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緒論˙1-1 - sir.com.tw

13
1 緒論˙1-1 壹、認識心理學/1-5 貳、心理學研究法/1-12 2 發展心理學˙2-1 壹、發展概念/2-5 貳、認知發展/2-10 參、道德發展/2-22 肆、依附發展與教養/2-29 伍、氣質(Temperament)/2-35 陸、教養態度/2-37 柒、性別發展/2-38 捌、青少年發展/2-43 玖、生態系統論(Ecological System Theory)/2-45 3 學習˙3-1 壹、學習的基本概念/3-5 貳、制約學習/3-10 參、操作條件作用(操作制約); 工具條件化(Operant Conditioning)/3-14 肆、行為改變技術/3-22 伍、新行為學派/3-27 4 記憶與遺忘˙4-1 壹、記憶―訊息處理學習論(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of LearningIPT)/4-5 貳、遺忘/4-19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Jan-2022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1 緒論˙1-1壹、認識心理學/1-5貳、心理學研究法/1-12

2 發展心理學˙2-1壹、發展概念/2-5貳、認知發展/2-10參、道德發展/2-22肆、依附發展與教養/2-29伍、氣質(Temperament)/2-35陸、教養態度/2-37柒、性別發展/2-38捌、青少年發展/2-43玖、生態系統論(Ecological System Theory)/2-45

3 學習˙3-1壹、學習的基本概念/3-5貳、制約學習/3-10參、操作條件作用(操作制約);

  工具條件化(Operant Conditioning)/3-14肆、行為改變技術/3-22伍、新行為學派/3-27

4 記憶與遺忘˙4-1壹、記憶―訊息處理學習論(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of Learning;IPT)/4-5貳、遺忘/4-19

5 生理心理學˙5-1◎個體生理發展的基本概念 5-5

6 感覺、知覺與意識˙6-1壹、感覺/6-5貳、知覺/6-15參、意識/6-25

7 語言、思考與問題解決˙7-1壹、語言/7-5貳、概念/7-15參、思考(Thinking)/7-16肆、問題解決/7-21伍、創造(Creativity)/7-27

8 動機與情緒˙8-1壹、動機的性質/8-6貳、動機類型/8-7參、動機理論/8-15肆、情緒(Emotion)/8-25伍、壓力(Stress)與挫折(Frustration)、衝突(Conflict

)/8-32陸、健康心理學 8-43

9 智力與心理測驗˙9-1壹、智力/9-7貳、心理測驗/9-16

10 人格與人格測驗˙10-1壹、人格/10-6貳、人格測驗/10-27

11 心理異常與諮商輔導˙11-1壹、心理異常(Abnormal Psychology)/11-6貳、諮商理論/11-33參、輔導倫理與實務/11-87◎附錄―台灣輔導學會諮商專業倫理守則/11-92

12 社會心理學˙12-1壹、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的定義/12-5貳、社會知覺(Social Perception)或人際知覺(Person

Perception)及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12-5參、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12-26肆、社會關係(Social Relations)/12-47

1-2

1-3

請回答下列一些心理學的基礎問題:

「心理學」是什麼?請定義之。

實驗法及相關法是心理學常用到的研究方法,請說明兩種研究方法的定義,並以生長環境與學習能力為例來說明實驗法

與相關法該如何進行。 【普考(教育、財經)】

關鍵題點

心理學

實驗法 相關法

定義 定義

生長環境&學習能力為例 生長環境&學習能力為例

定義

1-4

答題分析

心理學正式成立時間為 1879 年,由德國學者馮德設立心理學實驗室開始,茲依題意說明如下:

心理學之相關意涵:

從哲學心理學之觀點,心理學係為研究靈魂與精神之學說。

從行為主義心理學之觀點,心理學是研究個體行為的科學。

從認知主義心理學之觀點,心理學是研究個體行為與心理歷程之科學。

從人本主義心理學之觀點,心理學係研究人性之科學。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包括:觀察法、個案研究、調查法、相關法及實驗法等。

實驗法及相關法之定義:

實驗法:

係指研究者透過操弄一個或多個自變項,控制無關變項,並觀察自變項的操弄對於依變項所產生的影響。

最大的特徵即在確認變項間的因果關係。

相關法:

相關法是應用統計方法分析一個群體中兩個或兩個以上變項之間的關係,來作為預測事件的基礎。

換言之,其目的是確定變項之間的程度與方向,並可藉此預測其他變項;但是在進行相關研究時,須注意變項之間

即使有相關存在,並不代表有因果關係存在。

以生長環境與學習能力為例,說明實驗法與相關法之進行方式:

實驗法:著重於瞭解生長環境與學習能力之因果關係。

相關法:著重於瞭解生長環境與學習能力之間呈現之相關。

1 緒 論 1-5

壹 認識心理學

一、心理學的定義

心理學起源於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哲學,歷代哲學家幾乎都把「心」作

為哲學探討的主題。由於他們都以主觀的方法來研究人類的心靈,因此

只能說是哲學的心理學,而非科學的心理學。心理學的原名為「

Psychology」,該字係由希臘文中的個字演變而來。前者指「靈魂」(

Soul),後者意指「論述」(Discourse),兩者合在一起,泛指研究人

類心靈的學問。由於心靈一詞非常抽象,只具有哲學的思維,因此以哲

學鑽研人類心靈的學問,並不具有科學的意義。一直到西元 1879 年,

德國心理學家馮德(Wilhelm Wundt,1832~1920)在萊比錫(Leipzig)大學設立心理實驗室,以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人類的行為。此時心理學

才脫離哲學的領域,成為一門獨立自主的科學。(葉重新,2011)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中葉以來,較為被心理學界接受的定義是「心理

學是研究心理與行為的科學」,對此定義的意涵,可做以下解釋:

心理學研究的對象雖然也包括動物,但其重點則是以人類為主體。

1879 年德國心理學家馮德創始科學心理學之初,原本企圖將心理

學建構成一門獨立實驗科學,向物理科學與生物科學看齊,成為自

然科學的一支。

現代之普遍定義:

為一門研究心智(人類及其他有機體的知覺、思考與感覺)、行為(

人類及其他有機體的行動),與這兩者之間關係的科學。(陳億貞,

2006)二、行為包括

外顯性行為:

個體表現於外,且能被直接觀察記錄、測量的活動。

內隱性行為:

內在、內心的活動,由個人內省得知。

1-6

三、心理學研究目的(葉重新,2011,四版)

研 究 目 的 內 涵

敘 述

(Description)在不同情境之下,觀察與記錄人類的行為,根據所蒐集到的

事實資料客觀描述

詮 釋

(Explanation)

人們的思考、感覺與行為作進一步分析、解讀。心理學家常

針對研究問題蒐集各種相關的資料,然後提出假說(

Hypothesis),甚至提出理論來說明個體內在心理歷程

預 測

(Predition)

根據現有的資料,推估將來某一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在進行

預測之前,需要先知道影響個體行為的因素或條件,再據以

預估該行為出現的可能性。心理學家大多根據以往問題發生

後,所得到的因果關係資料,以科學方法來預測個體發生同

類問題的可能性

控 制

(Control)

操弄影響某一事項的條件或決定因素,以使該事項能產生預

期的變化。對許多心理學家來說,控制個體行為遠比預測更

重要,因為對個體不利的原因或情境,如果能夠有效加以控

制,將可避免產生不良的後果,或使可能發生問題的嚴重性

減少到最低的程度

提 升 人 類

生 活 品 質

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人,許多心理學家從事心理學的應

用研究,其主要目的在提高人類的生活品質。將心理學的研

究成果,應用到生活各個層面,或直接利用心理學基礎研究

所發現的理論,提出改善生活品質的建議,成為目前許多心

理學家所努力的方向

四、心理學的發展史

哲學取向:

代 表 學 者 發 展 取 向

蘇格拉底

(Socrates)詰問法

柏拉圖

(Plato)觀念論者,提出 utopia 理想國;並提倡理性主義及內省法

(Introspection)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經驗主義(Empiricism)認為知識透過經驗與觀察才能有

效率的獲得

實在論者

哲學取向 科學取向 現代心理學

1 緒 論 1-7

主張身心一元論:重視個體的身心均衡發展、習慣的養成

主張人是理性的

笛卡兒

(Descartes)主張身心二元論:認為生理、心理是各自獨立的

提出「我思故我在」,為理性主義者,認為人有先天的

能力

19到 20世紀心理學派別:派 別 簡             介

結 構

學 派

Wundt 實驗心理學:反對哲學思辨,主張自然科學研究人的直

接意識

1879 年成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是實驗心理學的先驅

,被稱為心理學之父。以實驗的方法,對簡單的感覺、知覺從

事研究,以建立科學的心理學自許

世界上第一個採用科學方法(內省法,Introspection)研究心

理的人

內省法(Introspection):觀察自我內心的想法與經驗

1874 年出版「生理心理學原理」,使得心理學自生理學脫離

,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

Titchener 將心智結構(即意識結構)分成:

感覺(Sensation):用感官察覺,如五大感覺(視覺、聽覺、

味覺、嗅覺、觸覺)

意像(Image):從感覺引發意像

情感(Affection):從意像發展情感

功 能

學 派

強調人類心靈的功能,探討心智運作如何讓個人適應環境:

William James―美國心理學之父:

心理學定義:研究個體心智活動的科學

為第一個研究自我的人,著作有「心理學原理」(Principles ofPsychology)

Dewey 實驗主義―其基本主張有四:

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學習發生於實際的操作中)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

教學內容為一種生活經驗的操作,學習內容是現在生活的準備

教育無目的:只要讓學生在求知中得到快樂,在學習中健康成

長就是最好的教育

主張內在心理歷程無法客觀觀察也不能解釋行為,應直接研究行為

本身:

代表性學者:巴夫洛夫(Ivan Pavlov,1849~1936)、桑代克(

1-8

行 為

心理學

Edward Thorndike,1874~1949)【教育心理學之父】、華森(JohnB. Watson,1878~1958)【行為主義之父】、斯肯納(B. F. Skinner,1904~1990)為心理學派之第一勢力

行為即一連串行為的組合,受「刺激」而決定;主張所有行為都

是制約的結果,環境藉由增強特定習慣來塑造行為

反對結構學派與功能學派之主張

強調研究上的科學性與客觀性,認為諸如心智等是難以用科學方

法去加以研究的,對於那些看不見、測不透的內在心理運作歷程

,根本可以不管它,即視之為「黑箱」(Black Box)即可,行

為學家所要研究的惟一對象乃是可以量化、觀察的外顯行為(黃

中天等,2002)對近代心理學的貢獻卓著,其重要性主要有二點(鍾思嘉等,1988):

讓心理學之研究題材由意識面轉成行為面,而使得心理學之發

展達四十年之久皆以行為學派為主流

提倡了科學研究之新觀點,使馮德等早期所用之內省法(

Intro-spection),從此被摒棄於科學心理學的殿堂外,加上行

為學派後來所提出的研究方法、實驗設計等,皆加速使心理學

更成為一門科學

心 理

分 析

學 派

代表性學者: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於 1896年所創,後有 Neo-Freudian 學者加入社會文化因素觀點

為心理學的第二勢力

根據 Freud 本身多年精神治療經驗所形成的理論體系

本能性衝動(性、攻擊)壓抑→潛意識衝突之累積→精神疾病

人 本

心理學

代表性學者:羅吉斯(Carl Rogers,1902~1987)與馬斯洛(AbrahamMaslow,1908~1970)批評:

精神分析論將觀察記錄精神病患的異常行為推論到一般正常人

,並反對性的壓抑與衝動主宰人類行為

亦不贊成行為主義將研究動物行為的結果,用來解釋人類複雜

的行為

心理學的第三勢力,主張人性本善,以正常人生活中的需求意志

、價值等為研究主題

研究的重點為個體主觀的經驗與感受,所強調的主為個人的「自

我導向」或「自我選擇」,鼓勵人去開發自我的潛能,透過適當

之啟示、關懷及澄清,人是會不斷去追求自我的察識(Self-

1 緒 論 1-9

awareness)、自我接納(Self-acceptance)、自我行動(Self-action)及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

認 知

理 論

代表性學者:皮亞傑(Jean Piaget)、強士基(Noam Chomsky)與西蒙(Herbert Simon)等

探討知識來源問題,融合行為學派與完形學派之觀點;強調人的

「知在先,行在後」。在求知的歷程中,個體主動地對其所接受

的各種訊息進行處理或過濾,因此,個人處理訊息的結果將影響

其行為

以「感覺」、「注意」、「知覺」、「意識」、「學習」、「記

憶」等內在心理歷程為研究主題

認知心理學成為今日心理學的主流,研究的焦點偏重在利用科學

方法,探究人類的思考、語言學習以及內在心理歷程,諸如:推

理、做決定(Decision Making)及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等

神 經

生 物

心理學

探討心身關係問題,該學科是從生理心理學(PhysiologicalPsychology)衍生出來的

研究主題:

探討神經系統與腦組織功能,從而了解行為及心理歷程與生理

運作之關係

探討內分泌系統的組織與功能,從而了解不同腺體與行為、心

理變化的關係

探討遺傳或個體行為表現、心理特徵之關係

學者:

Sheldon 的體型論:圓潤型、健美型、瘦弱型(從體型可以看

出個體是否會有犯罪行為)

