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 pdtimes.com.cn · 视,中国春节祭祖和团圆的习俗也引起了...

1
WORLD 天下 7 E-mail:[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 / 张匀初 美编 / 吴婷 2018.2.22 中国时间 世界时刻 春节文化的全球共鸣 极具感染力的文化自信 —外国人士眼中的中国春节 新华社记者 高竹 毛鹏飞 王博闻 爆竹声起,又是一年。世界,再次进入 “春节时间”。 莫斯科、纽约、伦敦、巴黎、罗马、悉尼、 开罗、布宜诺斯艾利斯……“中国红”“新春 庙会”以及各种具有浓郁中国年味的迎春 活动为世界披上节日盛装。 “您眼中的春节是什么样?” —面对新 华社记者的问题,受访外国人士侃侃而谈。 春节,是家庭团圆 “对我来说,春节意味着家庭团圆。虽 然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但是人们对于亲情的理解是相通的。在此 新春佳节家庭团圆的时刻,我能够感同身受 中国人民的喜悦和幸福。”坦桑尼亚坦中友好 协会秘书长约瑟夫 · 卡哈马说,春节文化令他 着迷,春节是他每年最期盼的节日之一。 “春节是合家团聚的亲情盛宴,”柬埔 寨文化艺术部国务秘书、新闻发言人泰诺 拉萨贴说,中国和柬埔寨地理相近、文化相 通,“柬埔寨文化中对祖先和家庭非常重 视,中国春节祭祖和团圆的习俗也引起了 当地人的共鸣,春节促进了中国和柬埔寨 的文化交流,拉近了两国人民的心。” “一到过年,中国人都会回家与家人团 聚。记得在上海时,整座城市就像是一座 空城,一下子安静了下来,这让我想起我们 犹太人的安息日。中国人和犹太人都非常 重视家庭和睦和谐。”以色列导游埃兰 · 恩曾在中国生活两年,这段经历让他对春 节有着特别的感受。 “中国文化对我来说特别有吸引力,其 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文化对于和 谐、和平、合作、融合的内涵有着独到的理 解。我在中国生活的时候,每个人都愿意 帮助我,对我特别关照,每当我遇到困难, 总会有人来主动帮助我,而且他们的帮助 是不求回报的,这让我特别感动。”科恩说。 春节,是交流之窗 英国伦敦大学戈德史密斯学院校长帕特 里克 · 洛雷认为,春节已经成为沟通中国与世 界的文化桥梁。 “越来越多中国人走出国门, 足迹遍布世界每个角落,他们把引以为傲的 身份、文化和传统介绍给全世界,用自身优秀 的传统文化来交朋友,搭建起联通世界的桥 梁,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 曾在中国居住 11 年的意大利葡萄酒 时代网站总编辑詹卡洛 · 帕纳雷拉表示,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意大 利,春节的影响越来越大。春节是中国人 的传统新年,也是中华文化在全球传播的 平台,人们通过春节了解中国文化。” 美国圣托马斯大学休斯敦分校教授乔 · 泰勒说,改革开放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 和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走进美国,美 国一些州甚至已将春节列为州立假日,春 节庆祝活动也已从大城市辐射到中小城 市,通过春节,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加深了对 中国的了解。 “春节庆祝活动融合民俗、艺术、美食 为一体,这种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是很多 美国人不曾见过的。春节就是一扇窗,让 参与其中的美国人触摸到真正的中国文 化,从而增进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了解,增 进了友谊。”泰勒说。 春节,是蓬勃商机 “春节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社会普遍参 与庆祝的重要节日。”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 学澳中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詹姆斯 · 劳伦斯 森说,过去,对澳大利亚经济影响比较大的 时段就是圣诞季和跨年,而现在,“由于春 节期间来澳中国游客为当地企业带来的巨 大收益,澳大利亚经济也跟着‘过年’。” “春节的意义已经超过中国范畴,而具 有世界影响。”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查尔斯 · 奥努纳伊朱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 的显著提升,中国文化的辐射领域也在不 断扩大。春节期间的节日消费不仅拉动中 国经济增长,也刺激世界经济增长。“这是 文化促动经济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教授扬 · 沃尔斯 说,对加拿大人而言,春节庆祝活动早已被 视为国际化的文化活动,尤其在温哥华、多 伦多等华人聚居的大城市。温哥华市的 “唐人街大游行”已成为当地最具影响力的 庆祝活动,温哥华市市长、不列颠哥伦比亚 省省长甚至加拿大总理等政要都会到场与 华侨华人共迎新春。 春节,是文化自信 在英国白金汉大学教育发展事务主任 阿利斯泰尔 · 洛马克斯看来,“春节意味着 新的开端,代表着新的希望。