如下:

Tjulitjulik〈都立斗立)之地最初移來了 Palaketju家。首先來到

Potong,次到 Kalachialan(阿臘打蘭)之地。其次移來者為 Cacalan 家,

先到 Tjulitjulik〈都立斗立)之地,次到 Masilj之地,後來又回來

Tjulitjulik〈都立斗立)之地,這就是本地開始初創。當時有三個兄

弟,其兄 Salulun 在本初建立了 Cacalan家,其子孫連綿衍至今日。,

其弟沙 Sacokacok 與 Coagai,則從 Masilj之地分離而到 Panapanajang

族 Kasavakan (射馬干)之地去云,其子孫如何不詳。又在 Cacalan 家之

後,Pakeda-usi 之地移來 Ciramolan之地,後又移居 Tjukovolje、Qaris

等地,最後移來 Kalachialan (阿臘打蘭)之地,這個家,昔時以

Vavilulan為家號云。Kalachialan (阿臘打蘭)之地現 mamazangiljang

Giling家,當初是 Polulai家是從 Pakeda-usi之地較後移來者,再移

Page 29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85

到 Kalachiaran (阿臘打蘭)之地來。以上諸家都是只有來自大武山那邊

的 Pa-uma-uma 地區的傳說而已,是哪一個部落所屬,則不明也。

總之,按 Tjulitjulik〈都立斗立)之地口碑,Giling 家並非當地最初的開拓者,

而是比較新的移居者。後來因「pali」的威力來征服了近鄰各部落云。又與 Tjulitjulik

〈都立斗立)之地口述者同樣否定 Giling 家是最先開拓者,還有 Vilaulau(比魯)

之地口述者言之如下:

最初移來 Kalachialan (阿臘打蘭)之地者為 Ciramolan家,這是自

Padain(高燕)之地移來之地者。Ciramolan家所居住之地名稱之為

Kilin之地;次則移到 Kalachialan (阿臘打蘭)之地去的 Palakcor

家;第三則是 Lalqelan 家,這是到 Valulju之地去。第四是移到

Kalachiaran (阿臘打蘭)之地去的 Cokol家;第五是移來

Tjulitjulik(都立斗立)之地的 Cacalan家;第六是 Roal-al家,這也

到 Kalachialan (阿臘打蘭)之地去。從第二至第五為止,都是來自

Tsarisi-risio,又在這些以前與 Ciramolan家略同時期,從屏東縣

Kuraluts之地移居 Paqemqli附近的 Karapayan之地,舉此部落的人

正在酒宴之中,突然遭到仇敵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人之襲擊

而全部滅亡云。

Ciramolan 家第一代之祖稱謂 Lingas 者,起初在 Kasepadain(舊高燕)之地,當

時,因大地震持續而引起大洪水,一時避難到大武山高峯,俟水退後移到 Padain(高

燕)之地而創設 Luluwan 家。1935 年這家仍然為 Padain(高燕)部落的 mamazangiljan

家之一。次即 Lingas 者移到 Kalachialan (阿臘打蘭)之地去創建 Ciramolan 家,其

子孫久居 Padain(高燕)部落,擁有許多部屬,至 400 年前 Kova 之時代,因在

Kasepadain(舊高燕)之地的 Ciramolan 家所有的地租被 Luluwan 家所取,於是 Kova

親自前往徵收之。而留居在 Kilin 部落的 Kova 之部屬,在其留守中擅自遷移到其

下方的 Sineqetseng 之地,不久 Kova 回部落來提出徵收租稅的問題,然其屬下眾

Page 29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86

多對其厭惡,又苦於苛繁租稅,遂移到 Chialumak (大南)之地去。於是 Kova 也無

可奈何,不得已而移往 Kasepadain(舊高燕)之地去,在其地創立了 Palamlam 家,

因之,Kilin 部落遂告滅亡。

嗣後Kova之子孫久居Kasepadain(舊高燕)之地,從始祖Lingas至 650年以後,

有長女 Karesekes、次女 Kerekere、長男 Puljaljuyan 之三個姊弟,其中 Kerekere 是

與 Kasepadain(舊高燕)之地 mamazangilja 家之一的 Kusaza 家的 Camocong 者許婚之

間,但私與 Kuchiabakan 之地的 Kuriu-Palimudai 發生關係,因而恐懼 Camocong 之

復仇而逃往 Kuchiabakan 之地。113然在 Kuchiabakan 之地卻担心因收容 Kerekere、

Kuriu 等兩人而得罪 Kasepadain(舊高燕)之地者,而導致兩地關係的惡化,而令二

人移到 Tjulitjulik(都立斗立)之地去。Kerekere 以為其祖先在 Ciramolan 家時代居住

在Kilin之地的緣故,遂將向Kalachialan (阿臘打蘭)之地的Geren家繳付租稅為約,

而接受 Tjulitjulik (都立斗立)之地之援助,並在近處的 Vilaulau(比魯)之地營建部落,

與 Padain(高燕)之地有別而另創 Palamlam 家,而成為其 mamazangiljan。114

起初,Vilaulau(比魯)之地的部屬只有從 Kuchiabakan 之地帶來的魯凱族三戶

而已,後來加上 Chingpalan(情巴蘭)、パオオリ(包盛)、Padain(高燕)等諸部落也有

若干移居民,又分自Kineralan之地的Rovangas部落,舉全部落者來加入Vilaulau(比

魯)之地,以致在 1935〈昭和 10 年〉年所見成為的大部落。Kerekere 是 Vilaulau(比

魯)之地口述者之母,又是本部落1935年mamazangiljan Rangpao-Palamlam之祖母。

如此,Vilaulau(比魯)之地之成立,頗為新近的事,然其 Palamlam mamazangiljan

家之始祖 Lingas 之移居Kilin 之地。然因後來部屬離反而不得已引還 Kasepadain(舊

高燕)之地久住,至到 Karekere-Palamlam 再來時,已經是 650 年以前得事。當

Kerekere 再度移居前來時,本地方已成為 Giing 家的勢力支配下,而非得繳納貢

物不可。Palamlam mamazangiljan 家之系譜,含 Vilaulau(比魯)之地口述者住內為

23 代(約 650 年前),較之 Giing 家系譜之 9 代(300 年前)要長久得多。固然,本地

113

Kuchiabakan 之地是魯凱族的部落。 114

Tjulitjulik(都立斗立)之地的 Palamlam 家是 Padain(高燕)之地 Palamlam 家次女 Kerekere 所創,

故在同源系統的理論上稱之為 Padain(高燕)之地 Palamlam 分家頭目。

Page 29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87

方的開拓者當初事是已在悠久的往昔,口述者所傳未必是正確,不容許輕率遽斷,

若將前揭的 Tjulitjulik(都立斗立)之地口碑一併加予考慮,隨著 Kalachiaran (阿臘打

蘭)之地 mamazangiljan 而把 Giing 家當為本地方最初的移居者,似有困難。

在此引人注意者為 Palaketjo 家,在 Tjulitjulik(都立斗立)之地口碑認為其係最

初的移居者,在 Vilaulau(比魯)口碑則認為縱然不是最初的移居者也是次於

Ciramolan 家移居者。115又在 Kalachiaran (阿臘打蘭)之地,即「介達」部落之口裨

傳說:「認為除去曾妨害東西交通的大蛇而使道路暢通無阻的功績歸於

Palaketjo家之祖先」。大概 Palaketjo 家是相當古老的家世,而其子孫情況甚為

曖昧,不得詳其來歷,唯恐得罪 Giing 家。前面所述諸家,雖然其移居年代有前

後出入,然其同樣為相當古老一點似無可疑,其中,迄今尚有些勢力而來歷較明

確者,也不過 Giing、Caqulan、Cacalan、Palamlam 等四家。而且根據諸口碑所傳,

在其間有很大的差異,最初的移居者是何家,一時難予決定。

至於 Coroqoai(荳囉拐)之地是由屏東縣的 Taravatsal 之地的 Palikol 家分出

而名為 Gurumai 者為其初創者,他移來此地創立了 Variyus 家。Gurumai 是 Coroqoai

(荳囉拐)之地 1931 年 mamazangiljan Pukiringan-Variyus 之高祖父。那個時候移

來者僅本家而已,後加上 Tjingpalan(情巴蘭)之地及其他地方移居前來者,1931

(民國 20 年底)年已達到 39 戶。其次為 Malivur(麻里烏)之地的成立比之 Coroqoai

(荳囉拐)之地為古,比 Maledep 之地稍新。Malivur(麻里烏)之地是從屏東縣叫

Kulalutse 之地的東方 Tangdi 之地移來,稱謂 Saluvuc 者為其創始人。Saluvuc 在當

地創設了 Giling 家,目前這個家依然為 Malivur(麻里烏)之地的 mamazangiljan 家。

Giling 家號,與 Kalachialan 之地的 mamazangiljan 家之場合相同,由於「g-um-eren」

語言。當其移居本地時,因獲到豹子而所命名者云。Saluvuc 僅從 Tangdi 之地帶

來部屬 2 戶而已,再加上 Podong、Masilij 等二地移居來者,以形成舊址 Malivur

之地。Podong、Masilij 等二地是 Kalachialan 之地之分支部落,因人數少而從

115

Ciramolan 家即為後來後來回到 Padain 之地的 Palamlam mamazangiljan 家。

Page 29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88

Tjudjaqas(近黃)之地等常有前來馘首事發生,使不堪其擾而移居到對岸的

Malivur(麻里烏)之地云。Coroqoai(荳囉拐)、Malivur(麻里烏)等二地之 mamazangiljan

家,從移居當時的Kalachialan之地接受分予的土地關係,對於該部落mamazangiljan

Giling 家有繳付稅租的義務。

台東縣方面則指大武之 Kalachialan 之地的 Vutsul(布曹爾)部族的

Makazayazaya(舊瑪家)之以南 Pungti(舊佳興)、Kaviyangan(舊佳平)等地之

方面而言。在 Kalachialan 及 Djumol(舊賓茂)口碑:「當他們的祖先來到本地方

居住當時,Panapanayang部族的 Piyoma(卑南)部落之一部分,已經進展到太麻

里附近之海岸地帶及 Vavikar之地附近一帶」。海岸地帶除外,這個地方大部分

都屬於 Kalachialan (阿臘打蘭)之地 Giling mamazangiljan 家之勢力下,諸地之

mamazangiljan 家都向其繳納貢品。但有 Marudup 之地,即今嘉蘭村的部眾之一,

與 Ka-aroan 之地,即今嘉蘭村最主要的舊部落等,因兩地是屬 Giling 家之土地而

不付貢品。又與這些部落互為獨立的有 Paqomori (礁貓里力)之地,最近 120-130

年前從南方的 Kinelaljan 之地移來定居者。116

以上諸家及諸部落,誠如其自己所稱,係 Vutsul(布曹爾)部族系統,而屬

於排灣族。此外,尚包含若干魯凱族,而據 Vilaulau(比魯)之地口碑說:「1931(民

國 20年 2月)年 Vilaulau(比魯)之地有 3戶,Tjulitjulik(都立斗立)之地有 2

戶,Tjugutjulo(松武路)之地 1戶,又在 Kalachiaran (阿臘打蘭)、Paqemuli

(巴可姆力)等 2地也有少數的居民云」。這些大部分都是來自 Kachiabakan 之地

的移居民,而從距離觀點而言,住在太麻里溪上流地方的有魯凱族之混入,是一

不足為奇的事,然在 Kalachiaran (阿臘打蘭)之地更東方的 Maledep 之地及其分社

的 Kaaluwan 之地是屬於魯凱族系統,這是值得注意的事情。

他們的移居比 Vutsul(布曹爾)支系為後,據 Kalachialan (阿臘打蘭)之地在

口述者所說,在 Badjul 成立後,而在 Maysibulo 之地成立以前之事云。關於這一

116

Kinelaljan 之地位於今之台東縣達仁鄉台坂村拉里巴部落右側上方,董黃進守稱:「此地傳說中

是箕模人的舊部落。

Page 29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89

點,Maledep 之地口述者傳說如下:

大古時,在魯凱族 Dadel之地。117太陽與壺結婚而生卵(女性),其卵在

Ljavuwan(大武)之地之 Pocoan家與從岩石生出來的男子結婚。這個

時代只有 Tsemas(神靈)在世,尚未出現人類,所謂「Pocoan」者也是

Tsumas(神靈)的家號。卵生一女名為 Valon,這女子與百步蛇成婚。這

個百步蛇生在 Ljavuwan(大武)之地與 Manoan (布農族之間的山而稱

謂 Kaloparin的之地。Valon生二個男兒,為弟的稱謂 Canobak。其後

Valon、百步蛇及 Canobak之兄等昇天,Canobak移到 Dadel之地去創立

了Mavalyo mamazangiljan家。其部屬便由這家的mamazangiljan建立,

族人說,可能是 Canobak一吹鼻笛,就不知從何處走出來云。

之後 Mavalyo mamazangilja 家代代世居 Dadel 之地,距今 300 年前有一稱謂

Karimalao 的 mamazangilja 家,當時的 Kalachiaran (阿臘打蘭)之地,一方以 Dadel

之地為敵,另一方又以 Chialomak(大南)之地為敵,形勢不利。對於 Mavalyo

家,以割讓 Maledep 之地附近之地為條件而求和解,又勸 Dadel 之地的人移居,

於是 Karimalao 率領屬下而移居 Maledep 之地。Dadel 之地從前就與 Chialomak(大

南)之地有婚姻關係,維持親密的交涉,由其在中間媒介與 Kalachialan (阿臘打

蘭)、Chialomak(大南)等地之間亦得以圓滿。

當其移居時,與 Karimarao-Mavalyo 一起從 Dadel 之地遷到 Maledep 之地者約

有 50 戶(男百人、女百人)之家前來,故地僅有 3 戶留居下來云。又在此之先,

在 Maledep 之地,從 Tsarisi-risi 之地來了 Aramodes- Katingiran 的男子一戶定居。

這也成為 Mavalyo 家之屬下。

其次為 Kalachialan 之地成立,是遠在 Maledep 之地之後,從 Maledep 之地的

口述者的祖父 Carakau 之妹 Kai 為其開始初創,Kai 從 Maledep 之地帶了部眾移來

Kalachialan 之地,而創立了 Pakaloko 家。1931 年的 mamazangilja Luguan 即為其曾

117

位於舊大武上方。

Page 29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90

孫。所以 Pakaloko 家是 Mavalyo 家的支系。

Maledep、Kaaluwan 等兩地之由來,目前兩地與其他的魯凱族幾無交涉來往,

言語、習慣等方面與附近的 Vutsul(布曹爾)部族系統無甚差別的狀態。

七 Djumol 之地的 Covuljurum 家族

Panapansyang 部族的射馬干之地即現在之建和村的祖先們,尚在 Tjuavalji(太

麻里)溪沿岸地方輾轉游移的時候,該地方尚未有 Paiwan(排灣)族 Cimo(箕模)部族

之移居,後來到大武山與 Kaseadain(舊高燕)之地人相會云。然在此澄清的是,

Panapansyang 部族與 Moqamiqami 部族的祖先,之前先與 Cimo(箕模)部族融和共

生,所以生活語言上是以排灣語為主要的交通工具,當時,統稱是從 Kalaovoaqa

之地分離地Kalaovoaqan族。所以說是「該地方尚未有Vutsul(布曹爾)部族之移居」

的論述有所偏差,排灣族箕模人早期在 Panapansyang 部族尚未成形前,就已經居

住在此地。而太麻里溪上游的 Vutsul(布曹爾)部族卻確實尚未遷入。因此,此話

不能說:「該地方尚未有 Vutsul(布曹爾)部族之移居。」

從這些事與上項所述諸口碑一併來看,可知是 Panapansyang 部族之一部分,

比 Vulsul(布曹爾)部族之前先來居住,並已進展到 Pa-qaro-qaro 地區之北半部如

Vavika 之地的地方。而其時代,由移川等所著《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之

Paiwan(排灣)族之諸系譜來看,似乎距今 300 年以上的時代。其後,他們為何移

到台東方面去,而讓出 Pa-qaro-qaro 地區的山岳地帶,全部為 Vutsul(布曹爾) 部

族所居住之地方,這一方面從 Kalachialan 之地的 Giing 家說明的很清楚,就不再

贅述。但從 Tjuavalje(太麻里)而至 Kanadung(虷仔崙)之海岸地帶的諸部落,仍由

Panapanayang 部族系統之人所建設者,然因後來有眾多的 Vutsul(布曹爾)部族之混

入同住,結果失去 Panapansyang 部族之特色,幾乎變為與近隣的 Vutsul(布曹爾)

部族諸部落無所差別的狀態,只在其服飾穿著及諸 mamazangiljan 家尚有

Panapansyang 部族系統的傳說:

Page 29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91

昔時,在 Padain(高燕)之地有稱謂 Aroai、Orangos的兩位姊弟,率領

部眾越過大武山,首先來到 Paqemuli之地附近之 Karapayan之地,在

此居住了一年。後因受到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的襲擊,被馘首者

50人,於是為弟的 Orangos退出此地而據 Paqemuli之地之險,居此約

一年後,移入 Potong 之地居住。其後一年又移往 Djumol(舊賓茂)之地,

在此創立了 Coviljurum 家。

另一方,Coviljurum 家其後改稱謂 Geren 家,其子孫及至今日猶在 Djumol(賓

茂)之地 mamazangiljan 之地位,其分家的 Kavolongan 家,在 Tjuavilau 之地口述者

Lalumugan-Kavolongan 之父 Suliap 之時建設了 Tjuavilau 部落,同時也搬遷至

Tjuavilau 之地。

後有 Suliap 之子孫到 Tjuavilau 之地成為 mamazangiljan,該部落的居民的大部

分係來自 Tjudjaqas(近黃)之地的移居民,而且 Tjudjaqas(近黃)之地主要是由

Vavikal 之地系統所形成者。

虷仔崙溪上中流地方的諸部落,近河口處有 Chialuzaljum 之地,其部落的人

是從 Vavikal 之地移來者,mamazangiljang Paljas 家是從 Paraulan 家分出來者。根

據 Chialuzaljum 之地耆老 Vaian-Geljen 說,從現 mamazangiljan Marugana 溯上距今

9 代之祖,也同樣居住在 Chialuzaljum 之地,故可知本部落的成立是相當古老,

但其詳細不明。而且在其南方,與此相併在海岸近處有 Tsaalavi(舊多良)部落

及其分部落 Coatsingul 聚落,他們的祖先與 Chialuzaljum 之地不同而是屬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的系統,同為經由 Vavikal 之地而來者。就個問題,Tsaalavi

(舊多良)、Coatsingul 等口述者有如下的說法:

自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而來到 Tsaalavi(舊多良)之地者是

Puljaljuyan、Sauljaljui 夫婦一行。Puljaljuyan是 Chialjaavus(舊

來義)之地的男子,而 Sauljaljui是出身自 Cakipoa (小琉球)之地云。

這一對夫婦最初是來到 Vavikal之地與當地人雜居,因其故地

Page 30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92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是近處於海的關係,部落人喜好海岸,因

而遷到 Tsaalavi(舊多良)之地來而創立了 Palangui家,與此

Chialuzaljum之地之祖先們,同時從 Vavikal之地分遷來此。後因鯨魚

時常來到海岸近處發出奇怪聲音,婦女們大為驚恐,遂返回 Vavikal 之

地去。然而經過三四年後,再來 Chialuzaljum之地。這就是 1935(昭

和 7年)所見的 Chialuzaljum部落。

而 Tsaalavi(舊多良)之地之創始人 Pujlaljuyan 之妻 Sauljaljui,據傳為

Cakipoa (小琉球)之地出身,是一甚具趣味的事。當時 Pulaluyan 用何方法來與

這個島嶼交通,雖然不詳,然其最初與 Sauljalui 之兄為友,時常有往來,遂

有娶 Saulaljui 為妻之舉。

另有其他方面的傳說:「Puljaljuyan夫婦在 Tsaalavi(舊多良)之地建設

了部落而定居下來。」在這個時候,南方的 Qetserin 之地不知做了什麼錯事而受

處罰,因而種種的財寶交與 Piyoma(卑南)部落取去。當時 Piyoma(卑南)部

落勢力強大,居住在鄰近一帶之各部落都要其支配。但是,創立當初的 Tsaalavi

(舊多良)之地甚為貧困,偶有錯誤,對於 Piyoma(卑南)部落也提不出財寶,

正為此事而擔心不安。剛好,當時,在 Vangtal 之地有 Vavulengan 家甚為富裕,

在 Tsaalavi(舊多良)之地以成為 mamazangiljan 為條件勸其來往交涉。於是,

Vavulengan 家即行移居當地,改稱家號為 Kalovuan 家,至今,其子孫仍為 Tsaalavi

(舊多良)之地的 mamazangiljan。本地除 Kalovuan、Paljas 等二家族外,加上這

些所說的原由,現在的 Tsaalavi(舊多良)之地,明顯而確知其為 Vangtal 之地系

統者有 7 戶。

又在 Palangui 家,可能距今 350 年前,有 Puljaljuyan、Qatsunguran 兩兄弟,

弟弟 Qatsunguran 因犯了近親結婚而被其兄有 Pulaluyan 之責備,因而移居

Tjuachikel 之地,而創立了 Sarilan 家。居住在 Tjuachikel 之地者,除 Sarilan 家族外,

加上從 Tsaalavi(舊多良)之地及其他地方移來者,共同建立 Tjuachikel 之地。

Page 30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93

依照 Tsaalavi(舊多良)之地口述者之說,Sauljaljui 可能係 Pairang(漢族),

在 Cakipoa (小琉球)之地曾有平埔族,可能係 Silaya(西拉亞)族之屬居住在那裡,

或在古代他們與排灣族有交涉來往。有關 Vangtar 之地的位置,在口碑無所傳,

只說在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的方向而已,或指屏東縣萬丹鄉(現為屏東縣)

而言,也未可知也。萬丹鄉,後來歸於平埔族 Makatau(馬卡道)族及漢族之手,

在此以前,在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近處的 Dusinglok 之地的祖先等曾居住在

這附近的南岸之地云。即使 Vangtar 之地就是「萬丹」部落,而 Vavelengan 家,

究屬何族卻難決定。

在射馬干有稱謂 Tjulitjulik 之地系統者,118以前聽說有很多,而到 1931 年僅

有 4 戶而已。他們起初移居 Masilij 之地,後來一部分移到 Coroqoai(荳囉拐)之

地,其他一部分移來射馬干之地云。然而,他們是否同於 Sacokacok、Coagai 兄

弟之一行,尚不確定,而 Coroqoai(荳囉拐)之地之成立,不過在 250 年前,故

其可能係屬別系者也未可知。

起初,Orangos 來本地探險之時,已經有 Lanao-Raera 家者居住在 Vavikal 之

地,Orangos 以付租為條件而約定,而從 Lanao-Raera 家受讓 Djumol 之地。所謂

Djumol 的地名是由 Lanao-Raera 所命名者,這是卑南部落語之「良於農作物之地」

之意。Lanao-Raera 帶了多少部屬,雖然不詳,自他去了 Piyoma(卑南)之地以

後,始見 Djumol 部落的創立。又從 Dangti 之地的 Palauran 家移來 Vavikal 之地。

Palauran 家也從 Lanao-Raera 手裡受讓了 Vavikal 之地。傳說因受讓之土地收成農

作物時,未繳付貢品給 Piyoma(卑南)之地,故農作物不能豐收云。蓋因 Piyoma

(卑南)之地的人善呪術 (parisi),往昔,當農作收穫時, Piyoma(卑南)之地

的 pulingau(神媒)會前來本地方作 parisi (呪術)云。

後來,Orangos 之子女有 Kokor、Ljumug 等的姊妹,為姊者 Kokor 建設了

Kinilayang 之地,在那裡創建 La-luruman 家,其妹 Ljumug 則續留居 Djumol 之地

118

射馬干之以即現台東市建和里。

Page 30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94

Coviljurum)家。而 Djumol 部落的初之地,是 Punapanayan 部族的 Piyoma(卑南)

部落之土地。因之,每五年一次納租到於 Piyoma(卑南)部落頭目 Raera 家。

前記的口碑所傳的 Aroai、Orangos 兩人之名,大概是相當於 Kalachialan 之地

的口述者所謂 Laroaroai、Orangos 等二人。就他們二人之有關傳說亦略所同,對

其故地,前者是指 Padain(高燕)之地,後者是指 Tsarisi-risi 而言,在這一點是

不一致。又對於含有 Kinilaliljang 地區系統的 Paqemoli 部落,是與 Djumol 部落口

述者同樣以 Padain(高燕)之地為其故地,然據 Laroaroai 、Orangos 等二人的口

碑所傳有出入,其傳說如下:

Aroai - Laro、Orangos是一對夫婦。他們二人從 Padain(高燕)之

地經由 Covoluvolan 之地而到了 Kinilaliljang之地而創立了

La-luruman家。他們與 Kalachialan之地的 Giling家之祖先一起離

開 Padain(高燕)之地,在途中大武山之地分別。在 Laroaroai、Orangos

夫婦之間有一個女兒,其姊 Lingas留在 Kinilaliljang之地 Rokor

則移到Djumol之地去。Kinilaliljang之地分出者有Cokovol-inaral、

Potong及 Rovangas 等聚落,殘留下來者由前述的 La-leruman家搬遷

至 Paqemoli之地時,隨其到 Kinilaliljang之地去,現在的

Kinilaliljang 之地已無此系居民。

Rovangas 的後代合併於 Vilaulau 之地,又 Potong 之地於 1925 年 與太麻里

溪上流的 Djugudjulu 之地的人發生爭鬥而被殺 2 人。因之,部落的人恐懼而分散

到 Paqemoli 與 Cokovol-inaral 等二地。於是,現在的 Kinilaliljang 之地之後身,只

變為 Paqemoli、Cokovol-inaral 等二地耳。反之,Djumol(舊賓茂)之地從其成立而

至今日猶然存在,此外,尚有 Cokovol-inaral、Vokid 等兩個分部落。

其次為 Palauran 家,對於這一點,僅在 Tjudjaqas(近黃)之地有口碑,其傳

說如下:

Palauran家之祖稱謂 Rarigoan。從 Pongti(舊佳興)之地帶其部屬而

Page 30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95

越過大武山,起初來到 Paqemoli之地附近的 Karapayan之地,因常受

到 Chialumak(大南)之地之襲擊不堪其擾而移到 Vavikal之地去。這

就是 Vavikal之地之開創。當時,La-leruman家及 Coviljurum家猶未

移來此地。其後,Vavikal之地再受到 Chialumak(大南)之地之襲擊,

而懼而遷至 Tjudjaqas(近黃)之地。

Rarigoan 之名,在 Kuljaljao(舊古樓)之地 Tjulevekan 家之口碑亦有所傳,

依其所傳:「Pongti(舊佳興)之地 Pachialjinok家有 Rumuj與 Rarigoan 兩兄

弟,Rumuj則往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而創立 Lingcal家;其弟 Rarigoan

乃創建了 Vavikal之地而立了 Paraulan家云」。然而,Tjudjaqas(近黃)之地的

口碑異之,認為 Rarigoan 是長男,其弟 Lanao 往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而創

Tjuljevekan 家之女子 Lunguc 者結婚,其後其女與來自 Pungti 之地 Pachialjinuk 本

家而來的 Lingdjan 家之子結婚,所生之女與當地 mamazangiljna Giling 本家之弟結

婚時,使其祭屋之名改成家氏使用,這是 Kuljaljau 之地 Tjuljevekan 家族之由來。

又 Djumol 之地口碑說:「Paraulan家是分自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的

Tjuljevekan家,而來到 Vavikal之地者」。此話雖然甚為可疑,不過,兩家是

在很古時代就已有關係似的。Tjuljevekan 家亦自認係 Pongti(舊佳興)之地的系

統,大概兩家係同一時期從 Pongti(舊佳興)出發,一家到 Kuljaljau(舊古樓)

之地去,另一家則來到 Vavikal 之地。其後在 Vavikal 之地的 Paraulan 家,因婚姻

關係而合併於 Djumol 之地 Giling mamazangiljan 家,119於是兩家 mamazangiljan 之

權力歸於 Djumol 之地 Giling mamazangiljan 家之手。

又在此之先,在 Paraulan 家,有 Onana、Vacorayan 等兄弟,那一個為年長而

不可詳,而 Onana 是從 Paraulan 家分出來而建設了 Tjudjaqas(近黃)之地,同時

建立了 Sadilapan 家。在 1931 年這家依然為 Tjudjaqas(近黃)之地系統的

mamazangiljan,現居新興村。又 Vacorayan 也與 Onana 一起到 Tjudjaqas(近黃)

119

Djumol 之地 Giling mamazangiljang 家,昔時原稱 Coviljurum 家。

Page 30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96

之地來創立了 Pavavalun 家。120其後,這家的長女 Sauniyau 與 Kinilayang 之地的

La-luruman 家之長子 Chinuvungan 結婚,夫婦合力建設了 Paqemoli 之地,在其地

也新創立La-luruman家,現在兩家mamazangiljan之權力,握在Paqemoli之地Camak-

La-luruman 之手中。

另一方面,居住在 Vavikal 之地者因恐 Tarumak(大南)之地的人襲擊而退

迫遷 Tjudjaqas(近黃)之地,既如前述。但據 Djumol 之地口述者所傳,這個時

候在Vavikal之地之民有一部移居 Savikian之地而受Djumol之地者之保護,後來,

Vavikal 之地之稍下方建設部落,部落名同為 Vavikal 之地云。然而,後來因虐疾

流行而人口銳減,遂至死滅,這是 1913(民國 2 年)年所發生的事情。於是 Vavikal

部落已告滅亡。另一方面,為其後身的 Tjudjaqas(近黃)之地又分出 Tjuavilau、

Coro-nabonobok 等兩部落,該地之人現居新興村。

除上述諸部落之外,在虷仔崙溪河口近處有 Paragiragi、Lulakes 等部落,前

者是於 1911(明治四 45 年、民國 1 年)年從 Chialuzaljum 之地分派出來者,後者

是於 1912(民國 2 年)年由 Tjudjaqas(近黃)之地移居者所形成的部落。位在

Tjuchiaqas(近黃)部落上方有稱謂「Tjuchiaqas 部落」之地這並非獨立的部落,

僅為數處 Tjuchiaqas(近黃)部落的其中之一。Tjuchiaqas(近黃)部落分為 Co-izaya

(上部落)、Cov-tsukadan(中部落)、Co-iraul(下部落)等三部落,其中的 Co-izaya

(上部落)之地就是「Sitakas」。「Sitakas」這個名稱,可能是由來自 Tjuchiaqas 之

地,而「Tjuchiaqas」又是近黃(Tjuchiaqas)三部落的總稱。又在「Sitakas」更上

方的 Kudangas 之地是 Talilik(大里力)之分部落,是另外一族系與上述諸部落是

有所別。

120

Tjudjaqas(近黃)之地來創立了 Pavavalun 家,後來改稱 Karovuan 家。

Page 30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97

八 Talilik 之地的 Kachiaarepan 家族

在 Palivengai 之地則指稱 Kaviyangan(舊佳平)、Pungti(舊佳興)等地為其

Paumaumauq 地區。這個地方的各部落,主要屬於 Pungti(舊佳興)之地的系統,

其最早期的移居人,殆係Talilik(大里力)之地的Kachiarepan家及其分派的Qetserin

之地的 Tularan 家。在目前這兩家依然擁有廣大的領域支配權。對於這個問題,

Qetsein 之地之分部落的 Qalapitje(舊富山)之地口述者傳說如下:

太古之時,在 Pungti(舊佳興)之地,從天降落黃色及青色之卵,嗣後

從黃色之卵生出一男,稱謂 Lumuc,青色的卵即生一女名稱謂 Gilin,

後來結為夫婦。二人之間以生長男為盲人,長女無鼻,次男無口,皆夭

死,第四子以下始得其全。其後有三男 Puljaljayan、次女 Kivi、四男

Paran,三女 Sakungu 等四人。Puljaljayan娶 Kivi,Paran娶 Sakungu

為妻,他們從Pungti(舊佳興)之地出發而越過大武山,最初來到Talilik

之地。121Puljaljuyan 夫婦落腳此地而建立 Tililik部落,創建了

Kachiarepan家;Paran更進而來到 Tjukakuljai之地,以刀痕印在大

樟樹上,以證其為所佔有的土地,其經由 Qaquvuljan等而至

Paqaqulatan之地,發現有猴滑到倒下的大樹,內部有洞穴,裏面有男

女兩人,相傳這就是 Tepedje mamazangiljan 家之祖先云。其次為 Paran

來到Lurauzun之地,122將妻子Sakungu留在此地而出海岸,向北方進展,

進到 Tachival 部落下方之 Vuraruran溪發現有人之腳跡,這是同時從

Pungti(舊佳興)之地移居 Vavikal之地的 Paraulan家。為了探險土

地而來到此地,於是 Paran在 Tachival之地與 Vavikal之地的下方之

地植竹以下佔有土地之證據。然後向南方之土地探險而赴南方。於是踰

越 Pangrui(大武)山,而在 Matsarun(牡丹灣)之那邊 Carlit (港仔)

之南而至 Coa-vudas 之地,乃發現有人類的腳跡。這是在 Singvaudjan

121

最初來到之 Talilik 之地,距現在 Carilik(大里力)之地的西南約一里。 122

Lurauzun 之地是舊 Qutsrin 之地,位於 1935 年 Qutsrin 之地的西方約半里之處。

Page 30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98

(牡丹)那邊的 Coa-qatsiljai部落之祖先來此地探險土地,該社在

Pa-rilao(恒春)地方是最古的部落。Paran以 Coa-vudas之地為最南

端的領域,在那裡種植竹子後返回 Qetserin之地而創立 Tuljaran 家。

以上所敘,就是 Qetserin 部落之創始。

土坂耆老呂貴妹對 Kachiarepan 家又一則傳說:

創始祖在 Co-Paiwan溪的岩石破裂,從中昇起烟來而人生出來。這即

為 Kachialepan 家之祖先。Co-Paiwan是 Pungti(舊佳興)之地更遙

遠的地方,是有一不能渡涉的大河。Kachiarepan家之祖即在此河之

對面出生,不得渡涉過河,恰好兩岸有槟榔樹,把它灣曲連結起來,

作為橋樑以渡河來到 Pungti(舊佳興)之地。123

現在住在土坂的人與 Pungti(舊佳興)之地的人完全不交通,包括如 Qetserin、

Qaljapidje(舊富山)等二地的人,在中央山脈以西的部落只與 Kuljaljau(舊古樓)

之地交際, 至於 Pungti(舊佳興)之地在大武山附近,他們只傳知在那邊而已。

因之,對於西方的地理知識基為缺乏,Co-Paiwan 溪之位置雖然不明,只傳位在

Pungti(舊佳興)之地那邊的大河而已。

又稍後於 Talilik(大里力)之地之成立,有 Baljaka(西洋人)來這一帶傳授

煙草,現在其地仍存有「Baljaka」的地名。這是 Talilik(大里力)之地的對岸,

面臨大竹高溪的台地,到了 Puljaljuyan 之子 Samuno 之時代,不知從何處來?,

有一大批的西洋人前來此地暫居住,嗣後又不知其去向。這番話在這一帶地方之

各部落流傳著。這時,始由西洋人傳來煙蒂(香煙)而話說洋人離去後,從其住

跡生長了煙草,從此排灣族始嚐香煙云。Samuno 這位祖先,按 Palevengai(舊土坂)

之地口述者說:「他是 15 代前的人,一代以平均二十五年計算,大體是距今 400

前,這是荷蘭人占據台南時代,或與此有關係也未可知」。而在 Panapanayang 部

族也說 15 或 16 代前始見西洋人之到來,這是值得注意的事情。

123

張金生,《排灣族踏查實錄書稿》,頁 156。口述者:呂貴妹,女,1、7、24 生,居於台東縣達

仁鄉土坂村鄰號,田調日期:90、6、11。

Page 30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299

大概距今 11-12 代前,在 Kachialpan 家有稱謂 Dumuduman 的女子,迎招

Kuljaljalau(舊古樓)部落的 Ladan 家之長子 Rangarang 為婿,依照排灣族之長子

繼承制,以 Ladan mamazangiljan 之權力被 Dumuduman、Rangarang 夫婦之子孫的

Kacalpan 家所吸收。1932(昭和 7 年)年在 Kuljaljalau(舊古樓)之地的 Ladan 家,

呈現為 Kachiarepan 家之分支系統,其部屬也從屬於 Kachiarepan 家。

Dumuduman 之後,大概是其孫輩的有稱謂 Kuljelje 者,與 Paribungai 之地的

Pachialinok 家之長女 Tjuoko 結婚,於是兩家的權力合併為一。這對夫婦往來於兩

家,其子孫也稱兩家的家號,並兼具有其權力。

1932(昭和 7 年)年於 Palevengai 之地口述者 Kulil- Kachiarepan 居住在

Pachialinok 家,因而成為 Palevengai 部落之 mamazangiljan 地位;其弟 Buka 則居住

在 Kachiarepan 家,而成為 Talilik(大里力)部落 mamazangiljan。Pachialjinok 家是

Tjuatsuqu(大竹高)之地 Larogan mamazangiljan 家的分派。最初稱謂 Patadai 家,

在 Tjoko 的父母時代,從 Tjuatsuqu(大竹高)之地移居來到 Palevengai 之地,這

個家,很早就與 Piyoma(卑南)部落結有婚姻關係,以 Piyoma(卑南)人之勢

力做為後盾,來壓倒並支配 Palevengai 之地的 Saringusan 家的權力。

Saljingusan 家較 Kachiarepan 家可能稍後,同為來自 Pungti(舊佳興)之地者云,

1932(昭和 7 年)年依然在 Palevengai 之地,土坂村舊址,對於 Saljingusan 家之

由來,在 Paribungai 部落傳有如下的口碑:

大古時,不知何處有三個太陽之卵(白、青、紫)落下,白卵生本家

之祖,由青卵生本家屬下有勢力者之祖,由紫卵生出普通屬下之祖。

架在 Co-Paiwan 溪的檳榔樹橋,由 Kachiarepan家最先渡過,次為本

家渡過云。最初來此地者為有 Salulun、Koang、Tsudjui等姊弟。為

姊的 Salulun,建設了 Palevengai部落而創立了 Saljingusan家;其

Koang乃建設了Tjukuvulje部落;其幼弟Tjudjui,則建立了Tjuatsuqu

(大竹高)部落。

Page 30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300

這個 Tjudjui 的子孫,就是 Tjuatsuqu(大竹高)部落的 Larogan 家。後來,

Salingusan 家被 Pachialjinok 家所壓倒的原因,是因 Pachialjinok 家與 Larogan 家是

親屬關係,而 Larogan 家與卑南族人也聯姻關係,Pachialjinok 家利用此姻親 Piyoma

(卑南)部落勢力為背景之故。此外,在 Qetseling(可子林)、Qaliapidje)等兩

地之口碑有如下的說明:

Kacalpan 家第二代 Dumiap,在其所持的弓有「pali」。這個時候,聞知具有強

大勢力的 Piyoma(卑南)部落的人,將前來 Talilik(大里力)之地訪問,將其接

待的方法請教於 Salingusan 家,答云:「持酒與豬去,在他們面前殺豬饗應則可。」

但這是一個偽詐, Dumiap 按照其所教去做,反而得罪對方,責以無禮,遂命其

到 Piyoma(卑南)部落。他們原想殺害 Dumiap,由於 pali 的威力,反而被殺眾

多的人,遂未能達到目的。於是,如此強大的 Piyoma(卑南)部落,對於 Talilik

(大里力)部落亦莫可奈何。嗣後,不再徵收蕃租,又後來與 Kachialepan 家為

Pacaljinuk 家一起壓迫 Saringusan 家而篡其地位。另外又有如下的傳說:

Saringusan家曾經怠忽繳付蕃租於卑南 Piyoma部落而將受討罰,在這

個情形下,Kachialepan 家予以調解,因功,Saingusan家之權力移到

Pachialjinok家去。

另一方面,曾經建設 Qetseling(可子林)部落的 Tuljalan 家,雖久居其地, 1932

(昭和 7 年)年約距今 10 代前的 Culesan 時代,在達仁方面的 Ljupedje 之地建立

了分部落。此地的人,後來,有的返回 Qetseling(可子林)之地,有的移居

Singvaudjang(舊牡丹)之地,迨至 Culesan 之孫 Luguan 時代,這個分部落已經滅

亡。1932(昭和 7 年)年尚存於 Singvaudjang(舊牡丹)之地的 La–rangal 家即為

其系統。在 Ljupedje 之地的時代,因 Tjauuvuuvulje(舊內文)之地的人殺死 Ljupedje

之地之犬,為了復仇將 Tjauuvuuvulje(舊內文)之地的 Tsulelje 家族全部殺害,

因之兩地乃互相反目對立。Ljupedje 之地的人退出 Ljupedje 之地,據傳係恐

Tjauuvuuvulje(舊內文)部落的復仇所致。

Page 30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301

其次,Culsan 之子在 Qalium 之地建設了分部落,在其地創立了 Kachialjavan

家,這就是現在的 Qetseling(可子林)之地。Culsan 則往來於 Tularan、Kachialjavan

等兩家,兼 Qetseling(可子林)、Qanapitje 等兩地之 mamazangiljan。其子孫迄至

1932(昭和 7 年)年仍稱兩家的家號,而且依然兼兩地的 mamazangiljan。前述

Ljupedje 之地滅亡後,在那方面居民已絶其跡,但至 Culsan 之子 Luguan 之時代,

為了戒備自 Tjauuvuuvulje(舊內文)之地來之土地侵略,將 Qetseling(可子林)

部落之部眾移到 Ljupedje 之地的附近的 Piqaqo 建一分部落。嗣後,又從 Coangacoq

移住 Coropigac 等地輾轉移動,最後定居於 Vinarokongan 之地。然不久後,又遭

受恒春地方的總頭目 Galuligul 家及 Mavalyo 家之襲擊,因而一部分遷回 Qanapitje

之地,其餘則移居 Coazaljum、Vinarokongan 等分部落亦告滅亡。這是 Luguan 之

子 Gus 之時代的事情。

之後,在此方面,不復再有分部落的建立,迄至 1932(昭和 7 年)年,其地

依然為 Tularan、Kachialjavan 等兩家之狩獵地而為其所保有。Coazaljum 是與

Tjukuwalim 同樣的部落,在其地即有 Patadal 家,這是屬於 Vinarokongan 分部落的

系統。Patadal 家在 1932 年成為 Savutitsuku 在 Coangacoq 之地的部屬。在此之先,

稍早於 Qanapitje 之地成立之部落,係從 Qetseling(可子林)之地分離而在 Tachidjilu

之地南方的 Qirin 之地形成分社。但其後遭受 Chialomak(大南)部落之襲擊而退

還 Qaljapitje 部落。

至於 Tjuatsuqu(大竹高)部落成立之由來,在 Palevengai 之地的 Saringusan

家之口碑中稍有觸及,依其所傳,該部落的建立,係由 Sajingusan 家第一代祖

Salelen 之弟 Culjui。但是 Tjuatsuqu(大竹高)部落口述者又另有一說, Salelen

之子有 Koang 與 Culjui 二兄弟,為弟的 Culjui 是為 Tjuatsuqu(大竹高)部落之祖,

傳有如下的口碑:

Culjui與 Koang 兄弟打架,兄弟分離想要移居 Piyoma(卑南)之地而

來到 Tjuatsuqu(大竹高)溪河口。此時,到要往 Parilarilao(恒春)

Page 31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302

方面旅行的 Piyoma(卑南)人,名為 Kuniac者,把話告知對方,Kuniac

乃將 Culjui帶到現在 Tjuatsuqu(大竹高)之地下方的海岸來,告訴

他:移居遙遠的 Piyoma(卑南)之地,不如在此地營建部落,也可作

為今後要往恒春旅行的人之休息場地。如此一說,於是 Culjui即在此

地居下來,起初沒有食物,只好吃野生的 Coqo (茄苳)新芽,或盜取

Qanapitje (加津林)之地之煙中的芋蔓莖來種植。這就是 Tjuatsuqu

(大竹)村之開創。因 Culjui曾吃過茄苳 (Coqo)新芽,故因其地名

稱之有茄苳樹地方的意涵「Coa-coqo」。

大概 Culjui 是因得到勢力強大 Piyoma(卑南)人的後援而建設 Tjuatsuqu(大

竹)部落,可能因此關係,他的子孫的 Larogan 家,代代與 Piyoma(卑南)部落

締結密接的婚姻關係,因為利用其勢力背景,在本地方,與 Kachiarepan、Tuljalan

等兩家並列為最有勢力的 mamazangiljan 家。如 Tjuatsuqu(大竹)部落在 1932 年

的 mamazangiljang Semasiyan 是娶 Piyoma(卑南)部落總頭目 Kuralao 之妹為妻,

因有如此重複婚姻關係,以致 Larogan 家與 Pacavan(大鳥)之地 Takilivan 家同

樣成為 Piyoma(卑南)部落的出差駐在所似的。

Semasiyan 是自 Culjui 起第 12 代之子孫。和 Tjuatsuqu(大竹高)部落接近者

有 Tjuqovolj 部落,這亦傳為 Palevengai 之地之分派,據前述之 Semasiyan

mamazangiljan 家人之口碑,建設 Tjuqovolj 之地者為 Culjui 之兄 Koang。

在 Tjuatsuqu(大竹高)溪之北有 Palevengai之地,西方有 Lalipaqan、Kakilavucan、

Tokotokoan、Cokovol、Coavanaq 之諸部落相肩並列,這些也同樣為 Pungti(舊佳

興)系統。但其移動徑路與前述各有差異,係經由屏東縣潮州之 Cove-tsekadan(舊

七佳)之地而移居者。根據他們所傳如下:

昔時,Pungti(舊佳興)之地有 Kuljilje及 Koang等兩人,是否為兄弟不

詳,一起帶同部落的部眾移居 Talilik(大里力)之地。當時的 Talilik

(大里力)之地已經有了部落,他們一行乃與之同住雜居,後又從此地

Page 31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303

出發而東進,沿 Tjuatsuqu(大竹高)溪岸而下來到 Paqarusai之地。

在此地分別有 Koang 移到 Djaqop(愛國蒲)之地去而創建 Tarol家,這

就是 Djaqop(愛國蒲)部落之創始。另一方面,Kulil之一行人留在

Paqarusai之地,這個時代 qozan(蝦)的大群湧向本地來消滅火光,

無法阻止其湧進前來,遂離此地而移居到 Ka-larupaqan之地,當時約

有 30戶人家。後又移居 Ka-umaqan之地,在此地又分一部分建設

Tjuavanaq部落,其餘則在 Kuvaleng(姑仔崙)和 Tjualjangatuwan 等

兩地之中間的同名 Ka-umaqan之地定居,又經由其近處的 Yenekupan移

居到 Tjuavanaq(大板鹿)之地來,這就是 Tjuavanaq(台坂)村落的

開創。

Kulil 之一行,從 Pungti(舊佳興)之地出發而經由 Talilik(大里力)之地而來

到 Paqarusai 之時,Saringusan 家之一行人也到達 Palevengai 部落。Paqarusai 時代,

在 Tjuatsuqu(大竹高)部落下方,Tjuatsuqu(大竹高)溪岸的 Coro-Kavaya-vayan

之地有 Piyoma(卑南)部落的人與 Moqami(阿美)族居住在那裡,兩族並無所

爭。然而 Piyoma(卑南)部落的人以 Banggutsuwan 部族為部屬而有勢力,如果

Cimo(箕模)部族對他們有踰越,非禮的事情發生,則可沒收其種種財寶。比

Kulil 略後,其子孫們,被他們掠奪,一時逃到 Tjuavanaq(大板鹿)部落北方的

Kinerayan 山地去避難。其後又因洪水,就 Coro-Kavaya-vayan 之地之住屋為之流

失,他們終於還居到 Varangao (馬蘭)之地的 Amis(阿美)族地方。

又在 Tjuavanaq(大板鹿)部落之西方有 Coaqau(就哇阿巫)之地,依據該

部落口述人所說,同為來自 Pungti(舊佳興)之地而移來 Talilik(大里力)之地的

Lupara 所建立的。這是比 Kachiarepan 家建設 Talilik(大里力)部落遠為其後的事

情,口述人是 Lupara 第 9 代的子孫。但 Coaqau 部落人的發音與前述的 Tjuatsuqu

(大竹高)溪岸諸部落稍有差異,反而近於虷仔崙溪岸之 Tjudjaqas(近黃)、Djumol

(舊賓茂)等地。

Page 31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304

此外,在 Tjuatsuqu(大竹高)沿岸地方者與這些,多少有些異系統之混入存

在。例如 Talili k(大里力)之地的 Chiakisuvong 家,這是比 Kachiarepan 家為後移

來該地。Chiakisuvong 家的祖先是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 Vodo 家之分家。依

其同家直系子孫的 Kuljeje-Chiakisuvong 所說:「Vodo家是從 Djadjuladan 之地移

來 Chialjakavus(舊來義)之地者。」其後同家有 Lugur 者,他移居 Talilik(大

里力)之地而創立了 Chiakisuvung 家。在當時,由 Talilik(大里力)之地分支出

來的 Kualeng(姑仔崙)之地的 Vaviliwan 家已經成立。

又在 Tjuatsuqu(大竹高)溪南岸的 Cangingis(彩郎譯)、Valuljo 等二地也不

同於 Pungti(舊佳興)之地系統,對於這個問題,大里力(Talilik)之地的口述者

Pia-Palutsunoq1931 年有如下的述說:

曾有 Tjuvetsekadan(舊七佳)部落之人居住在 Baljaka台地稍上方稱

謂「Kumasung」的地方。他們來自何處,雖然不詳,但 Kumasung 之地

之成立,比之 Talilik(大里力)部落要新。後來,他們全部離本地重

回到 Tjuvetsekadan(舊七佳)部落去,後又有一部分返回隣接 Baljaka

台地的 Valuljyo 之地定居。以後又在此分派為三,其一返回

Tjuvetsekadan(舊七佳)部落,另一到 Caljengis(彩郎譯)去,其餘

乃移居 Kinavaljiyan 之地。Kinavaljiyan部落於 1932年的

mamazangiljan是 Kuljelje-Padjulo之父 Luguai,他是從 Valuljyo之

地而移到 Kinavaljiyan 部落去的。又有口述者之祖父 Kural,則從

Valuljo之地而移到 Caljengis(彩郎譯)之地去,這事並非古遠。

Pia-Palutsunoq 之祖先也從 Tjuvetsekadan(舊七佳)之地移來者,12 代前有

Tsingul 者,在 Tjuvetsekadan(舊七佳)部落與部眾衝突,帶同家族離開其地,後

移住到 Valuljo 之地。

由此觀之,Valujio 之地之成立似相當古老。Caljengis(彩郎譯)更加上自 Talilik

(大里力)之地及其他之移居民,而成為相當有力的地方,由於 1909 年之討伐

Page 31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305

而毀滅,遂分散於 Kinavaljiyan 之地及大武 Pakoan 等地。而 Kinavaljiyan 部落的人

是從 1928 年至 1930 年之間移居 Baljaka 台地。

又據 Palevengai 之地口述者所說:

Kachiarepan家之到達 Talilik(大里力)之地之前,已經有部屬居住

在 Tuwabal(舊土坂)之地下方的 Tjuauvuuvulje地方,後移到

Palevengai之地下方的同地名「Tjuauvuuvulje」之地。後來,又離開

此地而移到西方的 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去。這就是該部落的

Tjuleng mamazangiljan 家。

然在 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並無此傳說。但筆者根據訪談,對此一

說不是沒有因素的,現在土坂村巫師朱連金說:

