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碩士在職專班ir.lib.isu.edu.tw/retrieve/91537/etd-0721111-130529.pdf ·...

81
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Postgraduate Programs in Management I-Shou University 碩 士 論 文 芳香療法對改善乳癌患者焦慮、憂鬱、疲憊 與生活品質之成效探討 Effects of Aromatherapy to Improve Anxiety, Depression, Fatigue and Quality of Life for Breast Cancer 生:王雅芳 指導教授:許玫琪博士 100 6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Mar-2021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i

    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Postgraduate Programs in Management

    I-Shou University

    碩 士 論 文

    芳香療法對改善乳癌患者焦慮、憂鬱、疲憊

    與生活品質之成效探討

    Effects of Aromatherapy to Improve Anxiety, Depression,

    Fatigue and Quality of Life for Breast Cancer

    研 究 生:王雅芳

    指導教授:許玫琪博士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6 月

  • i

  • i

    致 謝

    此論文能夠順利完成要感謝許多人的幫助與支持,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許玫

    琪教授對我的悉心指導,亦提供芳香療法相關知識,老師批判思考的洞悉力及對學問的

    嚴謹態度,讓我收穫匪淺。感謝口詴委員義守大學護理系黃瓊玉主任及嘉南療養院歐陽

    文貞教授在百忙中審閱論文,給予寶貴的意見及指導,同時感謝腫瘤病房護理長鍾文珍

    與蔡英紋護理師在實施介入措施期間的協助。更感謝鄭真佳同學在統計上的指導與協

    助,讓我能順利完成論文的統計與分析,並且互相提攜。

    最後我要感謝先生與公婆在我求學階段的體諒及對家人與小孩的照顧,他們是我最

    大的支柱,總會時時給我打氣與鼓勵,給我最大的包容與支持,很感恩他們。

    王雅芳 謹誌於

    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碩士研究所

    中華民國 100 年 7 月

  • ii

    摘 要

    癌症已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而乳癌居於女性癌症死亡原因第一位。癌症患者

    接受相關治療雖可以控制癌症症狀及延長患者生命,但也導致許多令人不適的反應與副

    作用,這些明顯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芳香療法在臨床的實證研究以及臨床個案使用上

    還是一個新的議題,但在身心輔助療法的專業照護領域中卻是一個日益被重視的議題。

    本研究為實驗性研究,探討芳香療法對改善乳癌患者焦慮、憂鬱、疲憊與生活品質

    之成效,隨後再比較乳癌患者實驗組和控制組這兩個不同群體的結果。以某大型醫院分

    別招募 40 位乳癌患者為研究樣本。乳癌患者分別被隨機分派到接受薰衣草精油的芳香

    療法實驗組、以及接受單方葵花基底油的控制組。兩組個案於每天下午約 4 點到 6點開

    始接受本實驗研究,每次持續至少 2 個小時。每位乳癌患者都接受每天一次、共十次的

    芳香療法介入措施;除芳香療法外、每位乳癌患者也會接受三個時間點研究工具評量,

    亦即芳香療法介入前(前測)、介入結束時(後測)、結束後一週(追蹤)。研究結果發現,實

    驗組與控制組在芳香療法後測及追蹤,於憂鬱、特質焦慮、情境焦慮、疲憊量表皆具統

    計上顯著差異;實驗組生活品質量表之生理與心理面向,在後測及追蹤得分,均高於控

    制組且具統計上顯著差異。成對 t 檢定分析,實驗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後,於情境焦慮量

    表中,三個時段比較均具顯著差異、特質焦慮及疲憊量表於前測與後測及前測與追蹤,

    具顯著差異、憂鬱量表在前測與後測、後測與追蹤,均具顯著差異,生活品質的生理面

    向,在前測與後測、後測與追蹤、前測與追蹤,均具顯著差異。各量表相關分析發現,

    在後測時,實驗組的憂鬱及疲憊量表與生活品質呈負相關,及追蹤時,憂鬱及疲憊量表

    與生活品質呈負相關。因此,本研究中接受芳香療法介入患者在焦慮、憂鬱、疲憊及生

    活品質均有改善成效,期望未來藉由芳香療法介入,使病患獲得身、心、靈之整合療效,

    藉此改善因疾病所產生的各種症狀。

    關鍵字:芳香療法、乳癌、焦慮、憂鬱、疲憊、生活品質

  • iii

    Abstract

    Cancer has become the number-one cause of death in Taiwan in which breast cancer is

    also the first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women. Although cancer treatments help to relieve and

    control cancer symptoms and extend the lives of late-stage patients, cancer patients can

    experience side effects and uncomfortable health problems long after their cancer treatments.

    Consequently, these can significantly impair a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romatherapy is one of

    the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s used for various health problems and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Despite renewed interest in the use of aromatherapy, relatively

    few studies have been undertaken to examine its effects on breast cancer women, hence the

    motivation for this study.

    This wa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hat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aromatherapy with

    lavender in comparison with aromatherapy with sunflower carrier oils on the improvement of

    anxiety, depression, fatigue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 total of 40

    breast cancer patients from a hospital were recruited and randomly assigned to either

    experimental or control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romatherapy with lavender

    essential oil once a day from 4 to 6 pm for a total of 10 day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aromatherapy with sunflower carrier oils. Every session lasted about two hours. All subjects

    completed necessary outcome measures prior to (pre-test), after (post-test) and a week after

    (follow-up) the intervention.

    In the results, both groups showed significantly improvements in anxiety, depression and

    fatique after and a week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relatively

    higher scores of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imensions of quality of life after and a week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Furthermo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tate

    anxiety scores before, after and a week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trait anxiety and

    fatigu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both pre- vs. post-test and pre-test vs.follow-up.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de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both pre- vs. post-test and

    pre-test vs.follow-up. The physical dimension of quality of lif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pre-test to follow-up. The scores of depression and fatigure we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quality of lif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aromatherapy with lavandar is effectiv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anxiety, depression, fatigue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Further investigation is warranted, with larger samples and longer intervention.

    Key words:Aromatherapy,Breast Cancer,Anxiety,Depression,Fatigue,Quality

  • iv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的重要性 ................................................................................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3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4

    第一節 乳癌流行病學與治療 ................................... 4

    第二節 症狀困擾 ............................................. 7

    第三節 疲憊的概念 ........................................... 8

    第四節 芳香療法的概念與運用 ................................. 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1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11

    第二節 名詞界定 ............................................ 1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13

    第四節 研究對象及樣本數 .................................... 16

    第五節 資料收集方式 ........................................ 17

  • v

    第六節 倫理考量 ............................................ 18

    第七節 資料分析及統計方式 .................................. 19

    第四章 結果 ..................................................................................... 21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 .......................................... 21

    第二節 芳香療法之成效 ..................................... 26

    第五章 討論 ..................................................................................... 49

    第一節 研究討論 ............................................ 49

    第二節研究限制 ............................................. 5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55

    參考文獻 .......................................................................................... 56

    一、中文部份 ............................................... 56

    二、英文部分 ............................................... 57

    附 錄 ................................................................................................ 62

    附錄一 ..................................................... 62

    附表一 ..................................................... 63

    附表二 ..................................................... 63

    附表三 ..................................................... 63

    附表四 ..................................................... 63

    ../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7739../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7742../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7743../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7744../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7745

  • vi

    附表五 ..................................................... 63

    附表六 ..................................................... 63

    ../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7746../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7747

  • vii

    表 次

    表 4-1-1 基本人口學資料(n = 40) ............................................................................ 22

    表 4-1-2 乳癌婦女之治療狀況(n = 40) .................................................................... 25

    表 4-2-1 芳香療法在實驗組和控制組各量表在前後測比較之差異 ..................... 28

    表 4-2-2 芳香療法在實驗組和控制組在疲憊量表各構面之成效分析 ................. 30

    表 4-2-3 芳香療法在實驗組和控制組在生活品質量表各構面成效分析 ............. 31

    表 4-2-4 芳香療法在實驗組和控制組生活品質量表在生理及心理面向前後測比

    較之差異 ............................................................................................................. 33

    表 4-2-5 芳香療法於實驗組和控制組前、後測及追蹤各量表之差異 ................. 35

    表 4-2-6 芳香療法於實驗組和控制組的生活品質量表生理與心理面向之成效分

    析 ......................................................................................................................... 36

    表 4-2-7 芳香療法於實驗組和控制組的疲憊量表各個構面之成效分析 ............. 41

    表 4-2-8 芳香療法於實驗組和控制組的生活品質量表各個構面之成效分析 ..... 43

    表 4-2-9 芳香療法於實驗組和控制組的生活品質量表生理與心理面向之成效分

    析 ......................................................................................................................... 45

    表 4-2-10 芳香療法於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各量表相關分析 ................................... 47

    表 4-2-11 實驗組和控制組追蹤基本屬性中癌症分期、年齡與各量表中相關性48

  • viii

    圖 次

    圖 1 本研究的研究架構 ............................................................................................ 12

    圖 2 研究設計流程圖 ................................................................................................ 18

    圖 3 實驗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後測及追蹤,憂鬱量表之差異.................... 37

    圖 4 控制組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後測及追蹤,憂鬱量表之差異................ 37

    圖 5 實驗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後測及追蹤,特質焦慮量表之差異 ........... 37

    圖 6 控制組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後測及追蹤,特質焦慮量表之差異 ....... 37

    圖 7 實驗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後測及追蹤,情境焦慮量表之差異 ........... 38

    圖 8 控制組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後測及追蹤,情境焦慮量表之差異 ....... 38

    圖 9 實驗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後測及追蹤,疲憊量表之差異.................... 38

    圖 10 控制組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後測及追蹤,疲憊量表之差異.............. 38

    圖 11 實驗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後測及追蹤,生活品質量表構面之差異 .. 39

    圖 12 控制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後測及追蹤,生活品質量表構面之差異 . 39

    圖 13 實驗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後測及追蹤,生活品質之生理面向差異 . 39

    圖 14 控制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後測及追蹤,生活品質之生理面向差異 . 39

    圖 16 控制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後測及追蹤,生活品質之心理面向之差異 ..................................................................................................................................... 40

    圖 15 實驗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後測及追蹤,生活品質之心理面向之差異

    ..................................................................................................................................... 40

    ../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796../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00../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00../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798../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798../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04../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04../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02../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02../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08../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08../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06../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06../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12../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12../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10../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10../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14../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14../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16../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16../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20../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20../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18../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18../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22../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22../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23../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24../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24../正確版-論文給管院_雅芳_2011.07.21更新-雅芳.doc#_Toc300056825

  •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癌症已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而乳癌居於女性癌症死亡原因第一位,預計未來