春节所代表 的中国礼仪文化、庆祝方式正在被全世界 认可和喜爱,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英国人 一同庆祝中国春节。英中关系是重要的双 边关系,今天,英国需要更多了解和拥抱 中国文化。” · 沃尔斯认为,春节的文化内涵极 其丰富,“既有着重大文化意义,并且还 意味着年度生活循环。大家都希望新的一 年会是吉利丰收之年,所以会用吉利的语 言、吉利的图画、吉利的行动来体现对新 的一年的期待。” 詹卡洛 · 帕纳雷拉说:“给我印象最 深的是,春节期间,中国人往往在自家 门口贴上春联。春联凝聚着深厚的文化 内涵,人们欣赏春联,体会字句含义, 感受喜庆和欢乐。每当看到写春联的人 和欣赏春联的人的神情,我就会想到中 国文化就是这样经历几千年而不断传承 至今的。” “春节意味着新一年的到来,意味着 新的希望,人们期待通过辛勤耕耘迎来更 好的日子,”智利圣地亚哥市长费利佩 · 历山德里说,“中国文化已延展至世界各 地,中国人应该有文化自信。我希望中国 文化更多地影响智利人,因为这将是有积 极作用的,我们有很多地方需要向中国人 学习。” 新华社北京 2 月 21 日电 新华社记者 王志 袁军宝 王阳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当中隆重、热闹的 传统节日,也是与亲朋好友团聚的重要时 刻。伴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人们过 年的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专家认为,虽 然如今过年的“仪式感”在弱化,但烙下新时 代印记的新年俗在嬗变中传承,春节团圆 的“文化基因”恒久不变。 “气味”之变:满城不闻鞭炮 味,绿色环保过新年 “今年的除夕静悄悄,闻不到呛人的硫 黄味,不见四处飘散的鞭炮碎屑,看到的是 湛蓝天空,留下的是舒畅心情。”正月初一一 大早,济南市民赵丽娟在自己的微信朋友 圈写下这样的过年感受。 济南市从今年 1 1 日起禁止在核心 区域燃放烟花爆竹。禁令发出的同时,济 南还出台政策,市民可把家中剩余的烟花 爆竹置换为日用品、纪念品等,并在居民社 区设置了专门“兑换点”。 济南舜华路街道奥龙社区居委会主任 罗宝玉说,放鞭炮虽是传统过年习俗,但集 中燃放产生的是严重空气污染,留下的是 满地碎屑,还有成千上万名环卫工人清扫 的辛苦。当传统与现实环境相悖,我们就 应该提倡绿色过节、文明过节。 来自环境保护部的数据显示,今年除 夕夜间全国 338 个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有所 好转, PM2.5 最大小时平均浓度较去年除夕 夜下降22.1%“人情味”之变:不见正如相 见, “淡”了却更“常”了 “以前从兰州上火车,到徐州要20 多个 小时,现在坐高铁只需7 个多小时。”老家在 山东莒南县的孙霞说,火车快了,飞机票也 相对便宜,回家次数多了,也就不像以前几 年回家一次那么期盼和兴奋。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铁路完成旅客发 送量 30.39 亿人次,其中动车组发送 17.13 亿人次;去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1 亿辆,约每4 人就有一辆机动车。 同时,伴随智能手机、视频通话等通讯 手段普及,亲朋之间的“见面”也更为容易。 济南市民刘立凡说,他 70 多岁的老母亲虽 然不识字,但学会了用平板电脑连接微信 视频,几个老兄弟姐妹经常一起视频群聊。 “现在亲友间电话、微信聊天和朋友圈互动 多了,虽然不见但正如相见。”刘立凡说。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数 据显示,截至2017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7.72 亿,普及率达到 55.8%,超过全球平均 水平( 51.7% 4.1 个百分点。 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所长崔 树义说,此前由于交通、通讯条件的限制,亲 朋交流等“乡愁”在春节回乡时是一种集中 释放,现在却如常流水, “看似淡了,实际上 却是交流机会和次数更多了。” “年味”之变:“仪式感”弱 化,团圆的“文化基因”恒久不变 “小时候守着电视看春晚”“等着穿新 衣服、吃好饭” “大年初一给长辈磕头拜年” “和小伙伴一起放鞭炮”……很多人都对这 些记忆印象深刻。 但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对春节的参与深度降低,置办年货、拜 年方式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过年的“仪式 感”也在弱化。 专家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 心中对过年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年俗作 为具体表现形式也必然因此而变化。例 如,少放鞭炮、低糖低油饮食、网络拜年等都 是适应新形势所发生的改变。中国人民大 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认为,年味其实就 是人情味,只要人情味不变,形式变化是习 俗的常态。 中国乡土民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宋艾 君说,对年俗形式变化要有更多宽容, “新生 活、新年俗可以看成是一种年味的流转,从 乡里乡亲转移到城市空间,从线下转移到 线上。” 