原在本地居著的不是 Tjuleng mamazangiljan家,而是 Lovaniyau家,

他們先居在 Tuwabal(舊土坂)之地下方的 Tjuauvuuvulje地方,然後

移往同地名 Tjuauvuuvulje 地區的 Atsdas之地,當時隔河有二處同名

的 Atsdas之地,其後靠東者返回西方的 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

去後,後到屏東縣獅子鄉之 Atsda(內獅)之地定居,而靠西者則往

Talilik部落的 Kaumaqan之地建業,其後裔爭服 Kuvaleng之地建立

Vaviluljan家。

九 Kuvaleng 之地的 Kazngiljang、Vavuluwan 等家族

談到 Kuvaleng(姑仔崙)地區,當地人指涉者包括 Kuljaljau(舊古樓)、舊

Tjuvetsukadan(七佳)、Rarekerek(舊力里)、 Koabal(舊古華)、Vungalit(舊望

家)、Pailjus(舊南和)等地之範圍而言。

到 Talilik(大里力)之地,適為 Kachiarepan 家第 2 代祖先 Samuno 的時代,

始有西洋人來到 Tjuatsuqu(大竹高)溪岸地方,此時使用所傳來的竹製槍砲而征

服 Kuvaleng(姑仔崙)之地的傳說,在 Paleengai 之地的口述者傳說如下:

昔時,Kuvaleng(姑仔崙)地區有 Banggutsuwan族的居民。Samuno在

Page 31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306

這裡行獵時,他們聽到槍聲而大驚,向海岸方面逃跑。彼等遺下的居所

有豐富的塩漬豚肉及其他食物。乾燥的芋粉和塩肉稱謂「valeng」,族

所遺下的就是這個「valeng」,因之稱呼其地為「Kuvaleng(姑仔崙)。

Samuno建設了 Kuvaleng(姑仔崙)之地,同時亦創立了 Vaviluwan 家。

然說Vaviluwan家係由Kacarepan家所分派出來者,這是由Kuvaleng(姑仔崙)

之地及其分部落的 Coa-vangas(大莽鴨)、Coa-kakulai(紹家)等地之口述,也有

所傳:「在 Kuvaleng(姑仔崙)之地所傳是其始祖即為 Poropo其人」,這個說法

與 Palevengai 之地口碑所傳不一致。然在 Coa-vangas(大莽鴨)、Coa-kakuljai(紹

家)等地之口述者傳Samuno之名說:「他為Kuvaleng(姑仔崙)之地以及Vaviluwan

家之創設者。」

Mo-qami-qami (恆春阿美)部族於 Paqaloqalo 地區,與 Panapanayang 部族相同,

Mo-qami-qami (恆春阿美)部族也自古就可能居住在這裡。在前述之 Palevengai 之

地口碑說:「Kuvaleng(姑仔崙)之地的祖先最初到該地方時,已見有

Mo-qami-qami (恆春阿美)部族居住在,因恐懼 Vutsul(布曹爾)部族而逃往海岸

地方去。」

又在 Coa-vangas(大莽鴨)之地傳說:「Vaviluwan家之祖係屬 Ponati(舊佳

興)之地系統,」這與 Paleengai 之地口碑所說一致,但在 Kuvaleng(姑仔崙)之

地的 Rilao(浸水營)、Chialjangatowan 等兩地的人自稱係 Kaviyangan(舊佳平)

之地系統,又 Patsavan(大鳥)地區也有一部分人有同樣口碑傳說,因而 Kuvaleng

(姑仔崙)之地之口碑或受他們的影響也未可知,而在此要特別注意的是

Tjuakakuljai(紹家)之地的口碑,即依其所說:「從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

來到Talilik(大里力)的Oler家有稱謂Rakats者,從Kachiarepan家迎招Samuno

為婿,這個夫婦建設了 Kuvaleng(姑仔崙)之地,而創始 Vaviluwan 家。」所

以,由此可知,Vaviluwan 家不是 Kachiarepan 家的分支家系,因為 Samuno 是入

贅到 Olier 家,而依禮俗歸入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的來源。

Page 31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307

但是,在 Tjuakakuljai(紹家)之地之口碑則有二說:「Rakats是 Samuno 之

子,或者 Vaviluwan 家是由 Pongti(舊佳興)之地系統的 Kachiarepan 家之分派

與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系統的 Oler家所合併者。」而 Kuvaleng(姑仔崙)

之地口述者是否只記憶後者之故地而已。關於 Olier 家,在 Patsavan(大鳥)諸地

也有口碑相傳,Vaviluwan 家之直系子孫,即為現在 Tjuakakuljai(紹家)之地居

住的 Chiamal 其人,稱「Geren」家號而不用「Vaviluwan」的家號。這是因為 Chiamal

之祖父 Rarakoyan 與 Patsavan(舊大鳥)之地 Takerivan 家之女 Tjoko 結婚,始從

Kuvaleng(姑仔崙)之地移居 Tjuakakuljai(紹家)之地,其子 Dumnduman 嫁與

Kuvaleng(姑仔崙)之地的 Geren 家之 Giyu 而生 Chiamal。Dumnduman 嫁死去,

於 1928(昭和三年)年 Chiamal 和其父一起移居 Tjuakakuljai(紹家)部落。因此,

關係 Chiamal 不稱 Vaviluwan 家號而稱 Giing 的家號。這種家氏認定標準是合乎排

灣族婚姻制度的規定,所以,Vaviluwan 家號的家系是屬 Kaviyangan 之地系統,

不屬 Kachiarepan 家的支系。

又有關 Kualeng(姑仔崙)之地的分部落,除 Tjuakakuljai(紹家)、Tjuavangas

(大莽鴨)等兩地之外,尚有 Qaquvuljan(柯末)、Dinuqole、Chivavao、Pulingate

等諸部落,這些部落的成立年代似乎較新近的。據 Tjuavangas(大莽鴨)部落口

碑所說:「Kualeng(姑仔崙)部落的創立係始其祖父時代,繼之是 Qaquvulan(柯

末)、Tinuqolje、Chivavao、Coa-kakulai、Pulingate等地的順序而成立,這

些部落都是由 Kualeng(姑仔崙)部落所分出來者。」

Tjuakakuljai(紹家)之地的口述者又說:

新 Kualeng(新姑仔崙)部落似在 Camar之祖父 Rarakoyan之時代開創

者云。新 Kualeng(新姑仔崙)部落是於 1926(民國 15年)年離去舊

部落而移轉到浸水營之古道路附近的新部落。1932(昭和 7年)年該地

業已衰敗微不振,戶數人口方面反少於其分社部落 Tjuakakuljai(紹家)、

Tjuavangas(大莽鴨)等兩地。

Page 31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308

日據時代大武支廳的所在地即 Pangrui 之北,Pacaval(舊大鳥)部落之南的

Pacaval(大鳥萬)溪之沿岸近處,所居住的一群,與大竹高溪及虷仔崙溪流域之

諸部落相同,大部分從中央山脈那邊之所謂 Pa-uma-nmaq 地區移來者,此外,尚

有系統不明者,或從海上渡來者混入一起,他們的構成分子似相當複雜。原來從

Pa-uma-nmaq 地區出發的排灣族之主要移動路徑分為二個方向:其一,是從中央

山西方之山地南下而遠至恒春地方,另一是越過中央山脈而向東方及東南方海岸

地帶發展,本地方雖然略偏東方,大體上住在兩者之間,因之有種種複雜系統從

各方面流入混合。然而他們在語言、習俗等完全融合,尤近似安朔溪流域之各部

落。因此之故,要探知他們的構成要素的線索,只有賴於有勢力的幾家所留傳的

口碑來窺其概要而已。

此地最有勢力者,為 Pacaval(舊大鳥)之地的 Takilivan mamazangiljan 家,

現在的 mamazangiljan Kayama 之名,遠播至 Paqaluqalu 地區,人人盡知。至於

Takilivan 家的由來,據 Kayama 自身所說的話如下:

太古時,有大洪水,眾人都逃到 Kavorongan(大武山)。這個時候,

有一稱謂 Tjuko 的女子,在 Pacaval(舊大鳥)之地上方的山上抓著

茅草以得全一命。相傳 Tjuko是從蘭嶼島的 Curkiurikul-iviri(紅

頭嶼)漂流來者。其夫 Calavigav 也是蘭嶼的人,似搭 tamina(船)

而來者。起初在大鳥萬溪河口附近的 Coavange一帶之海岸徘徊,終於

入贅於 Tjuko的家。由他從蘭嶼帶來的棟木來建造了 Takilivan之家。

俟大洪水止退後,從大武山下來的 Pacaljinok 家以及 Tjuauvuuvulj(舊內文)

出生的 Tepedje、Covaqoan 等兩家之祖先來到 Pacaval(舊大鳥)之地下方之 Pungti

而與 Takilivan 家人相會,124以先住人為由,以 Tjuko 為 mamazangiljan。其後,Rangal

家也移來 Pungti 之地同住在一起,不久又分離而移居 Savayasai 之地,而建設該

部落。又留居在 Pungti 之地者全部移居 Paqorisan 之地。125後又移 Pokiyongan 之地,

124

Pacaval(舊大鳥)部落下方之 Pungti 與屏東縣泰武鄉舊佳興同地名。 125

Paqorisan 之位於 Pacaval(大鳥)與 Paqaqulatan 等兩地之中間。

Page 31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309

久居此地。其後, Takilivan、Pacalinok 等兩家營造 Pacaval(舊大鳥)之地。由

西方移來的 Sulaip家也加入其行列。Tepedje、Covaqoan等兩家留 Pokiyongan之地,

一部分離開其地而到 Paqaqulatan 之地建造部落。126這個部落的支配者為 Carinao

家,這個家後來成為 Takilivan 家之部屬。

對於 Takilivan 家的由來,在近鄰各地之間亦有奇妙的口碑傳說:

相傳 Qetserin(可子林)、Qaljapidj(舊富山)等兩地其祖先從東方海

上,大概是從蘭嶼島乘坐海龜而來者,由海龜拖過來的棟木來建造

Takilivan之家屋云。又在 Rilao部落,這個 Takilivan家號不知從何

處,由風吹飛來者。

但據 Pokiyongan 之地口述者之言:

Takilivan家的舊名為 Ma-laingan家,據說是從恒春方面移來者,然據

Kayama本身所說,該家自始就稱謂 Takilivan家號。曾有稱過 Qangsur

家的別號,這是例外,平常不大使用。大概馬來納(Ma-laingan)家是

異系統,是來自恒春方面,因婚姻關係與 Takilivan家合併也未可知。

127

Takilivan 家是如何成為 mamazangiljan 的人。其後,該家與 Tjuauvuuvulje(舊

內文)之地之有力的 mamazangiljan 家的 Lovaniyau 家發生婚姻關係,又娶

Panapanayan 部族 Piyoma(卑南)部落之總 mamazangiljan 家的 Laelae 之女為妻,

以締結親情,於是該家呈現為 Piyoma(卑南)人的出差駐所地位,以其強大勢

力為背景,在近隣諸部落之中占有力的地位。其次 Tepedje 家之由來,已在 Qetserin

(可子林)、Qaljapic(舊富山)等兩地之口碑略有提及。依其所言,Qetserin(可

子林)部落得 Tularan 家之始祖 Paran,因探險土地而來到此地時,在 Paqakulatan

126

Paqaqulatan、Pokiyongan 等兩部落合而稱謂「Patsetong(拔仔洞)部落。 127

排灣族因婚姻關係 A 家併於 B 家,在排灣族長子聯婚結果是常有現象。即 A 家之長嗣嫁入 B

家,或 B 家長嗣入贅之情況,兩家之直系子孫長常混淆其關係。若使用 B 家號。兩家雖同為

mamazangiljang 家,兩家之屬下及貢物則全歸 B 家管轄。

Page 31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310

之地上,有猿滑到倒而有穴的大木,穴中有男女二人,以蛇、蜥蜴為食,Paran

及敖以耕作及狩獵之方法。相傳這就是 Tepedje 家之祖先。類似之話在本地方亦

有所傳,而 Pokiyongan 部落口述者述說口碑如下:

曾居住在 Pacaval 部落的 Oler家(後述)人出門去狩獵,來到

Tjuakakuljai(紹家)之地下方的 Tjuauvuuvulje之地時聞有騷音。

近前察看,原來有一猿滑入大木穴,似如看見有東西進入其根部的穴

洞裏面,後又看到有人形的東西,這就是 Tepedje家之祖先。這個居

住在猿滑木穴裏的人與Tjuauvuuvulje下方Tjuvaqoan之石所生的人。

居於 Chivavao 部落東部落之下方的 Kasintan地方。當時他們亦無建

房屋也不耕作,經營其類似獸類的生活。不久之後,他們離開 Kasintan

之地而到 Pacaval(大鳥)溪上流之 Popadayan地方建造家屋,其家

跡至今猶存,似有二、三戶人家,來到這個時期,他們始成為真正的

人類。

他們的祖先後移 Pacaval(大鳥)之地下方 Pungti 之地,適 Pachialjinuk

家之祖先們不知從何處前來住在一起,Tepedje 成為 mamazangiljan,

Pachialjinuk 為副 mamazangiljan。後來,從恒春方面來了 Malaingan 家。128當

時,Pungti 之地因人口少,乃請求其參加一起共同建造部落,但被 Malaingan

家所拒,不得已而以其為 mamazangiljan 之條件,始可答允進住 Pungti 部落。

這個時代,具有強大勢力的 Piyoma(卑南)部落的人,因有要事而經由恒

春地方到 Karacongan(加祿堂)部落之途中,須經過 Pungti(舊大鳥之一)部落之

海岸,Piyoma(卑南)部落的人要求出迎備食物饗宴招待。於是 Malaingan、

Pachialjinuk 等兩家按照 Piyoma(卑南)部落之習慣,做長形餅而放入肉片,酒則

不用糟而用竹筒,而 Tepedje 家則把肉片切為細片以放入餅中,酒則不用竹筒而

改用糟。Piyoma(卑南)部落的人前來說,Tepedje 家之作法為無禮。後來,從

128

從恒春方面來了 Malaingan 家,後來在大鳥村改家號為 Takilivan 家。

Page 31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311

Karacongan(加祿堂)之地回程途中亦命饗應。然而,Tepedje 家在下次饗應之際

與前次同樣,因之其 mamazangiljan 地位為 Piyoma(卑南)部落人所剝奪,Malaingan

即是 Takilivan家成為mamazangiljan,Pachialjinuk家為副mamazangiljan。其後,Pungti

部落之男子出去狩獵,Tjuauvuuvulj(舊內文)之地趁 Malaingan、Pachialjinuk 等

二家留守而加予襲擊,該地女子、兒童多數被殺,乃認其地為不吉利而移到

Paqarisan 之地去。後又在此分離,Malaingan、Pachialjinuk 等二家移居 Qinaljang

之地。129後又在 Pokiyongan 之地上方之地,住一時後,遷來 Pacaval(大鳥)之地。

Tepedje 家則移居 Pokiyongan 之地。

如此,就 Tepedje 家之起源,有奇妙的口碑傳說:「居住在猿滑之穴的人為其

祖先,是由 Olev家所發現。」然據前記的 Kayama mamazangiljan 所說:

Tepedje家之祖先,是為 Qetserin(可子林)部落之開祖 Paran所發見,

另在 Tjuauvuuvulj之地之石頭生了 Tjuavaqoan家之祖先,後來該家與

Tepedje家合併,兩家的系統之在今日已混淆不可別。

又在 Kuvaleng(姑仔崙)之地傳說:

該地尚未從 Taluluk(大里力)部落分離之時,Tepedje家之祖先在

Tjuaovoovolj之地,由石頭所生,通過猿滑木之穴而出現,最初其形

似狸,嗣後演變為豹、鷲、山豬等順序,變化其形姿,最後變為人類以

能發音為語言。

又依 Tjuakakuljai(紹家)部落的口碑說:「該家之祖先,原在 Tjuauvuuvulje

之地之斷崖處之石頭所生,起初是蛇形,次為山豬,豹、猿等逐次變化,最後變

成為人類。」又有一說:「在該地之石頭生一男,從猿滑木生一女,二人結婚而

成該家的祖先。」

現在這個系統的人與周圍的排灣族已無兩樣,然由於上述的奇怪傳統來看,

其是否為純粹排灣族的主系,是無可置疑之處。130

129

Qinaljang 之地位於 Pacaval(大鳥)部落之西北約半里。 130

Tepedje 家是箕模(Cjmo)支系,不然,Tjuawvuwvulje (舊內文)之地的人為何去支援營救,當

Page 32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312

或者 Tepedje 家原屬於文化程度低而不明其由來之部族,後來與西方進來的

Cimo(箕模)部族共生也未可知。又在前述 Pokiyongan 部落的口碑:「相傳為發現

Tepedje家之祖先的 Olev家,只說其曾住在 Patsavan(大鳥)之地附近而已」,

其來歷不明。按同口述者所說,這家有 Goragor 等兩兄弟,為兄者 Goragor 移居

Talilik(大里力)之地而稱謂 Olev 家,其子孫成為該地 Vaviluwan mamazangiljan 之

後代,而其弟 Kapi 則到 Likilik(力里)之地去而創立 Sulaip 家云。131按前述的

Tjuakakuljai(紹家)部落口碑:

Olev家之祖先從 Kaviyangan(舊佳平)之地前來 Talilik(大里力)

之地與 Kacalpan 家之女子結婚而建設了 Kuvaleng(姑仔崙)之地。

其次對於 Pachialjinuk 家,在 Takilivan 家、Pachialjinuk 等兩家之口碑有說過,

據 Kayama mamazangiljan 說:

該家自大武山下來 Calalate之地,後移 Larekerek(力里)之地,後

再經由 Kuvaleng(姑仔崙)之地及 Pacaval(大鳥)部落而來到 Pungti

之地,在這裡遇到 Pachialjinuk家之祖先。

而該mamazangiljan屬大武山系統者,全係由Pungti之地移來者,或Pachialjinuk

家之祖先也與大竹高溪流域大多數的部落同一系一樣。又 Pacaval(大鳥)之地

另一口述者 Saulalui- Pachialjinuk 說:「該家之祖先自大武山,同樣經由 Calalate

之地到 Kuvaleng(姑仔崙)之地,愛這裡與建立本地的 Vaviluwan家締結婚姻

關係,後再移 Pungti 之地。」

Calalate 之地而到 Kuvaleng(姑仔崙)之地來,在這裡與建立本部落的

Vaviluwan家締結婚關係,後從 Pongti之地遷徙路線。Cala-late之地的位置不明確,

或說 Co-kapaiwanan(下排灣)溪之上流 Bongarid(加吶埔)之地附近,或傳係 Kuljaljau

(舊古樓)之地的東方之山脈(中央山脈)地方,而多數的排灣族在此地分離而

地 Tepedje 家的 mamazangiljang 地位被 Malaingan、Pachialjinuk 等二家篡位時。

131 Tepedje 家有 Goragor 與 Kapi 兩兄弟,為兄的 Goragor 移居 Talilik(大里力)之地而稱謂 Olev

家,其子孫成為該地之 mamazangiljang ,而其弟 Kapi 則到 Likilik(舊力里)之地去而創立 Sulaip

家云。

Page 32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313

建設了 Vavikal、Talilik(大里力)、Palevengai、Qetseling 等各部落,所以 Pachialjinuk

家是從所謂 Pa-uma-nmaq地區之故地出發而向東方或南方進展的排灣族大移動的

一分派似的。

後來,比 Pachialjinuk 家之後移來當地者,有 Sulaip 家,這是來自

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西方海岸接近之 Karacongan(加祿堂)部落移來。於今

其系統與 Patsavan(大鳥)之地的 Pachialjinuk 家混合。又在 Sulaip 家之後移來的,

有比 Culivokan 家還要後移來的 Pasasaov 家。這是由 Cakipoa(小琉球)之地移到

Karacongan(加祿堂)部落,後再移來 Pacaval(大鳥)之地。現在 Pasasaov 家已

改稱「Qegel」的家號。對於建設 Salayasai 部落的 Rangal 家,已在 Takilivan 家之

口碑略有述及,而 Kayam mamazangiljan 更有如下的傳說:

Rangal家及其分戶的 Paqongqong家是從大武山經由 Calalate之地。

最初到了 Coa-raqa-ra1a之地來。132在該地與 Ngerel(矮人)同住一起。

後移來 Rilao(浸水營)部落越道路到 Lizau(出水波)之地的下方

Congubui之地。當時該家有稱謂 Vais的女 mamazangiljan,其子帶同

一族前往 Patsavan(大鳥)之地下方的 Pongti之地,Vais一人留居

Congubui之地。遂為 Koabal之地的人所發現,帶回其部落。他們在 1932

年居住在 Lizau(出水波)之地的 Rilao(浸水營)之地的 Pakaleva 家,

即為其子孫。另一方面,到了 Pungti之地去的人,與 Tepedje、Takilivan、

Pachialjinuk等諸家住在一起,後又分離到附近遊居不定,遂到

Salayasai部落下方的其 Jinaonganan之地來。不久分為二派,長子帶

了一部分族人再移 Coa-raqa-ra1a之地,後來移到恒春地方的 Sukuskus

(舊高士)部落去。1932年該地尚有 Kapi-Paljivulon者居住,這就是

其子孫。次子則帶同其餘的族人移居 Kaviyangan(舊佳平)部落,而

創建了 Rangal家。

132

Coa-raqa-ra1a 之地位於牡丹灣北方約一公里的觀音山。

Page 32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314

有關大武地方各部落之主要各家口碑已如上述,由此可知在大鳥萬溪岸的狹

小地域內有種種複雜的系統之混入融合。然據 Patsavan(大鳥)之地的口述者

Saulalui-Pacalinok 及 Pokiyongan 之地口述者 Penapedi-Sobeng 所說:

本地方最古老的家為包含 Covaqoan之地為內的 Tepedje家,次為

Pachialjinuk、Takilivan、Sulaip、Rangal、Tjuljevekan、Pasasaov 等

6家之順序移來 Patsavan(大鳥)地方。

這些,大部份是以 Pa-uma-nmaq 地方為故地的部族,例如如上述 Tepedje、

Takilivan 及 Pasasaov 等三家,原來是屬於 Cimo(箕模)系統不同部族的異系分子。

Page 32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315

第四節 Panapnayang 部族的地理位置與部落分佈

1931-1932 年間,馬淵東一所調查的訪談結果,文獻上記載:「從太麻里溪至

虷仔崙溪屬於海岸地帶的各社,是卑南系統的人所創社。」133 對此鳥居龍藏曾

發現居住此地區者為排灣族的「種族」。134 以上這兩句話如果能它連起來解釋,

你會發現馬淵東一在後來調查的地理位置,巧在鳥居龍藏之排灣族群居住的範圍

之內,所以從排灣族的形成與族群關係來論,馬淵東一所記載的「卑南系統的人」

就是 Paqaluqalu(表 3-7/頁),而 Paqaluqalu(表 3-7/頁)中會講卑南化者稱 Seqalu(表 3-7/

頁),會說排灣語者稱 Panapanayang 人,然今的 Panapanayang 人正巧居住在太麻

里溪至虷仔崙溪屬於海岸地帶之間的北里、大王、美和、金崙等村落。所以說是

卑南系統的人所創設社,其言是可由此理解的。

Panapanayang 的人完全都是講排灣語,但他們的生活習俗,崇尚卑南化,尤

其是參與盛會大典,他們的穿著服飾與佩件千篇一律都像卑南族的。以下是

Panapanayang 部族部落位置的形成與演變。

1、Tjuavalji(太麻里)

Panapanyag 部族原居於太麻里、虷仔崙間沿海的兩溪溪口的海岸地帶,其中

部落的變遷與發展如(圖 3-5╱頁 318)有 Tjuavalji(太麻里)、Rupaqac(羅打結)、

Mulukal(文里格)、Lagalun(鴨仔蘭)、Qarinavud(猴仔蘭)、Coavoqul(大武窟)、

Kanadun(虷仔崙)等七個部落。其中最先創立 Tjuavalji(太麻里)之地。依據羅義雄

口述歷史稱:「在Qadavayan之地,又稱 Saliyaliyang之地,建立Lovaniyau、Mavalyo、

Arangiyang 等排灣族三大 mamazangiljan 家族。」此言與《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

之研究》在頁 454 太麻里所記載之內容相同,之後,因 Lovaniyau 家族兄弟南下

Pacimocimo(恆春)地區,而其小妹 Valaivai-Arangiyan 到 Katipul (知本)之地建立

133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研究;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頁

404。 134

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註,《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頁 277。

Page 32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316

Mavalyo 家族,留下其大妹 Canavas-Arangiyan 在 Tjuavalji(太麻里)之地建立

Arangiyang 家族。之前其小妹 Valaivai(Cadavan)-Arangiyan 從 Sinapayan 之地遷到知

本時,有留下不知第幾代的子孫 Paqarun,在此代有來自 Kulaluts 之地的女子

Sauljaljui-Mavalyo 的人,慕名而來嫁給 Paqarun,建立 Mavalyo 家族 mamazangiljan

地位。但《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在頁 454 太麻里所記載之內容中說,

到 Tjuavalji(太麻里)之地的祖先,還有從 Jaljaavus(來義)與 Malivur 系統之 Podor 等

地者,其實此說法在時間點上不符,若引用羅義雄口述歷史所說的如 Lovaniyau、

Arangiyang 等家族的祖先是從 Avuungan 地區 Pute 又稱 Putseputse 之地後輾轉到

Kulali 之地再到 Panavenqatsan 之地,即今所謂之 Panapanyag 之地定居。在此地與

Valis、Sizul 等族群會聚,這個時期約在 1200 年以前的歷史,如此之說,筆者以

為比較合理。

2、Rupaqac(羅打結)、Mulukal(文里格)

本地始祖 Tjuku 女子,從 Panapanayan 之地到 Rapaqac 之地建立 Giling 家的

mamazangiljang 地位。其後兄弟子孫名叫 Gilauis 與 Vasakaran 等二人,其兄 Gilauis

留駐繼承 Giling 家業,其弟 Vasakaran 率領部眾到 Mulukal 之地,創立 Varius 家,

以上是《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頁 454-455 所記載之內容。另有一說,

Kalajalan 之地的 Giling 家的 mamazangiljang,係由本系統延伸發展所建立的。對

此一論述筆者語待保留,除非經由高正治當家者說明清楚外,不願輕易任意認

定。

3、Lagalun(鴨仔蘭)

本地位於 Tjuavalji(太麻里)西北側,Mulukal(文里格)之南之地方,其祖先來自

Paumaumauq 地區,也就是說,該社祖先是從 Jagalaus(大武山)南下到 Paumaumauq

地區後,才開始東移居住到本地。

Page 32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317

本地的始祖源於來義溪與佳興溪的匯流處 Dangti 之地,創立 Gumulje 家族。

後來該家離開到 Jadjuladang 之地與 Caljas 家共居,因逢蝦害與 Lovaniyau 四子迫

離到 Piyoma 之地,後經由 Pungti、Kilaluts、Tjingpalan(位於大竹高溪上游)等地到

Vavikal 之地建立 Paraulan 家族。本地 Tigtigan 家的 mamazangiljan 地位是從 Vavikal

之地 Paraulan 家族分出的。後來本地因天花一半人口死亡,其餘之人分別遷往

Katipul(知本)、Coavuqul(大武窟)、Kanadun(虷仔崙)、Tjuacuqo(大竹篙)等地。

4、Qarinavud(猴仔蘭)

本地的祖先是從 Panapanayang 之地直接而來,在此建立 Paras 家的 mamazangiljan

地位。但 1935 年 Canova-Arangiyan 說:「最初從 Panapanayang 之地來了一個名叫」

Arimarau 的始祖,自創 Calas 家族的 mamazangiljan 地位。在本地南下有 Lipi 之地

的小部落,他們是從 Coacukel(上大溪、太得吉)之地移住的。

5、Coavaqul(大武窟)和 Kanadun(虷仔崙)

Coavaqul(大武窟)之地的始祖 Dalimurao,他最初直接從 Qadavayan 之地到

Coavaqul(大武窟)的南方 Curaroroq 之地後轉往 Padopadok 之地居住,這是

Coavaqul(大武窟)之地的由來,也是 Torivoan 家族 mamazangiljan 地位的淵源。後

來 Dalimurao 死了,其子 Dumuduman 把部落的人帶往 Kamulamurao 之地居住。其

後,第三代 mamazangiljan Lumagirao-Torivoan 遷往 Katsedas 之地,第四代的

mamazangiljan Punulpul-Torivoan 才遷到 Coavaqul(大武窟)之地來。

Kanadun(虷仔崙)之地的祖先們從 Qadavayan 之地遷到 Qinawac 之地居住。之

後又遷往 Rarungrung 之地,在此與 Tjuavalji(太麻里)之地發生糾紛,有少數人被

破移住 Dangas 之地,因為只有二、三戶,怕太麻里的壓迫而與 Coavaqul(大武窟)

之地者合併。後來傳到 1935 年第十三代後裔 Mama-Cularimaog 在世時,他們又回

到 Kanadun(虷仔崙)之地再度成為獨立的部落。

Page 32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318

圖 3-5 排灣族 Panapanayan(巴納巴納央)部族部落發展變遷形成圖

Avuungan(北大武山) Putseputse Kulali 註:大洪水時代逃亡本地區。 註:幸存兄妹到此地避難。註:位於屏東縣境舊古樓附近。

Calacoqo Sinapayang Tjuavalji(太麻里)

Qadavayan 註:位於大王村西 註:始祖 Canavas-A 註:Canavag-Arangiyan 第三代

Panapanyan 註:在此建立 Lov 南側 1.3 公里。 rangiyan 姐到本地創 Paqalu 與 Kulaluts 之地的女

註:阿美、卑南等族及 aniyau、Arangiyan、 基業。 子 Sauljaljui-Mavalyo 結婚到此

箕模人石生的發祥地。 Mavalyo 等三大頭 Seqaro(知本) 開創。部落內已有來自太麻里 在此住一對 Ranao、Ca 目家族。 註:始祖 Canavag-Arangiyan 之妹 溪上游及來自南方的排灣族。

navas 姐妹。後姐與其 Valaivai-Arangiyan 到知本創立 Mavalyo 家。 此由可知,排灣族先到本地。

夫 Qumunai-Lavarius 到 此家 Mavalyo 家與大麻里村之 Mavalyo 家 又有 Jaljaavus、Podor 等地之

pSinaayang 之地。 系統不同,但從 Lovaniyau 家族來論其始祖 人遷入。本地原只有 Arangiyan

淵源是相同的。 家一戶,才分出 Mavalyo、Vav

elengan 等家。

Rupaqac(羅打結) 北里

Rupaqac Mulukal(舊北里之一) 註:始祖 Tjuku 創立 註:始祖 Tjuku 孫之弟

Giling 家族 mamazangiljan。Vasakaran 到此創立 Varius 家。後本家男子 Qumunai 入贅到 Sinapayan Kalajalan 與 Arangiyan 家 mamazangiyan Canavas 結婚。

註:Rupaqac 之地 mamazangiljan 家系

到本地創立 Giling 家族。1935 年係由

Lavoas-Giling 擔任 mamazangiljan,他是

始祖 Tjuku 的第六代子孫。此系乃居正興村高正治家 mamazangiyan 的 Qarinavud(猴仔蘭) Qarinavud 源由。

註:因天花分離,大部落變成小部落。 Tjuacuqo(大竹)

Coavuqul(舊金崙之一)

Kanadun(虷仔崙)

Katipul(知本)

Katipul Kanadun

Katipul(知本) (知本) (金崙)

Kanadun(虷仔崙)

Rikavon(呂家)

Qarinavud(猴仔蘭)

Rikavon(射馬干) Tjuavalji(太麻里)

Avulungan Dangti Piyoma Kulaluts Tjuavalji 註:本地成為 Arangiyan、Mav 註:居 Janaumaq 之註:Lovaniyau 家 註:會併 ma 註:建立 ma 註:在地會併 Arangiyan alyo、Vavelengan 等三家頭目。

地的 Lovaniyau 家。 分出 Gumelje 家。 valyo 家。 valyo 家。 家成為 Mavalyo 家 mamazangiyan(頭目)。

◎以上遷徙路線是援用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研究室原著;楊南郡譯註,2011《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北:

原民會,頁:453-460 連結製圖。

Page 32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319

第五節 Muqami 部族的地理位置與部落分佈

許木柱的推測,「阿美族的祖先在六、七千年前就在台灣西南平原,是經由

海上乘舟,橫過巴士海峽,行經 Votol(蘭嶼)發展,轉進 Sanasay(綠島)登陸

Kasasikolan(猴子山)或太麻里 Arapanay (美和)之地,然後再到台東平原發展的說

法」。在南部阿美部分,不論是馬蘭、海岸、恆春等阿美,他們共同的傳說,「祖

先們的發祥是循著Vutol (蘭嶼)經過 Sanasay(綠島)到Kasasilolan(猴子山的路線遷

移,Votol 是祖先創生的起源,Sanasa 則是繁衍與遷移的中途站。」135二者的傳

說都迎合阿美族來自海上的起源說。

Muqami(恆春阿美)支系的人自稱是 Palijau 人,他們的祖居地異口同聲說是

來自屏東縣恆春地區滿州鄉港口村的西片溪稱 Paqalu 之地與 Paliljau(八瑤)等或

牡丹鄉旭海村的 Macaran(牡丹灣),這說是祖先們的記憶。

Muqami 群是排灣族的支系,根據 1935 年移川之調查結果,Muqami 人居住

在Valizak或稱Patingi (萬里德)、Kanavos(老佛社)Pariyol(八瑤社)、Pkoro(港口社)、

Kalolit 或稱 Kanga (九棚社) 、高士佛的分社 Plim 等地。136 但現在的在地人已經

排灣化或漢化已深,雖有 Muqami 人深厚的背景,從生活語言上也不知如何介紹

自己。

Palevengai 的人口述說:「Kuvaleng之地的祖先抵達其地時,發現已有 Muqami

人居住。」其中還有 Qanapitje 之地的口述中說:「Muqami人曾居住在大竹高溪

口的Cobo-kavayavayan、Maljulaljula等兩地、虷仔崙出海口 Puavingan之地。」

然今,此帶地區,只見在太麻里鄉美和、大王等村,尚有講阿美語的排灣人。

又在傳說中提及:「阿美族 Tsiwilian氏族中,曾有部分的人住在大竹高溪

出海口的 Naratsuran 之地,因土地不適於居住,後來退回卑南社附近」。又傳:

「Rarangus氏族中,部眾從 Raraulan(香蘭)出發,輾轉移動於大武附近 Talangal

135

林金砲,《恆春阿美遷徙史暨重點家族生命史》,頁:6。 136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研究;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頁

367。

Page 32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三章

頁 320

一帶的海岸,有一些人前往恆春地方居住,又有一部分的人遷到馬蘭附近居住。」

所以,從以上恆春系之阿美族人,可知居在台東縣境者都融居在太麻里溪以南沿

海的地區。

對以上研究的結果,筆者得到排灣族內如(圖 2-1/頁 95、2-2/頁 96、2-3/頁 101)

各部落變遷發展的過程,從中鋪成如(圖 2-6/頁 117、2-7/頁 118、2-8/頁 119)排灣

族各支系的遷徙路線圖,由此建構如(圖 3-4/頁 261、2-4/頁 109、2-5/頁 113)各家

族形成與分離的宗族譜。然今,筆者能如此構成,完全依據文獻資料的整理與分

析,以及到各部落進行耆老口述歷史調查所採錄地相關成果,並同其內容來歸納

連結應用,這個研究方法,一定要做整體研究才能得到如此之結果,或有疏漏,

但研究是無止盡地,爾後筆者仍要繼續探討與發展,期待每一個排灣人都能使用

這個成果,而找到自家在排灣歷史上社會發展的系統與座標位置。

Page 32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21

第四章 從社會生活中看 mamamzangiljan

排灣族的文化要從 mamazangiljan 制度的精神來維護,因為排灣族不分歌或

舞都涵蓋榮耀 mamazangiljan 身分在內,還有製作民俗工藝,如服飾、編織、雕

刻、製陶及建築等會把最精緻美觀的成品送交 mamazangiljan 家宅存放,以備顯

耀族人自己的能事,藝術工作者不會私自保存。而到國家時代的原住民文化政策

皆與 mamazangiljan 的部落文化分離,培育與推動的政策的內容與項目,無法達

到能賦予 mamazangiljan 制度復振的契機,類似傳承排灣族文化的計畫,常因缺

少與 mamazangiljan 對話的空間,無法凸顯內在核心意義。所以,排灣族的祭祀

形態也是如此,如果活動的內容缺少 mamazangiljang 到場出席喊話,這個盛大的

活動變為之遜色,而面臨遭受中止辦理的理由。因而活動負責人要馬上找到

mamazangiljan 無法到場的原因?並迅速明確的原因公佈出來,讓執行者知悉後通

報族人安心參加。但所得知缺席的理由,若是負面的消息,就表示警告的意味很

深,要求主辦的家族要遵守體制來舉行,不能逾越規矩行事。所以 mamazangiljan

所建立的權威是不可被挑戰的。但到國家體制下的排灣族社會,就籠罩在武力的

恫嚇,加上族內物質如火藥、火柴、鹽、醫藥品等的缺乏而受誘惑,來自族內外

所形成的壓力,mamazangiljang 本身也無力堅持或抗拒,因為這股勢力是一個強

流,任何人都不能倖免的時代災難。

第一節 權利與義務

mamazangiljan 的地位是傳統性的,它是自古創世祖留下的民族經典文

化,人民對他所付予的責任與使命,在排灣社會自家行使中,從未發生

mamazangiljan 與平民間的爭端,因此,筆者以為這是排灣族最完美最具代表性的

民族文化,始自今日,mamazangiljan 制度不會成為過時的產物。以下是

Page 33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22

mamazangiljan 本身自重的權利與義務,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 權利

mamazangiljang 是部落或宗家的最高的統治者,其權利包括其統治權外,還

有如李亦園形容 mamazangiljang 擁有如「封建社會中的君主」的權力,因此享有

佃民向貴族所服的傜役與租稅的權力。列舉 mamazangiljan 的統治權如下:

(一)處理公共事務如祭祀、狩獵、戰鬥、差役、使役等。

(二)維持秩序,保護利益,命令或禁止行某事。

(三)約束如許可或拒絕族人行為權如居住變更、出草、佩帶服飾、穿著服裝等,

但有課徵許可費。

(四)仲裁糾紛權。

(五)破壞慣習,侵害他人生命財產等行為者,負責懲戒討取罰財。

(六)徵收地租。

二 義務

mamazangiljan 有最高領主權,但也有人民付予統治的義務,如下列舉事項:

(一).遵守祖先慣例。

(二).對老幼或廢疾者,無可扶養者,由其保護、扶養族人。

(三).愛護族人,不得招致民怨行為。

(四).領民對不同屬系統所做的不法行為,由其行支援、補助等之舉。

由此可知,mamazangiljan 的地位是建立在義務高於權力的基礎上,其存在的

價值,在捍衛家園,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目的。

而另外,以望嘉部落為例,稅役內容分別列舉如下:(一)房屋稅。(二)田稅。

(三)獵稅。(四)漁稅。(五)石板稅。(五)酒稅)。(六)婚稅。(七)柴薪稅。(八)育稅。

(九)代耕。(十)旅行服役。(十一)修建勞役。

三 特權

所謂特權,就是人民對 mamazangiljan 尊重的表象,每一個人都要用自己的

Page 33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23

言語或行動來榮耀他。所以,mamazangiljan 的尊榮是人民的榮耀。特權是人民在

彰顯自家 mamazangiljan 地位崇高之同時,自然從其內心所營造出共同遵循的部

落社會規範。排灣族 mamazangiljan 的特權,茲略述概要如下:

(一)族人生活禮遇的特權,如不得與平民同席、席桌先酌第一杯酒 mamazangiljan

在場要謹言慎行、久違遇見 mamazangiljan 行觸及肩頭之鼻禮、出訪有隨扈

相隨,部落人歡送出迎。

(二)紋章的特權如人體、住屋、用品、衣服等都有特定圖騰表彰 mamazangiljan 之

用。

(三)有住宅及服飾之特權,如院前設置石垣、種榕樹、立石柱,平民不得穿著配

帶有 mamazangiljan 象徵意義圖騰衣物等。

(四)氏名得特權如平民家不能用 mamazangiljan 的家氏,也不能用 mamazangiljan

家族之人名。

(五)刑事特權如 mamazangiljan 犯罪無裁審他的機關、但侵犯其罪者,罪加一等。

針對以上所列舉排灣族 mamazangiljan 之權利與義務,筆者以國內外人類學

家所研究出的相關文獻論說再做一次的檢討與分析,茲說明如下:

mamazangiljang 制度是在排灣族社會結構的典範,鳥居龍藏到 1910 年以

為研究臺灣原住民族最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無論是那一個蕃族,從來沒

有設立一個能夠統轄全族的大頭目,各蕃族分為幾個蕃社,每一社有一

個頭目,只能管理自己社內的事務而已。」1

然在排灣族 mamazangiljan 的家系有宗家 mamazangiljan,其地位是跨部落領

域,權限也在部落 mamazangiljan 之上,鳥居並未發覺到。但是森丑之助的親身

經歷讓我們看到了國家社會進入部落統治初期,排灣族社會依著親屬關係的發展,

具有跨部落的連結。 森丑之助「曾在 Tjuauvuuvulje(內文 )之地親身經歷

mamazangiljan 陪同巡視時,受到了各部落大、小 mamazangiljan 最高的禮遇。看

1 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註,《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頁 179。

Page 33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24

到族人對於大 mamazangiljan 遵照君臣之禮恭恭敬敬接待的情誼,使他們感動得

差一點眼眶泛淚」。2

大正 2-10 年(1913-1921)出版《蕃族調查報告書》,在調查紀錄中,社會狀況

紀錄指出 11 個部落都有 mamazangiljan 的組織,內設副 mamazangiljan 之職稱。3其

中也提到「排灣族社會的 mamazangiljan 是世襲制,若無子,則由血族之中遴選

適當人才以繼」的繼嗣原則。4而在大正 4-9 年(1915-1920)間,由臨時臺灣慣習

調查會出版《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在此書中論及 42 部落的創始由來及鄰近部

落關係之事略,由此可知各部落的遷徙過程與 mamazangiljan在部落系統的演變,

可以循序溯及到祖先創始部落的傳說,這與《蕃族調查報告書》的「歷史神話傳

說」紀錄相互連結分別形成各部族不同的誕生說,如 Ravul(布曹爾)部族源於

Kadomoan(霧頭)山5的 Tarimorau 之地;6 Vutsul 支系源於 Taivuvu7或稱霧頭山

(Parasidan)地區的 Idores 之地;8 Cimo(箕模) 部族源於 Avulongan 地區的 Pucepuce

之地。

然論及「主系」的社會狀態時,臺灣總督府把 mamazangiljan 組織視為一個

「黨」來定位,9但「在黨的性質上有做一方主觀詮釋,使在運用上,承認「黨」

的組織內有 mamazangiljan的統治權,有一定領土,一定屬民,且有不受任何限

制的固有主權,承認排灣族這種體制存在著喻如「專制君主國」層次的位階」。10

但「黨」的性質,在政治學的定義,它只是政治理念相同的成員成立的組織。所

以,為了尊重排灣人的意識主張,高系數耆老說:「回歸原名「mamazangiljan

2 森丑之助原著;楊南郡譯註,《生蕃行腳》,頁 81。

3 佐山融吉原著;余萬吉譯註,《蕃族調查報告書:排灣族、獅設族》,頁 84-92。

4 同上註,頁 87。

5 總督府台灣舊慣習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

卷第一冊》,頁 121。 6 同上註,頁 121。

7 同上註,頁 121。

8 同上註,頁 5。

9 同上註,頁 5。

10 同上註,頁 5。

Page 33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25

體制,就不會有爭議了。」11還有以「專制君主國」來引喻排灣族的 mamazangiljan

體制,潘秋桂以為「有失排灣人對 mamazangiljan定義的內涵,排灣族的 mamaza

ngiljan不會專制,只會讓人民有依靠且能被照顧的心理感受與需求。」12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中談到部落的統制機關,以 mamazangiljan 為標的

論及其地位與特權如下:13排灣族 mamazangiljan 的地位分別在族人或部落代表權

與統治權之上建立其基礎,其中代表權是以其家氏對外代表本人或部落,凡事未

經其承認,則不被視之為共同遵守之行為。所以談及 mamazangiljan 納稅的禮俗,

松澤員子(1986)則視為其「對族人的政治統治或經濟剝削」的論說,14這與排灣族

傳統的社會價值觀念落差很大,尤其 mamazangiljan 所收到的貢物不會「據為己

有」,他也會拿去照顧部落弱勢需要的人。

在書中提出「黨之聯結」成為「宗主頭目」的領域勢力,15但排灣人宗主即

是宗家的觀念是一致的,羅安吉說:「在同一個宗家系統下,只有一個宗家,排

灣語稱之「Kamamazangiljan」家族。」16領域內有宗法階級的組織,不會產生如

「Kuvulj 番內文社大頭目 Luvaniyau、Tjuleng 兩家宗主」的現象,17此一敘述與森

丑在 1898 年所調查記錄內容不同,18也違背排灣人的社會倫理道德。

《高砂族調查書》論及 mamazangiljan 地位繼承的方式,特別強調繼承的順

11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頁 387-388。口述者:高系數,女,民 10、3、5 生,

居屏東縣泰武鄉泰武村 9 鄰良武巷 93 號,田調日期:1997、9、13。 12 同上註,頁 357-358。口述者:潘秋桂,女,民 5、5、7 生,居屏東縣瑪家鄉瑪家村 6 鄰 59-1

號,田調日期:1998、12、20。 13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第

四冊》,頁 13-18。 14 蔣斌,〈台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五期,

(1983),頁 17。 14 同上註,頁 17。

15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第

四冊》,頁 86。稱「宗主頭目是對內統轄其聯合團體,對外則代表該聯合團體稱之」。 16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頁 338。羅安吉,男,民 25、1、29 生,居屏東縣來

義鄉文樂村 1 鄰 56 號,田調日期:1998、8、20。 17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第

四冊》,頁 88) 18 森丑之助原著楊南郡譯註,《生番行腳》,頁:211。稱: Lovaniyau 家是大頭目,Cholon 家是

二頭目。

Page 33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26

位,其中內容如是說:

因前 mamazangiljan 死亡而開始,採嫡長子,不分男女,由被繼承者的長

子繼承,全無子嗣時,改為被繼承人之弟妹或直系親族繼任,若無,則由

伯父母或其直系親族,以下依序尊從世系順位。若女子繼承者,往往有由

其夫婿代理頭目之情況。反之,傀儡蕃是採男子優先主義,除非全無男子,

女子才得以繼承。19

關於 mamazangiljan 的權利與特權與《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中談到的相仿,

在觀念上,「凡所有之土地、山林等均為團主所有,居民以之為主要生產要素,

屬民一定要遵守規範,否則此一制度就要瓦解。20所以,排灣族的 mamazangiljan

制度是建立在領導者與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礎上,這對排灣人的永續生存缺一不可,

是非常重要的。

人類學家衛惠林(1964)的論述中,以為「排灣族是每一地域的自治群,至少

包含一個優勢的統治階級的宗支系統與若干個附庸及佃農階級的世系群。」21而

到 1965 提出排灣族「部落社會具有整體的系統組織的地域自治社會」,22並進一

步的說明「排灣族每一個部落單位的土地與人口,多數是分屬於幾個地主頭人系

統,但聚居於一個毗鄰大聚落,形成一個聯合統制的複合部落。」23所以,排灣

族的 mamazangiljan 部落組織,是「建立在一種封建領主權團體與宗法階級的多

元的複合關係上。」24後來,1958 年在〈臺灣土著社會的世系制度〉一文中,把

19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高砂族調查書:蕃社概況》

,頁 551。 20 石磊,〈筏灣: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台北市;精華。1971),頁 28。蔣斌,

〈排灣族貴族再探 討:以大社為例兼論人類學方法的特色〉,頁 36。 21 世系群(lineage)即是否存在依據單系原則及明確系譜知識為基礎組成的同祖群體如其內部組

織分支或分層級、領導人的產生與繼承分式、成員間的權利義務關係互助或共負血盟等,有

無特定的辨識特徵如名號、標緻、圖騰、食物禁忌等。 22 衛惠林,〈台灣土著社會的部落組織與權威制度〉,《國立台灣大學考古學刊》第 25╱

26(1965),頁 71。 22 同上註,頁 81。

23 同上註,頁 72。

24 同上註,頁 81。

Page 33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27

排灣族列入「雙性家系世系社會」,25他則以其「宗法制度」的分析而喜用「以

頭人大宗宗家為中心的住區單位」,有時逕稱「領主」。26衛氏之論述,基本上在

建立領主權的基本觀念。本質上,mamazangiljan 有一定的人民、土地,血統、

文化、組織等元素,並擁有行使最高權威的主權。誠如所論,排灣族是一個「具

有完整領主權的民族」,這是所謂傳統民主自治區的型式。周深仁說:「在各部落

間存在著「宗法階級下的大小 mamazangiljan家族,這就是宗家維繫部落秩序與

安定社會規範的依據。」27

李亦園 (1956)談到 Cimo(箕模) 部族在部落建制與貴族社會中之地位時謂

「部落內有 7 家頭目,8 小頭目,其中有三家小 mamazangiljan」是排灣系者,其

它全是箕模系者,以 Lovaniyau 家為最大 mamazangiljan。」28在「望嘉村有 3 頭

目( 2 家是箕模系者,1 家是排灣系者),其中以排灣系的 Jalulivak 家為最大的

mamazangijan,而小 mamazangiljan」中排灣系者有 4 家。」然對部落組織二者皆

一樣,以「貴族地主為中心的封建集團,也就是貴族地主階級擁有土地與佃農而

各成為一個集團,但所有箕模人並不是構成這一集團,而是各別為許多家系。而

凡是佃農向某一貴族租得土地而在其上建屋者,即為該貴族之佃農。所以

mamazangiljan 與佃農的關係,乃基於家屋基地的所有權,而非耕地的所有權」,29

也就是佃農以系統所屬的 mamazangiljan 家族為依歸的原則。

黃應貴很清楚地表明說:「排灣族有明顯而有制度化的領袖,他是這社會的

代表、象徵,也是具有最高權力者,而他們的地位,多半經由合法的繼承過程而

來。」30而所謂「合法繼承」,他認為是按照傳統「繼嗣原則」的規範繼承地位

25 衛惠林,〈臺灣土著社會的世系制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 期(1958 ),頁 1-28。

26 衛惠林,〈排灣族的宗族組織與階級制度〉,《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十五(1960 ) ,頁

90-92。 27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頁 297。周深仁,男,民 13、4、5 生,居屏東縣獅子

鄉獅子村一巷 1-1 號,田調日期:1997、7、28。 28 李亦園,〈來義鄉排灣族中箕模人的探究〉,《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一期(1945 ),頁

63。 29 李亦園,〈來義鄉排灣族中箕模人的探究〉,《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一期(1945 ),

頁 64-65。 30 黃應貴,〈台灣土著族的兩種社會類型及其意義〉,收於黃應貴,《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

Page 33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28

稱之。所以,李亦園(1956:69)以為「最大的頭目在自己的佃農中有絕對的威嚴,

其權力有如封建社會中的君主。」然在《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中也承認排灣族

這種體制存在著喻如「專制君主國層次的位階」,然,若以「君主國」的位階來

看待時,我們所稱之 mamazangiljan 不就是「君王」了嗎?