    癌症仍是影響國人健康重要原因之一。癌症患者接受相關治療雖可以控制癌症症狀及延

    長患者生命,但也導致許多令人不適的反應與副作用,例如:焦慮、憂鬱與疲憊,這些

    明顯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再者、在漫長治療期間患者承受身、心、社會等多層面的不

    適與壓力,患者亦普遍且持續存在的不適症狀所困擾,癌症病患身心問題是醫護人員照

    護時的重點與護理照護的目標。

    癌症患者接受相關治療雖可以控制癌症症狀及延長患者生命,但也導致許多令人不

    適的反應與副作用,其中又以疲憊最常出現也是最困擾患者的症狀 (Schwartz, Nail,

    Chen, Meek, Barsevick, King & Jones, 2000),也普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生活品

    質 (陳、謝、林、李、林、蔡,2004)。

    另類與輔助療法的範圍廣泛,主要目的在緩解病人症狀,提升病人生活品質(許,

    2005)。在緩解壓力方面、臨床上常使用安全、簡單、非侵入性等各種有利於病患的輔

    助療法,如音樂療法、芳香療法、按摩等,使病患獲得更好生活品質(馬,2002;許,

    2005)。

    芳香療法在臨床的實證研究以及臨床個案使用上是一個日益被重視的議題。國外研

    究證實芳香療法可減輕心理壓力並使患者的症狀獲得改善 (Dunwoody, Smyth &

    Davidson, 2002)。噴霧吸入法是以不同的精油成分,經由經由鼻子吸入至嗅覺器官,刺

    激訊號傳到腦中控制情緒的區域,使人產生不同的情緒及身體反應(Holmens, et al., 2002;

    Smith, 2008)。透過薰吸、按摩的方式影響自主神經及內分泌系統的作用,以達到調整情

    緒、改善焦慮使腦部產生放鬆的情緒(曾,2005)。近年來,芳香療法的概念更逐漸被運

    用在臨床照護中,經由芳香療法介入後證實可降低病患憂鬱、焦慮及改善生活與睡眠品

  • 2

    質,對於癌症病患憂鬱及焦慮具明顯成效 (Wilkinson, , Love, Westcombe, Gambles,

    Burgess, Cargill, Young, Maher, & Ramirez, 2007)。

    美國腫瘤學會也指出生活品質是治療成效的重要指標,癌症治療首重於病人在接受

    治療後是否可增進其日常生活執行能力,改善生活品質,並非只注重提高存活率,故不

    論臨床詴驗研究或是臨床實務,生活品質成為癌症病人在接受介入處置後,其安適感、

    治療效益及合併症之評量指標 (Gralla, 2004)。因此,為瞭解芳香療法介入對癌症患者生

    活品質及臨床症狀的成效,本研究以癌症病房乳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芳香療法介入

    措施,評估在芳香療法介入前、結束時、結束後一週乳癌病患疲憊、憂鬱、焦慮及生活

    品質的差異。

    第二節 研究的重要性

    針對癌症已居國人死因的首位,而癌症治療以手術切除、放射或化學治療為主,然

    而因治療本身帶來許多副作用,包含:噁心、嘔吐、疲累等,給病患極大痛苦與不安,往

    往只能在住院期間藉由藥物減輕症狀,但在返家後卻仍被不適症狀所困擾而影響其生活

    品質。會到醫院接受治療的病人,大部分還是以接受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為主,在資

    訊發達的時代,當患者及家屬獲知頇接受癌症相關治療時,會對治療可能引貣的副作

    用,而在接受治療及副作用間產生心理交戰。身為臨床護理工作者,常會遇到癌症病人

    或家屬詢問對於癌症治療副作用的處置與因應方式,而因治療反覆出現的副作用也讓他

    們對症狀緩解治療產生懷疑。而藉由另類療法可減緩藉由治療所引貣的副作用,如:噁

    心、嘔吐、疲勞和疼痛,可減緩及減少患者因治療所引貣的焦慮或緊張,並且達到心靈

    上的平靜。在乳癌相關研究中、以實證為基礎的護理照護已經呈現對病人的正向影響。

    但是至今仍然沒有充足科學證據支持芳香療法的治療性使用。芳香療法在臨床的實證研

    究以及臨床個案使用上還是一個新的議題,但在身心輔助療法的專業照護領域中卻是一

    個日益被重視的議題。因此,本研究探討芳香療法對改善乳癌患者特質焦慮、情境焦慮

    憂鬱、疲憊與生活品質之成效探討。如果芳香療法效能能被證實與運用,無疑是對護理

  • 3

    科學知識的建構的一大貢獻。更期望藉由芳香療法使病患獲得身、心、靈之整合療效,

    藉此改善因疾病所產生的各種症狀。

    第三節 研究目的

    經由文獻查證及統整,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芳香療法對改善乳癌患者症狀困擾與生活

    品質之成效,研究目的詳述如下:

    1. 檢測芳香療法於改善乳癌患者特質焦慮之成效。

    2. 檢測芳香療法於改善乳癌患者情境焦慮之成效。

    3. 檢測芳香療法於改善乳癌患者憂鬱程度之成效。

    4. 檢測芳香療法於改善乳癌患者疲憊程度之成效。

    5. 檢測芳香療法於改善乳癌患者生活品質之成效。

    6. 分析影響乳癌患者焦慮、憂鬱、疲憊與生活品質的相關因素。

    第四節 研究假設

    1. 使用芳香療法介入後,實驗組與控制組在特質焦慮程度有顯著差異。

    2. 使用芳香療法介入後,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情境焦慮程度有顯著差異。

    3. 使用芳香療法介入後,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憂鬱程度有顯著差異。

    4. 使用芳香療法介入後,實驗組與控制組在疲憊程度有顯著差異。

    5. 使用芳香療法介入後,實驗組比控制組在生活品質程度有顯著差異。

    6. 使用芳香療法介入後,實驗組與控制組之焦慮、憂鬱、疲憊與生活品質具有相關影

    響性。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依據研究目的,分別針對(1)乳癌流行病學與治療;(2)症狀困擾;(3)疲

    憊概念;(4)芳香療法概念與運用等四個部份進行相關文獻統整。

    第一節 乳癌流行病學與治療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10)資料統計顯示,惡性腫瘤為國人死亡原因第一位,乳癌是

    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也是女性癌症死亡最常見原因,約14%的女性死於癌症。據估計全

    球每年死亡人數約411,000( Brunello, Monfardini, 2008)。

    壹、乳癌及其身心健康之影響

    癌症本身與癌症相關治療產生的後遺症,對身心造成相當大的衝擊,往往伴隨癌症

    患者很長一段時間。乳癌相關治療的副作用,例如手術造成附近部位的活動度受限及淋

    巴功能受損;有些化療藥物對於心臟、呼吸系統、神經及肌肉系統的毒性造成心肺功能

    下降、肌力減退、感覺與平衡能力降低;乳癌患者在接受化療後常有體重增加、脂肪比

    例增加、瘦肉(lean mass)減少,因此改變身體組成的後遺症。其他治療副作用包括

    疼痛、疲倦、呼吸困難等、淋巴水腫、骨密度降低等。基於以上後遺症而減少活動量,

    往往使問題更加惡化,同時疾病與治療副作用對癌症病友心理上也是相當大的壓力來

    源,因此乳癌病患在疾病過程中,常常伴隨有沮喪、焦慮、疲憊、憂鬱等症狀,進而生

    活品質也大受影響。乳癌個案在診斷後18個月的追蹤結果顯示,在症狀中,包含:疲憊、

    疼痛程度、睡眠障礙、呼吸困難及生活品質上均受到影響,且在社會功能也受到某些程

    度的影響(Montazeri et al., 2008)。

    貳、 乳癌相關治療

  • 5

    目前控制術後癌症病情進展仍以化學治療為主,但也因化學治療而出現影響病患生

    活甚钜(Harper & Littlewood, 2005)。乳癌的治療包含:手術、放射治療及全身性治療

    (化學治療、標靶療法、荷爾蒙療法),並運用手術、放射治療以及全身性治療的相互

    搭配,使乳癌病人獲得最有效的治療,針對各種治療方式下:

    一、手術

    包含單獨改良性全乳根除術(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MRM)、乳房保留手

    術(Breast ConservingSurgery, BCS)或是改良性全乳根除術加上乳房重建手術。藉

    由保留較多的乳房皮膚以及乳房下皺襞,可以維持乳房的外觀,並保留本來乳房皮膚的

    膚質。此法合併術後立即的乳房重建,可使重建後的效果更佳美觀。乳房切除手術更進

    一步的發展是保留乳頭及乳暈的部分(nipple-areola complex)如果是T2以上的病人,

    則局部復發率會增加,故不建議使用(Cunnick & Mokbel, 2006)。

    二、放射治療

    其原理是經放射線照射後產生自由基,這些不穩定狀態下的自由基會破壞DNA的結

    構,進而造成癌細胞的死亡。放射治療被視為局部治療的一環,治療時機一般在接受完

    手術、化學治療後再給予,於手術後治療主要目的在於降低局部復發的機率。

    三、全身性治療(systemic therapy)

    (一)化學治療與標靶療法

    1.化學治療藥物:

    (1) Adriamycin/ Cyclophosphamide:治療時間較短,為乳癌治療的標準處方,但

    是由於adriamycin為anthracyclin類的藥物,其機轉乃是嵌合於細胞之染色體並影響

    topoisomerase II的作用,藥物在代謝的過程中產生了自由基,使粒腺體與細胞產生一

  • 6

    系列受損的反應而導致細胞凋亡,所以像心肌細胞含有豐富粒腺體卻含有相對較少的自

    由基清除機制就容易產生心毒性(Chabner & Longo,2006)。

    (2)紫杉醇(Taxane):包含太平洋紫杉醇(Paclitaxel)是由太平洋紫杉樹皮萃

    取而得到;歐洲紫杉醇(Docetaxel)則是從歐洲紫杉的針葉中半合成而得。主要是作

    用於細胞有絲分裂期,可藉由穩定微小管結構抑制腫瘤細胞增生及產生凋亡(Chabner &

    Longo, 2006)。紫杉醇藥物用於乳癌術後的輔助治療,能提升整體存活率及有效延長

    病人的存活期。藥物的效果雖佳且較少引發噁心嘔吐的副作用,但是倦怠感與白血球低

    下合併發燒的風險卻增加(Citron, et al., 2003)。

    2.標靶藥物

    標靶藥物TrastuzumabErb2(Her-2/neu):為基因重組合成的單株抗體,利用阻斷

    Her-2受體的雙元化,進一步阻斷細胞內tyrosine kinase的訊息傳遞,並能啟動抗體依

    存性細胞毒殺作用而達到攻擊癌細胞的效果(Hudis, 2007)。其中Lapatinib是針對EGFR

    作用的小分子藥物,主要是作用在細胞內的tyrosine kinase,將tyrosine kinase的訊

    息傳遞打斷;Bevacizumab也是合成的單株抗體,主要是藉由抑制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