新华社济南 2 月 21 日电 透视春节习俗的变与不变 新华社记者 丁宜 全球视野下,同一时间、不同地域, “春节嘉年华”规模越来越大,活动形式越 来越新颖,交流内容越来越深入。随着 “一带一路”建设在沿线国家展开,春节文 化渐渐沁入当地民心。 中国佳节: 历久弥新 趋向本土 春节文化的海外传播初具历史。在 新加坡,迎接农历新年的“春到河畔”庆祝 活动今年迈入第 32 个年头;在英国首都伦 敦,著名的特拉法加广场春节庆典连续举 16 年;在美国洛杉矶,亨廷顿图书馆从 2005 年开始举办中国春节庆祝活动;联合 国连续9 年发行中国贺年生肖邮票…… 不仅如此, “老”节日逐渐显现“新”特 点。春节庆祝活动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 的文艺演出、展览、巡游、放焰火、发行生 肖邮票等,而是花样翻新。春节期间,多 个波兰家庭通过与中国家庭视频连线体 验中国春节习俗。除夕夜,澳大利亚女孩 莱昂登顶悉尼海港大桥,用中文深情演唱 歌曲《小幸运》,与她的中国粉丝在线过 年。“中国新年学生日”“非遗展示”“行走 的年夜饭”、爵士音乐会等崭新的新春庆 祝活动“吸粉”无数。 此外,展现场所多种多样。除了纽约 帝国大厦依惯例点亮“中国红”,法国小镇 塞纳的千年古堡、埃及首都开罗的地标性 建筑开罗塔、俄罗斯圣彼得堡著名景点宫 廷桥、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图书馆前的 大片喷泉、地中海岛国马耳他首都瓦莱塔 的春节庙会现场也都披上“中国红”。 在一些国家,春节还呈现“本土化”趋 势。在芬兰, 12 年来当地的春节庆祝活动 每年都能吸引三五万观众,成为地地道道 的本土节日;在美国,纽约和旧金山规定 公立学校春节放假,春节不再只是华人的 节日,更是生活在这两座美国大城市居民 的共同节日。 中国美德: 感染世界 传扬天下 从非洲到欧洲,包括“祝寿”和“敬老” 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正感染着当 地民众,在异域传播着华夏传统美德。 非洲东部岛国毛里求斯,“老北京的 寿礼—大型实景体验展”在首都路易港 举行。年画《蟠桃盛会》、剪纸《八仙过 海》、实木雕版《福禄寿三星年画》等来自 中国首都博物馆的展品与观众见面。现 场参演嘉宾示范了敬寿香、行寿礼、致寿 词、送寿桃等中国传统祝寿习俗。 在具有尊老爱幼民族传统的毛里求 斯,中国的“祝寿”文化在当地产生了强烈 共鸣。活动中扮演寿星、年近七旬的埃迪 对记者说,这次演示很好地体现出中国人 对于老人生日的重视以及对长辈的尊重, 他已经爱上这种“老北京”式的生日祝 寿。“在敬老爱老的文化上,中国与毛里求 斯是一样的。” 在欧洲大陆,乌克兰首都基辅的敬老 院里,基辅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的 30 名中国师生按照中国习俗给 150 多名老人 拜年,让他们感受到中国敬老美德的温 暖。很多老人平生第一次听中国歌、看中 国舞。 法国尼斯欧洲研究所学者左戈普鲁 斯认为,中国人重视家庭理念,不仅对于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对世界 各国和睦相处也有启示意义。 中国精神: 借助“丝路”不断延续 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大批中国建 设者奔赴海外参与施工建设,同时也将春 节文化带向所到之处。在一些国家,春节 文化润物无声,中国“春意”浸润民心。 在巴尔干半岛南部国家马其顿的崇 山峻岭中,在当地承建高速公路项目的中 方人员在位于偏远乡村的营地里,给好奇 的当地雇员讲解中国十二生肖文化以及 送祝福习俗。当地雇员洋味十足的拜年 语“春节快乐”令人忍俊不禁。在这不经 意的说笑间,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播和传 承。 “中国工人到我们山坳里过春节,我 们也过上了中国年。”春节前,中老铁路项 目的老挝保洁员戴女士,指着项目部送给 自己的饼干、罐头等中国食品高兴地对记 者说。她的家乡在老挝北部深山中,被河 道包围,以往只有小木舟往来两岸。 温暖是相互的。在巴西美丽山特高 压输电工程工地,负责采购的巴西员工费 奥拉万特 · 德坎波斯说,他与中国同事一 起工作两年了,今年是第一次与他们一起 过年、一起包饺子。“他们离家万里,帮助 我们建设国家,希望我们也能带给他们更 多家的感觉。”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奋斗者的新 时代,伴随“一带一路”建设者的脚步,中 国的奋斗精神借助春节在海外传播,并且 成就了不少跨国姻缘。春节前夕,泰国 “工业唐人街” —罗勇工业园迎来大喜 事, 12 对中泰员工首次在此举行跨国集体 婚礼,开了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新年团拜 会。 阳和启蜇,品物皆春。春节,承载着 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基因和情感需求,在 喜庆的氛围中呼应着世界人民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传递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美好愿景。 新华社北京 2 月 21 日电 在中国人的心中,不管形式怎么变,年货就是“年味”,那一份温情始终与家同在。 新华社发 徐骏 作