石磊是從 1963-1966 年到筏灣村從事民族誌的田野調查,直到 1971 年在〈筏

灣: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首重歷史的重建,他認為要瞭解排

灣族的社會「應從其親屬制度與社會階層之研究着手,由此分辨出

mamazangiljan家族在社會異動(social mobility)的現象。」31因此蔣斌說:「他

詳細描述了筏灣部落「團主」、「貴族」對「團民」的統治權力,對土地資源的掌

控以及由此關係所形成的部落形態」,而其所稱之「團」是擁有土地及收貢賦權

利者。32然他強調說:「在筏灣這個字也可指「地主」。33他特別說明住宅區不以一

個為限,這有別於《臺灣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與林衡立所詮釋「黨」之內涵,

一個黨只有一處住宅區的說法。然其談到族群關係時說:「排灣族社會與外界接

觸是漸進的,當新文化與舊傳統衝突的結果,只有舊傳統向新文化低頭,最明顯

的例子就是團主制度。」34所以,他把排灣族的 mamazangiljan 體制視同「團主

制度」,而又說:「排灣族的政治體是以部落會議為基礎而形成聯邦式攻守同盟的

部落」,35筆者無法切入其中對mamazangiljan實質地意義。對此許美妹簡單地說:

「部落會議,是指由宗主 mamazangiljan主持及從屬 mamazangiljan共同召開的

會議。mamazangiljan制度不是臨時形成的團體,台灣國家體制未到前,就已經

文集》(台北市:聯經,1986),頁 4。 31 石磊,〈筏灣: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誌田野調查報告〉,收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中

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二十》,頁 89 稱:社會易動通常指兩方面,一是在一個成層的

社會中,各階級間份子的上下易動。二是某一社會在空間所做的平面易動。 32 石磊,《筏灣: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頁 28。

33 同上註,頁 31。

34 石磊,《臺灣土著血族型親屬制度》(臺北:華崗,1976),頁 62-63。

35 石磊,〈社會接觸與文化接觸:試論台灣原住民族社會變遷的兩種類型〉(台北:台灣原住民

歷史文化學術座談會,1997),頁。

Page 33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29

有的社會組織制度。」36而對石磊以上所說「團是地主」的觀念,曾問羅義雄、

周深仁原住民政治前輩說:「傳統排灣族社會,地主一定是 mamazangiljan,但

mamazangiljan 的組成不是「團」,而是系統所屬的宗家成員所建立,不宜用團

的觀念去類比。」37

蔣斌在碩論之研究說:「團不是一個祭祀的單位」,38而指出 mamazangiljan

的地位是「由先佔而來,其地位又由長嗣繼承,團主的統治實權,則建立在一個

原則之上,即優先權。」39但邱進財說:「mamazangiljan的地位是有合法的條件

繼承,凡非 mamazangiljang家族系統而來的先佔權,到後來,新部落的領導權,

仍回歸於原其所屬 mamazangiljan 之權利管轄。」40所以,先佔權的領導地位,

如果不是來自 mamazangiljan 系統之權利者,那只是暫時性的代理過程。所以,

排灣人對有先佔權的平民家稱之為「Venudivudilje」。高武安說:「此意在表示

mamazangilja賦予平安某些生活特權,不受部落體制限制。」41

吳燕和指出:「頭目在政治上為政治首長,在經濟上是全部落人民的地主。」

42他又明確的指出,在政府組織貴族制度裡提出「頭目除了具有領地範圍的領主

權與部落統治權以外,又享有特權。」43所記載的特權內容與《高砂族調查書》

和李亦園說的內容相仿。

譚昌國(2004)發表論文,他引用韋伯詮釋「權威」的定義,來對應在排灣族

Mamazangiljan 在傳統社會的地位。強調排灣族 mamazangiljan 的領導力在傳統社

36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頁 281。許美妹,女,9、12、10 生,屏東縣牡丹鄉牡

丹村 9 鄰牡丹路 197 號,田調日期:2987、10、8。 37 羅義雄曾任台東縣議會第一位原住民議長;周深仁曾任獅子鄉長。

38 蔣斌,〈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兼論人類學方法的特色〉(台北市:國立台灣

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論,1980),頁:33。 39 同上註,頁 37。

40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頁 188。邱進財,男,11、5、19 生,居於台東縣達

仁鄉新化村 3 鄰 60-5 號,田調日期:2000、8、26。 41 同上註,頁 331-332。高武安,男,16、10、22 生,居於屏東

縣來義鄉來義村 4 鄰 30 號,田調日期:1997、9、29。 42 吳燕和,〈臺東太麻里悉流域的東排灣人〉,收於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民族學研究所資料 彙

編》第七期(1993 年 4 月 ),頁 75。 43 同上註,頁 79。

Page 33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30

會中之命令與服從之關係上,本是「單純的習慣性服從,到最純粹理性的利益計

算,但能這樣形成的因素,是要有正當性的信念做權威的基礎。」44

譚昌國所謂「正當性信念」之意,筆者曾詢問耆老尤進春說:「排灣族對正

當性信念,最主要的依據是 mamazangiljan 系統所屬的血緣關係」。也就是沒有

mamazangiljan 血緣關係的領導者,不配做排灣族的 mamazangiljan。

譚昌國(2003)專論 mamazangiljan 的定義時,他曾提出個人之評價如下:

mamazangiljan制度不僅是傳統社會的核心而延續了排灣族的民族生命,

mamazangiljan 制度受到殖民權力的矮化和壓迫的歷史過程,也表徵了

排灣人從自主、自立自足的傳統社會轉變成國家體制中的邊緣族群的

歷史。45

從以上各學者專家之研究論述,論及 mamazangiljan 的代名詞一樣都從政治

語言的角度詮釋,所能看見的是片面的權利與義務,對隱藏在語意的文化精髓,

還是無法碰觸得到。因為真正實質的文化意涵如依靠與照顧,沒有在其中做有意

義的連結和說明,所以會在各時代遭致不同地命名亂象,以為原住民的領導者任

意套用「土」、「目」、「酋」、「團」、「黨」等字眼皆可通用,其實不然。然在期間,

雖有《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與李亦園的「君國說」,但在實際生活的應用上不

敵「頭目」的稱號而被遺棄。而從事實的觀點上來論,所謂君王就是國王,排灣

族的 mamazangiljan,雖然有崇高的地位,但並未賦予對子民的生殺大權,權限還

不至於高過君王的地步。因此,回歸稱其為 mamazangiljan,仍是最適於排灣族的

民風。

44 譚昌國,〈當代排灣族頭目權威的建構:以土坂村 Patjalinuk 頭目家為例〉,《階序與權力學術

研討會》,( 2004 年 10 月),頁 2。 45 譚昌國,〈歷史書學寫、主體性與權力:對「排灣人寫排灣族歷史的觀察與反 思」〉,《台大

文史哲學報》第 59 期(2003),頁 70) 。

Page 33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31

第二節 物資文化與 mamamzangiljan

國家體制看待原住民文化政策,是以有效開發原住民人力資源,厚植原住民

社會發展基石,促使原住民文化發展與進步。然其內容只是從形式上的工藝技能

與人才培訓的觀念著手,注重民俗、文化、歌舞、體育等才藝技能,試圖把各項

成品導向經濟市場來生產運用,根本沒有顧慮到推展物質文化的內在意義是甚麼?

失去原本傳統的物質文化功能,就像失去人對自己存在的價值與在部落的意義。

因此,單靠研究、推展、創作及展演等形式上之人才培訓,若不能結合族內生活

文化的需要,來蘊釀其心靈的涵養,而能與部落 mamazangiljan 文化精神接軌,

到最後發展的結果,排灣族傳統遭到扭曲與失憶。所以,物質文化在排灣族部落,

除要求精緻美觀外,設計者要賦予民族文化生命的意義,用傳統文化的意涵與規

範來包裝它特殊的價值,讓可以使用之人彰顯它的價值與榮耀。

「在原住民社會進步中,由於無法避免受現代工商文明之衝擊,傳統社會制

度漸被瓦解,隨著頗多珍貴稀有的文物未知珍藏而流失,優美的雕刻、編織、音

樂、舞蹈等藝術瀕臨失傳,更甚者,原住民對快速的社會變遷及對傳統的否定,

導致了自信心的喪失及心理的迷惘。」46時任台灣省政府山胞行政局長郭秀岩,

已經明白地指出「傳統社會制度漸被瓦解」與「原住民對快速的社會變遷及對傳

統文化的不認同,導致自信心的喪失及心理的迷惘」兩種重要的觀念。因此,我

們可以從以上的觀念與態度瞭解國家政策漠視原住民傳統社會制度,才導致原住

民放棄自我,喪失民族的自信心,這是多麼嚴重的問題。但是看到他擬定的「維

護原住民固有文化計畫」的實際內容,卻不見列入「如何復振傳統社會制度,恢

復民族自信心的方案」在內,這就是釐定政策的目標方向偏離民族實際的需要,

像這樣的施政方針,怎麼可能把原住民的事務管理的很好。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有所變化,它不會一成不變的。

46 郭秀岩,〈山地行政業務〉(南投:台灣省訓團山地鄉綜合服務台工作人員講習班第一期,1984),

頁 14。

Page 34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32

人類的智慧是不斷的精進累積,加上異文化現實面的衝擊,弱勢文化常在強勢文

化的侵襲下四分五裂、面目全非,日久之後,因外界力量的影響,自然導致仿同

化者的文化而遠離、遺棄自己的文化,這是文化合成最負面的結果。而排灣族文

化發展的遭遇也是如此,難於置身於度外,過去的原貌不再復見。

然而,排灣族的工藝技能,是運用在生活化的需求而自己自足,所以如用

藤、竹、月桃等編製的帽子、斗笠、籠子、畚箕、蓆、盒等;木製的有木碗、酒

杯、湯匙、木桶、杵臼、樑柱、箱等,而在其上會雕出一些人物、動物。在傳統

時期,排灣人對於時間、勞力的花費都不在意,所以出現了許多精巧細緻的工藝

品,不過國家體制開始進入原鄉時,由於交通便利、日漸了解制衡時間與勞力的

花費,使純藝術性的觀念傾向於實用性的經濟利益,技藝的能力如精緻的雕巫師

箱、煙斗以及祖靈像等的刻劃也漸漸降低,而變成現在某些寫實的手工藝品,所

呈現的藝品,已經沒有排灣族原有的傳統特色了。

一、雕刻物品:陶壺、木雕、石雕等。

排灣族的物質文化,不僅在飲食或服飾有精緻美質的發展,在器皿的製作如

陶壺,琉璃珠有更出色的表現,昔時代表 mamazangiljan 的財富與地位,至今兼

具昔日的意象外,mamazangiljan 制度解嚴,有錢的平民後代,也能珍藏做家寶。

以下就以陶壺與雕刻藝術探討在排灣族的生活中與 mamazangiljan 的關係。

(一)陶壺

排灣族十分重視甕的文化,從古社會家中總是陳列似有作為酒壺使用得大型

陶甕,視此物為祖先所流傳下來的遺產,十分珍貴而予以神聖化。平日這些陶甕

都放在室內棚架上作為家族由來悠久,象徵在部落內地位與輩份,所以留下來陶

甕變不僅是一種飾品,在他們的心目中愈多愈受部落人尊重,更能建立其合法

mamazangiljan 地位的權威。

排灣族的陶壺被尊為 mamazangiljan 的祖先,其中內在的意涵,在詮釋排灣

Page 34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33

族 mamazangiljan 的誕生說與陶壺有關聯得。像 Laval(拉瓦爾) 部族的祖先,就是

從甕破裂誕生,他們視其如女人的子宮,蘊育生命的地方。所以,女子出嫁時,

娘家會給她配帶一組陶甕到夫家,期待她能帶給夫家好福氣。

排灣族的陶壺,依其高貴的順序可分為陰陽壺、公壺、母壺、人形壺等種類,

其中以陰陽壺最珍貴,北屏東的排灣族稱為「Dededan」,這個陰陽壺平常排放在

mamazangiljan 的家屋裡最神聖的地方。,加入百步蛇裝飾甕,象徵 mamazangljan

身分與擁有的裝飾權。

(二) 木雕、石雕等

排灣族的部落文化,在生活上有分貴族與平民的文化,在制度上有些規定平

民是不能使用的,諸如擬人化的百步蛇的圖騰是 mamazangiljan 家的專利品,這

種圖騰,如果平民家使用,是非常忌諱。到排灣的部落裡,其屋柱、屋簷的木板

都雕刻人面或百步蛇,那是代表 mamazangiljan 的家,也是權威的象徵。還有祖

靈屋祖靈像,各家造形不同,一看就知道是屬於哪一家所擁有。而位於

mamazangiljan 家院所立的大石柱,是 mamazangiljan 在宣告擁有土地最高的領主

權。

排灣族 mamazangiljan 代表權勢的雕飾,可分為立柱雕飾、簷桁雕飾、橫樑

雕飾、檻楣雕飾及門板、獨石等,所以排灣族的雕刻可分為木雕與石雕。

Mamazangiljan 家族十分重視自家的祖像,所以,每一家 mamazangiljan 都會

費心思的設計安裝在自宅最明顯的地方。一般在一個部落裡,若有二家以上之

mamazangiljan 家族,特別要注意的是該家祖靈像的來源,歷時越古越好。其次要

注意的是,其雕塑的技術與方法,地位、輩份、階序較小 mamazangiljan 的祖像

不能比大 mamazangiljan 的祖像大或壯觀有氣勢,這是違背社會倫理,大

mamazangiljan 不高興,有權利可以收回己有。因此,在製作的過程一定要先經過

大 mamazangiljan 的同意才行。

Page 34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34

排灣族的雕刻文化十分普及,各種雕刻品所代表的意義與其所具有的功能,

處處映入到排灣人的生活文化。排灣族的雕刻在部落是一種權利的象徵,是貴族

階級的圖騰符號,mamazangiljan 利用雕刻藝術來表示自己的地位,炫耀自己的權

勢以及來約制自己的平民。

二、編織與服飾

筆者年幼時期,曾見過家母與部落的婦女們都會織布,母親說:「這是祖先

傳承下來的原始技術。」昔日,我們有自己栽種或自然野生的苧麻,採收後紡成

麻紗,然後織成布,再把他裁剪,縫製成衣服。只是後來我們居住的環境與漢人

接觸較早,獲得布料、衣服比較容易,與其自己辛苦種植或到處尋覓苧麻,不如

自漢人買比較方便容易。因此,排灣族的織布技術,到 1956 年就逐漸衰退,促

而進化到同用漢人種種的布料。然後,按照自己的喜好裁製衣服或加些貼布或刺

繡各種圖案,使排灣族內各部族會有不同設計的服飾造型。

排灣族 mamazangiljan 家族的服飾是有階級分別,mamazangiljan 家服飾可以

繡上百步蛇按照所配帶的飾品,所使用的圖騰,就可知道,這個 mamazangiljan

在部落地位的高低,或在宗家的地位。他們穿著服裝,雖然是 mamazangiljan 的

名分,但也不能在 mamazangiljan 的叢名中逾越地位。傳統部落的盛大活動,族

人總是樂見大 mamazangiljan 的駕臨,看看大 mamazangiljan 的聲勢與其所穿著的

盛裝以及佩帶飾物的打扮。佩帶飾物如管玉、琉璃珠、配刀、頸胸飾品等

排灣族 Laval(拉瓦爾)、Vutsul(布曹爾)等部族編織總是喜好用夾織或刺繡的

方式來施作。夾織乃夾入色線為花紋,有時在夾織之上,附加掏挑繡,紋樣變化

多。而刺繡所見以十字繡在布上以橙、黃、綠等三色的菱紋、三角紋、扣花葉紋

等。而箕模支系以貼布繡為製作服飾的主要的方法,貼布係用布塊剪成花紋圖案,

縫貼在衣服上。還有綴珠裝飾,排灣族喜用不同顏色的玻璃珠、琉球珠、陶珠等,

在衣服上綴成人像及幾何紋,珠有黑、藍、白、紅、黃等色,多細圓亮光,但要

Page 34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35

知,古珠偏長而無光澤。

排灣族了彰顯 mamazangiljan 家族的地位,他們發展出緞面繡、十字繡、鎖

鏈繡、縫飾繡等許多技巧來,現在各部落設立工藝坊,這種裝飾技巧繼續在排灣

社會留存著。

排灣族在一般裝飾上,十分重視頸飾的佩帶,尤其在盛會中,不分男女,其

頸部、手腕、耳根、頭髮等體位,總想從穿著佩帶上突顯與人不同的身分地位。

在許智美(1992:105-106)在書中,針對琉璃珠項飾部分,他說明了相關內容的特

徵,她以為排灣族琉璃珠項飾之串組,除為滿足美觀外,它反應出排灣族文化中

mamazangiljan 制度的特質。因為從其上下排列之順序,反應出了排灣族

mamazangiljan 物質文化的特質,在項珠的排列位置,以位在中間的琉璃珠子為最

珍貴,最有價值。然後以由下而上對稱排列的珠子,越靠近中間琉璃珠,就越高

貴,而距離越遠者就越不值錢,這好比在排灣族宗法制度上,排灣族對

mamazangiljan 地位認定大小的標準,血緣越親者,其部落地位越高一樣。因此,

「這種特定編組形制,無形中傳達排灣族在 mamazangiljan 制定的族群意識。47

第三節 歲時祭儀與 mamamzangiljan

排灣族歲時祭儀最重要的活動有兩種,一是每年七月中旬舉行的收穫節;另

外是所謂的 Maljeveq 祭,即是祖靈祭。文獻上有人說是三年一祭、六年祭,或五

年祭,事實不是很清楚。但排灣人舉辦這兩種活動最重要的意義是重整部落秩序

與道德規範,部落藉由此一有意義的活動,強化個人愛自己、愛社會、愛民族的

正確觀念,進而凝聚鄉土部落意識,重視先祖留傳下來的道德知能。在整個活動

的儀式中以 mamazangiljan 為共同地精神指標,也就是說,部落意識團結的力量

要以 mamazangiljan 的地位為最高指導原則,全部落的人要甘心樂意的接受

mamazangiljan 的領導。

47

許美智,《排灣族的琉璃珠》(台北縣:稻香,1992),頁 105-106。

Page 34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36

原住民的社會與神的關係錯綜複雜,尤其是排灣族的社會,神意幾近生活

化,它有很多的禁忌只有遵守而不可觸犯。生命禮俗也規定甚嚴,不可敷衍偏廢,

要求一定要按照傳統祭儀實施。所以排灣族的社會裏,常有頻繁的祭拜儀式,並

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活。

在排灣族的社會裡有很多祭祀活動,在日常生活需要中靈驗,惟有收穫祭、

五年祭二種祭祀活動較為盛大且具深遠意義。收穫節的由來,其目的在感謝神明

一年來的造福,大家都能獲得豐衣足食、平安無事,亦言之,是辛勤耕耘,歡欣

收割的慶祝會。五年祭的意義更耐人尋味,簡言之,那是排灣族五年一次迎靈祭

祖的大祭典,是人神共聚的日子,也是排灣族內箕模人最具代表性的活動。過去,

我們從事這二種重要祭祀活動,凡各部落或在異地居住的族人都要放下工作,扶

老攜幼的趕來參與,大家都以能參加部落的祭祀活動為個人最大榮耀。因此,我

們可以想見祭祀場面之莊嚴浩大、在部落裏來往的人眾多,活動經過幾天下來,

人們的臉上仍掛著樂而不疲的笑容,但整體的氣氛卻是籠罩著儼然肅穆。

一、收穫祭

收穫祭是排灣族固定每年要舉辦的節日,每逢小米收成約在七月十五日左

右,全部落大大小小都會忙於這個祭會的來臨,尤其青年男女一年中最盼望這個

日子的來臨,希望能藉此活動展現自己能力與才華,博得部落長者們的讚許,以

致於使得大家都十分合作、努力辦好這一個具有深長意義之節目。

收穫祭是語釋的名詞,用排灣族正統的說法是 masuvaqu(馬蘇發阿古兒)或

masulute(麻沙路得),其語意是小米收穫完畢或農作物全部收穫完成。在日治時

代,日本人稱之為「阿哇馬初立」,到台灣光復後譯成為「收穫節」,等到現在人

民生活豐衣足食時,原住民各族仿照舉行,而有些民族如阿美族則把祭名改為具

有正面意義的文字解釋,稱之為「豐年」祭。但現在排灣族社會,有些人受到族

群風潮之影響,舉辦活動時,亦常用豐年祭的名義來替代,這是不符實際的。我

Page 34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37

們應該先要了解祖先們的生活背景,過去是靠天時吃飯的,當年若逢久旱不雨或

久雨不停,所種植之農作物乾旱枯死或淹埋流失,哪來之豐收可言?而排灣族無

分豐收或歉收,每年則要固定在七月中旬舉辦此一節日。今年若逢各部落的農作

物收成良好,大家豐收,我們以為這是「神」賜我們的能力,我們要在此節日裏

表達對「神」的無盡感謝,希望明年神明繼續保佑並賜福恩待我們。但若不幸是

欠收,我們仍然以歡欣之心情來迎接這個節日,在神的面前問犯何罪,祈求赦免,

請求驅逐邪靈,希望明年能改運,更在祭祀中要求祖靈招來福運,惡鬼不要繼續

傷害我們。以上這兩層涵意在舉辦祭祀活動時要留意,才不失祖先們舉辦收穫祭

的初衷,千萬不要使意義重大的節慶,僅流於歌舞歡樂的形式表現而已。

收穫祭的祭祀活動,在每一個地方都稍有不同的祭儀,例如 Tjuaovoovolje(舊

內文)之地系統的儀式,張安妹(10.02.14)口述舉辦收穫祭活動的過程說:我們

每一年的收穫祭,每年以部落全部的小米收成後的次日開始準備。在開始時,巫

婆們要先 puchipes(布幾伯斯),是一種告之神明要舉辦收穫祭的儀式,祭拜結束

後,通知部落的人,將放置在工寮的小米搬運下來。依照我們的生活習俗,所收

穫的新農產品都會先存放在工寮,不會任意先帶回家。至於何物何時才能搬運回

家有著一定的時間與規矩。如果你家今年是豐收,就可以請人協助幫忙載運下山,

在搬運的過程中,主人家要遵照規矩行事。

活動前,先請一位年僅約十五歲的小姑娘,手執著一把連根拔起的小米,

把它用雙手握在胸前。行走時,只能往前看而不能回頭,隨後有一位少女陪伴並

跟隨著她,專司控制其步行速度與距離的保持,因為後面有一夥人,一邊跟著走,

一邊挑載小米進行負重比賽。到了部落主人家,巳有準備好的食物享用,是時他

們又把小米綁成更大把,在主人家的庭院當眾舉辦負重比賽,看看今年誰是部落

的大力士?然而這樣輪番幾次到各家參加競賽,就可以選出今年的大力士。同時,

在這個時候,部落的人忙著做各種花樣的粽子,各自分送他家以示友善。父母還

為自己的小女孩們製作一個小米人,它的製法是先把米磨成粉,再把米粉揉製成

Page 34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38

人的形狀,然後用紙或樹葉包紮,用竹片夾住固定;小米人是收穫祭當日小女孩

背在後面到群眾裏討人可愛的戲碼。

收穫祭正式活動時,在黎明時分,mamazangiljan 率領他的屬下,一一親自

登門造訪,到各家檢視了解一年工作的成果,順便比較誰家農產品與獵物收穫最

多。mamazangiljan 每到一住戶時,由隨從的屬下按例接收貢品,將繳納之物品集

中送到 mamazangiljan 家,並把屬於主系 mamazangiljan 的貢品,分別從各部落的

支系頭目專人奉達。巫師、巫婆們也是起得早,先在路口,各家門口做好伊個珍

(iqetzen)的祭拜,囑咐在自家門前立竹竿懸掛骨頭,茅草葉,其目的在防止邪

靈侵入部落迫害家人。還有最重要的工作,在開始祭拜活動前,每一戶住家必須

要把家裏內外打掃乾淨,借此招來好運到家中。

第二階段的活動約從天亮起,家家戶戶三三五五忙於殺豬,部落裏此起彼

落的豬叫聲,猶如時下的鞭炮聲。在家族的巫婆弔靈下,有先後順序到擺好供品

之家戶舉行家祭,供奉神明祖靈,並納福賜平安。然後將所剩之豬肉,部分送到

mamazangiljan 家或贈送親友,其餘的部分全部納入鍋裏煮熟,準備在宴中切塊大

家分享。也在此時,部落的青年男女身著傳統盛裝全部出籠前往聚會所,並開始

展開各種競賽活動。競技中,可以分曉今年的大力士、山豬英雄、才藝皇后、以

及白馬王子與親善公主等頭銜。比賽的結果,俟在晚間 mamazangiljan 設宴款待

時,當眾公開宣布優勝者名單,並口頭讚美其能力與表現以資鼓勵。小女孩們背

著的小米人,在白天的活動裏自己裝扮迷人可愛的模樣穿梭在人群中,到處取悅

別人,小米人如獲他人心怡,欣賞的人會在它身上插上串珠,小女孩會覺得十分

榮幸而有成就感。到了傍晚時刻,白天的活動快結束時,要把小米人送到

mamazangiljan 家參加評比,看誰所插的串珠最多,就榮獲為優勝者,這表示他家

中將會興旺而招來財富。

從中午開始,大家放棄前嫌和好如初,以家人的心懷投其所好,並可以到

各家拜訪致意、飲酒作樂,在歡笑之餘,男女青年不會忘記吟歌對唱互訴衷曲,

Page 34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39

有的更以比手臂之力來娛樂引起少女的注意,而做父母前輩們亦趁此良機,插播

暢談過去的英雄略事,述說祖先們創業的故事,以及介紹說明在座親友的家族親

屬關係,以開啟傳統文化的知能,使能繼續發揮文化的本色,彰顯民族的風格,

以建立民族意識與民族的信仰。

到了晚上,最後一個活動是由 mamazangiljan 設宴款待所有部落的人。在宴

席前,mamazangiljan 先宣佈今年收成豐富的家戶,與狩獵最多的英雄,並且邀請

上台接受表揚與鼓勵,並在會中略敘奮鬥歷程,以做為大家努力學習之榜樣。同

時,公佈當日各種競技比賽的結果,讓大家共同分享他們的榮耀。然在

mamazangiljan 表達歡迎與慶祝之後,大家的歡呼聲,還有巫婆祈禱的旋律,又好

像接近分手的時候。此時,有些人滿懷希望,有些人卻悵然迷惘,但在大夥兒的

歌聲腳步跳躍時,時來湧入的理想掩蓋了心中的煩憂,我們盡情的唱,快樂的跳,

不分男女老少,大家一起牽手跳舞歌唱。從繞圈的盛會中,嘹亮的歌聲劃破寂寞

的夜空,在不知不覺中,你會發現,當晚的月亮總是特別圓,一天下來,雖然身

疲力竭,但興緻不減,直到夜深才依依不捨的分離回到自家入睡。明天,大清早

起床,發現又是個一年嶄新的開始。

二、maljeveq(祖靈祭或五年祭)

排灣族相信 Chialakaus(大武山)是祖靈居住的地方,根據本鄉土坂村耆老

包春琴、林文川、朱董豐山等共同的說法:「祖靈每五年乙次下凡探望子孫,所

以在世之人要迎靈敬拜祖先」。這種特別的祭拜儀式,排灣族箕模人稱之為

Maleveqe,即時下所稱之「五年祭」或「祖靈祭」。

又相傳本祭祀原為三年一祭的祭祖活動,但在早期時代,有一對頭目兄弟,

為了爭執祭竿之長短而雙雙身亡,三年祭因而中斷,時間就這樣經過了五個輪迴

(十五年)。有一天,祖靈託夢給族中巫師,並告知若不再按期舉行祭祝,將有

大禍臨頭,族人害怕觸犯神意,陷後世子孫於不義,商議後,改為至今流傳之「五

Page 34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40

年祭」。

五年祭的活動依俗是由本家 mamazangiljan 負責主辦,凡所屬轄地區內之部

落支系 mamazangiljan 只允許每年收穫祭,但不准辦理五年祭。所以每逢此一佳

節,各部落的人會群起蜂湧而來,使活動的場面聲勢浩大,擠滿敬拜歡舞的人潮。

尤其到巫師、巫婆的聯合祈靈會時,那震動天地,人神合一的祭拜方式,肅然形

成深遠的氣氛,你不得不感受「神」的偉大與可畏。所以排灣族人對「神」的能

力十分敬畏,對巫師的咒語不容置疑,因為我們深信巫師是「人與神」溝通所揀

選的橋樑,然而這樣的實情,我們可以從五年祭之活動中感受與發現。

談到 maljeveq 祭的活動,在這裡擬從其意義、來源、祭團、祭祀方法、刺

球祭的意涵、祭歌等來論述,希望大家能瞭解,俗世所稱的五年祭,並非排灣族

人所有的祭祀行為。以下是耆老高武安、朱董豐山、陳枝仔等人之口述分別說明

如下:

(一)意義

舉行 maljeveq 祭的排灣族村落,並没有所謂的「五年祭」或「祖靈祭」祭祀

之名,前者之稱呼,似乎是日本學者宮本延人以為本祭是五年一次,故予稱之。

後者之稱呼,又有學者以為本祭是與祖靈盟約的祭祀,故稱為「祖靈祭」。在此,

不論是從其舉行的時間上或祭祀的行為意涵來論其定義,筆者以為二者都有其理

論的基礎來支持自己的說法。但是,當排灣族人類學者葉神保(2000:41 未發表)

提出「ma leveq」之語時,係從語言表面之字義分析來論述,他說:「maljeveq 的

ma 是動詞,如 ma-sensen 是指做事,ma 加在名詞之前含有做之義,而 leveq 是截

取天之語 a-leve levevan 中之 leve 組合為 maleveq,意涵為做天,亦即祭天。」

排灣族所謂的「maljeveq」,縱觀國內外、鄉土或非鄉土學者之詮釋,是否合

乎祖先們的用意,筆者曾訪談過黃美妹、沈雪月等兩位巫師耆老,請教如何去詮

釋「maljeveq」的本意,二者表情顯有所顧忌,皆用不耐煩的語氣回答:「自古就

叫 maljeveq,沒有別的涵義」,會有如此簡潔之說法,似乎是因受限於巫師身份,

故避諱談論未經許可之話題。然從「maljeveq」的深層之意再做探討時,發現葉

神保所提出的字面解釋,在語音上因有些出入而導致不同的結果。他把「malje veq」

Page 34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41

的原音變成「maleveq」之音,才能引申到「a-levelevevan」同音的字義上。若捨

棄「le」之諧音改為正確之「lje」音,葉神保所詮釋的意涵就變成完全無意義了。

排灣族「maljeveq」祭的意涵,事實上,迄今尚未出現讓人信服的定義,在

此為慎重其事,欲從兩個詞句來解釋排灣語對「maljeveq」這一個詞彙的內涵。

一則是「ljeve ljeveqan」,其音譯是「一個浸漬的地方」;另則是「ljeveljevevan」,

即表示「請浸漬」之意。然若要詮釋的「maljeveq」的內涵,就可以解釋成「會

被浸漬」的意思。倘若這個意義是正確的,若要引用到「maljeveq」的祭祀行為,

我們要如何去做有意義的解釋,這是可以討論的問題。在此,筆者願提出自己的

觀點。

排灣族的古社會生活,最擔心的即是農作物歉收或獵物不豐富的歲月,最害

怕長期旱季或水災沒有食物維持生活的日子。因此,每在豐收時,自製一套保存

食物不腐壞之技術與方法,諸如把新鮮之芋頭製成芋頭乾,把獸肉浸漬成醃肉。

但在昔日,還沒有發明鹽的時期,為保存獵物的新鮮度,凡吃不完的獸肉常浸泡

在部落附近或山林裡的冷泉,這就是祖先們的天然冰箱。這是除了烤肉外另一種

原始的食物儲存法。所以,筆者以為「祖先們在試圖找到一個比現實生活更好的

途徑之際,用這個方法與力量來得到神明的庇佑,使能趨吉避凶,食物豐收,並

減少天然災害,避免敵人的威脅。而祖先所創造之「maljeveq」儀式行為,就是

最能具體得到神靈承諾的方法,刺中祭球之意,就是祖靈承諾所祈福之象徵,未

來的五年,族人可以浸泡在神靈保護膜下,除有慎終追遠、撫今追昔之感念外,

還包含酋邦疆域、宗族勢力、部落關係、親族範圍、物質生活、禦敵馘首、團結

意識等多元的意思層面,它是無法用「五年祭」、「祖靈祭」之表徵形容或說明清

楚的。

(二)來源

太古時代,Patain社有七位兄地姊妹,其名依大小之序為 Mokai〈女〉、

S akis〈男〉、Purarugan〈男〉、Puraruyaen〈男〉、Ramururan〈女〉、

Karui〈女〉、Saraban〈女〉。有一天,Puraruyaen把眾兄弟姊妹都請

到前面來說:「我現在就要出海上,萬一一去不返,請你們每五年屠豬

Page 35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42

祭我一次」! Puraruyaen果然沒有回來,六兄弟姊妹依其臨走之言,

每五年屠豬弔祭其靈一次,其習迄今存,這便是五年祭的起源。

以上所言與《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所記載的祭祀起源相同。48馬淵、

移川等利用此一傳說擴大解釋 maljeveq 祭實施的範圍,如另文中所言,「五年祭

是五年一祭的祖靈祭,發源於 Kasepadain(高燕)及 Kasepaiwan(下排灣),以

Kaviyangan(佳平)為中繼而行於南部一帶的祭祀,開始自佳平而循序如連鎖而漸

及南方的蕃社,這種祭祀之例行亦實際表現 Butsul(布曹爾) 部族之文化生活」。49

他們這樣的說法,卻又提醒了我們「曾經亦有帶此祭風到魯凱族之蕃社,北部則

已亡而不行」。50由此可證,maljeveq 祭曾在排灣族社會經有文化學習的過程逐漸

擴散到各地或各族群。然對此祭意義在祭拜祖先 Pararuyan,這是 Vutsl(布曹爾)

部族的祖先,跟 Laval(拉瓦爾)、Cimo(箕模)等部族有何關係,這要他們去拜別人

的祖先,不是違背倫常,很其怪的事嗎?尤其 Cimo(箕模)部族所稱地 maljeveq 祭

拜的意義、對象與方式不同的時候,怎麼可以不謹慎小心處理,把不同意涵的祭

儀文化混淆。

昔時在馬卡道族部落如响潭、加匏朗、赤山、萬金、舊九塊石、崙仔、萬巒、

獅子頭、糞箕湖、大响瀯、新開、中庄、上瀯等庄舉行三年一祭的「Aura o (澳

牢)祭」,他們是採「輪祭」方式舉行,本年度由一部落為中心舉行,翌年又有別

的部落代之而舉行,在响潭每三年輪祭一次,由此可知,馬卡道族得「Aura o (澳

牢)祭」可能與 Cimo(箕模)系統的 maljeveq(祖靈祭典)或 Djemuljat(刺球祭)有相關。

根據 Ravrav-Gumuj 及 Qalutsa ngel-Lovaniyau 之說:「响潭的熟蕃之祖先,往

昔日從 Djadjuladan之地前往移居者,他們 Satiljapan家之兄 Lovaniyau家族

長嗣的系統,即為箕模族。」51而上段所列出之部落正好是 Cimo(箕模) (箕模)部

48 台北市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二

冊》,頁 334。 49 同上註,頁 331。

50 同上註,頁 331。

51 台北市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二

冊》,頁 347。

Page 35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43

族所拓展到平埔庄的基地部落,難不成原來 Paumaumauq 系統所舉行的 maljeveq

祭,原同是每三年一祭的 Aurao(澳牢)祭一樣。對類似祭典以五年一祭的說法, 可

能是日本學者的誤解,而留下尚有探討的空間。

許功明與柯惠譯於 1994 合著「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一書中稱:「古

樓的神話傳說中五年祭是 lemej 與女神 drengerh 離別前約定人間與冥界定期相會

的日子,原義應為『神與神盟約之祭』」。52質疑不是五年一祭的「五年祭」。從柯

惠譯所做的田野資料提出反駁的理論,據她說:「五年祭開始不是五年一次,而

是每三年一次。因於昔時,兩位 mamazangiljan兄弟在準備祭為祭桿長短發生爭

執,互刺而當場死亡,因而從此中斷此祭。後因 Lemedje託夢,為求部落平安才

復祭舉行」。53關於此一論點,研究者應該回歸溯源古樓村的形成與 mamazangiljan

家族之演變。古樓村的始源從土坂村新 Ladan mamazangiljan 陳枝仔的傳說:「古

樓村是由 Giling家族與東來說的 Ladan家族從 Kulasan移住所創立。」但是,

七佳村的顏明發另有一說:

古樓村是 Lovaniyau家族祖先 Salaats從 Kaviyangan移住所創立的,

後來,Lovaniyau家族分離到力里部落時,因聯姻關係留下 Giling與

Ladan兩家族為當地之 mamazangiljan家族。

由此可知,古樓村始源於 Cimo(箕模)人祖先之創建,後有平民就 Tjuljevukan

家族篡位,並取代 Giling 家族之地位而成為現任的 mamazangiljan 家族。後來,

也有部分之 Padain(高燕)系統的 Vutsul(布曹爾) 部族到本地共居生活,9自然有其

因地制宜不同的傳說。

至於許功明與柯惠譯對 maljeveq 祭所提出之不同的詮釋,這要關係其報導人

之出生地,筆者以為來自 Paumaumauq 巴武馬系統之可能性大。而 maljeveq 祭每

五年一祭的定義,只是先進的研究者為排灣族所賦予之一種祭祀名字而已,這種

說法只是時間上的意義,誠如排灣族每年之 7-8 月要舉行收穫祭一樣,「五年」

52 許功明;柯惠譯,《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台北縣:稻香,1994),頁 53。

53 同上註,頁 53-54。

Page 35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44

代表的意義遠在祭祀本質意涵之後,學者要如此去定義它,在排灣族對祭祀定義

之方法,在彼此認知之比較上,尚有一段差距。

在《台灣高山族系統所屬之研究》談論到排灣族與箕模人的不同時,又有一

段話值得參考的話:「Chimo(箕模)部族有其固有的六年祭(祖靈祭) 。」54由此可

以理解,從舉行本祭週期性的時間分別是三年、五年或六年不同的說法,仍是無

法確定,因而無需以「五年祭」之名來對本祭認名,在排灣族會有比較客觀性的

意義。

(三)祭團

此祭 mamazangiljan 是全體部落的人參加,但筆者列舉 6 種職分來重點說明

活動內容,期能聚教在儀式行為的意涵中。

1.mamazangilan:祭祀活動的主持人,也是權利人,所有祭典的過程與內容都需

經其同意始能實施。

2.kalaniliang(巫頭):即 mamazangiljan 專屬之女巫,居巫婆群中之首,由頭目從

巫婆群中挑選認定之。主導迎靈送神、驅邪招福的神工。

3.bulingau(巫師):即為各部落的女巫。其產生方法,乃由巫師問神明經頭目同

意,始能授業成就後擔任之。平日隨侍巫師協助祭拜神靈,並協助祭典儀式,參

與聯合祈靈會。

4.qeziqeziben(發言人):即為祭典中的執行長。主要工作是居間協調巫師與祭師

的事務及代表頭目發號施令等職責。

5.Palakalai(祭師):即刺球儀式的主持者。在祭典中負責擲球的任務,每擲一球,

他會說明此球是象徵意義,由誰刺到,那將代表個人與家族五年內的命運與神所

容許的恩賜。

6.刺球者:限族中男士。每一家族規定推派一人參加,不過其中有但書,如家族

中有身孕者,或家族剛辦喪事未滿一年者,皆不得參與刺球活動。

54 台北市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二

冊》,頁 347。

Page 35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45

(四)祭祀方法:

1.基模人舉行的 maljeveq 祭活動:以 Chialjavus(來義)之地箕模族的

maljeveq 祭為例。

此祭於每五年一次約在粟祭後一個月左右時間舉行,即約在八月份。maljeveq

祭的祭祀活動是有男祭師與女巫師各一位負責主理,男祭師負責 maljeveq 祭的儀

式活動;女巫師負責迎神召靈的祭祀活動,由二者在 mamazangiljan 的授權下辦

理 maljeveq 祭的工作事宜。

(1)預備祭:小米收穫完成粟米祭結束後一兩天時,大 mamazangiljan

Lovaniyua 宗族召集其它六家族 mamazangiljan 與男祭師商議訂定祭祀日期,日

期確定後,由男祭師分工,通知部落裡的族人準備各項工作。始於五穀出穗時,

如擇竹的地點、竹竿的選擇、竹槍的製造,隨即族人開始釀酒以待祭祀活動。

(2)正祭:

第一天

大清早,mamazangiljan 站在宅前石柱祭壇遙望大武山,左手抓一隻小豬,右

手持把蕃刀,大吼一聲刺穿喉頭,部落的壯丁們聽到豬叫聲時,迅即跑到部落西

方入口處達歐曼(da-umanq)部落舊址遺跡,約有三十坪大之共同首棚集合,在此

男祭師發令壯丁們急速跑到佳基路但安的舊部落,即於部落西方約八公里處,內

部落溪左岸,係為 Cimo(箕模) 部族祖先的發祥地,採取 ulalu 七片,即竹葉七片,

此七片竹葉乃代表箕模(箕模) 部族七個酋長祖神靈位之用。壯丁們得令後各自

盡其力奔馳至佳基路但安之竹林中,擇取七片竹葉後又奔回原地,則中最先到達

者,將會受到全部落人的歡呼與讚賞,接受七個酋長的輪流宴請,並祝其在五年

內得到最高的福氣。

男祭師由優勝者手中接得 ulalu 後,用蔓藤綁在四、五尺長的木棒上,以當

祖靈的神位,並立置於平石上,左持木製單杯及豬肉,以右食指浸杯內的酒,一

一向祖靈彈散七回,表示敬拜七位祖靈,又用小肉片投掛在七枝木棒上,並頌數

Page 35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46

句祝詞而歸。

男祭師回部落後與女 palaatsan (巫頭)到 Dauman 之地,到時即將把燃起火花

的葦幹置地,朗誦數句咒語後不回頭而歸。此日男祭師續又分別於午、夕時刻,

酒肉至加歐曼祭祀靈位,並做與清晨相同的祭拜儀式。後持一甕的酒(約容一斗),

由男祭師帶到大 mamazangiljan Lovaniyau 家與諸 mamazangiljan、女巫以及耆宿共

飲之,各戶擺設祭饌迎英靈。其它六位 mamazangiljan 也依序挨日向男祭司師表

示謝忱,續接第二日由東 Caljas mamazangiljan 家族、第三日由 mamazangiljan

Lovaniyau 家族、第四日由 Chialatija mamazangiljan 家族輪流作東賜宴。大

mamazangiljan Lovaniyau 家族賜予女巫一笊粟飯及一大把粟謝之。此日起與它社

保持連續,全社以休業之姿盡情飲宴閒談歡樂。

第二天

男祭師到加歐曼去祭祀祖靈,分別於朝、午、夕三回。到東 Caljas mamazangiljan

家族取得一甕酒,帶到大 mamazangiljan Lovaniyau 家歡飲(如同前日),部落人也

互相邀請親戚朋友歡宴。

第三天:活動完全與第二日相同。

第四天:活動完全與第二日相同。

第五天

將靈位遷移至大 mamazangiljan 家的前庭,其儀式是清早男祭師到 Chia-uman

之地把代表靈位的七片竹葉取回,與酋長慎選兩位耆老隨同至部落下方之

Aluputseputse 處,砍四五尺長的竹竿七枝,再把 ulalu 即竹葉由木棒解下,一一掛

插在各竹枝上,其中五枝插立大 mamazangiljan 家之前方砌牆下,布曹爾系的阿

波羅甘(Apologan)酋長家之靈位與其中之四枝則插在稍有距離處。剩下兩枝係由

Chialatiya 和西 Caljas mamazangiljag 家的靈位插在鄰家(Chivuljekan 家前面砌牆之

外,即在 Sadiljapan mamazangiljan 家飲宴,部落人亦帶酒歡飲。

第六天:在大酋長家照朝、午、夕祭祀三回,傍晚起又重覆歡飲。

Page 35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47

第七天:活動完全與第六日相同。

第八天:同上。

第九天:同上。

第十天

清晨全部落的人集聚於大酋長家,男祭師向設在庭前之靈位祭祀一番後向祖

靈祭告本祭祀已經完畢,並與女巫持盛酒的瓢供送祖靈。同時慎選兩個壯丁,其

中一人把大酋長庭前之靈位竹子,由中央劈落,阿波羅甘酋長家的竹子留下,其

餘四枝抓著上方至 Aluputseputse 處丟棄不顧後而歸。另外一人把 Sadiljapan

mamazangiljan 家前庭之靈位竹子切持至 Aluputseputse 之地丟棄。Lovaniyau 家族

大 mamazangiljan 與東 Caljasmamazangiljan 酋長家族各賞乙個新鍋給予兩位壯丁以

謝之。七位 mamazangiljan 也各賜一甕酒慰勞男祭師。

第十一天

酋長與部落的人集聚在男祭師的家,將昨日七位 mamazangiljan 賜予的酒拿

出來飲之,夜裏凡箕模人各家設宴巡迴歌頌,歡樂到天明。

2.箕模人與布曹爾人合併舉行之 maljeveq 祭活動

以 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的 djemuljat(刺球)祭為例,此祭每五年一次於芋

頭收穫後合併舉行。此祭儀式稱之為 djemuljat 祭祀活動。

(1)準備祭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家族與男祭師議定採取竹竿之日期,12

並於五日前

通知部落的人,時至,慎選十幾個壯丁們負責找竹園選採竹竿,並將竹竿扛回到

位於部落之西南下之地放置。五日後早上,壯丁們把竹竿由 Icacakal 之地搬到

mamazangiljang Lovaniyau 家庭中 palisi 後,13、14

經火烤直矯正大小接合後成為

djuljate (刺槍)。

竹槍是兩枝大小竹竿以小上下大連接,其相接部分用藤皮纏縛固定之。槍長

Page 35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48

約兩丈至三丈五尺,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家族的前庭廣闊,乃做為場地完成

製槍工作。然後把槍移到刺球場地建造刺球棚架,把槍豎立栓住以防倒毀。此日

起,壯丁們每天在此練習刺球。

maljeveq 祭的祭典裡,所豎立的祭槍都有其源頭的代表性,不是任人或家高

興多立幾根,就可以隨性而立,部落組織規範的十分嚴謹。在 Tjuauvuuvuje(內文)

之地Lovaniyau mamazangiljan本族舉行maljeveq祭的刺球活動,共豎立六根祭槍,

其中最長的刺竿且尖端開插者稱之「palisiyang」,由本家邏發尼耀宗族所持有;

另外祭師的槍稱之「Saljemedje」,祭祀時,特別給予花樣裝飾。其它尚有四根槍

都具有共同祖源之象徵意義,諸如 Alingu linguzan 家的槍是古時代的傳統

mamazangiljan 家,後併在 Lovaniyau 本族家勢內,其槍現有本家之弟 Mavalyo 家

持有;Palaurol 家同是古時代的傳統 mamazangiljan 家,此槍由 Qinaljabg(汽那樣)

之地的 Qaquwangan 家持有;Qavelje 家是內獅社的 mamazangiljan 家持有;Takilivan

家是大鳥社的酋長家,原屬本家而分離持有者,以上共有六根竹槍在表明

Tjuauvuuvuje(內文)之地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宗族得形成與分離之源由,在強

調團結、攻守聯盟來抵抗外侮。

在maljeveq的祭槍的長短與裝飾,都有一定約定成俗的規範,不可任意製作,

內在指涉著政治角力的意涵,所以 maljeveq 祭的祭典不僅具有祈福作用,更展現

權力的象徵。例如內文社裡舉行 maljeveq 時,只有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家的

祭槍可以裝飾且分叉,其它家嚴禁仿照,否則,將會遭致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家族的圍剿,族人的唾棄。

(2)正祭:此祭即是刺求活動,活動時間有五天。

第一天

這一天是本祭的開始,稱之「mivoaq」。大清早,把竹槍放在社口排好,巫

師到達後施法咒術。巫師把豬肉的油脂肪用又手拿的小刀切成小塊,塗在槍竿

上,完成後,把竹槍搬到祭場上,一根一根的豎好,由座架的男子,接握竹槍。

Page 35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49

握槍者及其所坐位置,很早就已經制約規定了,不可任意上坐。巫師在竹槍順

序繞行注酒, 據說是供奉祖靈的。接著巫師又分豬油給他們,由祭師塗在每

根竹槍上,而且在每一根槍繞行一週。然後,再把骨片繫在槍底往上 7-8 尺之

處,這個骨片稱之「paqelon」,據說這是神靈的糧食,在三個月前就準備好了。

隨後最年長的祭師,分三次把球往上空擲,此後其它的人也跟著投球。

一到午後,迎接祖靈的儀式就要開始。 這在 Aljuvuljuvun 家的庭院前堆著許

多磐石的祭壇舉行的,這由兩名祭師與巫師帶頭進行。供奉給祖靈的的供物,都

陳列在磐石上。主要是豬肉,還有一些利用骨頭切成碟子的相思樹皮,長一寸,

寬七、八寸。此外又用相思樹皮切成三、四寸,作成兩個連結似如連杯貌,然後

再將供物的容器備好,至於容器的數目與神的數目相同。

之後,兩位祭師到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家站在「qtjuputjupung」的一端,

大榕樹的下面,人站在北面的那一頭,向大武山悠遠的唱著:「我們現在供奉著

豬,虔誠的等著神靈,來罷」!另外一個年長的人,用左手按著小豬,再用右手

揮刀,把豬喉割斷,社眾就一齊呼喊:「巫—伊」。這時,巫師在一旁唸咒語,這

樣祖靈就會下來。據說祖靈 Saljemedje 是從 Similiao 之地的山崖的腹部而來。

祖靈降臨後,Tjuleng mamazangiljan 系統的貴族 Aljaljavab、Paregol、Kaloan、

Chiachiasupul 等四家持槍到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家訪問,這四家,當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家刺球的時候,前來一同參加。

當第一天的儀式結束時,由一位祭師把粟的莖點上火,然後丟棄,據說如此

可以避免不幸發生,這叫做「patsevong-ta-sepi」。

第二天

這個日子同上稱作「mivoaq」。從早上一開始就刺球活動,這時,午後,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家的貴族 Tokon、Taupili、Qaquuangan、Mavaliyo 等有四

家到 Tjuleng mamazangiljan 家一同刺球,刺球中,又到 Qaqu-uangan 家族訪問。

這一天,又要進行一種叫做「i-sani-u」的祭祀行事。這一個儀式,由 Tjuleng

Page 35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50

mamazangiljan 家的一些女人,穿著盛裝,在自家排成行列,通過預先修築好的昔

日祖先拓疆之路,即稱:「djalan na sini qizing」而到達邏發尼耀酋長家裡。他們

走進舊房子,接受檳榔與酒的招待,這時,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家的男子一

律不能進入此舊屋,所以擔任招待者都是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家的女子,他

們一同在屋內唱歌。他們離開此家後,又同去訪問 Qaqu-uangan 家族,他們視稱

這兩家是自己的舊家。

第三天

這一天稱做「sema-u」,即是送靈的儀式。這一天,到中午時候,大家停止

投球。這一天,一旦刺中球,必須這樣的放在槍尖上,槍在原位縛立在槍架, 一

直把球全刺在槍尖上為止,大家同聲歡呼,然後,宣告停止。

午後,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家的女子進行回拜儀式,稱之「i-saniyo」儀

式。由 Lovanitau mamazangiljan 家的女子到 Tjuleng mamazangiljan 家的舊屋接受款

待,回拜結束後,就在「se-umaq」即舊屋送回祖靈。這時候,巫師先在家中進

行咒術,他在屋簷下挾取相思樹的葉子,然後彈酒,先注在「achiyopuchiyopuan

家」的石柱,巡視庭院,再灑酒到槍上。祭師與巫師二人坐在「achiyopuchiyopuan」

家前的石板上,整理相思樹的皮與其它的容器一共有十個,把豬皮切開,分配在

十個容器裡,豬骨弄碎後,同樣分裝在裡頭。自此之後,三位祭師並排的站在

「achiyopuchiyopuan」家的屋端迎神之處,有一個人高聲喊,其它二人相聲和應,

這樣要叫三次,然後停止。其間巫師唸咒文,然後把酒注在供物的杯盤和石柱上,

如此之後,祖靈總算送走了。

其次,到薄暮時刻,要進行「mulilavolavo」的儀式,由 Lovaniyau 與 Tjuleng

等 mamazangiljan 兩家的男女青年,全部盛裝,聚集在 Tokon 家,然後經過昔日

的祖靈之通路,順次訪問 Chaljilabal、Paregol、Garulugul 等三個舊家,在那裡唱

歌,主人用酒招待,這一天,大吃大喝,樂不可喻。

其次是「lsopaslun」的儀式,即停止供物的意思。由祭師與巫師一同到

Page 35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51

Lovaniyau 與 Tjuleng 等 mamazangiljan 兩家施行咒術,祈禱一家平安,五穀豐收。

祭祀的第一天至第二天,他們每個人都不喝酒,但是,從這天起,就大喝大

飲,男女都一樣。mulilavolavo 的儀式共飲,演成互相跳舞,繼續下去,他們在

邏發尼耀與 Tjuleng 等 mamazangiljan 家演成盛大酒宴,男女開始共舞,這一舞會,

一直要到通霄為止。

第四天

這一天稱之為「mavusaan」的儀式。這時要把一直豎立在祭場的竹槍倒下來,

由 Tjuleng mamazangiljan 系統的 Punpulan 之地的 mamazangiljan 揮刀削斷留下尖端

下的那一部分,而成為適當的竹槍。Punpulan 之地 mamazangiljan 的妻子給竹槍唸

咒語,就是用豬油塗在竹槍上,然後用火邊燻邊唸,這是在架棚前面舉行的。

其次,Tjuleng mamazangiljan 家的一些青年,一同拿著竹槍奔往部落外的叢

林裏面去,到處亂竄。叢林裏預先安置著用草做成的傀儡,由一個青年人割下草

人頭帶回部落的棚架祭場,在圍著棚架唸咒語的女人要繞行三、四回,然後把割

下的草人頭放在棚架裡。女人一面用火燻,一面唸咒語,據說可以拔除災難。這

樣割傀儡頭的事,只限於 Tjuleng mamazangiljan 家才有,其理由據說,邏發尼耀

酋長家的祖先是女的,沒有這種儀式。竹槍割斷後,有的做扁擔、竹棒或製成汲

水筒等。從前,據說在這一天要出去狩獵,不過,現在沒了。這一天相當盛大而

熱鬧。

第五天

這是出去狩獵的日子,各 mamazangiljan 家都趕到自己的狩獵區去,或有的

召請巫師到家將惡靈不要進入,祈求家人、家畜、家具平安,此祭稱之「mavusowan」。

本祭結束,從各部落來的親人就各自回家了。古時祭後,此祭是舉行出草的時候,

到敵對之部落馘首爭英雄。

(3)後祭

Page 36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52

後祭稱謂「mavusoan」或「pusau」,到七月才舉行。行狩獵又在各戶招巫以

做各種祈福。後祭的程序如下:

3-1.準備祭:只有準備酒食,無須其它的準備。惟有前後祭間隔過久而祭場荒蕪

而再行除草清理而已。

3-2.祭祀:迎接祖靈自南方歸來,大家到祭場供饌以祭,不舉行刺球儀式,其他

祭祀則一如前祭。如此數日後,將所有饌物裝入籠裡而送祖靈出社外一定

之場地,將之棄置地上而歸。

3-3.祭後之活動:「maljeveq」祭後,大部分舉行狩獵,在古代則有出草馘首的行

為,又再各家戶各自招巫以纕拔留在屋內的惡靈,或對人、家畜、家具、

健康等的纕拔納福。

(五)刺球祭的意涵:十個善靈球的意義。

第一球:祖靈五年一度來臨,已經來到祭祀的會場。

第二球:希望祖靈跟族人一同進行排灣族古老的祭典。

第三球:希望大武山的祖神與造物者,從天上俯視並庇佑我們。

第四球:希望我們獻祭杯時,天上的祭師和我們同歡。

第五球:請創立五年祭的首席巫師,在刺球座架下照顧我們的祭竿。

第六球:我們正在舉行五年祭,歡迎眾善神一起來參加,並庇佑賜福。

第七球:祈求造物者及天、地、穀、河、獵等五神讓族人能豐收。

第八球:祈求所有狩獵英雄,滿載而歸。

第九球:祈求有罪者、病痛者給予恩待赦免或解除其病痛。

第十球:對獵殺的首級喊話,希望他們子孫一起跟到好地方。

(六)祭歌

祖靈祭歌有很多種,如祭前、祭中、祭後等都有不同地唱法,但在所有祭歌

中,只有刺球祭的祭歌是在場所有者都可以一起來高歌同唱的,在刺球的過程,

祭歌會隨著祭儀行為的節奏營造不同的氣氛,使會場顯得與祖靈同在,場面聲勢

Page 36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53

浩大。

1.拋球前歌詞的音譯內容:

ido Saljemedj chialjimaza-u itjua suvinigqatsan iyaqo iyao

來呀!祖靈 Salemedje 到這裡有祢開拓的地方。

Vingqatsan na qadau Salemedje-Laliyava iyaqo iyao

Salemedje-Laliyavan!祢是太陽神誕生的祖靈。

Sa-u tsizutsizuwan tovusam tojaljayan iyaqo iyao

去吧!累積更多的粟種、芋種。大家一齊來!大家一齊來!

