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喪葬儀式面臨的問題 - ciyou.com.tw ·...

8

Upload: others

Post on 10-Oct-2020

1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兩岸喪葬儀式面臨的問題 - ciyou.com.tw · 者從失去親人的悲傷中逐漸回到正常的 生活,使社會能夠繼續運作,不因為一 人的死去而造成親族生活的停滯。全球
Page 2: 兩岸喪葬儀式面臨的問題 - ciyou.com.tw · 者從失去親人的悲傷中逐漸回到正常的 生活,使社會能夠繼續運作,不因為一 人的死去而造成親族生活的停滯。全球

臺北郵局許可證台北字第6621號

中華郵政台北雜字第2137號

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發 行 人

發 行 單 位

編 審 委 員

法 律 顧 問

地     址

電     話

傳     真

信     箱

發 刊 日 期

國際期刊號

/ 陳人毓 董事長

/ 慈佑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 曾煥棠、陳伯偉、范班超

/ 潘兆偉 律師

/ 臺北市內湖區瑞湖街199號2樓

/ (02)2795-1010

/ (02)2793-0101

/ [email protected]

/ 民國一○六年三月

/ ISSN 2518-5268

本刊所刊載之全部內容版權屬本刊所有,

非經本刊同意不得翻印轉載。

歡迎您免費訂閱「關照季刊」

電子報,隨時掌握最新訊息!

兩岸喪葬儀式面臨的問題范班超

塑造軍人公墓應具有的特色潘俊宏 / 曾煥棠

我同性,我認愛我的工作廖雅淳

「出生入死」體驗死亡活動賴昭宏

一念之間—記錄被告知母親患病的當下羅曉琪

圓一個跟『牠』的緣:淺談寵物過世的經驗游益航

致我永遠的小天使羅曉琪

當生命只有 7 天短暫而美麗張硯棻

翻轉自然課 - 從動物觀察看見生命教育呂軍逸

悲傷輔導之失戀者的悲傷旅程陳雁白

墓地葬禮系列報導 /

樹葬 ~ 藏族最神秘的葬禮

殯葬行業系列報導 /

日本專家預測,2017 年可能會是喪服特別暢銷的一年

蔡百萬

讀者回函

02

14

20

24

30

34

36

40

46

52

58

60

62

目錄 /Contents

NO.4PERIODICALabout CONCERNwww.ciyou.com.tw

第四期

1專業‧迅速‧誠信 ‧合理

NO.4第二期季刊

Page 3: 兩岸喪葬儀式面臨的問題 - ciyou.com.tw · 者從失去親人的悲傷中逐漸回到正常的 生活,使社會能夠繼續運作,不因為一 人的死去而造成親族生活的停滯。全球

2016 年 11 月中臺兩岸和馬來西亞

等 21 位學者聯名在報上呼籲大陸

政府保護傳統喪葬文化的投書,獲得大

陸各方熱烈的反應與回響,在此同時,

臺灣方面近幾年來在喪葬改革的持續

推動下,臺灣喪葬儀式的發展也受到影

響。

臺灣四百年的演變,由於族群習

俗的歧異,南北風俗的差異與變化甚

大,殯葬禮儀莫衷一是。尤其在 1930

日據年代以來,臺灣總督府實施一連串

社會教化運動,37 年事變爆發後進入

戰時體制,配合日本國內的「國民精神

總動員運動」,在臺灣開始展開皇民化

運動。「支那式風俗習慣廢止」為日常

生活改善的要項之一,改良臺灣傳統葬

儀的呼聲與指導以更具體的形式向民間

宣傳、推行,批判傳統葬儀中流於迷信

與追求形式的浮華缺點,以文明化的標

準去宣揚改善。1

兩岸喪葬儀式面臨的問題范班超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文傳院 民俗專業博士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 兼任講師北京鳳嶺公益文化基金會 ( 籌 ) 顧問