Upload: others

Post on 06-Aug-2020

2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WORLD - pdtimes.com.cn · 视,中国春节祭祖和团圆的习俗也引起了 当地人的共鸣,春节促进了中国和柬埔寨 的文化交流,拉近了两国人民的心。”

WORLD 天下

7E-mail:[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张匀初 美编/吴婷 2018.2.22

中国时间 世界时刻

春节文化的全球共鸣

极具感染力的文化自信——外国人士眼中的中国春节

■新华社记者 高竹 毛鹏飞 王博闻

爆竹声起,又是一年。世界,再次进入

“春节时间”。

莫斯科、纽约、伦敦、巴黎、罗马、悉尼、

开罗、布宜诺斯艾利斯……“中国红”“新春

庙会”以及各种具有浓郁中国年味的迎春

活动为世界披上节日盛装。

“您眼中的春节是什么样?”——面对新

华社记者的问题,受访外国人士侃侃而谈。

春节,是家庭团圆

“对我来说,春节意味着家庭团圆。虽

然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但是人们对于亲情的理解是相通的。在此

新春佳节家庭团圆的时刻,我能够感同身受

中国人民的喜悦和幸福。”坦桑尼亚坦中友好

协会秘书长约瑟夫·卡哈马说,春节文化令他

着迷,春节是他每年最期盼的节日之一。

“春节是合家团聚的亲情盛宴,”柬埔

寨文化艺术部国务秘书、新闻发言人泰诺

拉萨贴说,中国和柬埔寨地理相近、文化相

通,“柬埔寨文化中对祖先和家庭非常重

视,中国春节祭祖和团圆的习俗也引起了

当地人的共鸣,春节促进了中国和柬埔寨

的文化交流,拉近了两国人民的心。”