    數,達到抑制血管新生的效果。

    (二)荷爾蒙療法

    阻斷女性素進入乳癌細胞與 estrogenreceptor 結合後,進到細胞核內啟動基因調控而

    導致癌細胞增生的訊息傳遞路徑(Chabner & Longo, 2006)。

    1.停經前輔助性荷爾蒙治療

    卵巢剝除或抑制(ovarian ablation orsuppression):在沒有輔助性化學治療的情形下,

    以卵巢剝除或抑制作為輔助療法可以增加無病存活率與整體存活率(Roche etal., 2006)。

  • 7

    2.停經後輔助性荷爾蒙治療

    (1)芳香環酶抑制劑

    應用芳香環酶抑制劑於輔助性治療的方法,大致上分為:第一線即使用芳香環酶抑制

    劑、於使用 Tamoxifen 2-3 年後,再接著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 2-3 年及於使用 tamoxifen 5

    年療程結束後,再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 5 年(Mamounas, et al., 2008)。

    第二節 症狀困擾

    症狀困擾是個人對疾病症狀的一種經驗與症狀發生時的反應,症狀困擾包括對困擾

    的覺知、擾亂的程度、緊張以及精神上的苦悶,並取決於個人對這些重要事件的正常功

    能、感覺、外在表現及解釋(Rhodes et al., 2000)。還有許多其他因素,例如:年齡、社會

    經濟狀況、種族、文化背景、角色扮演、教育程度、健康狀態、認知程度、價值觀、以

    及過去的經驗都會影響病人的症狀困擾情形(McClement et al., 1997)。

    症狀困擾的定義,最早是由 McCorkle &Young(1978)所提出的,是病人主訴對於他

    們所經驗到的疾病症狀知覺導致的不舒適程度。症狀困擾是個人對疾病的主觀感受與經

    驗,並且與個人的生活狀態有關,會導致病人發生嚴重的生理與心理層面問題(Rhodes et

    al.,2000)。

    癌症患者常因癌症疾病本身或各種癌症治療的副作用會經歷到多層面與多種症狀

    的症狀困擾(Cleeland et al., 2000)。與癌症有關的症狀,包括:憂煩、傷心、神經質、睡眠

    障礙、暴躁、疲憊、無法集中注意力、缺乏能量、疼痛、嗜睡、口乾、口腔粘膜炎、噁

    心、缺乏食慾、味覺改變、手腳麻木、手腳腫脹、呼吸困難、排尿障礙、作惡夢、吞嚥

    困難、惡病質等(Kutner, Kassner, & Nowels, 2001)。

  • 8

    第三節 疲憊的概念

    疲憊是複雜的概念,是一種從疲勞到耗竭主觀的經驗,會讓個人感到不舒服、喪失

    精力,缺乏的感覺,但目前造成疲憊的真正原因及積轉不明,影響疲憊因素包括疼痛、

    睡眠、身體功能及活動度甚至情緒、精神狀態及社會支持,任何一個系統的疾病皆可能

    引發疲憊感產生(Crenshaw, Royer, Richards, & Hudson, 2006)。

    癌症疲憊症狀是癌症患者因癌症疾病本身或各種癌症治療方式所引貣的一種主觀

    不愉快的感覺,是一種身體與精神上的耗竭,會表現在癌症患者的身體感覺、新制感覺、

    情緒感覺、自我控制感以及影響其日常生活活動功能。當癌症患者長期處在疲憊的狀態

    下,會因能量過度耗竭,使癌症患者身體活動度下降而影響日常生活活動、使癌症患者

    新制活動能力降低而無法集中注意力,並影響癌症患者心靈平靜而出現心靈上的困擾,

    亦嚴重降低癌症患者生活品質(Ream & Richardson, 1997)。

    第四節 芳香療法的概念與運用

    壹、 芳香療法的原理與作用

    基本概念為使用植物的香味成份,激發人類與生俱來的自癒能力,以獲得身、心、

    靈之整合療效(Thomas, 2002; Holm, 2008),芳香療法是一種輔助療法,是調整心理、情

    緒和身體之間的不平衡(Nguyen, & Paton, 2008)。

    一、芳香療法原理:藉由精油的揮發性、特殊香味及藥理活性,來達到改變人體機能

    的方法,通常以薰蒸法直接由鼻腔黏膜的微血管及肺泡周圍微血管吸收,或經由直接塗

    抹於皮膚,經由毛囊滲透皮膚,從周邊微血管進入全身血液循環;或滴入茶汁、飲品、

    制成膠囊口服由腸胃道吸收,而產生驅風止痛、鎮心凝神、紓解身心壓力的作用(Krebs,

    2001)。 吸入氣流經鼻腔的黏膜區其中芳香的化學分子刺激嗅覺接受細胞,將分子傳遞

    至大腦邊緣系統及視丘下不時,因邊緣系統是主司人類情感與記憶的兩大部分,邊緣系

    統中的杏仁體處理情緒反應,海馬迴則可恢復記憶,在香味傳遞過程中,具有重要功能,

  • 9

    因此嗅覺感應芳香分子會引貣記憶、學習、情緒的連串反應(Perez, 2003)。

    二、薰衣草的作用 :薰衣草的化學成分屬酯類,主要分子結構有乙酸沉香酯

    (linalool)、乙酸伽羅木酯(linalyl acetate)佔 42-50%,氧化物佔 2-3%、3%的倍半帖烯、另

    外還有一些微量的重要成分(如香豆素、繖行酮、山到年),作用為鎮靜、助眠、平靜、

    抗經孿及抗黴菌,亦可抑制咖啡因所引貣的過度身體活動(Braunschweig, 2004)。薰衣草

    為溫和的麻醉劑,具有促進情緒穩定、感覺鎮靜、止痛及抗發炎效能,另可預防眩暈及

    疲倦,適用於處在心理及生理壓力的狀況(Shenefelt, 2005)。

    貳、 芳香療法於憂鬱症狀的相關研究

    以荷荷巴精油、香橙精油、薰衣草及檀香精油為介入措施,針對 12 位乳癌患者進

    行按摩,每週 2 次,連續 4 週,共計 8 次,結果發現,接受此介入措施患者其憂鬱、焦

    慮及心情明顯改善(Imanishi,et al., 2009)。Wilkinson(1995)對接受緩和照顧的病人使用羅

    馬甘洋菊,發現實驗組病人的生活品質和焦慮狀態明顯改善。Diego(1998)等人探討芳香

    療法對生理及心理的影響,讓受詴者經由噴霧式吸入,結果顯示薰衣草精油使受詴者腦

    部電波增加、睡意增加、憂鬱情緒下降及達到放鬆作用。Wilkinson (2007) 等人,針對

    288 個癌症個案,個案每次接受 1 小時的芳香按摩,連續 4 週,並於 6 週後及 10 週後進

    行檢測,結果在 6 週後,有 55%個案在憂鬱程度上有顯著提升。在癌症個案接受芳香按

    摩後 6 週,在憂鬱程度具有改善成效。

    參、 芳香療法於焦慮症狀的相關研究

    學者曾以接受放射線治療癌症患者,共 313 人為研究對象,將薰衣草、佛手柑及雪

    松精油以 2:1:1 方式混合作為薰香工具,患者接受 5-8 週的薰香療法,並以醫院焦慮及

    憂鬱量表作為評估工具,分析結果發現在憂鬱程度無明顯改善,但在焦慮程度上有顯著

    差異(Graham, Browne, Cox, & Graham, 2003)。學者亦將芳香療法運用在牙科病患身上,

    針對 18 歲以上牙科待診病患,利用薰衣草精油薰香,運用焦慮特質量表統計結果發現,

    患者焦慮情形明顯改善(Kritsidima, Newton, & Asimakopoulou, 2010)。以香橙精油、薰衣

    草精油合併音樂療法,運用在 200 位 18 至 77 歲牙科門診等待患者中,並以焦慮狀態特

    質量表作為評估工具,統計結果分析:對於減輕焦慮程度是有助益的(Lehrner, Marwinski,

  • 10

    Lehr, Johren, & Deecke, 2005)。Wilkinson (2007) 等人,針對 288 個癌症個案,個案每次

    接受 1 小時的芳香按摩,連續 4 週,並於 6 週後及 10 週後進行檢測,結果在 6 週後,

    有 55%個案在焦慮程度上有顯著提升。Hiroko Kuriyama(2005)等人,針對學生及一般員

    工共 11 人,進行芳香療法按摩後,在情境焦慮程度有顯著改善。

    肆、 芳香療法於生活品質的相關研究

    另在 2004 年研究中,針對 26 位健康成人,進行感覺及疼痛測詴,運用薰衣草及玫

    瑰精油進行介入措施,結果顯示對於疼痛感覺及強度有明顯改善(Jeffery, Psy, Toni, Ma,

    & Roger, 2004)。

    Lee 及 Lee(2006)針對失眠情形女大學生,以 60%的薰衣草精油水氧機熏香一週,結

    果顯示,薰衣草可提升睡眠品質。學者針對癌症病患以薰衣草精油進行按摩,每次 30

    分鐘,共 4 週,結果顯示在情緒、生理症狀及生活品質均有改善(Wilcock, Manderson,

    Weller, Walker, Carr, & Carey, 2004)。

  • 1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以實驗性研究進行,以乳癌病患進行問卷訪談法進行芳香療法對改善乳癌患

    者症狀困擾與生活品質之相關因素研究,將研究架構呈現以人口學特性為自變項,而特

    質焦慮、情境焦慮、憂鬱、疲憊、生活品質為依變項,分析乳癌患者與焦慮、憂鬱、疲

    憊、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本研究架構如圖 1 所示。

  • 12

    接受芳香療法

    情境焦慮(SAI)

    特質焦慮(TAI )

    疲憊(BFI)

    ˙一週內是否勞累

    ˙疲憊強度

    ˙生活干擾強度

    生活品質(SF-36)

    ˙一般健康狀況

    ˙健康改變

    ˙生理功能

    ˙因身體健康所導致

    的角色限制

    ˙因情緒問題所導致

    的角色限制

    ˙社會功能

    ˙身體疼痛

    ˙活力狀況

    ˙心理健康

    圖 1 本研究的研究架構

    憂鬱(TDQ)