緊接著蔣介石撤退來台,幾乎帶

來全中國各省份人口,使得臺灣原本從

中國大陸來的移民以閩粵為主,7、80

年代臺灣各地南腔北調各地鄉音四起,

生活習慣,飲食風俗大雜燴於一個小島

上。可以想見當時喪葬禮俗在信仰風俗

習慣不同的基礎上,有能力操辦者絕對

無法承襲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省市的各項

生命禮儀,何況是最為中國人所重視的

喪葬禮儀,當時的混亂情形可以想見,

逐漸形成禮節訛誤、禮儀失傳的問題,

在 80 年代以前的臺灣喪葬禮俗十分強

調因循古禮的必要性,卻又十分重視各

地區域的差異性,因此想在尊重地方差

異性的同時取得全體一致性的規定幾乎

是不可能的 2。

臺灣的喪葬儀式,以儒家觀念和

儀式為基礎,承襲著閩南傳統的喪葬習

俗,其中繁瑣的儀式過程,大陣仗的場

面,連帶也造成高的驚人的消費,這些

是臺灣長久以來一直存在的社會現象;

對於喪葬儀式行為的紛亂現象,民政部

曾經先後兩次制定頒佈了「國民禮儀範

例」,第一次是在 1970 年 10 月,期

間經過兩次的修正,但其內容涵蓋國家

禮儀、日常禮儀、成年禮、婚禮、相見

禮、集會禮儀、開創與落成典禮、喜慶

與宴會、喪禮等,對於喪葬儀節並沒有

完整說明,因此就喪葬行為的影響效果

有限;直至上世紀 90 年代,臺灣經濟

呈現大幅的提升,人民的教育水準也隨

著經濟實力成長,殯葬產業的產值被發

現,逐漸受到重視,社會輿論出現殯葬

改革的呼聲,民間與學界率先因應時代

的變遷,性別意識在臺灣社會發生驟

變,於是乎在生命自主與生命尊嚴和性

別平等,多元尊重的呼籲下,由政府主

導的「現代國民喪禮」在2013年出版。

儒家喪葬儀式在臺灣當代的應用,

在大傳統理論架構下,已經成為一個被

眾所接受的「禮」,牢不可破無法輕易

改變;而佛道教喪葬儀式,過去往往被

模糊成佛道不分的情況下,融入在儒家

的喪葬結構裏,但是佛道教的死亡觀思

想成就了漢民族對於死亡去處的迷思,

給了人死後到哪裡去的清楚交代,縱

使親人死亡後仍然回歸成為家庭的一份

子,成為家神受到祭祀,但是亡者在未

知的境界裡,經過佛道教的喪葬儀式過

程,家屬更願意相信他是到了西方極樂

世界,或是羽化成仙。而在近代儀式治

療的功能與效果下,臺灣當代的喪葬儀

式已經成功地從儒釋道不分,演進成為

儒佛道融合,同時並存而不衝突,儒家

喪葬儀式對於喪親者進行文化與意義的

療癒,宗教信仰對喪親家屬進行靈性的

療癒。佛道教的喪葬儀式在臺灣成為特

有的「中傳統」,而且尚不能忽視臺灣

當代的喪葬儀式當中依然存在許多地方

「俗」的「小傳統」,這些小傳統因為

3專業‧迅速‧誠信 ‧合理

NO.4第二期季刊

2

PERIODICAL about CONCERN

Page 4: 兩岸喪葬儀式面臨的問題 - ciyou.com.tw · 者從失去親人的悲傷中逐漸回到正常的 生活,使社會能夠繼續運作,不因為一 人的死去而造成親族生活的停滯。全球