“一到过年,中国人都会回家与家人团

聚。记得在上海时,整座城市就像是一座

空城,一下子安静了下来,这让我想起我们

犹太人的安息日。中国人和犹太人都非常

重视家庭和睦和谐。”以色列导游埃兰·科

恩曾在中国生活两年,这段经历让他对春

节有着特别的感受。

“中国文化对我来说特别有吸引力,其

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文化对于和

谐、和平、合作、融合的内涵有着独到的理

解。我在中国生活的时候,每个人都愿意

帮助我,对我特别关照,每当我遇到困难,

总会有人来主动帮助我,而且他们的帮助

是不求回报的,这让我特别感动。”科恩说。

春节,是交流之窗

英国伦敦大学戈德史密斯学院校长帕特

里克·洛雷认为,春节已经成为沟通中国与世

界的文化桥梁。“越来越多中国人走出国门,

足迹遍布世界每个角落,他们把引以为傲的

身份、文化和传统介绍给全世界,用自身优秀

的传统文化来交朋友,搭建起联通世界的桥

梁,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

曾在中国居住 11 年的意大利葡萄酒

时代网站总编辑詹卡洛·帕纳雷拉表示,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意大

利,春节的影响越来越大。春节是中国人

的传统新年,也是中华文化在全球传播的

平台,人们通过春节了解中国文化。”

美国圣托马斯大学休斯敦分校教授乔

恩·泰勒说,改革开放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

和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走进美国,美

国一些州甚至已将春节列为州立假日,春

节庆祝活动也已从大城市辐射到中小城

市,通过春节,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加深了对

中国的了解。

“春节庆祝活动融合民俗、艺术、美食

为一体,这种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是很多

美国人不曾见过的。春节就是一扇窗,让

参与其中的美国人触摸到真正的中国文

化,从而增进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了解,增

进了友谊。”泰勒说。

春节,是蓬勃商机

“春节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社会普遍参

与庆祝的重要节日。”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

学澳中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詹姆斯·劳伦斯

森说,过去,对澳大利亚经济影响比较大的

时段就是圣诞季和跨年,而现在,“由于春

节期间来澳中国游客为当地企业带来的巨

大收益,澳大利亚经济也跟着‘过年’。”

“春节的意义已经超过中国范畴,而具

有世界影响。”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查尔斯·奥努纳伊朱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

的显著提升,中国文化的辐射领域也在不

断扩大。春节期间的节日消费不仅拉动中

国经济增长,也刺激世界经济增长。“这是

文化促动经济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教授扬·沃尔斯

说,对加拿大人而言,春节庆祝活动早已被

视为国际化的文化活动,尤其在温哥华、多

伦多等华人聚居的大城市。温哥华市的

“唐人街大游行”已成为当地最具影响力的

庆祝活动,温哥华市市长、不列颠哥伦比亚

省省长甚至加拿大总理等政要都会到场与

华侨华人共迎新春。

春节,是文化自信

在英国白金汉大学教育发展事务主任

阿利斯泰尔·洛马克斯看来,“春节意味着

新的开端,代表着新的希望。春节所代表

的中国礼仪文化、庆祝方式正在被全世界

认可和喜爱,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英国人

一同庆祝中国春节。英中关系是重要的双

边关系,今天,英国需要更多了解和拥抱

中国文化。”

扬·沃尔斯认为,春节的文化内涵极

其丰富,“既有着重大文化意义,并且还

意味着年度生活循环。大家都希望新的一

年会是吉利丰收之年,所以会用吉利的语

言、吉利的图画、吉利的行动来体现对新

的一年的期待。”

詹卡洛·帕纳雷拉说:“给我印象最

深的是,春节期间,中国人往往在自家

门口贴上春联。春联凝聚着深厚的文化

内涵,人们欣赏春联,体会字句含义,

感受喜庆和欢乐。每当看到写春联的人

和欣赏春联的人的神情,我就会想到中

国文化就是这样经历几千年而不断传承

至今的。”

“春节意味着新一年的到来,意味着

新的希望,人们期待通过辛勤耕耘迎来更

好的日子,”智利圣地亚哥市长费利佩·亚

历山德里说,“中国文化已延展至世界各

地,中国人应该有文化自信。我希望中国

文化更多地影响智利人,因为这将是有积

极作用的,我们有很多地方需要向中国人

学习。”