    乳癌患者

    ˙基本資料

    例如:年齡、教育

    程度、婚姻狀態、

    家庭型態等

    ˙臨床與治療狀況

    例如:癌症分期、手

    術治療、化學治療

  • 13

    第二節 名詞界定

    一、 芳香療法: 芳香療法是利用精油中的香味成份,依照不同的使用方式,如按摩、

    沐浴、吸入、蒸氣吸入與噴霧等,達到療效。

    二、 症狀困擾:是病人對疾病症狀的經驗以及對情感狀態的知覺所引貣的生理或精神

    上的不舒適、苦悶或痛苦的程度或總量(Rhodes & Watson, 1987)。

    三、 情境與特質焦慮:情境焦慮指的是「一種暫時性的情緒狀態,其特徵為對緊張、憂

    鬱、自主神經系統亢奮感覺主觀,有意識的知覺」,而特質焦慮指的是相當穩定

    的個人焦慮傾向,也就是個人知覺到威脅性情境時不同的反應傾向,每個人都有

    不同程度的焦慮人格特質(鍾、龍,1984)。本研究使用中文版的情境特質焦慮量

    表來測量兩項焦慮分數。

    四、 疲憊症狀:是一個只有病人才能鑑別的主觀經驗,可由身體上、情緒上、及認知上

    的症狀顯現出來,是一種筋疲力竭的感覺(Stein et al., 1998)。和癌症有關的疲憊

    症狀呈現出一個異常的、持續的、主觀的、與癌症疾病或癌症治療干擾病人一般

    日常生活功能的疲倦感覺,是一種在生理上、心理上及情緒上的疲倦感,病人喪

    失了在他正常下能做的或想要去做一些事情的能量(NCCN, 200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工具包括六項,分別為:個人基本屬性、癌症病患症狀量表、台灣簡版簡明

    疲憊量表、台灣憂鬱量表、焦慮狀態特質量表、SF-36 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問卷(SF-36

    Standard Version)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問卷。

    壹、個人基本屬性

    癌症病患之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工作狀況、職業、經濟、婚姻狀況、癌症分期、

    治療情形、家庭形態、家庭支持及宗教信仰自擬成基本資料問卷。

  • 14

    貳、台灣版簡明疲憊量表(Brief Fatigue Invenyory-TaiwanForm,

    BFI-Taiwan Form)

    此量表讓病患回想過去一週自覺的疲憊程度,在測量癌症患者族群疲憊症狀、疲憊

    症狀嚴重程度以及疲憊症狀干擾癌症患者日常生活活動功能的嚴重程度,共計 9題,分

    為兩個部份檢視,量表內在一致性信度為 Cronbach's alpha 為 0.94- 0.96(張,2003)。

    第一部份:採量表前 3 題平均得分來測詴個案的疲憊感受,量表得分採 0 到 10 的 11 點

    計分方式(11-point Linkert Scale)來測量,0 分表示「無疲憊」,分數越高疲憊則越

    加重,1到 4分為輕度、5 到 6分為中度、7 分或 7 分以上屬重度。第二個部份: 採量表

    後 6題平均得分來評估疲憊對日常生活活動干擾程度,包括一般的活動、情緒、行走能

    力、正常工作、與他人的互動關係以及生活樂趣。採 0到 10的 11點計分方式(11-point

    Linkert Scale)來測量,0 分表示「無疲憊及生活不受干擾」,分數越高表示疲憊干擾

    越嚴重,1到 4分為輕度、5到 6分為中度、7分或 7分以上屬重度。0表示無疲憊或無

    干擾、1到 4分屬嚴重程度為輕度、5到 6分的嚴重程度為中度、7分或 7分以上屬重度。

    具有良好建構效度與同時效度(Mendoza et al., 1999)。

    參、台灣憂鬱量表(Taiwanese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 TDQ)

    此量表由李、楊、賴、邱及周(2000)所發展,信效度測詴乃以 107位社區民眾施測,

    由一位精神科醫師以結構性 DSM-Ⅲ-R 臨床訪視指引,作為效標效度之評估工具,經

    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分析顯示具良好之區辨能力(area under

    curve=92%),具良好內在一致性 Cronbach's alpha 為.90。發展過程診斷分析顯示以 19

    分作為切分點可得到 89%之敏感度及 92%之特異性。量表共 18題,採四分法,從「沒有

    或極少」、「有時候」「時常」「常常或總是」,分別以 0-3分來計分,得分範圍 0-54

    分,高於等於 19分表示有憂鬱傾向。

  • 15

    肆、情境特質焦慮特質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

    Spielberger(1983)所編之情境特質焦慮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簡

    稱 STAI)包含二個分量表:「情境焦慮量表(State-Anxiety Inventory)」與「特質焦慮

    量表(Trait-Anxiety Inventory)」,前者是指一種不舒服的情緒狀態,主要評估受詴

    者「現在的感受」,包含意識察覺到緊張、憂慮、神經質與擔心,共包含 20 項 Likert

    氏四點量表的題目;後者是指一種相當穩定的人格特質,主要評估其「一般焦慮感受」,

    共包含 20 項 Likert 氏四點量表的題目,最低分 20 分,最高分 80 分,分數越高表示

    焦慮程度越高。Spielberger 建議先填寫情境焦慮量表,再填寫特質焦慮量表。原量表

    Cronbach's α在.92 至.85 之間,與 IPAT 焦慮量表(IPAT anxiety scale)、顯性焦慮

    量表(manifest anxiety scale)、情緒形容詞檢核表(affect adjuective check list)

    之相關係數分別為.75、.80 與.52,顯示其同時與建構效度在可接受範圍(鍾、龍,

    1984)。情境特質焦慮量表中文版是由鍾思嘉等人(民 73)所修訂,情境焦慮量表中文版

    之 Cronbach's α=.90,特質焦慮量表中文版之 Cronbach's α=.86,情境焦慮量表與

    特質焦慮量表七天之再測信度分別為.74 與.76。

    所謂情緒焦慮量表是指「一種暫時性的情緒狀態,其特徵為對緊張、憂慮、自主神

    經系統亢奮感覺主觀,有意識的知覺」,即情境焦慮在不同情域或不同時刻有不同強度

    的焦慮感受。特質焦慮是指相當穩定的「個人焦慮傾向」,也就是個人知覺到威脅性情

    境時不同的反應傾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焦慮人格特質,一般而言,特質焦慮高的

    人比較特質焦慮低的人在壓力情境中感受到較強的情境焦慮(鍾、龍,1984)。

    伍、SF-36 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問卷(SF-36 Standard Version)

    SF-36 為一個一般性的心理測量工具,在 1990 年定稿,共有 35 題。主要測量受訪

    者身心健康狀態的 8 個面向,分別為:生理功能(有 10 個項目)、因身體健康所導致的角

    色限制(有 4 個項目)、身體疼痛(有 2 個項目)、一般健康狀況(有 5 個項目)、活力狀況(有

  • 16

    4 個項目)、社會功能(有 2 個項目)、因情緒所導致的角色限制(有 3 個項目)、心理健康(有

    5 個項目)。最後 SF-36 健康改變項目(有五個選項,從「比一年前好很多」到「比一年

    前差很多」),通常不用在分數計算及面向測量上,但對估計一年前的健康狀況來說是

    很有用的。SF-36 健康量表依最佳的生理健康測量(生理功能)到最佳的心理健康測量(心

    理健康)排序。這 8 個構面各有其構面分數,並且可結合成整體生理及心理兩大面向分

    數,生理面向包含構面中之生理功能、因身體健康所導致的角色限制、身體疼痛、一般

    健康狀況,心理面向包含活力狀況、社會功能、因情緒所導致的角色限制及心理健康構

    面。有五個構面(PF、RP、BP、SF 和 RE)將健康狀態定義為沒有限制或失能,在這些構

    面中,當沒有限制或失能出現時,其最高分數是 100 分,其他三個構面(GH、VT 和 MH)

    在本質上是兩極的,同時測量負向和正向的健康狀態,對這些構面來說,當受訪者回答

    沒有限制或失能時,分數會位於中間範圍,這些兩極構面的 100 分只會出現在受訪者回

    答正向的狀態時。由於其簡短及信效度皆佳,目前已有多國版本。SF-36 臺灣版是由美

    國 SF-36 著作人 Dr. John Ware, Jr.直接授權翻譯,翻譯的工作則由國內多位學者共同參

    與完成,並委由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盧瑞芬副教授負責臺灣版的使用授權。SF-36 臺

    灣版自 1996 年 6 月定稿迄今,已授權國內近 70 項研究計畫使用 SF-36 臺灣版從事各項

    研究。直到目前為止,SF-36 健康量表仍是一個最常被使用來評估與健康相關的功能狀

    態與生活品質之問卷調查表,可以廣泛的應用在醫療處置成果的評估研究上,並且能跨

    越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與不同國家(Fuh, Wang, Lu, Juang, & Lee, 2000)。

    經國內的研究檢測,台灣版的 SF-36 健康評估量表(SF-36-Taiwan Form)也有很高的

    內在一致性,Cronbach's α 介於 .84 至 .88 之間,也有良好的建構效度與內容效度(Chie et

    al.,1999)。

    第四節 研究對象及樣本數

    一、本研究對象為義大醫院住院就醫之乳癌患者,在選樣標準方面,個案頇符合:

    (1)經專科醫師診斷確定為符合疾病診斷分類系統乳癌診斷(ICD-9-CM 174.9)標準之女

    性患者、(2)年滿 20 歲以上、(3)意識清醒、(4)無聽力障礙、(5)可用國、台語溝

    通。

  • 17

    排除條件包含:(1)乳癌患者因疾病病程影響而無法配合資料收集以及介入措施者、

    (2)乳癌患者不簽署受詴者同意書、(3)經評估後有嗅覺障礙、(4)對香味敏感。

    二、樣本數計算:採雙組重複測量實驗設計,乳癌患者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群個案樣本

    數以統計效力進行估算。為達到 power = 0.8、α = 0.05、雙尾檢定、三次重複測量、

    重複測量之間的相關係數設定 r = 0.65、以及中等成效估量值 (medium effect size = 0.48)