無法與時俱進或是移風易俗論而逐漸式

微中,甚至在儀式簡化的呼聲中,這些

小傳統將會是首當其衝被簡化的對象。

喪禮是人類生命禮儀階段的一環,

具有強烈的過渡性質。借著儀式的轉

化,讓死者的身分轉化為祖先,也讓生

者從失去親人的悲傷中逐漸回到正常的

生活,使社會能夠繼續運作,不因為一

人的死去而造成親族生活的停滯。全球

華人賴以維繫家庭血緣、親族倫理的儒

家精神,更是完全體現在儒家喪葬禮

儀與儀式的操作過程,但是過去的繁文

縟節隨著時代的社會變遷而演變。社會

變遷同時也影響著文化變遷,文化的變

遷是隨著被社會需求所滿足而被保留下

來,抑或是因為無法符合社會需求而被

淘汰後逐漸散失成為歷史。

文化變遷是人類文明的一項永久

因素,不論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變

遷情形永遠存在。3 綜觀歷代文獻,最

令人驚訝的是,自兩漢以降的兩千多年

間,漢文化的喪禮幾乎沒有什麼改變,

由此可見喪葬禮儀文化在傳統的信仰中

是堅定不移的。4 尤其可貴的是,儒家

喪葬禮儀歷經千百年,仍然可以在現代

社會被應用被保留;儒家儀式創造或強

化了家庭與社會階層組織、團結與目的

感,因此能夠滋養社群、鞏固成員之間

的關係。

五、臺灣當代喪葬儀式以儒家喪葬儀

式為基礎,融合了佛道教的喪葬

儀軌,提供喪親者完整的喪葬心

理的滿足,兼顧個人家庭 ( 孝道倫

理、血緣關係 )、人際發展與靈性

的需求。

我們用圖示來解讀儒家喪葬儀式

的治療功能更能清楚明白他的現代價

值:

儒家喪葬儀式:儀式治療表單

文化治療

◎教孝

◎盡孝

◎報恩

◎血緣倫理

◎慎終追遠

意義治療

◎個人成長分離、轉移、重合的

轉類點

◎個人的生命意義

◎個體在家庭中自我責任的意義

◎藉由儀式的參與過程得到群體

的慰藉與支援

◎接受死亡的事實

◎與亡者達成和解

◎恢復日後生活整合的意義

◎經驗悲傷的痛苦

◎參與儀式的使命感 ( 為亡者盡

一份心力 )

悲傷治療

◎正常的宣洩悲傷

◎情感的轉移、連結與互動

◎調節遺族的心情

◎接受失落 (loss) 的事實

◎重新適應一個是者不存在的新

環境

研究者整理

兩岸共處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

從儒家喪葬儀式在臺灣的變遷與現代

應用,即便近來在一片「去中國化」,

「本土化」的論調,臺灣喪葬儀式仍然

存在著儒家的影子與樣貌,從先民的歷

史文獻與現代儀式的過程,這種不爭的

事實,無論遭遇各式各樣去「中國化」

的手段,到「死」了還是改變不了,除

非全然使用的是西方信仰的教會儀式,

但畢竟堅信西方宗教信仰者在華人圈屬

於較少部分,甚至在西方宗教中也接受

儒家喪葬儀式,尤其是家庭儀式部分的

「孝道」基礎與倫理,臺灣的天主教喪

葬儀式接受儒家喪葬儀式融入了「家公

奠禮」便是最好的例子。何況現代釋道

的葬儀式中更跳脫不了儒家的本質,也

唯有透過儒家喪葬儀式在臺灣的現代應

用方式完美結合了佛教與道教的喪葬儀

軌,才能解救亡者與生者。

而臺灣城鎮化機構化的社會型態

改變,無疑也是大陸城市化發展的樣

本,大陸都會型態禮俗的變遷也可以從

臺灣的變遷過程中看出未來的變化端

儒家喪葬儀式在臺灣的現代應用

的發展,已能明顯發現:

一、儒家喪葬儀式的內涵與本質在臺灣

被忠實地保留。

二、臺灣當代的喪葬儀式結構已經形成

完整的同心圓結構,以儒家喪葬

儀式為基礎的外圓部分牢不可破,

形成固定不變的結構,變化的是

內圈兩個同心圓的部分,分別代

表著宗教信仰與風俗的改變;宗

教信仰強,宗教儀式結構便較大,

風俗儀式的結構可能較小,相對

的風俗儀式結構大,宗教信仰的

儀式結構可能變小,但兩者可能

因為家屬對於儀式的要求而產生

彼此近乎重疊的儀式結構,既有

等量的宗教儀式,也有等量的風

俗儀式。

三、儒家喪葬儀式在臺灣的現代應用功

能突顯其「療愈效果」,既儀式

的治療性功能。

四、儒家喪葬儀式在臺灣的應用,「禮

儀師」是傳承人的代表,儒家喪

葬儀式是成為一個稱職禮儀師的

基本知識。

4 5專業‧迅速‧誠信 ‧合理

NO.4PERIODICAL about CONCERN

第二期季刊

Page 5: 兩岸喪葬儀式面臨的問題 - ciyou.com.tw · 者從失去親人的悲傷中逐漸回到正常的 生活,使社會能夠繼續運作,不因為一 人的死去而造成親族生活的停滯。全球

倪,臺灣喪葬儀式改變的因素,放在大

陸改革開放後的發展烙印中,同樣無法

避免快速工商業發展的影響。研究者有

幾項的建議:

慎重省思儀式簡化論調對中國喪葬禮儀的發展

19 世紀共產思想盛行的歐美國

家,產生近代歐美簡化儀式行為的反死

亡儀式論調,在一片針對殯葬業的批評

聲浪中,有很多人努力避開儀式的實

施,近半世紀以來,歐美的喪葬指導

師 (funeral director) 一直在捍衛他們

的專業,雖然幾世紀以來有關死亡的商

品價格和相關儀式一直備受批評,直

到 1963 年潔西卡 ‧ 米特福德 (Jesica

Mitford) 出版了禮儀人員和一般大眾

可以瞭解和學習的喪葬作法後,美國的

喪葬指導師發現有必要從新看待媒體和

神職人員對待殯葬作為的負面看法,其

中之一便是殯葬指導師試圖淡化他們所

提供服務的價格,因此明確的表明並不

便宜,所以服務越少越好。對那些認為

某些類型死亡儀式是沒有價值的人而

言,簡單地說,因為它過於昂貴。他們

正在對死者做分解服務。20 世紀在大

多數的情況下,我們已經從正常接受死

亡和個人經驗死亡的家庭結構的元素轉

變成對死亡的隱藏,拒絕和無人情的。

這種社會的轉變,導致我們在死亡的回

應上就是降低了在死亡儀式上的練習。

我們魅惑於我們信任那些講求快速和容

易操控,甚至誤解了價值是完全由成本

所決定的誤導性意見的人,以及如果我

們認為勸親人不要過份擔心我們的死亡

是可以幫助我們倖存的家人的這類錯誤

觀念,這都會導致遠離了利用儀式來榮

耀死者和安慰家屬的趨勢,便形成了

「儀式簡化」的趨勢。雖然簡化儀式的

顯然意圖是為了消除喪親家屬進一步面

對死亡的歷程,但是最終的結果是無論

亡者,家人親屬和朋友們在一種受矇騙

的情緒和未盡完整過程的感覺。善意的

忠告者希望這些人在喪禮減低情緒的痛

苦,但是卻不明瞭悲傷歷程和感受痛楚

對他們而言是重要的過程。這些死亡儀

式廢除論調的擁護者無法去瞭解生命事

件發生後安排一個儀式是需要,同時也

是重要的。特別是因社會事件造成的死

亡—包括臨終或已死亡。我們需要一個

可以説明家人親屬,朋友、和鄰居的典禮

來讓我們瞭解和哀悼死亡。

雖然喪葬儀式的繁複與鋪張,並不

一定能達成追思先人的形式目的,然而

簡化的喪葬儀式如不能將儀式對於人的

可塑模性考慮進去,則簡化的儀式亦終

將無法反應出尊崇生命、歌詠生命無上

價值的人文精神。鄒輝堂 (2004) 的碩

士論文中提到一位中國的天主教神父,

他談到中國的喪葬儀式:自從文化大革

命之後整個社會、文化環境改變了,政

府所規定的喪葬儀式十分簡化,由於人

多,遺體都直接火化,不准土葬。這樣

的發展,神父贊成火化,認為火化可以

減少土地的使用,但是儀式的簡化則可

能使文化遭遇斷層,對傳統文化造成很

大的傷害。5

事實上「家禮」也提到:喪有四

體何也?曰 : 變而從宜,取之四時也。

有恩有理,有節有權,取之人情也。夫

恩者,仁也。理者,義也。節者,禮也。

權者,智也。這也表示儒家對於喪葬儀

式並不是一成不變,墨守成規,食古不

化。需要適時節變化調整,同時也要兼

顧人情義理,合情合理,展現對於禮的

認知智慧下合宜權變。

重視生命教育 ~~ 尤其是死亡教育的推動

臺灣發展生命教育的過程中,對於

喪葬禮儀普遍認同學者專家上述的說法

外,特別提到對於華人而言喪葬禮儀的

參與過程同時也是親屬間的一種面對死

亡態度的機會教育 ~~ 死亡教育,也是

扭轉華人長久以來所謂「未知生,焉知

死」的生活態度。「死亡學」及「死亡

教育」在歐美發展已超過四十年,臺灣

的發展則是近二十年的事。細究「生死

學」這門學問的起源,應是肇始於四十

年前美國的死亡學 (Thanatology),其

探索的核心課題,若以精神醫學及死

亡學專家 Kubler-Ross 的語辭來說,

就是「( 生命 ) 成長的最後階段」(the

final stage of growth)。死亡學的出

現乃是因為當時美國的行為科學家發現

多數的美國人無法正視死亡,平和善

終,便起而提倡死亡覺醒運動 (Death

awareness movement)。該運動適時地

與興起於英國的臨終關懷運動(Hospice

movement) 相互呼應,於是開展出死

亡學的主要內涵:死亡教育、臨終關

懷、悲傷輔導等。但是正由於其所關心

的主題環繞在如安寧療護、死亡教育及

與死亡相關現象,明顯缺乏「生命的向

度」(dimension of life),前天普大學

宗教系傅偉勳教授於是主張結合宗教臨

終關懷角度及臨終精神醫學研究以開展

死亡學的生命向度,6 在 1993 年提出

「生死學」一詞,企圖嘗試整合中西方

思想,強調「生死為一體」、「以愛貫

穿生與死」,因此使用「生死學」(Life

and Death Studies) 的概念。無論是

「生死學」或「死亡」都是以生命關懷

為出發,因此這兩個名詞的概念是可以

6 7專業‧迅速‧誠信 ‧合理

NO.4PERIODICAL about CONCERN

第二期季刊

Page 6: 兩岸喪葬儀式面臨的問題 - ciyou.com.tw · 者從失去親人的悲傷中逐漸回到正常的 生活,使社會能夠繼續運作,不因為一 人的死去而造成親族生活的停滯。全球