Lombroso:生理特徵反應出個人的行為表現

Sperry:以分腦人(經外科手術切斷兩個大腦半球神經連結的

人)的研究大腦側化作用(Split-brain) Broca:布氏語言區,智力與頭顱大小有關

Galton:探討遺傳(即血緣關係)對智力的影響

Wernicke:威氏語言區

完 形

心理學

反對結構學派與行為學派將人的意識與行為切割:

代表性學者:魏哲邁(Max Wertheimer,1880~1943)及庫勒(

Wolfgang Kohler,1887~1968)以意識經驗為研究主題,但研究目的旨在探討意識的整體性與組

織功能

感覺―統合的意識經驗

屬「整體論」,反對結構學派與行為學派的元素論

1-10

Wertheimer 解釋「完形」(Gestalt):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Kohler 提出頓悟學說

五、20 世紀主要的心理學理論比較(陳億貞,2006)

類 別 理 論 主 要 方 法 主 要 倡 導 者 主 要 批 評

行為派心

理 學

分析可觀察的行

為,此行為必須

與心理活動沒有

因果關係

實驗法,通常是

動物實驗

John WatsonB. F. Skinner

對造成行為的思

考活動完全沒有

提及;沒有解釋

行為的其他面向

完 形

心 理 學

以整體角度研究

行為;整體不是

部分的組合

實驗與觀察(集

中在觀察整體現

象,非觀察分開

的控制變數)

Max WertheimerWolfgang Kohler

缺乏支持理論的

證據;缺乏實驗

控制;缺乏精確

的定義

認 知

心 理 學

描述人類如何獲

取、儲存與使用

知識

實驗與自然觀察 Herbert SimonUlric Neisser

人類行為的其他

面向被忽略不提

(例如,社會與

文化影響)

生 物

心 理 學

研究學習、思考

與情緒的生理基

礎;特別強調,

腦與神經系統的

運作

實驗和個案研究

檢查罹患心理疾

病個案的腦部運

作情形

Roger Sperry 和

他的學生

並非所有人類行

為都可以用生物

心理學方法研究

,許多人類行為

由於道德顧慮不

能進行實驗;但

動物實驗的結果

不能完全類推到

人類身上

心 理

動 力 學

人格發展與心理

治療的理論。集

中研究個人心理

發展中的無意識

活動

心理分析;根據

臨床的個案研究

Sigmund Freud及新佛洛伊德學

者(例如:CarlJung、ErikErikson)

過分依賴個案研

究,太少支持證

據,理諭太過廣

泛,無法被證明

不正確

人 本

心 理 學

研究自由意識與

人類潛能的自我

實現;重視意識

經驗較不強調無

意識活動

臨床經驗與個案

觀察;強調以整

體而非分析的角

度來觀察

Abraham MaslowCarl Rogers

理論較不完整;

研究基礎有限

1 緒 論 1-11

六、當代心理學觀點(邱芷芬,2010)

生 物 觀 點 探討心智歷程之下神經生物學運作的研究取向

行 為 觀 點 藉由制約與增強以探討可觀察行為的研究取向

認 知 觀 點探討諸如知覺、記憶、推理、決策與問題解決等心智歷程

,以及它們與行為之間關係的研究取向

心理分析觀點 藉由攻擊等潛意識動機來探討行為的研究取向

主 觀 論 觀 點藉由人所建構之主觀真實性來探討行為與心智歷程的研究

取向

七、心理學的主要次領域

生物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

社會與性格心理學。

臨床與諮商心理學。

學校與教育心理學。

組織與工程心理學。

八、現代心理學的特徵及發展趨勢

內容之分化與領域之擴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心理學內容分化之精細與領域擴大之迅速。

在有形方面可從門類劃分顯示,有關心理學科之門類,多達百種以上

。在無形方面,心理學理論與方法,已浸入整個社會科學乃至人文科

學、諸如政治、經濟、社會、法律及文學、歷史、藝術、宗教等,凡

與人類行為有關之知識,幾乎均採心理學觀點去解釋問題。

不同觀點之兼容並蓄:

七十年代開始後的心理學,如神經生理學的觀點;行為論的觀點

;認知論的觀點;心理學分析論的觀點;人本論的觀點。對行

為的解釋,已由各學派理論的尖銳對立,趨於協調互補;不再是各持

己見,以獨家理論解釋所有事實,而是博採眾議,以不同觀點解釋不

同事實,甚至以不同觀點解釋同類事實。

理論模式之改變與研究方法之進步:

科學心理學發展初期,其理論建立之過程中,採用了自然科學的模式

。現代心理學家建立統攝全局,可以普遍解釋行為現象理論之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