Sa-u Azuwanan to qiman to vanan iyaqo iyao

去吧!那邊還有獵物、山林田野。大家一齊來!大家一齊來!

Jalimastau na qaljaqalja mayapatalatalq emaza binadjulo

敵人呀!來到這裡,不要吝嗇你們的頭顱,這裡有為你們準備好的好

地方。

大家一齊來!大家一齊來!

iyaqo iyao

2.刺中球後的歡呼聲中,所唱歌詞之音譯內容:

iyaqo sujalja qiman sujalja vazunan sasini pakurukolj nivuvu

大家一齊來!因為由祢的加持,由於祢的來路(力量),使祖先為我們降

福。

Vasa sa vaqo sa venan sa vavui sini pakurukolj

有芋頭、小米、山鹿、山豬降福。

Sapa gaugavan sa tavela e sa pagolegil tolinovozaqan

讓我們供奉祢----祖靈!惠予接受讚美我們對祢的敬畏。

Sinijaluqang asi paumaumauq asi paliljaliljau asi kurowan asitsivuwan

Page 36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54

使從巴武馬地區、恆春地區、台東地區、小琉球等地的祖靈能有來到

達這裡的意義與目的。

Iyaqo eniyapasalyo wa qadau tsai tjuleng tsai lovaniyau tsalja iyaqo

我們都相信:太陽神不會錯愛邏發尼耀、久冷及所有的家。

Amayananang tsala tsinatsananan ino gamanan maljigu wa qadau

自古到今,永遠一樣,我們遵循著做讓太陽神喜樂的事。

Eniyananan alap towa tsautsiru wa qadau amasi vinqatsan

但是,直到現在,我們還沒有拿到從發祥地的太陽卵?

從刺球前到刺中球後的祈求與讚頌,我們可以發現 Tjuaovoovolje(內文)之地

所崇拜之神是太陽神,所祭拜的祖靈是 Saljemedje-Laliyavan。在本祭之刺球活動

中的每一個球,都各具芋種、粟種、豐獵、畜禽、健康等之象徵意義,而在刺中

時,全場歡呼唱及到 Paumaumauq(巴武馬)地區、Paliljalijau(恆春地區)、Paqaluqalu(台

東地區)及再到 Sakibao)小琉球迎靈共享此一榮耀,然這些地區正是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家族之祖先曾經住過的地方。從此,可以證實,Cimo(箕模)部族與

Sakibao(小琉球)人是有淵源關係的。

國內外的人類學家皆以為「maljeveq」是排灣族的共同祭祀,但在排灣族部

落的說法並不一致, 例如 Laval(拉瓦爾)人似無此祭,因此,筆者要探討 maljeveq

祭的活動,如果只是排灣族內部分群體所舉行的儀式的話,我們是不是要重新確

定 maljeveq 祭的地位,並不足於代表排灣族全體的文化特色。

日本學者記載「排灣族中之 Vutsul(布曹爾) 部族及排灣三番,55有每五年一

次大眾共同祭祖靈之習慣,在此稱為五年祭」。56而後繼研究之國內學者專家,亦

援用此名或創名為「祖靈祭」來定義排灣族內的 maljeveq 祭。但是,族內的耆老

55 排灣三番係稱高燕、下排灣、查力西等三社。 56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慣習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譯註,《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三冊》,頁 54。

Page 36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55

們不樂見改變原有的祭名,認為改變祖先所使用的名詞,在這最重要的祭祀風俗

上是件忌諱之事,所以筆者仍以傳統 maljeveq 祭的說法,來敘述其內涵。

本祭在日治時代被列為是蕃人的陋習而遭致全面禁止舉行。使到 1934 年以

後,唯恐遭受日警的殺害,排灣族內已經沒有部落敢舉行 maljeveq 祭的儀式。在

日本臨時台灣舊慣習會 1921 – 1925 年所記錄之有關 maljeveq 祭的《蕃族慣習調

查報告書》中之內容,都是利用當地駐在所日警所做的現場採錄或耆老口述歷史

之紀錄,因此,內容上有些不夠周全的地方,而導致祭式行為的部落關係與宗支

系統無法連結的現像,因而在探討研究上會遇到難於克服的瓶頸是可預料的。

一個民族優質文化的失真失傳都是族人最緊迫關注之事,因此,欲藉著研究

的結果, 建立 maljeveq 祭祖先留下的基本信仰。試圖從文獻探討與耆老的歷史

口述探討儀式行為內在之意涵,做出儀式全程中有系統的比較與詮釋,設法找出

文化實質的意義。讓正在進行 maljeveq 祭復振運動的各村落,在儀式行為的進行

中不流於政治色彩濃厚的佳年華會,讓具有族群代表的文化特色成為民族精神的

象徵而永遠的長存維續下去。

第四節 生命禮儀與 mamamzangiljan

排灣族對生命禮儀的慣習十分嚴謹,例如「命名」必須援用品德良好 ,有

豐功偉業或有特殊貢獻的祖字輩名字,而且要很清楚的告訴家人是哪一位祖先的

名字,不可以因有同名的祖先而混淆了名字的來源。「結婚」的程序更繁瑣,從

求情,求婚、定情、定婚、贖罪、結婚除都一定的規矩,缺一隨時可以解除婚姻

關係外,最大的爭議點,在兩家的社會地位分別係屬何家 mamazangiljan,其

mamazangiljan 的地位大小如何?男方是要娶或贅,女方是嫁或招都要經過一番翻

長久的協議,才能決定。所以排灣族的 mamazangiljan 部落社會十分重視生活倫

理,對先後大小的規範一絲都不能發生錯誤,面對迎向未來的小生命也都能給予

期待的尊重。但是,像類似優質的傳統文化,居然會被統治者視為應該破除的風

Page 36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56

俗習慣,列為改革不良婚喪習俗的項目內。殖民者的觀念是一定要把原住民習俗

改變成為像他們漢式的認同,才算成就文明的德政。

然對以上作為,筆者並不為是的想法,認為一個國家沒有資格把一民族的文

化完全改變成像自己的文化一樣,這是謬誤的同化政策。但像如居住安全方面,

若能把房子從茅屋蓋成鐵皮屋、瓦屋到安全性高的鋼筋水泥屋頂,然後要求重視

居家衛生等,這是大家可以接受的生活環境改善政策。所以,所謂「文明」?主

流社會常誤把「文明野蠻」的行為視為幫助弱勢族群的德政,殊不知弱勢族群也

有文明的文化,所以異國外族不要把存有的文明文化根絕拔除,不然原有民族的

本質一定會受到傷害而改變,這將導致萬劫不復的民族大浩劫。因此,主政者一

定要改變這奇怪而且自私的觀念。

一 、puvaljau(終生大事)

排灣族對男女感情的問題十分重視,規範嚴謹,講究門當戶對。擇偶不是本

人決定對象,而一般由 mamazangiljan 決定或父親請求同意即可成婚。以下是結

婚必須經過的過程及應注意的問題事項,茲說明如下:

(一) ljemizau(問婚):投石問路,指點迷津。

1.擇定追求的對象:排灣族社會有一個十分嚴謹的社會倫理,男女青年的婚事有

其一定追求遵循的脈絡,在不同的組織結構裏,談論婚姻是需要付出代價或超越

障礙的。因此,不論男女方在決定追求理想時,都必須慎重顧慮雙方的社會身份

與地位是否門當戶對,才能決定暗示或託人傳達情意。

2.暗示葡萄成熟時:吾家有女初長成。在封閉保守的部落社會裏,她會像春天盛

開的花朵,在四周綻放著溫馨悅人的香氣,讓撲鼻的香味強化了尋芳客的脈膊跳

動,尤其正值血氣方剛、風流倜儻的男子,為之一見,猶如被閃電震住的模樣,

無法認清置身何處?讓人心儀的美少女確實會有很多仰慕者青睞,君子好逑是常

發生的事。但在女方一段期間的觀察與熟識,俟其有如意郎君時,她會偷偷告訴

Page 36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57

母親幸運兒是誰?母親便會懂得如何婉拒其它的人。有時害羞的少女不敢坦然以

對時,卻會暗示摯友心裏的祕密,想藉著她訴說鍾情傳達愛的訊息。

3.愛情慢跑獻殷情:少女的心意定奪後,原本許多追求的候選人自然在知情後逐

漸的打退堂鼓。假如屬意的男友只有一位那就單純可以找一位適當的介紹人陪同

家人到女方問婚。但逢有難於抉擇的兩三位男主角時,那就辛苦他們了,他們必

須更加努力表現,只要有閒暇時間就得到女方家幫忙工作,夜裡還得陪伴老人家

聊天剝花生,大家一同盯住女朋友的心靈深處(傳統規矩不准到外面單獨約會),

直到夜闌人靜才能回家入睡。

4.決定介紹人:排灣族年青人的戀愛方式是沒有自主性的,一般在家裏談戀愛,

男孩子的對象是女孩子之母,女孩子在旁陪坐,淺笑看著聊天或小聲應答。如果

聊得太晚或小女孩不喜歡,她可以禮貌的示意先入床睡覺,男士們對此舉動並不

為意,因為他們知道主控權在她的母親,並以討好其母為上策。傳統擇偶的條件

除了門當戶對外,男孩子以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刻苦耐勞、勤奮工作做為選擇

的標準。女孩子則以擅長做家事,懂得人情事故且事奉父母至孝為理想的尋找對

象,並沒有所謂追求財富為條件的想法,雙方只求有個安定幸福的家就心滿意足

了。

(二) pusavi-i(求婚):男女相悅,徵詢父母及各家族之意見。

1.天賜良緣:傳統排灣族的結婚程序,求婚是一個成就婚事的關鍵,一對小情人

能否被成全心意,決戰在此一階段,女主角可在決定之前表明心儀,希望有情人

終成眷屬,但這種奢望很難如願實現。在父母價值判斷掌控全局的社會中,他們

難以體會兒女的感覺,一時常會受到親族或 mamazangiljan 的影響而做出改變子

女主意的決定,這對成熟中的兒女來說,雖然造成無法彌補的終生遺憾,但面對

祖先定下不合情理的陋規,加上習以為常的部落觀念,憶起相聚快樂的日子,只

有內化成默默的祝福,自己卻承受著未來生命的挑戰。

2.決定贅嫁:排灣族的結婚可分嫁娶與招贅兩種方式。在求婚的過程,只要雙方

Page 36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58

決定採行那種型式就表示圓滿同意。一般嫁娶者的成立,在嫡長子的嫁娶或非嫡

長子的創家結婚;而招贅者的成立,在女方為嫡長子時要求,依俗不論是男或女

的嫡長子都必須留在家屋繼承家業,因此,結婚時,女的要招郎,男的要娶媳婦

變成是一個傳統的結婚原則。在排灣族的社會入贅是一件不名譽的事,猶如一位

沒有能力且奴性堅強的人才能成就。但是,換個角度來說,招贅是代表男人有能

力,因女方的需要而入門者稱之。然在 mamazangiljan 家族嫡長子相悅而論婚嫁

時,召集部落會議以兩家族之社會地位大小來決定從屬關係,但是又有部份如箕

模人,不論是王子哥或公主姐,常見只愛美女或俊男而不愛祖先傳承的錦繡江

山。

3.決定婚型儀式:排灣族的社會是有貴族階級的社會,傳統的婚姻制度嚴密的規

定著不同祖源系統分類的原則,然對系統分類的原則要求十分嚴苛,任何一件婚

事都要邀請德高望眾的耆老與當家主事者,同赴 mamazangiljan 家秉報請益,並

共同研議最適當的婚型,否則逾越法則場面就不堪收拾,婚事不但受到阻礙也無

法進行,還要賠上違背結婚法則與社會倫理等許多罪名。因此,每一個人不願嘗

試去冒犯規定而慎重其事遵行之。排灣族的傳統婚型分有五種,以下如說明:

(1)venadis(mamazangiljan 式婚)型:封立在各部落的本家 mamazangiljan 子女結婚均

適用之。結婚前,男方派員代表與介紹人共赴女方家的祖家告知訊息,造訪時攜

帶中豬約三十公斤送給女方祖家人以示最誠摯的謝意,並歡迎於良辰吉日邀請親

朋好友前來參與盛會。與一般平民結婚不同的地方,則在儀式中配有藏婚、強婚、

盪鞦韆等的規矩儀式,還有聘禮多、豬隻至少要五隻以上等條件。

(2)paraljein(貴族式婚型):貴族家庭係為本家 mamazangiljan 的三等親族均適用此

婚型,除不做造訪女方婆家之祖源家與藏婚外其它儀式同如頭目型式的結婚儀式。

惟其豬隻規定需要準備二至四隻,不得少或超過。

(3)patjumaq(平民式婚型):本家 mamazangiljan 三等親以外的親族皆屬之,然只許

殺一頭豬,但搶婚的儀式不可免。

Page 36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59

(4)tsematsulu(鰥寡式婚型):失去丈夫或妻子者結婚的類型。此一類型的婚事,如

果男的是贅夫或女的是嫁出去的,他(她)們的二度梅係由入贅的家門或死亡夫

婿的父母為他(她)們主理婚事,並將他(她)們視為自己的子女娶或嫁出去。

每次舉行這一型婚禮,家人皆籠罩著感傷、痛苦、捨不得、無奈、不得已以及祝

福複雜的心緒,大家都感覺無辜又無力,歡樂之餘眼眶總是充滿淚水,使得參與

盛會的親友百感交集,無法釋懷,從眼神看的出有些拾不得的尷尬表情。

(5)miljaljuma(離婚者式婚型):離婚的人在排灣族人過去的看法,像似魔鬼化身,

村落的每個人幾乎都不敢靠近她,尤其對離婚的女人更是不屑一顧,深恐看到了

她,會沾染到她的惡習。所以為人父母者,遠遠看到離婚的婦人走過來,就會馬

上招呼子女們趕快躲進屋內,不要看到那不潔之人,直到人影不見了,才會把孩

子從屋內叫出來繼續玩耍。由此可見,排灣族人對離婚的人是多麼鄙視。

3.決定聘禮:聘禮的多寡要視婚型的類別;mamazangiljan 式的結婚其聘禮當然最

多,規定也最繁瑣。常見的禮品有陶壺、琉璃珠、首飾、香煙、衣服、毛毯、鐵

製品片、檳榔、荖葉、石灰、酒、豬肉等物品,其他的婚型不能超過 mamazangiljan

式的聘禮。其中以陶壺尤最,它象徵著 mamazangiljan 家族的意義,平民家庭不

宜使用。鰥寡式的婚姻得視其結婚後在家的表現,原婚家會斟酌情形帶給他(她)

們一些禮物,而離婚者的結婚,大部份在沒有陽光的日子裏草草完成,並不談些

甚麼禮聘。

4.決定女儐相(伴娘):女儐相的條件是以母系阿姨的未婚女兒為優先考量的對象。

決定時,按照阿姨們之女的大小依序排定,以年齡最長者中選。但是有一個但書,

伴娘的年齡不可大於新娘,而伴娘的年齡如果太小,新娘可從其摯友代勞充任,

但她只是義務幫忙,並不具實名地位之伴娘。

5.決定主持人(mamazangiljan):排灣族的 mamazangiljan 是權貴,是部落事物全權

的主事者,因此他變成部落人結婚當然的主持人,這個主持人的位置是不可被取

代的。然而遇有一個部落有聯族頭目共治時,得視辦喜事的家戶係屬何家宗族系

Page 36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60

統,就可明白該由何人當任主持人。

6.不成功的理由與情形: 一般求婚不成,那是雙方尚有盲點需要再溝通或澄清。

排灣族人的求婚儀式很少一次就過關,女方的條件也不會一次全盤拖出,為了斗

量男方的誠意,男方必需要有耐心的接招。然在婚事談判過招的同時,自然會感

受彼此存藏的冷暖,循著善意的話語,就能懂得如何自處?加上介紹人的暗示與

說明,問婚者就更能知道進退了。

7.指腹為婚:原古時代有這種風俗,那是在兩家情感甚篤之際,用一方未知的結

果來賭注孩子未來的婚姻,以增強永續發展雙方的關係。當孩子落地時,如果是

同性,就有一方收為養子,倘若巧為異性,如同天從人願,自會擇日宴請親朋好

友,並公開表態成為將來的親家。

(三) puqetsen or isutju(訂婚):設下障礙,不准有人再侵擾或提親。

1.vinadisan:訂婚當日的前一個晚上,女方家長必先通知邀請 mamazangiljan 蒞臨

參加。次日大清早,男方家才能把已經養了兩三年以上的大肥豬送到女方宅前,

此豬是專為兒子等待訂婚用,我們稱之 lemagilje。過去的傳統婚禮沒有豬是很難

成全的,所以男方家一定要先提前二、三年養豬,豬養的越大越有榮耀。然宰殺

這條豬是有其儀式過程的,之前,男方把所帶的一甕酒稱之殺豬酒(sitsulju),

由當家者開封倒一杯酒祭拜神靈後才能操刀。等豬殺完後,女方會按照親族關係

的親疏分送豬肉,基本上以至親家人為分送對象之原則,其它未分得生豬肉者,

可在下個儀式分得用竹子串成的熟肉,其中包括一個粽子、一塊血腸、五花肉、

豬肚、豬肝等傳統殺豬的禮物,而 mamazangiljan 應得的份量是在頸部,稱金德

安(tjintean)。在這段整個過程另有一甕酒祭拜,這一甕酒稱之西發迪發迪斯酒

(sivadivadis),即為分配之意,每個家應得分量的生肉分完後,所剩下的生肉全

部放進大鍋裏熟煮,煮好時,取出熟肉分成兩部份,一部份則以到場人數加上親

家的合計數,而用竹子串成平均每人一份的傳統禮物,其中頭目的份量要與眾不

同,必須要看得出比一般人多;另外一部份熟肉,由專人切成肉塊做為桌上佳餚,

Page 36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61

並有一甕一甕的酒提供享用,親族們可以飲酒作樂喝到晚上,此段程序稱之

alijavan,即為人眾興盛之意。

2.點交聘禮:到了晚上,男方邀請親朋好友由介紹人領軍浩浩蕩蕩帶著聘禮到女

方家送禮,這時,最重要的是部落頭目是坐上賓,係由雙方家長事先共同邀請的,

如遇男女方宗族不同,兩家的頭目都要分別同時邀請。緊接著在女方家講妥了儀

式程序後,首先由頭目詢問男女主角是否同意此門親事,徵詢的結果是經過雙方

同意時,才能開始進行下一個順序,把求婚確定的事物重新說明清楚,並悉數由

男方家派出的調解者來一件一件公然取出所帶的聘禮,認證無誤後才一件一件的

交給女方父母點收。如遇有聘禮不符或發現處理的方式並不合乎傳統規矩時,現

場的女方代表都會直接表達嚴厲的異議,讓問題先溝通解決再議。但是,有的女

方立場會堅持到男方的誠意補齊或準備的聘禮沒有瑕疵後才能繼續談下去,因此,

每逢發生這樣的情況,場面會變成突然緊張冷清,頓時猶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準

備心緒,雙方臉上籠罩著成對比分明的敵意表情,男方在此時只能緊張的低聲哀

求,女方卻瞪著眼放出不諒解的忿怒,一面倒的提出批評與斥責,如果情勢發展

到不可收拾,在無法擺平的情況下,頭目適時懂得運用權威與合理化的言詞,讓

雙方各有滿意的下台階來相互得到諒解,使這尷尬氣氛煙消雲散而獲得平息後,

又回復良善的對話與盼望。

3.女方笑納收禮:準備聘禮、點交聘禮的任務是專業性的工作,每一宗族都有專

人負責。每當一有喜事,為使定婚的儀式順利完成,都必需請他來協助幫忙,不

然,發現了瑕疵則會引起公憤,因以為誠信問題而議論紛紛,也因此會把儀式拖

延到深夜,還是不能得到結論。如果震怒了 mamazangiljan 則有可能下令改天準

備好了再擇日辦理的結果,這都不是所樂見的。所以男方在此一程序,猶如在議

會被詢問的壓力,希望馬上得到提案通過的解放與喜樂,當男方家所點送的聘禮

完整無缺時,女方家報以感謝之心點收接納。否則,女方當是男方家長沒有誠意

娶自己的女兒而故意搪塞了事。

Page 37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62

4.定婚信物:排灣族定婚的信物並不是由男女雙方準備交換,而是由當家

mamazangiljan 贈送陶甕(djilong)來確認這門親事。贈與陶甕的意義:一則表示

恭賀獨立自主成家立業;另則明示該家是我自主管轄之家,自始起有權利與義務

擔負家族事務之責。

5.贈送紀念品:原始社會生活水準低落,日常生活用品缺乏,據本鄉耆老黃秋美

稱:「在一次婚事裏,有機會接受紀念品的對象者,只有 rava(伴娘)。依俗伴娘

要從母親姐妹的女兒們擇定」。所以,表姐妹結婚時,該輪誰作伴娘早已確定,

但我們所看到的總是吵吵鬧鬧的決定,因為任何一位小女孩最不甘心的一件事,

就是一生沒有當過女賓相就結婚了。因此,在結婚之前,母親們也會加入行列競

相為自己的女兒爭取擔任女儐相的機會。

6.決定地點與日期:訂婚時,只談大約結婚的日子,至於確定結婚的日子乃留待

回部落時,視有無意外事件或犯沖忌諱的迷信發生,這個決定權則以尊重巫師的

建議為原則,來配合選擇黃道吉日舉行盛大婚禮。原古時代各部落間因交通不便,

兩地相距甚遠,加之先祖數算日期的知能拿捏不準,所以派專人的方式通知異地

親族來參加喜宴時,得加來回路程的時間以約五日內完成為宜。其中有其用意,

一則體諒跑腿者當日往來之辛苦;二來,到了親戚家傳信完後尚可住下幾天與在

地的親朋好友相聚以解久別之苦、相逢之樂,然後,等著欲往參加宴會的親友充

任嚮導一同回家。依據排灣族的結婚規矩,決定結婚的日期,女嫁者以男方為主;

女招者則以女方定之;舉行結婚的地點皆以自宅為原則。

7.puvaljau(結婚):找到依伴,共築家屋。

排灣族的生命禮儀最隆重的儀式即是結婚,尤其 mamazangiljan 式的婚型繁

文縟節的禮數,實有需要深入探討澄清,茲例舉傳統 mamazangiljan 家族結婚的

儀式,說明如下:

(1)第一天

大清早大地尚未卸下薄薄的黑紗之際,男方家主與至親家人代表到介紹人

Page 37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63

家門輕輕敲醒他的睡夢,請託引領到女方家報佳音,告訴她們:「我們選定的日

子很好,今天部落裏沒有人意外發生,也沒有其它可以阻擋結婚進行的事情,我

們就如期照常舉行」。

天剛亮,男方家人抬一頭豬送到女方家裏,這條豬稱之 inilisijan,專送女方

自主處理。至於處理的方式與訂婚時的 venadis 過程相同,不同之處則是由女方

家人操刀殺豬,分配豬肉的對象全是女方家族。而留下部分煮熟的肉切好擺放桌

上,女方準備歡喜家族嫁女兒的喜悅,讓大家分享有女兒的榮耀。飲酒作樂一直

到晚上結束後再繼續陪著青年人跳舞到深夜。

在這夜裡的團體舞蹈中,有一個特別的餘興節目,就是男女新娘要告別青

春的單身生活,藉著今晚是最後一個晚上,準備紀念品送給知己好友。在贈送紀

念品儀式裏,他(她)們是用對唱和應的方式,唱出美妙的旋律,生動的情歌,

來表達內心深處難捨與無奈,唱著唱著唱到深情處,大家眼淚不禁落下來。

正當屋外青年朋友跳的起勁是多麼火熱,這麼的捨不得,但在屋內坐滿的

男女雙方親戚,馬上就要面對面的互揭瘡疤,女方親族將直接向男方家族討回公

道,過去男方家人對女方親族所作所為所種下的恩怨提出批判,男方家族對女方

家族所提出的控訴罪證,男方家要趕快回應讓女方滿意的回答。如果女方家不滿

意男方家的回應,女方家可以提出金錢或物質方面的條件,在經仲裁人士認證後,

當場決定賠償的條件結果以及承諾實現的期限,這種儀式行為稱之「paituqulje(贖

罪)」。在這個儀式裏,被女方家族點到的男方親戚,男方要負責通知參加不可在

贖罪儀式缺席,如遇有缺席或不服女方親戚提出的要求條件者,只好由明日辦喜

事的男方來接受承擔。否則,女方親戚的心結未了,女方親族有權透過這個機制

斷然阻止明日之結婚儀式,一直等到女方了結心意後再議。從阮美桂耆老的解釋:

「這個儀式存在著讓新郎與新娘在雙方家族共同祝福下,毫無瑕疵的建立幸福美

滿的家庭」。

(2)第二天

Page 37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64

清晨天色未明,男方家人早起準備設宴的菜餚之際,殺豬聲劃破了寂靜的

夜空,孤落的星光漸漸被海裏綻放的曙光慢慢吞噬,膽怯的小鳥被驚醒了,當飛

到樹梢唱出今天的第一首歌時,發現大自然已經把原來的旋律譜成「結婚進行曲」。

村裏的人正踏著輕快的腳步,前往結婚的地點,祝福有情人終成眷屬。正當大自

然與人世間的事物交織運行之際,新娘的青年朋友們偷偷把她隱藏在大地的隱密

處,故意為難男方家族,並意味著育女不易,對家女出嫁的不捨。在這儀式中,

男方總要詢及女方家人新娘身在何處?但他們守口如瓶,默不回應,只好發動家

族人馬即刻到有可能藏匿的地方去尋覓。一般來說:躲藏新娘的地方都在自己田

裏的工寮,而負責藏匿者由其婚前好友所為,他們利用天色未明摸黑前往藏身之

處,而在這過程裡十分忌諱男方派奸細刺探。當男方家族的年青人開始尋找時,

大群部落的人也會湊熱鬧自然尾隨的分組於後協尋助興,使平日清靜的野林,添

增滿山喧譁的笑鬧聲。然山中網狀複雜的小徑,方向難以辨認上路,大夥兒猶如

無頭蒼蠅到處亂飛,不知走向哪一條路,才會找到新娘?到新娘被人發現時,立

即會通知新郎前來接應,當雙方主角見面了,大家就開始大聲歡呼,隨即帶著輕

快的腳步,快樂的歌聲,背著新娘送回女方家。新娘被帶回家的同時,男方獲悉

新娘已經被找到的喜訊,就立即派出數十名健壯大漢帶背巾到女方家準備搶婚,

當他們走到女方家門前,女方家族已經不干示弱的擺陣,也派出英雄好漢擋在門

前候駕。當男方做出想進屋帶走新娘時,雙方一語不發就開始進行搶婚的肉搏戰,

經過幾番的纏鬥,女方終究要製造不敵的結果,否則,繼續交戰下去,難過人牆

阻擋,所安排的戲就沒法繼續演下去了。

男方擺脫了門前人牆的障礙後,就必須迅即進入屋內把新娘搶拉到屋外交

給負責背新娘的壯漢。在行程前,男方的耆老大聲呼喊讚頌,此時,爬在屋門頂

上的耆老把小豬用蕃刀刺殺,小豬發出淒厲的叫聲,眼見女兒就要被背走的家人,

難過的哭訴著,而男方卻歡愉的唱著,人生的生死離別莫過於是而已,傷心的樣

子猶如失去爹娘的哭泣,快樂的心境如獲久旱逢甘霖。槍聲終於響了三次,男方

Page 37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65

總算把新娘搶回家中了。

新娘被搶到夫婿家後,馬上送進屋內梳理妝扮,有一些婦人忙碌的幫她換

穿亮麗的傳統新娘服,展現一生中最美麗的樣子。新娘從早經過一番折騰後,臉

上難免會有些倦意,但仍難以掩飾其楚楚動人模樣。在設宴款待所有的貴客好友

之際,坐上桌用膳之時,介紹人與新郎進屋牽引新娘到屋外開始用檳榔

pasedjalu(接待)每一位客人。在 yasedjalu(接待)的同時,每位長者歡喜的接納新娘

的一份誠意,就連背在身後的嬰兒都要接受誠摯的招待,然在取得新娘所贈送之

檳榔禮物之餘,老人家自然地道出冗長的頌詞來祝福一對新人。眼前看見的場景,

在每一個角落可以聽到此起彼落讚美的歡呼與歌聲,竟把整個歡樂氣氛推到人群

心中的最高點,使每一個人吃的過癮、唱的舒服、跳的快樂。俟新娘 pasedjalu(招

待)繞完一圈後,她們才開始坐下用餐,廚師們會特別留下一桌菜餚,專為新娘

子吃飯使用。新娘子吃飽後,緊接著大夥兒會自動把剩菜集中到場中,讓老人家

繼續飲用,青年朋友們會踴躍地用傳統舞開始陪送新娘子,大家牽手並圍繞著跳

起舞來,又再次掀起高潮,一直跳到場中喝酒的老人家全部離開了,歌聲才會隨

著放慢的腳步逐漸散佈慢慢消失,這時意覺到大概是次日清晨三、四點了。

(3)第三天

在這裏的儀式我們稱之為 pasavavuwa,即是帶新娘到男方家的田裡認識工

作。這一天上山工作,不是只有男方家人陪同,部落裏的人歡迎一齊來作陪,藉

著此日探試新娘是否是上田的高手?還是適合擺在家裏的花瓶。到了下午,大夥

兒回家食用男方準備的菜餚時,在飲酒作樂之餘,評長論短的把在田裏的見狀表

達出來,如果論定新娘是勤勞型的,大家會讚美男方家有福氣,家裏增加了一個

能幹的好幫手。如果新娘不是上山會砍材下水會打魚的人,親族們也會找到理由

來讚美新娘,她是一位家庭主婦型的女人,一定會把家裏打理的很乾淨且會孝順

侍奉公婆,使整個晚宴的氣氛更顯得快樂有熱情。今天也如昨天一樣,大家跳舞

到天明。

Page 37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66

(4)第四天

前三天的結婚儀式,每到深夜晚上,新娘子依然回到娘家睡覺。在這一天

早上,換成新郎到女方家田裏工作亦稱之 pasavavuwa。女方家看到新郎工作技巧

熟練,動作敏捷、刻苦耐勞,像機器人一樣不怕辛勞,女方家人深以為由此女婿

的勤快表現,不會擔心女兒將來的生活受冬挨餓而感到榮幸驕傲。同樣的,女方

家也會準備宴席來招待陪伴上山的部落人,在這裏再跳一次最後的團體結婚舞,

在舞中依俗新娘可以先上床入睡,新郎則要負責陪同客人一起跳到曲終人散。但

是在此時,新人的入洞房時間完全被控制在跳舞的時間裏,如果親朋好友們故意

鬧的兇,他們會把跳舞的時間拉長,讓新娘小姑獨處的時間很長。然而常在此時,

介紹人會居間打圓場,希望大家高抬貴手放過新人,讓他們早日做人,並宣布今

晚的舞會就到此為止。舞會停止了,但酒可以不受限制的繼續喝。到最後由介紹

人引進新郎入洞房,一定要看到新郎與新娘同床入睡,並共用從男方攜帶的一件

棉被蓋好,介紹人的任務才算宣告完成。

排灣族人入洞房有一個很神秘的禮俗,新人要行周公之禮之前,新娘的裙

子是被母親用針線密縫成褲,新郎當晚不能用手而規定只能用牙齒解開裙子的線,

若無法當晚解套,第二天乃需繼續努力,視其成事而後行之。在這一段時間,最

擔心的是新娘的母親,她每天早上起床第一句問話就是:「你(妳)們好了嗎?」

有一天女兒回答說:「我們很好了」。這表示已經完成行周公之禮,如此母親才如

釋重擔的安心了。此日才正是全部完成終身大事,新娘將帶著嫁妝到新家,從此

過著夫家或分家之幸福美滿的生活。排灣族箕模人的結婚儀程中,並沒有進行盪

鞦韆與爬樓梯的儀式,一般這個風俗常在北排灣如三地門鄉、瑪家鄉等地之排灣

族之布曹爾與排灣等人可以看見,而鄰近的魯凱族社會亦有此一風尚,部份地區

之排灣族會養成這樣的習慣,是不是受到魯凱族群之影響,我們還要深入了解研

究才能找到結果。

(二) patsuludavuvu(傳宗接代)

Page 37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67

1.metsiljoq(懷孕):排灣族人在獲悉女人懷孕時心喜萬分,對懷在肚子裡的胎兒

不會期望是生男或生女,而是一切仰望創造天地的「神」的安排,不分男或女皆

感謝「神」賜給我們後代。

排灣族對婚前性行為十分嚴厲而絕對禁止,未婚子女逾越禮俗規範,如有

犯忌者,二者將會慘遭雙方家長的毒打與部落人的鄙視唾棄,全部落的人皆引以

為恥,將會剝奪其結婚的傳統特殊權利。如果女方父母能諒解同情其女的行為,

可以忍辱接受二者的罪行時,頭目會斥令男方家宰殺一頭豬,此罰乃在排灣族社

會最重的賠償法,表示向全體部落的人謝罪,便會私下草草了結終身大事。這對

女方家來說,算是白養一個女兒,是家人無法抬頭的奇恥大辱。

排灣族對久婚不孕的婦人都要做一種儀式稱之 iniljavaan,凡經過此一儀式

生的孩子稱之 iniljavaan 的孩子。當他的成長發生異常時,父母都要透過巫師,

敬告神明如何處理?從他出生到死亡如以宰殺的豬數來論,可分為三種祭祀法:

第一種稱為 iniljavaan pipite 祭:此祭僅宰殺一條豬。孩子滿月後常常出現類似癲

癇現象,巫師說,「要把他的生辰重新翻過來」以祭之。

第二種稱為 iniljavaan 祭:此祭宰殺三條豬。第一條是小豬,在滿月後宰殺,祭

拜後不留片肉全部吃光,其中取肝、胃、排骨餵給孩子,豬肉嚴禁給孕婦吃。第

二條豬是在孩子十五歲時宰殺,祭祀行為與上述相同。第三條豬是在成年時宰殺,

祭祀行為常與每年的芋頭祭配合舉行。

第三種稱之 iniljavaan dachiapazangal 祭:此祭宰殺五條豬。第一條豬是孩子在滿

月時宰殺,稱之為 vuluvulun 祭。第二條是小豬在孩子出牙齒時宰殺,祭法與第

二種第一條的祭法相同。第三條豬是孩子走路時宰殺,稱之為 paivangavan 祭。

第四條豬是在孩子成年時宰殺,稱之為 papiljaljaan 祭。第五條豬是象徵性的,不

可宰殺,否則孩子會死亡。孩子生命活得很長直到老的像繭裏的幼虫軀體彎縮在

殼子裡一樣小時,表示人老縮水狀時,尊重他的生命而舉行宰豬儀式,使他死亡

後成「神」,稱之 paqematsuvon。

Page 37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68

2.puwaljae(生育)

(1)chiapazangal(難產):排灣族人以為女人難產死亡是最大的迷信,所以處理難產

死亡的事物百般慎重,從安朔村耆老林貴妹看到的事實記憶說:

在日治時代我的親族巫六(uljo)的太太給飛依(kivi)在家生產難產

而死,適其夫在台東市現址一帶服勞役,聞訊噩耗及至而歸,所有親友

避之而不敢目睹,俟其夫到來,才請巫師進其屋內埋葬,安葬後他把自

己日後所需要的日常用品整理搬到房子外面的右邊角落擺放,然後獨自

往山上居住五天,時至回部落時,再請巫師驅邪納福。從此以後離開自

己的家,暫居到至親的家。若有子女者則會被安排到適當的女方親族家

庭居住,由其扶養長大成人。

古時後孕婦最怕生產時胎兒無法生出來、胎死腹中難逃一死。而有的孩兒

順產但其母親卻不幸身亡,不管是哪種產婦的死因,在排灣族社會習俗都不能諒

解,可憐的排灣族婦女們,你們一直不語的接受傳統式的生產壓力。如果是順產

則歸功於男人,自己且要默默付出;如果不幸難產死亡,不但未受到應有的尊重,

還要遭受家人與部落人的唾棄,從此可以理解人類的無知有時顯得無情而可怕。

(2)chiamadjulu(順產)

2-1.割臍帶的方法:古社會沒有科學儀器也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助產士,婦女

生產之事完全是聽天由命靠幾位有經驗的老婦人負責處理。臍帶的割法是用削利

的竹片或茅草的鋒芒來切割,並用火烤的方式來消毒,這種接生方法到日治時代

以前都還在使用。嬰兒的肚臍在一星期左右會自然脫落,母親會把它用布包好放

在屋內的好地方存藏。

2-2.嬰兒胎盤的處理:排灣族稱胎盤為 saladje(陪伴者)。每當婦人生下嬰兒,家人

總是準備好了用葉桃皮曬乾編製的籃子,把它放進裏面交給其夫偷偷的帶到自家

最近的田裏或部落人共同固定放置的地方,不能被陽光照射,並要綁掛在成ㄚ形

的樹上,以防野外動物啃蝕。

Page 37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69

2-3.paseljetse(產婦進補):古時代生活環境困難,產婦待遇不好,在觀念上生產本

是女人應有的責任義務,因此產後食物僅就小米稀飯、樹豆、長豆煮湯或鹹豬肉

而已,若能吃到雞湯,可以說是高規格的待遇。

3.papungadan(命名):排灣族對初生之子的命名,習慣上從其祖字輩以上之名,因

為排灣族人認為有了孫子,自己才算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也在命名時,期許藉

著祖先們的善行義德、豐功偉業來庇佑影響自己的子孫。所以,決定孩子的名字

時,基本上一定考量祖先生前的名望,家人不會任意取在世名譽不好的祖先之名

來遭踏自己的孩子或孫子。由此可見,凡使用率高之名者就表示這位祖先在家族

之聲望評價極高,這是一個很理想化的邏輯思想。

排灣族取名字在原始社會裏是有某種限制的,貴族家庭與平民家族所取用

之名是有分別而不能混淆的,尤其大 mamazangiljan 家族之名會留下幾個為嫡長

子所專用,如 Lovanijau)家族之女用專名有 Tjuku、Paules)、Saulaluei 等;男用

專名有 Qalutsangel、Rangaran、Ruri 等名,也別於其它 mamazangiljan 家族所專用

之名字。

還有一種特殊取名字的方法,就是順應自然或事物現象的發生,如出生時

久雨而當日出了太陽,全部落之人歡喜天氣轉好就取名為「Qadau(太陽)」、又如

過年出生的孩子就取名為「Kueini(過年 )」、或打雷時出生的孩子取名為

「Tselalaq(雷)」等,諸如這樣的取法比較常見於一般平民社會。

日治時代日本人開始建立原住民的名字時,其註冊的方式以居住在同戶之

人為同姓之標準做依據,並未考量同一家族的血統關係。所以,主家與分家之關

係變得十分混亂,本家的親兄弟姐妹因不同姓氏演變成後代斷了源而無法連結彼

此之關切,後世子孫容易使家族成為分崩離析的局面,造成往後家族形同陌路不

能合諧團結的現象結果。

到臺灣光復後我國政府因襲臨摹日本政府的制度,同樣沒有考量家族的血

源關係,依樣劃葫蘆的自由選擇或代予灌上自己不明白的姓氏。直到民國七十年

Page 37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70

代以後,原住民社會卻出現了因不知彼此血源關係而發生亂倫的現象,政府單位

才開始重視因政策的錯誤所造成的民族傷害,並在原住民少數社會運動者的催生

下,終在民國八十幾年間立法通過「原住民姓名法」,同意回復原住民的姓名了。

但是,台灣原住民族群多,如何向戶政機關登記自己的姓氏就成了一個難題,姓

氏重複的情形十分嚴重,欲想制定一個共同的標準來實施,則牽涉的技術層面很

廣而難於實現。然在排灣族正名的問題,我有個人的主張與建議,按照正確寫法,

有關排灣族姓名表達的方式上必需要具備宗(本)家名、家名、本名等三種條件,

在紀錄順序上亦按照宗(本)家名、家名、本名的順序來寫。例舉我的名字就應該

登記為「Lovanijau 宗家十一世─Gilin 家─Rlulji,這是一種最完整的寫法,也就

是說不可能有重複或同名的現象,它存在世界只許一人取用的名字。

然在稱呼上通常是持反方向的唸法,如老人家第一次與陌生人謀面時,總

是先問你是誰?是哪一個家名?是從哪一個本家裡分家而來的?這樣一路問下

去,有的只問到家名就認識了你家的背景,接著老人家就會自我繼續解釋介紹你

的家族,以試探他的說法是否正確?他的說法如能獲得你的認同,他會自形有廣

泛的見聞而沾沾自喜。

4.pa-ivala 或 pa-aleva(嬰兒探親):夫妻生子總是喜,尤其是長子出世更是家族的一

大喜事,駱驛不絕的祝賀與造訪的親族,誠增添不少熱鬧氣氛。俟至嬰兒命名後,

年輕夫妻攜帶著剛出生之子到至親家裡帶給他們高興,場景在歡樂之餘,相互訴

說過去快樂的回憶,也特別提出結婚、懷孕、生子以及取名的經過。在這個機會

裏親人會贈送小型紀念品給小客人或煮一些補品來感謝辛苦的媽媽,並將初嚐為

人父母的喜悅分享給親友,這種探親的方式,讓人感受到無限的溫馨與快樂。

排灣族人特別重視第一胎的孩子(嫡長子),因為他是家業當然之繼承人,

祖業發展未來的領導者,更為家族身負重責大任的決定者,以致對他的出生都有

異樣的感覺與期許。嬰兒探親的儀式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要辦理,在古社會是嫡長

子的專利品,爾後出生的弟妹就很少為他們舉行。

Page 37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71

5.vuluvulung(擲福):這是感謝神賜子的儀式。當孩子開始長牙齒或學習語言或學

習走路之時,以宰小豬敬拜神,在此一祭,如生女兒的僅作粽子;若是男孩的則

加上做 vaela(箭)、panaqe(弓)、siamanguwaq(荷包)以及 vtsinaavu(粽子)來敬拜。由

巫師抱著小孩往門前屋簷作拋擲的動作,然後再回屋內作祭祀活動,並邀請至親

族人同歡,而所煮的豬肉要現場全部吃完不能留存,但絕對禁止孕婦食用。

6.lemikap(認親):古社會家族關係沒有文字紀錄,部落間之交通也不方便,分別

日久的後代自然會有疏離感,彼此間也因很少接觸而感到陌生。祖先們有鑑於此,

則建立了攜子造訪探親的習俗,採以農閒定期或隨婚喪喜慶臨時探親的方式來增

強親族之關係,這種關係的延續,每在相互敘述分別後所經過發生的事情時,就

等於是地方新聞的再重播,對具有社會價值的訊喜,可在一個部落迅速傳開,然

事物內容不斷的流傳時,就變成耆老們將來口述歷史的傳說體材,也是文盲時期

追根溯源唯一的依據。

7.maqatsuvong(成年禮):排灣族箕模人依據禮俗並沒有成年禮,現在時下所發表

的成年禮儀式,跟他們的祖源關係十分密切。有些部落的祖先們與魯凱族、卑南

族因遷徙、通婚生活習慣自然互相影響,日久後部落間所遵行的禮儀自會生成文

化而產生變化,所以現在的排灣族社會也有變成不同儀式的成年禮。其實,排灣

族人自古對成年人的認定標準十分簡明,就如一位成長的女孩來,箕模人是以女

性生理期發展的情形為標準,也就是說,一個小女孩只要開始來經即表示她已成

年人了,並沒有舉行其它特別的儀式。而一位成長的小男人來論,成年禮是具有

特別的意義,以能力取向的意味濃,男人的能力要被肯定是以狩獵山豬或墾山農

耕的技能為標準。也就是說,男孩能抓到山豬,就表示有能力養家餬口了,這位

男孩已經變成成年人了;而男孩身懷絕技,有熟練的農耕技能,長老們會在重要

的聚會中舉一杯酒獻給這位男孩,並公然的向大眾說:「他可以喝酒了」。這其中

意義,在強化表示「他已經成年了」。Cimo(箕模)部族成年最大的意義,也就是

在宣告「我可以成家立業了」。

Page 38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72

8.saqetju(生病):排灣族對生病的原因一切歸咎於「神」意。箕模人以為人生病了,

還能吃點食物就表示會康復;如果無法吞嚥東西就表示時辰不久了。箕模人不樂

見久病臥床的病人,祖先們以為那是魔鬼附身而不得好死,所以會用巫術來占卜

問神病因,而一般所得到的結果都與祖德如某祖先曾殺過人或人為犯忌如他到禁

忌的地方有關等,並不像現在從身體查出病源來對症下藥。然對生病即亡者的傳

統觀念,則以為其祖先有好生之德,所以才會好死。

箕模人從來沒有能力知道我今天生病的原因是甚麼?只知道生病是神的旨

意,並抱以生死由命、富貴在天的知命心態,祈求神明保佑平安。

(1)自然病:凡在家裏生的病皆稱為自然病。自然病的醫療除傳統的草療法以外就

是巫術占卜法,對病源並沒有幫助,最後的結果只靠神命運的安排。

(2)意外:在古社會的生活環境裡,人們受到大自然與人為的威脅極大,出門在外

每天保持戰備狀態,隨時警覺與雜蛇獸類或異族弒首的危機,在險惡的環境展開

肉搏戰,每當發生類似情形,人們不免造成傷害。因此,在日常生活裏常常會發

現刀傷、獸傷、毒害、及人禍天災等,這些都是不時的差錯而意外發生的災難。

9matsai(死亡):Cimo(箕模) 部族的風俗習慣裡對死亡的看法,則特別注重死亡的

原因是自然死還是意外死亡,因為死亡條件影響埋葬的方法,茲將說明如下:

(1)自然死:Cimo(箕模) 部族認定的自然死則定位是在家死亡者,但要排除最忌

諱的難產死亡。自然死大概可分病死與老死兩種,這樣的死因是受到禮遇的,可

以安置在屋內用傳統的方式出殯,或葬在家裏的內深處。

Cimo(箕模) 部族的埋葬習慣法是安葬在家裏靠內牆的隔間裏,在對正門處

挖取一個深度約二公尺直徑約一公尺的圓形的洞穴,穴邊與底部用石板疊起,並

用石灰混合粉刷石板間之隙縫,這是傳統式室葬的建築結構。至於入葬的方式,

蹲姿的屍體入葬時,面部依俗要朝向夕陽處,不能朝著正門以為歡迎下一位的意

思。葬槽有上下蓋子,底蓋約距地面三十公分,地平蓋平坦無隙縫,兩蓋之間密

塞泥土使屋內不會放出異樣的味道,這是古 Cimo(箕模) 部族室內葬的作法。

Page 38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73

Cimo(箕模) 部族的屍體處理法是趁著人體尚未降溫僵硬前,用繩索從頸部

後面繞到膝蓋後方上下拉緊綁緊,使其軀體縮成最小的形狀而能蹲坐,軀體定型

後放在床中再外加生前的衣物遮體。守喪的事務妥善後,來到家中哀悼的親人,

婦女們就到床上圍繞死者,用祭歌表達傷心的哭泣,而男士們除準備出殯的工作

外,至親的男人在愁雲慘霧的屋外低下頭來,不知在思索些甚麼。

排灣族箕模人對部落裏有人不幸死亡,家戶都有派人 ljemaveljave(守夜)的習

慣,以及等家人到齊瞻仰儀容的風俗。守夜的時間只有在死亡當日的夜裏,因為

次日就要埋葬了,部落人常是全體式的參與幫忙料理後事,這樣的風俗習慣一直

在延續下去。而有一說,死亡者會等親人到齊才會合眼安息,所以親人到齊時一

同告知死者平安到天家。如果有人無法到齊,家中長者要說明原因,並請求他見

諒,無法來到不是不想見他,而是有其它原因所致。

(2)意外死亡:Cimo(箕模) 部族對意外死亡者的心態十分離奇,不但不會給予同

情反加諸予指責的心理,以為在外死亡者會帶給整個部落霉氣,以致非常忌諱把

屍體帶進部落或帶回自己的家裡。部落人也會堅決反對帶他踏進部落或經過回部

落的路上,惟恐族人同受其害。一般在屬於自己部落的地域不幸死亡者,族人會

從現場抬到部落外之附近地暫歇,不過日也不准經過部落的道路而直接抬到山中

的隱密處草草了事,而後埋葬之地就變成迷信的禁忌地。至於死在異鄉者,以現

場埋葬的方式處理,死在河裏者葬在河邊;死在山林間者現地埋葬;死在田中者

葬在田裏的死角,以不妨礙耕作為原則。

10 .paivala(引訪):這種儀式就是對著喪家慰問的意思。親族為了慰問喪家特別邀

請到家吃飯,希望能節哀順便而回復過去正常相處的生活,這是 Cimo(箕模) 部

族社會表達情感與關懷至高的意境。

11.semapulju(除孤):部落裏有人去逝而又適遇有家人要辦理喜事時,辦喜事的家

戶要顧念尊重哀家,在辦喜事之前,先到哀家示禮,表示由衷的歉意。

12.mamazangiljang 死亡:當 mamazangiljan 死亡,第二天或第三天就要造酒準備舉

Page 38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四章

頁 374

行 Semanmamazangijan(頭目繼任)的儀式。這項儀式是要聘請 Pulingau(巫師)

來執行的。依俗 Pulingau(巫師)先宰豬一頭,以割其肉來祭祀用。準備就緒後,

Pulingau(巫師)蹲在屋內,前面擺著四片 Lisu(桑)的 Asau(葉),其上方放

Vaqu(小米),再把豬肉放在其上,開始呼喚祖靈:「 masitutsu ui padagiljetjing

ipapaulingau sa tuluui a suwaljak(從現在開始,我們要決定說明並請祖先指導)」,

語畢,Pulingau(巫師)一面唸咒語,一面把四套供物之內的三套往屋外扔出去,

接著 Pulingau(巫師)把剩下來的最後一個供物,拿起來放在繼承者頭上。此時,

繼承者已佔在屋內之 Tsukes 即是雕有圖騰的木板柱處,此物乃象徵 mamazangiljan

之地位與權威。新任 mamazangiljan 都不發表演說。禮畢,眾飲酒,按律眾親和

部族都要各攜一甕酒來與會。

Page 38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375

第五章 mamamzangiljan 的變遷

排灣族名「確定民族界限,所居住的領域被人們認為是自屬的地域共同體區

域」。然而,任何族群在國家體制下皆有保障遷徙、通婚的自由,民族國家人民

有選擇自己生活環境的權利。但在日治時代政府假日警之手從事破壞傳統生活的

任務。首先先抵制貴族家氏的勢力,威脅平民不准納貢給 mamazangiljan;排灣族

最重視的土地自主問題,除採公有化來強取外,還把駐地 mamazangiljan 的家氏

強制遷往異地後另立自己屬意的 mamazangiljan,欲圖改變民族生存的機制與形式

來破壞社會權力結構,使他無權過問屬下族人的事務,架空其傳統的地位。然在

這時期,積極實施皇民化政策的同時,鼓勵兒童入學,學習日語文,強迫取日文

名字,穿和服,整個社會瀰漫者“從日風”的氣氛,計劃徹底的改變排灣族傳統

社會已前的共同體。尤其推動訓練武士道精神之際,把明治天皇形塑成原住民不

可侵犯的 “神祇”,要求人民到神社供奉,做出無條件信服的行為,建立愛國

主義的情感,來改變排灣族的民族性及其原有宗教的屬性與信仰。在第二次世界

大戰的殊死戰,日軍培養出到南洋壯烈犧牲的原住民“自願軍”,雖然犧牲了無

數的原住民子弟兵,好在日本人長久圖治台灣的美夢被自己的野心破滅,才幸免

排灣族淪落在帝國殖民主義下變成“大和民族”的俘虜。

民國時代的到來,整體來看,排灣族民族的發展並不好過!雖然沒有比日本

政府來的強烈野蠻,但撇開他們漠視原住民的存在心態常見在施政的方法,強制

要求排灣族接受漢化的政策不說,他們設計顛覆民族的生活,才是最痛惜的事,

尤其對大自然資源肆無忌憚的破壞時,一棵一棵的神木哭泣的應聲倒下,每天使

用水資源看到它慢慢的乾枯,常年與野生動物建立的伙伴關係復不存在。又已經

很久了,排灣族地區的花不開了,鳥兒也遠離背棄不願再唱「我們都是一家人」,

看到蝶兒振翅軟弱無力的背影,突然想像到它已經飛了好幾天,一直找不到安全

著落的地方。顯見民族的自我意識完全不被尊重而瓦解,對一個發展的民族來說,

Page 38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376

這已經造成萬劫不復的傷害,再談如何重視原住民也是惘然無補。近年來,我們

亦漸漸發現的,排灣族人已經盲目了,自己不由得在脫離自己的文化,從日常生

活的表現,從宗教信仰的崇拜,從祭祀禮儀的觀念,從歌舞技藝的表達,正走向

「原住民族化」的一個民族命運,跟其它原住民族群一樣,自願搭上自我毀滅的

列車而不自覺,這是民族最可悲的創造。從現在的情勢,「排灣族」還是一個民

族嗎?自覺已經走入民族界限的邊陲。一個不知道我從哪裡來的民族?一個將不

會說自己民族的話的民族!一個無法在自己土地自立自足生活的民族!一個民

族信仰已被取代的民族!不是從根源被拔除了嗎?「排灣族名」現在所存在的民

族內涵狼狽不堪,終有一日原住民文化將會完全漢化而統一,「排灣族名」將不

能置身於外,就像「排灣族名」的原始族群如 Lalikim 族、Sekalavaqan 族、Ngerel

(小矮人)族、Bonggutsuwan 族等消失在民族版塊撞擊的歷史過程一樣。

根據周深仁耆老對現代「頭目」的說法,他會回憶日本政府如何去破壞排灣

族的社會組織。他說:

日治時代的警夫賦予兩種任務,1猶如左手持取代 mamazangiljan地位

做「頭目」的事物,右手則做日警交付之政治任務。當代的警夫都有

消滅傳統 mamazangiljan制度的任務,每當其左右手的任務工作衝突

失衡時,警夫為了保有自己在日警中的信賴,總是犧牲自己民族而去

奉承異國的權勢。2

周深仁還有一段發人深思的評論,他敘述日本政府消滅大龜文王國經過的一

段歷史,他說:

原本我們 Tjuauvuuvulje(內文社)一帶有 Lovaniyau與 Tjuleng等兩系

mamazangiljan家族,日警為了破壞其家族的權勢,不惜訓練平民Bulaqe

與 Makinusan等二位警夫變成「日警」,之後再刻意分別安排 Bulaqe入

1 日治時代的「警夫」相當於現在警界的「工友」,但他被利用淪為政治的工具,形成原住民社

會的「原奸」敗類。 2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頁 297。口述者:周深仁,1924、4、5 生, 居屏東縣

獅子鄉楓林村 1 巷 1-1 號,田調日期:1997、7、28。

Page 38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377

贅到 Lovaniyau家族與其 mamazangiljangVais結婚,Makinusan入贅到

Tjuleng家族與 mamazangiljan Ljepao結婚。這兩樁婚姻就是斷送兩大

家族傳統社會組織與制度的劊子手。因為這兩位贅婿背負著日警賦予顛

覆 mamazangiljan權勢的義務與責任,則令其屬民不能再將貢品送到

mamazangiljang家,而要求屬民自己去享用。而其將 mamazangiljang

相關的地位與權利取而代行,使 Tjuauvuuvulje (內文社)的排灣社會受

到日本國無情的侵害,促其屬民很快的相信了日警善意的謊言。這種消

滅組織與制度,根絕文化的皇民化政策,讓可愛的族人們只覺奇怪,卻

無力反抗的去相信他們,真是民族之不幸。3

如此而來,在日治時代各社有很多有識之士,全遭日警控制,無情的冷落如

Tjuauvuvulje(內文社)的 Masgesge、W-maljeng、Makinu、Tjukare、以及 Sukuli 等部

落領導人,使得他們無力再維護自己的民族文化。所以耆老張施玉碧痛心疾首的

哭訴說:

日本人對族人的傷害是無所不用其極,根本不把族人當「人」看,採

滅族手段在壕溝射殺我們的祖先。從殺害不成到破壞組織制度,化解

部落勢力,連我們的家也被燒光,所使用的棉被、農具等都不敢放置

家中。最後,以迫遷的方式,分裂了我們的領導中心,使我們的

mamazangiljan地位一落千丈。4

所以,我們可以從以上族內的觀點,來看待整個民族在國家体制的演變發展,

認為民族作為不同群體的共同體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的產物,它的形成與國家

的形成連結在一起,從傳統的觀點認為「民族與國家是同時產生的」,5其理論是

根據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中提到「從部落發展成了民族與國家」。6然在國家體

3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頁 297。口述者:周深仁,1924、4、5 生, 居屏東

縣獅子鄉楓林村 1 巷 1-1 號,田調日期:1997、7、28。 4 同上註,頁:301-302。口述者:張施玉碧,1929、2、26 生,居屏東縣獅子鄉內文村 1 鄰

13-1 號,田野日期:1997、10、8。 5 中國民族學彙編,《民族學研究第八輯》(北平市:民族出版社,1986),,頁 142。

6 中國民族學彙編,《馬克斯恩格斯選集》(北平市:民族出版社,1972),,頁 515。

Page 38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378

制力量介入後,國家利用民族特色,以不同的權力型態來形成不同互動的關係,

引用法規和新的管理制度,使得傳統部落的秩序與倫理深受影響,甚至讓我們傳

統社會組織起了變化,重新任用新的領導階層。因而官員、商人及新的重要領導

人開始使用官方語言是主流的趨勢,但一般族人仍使用地方語言,使得官員與平

民、部落人與外人有了區別。因此,掌握資源與知識的新興勢力取代傳統

mamazangiljan 的地位,在不同族群失衡的再重組,傳統的部落逐漸造就有地位或

掌握資源的官方人士,而當地部落人的命運被認為底層社會的邊緣人。然在這轉

型過程中,部落權力分配上是最明顯之例證,排灣族貴族制度從日治時代到民國

成立的結果,完全不被尊重而被取代。

排灣族社會的權力主導者,部落由 mamazangiljan 由一人或二人以上集權領

導方式,但在時代的演變與發展中,傳統制度面臨現代文化的挑戰,尤其國家體

制介入後,始由 mamazangiljan 地位式微到日治時代警察權的優勢,到民國時代

實施地方自治之際,國家體制的力量完全操縱控制部落權力的資源,更使貴族家

族之權力雪上加霜,退居幕後任人擺佈,多元領導部落的模式影響民族生命延續

的生機。然筆者在此空間的限制下,運用拉推力的觀點,來推論改變排灣族族群

關係跟外來政權或宗教有關係,再從族內觀點來討論,傳統部落權力核心在不同

的異國背景所造成的改變與影響。從此,希望能對可以劃分之問題,理出原由來

討論,使其更為明朗。

排灣族在時代背景的演變與發展,傳統部落生活係由 mamazangiljan 領導發

展,族體由家氏到部落建立,再形成新族群的部族過程,這在昔時台灣原住民社

會是自然發展的現象。只是在異族移住後,因語言因素彼此無法溝通,交換意見,

致使互信機制薄弱而不時發生互相毀滅性的不幸事件,這雖是歷史的遺憾,但也

是不可避免的事實。

在排灣族社會的發展,除族內有自然的競爭現象外,先有閩南人的爭戰與衝

突,導致本族被同化或潛入山林逃命的經歷。後有荷蘭、滿清、日本等國家體制

Page 38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379

力量的強佔,並統治各部落的現實發展。在國家的權利未伸入山林奧地之前,這

一些獨立的部落組織,從無政府狀態到歷史演變的國家背景,所面臨不同的境遇

與適應潮流的能力變成是生活最重要的課題。征服者又為便於移民與統治,落實

官方語言的政策成為最迫切的問題,因為征服者運用語言的控制更具有直接自然

規範原住民社會的效果。

在排灣族社會的各國統治者,把排灣族的生活圈當成是殖民地的權力關係。

新統治者在確認行政區主權後,就開使用各種強制的手段,如滅族、撫綏、懷柔、

籠絡、武力宣揚與恐嚇等不同策略逼迫,使殖民政策在排灣族社會造成很大的分

裂與影響,傳統生活模式的改變與適應,外來賦予的壓力與價值標準,新統治者

為了讓排灣族人使用官方語言,使得族群身份自然被強顯競相愚昧的追求配合度

為最高的榮譽。因而使自己民族生存能力遭受重挫,結果產生了族內屬民身份認

定的問題與社會發展的副作用,影響所及,生活秩序與道德倫理淪喪,社會的價

值感也完全改觀。

排灣族人是認命的民族,在時代的變遷樂見其社會的轉化,但是,現在民族

的憂患意識漸從部落的根底萌芽,試圖找回祖先們為民族生命延續的能力與方法,

使排灣族不要在時代激流中被衝擊而消失。而今,排灣族的社會發展已淡忘自己

文化對於民族生存的重要性,飄浮在現實社會的民族情感變成是民族存亡的契機,

因而藉本文提醒排灣族人重視祖先留下來的文化遺產。

排灣族 mamazangiljan 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境遇,然其權力質化的改變,由

因在國家體制之介入、經濟行為的轉型與基督宗教的傳入等因素。而筆者應用歷

史民族志研究如日治時代的警察權、民國時代的行政權等把排灣族從外來政權征

服開始作有系統分析描述,並說明排灣族社會和外來政權及其代理人殖民者、傳

教士、商人等不同文化的接觸,導致排灣族傳統部落權力結構性的變化,傳統制

度的衰落,貴族與平民之間的矛盾加劇而最後殖民者達到同化異族的目標結果。

mamazangiljan 居於 mamazangiljan 制度之核心,是排灣族文化歷史傳承的標

Page 38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380

的,但是,使用外來語「頭目」一詞來稱呼傳統的 mamazangiljan 時,其意涵對

筆者而言,不盡然相同。外語稱的「頭目」不等於 mamazangiljan 主要的原因,

係在頭目地位之取得不一定擁有傳統 mamazangiljan 的合法地位,例如卑南族男

子與排灣族 mamazangiljan 之女子通婚後,利用婚姻關係自封為該家的「頭目」

者,不能具有 mamazangiljang 的合法性。而利用國家體制的力量介入部落事務,

所造就的新領導人,在傳統統制度的認定上,其身分地位仍是不合法的。由此,

容易形成傳統的 mamazangiljan 與現代頭目對峙的局面。

國家體制的背後不是和平而是武力,來到這土地上的目的都以經濟利益為優

先、漠視當地原住民的生存權,不尊重原住民的感受,這在各國歷時治台顯而易

見的事實。因此,在認識排灣族部落權力核心變遷之前的因素,先瞭解各國利用

自定的法律破壞排灣族文化的政策謀略,就更能深切體認排灣族人被異國治下不

幸的遭遇。以下就按照各國在台灣統治的順序,說明他們理蕃政策對排灣族社會

之影響。

第一節 國家體制以前

民族體是從家氏、部落、部族、民族等四種類型的進程形成而來;部落形態

所屬可分宗家、本家、分家等往下紮根的發展趨勢;而從系譜的建立,可以看出

mamazangiljan 在各部落主從關係系統的端倪。

排灣族內的民族機體的發展係如(圖 5-1/頁 448)由家氏部落逐漸擴大形成。起

初,一個家氏領導一個部落,後來,兩個不同家氏的部落,因與外族結婚另建立

新的部落,在這新部落就產生了原部落 mamazangiljan 大小地位管轄權的問題,

或其中一個原部落與新部落組成一個新部落群,領導者由原部落的 mamazangiljan

掌權。這兩種不同型態的部落形成與發展,可以成為部落分離與組合的脈絡基礎,

從中探討各 mamazangiljan 在部落變遷中得到的權利地位。

排灣族的 mamazangiljan 地位不是靠智慧、財富、才藝、力氣、能力等可以

Page 38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381

獲得的,每家 mamazangiljan 可以說是真命天子,自然由環境所造就的。但綜合

傳統 mamazangiljan 的條件是有一定的理論可以詮釋的,尤其在時代潮流不斷的

衝擊與改變之際,mamazangiljan 認定的標準始見模糊或逐漸被取代的現象發生。

在此,也要認真面對這個條件被改變的事實,因為只有循著這個方式才能篩選得

到傳統 mamazangiljan 的家氏,辨認 mamazangiljan 與頭目家氏的真偽,我們才有

能力帶領各 mamazangiljan 家氏到自己的支系歸屬。

就一個部落主權而言,mamazangiljan 的組織型式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論,其一

是寡斷式的 mamazangiljan 體制:在這個體制中 mamazangiljan 的權力可比「朕即

是法律」的威權體制,社會結構是在一個部落的 mamazangiljan 家氏體制或

mamazangiljan 部落體制。mamazangiljan 家氏體制的成員是單純的一家

mamazangiljan 與親族的關係,在民族體的發展中,其位階是初級的「家氏」層級。

而 mamazangiljan 部落體制已進入完整的統治階層,社會型式除 mamazangiljan 外

出現貴族與平民之分的社會地位,在民族體的發展中,其位階已進展到「部落」

的層級。其二共治式的 mamazangiljan 體制:此一體制常在一個部落由兩家以上

之 mamazangiljan 治理部落事物,統治權除要尊重開元 mamazangiljang 家外,一切

重要的事物如戰爭、祭祀、獵首等之決定都要經過商議才能執行,而各

mamazangiljan 之地位如因其宗族關係來源不同,無所謂大小,就各自管轄自己的

土地,而人民則在經過 mamazangiljan 的允諾後,在各 mamazangiljan 的土地上准

許耕作狩獵,惟有土地上之收穫之物,mamazangiljan 的 vadis 或 kazeljo〈貢品〉

都視土地歸屬,來決定繳納給誰家,這個分配原則十分嚴密,處理不當容易造成

mamazangiljan 間的心結。因此,凡遇有模糊空間之時,mamazangiljan 們會先協議

來決定敏感問題如何做出最好的處置。

排灣族最重要的文化是 mamazangiljan 文化,在族內除其本質性的功能外,

他主導一切生活事物。回顧討論國內外學者所研究的相關文獻資料後,發現國家

體制力量介入排灣族社會時,主打排灣族的貴族制度,把排灣族文化連根拔起,

Page 39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382

社會組織瓦解,使傳統排灣族之生活倫理以及部落主權完全改變。我們祖先們自

古所依存的傳統社會體制,如何在國家體制建立後留下殘存文化,這要回溯到「民

族」形成前與後,對排灣族社會體制的衝擊因素是如何造成的。因此,筆者以為

提出傳統 mamazangiljan 制度在現實環境壓迫下所遭受的具體真相,可以讓排灣

族的社會組織及部落權力核心的轉型過程得到更明確的定位。所以排灣族部落權

力的變遷,除有族內時空上自然形成之因素外,異國政權野蠻的手段與操弄,強

勢社會主導欺壓弱勢族群不人道之政策,加上西教之傳入之影響,固然都是最重

要的原因,而後現實社會之改變所延伸出來之經濟、教育、以及生態環境之問題

也不能忽略。所以,政策導向的問題與結果,將造就一個弱勢民族陷於萬劫不復

的生存命運,爾後現實社會所付出之代價,實要審思評估並加以重視。

「mamazangiljan」是排灣族傳統文化的民族產物,而「頭目」只是異國統治

體制下創造的產品。雖然二者無法公平對待,但彼此可以相互包容依存。若要面

對現實的惡性競爭,傳統文化永遠不抵背後有雄厚資源的國家力量,傳統

mamazangiljan 的地位將導致不堪一擊而沉潛在族內意識裡,它永遠無法抬頭。所

以,國家體制下的少數民族,美其名是土地的主人,但是,他們的存亡常操弄在

國家力量的手段,他們的生機又端看主流社會的接納與尊重的程度。

社會學者張桂茂教授的感嘆與提醒:

歷史似乎是不斷的重演,十七世紀的台灣平埔族各社,縱橫台灣西部

平原,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先住民族,到十八世紀前期開始,平埔各

大社先後被清廷與漢人之墾殖武力、資本、文明的聯合攻勢,先後擊

潰,到二十世紀初期,日本統治台灣時,已經不存在完整的平埔諸社。

7

今天,平埔已經只是後人追悼憑念的民族,偶而或有族群復振運動出現的失

落族群。然排灣族面臨著如同平埔族的歷史境遇,從社會解組、土地流失、貧窮、

7 李筱峰,《台灣史 100 件大事(下戰後篇)》(台北市:玉山寶,1999),頁 121。

Page 39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383

受大社會的種族歧視,回顧清領日據台灣的時代,幾乎不斷地一再重複出現。

排灣族係為多元複合的部落,部落型態有時為一少數幾家構成的聚落,有時

則有若干毗鄰之聚落集合成一的部落,建立成一個完整的地域自治組織,而部落

的最高主權便由 mamazangiljan 負責領導。排灣族的社會組織是以貴族與平民形

成二階級封建組織為特徵,其親族組織,以長嗣繼承及兩性平權為親系法則主要

的構造範疇。排灣族的土地財產權,除了水源、集會所、道路、禁忌地為部落公

產外,其餘多是私有財產,權利集中在 mamazangiljang 家,而由平民分享各種動

植物的收穫,此即為其封建制度的基礎。

到日治時代,當國家體制的力量介入原住民社會時,耆老余吉清說:

家父是日警的警夫,早期與日本人接觸,在部落裡,自然成為族人與

日警之間的傳聲筒。然在當時祖先們在各地三、五戶形成聚落而居的

習慣,在管理上十分不便。因此,日警要求散居的聚落集中遷徙時,

則派遣家父慫恿各聚落族人探詢其配合意願,若願意配合者,則在其

家門懸掛紅旗,若有不願配合者,口傳凡沒有紅旗的家屋一律焚燒論。

所以,大家都害怕房子被縱火焚燒,在被逼迫的情勢下,依計劃強制

搬遷,並集中在一個部落成社,俾利其統管理。8

日本政府藉其方便之門,作出魯莽與野蠻的手段,隨意強迫不同宗親的族人

集中遷徙,殊不知他們的作為,不但已經侵犯破壞了排灣族固有的社會倫理與秩

序,而把不相隸屬的 mamazangiljan 家族,集中在一個地方,混在一起生活,也

製造了社會組織的瓦解,使各家 mamazangiljang 除失去自己屬民外,還喪失了最

重要的主權領域。這起變化對民族生命的延續與存亡影響深遠。從此,歷史改變

了排灣族的命運,自古傳承的 mamazangiljan 地位與權力逐漸消長而淪喪。

而金峰鄉耆老劉金蘭對 mamazangiljan 的認定標準,簡單的概說:「我們排灣

8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頁 298。口述者:余吉清,1922、1、23 生,居屏東縣

獅子鄉丹路村 5 鄰 5 巷 12-1 號,田調日期:1997、9、2。

Page 39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384

族如果沒有土地、族人、山與河等四個條件是不能成為 mamazangiljan」。9所以

排灣族 mamazangiljan 不是任何人可以強求的,想要用武力或靠智慧、能力來取

得,它的意涵就變質了。那不是排灣族 mamazangiljan,而是權力改造的另一種新

領導者,我們統稱為「頭目」,猶如我們選出之公職或民意代表、各宗教領袖、

各種機關或團體負責人等都可以以「頭目」來對稱。

國內學者林衡立的研究報告以為排灣族的政治單位為「部落」,10但是筆者

以為是 mamazangiljan 的家氏,因為排灣族內的部落存續乃視 mamazangiljan 家氏

之去留,部落是跟隨 mamazangiljan 家氏而建立,不是有了部落才有 mamazangiljan

家氏。所以從其可以分辨該家 mamazangiljan 之地位是分家、本家或宗家?雖然

部落是人民政治與經濟的主體,但在實際生活之運行,仍受制於家氏系統的倫理

規範,部落能發揮的空間常在組織體系內受到限制。屏東縣南和村耆老王朝明講

出父母的傳說:

我們排灣族人,只有 Lovaniyau家族有軍隊,並擁有大量的武器。有

一天,他們的部隊到 Kuljaljau(舊古樓)之地,在中途休息時,他們

以三枝槍為一組架槍,看起來十分神氣,表現出該家族龐大的勢力。

11

所以排灣族的政治體比照「王國」來詮釋並不是沒有道理,只是人類學家喜

用與其族內不同觀念的想法來歧視異族,或著者這是列強一言堂的說法,在當代

研究的環境,他們不得不用此一對稱來分辨弱勢族群的存在。但是,如此之作為,

其影響所至,則在國家體制力量介入原住民社會時的主張與政策的決抉擇,使原

住民在沒有地位與尊嚴下變成該國國民,強制遵循其所制定之法律。而排灣族的

傳統生活,自有其傳承的智慧與經驗,祖先們以此建立社會組織與制度,原有嚴

9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頁 43。口述者劉金蘭,1923、6、10 生,居台東縣金峰

鄉新興村 2 鄰 28 號。田調日期:1999、1、3。 10 林衡立〈排灣族的團主制度與貴族階級〉,《台灣文獻第六卷》第四期(1955),頁 54。

11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頁:329。口述者余敏月、1922、6、21 生,居屏東縣

春日鄉春日村 1 鄰 1 號,田調日期:1999、1、11。

Page 39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385

謹的社會秩序與倫理,共同遵守的道德規範,更有強烈的民族自覺與精神,才能

把民族的生命傳承下來。

我們的祖先根本不懂國家列強的法律,卻讓排灣族的生存法則一夕蕩然無存。

如此野蠻作為,是比較適用於食物鏈的生存法則,運用在人類的生活領域就不見

其文明的樣貌。排灣族的命運,淪落到此一地步,這是文明社會帶來的悲哀,也

是我們民族的無奈與遺憾。

原初的排灣族社會,不同的宗家是不容在一個部落共同生活,排灣族雖沒有

文字記載,口傳歷史卻十分發達,各家耆老或父母重視家族的部落史。耆老們平

日傳授自家的宗家為何家?即是從家氏所見錯綜複雜的關係,慢慢地從分家到本

家轉型趨緩,最後凸顯出單一的宗家,該家就是家族最早的建構者,也是部族內

族人心目中最大的公約數。祖先們與本家、或宗家的關係為如何?其目的在能使

自己找到在宗家脈絡上的定位,俾在一個部落裡或與部落間都保持一定分際的社

會關係,對各部落之mamazangiljan家氏有其因循的脈絡來提昇自家的部落地位,

共同負起自家對本家 mamazangiljan 的義務與權利。在共同體的體制內,建立一

個以宗家 mamazangiljan 為權力核心的邦聯制度,對內行使最高的領主權, 對外

掌理攻守聯盟之系統來捍衛大家的家園。

排灣人相信文化是會流變,過去排灣族嚴謹制度化的社會,何其不幸,在大

社會的溶爐裡無力保存而逐漸被瓦解淡化。但為找出優質文化的根,有別於我們

是 排灣人的時候,傳統的 mamazangiljan 制度必竟是最具代表性,也更容易讓人

瞭解排灣族文化的特色。因此,特別鑽研排灣族部落社會所謂 mamazangiljan 制

度的轉型過程與影響,來認識主導部落權力核心的脈絡與走向,期對排灣人有所

警覺與啟示。

Page 39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386

第二節 國家間接統治(荷治時期到滿清時期)

1602 年荷蘭設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做為侵犯東亞的主要機構。荷蘭人

佔據台灣南部,自 1624-1661 年,共計 38 年。初期,荷蘭對台灣原住民西拉雅

族先以殘酷的武力鎮壓之後,即以歐洲宗教和文明施行恩惠和懷柔政策來鞏固其

統治地位,這是歐洲人統治殖民地慣用的手段,荷蘭人也不例外。雖在村落首創

瞨社之制,任部落自治,社內有住民組織委員會自行管理地方事務,政府不派地

方行政事務人員,完全委由傳教師就近監督報告。這種政策僅限於平埔族部分族

群地區實施,排灣族深居奧地的幽谷,當時尚未擴及而受影響之。

荷蘭佔領期間,在排灣族義舉抗荷的事件,其中「在 1635年,麻豆原住民

不願屈服荷蘭人的暴力統治,起義殺荷士兵 62人的大反抗。此役中,麻豆人大

勝狂歡不已,但荷人六年後才展開報復,逐於 1635年 11月 23日由普特曼斯親

率 475名荷蘭軍隊及新港社原住民 2000人攻擊麻豆社,戰事一面倒,迫使西拉

雅族投降,放棄土地,接受統治。荷蘭人藉著這次的軍事行動,繼續威嚇其它地

區之原住民,嗣有屏東平原之放索等七社的馬卡道族、恆春地區之瑯峤等十六社

排灣族部落相繼降荷。12

其但在此役正好衝擊排灣族在瑯峤等十六社的 mamazangiljan 地方勢力,讓

外來勢力趁機而入,使在傳統 mamazangiljan 的地位出現第二種「通事」的力量。

後來「通事」娶 mamazangiljan 的子女為妻,就開始代表 mamazangiljan 總理對

外族務。使排灣族 mamazangiljan 開始陷入外來力量侵犯的陰霾是從恆春地區起

源。

除以上所波及的戰役事故外,荷蘭人雖未進入排灣族部落從事教化工作,但

其侵略之野心十分明顯。當代排灣族內有些部落之 mamazangiljan 和長老都曾到

大員(安平)參加地方會議,但此舉因該公司之統治力量未能涉及排灣族各部落住

民事務,所派出的人士不是領主本人,而是濫竽充數的普通人,使排灣族逃過一

12 郭弘斌,《荷據時期台灣史記》(台北市:台原出版社,2001),頁:4、250。

Page 39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387

起天大的浩劫。

筆者分析荷蘭人對住民政策之企圖,以下最明顯的作為,荷國以「領主」矮

化在地西拉支系的領導者,「領主」的對口單位不是國家機關而僅是一個「公司

機構」而已。荷蘭人強勢作為已凌駕土地主人的地位,掠奪了領主權最高的主權,

稅項也改由公司收取,制約破壞住民的宗法信仰,強迫住民成為該公司之屬民,

並限制住民人身自由,嚴禁與漢人交往等,這種不平等的待遇,所以位居中部的

「柯達王國」只好忍辱負重,在沒有自主權的挾制下勉強接受了。

荷、西時代其主要勢力均在平原地區,對深居山地的排灣人影響不大,對部

落事務僅能採取聽任在地 mamazangiljan 自治態度,然所重視的經濟利益皆還來

不及開發就投降離去。

鄭成功三世治台,計 23 年,始於 1661-1683 年。他率軍驅逐荷蘭人有功,但

對原住民族,他引進大量的漢人入墾,造成掠奪土地資源,侵害原住民事端不斷,

使原居的原住民如排灣族不得不被趕到山林奧地的深山裡,這是排灣民族圖生存

苦難的開始。

清朝始自 1683 年政敗鄭克塽起,至 1895 年被日本人佔據台灣為止,共計治

理 212 餘年之久。清朝時代無視原住民族的存在,在國際事端發生時,該國宣告

「原住民族是化外民族,不是清國的國民,是該國法律所不能及的對象。」後來,

日軍出兵攻打恆春地區,爆發舉世聞名的牡丹事件,可歌可泣民族戰爭,清國才

驚醒注意台灣原住民族的存在。

牡丹事件對台灣原住民影響甚大,役前不惜原住民地位的滿清政府,卻在此

役後,驚醒原住民在國際上的重要性,由此,面對原住民的態度開始馬上改變,

並即時爭取國際之現實來承認台灣原住民是他們的國民,這是有多大的改變,一

時曾讓國際現實轟動驚奇。

在這時代,筆者以為最值的注意問題是,不分日本文獻的紀錄或者是以後國

內外對牡丹事件的研究,對最重要的主角 Kaluvongan mamazangiljan 家族常被忽略,

Page 39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388

而也從未見過從排灣族文化的立場去論述戰爭發生的起因、經過及結果。然對

Kaluvongan mamazangiljan 家族戰後隱姓埋名逃難日子,其所遭受的傷害是又有多

深?這是值得一提的歷史教訓。而內獅頭的戰役,這正是日本帝國主義認定

Tjuauvuuvulje (舊內文)之地Lovaniyau mamazangiljan家族是牡丹事件幕後主使者,

所做的追殺侵略行為。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家族歷經不少次的戰役,誓死保

衛領土,堅持抵抗到底,哪怕剩下最後的一兵一卒也不會投降。他們保疆為後代

奮鬥犧牲的精神,誠留給後代可歌可泣的歷史回憶。

由以上可見的事實,滿清與日本在排灣族的土地上兩強相爭,倒楣受害的是

在地原住民,而排灣族為維護自己生存的空間,卻換來更大傷害的結果。

第三節 日治時期

自 1895 年日本人乘甲午戰爭戰勝機會,中日簽定馬關條約時,堅持要求

滿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5 年才歸還中華民

國,全部歷時 50 年。日治帝國時代為完成永久統治台灣的美夢,出現慘無人道

的「文明野蠻」,先有計劃的殺害人命,摧殘民族文化,使排灣族部落都留下難

以忘懷的抗日事件。在經歷滅族、撫綏的政治手段後,才發現排灣族可以屈辱在

新式武器的威嚇下,但絕不可能喪失自己民族的意識力量,所以使日本政府在武

威的力量更加變本加厲,逼迫族人走入皇民化的命運。

從古至今,文化、族群與政治權力間都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自從台灣原住

民族被殖民以來,各國所訂出的「原住民文化政策」經常被視為具有意識型態、

思想改造教育以及同化等殖民統治的意涵,使得到現在所經歷的轉型過程,排灣

人對自己的族群認同,mamazangiljan 體制被解構以及公民權的實踐等關係民族生

命長存的問題,現在擬從 mamazangiljan 地位的中落來探討對排灣人的啟示與隱

憂。

Page 39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389

一、理蕃警政治理的影響

日本政府推動皇民化政策,排灣族才始有立戶籍管理人民的政策制度。日本

政府為達到其永久統治之目的,無所不用其極破壞傳統社會制度,尤其是

mamazangiljan 之地位凌駕於他們的命令時,除了用拆遷部落,把 mamazangiljan

與其子民分離,或集中遷徙移到非自屬之土地管轄,來分散 mamazangiljan 力量

外,日警不顧原住民的傳統,依其好惡自封平民為「頭目」之頭銜,來對立族內

mamazangiljan 地位,並在每一個蕃社駐在所成立「自助會」,設置會長一人,負

責領命掌理社內所有事務。日警為避免當地族人反彈,第一任會長規定由當地

mamazangiljan 或貴族擔任,但其權力僅限於該部落聽後日警之使喚而已。日本架

空分裂了宗家或本家mamazangiljan所擴及他社的力量,致使其統治的勢力範圍,

變成由日警分別在各部落取代。

排灣族原本就有嚴謹的傳統組織,在每一個部落立有一家以上之

mamazangiljan 共管,此頭銜是世襲的,由其負責綜理部落之一切事務。家族

mamazangiljan 的領域往往跨越部落的領域,而家族 mamazangiljan 之家,往往是

該地區從神話孕育誕生留傳之原始家氏,有其固有的疆域作為統治管轄的基礎,

在其屬民一定生活之範圍行使其權力,此乃原住民中排灣族自治的基本精神。但

日治時代,對原住民事務之處理,全掌握在日警蠻橫統治,並在各部落普設「駐

在所」作為操作部落權力的平台,舉凡民政、教育、衛生、經建等一切行政措施,

莫不受其統治,並設法控制 mamazangiljan 為其達到政治目的利用之工具,助其

推行政令,使 mamazangiljan 本身失去自主權,一切權力完全操在日警手中,使

原有的自治精神幾近蕩然無存,破壞無遺。

1898-1906 年是軍、警、憲合一的政體時期,制度上設定總督府民政局為施

政中心的統治結構,總督府的行政實權由局長執掌,並非總督統治權下的權力。

而到這時期,乃木總督根據 1897 年 7 月 27 日公佈之「地方官官制」調整地方政

府指揮系統,亦隨著地方行政機構的擴大,原由民政局統轄指揮的多種業務,開

Page 39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390

始移轉到地方縣知事或廳長之權限以下,撫墾署不再是一個與縣廳並行獨立的機

構,改隸在縣廳位階之下,專司蕃地之機構。如此調整官制的結果,「警察權就

跨越了平地與蕃地業務,理蕃政策從綏撫政策改為取締政策」。13

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於 1898 年 2 月 26 日就職,1906 年 4 月 11 日離職,

統治台灣有 8 年之久,他於 1898 年 6 月 20 日公佈新的「台灣總督府官制」、「台

灣總督府評議會官制」、「地方官官制」等組織,其中修正民政與財物兩局合併設

置一個民政部,把行政實權完全委任給民政長官,作風與乃木總督截然不同。而

評議會改為審查民政法案機關,軍系若要參與,僅限與涉及軍事問題者,排斥參

加例行會議。而在地方官制之規定,主管蕃地番人的業務歸由辦務署第三課下之

「辦務支署」與「警察官吏派出所」,從此理蕃業務之位階編制萎縮很多。在這

時期,兒玉總督把警力集中在漢人的抗日運動政策上,對蕃人則採「緩和政策」

以待。然到 1898 年 11 月成立蕃政局,他們開始採取威力與恩惠兼施的政策,在

於恩惠不再是酒食煙布之籠絡,而是指導授產,造就蕃人就業機會,實施部落醫

療服務以及教育蕃人之教化工作,這種大轉變的「撫育」政策,14比對先前採取

之全部滅絕或全部導化的政策更讓蕃人信服而容易接受。而日警威力的作為,在

山林看守的項目,日警利用親日的蕃人來牽制抗日的 mamazangiljan,這種手段到

後期,在瓦解排灣族社會組織的部分,應用地十分廣泛。

兒玉總督的警政體系,在蕃地設定統治蕃人的中樞,劃分蕃地是不實施法律

的特殊行政區,蕃人不適用法律可以任意處分。 所以一個國家是否把「原住民」

看待是「人」,我們可以從兩種標準來做判斷:第一則是日本人是否把原住民列

入他們依法統治的對象。第二則是日本人是否承認原住民的土地所有權。所以,

從以上的觀念與態度,就可以認定國家的文明程度如何?。1899 年 2 月台灣總督

府頒布「秘密訓令」,通知法院蕃人不適用普通刑法,不必起訴公審。次年同月

又頒布「有關佔有蕃地之法令」,針對「和蕃」之土地利用關係,官方概不承認,

13 藤井志津枝,《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理蕃政策》,頁:67。

14 同上註,頁:278。「撫育」政策是採重視教化、授產、施醫等感化教育。

Page 39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391

但別有規定或經台灣總督府許可者不在此限,依此法令,處罰的對象是漢人,但

官方並未因此而承認蕃人蕃地的土地所有權。因此,日本人統治台灣 50 年都沒

有把原住民當人看待,是從他們法令規定確認而來。

兒玉源太郎總督統治台灣期間,其台灣總督府參事官持地六三郎提出明確的

理蕃政策方針,他在建議書表明「日本帝國主義在蕃地追求經濟利益為最優先的

前題下,在蕃人政策下徹底的運用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理論」來統治。15所

以,他強調「以經濟利益掛帥的政策,並不需要把蕃人當人看待」,認定「蕃人

為類似禽獸的劣等人種」,是「一種進步或開發資源的阻礙因素」,肯定文明人對

野蠻人的討伐是優勝劣敗的自然淘汰,或同化滅絕種族之權,所以日本政府不必

從宗教家或慈善家的人道主義區去處理,也不必從法律技巧謀得解決方案之謬論,

是西洋列強對待殖民地的帝國主義理論,持地竟然引以為借鏡,來看待台灣原住

民的境遇,真是可悲的文明理論與思想,如果蕃人真是禽獸,那麼自認文明日本

人之作為其豈不就是獸性不如嗎?,彼此都是禽獸一般之行為有何異同。還有日

本政府歪曲的法理邏輯,逼迫蕃人要有「服從」的義務,並一廂情願地自認掠奪

蕃人的土地或財產權是「從舊主權者割讓土地時,同時被轉讓給新主權者」之推

諉之詞,16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所以蕃人的土地無所謂地主的問題,新主權者可

以任意處置,完全忽視原住民的人格尊嚴與生存權,所以,由此可以肯定的事實,

少數原住民族在強權下是沒有「文明」存在可言,到處充赤暴戾血腥的邪惡行為。

1901 年起強化警政政策,日警培植部落少數菁英擔任日本警察,成為部落

中之新興勢力,影響所至,尤在傳統 mamazangiljan 地位之上,譚昌國稱之「警

察頭目」,17筆者則給以「原奸」的歷史定位。1903 年 3 月決定「理蕃大綱」規定

蕃政業務改由警察本署來統一主管,以北蕃施威,南蕃施撫的政策推動,建立蕃

地專勤警察制度,放寬為免試任用辦法,及改善其生活待遇。台灣總督府利用警

15 藤井志津枝,《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理蕃政策》,頁 151。

16 同上註,頁:156。

17 譚昌國,《排灣族》,頁 59。

Page 40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392

政系統來推動蕃務,警政本署從 1903-1905 年召開了四次的「蕃務會議」,在蕃地

逐漸生根成熟到 1904 年,蕃地專勤警察制度化已到理蕃政策最明顯的措施,最

後蕃地的蕃務有警政獨立行使,不必再設如蕃政局等類似的相關行政機構。

二、土地無主化政策的影響

軍政時期的理蕃政策 (1895-1898 年):第一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在此時期,

根據樺山第一次理蕃政策的聲明訓示:「實施撫綏政策,18此策除了要避免日軍和

蕃人發生戰爭以外,還意圖分離和牽制漢與蕃的聯合抗日。因為討伐的對象為平

地漢人,對山地蕃人則採取懷柔馴服的態度,以達成籠絡頑愚蕃族為目的」的一

種暫時措施。191895 年 5-8 月民政局長水野遵,在「台灣行政一斑」報告書中,

明顯把原蕃人列入殖產的項目下,完全排除在法制的範疇內,否定了「台灣原住

民的基本人格與其尊嚴」。20同年 10 月 31 日台灣總督府公佈「官有林野及樟腦製

造取締規則」斷然決定,凡「無官方證據及山林原野之地契,算為官地」,21這是

日本政府強制原住民土地國有化的開端。

1896 年 4 月 1 日公佈「台灣總督府撫墾署官制」,明確「把蕃人居住的蕃地

劃為特殊行政區,決定由撫墾署為中心作綜合性開發山地業務」,22在制度由署員

擔任治理蕃人、蕃地任務。實際上,他們還受陸軍守備隊和憲兵隊之保護。但在

功能上,撫墾署因當時無法把握蕃人、蕃地的實際情況,而無法制定一套完整的

理蕃政策。所以,該署有類似扮演調查機構的性質,在此之際,日本人剝奪了原

住民傳統生活領域之生存權。又根據日令 26 號「蕃地=無地主=國有地」的法

令公佈後,23原住民祖先留傳的領土,遭異族任意侵犯,對此政策的反應,原住

民出草馘首自然是一種保護領土主權的義舉行動。

18 藤緊井志津枝,《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理蕃政策》,頁 278。稱:「綏撫」是指統治權尚未擁有

絕對優勢武備鎮壓之前,不得不暫時因襲前制而採用的敷衍政策。 19 同上註,頁 4-5。

20 同上註,頁 6。

21 同上註,頁 14。

22 同上註,頁 21 。

23 同上註,頁 39 。

Page 40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393

三、殖民近代化(皇民化)政策的影響

日本統治台灣期間,在台北市設置台灣總督府綜理管轄全台所有事權,台灣

總督府從法令頒布的理蕃政策過程,站在殖民者野蠻侵害被殖民的心態與被殖民

者遭受衝擊,排灣族人所面臨挑戰與適應的困境,從人權與尊重對「人」的權益

來看待,我們就可以明白弱勢族群在強權的命運裡是多麼乖舛而不值得。以下摘

要說明日本人對排灣族所進行的各項「亡族滅宗」的政策手段,在此依序羅列於

下:

(一)滅族主義的「理蕃」政策:總督樺山資紀到 1896 年 6 月 2 日辭職後由陸軍中

將桂太郎接第二任總督,對台灣殖民地的經營以國防為優先,資源的開發置於其

次,所以主張殺光、燒光的滅族主義,由此招來國際視聽的關注,在位四個月就

離職,沒來得及發表任何有關理蕃的措施,但他鎮壓的政策,對後來接任的總督

影響甚鉅。

第三任總督也是陸軍中將乃木西典,任期始自 1896 年 10 月 14 日至 1898 年

2 月 26 日止,為期 1 年 4 個月。乃木總督不改軍人好戰本色,到處殺戮無辜百姓,

漢人抗日份子逃竄到蕃地,引發如恆春排灣族 Tjulu-atjuvutjuvun(阿乳芒)社日軍交

戰,發生排灣族出草事件。在此役,日軍以為排灣族人發動斷電線與擄首的抵抗

方式是出自迷信,這是低估排灣族人的智慧,他們之所以反抗,事實原因在「保

疆為族」,排灣人視土地如其生命的觀念是牢不可破的。

乃木總督就職後,實施軍政體制,就以「三段警備」來實施台灣的警備系統,

其中居住在內山區蕃地的蕃人,列為第一等的危險區,由軍隊與憲兵來管制,暫

時由守備隊長來掌行政,用軍憲採取戰時戒備。同時在蕃地成立「護鄉兵」,日

軍徵募熟蕃擔任,24日本當局是想利用原住民族群之間的仇視,以達以蕃制蕃的

效果。在彼此間之關係,熟蕃是漢人與生蕃之間的傳聲筒,在政策上之利用,可

24 利用熟番如在排灣族鄰近的卑南族一樣,來制約生番。

Page 40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394

以扮演牽制且隔離漢人與生蕃的工具。

乃木總督同時於 1896 年 10 月立即頒布撫墾署六項業務方針,主要內容除要

破除排灣族人的中心思想外,在為其國奠定永久佔領台灣的準備。另一方面日軍

擔心防制漢人與排灣族人聯合抗日運動,其中提出「蕃人之授產、衣食住之改良

與其智能之啟發」之籠絡政策,這項主張,後來影響整個原住民對日本人在台統

治期間之正面觀感深遠。

日本人治台為達到國家的根本利益外,兼顧被殖民之內情調查是件了不起的

歷史功德,從其 29 項調查內容落實的結果,不分族群、組織、制度、風俗習慣、

生命禮儀、歲時祭儀等的問題都全部包含在調查之項目內容,以此作為開發蕃地

的基礎,排灣族的文化連根拔除是可預期的。尤其日本人善用心機與手段,在原

住民部落設置警丁,對原住民開放「生蕃內地觀光」,增廣見聞,榮耀天皇。又

在生活的需求注入鎮定劑,供應獵槍、雷管之鎗砲彈藥,使原住民更動之以情,

因此,在排灣族傳統社會綏撫政策是奏效的。而當時留下來的調查記錄,現在變

成研究原住民歷史文化的重要依據。

乃木總督的軍政統治,從不同的角度來論,各有說辭,唯其鎮壓抗日運動之

目的,令軍、憲、警疲於奔命,卻達不到效果,反而造成被生蕃殺害的人數激增,

取締能力不彰,顯見軍政體制不適用於生蕃之地執行。

(二)掃蕩生蕃的「理蕃」事業: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於 1906 年 4 月 11 日就職,

1915 年 5 月 1 日離職,任期共達 9 年 1 月。日本政府派遣佐久間左馬出任台灣總

督,完全是想借用他擊敗生蕃之經驗,早日掃蕩生蕃,促進蕃地資源經濟開發。

在任期間,始自 1907 年 1 月 6 日起開始實施分兩階段的五年理蕃計畫,第一階

段到 1910 年止,治理北蕃推動隘勇線的甘諾政策,南蕃設置「撫蕃官吏駐在所」,

25雖同樣南、北蕃開闢蕃地交通網,建立蕃社與蕃社之間的山徑小路;著手調查

25 藤井志津枝,《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理蕃政策》,頁 213 稱:所謂「撫蕃」即是一方面經交易