相通的。然而在國際學術交流的研討會

中,「死亡學」一詞已被普遍接受並使

用,反觀我們華人因受文化、習俗等因

素之影響,談論「死」一直被視為是個

社會禁忌,因此用「生死學」代替「死

亡學」可能較易被接受,因為「生」的

喜悅可沖淡「死」所帶來的恐懼。37 西

方國家推行多時的「死亡教育」移植到

臺灣已有一段時期。傅偉勳教授在去世

前提出「生死學三部曲」的構想,指的

便是一以貫之的生、愛、死。教導學生

用愛來貫穿生與死,將可使其更能瞭解

生命、珍惜生命,也更能體察死亡、正

視死亡。人間各種宗教系統無不指點眾

生融小愛於大愛中,值得生死學效法。8 而喪葬文化與喪葬禮俗則安排在大學

院校的生死學課程中,便是透過瞭解儒

家喪葬文化和風俗習慣等儀式的目的與

功能來傳達屬於中國人的生死意涵。

《禮記‧學記》:「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必由學乎!」從古至今,教育都是人通

向進步的必經之路,也是社會文明發展

的催化劑。

喪葬儀式具有團結群體和整合社

會的功能,在世界上的各個民族中皆

可見。都能藉由辦理合宜的喪葬儀式走

出悲傷。因此研究者認為儒家喪葬儀式

在臺灣當代應用的意涵與社會功能為借

鏡,是保留與持續發揮儒家生命禮儀對

於兩岸華人的首要之務。

回歸儒家文化價值的同時,也要肯定儒家喪葬禮儀對中國人的適用性

整個喪葬儀式都體現了儒家「事

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孝道精神。

這本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情,但由於過

分追求外在的熱情,沉湎於炫耀自己特

殊的社會地位,因而時常被推向了反

面,為矯情的、虛偽的形式主義,所謂

「禮多情變態」。中國人是個形式主義

的、愛面子的、愛熱鬧的民族,喪禮就

是一個最好注腳。9 觀察中國大陸儒家

殯葬文化的發展,發現一個有趣的現

象,多族一體的大中國社會,尊重少數

民族,維護少數民族的文化是新中國成

立以來積極推動的政策,不難發現在中

國的 55 個少數民族文化成為民俗文化

保護的主流,少數民族的喪葬文化能

見到保留的態勢;但是漢族的喪葬文

化歷經「文革」破四舊,和對於封建

迷信思想的革除,喪葬文化和儀式成

了最大的犧牲品,形成大陸喪葬儀式

「一三一」,一首哀樂三鞠躬繞場一

周就走人的怪異現象,10 研究者在廣西

南寧殯儀館親眼目睹一場告別的儀式,

不到十分鐘便結束,姥姥對著遺體傷心

的哭著,殯儀館人員催促著遺體趕快運

出火化,姥姥無奈地坐在儀式廳前階梯

上放聲的哭著,親人在旁一邊安慰,一

邊還得被催促著遺體要送火化了。那種

場面真叫人感歎:淚都還未乾,屍骨已

經化成灰,但這種現象卻是普遍存在大

陸許多地方。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喪葬文

化停留在只把遺體處理好,活人自行解

決的態度,或是把大操大辦的舉措汙説成

「孝道」的表現,這完全是抹煞了儒家

的喪葬文化;儒家喪葬文化的孝道精