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

■新华社记者 王志 袁军宝 王阳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当中隆重、热闹的

传统节日,也是与亲朋好友团聚的重要时

刻。伴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人们过

年的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专家认为,虽

然如今过年的“仪式感”在弱化,但烙下新时

代印记的新年俗在嬗变中传承,春节团圆

的“文化基因”恒久不变。

“气味”之变:满城不闻鞭炮味,绿色环保过新年

“今年的除夕静悄悄,闻不到呛人的硫

黄味,不见四处飘散的鞭炮碎屑,看到的是

湛蓝天空,留下的是舒畅心情。”正月初一一

大早,济南市民赵丽娟在自己的微信朋友

圈写下这样的过年感受。

济南市从今年1月1日起禁止在核心

区域燃放烟花爆竹。禁令发出的同时,济

南还出台政策,市民可把家中剩余的烟花

爆竹置换为日用品、纪念品等,并在居民社

区设置了专门“兑换点”。

济南舜华路街道奥龙社区居委会主任

罗宝玉说,放鞭炮虽是传统过年习俗,但集

中燃放产生的是严重空气污染,留下的是

满地碎屑,还有成千上万名环卫工人清扫

的辛苦。当传统与现实环境相悖,我们就

应该提倡绿色过节、文明过节。

来自环境保护部的数据显示,今年除

夕夜间全国338个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有所

好转,PM2.5最大小时平均浓度较去年除夕

夜下降22.1%。

“人情味”之变:不见正如相见,“淡”了却更“常”了

“以前从兰州上火车,到徐州要20多个

小时,现在坐高铁只需7个多小时。”老家在

山东莒南县的孙霞说,火车快了,飞机票也

相对便宜,回家次数多了,也就不像以前几

年回家一次那么期盼和兴奋。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铁路完成旅客发

送量 30.39亿人次,其中动车组发送 17.13亿人次;去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1亿辆,约每4人就有一辆机动车。

同时,伴随智能手机、视频通话等通讯

手段普及,亲朋之间的“见面”也更为容易。

济南市民刘立凡说,他70多岁的老母亲虽

然不识字,但学会了用平板电脑连接微信

视频,几个老兄弟姐妹经常一起视频群聊。

“现在亲友间电话、微信聊天和朋友圈互动

多了,虽然不见但正如相见。”刘立凡说。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数

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

水平(51.7%)4.1个百分点。

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所长崔

树义说,此前由于交通、通讯条件的限制,亲

朋交流等“乡愁”在春节回乡时是一种集中

释放,现在却如常流水,“看似淡了,实际上

却是交流机会和次数更多了。”

“年味”之变:“仪式感”弱化,团圆的“文化基因”恒久不变

“小时候守着电视看春晚”“等着穿新

衣服、吃好饭”“大年初一给长辈磕头拜年”