所的控制來掌握蕃人的民生經濟,另一方面日方施予簡單的教育,來改變蕃人固有的文化價

Page 40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395

生蕃土地五年事業,使蕃地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的官有地,從此不再是蕃人的私有

地。鼓勵單身日警從事蕃婦關係,與蕃社 mamazangiljan 或有地位勢力者之女兒

結婚,為國獻身,在蕃人間發揮牽制與防範之功能。到 1907 年 4 月 1 日訓令公

佈對「蕃務官吏駐在所」南北統一設置的規程,但推動五年理蕃計劃並非想像的

這般容易,雖在排灣族居住地並沒有重大事件發生,但在其它族群卻釀成不可收

拾的漢蕃聯合抗日運動,致使不得不大幅修改理蕃五年計劃的作法。繼之 1910

年進入第二階段的理蕃五年計劃,其目的在強制蕃人繳械,解除蕃人的武裝以及

掠奪蕃人誓死堅守之蕃地。此舉日本全國上下同心,加在經費上支援充裕,所以

整體計劃執行順利成功的。在計劃的執行期間,日警除利用累積的人文調查資料

作為施政的重要依據外,運用欺騙的方式進行鎗彈沒收,同時開始調查蕃地地理

和測繪地圖,從實地精確調查每半年建立「蕃地台帳」檔案。對排灣族所居住的

蕃地,開闢山林小徑,中心部落設置「蕃務官吏駐在所」,並獎勵日警學習排灣

語等,這些措施,無不為做好討蕃任務作準備。

日本治台,第一次先遭受漢人武裝聯合抗日運動的激烈反抗,到第二次的五

年理蕃計劃時,蕃人因槍彈被日警沒收,而面臨漢蕃聯合抗日的衝擊。隨即在後

於 1911 年 12 月 25 日公佈「貨與槍」的措施,使槍彈被沒收的蕃人,還可以到

「蕃務官吏駐在所」因狩獵需要借槍使用,看是降低了蕃人對日反抗的意識。但

排灣族人視鎗如其生命的觀念,失去精神依存的支柱,到 1913-1914 之間,排灣

族人興起抵制日警繼續沒收槍枝,終在此際爆發南蕃抗日歷史事件。但是還好,

警察政治在蕃地已經奏效,在未爆發前,掌握先機而加以防範事態嚴重的發展。

佐久間左見勢逐漸穩定,開始推動除保存蕃種外徹底的執行同化政策,由各

蕃地日警扮演幕後推手,取代 mamazangiljan 之地位,使「蕃地駐在所」的職務

不僅是一個警備系統,在組織上,它擴及到教育所、醫療衛生所、物質交易所、

懲罰裁判所等結為一體,在功能上集一身兼具政治、文化、經濟、保健、司法等

值觀念。對於若干列入禁止交易的物品 如鹽或火柴等施惠,則是用作賞罰回報的手段,以

促進蕃人漸趨溫馴服從,其他如施藥也是利用為使蕃人甘心投降歸順的工具。

Page 40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396

多種的權力,各部落的日警,在各蕃人蕃地實際上擁有最高的領導權。因此,在

政策的操作上很容易讓日本帝國主義的種子散播在蕃地,把蕃人傳統文化質變為

大和民族文化,蕃人生活皇民化,蕃人改變成效忠天皇的屬民。由此,當日軍投

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台灣蕃人甘願充作「高砂義勇隊」到南洋等地區為日本帝

國犧牲奉獻,這都是在這時期蕃人皇民化政策成功的鐵證。

日本治台五十年期間,從以上過程的敘述,不難發現台灣總督的政策,強調

經濟利益的前提,凡在原住民所進行的基礎建設,逼使台灣原住民社會、經濟生

活很快地被編入殖民地經濟的產業分工之中,根本看不到人道與良心問題,雖有

教育、醫療等工作進步的改善,卻仍以達到皇民化至終之目標在努力。日本人極

盡破壞排灣族傳統文化之能事,在離台前的排灣族社會已經變成滿目瘡痍,到無

法收拾的地步。呈現出的社會現象,如失去原有傳統的體制,所有制度遭受無情

的踐踏而瓦解,蕃地官有化、蕃人皇民化的命運,排灣族人失去自己的民族意識,

瀕臨著亡族滅種可悲的坎坷路。

第四節 民國以後

民國政府來到台灣,從政策面而論,是承繼日本人在台的產業,而不改殖民

者的基本觀念與態度。

一、地方自治實施的影響

台灣光復初期,1945 年後的漢化政策,族外稱原住民為「山地同胞」,

地方為配合行憲國策、加緊推行地方自治。1945(民國 34 年)年 11 月經依中央

頒布「縣各級組織綱要」暨有關法規規定,同於 12 月 6 日,前台灣省行政長官

公署為勵行地方自治、準備實施憲政,首先訂定「台灣省各級民意代表機關成立

方案」乙種做為各級民意機關成立之依據,繼予擬訂「鄉民代表」選舉規定,及

「代表會組織規程」、「議事規則」等法規,先後公佈實施。各鄉根據「台灣省各

Page 40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397

級民意機關成立方案」及「各縣市籌設各級民意機關工作預定進度表」規定,於

1946(民國 35 年)年 2 月 27 日原住民第一次投票,選舉方式採公民直接投票方

式進行。各鄉依人口數之多寡選出至少十一名鄉民代表,於 1946(民國 35 年)

年 3 月 24 日正式成立「各鄉代表會」。後又公布「縣參議會組織修例」規定成立

「各縣參議會」,1946(民國 35 年)年 10 月 16 日起,辦理各縣參議員與鄉長之

選舉。依中央之規定,原住民「鄉長」與「縣參議員」,採由各鄉鄉民代表間接

代表鄉民選舉產生。到 1946(民國 35 年)年 12 月經由各鄉鄉民代表選出實施地

方自治以前首任鄉長與縣參議員,使排灣族部落逐漸脫離傳統 mamazangiljang 權

威式的領導,踏入所謂民主時代地方自治的里程碑。另外,依據「台灣省各縣市

村里長選舉罷免規程」之規定,各鄉於民國 1946(35 年)年 2 月,各村官派第

一屆村長。

1945(民國 34 年)年 10 月,政府遷台,由於政局殊異,以致 1950(民國

39 年)年乃研擬施行「台灣省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作為「省縣自治通則」,

並公布前台灣省縣市地方自治實施之基本法則。然為因應時代變局、社會發展的

需要,實施地方自治之相關法逐年修改,簡化為「台灣省各縣市議會組織規程」、

「台灣省各縣鄉鎮縣轄市民代表會組織規程」,另有「台灣省各縣市村里民大會

實施辦法」、「動員戡亂時期公職員選舉罷免法」。各鄉自治工作之推展,在上述

各項法規下運作實施,所選出的公職人員,對部落影響所至,在權力的再分配上,

對mamazangiljan的權威是一大挑戰,排灣族傳統社會制度面臨現實問題的考驗。

在排灣族民主政治發展的演變,從台灣光復初期,由官派縣議員、鄉長、

副鄉長到由鄉民代表間接代表鄉民選舉縣議員與鄉長的過程,雖有不及五年的時

期,因為各鄉村內之早期基層幹部如村長、鄉民代表等,開始就實施公民直選產

生,所以到民國 39 年(1950)實施地方自治時,各鄉內公民不感陌生而能順利

的推行。每屆選舉的過程,中國國民黨在各鄉設有「民眾服務站或黨部」,在地

方選舉扮演著強勢作為,而在鄉內大小選舉都會推薦提名屬意的候選人,後因提

Page 40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398

名作業的過程,令人難於信服,使在歷年之各種選舉中,也曾出人意表的也有非

中國國民黨同志當選,這種現象,在一般保守的原住民社會是不多見的。

台灣地方特殊,尤其政府遷入台灣時,實施地方自治之層級往下降一級到

「鄉」,舉辦地方選舉,選出之公職人員最大的作用是在讓鄉民從不同的家庭組

織分子,透過一種自由民主之方法,使少數人服從多數人,多數人尊重少數人的

民主政治理念,共同建立治鄉的理想。但選舉次數頻繁,人性軟弱的一面因競爭

而自然衍生出不法的途徑,且愈演愈烈,導致選賢與能的民主意義混淆,各鄉民

出賣良心、曲解真理,這是開民主的倒車,何其不幸的遺憾。

一個好的政策與措施,發生的作用應該在製造地方和諧,使社會繁榮進步。

假定產生的作用有所偏失,現在已經實施多年的政策是不是需要正視此一問題之

發展,讓人民做好檢測的工作。現在有人呼籲「廢鄉」的選舉,亦有人吶喊「不

要開民主倒車」,不論個人站在何種立場主張,悉聽專家們的建議,希望改制或

修正的措施與方向能落實到排灣族傳統的自治精神,重視民族的歷史文化屬性,

重新復振排灣族傳統 mamazangljan 自治的觀念,恢復民族意識,建立民族的自信

心與知能來造福桑梓。

排灣族的社會是一個君主治國的國家雛形,但有一些國內外學者不願正視此

一問題,以為排灣族社會只是單純的黨或團的組成,這種說法未免太矮化排灣族

人的智慧與能力。其實,國家形成必備的因素是有一定土地、人民且在一定的土

地領域上行使最高獨立主權。排灣族 mamazangljan 的家族皆具備以上之條件,只

是外來文化常常錯覺而把原住民當做自然歸屬的民族。其實,排灣人尚未具有國

家意識的常識,他們最重視的觀念是從家族意識而起,同宗家族有難,一定會聯

合同一戰線,共赴家難。

排灣族社會最高領導中心是「mamazangljan」,每一家的 mamazangljan 都有其

獨立行使權利的土地領域,不同宗族者不相冒犯,否則一律視為侵略行為,一定

立即遭受應有的報復。因此,對這種不成文的共同盟約,各家族都懂得約束自己

Page 40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399

的屬民,並信守諾言,不敢發生逾矩行為的現象。然而身為排灣人,對於非排灣

人介入處理,我們傳統體制的生活文化,所形成的結果,因主政者不懂得排灣人

的規範,而變成容易傷害一個民族原有生存延續的原則與秩序。呼籲非原住民同

胞不要以為你們為原住民做了很多事,而認為一切的決定的問題都是正確的,原

住民族之所以能延續到現在一定有他存在之理由,讓我們一起來仔細地去探討,

不要昧著良心地想要改變其想法。

眾人皆知,原住民沒有文字來制定法律,但人類在其本質上為社會之動物,

無論個人或社會、原住民或非原住民同樣均迫切需要衣、食、住、行、傳種、保

衛、交通以及社會秩序等在生活上的約制,並應付自然現象與超自然的力量。然

為了滿足各種迫切需要,乃有各種圖謀生存的方式,一切部落社會制度的形成,

如領袖制度、經驗法則以及習慣法等皆成為維持結合力量與秩序之元素。因此,

建立各種制度,以此形成一種社會生活及維持族群彼此關係之規範,故其社會制

度成為族人傳統習慣行為之模式,在長期孤立的地理環境裡,由其社會生活的經

驗中,族人行為共同遵守之規範逐漸演變而成。

排灣族原本就有嚴密的社會制度,自古流傳著優良的文化。但國家體制介入

時,罔顧原住民社會的倫理與文化,且不加以思索的否定其祖先千古名訓,這種

只為自己國家利益的侵略主張,想到他們日皇、英王都健在的接受膜拜時,自己

mamazangljan 卻吶喊的多麼鼻酸。台灣與日本同是要選舉的民主國家,但是,日

本可以放縱恭奉自己的法統,去維護「天皇」地位,為何不容許我們去尊敬自己

的「mamazangljan」!台灣光復將近六十年,試問民國政府對排灣族貴族制度的

作為如何?在此,我不禁要質疑,重新評估「地方自治」在排灣族社會實施的功

能與發展的影響?

臺灣民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舉,1945-1950 年之六年時間,是原住民行政體

系建立階段,在原住民地區先成立鄉公所、村辦公處。其後,劃定山地原住民地

區為山地特別行政區,確定「原住民鄉」的存在。起初官派村長、鄉長,始自

Page 40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00

1947 年開始實施地方自治,村長、鄉長才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使民主化的政

治制度強勢的衝擊傳統體制,村辦公處與鄉公所取代傳統體制的功能,選票的重

要性勝過對傳統 mamazangiljan 的尊重,而對國民黨的效忠更取代了 mamazangiljan

的地位。

台灣省政府從 1951 年起頒布的原住民各項政策26,開始積極推動「山地平地

化」的同化政策,不重視傳統的社會組織與社會秩序倫理,強制地改造部落的生

活生態。尤其在 1968 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普級化提昇族內教育程度,造

成失去對自己文化認同的教育結果。那些自認可憑自己的能力升學,然後參加公

職考試取得較高的社會地位時,或參加職訓,謀得專業知識與技能,足能保障自

己的經濟生活的能力者,就容易偏離傳統文化的洗禮,而產生對傳統

mamazangiljang 地位抵制的異常現象。使對排灣族部落權力的核心,在歷史洪流

轉變中族內發展之主觀因素,排灣人可以去思想國家體制在傳統社會演變中扮演

的立場,在政策的對應中,排灣人何去何從?而族內因應的結果,排灣人得到了

甚麼?又付出了甚麼時代的代價,這種問題是可以從正反兩面來思考的。

排灣人接受民族政治的現實面,對政府民主發展進程也樂表肯定與支持,如

保障原住民出任中央及地方各級民意代表名額及擔任原住民鄉地方自治團體之

首長規定,保障到現在原住民鄉之鄉長,要具備原住民身份才有資格參選,但政

府在推動不同與傳統部落社會的組織時,排灣人存疑的地方是,排灣族的

mamazangiljan 為何沒有給予應有尊重與待遇,讓排灣族的傳統文化存得一絲永續

希望。

二、山地保留地政策的影響

從傳統的土地觀來論,「土地」是原住民的生命,因為原住民的生活需求都

是來自土地資源的開發,所以土地與經濟的關係可以劃作等號,二者都是相互依

26 郭秀岩〈山地行政業務〉,(南投:台灣省訓團,1984)。

Page 40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01

存的。自從清政府打開了在原住民對土地歸屬認定的先例後,以為原住民自古依

賴生存的土地皆非屬原住民所有,因此,開始造成族群對立與衝突。在日治時代,

日本政府為了北部山區的樟樹資源,援例認定蕃地無地主的可笑主張,從北部影

響了全台灣原住民的生存權益,以蕃地國有化之名為手段,行開發山地資源的事

實,才是主要目的。所以原住民之土地,到台灣光復之後,更遭受國民政府無可

彌補的浩劫,民國政府在原住民居住之地,先劃定有限之土地面積分配租用給原

住民,其它剩下的大面積土地,卻被政府單位或私人團體編造為開發土地或造林

之理由,全部辦理土地登記,在取得形式合法的權利後,開始大肆亂伐,開採原

始林,侵犯原住民的生活領域,亦破壞寶貴的天然資源,這是最令人痛恨扼腕的

歷史浩劫。

現在社會已走向多元化,雖然台灣政治吵翻天,漫罵間有揮之不去的族群意

識。但是,廣大的群眾已開始覺悟,族群多元相融論,建立彼此尊重的機制才是

台灣唯一可行之途。樂見國內有越來越多的正義之士與學界之專家學者,正積極

有效的推動原住民政策,主張用法律保障原住民的權益,維護原住民的尊嚴。身

為無奈的原住民,真的不再樂見政府對原住民法律制定的權力,因為國家法律的

制定常無法助長原住民的利益,而是犧牲原住民權益的開始。讓人感覺「現實」

的民主、人道、公平、分享、開放的社會發展,還有一段漫長之路要走,對少數

民族權益來說,總是隱含著有甚麼東西要保留,不願全部釋放出來似的。

從排灣族的土地觀來論,在昔日的歷史過程中,由於險阻山地的障蔽性,以

及長期間自然演化而成之血緣地緣之結合,不獨對非原住民同胞,而且在原住民

群內,亦形成無數「我群」之孤立小聚落群,到處散在深山林地間,劃地自限孤

立而生存。在各小群間之生存領域內,一切生產所需之自然財,包括土地、山林、

河川就是屬於該群的族產。但是,這樣的堅持不為侵略者所顧忌,以往以為深居

山奧是最安全的,根本沒有料到外界的力量可以直入控制過慣山林生活的排灣人,

排灣族社會的劇變是土地制度遭瓦解後開始的,在這一方面始作俑者是日本政府,

Page 41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02

還有民國政府援例應用的結果。

日本人在撤離台灣之前,原住民的土地已經國有化了。直到台灣光復時,政

府想出很奇怪的想法,居然要原住民申請租用自己祖傳的土地,不能像非原住民

同胞直接得到土地所有權,這是本末倒置的政策,有失民主正當性程序。然生為

原住民的同胞對國家也不願接受一國兩制的國際地位之際,難道原住民就甘願接

受政府所制定土地權的兩套不平等標準嗎?原住民也需要政府從基本人權的立

場來看待。

排灣族的土地權利可分成兩個層面來說,從人為關係來論:由 mamazangiljan

領導人民維護領主權的完整性,共同遵守土地視如生命的信仰。另外從土地使用

的權責來論:平民需要利用多少土地面積,mamazangiljan 不會過問或限制,傳統

社會文化的土地制度,並未賦予貴族優越的土地權,有能力開墾的平民家族被准

許有大面積的耕地。mamazangiljan 最重要的土地權是領主權,在維護族內土地領

域的完整性。基本上,對土地的使用權,這種權利不分平民與貴族皆來自先占原

則,而後才有繼承制度的問題。同時,這種制度並不因個人在納貢的問題而影響

土地使用的權利,人民可以自由爭取自己與家人生活所需的土地面積。

台灣省政府制定「山地保留地管理辦法」時,援例日本蕃地政策之精神納入

條文內容中,表面上看似傳統制度的延續,其實是日本「官有地」的延伸,不論

政府制定原住民土地政策的形式,或從對待原住民觀念的態度,感覺上大同小異。

依據「土著及部落人口公約」第十三條的精神,「對傳統習俗的尊重以不妨礙該

族群社會經濟發展,且不違背國家法令為準」。由此精神加以評估,且可看出光

復初期政府的原住民土地政策確實有罔顧原住民的傳統習俗,偏重於因襲日本制

度的仿傚,使原住民喪失了很多資源與權益,同時,在執行中,政府包容非原住

民同胞的事業進駐原住民地區發展,或無暇取締不法利用原住民土地者,造成管

理機關難於解決的棘手問題,即將踩到原住民的地雷,將來會是最容易挑起的社

會問題運動。

Page 41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03

排灣族的傳統組織與制度,在日治時代就已被破壞的體無完膚,

mamazangiljan 除失去土地領主權外,其部落地位也被自助會會長所取代。到台灣

光復後的土地分配,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人民的觀念已大有改變,不再視傳統

土地制度為當然的規範,人民在不受傳統束縛的觀念之下自由擇地耕作,人民也

不再做要向 mamazangiljan 完糧納稅的義務。但對土地重新分配的規定,國民政

府無法保障每一個家庭的生存所需,執行者草率從事的結果,奠下排灣族內現有

土地分配不均的現象。

傳統社會在觀念上,部落及居民賴以維生的山林河流均用 mamazangiljan 家

號代表所有,mamazangiljan 對此項傳統賦予之特權的運用與執著,從「土著及部

落人口公約」第二部分四條款的精神來論,「政府實有義務防範原住民土地的繼

續流失,以及對族人喪失為國有的林野土地,進行適度的賠償。或如澳洲政府某

種程度的展開協助土著購回土地的計劃」。然在這一方面,我國所定之「台灣省

山地保留地管理辦法」中之內容,並未提到隻字。近年來,政府且在非原住民同

胞利益團的壓力下,山地保留地管理辦法的基本精神日益由「保障」轉向「開發」,

使非原住民的機關團體租得大筆面積的土地任其肆虐砍挖。因此,如何加強山地

保留地的所有權,使排灣族不致步入平地原住民土地盡失的命運,迫使自家不得

不離鄉背井到外謀生的後塵。自忖,這該是族內同胞保障經濟人權的重要課題,

為防止山地保留地的繼續喪失,在保留地與國有林地或公益事業用地的消長問題

上,我們可以在各鄉轄內爭取土地不足使用,要求政府擴編的議題上,評估政府

對保障原住民土地資產中所採取的態度。政府對於補償原住民損失之土地,或協

助原住民族取回土地所有權二方面,常在會中決議時,均表現重視與關切,但會

後不見其積極的作為。猶如搪塞提案,敷衍塞責,無誠意支持。説來,這對於經

濟人權的保障,也是一項值得檢討的疏失。

從原住民的傳統生計型態,我們可知,最重要的生存資產莫過於「土地」。

過去 mamazangiljan 家氏名下之廣大領域,現在只剩下劃歸山地保留地的土地面

Page 41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04

積,今非昔比,感慨萬分。然原住民土地喪失的原因,在靠近山麓的部分,自然

是漢人移民長期黥吞蠶食的結果,除此之外,山林地喪失的主要原因,就是國有

林地的設置。例如排灣族行政區內之土地大部份由農委會林務局、行政院退輔會、

大學實驗林區、國有財產局、縣有地以及鄉公所公共造產地分佔大面積使用。富

者座擁山林,貧者無立錐之地,肥了政府機構,卻苦了百姓,所以年青的族人沒

有土地留在家鄉仰賴生活。

1999、9、10 在蘭嶼陳水扁以總統候選人身份與台灣原住民各族簽署「原住

民族與台灣政府新的夥伴關係」,其中具體的文件內容如下:1、承認台灣原住民

族之自然主權。2、推動原住民族自治。3、與台灣原住民族締結土地條約。4、

恢復原住民族部落及山川傳統名稱。5、恢復部落及民族傳統領域土地。6、恢復

傳統自然資源之使用、促進民族自主發展。7、原住民族國會議員回歸民族代表。

對以上的條文,2003 行政院院會通過函送立法院審議,到 2005 年陳水扁總統公

布實施「原住民族基本法」。27其中原住民族自治區的問題,現在原住民各族都在

設法早日實現,研擬各種不同的版本要推動實施,但在此要緊的時刻,現制國土

改造的政策冷冷的打了原住民自治一大板,在山區不斷地設置國家公園、特殊風

景區及土石流限制危險地區等,傳統領域幾近占有,而在平地五都選舉就已經收

編烏來、和平、桃源、茂林、三民等五鄉的地方自治權,據說,2014 年還要歸

併復興鄉,像如此的政策措施,有如在大壓原住民「民族自治」推動,尤其筆者

認為原住民鄉的生活水準還未到院轄市的程度前,不宜把原住民地方自治的權利

拔起,應該回到「原住民族基本法」的主張來回應,更合乎人民的期待。

三、導入市場經濟的影響

排灣族的傳統生活皆以務農與狩獵為生,食以粟、薯、芋為主要食品,而魚、

鳥、獸肉、豆菽等則為副食品。但肉類多在祭祀、或宴會時,才會特別食用。然

27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在台灣之實踐報告〉(台北市;原住民族

委原員會 2008),全頁。

Page 41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05

對生產過剩的農產品或山產,在族人沒有所謂買賣行為之前,族內是一個分享的

民族,與以物易物的交換行為不同,我們是有東西就分享給別人,不求回報。也

就是除會分給至親好友外,留下部分例如對肉類會用醃漬法、烤乾法或浸水法存

放;芋類用燒烤製成芋頭乾,可留存一年以上 ,以為欠收補糧或方便遠行應急

之需等的準備。但是很奇怪的,排灣族內 Vutsul (布曹爾)群與 Laval (拉瓦爾)群並

沒有醃肉與乾烤芋類的技術與習慣,在食的技術也不見應用在生活上。對於此事,

問過數位耆老,他們也無從回答。但筆者從事排灣族的田野調查多年,曾在排灣

族各鄉的村落問起此事,根據訪談剖析的結果,確實有些地方與 Vutsul (布曹爾)

支系與Lava l (拉瓦爾)支系的情形一樣。而有此一特色的地區,係以Chialjaavus (來

義)與 Tjuawvuwvulje (大龜紋)等地系統的人應用較為盛行。綜觀此一地區的人,

與早期融入排灣族社會的 Cimo (箕模) 部族有關,所以我們可以推斷,此一技術

並非 Vutsul (布曹爾)與 Laval (拉瓦爾)等部族固有的文化傳統,乃是由排灣族群

Cimo (箕模) 部族研發引進的。而北排灣與部分之中排灣的祖源純屬魯凱族系統

的成份居高,所以,沒有如此的生活習慣傳承下去。或許有一個可能,北排灣與

部分之中排灣之各地物產富饒,沒有歉收或缺乏獵物的情形,相反亦是。這些與

社會的流變,一定產生某一程度的影響所致。

另外還有傳統手工的經濟活動,許多衣服及家用物品都有男女自製。女子

長於縫紉、編織、染布及刺繡等,而有不少男子擅於雕刻,排灣族把雕刻技術

當作生活藝術的一部分,日常所見之成品有木製之木碗、木匙、連杯、臼杵,

藤或竹所編製之籃或籮,竹製之竹筒等日常生活用品。排灣族在狩獵時,所使

用的傳統式武器,在未有鐵器或獵槍以前,排灣族人使用弓箭或放陷阱來捕捉

獵物,這是排灣族人傳統經濟活動的原貌。

排灣族社會受到傳統制度的影響,族群間很少往來,部落間亦受到領域統

治權的因素,跨越交往的機會不大。一般人民的生活圈子,就在可以認親的部

落間走動或在自己的部落終其一生,都有可能。因此在生活需要上,產出的物

Page 41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06

質盡出相同,差別只在多寡而已。多者分享,餘者有存儲的生活技能,這種生

活型態,就是排灣族的傳統生活寫照。在經濟方面的活動,家庭就是一個共同

生產共同消費的生財單位,若有需要更多的勞力工作,就需要到家庭範圍以外

的人去找幫手。一般親屬關係是他們找幫手的對象之一,但親屬並不一定要幫

忙的。因此,在傳統生活的生活現象常出現如勞力不足的相互供應。到漢人交

易時,避免發生意外的結隊成行、獲物品多的贈與如逢喪禮、賀生子等。所以

族內的經濟活動以新建家屋、結婚聘禮與嫁妝、家庭財產的轉移及經濟成果享

受的順序等為其主要的經濟行為。

族內耆老們馮淑霞告訴我:「古時候,祖先們最需要的物品包括有火柴、

鹽與火藥等三種」,28為了滿足此一需求,祖先們不得不設法開始以物易物的經

濟行為。在日治時代以前,市場之需求常透過非原住民的中介者傳達訊息,再

由部落領導者告知族人可資交換之產品種類後,吩咐上山狩獵與採收。排灣族

地區的山產有山羊、山鹿、山羌、山豬、熊、鷹與雲豹的獸肉、獸皮、獸骨、

羽毛,還有野蜜、黃藤、蘭花、木耳以及各種藥材等。貨品可分為經常性與季

節性兩種,經常性需要的產品,可在取得後先存放在 mamazangiljan 家中,待

貨達一定數量時,與季節性的物品,依約期群體循聯外古道到市場趕集。當時

嚴禁單獨行動,因為途中強盜猖獗,容易遭受殺害。後來,從恆春等沿山一帶

遷入非原住民同胞定居時,由因路途方便,安全性較高,加上日警逐設交易所,

才改善經濟交易市場,奠定高樹、三地門、赤山、餉譚、水底寮、枋山、楓港、

恆春、大武、太麻里等為最主要的經濟集散中心,爾後各部落的產品必須透過

此一商圈之機制推銷到各地。所以,我們可以說,前面所列舉之各地是排灣族

地區經濟發展的轉運中心,這句話與事實相符,一點都不誇張。在日本政府未

統治台灣前,根據謝啟智說:

我們的祖先為了日常生活,經常下山作買賣,也有平地人到部落作生意,

28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頁 413。口述者馮淑霞,居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村 12

鄰中正路 2 段 18 號,出生於 1917、4、3,田調日期:1999、1、24。

Page 41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07

我們所需的日用品如槍彈、火藥、火柴、鹽等都是從他們買來的,但到

日治時代,日警十分痛恨這些人,我們部落的老人不知其因。29

像這樣的說法,回想過來,是日本人與漢人為爭奪原住民利益的關係,漢人

中間商的利益被日警嚴禁阻擾,30造成原住民生活空間更趨艱難,而日警出自掠

奪排灣族的利源之目的,原住民與漢人必定引起聯合武裝抵抗日本的經濟侵略。

所以,日警為掌握蕃地的控制權,物品需求如槍彈等的供應變成一種操縱策略,

一方面盡力阻止漢人進入蕃地私下供應給蕃人,而日方則藉以供應物品需求的機

會籠絡蕃人,最後全面禁止蕃人擁有槍械,達到馴服排灣族之目的。使原有單純

的經濟活動,因而染上政治利益的問題,迫使排灣人改變自己生活型態。

在日治時代的理蕃政策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從撫墾署的工作任務,窺視已經

建立之「山林整體規劃」之策略,但其目的是為增加總督府收入。在排灣族地區

開採高經濟林產物,從事油杉、烏心石、樟腦等樹之採伐,這個整體規劃對排灣

族沒有一點好處,反而破壞山林資源,影響生活環境。當代這個政策雖偏重在北

部有樟腦樹之地,但因排灣族地區劃歸於「重要熱帶植物計畫區」,在地之原始

林,也無一幸免的遭受破壞。

後來,日警曾鼓勵儲蓄,自知存款有益,競相儲存。但日人離開後,日幣便

成廢紙,族人見其心血白費,難過的不能自己。

日本政府在排灣族各地建立了農業、畜牧業、林業的基礎,讓當地住民對產

業的認知邁向另一個里程碑。過去燒山游耕的生活方式改變成定耕農業,設立各

地指導農園,廣教住民認識環境,指導農業知識,改善生活技能,並有效的利用

土地資源,以安居生活。同時,殆及住民生活固定後,開始發展經濟作物,增加

家庭收入,如設立武田規納園、合作牧場、養蠶指導所等經濟發展組織,讓住民

自食其力,自立更新。

29 張金生,《排灣族踏查實錄書稿》,頁 296。口述者:謝啟智、1916、1、1 生,居屏東縣獅子

鄉草埔村草埔 7 巷 28 號,田調日期:1997、7、4。 30 「中間商」日人稱之「通事」,在傳統的原住民社會專為部落買賣物品或溝通事物者。

Page 41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08

台灣光復後,對日本規劃已有產業計畫執行的地區,對排灣人來說是一場夢

魘驚魂,國家權力的轉換,原有已步入穩定的生活願景,在一夕間迅即幻滅,族

人猶如重回到傳統原來的生活方式,不堪回首的部落發展,誠如倒退 20 年的感

覺。在頓失日本政府資源的發展情勢,族人像失去親人的孩子徬徨失措,剛開始

確實很難適應,誠不知如何是好。不過,在現實生活一定要繼續過下去的情況下,

振作精神,自立自強,把所學的技能落實在生活上,使排灣族人已不再是遊耕民

族了。

台灣光復於 1951(民國 40 年)年 1 月 30 日時,政府有鑑於原住民生活方式日

落回歸到傳統的跡象,台灣省政府頒布「山地施政要點」,開始推動山地生活改

進、定耕農業、育苗與造林等三大運動。其中「定耕農業」之運動,訂有「台灣

省獎勵山地實施定耕農業辦法」,顯然政府對原住民的初期政策基本上是從農業

變遷來著眼,這無外乎希望藉著農業結構的改變,來改善原住民的生活方法。

國民政府遷台初期,國事如麻,無暇對日本政府在排灣族地區已發展的特產

物接續輔導推廣,以致於留下的熱帶高經濟作物之發展潛力,胎死腹中而自然消

失。因此,農業技術自然又回歸傳統耕作之方式,惟蟲害猖獗,土壤貧瘠,影響

作物之收成,族人生活十分困苦。國民政府雖有推動水土保持來改善農業環境,

但此法在族內生活環境並不適用,因為地形陡峭,坡度大,土壤容易流失,故未

見其效反蒙其害。

國民政府推動育苗與造林運動,有人認為光復初期在山地幾乎是「重林輕農」

了。光復初期之重林輕農的政策,美其名是獎勵辦法,其實為強制措施。例如育

苗造林實施辦法第五條規定:「山地人民應接受鄉公所村辦公處及其它有關機關

之指導,依照本辦法實施育苗及造林,違者限制其山地保留地森林主副產物採取

權利之享受………………」;第六條規定:「每村實施造林面積,不得少於十公頃,

苗圃面積不得少於 100 平方公尺,每戶造林面積,不得少於 10 公頃」;第七條規

定:「各村實施公共造林後之收益,應歸各村公有,有各該村村長、鄰長、鄉民

Page 41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09

代表等兼任管理委員管理之,每戶造林之收益,全部歸造林者所有」。以上所規

定的辦法條文,說明山地原住民必需強制及義務的造林,否則難以在當地維生了。

筆者從耆老宋光輝等人得到轉述如下:

政府的政策根本不合乎村民的權益,山地保留地內原是原始山林,政

府砍盡林木後再要求村民造林,在地原住民也沒有分享自然資源的收

益。而更奇怪的是,其中可耕種之好山好水,在砍完原始林後被規劃

列為國有地。31

他們又說:「以我們當時的能力,連吃飯都成問題,要如何去收拾整理被採

伐廢棄的土地殘局?」所以。政府美其名的獎勵造林,所制定獎勵辦法對原住民

來說根本是利少弊多。簡直是在消耗原住民的人力資源,利用族人去維護慘不忍

睹的山林面貌。

過去,村民真可憐,被政府利用在自己的部落內成立「村公共造產委員會」,

鼓勵村民義務勞動,推行公共造林。原定收益應歸各村公有,但不久,法令廢止,

村不能有「公共造產地或公共造產的組織」,這些遺留之財產,全被鄉公所列管

而成為鄉公所之公共造產,當然收益歸於鄉公所。村民對政府不確定的政策,深

表無奈,怨聲載道地說,難道這就是政府的德政。

1953(民國42年)年12月14日台灣省政府頒布「促進山地行政建設計劃大綱」

中正式提出「山地平地化」之政治目標。但此一政策的推行,原住民的生活環境

雖有改變,但進步之成效卻是緩慢了些,各地的基本農業經濟,仍無法提高人民

所得,只有停滯在維持家計溫飽及最起碼的生活條件需求。1963(民國 52 年)年台

灣省政府續訂「山地行政改進方案」,從內容中認識,強調山地經濟基礎必先改

變觀念的重要性,並提出「山地現代化」的主張,然而從原住民經濟的層面的改

變,發現政策與現實是發生脫溝的現象,人民並未按照所定的政策發展經濟,反

而引進所謂的「亡國草」來種植。1963-1973(民國 52-62 年)年間大量種植香茅草,

31 張金生,《排灣族踏查實錄書稿》,頁 94-95。口述者宋光輝,居台東縣達仁鄉新化村 1 鄰 23

號,出生於 1935、9、18,田調日期:2001、5、11。

Page 41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10

因為族人曾留下日治時代高經濟熱帶作物經營的理念,知道只要大面積種植,就

能有豐富的收入,所以勤快的農戶,幾乎停止其它作物的耕作,把所有的時間、

能力、土地、全心投入香茅草種植。每到割草煉油時,以時價一斤 20 元的單價,

一鍋爐可煉出 20 斤左右的成果。如果一家戶平均每次收穫有十鍋爐,就有 4000

元的淨利。而當時公教人員的月薪約才 600 元,事實上帶給族人一筆傲人可觀的

收入,從此養成購買「食米」的習慣。

1991(民國 80 年)前,族人不論在外謀職從事各種行業或在家鄉從事伐木業等

工作,每日所得都有滿意的收入,這是國家經濟繁榮帶給人民的福份。在此,許

多年輕的夫婦在都會區購屋建立家庭,使各村的人口大量外流。但到 1991(80 年)

年代,政府為回應企業家之要求,不惜犧牲社會正義,罔顧弱勢族群的權益,開

始引進廉價的外勞,取代原住民工作權。現在原住民的市場經濟萎縮的幾乎無立

足之地,已造成在外謀生者嚴重的威脅。因此都會區的排灣族人陷於工作不穩定,

與家鄉又沒有工作可以維持家計的窘態。所以族人的經濟環境是深受國際經濟逆

流與政府政策失當的雙重影響,才迫使人民陷入難於自拔的生活困局。目前,我

們可以明顯看到,農業經濟已不被原住民所使用,各鄉村的經濟發展已轉型到市

場結構的人力開發,經濟市場對人力資源之需求,自然成為經濟所得多寡的因素。

如果此事是原住民社會現存普遍的現象,阻礙原住民經濟發展的外勞因素是不是

要優先檢討廢止,這樣才合乎國家社會的正義,可以解決原住民生活的困苦。

排灣族人從 1991(民國 80 年)年以後,現金收入的主要來源,不再參差雜農

業收益,最主要是大社會經濟體系所提供的就業機會與自植林採伐之收益,所以

資金源自於勞力工資與山產及特定幾戶的薪金收入。雖有少數的族人創業貸款,

可以延長償還年限,但用途限定,加上農業輔導單位的支援難於配合,使資金運

用無法發揮作用,族人血本無歸,不敢再輕易嘗試。現在國家經濟一直無法復甦,

外勞問題政府又拿不出誠意來解決,而一個完全要靠大社會經濟體系就業的民族,

如何讓它快樂生存,恐怕是政府即將面臨的社會問題,希望政府不要忽略政策的

Page 41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11

錯誤會比貪污更可怕事實,設法用心的看待原住民的現實生活。

從各鄉經濟行為的轉型來論排灣族社會的變遷,由傳統生計經濟發展成的現

代山地農林牧經濟之外,排灣族目前經濟生活中另一個重要部分,就大社會工商

業及各種公、民營機構所提供的就業機會。而傳統經濟體系的變遷與價值觀念的

改變,這是和大社會接觸的結果。因此造成年齡偏低的勞力資源皆離鄉背井在異

地謀生,相對地農業工作者年齡有逐漸偏高的現象,充分提醒我們山地經濟結構

中的斷層現象,這也是未來的隱憂。我們可以實質的感受,政府曾組農耕隊技術

援助非洲及中南美國家,為何不能以農耕隊方式技術支援山地農業。各鄉民一直

認為政府為甚麼不像日治時代應先以適性的地區為據點,瞭解該地條件,針對此

一條件推廣真正適合的作物。然針對上述的言論,卻有些人士以為政府投注在原

住民社會的太多,但事實可作比較,與平地仍顯落後。我們感到心寒的,就是少

數的政府官員或缺乏愛心的民意代表居然當面歸咎原住民依賴性強,缺乏經濟觀

念。這類的指責,已經經過學者的研究,指出可能是一種倒果為因的論調。

站在經濟人權的觀點而言,客觀上,山地傳統的生存資產,大部分已經受到

大社會侵占而在主觀上,這與大社會接觸的結果。山地傳統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

與價值觀念已經產生改變,相對地,在排灣族的觀念裡,剝奪感已經產生。然而,

大社會對這種主觀與客觀的剝奪,不明事理,謀求補償是責無旁貸的。而且在主

客觀標準下,原住民與平地經濟狀況及生活水準達到一致前,蔣斌教授說:「政

府是永遠不能自稱已盡全力,已達目標理想了」。32

在真正現實經濟水準一致的目標之前,提高山地農林牧收益,絕對仍是政府

主管機關無可推諉的職責。同時,另一重要的原則是,政府在評估提升原住民農

業經濟的各項措施時,對於各項措施之是否推行,是否繼續,其評估的準據應該

不僅是經濟效益,還應該本著人道精神。而發展的手段,也應該不僅是經濟的、

財政的,還應該是社會的、教育的。更期許就人道與人權立場而言,大社會應該

32 蔣斌,〈排灣族的傳統文化與人權現況〉,收於中國人權協會,《台灣土著的傳統社會文化與人

權現況》(台北市:大佳,1987),頁 96-125。

Page 42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12

無條件負起提昇原住民經濟生活的責任,在實際經濟生活趨於平等,主觀上相對

「剝奪感消失之前,任何既有的努力,都不能算是足夠的」。33

其實,我們現在整體的檢討起來,台灣發展到這個時候,經濟起飛的後遺症,

政府要如何療傷癒合,面臨經濟指數下滑之計,我們要拿甚麼東西來招攬國外人

士願意到台灣投資旅遊。從過去排灣族人的觀念,痛惜政府破壞自然資源的前題,

尤其把原始林砍盡後再做復舊造林的事,排灣族人最不能諒解。因為森林與土地

是祖先們圖生存的依靠,絕對禁止任何人任意去傷害它。但政府的官員不做長遠

的規劃,不懂得拼經濟不一定要破壞自然林木的哲理。所謂「美麗的寶島」,除

有多元的人文特色外,相襯的天然景觀才配得美其名。事實上,國家體制的力量

尚未踏進台灣時,從海上看台灣的行家,都以為台灣觀光產業發展的潛力十分雄

厚,但可惜政府的政策並不看準此一方面的長遠發展,並沒有給原住民參與國家

建設山林保護的機會,開始就破壞原住民的生活環境,把原住民用法令困守軟禁

在限定的土地範圍。試想,政府若能在建制時,與原住民建立平等互惠共同遵守

的機制,排灣族的傳統生活不會因此快速地消失,現在原住民的問題也不會源源

而來,對整體台灣前途發展來論,一定會見更寬廣的發展空間來營造人民共同的

幸福。

任何政權的來臨都是大同小異,總是先想到自己的利益後,才想到如何去利

用弱勢族群問題。然對這種思維的先後關係,筆者不會表達意見,但對原住民政

策的釐定,總見政府部門一蔑地以殖民主義的思維邏輯來決定原住民的命運,很

少考量原住民主題性的意識來幫原住民解決的問題。尤其更要注意的事,任何一

個民族能永續長存在現實世界,一定有其存在的理由,那就是民族的精神,也就

是民族共同的信仰力量,精神支柱。而在排灣人共同的信仰與支柱就是

mamazangiljan 制度,因此,如何能把一個弱勢族群的靈魂傳承下去?對一國家

來說是民主的風範,也是一件偉大的功德,但執政者常常選擇漠視或遺棄,令人

33 蔣斌,〈排灣族的傳統文化與人權現況〉,收於中國人權協會,《台灣土著的傳

統社會文化與人權現況》,頁 124。

Page 42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13

百思不解。

所以,國家慣用地政治語言,如「改善原住民生活,提昇原住民生活品質到

山地平地化的水準」等敘述,這有可能嗎?這種用辭如能在用積極的意義,就在

同化政策的目標,這可以是「亡族」的柔性策略,當代原住民無法感受而積極配

合成功。事實上,原住民要改善生活環境,無需先成為「平地人」才能走進現代

化的生活,因為一般人所認定的文明,對原住民族的生存發展未必是適切或是良

善的。

四、基督宗教傳入的影響

排灣族的「pulingau(女巫師)是祖靈和人間溝通的媒介者,是祖先所傳遺訓

和規範的守護者,也是部落歷史、系譜知識的保存者,他們不僅為族人醫病,也

時時為部落向神靈祈求福祉」。34但國家政策對排灣族的信仰視為迷信而採取不包

容的態度,從事西教的工作者更是把 pulingau(女巫師)當成魔鬼的化身來加以排

斥與否定,所以族內對自己文化出現許多爭議與辯論,產生不知所云的怪現象。

西洋宗教約在 1951〈民國 40〉年間開始傳入排灣族部落,各教義在排灣族

社會沉潛了 60 多年,在這段時期,一方面培植鄉土神職人員,另一方面從事排

灣族人的思想改造,把傳統的祖靈教視為邪教,尤其把巫師當成邪靈附身的魔鬼

或撒旦,真叫人感覺莫名。各部落信徒人數的多寡,端視神職人員傳教態度與精

神而有差別,在排灣族的社會,各部落的教派並不一致,但總體來看,基督教人

數較多,不過要知道,基督教的派系也多且在不斷成長中。所以,同在一個村落,

常有數種不同教派的基督教會,這從外邦裡的眼光是模糊不清的。然而,教會充

斥林立在排灣族部落的現象,讓人不禁感覺在競相爭取村落的一塊餅上,也有人

質疑教會制度,與 mamazangiljan 接受贈品的習俗有何異?現在的神職人員不但

擁有傳統社會 Pulingau(巫師)的神權,也試圖在掌握 mamazangiljan 的資源。因而,

當他得勢後,無視於地方之榮枯,要求信眾,信靠「神」必得救的信條,使得對

34 譚昌國,《排灣族》,頁 82。

Page 42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14

傳統宗教開始懷疑者不得不接受「神」的洗禮。排灣族何其真不幸,西洋教所稱

的魔鬼,居然是排灣族傳統社會的靈魂人物,如 mamazangiljan 與 pulingau 等之地

位。在 mamazangiljan 地位式微,衝擊 Pulingau 瀕臨絕跡的時候,排灣族社會可以

找到的職務代理人,當然只有神職人員是最恰當不過。從此可知,現在西洋教的

神職人員與過去傳統排灣族的 pulingau 並沒有兩樣,其基本事務都是在做神工,

部落的人對他們工作的結果都得付出相同的代價與義務。

西洋教會開始進入排灣族權力核心的時期,約在地方自治實施後到 1981〈民

國 70〉年間,在一個村落裡,有多數的平民家庭信靠「主」,他們變成「神」的

信徒後,有靠山向所謂的魔鬼挑戰,使在村落裡隱約出現政爭的衝突局面,尤其

教會或信徒捲入每次地方選舉時更是明顯,神職人員帶著神權的無形力量參與或

干預選情的現象亦逐次在增加。

傳統宗教在排灣族社會俗稱「祖靈教」,這個教派十分重視祖靈的庇護,以

為祖靈的是非可以影響「神」的旨意。至於崇拜何種「神」?其實並沒有指名,

只告訴我們「神」在天上。祖靈教中專責神工者稱「pulingau」,譯稱「巫師」;

專責靈交者稱「palakaljai」 ,譯稱「祭司」。pulingau 主掌有益巫術、降神與招

魂及有害巫術等三個部分。35而 palakaljai 的工作,則偏重於重大祭祀,如收穫祭、

五年祭等職掌。36祖靈教法術中,有很多繁文縟節的戒律,這就族人共同遵循的

生活規範,每一個人從小就要從父母或長輩獲得認知、情意與技能,否則,你會

變成不受歡迎的人。排灣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學習法術者要吸取祖先的經

驗與知識,老師教法都是用口傳或隨機教學。學習之內容多元,與日常生活關係

密切,而且還分有階段性。至於課程的來源與統整,就由 pulingau 前輩主導與評

鑑。所以可想而知,傳統宗教的例律或戒命是傳統教育的教材,彼此關係甚密難

分。

35 吳燕和,〈排灣族東排灣群的巫醫與巫術〉,《民族學研究所集刊》〈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1965〉,頁 128。 36 同上註,頁 138。

Page 42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15

西洋宗教傳入時,先於約 1956(民國 45)年由天主堂在各地設立,後於 1962(民

國 51)年在各部落基督長老教會設置,由於本土傳教士十分用心經營,對排灣族

的社會組織結構產生莫大的影響,也形成對傳統勢力的挑戰。明白的說,形成貴

族與平民在地方爭權奪利的開端。在原住民社會有些宗教實力,可以掌握社會脈

動,所以地方政府與教會的關係似有某程度的緊張或妥協,這從部落裡舉辦重大

活動或崇尚風俗習慣就可一覽無遺。原住民文化在國家政策與西洋宗教的割據,

可以說已走入歷史,但排灣人至今並不知覺,十分遺憾。

排灣族各地的宗教,以有舉辦五年祭之地者為宗教中心,後來各部落遭日軍

焚燬入侵,迫使族人迫遷,破壞控制傳統宗教的歷史地位。相繼各地之

mamazangiljan 家族被國家力量分遷到不屬於自己的土地或屬轄人民之地,使

mamazangiljan 與該家 pulingau 分離,從此無法實施重要祭祀活動。從日本入侵以

後的五年祭刺球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出,各地的 mamazangiljan 家族不是地主或

則沒有自己的 Pulingau 情形是普遍的現象。由此可知,各地之宗教儀式,在日警

強制遷離原部落時,就有計劃破壞此一傳統的組織與宗法制度。其目的在消弱族

人對 mamazangiljan 的威信,任何有關部落之神工都得經過 mamazangiljan 商議或

同意,日警不願看見排灣族人以宗法制度的力量來團結部落的人。後來製造

Pulingau 的定位模糊而不受重視,宣導傳統祖靈教為邪教,pulingau 成為惡魔附

身的比喻,使族人從不信到相信的觀念轉換快速成長,現在各地的族人已變成不

是基督教信徒就是天主教教友,凡不信教者也不信祖靈教,這是一件奇怪的事。

排灣族的生活有很多禁忌,所謂禁忌就是生活規範,也是一種道德標準。而

一般制定標準規範者就是 pulingau 來自神權的能力 。不外人知的事實,

mamazangiljan 有很多決定都來自 pulingau 的解讀,由她幕後操縱。因為她的話帶

有「神」的能力,排灣人尊崇「神」權,可從性高。只是她不能號召族人,她必

須按體制需透過 mamazangiljan 地位正式發表或指令,要求族人共同遵守。所以

要說,mamazangiljan 與他御用的 pulingau 職權孰大?還真難拿捏,在此只能說,

Page 42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16

pulingau 職權居幕後搖控 mamazangiljan 執行權力。

mamazangiljan 面對的是人民,而御用的 pulingau 所接受的是「神」的旨意,

二者之功能權利不同,能發揮的空間也不同。但有一點值的肯定的,mamazangiljan

地位需要依靠御用 Pulingau 從「神」降旨來鞏固,百姓更能服膺,因為神化的權

力,在人民的心目中總是神秘又崇高,凝聚其中的信念更為穩固。因此,從此一

模式思考,mamazangiljan 地位源於宗教形式,開始是由長嗣主掌 palisi 的 palakaljai

之職來領導部落事務,其地位,我們譯稱「祭師」。但久而久之,始從宗家

mamazangiljan 擴及到各部落之分家時,人民心中自然演變成部落內需要另一種最

崇高之領導地位,在排灣人形容成如蜂王一樣的地位,稱之部落「mamazangiljan」。

當 mamazangiljan 地位發展到最高點時,反過來變成主導自家御用 pulingau 的人

選,而居於之上的地位。而到國家體制介入排灣族社會時,強調生活改進,其中

有一個重點,就是「破除迷信」,全把排灣族的原始信仰,傳統祭儀都定位成了

迷信思維,37或騙人的法術。不但要求廢除祭祀的敬拜儀式,更禁止法學的傳承。

這一種作為,莫不是在破壞排灣族社會傳統的神約,阻止族人不能去建立基於社

會道德與習俗的 mamazangiljan 制度理念,讓傳統社會所具備之超世俗強制力無

法再履行。如此,傳統排灣族社會的基礎,就容易呈現出搖搖欲墜的傾向,隨時

都有倒塌不幸的命運發生。

現在各部落 pulingau 逐漸凋零,後無來者,將絕跡成為歷史的名詞。耆老

Gemesil-Magiyagi (黃玉蘭)帶有疑慮的反問:

光復初期政府為提倡生活改善而禁止祖宗崇拜,後來西洋教入侵,不

見政府嚴厲掃蕩,而非原住民的拜拜依然盛行,這是甚麼世界,為何

獨厚原住民於不仁?」

這種宗教的政治迫害,淵源來自日本政府,因為日人知道,原住民的團結力

量都來自傳統宗教勢力,破除宗教的巫術,就等於瓦解 mamazangiljan 的勢力。

37 高業榮,〈排灣族的五年祭〉,《山地文化》第五期(1985 年), 頁 20-22。

Page 42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17

而民國政府也樂於跟隨日本政府的作法,但排灣族對異族接力式的政治壓迫是無

法負荷的,你看!pulingau 完了,現在 mamazangiljan 地位萎靡不振,排灣族的民

族生命如何延續發展,現在呈現出盲目無所適從的地步。

排灣族的傳統宗教在各部落已消聲匿跡而萬劫不復,故已談不上甚麼影響力。

相反地信基督耶穌的教會中,比較關心地方事務者首推基督長老教會,從其牧師

的人格特質顯而易見,牧者可以參政而不必辭去神職,這與天主教的法規有不同

之處。基督長老教會的牧者可以一面宣教,也可以走到民主現實的最前端表達意

見,雖見其立場有些尷尬,但信徒並不為意,使持不同意見者無從說起。只不過

在感覺上,靈命成長之途容易蒙上難於啟齒的陰霾,唯恐外界的誘惑影響其內在

崇高良善的心靈,相信這是一個誠信的基督徒不願樂見的事。

事實上,我們也不必諱言,古代排灣族傳承的 mamazangiljan 與 pulingau 雙重

之地位,現在變成由西教基督牧者取代。然而明智的牧者知道 mamazangiljan 與

pulingau 已入教信仰,現在已經掌握全局時,開始關心復興自己的文化,這又是

另一個時期的發展,我們期待信仰與文化能得到互補的詮釋,懂得珍惜祖先遺留

下來的經驗與智慧,讓排灣族人同蒙祖靈與神的祝福。

排灣族部落權力核心在國家體制進入後,隨繼而來的是西洋宗教的傳入。約

於 1951(民國 40)年間,政府對西洋教在排灣族部落的發展,採取放任且保持距離

的政策,雖不接受也不敢排斥的消極態度,自由的讓傳教士們穿梭在部落屋簷巷

道間宣揚教義。不像對待原住民的祖靈崇拜,政府明令宣導加以禁止,一昧地去

認定排灣族的信仰是「迷信」而加以去反對它。這是奇怪的事,政府居然可以縱

容異國信仰在原住民地區自由傳教,卻在原住民社會裡,到處批判原住民的信仰

是邪教,巫師是撒旦,這種用異國文化侵略自己民族文化的行為,可以視而不見,

就等於政府請了幫兇來破壞自己人民的文化,這是讓人無法理解的事。怪不得現

居住於台坂村的 pulingau(巫師)邱梅月說:

還記得,西洋教剛開始入侵我們的部落時,各部落的 mamazangiljan、

Page 42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18

巫師對他們的宣教十分不悅,有感強大的壓力,恐後不再被族人所信賴。

而西洋教卻利用食品與衣物等日常用品來吸納教友,尤其當現代化的免

費醫療服務進入部落時,更達到信仰西教的高峰。神職人員造成如此夾

帶著物資利誘的宣教方式,正好給排灣族社會制度致命的一傷,真有部

眾開始懷疑傳統穩固的貴族制度,甘願去崇拜異國的教義,從此,西洋

教逐漸扭轉了排灣族的信仰而能在部落裡取得領導的地位。38

由前面所敘,排灣族的 mamazangiljan 制度對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確實有很

重要的功能,但在時代演變中,外來國家的力量與西洋宗教的侵入所引發 mama

zangiljang 地位的式微,排灣族人不能不去面對此一發展的歷程,現在為使自己

的文化能繼續伴著自己的民族發展壯大,如何認識失落的過去,來迎向未來的發

展,這勢必成為排灣族每一個人最重要的功課。

五、國族化學校教育的影響

排灣族自古的教育與文化,沒有文字傳承,古代祖先們是靠著口傳一代傳一

代,這也是祖先們的一種教育方式。祖先們利用休息或農閒的時間,不斷的在其

子女耳提面命講古述說祖先的淵源、神話故事、過去發生的軼事以及最重要事蹟

以與最忌諱的事。而長輩們在飲酒作樂時,也不會忘了標榜自己的英雄事蹟,來

強化彼此之記憶,以增強滿足自己的榮耀。在言語談笑中,坐在旁邊等後的孩子

們,卻自然接受耳濡目染的教化效果。所以,你會發現同一地區的來者,不論其

祖先之源流何在都會有一套相似文化記憶。因為社會之流變,從部落的分合,家

氏聯姻,在文化合成的結果,自然衍生出相同的傳說。因此,這種教育文化發展

的趨勢,我們可以引到現實面來證實交通越發達、資訊越迅捷,民族文化走向同

化的時間越快,可見現在原住民十三族的歌舞、藝術、服飾與飲食慢慢感覺到難

分難解的地步,會說母語的孩子越來越少,同化的程度十分嚴重。其實,我們早

38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頁 115。口述者:金秀蓮,居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 1 鄰 3-1

號,出生於 14、3、21,田調日期:2001、6、7。

Page 42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19

在日治時代就該成為穿和服講日語的皇民化子弟,但是,好在日本人的文明離開

台灣時,排灣族的原味還是很重,暫緩了排灣族文化被同化的命運。

傳統教育有一項很重要的通識教育,那就是要學會生活的技能與方法。男的

要有墾山拓荒、農作、狩獵等謀生能力,女的要具備種植作物與管理家務的專業

知識。排灣族有女主內,男事外的風俗,也就是說女人燒飯洗衣服,男人上山砍

柴狩獵的生活分工。早期排灣族所標榜的模範青年,係指工作勤奮,孝順父母,

待人接物有禮貌的青年,在那個時代,就比較容易找到心儀的結婚對象。

原住民開始納治國家教育體制是從日治時代才發生,當時,在台灣的教育有

種族歧視與政治目的。只有日本子弟能接受該國正統教育,一般漢家子弟,最高

只能讀醫學農,而原住民子弟僅限於接受學農的知識。如此雖未在非原住民社會

產生明顯教育上的不同待遇,但是,閩漢間仍然有很多不平之鳴。所以,這種社

會變化的慣性,不是單純的教育問題所形成,所牽扯的因素關係很多,暫不在此

作回應。然而,這種存在強烈差別待遇的教育制度,看來或許有些不合理,但換

了其它的國家來統治,其作法也可能並無二致。執政初期,凡事都從政治層面考

量,教育實質意義變成解決政治目的的手段而已。

到民國成立,新政府指稱為讓受過日本「奴化」的原住民能心向新政府,39大

力推動「國語運動」,使才剛結束日本皇民化教育的原住民,在放棄日本人強迫

接受的「國語」之後,又同樣再次重演被迫接受民國政府「新國語」的漢化政策。

但在日治時代的蕃童教育所與台灣光復後的國民學校教育制度初期為何把原住

民教育的主管機關編制在一般行政體系內而不是像漢人等子女一樣放在教育行

政體制內實施,這樣的教育政策動機,執政者是善意的,還是種族歧視,想以原

住民的角度來切入這個問題會比較公平。

早年台灣原住民被視為化外民族,不受政府法律之約束,所以姑且不論教育

上之問題。在舊社會的族群中,倘使有教育問題存在,那僅限於禮俗慣習的教授

39 李筱峰,《台灣史 100 件大事(下戰後篇)》,頁:14。

Page 42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20

與基本生活技能的學習,並沒有固定開堂授課。從台灣教育的歷史紀錄裏,排灣

族從荷蘭、明鄭、滿清政府治理台灣時期,都沒有國家教育體制問題,而對居住

在山地區的排灣族則採取放任或隔離政策。所以在日治時代以前,排灣族人民是

文盲的社會,人與人之間只靠語言溝通,而無法使用文字書寫記錄。但在日治時

代的教育體制分成日本、非原住民、原住民等三個等級制度,對已受過教育洗禮

的閩南籍或平埔族子弟想法,難免會覺得日本人的教育制度是不公平的,是有種

族歧視的差別待遇,不同族群實施不同族群的教育學制,尤其課程內容與授業年

限,均有截然不同明顯的差別。但是,此一問題,在排灣人的生活是第一次接受

開堂設校的境遇而言,並不會感受日本政府實施殖民教育的差別。當國家體制的

力量介入原住民社會時,荷蘭人曾試圖運用宗教教化之力深耕原住民教育,這在

台灣南部平埔族社會發生功效。但在排灣族地區因位居山林杳無人煙的怪唳之地,

故尚無力波及就投降離台。直到日治時代,開啟「文字教育」的開端是各部落蕃

社官吏駐在所,不隸屬一般正統的教育體制,係歸於警政系統管理,皆由當地日

警充任教師。

在日治時代,原住民能從化外民族耀升成有戶籍之國民,由無門入學到鼓勵

到學校求學的環境,這在民族的成長延續是一個重大的轉捩點。族人在日本政府

的教育政策下,無可厚非的絕對享受到積極正面的意義,在排灣族社會的演變與

發展中,扮演著無限的影響力量,這是可以預見結果,指日可待。訪談曾經接受

日制教育所之畢業生 賴金妹、40 羅金明、41 黃貴妹、42余敏月等四人,43凡接受

日本教育的族人,除了都能道出流利的日語外,還時常提起日治教育眼裡的希望,

口裡掩不住的懷念與感謝,影響極至,可見一斑。

40 張金生,《排灣族踏查實錄書稿》,頁 120-121。口述者賴金妹,居台東縣大武鄉尚武村古庄

17 鄰 7 號,出生於 1923、2、2,田調日期:2001、9、9。 41 同上註,頁 117。口述者羅金明,居台東縣達仁鄉新化村 3 鄰 30 號,出生於 1932、9、5,田

調日期:2001、9、3。 42 同上註,頁 277。口述者黃貴昧,居屏東縣牡丹鄉牡丹村 6 鄰 12 號出生於 1914、7、13,田

調日期:1997、8、14。 43 同上註,頁 325。口述者余敏月,居屏東縣春日鄉春日村 1 號,出生於 1922、6、21,田調日

期:1999、1、11。

Page 42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21

日本在原住民各部落的學校教育都受肯定,但對部落的管理方式略有微辭,

不敢茍同。因為日警的要求,凡事唯命是從,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日警機械化的

軍事領導方式,嚴厲要求人民不能有理由、有主張,強調有意見者視同抗命行為。

並強迫族人高舉雙手,高喊著:「明治天皇萬歲」,來正視崇尚天皇,發揮武士道

精神是至高無上的榮譽。所以生活在強權暴力下之族人毫無自由意識,變成「沉

默」是最好的適應方式,只要聽到日警叫人,不論遠近,只要有人迅即應聲喊「嗨」!