    為依據,參考 Stevens (2002, p. 511)的重複測量樣本估算,計算出所需個案數為每組 20

    人,預估總樣本數頇 40 個乳癌個案。

    三、組別分配: 實驗組與對照組各 20 個個案,包括接受薰衣草精油的芳香療法實驗

    組、以及接受單方葵花基底油的對照組。採隨機分配方式,隨機取樣的方式採按順序編

    碼、密封、不透光的信封(serially numbered, opaque, sealed envelops)。產生的隨機分配

    序列被放入按順序編碼、密封、不透光的信封中,當研究人員確定受詴對象的納入和排

    除條件後,按順序拆開信封並將受詴對象分配入相應的詴驗組,以避免選擇性的偏差。

    第五節 資料收集方式

    資料收集步驟

    (一)計畫送審:與指導教授討論後完成研究計畫書,在進行前先經由該院人體詴

    驗委員會(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審核通過後才開始進行研究。

    (二)收案時間:2011 年 1 月至 2011 年 5 月,為期 5 個月期間。

    (三)介入措施:乳癌患者被隨機分派到接受薰衣草精油的芳香療法實驗組、以及

    接受單方葵花基底油的對照組,使用單方葵花基底油的理由是因為它是一種沒有氣味且

    無治療效果的基底油,每次精油使用為 0.15mL 薰衣草精油或單方葵花基底油,滴注於

    長 2.9cm×寬 2.5 cm×高 0.1 cm 棉片上。兩組個案於每天下午約 4 點到 6 點開始接受本實

    驗研究,每次持續至少 2 個小時。每位乳癌患者都將接受每天一次、共十次的芳香療法

    介入措施;除芳香療法外、每位乳癌患者也會接受三個時間點研究工具評量,亦即芳香

    療法介入前、結束時、結束後一週(washout),收集資料時間為 2011 年 1 月至 2011 年 5

  • 18

    月。研究施測流程如圖 2 所示。

    圖 2 研究設計流程圖

    評估篩選乳癌個案(n=41)

    開始薰衣草精油芳香療法

    和資料分析 (n=20)

    開始單方葵花基底油療法和資

    料分析(n=20)

    法(n=20)

    和資料分析 (n=20)

    實驗組:接受薰衣草精油的芳

    香療法(n=21)

    中斷個案(n=1):

    ˙出現噁心、嘔吐等副作用

    隨機分派個案 (n=41)

    控制組:接受單方葵花基底油

    療法(n=20)

  • 19

    第六節 倫理考量

    研究計劃經義大醫療財團法人義大醫院人體詴驗計畫審議委員會(IRB)審查通過

    後,依收案條件篩選可能受詴者,並徵得同意及簽署同意書後開始進行收案,全部資料

    皆予以保密,僅供本研究使用。

    倫理原則如下:

    自主權:研究者必頇告知參與個案其研究目的,且讓他們自願選擇是否參與研究來維

    持自主性,此外,個案有權於任何研究時段退出研究且無限制。

    保密: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使用個案編碼來維護個案匿名的隱私,研究者將個案姓名及

    編碼鎖在隱密處,並由研究者自行保管,所有個案姓名及編列表與基本資料分開存放,

    且個案同意書不可與工具及資料放在一貣,以防止他人非法輕易取得個案資料,並由研

    究者自行保管,以上資料儲研究者與指導教授僅供分析外,一律不准公開。

    不傷害:在研究評估過程中,研究者評估研究過程對個案並無負面影響,不作公開論

    之用,而內容僅供研究者教授分析,研究成果發表其內容也不會公開個案基本資料。

    在知情同意方面:研究者提供:(1)介紹研究目的給參與者了解;(2)匿名及保密

    再確認;(3)回答研究問題的相關服務;(4)參與者可自由選擇參與、拒絕參與或中

    斷放棄研究。

    第七節 資料分析及統計方式

    研究過程中隨時進行資料整理(data cleaning),待收案完畢才進行資料分析。為了確

    保資料輸入的正確性,所有資料將進行資料正確性比對。以 SPSS 18.0 統計軟體依研究

    目的及變項的性質,選用適當的統計方法,包括:

  • 20

    一、描述統計:進行基本的人口學變項

    (一) 類別變項:次數分配、百分比。

    (二) 連續型變項:平均值、標準差。

    (三) 成效分析: 以獨立 t 檢定用來檢測實驗組與控制組對於介入措施之成效。以成

    對 t 檢定用來檢測個別組內對於介入措施前後差異。

    (四) 以皮爾森積差相關來探討各變項的相關性。

  • 21

    第四章 結果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

    本研究個案組數為 41 人,其中有一位個案因在實施介入措施後 4 小時出現噁心、

    嘔吐不適,因此中斷研究介入措施。

    壹、乳癌個案的人口學特性分析

    一、人口學特性基本資料包含: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職業、宗教信仰、停經

    與否及停經原因,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如(表 4-1-1)。實驗組平均年齡為 59.75 歲,範

    圍:39-77,標準差:9.81。控制組平均年齡為 52.65 歲,範圍:31-74,標準差:8.88。實驗組

    大部分個案教育程度為高中職(n=6,30%)及國小以下(n=6,30%),已婚(n=20,100%),無職

    業(n=12,60%),信仰道教(n=12,60%),已停經(n=19,95%),以自然停經為多(n=17,85%)。

    控制組以國中教育程度居多(n=10,50%),已婚(n=170,85%),無職業(n=8,40%),信仰道

    教(n=13,65%),已停經(n=15,75%),以手術後停經為多(n=7,35%)。

    二、人口學特性基本資料之家庭狀況包含:家庭型態、子女數、收入來源及經濟狀況,

    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如(表 4-1-2)。實驗組大部分為小家庭(n=10,50%),子女數為 2 人

    (n=9,45%),收入來源以配偶為主(n=9,45%),經濟狀況以自覺過的去為主(n=18,90%)。

    控制組以小家庭 (n=16,80%),子女數為 2 人 (n=12,60%),收入來源以配偶為主

    (n=17,85%),經濟狀況以自覺過的去為主(n=20,100%)。

  • 22

    表4-1-1 基本人口學資料(n = 40)

    實驗組(n=20) 控制組(n=20) 總和(n=40)

    n 百分比 n 百分比 Total 百分比

    性別

    女性 20 100.0 20 100.0

    年齡

    平均值:59.75

    標準差:9.81

    範圍:39-77

    平均值:52.65

    標準差:8.88

    範圍:31-74

    教育程度

    國小以下 6 30.0 5 25.0 11 27.0

    國中 4 20.0 10 50.0 14 35.0

    高中職 6 30.0 3 15.0 9 22.5

    專科以上 4 20.0 2 10.0 6 15.0

    婚姻

    已婚 20 100.0 17 85.0 37 92.5

    單身 3 15.0 3 7.5

    職業

    無 12 60.0 8 40.0 20 50.0

    公 2 10.0 2 5.0

    商 2 10.0 4 20.0 6 15.0

    服務業 3 15.0 6 30.0 9 22.5

    其他 3 15.0 3 7.5

    宗教

    無 1 5.0 2 10.0 3 7.5

    佛教 6 30.0 3 15.0 9 22.5

    道教 12 60.0 13 65.0 25 62.5

    基督教 1 5.0 2 10.0 3 7.5

    停經與否

    否 1 5.0 5 25.0 6 15.0

    是 19 95.0 15 75.0 34 85.0

    停經原因

    自然停經 17 85.0 6 30.0 23 57.5

    藥物導致停經 1 5.0 2 10.0 3 7.5

    手術導致停經 1 5.0 7 35.0 8 20.0

  • 23

    實驗組(n=20) 控制組(n=20) 總和(n=40)

    n 百分比 n 百分比 Total 百分比

    家庭型態

    與配偶,夫妻2人 4 20.0 1 5.0 5 12.5

    單親家庭 1 5.0 1 2.5

    小家庭 10 50.0 16 80.0 26 65.0

    三代同堂 6 30.0 2 10.0 8 20.0

    子女數

    1 3 15.0 2 10.0 5 12.5

    2 9 45.0 12 60.0 21 52.5

    3 6 30.0 5 25.0 11 27.5

    4 1 5.0 1 5.0 2 5.0

    5 1 5.0 1 2.5

    收入來源

    本人 1 5.0 1 2.5

    配偶 9 45.0 17 85.0 26 65.0

    子女 8 40.0 1 5.0 9 22.5

    本人及配偶 1 5.0 1 5.0 2 5.0

    配偶及子女 1 5.0 1 5.0 2 5.0

    經濟狀況

    過得去 18 90.0 20 100.0 38 95.0

    足夠 2 10.0 2 5.0

  • 24

    三、個案治療現況,包含:癌症分期、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及其他治

    療方式,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如(表 4-1-2 ) (n=12,60%)。實驗組在癌症分期分別以Ⅰ及Ⅱ

    為最多 (n=7,35%) 及 (n=7,35%) ,曾接受手術治療 (n=14,70%) ,曾接受化學治療

    (n=20,100%),未曾接受放射線治療(n=14,70%),未曾接受其他治療方式(n=19,95%),曾

    接受中醫治療(n=1,5%),未使用抗憂鬱劑(n=18,90%),未使用抗焦慮劑(n=17,85%)。控

    制組在癌症分期以Ⅱ為最多(n=13,65%),曾接受手術治療(n=18,90%),曾接受化學治療

    (n=20,100%),未曾接受放射線治療(n=11,55%),未曾接受其他治療方式(n=20,100%),

    未使用抗憂鬱劑(n=19,95%),未使用抗焦慮劑(n=20,100%)。而其中個案所使用的精神科

    用藥品項包含:Fludiazepam、Zolpidem、Stertaline。

  • 25

    表 4-1-2 乳癌婦女之治療狀況(n = 40)

    實驗組(n=20) 控制組(n=20) 總和(n=40)

    n 百分比 n 百分比 Total 百分比

    癌症分期

    Ⅰ 7 35.0 6 30.0 13 32.5

    Ⅱ 7 35.0 13 65.0 20 50.0

    Ⅲ 5 25.0 1 5.0 6 15.0

    Ⅳ 1 5.0 1 2.5

    手術治療

    無 6 30.0 2 10.0 8 20.0

    有 14 70.0 18 90.0 32 80.0

    化療治療

    有 20 100.0 20 100.0 40 100.0

    放射治療

    無 14 70.0 11 55.0 25 62.5

    有 6 30.0 9 45.0 15 37.5

    其他治療方式

    無 19 95.0 20 100.0 39 97.5

    有 1 5.0 1 2.5

    其他原因

    中醫 1 5.0 1 2.5

    無 19 95.0 20 100.0 39 97.5

    是否使用抗憂鬱劑

    否 18 90.0 19 95.0 37 92.5

    是 2 10.0 1 5.0 3 7.5

    抗焦慮劑

    否 17 85.0 20 100.0 37 92.5

    是 3 15.0 3 7.5

  • 26

    第二節 芳香療法之成效

    一、獨立 t 檢定

    利用獨立樣本t考驗(Independent t-test)檢定探討乳癌患者在芳香療法介入前(前

    測)、介入後10天(後測)、結束後一週(追蹤),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台灣憂鬱量表