神,千百年來都被冠上厚葬的説名,是造

成死不起的禍首,這樣的論調從孔子以

降便爭議不斷。過去的時代背景,物質

是彰顯個人社經地位,表現孝道的唯一

手段。但是現代精神與物質文明並重

下,個人主義盛行,死亡議題是個人必

須面對的問題,但是將之重點轉移成社

交手段,依賴物質手段的操作喪葬,純

粹是個人的面子問題作祟,不能把這筆

帳掛到儒家的喪葬儀式上。喪事的禮儀

是可以簡化,但是其內在精神性的禮義

仍須精緻地保存與實踐。真正問題是出

在現代人們精神情操的淡薄與衰退,喪

家與從業人員缺乏人性的關懷與倫理的

認知,只把亡者當作遺物來快速處理

掉,殯葬禮儀的儀式只是外在不得不做

的幌子而已,恨不如儀式早點結束而快

點解脫,在行禮如儀的背後已沒有人性

與情感的需求關懷。同時將鋪張的葬禮

成為一種顯示子女孝心的方式,一種拓

展社會關係、提高社會地位的機會。這

樣的喪禮失去了其表達哀痛與思親的內

涵。對於大陸目前喪葬儀式面臨的問

題,湖南長沙民政學院的王夫子院長亦

曾大聲疾呼,同時也推崇喪葬文化在臺

灣的保留,他個人也曾嘗試將臺灣的喪

葬儀式引用,尤其是儒家的喪葬儀式,

例如三跪九叩的儀式。可見漢族喪葬儀

式在大陸形成一種弱化現象,使得這樣

的民族歷史記憶在中國勢微了。大陸在

歷史的洪流中,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破

四舊」、「文化大革命」等運動,極大

地損害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對人

性、人的生命尊嚴、人道、人文等等任

意踐踏,造成了另一性質的大問題。具

體在殯葬活劻中,將喪葬儀式減化為一

個簡簡單單的追悼會,完全取消禮儀,

存在著不合人性、有違人道、無法彰顯

人文的弊端。11 更遑論儒家葬儀式的影

子幾乎微乎其微了,當代大陸各地的喪

葬文化反而以當地的「俗」為主體,缺

少「禮」的架構,例如學者在研究中提

到:他們 ( 指操辦者 ) 是傳承這種制度

的關鍵之一,他們在儀式過程中的實踐

性比那些詳細注疏葬禮儀式理論的研究

專著更為有效 12。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以「一個

站在自己文化廢墟上的民族,是不被

祝福的」表達了自己對於如何對待傳統

文化的看法。于丹表示:我們對自己文

化的態度,就像我們對於自己的家庭的

態度,儘管我們都經歷過對傳統文化的

質疑,但只要文化的根性還在,我們還

是應該對自己的文化保持一份信心與溫

8 9專業‧迅速‧誠信 ‧合理

NO.4PERIODICAL about CONCERN

第二期季刊

Page 7: 兩岸喪葬儀式面臨的問題 - ciyou.com.tw · 者從失去親人的悲傷中逐漸回到正常的 生活,使社會能夠繼續運作,不因為一 人的死去而造成親族生活的停滯。全球

情,在揚棄了歷史造成的局限之後,對

傳統加以繼承,形成一份民族的文化默

契,這樣才能真正的接續未來。13

大陸儒家喪葬儀式傳承人的培育

江西師範大學的鄭曉江亦曾發表:

關於制定現代喪葬禮儀的思考。如何在

中國建構屬於漢文化傳統的儒家精神,

導入到現代的喪葬儀式中,成為現代中

國殯葬改革的新課題。現代工商社會是

一個講求效率的社會,追求的是單位

時間內獲取盡可能大的利潤 ; 表現在殯

葬行業,也就是追求更快地完成對屍體

的殯與葬的處理過程,達到利潤的最大

化。這種觀念與做法皆沒有意識到殯葬

業與任何一個行業皆有本質上的不同,

是一種特殊性生命傳承的事業,其中蘊

含著逝者、親屬、社會三者複雜的互動

過程。過短、過快的殯葬流程實在是沒

考慮到喪親者哀傷過程是有一定階段

的,是需要一定時間來撫平哀傷心理

的。哀傷情緒若沒有一定的時間與空間

充分地釋放出來的話,就會鬱結成心理

與精神之病,典型的例子是一些喪親者

辦完喪事後,便完全沒有了生存的欲

望,成為「心如死灰」者,甚至自殺去

追隨逝者,釀成個人生命與社會的悲

劇。中國傳統社會宣導三年之喪,後變

革為一年或三個月喪期的安排,等等,

不要視為完全不合理,實際上是非常人

道的安排。所以,殯葬業要尊重逝者親

屬哀傷心理撫慰的規律,科學及合理地

安排喪葬流程,努力去適應親屬寄託哀

思的精神需要 14。澳門學者姬朝遠發表

「完善和健全中華喪葬禮制」中亦提到

建構以維護人格尊嚴為出發點,符合現

代喪葬文明的喪葬禮制,對於中國大陸

的殯葬從業者必須放入「禮」的教育因

素。15

現代社會專業分工角色愈來愈明

顯,但這也突顯出主持或操辦者對於

喪葬文化的認知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操

辦者而言不僅僅是份賴以維生的職業工

作,更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研究者非

正式訪談幾位從湖南長沙民政學院畢業

的操辦者,該學院是大陸四所大專設有

殯葬科系的專門學校之一,設校歷史最

悠久創設於 1995 年,已經歷時 20年,

長沙民政學院殯儀專業的課程內容:生

死學概論、殯葬文化學、現代殯葬應用

文、殯葬政策法規、書法創作、現代殯

葬服務學概論、現代殯葬心理學概論、

現代殯葬公關禮儀。與臺灣禮儀師課程

差異性不小。詢問在校期間是否研讀過

我國殯葬歷史與禮俗的發展與沿革,回

答是否定的,更未學習有關儒家喪葬禮

儀的儀式內容或意義之類的課程,雖然

畢業生們都認同中國喪葬文化的核心是

「孝」,但大都認為是從民俗而來。16

事實上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中國傳統文

化中的殯葬文化便體現了古代殯葬教育

的主要內容,如《周禮》、《儀禮》和

《禮記》其中便涉及中國傳統殯葬教育

的開端。兩岸在殯葬教育上顯著不同,

臺灣著重在喪葬的禮俗文化與死亡思想

觀念面對大眾的廣泛推動,以配合生死

教育的全面性展開,禮儀師的教育側重

在臨終關懷與悲傷輔導上的心理支持。

而中國大陸的殯葬教育則注重防腐、整

容、火化、墓園設計等直接與殯葬有關

的實務操作上。

結語

放眼世界喪葬儀式,除了中國的

儒家喪葬儀式是從人性出發外,其他文

明社會的喪葬儀式幾乎都是從神性出發

的教會禮儀 ( 宗教儀式 ),儒家喪葬文

化和精神在臺灣歷經了適應與變遷中傳

承下來,延續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民

族歷史記憶,未來在中國的漢民族該如

何正視這個問題!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

恩比論及人類命運問題時特別對中華文

明寄予希望,他指出 :「世界統一是避

免人類集體自殺之路。在這點上、現在

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

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

特別是中華文化中對人與人、人與社

會、人與自然關係的獨到認識和深刻理

解。17

從傳統到現代,社會生活的方式

已多改變,而禮俗也必須合於時宜,只

是作為通過儀禮的仲介、非常狀態,在

時間長短上已多彈性的考慮。諸如喪期

的減短、齋儀的簡縮,或如婚禮程式的

改變,都是 20 世紀後所發生的變化。

諸多文獻所紀錄的臺灣社會,既選擇傳

統的禮俗解說原本的社會、文化意義,

也收容當代推動的禮儀範例或新出儀

式,都可表明其間所發生的變化。從古

禮、古俗到今禮、今儀,臺灣並未曾遭

受太多的政治干預,而是在社會變遷中

自然變化,從傳統到現代的社會、文化

資源也被調整運用,其中的變與不變多

能符合家禮的基本精神,也有一定的軌

跡可以遵循,故在華人世界裡,臺灣所

保存的生命禮俗,可說是足資交流、借

鏡的寶貴經驗。

現代人淡化了生命禮儀,或者將