“和小伙伴一起放鞭炮”……很多人都对这

些记忆印象深刻。

但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对春节的参与深度降低,置办年货、拜

年方式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过年的“仪式

感”也在弱化。

专家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

心中对过年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年俗作

为具体表现形式也必然因此而变化。例

如,少放鞭炮、低糖低油饮食、网络拜年等都

是适应新形势所发生的改变。中国人民大

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认为,年味其实就

是人情味,只要人情味不变,形式变化是习

俗的常态。

中国乡土民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宋艾

君说,对年俗形式变化要有更多宽容,“新生

活、新年俗可以看成是一种年味的流转,从

乡里乡亲转移到城市空间,从线下转移到

线上。” 新华社济南2月21日电

透视春节习俗的变与不变

■新华社记者 丁宜

全球视野下,同一时间、不同地域,

“春节嘉年华”规模越来越大,活动形式越

来越新颖,交流内容越来越深入。随着

“一带一路”建设在沿线国家展开,春节文

化渐渐沁入当地民心。

中国佳节:历久弥新 趋向本土

春节文化的海外传播初具历史。在

新加坡,迎接农历新年的“春到河畔”庆祝

活动今年迈入第32个年头;在英国首都伦

敦,著名的特拉法加广场春节庆典连续举

办16年;在美国洛杉矶,亨廷顿图书馆从

2005年开始举办中国春节庆祝活动;联合

国连续9年发行中国贺年生肖邮票……

不仅如此,“老”节日逐渐显现“新”特

点。春节庆祝活动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

的文艺演出、展览、巡游、放焰火、发行生

肖邮票等,而是花样翻新。春节期间,多

个波兰家庭通过与中国家庭视频连线体

验中国春节习俗。除夕夜,澳大利亚女孩

莱昂登顶悉尼海港大桥,用中文深情演唱

歌曲《小幸运》,与她的中国粉丝在线过

年。“中国新年学生日”“非遗展示”“行走

的年夜饭”、爵士音乐会等崭新的新春庆

祝活动“吸粉”无数。

此外,展现场所多种多样。除了纽约

帝国大厦依惯例点亮“中国红”,法国小镇

塞纳的千年古堡、埃及首都开罗的地标性

建筑开罗塔、俄罗斯圣彼得堡著名景点宫

廷桥、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图书馆前的

大片喷泉、地中海岛国马耳他首都瓦莱塔

的春节庙会现场也都披上“中国红”。

在一些国家,春节还呈现“本土化”趋

势。在芬兰,12年来当地的春节庆祝活动

每年都能吸引三五万观众,成为地地道道

的本土节日;在美国,纽约和旧金山规定

公立学校春节放假,春节不再只是华人的

节日,更是生活在这两座美国大城市居民

的共同节日。

中国美德:感染世界 传扬天下

从非洲到欧洲,包括“祝寿”和“敬老”

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正感染着当

地民众,在异域传播着华夏传统美德。

非洲东部岛国毛里求斯,“老北京的

寿礼——大型实景体验展”在首都路易港

举行。年画《蟠桃盛会》、剪纸《八仙过

海》、实木雕版《福禄寿三星年画》等来自

中国首都博物馆的展品与观众见面。现

场参演嘉宾示范了敬寿香、行寿礼、致寿

词、送寿桃等中国传统祝寿习俗。

在具有尊老爱幼民族传统的毛里求

斯,中国的“祝寿”文化在当地产生了强烈

共鸣。活动中扮演寿星、年近七旬的埃迪

对记者说,这次演示很好地体现出中国人

对于老人生日的重视以及对长辈的尊重,

他已经爱上这种“老北京”式的生日祝

寿。“在敬老爱老的文化上,中国与毛里求

斯是一样的。”

在欧洲大陆,乌克兰首都基辅的敬老

院里,基辅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的30多名中国师生按照中国习俗给150多名老人

拜年,让他们感受到中国敬老美德的温

暖。很多老人平生第一次听中国歌、看中

国舞。

法国尼斯欧洲研究所学者左戈普鲁

斯认为,中国人重视家庭理念,不仅对于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对世界

各国和睦相处也有启示意义。

中国精神:借助“丝路” 不断延续

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大批中国建

设者奔赴海外参与施工建设,同时也将春

节文化带向所到之处。在一些国家,春节

文化润物无声,中国“春意”浸润民心。

在巴尔干半岛南部国家马其顿的崇

山峻岭中,在当地承建高速公路项目的中

方人员在位于偏远乡村的营地里,给好奇

的当地雇员讲解中国十二生肖文化以及

送祝福习俗。当地雇员洋味十足的拜年

语“春节快乐”令人忍俊不禁。在这不经

意的说笑间,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播和传

承。

“中国工人到我们山坳里过春节,我

们也过上了中国年。”春节前,中老铁路项

目的老挝保洁员戴女士,指着项目部送给

自己的饼干、罐头等中国食品高兴地对记

者说。她的家乡在老挝北部深山中,被河

道包围,以往只有小木舟往来两岸。

温暖是相互的。在巴西美丽山特高

压输电工程工地,负责采购的巴西员工费

奥拉万特·德坎波斯说,他与中国同事一

起工作两年了,今年是第一次与他们一起

过年、一起包饺子。“他们离家万里,帮助

我们建设国家,希望我们也能带给他们更

多家的感觉。”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奋斗者的新

时代,伴随“一带一路”建设者的脚步,中

国的奋斗精神借助春节在海外传播,并且

成就了不少跨国姻缘。春节前夕,泰国

“工业唐人街”——罗勇工业园迎来大喜

事,12对中泰员工首次在此举行跨国集体

婚礼,开了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新年团拜

会。

阳和启蜇,品物皆春。春节,承载着

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基因和情感需求,在

喜庆的氛围中呼应着世界人民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传递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美好愿景。 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

在中国人的心中,不管形式怎么变,年货就是“年味”,那一份温情始终与家同在。 □新华社发 徐骏 作