    (TDQ)、特質焦慮量表(TAI)、情境焦慮量表(SAI)、疲憊量表(BFI)及生活品質(SF-36)之

    間的差異(表4-2-1)。

    結果顯示實驗組在TDQ之前測平均數為2.29,標準差為.522;後測平均數為1.93,

    標準差為.38;追蹤之平均數為2.16,標準差為.37。控制組在TDQ之前測平均數為2.56,

    標準差為.29;後測平均數為2.55,標準差為.27;追蹤之平均數為2.61,標準差為.259,

    且在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後測及追蹤中均具統計上顯著差異(p =0.000)。

    實驗組在特質焦慮之前測平均數為2.16,標準差為.21;後測平均數為1.99,標準差

    為.19;追蹤之平均數為2.03,標準差為.22。控制組之前測平均數為2.35,標準差為.29;

    後測平均數為2.55,標準差為.27;追蹤之平均數為2.61,標準差為.259,且在實驗組與

    對照組的後測及追蹤中均具統計上顯著差異(p =0.000)。

    實驗組在情境焦慮之前測平均數為2.14,標準差為.32;後測平均數為1.95,標準差為.23;

    追蹤之平均數為1.86,標準差為.18。控制組之前測平均數為2.24,標準差為.14;後測平

    均數為2.17,標準差為.13;追蹤之平均數為2.10,標準差為.15,且在實驗組與對照組的

    後測及追蹤中均具統計上顯著差異(p =0.000)。

    實驗組在疲憊之前測平均數為5.18,標準差為1.33;後測平均數為4.53,標準差為

    1.16;追蹤之平均數為4.58,標準差為1.28。控制組之前測平均數為4.99,標準差為.78;

    後測平均數為5.16,標準差為.76;追蹤之平均數為5.28,標準差為.69,且在實驗組與對

    照組的後測差異(p =0.05)及追蹤差異(p =0.038)均具統計上顯著差異。

    實驗組在生活品質構面之前測平均數為-24.01,標準差為3.92;後測平均數為

    -22.28,標準差為2.85;追蹤之平均數為-21.57,標準差為4.10。控制組之前測平均數為

  • 27

    -4.92,標準差為1.04;後測平均數為-24.35,標準差為1.71;追蹤之平均數為-24.32,標

    準差為-24.32,但在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統計上均未具顯著差異。

  • 28

    表4-2-1 芳香療法在實驗組和控制組各量表在前後測比較之差異

    實驗組(n=20) 控制組(n=20)

    差異的 95% 信

    賴區間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t 自由度

    標準誤

    差異 p 下界 上界

    TDQ

    pre 2.29 .52 2.56 .29 -2.039 38 .13 .048 -.542 -.002

    post 1.94 .38 2.56 .27 -5.970 38 .10 .000 -.833 -.411

    follow-up 2.17 .37 2.61 .26 -4.370 38 .10 .000 -.642 -.236

    TAI

    pre 2.16 .21 2.35 .07 -3.680 38 .05 .001 -.295 -.085

    post 1.99 .19 2.32 .09 -6.654 38 .06 .000 -.417 -.223

    follow-up 2.03 .22 2.30 .10 -4.958 38 .05 .000 -.377 -.158

    SAI

    pre 2.14 .32 2.24 .14 -1.244 38 .08 .221 -.256 .061

    post 1.95 .23 2.17 .13 -3.603 38 .06 .001 -.339 -.095

    follow-up 1.86 .18 2.10 .15 -4.573 38 .05 .000 -.344 -.133

    BFI

    pre 5.18 1.33 4.99 .78 .540 38 .34 .592 -.511 .884

    post 4.53 1.16 5.16 .76 -2.024 38 .31 .050 -1.256 .000

    follow-up 4.58 1.28 5.28 .69 -2.150 38 .33 .038 -1.359 -.041

    SF-36

    pre -24.01 3.92 -4.92 1.04 2.22 38 .032 .986 .200 4.194

    post -22.28 2.85 -24.35 1.71 2.78 38 .008 .744 .566 3.579

    follow-up -21.57 4.10 -24.32 -24.32 2.75 38 .009 .998 .727 4.768

    註:

    TDQ:台灣憂鬱量表,TAI:特質焦慮量表;SAI:情境焦慮量表,BFI:疲憊量表,

    SF-36:生活品質

    pre:前測,post:後測,follow-up:追蹤。

  • 29

    進一步的探索疲憊量表各構面之間的成效,如(表4-2-2),實驗組在一週內是否疲憊

    構面之前測平均數為1.05,標準差為.22;後測平均數為1.25,標準差為.91;追蹤之平均

    數為1.00,標準差為.00。控制組之前測平均數為1.00,標準差為.00;後測平均數為1.00,

    標準差為.00;追蹤之平均數為1.15,標準差為.67,在實驗組與對照組中,均未具統計上

    顯著差異。

    實驗組在疲憊程度構面之前測平均數為7.11,標準差為1.94;後測平均數為5.97,標

    準差為1.49;追蹤之平均數為6.40,標準差為1.38。控制組之前測平均數為6.85,標準差

    為1.09;後測平均數為7.27,標準差為1.08;追蹤之平均數為7.30,標準差為.97,且在實

    驗組與對照組的後測(p =0.003)及追蹤(p =0.022)均具統計上顯著差異。

    實驗組在生活干擾強度構面之前測平均數為6.89,標準差為2.56;後測平均數為6.37,

    標準差為2.36;追蹤之平均數為6.33,標準差為2.74。控制組之前測平均數為7.13,標準

    差為1.32;後測平均數為7.20,標準差為1.28;追蹤之平均數為7.38,標準差為1.21,在

    實驗組與對照組中,均未具統計上顯著差異。

  • 30

    表4-2-2 芳香療法在實驗組和控制組在疲憊量表各構面之成效分析

    實驗組(n=20) 控制組(n=20)

    差異的 95%

    信賴區間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t 自由度

    標準誤

    差異 p 下界 上界

    一週內是否疲憊

    pre 1.05 .22 1.00 .00 1.000 38 .05 .324 -.051 .151

    post 1.25 .91 1.00 .00 1.228 38 .20 .227 -.162 .662

    follow-up 1.00 .00 1.15 .67 -1.000 38 .15 .324 -.454 .154

    疲憊程度

    pre 7.11 1.94 6.85 1.09 .536 38 .49 .595 -.741 1.27

    post 5.97 1.49 7.27 1.08 -3.149 38 .41 .003 -2.146 -.464

    follow-up 6.40 1.38 7.30 .97 -2.385 38 .38 .022 -1.663 -.136

    生活干擾強度

    pre 6.89 2.56 7.13 1.31 -.381 38 .64 .705 -1.551 1.059

    post 6.37 2.36 7.20 1.28 -1.390 38 .59 .173 -2.047 .380

    follow-up 6.33 2.74 7.38 1.21 -1.566 38 .67 .126 -2.407 .307

    進一步的探索生活品質量表各構面之間的成效,如(表4-2-3),實驗組在一般健康狀

    況構面之後測平均數為-13.34,標準差為3.67;控制組的平均數為-13.34,標準差為3.67,

    且具有統計上顯著差異(p =0.012),實驗組在追蹤之平均數為-12.90,標準差為3.91;

    控制組的平均數為-15.58,標準差為2.23,且具有統計上顯著差異(p =0.011)。

    在社會功能構面之實驗組後測平均數為10.62,標準差為13.61;控制組的平均數為

    2.18,標準差為6.80,且具有統計上顯著差異(p =0.032)。實驗組追蹤之平均數為9.06,

    標準差為12.74;控制組之平均數為1.87,標準差為6.75,,且具有統計上顯著差異(p

    =0.032)。

    在活力狀況構面之實驗組後測平均數為-6.50,標準差為3.40;控制組的平均數為

    -9.12,標準差為2.87,且具有統計上顯著差異(p =0.012)。追蹤之平均數為18.02,標

    準差為5.00;控制組的平均數為-9.12,標準差為2.87,且具有統計上顯著差異(p =0.012)。

  • 31

    表4-2-3 芳香療法在實驗組和控制組在生活品質量表各構面成效分析

    實驗組(n=20) 控制組(n=20)

    差異的 95%

    信賴區間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t 自由度

    標準誤

    差異 p 下界 上界

    一般健康狀況

    pre -19.72 1.17 -20.00 .00 1.056 36 .263 .27778 -.255 .811

    post -13.34 3.67 -13.34 3.67 2.636 38 .906 .012 .554 4.225

    follow-up -12.90 3.91 -15.58 2.23 2.659 38 1.00 .011 .639 4.720

    生理功能

    pre -41.82 2.88 -42.25 1.64 .573 38 .742 .570 -1.077 1.927

    post -41.70 2.59 -42.22 1.64 .764 38 .687 .450 -.866 1.916

    follow-up -42.57 1.71 -42.45 1.51 -.244 38 .511 .808 -1.161 .911

    因身體健康所導致的

    角色限制

    pre -74.06 3.05 -75.00 .00 1.371 38 .683 .178 -.446 2.321

    post -74.06 3.05 -75.00 .00 1.371 38 .683 .178 -.446 2.321

    follow-up -74.01 3.13 -74.37 2.79 .381 37 .949 .705 -1.562 2.286

    因情緒問題所導致的

    角色限制

    pre -63.82 8.72 -66.60 .00 1.422 38 1.951 .163 -1.176 6.726

    post -64.93 7.44 -66.60 .00 1.000 38 1.951 .324 -1.705 5.035

    follow-up -65.43 5.09 -66.60 .00 1.027 37 1.138 .311 -1.286 3.623

    社會功能

    pre 10.62 13.61 2.18 6.80 2.478 38 3.404 .018 1.545 15.329

    post 9.06 12.74 1.87 6.75 2.229 38 3.224 .032 .659 13.715

    follow-up 9.06 12.74

    1.87 6.75 2.229 38 3.404 .032 .659 13.715

    29

    身體疼痛

    pre 8.72 11.08 6.17 7.48 .853 38 2.989 .399 -3.502 8.602

    post 18.05 4.99 16.87 4.75 .762 38 1.542 .451 -1.947 4.297

    follow-up 18.02 5.00 16.62 4.68 .913 38 1.533 .367 -1.704 4.504

    活力狀況

    pre -6.62 3.71 -9.31 2.79 2.584 38 1.040 .014 .581 4.793

    post -6.50 3.40 -9.12 2.87 2.635 38 .996 .012 .608 4.641

    follow-up 18.02 5.00 -9.12 2.87 2.635 38 1.040 .012 .608 4.641

  • 32

    實驗組(n=20) 控制組(n=20)