大家就會沒事了。因此,族人自我嘲諷的說,日警控制原住民的思想,是把腦袋

借給他們使用,行為的表現都是無意識的,使內在發展的潛力與面對現實挑戰之

勇氣在不屬於自己生活中受到嚴重的桎梏,致使我們養成有命令才懂得反應的民

族人格,讓時下誤解原住民是不長進、伸手牌的民族,看成惰性強不努力的人民,

這樣的指控未免太俗氣,太不盡人情。

日警充任師資雖有違常理,但他們教學十分認真,學習四年畢業的孩子皆能

運用基本的文字與數字,並道出流利的日語應用於日常生活中。這樣,日本政府

的原住民教育政策就算達到第一階段之目標。

日本政府教育內容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並重,到 1930(昭和 5)年代,日本

政府教育重點對象由學童轉向青年與家長。部落內設置「國語普及夜學會」,以

加速各部落的國語能力。1941(昭和 16,民國 30)年部落裡組織設立自助機關與推

行日語練習會。其自助機關為 mamazangiljan、勢力者會、家長會、婦女會、青年

會等,目的在徹底消滅排灣族 mamazangiljan 文化,要求一切生活習慣皇民化,

禁止說母語、改取日本名字,鼓勵女子穿和服,其中乃以推行日語為中心。

1937(昭和 12)年中日全面戰爭,台灣進入皇民化如荼如火的境界,台灣原住

民男女青年熱烈響應國家號召。在日警的鼓舞下,自願加入「高砂族勤行報國青

年隊」、「高砂族特別志願兵」、「高砂族挺身報國隊」、「高砂族青年義勇隊」等各

種部隊。當時的局勢,在島內參與建設,在島外投入性命。次年,日本實施國家

總動員,各地薦才參加高砂族挺身報國隊,次年 3 月 15 日「高砂族挺身報國隊」

Page 43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22

更名為「高砂族青年義勇隊」。第一梯次義勇軍到南洋作戰,第二次出征者所乘

之船艦尚未登路,就被美機在太平洋海域炸沉,日軍從前線帶回了親人的骨灰,

令人傷感悲悼。所以姑且不論原住民的感受,以日本政府立場自己評論,日本之

「皇民化」政策在排灣族地區實施的結果是成功的,影響也很深遠。

光復初期,政府為清除日本大和民族皇民化的遺毒,蔣總統中正曾宣示教育

方針,「中國今日之所以作育青年者,祇有是一個國家,一個主義,一個努力方

向之要義」。而在學制革新要點有一條規定,「原有小學校、公學校、原住民教育

所,均改為國民學校。其含有日本紀念意義之校名,悉行取消,冠以所在地之村

里名稱」。自始原住民地區的國民教育,由日治時代修業四年制之教育所加上二

年制之補習科,合計雖有六年的修業時間,但分二段式的學制,畢業時均發畢業

證書,改制為六年一貫的國民教育,其涵蓋的時代意義深遠。但國民政府有鑑於

原住民社會教育落後,同樣,仍未納入正統教育系統,只改制由原住民行政系統

管理,這是不為人茍同的教育政策。1975〈民國 64〉年才脫離原住民行政系統回

歸到教育正統的軌道管理,所以原住民教育回歸體制還不到 40 年以前的事。

光復後的原住民教育管理機關,行政上自 1945(民國 34)年 9 月縣屬歸於縣警

察局;1946(民國 35)年 3 月改隸於民政局行政課;1947(民國 36)年 8 月改隸於

山地指導室;1948(民國 37)年 3 月改隸於民政局山地課;1949(民國 38)年 4 月改

隸於七峰區署;1952(民國 41)年 4 月改隸於山地室。之前,從 1945-1975(民國 34-64)

年原住民鄉的教育都在一般行政之縣警局或民政局主導,學校行政在鄉受到鄉公

所指揮管理,所內由文化課承辦學校業務。因此,校務推展常受到政治無為的干

預,校長的工作變成熟悉人際關係是首要的任務,無心辦學,有志難伸,造成絆

腳石,因而影響教學成效甚鉅。1975(民 65)年 5 月當各山地原住民國民學校教育

回歸教育局管轄後,校長事務趨於單純可以免受交際之困擾,專心治校,這對校

務整體之發展有很大的助益。然隸屬於一般行政的學校體制,明知有其弊病,但

在山地原住民社會裡卻實施三十多年而不自省,這種消極作為,說穿了就是主流

Page 43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23

社會欺壓弱勢族群的手段罷了。因為這種對待原住民政策的制定方法是很正常的,

原住民本身早已自覺而感到麻木。猶如原住民身份認定之位階、土地所有權核發、

變樣收回山地保留地、傳統資源的侵占以及核廢料棄放與人權的踐踏等顯而易見

的問題,政府當局不必隱瞞事實,拿出解決的誠意,避免事端擴大造成社會更大

的成本與負擔。

排灣族的教育係屬山地原住民教育系統,過去面臨不平等待遇外如師資、設

施等與一般原住民社會之遭遇雷同,各部落位於特偏地區,交通十分不便。

1985(民國 74)年以前,山地道路尚未改善成柏油路面前,教師們心存僥倖天高皇

帝遠的心態,以為山地是教育監督的死角,加上學校師資流動率大,學生受教權

被剝奪,無法接受正常教育,使就讀於各山地國民小學畢業之學生,由於基礎學

力低落,就是有機會升學也無法跟上非原住民同學的程度。現在原住民鄉的學歷

程度集中在往高職以上求學的趨勢,能更上一層樓上大學深造者逐年在增加。由

此可見教育程度的成長十分緩慢並沒有明顯的提升。而部落有能力者也不願在自

己的地方貢獻心力,使對地方發展產生不了影響力,所以村落裡的主導權自然落

到教會與村辦公處的對峙,可遇見的未來,在掌握不住民族生命的延續的意義,

又感受不到現實社會發展趨勢的節奏,誠難以想像族人留在家鄉還有甚麼希望?

總體來論,原住民村落的教育程度明顯地已提升到高中與大學之間,按理來說,

族內學子已具備優質的人力資源條件,可以到大社會創造競爭力,爭取更優渥就

業機會。但所知這些人力資源在部落內幾無發展的空間,溶入大社會裡由於缺乏

有利資源而被現實埋沒。最後所能做的是低廉的工資與粗重的工作,所以原住民

即使有政府提昇學力,如果沒有更進一步的輔導就業,其所遭遇得到的結果與國

小程度者又有何異同?還不是同樣投入勞工階級的坎坷命運。

排灣族的命運與全世界原住民的命運一樣,從以上列強殖民國家之統治,各

國為取得完全的統治權,不但要掠奪天然資源的經濟利益,更要從制度、文化等

面向去從事破壞傳統的社會組織,讓原有的精神堡壘,共同遵守的傳統精神連根

Page 43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24

拔除,完全崩潰。換來的是他們移植的文化,要求原住民講他們的「話」,穿他

們的「衣服」,做他們的「國民」,連自古承傳生活的土地也變成他們的「國有地」,

讓原住民喪失傳統地自主自治的能力。因此,在每一個時代的變局,排灣族的貴

族制度因與國家的利益相互衝突,使其受害最深。然則,排灣族以 mamazangilan

為領導中心的社會型態遭致破壞或瓦解,國家權利改變部落原有的領導方式,久

之,自然就不被族人接受而尊重之。

第五節 原運之後

台灣原住民族的社會運動是從 1983 年由台大原住民學生組織開始,其中先

成為「高山青」、「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等周邊組織,之後才正式立案成立「台

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會後並發表「原住民族權利宣言」。然今在繼續爭取民

族的自尊與權益之際,雖然山胞已正名為「原住民」,「原住民基本法」也已經通

過頒布,但其相關的子法,卻延滯至今,沒有一項法律已經通過,所以都不能落

實執行。對此,回顧昔日原住民青年的作為,熱心好施、追求公平、正義的理想,

誠帶動大眾社會的肯定與支持。而今所見的社會現象,對自己民族的使命感好像

逐在冷卻而不再行動中關懷。為此,筆者願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個人的想法,讓

我們從檢討反思的過程找出原運後,所擔憂且要努力實現的方向與目標。

一 、原運中的文化主張與 mamamzangiljan 的關係探討

傳統排灣族是一個封建階級社會,每一部落至少有一家以上的 mamazangiljan

治理族務,而部落分合的時代,mamazangiljan 宗支系之關係,雖然能營造宗家領

域之擴展,但在繼嗣、婚姻、土地、家氏等之關係上常有現實面的衝擊,足能牽

動改變社會地位。現在族內所爭執的 mamazangiljan 地位大小與其淪喪之問題,

筆者以為從其系統所屬來加以澄清辨證才能和平落幕,絕不能從道聽途說來敷衍

塞責,混亂道統,困擾民心,而影響建立部落共識,復振優良傳統倫理道德與秩

Page 43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25

序。

排灣族的文化無一不是與 mamazangiljan 相結合的,無論是生命禮儀、歲時

祭祀、以及生活文化沒有一項可以脫離 mamazangiljan 的影響力,這是排灣族自

古以來部落生活的型態。尤其在文化的展現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個過程都

要講究細節中的倫理與道德,希望每一個步驟都會顯出 mamazangiljan 與族人共

同的期待。然這種生活文化的表現,就是在營造部落意識的過程,而這種過程的

動作,在生活上不斷的重複地被使用,如此而來,這就變成自然傳承的現象。所

以,一個民族的生活失去原有文化的因素,這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就濱臨被同化的

命運了,

mamazangiljan 制度是排灣族最重要的文化資產,在排灣人的觀念裡,

mamazangiljan 制度是文化的指標,mamazangiljan 的存廢影響部落文化的完整性。

所以沒有 mamazangiljan 的排灣族生活,試問歌舞為誰唱跳?雕刻為誰彰顯?重

要的祭祀如五年祭、收穫祭等活動,若只見鄉長主持不見 mamazangiljan 出席,

這個活動之正統性何在?還有出生、命名、死亡等,沒有 mamazangiljan 的加持

和祝福,家人的心中會平安嗎?這都在生活習慣和禮俗都不可或缺的地位,你說

廢弛或省略其中的每一個過程,試問這還像排灣族人的生活嗎?

mamazangiljna 的存續與排灣族的生活上是有密切的關係,mamazangiljan 的地

位不只是頭銜的象徵,在排灣族的意識中,mamazangiljan 是的靈魂精神支柱,他

的影響力存續在部落的每一個人心中,有大家內在共同接受地認同與支持,不像

民選首長任期結束就失去,這是排灣社會不同地領導風格,他的權源來自部落意

識能凝聚的力量,任何人搖動不了他。

排灣族 mamazangiljan 地位之所以中落或被瓦解,其主要因素來自國家體制

力量的干擾,尤其引以為鑑的是日據時代的作為,把 mamazangiljan 組織的元素

連根拔除,造成 mamazangiljan 的地位不僅被國家踐踏外,還被自己人所誣蔑排

斥,這是多麼令人難於置信的事。現在的 mamazangiljan 地位無法在部落凸顯其

Page 43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26

影響力,因為競相爭取部落權力的地方幹部多如牛毛,由此常把沒有競爭必要的

mamazangiljan 身分擠壓在後,讓族人所看見的領導人,常常獨缺 mamazangiljan

的角色,這是排灣族喪失民族自信心最明顯的例證。

現在的國家體制已經走上穩定正常的民主道路,排灣人要不要把自己經典的

文化繼續傳承發揚,那是事在人為,只要排灣人能建立共同的主張即可。然今,

部落社會對 mamazangiljan 的地位與其社會功能確有所需是如此之殷切,身為排

灣人為何不想做排灣人?讓 mamazangiljan 的地位復振,而且要深切的明瞭,沒

有 mamazangiljan 的排灣族部落,就不是排灣族部落。所以,排灣人更要有一個

共識,任何一個排灣族部落,一定要有 mamazangiljan 在位,專責負責主持排灣

部落文化的傳承。

因此,談到「原運」中對 mamazangiljan 的文化主張,筆者的態度從以上的

論述是明確的。深感排灣人無論在哪裡?要決定做何事?尤其相關重要的文化改

變時,一定要切記,排灣民族生命的根是 mamazangiljang 制度。所以,筆者曾訪

談排灣族 Lovaniyau 家族 mamazangiljan 廖光亮,他是帶者 mamazangiljan 的光芒參

加原運。在訪談中,他一再強調:「原運的目的是要我們生活的更好,要我們的

後代活得更有尊嚴。」然對他籠統的說法,再問對排灣族文化最在意的是什麼?

在原運的主張,有沒有考量 mamazangiljan 制度的再現?對此並沒有表達甚麼看

法,只在政治議題上不斷地論述原住民的公平正義以及地位與權益,看似不會為

mamazangiljan 所遭受的歷史傷害,討回一條公道的路,這是筆者比較無法理解的

事。

還有原運人士都比較喜樂踏上政治的列車,對於文化的維護與發揚,因無法

受到大眾社會的注意,就提不精神來發揮,這是關心原住民議題的趨勢。在原運

人士心中,所謂原住民文化?就是單純的唱歌跳舞而已,對 mamazangiljan 制度

的觀念是可以用民族議會來取代,這是他們現正在積極規劃努力達成的目標。因

此看來,他們的主張正好與排灣族傳統 mamazangiljan 制度復振相背而馳,所以

Page 43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27

原運主張變成是 mamazangiljan 制度再現主要的絆腳石,試問這是為了適應環境

不得已因應措施?還是一場排灣族內貴族與平民無形戰爭。

二、社區總體營造政策與 mamamzangiljan 制度的復振關連

維持傳統社會的規範是祖先傳授後代永續生存之道,也是延繫民族生命不可

忽視的一環,而這邏輯與定律是祖先們累積的經驗與智慧。文本研究一再強調傳

統 mamazangiljan 家族的溯源與澄清,因為此路是排灣族唯一可以找到回家之路

的途徑。過去外來因素的影響,已經造成社會組織與制度無法彌補的傷害,身為

排灣族人的後世子孫,我們不能再坐以待斃,錯失良機,該醒悟珍惜傳統的民族

文化,不然,就無法回頭拯救自己的民族生命。

排灣族社會是血族團體的運作方式,族內有組織、有律法的文明社會,而非

一般平地人所誤認的是一個弱肉強食的野蠻社會。排灣族社會的變化,尤其在國

家體制之力量介入原住民社會後,部落制度、社會倫理與秩序,在層面上的變遷,

固然對排灣族帶來莫大的衝擊,而外來文化帶來的壓力及其所加之於經濟生計的

影響,更在在牽動了排灣族整體發展的歷史變化。

現代的排灣族名已經走入漢族與排灣族地域的縫隙,因為排灣人在生活上已

經沒有背負排灣族歷史的責任,不知覺民族的意識,這是民族的悲傷,也是民族

滅亡的前奏。尤其可以看出的,“排灣族語”已經出現斷層的現象,現代的孩子

們已經不會說自己祖先的語言,這是多麼可怕的民族發展現象。現在排灣族社會,

很奇怪地有很多人自認為是排灣族文化的守護神,但只顧在物質文化如雕刻等領

域創作,但他的一切作為,卻脫離了排灣族的主流文化,把不同家族的祖靈像,

還有不曾存在排灣族社會的文物放進自己的作品,自己變成破壞自己文化的打手

而不知覺。

現在你可以去看排灣族的日常生活,排灣族的民族屬性日漸薄弱。族內為生

活到都會工作的族人,平常得不到原鄉情感的照應,民族情感也逐漸在淡薄,真

Page 43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28

的享受不到往昔彼此的尊重與關懷,無論是對家氏的貢獻或對晚輩的期許,逐漸

漠視而保持距離的感覺好像增強了很多,而彼此之情感慢慢孤立到自己的生活圈

內而不願分享。

排灣族人的人口,現在如台東縣達仁鄉安朔村約有三分之一的家戶是空戶,

他們不能在自己出生的地方生活,看似我們的生活領域擴展,但是虛實的,異地

生活經不起現實社會的考驗。其因在家鄉原本農業社會要走入資本主義形態的階

級結構,排灣人只能存在於工人階級的經濟共同性,站在民族地位的立場來論,

這就是弱勢族群。然弱勢族群在族群間相互衝擊中沒有能力表達自主的權力,只

有在妥協中埋葬民族的意識,不斷接受強勢文化的洗禮。所以,筆者要在此警惕

排灣人,排灣「族名」的腐蝕化是從生活在都會區的同胞們開啟,如果居住在家

鄉的少數村民再不警覺,將很容易被突破而找不到自己的民族名字。

了原住民族的地位,也成立了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主管機關,但是接連成

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存在的意義也就消弱了很多,原

住民族在台灣社會又復見不被尊重的感覺,這種因政治考量而任意放寬組織標準

並不是社會規範與秩序所樂見的。說來,成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意義在哪裡?

那是在凸顯原住民的尊嚴與自主權,也是表示政府尊重承認地主的政策的意思。

但有不是弱勢族群且享受弱勢族群的待遇組織,從台彎的族群關係的發展是一個

不足為道負面政策,若每一個族群如平埔族、外省人都可以的話,行政院原住民

族委員會存在的意義就變質,好像太政治化,不是在重視台灣土地的主人,而是

想政治上利用原住民族罷了。

排灣族的部落社會,原本部落的人各各都是崇尚禮俗,知所進退,但今天你

試者走進部落,原有的感覺沒了。部落的人變成很陌生,聽不見「問好」的問候

語?也沒有「請進來坐,有甚麼需要幫忙」的招呼聲。而到宴客時間,你看到譁

然聲、強食的動作,完全無視坐上賓的存在,過去招待的禮數蕩然無存,這個民

族的價值規範與生活秩序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在排灣族社會已經看不見原來的排

Page 43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29

灣人,排灣人已失去排灣族的民族風範與特色。所以,排灣族社會的發展到了國

家體制的階段時,國家資本主義的觀念灌輸到人民否定傳統祖先的智慧與價值觀

之際,這個過程不是一蹴可成,但排灣人樂天知命,想得到別人的不著,卻失去

自給的所有,你看如此地氛圍,排灣族要如何走下去。

任何一個民族一定有其固定的社會祖織,然排灣族是貴族與平民兩階層式的

社會體系,其中有組織完善的 mamazangiljan 制度,而主掌最高權力者是部落

mamazangiljan。所以排灣族社會的生活規範與秩序皆由然而生來建立起來,這種

社會現象是排灣族文化特色之一。但是一個排灣族社會,當 mamazangiljan 制度

被破壞無遺時,不要以為民主的社會回來了,可以丟棄傳統制度而不加予理會,

這是錯的。因為排灣族的 mamazangiljan 制度是在建立部落應行的規範與維護人

民生活秩序的需要裡,排灣人若失去了 mamazangiljan 就像一個人心中失去一把

尺,失去了生活的重心。然在此心境生活的人,失去了依靠與方向,就很容易被

外來的誘因突破或影響,這是筆者所擔憂繼續發生的事。

(一)倫理道德

當有人問道:「什麼是排灣人?」或許有人會說:「戴鷹毛頭飾、穿刺繡服飾、

使用排灣語說話的人就是排灣人」。但筆者要從神話故事傳下來的說法,說:「排

灣人是太陽卵生的民族」。因此,探討有此傳說的族群與文化,先要知道排灣族

的族群關係十分複雜,不可以完全建立在狹隘的族群意識上,而要顧及從更廣義

的文化基礎上去認同。所以,排灣人特別重視血緣關係,也就是指奠基在出生與

婚姻上的連繫關係。然而,排灣人的一生只要把血緣關係建立起來,它的網路就

不斷的擴展。猶如排灣族的 mamazangiljan 制度從其宗譜做為家系認同的一個標

誌。所以 mamazangiljan 的家氏帶給 mamazangiljan 本人一個沉重的壓力,因為他

能使整個家族的過去與現在的歷史都連起來。

排灣族內有兩種重要的認同特徵,其一是經由語言發現自己與他家人或其

Page 43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30

族人是同類,所以,語言是用來區分不同族群,區分我群與他群不同的本質,在

排灣族內,也因方言的差異拿來作為支系區隔的表徵,並藉此劃分形成不同的支

系。因此,語言是民族識別很重要的因素一。其二是定義在人與神靈及超自然力

量的相互關係,特別賦予對排灣人生存的意義,對自己所崇拜的祖靈如 Savan、

Saljemedje、Satjuko 等都有各別強烈的信仰。對不同的誕生說,這是 mamazangiljan

家族在排灣族社會合法化其地位的依據,也是排灣族群認同的重要來源之一。

國家政策在推動原住民社會重要的措施,一般內容包括政治社會、教育文化、

生活輔導、經濟建設、衛生保健、治安維護、財政輔導等項目,其中政治社會、

教育文化、生活輔導等之政策內容是直接與原住民文化有密切關係。所以時任內

政部次長陳孟鈴的發表講話中「強調以物質與精神建設並重,傳統與精緻文化併

行發展,尊重原住民社會民意,加強多元參與,全面溝通,因時因地制宜等原則,

作前瞻性規劃。44對他以上大方的論述,試問在每年經過如此的改造後,原住民

的文化的下場如何?猶自排灣族最重要的 mamazangiljan 文化,曾幾何時被列為

是排灣族的傳統精緻文化?排灣族原本的社會組織瓦解了,也不重視

mamazangiljan 地位的存在與否?這是排灣人想要看見的結局嗎?還是國府政策

預期達成的結果,讓我們一同來思想之。

還有每次看到「原住民行政業務報告」時,千篇一律的闡述為扶持原住民參

政,在歷年訂頒之各項辦法、規程中,對各級民意代表、原住民鄉鄉長之選舉,

均規定對原住民給予優惠保障,現在分別在中央或地方服務者有多少人?再說,

在各機關,學校服務者有多少人?這是最具體的政績。但是筆者要問的問題是,

以上這些人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何幫助?他們不是在執行業務命令時,幫助政府

完成同化自己民族的劊子手嗎?像今天的母語消失了,是誰消滅的?是在地的老

師率先士卒。土地誰先佔有的?是在地的鄉公所。mamazangiljan 制度誰破壞的?

是族人用自己選票支持村長當選取代,另有族人相信異教所造就的。所任何問題

44

陳孟鈴,〈當前山胞政策〉(台北:山胞青年幹部研習會第二期,1992),頁 9。

Page 43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31

的發展結果,如果不是站在主體性的立場去充分考量,到最後總是有疏漏的原因,

傷害到自己的美意,而這個傷痛是無法彌補還原的。

(二)社會規範與秩序

排灣族相信他們的共同歷史與起源,以及有關他們的祖先的經驗及傳承下來

的神話故事。排灣人認為 mamazangiljan 制度是傳統社會文明與秩序的象徵,在

實際生活的應用上,可以在部落裡看出 mamazangiljan 地位所影響的範圍及其功

能,部落每一個人都以 mamazangiljan 所同意或讚許的事務理由,化為自己生活

的典範來期許,在經過日積月累相互適應或制衡的生活環境裡,後來這些結果自

然的建立大家都可以共同接受而不敢冒犯的生活公約,在發展中,久而久之變成

部落共同遵守的生活法則,也是安定社會秩序的一股力量。

排灣族是有貴族階層制度的社會,貴族與平民都有屬於自己的部落份內工作,

他們之間有傳統規定的制度彼此互相照顧或信靠,例如在物質文化部分,平民對

所獵取的獵物或所種植農作物的收穫,其對所屬的 mamazangiljan 都有納貢的義

務,對此一制度面的規範,在蔣斌的碩論指出松澤員子認為「團民向團主納稅一

向被認為是團主對團民的政治統治或經濟剝奪」的論述,45可是他另在《台灣土

著的傳統社會文化與人權現況》卻說:「排灣族的整個社會結構,就是建立在這

種尊長的原則之下。即使平民對頭目的賦貢,也是一原則的象徵表現。」46以上

兩種不同的論點居然出之於蔣斌一人所提示,到底松澤員子說了些甚麼?筆者反

而被蔣斌搞糊塗了。但排灣族的社會有一個原則和國家體制是一樣的,人民對國

家都有納稅的義務。而今我們要知道,排灣族行使部落主權最高者是

mamazangiljan,而 mamazangiljan 的身分代表部落所有,就像國家代表全國人民一

樣。所以松澤員子如果是真的有如此說是犯下觀念上錯誤,以為如此是剝削行為,

45 蔣斌,〈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兼論人類學方法的特性〉,頁 36。

46 蔣斌,〈排灣族的傳統社會文化與人權現況:以大社為例〉,中國人權協會,《台灣土著的傳統

社會文化與人權現況》,頁 92-124。

Page 44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32

那國家不就更不應該徵人民的稅。因此,部落制度的問題回歸制度面上來探討,

國家法律的問題就有法律來解決,如此會比較容易認識清楚。其實,二者在傳統

封建時代的關係是以禮相待,互敬互恤,共生共存共榮。平民對自己所獵取的野

獸,自己都會親自繳納獵租給 mamazangiljan。所以,這種行為儀禮的價值不能以

投資報酬率的性質來算計。基本上,平民有物質能送到 mamazangiljan 家而被接

受,這是他的無上榮譽。

排灣族還有一些值得提出的社會現象,例如主從關係與罰則,也就是說一個

平民家庭一定會有一個自己隸屬的 mamazangiljan,然此存在的意義,在宣告彼此

權利與義務的關係,使成為部屬後負起服勞務,有節慶或祭祀活動時納貢。而

mamazangiljan 的職責,則在安定社會、解決紛爭、處理賠償和解事宜。所以平民

犯下的罪行,由 mamazangiljan 負起代替談判之責,其間如犯者只要跑進

mamazangiljan 家宅內,被害者就不能衝進殺害,而對談判的事宜全權由

mamazangiljan 負責到底,包括賠償的費用在內,所以,排灣族的 mamazangiljan

就是人群衝突或部落遭逢大難時的監護人。因此,從內在意涵所衍生而來的現實

結果,使傳統部落的 mamazangiljan 地位成為照顧人民,被人民所信靠的最高領

導者。

三、原民會成立後實施的政策與 mamamzangiljan 制度的復振關連

排灣族的社會組織十分嚴密,任何人出生就有一定的身份,而此一身份在表

明是屬於何家 mamazangiljan 的人民,將來就要為該家效命。mamazangiljan 的地

位至高無上,在生活上,他的話就是法律,人人都要遵守之。也因如此,在早期

的日本人類學家來做田野調查時,他們強調「倘無我政府立於其上,黨之形態本

身甚小,事實上與專制王國同一形態」。47所以,他們認為排灣族的社會祖織是

一「專制君主國。48

47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慣習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四冊》,頁 5。 48 同上註,頁 5。

Page 44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33

基本上,我們不必諱言的,在國家體制尚未入侵統治前,排灣族的傳統社會

本來就是一種君權社會的形態,每一個部落都有一家以上的 mamazangiljan 管理

事務,行使部落最高的權力。排灣族最大的 mamazangiljan 稱之為

Kamamazangijan(宗主),他是宗支關係唯一的本家,是各部落的共主。所以,宗

主 mamazangiljan 居住的部落稱之核心部落,而支系 mamazangiljan 居住的地方稱

之為衛星部落。宗主 mamazangiljan 擁有最高屬地疆域的統治權,主宰各地區部

落的事務。然其權利所及之地有一定的範圍,這就是他的疆域,凡居住在他領域

內者,就是他的人民。因此,在有一定的土地、一定的人民,又可以行使最高的

主權,這與國家組成的基本條件並沒有甚麼兩樣,難怪日本學者能把它說成是「專

制君主國」或「專制王國」的政治位階來形容,該國願誠實的給予高度尊重。惟

今歷經國家體制下的政治操作,如國家以武力之名掠奪、以文明之名掠奪、以法

律之名掠奪、以資本之名掠奪等之手段行為。而最近所見的事實,台灣原有三十

個原住民鄉,因重新劃編國有土地行政區,因而增設新北、高雄等二個院轄市,

使其行政區域擴展到如台北市縣的烏來鄉、高雄縣長的桃源、三民、茂林等之原

住民鄉,使原住民的土地全部失去鄉級的地方自治權。另從平地發動一條嶄新的

掠奪策略,現在更以天然災害之名,劃定紅色警戒區,禁止原住民進入自己的土

地耕作使用,這對原住民土地又發動一條嶄新的掠奪策略,使原住民從傳統時代

安身立命最重要的基礎已經瀕臨瓦解,昔時社會組織與制度無立足之地,

mamazangiljan 的地位不再受人民的擁戴與支持。

排灣人對傳統 mamazangiljan 的觀念,人民都十分敬重愛戴。所以,生活在

體制下的人民從不敢違逆背信,全民服膺在他的領導下。宗主 mamazangiljan 的

其家氏代表全民對外的象徵,也是建立族群關係最重要的依據。所以,凡屬之民,

以擁有其名而感到身價不凡,這在生活中常聽到的地位比較法。然對外戰鬥或內

部團結都以宗主 mmamazangiljan 之名號召,只要宗主 mamazangiljan 一聲令下,

部落動員的意志快速強烈,這是排灣族固有的良知良能。

Page 44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34

排灣族人 mamazangiljan 的地位與生俱來的,他在部落所扮演的功能與角色

好像是部落與族人中間的機制,他的家氏對外可以代表部落,也可以代表所有的

族內同胞,所以 mamazangiljan 的社會地位,所建立的 mamazangiljan 權威,不是

在追求自家的榮華富貴,而是在提升部落的聲望,來榮耀自己的族人。

有很多人以為排灣族的貴族社會與 Caucau a pinaqentelan(平民)家庭是對立的,

這種論說是不瞭解排灣族的實質文化,要知道排灣族的 mamazangiljan 制度內沒

有奴隸制度,不像西方的帝國主義者,把平民視做牛馬來使喚,沒有屬於自己的

空間與權利。排灣族平民由來,是來自貴族家庭三代後的地位而來,他不是沒有

mamazangiljan 的系統關係,只是距離 mamazangiljan 的關係比較疏遠了,才會形

成平民的地位。

現在 mamazangiljan 體制在部落的實施,基本上會有困難,因為現在的

mamazangiljan 已經被部落歸列在屬於甚麼派系?認為他公正性的立場可遭質疑,

所以部落選擇把 mamazangiljan 的位置放在旁邊,等到有需要時,等候通知再來

配合實施。但是如此的對待 mamazangiljan 的態度,族人都知道是時勢所造成的。

然要喚起民族知能來自覺 mamazangiljan 對排灣族的重要性時,如何把

mamazangiljan 文化的元素繼續放植在排灣人的思想觀念中,這是很重要要解決的

問題。

筆者並不樂見 mamazangiljan 涉及政治之面向很多,排灣族 mamazangiljan 的

屬性是自然而來的,他不帶有競爭或被取代的危機。而我們要他存在,其主要的

目的在民族文化的傳承,部落生活的規範與秩序的維護,以及生活倫理與道德的

重建。其他對外接觸的相關事務,國家已經有法律規定要讓大家共同遵守,只是

內在文化的層面,排灣人仍然可以主導,為何我們要放棄呢?

過去 mamazangiljan 的在部落的地位故然是不可一世,但時來運轉,曾幾何

時江河變色,把原來是自己的東西變成別人的東西,這種在轉換的過程,受苦的

是 mamazangiljan 家庭,帝國主義者不明究理,不問原由,昧著良心要把

Page 44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35

mamazangiljan 當成是要被消滅的箭靶,這是何其無奈?也不見族人敢杖義直言,

為 mamazangiljan 抱屈,這是多麼可悲的境遇!

傳統文化會因有生活環境變化而發生自變性的現象,也有因國家外來的政治

手段介入而受到影響。前者是自然由族內關係演變而成,猶如民族體的發展有存

亡、分離、和競合等現象之結果;而後者成就的結果,則可以在一夕之間完全改

變了社會的倫理與秩序,然其影響所及是全面的,而且是一致性的,所以

mamazangiljan 的社會地位是可被挑戰的,在此際遇,有的平民耀昇成

mamazangiljan,有的 mamazangiljan 則是消失無蹤。

不論過去 mamazangiljan 受過如何不公平的待遇,也不說平民家不忠不義?

這一切都已成枉然,不必再回顧看待它!現在我們要積極的作為是如何把

mamazangiljan 的地位放在適當的部落政治的位置上,讓他能面對自己的族人行使

傳承文化的重要角色,而這個成就,不能單靠 mamazangiljan 家即可,仍需排灣

人一同努力才行。

(一)部落領導

自從外來政權進入排灣族社會,過去 400 年前中有相當大的轉變,在部落相

對權力關係上,原漢彼此消長的歷史發展,歷史學家尹章義認為可分五個階段來

說明:491、番人社會;2、番優漢劣;3、番漢均勢;4、漢人優勢;5、漢人社會。

所以排灣族的政治領導是在 1624 年荷蘭統治前的事,爾後經歷明鄭、滿清、日

本到現在的國府時代,排灣族世襲 mamazangiljan 的體制,完全失去主體社會的

統治權,失去昔日領導部落的能力。

排灣族 mamazangiljan 的領導的原則,他們都必須跟宗(本)家保持一種有機關

係。他們或透過傳統文化的體制或時空背景的政治轉換,使其身分保持成為動員

部落事務的主體。但今,從不同國家的歷史衝擊,mamazangiljan 制度面臨被合法

49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收於台灣社會學編輯委員會,《台灣社會學刊第一至第

五期》(台北市:台灣社會學編輯委員會,2002),頁 105。

Page 44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36

化的國家嚴重挑戰,族內之凝聚力遭到嚴重的破壞,然而光就 mamazangiljan 部

落地位的紐帶已告瓦解一事,就已經逼使 mamazangiljan 的子民必須建立新的公

民效忠形式,並把它灌輸給人民,使原有的子民效忠的主體移轉到其他的組織,

並也都具有政治表達能力。

森丑之助曾與豬嘮束大股頭人 Vankim 到恆春上、下蕃巡視,「當我們分別由

大股頭人及二股頭人陪同巡視時,受到了各蕃社大、小頭目最高禮遇,看到他們

對大頭目遵照君臣之禮恭恭敬敬接待的情誼,使我們感動得差點滴下眼淚來」。50

所以,排灣族的社會部落組織制度十分嚴謹,部落 mamazangiljan 地位的大小,

也很容易從他們之間的進退觀察可見,這是排灣族維護傳統社會秩序與倫理的主

要特色。

現在排灣族的部落已呈現多元領導的現象,過去 mamazangiljan 領導的民族

特色,在國家體制力量介入排灣族社會後,平民在接受教育改變思維或宗教信仰

帶動平民領導的風氣,使部落文化直接受到影響而改變社會的走向,

mamazangiljan 的地位也因受制於現實環境的變化,在多樣化的政策實施之下,部

落組織開始瓦解,mamazangiljan 地位也不得不承受來自內外政治壓力的影響,使

其地位無法明確,形成搖搖欲墜的現實狀況。因此,從以上排灣族大社會的改變

來論,自然造成經濟體系的變遷與價質觀念的改變,在大社會應該負起無條件傳

統部落的完整性外,相對大社會主觀上剝奪感消失,對實際經濟生活趨於平等之

前,他們任何既有的努力,都不足以完成損失補償的理由 。

還有談到部落領導在 mamazangiljan 的體制下,一定要說排灣族對傳統領域

的概念。排灣人認為「領域」是 mamazangiljan 管轄的土地,是 mamazangiljan 的

權力,更具體的說是傳統自然主權施行的場地。所以 mamazangiljan 對離部落遙

遠的地方,沒有工寮,也有獵寮之地或其他記號標示,這些雖然是臨時性的搭蓋

建築,同樣有宣示主權及嚇阻入侵的意義。在此要強調的是,mamazangiljan 的支

50 森丑之助原著;楊南郡譯註,《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頁 211。

Page 44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37

配力或有強弱之別,但對排灣人來說,凡所管轄之領域距離再遙遠,支配力再弱,

只要受到侵犯,必然起而捍衛,甚至戰死於地也在所不惜,這是排灣族「視土地

如生命」的觀念。他們堅持守護祖先傳承下來的土地,因為祖先以死抵抗外族侵

略,才把土地保存下來傳給子孫。身為後代子孫,當然不能坐視異族橫奪土地。

即使侵略者強大,也不能把土地拱手讓人,因為不抵抗而喪失土地,是排灣族最

大的恥辱。因此,嚴禁異族入侵自己的領域,否則,格殺勿論。這不是野蠻行為,

而是祖先所定的生存法則。

(二)外來政權

然在國家的統轄範圍,國家具有明確的疆界,與鄰國的領地壁壘分明。「在

政治上,國家係對其子民進行直接統轄,中間不存在任何統治者,在其領土範圍

內,盡其所能的直接對子民行使憲法、行政或法律命令」。51所以國家的統治是一

群根據領土界定的人民,它以人民最高代理機構的身分進行統治,並將其勢力伸

至境內最偏遠角落的村民身上。因此,謝世忠曾明確的指出,台灣原住民部落社

會的權力的轉變,他分為五個階段來論述:

1.唯一主人:1620 年代以前,台灣只居住原住民族,不見異族來犯與干擾。

2.大部分主人:1621-1661 年,即荷蘭與西班牙統治部分台灣地區。但在這時期,

西班牙是佔領台灣北部,與排灣族無關。只有荷蘭人佔據台南,雖曾透過通事要

求排灣mamazangiljan參加南部會議,但排灣人的mamazangiljan大部分並不理會。

在此期荷蘭人未實際涉入山林奧地的統治權,對排灣族部落社會權力的掌管程度

幾乎沒有發生甚麼影響。

3.半個主人:1661-1875 年,鄭成功與清朝統治台灣初期。對此一論述,當時在排

灣族所接觸的範圍可能僅限於恆春地區的排灣部落,此期在其他部落社會並未產

生統治權的問題,部落權力仍然有 mamazangiljan 主導勢力。

51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Hobsbawm)原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市:麥田出版、

城邦發行,頁 111。

Page 44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38

4.少部分主人:1875 年清朝統治末期,日本統治台灣前半期。其實在這個時期,

排灣族部落的權力結構開始質化的改變,今日排灣族 mamazangiljan 社會制度的

瓦解,就在這個時期奠下的基礎。

5.完全失去主人地位:1930 年後,也就是「霧社事件」之後。

對以上尹章義與謝繼忠的分別論述,筆者以為如果是對整體原住民對台灣這

塊土地主體性的發展的歷史來說,筆者並不表達其他的意見。但單從排灣族部落

權力消長的問題來說,排灣族部落權力開始發生變化是在日本竊據台灣之後,之

前並沒有改變 mamazangiljan 的部落地位,也就是說,排灣族社會變成不像排灣

族部落的元兇是日本帝國主義,也就是說排灣族外患因素在台灣從牡丹事件開始

至今約有 139 年,其中日本統治才 50 多年間,所以,被侵略的民族命運是十分

坎坷不幸的。

各國的統治手段對排灣族來說是不同的,其中影響不大的荷據時代估且不論,

但到日本據台的時期,對原住民族的統治模式是採侵略手段,因為「殖民地的人

民不會因其他人民的遷入而被迫遷離,否則那就是一種滅絕而不是殖民」。52日本

人到台灣,最不能被排灣族接受的地方,是把我們的傳統領域當作無地主來竊據,

不承認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是人,開始就想以滅族的政策來消滅我們的民族。根本

上,日本人眼中,那還會有排灣人的文明文化,一心只想摧毀部落的 mamazangiljan

制度,奪取 mamazangiljan 的部落地位,方便達成永治台灣的欲望。所以,在各

國權力統治的分類上,應以侵略國或殖民者的性質來分別論述,對認識自己民族

的處境會比較可以交待清楚。

所謂外來政治民主化,在排灣人的看法就是把 mamazangiljan 原有的子民轉

化成國民中的公民,然在這種過程,殖民者為達其完全的統治權,經常會發出強

烈的民粹意識,但排灣人對破壞部落意識此手段與方法,無法接受強壓形成的民

族意識或類似沙文主義的愛國情操。在排灣人的觀念,mamazangiljan 制度就是我

52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Hobsbawm)原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原住民族主權:對

種族、國家及國族的深思》,頁 111。

Page 44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39

們共同生活的模式,國家帶來的公民權利與自由變成是破壞 mamazangiljan 制度

的劊子手,鼓勵平民推翻傳統的社會組織,讓平民有機會取代 mamazangiljan 的

地位。使如此設計的政策,罔顧 mamazangiljan 在排灣族意識中存在的歷史價值,

也腐蝕排灣人民族的知能與自尊心,這對一個民族的傷害何豈重大?執政者務必

當先思量而後為之。所以,一個國家若能把民族主義融入到愛國主義當中,且能

夠使民族主義成為愛國主義的中心情感時,試問?在此際,如何定位傳統

mamazangiljan 的地位去適應外來的衝擊。所以,筆者以為在排灣族社會,國家民

族主義所塑造的根本效忠的對象,不必全是國家的原版,而要有一些經過改寫能

相互包容合成的版本,亦即放入由排灣族意識形態所建構出來的新組織。

現在國府政策一再強調保障原住民參政權,並充實原住民行政法規,也就是

明定原住民立法委員在國會的名額,但因名額很少,在議事表決原住民的權益時,

如原基法有 22 條的子法一項都沒有通過,這種只保障參政權,而無力爭取自己

人民的權益,視如形式重於實質效應的政策。而對充實原住民行政法規的問題,

法律位階如此的低,充實法規給自己的有何用,不能與其他法律一較高下,保住

自己的民族地位。

四、原住民自治主張與 mamamzangiljan 制度的復振關連

在談到原住民政策之前,先大概了解國家體制下的管理機關及其演變,我想

是有其必要的,因為習於自然環境生活的民族性,原本就有一套自我傳統的管理

制度,但外來政權的介入,在不諳各族群的文化內涵與背景,卻野蠻地把自己的

主張活生生的強壓並加諸在別人的意識,要求非按照他們的習慣模式執行不可,

這是普遍少數民族的境遇與悲哀。然而,少數民族每當不幸碰到如此之困窘時,

最好要有先見之明,不要蠢蠢欲動,否則,害了自己不說,賠上民族的生命,那

才叫人遺憾!