生命禮儀變成商業化的節日,導致禮

俗的形式化與功利化,不僅不再展現生

命禮儀所閃耀出歷史發展的精神鋒芒,

而是回到形式主義下的物質享受上,就

如婚禮、喪禮只有繁瑣的禮與貧乏的愛18,但當形式的從簡後,不僅禮沒有了,

10 11專業‧迅速‧誠信 ‧合理

NO.4PERIODICAL about CONCERN

第二期季刊

Page 8: 兩岸喪葬儀式面臨的問題 - ciyou.com.tw · 者從失去親人的悲傷中逐漸回到正常的 生活,使社會能夠繼續運作,不因為一 人的死去而造成親族生活的停滯。全球

參考文獻

1... 曾馨霈 「哭泣的女人們:析論 1940 年代臺灣文學的女性與葬儀書寫」2010

2... 尉遲淦 「臺灣喪葬禮俗改革的現代化嘗試 」2012

3... 石奕龍 《應用人類學》1996 p102

4... 王明坷,《慎終追遠 : 歷代喪禮》臺北 : 聯經,1982 年,p332~341。

5... 鄒輝堂 「從儀式與生計看殯葬改革對從業人員的影響 --- 以南投地區為例」 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6... 林綺雲 《生死學》( 林綺雲等 ) 臺北 洪業文化 2000 p28

7... 吳庶深 《生死學》( 林綺雲等 ) 臺北 洪業文化 2000 推薦序

8... 吳庶深 《生死學》( 林綺雲等 ) 臺北 洪業文化 2000 推薦序

9... 王夫子 《殯葬文化學: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讀》2007 p278

10... 王夫子 《殯葬文化學: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讀》2007 p279

11... 鄭曉江 《生死學》臺北 揚智文化 2006 p217

12... 齊月娜 「葬禮 : 面對死亡的社會安排一城市環境下葬禮儀式淺析」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 社會科學版 ) 第 25 卷第 1 期 2008 年 3 月 )。

13... 于丹接受海外網“金台沙龍”的談話紀錄 2016.02.04

14... 鄭曉江 王令策 「關於制定現代喪葬禮儀的思考」

15... 姬朝遠 「完善和健全中華喪葬禮制」《北望神州》澳門 2013.7 第 69 期

16...「殯葬文化學」的教材內容是有提及我國傳統儒家喪葬儀式,但受訪談者都認為授課過程便未將其內容非常重要的章節,僅就理論簡單講述。

17... 周文 「構建中華民族的民族國家儀式」現代傳播 2008 第 2 期 ( 總第 151 期 )

18... 仲富蘭,《現代民俗流變》( 上海 : 上海三聯書店,1990 p71。

19... 周文 「構建中華民族的民族國家儀式」現代傳播 2008 第 2 期 ( 總第 151 期 )

愛也消失了,這一切就是缺乏了文化的

滋潤。

習近平總書記上任以來頻頻發表

對於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宣揚活動,

令全世界矚目,習總書記說:「每個國

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

國情不同,其發展的道路必然有自己的

特色。」儒家精神便是華夏民族與其他

民族最大的不同,也是目前唯一僅存的

古文明文化,如何回歸漢民族的儒家生

命禮儀,尤其在當代大陸喪禮儀式的紛

亂,過度解釋或錯誤認知儒家喪葬禮

儀,進而仰賴「俗」禮大於宗教信仰和

儒家基本禮儀,造成喪葬儀式莫衷一

是,操辦者更無法解釋其由來與意義,

任風俗儀式與文明社會格格不入。

現代化的儒家喪葬儀式對於代人

而言,或許早已脫離了原有的鬼魂思

想,但那是存在在全世界華人共有的民

族血緣的根源,是一種民族歷史記憶,

是屬於漢民族的「民族國家儀式」,它

不是一般意義的儀式,它既是民俗儀

式,文化儀式又是國家儀式,它在追求

精神文化的深度的同時,19 必須融合家

庭,親情,血緣,人際,個人調節的一

切表達的高度;它的現代化必須深刻依

賴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我們

確實還存在重新認識的題。我們相信現

代科技的確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是唯

有文化可以改變我們的生命。

(以上文章節自:作者博士論文,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12

PERIODICAL about CONC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