    差異的 95%

    信賴區間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t 自由度

    標準誤

    差異 p 下界 上界

    心理健康

    pre 18.02 5.00 -4.92 1.04 .152 38 .524 .880 -.982 1.142

    post -6.50 3.40 -4.92 1.01 .177 38 .452 .880 -.835 .995

    follow-up -6.50 3.40 -4.96 1.08 .949 38 .463 .349 -.499 1.379

  • 33

    但以生活品質量表計算生理及心理面向分數,如(表 4-2-4),實驗組在生理面向

    之前測平均數為-5.40,標準差為 1.89;後測平均數為-3.96,標準差為.68;追蹤之平均

    數為-10.02,標準差為.68。控制組之前測平均數為-5.84,標準差為 1.19;後測平均數為

    -4.58,標準差為.76;追蹤之平均數為-10.52,標準差為.81,在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後測差

    異(p =0.029)及追蹤差異(p =0.045)均具統計上顯著差異。實驗組在心理面向之前測

    平均數為-6.93,標準差為 2.55;後測平均數為-7.27,標準差為 2.24;追蹤之平均數為

    -7.23,標準差為 2.05。控制組之前測平均數為-8.58,標準差為 1.18;後測平均數為-8.62,

    標準差為 1.14;追蹤之平均數為-8.63,標準差為 1.14,在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後測差異(p

    =0.022)及追蹤差異(p =0.012)均具統計上顯著差異。

    表4-2-4 芳香療法在實驗組和控制組生活品質量表在生理及心理面向前後測比較之差異

    實驗組(n=20) 控制組(n=20)

    差異的 95% 信

    賴區間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t 自由度

    標準誤

    差異 p 下界 上界

    生理面向

    pre -5.40 1.89 -5.84 1.19 .867 36 .508 .392 -.590 1.471

    post -3.96 .96 -4.58 .76 2.273 38 .274 .029 .0683 1.180

    follow-up -10.02 .68 -10.52 .81 2.072 37 .240 .045 .0109 .987

    心理面向

    pre -6.93 2.55 -8.58 1.18 2.609 38 .630 .013 .368 2.920

    post -7.27 2.24 -8.62 1.14 2.388 38 .563 .022 .205 2.486

    follow-up -7.23 2.05 -8.63 1.14 2.654 37 .528 .012 .331 2.473

    註: pre:前測,post:後測,follow-up:追蹤。

  • 34

    二、成對 t 檢定

    以成對 t 檢定檢視實驗組與控制組在介入前、後與追蹤之成效差異(表 4-2-5)。結果

    顯示,實驗組的 TDQ 分數在芳香療法前測與後測,具統計上顯著差異(p=0.007),在

    後測與追蹤;具統計上顯著差異(p=0.000)。實驗組及控制組之憂鬱量表在芳香療法

    介入前、後及追蹤之差異散佈圖如(圖 3、圖 4)。

    實驗組的 TAI 分數在芳香療法前測與追蹤,具統計上顯著差異(p=0.018),實驗

    組及控制組之特質焦慮量表在芳香療法介入前、後及追蹤之差異散佈圖如(圖 5、圖 6)。

    實驗組的 SAI 分數在芳香療法後測與追蹤,具統計上顯著差異(p=0.016),在前

    測與追蹤,具統計上顯著差異(p=0.000);控制組則在芳香療法後測與追蹤,具統計

    上顯著差異(p=0.03),在前測與追蹤,具統計上顯著差異(p=0.000),實驗組及控制

    組情境之焦慮量表在芳香療法介入前、後及追蹤之差異散佈圖如(圖 7、圖 8)。

    控制組的 BFI 分數在芳香療法前測與追蹤,具統計上顯著差異(p=0.001),實驗

    組及控制組 BFI 量表在芳香療法介入前、後及追蹤之差異散佈圖如(圖 9、圖 10)。

    實驗組及控制組的生活品質各構面分數在芳香療法前測與後測具顯著差異

    (p=0.009),控制組則在前測與後測、前測具統計上顯著差異(p=0.000)。而依生活

    品質量表生理及心理面向分數(表 4-2-6),實驗組在前測與後測(p=0.003)、後測與追

    蹤(p=0.000)及前測與追蹤(p=0.000)均具顯著差異。實驗組及控制組之 SF-36 量表

    構面在芳香療法介入前、後及追蹤之差異散佈圖如(圖 11、圖 12),實驗組及控制組 SF-36

    量表之生理面向在芳香療法介入前、後及追蹤之差異散佈圖如(圖 13、圖 14),實驗組及

    控制組 SF-36 量表之心理面向在芳香療法介入前、後及追蹤之差異散佈圖如(圖 15、圖

    16)。

  • 35

    表4-2-5 芳香療法於實驗組和控制組前、後測及追蹤各量表之差異

    實驗組(n=20) 控制組(n=20)

    平均數 標準差 t 自由度 P 平均數 標準差 t 自由度 P

    TDQ

    pre vs. post .36 .53 3.039 19 .007 .01 .17 .148 19 .884

    post vs. follow-up -.23 .15 -6.974 19 .000 -.05 .18 -1.207 19 .242

    pre vs. follow-up .13 .50 1.112 19 .280 -.04 .22 -.833 19 .415

    TAI

    pre vs. post .16 .12 3.788 19 .001 .03 .09 1.530 19 .142

    post vs. follow-up -.04 .10 -1.505 19 .149 .02 .05 1.324 19 .201

    pre vs. follow-up .13 .22 2.602 19 .018 .05 .12 1.826 19 .084

    SAI

    pre vs. post .24 .27 3.971 19 .001 .24 .15 4.034 19 .001

    post vs. follow-up .08 .15 2.632 19 .016 .09 .09 3.335 19 .003

    pre vs. follow-up .33 .33 4.472 19 .000 .33 .16 5.803 19 .000

    BFI

    pre vs. post .65 .74 3.958 19 .001 -.16 .13 -5.346 19 .000

    post vs. follow-up -.04 .77 -.276 19 .786 -.12 .28 -1.924 19 .069

    pre vs. follow-up .60 1.14 2.368 19 .029 -.28 .32 -3.932 19 .001

    SF-36

    pre vs. post -1.73 2.64 -2.934 19 .009 -1.85875 1.03 -8.022 19 .000

    post vs. follow-up -.70 4.05 -.781 19 .445 -.03250 .50 -.290 19 .775

    pre vs. follow-up -2.44 5.61 -1.944 19 .067 -1.89125 1.16 18.174 19 .000

  • 36

    表4-2-6 芳香療法於實驗組和控制組的生活品質量表生理與心理面向之成效分析

    實驗組(n=20) 控制組(n=20)

    平均數 標準差 t 自由度 P 平均數 標準差 t 自由度 P

    生理面向

    pre vs. post -1.34 1.66 -3.421 17 .003 -1.25 1.04 -5.389 19 .000

    post vs. follow-up 6.11 .46 57.164 18 .000 5.93 .56 46.900 19 .000

    pre vs. follow-up 4.86 1.68 11.923 16 .000 4.67 1.15 18.174 19 .000

    心理面向

    pre vs. post .34 1.95 .780 19 .445 .041 .28 .655 19 .520

    post vs. follow-up .067 .30 .971 18 .344 .010 .08 .567 19 .577

    pre vs. follow-up .50 1.91 1.156 18 .263 .052 .28 .839 19 .412

  • 37

    1.00 1.50 2.00 2.50 3.00 3.50TDQ pre

    1.00

    1.50

    2.00

    2.50

    3.00

    TD

    Q p

    ost

    1.001.50

    2.002.50

    3.00

    TDQ follo

    w-up

    組別: 實驗組

    2.202.40

    2.602.80

    3.00TDQ pre

    2.20

    2.40

    2.60

    2.80

    3.00

    3.20

    TD

    Q p

    ost

    2.202.40

    2.602.80

    3.00

    TDQ follo

    w-up

    組別: 對照組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2.80TAI pre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TA

    I post

    1.601.80

    2.002.20

    2.402.60

    TAI follow

    -up

    組別: 實驗組

    2.25 2.30 2.35 2.40 2.45 2.50TAI pre

    2.10

    2.20

    2.30

    2.40

    2.50

    TA

    I post

    2.102.20

    2.302.40

    2.50

    TAI follow

    -up

    組別: 對照組

    圖 3 實驗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

    後測及追蹤,憂鬱量表之差異 圖 4 控制組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

    後測及追蹤,憂鬱量表之差異

    圖 5 實驗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後測

    及追蹤,特質焦慮量表之差異

    圖 6 控制組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後

    測及追蹤,特質焦慮量表之差異

  • 38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2.80SAI pre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SA

    I post

    1.501.601.701.801.902.002.102.20

    SAI follow

    -up

    組別: 實驗組

    1 . 8 02 . 0 0

    2 . 2 02 . 4 0

    2 . 6 0S A I p r e

    1 . 9 0

    2 . 0 0

    2 . 1 0

    2 . 2 0

    2 . 3 0

    2 . 4 0

    SA

    I

    po

    st

    1 . 8 01 . 9 0

    2 . 0 02 . 1 0

    2 . 2 02 . 3 0

    2 . 4 0

    S A I f o

    l l ow - u

    p

    組 別 : 對 照 組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BFI pre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BF

    I post

    1.002.00

    3.004.00

    5.006.00

    7.00

    BFI follow

    -up

    組別: 實驗組

    4.00 4.50 5.00 5.50 6.00 6.50BFI pre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BF

    I post

    4.004.50

    5.005.50

    6.006.50

    7.00

    BFI follow

    -up

    組別: 對照組

    圖 7 實驗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後測

    及追蹤,情境焦慮量表之差異

    圖 8 控制組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後

    測及追蹤,情境焦慮量表之差異

    圖 9 實驗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後測

    及追蹤,疲憊量表之差異

    圖 10 控制組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後

    測及追蹤,疲憊量表之差異

  • 39

    - 3 2 . 0 0- 3 0 . 0 0- 2 8 . 0 0- 2 6 . 0 0- 2 4 . 0 0- 2 2 . 0 0- 2 0 . 0 0- 1 8 . 0 0- 1 6 . 0 0- 1 4 . 0 0S F - 3 6 _ p r e

    - 2 7 . 5 0

    - 2 5 . 0 0

    - 2 2 . 5 0

    - 2 0 . 0 0

    - 1 7 . 5 0

    - 1 5 . 0 0

    - 1 2 . 5 0

    SF

    -3

    6_

    po

    st

    - 2 5 . 0 0- 2 0 . 0 0

    - 1 5 . 0 0- 1 0 . 0 0

    - 5 . 0 0

    S F -3 6 _

    f 0 ll o w

    - u p

    組 別 : 實 驗 組

    -32.00 -30.00 -28.00 -26.00 -24.00 -22.00SF-36_pre

    -28.00

    -26.00

    -24.00

    -22.00

    SF

    -36_post

    -28.00-26.00

    -24.00-22.00

    SF-36_f0llo

    w-up

    組別: 對照組

    -8.00-6.00

    -4.00-2.00

    0.00AGG_PHYS_pre

    -5.00

    -4.00

    -3.00

    -2.00

    AG

    G_

    PH

    YS

    _p

    ost

    -11.50-11.00

    -10.50-10.00

    -9.50-9.00

    -8.50

    AGG_PHY

    S_follow-

    up

    組別: 實驗組

    - 9 . 0 0- 8 . 0 0- 7 . 0 0- 6 . 0 0- 5 . 0 0- 4 . 0 0- 3 . 0 0A G G _ P H Y S _ p r e