說來很奇怪的事,所謂「開化」,對我們來說,那是外來的名詞,專為區隔

Page 44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40

或襯托自己的文明與高尚,鄙視他族為劣等民族的藉口。其實,試問?它的尺牘

標準在那裡?所持的條件為何?現行國家政策所說的「開化」,其相對意思就是

「化外」,而我們決不能否認,任何一個民族能生存到現在一定有其生存下去的

必要理由,而這個「理由」,就是祖先用生命累積下來的智慧與經驗,而這種知

能,如果變成只有這一個民族所專屬的能力而別的民族無能取代時,試問?「開

化」、「文明」的意義在哪裡?從原住民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個問題,我們不難發現,

各國原住民政策的釐定太強勢了,逐漸成長的原住民捨自己的「文明」,而被要

求去學異國的文化,這不與「矮化」、「滅族」劃作等號嗎?身為排灣族的我,在

面對這個問題時,不禁要為自己民族辯護,對統治國的作為也不得不善加防範,

否則,嗅覺到「滅族」的警鈴時,想再回頭已經來不及了。

台灣原住民族所經歷的侵略國,從來,施政者的考量,猶如同道的思考邏輯,

從未省思站在原住民立場來思考方向,以蔑的想把自己國家的利益擺在原住民權

利之上,所以整體檢討起來,我們可以把「野蠻」兩個字完整的還給他們。

我們的祖先曾先後受治於荷蘭、清朝,日本以及民國政府等四國家,對原住

民治理手段與方法如出一轍,沒有讓原住民自在的建業不說,還深入原住民生活

的領域強奪生存的資源,原住民原靠狩獵、農業生活,有足夠的生活空間,但非

原住民用國家機器進入破壞生活的環境與秩序,這是民族存亡的浩劫。因此,原

住民的生計在每一次改朝換代時,都要付出民族生命的代價,初次見面的「誤會」,

總是那麼轟轟烈烈的抗爭,逼得我們也總是佔下風,顯見生活的空間與條件越來

越過不下去。

1980 年後,原住民運動興起於都會地區,隨即迅速發展影響到全原住民

社群與台灣。受到原住民運動影響,傳統價值有被重新肯定與追尋的新興現象出

現,進入 21 世紀之後,原住民自治之聲漸盛,在新一波的文化政治影響下,具

有封建性質的 mamazangiljan 制度是否能與民主原則構成的公民社會相融,而產

生新的復甦或復振現象? 例如高德義在構想中的排灣自治體制中,特別在議會

Page 44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41

組織中,參考英國制度,設計了 51 席次的「貴族院」制度,以榮耀 mamazangiljan

及對族群有功人士53。清華大學黃居正「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之示範計畫,接

受了排灣族 Rovaniyau 及 Pakedavai 家族之分開申請保護 mamazangiljan 的神話、

圖騰、青銅刀、服飾及歌謠的專用權。這些深含傳統主義的政策,似乎有機會重

現 mamazangiljan 昔日風采。

(一)mamazangiljan 制度在排灣族的文化意涵

在民族文化或族群文化,其語言習俗並非一成不變者,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

而變遷,所以排灣族的文化流變是不待言之事理。然今一族群繼續繁衍膨大不止,

融合周圍異族而加予同化,如平埔族的命運固不足為奇。而又隨其膨大發展,在

其與異族接觸之地帶,常常會產生一種難以辨識的民族灰色地帶,也因此是理所

當然之事。所以對排灣族內的形成與發展,有的已失去固有個性,或正在失去之

族群,如要探究其源流與及血脈系統之關係,現在已成為日益艱難的課題。

mamazangiljan 體制的價值在團結部落意識,維護民族自信心的基石。環顧如

今已經現代化的排灣族部落,身為排灣人不知如何去看待它,部落質化的改變,

人們變得冷漠無情,對公共事務不熱衷,你說自掃門前雪嗎?又不像,因為自己

也失去了方向感,想要離開部落到都會區謀生,自己無法拿出適應的條件來競爭,

進出來往的生活,變成水上的浮萍,找不出自己生活的著力點。而留在原鄉的人,

土地利用已不能滿足族人最起碼的生活,昔日欣欣向榮的生活氛圍,已經無法感

受,換來的是望「田」興嘆!排灣人的土地好像病入膏肓,無藥可救,種甚麼都

長不好,讓居住在原鄉部落的人情急敗壞,出外到都會區的家人心力交瘁,無法

安心,整個部落的現實様貌,在喪失民族的自信心與部落團結意識的情況下,讓

優質的部落文化,走入慢性自殺的途徑上,這是排灣人要驚醒的問題。

文化就是生活,就是民族生命發展的現象寫照,更是祖先們智慧經驗傳承下

53 高德義,《解構與重構: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花蓮:東華大學,2009),頁 387。

Page 45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42

來的歸範。所以,一個民族的生活,不能失去他的原味,不管民族如何壯大發展?

民族的文化仍是最根本民族存在的價值。然若回歸到排灣族自己的文化面,其中

能代表排灣族文化特色的是甚麼?對一個民族永續發展能產生影響的文化又是

甚麼?在排灣社會的因素條件,莫不過於傳統 mamazangiljan 的組織與制度的尊

重與包容,若能把祖傳珍貴的遺產 mamazangiljan 的地位做現實環境適應最重要

的考量,相信,知足常樂,崇尚倫理與道德的民族性,會在重視規範與秩序的

mamazangiljan 體制換取部落意識與民族的自信心。

(二)mamazangiljan 在現實環境的因應與反思

排灣族原初的型態是從部落源起,也就是說從部落裡出發又有更多同一屬性

的群體,如部落之外的族群、氏族、族群、支系、部族、民族等複雜的名稱,難

於界定的屬性。但喬健以為同一屬性群體裡的特質,就「根植於這些複雜名稱的

身體、語言、歷史、宗教與民族性」當中,54這些好像都是我們久已熟知的種種

面向。在排灣族內的形成與發展,到如今卻還有很多盲點要去探討研究,例如排

灣族有哪些支系形成?他們的族群何族?在文獻記錄上,看不出有明確的說法。

所以,為了確立排灣族定義的範圍,筆者在此著實很深,因為能先找到具體支系

的結果,才有可能聚焦到一個族群的源頭,類出不同系統地支系文化,這對研究

mamazangiljan 家系是很重要的途徑與方法,不然到現在混亂的 mamazangiljan 系

統所屬,我們如何去聯結成一部有系統的支系宗族譜。

相較而言,Cimo(箕模)部族的血統構成較為單純,而 Laval(拉瓦爾) 部族與

Vutsul(布曹爾) 部族則顯示了多源構成的成份。他們都是二個以上的人群形成的

支系。因此,他們在文化上表現較能接受文化淵源與信仰有差異的寬容態度。至

於,排灣族內支系發展中有沒有自身的目的意識,造成族內族群崇拜的多線發展

現象,這從 mamazangiljan 家族的神話傳說故事為基礎,就可知他們有不同的誕

54 Harold R•lsaacs 著;鄧伯宸譯,《族群》(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4),頁 9。

Page 45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43

生說,而這線索後來變成為部落 mamazangiljan 統治地位合法化重要依據。

少數民族的文化,在不同地族群意識,它可以被永續經營,也可以被撕裂終

止。自從國家主義來到排灣社會當中,部落內就有不同的勢力侵入,開始煽風點

火用信仰、地位、物質與族群關係等來分化部落的倫理與秩序,使到現在造成

mamazangiljan 制度變成是族群、部落與宗教進步的障礙,原有的傳統力量,將成

為過時的歷史回憶,這是筆者所不能接受的現實問題,深信原鄉情素仍會滋長,

雖有新族群認同的壓力,但基本上,「族群的認同的動態模式,涵蓋了民族所繼

承與濡化得來的東西,是過去文化與現在文化的混合體」。55因此,它震撼不了我

們打造與塑造的情感投資,若想回溯在排灣族文化洗禮下,一定會找到成為排灣

人的民族意識。

排灣人為尋求工作機會以改善生活,始自 1960 年往都會區遷移,其後於 1971

年又為因應勞力市場的供需原則,原鄉人力資源產生大規模的城鄉遷徙。所以原

鄉變成有能力的資源皆離鄉到外謀職,使原鄉生活發展的模式因此中止而改變。

在原鄉已經不見民風古俗,不再需要傳統的倫理與道德,部落內的走向,呈現祖

孫家庭、孤獨老人等現象增加,學校人數銳減到個位數,部落儀式因人數不足而

無法繼續辦理,這是部落文化的危機。而現在部落社會的走向已經失去原味的時

候,眼見部落意識失能,團結力量的基礎失繫,我們如何展望自己生活的地方有

望?尤其在現實生活中自己的語言不明不白的不見了,爾後我們要如何證明我們

是排灣人,這將來是民族承受不了來的壓力與負擔,筆者對此現象的演變比擬是

平埔族發展的模式,到現在才有人驚醒我是誰?想回復甚麼來的?所以,有一天,

當排灣人發現為何要失去了 mamazangiljan 制度後,卻還依然念念不忘,始終想

要再繼續想像出一個全新的替代品時,我們也同樣把自己民族的命運交給時代的

溶爐,讓它化成灰燼,永難復舊。就像我們開始沒有堅持傳統的主權,現在搞甚

麼原住民自治區;我們失去了自己的傳統領域,再來向殖民者卑躬屈膝接受原祖

55 Harold R•lsaacs 著;鄧伯宸譯,頁 303。

Page 45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44

先守護土地財產?這不是很好笑嗎?還有民族生命繫於民族文化的傳承,現在我

們都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文化,試問你的後代將變成甚麼樣的人?

筆者在達仁鄉執政四年,我很清楚我們鄉的未來往哪裡?所以積極的推動產

業、觀光、文化對鄉民的訴求,但遺憾地達仁鄉代表會不關心產業推動提交的相

關計劃,未予通過而胎死腹中。但在卸任後,部落重建的信心仍在,乃建設大龜

文王國工寮文化園區。希望能藉排灣族重要的祭祀文化回振部落意識,所以恢復

停辦 70 年的大龜文王國五年祭,也見部落巫師年邁無力出巡之際,我們編列年

度預算有計劃的成立士界唯一的排灣族巫師學校,招募 36 位部落推薦的學習者

來接受完成訓練。但對以鄉政目標,居然反對的浪聲高漲,超過了所能想像的理

想圖,由此筆者也看出了部落權利內在腳力的真面目,只見現實利益的腐蝕,卻

不見留給後代的空間。

(三)政策的導向與決策

外來國家的族群政策,早期從「征服、殖民、支配、同化、整合轉變為多元

主義、協和和民主及族群發展等政策」,56但國家與排灣族的需求與政策目標往往

不同,排灣人與其他少數民族一樣,面對強權的主流社會,我們總是比較喜歡多

元文化政策,國家能兼顧如排灣族的 mamazangiljan 制度等的民族文化特色,變

革的動力不在壓迫或同化少數民族的政策需求,而要考慮族群間相融而能達到公

平、正義的原則。

原住民族從另一個面向來論陳總統水扁,對其宣示台灣原住民與政府關係乃

夥伴關係,並要推動「國中有國」的原住民基本政策,並能立法製訂「原住民族

基本法」,這一作為定要給予正面的肯定。但遺憾地留下待議的 22 項子法遲至今

日一項都沒有通過,尤其更扯的事,原民會已提交到立法院審查的案件,居然遭

受時任主委的章仁香陣前倒戈繳械,撤銷原提案之案由,這是無法挽回的歷史責

56 高德義,〈原住民族政治發展政策評估:國際人權觀〉,黃樹民•章英華主編,《台灣原住民政

策變遷與社會發展》(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頁 514-515。

Page 45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45

任,也因此其他各部會更認清原基法對社會的影響力,而聯合討伐全面封鎖各項

提案。所以,現行的原基法視同虛法,呈現出無法律、章程、辦法等可以依據執

行的條文內容。

排灣人已有原生感情與其利益上認同變遷的評估觀念,對異族統治不平等的

待遇,在文化認同與社會適應所受到的權益與地位是否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期待,

這是要從排灣人觀點來探討未來的發展。這幾年來,原住民族有力人士鼓吹宣揚

原住民自治的重要性,或主張劃分一個明確的原住民族領域。但排灣族以為殖民

者很難透過決策過程去看穿排灣人眼中的世界,雖然殖民者跟排灣族的世界並非

完全沒有交集可言,可是殖民者的影響力,在傳統社會畢竟難以穿透至排灣社會

的日常生活中。但如今透過所謂「國語」所建構的事實,即將掩蓋使用母語的機

會,因為在有強勢的主流下,「語言」自然會攀附在歷史或發明傳統所創造出來

的產物。然在日後成為決定民族重要的標準之一,因為語言是民族靈魂之所在。

因此,當一個部族可能演變成民族,或當這個部族的存在,可以阻擋歷史淘汰或

同化時,政府就必須出面擔任操作機制,使能得到雙贏的結果。但是各國的原住

民政策都是採取同化政策在先,後再亡羊補牢的做補救的策略,所見其效無補於

事,這是亡族的前兆。

有鑑於此,原住民菁英開始意識到我們不利地位的身分主要是「原住民」,

感受到成長經驗以及遭受地不公平的待遇是極為類似,對不同原住民族群的文化

差異反而覺得不重要,由此產生休戚與共的共同命運,使得「原住民族想像」的

「台灣民族主義」開始形成。到 1983 年由台大原住民學生組織「高山青」並出

版爭取民族公平正義,強調民族地位與自尊的號召刊物。次年緊接反對運動在「黨

外編輯作家聯誼會」成立少數民族委員會的組織。同年 12 月,原住民知青為喚

起台灣原住民的民族意識,以自身所面臨的族群滅亡的危機為原住民運動的主要

訴求,成立「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正是發起原住民社會運動。先後在這

時期發動 1987 年打破吳鳳神話故事;1988 年發表「原住民族權利宣言」;1988、

Page 45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46

1989、1993 等年發動三次還我土地運動;1991、1992 等年爭取山胞正名為「原住

民」與增修原住民族專篇憲法條款、1996 年成立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1997 年

原住民條款入憲,肯定多元文化等運動;之後,1999 年陳水扁發表「原住民政

策白皮書」、2001 年成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2002 年改原住民委員會為原住

民族委員會、推動勘定原住民部落傳統領域、2004 年原住民電視台成立、2005

頒布原住民基本法、2006 年推動部落會議、2007 年推動族語認證等原住民政策

改變。所以,原住民意識的形成是在國家力量介入後,對原住民社會所發生的社

會、文化、經濟、政治等多端不利的地位,而產生的一種反抗壓迫的認知及集體

行動的結果。

回顧國家體制對排灣族社會文化接續而來政策構建,似如僅限於不得不接受

的選擇,淪為可以接受國家對自己的期待。但是,排灣人對國家的政策,因失去

了傳統 mamazangiljan 體制的生活秩序,不免感受威脅,擔心國家帶來的負擔、

壓力、及隔離,或者使自己成為被排斥的一群。因此,筆者同意少數民族的權利,

最好被理解為一種「被保護機制」,57使少數的原住民族免受實在或潛在的不公平

待遇。從大方向可以採取多元文化相融論的政策、民主自治、使用自己語言的權

利、或者採取條約權利和土地要求、或者法律豁免權等的形式來保障應有的權益

與地位。

原基法的宣告,激勵原住民菁英人士起而加入推動原住民民族運動的重要機

制。每一次的國家政權輪替,使排灣人生活與工作受到中斷破壞,還使部落社會

秩序大亂。而今,排灣耆老的期待,族內新秀的改觀,對祖先們付出的歷史慘痛

代價,日漸表現出不同的主張,例如民族情感被直接提及,民族意識被激發而來,

藉以表達對社會變革的殷切期盼。

檢討原住民社會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在政策上所預知的改變,將採分離發

57 威爾•金里卡(Will Kymlicka)原著;鄧紅風譯,《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意、多元文化主義和

公民權》(台北縣:左岸;遠足等文化,2004),頁 49-51。

Page 45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47

展與參與提升兩種方向推動。58所謂分離發展,黃樹民指稱如「成立自治區、自

治政府、立法機構與部落會議,其目的在建立獨立的文化、教育制度、法院,並

通過國與國的談判,爭取集體利益」。而參與提升是在「積極參與主流社會,提

升就學率、就業率、收入所得,爭取公民權益,改善醫療與老人撫養等,並提升

原住民族文化成為主流文化」等。但馬英九掌握政權,所任命的原民會主委章仁

香,居然撤回已交付立法院討論的「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與「原住民族土地與

海域法草案」,如此攸關原住民權益重大的法案陷於停擺不前的現況。而後,將

引發留下 22 個子法都無法完成立法的結果,這對整體原住民的發展確實已產生

不利的影響。所以,原住民族委員會對未來改善原住民政策的方向與目標呈現模

糊不清的無力感,在這幾年不知如何去拿捏推動?原住民自治的願景,將流於形

式或政治口號,將是永遠無法期待的夢想。

筆者一直在思考原住民成立自治區有甚麼益處的問題,現在就好比原台北縣

烏來鄉地方行政的位階提高變成新北院轄市烏來區的單位有何差別,烏來區的區

民有沒有因水漲船高而提升了他們生活品質,還是失去了地方行政自主權,而影

響地方的發展?這些問題應先之前評估好在改變也不急。然對自治區的成立,是

不是在證明表示原住民社會有能力脫離出台灣多元社會的框架,追求個別民族的

獨立發展的軌道,爾後對解決原住民生活上所遭受的困難會有幫助。如果答案不

確定,我們是不是需要放慢腳部來作另類的思考,共同找出更好解決問題的辦法

後再來決定民族的走向。所以在這個議題上,排灣族就比其他族群更容易處理,

因為排灣族已有現成的 mamazangiljan 體制,只要再研究一套多元文化主義相融

適應的辦法,俾利因應磨合傳統與現代的平衡點,就可開始執行實施。

58

黃樹民,〈台灣原住民社會變遷與政策評估研究成果報告〉,收於台灣原住民族生存發展協

會,《全國原住民族政策高峰會議》(台北市:台灣原住民族生存發展協會,1998),頁 9-15。

Page 45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五章

頁 448

圖 5-1 排灣族民族社會機體形成的理論架構

家人=A 家氏

B 家氏 家族 部落 部族

C 家氏 註:單一家族部落,形成一領導中心 之部落。

家人=甲 1 家氏

家族 A 部落

甲 2 家氏 註:單線家族部落。 部族

家人=乙 1 家氏 註:合成支系,形成正

乙 2 家氏 家族 B 部落 副雙領導中心之部落。 支系族群

乙 3 家氏 註:單線家族部落 註:建立新族群如族內五大系

家人= 1 家氏 支系(Cimo、Laval、Vutsul、。

1-1 家氏 家族 Panapanayang、Muqami 等群

1-2 家氏 部落 體)。

家人= 2 家氏 註:雙線部眾合成。

2-1 家氏 家族 部族

2-2 家氏 註:多元部眾合成。

家人= 3 家氏 形成多元領導。

3-1 家氏

3-2 家氏 家族 部落

3-3 家氏 註:單線家族部落。

3-3`家氏

異族世系 部落 部落 註:如 Bangtsal、魯凱族、 註:原居地。 註:新居地,與異族 註:建立新族群。

卑南族、西拉雅族、小矮人等人群。 共享資源,民族融合。

附註:

一 「 」表示新形成的民族體;「 」表示原有的民族體;「 」表示往下延伸,以此類推。

二 家氏的期程同符號者表示相同的系統,而部落代表的符號則是由家氏共同建立部落的象徵,然不同系統(族群)

的部落會因由不同族群的結合,形成同化或合成文化的新部族產生。因此排灣族內有 Cimo、Laval、Vutsul、

Panapanayang、Muqami 等五種部族,國家體制統稱「排灣族」。

Page 45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六章

頁 449

第六章 結論

探研一個民族的發展對筆者是一項重要的挑戰,明知排灣族是一個以前無文

字文化的民族,想要深入探討其族群的起源、部族的關係與遷徙,尤其是從部族

的族群起源來追溯部落、部族與部族的淵源關係,脈絡錯綜複雜,實難預料,然

在研究的過程,不時地發現難解的瓶頸而遲遲無法突破之際,所幸日本學者留下

一些寶貴的文獻資料,使能在浩瀚大海裡找出歸途的方向。從自己原有的田野基

礎下,再次反覆溫習增強自我對族內歷史形成過程與發展的認知。部落耆老們努

力的幫助,透過記憶連結並填補時代斷層現象。同時,國立政治大學林修澈在課

堂上提供蘇聯院士尤利安•弗拉季米羅維奇於 1973 年所著之《民族與民族學》專

書參研,才理清觀念與方向撰寫,這確實是一大考驗,但總算將它完成。

有鑒於台灣原住民(包括排灣族)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受到外來文化的

同化衝擊,歷經日本的皇民化、國府的中華國族化,隨著政治的演變,未來也許

會朝向台灣化(閩南化?)也不無可能,在外來同化力量不斷加諸排灣族身上之際,

筆者要告訴排灣族人,「一個民族的永續發展,沒有別的方式。唯有能利用祖先

們的智慧與經驗來結合民族意識與力量,才有機會維繫自己的民族生命」。

排灣族社會組織到現在主要的變遷,諸如政治公民化、行政現代化、土地公

有化、族人國民化、主權國家化等對傳統部落的影響力日增的同時,政府好像在

幫助平民成為民族主義的支持者,從公民參政權與教會人才培育的團結力量,成

為民族主義擁護者,卒以積極參與部落事務之由,在不知覺的自然中推翻了傳統

的 mamazangiljan 權利與地位。所以,殖民者慣於未經協商、談判的欺壓手段來

統治弱小民族,並常美其名以保存維護特殊稀有的社會文化,實際上如祛除陋習

如 mamazangiljan 制度;改善生活環境如 mamazangiljan 與其人民分遷到異地,迫

使 mamazangiljan 無主權去領導自己的族人;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不把原住民看

成是人,居然能公告我們的土地無地主,這是哪來的文明?綜觀這一切所作所為

Page 45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六章

頁 450

旨在開啟一連串地同化政策措施,來鞏固自己的政權。

然而本文研究的過程與方法,將聚焦於排灣族 mamazangiljan 制度研究之回

顧與評析,為掌握過去之研究成果,本文首先劃出建立社會結構典範的研究;建

立族域式的宗支系譜關係研究;當代日常生活觀察的研究,以及法政應用型的研

究等四種研究領域進行回顧與評析。筆者發現以往研究成果雖然豐碩,仍未能道

盡排灣族 mamazangiljan 制度之全貌,特別是在語義探討以及宏觀整體族域的制

度變異上,欠缺關照與討論。所以,進一步由外來稱謂的比較研究,排灣語的語

義解析,和身份取得的要件與途徑等方面再探有否新義。探討結果,筆者認為各

種漢文稱謂都有偏頗不全,甚至隱含負面意涵與矮化之餘。而從排灣語義之解析

後,發現 mamazangiljan 蘊含了「依靠」與「照顧」兩層意義,而「依靠」與「照

顧」兩種組合概念,正好呈現排灣族 mamazangiljag 與其子民的理想關係。所以,

子民依靠 mamazangiljan,mamazangiljan 要好好照顧子民,構成排灣族理想國的圖

像。此意涵也構成約束與引領 mamazangiljan 扮演其社會角色的文化力量。

文中筆者更由全域的觀點審視 mamazangiljan 制度的普遍性,發現即使排灣

族進入國家社會以前,mamazangiljan 的制度已存有地區性的差異如 Panapanayang、

Muqami 等部族。而造成差異的原因,似與周邊相鄰他族互動與影響有關,且外

顯的制度差異頗大,由典型世襲到推舉均共同存在。然而對 mamazangiljan 制度

影響最深遠的力量,仍是來自國家政治力的影響,排灣族 mamazangiljan 制度先

受日本殖民統治的壓抑,後受戰後國府實施地方自治的衝擊,讓排灣族人遵行久

遠的 mamazangiljan 制度退出公共領域。而影響之至非僅如此而已,在外來宗教

力量傳入,以及生計經濟轉變下,信仰改宗、人口外移使部落空洞等因素作用下,

mamazangiljan 制度更加式微。

不過,現在受到原住民運動影響,排灣人強調對自己民族歷史的責任與使命,

傳統價值有被重新肯定與追尋的新興現象出現,進入 21 世紀之後,原住民文化

保護及成立自治政府之聲漸盛,在新一波的文化政治影響下,mamazangiljan 是將

Page 45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六章

頁 451

復甦?復振?或面臨新的局面,新的發展趨勢與現象有待研究者們持續觀察與研

究。

針對本文各章節的研究主題,筆者以為要回顧強化的內容在此必須要再澄清

說明清楚,因為排灣族的文化不斷的變遷,尤其族內學者紛紛出爐參與研究的同

時,有很多已發生或正在發生的問題要靠大家一同面對來解決。在此,願以筆者

研究分析與歸納的觀點,提出研究過程中得來的成果,現分別列舉五個面向來做

詮釋與說明如下:

第一節 回答「排灣族」是什麼?

說到這裡,筆者仍要問自己「排灣族」是甚麼?或有很多理由來定義它,但

在這裡要特別從民族的形成與變遷來說明排灣族是甚麼?然而在這個議題上,日

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在他《探險台灣》的著作裡,就已經指稱:「排灣族的種族

居住在太麻里溪沿海以南到恆春地區上下蕃者」。這裡生活的人,他們只會說一

種語言叫「排灣語」。所以,生活在這地區的族群自稱為「排灣人」。而其後之發

展與變遷,在與其他民族相融合成中,建立族內 Cimo(箕模)、Laval(拉瓦爾)、

Vutsul(布曹爾)、Panapanayang、Muqami 等五大部族,然在部族間,Cimo(箕模) 部

族自古都居住在太麻里溪沿海以南至恆春地區上下蕃者,因而可推測 Cimo(箕模)

部族的祖先們是排灣族的主體。所以國家體制在識別台灣原住民族身分時,就確

認「排灣人」歸列在排灣族的族稱內,筆者以為這是合理,可以接受的。

第二節 「mamamzangiljan」真正的意含是什麼?

我們知道,排灣族的社會組織,有一特殊的 mamamzangiljan 制度,所規範的

生活秩序,倫理與道德等就是排灣族生活寫照的全貌。平時,從部落人的生活行

為與習慣,不難看出排灣人文化精髓與特色的表現。所以,排灣族的社會祖織,

不能缺少 mamamzangiljan 制度生活功能上,所營造的部落意識與民族的情感。因

Page 46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六章

頁 452

此,筆者認為排灣族 mamamzangiljan 的制度,在實際社會永續發展的需要裡,是

永遠不會過時而被淘汰的,因為 mamamzangiljan 社會組織的價值與功能是排灣族

民族生命延續最重要的護身符。

從國內外人類學家的研究,論及排灣族 mamamzangiljan 的意涵時,他

們總是慣用從政治的視野,設法找到自己主觀對 mamamzangiljan 地位認定的標準,

而這種做法,是拿前人或前朝之看法或認定,來決定 mamamzangiljan 時下的頭銜

名稱。這樣任意戴帽子的習慣,造成 mamamzangiljan 職分很多不同詮釋的結果,

諸如長老、土目、頭目、頭人、酋長、團主、黨主等對稱。然從字意來論,這一

些用辭,對族人好像可以任意殖民同化的感受,讓人有被矮化、被歧視或不公不

義的對待。而今,未見族內自己的詮釋方法之前,對 mamamzangiljan 的音譯研究,

又還找不到令人滿意的結果時,筆者以為這是當地人應該出面解決的問題,如何

告訴社會大眾 mamamzangiljan 正確的解讀方式,這是我們自己要重視的民族責

任。

然而對此,我們必須先瞭解,排灣族語言翻譯成漢語不是每一個名詞都有相

對的生活語言,猶如「mamazangiljan」的字意就很難找到適當的語詞來對應。但

我們可以把字音分解出來,找出其中之語根,從語意學來詮釋解讀其內涵。猶如

「mamazangiljan」中的「zangi」就是它的語根,「zangi」的字意要「涵蓋「依靠

與照顧」兩層意涵才算完整。所以「mamazangiljan」是要照顧人的人,另外,他

是值得被依賴信靠的人。因此,所謂 mamazangiljan 就是「被大家所依靠,且有

能力照顧所有的人的人」。僅就此一重要概念再具體說明 mamazangiljan 的兩層意

涵如下:

其一是「依靠」的意涵:這個目的是出自人民本身對 mamazangiljang 角色的

期待。從排灣人的文化體系來看,mamazangiljan 是人民最重要的依靠,生活需求

與安頓的泉源,他要為人民提供土地使用,並保障他們的生命。其次,在精神上,

Page 46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六章

頁 453

他要為人民建立信賴與依託的聲譽,讓人民在社會生活享有得自於他而生的信心、

尊嚴與榮耀,這是領導本質與人民向心力建立的基礎。所以,排灣族的

mamazangiljan 在人民的心目中,他是物質生活的保護者,是精神心靈的依靠,是

族群關係的身分證,他必須有能力捍衛家園,保護人民。

其二是「照顧」的意涵:這是由 mamazangiljan 的角度來看其角色。行使照

顧角色的內涵包含妥善做好經濟分配、主持生命禮儀、撫育寡婦孤兒、仲裁糾紛、

抵禦外侮等事務。mamazangiljan 必須秉持關愛與分享的精神謹慎做好自己的任務,

讓所屬人民能夠安定生活。對部落重要的生命禮儀與節慶更要親臨參加,以展現

對人民的親切與關懷。

以上的觀察是由排灣族語的文化脈絡當中呈現排灣族人對此一角色的期待,

此一期待雖然只是排灣族人理念型(ideal type)的期待,實際生活時會因人而異而

有落差。然而,此一社會角色的界定期待,卻為排灣族的 mamazangiljan 們提供

了社會規範的道德約束力,以維繫穩定的社會。譚昌國在《排灣族》乙書中有如

下的描述:「頭目是一個部落的領導者,要負擔起照顧和保護其領土內平民的責

任,使部落成為一個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單位,並有政治上的自主權,也有足夠的

防衛能力抵擋入侵的敵人」。1由前引文字,可以呼應筆者針對排灣族語的詮釋解

析。

第三節 「mamamzangiljan」何去何從?

然今,排灣社會經過不同國家異族的統治與侵蝕後,排灣文化卻遭受十分嚴

重的無情傷害,整個民族的生活型態似乎正在質變,內在質化的改變讓排灣人離

自己的民族越來越遠,失去了排灣意識,喪失了民族的情感與良知,這是筆者最

為擔心繼續延續發展的問題。一個民族若失去了民族的本質,那就是達到同化的

目標。我們可以在共同生活的環境中,接受涵化的事實,但如果運用不當的政策

手段,來進行所謂的民族改革,以達同化的程度,這種政策加諸在弱勢族群時,

1 譚昌國,《排灣族》(台北市:三民,2007),頁 59。

Page 46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六章

頁 454

值得討論的議題空間是很大的。

所以,筆者對排灣族 mamazangiljan 制度的存在與否十分重視,一再堅持呼

籲所有的排灣人,不要以為排灣族的 mamazangiljan 制度可以棄之不用,而認定

它是歷史的產物。我們要深切的瞭解,排灣族的社會,如果沒有 mamazangiljan

的制度來維繫排灣人內在地心靈與外在的形象,排灣族一定崩潰且瓦解,從此必

會走進歷史的記憶。因此筆者更期待執政者重視少數民族生命的根,別再推卸塞

責而忘記對其根澆水施肥。

在一個國家裡,少數民族的文化是很重要的文化資產,不要先失去了排灣族,

將來再失去台灣文化。基本上,在一個命運共同體的環境裡,居住在裡面的人,

一定要先懂得互相包容、相信與信賴,學會自助與互助方能去愛自己的社會與國

家。

四 「原住民自治」是一個新希望嗎?

所謂「民族自治」?原住民只要聽到此一議題就像吃了猛藥,馬上就亢奮起

來。其實,讓我們靜心思量,我們需要甚麼?才能達到民族自治的目標且能得到

大社會支持與祝福的滿足標準,筆者想以為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而目前在大社

會還沒有決心放手,族人同胞又意見紛紜,在尚未達成共識之際,我們又該如何

去面對此一天上的禮物。所見各族的意見都趨向以民主模式的架構在規劃,如果

成立自治議會來主管民族事務的途徑,豈不是又一次變成自己要同化自己民族的

手段與方法嗎?切記,阿美族之所以稱阿美族?排灣族之所以叫排灣族?這背後

的理由與原因是甚麼?我們應該要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來認定討論,若是經由這樣

的民主模式而走向自己被自己殖民的困惑與迷惘,這是十分弔詭的方式。

以排灣族為例,自古就有優良的傳統 mamazangiljan 文化,若是想發揚與建

立生活中的傳統規範與部落秩序,另外成立「民族議會」,從排灣人的立場,豈

不有違排灣的道統文化?筆者以為台灣原住民族各族都應該保存自給的物質文

Page 46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六章

頁 455

化以外更要重視精神文化的內在層面,讓外界能從民族的社會組織、制度、生活

習慣及風俗等的區辨中,區隔你是哪一族人,這是我們在計畫決定努力的方向與

目標時,應該先列為不能突破的最後一道防線。所以,基於維護傳統文化,保存

自古以來即行之有方的 mamazangiljan 制度,筆者主張提倡民族自治的時候,要

特別注意 mamazangiljan 的維持與存續。如此,推動民族自治,對排灣族才有意

義與價值。

第五節 研究的成果與貢獻

筆者一直密切注意多元文化存異的問題,因為在不同的民族裡,存在「異」

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特色。而一直擔心會發生的事,就像平埔族明明有十種不同

的民族,為何要稱他們是平埔族?用不屬於自己的名子來約制他們的本名,使他

們無法脫身回復到自由身,那才是可悲。然以平埔族的命運為前車之鑑,同樣地,

現在的原住民族將一步一步的步入平埔族的後塵,是將來可預期的結果。台灣少

數民族可分為平埔族與原住民族兩種,躲藏在統稱名下的各族如排灣族、阿美族

等,則會衝不破原住民族所設下的網,而慢慢沉澱落在原住民族深淵底層下面。

然對這正在發生的際遇,執政者或族人更要驚醒反思未來的結果與影響。

綜觀在這一本論文中,筆者發現後得到研究的結果,在此列舉說明如下:

一 、找到排灣族的民族的「主體」是昔日「源居於太麻里溪沿海以南的 Paqaluqalu

地區至恆春上蕃(Tjuauvuuvulje)、下蕃(Papiljaliljau)等各地的人」,而這些人從排灣

族的形成及其部落變遷的發展,可以確定的事實,「排灣族的主體是 Cimo(箕模)

部族」。因為他們的祖先除了居住在太麻里溪沿海以南的 Paqaluqalu 地區及恆春

上蕃(Tjuauvuuvulje)、下蕃(Papiljaliljau)等各地外,他們的祖先是從「Sepaiwan」來

的,自稱是「排灣人」,且該體系之人,只會使用一種排灣語與外人交通,不像

Laval(拉瓦爾)、Vutsul(布曹爾)等部族,他們自稱「Kacalisuyan」的人,還可以道

出流利的魯凱語。

二 、本文的研究是從部族到排灣族的整體面相來追溯其源,在經過研究的結果,

Page 46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六章

頁 456

完成了如(圖 2-2/頁 95;2-3/頁 100;2-4/頁 106)之「排灣族各支系遷徙路線圖」、

如(圖 2-10/頁 129;2-13/頁 134;2-14/頁 144)之「建立排灣族各支系的宗族譜」

與如(圖 3-2/頁 230;3-3/頁 242;3-4 頁 262;3-5 頁 318)之「排灣族支系部落發

展變遷形成圖」,此將足以提供排灣人找回自己的「根源」,不管是從部落或家系

都有一條回歸祖先走過的路線,爾後不會在尋覓中迷路,這是另人感動又興奮的

事。排灣人總算可以回到自己家的路上,踏進松澤員子「一條路(tadjaladjalan)理

論」的門檻。然在此研究的過程中,筆者發現 Lovaniyau 與 Mavalyo 兩家在遷徙

發展的路上,總是在重要的地區或部落相依為伴的共同創業。譬如最早期在恆春

地區 Lovaniyau 宗家居於 Lingduwa(龍鑾)之地時,Mavalyo 家族分離到 Tsalavi(里

德)之地建業。而共往 Chiagalaus 地區遷居時,從恆春地區的小 Lovaniyau 本家居

住於 Saliyaliyang 之地時,小 Lovaniyau 建立 Mavalyo 分家的基業。後來,小

Lovaniyau 家遷往 Chianaumaq 之地時,Mavalyo 家則居 Tjusepiyoma 之地。隨後,

兩家先後同往 Kaviyangan(舊佳平)、Tjukuvulje(德文)、Tjuauvuuvulje (舊內文)、

Darumak(舊東興)、Piyoma(舊平和)、Katipul(知本)等地都有類似兩家在同地伴隨創

業的歷史過程。所以,這是祖先們留給下一代的印記,要求子孫不能忘記祖先彼

此之淵源關係。由此難怪羅義雄說:「Karangiyan、Lovaniyau、Mavalyo 等三家是

排灣族同宗的宗家,他們的祖先是兄弟關係。其中的 mamazangiljan 是以 Lovaniyau

宗家為大」。然這一句話,可以從以上研究的結果得到真相。

三、排灣族「mamazangiljan」的定義多元而複雜,在經過此番研究後,把它定位

在「依靠」與「照顧」的詮釋比較符合「字根」帶來全部的字義,不必再用其它

代名詞來對應使用,那都無法容下 mamazangiljan 的實質意涵。猶如「依靠」與

「照顧」是相對性地互補功能,mamazangiljan 有權照顧好人民,人民為得到最好

的照顧,人民賦予 mamazangiljan 最高的權力來統治人民。所以「信賴」因素,

來自人民的忠誠度, mamazangiljan 有絕對的使命與責任得到人民最高的信認,

因為人民生活能幸福平安,其源在 mamazangiljan 能否帶給人民安全與信賴的感

Page 46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六章

頁 457

覺。

四、本文要提醒社會大眾,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是不可以被取代的,尤其代表民

族生命的文化如排灣族的語言、mamazangiljan 制度、祖靈祭、收穫祭等,千萬不

要以陋習視之而去醜化它的意義。因為破壞可以在一夕造就,當破壞後,若想再

復振,就沒有那般容易了。所以在本文中對祖靈祭、收穫祭、生命禮儀等的儀式

行為特別詳加說明。

五、筆者承認文化會流動,也接受文化採借的事實。筆者不否認凡是都會成為歷

史的事實,但在面對多元的現實的族群關係上,從歷史的教訓,要避免彼此無為

的傷害,我們應該一起來關注多元民族文化相融論的議題,營造互重、互諒、互

愛的生活環境,保有各族的民族性來和平共處,這是學習新台灣意識最重要的功

課。

六、從本文敘述論說可以發現,排灣族文化的淪喪,不是來自族群內部的落敗,

而是外來政權影響為主要的因素。國家制度讓 mamazangiljan 的地位無地可施,

無力可用,完全呈現被架空的現象,讓 mamazangiljan 無處行使傳統的權利與義

務,使排灣人失去了民族的自尊與地位,部落的意識無法團結,民族情感漸遠分

裂,此景此情,還望排灣族奮起將祖先的榮耀,共同傳承下去。排灣族的

mamazangiljan 制度是排灣族最重要的文化信仰,人民對他的信賴與照顧凝聚了強

而有力的部落意識,使排灣族有嚴謹的社會組織,與可以共同遵循的道德規範,

來管理部落的生活秩序與倫理。筆者樂見排灣族 mamazangiljan 制度復建工程早

日起步,也期待排灣人從本文中的啟示,重新反思自己所處的環境,我們要如何

在有尊嚴的地位上,找尋民族可以適應生存的條件,讓祖先留傳下來的經驗與知

識,不會在我們這一時代,白白浪費而消失。

七、根據筆者到排灣族訪談的結果,再去對照《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系譜之研究,發現排灣族 mamazangiljan 的繼嗣原則,不只是一種「長嗣承繼,

庶子分出」的原則。這種制度筆者以為僅限在 Vutsul(布曹爾) 部族適用,但運用

Page 46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第六章

頁 458

在 Cimo (箕模) 部族或 Laval(拉瓦爾) 部族就不適當了。因為 Laval(拉瓦爾)部族

雖以長嗣承繼,但有重男輕女不同的規範,除非 mamazangiljan 家中沒有男子,

身為長女者,才有機會繼任該家 mamazangiljan 的地位。而 Cimo(箕模)部族的繼

承是以部落誰來掌權為原則,在文獻紀錄所見,Cimo(箕模) 部族的長嗣會把部

落的統治權交由其弟或妹來掌管,然其自會分離原部落,另創自己新部落的局面。

所以,針對原部落來說,本家的權勢,是由其弟或妹來繼承,這些是有必要來澄

清的問題。

八、有關排灣族的重要祭祀活動,不論稱是「五年祭」或「祖靈祭」?或是以「Maljeve

祭」或「Djemuljat 祭」來認定?筆者發現這個祭祀行為,並不是排灣人全體的共

同信仰,因此,此祭不能成為排灣族的大家的文化特色。在族內 Vutsul(布曹爾)

部族是為紀念祖先 Puljaljuyan 離開部落沒有回來而祭拜的儀式,這是純思念祖先

為他舉辦的儀式行為,並沒有其他特別的意涵。所以此祭,只在 Vutsul(布曹爾)

部族的部落舉辦而已。在其他部族因與 Puljaljuyan 祖先毫無血派關係,因而沒有

辦理此祭的問題與理由。至於 Cimo(箕模) 部族的祖靈祭稱之「Maljeve 祭」,在

其儀式過程中,最精彩的部分是「Djemuljat」祭中刺球活動。此祭的意涵,除祈

求祖靈保佑,還要神明納福。然在祭典最重要的精神,則在呼籲家族世家凝聚意

識,團結力量,鞏固 mamazangiljan 地位,創造人民的幸福。所以,Cimo(箕模) 部

族與 Vutsul(布曹爾) 部族的所謂五年祭則是風馬牛不相干的事。但是日本學者宮

本延人,竟然把這兩種不同地祭祀意涵合成一道有系統的論說。筆者以為這其中

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再研究探討,不宜就此論定宮本所留下的記錄是事實。

Page 467: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參考書目

頁 459

參考書目(以姓氏筆劃排列)

一 中文部分

王甫昌

2002〈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收於台灣社會學編輯委員會,《台灣社會

學刊第一至第五期》,台北市:台灣社會學編輯委員會。

王貴

2002《排灣:拉瓦爾亞族部落貴族之探源》,台北市:稻香。

王家祥

1996《小矮人之迷》。台北市:玉山。

中國民族學彙編

1986《民族學研究第八輯》,北平市:民族。

中華民國國家公園

2007〈屏東縣遺址補調查暨數位化保存計劃研究報告〉屏東市:屏東縣政府。

內政部委託單位;尹建中執行

1994《台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台北市:台灣大

學人類學。

內政部民政司、台灣省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

1995《發展中的台灣原住民》,屏東:台灣省原住民文化園區、博創。

石磊

1964《屏東縣瑪家鄉筏灣村捱排灣族的家庭制度》。南港:中研院民族學研 究

所第十八期。

1971《筏灣: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台北市;精華。

1997〈社會接觸與文化接觸:試論台灣原住民族社會變遷的兩種類型〉,台

北:台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座談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8〈「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在台灣之實踐〉,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

Page 468: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參考書目

頁 460

委員會。

台灣省原住民文化發展協會

1995《發展中的台灣原住民》,台北市:博創印藝。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8〈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在台灣之實踐報告〉,台北市;原住民族委

原員會。

台灣省文獻會

1997《台東縣鄉土史料》,台北市:台灣省文獻會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1999《台灣原住民族起源神話與傳說比較研究》,台北市:原民會。

李光周 尹中建中

1996《墾丁史前住民與文化》,板橋市:稻鄉。

李亦園

1956 《來義鄉排灣族中箕模人的探究》,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筱峰

1999《台灣史 100 件大事(下戰後篇)》,台北市:玉山。

李敏津

2010《從粒線體 DNA 的分析看排灣族箕模群的來源》,花蓮:慈濟大學人類

發展所人類學祖碩論。

林金砲

2001《恆春阿美遷徙史暨重點家族生命史》,台北市:原民會原住民自助文

化研究成果高級班論文報告。

林衡立

1955〈排灣族的團主制度與貴族階級〉,《台灣文獻第六卷》第四期,台中縣:

台灣省政府。

吳燕和

1993 《台東縣太麻里溪流域的東排灣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 ,

台北市:大裕彩印刷。

高德義

Page 469: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參考書目

頁 461

1994〈邁向多元一體的族群關係:原住民基本政策的回顧與展望〉,《民族政

策與社會發展》,台北市:永望。

2000〈原住民族政治發展政策評估:國際人權觀〉,黃樹民•章英華主編,《台

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8〈原住民族傳統習慣之調查、整理及評估納入現行法制研究:排灣族及

雅美族個案〉,台北市:原民會。

2009《解構與重構: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花蓮:東華大學。

高業榮

1985 年〈排灣族的五年祭〉,《山地文化第五期》,南投:山地文化建設協會。

1997《台灣原住民藝術》,台北市:台灣東華。

胡台麗

1998〈儀式與影像研究的新面向:排灣古樓祭儀活化文本的啟示〉,《中研院

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 86 期春季,台北市: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許功明;柯惠譯

1898《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台北市:稻鄉。

徐雨村

2006《台灣南島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東市:台灣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

郭弘斌

2001《荷據時期台灣史記》,台北市:台原。

黃樹民

1998〈台灣原住民社會變遷與政策評估研究成果報告〉,收於台灣原住民族

生存發展協會,《全國原住民族政策高峰會議》,台北市:台灣原住民

族生存發展協會。

2008〈全球化與台灣原住民基本政策之變遷與現況〉,《社會變遷與政策評估

研究計劃成果發表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原住民民族生存委員會。

陳國強

1999《百越族與台灣原住民》,台北市:幼獅。

Page 47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參考書目

頁 462

郭秀岩

1984〈山地行政業務〉,南投:台灣省訓團山地鄉綜合服務台工作人員講習

班第一期。

黃宣衛

2005《國家、村落領袖與社會文化變遷:日治時期宜灣阿美族的例子》。台

北市:南天。

2008〈台灣原住民社會變遷與政策評估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台灣原住

民族生存委員會召開全國原住民族高峰會議資料。

黃文一

2004〈排灣族原住民部落階級結構的演變〉,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

究所碩論。

黃叔璥

1957〔1724〕《台海使槎錄》,台北市:台灣銀行。

黃應貴

1986《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市:聯經

章英華、林季平

2008〈台灣原住民的遷移與社會經地位之變遷〉,台北市:台灣原住民

社會變遷與政策評估研究計劃成果發表會論文集。

曹永和

1979《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市:聯經。

2000《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許功明

1991〈排灣族古樓村頭目系統來源與承繼之口傳〉,南港:中研院民族學研

究所彙編第 4 期。

屠繼善

1960《恆春縣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Page 47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參考書目

頁 463

1960《台東州采訪冊》。

陳孟鈴

1992〈當前山胞政策〉,南投:台灣省訓團山青幹部研討會第二期。

陳奇祿

1978〈台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專刊》第

二種,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

陳其南

1998《傳統制度與社會意識的結構》,台北市:允晨文化。

童春發

2000《台灣原住民史排灣篇》,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

張金生

2002《新化: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歷史,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碩論》,

2003《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台東縣:國家文教基金會計畫補助成果報告

書。

2003《排族的源流》,台東縣:國家文教基金會計畫補助成果報告書

書。

2005〈排灣族箕模(Cimo)〉人溯源之源究,《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十九

期》,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6《台東縣達仁鄉傳統領域踏查史錄》,台東縣達仁鄉:台東縣達仁鄉公

所。

葉神保

2002〈排灣族 caqovoqovolj(內文)社群遷徙與族群關係的探討〉,花蓮:國立

東華大族研所碩論。

2011《凝聚:安朔(aljungic)部落宗史家譜》,台東縣:台東縣達仁鄉生活美學

Page 472: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參考書目

頁 464

協會。

蔡光慧

1998《排灣族原住民部落社會的建立與族群關係》,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

德瑪拉拉德‧貴

2002《排灣:拉瓦爾亞族部落貴族之探討》,台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

蔡明璋

1984〈台灣山地社會選舉參與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

論。

蔡瑞明

1984〈台灣高山族社會流動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論。

劉義榮

1960〈社區研究實習報告:台東縣蘭嶼鄉雅美族社說〉,《區研究與實習:雅

美族之神話與傳》,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系 49 年大學部畢業生。

劉還月

1996《馬卡道誌》,屏東:鳴聲。

劉昌益

2002《台灣原住民史:史前篇》,南投市:台灣省文獻館。

廖秋娥

2001〈台東縣大武地區的區域形成與轉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

理學系博論。

蔣斌

1980〈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兼論人類學方法的特色〉,

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論。

1983〈台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第五十五期,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

Page 473: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參考書目

頁 465

1987〈排灣族的傳統文化與人權現況〉,中國人權協會,《台灣土著的傳統社

會文化與人權現況》,台北市:大佳。

潘英海

1998〈區域研究在平埔族群研究上的意義〉,潘英海、劉益昌收於編者,《平

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台灣文獻會。

潘 英

1998《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台北:台原。

潘立夫

2004《排灣族歷史之研究》,屏東市:書稿未出版。

1995《排灣族採訪冊》,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6《排灣文明探討》,屏東市:屏縣文化。

衛惠林

1956〈台灣土著社會的二部組織〉,《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二期,台

北市: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1958〈台灣土著社會的世系制度〉。南港: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第五期。

1960〈排灣族的宗族組織與階級制度〉,《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十五

期,台北市: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1965〈台灣土著社會的部落組織與權威制度〉,《國立台灣大學考古學刊》第

25╱26,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

藤井志津枝

1989《日據時代台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台北市:國立台灣師大博士論文。

譚昌國

2003〈歷史書學寫、主體性與權力:對「排灣人寫排灣族歷史的觀察與反

思」〉,《台大文史哲學報第 59 期》,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

2007《排灣族》,台北市:三民。

二 譯文部分(以姓氏筆劃排列)

川上和一原著;台灣省文獻會編譯,

Page 474: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參考書目

頁 466

1993〈台東恆春二廳轄區內調查書(續前)〉,《台灣慣習記事原住民篇》,台中

縣:台灣省政府。

小島由道、小林保祥原著;黃又新譯

1921∕1984《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五卷之四》,未出版 。

大塚久雄原著;于嘉雲譯

1999《共同體的基本理論》,台北縣:聯經出版。

中村孝志原著;吳密察、許賢瑤譯

1994〈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刊於 1994.3.31 台灣風物 44 卷 1 期。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8《台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文獻彙編:排灣族歲時祭儀》,

南投:台灣省政府民政廳。

尤利安‧弗拉季米羅維奇原著;莫西科科學出版社譯

1973《民族與民族學》,北京市:莫西科科學。

台灣總都府警務局原著;徐永福、林義夫譯

1936-1937《高砂族調查表:蕃社概況》,未出版。

伊能嘉矩原著;楊南郡譯

1996a《台灣踏查日記(上)》,台北市:源流。

1996b《台灣踏查日記〈下〉》,台北市:源流。

艾瑞克‧霍布斯邦著;李金梅譯

1997《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陳金田、宋建和等譯

1999《理蕃志稿》,台北市:台灣省政府。

台灣慣習研究會原著;台灣省文獻會譯編

1993《台灣慣習記事(中譯本) 第七卷》, 南投市:台灣省政府。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陳金田譯

1999《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原名理蕃志稿第二卷》,南投:台灣省

文獻會。

Page 475: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參考書目

頁 467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研究室調查原著;楊南郡譯註

2011〔1935〕《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全二冊》,台北

市;原民會、南天。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 ;中研院民族所編譯

2001《原住民族主權:國家及國族的深思》,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原

會。

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研院民族所編譯

2003〔1920-1921〕《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南港:中

研院民族所。

2004〔1920-1921〕《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三冊》,南港:中

研院民族所。

2004〔1920-1921〕《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四冊》,台北:

中研院民族所。

2004〔1920-1921〕《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五冊》, 南港:

中研院民族所。

台灣總督府內務局原著;薛化元、劉燕儷編譯

1997〔1936〕《台灣先民的遺跡》,台北:稻香。

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研院民族所編譯

2011〔1938〕《高砂族調查書:蕃社概況》,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江樹生譯註

2003《熱蘭遮城日誌》,台南市:南市府。

宋文薰譯

1955《台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台北市;台灣省政府。

佐山融吉原著;余萬居譯註

1983〔1913-1921〕《蕃族調查報告書:排灣族、獅設族書稿》,台北市:中央

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Page 476: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3179/1/505101.pdf在卸任後實現,除特別感謝愛之團隊經費上全力支援外,我更感謝上帝,身為基

‧國

立政 治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

ersi t

y

參考書目

頁 468

松澤員子原著;張燕秋等譯

1986〈東部排灣族之家與親族:ta-djaran〈一條路〉之觀念為中心〉收於黃

應貴編,《台灣土著社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

1966《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台北:源流出版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

宮本延人原著;魏桂邦譯

1992《台灣原住民族》,台中市:晨星發行

班納迪克‧安德森原著;吳叡人譯

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市:時報文化。

宮本延人著

1934 台灣排灣族的五年祭,台北:於台灣人文(1) 發表。

黃秀敏譯

1993《台灣南島語言研究論文日文中譯彙篇》,台東市:藝城。

1999《熱蘭遮城日記二、三冊》,台南市:台南市政府。

12 森丑之助原著;楊南郡譯

2000 《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台北:源流。

愛德華•豪士原著;陳政三譯

2003《武士刀下的牡丹花》,台北市:原民文化。

Harolid R‧lsaacs 著;鄧伯梡宸譯

2004《族群》,台北縣:立緒文化。

爾•金里卡原(Will Kymlicka)著;鄧紅風譯

2004《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意、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權》,台北縣:左

岸;遠足等文化。

Alex Callinicos 原著;萬毓澤譯

2007《創造歷史:社會理論中的行動》,台北市: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