    - 6 . 0 0

    - 5 . 0 0

    - 4 . 0 0

    - 3 . 0 0

    AG

    G_

    PH

    YS

    _p

    os

    t

    - 1 2 . 0 0- 1 1 . 0 0

    - 1 0 . 0 0- 9 . 0 0

    A GG _ P

    H YS _ f

    o l lo w -

    up

    組 別 : 對 照 組

    圖 11 實驗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後測

    及追蹤,生活品質量表構面之差異

    圖 12 控制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後測及

    追蹤,生活品質量表構面之差異

    圖 13 實驗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後測及

    追蹤,生活品質之生理面向差異

    圖 14 控制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後測及

    追蹤,生活品質之生理面向差異

  • 40

    -12.00-10.00 -8.00 -6.00 -4.00 -2.00 0.00 2.00AGG_MENT_pre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00

    AG

    G_

    ME

    NT

    _p

    ost

    -12.00-10.00

    -8.00-6.00

    -4.00-2.00

    AGG_MEN

    T_follow

    -up

    組別: 實驗組

    -12.00 -11.00 -10.00 -9.00 -8.00 -7.00 -6.00AGG_MENT_pre

    -12.00

    -11.00

    -10.00

    -9.00

    -8.00

    -7.00

    -6.00

    AG

    G_

    ME

    NT

    _p

    ost

    -12.00-11.00

    -10.00-9.00

    -8.00-7.00

    -6.00

    AGG_MEN

    T_follow

    -up

    組別: 對照組

    圖 15 實驗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後測及

    追蹤,生活品質之心理面向之差異

    圖 16 控制組在芳香療法介入前測、後測及

    追蹤,生活品質之心理面向之差異

  • 41

    進一步的探索疲憊量表各構面之間的成效差異,如(表4-2-7),實驗組的疲憊強度構

    面在芳香療法前測與後測,具顯著差異(p =0.000);在後測與追蹤,具顯著差異(p

    =0.005);在前測與追蹤,具顯著差異(p =0.046)。實驗組的生活干擾強度構面在芳香

    療法前測與後測,具顯著差異(p =0.014)。控制組的生活干擾強度構面在芳香療法前測

    與後測、後測與追蹤及前測與追蹤,均具顯著差異。

    表4-2-7 芳香療法於實驗組和控制組的疲憊量表各個構面之成效分析

    實驗組(n=20) 控制組(n=20)

    平均數 標準差 t 自由度 P 平均數 標準差 t 自由度 P

    有無疲憊

    pre vs. post -.22 1.00 -.940 17 .361 - - - -

    post vs. follow-up .25 .91 1.228 19 .234 -.15 .67 -1.000 19 .330

    pre vs. follow-up .05 .24 1.000 17 .331 -.15 .67 -1.000 19 .330

    疲憊強度

    pre vs. post 1.15 1.15 4.484 19 .000 -.41 .37 -5.000 19 .000

    post vs. follow-up -.43 .60 -3.213 19 .005 -.03 1.04 -.144 19 .887

    pre vs. follow-up .71 1.50 2.132 19 .046 -.45 1.05 -1.917 19 .070

    生活干擾強度

    pre vs. post .52 .86 2.698 19 .014 -.06 .14 -2.179 19 .042

    post vs. follow-up .04 1.42 .131 19 .897 -.17 .19 -4.098 19 .001

    pre vs. follow-up .56 2.17 1.162 19 .260 -.24 .26 -4.125 19 .001

    Total

    pre vs. post .65 .74 3.958 19 .001 -.16 .13 -5.346 19 .000

    post vs. follow-up -.04 .77 -.276 19 .786 -.12 .28 -1.924 19 .069

    pre vs. follow-up .60 1.14 2.368 19 .029 -.28 .32 -3.932 19 .001

  • 42

    進一步的探索生活品質量表各構面之間的成效差異,如(表 4-2-8),實驗組的一般健

    康狀況及身體疼痛構面,均在前測與後測、前測與追蹤具顯著差異(p <0.05),生理功

    能構面在芳香療法後測與追蹤,具顯著差異(p =0.03),及前測與追蹤,具顯著差異(p

    =0.049),其餘構面則無顯著差異。而控制組則在一般健康狀況及身體疼痛構面,均在

    前測與後測、前測與追蹤具顯著差異(p <0.05)、生理功能構面的後測與追蹤亦具有顯

    著差異(p =0.025),其餘構面則無顯著差異。

    但依生活品質量表之生理與心理面向進行比較,如(表 4-2-9),實驗組在生理面向之

    前測與後測(p =0.03)、後測與追蹤(p =0.00)及前測與追蹤(p =0.00),均具顯著差異;

    控制組亦在前測與後測、後測與追蹤及前測與追蹤具顯著差異(p <0.05)。

  • 43

    表4-2-8 芳香療法於實驗組和控制組的生活品質量表各個構面之成效分析

    實驗組(n=20) 控制組(n=20)

    平均數 標準差 t 自由度 P 平均數 標準差 t 自由度 P

    一狀況般健康

    pre vs. post -6.40 2.85 -9.516 17 .000 -4.27 1.71 -11.15 19 .000

    post vs. follow-up -.44 1.21 -1.620 19 .122 -.15 1.18 -.567 19 .577

    pre vs. follow-up -6.88 3.23 -9.048 17 .000 -4.42 2.23 -8.857 19 .000

    生理功能

    pre vs. post -.12 .68 -.815 19 .425 -.02 .11 -1.000 19 .330

    post vs. follow-up .87 1.13 3.450 19 .003 .22 .41 2.438 19 .025

    pre vs. follow-up .75 1.59 2.105 19 .049 .20 .44 2.027 19 .057

    因身體健康導致角

    色限制

    pre vs. post - - - - - - - - - -

    post vs. follow-up .00 2.08 .000 18 1.000 -.62 2.79 -1.000 19 .330

    pre vs. follow-up .00 2.08 .000 18 1.000 -.62 2.79 -1.000 19 .330

    因情緒問題導致角

    色限制

    pre vs. post 1.11 7.97 .623 19 .541 - - - - -

    post vs. follow-up .58 2.54 1.000 18 .331 - - - - -

    pre vs. follow-up 1.75 7.63 1.000 18 .331 - - - - -

    社會功能

    pre vs. post 1.56 8.57 .815 19 .425 .31 1.39 1.000 19 .330

    post vs. follow-up - - - - - - - - - -

    pre vs. follow-up 1.56 8.57 .815 19 .425 .31 1.39 1.000 19 .330

    身體疼痛

    pre vs. post -9.32 13.53 -3.082 19 .006 -10.70 7.79 -6.136 19 .000

    post vs. follow-up .02 3.25 .034 19 .973 .25 2.65 .421 19 .679

    pre vs. follow-up -9.30 14.40 -2.887 19 .009 -10.45 7.76 -6.015 19 .000

    活力狀況

    pre vs. post -.12 2.46 -.227 19 .823 -.18 1.36 -.616 19 .545

    post vs. follow-up - - - - - - - - - -

    pre vs. follow-up -.12 2.46 -.227 19 .823 -.18 1.36 -.616 19 .545

  • 44

    實驗組(n=20) 控制組(n=20)

    平均數 標準差 t 自由度 P 平均數 標準差 t 自由度 P

    心理健康

    pre vs. post .00 1.37 .000 19 1.000 .00 .36 .000 19 1.000

    post vs. follow-up -.32 1.28 -1.116 19 .278 .040 .31 .567 19 .577

    pre vs. follow-up -.32 1.70 -.837 19 .413 .040 .48 .370 19 .716

    Total

    pre vs. post -1.73 2.64 -2.934 19 .009 -1.85 1.03 -8.022 19 .000

    post vs. follow-up -.70 4.05 -.781 19 .445 -.032 .50 -.290 19 .775

    pre vs. follow-up -2.44 5.61 -1.944 19 .067 -1.89 1.16 18.174 19 .000

  • 45

    表4-2-9 芳香療法於實驗組和控制組的生活品質量表生理與心理面向之成效分析

    實驗組(n=20) 控制組(n=20)

    平均數 標準差 t 自由度 P 平均數 標準差 t 自由度 P

    生理面向

    pre vs. post -1.34 1.66 -3.421 17 .003 -1.25 1.04 -5.389 19 .000

    post vs. follow-up 6.11 .46 57.164 18 .000 5.93 .56 46.900 19 .000

    pre vs. follow-up 4.86 1.68 11.923 16 .000 4.67 1.15 18.174 19 .000

    心理面向

    pre vs. post .34 1.95 .780 19 .445 .041 .28 .655 19 .520

    post vs. follow-up .06 .30 .971 18 .344 .011 .08 .567 19 .577

    pre vs. follow-up .50 1.91 1.156 18 .263 .052 .28 .839 19 .412

  • 46

    三、皮爾森相關分析

    為了解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後測及追蹤,憂鬱、特質焦慮、情境焦慮、疲憊及生活

    品質間相關性,以皮爾森相關(Pearson’s Correlation)方法來分析,結果如表 4-2-10。

    實驗組在後測及追蹤,疲憊及憂鬱均與生活品質間發現統計之顯著相關,且呈現中

    度負相關,其他皆未具有統計上顯著相關。控制組在後測及追蹤,情境焦慮及疲憊均與

    生活品質間發現統計之顯著相關,且呈現中度負相關,其他皆未具有統計上顯著相關。

  • 47

    表4-2-10 芳香療法於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各量表相關分析

    分組 實驗組(n=20) 控制組(n=20)

    後測 後測

    TDQ TAI SAI BFI SF-36 TDQ TAI SAI BFI SF-36

    TDQ 1 .061 -.089 .409 -.556* 1 -.073 .422 580** -.315

    TAI 1 .265 .238 -.350 1 .413 -.223 -.437

    SAI 1 -.035 .192 1 .286 -.493*

    BFI 1 -.458* 1 -.634**

    SF-36 1 1

    實驗組(n=20) 控制組(n=20)

    追蹤 追蹤

    TDQ 1 .164 -.198 .508* -.504* 1 -.237 .428 612** -.233

    TAI 1 .175 .43 -.432 1 -.097 -.240 -.341

    SAI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